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转型论文

2024-06-17

互联网+经济转型论文(精选12篇)

互联网+经济转型论文 篇1

一、县域经济借力“互联网+”, 为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 借力“互联网+”撬动县乡市场, 创造新商机

“互联网+”不仅可以全面挖掘嫁接的第三产业, 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工业互联网正在从消费品工业向装备制造和能源、新材料等工业领域渗透, 全面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互联网也在从电子商务等网络销售环节向生产领域渗透, 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使整个世界的知识结构日益扁平化, 市场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 大大降低了创业成本, 为大众创业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近年来, 随着众多电商平台的出现, 在改变传统销售格局的同时, 也使网络购物成为不少消费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4年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9.7%, 达到2.8万亿元, 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0.6%。仅“双11”当天, 天猫和淘宝销售额就达到571亿元, 突破了上年的362亿元。

(二) 借力“互联网+”, 倒逼县域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通过电商, 从消费端、流通端刺激和倒逼生产端升级。运用大数据追踪, 让消费者评价真正发挥奖优罚劣的评级作用, 同时将消费者需求反馈给制造商, 将互联网的传播力、凝聚力, 有效地转化为生产企业的转型创新动力。如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物流的发展, 据有关资料显示, 全国规模以上的快递企业大部分业务来自网络零售的配送;又如互联网金融倒逼利率市场化和传统银行的改革。

(三) 借力“互联网+”, 促进大众创业带动就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而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正是大众创业的绝佳平台, 从淘宝店、微店到手机客户端, 新的创业模式层出不穷;从销售特色农产品到提供特色鲜明的个性化服务, 新的经营领域不断拓展。据调查显示:每增加l%的中小企业使用电子商务, 就可带来4万个新增就业机会, 每一个电子商务直接就业又可以带动约2.85万个间接就业。

二、县域经济借力“互联网+”构建新兴业态, 助转型发展, 形成新作为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经济的市场新主体正在形成, 新业态正在涌现, 新动力正在孕育, 我们必须要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构建新业态上发力, 以引领新常态。

(一) 让“众创空间”激发活力

众创空间是适应互联网时代创业创新特点的新型创业服务机构, 是创客与众筹、众包的结合空间, 是创意、创业、创造与投资的结合空间。推进众创空间建设, 对于进一步完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 激发大众创业创新活力, 具有重要意义。

(二) 让“大数据”释放动力

近年来, 大数据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推动着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 释放着社会生产力, 催生着创新, 正在成为各行各业一种最重要的创新资源。如治理交通拥堵, 在资源增长空间有限的情况下, 唯一的出路, 是用好大数据, 对城市的状态进行实时分析和预测, 不断优化现有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农业为例, 来自天气、土壤和农作物的数据, 可以实现自动化的灌溉、防治虫灾、决定如何种植和收割, 节省水利资源、提高单位产量;在教育领域,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在线智能学习平台, 可以突破教室的限制, 让成千上万的学生同时得到个性化的教学和辅导等。比如在我国县乡的家纺企业中, 就有许多企业通过大数据平台, 分析客户、精准定位客户, 根据客户需求生产相关产品, 增加客户黏度, 赢得了市场的主动权。通过着力做大自己的数据“品牌”, 在企业电商化的同时, 和第三方平台合作, 收集数据, 采取精准营销策略, 拥有了自己的固定消费群体。在工业智能制造时代, 这些家纺企业有自己的品牌资源, 利用电商平台, 积极搜集数据, 直接对接消费者, 有效拓展了盈利空间。这些县域范围内的电商化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 减少了库存, 加快了资金周转, 销售额增加了七八成。

(三) 让“云计算”打开天地

云计算是世界各大搜索引擎及浏览器数据收集、处理的核心计算方式, 推动着网络数据时代进入更加人性化的历史阶段。近年来, 云计算作为一个新的技术趋势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彻底改变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工作方式。云计算作为改变全球信息产业竞争格局的重要手段蕴藏着巨大的战略价值和产业机遇已经成为共识。业界普遍认为, 云计算的快速发展有望成为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中最具创造性的大事件。如视频云计算在教育上的应用, 可大大提高优课的存储、检索、评估、传播等;还比如云会议的应用, 通过视频会议与云计算的完美结合, 可带来最便捷的远程会议体验。与此同时, 为方便农民购销, “云农场”应运而生, 网上的农资商城, 大大增加了农民的选择余地, 且农资买得便宜, 种地轻松, 农产品价格卖得高, 同时通过云农场还可以提供多种增值服务, 如小额贷、农技通等, 为农民打开了致富的新天地。

三、结语

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 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此背景下, 县域经济必须要在加快转型升级中增创新优势, 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确立新视角, 在借力“互联网+”上注入新动能, 在发展新兴业态上形成新作为, 引领新常态, 构建起新常态下县域经济新格局。

互联网+经济转型论文 篇2

【关键词】“互联网+” 互联网思维 产业“转型”

“互联网+”时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互联网思维”已经渗透和影响着中国产业经济的方方面面,深度影响和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创新。那么,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呢?我们通常说的“互联网思维”,是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维方式。

一是“用户思维”,在整体价值琏的每个环节运营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就是目标消费群体体系的构建、培育、维护、拓展、提升。二是“简约思维”,把复杂的问题做简单,集中力量,聚焦专业。三是“极致思维”,把产品、服务、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超越用户预期。四是“迭代思维”,以人为核心,循序渐进的开发方式,不断完善产品,立足“细微”,追求卓越。五是“流量思维”,流量意味着市场的体量、分量、存量。六是“社会化思维”,现代化商业的重心转移至网络,公司面对的客户是以网络形式而存在,改变企业生产、营销、服务等整体商业生态,是大势所趋。七是“大数据思维”,这是对企业资产、生产要素等各类信息资源的分析、整合与优化,企业必须构建自己的“大数据”。八是“平台思维”,这是互联网开放、共享、共赢的新思维,其精髓在于打造多主体、共赢互利的市场生态圈。九是“跨界思维”,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融合与发展的边界不再局限企业和行业本身,可以携“用户”以令诸侯,掌握用户数据资源,敢于跨界创新。

“互联网思维”,无疑是一种现代科技思维,正是这种极度开放的现代科技思维,透视出大思维、大产业、大市场、大战略、大境界,不仅对传统产业理论具有颠覆性的突破,而且,对产业思维、产业形态、产业战略、产业转型等领域,具有导向性的“新常态”思维。进入“互联网+”时代,就进入一种新的经济格局;既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把互联网的创新模式与创新速度融合于各个产业领域,提升企业的创新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跨界融合,互联互通,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从而促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时代的深度融合,跨界对接、创新发展,促进产业经济均衡、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型思维的导向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推动下,“互联网+”时代产业转型思维,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思维,具有产业发展战略导向特征。因为,在传统产业向互联网跨界融合发展的条件下,产业转型思维势在必行,势在必转,转则活,转则新,转则兴。

一是“互联网+”环境下,将传统产业推向一个十字路口,只有那些具有突破传统经济理论思维,具有和谐经济、生态经济、互联网经济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才能敏锐找到产业发展的“方向感”,才能归位到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二是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时代深度融合、跨界发展,具有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传统产业以互联网为平台,将会给企业带来无限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创新产品,从而带来独特的创新品牌、创新营销、创新市场。

三是“互联网+”时代,产业可以更大程度地开放、整合、优化、跨界配置生产要素,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水准、产品质量及产业形象,从而聚合更多更好的优质产业资源,大幅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转型企业须理解互联网经济四特点 篇3

但作为在互联网里从业近二十年的创业者,我认为传统企业必须要理解互联网经济的特征,与传统经济不一样的地方,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如果以传统经济思维进入到互联网里去竞争,那无异于鲨鱼爬到陆地上去跟豹子搏斗,肯定是要输的。因此,准备向互联网转型的传统企业,必须理解以下几个互联网经济的特点。

