生态功能结构

2024-08-26

生态功能结构(精选12篇)

生态功能结构 篇1

【考点链接】

分析近年来各地高考试题, 不难看出, 本部分的考点分布有如下特点:

常考点:生态系统中不同成分的判断;结合食物链与食物网考查种间关系与不同营养级数量的变化;能量流动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结合碳循环图解考查物质循环问题及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等必修知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分析与应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稀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类型、制作生态瓶实验。

【命题展望】

上述常考点几乎是必考内容,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都可能出现。以本专题知识为背景, 结合图表考查提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设计和分析实验的能力是本部分命题的常态。其中, 生态系统成分分析、营养级数量的变化、能量流动过程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最可能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信息传递作为新增内容, 以选择题考查的可能性较大。

【方法点津】

一、理顺和领悟好教材

本章教材的编排是按照结构→功能→特点→结果的体系进行的。

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一节) ;

功能:能量流动 (第二节) 和物质循环 (第三节) ;

特点:信息传递 (第四节) 。

结果:具有稳定性 (第五节)

本章各节之间及本章与其他章节间的关系, 可用必修一中学习过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思想来统领:

遵循同一条主线“生物个体 (必修三第一、二、三章) →种群、群落 (必修三第四章) →生态系统 (必修三第五章) →生物圈 (将要学习的必修三第六章) ”。

二、要注意前后知识的适度联系和迁移

本章可进行联系、迁移的知识点较多, 如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其实就是由多个种群组成的。每个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遵循个体调节的规律, 而营养级中种群的调节则与种群与群落的调节有关。在细节方面, 关于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这一重难点, 可联系如下内容进行发散: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关系;呼吸中枢的兴奋性与血浆中CO2浓度的关系;血浆渗透压大小与抗利尿激素浓度的关系;血糖浓度与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关系。关于碳元素的循环, 可联想到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相应的细胞结构是叶绿体和线粒体。该过程中, 细菌既可以是生产者, 如硝化细菌;可以是消费者, 如新鲜苹果表面的酵母菌;可以是分解者, 如枯草杆菌。

三、加强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

本章中许多知识或原理, 如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关系、能量流动过程及其计算等均蕴藏了大量的信息, 可用图、表、曲线等形式进行直观表示, 在分析图形时要注意转换与延伸, 从而准确解读其中的信息。本部分内容常见的图解有:概念图 (又可以分为括号式的、圆圈式的、箭头式的等) ;种间关系示意图;种群数量变化图;生态系统中食物链 (网) 图、能量流动图、物质循环图、两种稳定性的关系图、典型生态系统结构图、生态农业设计图等。

四、联系实际, 深化对概念、原理的理解

为什么猪肉的价格要比粮食的高?一山为什么不容二虎?家庭使用的生态球为什么要放在窗台朝向阳光的地方?生产者所含能量大于消费者之和, 而为什么鱼塘中鱼类的能量总和要远远大于生产者的 (前者指自然生态系统, 而后者是人工生态系统, 人类从中不断捕捞鱼类) ?计算能量流动的具体数值时, 什么时候以10%为标准, 什么时候以20%为标准?概念、原理掌握得是否牢固, 与解题的正确与否直接相关。本章中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许多, 在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弄清、弄透。

【要点呈现】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 生态系统的成分

(1)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无机盐、阳光、温度、水等。

(2) 生产者:

(1) 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

(2) 地位: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3) 作用: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 把光能等转化为有机物中的能量。

(3) 消费者:

(1) 类型:主要是各种动物。

(2) 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3) 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对植物的传粉、种子传播等有重要作用。

(4) 分解者:

(1) 类型:主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 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

(2) 地位: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3) 作用:把动植物的遗体、排泄物等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使物质返回到无机环境中。

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 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1)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 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表示:草→兔→狐 (注意: (1) 箭头方向; (2) 第一环节一定是生产者; (3) 食物链中无分解者) 。

(2)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的更为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2) 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渠道。

(3)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关系:

二、能量流动

1.实质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散失和转化的过程。

2.过程

(1) 输入途径:主要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

(2) 能量传递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在食物链 (网) 中流动的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 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细胞呼吸 (包括各营养级生物本身的呼吸及分解者的呼吸) 。

(4) 能量转化过程:太阳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最终散失) 。

3. 特点

(1) 单向流动:原因是在食物链中, 相邻营养级生物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 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细胞呼吸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掉, 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

(2)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 逐级减少,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原因是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细胞呼吸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 供自身利用和以热能形式散失, 每个营养级中的能量都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 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4. 生态金字塔

(1) 三种生态金字塔的比较:

(2) 特殊实例及分析:

数量金字塔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很大, 而后一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很小时, 会出现倒置现象。如树林中, 树、昆虫和食虫鸟个体数比例关系可形成如图所示的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也有特殊形状, 如海洋生态系统中, 浮游植物个体小, 寿命短, 又会不断被浮游动物吃掉, 因而某一时间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可能要低于其捕食者即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但这并不是说流经生产者这一环节的能量比流经浮游动物的要少。

5.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计算

(1) 食物链中有关能量的计算。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在某一食物链中, 若求最高营养级获得的最多能量或需要最少的生产者的量, 一般用20%计算;反之, 则取10%计算。

(2) 食物网中有关能量的计算。首先要理解能量传递效率是以“营养级”为单位的, 其次要理顺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的关系, 最后要依据题意选取10%或20%作为传递效率进行计算。在解题时, 还需要注意某一生物从不同食物链中获得能量的比例或某一生物给不同生物提供能量的比例。

三、物质循环

1.实质

在生态系统中, 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化学元素, 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 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

2.特点

(1) 全球性。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所以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 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物质循环不像能量流动那样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而是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四、信息传递

1.各类信息的比较

2.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应用

五、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1. 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

2. 调节机制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 判断

物种数目越多, 营养结构越复杂, 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4.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 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 另一方面,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 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 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疑难辨析】

1.食物链 (网) 中各成分与对应生物及营养级的关系

2.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特例与误区分析

3.营养结构中某种生物数量的减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分析

(1) 在某食物链中, 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 则该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将减少。这是因为第一营养级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这一营养级生物的减少必会引起连锁反应, 致使以下各营养级的生物依次减少。

(2) 若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 则被捕食者数量因此而迅速增加, 但这种增加并不是无限的, 随着数量的增加, 种群的密度加大, 种内斗争势必加剧, 再加上没有了“天敌”的“压力”, 被捕食者自身素质 (如奔跑速度、警惕灵敏性等) 必会下降, 导致流行病的蔓延, 老弱病残者增多, 最终造成种群密度减小, 直至相对稳定。即天敌减少, 造成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最后趋向稳定。

(3) 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 另一种生物的变化情况应视具体食物链而定。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 若蚱蜢突然减少, 则以它为食的蜥蜴减少, 蛇也减少, 则鹰就更多地捕食兔和食草籽的鸟, 从而导致兔及食草籽的鸟减少。在这里必须明确鹰并非只以蛇为食, 所以蛇的数量减少并不会造成鹰的数量减少, 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源以维持自身数量稳定。

(4) 在食物网中, 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 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 沿不同线路分析所得结果不同时, 应遵循以下规律: (1) 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 考虑方向和顺序应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2) 生产者相对稳定, 即生产者比其他消费者稳定得多, 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 一般不用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3) 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且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 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 则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4.能量在流经每一营养级时的分流问题

(1) 能量来源:Ⅰ.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太阳能。

Ⅱ.各营养级消费者的能量一般来自上一个营养级 (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所含能量) 。

(2) 能量去路:Ⅰ.每个营养级生物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命活动, 另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Ⅱ.每个营养级生物的一部分能量流到后一个营养级中 (注意:最高营养级无此途径) 。

Ⅲ.每个营养级生物的遗体、粪便、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

Ⅳ.未被利用的能量 (现存量:最终去路是上述三个途径) 。

5. 物质循环的相关问题

(1) 循环的对象:所谓“物质”, 指的是组成生物体 (是生物界) 的各种化学元素 (不是化合物) 。

(2) 大气中CO2的来源途径: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3) 生态系统结构中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成分: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4) 物质循环中的方向问题: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 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 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

6.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7.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

(1) 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 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生态系统功能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 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 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 抵抗力稳定性强。如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 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的Y值。

(3) 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 X越大, 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 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4) 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 它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小, 即X与Y越小, 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高。

【典例剖析】

例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 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 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思维启导:生态系统中的某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动物中有的是分解者, 如蜣螂等;细菌中有的是生产者, 如硝化细菌等;所有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

答案:C

例2.在一个高产的人工鱼塘中同时存在着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 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a=b+c+d

B.a>b+c+d

C.a<b+c+d

D.a=b+c

思维启导:一般地说,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或其他作用固定的全部能量”, 但这只适用于自然生态系统, 而人工生态系统就是一个特例。在人工生态系统中, 由于人们需要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必然要提高消费者的种群密度, 这样, 单靠生产者补充能量是不够的;再加上人们不断从系统中索取资源, 如捕鱼等, 这样,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会小于流入除生产者之外的其余生物成分的能量之和。

答案:C

例3.右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 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 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 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作答:

(1) 图甲中, 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通常情况下, 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 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 图乙中, 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 则B表示________, C表示________。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 则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 (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

(3) 由图乙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

(4) 若图甲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 构成食物关系如右图。其中, 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 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kJ, 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________kJ (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

思维启导:m1是生产者获得的总能量 (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 m2为每个营养级共有, 应是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E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B为营养级Ⅱ同化的总能量, D为营养级Ⅱ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f为营养级Ⅱ的遗体残骸, C用于营养级Ⅱ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设丙从甲获得能量比例为X, 从乙获得比例为 (1-X) , 分解为两条食物链, 按20%的效率计算。

答案: (1) 太阳能 (或同化固定的能量) 热能 (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 营养级高, 可利用能量少 (或营养级高的物种, 往往体型较大) (2) Ⅱ同化固定的能量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y×100% (3)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4) 25A/ (1+4X)

例4.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是 ( )

A.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 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

B.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

C.延长光照时间, 提高家禽产蛋量

D.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 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

思维启导: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 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如养鸡场在秋季通过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 (2) 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 如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 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 使其远离农田或利用性引诱剂防治害虫。B选项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B

【热点演练】

1.如果在草原上使用高效灭鼠药, 使鼠类在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分中, 受影响最大的首先是 (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初级消费者

D.次级消费者

2.下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C→B→A

B.种群B在5~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是由于A的增加和C的减少所致

C.B和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一定自然区域内, A、B、C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3.右图是一个生态系统内各种成分的关系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字母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中, e为三级消费者, f为分解者

B.如果大量捕杀e, 则d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多后减少

C.进入c的能量一部分通过c的呼吸作用被消耗, 约有10%的能量传给d, 另一部分传给f

D.由于长期使用DDT, c类群产生了对DDT的抗药性, c类群抗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变异的结果

4.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右图所示, 其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食物网中含5条食物链

B.若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 则第二营养级获得的最高能量值是2000KJ

C.若去除蛇, 且狐的数量不变, 则草原能容纳的鹰的数量会减少

D.若外来物种入侵该地区, 则会影响其生物多样性

5.图一是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二是对图一生物群落中某一食物链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图三是人类对该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部分利用情况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 图一中消耗或产生CO2的生理过程有________ (填写序号) , 能量转换值最大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 (填写序号) 。A、B、C、D中, 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的是________。

(2) 图二中的牛和人应分别对应于图一中A、B、C、D中的________。若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率为10%, 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率为18%, 则人从玉米秸秆中获得的能量比值为________。

(3) 图三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了________, 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达成这一目标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

