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一功能

2024-09-06

结构一功能(精选9篇)

结构一功能 篇1

1. 引言

“一+名1+名2”结构指“一身冷汗、一脸笑容”一类的短语, “名1”指身体器官类的名词, “名2”通常是附着在“名1”上的具象或抽象的事物, 该短语通常用“名1”点明并深化“名2”的程度和范围。

目前研究大多是对该结构性质的界定, 运用“三个平面”理论阐释特点并探讨语义认知基础。如殷志平 (2000) 、谭景春 (2001) 、李淑娟 (2003) 、刘顺 (2002) 、李灿 (2007) 、刘晨红 (2007) 。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一+名1+名2”结构的性质, 描写多样的句法功能, 并通过分析语料对该结构的构成要素“名1”、“名2”及两者的组合条件进行探讨。本文语料选取的是北京大学语料库中的书面语语料。

2.“一+名1+名2”结构的性质

2.1“名1”是身体名词的特殊用法

在对语料库进行检索后, 我们得到能够出现在“名1”位置上的身体词, 共21个:身、脸、鼻子、口、嘴、耳朵、头、头发、脖子、肩、腔、胸脯、手、手心、胳膊、肚子、肚皮、屁股、腿、腿肚子、脚。

我们分别统计了上述各词在语料中出现的总数, 以及出现在“一+名1+名2”结构中的原始语料数, 并计算其百分比。经过统计, 上述各词只有“肚子”、“屁股”作为“名1”的原始语料数占总语料数的比例超过10%, 其他词的比例均在10%以下, 21个身体词的平均比值为3.2%。

因此, 我们认为, 身体词最主要的用法仍然是作为名词, 指身体部位或器官, 出现在“一+名1+名2”结构中的用法比较少, 并且, 在“一身冷汗”、“一鼻子灰”等短语中, “身、鼻子”等表示“冷汗”、“灰”在身体上的附着位置和覆盖面积, 强调的是某个身体部位上全是某种物体或表现出某种情态。因此, 我们认为不宜把“名1”视为量词, 而是身体名词一种较特殊的用法。

2.2“一+名1+名2”结构是定中结构

在“一+名1+名2”结构中, 我们认为“一+名1”是修饰成分, 是对中心成分“名2”的描述, 如“一头乱蓬蓬的头发”、“一脸笑容”, “一+名1”对“名2”出现的位置进行限定, 并且形容“名2”的数量之多、程度之深。

3.“一+名1+名2”结构的句法功能

“一+名1+名2”结构是定中结构, 属于名词性短语。通过分析语料, 我们总结出该结构的句法功能。“一+名1+名2”结构可以做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该结构最常充当的是主语、谓语和宾语, 其中做宾语最为常见, 而做定语、状语、补语的语料较少, 尤其做补语比较少见。可见, 该结构的句法功能比较丰富:既和典型名词短语一样, 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 又与典型名词短语不同———经常充当谓语, 并且可以做补语。

一般情况下, 谓语和补语经常由谓词性短语担任, 以进行陈述或描写。该结构在充当谓语和补语的时候, 更凸显其对身体部位、器官现状的描写, 常带有夸张的意味, 并且可以通过这种描写引申出比喻义。

4.“一+名1+名2”结构的构成成分分析

4.1 对“名1”分布情况的描写

上文总结了能够出现在“名1”位置的21个身体词, 这些词涵盖了人体外显的主要部位, 我们按照身体区域将其划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位于头部的身体词:头、头发、脸、鼻子、口、嘴、耳朵。第二类是位于上半身的身体词:脖子、肩、胸脯、腔、胳膊、手、手心、肚子、肚皮。第三类是位于下半身的身体词:屁股、腿、腿肚子、脚。第四类是表全身的身体词:身。

虽然这些词都可以做“名1”, 但它们出现的频率不同。由于各身体词的语料数量差距过大, 其中“身、头、口、脸、腔、肚子、手、屁股、脚”这9个词语料数均超过500条, 因此我们通过等距抽样对这9个词进行统计, 其他词按照原语料数量统计。根据结果, 我们将各身体词作“名1”的频率从高到低排列为:身、头、口、脸、腔、肚子、手、鼻子、嘴、屁股、肚皮、脚、肩、脖子、腿、胳膊、手心、头发、腿肚子、耳朵、胸脯。

按照上文对身体词的分类, 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

表示全身的词“身”出现频率最高, 位于第一位;

总体来说, 位于头部的“头、口、脸、鼻子、嘴、头发、耳朵”出现的频率比位于上半身的“肚子、腔、手、肚皮、肩、脖子、胳膊、手心、胸脯”高, 最不常充当“名1”的是位于下半身的“屁股、脚、腿、腿肚子”;在位于头部的身体词中, “头、口、脸”的语料数远远多于其他几个词, 而“头发、耳朵”的语料数很少;在位于上半身的身体词中, “肚子、腔、手”的语料数明显多于“肚皮、肩、脖子、胳膊、手心、胸脯”;在位于下半身的身体词中, “屁股、脚”的语料相对较多, “腿、腿肚子”的用法很少, 几乎是个例。

4.2 对“名1”语义特征的分析

根据上文对各身体词分布的排序, 前9个词的有效语料数均超过100条, 因此将其作为一组进行重点分析;后12个词的语料数量在100条以下, 不常用于此结构, 因此主要将其作为参照。出现频率较高的9个词是:身、头、口、脸、腔、肚子、手、鼻子、嘴。作为参照, 出现频率较低的词是:屁股、肚皮、脚、肩、脖子、腿、胳膊、手心、头发、腿肚子、耳朵、胸脯。

首先, 从部位上看, 9个高频词都位于人体的头部和上半身, 只有“身”是表示全局性的词, 但是它不用来专指下半身, 因此, 我们将经常担任“名1”的身体词的第一个语义特征概括为[-下半身]。

其次, 相对于出现频率低的词, 9个高频词表示的是集中于人体头部和躯干的器官或身体部位, 它们是人体各种功能的主要承载者。如“身”是全局性全身;“口”或“嘴”是言语表达器官等。在人们的认知中, 这些器官是维持人生命的必要条件, 因而比四肢的器官更重要。我们把这些特征归纳为[+重要]。

最后, 高频出现的9个词大都具有“多面性”和“可填充性”, 即这些词表示的器官或部位多是曲面, 并且“口”、“肚子”内有空间, 可以“填充”, 因此它们的表面积较大, 更易于“名2”的附着。我们将其概括为[+多面性]、[+易附着]。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经常进入“一+名1+名2”结构, 担任“名1”的词有如下语义特征:[-下半身], [+重要], [+多面性], [+易附着]。

4.3 对“名2”类型的分析

本文立足语料参照《现代汉语·下》 (黄伯荣, 1991/2011:9;廖序东, 1991/2011:9) 、《简明汉语义类词典》 (林杏光, 1987:237-238;菲白, 1987:237-238) 两本书对名词的分类, 将“名2”分为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两大类, 物质名词又分为固体类、液体类、气体类, 总体是四个类别。

以此分类为标准, 我们对21个身体词后“名2”的分布进行了考察:

“身、头、口、脸、肚子、嘴、肩”后边可以搭配固、液、气三种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 即四个类别均可搭配;“腔、手、鼻子”后边可以搭配三个类别的词;“屁股、肚皮、脖子”可以搭配两个类别的词;“脚、腿、胳膊、手心、头发、腿肚子、耳朵、胸脯”只能搭配一个类别的词。

经过总结, 我们得出以下规律:

总的来说, 物质类名词比抽象类名词更容易与“名1”搭配:物质类中的固体类和液体类经常与“名1”搭配, 气体类和抽象类名词主要与高频“名1”搭配。

结合上文对“名1”的考查, 我们认为“名2”的类型丰富程度与“名1”出现的频率大体呈正相关。即经常担任“名1”的词, 其后“名2”类型更丰富, 且“名2”可以是气体类和抽象类;而不经常作“名1”的词, 其后“名2”类型较为简单, 且多为具体的固体类、液体类, 能与气体类和抽象类搭配的比较少。

5.“名1”、“名2”组合机制分析

5.1“名1”是隐喻容器

Lakoff&Johnson (1980:5) 对隐喻做了阐释:隐喻是我们通过一种经验理解另一种经验。卢卫中 (2003) 指出, 隐喻的形成是两个概念域或认知域之间的结构投射, 即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

本文研究的“一+名1+名2”结构中的“名1”即隐喻机制下非人体域向人体域的投射。其中非人体域主要指容器的空间域, 包括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 人体域指的是人体的器官。容器的空间域是始源域, 人体域是目标域。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 (2005:1154) , 我们总结出容器的特性:一般可容纳固体、液体和气体, 并且与被容纳物直接接触。容器在空间域中的特性投射到人体域中, 使本身就具有空间性的人体部位、器官被赋予容器的特性。这种特性并不像空间域中那么具体, 而是抽象的, 是“名1”作为“名2”的隐喻容器, 为其提供平面附着或三维填充的可能性。以“脸”为例。

“脸”是二维的身体部位, 其表面有凹凸, 充当“名1”时, “脸”成为隐喻容器, 可以为物体提供平面的附着。典型搭配有:一脸泪水、一脸尘土、一脸微笑等, 在这些搭配中, “泪水、尘土”具体地附着于脸上, 与脸部有直接接触, “微笑”是“脸”的一种情态, 人的笑容可以通过脸部运动加以表现, 因此“微笑”抽象地附着在“脸”上。

5.2“名1”、“名2”的组合机制

首先, 总的来说, “名1”、“名2”组合的可能性与“名1”的部位和“名2”的属性有很大关系。越是位于头部和上半身的“名1”和属性偏向物质类 (特别是固体类和气体类) 的“名2”, 互相组合的几率越大。