第一,用户至上

传统经济的企业强调“客户(顾客)是上帝”。这是一种二维经济关系,即商家只为付费的人提供服务。然而,在互联网经济中,只要用你的产品或服务,那就是上帝。因此,互联网经济崇尚的信条,是“用户是上帝”。在互联网上,很多东西不仅不要钱,还把质量做得特别好,甚至倒贴钱欢迎人们去用。最近,有两个叫车软件打得不亦乐乎,乘客用软件成功下单,你敢给乘客5块,我就敢给10块。

很多传统企业都看不懂这种游戏规则,认为这倒贴钱的行为简直就是疯子。但互联网经济就是这样,如果不能汇聚海量用户,那就很难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所以,在抢夺用户上,互联网公司是绞尽脑汁,使出十八般武艺,发展到极致就是像叫车软件这样看谁敢砸钱,看谁砸钱多。

传统积极的思维到了互联网领域就会失效,遭遇挫折。例如,2002年前出现过电子邮箱大战,当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263邮箱全面转向收费,其实这就是传统的“客户就是上帝”的思维。结果是,用户纷纷放弃263邮箱,转向免费的网易邮箱。最后,263邮箱的用户数量大幅下降,现在市场上已经很难听到它的声音。

第二,体验为王

大家要知道,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消灭信息不对称的时代,是一个信息透明的时代。在互联网时代,顾客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变化。在没有互联网的传统时期,商家跟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以信息不对称为基础。通俗地讲,买的没有卖的精。但是,有了互联网之后,游戏规则变了。他们鼠标一点就可以比价,而且相互之间可以方便在网上讨论,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有主动权,越来越有话语权。传统的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营销,其效果会越来越小,而在互联网经济里,产品的用户体验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今天,所有的产品高度同质化,但最后,你发现能胜出的决定性要素,其实是用户体验。

什么叫用户体验?举个例子,我打开一瓶矿泉水,喝完之后,它确实是矿泉水,这叫体验吗?这不叫体验。只有把一个东西做到极致,超出预期才叫体验。比如有人递过一个矿泉水瓶子,我一喝原来是50度的茅台。这就超出我的体验。假设它真的发生了,我还要写一个微博,绝对转发500次以上。

在互联网时代,如果你的产品或者服务做得好,好得超出他们的预期,即使你一分钱广告都不投放,消费者也会愿意在网上去分享,免费为你创造口碑,免费为你做广告,甚至你都变成了一个社会话题。

在过去,厂商把产品销售给顾客,拿到了钱,厂商就希望这个用户最好不要再来找自己。然而,在这个用户体验的时代,厂商的产品递送到用户手里,产品的体验之旅才刚刚开始。在今天,比广告等各种营销更重要的,是顾客在使用你的产品时产生的感觉。苹果公司很少做广告,但苹果手机每次出新品,都会有大量顾客重复购买。如果你的产品在体验方面做得好,用户每天在使用它的时候都感知到你的存在,这意味着你的产品每天都在产生价值。

第三,免费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上的商业模式总结起来无非三种。电子商务、广告和增值服务。但这三种商业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必须要拥有一个巨大的、免费的用户群。在互联网上,只有拥有一个巨大的用户群作为基础,百分之几的付费率才能产生足够的收入,才有可能产生利润。

因此,互联网经济强调的,首先不是如何获取收入,而是如何获取用户。这正是传统厂商容易误读互联网的地方。很多厂商进入互联网的时候,一上来就想着怎么赚钱,简单地认为只要有了互联网的技术,有了互联网作为分销、推广平台,成功就会水到渠成。这样的认识一定会导致失败。

硬件也正在步入免费的时代。但硬件免费不是指的白送人,而是指硬件以成本价出售,零利润,然后依靠增值服务去赚钱。为什么互联网硬件可以不赚钱?那是因为硬件不再是一个价值链里的唯一一环,而是变成了第一环。电视、盒子、手表等互联网硬件虽然不挣钱,但是变成了互联网厂商与用户之间沟通的窗口,只要这个窗口存在,互联网厂商就能创造出新的价值链,就能通过广告、电子商务、增值服务等方式来挣钱。

最后的结果,是只会生产硬件、卖硬件的厂商,如果学不会互联网的思维,它的价值链被互联网免费掉了以后,可能只能变成代工,赚取微薄的利润,而高附加值的价值链则被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厂商拿走。

这不是危言耸听,它不会立马发生,但在下一个五年会看到这个趋势。

第四,颠覆式创新

在互联网上,颠覆式创新非常多,也发生得非常快。不一定要去发明一个可口可乐秘方,也不一定要去弄一个伟大的专利。现在颠覆式创新越来越多地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用户体验的创新,一种是商业模式的颠覆。商业模式颠覆,用大俗话说,就是你把原来很贵的东西,能想办法把成本降得特别低,甚至能把原来收费的东西变得免费。我讲了淘宝、微信、 360,这种例子太多了,免费的商业模式,包括互联网手机、互联网硬件,颠覆的威力非常强大。什么叫用户体验的创新呢?也特别简单。就是你把一个过去很复杂的事变得很简单。

对于消费者来说,你要想做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如果能够降低门槛,刚才说了一个是钱的门槛,一个是使用障碍的门槛。它能产生奇迹的力量。

你要评价苹果的成功,我们就做一个特别简单的实验。如果各位有一个3岁的孩子或者有一个70岁的父母,你给他一个苹果设备,再给他一个传统电脑。3分钟,哪一个最容易上手使用?我研究了很多例子,最后为什么苹果能颠覆?因为人性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喜欢简单,我们都是最懒的。人性中还有另外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喜欢便宜。你要把东西做得便宜,甚至免费;把东西做得特简单,就能打动人心,就能赢得用户超出预期的体验上的呼应,就能赢得用户。你赢得用户了,就为你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很多时候,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从你的身边出发,观察你的用户,观察你的供应链,观察你的上下游,你会发现还有很多很复杂的问题没有被简化,很贵的东西没有更便宜,甚至免费。这里面就一定蕴含着颠覆的机会。

互联网+经济转型论文 篇4

网购基本上是现在年轻人最常做的事,吃饭时、睡觉前、甚至是工作与上课期间也会拿起手机来“淘”一番。自然,说“淘”我们最常接触的莫过于淘宝了。淘宝等网购产业自从出现就对我们的实体经济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现在的形势已经是这些互联网经济型产业极大的打压了实体经济占据发展的优势了。经济转型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以淘宝为例来探讨我们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互联网经济该如何转型,向什么方向进行转型以及为促进转型该如何操作。

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互联网经济发展现状

网络经济一直都有便捷且优惠的优势,凭借此优势它逐渐得到大众的青睐,甚至把实体经济的发展压制的喘不过气来。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09年淘宝首届“双十一”,当时网购还不如今天这样蔚然成风,但是这一天的销售额还是高达5000万元,2010年9.36亿、2012年191亿、2014年571亿、2015年912亿。然而这只是淘宝一家在“双十一”当天的销售额,可见互联网经济发展速度之惊人。但是,仅靠互联网经济发展真的能撑起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吗?