6.研究发现, 每升天然水中含0.01毫克汞或者0.1毫克的杀虫剂, 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一组学生开展了某湖泊中环境问题的研究, 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 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的食物组成进行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并将研究数据绘制成下表。请据图回答:

(1) 表中生物可能形成的食物链 (网) 为________, 河蚌 (B) 和水蚤 (E) 的关系是________。

(2) 若C中的能量不变, 将B的食物比例由C∶E=1∶1调整为2∶1, 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该生态系统传递给B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

(3) 图表二为该湖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 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 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是________ (填序号) , (1) 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成分为________。

(4) 分析上表, 你认为这一湖泊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________。针对这一问题你将提出什么样的保护或改善建议?________。

7.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 (m2·a)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 图中 (1) 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 图中 (2) 代表的能量主要以________形式贮存。

(2)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________kJ/ (m2·a) 。

(3) 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________。

(4) 试分析图中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顶位肉食动物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的有机物输入越来越多的原因是________。

8. 根据下图的碳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 从微观上看, 过程 (3) 主要是在细胞内________中进行的。

(2) 岩石圈中的碳以________形式贮存, 故不直接参与碳循环。由图中可见, 碳循环带有________性质。

(3) 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1) 是________; (2) 表示的是________关系; (4) 表示________。

(4) 参与过程 (4) 的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是________;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

(5) 太阳能照射到地球表面后, 大部分被吸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热量散失, 如果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则产生________效应。

(6) 若右图中 (2) 的种群及相互间的关系如右图, 设E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5.8×109千焦;B种群干物质量为1.3×108千焦;则A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值至少是________千焦。

(7) 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________, 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利用在代谢中产生的________, 因而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的特点。

参考答案:

1.D 2.D 3.D 4.C

5. (1) (1) (2) (3) (5) (1) B、C、D

(2) C、B 1.8%

(3) 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人类活动

6. (1) 捕食和竞争

(2) 1.375

(3) (1) (2) (5) (6) 光合作用分解者

(4) 重金属离子 (汞) 和杀虫剂污染防止重金属离子、杀虫剂等有害物质进入水体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7. (1) 呼吸作用 (有机物中) 稳定的化学能

(2) 1.1×105

(3) 15.6%

(4)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以及维持各营养级较高的输出量

解析:本题的焦点是第 (2) 、 (3) 两个与计算相关的问题。乍一看, 似乎很难入题:一是能量流动图解的结构形式与课本相差太大;二是除了自然光能的补充外, 多了人为的有机物输入;三是计算生产者总能量数据缺乏, 且初看也很难突破。其实, 在现实生活中, 与人们经济活动有关的更多的是人工生态系统, 这样的计算题出现几率也更大。据图, 流出生产者的能量共有四个箭头:“23”表示的是生产者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与散失的能量;“70”表示生产者中未被利用的能量;“3”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植物尸体与残枝落叶中的能量;而未标出数字的较粗箭头中的能量即为生产者传递给植食动物的能量, 计算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应该就是这四个数字之和。生产者传递给植食动物的能量虽未直接标出, 但可利用如下关系求解:某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总和=离开该营养级的能量之和 (看箭头数量) 。而对于各级消费者, 其能量的获得都有两个来源:上一营养级输入与人工有机物输入。对于肉食动物来说, 能量去向=2.1+5.1+0.05+0.25=7.5×103[kJ/ (m2·a) ], 其中, 人工有机物输入为5×103kJ/ (m2·a) , 因而, 植食动物输入为2.5×103kJ/ (m2·a) 。对于植食动物来说, 能量去向总量=4+9+0.5+2.5=16×103[kJ/ (m2·a) ], 而有机物输入量为2×103kJ/ (m2·a) , 因而, 生产者输入给植食动物的能量值为14×103kJ/ (m2·a) , 这样, 生产者固定能量总值=23+70+3+14=1.1×105[kJ/ (m2·a) ]。在计算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传递时, 要注意的是植食动物能量总值是16×103kJ/ (m2·a) , 而输出总值是2.5×103kJ/ (m2·a) , 这样, 由2.5/16即可求出能量流动效率。

8. (1) 线粒体

(2) 碳酸盐全球性

(3) 光合作用捕食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4) 异养需氧型和异养厌氧型生物群落

(5) 温室

(6) 4.5×107

(7) 能量流动热量单向不循环

解析: (1) (3) 过程是呼吸作用, 主要是在线粒体中进行。 (2) 在岩石圈中的碳以碳酸盐形式贮存。 (3) 图中 (1) 是光合作用、 (2) 是捕食关系、 (4) 代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4) 分解者的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和异养厌氧型。 (5) 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则产生温室效应。 (6) E种群的能量为5.8×109千焦;传给B种群、C种群和D种群的能量之和最少为1/10, 即5.8×108千焦, 由“B种群的干物质量为1.3×107千焦”可知, C种群和D种群得到的能量最少为4.5×108千焦, 则A种群至少得到“4.5×108千焦”的1/10, 即4.5×107千焦。 (7) 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进行的, 由于热能不断的散失, 导致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功能结构 篇2

城市绿化的结构和生态环境功能

分析了城市绿化的形式与现状,讨论了一种新的`生态型绿化模式--城市森林.并对城市绿化的乔-灌-草结构型与城市草坪型进行比较,认为前者在生态环境效益方面有较大优越性.从景观角度分析城市森林带来的效益,建议城市绿化要考虑生态服务效能及其养护管理和节约用费.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环境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年,卷(期): 26(4) 分类号:X171.4 关键词:景观效能   城市绿化   森林式绿化   生态服务效益  

关于生态廊道功能的浅析 篇3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林业局 451450

摘要:城市中的生态廊道建设涉及到了多个学科的综合运用,不仅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科的内容,还包括了生物学和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的内容,因此在建设城市生态廊道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开展。本文就生态廊功能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做了浅析。

关键词:生态廊道;功能;规划建设;作用

目前我国城市的生態环境问题日渐严重,城市中的雾霾天气越来越多且雾霾情况越来越严重,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已变成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城市的未来发展中及早地确立生态化的规划思想将为城市的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产生巨大且深远的价值。

1、生态廊道的概念、功能

廊道是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个概念,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城市中的道路、河流、各种绿化带、林荫带等都属于廊道。

生态廊道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生态廊道的重要结构特征包括廊道长度、廊道宽度、廊道曲度、内部主体与道路的连接关系、周遭嵌块体的位置与环境坡度、廊道的时序变化、生物种类、植物密度等。通常,生态廊道内可能有一个特殊的内部主体,如溪流、河川、道路、小径、沟渠、围墙等。廊道的宽度及其内部主题所在环境,动植物群落的特性(包括垂直象限的结构),以及物中的组成及丰度、廊道形状、连续性以及生态廊道与周围缀块或基底的相互关系是影响廊道结构的关键因素。

2、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

对城市的景观廊道进行生态化建设,若能充分应用城市的景观格局尺度,可以让景观廊道发挥较强的生态功能。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乡土生境的多样化。在建造绿地斑块时使用的植物种类长期过于单一和城市内部自然斑块不断地消失等弊病,致使城市中的绿地斑块综合生态服务的功能不强。生态化廊道的建构因所依据的廊道所处的地理位置、原本的自然条件以及它所承担的重要作用等等多种因素不同,而种类各异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后得出适合它的生态建设模式。

2.1绿化带生态廊道

稳定自然的动植物体系是绿化带廊道的主要构成,它有可能是纯自然的区域,也有可能是人工建造的。依据景观的阻力学原理,廊道在异质性较低时其内部的生物才有利于空间运动,因此使其呈现低异质的特性才更有利于绿化带廊道的生态化建设。而经过人工设计构筑的绿化带生态廊道则应依据其自身的生态条件合理地搭配各种物种,在空间分布上,应通过地被层――灌木层――乔木层自下而上的空间形式来分层搭配不同物种,而且在各个层次中应当确立它的优势品种和附属品种;在水平布置上,各类物种要以生物群的形式布置,增大种群的竞争力,使其能在自然的运作规律下可持续地向下发展。

2.2河流生态廊道

河流廊道是指小溪汇聚而成的江河,其景观格局是树枝形状的,其空间特征是互相连接且分布广。我国大部分城市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过河流的景观生态价值,它仅被建设为排污、涝和航运的基础,导致河流被污染、景观被破坏,断面构型不完整,水生、湿生各种植被生境严重匮乏。目前我国是河道廊道建设应是在不损坏其自然的属性的基础上,恢复其断面结构的完整性、各廊道间的连续性及其景观生态效果。河流生态廊道完整性不仅能增加滨水物种的类型,还能阻止污染物汇集净化其水质,更为城市中的居民提供了健康舒适的滨水环境。河流廊道的植物物种的选择能净化水体的,尽量模拟天然的湿地生态群落构成。

2.3道路生态廊道

道路生态廊道是人工系统产物,它是城市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内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道路廊道中的污染主要包括灰尘和噪音等。植物有较强的降噪除尘作用。另外在城市中往往会出现道路廊道与绿化带廊道、河流廊道交叉的现象,这样就将生态廊道的连通性打破了,使景观的连接度降低。因此在城市的交通节点上应尽量用立交的形式来保证自然景观廊道的连通性,而且其上跨下穿的宽度应至少能满足生态廊道必要宽度。

3、生态廊道在从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作用

3.1 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生产的提升,给城市环境的问题日益严重。城市的绿色结构用以保护城市的人工及半自然环境,将成为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修复和改善的功能。

城市外部的生态廊道作为城市外部和内部的绿色屏障,有效的减轻了外部的影响,维持了城区相对稳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水平。城市内部的林绿地系统影响了气流,增加了大气湿度,改善了城市小气候和地热环境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城市的热岛效应。生态廊道中的许多植物拥有吸收污染物的能力,其中的林带和水生植物群落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空气,地下水和河流水体。植物的净化杀菌功能同样在土壤的净化和空气中细菌的抑制起着重要作用。廊道拥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和涵养水源功能,通过树冠截流,减少地表径流,有效的保水保土。

城市生态廊道具有一定的线性边缘特性,既要防止被城市扩张所吞噬,又要利用其边缘长的特点渗透进城市。对于廊道,既要保护原有的自然生态性状,又要合理规划廊道未来的生态发展,以利用廊道扩大绿地生态效应。优化廊道结构,以凹凸的边缘甚至少量伸出臂状边缘,增加生物易达性以及廊道边缘的生态导管作用。城市生态廊道通常位于城市不同基质的交接地带,是城市环境的敏感地带,也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带,与自身斑块基质的土壤、地形、植被、生物群落联系紧密,对环境影响重大,因此,若要廊道发挥好其作为生态廊道的巨大功能,对生态廊道的保护也尤为重要。

3.2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自然区域的自然廊道建设对野生动物生存的和物种多样性的巨大作用近年来广受关注,自然廊道增强了天然的斑块,基质内部的生物因素交流,影响了更广大地域空间上的生物,物质,能量的循环流动。

城市不仅是人生活的环境空间,也是城市地域范围内广大生物物种乃以生存的家园,植物的生长更替,动物的生存繁衍都离不开优良的城市环境。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不仅需要为城市建设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更要为城市地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保护和强化。城市生态廊道的建设则正好解决了绿地斑块对于生物因素的“孤岛效应”,有效的提供了城市内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手段。

城市生态廊道所提供的生态栖居和生态导管功能增强了城市内不同生境区域间的关联度,简而言之,生物个体对于不同斑块,基质的可达性更高,廊道对物种的交流,迁移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种群间基因交换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为绿地之间缺乏连接性使地方种群困于孤岛而造成的种群衰退。

作为当地生物因素提供的生态走廊,城市生态廊道需要一定的适应性、稳定性和易达性,才能体现其生态走廊的功能。因此,城市生态廊道建设需要建立在对当地物种、种群、群落完整调查的基础上,保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结合多重生物因素进行合理规划,为当地物种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

结束语:

城市在建设、发展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不容小觑,城市及更广阔地域上的生态构建和系统规划已成为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合理的城市生态景观体系建立对于城市的运行、城市及其区域发展、人居环境具有重大作用。城市廊道生态化的规划与建设,不仅修复、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活在城市及更广阔地域上的其他物种的运动,还对生活在城市、相近空间内人们的精神文化层次产生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玮,秦华.城市生态廊道建设探讨[J].南方农业,2010-3.