其次, 当“名2”是具体名词时, 两者组合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名1”作为隐喻容器的空间维度。经常充当“名1”的九个身体词中, “口、肚子、腔、嘴”都是三维的, 具有可填充性, “身、头、脸、手、鼻子”是二维的曲面, 可以平面附着, 并且表面积较大。

最后, 当“名2”是抽象名词时, 两者能否组合既取决于“名1”作为隐喻容器能否容纳“名2”, 又取决于“名1”本身能否表达某种感情或做出某个动作。9个高频的“名1”中, “头、脸、肚子、腔、鼻子”与表达情感有关, “口、身、手、嘴”与发出动作有关, 因此这些词都可以与抽象的“名2”组合。

6. 结语

本文对“一+名1+名2”结构进行了描写, 从结构外部来说, 主要考查了它的性质、句法特点, 揭示了该结构与一般名词性短语的异同;从结构内部来说, 深入剖析了“名1”、“名2”两个构成要素, 根据语料得出可充当“名1”的身体词的频率序列和高频身体词的语义特征, 并总结了“名2”的语义类, 运用隐喻理论, 从更深层次探讨了“名1”、“名2”的组合条件, 加深了对该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摘要:以“一身冷汗”为代表的“一+名1+名2”结构比较常见且有很强的表现力。本文以该结构为研究对象, 以大量语料为依托, 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界定该结构的性质, 探讨句法功能的多样性和特点, 揭示高频出现的“名1”的语义特征及与不同类型“名2”的搭配规律, 最后, 运用隐喻理论阐释“名1”作为隐喻容器的功能及“名1”、“名2”的组合机制。

关键词:句法功能,“名1”的语义特征,“名2”的类型,隐喻容器,组合机制

参考文献

[1]晁继洲, 韩敬体.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1154.

[2]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9.

[3]李灿.临时量词短语的隐喻认知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 (28) .

[4]刘晨红.名词借为临时物量词的语义认知基础[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7 (5) .

[5]刘顺.“一+N1+N2”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J].汉语学习, 2002 (6) .

[6]李淑娟.“一身冷汗”类短语的再探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3 (5) .

[7]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 2003 (6) .

[8]林杏光, 菲白.简明汉语义类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237-238.

[9]殷志平.关于“一身冷汗”一类短语的性质和特点[J].汉语学习, 2000 (4) .

[10]谭景春.从临时量词看词类的转变与词性标注[J].中国语文, 2001 (4) .

[11]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d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Press, 1980:5.

结构一功能 篇2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本文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这一方面的知识进行了概括,并分析了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否认特点,最后讨论了人体功能的调节。

【关键词】人体结构与功能 内环境 稳态 功能调节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human body of knowledge on the one hand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s the body with stable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denied, finally discussed the adjustment of the human body function.【Kye words】The human bod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ternal environment

steady-state Functional regulating

概述:

人体结构与功能主要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通常将人体全部构造分成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神经、内分泌、肌肉;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或生理功能的科学,如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神经、内分泌、肌肉运动等生理功能的特点、发生机制与条件及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人体的组成、人体内环境与稳态以及人体功能的调节这三个部分。

1、人体的组成

人体由骨骼、肌肉、组织、器官和运动、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组成。

人体结构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之间存在着非细胞结构的物质,称为细胞间质。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基本结构叫组织。由多种组织构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叫做器官。器官的组织结构特点跟它的功能相适应。由各个器官按

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完成一项或多项生理活动的结构叫系统。人体共有八大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这些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八大系统的作用:

※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由骨、软骨、关节和骨骼肌等构成。起支架、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由神经元组成,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系统而组成。在体内起主导作用;一方面它控制和调节个器官、系统的活动;另一方面通过神经系统的分析与综合,使人体对环境变化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达到人体环境的统一。

※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由多种腺体组成。通过分泌不同的激素(雄性、雌性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对整个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生殖起到调节作用。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淋巴管组成。它将消化系统的吸收的营养物质和肺吸收的氧送到全身器官的组织和细胞,同时将他们的代谢产物及CO2运送到肾、肺、皮肤排出体外。以保证人体的新陈代谢不断。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吸入新鲜空气,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使血液得到氧并排除Co2。

※消化系统:有口腔、咽、食管、小肠、大肠等组成。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功能。供人体所需要的食物和能量。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组成。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及代谢产物或毒素。

※生殖系统:产生生殖细胞,繁殖后代。

2、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和活动的液体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其中约3/4为组织液,分布在全身的各种组织间隙中,是血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细胞外液的1/4为血浆,分布于心血管系统,血浆与血细胞共同构成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内稳态机制,即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它或多或少能够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具有内稳态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大大提高了

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内稳态这一术语描述了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自我调节过程。稳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不是恒定不变;各个组成部分不断地改变,而整个系统却保持稳定。稳态机制,自趋有序,动态平衡。健康的机体在时间和空间轴上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机体内部存在一种自我调控机制,可通过内外环境的交流,自始自终调控着机体趋向动态轴,达到一种最佳动态。

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衡可导致疾病。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赖于各器官,尤其是内脏器官功能状态的稳定、机体各种调节机制的正常以及血液的纽带作用。

3、人体功能的调节

人体功能调节主要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经周围神经纤维对人体功能发挥的调节作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作出的有适应意义的规律性反应。实现反射活动所必需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反射弧中任何一个部分被破坏,均会引起反射活动的丧失。按反射形成的过程,可将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非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比较固定的、结构比较简单的反射,是一种较低级的神经活动。非条件反射是机体适应环境的基本手段。条件反射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后天获得的、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高级神经活动。条件反射具有极大的易变性,扩大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一般说来,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并具有高度协调和整合功能,是人体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是指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经过体液的运送,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作用。主要是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对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生理功能的调节。参与体液调节的多数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了神经调节传出途径中的一个环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自动产生的适应性反应。这种适应性反应在去除神经支配和体液因素的影响以后仍然存在,故称为自身调节。虽然,自身调节比较简单、局限,调节幅度较小,但对维持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稳态仍有一定的意义。

结束语: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是及其神秘的,唯有真正的了解正常人的体构造和功能作用,人们才能探明疾病情况下的变化规律,从而找到正确的防治方法,造福于全人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将更深层次得对人体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医学领域在这方面会有一个更大的突破,让我们拭目以待把。

参考文献:

结构一功能 篇3

关键词:智慧社区,市场主体,行政主体,应用主体

结构与功能, 最初是生物学研究的概念。一些社会学家逐渐将其纳入社会科学研究中, 形成了结构功能主义这样一个西方社会学中的重要的思想派别和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 这一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奠基人是包括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以色列社会学家艾森施塔特等人, 帕森斯是结构功能主义者中的代表人物, 认为现代社会组织产生功能分化, 由经济、政治、社会共同体和文化意义上的模式托管系统分别执行适应 (adaptation) 、目标达成 (goal attainment) 、整合 (integration) 和模式维持 (l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 四大功能, 形成了“AGIL分析模式”。这样社会就是由不同的结构—功能层面组成并发挥各自功能的系统并实现协调发展。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对于人们理解社会事实和解说社会事实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和研究视角。本文通过借助结构功能主义的方法论来深入研究智慧社区问题。截至2015年9月, 全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 总计约50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 (占世界智慧城市创建总数的一半以上) , [1]覆盖东、中、西部地区, 发达地区的县、乡镇甚至都参与其中。智慧社区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一样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智慧社区就是充分借助现代网络通信技术, 以社区为载体, 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 以提高居民幸福感为目的, 通过建立智能服务平台, 以实现社区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的一种新型社区服务模式。[2]

一、智慧社区的结构

按照阿尔蒙德的观点, 结构是由相互作用的角色组成, 一个角色就是一种规则化的行为模式。角色和结构是可观察的行为, 行为者的作为深受他们自己所担当的角色的影响。描述一种结构就就是说明各种角色之间的联系, 每种角色都在其自己的位置上, 按照一定的方式行事。从智慧社区的概念可以看出, 智慧社区的任务主要是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两个部分, 目的是要更大限度的满足社区居民对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使人们生活环境更优化,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 需要社会的各方面力量的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的角色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行政主体, 承担顶层设计及规划功能。智慧社区建设是在智慧城市建设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从概念走向实践的, 自然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智慧社区的服务功能, 需要利用有线、无线及云计算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手段, 需要有较强的硬件设施和智慧居民。具体讲, 行政主体承担以下角色功能:首先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发起者及推动者。提升城市总体经济实力并改善硬件条件、整合社区各类服务资源, 需要行政主体合理设计和统一规划, 承担着改善公共基础设施、购买市场主体智慧服务类产品及服务并推广的职责。其次是智慧社区服务的购买者。行政主体负责设计既要通过智慧社区为居民提供何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还要和市场主体进行协调、谈判, 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并购买市场主体提供的市场化的技术产品和公共服务。复次是智慧社区实践的支持者。行政主体需要为应用主体 (尤其是社区和社区非营利组织) 提供政策支持, 其中包括法律、财政上支持, 并搭建社区智能服务平台, 综合协调并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社区综合管理、社区应用服务和社区商务服务。市场主体。智慧社区建设离不开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等等, 将其运用于智慧社区运行管理与服务平台是市场主体需要完成的任务, 因此市场主体在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主要扮演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的关键角色, 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社区中的信息管理平台、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及社区商务服务平台的开发和设计将由市场中带有“理性经济人”角色的软件开发公司及通讯企业完成。应用主体。应用主体是智慧社区建设中的受益者, 是基础设施和各类服务平台的使用者, 主要涵盖着社区、社会组织和家庭。智慧社区建设需要有各类应用主体的使用配合才能真正付诸实践, 智慧家庭需要配备终端系统、智慧社区及社区社会组织需要搭建各类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以居委会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机构负责寻求行政主体的政策支持与市场主体的技术支持, 实现社区有限自治, 实现智慧社区政务、智慧治安的目的, 并与社区非营利组织一起为居民提供智慧民生服务, 还要负责维护虚拟服务平台及为居民提供实体服务。