三、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互联网经济引发的经济转型思考

1. 互联网经济能够取代实体经济吗

淘宝这样的网络商城不需要特意寻找一个有很大人流量的地方,因此它可以省去许多店铺租赁费用及人力资源,所以淘宝能够以价格低于实体店的优势迅速扩大市场。实体经济就不同了,它必须找到绝佳的地段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货物售出,恰恰地段较好的店面一定是要花费不少租金的。这使得实体店无法轻易降低商品价格,因而不敌淘宝此优势。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状况极为乐观,而实体经济由于受到互联网经济的冲击发展受到很大挫折,有些人因此而想着要以互联网经济完全代替实体经济来发展本国经济。

2. 互联网经济应与实体经济携手发展

淘宝经营的实际现状告诉我们,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脱离不开的。虽然目前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对一些实体店来说是很大的威胁,但互联网经济也在某些方面推动着实体经济的发展。马云也说:“有人讲如虎添翼,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老虎有翅膀的,那是想象力。坦克装上翅膀未必是飞机,只有飞机和坦克的结合,才能有未来”[1]。在淘宝等网络商城网络交易的推动下,圆通快递2015年营业额高达350亿元。互联网经济如果不依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过不了三五年就会慢慢败落。现在急需的经济转型不是利用淘宝、京东这些网络商城打压实体经济,而是应该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联合发展才能成功转型,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互联网经济该如何转型

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提供的保障,互联网经济这些年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但目前,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转型”成为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惟一良药。一是“O2O”发展模式。“O2O”即Online to Offline,无疑是近些年来风口上的“猪”,引发了人们对互联网经济发展模式的另一种思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方面,兜有大量钞票已然不太现实。另一方面,人们在淘宝上选购的商品通过简单的介绍而无法真实直观地感受产品的质量。因此,“O2O”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人们可以在淘宝上看中自己所选的产品,如衣服等。然后去线下实地考察质量和性价比等,顾客满意后可以在线上直接付款,可以直接提货,也可以等快递送货上门,极大增加了自身的购物体验。如现在苹果手机、华为手机、还有海澜之家、LV包包等名牌店都会先设立实体店然后在淘宝上申请自己的网络专卖店。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促使互联网经济安全发展,还有效的为实体店产品做了宣传。同样是网络销售,实体店也能够从中获取利润[2]。二是建立网络市场经济户口。所谓的网络市场经济户口其实就是营业执照。网店自己可能无法申请办理手续,但是可以与通过实体店加盟的方式,挂实体店的营业执照来增强网店的信誉度,实体店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分红收益。这样一来,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就不会是现在互相竞争的状态而是相互扶持,更加有利于新型经济形态的形成。三是基于计算机技术下的互联网经济合作共赢模式。传统的经济发展更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之间的关系讲究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显然这种发展模式已经限制了互联网经济的良性发展,新的合作共赢模式成为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主流。从2014年的京东与腾讯联手再到2015年的天猫与苏宁联手,人们笑称这是一次“鹅狗”和“猫狮”的合作,而这也无不揭示着合作共赢是互联网经济发展中的大势所趋。就天猫与苏宁合作来说,双方在流量、管理以及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网站系统维护技术等方面可以共享,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从2016年“双十一”淘宝上的苏宁易购的销量名列第一可见一斑。此外,淘宝与天猫的合作也进一步促进了各自的发展。

四、结语

淘宝的发展使我们明白: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互联网经济不会止步,实体经济也不能没落。经济转型还是要依靠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那么未来要想促进经济快速转型,就不能只顾互联网经济带来的表面经济,我们还要想方设法把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糅合发展使之发挥更强的作用。

摘要:目前,计算机技术普遍运用到生活中各个领域中,经济领域也不会轻易放过这个发展机会的。21世纪的人们几乎没有谁不使用互联网的,互联网经济随之迅速发展。以京东、唯品会、阿里巴巴为首引领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正处于欣欣向荣之势。本文主要以淘宝为例探讨未来经济发展该如何转型。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经济,经济转型淘宝

参考文献

[1]金融界.马云:坦克装上翅膀未必是飞机实体虚拟结合才有未来[N].中金在线,2015.

苏宁集团互联网转型战略浅析 篇5

摘要:互联网越来越多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格局。在竞争最为激烈的零售领域,国内的企业要想在国外巨头的压力之下获得发展,必须要依靠互联网才有可能实现。但是与互联网结合进行转型发展也面临重重困难。本文以苏宁集团互联网转型战略为例,分析了传统零售企业在通过互联网转型发展,获得新机遇新动力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传统零售企业应该如何更好的进行转型,应对竞争。关键词:苏宁集团,零售领域,互联网转型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已经意识到,如今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商业模式造成的极大的冲击。特别是在小米公司成立之后,更是兴起了所谓的“互联网思维”。除了真正的网络企业之外,越来越多在传统行业发展的公司也开始应用“互联网思维”对自己进行革命。

回顾之前的年份,确实能够发现,有些传统企业通过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或者说把自身互联网化之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这样一个时代,传统企业都已经开始谋求变革,甚至可以说在互联网大潮汹涌来袭之时,企业要么做出改变,要么就被大潮淹没。但是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变革的过程往往是痛苦的,有些时候企业做出了看似正确的决定,并开始按照计划执行,但仍然避免不了最终可能面临失败的结局。事实就是这么残酷,传统企业纷纷开始自己的互联网化道路,但是也都面临着十分凶险的未来——一种进退两难的困难局面。

在零售领域,国内的竞争尤其激烈。一方面,面对的是来自于国内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压力,另一方面,又面对国际零售巨头的全方位冲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国内的传统零售企业要想突破重围获得发展的机会,利用互联网这一武器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样的转型发展过程当中,苏宁为我们提供了经典的案例。

2013年,苏宁集团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把自己从传统的电子电器产品渠道商转变为开拓全品类产品线下线上相结合的综合商城。为了明确自己的定位,显示变革的决心,苏宁集团甚至将自己改名为苏宁云商。作为传统家电零售巨头的苏宁在与国美的角力之后就已经开始了转型的过程。推动这一过程的原因是苏宁认为不主动进行改变的传统企业最终不是败给竞争对手,而是消费者会弃之而去。

在这一年,苏宁集团频繁对外发声,向外界阐释苏宁转型的意义以及将会采取的措施。在更名为苏宁云商之后,内部架构也开始打通,线上线下同价成为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宣传点,同时强调“从此不再只是卖电器的门店,将成为卖百货、虚拟商品、服务商品的线上线下融合的„终端销售+数据‟模式。”

作为一家拥有1500多家门店的企业,苏宁显然不能放弃自己之前所积累的优势。在描绘公司的战略时,苏宁给出的答案是,既要进军线上,也要保留线下,相互结合相互推动。未来苏宁将变成“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通俗来讲,就是O2O融合模式。还有一个解读这个新模式的说法是“全渠道+全品类”: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融合的O2O模式,实现苏宁“全渠道”的打通,同时通过发展开放平台,引入优质商家,完成对“全品类”的打造。

苏宁还有更加雄心壮志的计划,那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打造全新的线下超级旗舰店。张近东认为超级旗舰店的定位将会是消费者一站式购物体验的中心,在这里更多的是为消费者展示商品,帮助消费者进行体验,甚至实现休闲娱乐的目的。在线下超级旗舰店的带动下,完成苏宁的转型之梦。

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企业之一,苏宁所描绘的转型发展之路看上去很美好,但是实际的效果却并不如意。经过2013年一系列的大举动,外界对苏宁的发展情况十分好奇。可是近期苏宁发表的业绩快报显示,该公司去年总营收约为105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19%;营业利润为1.6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4.65%;利润总额约为1.4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5.5%。其中2013年线上业务即电商的营收预计为218.9亿元,对比该公司此前披露的前三季度业绩计算,苏宁线上业务第四季度营收57.18亿元人民币,仅比第三季度的55.59亿元人民币微增2.9%。

这个被传统零售行业寄予厚望的企业竟然在电商如火如荼之时竟然13年第四季度只录得2.9%的利润率,几乎是处于停滞状态。通过分析京东、天猫、唯品会的搜索指数,每个平台都有非常大的提升,3月份同比分别增加了73%、127%、60%,在移动端的增长趋势更加惊人,分别同比增长了111%、275%、135%,而第三大综合电商平台苏宁易购却仅录得8%的同比增长,对比去年12月的数据,竟然还呈现下滑趋势。显然,苏宁易购离第一阵营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即使在第二阵营中,也正在被唯品会等电商新秀们们快速迎头赶上。