生态功能结构 篇4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原始创新,实施该战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1]。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系统的新范式,正确认识和理解创新生态系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前提[2]。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还处于初期,仍然有巨大的想象空间,人们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解和研究还有待深化和综合[3]。众多研究者认为: “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思考”才能解释硅谷的难以复制性[4]。生态系统属于生态学的范畴,和产业创新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来说明和描述产业创新的特征和运行机理及结构功能,以期对产业中的创新进行有效管理,促进产业创新的动态平衡,从而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1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1. 1 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演化

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 PCAST) 于2004年发表研究报告《维护国家的创新生态体系、信息技术制造和竞争力》[5],该报告认为,国家的技术和创新领导地位取决于有活力、动态的“创新生态系统”,这是第一次正式提出“创新生态系统”( Innovation Ecosystem) 。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的进化,主要与日本追赶发达国家和美国再度振兴相关联[3]。 近年来创新生态系统概念受到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和采纳[6]。我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系统发展的新范式, 目前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有不同理解。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发表的报告《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大学和私人部门研究伙伴关系》认为,创新生态系统包括从学术界、产业界、基金会、科学和经济组织到各级政府的一系列的行动者[7]。朱迪·埃斯特琳认为,创新生态系统要依靠整个国家和世界的创新大环境,包括研究、开发和应用三大群落[8]。Jackson认为,创新生态系统和生物学生态系统类比,前者模拟的关系是经济动力学而不是能量动力学,这种复杂关系形成于特定的行动者或实体之间,他们的基本目标是使得技术发展和创新成为可能[9]。Wallner等认为,文化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而且创新性和文化是社会系统的涌现品质[10]。

国内学者也从各自角度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朱学彦( 2014) 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区间内各种创新群落之间及与创新环境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联结传导,形成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开放、复杂系统[11]。王仁文( 2014) 对基于绿色经济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界定为: 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在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的综合影响下,创新主体为进行绿色创新活动而结成创新网络并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生态系统特征的开放系统[12]。林婷婷( 2012) 认为,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是指由产业内技术创新群落与技术创新环境, 通过创新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的系统[13]。杨荣( 2013) 认为,创新生态系统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创新持续涌现,通过创新投入、 创新需求、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管理在创新过程中有机结合,以期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14]。

当前学界的普遍共识是: 创新生态系统中不同行动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处于变化中,新的政策和新制度的变化可帮助系统以满足新需求的方式进行生长和发展,公共政策通过加强生态系统内各要素的联系来促进创新[3]。综合以上观点及分析结论,本文认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区域内或者跨区域的某个产业在相关物质条件和文化环境下的各种创新群落之间以及与创新环境之间,通过知识传播、技术扩散、信息循环,形成具有自适应与修复、学习与发展功能的开放复杂大系统。

1. 2 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和创新系统的融合,因此兼有生态系统和创新系统的内涵和相关性质[15],主要体现为系统性、多样共生性、动态性、演化性、栖息性。

系统性。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具有产业创新系统的所有要素,这些要素作为产业创新系统的组成部分是缺一不可的,而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同时系统对外表现出来的整体功能往往大于所有要素的个体功能之总和[16]。

多样共生性。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创新物种,并形成不同创新群落,保持多样性,多种创新物种共生共存才能形成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

动态性。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不断发展,不是静止不变的,产业创新发展过程会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而且自身内部要素的改变也会引起自身变化。 同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也会对内外环境产生影响,实现互动。

演化性。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具有生命性,能在一定环境下实现自组织,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不断演化。

栖息性。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一般不能复制,其是特定环境下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金、技术、信息等汇聚的目的地。这种趋势不是硬性强迫的,而是一种自我选择和优化的结果。

2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分析

系统科学认为系统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联方式 ( 系统成为整 体的模式 ) 的总和,称为系统 结构[16,17,18]。以下结合生态系统的特性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特性对创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结构分析, 并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模型( 见图1) 。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主要有创新生态群落以及创新生态内、外环境,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可分为3个子系统: 内部环境子系统、外部环境子系统和创新群落子系统。

创新活动是由人完成的,因此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基本元素是人,这是其与自然生态系统本质的区别。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要想获得创新能力,特别是持续创新能力,必须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战略储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开发者[19]。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人参与到不同子系统中,发挥不同作用。根据其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的不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种群可分为: 创新生产者、创新分解者、创新消费者。无机环境包括阳光以及其他所有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物质。类比产业创新生态环境可分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主要是物质条件包括基础设施,如土地、厂房、设备等; 外部环境主要是指人文环境,包括资金、政策、文化、管理和教育等。

2. 1 创新群落子系统

创新的相关者根据其在创新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不同的创新群落,包括创新生产者、创新分解者、创新消费者。

2. 1. 1 创新生产者

创新生产者主要指创新生态系统中进行创新成果生产的群体,是指创新技术相关知识的发明者,包括研发型的企业、高校院所、各类科研机构等。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生产者和自然生态中的生产者有相似之处[20]。

自然生态中生产者主要包括各种绿色植物、化能合成细菌与光合细菌,它们都是自养生物。高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处于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上游,是创新活动的智力资源的提供者和利益分享者,以技术创新的设计为己任,不断地为企业、社会提供创新成果。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是系统技术创新能力的直接反应。它们通过与企业种群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21]。 重点高校和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是主要创新源,是发展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策源地。

2. 1. 2 创新分解者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分解者是指进行创新技术和知识的转换和转移,实现创新技术产品化的群体,主要指产权中介、人才中介、行业协会等创新服务机构。创新分解者和自然生态中的分解者也有相似之处。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可以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生命的复杂有机物质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铵盐等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物质,是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桥梁。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产权中介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利于资金、知识产权的流动。人才中介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和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同时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产权交易是指资产所有者将其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全部或者部分有偿转让的一种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是以实物形态为基本特征的出卖财产而收益的行为,而且是多层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权交易中介的职能是为产权转让提供必要条件和各种综合配套服务,包括开展政策咨询、信息发布、组织交易、产权鉴证、资金结算交割和股权登记等。

中介机构在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起着催化剂和粘合剂的作用,在促进创新主体间、创新主体与市场间的创新成果的产生、转移、扩散和反馈过程中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中介机构通过汇聚分散于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等相关主体中的创新政策、信息和资源等,以实现创新在产业内的传播[21]。

2. 1. 3 创新消费者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消费者是指依靠创新生产者的创新成果得以生存的群体,一般指大型公司,其通过收购高校与研究机构、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而不断发展。创新消费者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也有相似之处。自然生态消费者是指以动物和植物为食的异养生物,它们通过捕食和寄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能量。创新消费者吸收创新生产者的初级创新成果,通过自己的整合与二次开发,不断改进和升级,开发出新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改善用户的体验,实现创新成果的进步。创新消费是知识创新的消费,是通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得消费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更高层次的创新成果的过程,其间加入自身的物质、信息和能量,是一次增量的过程,这点有别于自然生态系统中消费。

2. 2 内部环境子系统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内部环境子系统主要是指创新所依赖的各种物质实体,包括土地、建筑、公共设施等。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有形的系统,其物质基础是其存在的先决条件。创新生态的物质基础类似于自然生态中的无机环境。

自然生态中的无机环境是由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成的部分,包含阳光以及其他基础物质: 水、无机盐、空气、有机质、岩石等。阳光是绝大多数生态系统直接的能量来源,水、空气、无机盐与有机质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 物质条件是创新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

2. 3 外部环境子系统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外部环境子系统是人文环境,即由人类活动组成的且不断演变的社会大环境。人文环境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而非自然形成的, 具有社会性,主要包括市场、政策、教育、管理、文化、 资金等方面,它们时时刻刻都共同影响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其中,创新政策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创新教育为创新提供创新人才,创新文化能营造适合创新发展的氛围[22],创新资金是创新启动和不断升级的动力源泉[23],创新管理是创新生态系统能良性运行的依靠[24]。因此没有良好外部人文环境,创新生态系统将无法健康生存并发展下去。

3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

系统科学认为系统功能是系统状态在整体层次上表现出来的外部能力[16],系统功能是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关联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功能根据其发生的阶段从前往后,或者说是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可分为3种功能,依次是基本功能、自适应与修复、学习与发展( 见图2) 。

3. 1 基本功能

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表现为3个方面: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20]。相应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也具有三大功能: 一是知识传递,二是技术扩散, 三是信息循环。创新的技术和理念是创新生产者创造出来,经过创新分解者的分解消化融入到产品和服务中,最后在创新消费的使用过程得到体现。知识在创新群落和内外环境中都有重要作用,知识是创新系统实现交互的必要工具。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产业系统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其他次要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交流、知识共享与传播、人才流动、设施共享等演化过程得以体现与发挥,从而促进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最终实现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3. 2 自适应与修复

生态系统是动态变化的,生物群落和环境会根据条件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节。生态系统保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被称为生态系统的自适应与修复功能, 该功能的强弱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成分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途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自适应与修复能力越强[20]。

自适应与修复功能来自创新生态系统3个因素的作用: 抵抗力、恢复力和功能冗余。抵抗力就是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恢复力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而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 功能冗余是指一种以上的要素具有执行同一功能的能力。正如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样,创新主体的集群性有利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创新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创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支撑[14]。

3. 3 学习与发展

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遗传、变异和选择功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也具有类似的功能,主要体现为3个方面: 复制、选择和变革。

复制功能。自然生态中的遗传是对应为产业创新中的复制过程,概念、设备和过程都可以复制。复制可以提高效率,但复制太多,就会形成“惰性”,失去创造力。复制机制主要解决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问题,保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

选择功能。选择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生态群落之间以及创新生态群落和创新生态环境之间互动进行各取所需的活动。这类似于生态系统的进化,生命体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选择,这个选择往往影响到后续的发展。因此产业系统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预测选择可能带来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合适的选择。

变革功能。变革是指产业创新中的遗传过程的突变。创新生态系统的变革具有双向性,既有可能促进系统持续发展,也有可能导致系统衰退解体。 因此,需要正确把握变革特征,合理构建变革机制。 区域环境的不断变化是诱发变革的外在动因,创新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推动变革的内在动因。创新变革是创新内外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有机过程,不但表现出阶段性和动态性,也体现出复杂性和易变性[25]。

4 结语和启示

本文对产业生态系统的内涵、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对产业创新发展具有3个层面的启示。一是国家层面上,要有全球视野,时刻关注全球经济、金融、政治、科技和社会的最新动态和变化趋势,注意国际大环境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尽量利用有利条件,规避不利风险,顺势而为。二是区域层面上,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要横向对比其他区域的发展,做到求同存异,错位竞争,共生共赢。三是具体产业系统层面上,不同创新群落要认识自身的地位和价值, 不能一味求大求全,要注重创新生态是否健康,创新生态的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完善。

充分认识和深入理解产业创新生态的结构和功能后,对产业创新发展管理政策提出3点建议。

一是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财政支持体系,对创新创业进行大力扶持。落实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优惠税收方式。完善融资风险机制,规避风险,同时让创新企业得到资金支持[26]。