可以说, 智慧社区建设是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 智慧社区结构是通过整个社会中的各类主体及社区中的各个主体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实现的, 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智慧社区结构图如下:

二、智慧社区结构的功能分析

在结构功能分析模式中, 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是结构功能主义者的基本分析单位, 维持社会系统存在并运行的各种机制、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间的关系和功能是重点的关注对象。从这个分析模式出发, 本文重点对智慧社区的体系和过程功能两面着手:

(一) 智慧社区的体系功能

智慧社区的体系功能层次涉及的是有效维持智慧社区的运行。智慧社区的主要功能图2所示, 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功能, 一是智慧社区服务, 二是智慧社区管理。其中包括培育智慧社区人群、实现智慧社区设施应用、形成智慧社区社会资本。智慧人群是智慧社区建设的核心, 是保证智慧社区有效运行的前提, 具体可以从形成全社会对智慧社区的广泛认同,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智力支撑力度及社区管理人员和居民良好的信息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技能着手。

(二) 智慧社区的过程功能

过程层次是输入通过转换变成输出的过程, 包括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几个功能。智慧社区的过程功能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汇集民意。在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 了解居民需求类似戴维·伊斯顿所讲的要求的输入, 汇集民意是把居民的各种要求转变成政策选择的前提, 这是智慧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基础。其次, 动员社区居民。在智慧社区建设实践过程中着重强调的是政府的行政和服务功能, 忽视了居民的意见、需求及主观能动性。最后, 信息反馈。智慧社区对搜集民意、采集信息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功能。不仅还可以通过智慧社区对行政主体在政策制定方面提供建议, 在政策实施方面提供有力地配合并及时提供反馈意见。

三、智慧社区结构功能主义分析的启示

首先, 建设智慧社区要将社区结构与数字化有机结合。社区作为承载人们日常生活的聚集区并不具备独立的构建数字化社区的能力, 而智慧社区以“云”的概念作为建设理念, 以搭建提供服务的云平台作为运行模式, 要求智慧社区的结构应由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和应用主体三类角色的相互作用形成。其次, 为保证智慧社区更好的发挥其功能, 需要构建智慧社区建设的保障体系。主要从强化组织保障——确保智慧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导以及重新设计社区的管理机构和组织构架两个方面入手;强化智慧社区建设的法律保障——制定规范智慧社区建设的法规及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智慧人才保障——注意开发人才、管理人才和应用人才队伍建设;确保资金保障, 可以探索建立国家专项智慧社区建设资金, 可以从共赢的角度出发吸引企业投资智慧社区建设。

参考文献

[1]“十三五”智慧城市建设应着眼服务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创新[EB/OL].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6-05/03/c_135330891.htm.

糖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篇4

韩益飞, 徐世清, 朱江, 沈卫德, 郑必平苏州大学蚕丝生物技术实验室,苏州市,215151生物学杂志

JOURNAL OF BIOLOGY,18(2)14次

参考文献(14条)

1.潘华珍 细胞表面工程与糖肌醇磷脂结合蛋白 (z1)2.上海第一医学院 医用生物化学 19873.沈同 生物化学 19914.陶慰孙 蛋白质分子基础 19955.汪玉松 现代动物生物化学 1999

6.毛建平;孙志贤 人红细胞膜血型糖蛋白的研究进展 1994(06)

7.徐世清;甲斐英则;徐俊良 盐酸处理蚕卵酯酶A4的活性变化及其与滞育性的关系 (02)8.徐世清;甲斐英则;徐俊良 外盐酸处理对酯酶A4的ATP酶活性的影响 1998(04)

9.徐世清;甲斐英则;徐俊良 家蚕多肽抑制因子对酯酶A4的ATP酶活性影响[期刊论文]-蚕业科学 1999(01)10.LUBERT STRYER 生物化学 1990

11.Kai,H A time - interval activation of esterase A4 by cold,Relation to the termination ofembryonic diapause in the silkworm 1987

12.Kai,H Time interval measuring enzyme for resumption of embryonic development in thesilkworm,Bombys mori[外文期刊] 1995糖蛋白的结构与功能(10)

13.Kai,H Presence of PIN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 Time- interval activation of esterase A4 inthe diapause duration tiner of Bombyx mori

14.Isobe,M Amino acid sequence of PIN peptides conducting TIME(Time- Interval- Measuring-Esterase)activation for resumption of embryomic development in the silkworm,Bombyx mori 1995(23)

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

1. 马盛群 糖生物学与糖蛋白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南京农专学报2001,17(1)2. 秦宏伟 糖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济宁师专学报2001,22(6)

3. 朱科学.周惠明.郭晓娜 植物来源糖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期刊论文]-食品与发酵工业,28(12)

引证文献(14条)

1.刘慧慧.李太武.苏秀榕 12种经济贝类性腺组织糖蛋白的研究[期刊论文]-水产科学 (6)

2.尧永华.魏婷.李亚辉.张健 靶向糖基转移酶shRNA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期刊论文]-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6)

3.赵梅.于春娣.丁霄霖 甘薯水溶性糖蛋白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初探[期刊论文]-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09(1)4.詹玲.潘思轶 大豆糖蛋白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期刊论文]-食品科学 (12)5.仲娜.郝林华.王小如 糖蛋白药物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新药杂志 (12)

6.刘慧慧.李太武.苏秀榕 糖蛋白及其在动物精卵识别中的作用[期刊论文]-海洋科学 (1)

7.段玉峰.李淼.王应强.刘爱青.丁红军.李尔春 丹参糖蛋白提取物抗氧化实验研究[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2009(1)

8.段玉峰.李淼.王应强.刘爱青.丁红军.李尔春 丹参糖蛋白提取物免疫活性研究[期刊论文]-中成药 (8)9.黄来珍.钟敏.胡雪琼.梁灿.吴红棉 不同方式提取的近江牡蛎糖蛋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期刊论文]-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3)

10.聂丽珍.夏延斌 甘薯糖蛋白提纯及生理活性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粮食加工 2009(3)

11.沈文.王金富.龚一峰 功能性寡糖的生物学活性与制备分析[期刊论文]-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3)12.狄维.王林.王升启 寡糖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02(4)13.李金忠 山药糖蛋白的超声辅助提取及免疫调节功能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4.王洁 多酚-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功能特性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

结构一功能 篇5

1、结构—功能主义理论阐述

1.1、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

帕森斯在《社会系统》这本著作以及《价值、动机与行动系统》一书中, 将“社会系统”定义为:社会系统由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众多个体行动者组成, 它存在于至少一个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系统中的行动者以实现“快乐的最大化”为行为取向, 他们与所处的环境 (包括其他行动者) 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该理论通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 其研究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 该理论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有机的系统, 社会系统中的各要素彼此以有序、 平稳的方式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社会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 任何内部组成部分的变化都会逐渐趋于新的平衡。帕森斯非常强调秩序、行动和共同价值体系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他始终认为, 研究社会结构就是研究秩序问题, 并且必然涉及秩序中的人的行为, 而研究社会秩序和人的行为显然离不开规范行动者思想情感的价值问题, 价值是构成社会秩序的条件。

社会系统理论还认为, 如果一个社会存在广泛公认的价值和文化认同, 就会大大推进角色扮演者 (个体行动者) 角色形成过程和需求意向的协调。反之, 如果一个社会缺少共享文化必将会导致冲突, 因为这意味着角色扮演者主观意图与客观需求不相吻合。另外, 帕森斯强调, 社会系统之能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延存, 是由于能够满足四个功能性条件, 这就是他著名的“AGIL模型”。

1.2、帕森斯的AGIL结构功能模型

1953 年帕森斯与贝尔斯等人合著《行动理论文稿》, 建立了系统的宏观结构功能主义, 提出与社会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行为有机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相对应的四个基本功能 ( 或称 “AGIL” 模型) , 即适应 (adaptation) 、 目标达成 (goal attainment) 、整合 (integration) 和模式维持 (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 , 以此分析社会变化。

“适应” (adaptation—A) 功能, 适应功能有助于开放性的行动系统适应外部环境, 并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联系。保证社会行动系统从外部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加以分配, 以满足行动系统发展的需求;同时又与外部潜在的有效资源进行互动, 为其提供资源, 以确保将来从外部环境中获得资源。

“ 目标达成” (goal attainment—G) 功能, 指行动系统通过某种路径手段并利用调动资源去实现整个大系统的目标。 人格系统承担目标达成的功能。

“ 整合” (integration—I) 功能, 通过协调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的关系, 使各个子系统协调一致并开展有效的合作, 即使系统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具有功能的整体。社会系统承担整合的功能, 它在四个子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模式维持”功能, 即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 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 在社会系统中此项功能由文化系统执行。

2、基于AGIL模型太极拳运动的社会功能取向

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系统过程都服从于四个功能的必要条件。如果要取得均衡和维持这个系统继续存在, 它们必须得到充分满足。”太极拳运动经过了几百年的社会发展, 已经成为了稳定的社会子系统, 子系统的均衡与维持离不开四项基本功能即适应 (A) 、目标达成 (G) 、整合 (I) 和模式维持 (L) 功能的满足。 笔者借助帕森斯AGIL结构功能模型建构太极拳运动的个体适应、 情感目标、社会整合和文化维模功能, 从系统的角度解读太极拳运动的社会功能, 其社会基本功能取向可细分为以下四点:

2.1、丰富广大民众的闲暇生活, 满足大众的健身养生需求

从社会适应的角度分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社会成员对闲暇时间、健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 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 老龄人口不断增多, 老人们的晚年生活也是社会关注的问题, 以及赋闲在家的部分人群迫切希望能在闲暇时间找到归属。 而太极拳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逐渐成为时尚拳的太极拳恰恰迎合了他们的文化休闲娱乐需求, 逐渐成为我国休闲体育和大众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了我国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从健身养生的角度来说, 太极拳的诞生于我国优秀的传统养生文化沃土中, 是我国悠久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吸纳了儒、释、道养生哲学理念、传统中医学原理及养生理论, 通过调心、调气、调身等运动, 不仅能够活动人体肌肉筋骨, 还能达到运行气血、通畅经络、协调脏腑、恢复人体的自然治愈能力, 提升人体的自然感知和调适能力等。尤其是节奏加快的现代生活, 太极拳更显示出了它独有的魅力和价值, 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健身、养生价值被世界所接受。

2.2、满足习练大众的情感需求, 构建习练大众的精神生活

“ 目标达成” 功能是人格系统对应的功能, 从社会成员个体高层次需求的角度来分析, 它能够满足习练者的情感需求, 建构其生活的精神取向。太极拳被称为“哲拳”, 它蕴含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伦理观念和养生理念, 强调内外兼修。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以及社会生活压力下,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渴望日渐突出。太极拳不仅具有休闲、健身养生价值, 在公园、广场、各大健身馆有广大的受众群体, 而且, 太极拳还可以为人们提供可以增加彼此交流、增进友谊的机会, 加强人与人之间认知、认同与理解, 帮助个体排遣自身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体会一个融洽的群体所给予个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特别是老年群体, 使他们的心灵和精神得到愉悦, 满足大众的情感需求。另外, 太极拳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丰富人的内涵。太极拳以虚、静为原则, 它是自我和身心进行交流的一项运动, 要求锻炼者要身心放松, 精神内守, 练习过程中, 呼吸细长慢匀, 动作缓慢柔和, 可以舒缓练习者的紧张情绪, 从而使练习者逐渐获得恬淡虚无、无为、不争的美好情感, 从而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2.3、促进社区人际关系的整合, 维持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 各个社区太极拳运动爱好小组, 通过集体的健身文化娱乐活动使社会成员整合起来, 为人们创造了相互交流的机会, 人们聚在一起共同交流太极拳心得, 进而增进情感交流, 为个人生活增添色彩, 并在长期的交流互动过程中形成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人们之间的和谐社会关系。 更重要的一点是太极拳蕴含了我国儒家中庸、 修己思想,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 重视和谐, 强调宽容忍让, 把修己养身看作立身处世的根本。太极拳的蕴含的武德理念、伦理哲学思想逐渐内化为使人们的品质, 这样, 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 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 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2.4、增强我国社会的文化认同, 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从“模式维持”功能的角度分析, 文化具有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功能。文化认同是个人相信并且信服某种特定文化, 并将这种文化内化为自己特定的价值观。如今, 我国提倡走文化复兴、文化强国之路, 增强我国的社会的文化认同, 是增强我国软实力的重要方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有效的载体, 太极拳是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 它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蕴含着具有千年历史底蕴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学文化、阴阳五行学说和中医药理论等, 有着中国传统体育的特性和文化内涵。 练习太极拳的实践过程也潜在的影响着文化价值观的产生、发展。广大太极拳习练者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 练习的不单单是一项健身养生运动, 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 无疑会了解、学习、领悟到太极拳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只有深刻领悟到太极拳所包含的各种传统文化才能对太极拳运动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练习中去。

3、结论

通过对结构功能主义创始人塔尔科特?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学说中AGIL模式构建太极拳运动社会功能的AGIL模型, 分析得出基于AGIL模式太极拳运动的四点社会功能:丰富广大民众的闲暇生活, 满足大众的健身养生需求;满足习练大众的情感需求, 构建习练大众的精神生活;促进社区人际关系的整合, 维持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增强我国社会的文化认同, 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分析得出, 太极拳作为我国的瑰宝, 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因此, 传承与发扬太极文化是我们每代人都需努力的事情。

参考文献

[1]T·帕森斯.社会系统[M].转引自:当代社会学理论[M].斯·华莱士[美], 艾莉森·沃尔夫[英], 刘少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杨璐瑶.试述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理论[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 (1) .

[3][美]塔尔科特·帕森斯, 尼尔·斯梅尔瑟著.刘进, 林午, 李新等译.经济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专题复习 篇6

一、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 考例分析 ◇

例1 (2014年北京卷)蓝细菌(蓝藻)与酵母菌的相同之处是( )

A.都有拟核

B.均能进行有氧呼吸

C.都有线粒体

D.均能进行光合作用

【解析】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除核糖体外,没有其他细胞器,能进行光合作用,能进行有氧呼吸;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含有多种细胞器,能进行有氧呼吸,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B项正确。 【答案】B

【 总结归纳 】

★特别提醒★

支原体是最小的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不用于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

▲方法技巧▲

1细菌的界定:细菌的名称中有表示形状的修饰词,如大肠杆菌、霍乱弧菌、肺炎双球菌等,乳酸菌和醋酸菌是乳酸杆菌和醋酸杆菌的简称。

2霉菌的界定:称霉菌的不一定都是真核生物,如链霉菌是原核生物,毛霉、根霉和曲霉是真核生物。

3藻的界定:只有蓝藻类(颤藻、蓝球藻、 念珠藻和发菜)是原核生物,其余的是真核生物。

4巧记常考的生物:原核生物“一支细线找蓝藻”,真核的藻菌“一团酵母发霉了”,原生生物(即单细胞动物和植物)是真核生物。

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一)细胞膜的制备

1.选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因为这类细胞没有细胞壁、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

2.原理:利用渗透作用原理,将红细胞置于蒸馏水中使之吸水涨破,细胞膜和细胞内容物分离,从而得到细胞膜。

3.过程:选材 → 制片 → 观察 → 滴水 → 观察→结果。

◇考例分析◇

例2科学家在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时, 一般不选用植物细胞,其原因是( )

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细胞,看不到细胞膜2植物细胞的细胞膜较薄3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提取细胞膜的过程比较烦琐4植物细胞内有其他膜结构干扰

A.14 B.23

C.24 D.34

【解析】制备细胞膜,选材至关重要。选材时,首先要考虑制备的简便与否,植物细胞因为细胞膜外还有细胞壁,所以制备比较烦琐;然后要考虑细胞中是否含有其他细胞器膜,植物细胞中含有多种膜结构,不宜作为制备细胞膜的材料。

【答案】D

(二)细胞膜的成分

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及少量糖类,动物细胞膜中还有胆固醇,故其元素组成一定有C、 H、O、N、P等。

(三)细胞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1.外表面:有由蛋白质和糖类结合成的糖蛋白或由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糖脂,是区分细胞膜内外侧的依据。

2.基本支架: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

3.蛋白质:不同程度地嵌插、贯穿或镶在磷脂双分子层上。

4.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因为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

◇考例分析◇

例3如右图所示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1表示细胞膜外表面有些糖分子与膜蛋白结合为糖蛋白

B.2和3大多是运动的,它是细胞膜实现其功能的前提

C.3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与物质进出无关

D.细胞膜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及其相应功能。图中1为多糖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2代表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分子,它们可镶在膜的表层或嵌插、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 大多是运动的。3是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脂溶性物质容易进入细胞与细胞膜的脂质成分———磷脂分子密切相关。细胞膜使每个细胞与周围环境隔离开,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保证了细胞内各项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

【答案】C▲方法技巧▲

1体现流动性的实例有细胞融合、受精作用、变形虫运动、细胞分裂、胞吞和胞吐等。

2注意糖蛋白和磷脂分子是物质名称,而糖被和磷脂双分子层是结构名称。

(四)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2.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

◇ 考例分析 ◇

例4下图是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某矿质离子的示意图 。 据图判断 , 该离子跨膜进入根毛细胞的方式为 ( )

A. 自由扩散B. 协助扩散

C. 主动运输D. 被动运输

【 解析 】 仔细分析该物质跨膜运输的图例可得 , 该物质运输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 , 不仅需载体协助 , 还消耗能量 , 故为主动运输 。

【 答案 】 C

例5图中曲线a 、 b表示物质跨 ( 穿 ) 膜运输的两种方式 ,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 脂溶性小 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

B. 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

C. 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D. 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

【 解析 】 从图像中 “ 被转运分子的浓度 ” 与 “ 转运速率 ” 成正比看 , a曲线应表示自由扩散 ; 从图像中 “ 被转运分子的浓度 ” 与 “ 转运速率 ” 先成正相关增长 , 但当 “ 被转运分子的浓度 ” 达到一定量后 “ 转运速率 ” 不再增加看 , b曲线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 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通过自由扩散跨 ( 穿 ) 膜运输 , 故A项错误 。 由于a曲线表示自由扩散 , 自由扩散中没有载体的参与 , 故B项错误 。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不消耗能量 , 故D项错误 。 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与载体有关 , 在浓度足够大的情况下 , 载体蛋白数量的多少决定某物质的最大转运速率 , 故C项正确 。

【 答案 】 C

【 总结归纳 】( 1 ) 被动运输 和主动运 输的比较 :

★ 特别提醒 ★

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时的钾离子外流 , 产生兴奋时的钠离子内流 , 都是借助离子通道 ( 相当于载体 ) 顺浓度梯度进行的 , 所以其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

( 2 ) 胞吞与胞吐的比较 :

( 3 ) 功能特性 : 选择透过性 , 取决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目 。

3.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

◇ 考例分析 ◇

例6 (2014年福建卷)细胞的膜蛋白具有物质运输、信息传递、免疫识别等重要生理功能。下列图示中,可正确示意不同细胞的膜蛋白及其相应功能的是( )

【解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在细胞膜上,A项错误;抗原对T淋巴细胞来说是信号分子,通过T淋巴细胞膜上的受体来接受,而不是抗体,B项错误;受体具有特异性,胰高血糖素应作用于胰岛B细胞上的胰高血糖素受体,而不是胰岛素的受体,C项错误;骨骼肌作为反射弧中的效应器,骨骼肌细胞上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同时葡萄糖进入细胞也需要载体协助,D项正确。