苏宁是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先锋,资金实力雄厚,但是在转型的过程中却重重坎坷,其面临的问题也是传统行业电商转型的集体困局。

1线上线下同价——自己埋下的陷阱

两线同价是苏宁在转型过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苏宁希望通过这样的行动为自己制造更多的话题,持续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传统的卖场中,售货员都极力避免消费者进行比价,而苏宁的员工则主动帮助消费者进行比较,打消消费者的疑虑。但是苏宁所忽略的是,消费者在实体店里比价的对象并非只有苏宁易购网上商城,他们更多的是在同天猫、京东这样的商城进行比较。线上与线下的销售模式不同,各项费用与成本也不同,线下店如果按照线上的价格销售产品必然面临巨额的亏损,而若线上店按照线下店的价格则会丧失竞争力。苏宁的同价策略是将商品的价格向中间的幅度进行调整(不排除有些产品按照更低的或是更高的价格),在这样的基础上当然可以实现两线同价。但是如此一来,两线同时失去竞争力,仅仅留下一个同价的噱头。当消费者们走进苏宁的卖场发现里面的商品并不比其他的网络商城便宜,甚至更贵的时候,转身离开就是很正常的行为了。

如今,苏宁十分自豪的双线同价的宣传已经销声匿迹了,可以说除了最开始让人眼前一亮之外并没有为苏宁留下更多的东西。值得回味的是,在苏宁刚刚作出这样的宣传时,包括阿里巴巴和京东在内的电商巨头都报以冷淡的回应,似乎早已预料到了苏宁今日的失败。

2全品类扩张——急功近利的恶果

提到苏宁,消费者自然会联想到电器电子设备。这样的印象既成就了苏宁也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在改名为苏宁云商之后,张近东就谈到苏宁将来不只是一个电器电子设备的卖场,消费者可以在这里购买到所需要的一切。

在扩充苏宁易购商品种类的同时,也将整个平台开放化,允许其他商家入驻,确实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迅速丰富了苏宁的产品类别。但是却让苏宁失去了在电器电子产品领域深耕发展的机会。在2012到2013年,苏宁商城的销售额特别是电气电子产品的销售状况令人十分满意,但是从其大刀阔斧的全面转向全品类的时候,这种令人满意的发展状况也停止了。同样的情形发生在苏宁原本占有一定优势的母婴产品市场。随着优势的失去和竞争者的步步紧逼,苏宁已经又把母婴产品划分为单独的平台进行运作了。

谋求更长久的发展,向全品类方向扩展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苏宁过于急功近利了。还没有在自己优势的领域站稳脚跟就迅速的扩充网上商城销售产品的规模,无疑使苏宁失去了发展的重心。当苏宁回过头来想要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优势的时候,竞争的环境已经更加险恶了。

3电商营销策略失误——传统思维的禁锢

苏宁在转型过程中所作的营销策略也并不成功,广告的投入没有找准目标客户群,仍然采用传统的大范围宣传。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越来越呈碎片化,不同的人群有自己特定关注的目标信息。传统的宣传模式投入高,效果差,不能把企业提供的价值全面的传递给消费者。苏宁易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PC端流量的缺乏,而整个PC平台上百度仍然占据超过40%的流量入口,即使如京东,每年的大部分广告都是花在百度上的,可是如此缺乏流量支持的苏宁竟然无动于衷。

另外苏宁在互联网上借助事件来进行营销的手段依然有限,除了和京东的价格战外鲜有其他更吸引人的话题。而且这一话题的发起方还是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只是被动应战而已。可见苏宁真正融入互联网,把握互联网的游戏模式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总结

进行互联网转型这样基本战略的确立是正确的,但是传统企业毕竟和互联网企业存在的巨大的鸿沟,这样的鸿沟不是通过一些看似激进的策略就可以弥合的。传统企业在产服务的提供,品牌的积淀、渠道的把控和多年浸淫在相关领域的经验上存在着优势,但是面对互联网有些优势甚至可能会成为拖累企业的包袱。而包括苏宁在内的众多企业很难真的抛弃长期积累的优势,在转型的过程中,很少有企业真的具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放弃在传统领域获得优势而专注于互联网化的发展。这就造成企业确定了变革的路线,但是很少有真正按照计划实施的。在总结苏宁产生的问题的原因时,张近东也提到了大部分的计划和工作并没有顺利开展。

苏宁2013年财报显示,利润同比下降95.5%!这样的数据被公布出来使得苏宁的转型前景十分暗淡,有人甚至认为苏宁转型已经失败。但是如果把过去一年的失败总结出来,在2014年重新确定发展方向,再次起航,也许苏宁还是会给人以惊喜,实现自己华丽的转身。

参考文献

[1]AL Rise,Laura Rise.The 11 Immutable Laws of Internet Branding[M]机械工程出版社,2013:6-17,21-24

传统企业问道互联网转型 篇6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无疑称得上是“大国经济”。

如今,中国经济正面临转型期。转型之后,中国买卖的东西、输入输出的产业势必有所变化。而这些变化势必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外迁,中国国内企业必须面对转型升级的挑战,通过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转移,来寻找新的核心竞争力。有人担忧,中国企业在中高端制造业方面的创新能力不足,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和知识产权方面的积累也相当有限,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赶超发达经济体的企业。

现在所有传统企业都有非常严重的危机感,不知道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转型?未来之路如何走?企业最大的危机,不是当下的利润多寡,而是对未来能否清晰把握。

传统营销的“势”没有了

不管在哪个行业,传统营销都找不到“势”了,主要表现在资本市场上。如果你的企业商业模式还是老一套,生产、加工、产品、招商、广告,这一套路早已经成为传统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行活,闭着眼睛都会干。

任何事物,不怕小,就怕没有势。小米的雷军说,站对了风口,母猪都能飞上天,风口就是势,没有这个势,企业就是一潭死水,是非常可怕的。如何找回如火如荼的发展之势,是所有传统企业老板最大的命题。

不转型等死,转型怕转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这既给中国企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也告诉企业未来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到来。

对于企业,转型有两种。第一种,被迫转型,当问题集中到不能解决的时候,倒逼企业转型,这种转型成本很大,也很痛苦。第二种转型,是预见式转型,是企业领导人的战略洞察能力超强,这种企业家是稀缺的,比如IBM当年把PC业务卖给联想,就是在PC机快不值钱的时候提前卖了个高价,IBM提前完成转型,非常成功。

传统企业的高管年龄大了

中国传统企业老板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高管年龄在35岁以上,这些人在传统营销领域经验丰富,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对互联网不精通。企业改革的最大障碍就在这类人身上。

让老板换掉一批高管,然后引进一批年轻人,这种风险谁能扛住?这就是企业转型的矛盾和痛苦。对于新崛起的互联网企业,他们没有历史包袱,可以轻装上阵,而传统企业不能,他们的肩上扛着全国数百家渠道经销商,这是最痛苦的地方。

传统企业家对网络营销心理没底

对互联网,传统企业家是拿不准的,尤其很多老板手机上都没有微信或者微博,他们对这东西感觉不到成就感。与新事物中间隔着一道墙。

其实传统企业家感觉没错,目前为止,互联网电子商务还没有诞生过100亿元规模的实体群体,只有零星几个新公司做到了,比如雷军的小米手机。天猫和淘宝上的企业以个体户为主。

很多企业家普遍对网络营销心理没底,他们对不确定的东西是不敢投入的,风险是他们的第一考量。如何才能做到对互联网心理有底?办法只有一个,自己下水玩玩互联网,掏点钱当学费。

错把网络当销售渠道之一

很多传统企业高管把互联网当做一个渠道。互联网是一个销售渠道,但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新商业模式。