二是加强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和创新知识都是人的智慧的结晶,离不开创新人才。高校是人才的摇篮,必须提高高校创新能力,不断培养出创新人才。高等教育要加强创新实践教育,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同时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边坡生态恢复有哪些功能? 篇5

1.防止水土流失

植被能阻挡雨水和减弱风速,其根系可以对土壤进行固定,具有控制侵蚀和保护高速公路斜坡的作用,杨焕辉等分析了植物根系与边坡的力学效应,提出根系土复合层增加抗剪强度公式,研究了植物根系对边坡的降雨截留、径流延滞、土壤防渗、土层固结等效应,初步探讨了生态防护对边坡的抗冲刷机理。邓辅唐等在思小高速公路边坡进行的生态恢复试验结果表明,林冠层、灌草层、枯枝落叶层均有保水固土和维持坡面稳定的作用,且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在整个植物群落中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乔灌草群落保持水土的能力要强于灌草群落和草本植物群落。张锐等以沪蓉西高速公路湖北省宜昌至长阳Ⅳ标段为研究对象,对在典型地段采用插签法和布设径流小区获取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前后弃土(渣)场土壤侵蚀量分别为 5 247.7和 1 871.0 t/ ( km2 a),填方段边坡平均土壤侵蚀量分别为 4 781.1和 2196.6 t/( km2 a),其土壤侵蚀量消减率分别达到 64.3%和 54.1%。张春林等选取沪蓉西高速公路湖北宜昌至长阳段有代表性的 3类植物配置进行定位观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条件下,路堤弃土弃渣边坡坡面的土壤平均侵蚀量为 26 796.7 t/km2,而拱形框架梁边坡 3个实验区的土壤平均侵蚀量为 19 306.4 t/km2,框架梁植物防护措施明显减少了边坡土壤侵蚀量;在草本混播、草灌混播和草灌乔混播 3类实验区中,土壤侵蚀量分别为 19 206.4,19 806.6和 18 906.3 t/ km2,表明在植物生长初期 1年内乔灌草混播类型保土效益优于草本混播和草灌混播类型。

2.净化大气

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和道路通车以后车辆排放的尾气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防护带植被可起到有效的滞尘和净化空气的作用。姜红卫等以苏州绕城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实测苏州高速 公路绿化净化粉尘污染的效果,分析不同植物之间的净化吸收差异。结果表明,单位绿化面积滞尘效果乔木中以广玉兰最好,每周为 13.7 g/m2,是效果较差的深山含笑的 2.8倍;灌木中以夹竹桃最强,每周达到 11 g/m2,是滞尘效果较差的紫薇的 6.1倍;总体滞尘效果为乔木>小乔木和灌木>地被植物。杜振宇等采用测定 SO2,NO2和 CO2气体含量的方法,研究了山东省主要高速公路路侧绿化带、互通立交区、入口匝道区和服务区绿地对空气的净化效果。测定结果表明,路侧绿化带对 SO2有较明显的净化作用,互通立交区、入口匝道区和服务区的绿化对 SO2和 NO2均有较好的吸收净化作用,而高速路绿化对 CO2含量的影响则较小,

3.减弱噪声

防护带的植被可以吸收、阻挡和分散声音能量,从而起到减噪的目的。丁亚超等研究了林带能见度对降噪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带的能见度与林带宽度呈反比关系。周敬宣等研究了林带对交通的噪声衰减效果。结果表明,林带对噪声的衰减效果与林带的宽度呈正比,与能见度呈反比,灌木和乔木同时栽植的林带才能产生最好的降噪效果。杜振宇等采用选取试验点进行原位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山东省 3条主要高速公路路侧绿化带对交通噪声的衰减效果,发现高速公路绿化带对交通噪声有一定的减轻作用,但在不同的绿化模式下,衰减效果存在较大差别。交通噪声的绿化衰减同林带宽度有很大关系,对于较宽林带,靠近声源前半部分的林带对噪声有较好的减轻作用,但后半部分的减噪效果较小。林带对噪声的绿化衰减与林带宽度以及宽度和郁闭度的乘积均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

4.吸附重金属污染

车辆排放的有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使土壤受到污染。利用特定的植物吸收和降解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可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研究显示,公路两侧的绿带可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程度,缩小污染范围。交通污染区绿化植物的叶片和树皮 S含量均高于相对清洁区的样品,且距机动车道越近,S含量越高。智颖飙等对比分析了内蒙古西部公路沿线不同绿化植物及其不同器官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与积累特征。结果表明,绿化植物根际土壤对重金属元素的吸附及污染程度以 Cd为最高;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小叶杨和油松的根部和茎叶 2种营养器官中重金属的含量均表现出 “N”字形变动趋势;小叶杨茎叶对重金属元素 Cr,Ni和 Pb的富集能力较根部强,油松茎叶对重金属元素 Cr,Ni,Cu和 Pb的富集能力也较根部强 ;公路绿化植物对根际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和积累与重金属元素有效态所占的比例有关。

5.美化环境,丰富路域景观

生态功能结构 篇6

摘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积极完善地区生态环境对于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森林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公益林在当今时代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各地区应当积极提升公益林的生态保护功能,完善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基于此,本文以公主岭公益林发展为例,简要分析了公益林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探讨了提升公益林生态保护功能的策略,旨在充分发挥公益林在完善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公益林;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 S727.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2.058

公主岭全市林业经营总面积近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9.5%,全市主要林种为公益林和用材林,其中公益林占绝对比重,但许多公益林都呈现出了老化趋势。为了进一步加强公益林管护,公主岭市依据《吉林省重点公益林管护办法(试行)》,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本文结合公主岭市实际情况,简要探讨了提升公益林生态保护功能,完善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问题。

1公益林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公益林指的是能够提供公益性及社会性产品和服务的森林、林地,其有着生态保护功能,这种功能有着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能够实现生态补偿效果,对于完善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积极的意义。

1.1有利于恢复生态多样性

公益林的生态保护不仅仅是对林木资源的保护,也是对林下土壤、微生物及动植物的保护,这种生态保护有着层次化和立体化的特点,在整个公益林内,生物呈空间上的垂直分布,有利于恢复食物链的丰富性,同时能够更好的发挥公益林的生态补偿功能[1]。公益林中生物种类众多,例如高大乔木、灌木、草本类植物、菌类及各种动物,这种生物的多样性有着动态性和可持续性特征,能够不断恢复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对于保持水土、径流降低等方面作用明显,有利于构建良性区域小环境。

1.2有利于资源储藏和节约

公益林的生态保护是对林区内所有资源的保护,以此来恢复资源原生态特点,保证自然界食物链不受人为干扰,从而达到平衡。在此过程中,人类活动减少,降低了资源消耗。排除人为活动后,公益林内以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为主,在长期自然界新陈代谢过程中,一些不适合环境条件的物种逐渐被淘汰,优势物种被保存,这对于公益林内的自然资源储藏有着积极的意义。

1.3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公益林的生态保护功能是对生态环境及资源的保护,从而减少林区资源在市场流动,市场上资源的减少会体现在资源市场价格上,从而在货币上体现出生态价值,这就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相配套的制度,以制度来引导和制约资源的生态价值,因此,公益林有利于间接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

1.4有利于提升全民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背景下,广大群众都意识到,生态补偿制度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群众对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得到了提升,从而自发投入到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生态环境建设活动中。

2提升公益林生态保护功能的对策

积极提升公益林生态保护功能对于完善公主岭市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结合公主岭市公益林管理和维护实际情况,应从公益林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着手。

做好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做到专款专用,杜绝资金挪用和节流的情况,做好提升公益林生态保护功能的经济基础;以公主岭市各公益林区管护难易程度来合理的设置重点管护人员面积,一般来说以2200亩~3000亩为宜,对于集体所有的重点公益林来说,应当以国有林场标准来确定人均管护面积,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管护标准[3];公主岭市林业局应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规定的同一合同样本与国营林场、村集体等承担公益林管护任务的经济组织签订公益林管理和维护责任合同,保证公益林管理和维护工作的落实,从而提升公益林的生态保护功能;做好公益林管护人员的管理,按照管护面积标准聘用管护人员,监管人员加强日常考核和检查,制定管护责任合同;做好公益林造林、补植、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及资源监测等方面的工作,保证公益林正常生长,避免受到破坏,以此来充分发挥其生态保护功能;积极完善相关制度,例如《巡护制度》、《公益林管理办法》等,保证公益林管理和维护的有制可依[4]。此外还应当积极加强公益林保护及公益林重要性的宣传,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此来提升群众对公益林保护的意识,避免人为活动影响公益林生态保护功能的发挥。

3结语

综上所述,公益林对于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公主岭市有着众多公益林,但许多公益林出现了老化趋势,需要加强管理和维护。本文简要分析了公益林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公主岭市为例,探讨了提升公益林生态保护功能的对策,旨在充分发挥公益林对公主岭市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守蓉,冀光楠. 我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政策工具选择研究——以天保工程区集体公益林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4,(01):93-97.

[2]沈玲玲.我国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

[3]姚红岭.生态公益林的资金筹集与运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

[4]吴爱娣,陈平留,郑德祥.浅析生态公益林与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区别[J].林业经济问题,2009,(01):65-69.

生态功能结构 篇7

影视剧作为现代媒介化社会里受众消费故事的最主要样式, 它运用叙事手法, 通过曲折的情节设计、逼真的画面表现、动听的音乐为人们营造着多样化的拟态环境。

一、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

从生态系统的生物和非生物两大成分出发, 结合影视剧的“媒中媒”属性, 也将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分为媒介和内容两大部分, 如图1所示。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中, 非生物成分包括水、光、土壤、温度、气候等因素。影视剧中, 生产、播放影视剧的媒介影视剧拟态环境奠定了物质基础, 该时代的价值观和思想潮流构成了影视剧的思想内容。

媒介作为营造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 由三部分构成: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和气候因素。影视剧所依存的媒介环境影响和制约着影视剧内容的传播, 影响着人们对影视剧内容的接触, 因而将其归为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则是影视剧所处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潮流, 这些价值观和思想潮流是合成影视剧的生物成分———“内容”的重要成分。因此, 我们将其归为有机成分。影视剧拟态环境展现的社会关系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观众通过这面镜子审视现实社会。我们将社会大环境作为气候因素, 相当于大自然中的雷电交加、阳光明媚、风云变幻等自然现象。

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为影视剧内容的产生、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时空环境。时间和空间是人类存在的基本范畴, 时空环境是考察人类传播活动和各种媒介现象的两大坐标。不过, 很多时候人类对空间的忽视使得传播学缺乏对个人行为、社会关系与社会空间互动的深刻把握。空间是以社会为基础, 由社会组织生产的结果。笔者认为, 正是透过影视剧拟态环境的时空可以看到“现实环境”。法国思想家亨利·列斐伏尔力图做出了“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的重要论断。[3]也就是说, 正是影视剧拟态环境时空中展示出的社会关系影响着受众对信息环境的认知和判断。亨利·列斐伏尔力图认为“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 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 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4]因此, 空间的生产可以被描述成为是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的手段和结果。也就是说, 影视剧拟态环境的空间是影视剧创作者行动的结果, 却反映了现实的社会关系。[5]由此可见, 影视剧拟态环境的时空并非人的身外之物, 而是“文化中人”定义自我、寻求生存意义的触媒, 也正是影视剧拟态环境影响受众认知判断和行为的根本原因所在。[6]