【答案】D

【总结归纳】(1)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 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如激素调节、神经递质传递信息、体液调节及免疫调节中抗体和淋巴因子的作用等。

(2)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来直接传递信息,如细胞分裂时的接触抑制、精卵细胞的识别与结合以及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的密切接触等。

(3)相邻两个细胞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来传递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等。

三、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

(一)细胞质基质

1.组成: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

2.功能: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 二 ) 细胞器 ( 六体一网一液泡 )

◇ 考例分析 ◇

例7有关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功能及所含的有机化合物均相同

B. 功能及所含的有机化合物均不相同

C. 功能相同 , 所含的有机化合物不同

D. 功能不同 , 所含的有机化合物相同

【解析】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植物细胞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就是在叶绿体基质中完成的; 细胞质基质包围在各种细胞器外面,是细胞质中除了细胞器以外的液体部分,是细胞中多种代谢活动的场所。据此,把B、D从几个选项中挑选出来再进行比较。生物体每项生理功能的执行都需要特定的场所和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三处基质中完成的生理活动不同,主要是与其中所含的酶的种类以及生化反应的底物不同有关。

【 答案 】 B

【 总结归纳 】

1.具双层膜的细胞器———叶绿体与线粒体。

2. 具单层膜的细胞器 ——— 高尔基体 、 内质网 、 液泡和溶酶体 。

3.无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和中心体。

▲方法技巧▲

1区别动植物细胞最可靠的依据是有无细胞壁。

2一个细胞不一定同时含有8种细胞器 。

4. 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 以分泌蛋白为例 )。

◇考例分析◇

例8 (2013年安徽卷)生物膜将真核细胞分隔成不同的区室,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核是mRNA合成和加工的场所

B. 高尔基体是肽链合成和加工的场所

C.线粒体将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D.溶酶体合成和分泌多种酸性水解酶

【解析】真核细胞的转录有些复杂,在细胞核内DNA首先转录出相应的前体RNA,通过加工成为成熟的mRNA,所以A项正确;核糖体是肽链合成场所,新生肽链首先进入内质网进行初步加工而后以囊泡的形式转移到高尔基体内进一步加工成熟、分类、包装和运输,故B项错误;C项中的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使其分解,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过程,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脱氢并产生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进一步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D项中溶酶体内确实有多种酸性水解酶,但不是其本身合成,而是来自核糖体合成,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进入溶酶体内,且溶酶体内的酶不能分泌。

【答案】A

【总结归纳】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分类、 包装与运输,是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协调配合,以及细胞膜和细胞核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 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

(三)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 考例分析 ◇

例9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中间的细胞质,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

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在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解析】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中间的细胞质,相当于一层膜结构,具有选择透过性,A项正确;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由于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所以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项错误;在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 细胞不断失水,细胞液浓度不断增大,导致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C项正确;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呈紫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D项正确。

【答案】B

【总结归纳】1.原理:

(1)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是选择透过性膜, 相当于半透膜,细胞外液和细胞液之间存在浓度差,能发生渗透作用;而细胞壁则是全透性的。

(2)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2.选材:选择细胞液有颜色的成熟植物细胞,如紫色洋葱鳞茎叶片外表皮细胞等,便于观察。

3.流程:制片 → 低倍镜观察 → 滴蔗糖溶液→引流→低倍镜观察变化→滴清水→引流→ 低倍镜观察。

4.现象:质壁分离时,原生质层收缩,与细胞壁逐渐分离,细胞液颜色加深;质壁分离复原时,原生质层涨大,与细胞壁逐渐靠近而恢复, 细胞液颜色变浅。

★特别提醒★

1注意原生质层与原生质体的区别。

2在实验过程中只有前后的自身对照。

3由于洋葱鳞茎叶外表皮细胞个体较大, 所以用低倍镜就可以观察清楚。

▲方法技巧▲

1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可用于该实验,而植物分生区的幼嫩细胞和动物细胞不能作为实验材料。

2以能被细胞主动转运的物质做细胞外液时,可以在发生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

3只有活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 所以实验时必须保持有水状态。

4通过质壁分离和复原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判断细胞的死活、比较细胞外液和细胞液浓度的大小等。

5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而非细胞质与细胞壁分离。

(四)生物膜系统

◇ 考例分析 ◇

例10 (2014年江苏卷)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图1~3表示3种生物膜的结构及其所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 其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____________。

(2)图2中存在3种信号分子,但只有1种信号分子能与其受体蛋白结合,这说明_______________;若与受体蛋白结合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那么靶器官是_______。

(3)图3中ATP参与的主要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叶肉细胞与人体肝脏细胞都具有图________ (填图序号)中的膜结构。

( 5 ) 图1~3中生物膜的功能不同 , 从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分析 , 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6 ) 图1~3说明生物膜具有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出3项 )。

【解析】(1)通过图1中,2H++1/2O2→ H2O,并且产生了ATP,可知该生理过程是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合成的ATP为生命活动供能。

(2)一种受体只能与特定的信号分子相结合,说明了受体蛋白具有特异性。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为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3)图3通过光能合成ATP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合成的ATP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

(4)光合作用是叶肉细胞特有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和生物膜的信息交流是叶肉细胞和人体肝脏细胞共有的,所以叶肉细胞与肝细胞都有的膜结构是图1、图2。

(5)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和磷脂组成,而生物膜主要的功能活动由蛋白质来参与完成,所以生物膜的功能不同是含有的蛋白质不同。

(6)通过图1、图3可看出生物膜具有跨膜运输功能和能量转换功能,图2可以看出生物膜具有信息交流功能。

【答案】(1)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为生命活动供能(2)受体蛋白具有特异性垂体

(3)光合作用的暗反应(4)1和2 (5)含有的蛋白质不同(6)跨膜运输、信息交流、能量转换等

【总结归纳】1.概念:在细胞中,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

2.生物膜与生物膜系统的区别:生物膜是指细胞中的各种膜结构,而生物膜系统是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从而使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形成统一的整体。

3.作用:(1)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2)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都需要酶参与,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3)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方法技巧▲

1熟记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增大膜面积的方式。

2熟记各种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各种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以及各种信息传递的方式。

四、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 考例分析 ◇

例11 (2014年大纲卷)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蛋白质是细胞核中染色质的组成成分

B.细胞核中可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转录

C.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大分子物质不能

D.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核膜消失和重新形成的现象

【解析】细胞核中的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A项正确;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B项正确;原则上分子直径较小的物质可通过核孔,大分子物质如酶或mRNA也能通过核孔,故C项错误;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的消失和重建分别发生在分裂前期和末期,D项正确。

【答案】C

例12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回答下列问题:

(1)在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常用盐酸酒精混合液处理根尖,用龙胆紫溶液染色。 实验中,盐酸酒精混合液的作用是________; 龙胆紫溶液属于______性染料 , 能够使细胞中的_____着色 。

(2)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细胞核的功能可概括为_______。

【解析】(1)盐酸酒精混合液是解离液,用于解离过程,解离的作用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龙胆紫溶液用于染色过程,为碱性染料,能使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着色。

(2)对细胞核功能较为全面的阐述应该是 “细胞核是细胞内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答案】(1)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碱染色体(2)细胞核是细胞内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总结归纳】(一)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双层膜,外层膜与内质网相连,外膜外侧附着有大量的酶和核糖体,核膜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结构,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

2.核孔:是某些大分子物质(如RNA和某些蛋白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3.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和某种RNA的合成有关。

4.染色质(体):是真核细胞DNA的主要载体,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

▲方法技巧▲

1一般来说,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孔和核仁的数目较多。

2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核膜、核仁和染色体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3原核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和植物的筛管细胞以及处于分裂期的细胞都没有细胞核。

4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如用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醋酸洋红溶液染成红色,用苯酚品红溶液染成红色。

(二)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是细胞内的遗传信息库,是细胞内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五、细胞是统一的整体

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考例分析◇

例13蛙成熟的未受精卵具有活跃的DNA合成能力,而脑细胞则不能分裂。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核移植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蛙成熟的未受精卵中DNA合成所需的酶是在细胞质中的______上合成的,并通过______进入细胞核中;除此之外,细胞质还为细胞核代谢提供所需的_____等。

(2)脑细胞无核部分仍能够生活一段时间, 但最终死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 单独的细胞核不能生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 ) 本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本题结合实验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实验、整理实验结果的能力,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细胞质中已转录的信使RNA仍能在一定时间内控制蛋白质合成,已合成的蛋白质仍然在发挥作用,但由于缺少新的RNA来源,原有蛋白质和信使RNA被分解,最终死去;单独的细胞核无细胞质,信使RNA不能翻译合成蛋白质,缺少新陈代谢所需的能量、酶、 原料而很快死亡。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答案】(1)核糖体核孔原料、能量

(2)失去细胞核的控制,细胞质无法形成新的物质和能量(3)无物质和能量的供应(4)细胞质和细胞核是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同步训练

1.(2014年上海卷)在电子显微镜下,颤藻和水绵细胞中都能被观察到的结构是( )

A. 细胞核B. 核糖体

C. 叶绿体D. 溶酶体

2.(2014年天津卷)MRSA菌是一种引起皮肤感染的“超级细菌”,对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有抗性。为研究人母乳中新发现的蛋白质H与青霉素组合使用对MRSA菌生长的影响, 某兴趣小组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菌死亡与否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核的有无来确定

B.第2组和第3组对比表明,使用低浓度的青霉素即可杀死MRSA菌

C.实验还需设计有2μg/mL青霉素做处理的对照组

D.蛋白质H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是一种新型抗生素

3.(2013年上海卷)葡萄糖穿越细胞膜进入红细胞的运输速度存在一个饱和值,该值的大小取决于( )