就像马云说的,传统企业对互联网模式往往先是看不见,然后看不起,最后来不及。很多传统企业正在这么做,未来的确非常凶险。

传统营销思维根深蒂固

不要用已知否定未知。

仍然有很多传统企业用传统思维做互联网营销,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其实,不一定非要在互联网上卖,而是要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卖。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方式,就是与目标人群打成一片的思维方式,就是C2B,最后形成粉丝经济,建立起企业自己的粉丝帝国。

产品越来越不好卖

今天的年轻一代买的不是产品,买的是一种精神或者乐趣。

中国及中国企业不要再贩卖过去的传统文化,可以将其作为品牌故事背景,绝对不能作为第一诉求。未来一定拼的是创意文化,而不是传统文化。产品必须充满人情味,而不是自我的夸张与包装。产品必须成为消费者肚子里的蛔虫,才能成功。

五年战略规划失去意义

凡客陈年说了一句话,“我永远不知道明天互联网会发生什么。”他说对了,互联网时代做3-5年战略规划,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企业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变化下,只能制定有效的1年战略,策略战术变化以周为单位,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与时俱进。

传统企业家,未来出路有两条,第一出路,卖掉企业,就像IBM提前卖PC机一样,然后把钱投给年轻人,做他们的股东;第二出路,自己冒险转型,向禇时健学习,80岁也可以搞互联网,当然前提是有好产品。

搞不懂商业模式创意

因为互联网世界是平的,没有区域市场之分。传统时代,还可以做区域品牌老大,互联网上没有这个机会。所以,一个商业模式只能存活一个企业。能否直接面对消费者搞出新商业模式,是对所有传统企业转型的考验。未来是直销时代,渠道必然消亡。

三种直销模式会畅行天下,互联网直销、人联网直销、社区连锁直销。离开这三种直销模式,传统企业没有其他出路。

2015年是考验老板的一年

2014年,让中国众多传统企业觉醒了,也开始彷徨了。2015年,考验的是老板。时代会无情地淘汰那些所谓传统企业家明星,会不断地迸发新颖甚至是新奇的商业模式,草根创业英雄会崛起。

对于规模过10个亿的传统企业,转型最难,但因为手里有钱,一旦痛下决心转型,成功概率很大;相反,对于5个亿以下的中小企业,存在颠覆行业的弯道超车机会,船小好掉头,找对商业模式,开发好产品,就能一夜之间火爆。

互联网+经济转型论文 篇7

国标委工业二部信息技术与自动化处孙维处长在讲话中谈到, 物联网是我国战略性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 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训和发展的方向, 物联网的发展将大力扩展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今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 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 加快实现“三网融合”, 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

继去年之后, “物联网”再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 并从2010年的“加快物联网的研发与应用”升级到“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 这表明我国对物联网的高度重视, 也意味着物联网在“十二五”将担任我国经济转型的重任。

据悉, 我国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核心传感网技术研究, 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在世界传感网领域, 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 专利拥有量高, 而且, 我国是世界上目前能够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之一。

众所周知, 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是通过各类传感装置、RFID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自动采集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根据需要实现物品互联互通的网络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智能网络系统。

“为加强物联网标准的设计和规划,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会同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成立了国家物联网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和国家物联网技术标准工作组, 统筹研究物联网标准体系的建设。”据孙维介绍, 目前, 我国已初步建立国家物联网技术标准体系框架。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戴定一在会上表示, 物联网最看好的是物流领域。但是目前, 物联网发展参差不齐。

根据与会专家的讨论, 物联网发展面临主要困惑之一是标准规范不统一。“没有统一标准”被认为是目前物联网发展最大的瓶颈之一, 但比没有标准更坏的是有太多的“标准”。对于物联网产业链各界而言, 过多的单位代表各自的利益纷纷参与未来标准的制定, 存在由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当物联网发展机遇到来时, 如果没有统一规划, 闻风而来的组织和机构都要参加, 并希望推广事实标准, 使本企业的标准甚至是照抄的国外企业标准成为国家的标准时, 这一问题也应引起国家的重视。

当然, 鉴于物联网是一种技术和手段, 其应用才是发展的重点和落脚点。但当前物联网建设基础的控制与集成却还处于一种较为无序的状态, 多种标准共存, 没有统一的标准可遵循, 形成所谓的“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

物联网目前的发展现状可以说是横向相关行业各行其是, 各行业使用的数据交换格式只能局限于特定的行业业务。严格讲, 这些物联网只是内联网或专用网, 很容易走进“信息孤岛”的陷阱里。

TCL转型互联网 篇8

因为长虹集团董事长赵勇去年在发布互联网产品战略时曾以牛仔裤、短T恤装束, 一度打动了业界。

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大潮的席卷之下, 尤其是小米、乐视跨界进入彩电制造业之后, 传统彩电企业触网、涉网已成一种时尚。但与众不同之处在于, 多数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 TCL是第一家跳出产品层面而从企业经营战略层面转型互联网的彩电制造企业。

按照李东生的陈述, TCL将实施“智能+互联网”与“产品+服务”的“双+”战略, 完成从经营产品到经营用户的转变, 试图打造一个以硬件产品为入口、云计算及大数据为链接纽带、向用户提供全方位软件内容服务的互联网闭环生态系统。

并围绕此闭环, 提出了新的企业能力, 如极致体验的产品能力、云服务平台, 以及从游戏、视频、电视台和金融服务能力。

李东生表示, 五年后TCL在产品经营和服务经营上的利润将各占50%。根据当日发布的TCL集团2013年报, 后者并未被提及。2013年TCL集团收入为853.2亿元, 同比增22.9%;净利润28.9亿元, 同比增126.7%。

TCL集团旗下尚有三家上市公司:TCL多媒体、TCL通讯、通力电子, 除TCL多媒体亏损9195万元之外, 另两家公司盈利均大幅增长。正是这唯一的亏损, 令TCL意识到了互联网危机。

但通过转型是否真的能化危为机?这亦是当下每个传统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

如何配资源、调结构

TCL集团副总裁、TCL多媒体CEO郝义认为, 小米、乐视的互联网电视因为销量较小, 并不能影响TCL多媒体的业绩基本面, 但其互联网思维和商业模式确实给TCL内外造成了巨大冲击。

过去, 硬件制造商的普遍心态是, 将产品卖出去便算完成了经营业务, 因为对消费者来说最好的产品服务就是没有服务 (证明产品质量好) 。但现在将产品卖出去只是开始。

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企业正以三种方式软硬通吃:

其一, 以苹果为代表的企业, 由硬件维度 (整合供应链资源制造硬件产品) , 向软件维度 (提供操作系统i OS、i Tunes、APP STORE、i Cloud等服务) 扩展;

其二, 以乐视、亚马逊为代表的企业, 先有内容或服务, 再转而制造、销售硬件产品;

其三, 以小米为代表的企业, 则先经营用户 (粉丝) , 再向软、硬件维度延展渗透。

这三类企业均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苹果、亚马逊自不必说, 乐视PE (市盈率) 达50倍, 小米估值去年由雷军本人透露已达100亿美元。TCL集团市盈率则只有10倍, 总市值为226亿元。

与悬殊的市值相对应的是, 悬殊的产品销量。TCL液晶电视2013年总销量达1718.4万台, 位列全球第三;TCL智能手机销量为1755.5万台。乐视电视销量不过30万台;小米手机销量2013年达1870万台, 但小米电视则不过2万台左右。

此外, TCL集团旗下还拥有液晶面板 (华星光电) 、洗衣机、冰箱、空调等多类产品, 销量均居中国市场前十名内。从硬件产品总量上来看, TCL远超乐视、小米。

李东生承认, 过去半年来TCL一直在内部展开多次讨论, 自己亦慢慢转变观念, 产品公司不能只停留在硬件层面, 唯有适应互联网变化才能让企业有更好的前景, 获得高市值。李认为自己想明白了。