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构成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其中的生物成分———影视剧的内容。思想内容是影视剧的魅力所在, 也是衡量一部影视剧社会价值的重要标准。换句话说, 影视剧拟态环境的生物成分思想环境是影视剧的艺术灵魂的依托, 正是在这种思想环境中, 受众融入到影视剧拟态环境中, 成为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影视剧拟态环境的生态系统中, 思想内容的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体现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影视剧的内容从生产到消费大致有三个层级, 即内容的生产者、内容的消费者、内容的分解者。内容的生产者———文学作品的作者、影视剧的创作者等通过叙事, 将影视剧思想内容通过情节、视听要素呈现出来, 不仅被消费者———观众消费, 也被寄生物消费。影视剧的寄生物 (如植入式广告) 将自身的视听觉元素与影视剧的视听觉元素相结合, 和影视剧的思想内容一起, 被影视剧内容的受众消费。

二、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决定了该系统的功能, 即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在影视剧拟态环境的生态系统中, 各项基本功能相互联系, 紧密结合, 其思想内容的生产、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由其生命部分———生物群落实现。

(一) 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思想内容”生产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两个过程, 前者是植物性生产, 后者是动物性生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这两个生产过程彼此联系却独立进行。在影视剧拟态环境中, 也存在着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两个过程。

1. 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过程

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初级生产的能源来自客观环境, 生产过程的结果是艺术创作者将现实生活经过艺术加工转化成影视剧的思想内容。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实质上是一部影视剧的创作者对现实生活进行思想提炼和艺术加工的过程, 也是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能量积累的初始阶段。

2. 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过程

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是影视剧的制作者通过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将思想内容通过情节、视听觉元素展现给观众的过程, 也即影视剧内容的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结果进行再生产的过程。简单地说, 影视剧拟态环境次级生产就是影视剧的消费者对初级生产结果的利用和再生产过程, 比如导演对于影视剧的拍摄成片过程, 以及影视剧制作者通过将企业的产品或品牌信息植入到影视剧的广告植入等, 实现影视剧内容的最终消费者消费的目的。

(二) 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在自然界中, 生态系统的最初能量来自于太阳。而影视剧生态系统的最初能量来自于客观现实。影视剧的创作者通过对客观现实的提炼和艺术加工, 产生两种能量形式:一种是无形的思想内容, 是影视剧的灵魂所在, 也是影视剧存在的价值;另一种是有形的表现形式。影视剧无形的思想内容和有形的表现形式, 是影视剧拟态环境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源。

影视剧本身就是思想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等过程的延续。影视剧思想内容的生命世界所体现出来的多样性, 也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和转换。当观众接收到影视剧思想内容传达的信息时, 先会在体内进行信息处理, 而后和别人交流。这反映了影视剧思想内容的生命特征和能量流动过程。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群及其之间的关系, 可以用热力学基本定律来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 能量不会消灭。即影视剧思想内容总是能够呈现, 不管其所呈现的思想内容与创作者最初的意图有多大偏差。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 能量总是由集中形式逐渐变成分散的形式, 且在转换过程中, 总有能量的损失。[7]在影视剧思想内容生产、创作和消费的过程中, 影视剧的思想内容从创作到最后呈现到观众面前总是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影视剧植入的广告信息, 总会对影视剧的思想内容有所干扰。

在影视剧拟态环境的生态系统中, 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食物链关系, 越处于食物链的前端, 越有能力和条件改变影视剧的思想内容。根据10%定律或林德曼 (Lindeman) 定律, [8]影视剧拟态环境的生态系统中, 人们对影视剧的利用层级不能太多, 否则会严重损害影视剧的思想内容;并且, 越靠近影视剧思想内容形成的社会环境, 其内容的生产者越有能力和机会影响其思想内容。

(三) 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另一重要的基本规律, 与能量流动的不同之处在于能量是单向流动的, 而物质循环则处于周而复始的循环之中。[9]影视剧中的思想内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必须借助一定的视听艺术表现出来, 比如情节、画面和音乐。我们将这些外在表现看作是影视剧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从影视剧的生产者对影视剧思想内容的创作加工到影视剧的内容的呈现, 再到最终被消费的过程, 影视剧营养物质伴随着思想的流动而循环, 实现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营养物质的交换。比如, 影视剧生态系统的寄生物之一———植入式广告只有将产品或品牌的信息植入到影视剧视听元素等营养物质中, 才能伴随着影视剧内容的思想传递被受众的“感官”消费。

(四) 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除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之外, 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联系, 那就是信息传递。生物之间交流的信息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传递这些信息, 它们可以将各自的“意愿”表达给对方, 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影视剧拟态环境的生态系统中, 除了信息传递之外, 还有信息的反馈。

1. 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

首先是物理信息。包括图像、声音、文字、构图等符号信息, 这些是受众能够直观感受到影视剧思想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次是营养信息。营养信息即是影视剧的思想内容。通过对思想内容的解读, 受众从影视剧中汲取思想“营养”, 真正感受到一部影视剧的魅力。希望获取“思想营养信息”是受众对影视剧的心理需求;最后是行为信息。行为信息是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中所展示的社会关系及人类行为。通过选择典型的人或事, 借助影视剧思想内容的传播, 实现影视剧的目的, 即要么提倡一种行为, 要么抨击某种社会现象, 要么潜移默化地感召人的心灵, 要么影响人的行为, 这个过程是影视剧拟态环境对受众影响最直接的阶段。

2. 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信息的反馈

新媒体发达的今天, 受众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各种渠道发表对某部影视剧的看法。受众对影视剧的评价主要针对影视剧所传递的各种信息的反馈, 即对物理信息 (影视剧的表现手法、色彩、构图等) 、营养信息 (思想内涵, 社会价值观等) 、行为信息 (影视剧思想表达所采用的行为示范) 的反馈。这就涉及到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 如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关于大众传播的环境监视、社会行为示范功能。受众的信息反馈最终会影响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完善和发展。

3. 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反馈的作用

威纳的控制论将“反馈”的概念引入到传播过程研究中。同样, 信息传递和反馈对于维持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影视剧拟态环境的存在, 离不开信息传递。其次, 影视剧拟态环境思想内容的能量流动,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第三, 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各生物群的营养 (利益) 关系,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和反馈, 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 (Ecological balance) 指处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与环境条件相融合, 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平衡状态,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 并具有典型的食物链关系和符合能量流动规律的金字塔形营养级, [10]对于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样如此。

从宏观看, 影视剧拟态环境的总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 能抵抗一定的外来干扰, 保持自身的稳定。人类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人类的生产活动强烈地干扰着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1]对影视剧拟态环境的生态系统来说, 一方面它属于人类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创造物;另一方面, 它又必须符合艺术创作的自然规律。如果与影视剧内容无关的人为干扰因素过多, 终将破坏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

四、构建和谐的影视剧拟态环境中的生态系统

在自然界的生态环境中, 生态与环境虽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 但两者又紧密联系、水乳交融。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中, 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各“元素”和“生物群”共处, 和谐发展。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应为人类影视剧拟态环境的生态系统所借鉴。

影视剧拟态环境的生态系统中, 影视剧的思想环境影响各“生物”的“精神”状态, 而各“生物群”的“精神”状态影响和制约着影视剧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健康和谐的影视剧生态系统需要自然条件和生态条件的共同发展, 各种“生物群”———影视剧内容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需要遵守客观环境的发展规律。如植入式广告就是一种典型的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寄生物。然而近年来, 一些不符合影视艺术创作规律的广告打破了影视剧原有的思想环境, 将不恰当的、与情节关联度低的广告莫名其妙地强行塞入其中。这不仅打断了观众欣赏影视剧的愉悦过程, 而且破坏了整部电影思想上的完整性。这些拙劣的广告植入行为不但起不到应有的广告效果, 只会让观众反感并将这种不快转嫁到植入的产品上, 导致广告植入的失败。[12]根本上看, 由于违背了影视创作艺术的自然规律, 植入式广告的失败在所难免。

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有一套健康发展的机制, 影视剧拟态环境与其中的信息传播活动也应该有一个正规、完善的合作体制。对于影视剧来说, 健康和谐的生态系统不仅是媒介和内容的完整统一, 更是其中各要素的和谐共处。这不仅关系着一部影视剧的声望和口碑, 而且关系到整个影视产业的健康与和谐发展。[13]研究和利用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内在机制, 有助于人们构建和谐发展的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

摘要:有人认为, 如果把传播比作河道, 传播的生态就是水, 传播的信息则是鱼。水在道中流, 鱼在水中游。没有河道, 水不能生存, 鱼不能生存;没有水, 鱼无法生存, 河道不成为河道;没有鱼, 水白流, 河道徒有其名。[1]从生态学角度来看, 影视剧拟态环境的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 依附影视剧内容而存在的各“生物群”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影视剧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相互作用而成的结构有序的系统。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大小不一, 多种多样, 小到一部电影, 大到全部影视剧的总体都是一个生态系统。在信息环境环境化的今天, 从生态学角度探讨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 是考查其中人类传播活动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寄生物

参考文献

[1]支庭荣.大众传播生态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11.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172-173.

[3][4][5][6]袁艳.传播学研究的空间想象力[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6 (1) :45.

[7][8][9][10][11]刘云国, 李小明.环境生态学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0:68-82.

生态功能结构 篇8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医药及其它生产生活原料, 更重要的是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 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 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 净化环境, 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生态系统概念与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促进了人们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认识与了解, 并为人们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了科学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环境服务”功能。有了进一步的研究, 列出了包括害虫控制、昆虫传粉、渔业、土壤形成、水土保持、气候调节、洪水控制、物质循环与大气组成等方面的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这一术语逐渐被人们熟悉和探讨。根据各研究区域的特点, 研究者对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做出具体分类, 1997年Constanza等在《Nature》上发表了《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一文, 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研究, 其中将全球生态系统分为远海、海岸、大陆架、热带林、温带林、草原、河湖、荒漠、苔原、冰川、农田和城市等16种生态系统类型, 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费为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调节、控制侵蚀和保持沉积物、土壤形成、废物处理、食物生产、原材料、基因资源、休闲和文化等17个类型, 并以此功能分类为基础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 国内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日益完善, 许多学者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研究, 谢高地等人根据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基本国情, 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食物生产、原材料、娱乐文化等九类。

由于土地是各种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 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对维持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根据土地利用结构, 对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分类, 是研究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大连旅顺口区是国家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改革开放以来, 旅顺口区大力发展城市建设,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成了该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对于土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功能分类为该区合理利用土地, 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大连旅顺口区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 属大连市辖区。东临黄海、西濒渤海, 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北依大连, 陆地南北纵距26.1公里, 东西横距31.2公里, 总面积506.8平方公里, 总人口208874人, 旅顺口区具有北温带季风气候特征, 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 素有天然氧吧、海滨花园的美誉, 良好的气候条件, 优美的环境为该区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条件。

3 研究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

3.1 土地生态系统分类。

根据旅顺口区统计年鉴, 参照国家通用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结合旅顺口区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作为土地生态系统分类依据, 将旅顺口区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生态系统、园地生态系统、林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建设用地生态系统、滩涂生态系统以及未利用地生态系统共7个类型

3.2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本文根据旅顺口区土地利用结构

特点以及土地生态系统的划分, 参照前人划分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 结合旅顺口区的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过程特点, 将旅顺口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四种服务类型, 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在此基础上, 根据旅顺口区各类土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将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细化, 其中供给服务包括:食物及原材料生产;调节服务包括: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废物处理;支持服务包括:保持土壤、维持生物多样性;文化服务包括:娱乐文化服务功能。