A.细胞内的氧浓度

B.细胞膜外的糖蛋白数量

C. 细胞膜上相应载体的数量

D. 细胞内外葡萄糖浓度差值

4.(2013年浙江卷)某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内外的K+和Na+浓度见下表。下列属于主动运输的是()

A.K+经钾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B.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C.Na+经钠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D.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5.(2013年天津卷)下列过程未体现生物膜信息传递功能的是( )

A.蔗糖溶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B.抗原刺激引发记忆细胞增殖分化

C. 胰岛素调节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D. 传出神经细胞兴奋引起肌肉收缩

6.(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 Ⅰ)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

B.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C.甘油是极性分子,所以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D.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7.(2013年重庆卷)下列有关细胞质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人体活细胞中氢原子的数目最多

B.DNA和RNA分子的碱基组成相同

C. 多糖在细胞中不与其他分子相结合

D. 蛋白质区别于脂质的特有元素是氮

8.(2013年山东卷)真核细胞具有一些能显著增大膜面积、有利于酶的附着以提高代谢效率的结构,下列不属于此类结构的是( )

A.神经细胞的树突

B.线粒体的嵴

C.甲状腺细胞的内质网

D.叶绿体的基粒

9.(2013年上海卷)紫色洋葱的外表皮细胞能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 下列条件中属于发生该现象必要条件的是( )

A. 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B. 细胞膜外侧有识别水分子的受体

C.液泡中有紫色的水溶性色素

D.水分子不能穿过原生质层进入液泡

10.(2014年山东卷)有关细胞内囊泡运输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核内的RNA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质

B.蛋白质类激素经囊泡运输分泌到细胞外

C.细胞器之间都能通过囊泡进行物质运输

D.囊泡运输依赖膜的流动性且不消耗能量

11.(2013年江苏卷)右图为某细胞的部分结构及蛋白质转运 示意图 , 请回答下列问题 :

( 1 ) 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不能穿过_______进入细胞核 , 表明这种 转运具有 _______性 。

( 2 ) 细胞膜选 择透过性 的分子基 础是______具有疏水性和______具有专一性 。

( 3 ) 若该细胞是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 , 则图中未绘制的细胞器有______ 。

(4)若该细胞为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则图示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_______,此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明显可见细胞核中有_______存在。

(5)研究表明硒对线粒体膜有稳定作用,可以推测人体缺硒时下列细胞中最易受损的是_______( 填序号 )。

1脂肪细胞2淋巴细胞3心肌细胞4口腔上皮细胞

12.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图甲、乙分别表示某种生物细胞,请据图回答相关的问题:

(1)甲图中,参与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器包括_______(填图中序号)。

(2)如果7是该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请写出下列过程进行的场所:肽链的形成是在[ ]________中,肽链经初步加工并形成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是在[ ]_______中,然后在[ ]_______中进一步修饰加工,蛋白质加工完成后由3“出芽”形成_______移动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至细胞外。

(3)若甲图表示人体的唾液腺细胞,则7部位的物质为_______。

(4)乙为______细胞,甲图与乙图均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

(5)甲乙两种细胞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图1~3表示3种生物膜结构及其所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

(1)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_______,图1~3中生物膜的功能不同,从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图1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图3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

(3)图2为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细胞膜, 图中葡萄糖和乳酸跨膜运输的共同点是都需要_________,如果将图2所示细胞放在无氧环境

中,图中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_____(填 “都会”“有一个会”或“都不会”)受到影响,原因是_________。

(4)图1~3说明生物膜具有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_ 。

14. 下图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 , 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

( 1 ) A代表____________分子 ; B代表_______ ; D代表 _______。

( 2 ) 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 , 这说明B具有__________________ 。

( 3 ) 在a~e的五种过程中 , 代表被动运输的是__________ 。

( 4 ) 可能代表氧气转运过程的是图中编号_______ ; 消化道吸 收甘油 、 葡萄糖进 入红细胞 、 氨基酸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分别是图中编号 _________。

(5)红细胞中K+的浓度是血浆中的30倍,Na+的浓度是血浆中的1/6,但红细胞仍能不断地吸收K+和排出Na+,该过程说明细胞膜是___________,实现该过程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C 3.C 4.D 5.A 6.C 7.A 8.A 9.A 10.B

11.(1)核孔选择(2)磷脂双分子层膜转运蛋白(3)叶绿体和液泡(4)分裂间期核仁(5)3

12.(1)2134 (2)[2]核糖体[1] 内质网[3]高尔基体囊泡(3)唾液淀粉酶(4)细菌核糖体(5)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13.(1)磷脂双分子层含有的蛋白质不同(2)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光合作用的光反应(3)载体蛋白都不会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而红细胞主动运输排出乳酸所需能量由无氧呼吸提供(或答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也可得分) (4)能量转换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14.(1)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多糖

(2)一定的流动性(3)b、c、d (4)b b、d、a

锌指蛋白结构及其功能研究 篇7

关键词:锌指蛋白,转录因子,结构,功能

锌指蛋白主要分布在动植物和微生物中, 对基因的调控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在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分化、胚胎发育、增强植物抗逆性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锌指蛋白

1988年, Pabo等把锌指结构定义为:在调节蛋白一小段氨基酸序列中, 含有几个Cys残基, 这些区域是依赖锌的DNA结合域, 通过结合Zn2+自我折叠形成短的稳定的“手指”状结构。锌与多个半胱氨酸和 (或) 组氨酸排列成不同的组合, 通过疏水作用组成稳定的四面体结构。在锌指蛋白中, 锌的地位不可替代而且作用巨大, 脱锌或用Fe、Cu、Mn、Co、Ni等其它金属离子置换锌离子后, 锌指蛋白与DNA等结合特异性就会显著地被抑制, 同时蛋白本身的结构稳定性也会被破坏, 影响基因表达, 使其丧失功能。由此可见, 锌离子是锌指蛋白发挥作用的关键, 锌指结构的稳定性确保了锌指功能的有效性。

二、锌指蛋白的分类

在锌指蛋白中, 几个保守的氨基酸与一个Zn2+结合, 形成了一个在蛋白质中相对独立的区域, 即形成一个氨基酸的环, 由锌结合位点突出手指状结构, 锌被结合在保守的氨基酸形成的四面体结构中, 所以叫作锌指。根据锌指的保守基序特点, 可以将锌指蛋白分成9类:

l、C2H2型 (Cys2His2) 即TFⅢA型锌指;主要与核酸结合。

2、C8型 (Cys8) ;主要与DNA结合。

3、C6型 (Cys6) ;主要与DNA结合。

4、指环型 (Cys3His Cys4) ;主要与蛋白作用。

5、Cys2His Cys;主要与单链核酸结合。

6、LIM型 (Cys2His Cys5) ;主要蛋白与蛋白作用, 也可能与核酸结合。

7、C4型 (Cys4) ;主要与DNA结合。

8、Cys3His;功能未知。

9、Cys4His Cys3;功能未知。

三、锌指蛋白调控基因转录的功能

锌指蛋白通过与生物大分子如DNA、RNA或者蛋白分子的结合来进行转录调控, 或通过锌指蛋白与锌指蛋白之间的连接直接调控基因的转录。

1、锌指蛋白与DNA的识别作用

锌指蛋白由于其特殊的三维结构决定其能够识别DNA。锌指的DNA结合区域有一个特殊结构, 这个特殊结构可以与DNA双螺旋结构互补。其中包含一个a螺旋, 它能够伸入到DNA双螺旋的主要沟槽中并与之结合。结合时a螺旋位于大沟且锌指间的接头结构相对固定C2H2型锌指蛋白的锌指就是通过a螺旋与DNA双螺旋结构的大沟结合, 从而识别特定的DNA序列。两者相互作用具有序列特异性, 就是说每个锌指保守结构域特异性地接触位于DNA的大沟中的碱基, 每个锌指结构识别单元跨越3个碱基对。一般情况下, 锌指蛋白识别DNA需要2-4个串联的锌指。然而, 当仅有一个或两个锌指存在时, 只能通过方法来增强识别DNA, 例如激活其它的一些关键结构。锌指排列顺序的不同使其能识别大量的不同的DNA序列。由于复合物不同的结合位点及空间关系的复杂性, 因此, 锌指蛋白对于目的DNA的特异识别的规律性是很复杂的。

2、锌指蛋白与RNA的识别作用

由于结构的不同, 有些锌指蛋白仅能与DNA结合, 有些锌指蛋白仅能与RNA结合, 有些锌指蛋白既可以与DNA相互识别作用, 也可以与RNA相互识别作用。近些年来, 对于锌指蛋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锌指对DNA的识别上, 而对于锌指与RNA结合的研究较少。这主要是由于RNA的二级和三级结构比较复杂, 特别是内部的环和与发夹圈相似的螺旋部分。TFⅢA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不仅能与DNA结合, 而且还能与爪蟾属的成熟卵母细胞的5Sr RNA结合的锌指蛋白。

3、锌指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C2H2型锌指蛋白不仅可以识别DNA、RNA分子, 也可以同蛋白质相互作用, 间接地调节转录, 影响锌指结合DNA的性质。研究表明锌指蛋白之间可以互相作用, 与其它蛋白之间也可以相互影响。如Kim等科学家从大豆c DNA文库中分离到了一个冷诱导的锌指蛋白基因, 获得了大豆冷诱导锌指蛋白SCOF-1, 该基因的编码产物含有两个典型的C2H2锌指结构, 转基因研究证实了SCOF-1的过量表达可以增强拟南芥和烟草的耐冷性。SCOF-1的表达受低温和ABA特异性诱导, 而不受盐胁迫诱导。SCOF-1不能直接与冷调节基因COR启动子区的CTR/DRE顺式作用元件和ABA应答元件ABRE结合, 但是SCOF-1可以和另外一个大豆b ZIP转录因子SGBF-1互作, 以增强SGBF-1与ARRE元件的结合能力, 从而促进COR基因的表达, 提高植株的耐冷性。