在新的经营战略中, TCL不再以产品为核心, 而是以用户为核心, 将集团业务划分为产品与服务两类, 在以云计算、大数据为链接纽带的情况下两者形成新的商业模式, 提供给用户。因此, 对TCL来说, 将在原来产品能力的基础上, 提升互联网及服务能力。

而其不得不面对的是, 愈益恶劣的产品市场环境。一是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Display search报告显示, 2013年全球液晶电视出货量同比仅增2.2%, 中国市场去年三季度甚至出现负增长;手机市场虽繁荣, 但竞争异常激烈。

二是控制供应链的能力。2013年TCL多媒体之所以出现亏损, 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上游液晶屏的供需价格判断有误, 未掌握好囤货出货的节奏, 继而导致成本增高;其次, TCL彩电惯以机海战术打市场, 缺乏明星产品, 导致单机销量普遍较低, 无法平抑成本, 这说明TCL在产品研发与市场策略两个环节上均存在问题。

在急需强化产品能力的同时, TCL转型还需重新整合旗下分散的内容服务产业。无可厚非的是, 从2008年TCL开始建立欢网 (提供视频内容服务) 以来, 便陆续在内容服务上有所涉足, 如睿度教育、奥鹏教育、全球播 (整合电视台) 、孔子学院、IMAX电影 (与IMAX公司合作) 等。

在当下电视开机多依赖强内容的局面下, TCL在传统彩电领域占有一定优势, 但与海量内容整合能力的互联网企业却相去甚远。

李东生表示, 未来还将建立TCL文化传播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消费信贷公司, 并在游戏领域与业内展开合作, 争取制造出杀手级应用。TCL对内容服务的企图心颇大, 但资源仍过于分散割裂, 如何整合成一个内容平台, 存在变数。

更为重要的是, 如何在产品与服务同建的过程中, 做合理资源配置?这亦是所有传统企业都要面临的艰难抉择, 尤其是像TCL这样做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 转身就显得更加沉重。如对华星光电的投入动辄便上百亿元, 而内容服务建设更是无底洞。左手搏右手, 难免失衡。

一个颇为相似的例子是苏宁电器。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对转型决心极大、彻底并小心翼翼, 但仍出现毛利率大幅下降、上市公司从未有过的亏损局面。

对TCL来说, 这种阵痛或也在所难免。但阵痛过后是否能迎来雨后彩虹?互联网之叵测, 却难用传统思维来断定。

某南方家电企业董事长表示, 传统企业一定要在保持业绩基本面的前提下谈转型。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冲击深入细节而传统企业又难谈彻底转型的根本原因。

相对于其他传统企业来说, TCL还不得不面对的个性问题是, 旗下上市公司较多, 该如何从组织架构上支撑转型?

目前TCL集团将服务拆分并委托给TCL多媒体和TCL通讯分别运营建设, 如云服务、智能家居平台由TCL通讯牵头, 围绕视频开发的内容 (游戏、全球播、欢网等) 、O2O (on line to offline) 则交由TCL多媒体重组, TCL集团负责搭建文化传播公司和教育平台。

服务资源分属三家上市公司, 将不易于管理运营, 也可能造成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和消耗。产权关系、投资人关系、资源融合问题, 都需理清头绪。

李东生表示, 多家上市公司的结构是历史留下来的东西, 所以未来公司的结构会不断调整, “也许一两年以后大家看到的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好的支撑是, 2013年TCL经营现金流为52亿元。TCL集团CFO黄旭斌称, 集团自有现金流达到了94.4亿元, 若加上买理财产品所用的14亿元, 那么自有现金流为108.4亿元。他认为非常健康。

李东生亦表示, 华星光电的二期建设所需资金 (约244亿元) 已全部融资到位。

O2O知易行难

电子商务企业最喜欢讲的故事是:目前电子商务总额仅占整个国民消费的5.7%左右, 线下有90%多的商务还没有搬到网上, 这就构成了电子商务的增长空间。

越是传统的地方, 越是有利润和价值。据淘宝O2O项目品牌商负责人天机 (李川) 介绍, 阿里巴巴已把整个经营与战略的思路, 从电子商务变成商务电子化。

那么, 站在传统企业的角度反过来看, 故事仍旧成立。TCL目前拥有3亿存量用户, 通讯和彩电销售网点各约3万个。遗憾的是, 这一庞大数字并不在网上, 用户没有产生ARPU值 (每用户平均收入) , 网点则不仅没有产生新价值反而在电商冲击下发生跌价损失。

李东生表示, 发展O2O, 把门店和电商结合起来, 可节省约6~7个点的费用率。

在此次互联网战略转型中, O2O自然成为重要的一项布局。李东生将其放在服务群中, 计划单独成立O2O公司。

2004年TCL集团曾成立深圳速必达商务服务公司, 组建完成了一个全国性物流网络, 目前承接飞利浦、三洋、尚朋堂等家电品牌的物流业务。

2010年TCL组建电子商务中心, 后改名为惠州酷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开展网上购物、电视购物、数据库营销等新兴销售渠道业务, 销售TCL旗下全品类产品。

TCL集团还拥有一个独立的客服呼叫公司——客音服务。

新的O2O战略试图打通客音、速必达、酷友以及TCL多媒体、TCL通讯的销售网络, 这个载体便是即将成立的O2O公司, 门店在起到体验展示的同时, 将成为物流服务的枢纽点。

郝义表示, 新平台负责调配所有资源, 现在首先要做的是信息化改造, 包括门店优化。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苏宁电器副董事长孙为民称, 苏宁预计每个门店若做互联网优化需投入100万元左右。不过, TCL专卖店从面积上来说要小于苏宁, 而且更多的是由经销商来维护, 这将为TCL节省投入。

与此同时, 郝义还需要考虑的是, 如何考核、分配线上线下的业绩与利益。他目前的决策是, 谁负责配送, 订单收入便算在谁头上。但苏宁和国美的经验表明, 这并不能彻底理清利益关系, 线下门店或将成为线上拓展的最大障碍, 于是苏宁才痛下决心搞了线上线下同价。TCL的O2O尝试, 真的只是刚刚开始。

TCL的O2O设计并不止步于此, 它还希望通过产品的智能化+互联网化, 增加O2O的强度。

郝义最乐于讲的例子是:2月14日TCL爱奇艺新款电视通过互联网发布, 所有TCL互联网电视均可看到直播, 终端卖场亦可实现实时销售, 当天一小时卖出去16654台。

拥有极致体验的智能产品将无限拉近与用户的距离 (比如苹果产品) , 若再加上合理的场景应用, 便可产生巨大的商业效应。

正如淘宝天机所言, O2O不是解决以前的问题, 我们的思考是基于未来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商业场景才是核心的问题, 而不是简单线下的店铺电子化。线上线下一旦被打通, 一定会出现以往线上线下都不曾出现过的新商业模式。一个新的工具, 必须解决现实存在的某个问题, 并创造新的需求。

这说到底仍取决于对互联网技术的前瞻性和对技术商业化的能力。新七天科技有限公司CEO左英杰认为, 好的传统企业家可看到两年后的互联网技术变化, 但马化腾、李彦宏一直站在技术的最前沿, 可看到十年后的技术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 今天传统企业看明白的事情、设立的框架, 可能明天就过时了。

李东生对此似乎也有清晰认识, 他说:我们还是一个工业企业, 这是我们的老本行, 讲战略转型, 并不是说TCL要做一个互联网企业, 而是导入互联网的思维。

李表示, TCL始终以工业为基础, 未来会向三星电子学习, 加强核心工业能力, 搭建全球化能力, 如今年规划第三工厂, 投资芯片设计, 投资软件开发, 建立美国技术创新中心, 都与三星相像。但不管怎样, 郝义和TCL通讯COO王激扬均已领到新的KPI任务, 未来五年郝义要发展可提供ARPU值的1亿家庭用户, 王激扬要发展可提供APPU值的1亿移动用户。