(1) 食物及原材料生产:生态系统通过一级生产与次级生产合成了人类提供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物产品, 包括粮食、肉类、鱼等食物和木材、纤维、医药资源以及其他工业原料等原料。本研究中主要是指旅顺口区各类土地生态系统的产出, 耕地生态系统主要是各类农产品产出, 旅顺口区园地生态系统主要以果园为主, 产出主要是水果产出等。 (2) 气体调节:气体调节主要是指生态系统维持大气化学组分的平衡, 例如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物、氮氧化物, 释放氧气等。根据现有的研究数据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生态系统的气体调功能主要评估旅顺口区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3) 气侯调节:气候调节是指生态系统调节区域或全球尺度上的温度、降水及其它生物参与的候过程, 可以缓冲极端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4) 水源涵养:生态系统一般具有明显的水资源的渗透能力和蓄水能力, 旅顺口区的龙王塘水库等水利设施有较强的水源涵养能力。 (5) 废物处理:耕地和林地等生态系统能够吸收和分解污染物, 对有机废物、农药以及空气和水的污染降解作用。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 旅顺口区废物处理功能主要是植被吸收SO2、HF以及滞尘功能, 隶属于调节服务的废物处理功能还有负担居民生活生产废水、废物等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的功能。 (6) 保持土壤:由于植被和枯枝落叶的覆盖, 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壤冲击, 减少土壤侵蚀, 保持土地生产力, 并能保护海岸和河岸, 防止湖泊、河库的淤积;植物根系具有固定土壤的作用, 另外植被通过养分循环保持土壤, 因此旅顺口区林地生态系统主要具有减少表土损失、减少泥沙淤积和保持土壤肥力三方面功能。 (7) 维持生物多样性:旅顺口区各类生态系统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功能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 主要包括生态系统在传粉、生物控制、庇护和遗传资源等面的价值。 (8) 娱乐文化:旅顺口区是国家风景名胜区, 同时在中国历史上要是重要的战略基地之一, 娱乐文化功能主要包括人工乐园以及生态旅游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和美的感受, 给人类提供不同的娱乐方式, 其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是大连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 同时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4 结论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基于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和特有的环境特点, 因此旅顺口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的划分受到地域自然生态特点影响和研究所需数据搜集程度的限制;另外由于旅顺口区属于沿海城市, 沿海滩涂所形成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该区域整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欧阳志云, 王如松, 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 1999 (10) :635-640.

[2]谢高地, 甄霖, 等.一个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 (5) :911-917.

金融生态的系统再构与生态功能 篇9

金融生态研究的初始动机、研究人员自身的学科背景,使金融生态与“生态”概念所内在蕴含的系统整体性、和谐互动性、可持续发展性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通过对自然生态与金融生态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金融生态的研究出现了一些确需完善的不足之处,金融生态的基本内涵仍有待进一步商榷。

二、现有金融生态理论的不足

1. 金融生态的总体结构不完整

不良贷款、金融风险及相关金融问题的深入分析,使人们意识到其原因远比直观感受到的要复杂得多,引发人们从金融体系之外探讨金融发展问题,尤其是借鉴生态学原理引入金融生态环境来谋求解决途径。金融生态环境论基于自然生态中物种的生存和活动环境,侧重“生物群落赖以生存的物理环境”,强调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但绝不能忽视金融体系自身的因子条件在金融生态变迁中的作用。金融生态系统论在关注外部环境的同时,认为金融生态是一种开放复杂巨系统,侧重“生物群落”,强调金融生态主体的自主性和自然成长规律,因而比金融生态环境论具有更好地合理性。

2. 金融生态的生态主体不健全

研究金融生态的学者以金融领域尤其是银行界人士为主,自身的学科背景导致金融生态主体的构成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金融体系的主体不健全。金融活动既包括通过银行进行的间接金融交易,也包括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的直接金融交易。因此,金融生态首先应该以金融业为研究主体,研究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及其生态环境,它们是有机互补的整体,而不仅仅是单独的银行业。二是金融功能的主体不健全。金融的基本职能就是服务于企业的资金融通,企业是资金融通的一个最基本的主体要素,企业要素缺失将难以达成现实的金融交易和实现特定的金融生态功能。因此研究金融生态不仅要以金融机构为着眼点,还必须关注企业。

3. 金融生态的研究内容不深入

金融生态的理论基础是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培育各类金融生态主体、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和完善金融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研究的目的在于如何实现金融生态系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但现有研究仅引入了一些生态学基本概念。有的学者尝试探讨金融生态的能量和物质循环,很有借鉴意义,但囿于自身行业背景因素,仅强调金融体系自身的循环过程,从而使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金融资源,也就退化为局限在金融领域的单纯货币,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主体——企业,也就沦落为金融生态中的分解者。断裂了经济增长链路,也就谈不上金融生态各主体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如何运用生态学理论完善金融生态主体构成,把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主体而贯通经济增长循环链路,探讨金融生态的物质能量循环过程和生态演进规律。

三、金融生态的三维四元结构

1. 金融生态的三维四元结构模型

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理论,基于经济增长这个最终目标,遵循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循环链路,一个完整的金融生态系统首先包括金融生态环境和具有生命特征的金融生态主体两大部分;其次,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各类金融生态主体及其外部金融环境之间,通过信用流动和资金循环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并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生态主体进而依据其功能又可依次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调控者。金融生态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依存、互利共生,其关系是立体的、多维的、交互的,通过剔除一些次要的枝蔓性因素,将其三维四元结构描述如图1。

2. 三维保障的生态环境

金融运行及金融生态和谐发展所依托的最为重要的生态环境要素是:

(1)经济基础(土壤)。土壤是生物生长发育和栖居的场所,是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也是生物种类和数量分布的制约因素。而在金融生态系统中,金融发展的动力也主要来自于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因此,经济基础同样发挥着类似于土壤的生态作用,决定着能为金融生态主体提供“食物”的总量和结构,决定着金融资产的整体质量,也决定着金融生态主体的生存空间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金融生态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是源于金融部门的产品与服务可以吸收和转化家庭部门的储蓄,缓解生产部门的预算约束,满足其扩大投资和再生产的需要。

(2)诚信文化(太阳辐射)。地球上所有生命归根结底都是由太阳能驱动的,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分布会影响光合作用和温度,使动植物形成不同的生态习性。而在金融生态系统中,诚信是金融活动之本,失去了诚信的金融活动就如同自然界失去了阳光的普照。我国目前金融生态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源于信用的缺失。因此,诚信文化同样发挥着类似于太阳辐射的生态作用。诚信文化涵盖金融资源生产、消费的各个领域,是金融主体“人身安全”内在保障,直接对金融生态主体的活动产生激励和约束作用。诚实守信是企业参与市场交易的基本条件,更是其进入融资市场的必要条件。正如破坏自然环境所影响的不只是某一类物种的生存,不诚信的行为不仅会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还会使企业融资的难度和成本大幅增加,整个经济金融发展将处于高风险的恶性循环之中。

(3)法律体系(温度调控)。地球表面温度随空间和时间而不同,由此产生不同的气候带,成为温度习性各不相同的生物地理分布的限制因素。而在金融生态系统中,政治、经济、文化的许多特征是通过法律制度来体现和塑造的,因此,法律制度同样发挥着类似于温度调控的生态作用,是生态主体“生命活动”的行为准则和“人身安全”的根本保障。只有在完善的法律环境下,金融主体的产权才能得到有效保护。金融活动的良性发展既要求必须拥有完善且适宜的规范金融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也要求实行严格的执法以制裁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3. 四元主体的生态链网

完整且合理的金融生态食物链网结构,贯通了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循环链路,相应涉及如下四元生态主体:

(1)生产者。含银行、金融市场在内的各种金融机构作为生产者,凭借其金融信用从经济基础中吸收所需的资金原料(闲散货币、物化资金)并转化为有效资金(金融资源)。初级生产者直接在经济基础这个土壤中从居民、企业手中吸收暂时闲置的零散货币,将净吸纳的货币——沉淀的资金,转化为其他主体可长期投资使用的有效资金。复合生产者虽直接吸纳闲散货币,但主要间接地从其他生产者获取资金。催化性生产者是为了增强资金流动性、分散金融风险、提供专业化辅助服务或加强政策性引导,其本质是催化、促进前两种生产者的发展及功能。

(2)消费者。以企业为主的消费者则凭借其商业信用来运用这些金融资源实现自身乃至经济基础的扩张,并以收益回报带动金融机构共同成长。企业是金融资源最主要消费者,金融资源将以资本的形式转化为企业——这个经济领域“生物”机体的主要构成部分。如同自然生态中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必须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要合理回馈自然、注意水土保持一样,作为筹资者的企业即使从自身生存发展角度出发,也应自觉维护与金融资源生产者的和谐关系,并不断给以合理的投资回报。

(3)分解者。从自然生态的原始意义角度看,经营不善的企业、金融机构通过资产评估、清算、法律等金融中介组织分解为资金原料并归还到原始投资者和经济基础中,从而被金融资源生产者再利用而实现金融生态循环。但随着金融市场和中介组织的发展,通过并购将经营不善或优势互补的企业重组为一个新的更具生命力企业,成为更为理想、更具经济效率的选择。良好的金融市场中介服务会使金融生态主体降低成本并提高金融生态系统的效率,此时凸显出转化者相对于分解者的灵活优势。

(4)调控者。生态系统中,关键物种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各类监管机构就是金融生态中的关键物种,其存在意义在于调控而非生产,通过金融调控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市场退出机制等,主动调控金融资源的生产和消费,以及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产生与成长、准入与退出。各类监管机构的监管是金融生态的自调节,主要通过利率机制、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吞并机制、演进机制、自律机制等途径进行。高效率的监管不仅为金融生态的良性循环掌舵护航,而且能够缩短金融生态自调节时间和提高金融生态自调节质量,还可以适度控制生态主体的总量、结构并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和演进秩序。

四、三维四元结构下的金融生态功能

金融生态通过有序转换和无限循环,把各个生态主体紧密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而实现我们切实所需的完整的生态经济功能。

1. 物质循环机制

在自然生态中,物质沿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依次转化并无限循环。而在金融生态中,物质循环相应表现为资金循环。首先,经济基础中的闲散货币及物化的资金原料流入系统,然后以金融资产为媒介,经由生产者、消费者、中介组织所组成的营养级依次转化,从资金原料到各种生态主体可以利用的有效资金,再回到资金原料,构成一个循环流动的资金链网。资金流是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骨架,没有资金流,金融生态系统就会陷入瘫痪,同时,链路丰富的资金链网有助于形成稳定且多样化的资金服务,其作用和功能等同于自然生态的物质循环。但与自然生态不同的是,各主体之间不是捕食关系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构成各主体自身机体的其成长所需的食物营养来自于其贡献的回报,每个营养级的主体也必须以收益来回报上一营养级的主体,因而金融体系支持企业成长,尤其是扶持企业以技术创新实现企业乃至相关生态主体快速发展,成为整个生态系统共同成长的重要源动力。此外,金融资源的生产者不是简单地将基础货币转化为资金,而是在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下成倍地创造存款货币,放大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2. 能量流转机制

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推动了自然生态的物质循环。而在金融生态中,推动资金循环的动力则是信用。从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金融市场的资金运作,到企业间的商业信用,信用已经渗透到资金循环的每个环节,成为推动资金循环的基本动力,没有它系统就无法牵动和运转。但与自然生态不同的是,信用的来源不存在“太阳中心”而是分散的,是各主体在诚信文化中逐步培养并由法律体系通过惩戒来提供根本保障;信用的流动是双向交互的,任何一方的信用缺失都不可能达成现实的金融交易和实现资金的流动;单个主体的信用流动不是纵贯全程而是区间性的,是通过相关主体的“信用对接”推动资金的连续循环,随着营养级数的递增,资金的复利增殖同时伴随着显著的林德曼效应和巨大的风险积累。