四、锌指蛋白在基因治疗方面的应用

论教育的结构、功能与作用 篇8

一、论教育的基本结构

(一) 对事物结构的一般认识

现代国内外哲学界、教育界与心理学界等对结构与结构主义的性质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看法。现仅按照自己的理解, 认为如下几点是值得肯定的, 因而也是可取的:

1. 结构是任何事物系统的各组成要素之间交互联结与交互影响的方式。

2. 作为事物系统的结构, 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功能性与自我调整性等基本特点。

3.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把事物系统的结构划分为若干类别, 其主要的有:

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 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 形态结构与内容结构等。

4. 按照结构主义的观点, 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 有什么样的结构, 就会有什么样的功能;

当然, 功能也可以反转来对结构产生影响。

5. 要以整体观与综合法去认识客观的事物发展

和主观的心理活动, 但并不完全排斥用局部观与分析法。

上述五点有助于把握教育结构的基本性质, 这也就是我们在众多论结构的观点中, 摘取如上五种看法的依据。

(二) 教育的结构与基本结构

如前所述, 教育结构同所有事物结构一样, 也是其组成要素间相对稳定的联接关系的总和, 既是教育系统的基本属性, 也是教育系统的存在方式。那么, 教育到底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呢?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剖析;然后再根据其要素的不同组合, 来确定教育的结构与基本结构。现就其主要者试作分析如下:

从教育的内容看, 据古今中外的共识, 其组成要素是德育、智育和体育。以此为基础, 应当确定有哪些要素, 那就看法纷呈、分歧不少。如仅以我国为例, 台湾教育界的提法是德、智、体、美、群, 大陆教育界有时提德、智、体、美, 有时提德、智、体、美、劳 (劳动技术教育) ;笔者则主张在德、智、体、美、劳的基础上, 把心理教育 (王国维称为心育) 补充进去, 是谓“六育”。[1]由这些要素组成为教育的内容结构, 其要素间的关系属于横向的联结。

从教育形态看, 其组成要素有两种情况:一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一是教育 (狭义的, 指进行政治、思想与道德教育) 、教养与教学。由这些要素组成两种教育的形态结构, 其要素间的关系也属于横向的联结。

从教育发展的时间形态看, 其组成要素有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与当代教育。由这三个要素组成教育的时间结构, 它也是纵向发展的层次结构。

从教育存在的空间形态看, 其组成要素可以是东方教育与西方教育, 也可以是中国教育、日本教育、美国教育与英国教育等。由这些要素组成教育的空间结构, 它也就是横向联系的联结结构。

从教育的运作体看, 其组成要素有三, 即教育者、被教育者与教育手段 (教育材料、教育器具、教育方法等) 。由这三个要素组成的也是一种教育的形态结构, 其要素间的关系亦属于横向的联结。

综上所述, 我们按照不同的参照, 考察了六种教育的基本结构, 即教育的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形态结构与内容结构, 而后四种教育结构也都可以表现为纵向发展或横向联系。按照前述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 教育功能就是由这些教育结构所决定的;而无论从哪一组要素构成的教育结构来看, 其所产生的都是同一种教育功能, 即培养人的功能。

二、论教育的唯一功能

如上所说, 既然诸教育结构所产生的都是同一种教育功能, 那就可以说, 教育功能不是多元的, 而是唯一的。

(一) “功能与作用混同”论

为什么说, 教育只具有唯一功能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先得从“功能与作用混同”论说起。关于功能与作用关系的问题, 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看法, 其中在我国较为通行的就是这个“混同”论。就我们所掌握的材料, 可以把该观点表述为:教育功能的含义非常广泛, 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变化、产生的各种影响与带来的各种结果, 都可以称之为教育功能。它既包括对教育系统内部各方面的影响, 也包括对外部其它系统诸因素的作用;既包括直接作用, 又包括间接影响;既包括正面的积极影响, 还包括负面的消极作用。具体点说, 教育功能既可以是对人和人类社会发展有益的作用与结果, 也可以是对人和人类社会不利甚至有害的影响与后果。总之, 在通常意义上, 教育功能就是教育活动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作用, 以及由之而已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的结果之表现。

研究与事实表明, 上述把教育功能与作用混为一谈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这就涉及到功能与作用的联系与区别问题。在我们看来, 功能为事物 (包括教育) 本身所固有, 它由结构所产生, 是内在的、非外在的;而作用不为事物 (包括教育) 本身所固有, 它由功能所产生, 是外在的、非内在的。如甲事物影响乙事物的发展, 这影响就是作用;而无论何种作用, 虽非事物结构所固有, 但都是由事物之功能发出的。

与上述“混同”论相对应, 可以把这后一个观点概括为“功能与作用区别”论。

(二) 教育的唯一功能辨析

按照上述我们对功能与作用关系和区别的理解, 不只是教育具有唯一功能, 而且与教育一起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三根支柱的另两根即政治与经济, 其功能也是唯一的, 即政治的唯一功能就是建设政治或推动政治进步, 经济的唯一功能就是发展经济或提高经济水平;也正如政治与经济都不能具有教育功能一样, 教育也不能具有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我们认为, “混同”论者之所以会如此主张, 这是同其将功能与作用混为一谈分不开的;而只有坚持“功能与作用区别”论, 才不会违背常识地肯定教育具有建设政治与发展经济的功能、政治与经济也具有培养人的功能。

关于教育的唯一功能, 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例如, 《礼记·学记》云:“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道。是故,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康德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2]卢梭说的更好:“植物由于栽培而成长, 人由于教育而成为人。”“我们生而软弱, 因而需要力量;生而无能, 因而需要他人帮助;生而无知, 因而需要理性。所有我们生而缺乏的东西, 所有我们赖以成为人的东西, 都是教育的赐予。”[3]正因为教育具有培养人的功能, 所以它才能使人们“知道” (天道—自然规律, 人道—人事规律) 而“成为人”, 才能“赐予”人们“生而缺乏的东西”、“赖以成为人的东西”;反之, 如果教育根本就不具有这种培养人的功能, 那人们就会“不知道”, 也就不能“由于教育而成为人”。

作为教育唯一的培养人的功能, 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 即成人与成才。所谓成人, 就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真正的人, 也就是高尔基所说的“大写的人”。这用我国古人的话说, 就是要发展“人性”, 使其具有人的本性、本质, 足以与禽兽区别开来;这用现代心理学的话说, 就是要培养“人格”, 使其具备人的规格、资格, 从动物群中真正脱离出来。所谓成才, 就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对国家、对人民真正有用的人才。这用我国古人的话说, 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德、识、才、学都得到一定的甚至高度的发展;这用现代教育学的话说, 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心理教育诸方面都能有高水平收获, 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无论成人还是成才, 以现代素质教育的话说, 就是要全面提高所有学生、整个民族的素质。我们认为, 素质是成人的基础, 成人是成才的基础, 一个不具备一定素质的人, 就不会成才;即使成了才, 也不会对国家、对人民有任何好处。

三、论教育的多种作用

如上所述, 虽然教育功能是唯一的、非多元的, 但由教育功能发出的教育作用, 却是多元的、非唯一的。为什么?下面拟作些分析:

(一) 由“功能即作用”观分析

这是“混同”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从此一观点出发, 他们所作的教育功能分类, 也就是教育作用的分类, 即有多少种教育功能, 就有多少种教育作用: (1) 从教育作用的对象上进行分类, 有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前者包括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体个性化两方面的作用, 后者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人口功能与文化功能, 也就是促进社会 (包括经济、政治、人口和文化) 发展的作用。 (2) 从教育作用的层次上进行分类, 有基本功能 (固有功能) 与派生功能, 也就是两种作用。 (3) 从教育作用的客观性能进行分类, 有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 亦即筛选作用与协调作用。 (4) 从教育作用的性质进行分类, 有正功能 (积极功能) 与负功能 (消极功能) , 当然教育的作用也就有正 (积极) 与负 (消极) 之分。在“混同”论词典中, “功能即作用、作用即功能”的观点, 我们虽不敢苟同, 但它强调教育有多种作用的看法却是应当肯定的、赞成的。

(二) 由“功能的作用”观分析

这是“区别”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如前所述, 该观点告诉我们, 作用由功能派生, 作用属于功能, 是功能的作用。据此, 可以把教育形形色色的作用, 从两个角度各归纳为两类:一个角度是教育对外物影响的直接与否。据此可划分为:一类是直接作用。它由教育唯一的即培养人的功能直接发出, 这也就是教育直接作用于人, 促进个体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发展;一类是间接作用。即教育的唯一功能不能直接作用于经济、政治、人口和文化, 而只能通过培养出来的人去推动经济、政治、人口和文化的发展。关于这个道理, 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看到了。如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就说过:“一切的社会改造运动, 如政治的、经济的, 都不及教育的有根据、能永久。因为教育的改造, 是改造人的思想的, 人的思想是足以支配政治及经济的。”[4]意思很明显, 教育只有通过“改造人的思想” (犹如培养出人才) 才能改造政治与经济。富尔说得好:“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 在目前尤其如此, 因为归根到底, 教育必须培养人类去适应变化, 这是我们时代的显著特征。”[5]教育不能直接“形成未来”, 它必须通过“培养人类去适应变化”。这就是说, 只有充分发挥教育“培养人”的功能, 教育才能通过培养出来的人, 去影响国家、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未来的发展变化。另一个角度是教育对外物影响的正 (积极) 与负 (消极) 。据此可划分为:一类是积极作用。即通过教育培养出了高水平的有用人才, 就会对国家社会的进步、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一类是消极作用。即通过教育没有把人培养好或改造好, 就会消极地促退国家社会的进步、政治经济的发展。总而言之, 如上所述, 由教育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来看, 教育的作用也确实是多种多样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2.42~46.