“互联网+”时代企业转型出路 篇9

1.1 经济转型

当前,我国的经济态势正处于转型阶段。对企业而言,经济转型使得企业的发展模式、要素、路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此时,依靠传统的大规模生产、销售,来获取巨大利润的日子一去不返。

1.2 消费主力

80、90后在现在及今后,无疑是市场消费的主力。这些人(4亿多)都是伴随着网络而成长起来,他们是互联网忠实“粉丝”。在他们工作及生活中都离不开互联网,他们的消费方式也越来越侧重于网络购物。

1.3 信息对称

信息是创造财富的有效手段。在互联网技术不发达时候,一些企业能通过某些渠道获取信息,继而获得成功。可随着互联网发展,信息传递变得越来越快捷、全面。你在第一时间获得的信息,别人也能获得。因此,以往依靠信息不对称发展的企业将难以为继。

2 企业在运用“互联网+”时存在的问题

2.1 流于形式

“互联网+”,可理解为互联网+传统企业。互联网+家电、互联网+物流等。将“互联网+”理解为互联网+传统企业并没有不妥,只是这种理解过于片面,没有真正掌握“互联网+”的真实内涵。“互联网+”的真实内涵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一些企业的互联网化只停留于形式,如将财务报告用互联网制作的方式代替手抄,但决策、管理仍然是传统方法,这可不是互联网化的企业。

2.2 盲目跟风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盲目跟风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甚至会产生不小的危害。别的企业采用了新的管理方法、新的营销模式,一些企业看到后就盲目跟风。事实上,适合其他企业发展的新方法、新理论,未必适合自己。“互联网+”,一些企业运用的如鱼得水,而一些企业却适得其反。不能盲目跟风,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也即是说,只有知己---充分了解自身企业状况;知彼---充分了解“互联网+”的实际内涵,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3“互联网+”下企业转型升级对策

3.1 思维转换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保障传统因子的质量,如单个生产要素的配置、单个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企业资源的共享共赢,增强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及融合度。思维转换,形成流量、平台、用户思维。

3.1.1 流量思维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各种各样的云端、大数据库、APP客户端也纷至沓来。这些用户数据其实非常重要,企业通过分析工具与方法,能有效地归纳、总结出客户的地理位置、购物喜好、购物周期等特征,进而对其开展精准营销。因此,面对流量称王的互联网时代,企业要树立好流量思维。

3.1.2 平台思维

平台思维即是要实现企业信息、资源、收益的共享,而互联网的基本特点即是开放、共享、互赢。塑造企业平台思维,在为创业者提供信息、资源等平台后,还能为企业创造大量财富。据统计,全世界一百强企业中,就有60家企业的主要收入来自平台商业模式,这其中就包括苹果、谷歌。

3.1.3 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即是主张以用户思维代替客户思维。客户思维与用户思维截然不同,客户思维是了解客户的需求、解决客户的问题;用户思维是以用户为中心,在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到用户的“感受”。客户与用户有何区别?以用户为中心,考虑到用户的爱好、物流配送速度、服务响应速度等需求,才能进一步满足用户的需求。

3.2 改造组织

企业运行中的四大模块分别为,商业模块、组织模块、生产模块、营销模块。企业实行互联网化,就是这4个模块的互联网化,也即是“互联网+”企业。商业互联网化,就是通过互联网整合资源,从而开辟新业务;生产互联网化,就是用互联网技术来优化流程、提高效率;营销互联网化,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发现用户需求、从而降低沟通成本。而至于组织互联网化,一方面是用互联网精神来武装企业员工;另一方面“互联网+”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最大。

3.2.1 决策机制去中心化

决策机制去中心化,指的是去除传统的在企业中需要经过的步骤流程,达到员工与用户“面对面”接触的目的。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要积极调动每一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可能发挥出每一个员工的潜在能量。决策机制去中心化,就是要打造出每一个员工都是市场中心,每一个员工都直接面对用户。这样能快速、全面地掌握用户的消费心理,做到“心中有数”。

3.2.2 信息传递高效化

信息传递的高效与否,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的企业运行中,信息传递大多以“点—点”式进行。这种信息的传递方式速度慢、效率低。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信息传递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了“点—面”式或“面—面”式传递方式。信息的传递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信息传递效率提升最直接的好处是提高了企业的组织沟通能力。

3.2.3 组织架构扁平化

互联网的发展,拉近了用户与企业之间的距离。甚至一些企业与用户实现了“零距离”接触。企业与用户距离拉近,企业所面对的“任务”更重了。用户对企业的产品更新速度、物流配送速度、响应客户的速度以及柔性管理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企业的组织结构应适应用户的需求而改变。而企业实施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具有轻巧、灵快的特点,非常利于接近用户。

4 结语

面对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已互联网化的客观环境,企业要健康、持久的发展壮大,实行“互联网+”模式已不可避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企业不可盲目跟风,应先全面了解“互联网+”的实际内涵,再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而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樊涛.“互联网+”企业核心问题刍议[J].企业管理,2015,(9).

[2]梁欣萌.“互联网+”时代所面临的问题[J].PR.Magazine,2015,(3).

传统银行的互联网转型路径 篇10

至于股权和利益的问题, 在一个拥有绝对优势的强势股东面前, 也不是难题。回想一下, 阿里在支付宝和天弘基金上不惜与其他股东反目, 甚至冒着被指丧失契约精神的风险, 也要落实自己的战略布局。网商银行俞胜法行长说:“在资金清算上, 我作为一家银行来讲, 对支付宝支付结算业务算是一种补充和完善。”银行本来是支付市场的主体, 现在却只能充当补充完善第三方支付限额的角色。所以一定要认清传统银行的竞争对手, 不是前面的互联网银行, 而是其背后的互联网公司, 是互联网公司背后整个庞大的金融集团。

那么, 互联网时代, 面对互联网银行的竞争, 我们该怎么做呢?

业务上的路径选择

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的转型不外乎两种, 一是洋务派“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那套, 比如大云移物、P2P众筹、平台化O2O、电商社交搜索在企业间的兴起与普及。二是立宪派, 要进行“宪政改革”, 互联网是分布式系统, 传统企业也去中心化搞分布式系统, 以失控对失控, 看能放弃哪些控制, 怎么放弃这些控制, 争取在控制与适应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海尔就是这么做的。

笔者认为, 引进互联网人才、采用大云移物技术、上马平台产品, 都是必要且有效的, 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我们这样的传统企业, 在这个纷纭复杂的互联网时代, 根本的需要是一种适应能力, 一种时刻根据环境而变动和生长的基因。没有这种基因, 我们把握住了开始, 也把握不住未来。”这一点笔者在《互联网时代银行的危机与银行科技人员的应对》 (《金融科技时代》2015年第7期) 一文中做过相应论述, 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从银行业务角度简单讨论一下传统银行可以选择的路径。

第一种路径是避实击虚, 退出小微客户市场, 转而大力抓更为高端的私人银行客户、大中公司客户, 为高端客户提供深层次金融服务, 包括投行托管、高端理财等。避实击虚, 裁员转身, 让开大道, 避免冲突, 这种IBM式的做法可以维持生存, 却很难成就伟大。

第二种路径是硬碰硬, 比如民生银行力推的小区小微“两小战略”, 以及基于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的移动金融战略, 就直接与互联网银行的主攻方向撞车。

传统银行拥有互联网银行没有的网点和人员等线下资源, 互联网时代“平台化、轻资产”是主流, 线下资源似乎就是负担, 其实不然, 线下资源确实可能是赘肉, 但也可以是肌肉, 是竞争的优势力量, 关键看用在哪儿、怎么用。以京东为例, 线下物流是它的核心优势, 比起淘宝, 笔者更愿意在京东买东西, 因为即便笔者是在一个二三线城市, 头天晚上下单, 第二天一早货就能送到。京东市值500多亿美元, 民生银行市值3 000多亿人民币, 在市场看来, 几万快递小哥和几万银行白领, 价值是相当的。