3. 信息传递机制

生态系统中的有序运动是借助信息传递、控制过程来进行和完成的。金融生态的运动过程中同样充满了信息传递。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能给人们提供关于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的表述,是金融生态协调的基础之一,通过引导信用流动而实现资金的有序循环。金融生态的运行机制实际就是一个信息交换和调整的过程,通过各主体对信息的反馈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尽量简化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复杂性和运行成本,以复合型的金融体系和健全的中介服务体系搭建金融生态各主体之间的信息高速路,不仅促进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还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信用能量流转中的衰减效应。

五、结论

生态功能结构 篇10

关键词:内陆河流域,生态功能,主体功能

内陆河又称内流河, 指不能流入海洋、只能流入内陆湖或在内陆消失的河流, 所在区域称为内流区。西北内陆河地区指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地区, 土地面积253万km2。据统计, 我国西北地区有径流量1亿m3的内陆河428条。主要有分布于新疆境内的塔里木河 (汇注罗布泊) 、伊犁河 (汇注苏联境内的巴尔喀什湖) 和其他小河, 甘肃境内的疏勒河、黑河、石羊河, 内蒙古境内的弱水以及青海境内的格尔木河等。这一地区干旱少雨, 日照辐射强, 蒸发严重, 是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的地区。

一、《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对西北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功能定位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在生态现状调查、生态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的基础上, 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 确定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 提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我国独特的气候和地貌特征是我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农田和城市等各类陆地生态系统发育与演变的自然基础。其中荒漠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极端干旱的地区, 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5, 沙漠和戈壁面积共约100万km2, 我国荒漠生态系统有小乔木荒漠、灌木荒漠、半灌木与小半灌木荒漠和垫状小半灌木 (高寒) 荒漠4个主要类型。

㈠《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对生态系统的划分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按照我国的气候和地貌等自然条件, 将全国陆地生态系统划分为3个生态大区:东部季风生态大区、西部干旱生态大区和青藏高寒生态大区。然后依据《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分为3个等级:一是根据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所具有的主导服务功能类型, 将全国划分为生态调节、产品提供与人居保障3类生态功能一级区;二是在生态功能一级区的基础上, 依据生态功能重要性划分生态功能二级区, 生态调节功能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等功能, 产品提供功能包括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和林产品, 人居保障功能包括人口和经济密集的大都市群和重点城镇群等;三是生态功能三级区是在二级区的基础上, 按照生态系统与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地形差异、土地利用的组合来划分生态功能三级区。全国生态功能三级区中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农产品提供、林产品提供, 以及大都市群和重点城镇群等功能区共216个。

全国共有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三级区50个, 面积237.90万km2,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4.78%。其中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大兴安岭、秦巴山地、大别山、淮河源、南岭山地、东江源、珠江源、海南省中部山区、岷山、若尔盖、三江源、甘南、祁连山、天山以及丹江口水库库区等。该类型区的主要生态问题: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大;生态系统结构单一, 生态功能衰退;森林资源过度开发、天然草原过度放牧等导致植被破坏、土地沙化、土壤侵蚀严重;湿地萎缩、面积减少;冰川后退, 雪线上升。

土壤保持生态功能三级区28个, 面积93.72万km2,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76%。其中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太行山地、黄土高原、三江源区、四川盆地丘陵区、三峡库区、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喀斯特地区、金沙江干热河谷等。该类型区的主要生态问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特别是陡坡开垦, 以及交通、矿产开发、城镇建设、森林破坏、草原过度放牧等人为活动, 导致地表植被退化、土壤侵蚀和石漠化危害严重。

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三级区27个, 面积204.77万km2,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33%。其中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阴山北麓—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黑河中下游、塔里木河流域, 以及环京津风沙源区等。该类型区的主要生态问题:过度放牧、草原开垦、水资源严重短缺与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沙尘暴等。

㈡《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西北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功能定位

从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域表中可以看到, 西北地区的甘南水源涵养重要区、三江源水源涵养重要区、祁连山山地水源涵养重要区、天山山地水源涵养重要区、阿尔泰水源涵养重要区的水源涵养功能极为重要;毛素乌沙地防风固沙重要区、黑河中下游防风固沙重要区、阿尔金草原荒漠防风固沙重要区、塔里木河流域防风固沙重要区的防风固沙功能极端重要;三江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极端重要。

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西北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特征属于荒漠生态系统,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降水少、蒸发强烈、极端干旱地区, 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5, 沙漠和戈壁面积共约100万km2, 分为小乔木荒漠、灌木荒漠、半灌木与小半灌木荒漠和垫状小半灌木 (高寒) 荒漠4个主要类型。

1. 从生态敏感性评价看西北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功能。

从生态敏感性评价看, 西北内陆河流域属于沙漠化敏感性和盐渍化敏感性地区。所谓生态敏感性, 是指一定区域发生生态问题的可能性和程度, 用来反映人类活动可能造成的生态后果。我国沙漠化敏感性主要受干燥度、大风日数、土壤性质和植被覆盖的影响, 主要分布在降水稀少、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沙漠化极度敏感区域面积为111.2万km2, 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吐鲁地、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边缘、柴达木盆地北部、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宁夏平原等地。沙漠化高度敏感区域包括新疆天山南脉至塔里木河冲洪积平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疏勒河北部、柴达木盆地南部、呼伦贝尔高原、河套平原、阴山山脉以北以及科尔沁沙地以北地区, 面积为43.0万km2。沙漠化中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至科尔沁沙地过渡低丘、平原带、青海湖, 以及北大通河流域、四川若尔盖、东北平原西部, 面积为71.3万km2。我国盐渍化敏感性主要受干燥度、地形、地下水水位与矿化度的影响。我国土地盐渍化极敏感区面积为79.5万km2, 除滨海半湿润地区的盐渍土外, 主要分布在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包括塔里木盆地周边、和田河谷、准噶尔盆地周边、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罗布泊、疏勒河下游、黑河下游、河套平原、浑善达克沙地以西、呼伦贝尔东部, 以及西辽河河谷平原。盐渍化高度敏感区面积为50.5万km2, 集中分布在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哈密地区、北山洪积平原、河西走廊北部、阿拉善洪积平原区、宁夏平原、阴山以北河谷区域、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河谷地区, 以及青藏高原内零星地区。盐渍化中度敏感区面积为58.9万km2, 主要分布在额尔齐斯河、伊犁河洪积平原、青海湖以西布哈河流域平原、河西走廊南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和三江源等地区。

2. 从生态功能区的类型上看西北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功能。

从生态功能区的类型上看, 西北内陆河流域属于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全国有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三级区27个, 面积204.77万km2,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33%。其中, 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阴山北麓—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黑河中下游、塔里木河流域, 以及环京津风沙源区等。该类型区的主要生态问题:过度放牧、草原开垦、水资源严重短缺与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沙尘暴等。该类型区生态保护的主要方向:⑴在沙漠化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 严格控制放牧和草原生物资源的利用, 禁止开垦草原, 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⑵调整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 大力发展草业, 加快规模化圈养牧业的发展, 控制放养对草地生态系统的损害。⑶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草、退牧还草, 恢复草地植被。⑷加强西部内陆河流域规划和综合管理, 禁止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发展高耗水产业;在出现江河断流的流域禁止新建引水和蓄水工程, 合理利用水资源, 保障生态用水, 保护沙区湿地。

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西北内陆河流域主体功能的定位

㈠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依据

主体功能区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 将特定区域科学划分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 以是否适宜或如何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为基准划分的。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 包括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3个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 包括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和天山北坡地区等18个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 分为农产品主产区与重点生态功能区, 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主产区、长江流域主产区等7大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及其23个产业带, 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等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包括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

㈡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看西北内陆河流域移民迁入区的主体功能

西北内陆河流域移民迁入区很大一部分属于限制开发区, 如疏勒河流域移民迁入区—玉门市和瓜州县 (原安西县) , 地处亚洲中部中温带荒漠与暖温带荒漠、典型荒漠与极旱荒漠的过渡带, 属典型的大陆性荒漠干旱气候, 我国目前唯一的以保护荒漠生态系统为目的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安西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就在瓜州县境内;根据国家《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和《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 疏勒河流域移民迁入区—瓜州县属于荒漠限制开发区。也有一部分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是提供全国或区域性的生态功能区, 并要实行不同于其他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按主体功能区的定位, 限制开发区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 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 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禁止开发区域必须实行强制性保护, 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 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从生态功能区划的角度看, 限制开发地区和禁止开发地区都属于生态脆弱地区。具有明显脆弱性的生态环境, 通常具有下列特点之一或几种特点的组合:环境容量低下, 敏感性强而稳定性差, 抵御外界干扰能力弱和自然恢复功能差等。据研究, 我国脆弱生态环境分布与贫困之间还有一定的相关性, 尤其在西部地区几乎互为因果关系。所以, 西部地区, 尤其是西北内陆河流域移民迁入区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提供生态产品和通过经济发展来脱贫解困的艰巨任务。

根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类型和发展方向, 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属于水源涵养类型, 冰川储量大, 对维系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西部绿洲的水源具有重要作用。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 属于水源涵养类型, 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有“中华水塔”之称, 是全球大江大河、冰川、雪山及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其径流、冰川、冻土、湖泊等构成的整个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巨大的调节作用。目前草原退化、湖泊萎缩、鼠害严重, 生态系统功能受到严重破坏, 其发展方向是:封育草原, 治理退化草原, 减少载畜量, 涵养水源, 恢复湿地, 实施生态移民。塔里木河荒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 属于防风固沙类型, 是南疆主要用水源, 对流域绿洲开发和人民生活至关重要, 沙漠化和盐渍化敏感程度高。目前水资源过度利用, 生态系统退化明显, 胡杨等天然植被退化严重, 绿色走廊受到威胁, 其发展方向是:合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 调整农牧业结构, 加强药材开发管理, 禁止过度开垦, 恢复天然植被, 防止沙化面积扩大。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篇11

一、细胞膜的成分组成与结构特点

1.成分组成

例1 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用非酶法处理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处理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或班氏试剂并加热,出现砖红色,该成分是( )

A.糖脂 B.磷脂

C.糖蛋白 D.脂蛋白

解析 生物膜在成分上具有相似性,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脂质中磷脂最为丰富,还含有少量糖类,下面列举几类物质的分布和作用。

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磷脂是一类疏水性大于亲水性的两亲分子,其两亲性质决定其在膜上的排布方式:头部朝外,尾部朝内,总具有疏水性使磷脂双分子层与周围的水环境相分离,使生物膜成为一独立的结构。

蛋白质:与脂质分子通过多种相互作用吸引在一起,其分布有三种方式:镶在表面,嵌入其中,贯穿全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对于生物膜也不例外,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决定膜的功能复杂程度的主要因素。

糖类:主要存在与细胞膜上,与蛋白质或脂质相互作用结合,形成糖蛋白和糖脂,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中起主要作用。在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中提到的“受体”,主要是位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其与信号分子特异性结合后,将信号进一步传递至细胞内,引起细胞生理活动变化。

答案 C

2.结构特点

例2 下图是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模式图,正确的是( )

[亲水性成水性]

解析 生物膜主要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生物膜行使功能的基础。下面列举几种膜的流动性对膜行使功能起作用的例子:载体蛋白的流动性便于其与被转运物质的结合;膜的流动性使膜能发生较大程度的形变有利于大分子的胞吞、胞吐;膜的流动性使两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发生融合。

答案 A

二、细胞膜的功能

1.细胞膜的形态变化

例3 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下示意图所示,其基本过程:(1)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2)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现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3)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又出现了斑点。

<\192.168.2.51本地磁盘 (e)张骥娜数据飞翔高中生学习·高三 理综 文综 合 2011-9高中生学习·高三 理综 文综 合 2011-9Img4082.jpeg>[①②③]