[2]康德.教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26.5.

[3]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1~2.

[4]杨贤江.思想的革命[J].学生杂志, 1922 (.9~1) .

论家庭档案的结构与功能 篇9

通常认为, 家庭档案是家庭及家庭成员在生活、学习、工作及社会活动过程形成并保存起来, 以备日后查考的各种原始记录[1]。日记、书信、票据、照片、录音、录像、文凭、证书、经济收支账、医疗保健等, 都可列入家庭档案归档主要内容。狭义上的家庭档案则不同, 它是家庭成员按照相应标准, 根据专业编码方式构建起来的、功能较为完善的家庭档案结构化单元。狭义家庭档案构建, 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标志: (1) 从家庭成员 (主体) 方面讲, 应具备档案学基本知识, 具有较强档案意识, 能自觉领悟到家庭社会活动过程中某些遗留痕迹、遗留物的潜在价值, 有建构家庭档案的强烈愿望;从客体方面说, 家庭活动过程中积聚的诸种材料, 不但门类齐全, 达到一定规模, 而且还应具有相应的潜在“文化增值”价值。 (2) 从功能上说, 狭义家庭档案结构安排恰当, 各种形式要素齐全, 分类编码科学合理, 功能完善, 具有鲜明的家族个性特征; (3) 从档案关系上讲, 应以小见大, 以密补疏, 与国家档案形成疏密互补关系。将家庭档案与官方档案“对接”起来, 成为政府档案的有效补充。为社会增加了广泛的有声有色的反映历史真面目的资料, 使国家受益颇多[2]; (4) 从形式方面讲, 狭义上的家庭档案必须具备规范的结构形态, 主要表现在软、硬件两个方面。从软件方面讲, 应具备家庭档案的规范形态;从硬件方面讲, 应具备良好的保管条件, 以防止珍贵档案遗失或损坏。

二、家庭档案的结构形态

不论建立何种形式的家庭档案, 都离不开对材料的有效组织。建立家庭档案应从收集入手, 即将分散在家庭成员手中或散落在家庭各处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类档案资料收集在一起, 这是基础环节[3]。但无论一个家庭积聚的材料怎样丰富, 其潜在价值有多高, 如果它处于杂乱无章的堆积状态, 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档案”, 最多只能是家庭档案的原始形态。换言之, 不是说集聚了足够多的家务材料, 就算形成了家庭档案, 因为材料的集聚过程只是档案构建的第一步, 其关键步骤则是从家庭档案特性出发, 通过对家庭档案结构总体分类把握, 完成对家庭档案的“有机构形”。任何形式的家庭档案建构活动, 都是对各种材料的“收聚、整理、构形、管理、使用”过程, 这一过程, 构成家庭档案建构的历时链条。在这一历时结构链条中, 对未来家庭档案的“构形” (结构形态设计) 无疑居于中心地位, 因为它是对家庭档案主体功能性进行的整体性设计。所谓家庭档案的结构形态, 是指家庭档案建构主体 (家庭成员) 根据客体材料特殊形态, 结合自身审美趣味, 注重家庭档案区别于其他类型档案特点, 对档案材料进行的整体性、关联性、开放性功能设计。关于家庭档案之构形, 主要应从三方面考量。

1.构形总体原则。从理论上讲, 家庭档案的构建, 应遵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结构原则, 是两者交叉形成的坐标系, 其存在形态则是一种“网状矩阵结构”。任何家庭档案的形成, 都不能逾越时间维度的历时性延伸, 具体表现为年复一年的自然有序链接。在某一点上, 无论产生何种形式的家庭档案载体, 都不能脱离时间轴上锚定点。从社会人类学角度看, 家务活动又是有边界的, 这也决定了家庭档案载体的有限性。就是说, 家务活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特征, 可以据此概括出其“基本类型”。这些类型既有纵向 (共时) 相似性特点, 又有内在逻辑关联。这样, “时间轴” (横向, 历时) 与“档案载体基本类型轴” (纵向, 共时) 交叉, 构成档案存在的“矩阵结构框架”。在这一框架结构中, 由于时间要素是恒定不变的, 因此是最牢靠的考察 (查找) 定位点;一旦设定了“载体基本类型轴”上的各点, 就能从框架坐标中快速定位某一个特定点, 使坐标发挥档案的查找、存放、比对诸种功能。这里对家庭档案“矩阵框架结构”的描述似乎过于理论化, 但具体到某一家庭档案实体, 就不那么晦涩了。时间轴不难理解, 它是档案管理、查询的基本依据。至于“档案载体基本类型轴”, 也非故弄玄虚, 其实, 每一个档案人员, 都熟知档案载体基本类型的存在。在档案馆里, 它表现为眼前一个个真实的载体, 在理论构形过程中, 只不过将其抽象化、形式化了。其实, 通常所说的家庭档案基本类型 (分类) , 也即“档案载体基本类型轴”基本类型, 只不过普通家庭档案分类过于随便, 没有表现出“结构化”特征而已。

2.基本类型的共时结构化分类。要想深入了解“档案载体基本类型轴”概念, 也就进入分类层面。只有时间轴, 缺少“档案载体基本类型轴”的交叉定位, 难以实现档案结构的基本构形。所谓分类, 就是打破时间限制, 将杂乱无章的档案内容按不同的形态, 共时切割为几个不同的静态类别, 这些类别既可纵向排列, 又可历时关联, 与时间轴在不同时空点交叉, 构成家庭档案矩阵网状结构。基于家庭档案规模、形态特点, 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主体类, 主要包括家庭所有成员;客体类, 主要包括主体活动留下的载体。据此, 可以将档案内容划分为十种类型: (A) 成员履历。家庭成员生平、成长、求学等; (B) 证件。家庭成员获得的各类文凭、学位等; (C) 证书。家庭成员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 (D) 家庭事件。家庭成员参与重要社会活动的记录; (E) 婚姻状况。家庭成员婚姻, 生育状况; (F) 照片, 家庭成员各类活动图像佐证; (G) 健康档案。家庭成员健康状况记录; (H) 财产;家庭财产记录; (I) 票据。购买活动产生的原始票据凭证; (J) 贵重物品。家庭特殊财产传承, 如名贵首饰、收藏品等 (非实物储存, 只以文字、照片记载) ; (K) 其他。根据家庭特点设置的特色关系项。当然, 并非仅有上述十种分类, 分类轴是开放的结构, 还可有其他形式。但有一点必须明确, 分类必须具有典型性, 不能是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 而应是家务活动的“关键要素”, 否则, 就不具备代表性。

3.基本分类的历时关联。只有对家庭档案进行相对合理的分类, 才能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真正使家庭档案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上述十种简单分类, 其实也遵循“有机整体”原则。之所以将“家庭成员”置于框架分类第一要素位置, 遵照的是“主体优先原则”, 因为主体是整个矩阵结构的“动力”之源, 其后诸种分类要素都因它而生成。从这一视角考察, 原本散乱的共时分类要素, 可以主体为出发原点, 历时性关联起来。时间轴的定位, 加上“主—客”之间的逻辑关联, 一个完善的家庭档案结构化分类与构形就完成了。

三、家庭档案的功能

家庭档案的功能, 可概括为三个层面:其一是使用功能层面;其二是文化功能, 即审美教育功能层面。其三是增值功能层面;第一层为表层功能, 第二、第三为深层功能。三个层面互为支撑, 相互关联, 由低级到高级, 构成家庭档案的整体功能层级。

首先是使用功能。构建家庭档案的初衷, 首先是其对家庭社会活动的管理、帮助作用, 具体表现在有利于家庭成员在使用相关资料时可以快速找寻, 提高办事效率。在各种契约类家庭活动中, 可以及时、准确地找到相关契约原始凭证;当双方发生纠纷时, 可适时出示该证据, 起到化解矛盾,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之功效。

其二是文化教育功能。许多家庭的家史、家谱、家风等都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傅雷家书》中, 傅雷先生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信, 既有对家事的安排、对艺术的探讨, 更透露着修身做人的精辟哲理, 因此能超越家庭档案的藩篱, 成为畅销读物, 滋养着千万青年, 教育着众多家长。马来西亚华裔威廉先生回祖籍河南时带回来的《邓氏家谱》共114卷, 历时3300多年;晋太元中, 贾弼编写的《姓氏簿状》, 子孙相传, 成为贾氏谱学, 为当时最为有名的朴学著作[4]。其三是家庭档案的增值功能。一些由特殊主体构建的家庭档案, 其价值增值功能非常突出, 有时甚至跃升至国家、地区历史文化记忆层面。如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 一生共写了40多本日记, 每天记录了天气阴晴、风力级别、气温高低以及相应的物候, 他的日记就成了研究气象的宝贵资料[5]。在此意义上, 这类家庭档案成为国家、民族、地区文化历史档案的有效补充。这类家庭档案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主体的特殊性。二是时间的长久性。三是文化的传承性。

总之, 家庭档案的构建是一个系列过程, 结构与功能互相关联, 形成家庭档案的重要环节。在档案材料结构化过程中, 不能将其固定在一个“封闭”的结构之中, 相反, 应将家庭档案分类要素构成的矩形框架看成一个“开放的结构”, 并根据具体需要, 增加相应的分类项。如此, 家庭档案各类功能才能逐步完善, 档案使用效率才可能高效发挥。

参考文献

[1]钱青.有关家庭建档的几个问题[J].浙江档案, 2010 (6) .

[2]苑伟.建立家庭档案服务和谐社会[J].兰台世界, 2009 (3上) .

[3]熊根有.关于建立家庭档案的思考[J].陕西档案, 2007 (4) .

[4]赵永珍, 蔡留艳.浅议家庭档案建立与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1) .

上一篇:慕课背景下一篇:中职PLC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