上述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

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

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

解析 本题考查细胞膜的流动性,消失的荧光由周围带荧光的分子运动过来而重新产生,体现膜的流动性,荧光标记的原理为将带有荧光的分子与膜上的物质结合在一起使膜带上荧光,荧光的恢复只能反映膜物质的流动速度。除此之外,细胞膜的功能还包括:(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4)细胞膜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有利化学反应的进行;(5)细胞膜与细胞内部的其它生物膜一起将细胞分成许多小的区室,使细胞内多种化学反应同时进行,不相互干扰。

答案 C

2.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功能上的主要特点,细胞需要吸收或排出的物质易通过细胞膜,不需要的物质则不易通过。

例4 甲、乙两种物质分别依赖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如果以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磷脂双分子膜代替细胞膜,并维持其它条件不变,则( )

A.甲运输被促进B.乙运输被促进

C.甲运输被抑制D.乙运输被抑制

解析 本题考查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区别,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无蛋白的膜不能完成协助扩散。体积很小,疏水性较强的分子主要进行自由扩散(通过磷脂分子层之间的间隙或与磷脂分子溶解在一起),例如H2O、CO2、O2、乙醇、甘油、脂肪酸、尿素等;体积较大,疏水性较弱的分子主要进行协助扩散(需要借助载体蛋白转运),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

答案 D

例5 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b][被转运分子的浓度][转运速率]

A.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

B.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

C.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D.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几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区别:是否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由于细胞膜上载体蛋白分子的数目有限,所以当被转运分子的浓度达到一定值时,由载体蛋白参与的物质运输的速率不能继续增加(即具有饱和现象),图中b曲线为载体参与的运输,a曲线为自由扩散。

不同物质转运方式的比较如下:

[

方式

项目&自由

扩散&协助

扩散&主动

运输&胞吞

胞吐&是否依赖浓度梯度&是&是&否&否&是否借助载体蛋白&否&是&是&否&是否消耗ATP&否&否&是&是&]

答案 C

例6 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分别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是( )

A.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B.胞吞、主动运输

C.主动运输、胞吞

D.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解析 本题考查细胞转运大分子和小分子的方式的区别,免疫球蛋白是大分子物质,不易穿膜,需要经细胞胞吞吸收,而半乳糖为小分子,且吸收要消耗ATP,为主动运输。

胞吞和胞吐,是指当需要运输的物质体积过大,不易穿过细胞膜时,借助细胞膜流动性发生的较大形变转运。例如分泌蛋白,病原体等。神经递质虽然是小分子,但也需要通过胞吐释放。

答案 B

3.生物膜的联系

例7 原尿中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的浓度与血浆中的基本相同。原尿经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选择性重吸收和分泌作用后形成尿液。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回答问题:

(1)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 (高于、低于、等于)组织液中的。

(2)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是 ,需要 的参与。

(3)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的原理是 ,原尿中葡萄糖未能被完全重吸收从而导致尿量增加的原因是 。

解析 本题考查细胞内外葡萄糖的浓度高低关系变化时细胞转运葡萄糖的方式的变化,以及葡萄糖与水分运输方式的区别。(1)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即可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至浓度为0,则表明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被动运输依赖于物质浓度梯度,则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高于组织液。(2)水分的吸收原理为渗透作用,依赖于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葡萄糖未完全吸收使原尿的浓度升高,减少了水分的吸收量,尿量增加。各种膜结构关系如下图:

[直接相连:核外膜 内质网膜 细胞膜

间接相连: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溶酶体] [线粒体]

不同生物膜的功能不完全相同,其原因是膜上的物质种类和含量不相同,尤其是蛋白质。

答案 (1)高于 (2)主动运输;载体和酶 (3)渗透作用;葡萄糖要带走部分水分

【练习】

1.下列过程中,不直接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就能完成的是( )

A.植物体细胞杂交中原生质体融合

B.mRNA与游离核糖体的结合

C.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D.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

2.关于动物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含有糖脂和糖蛋白

B.细胞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C.ATP为CO2分子通过细胞膜提供能量

D.细胞膜上的大多数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

3.将紫色洋葱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撕取外表皮,先用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处理,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立即将外表皮放入蒸馏水中,直到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在该实验中,蔗糖溶液处理前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甲,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时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乙,则甲、乙的关系,以及实验过程中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 )

A.甲<乙,被动运输

B.甲>乙,被动运输

C.甲>乙,主动运输

D.甲=乙,主动运输

4.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主动运输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质协助和ATP提供能量

B.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不再进行葡萄糖的跨膜运输

C.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

D.抗体分泌过程中,囊泡膜经融合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

5.下列有关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合成固醇类激素的分泌细胞的内质网一般不发达

C.分泌蛋白的修饰加工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共同完成

D.生物膜之间可通过具膜小泡的转移实现膜成分的更新

6.下图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A代表 分子;

B代表 ;

D代表 。

(2)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层 膜。

(3)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 。

(4)在a-e的五种过程中,代表被动转运的是 。

(5)可能代表氧气转运过程的是图中编号 ;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是图中编号 。

(6)如果此为神经细胞膜,则当其受刺激后发生兴奋时,Na+的流动过程是编号 。

【参考答案】1~5 BCBBB

6.(1)蛋白质 磷脂双分子层 多糖(2)选择透过性 (3)半流动性

生态功能结构 篇12

关键词:智慧社区,市场主体,行政主体,应用主体

结构与功能, 最初是生物学研究的概念。一些社会学家逐渐将其纳入社会科学研究中, 形成了结构功能主义这样一个西方社会学中的重要的思想派别和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 这一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奠基人是包括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以色列社会学家艾森施塔特等人, 帕森斯是结构功能主义者中的代表人物, 认为现代社会组织产生功能分化, 由经济、政治、社会共同体和文化意义上的模式托管系统分别执行适应 (adaptation) 、目标达成 (goal attainment) 、整合 (integration) 和模式维持 (l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 四大功能, 形成了“AGIL分析模式”。这样社会就是由不同的结构—功能层面组成并发挥各自功能的系统并实现协调发展。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对于人们理解社会事实和解说社会事实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和研究视角。本文通过借助结构功能主义的方法论来深入研究智慧社区问题。截至2015年9月, 全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 总计约50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 (占世界智慧城市创建总数的一半以上) , [1]覆盖东、中、西部地区, 发达地区的县、乡镇甚至都参与其中。智慧社区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一样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智慧社区就是充分借助现代网络通信技术, 以社区为载体, 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 以提高居民幸福感为目的, 通过建立智能服务平台, 以实现社区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的一种新型社区服务模式。[2]

一、智慧社区的结构

按照阿尔蒙德的观点, 结构是由相互作用的角色组成, 一个角色就是一种规则化的行为模式。角色和结构是可观察的行为, 行为者的作为深受他们自己所担当的角色的影响。描述一种结构就就是说明各种角色之间的联系, 每种角色都在其自己的位置上, 按照一定的方式行事。从智慧社区的概念可以看出, 智慧社区的任务主要是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两个部分, 目的是要更大限度的满足社区居民对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使人们生活环境更优化,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 需要社会的各方面力量的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的角色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行政主体, 承担顶层设计及规划功能。智慧社区建设是在智慧城市建设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从概念走向实践的, 自然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智慧社区的服务功能, 需要利用有线、无线及云计算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手段, 需要有较强的硬件设施和智慧居民。具体讲, 行政主体承担以下角色功能:首先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发起者及推动者。提升城市总体经济实力并改善硬件条件、整合社区各类服务资源, 需要行政主体合理设计和统一规划, 承担着改善公共基础设施、购买市场主体智慧服务类产品及服务并推广的职责。其次是智慧社区服务的购买者。行政主体负责设计既要通过智慧社区为居民提供何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还要和市场主体进行协调、谈判, 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并购买市场主体提供的市场化的技术产品和公共服务。复次是智慧社区实践的支持者。行政主体需要为应用主体 (尤其是社区和社区非营利组织) 提供政策支持, 其中包括法律、财政上支持, 并搭建社区智能服务平台, 综合协调并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社区综合管理、社区应用服务和社区商务服务。市场主体。智慧社区建设离不开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等等, 将其运用于智慧社区运行管理与服务平台是市场主体需要完成的任务, 因此市场主体在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主要扮演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的关键角色, 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社区中的信息管理平台、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及社区商务服务平台的开发和设计将由市场中带有“理性经济人”角色的软件开发公司及通讯企业完成。应用主体。应用主体是智慧社区建设中的受益者, 是基础设施和各类服务平台的使用者, 主要涵盖着社区、社会组织和家庭。智慧社区建设需要有各类应用主体的使用配合才能真正付诸实践, 智慧家庭需要配备终端系统、智慧社区及社区社会组织需要搭建各类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以居委会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机构负责寻求行政主体的政策支持与市场主体的技术支持, 实现社区有限自治, 实现智慧社区政务、智慧治安的目的, 并与社区非营利组织一起为居民提供智慧民生服务, 还要负责维护虚拟服务平台及为居民提供实体服务。

可以说, 智慧社区建设是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 智慧社区结构是通过整个社会中的各类主体及社区中的各个主体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实现的, 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智慧社区结构图如下:

二、智慧社区结构的功能分析

在结构功能分析模式中, 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是结构功能主义者的基本分析单位, 维持社会系统存在并运行的各种机制、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间的关系和功能是重点的关注对象。从这个分析模式出发, 本文重点对智慧社区的体系和过程功能两面着手:

(一) 智慧社区的体系功能

智慧社区的体系功能层次涉及的是有效维持智慧社区的运行。智慧社区的主要功能图2所示, 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功能, 一是智慧社区服务, 二是智慧社区管理。其中包括培育智慧社区人群、实现智慧社区设施应用、形成智慧社区社会资本。智慧人群是智慧社区建设的核心, 是保证智慧社区有效运行的前提, 具体可以从形成全社会对智慧社区的广泛认同,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智力支撑力度及社区管理人员和居民良好的信息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技能着手。

(二) 智慧社区的过程功能

过程层次是输入通过转换变成输出的过程, 包括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几个功能。智慧社区的过程功能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汇集民意。在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 了解居民需求类似戴维·伊斯顿所讲的要求的输入, 汇集民意是把居民的各种要求转变成政策选择的前提, 这是智慧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基础。其次, 动员社区居民。在智慧社区建设实践过程中着重强调的是政府的行政和服务功能, 忽视了居民的意见、需求及主观能动性。最后, 信息反馈。智慧社区对搜集民意、采集信息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功能。不仅还可以通过智慧社区对行政主体在政策制定方面提供建议, 在政策实施方面提供有力地配合并及时提供反馈意见。

三、智慧社区结构功能主义分析的启示

首先, 建设智慧社区要将社区结构与数字化有机结合。社区作为承载人们日常生活的聚集区并不具备独立的构建数字化社区的能力, 而智慧社区以“云”的概念作为建设理念, 以搭建提供服务的云平台作为运行模式, 要求智慧社区的结构应由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和应用主体三类角色的相互作用形成。其次, 为保证智慧社区更好的发挥其功能, 需要构建智慧社区建设的保障体系。主要从强化组织保障——确保智慧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导以及重新设计社区的管理机构和组织构架两个方面入手;强化智慧社区建设的法律保障——制定规范智慧社区建设的法规及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智慧人才保障——注意开发人才、管理人才和应用人才队伍建设;确保资金保障, 可以探索建立国家专项智慧社区建设资金, 可以从共赢的角度出发吸引企业投资智慧社区建设。

参考文献

[1]“十三五”智慧城市建设应着眼服务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创新[EB/OL].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6-05/03/c_135330891.htm.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下一篇:园林艺术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