民生银行的手机银行和直销银行在业界的功能、用户体验、活跃度都名列前茅, 那么手机银行能否成为传统银行的救世主呢?这要取决于下面这个问题的答案:某用户因为是民生银行的客户才用民生银行的手机银行, 还是因为要用民生银行的手机银行才成为民生银行的客户?答案是显然的, 那么怎样把手机银行打造成救世主呢?这里没有银弹, 客户间连接也许是一个方向。实际上笔者认为移动支付曾经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但现在留给我们的时间窗口已经很窄了, 远程面签的问题不能老被搁着, 一旦这个口子打开, 互联网银行冲进来, 传统银行再去推广移动支付将会和推广手机银行一样艰难, 甚至更难。

观念上的转变

这种态势下, 就银行员工个人而言, 能做的事情其实不多, 银行职员只是棋盘上的棋子, “日拱一卒”, 尽力而为。布局谋篇、修改棋局规则, 甚至掀桌子另开一局的事, 还是“肉食者谋之”吧。泛泛而谈, 笔者认为银行职员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要有危机意识。不能因为工作游刃有余、业绩和收入也不差, 就因循苟安。私人银行、大公司和深层次金融服务并不是传统银行可以永久躲藏的老鼠洞。虽然浙江网商银行和前海微众银行这两家银行号称其竞争对手不是银行, 而是现金, 号称自己是“有情有义”的普惠金融, 只做80%的长尾客户。但没有80%, 哪有20%?没有个人消费者, 哪有大企业?所以笔者的想法是要踏实做事、服从指挥、锻炼肌肉, 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引入互联网思维和技术, 争取做到互联网Ready, 穿上那双能更快逃离丛林的跑鞋。

二是要有乐观精神。从全社会层面看, 互联网只会使人们生活得更为幸福。从国家层面看, “互联网+”是我国大国崛起的临门一脚, 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的特性可以解决体制中固有的监督失灵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 同时又能凸显这种精英治国体制中效率的优势。从银行业层面看, 占据半壁江山的公司业务暂时还不受太大影响, 在零售领域, 即便不考虑监管因素, 充分竞争的结果也不会赢者通吃, 而是像电商市场一样, 几家寡头和一些垂直领域银行各吃各的饭。从个人层面看, 企业也许有生死, 但市场的就业机会总体却不会下降, 沧海横流, 也许反倒是成长进步的机会。

“互联网+”产业转型新坐标 篇11

不难发现,本届两会上,不仅使互联网行业热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有代表提议希望“互联网+”这种生态战略能够成为国家战略。无疑,2015年“科技互联”将成为引领各行业发展的新坐标。

理念衍生

就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全国人大代表、小米CEO雷军便在微博写道,“找到了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官方解释。”随后附上长微博解读。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这是来自国家发改委《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的一个名词解释。

殊不知国内“互联网+”这一理念的最早提出,其实是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这可以追溯到2013年11月“三马”(马明哲、马化腾和马云)在众安保险开业仪式上的发言。

只是,彼时,马化腾认为,“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是代表了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提升。”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关系的看法。在他看来,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个深度融合的行业。

不过,总理口中的“互联网+”概念已经远远超越马化腾所提出的“互联网+传统行业”,而是互联网“+”任何领域,如“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等等。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张周平坦言,“此次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计划与我们多年来所研究的模式不谋而合。”他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互联网+’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能够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能够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战略发展

“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对此,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也进一步予以明确,他援引一个段子诙谐说明,“邮政行业不给力,顺丰就应运而生;银行不努力,支付宝就替他努力;通讯行业不创新,微信就抢先发展;出租车行业不改革,滴滴快的就创新谋变。”

刘兴亮表示,正因一些传统行业的落后,才给互联网公司更多施展拳脚的空间,从而倒逼传统行业提高效率,加快创新步伐。

毋庸置疑,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意味着,将培育出更多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创新。刘兴亮肯定地说,“毫无疑问,未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会与现代制造业深度融合,这一切将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在刘兴亮看来,互联网不再单单是一个产业,而是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小分子,成为改造所谓“传统”的转基因。

另外,“这一利好政策将促进电子商务及B2B、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张周平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在电子商务的结构构成中,B2B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发展相对缓慢,随着政策刺激,B2B电商企业有力助推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势必将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

重构产业

当然,刘兴亮还进一步指出了“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经过互联网改造后的“在线化”、“数据化”、以致最后的“智能化”。事实也确实是这样,“互联网+通信”成就了如今火遍全球的微信,“互联网+零售”就是当前拥有超亿级用户的天猫淘宝……

“对绝大多数传统企业而言,无法依靠自己内生地完成这些变化,只能借助外力——互联网化的冲击或改造,从而真正获得‘普罗米修斯之火’。”刘兴亮强调。

但张周平认为,“互联网+”真正惠及芸芸传统企业之前,那些为传统企业提供转型服务的玩家们,才是夺取“互联网+”红利的先锋。

对此,刘兴亮补充道,“互联网+”是把互联网(不管是思维还是工具)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实现跨界,“但单就云计算、电商服务这两大中介领域,短短几年间,大浪淘沙。”

当年,全国各地云计算公司、云计算基地并起,如今剩下阿里云一家独大;电商服务商更是借势迸发,如今却只剩下商派等少数玩家……

“‘互联网+’的向导们也必须与时俱进地发展自己,否则,被淘汰便是时间问题。”刘兴亮建议道,像阿里云为华大基因提供基因测序的计算能力,“这是云计算的基本优势,但这还不足以排除友商的竞争。”所以,阿里云才努力营造基于云的数据分析生态,引入更多第三方,挖据各种新兴的分析工具、优化算法,由此,构建起自己的“护城河”。

此外,张周平还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深入,传统企业在组织构架、业务流程、管理体系上都需要不断改进升级,就像移动互联网普及下,企业仍需保持与消费者的有效连接,并围绕消费者重塑关键商业元素,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的转型。

确实,眼下互联网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中国,从经济形态到社会形态,这种变化展现出革命性的特征。“中国有着6亿多网民的庞大群体,这便意味着互联网对中国的影响之大,未来所能创造的潜力及拓展的空间更加巨大。”

不难推测,“互联网+”会给传统企业带来一场强覆盖式的淘汰,尤其在今天,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升级时期,很多传统行业、产业面临困境,困境正是新生的转机,若谁先深度建立“互联网思维”,谁就有更多可能赢得发展先机,在新一轮经济腾飞中创造奇迹。

互联网+经济转型论文 篇12

1“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的生存困境

自互联网诞生后,传媒产业与互联网就处于不断冲击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新媒体出现后,传统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被解构,而传统的深度报道更是面临着生存危机。

1.1 深度报道影响力降低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中心”的传播格局被打破,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十分便捷和多样,脱离了由媒体设定的空间和时间局限。现今的互联网就好比一个“自助超市”,信息商品永远供大于求,受众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任意挑选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大众媒体无法通过设置议程提高深度报道的阅读量,受众关注度降低,导致其报道影响力减小。

1.2 传统深度报道操作模式被解构

微博等自媒体出现后,受众逐渐养成了碎片化阅读习惯,更倾向于获取“短、新、快”的消息。在受到碎片化信息的长期“轰炸”后,受众的阅读思维受到了影响,只想要知道“是什么”,而不去探究“为什么”和“怎么做”。在用户需求的导向下,传统的深度报道操作模式发生了改变,记者一获取有新闻价值的资料,就立刻编辑成稿发送至媒体官方微博、微信、APP等平台。特别是在热点事件或者突发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媒体往往在“抢”新闻,以碎片化形式,用最快的速度将事件进展呈现给受众。

1.3 记者离职潮成行业发展隐忧

一篇深度报道得之不易,但其中大多数都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之中。长此以往,深度报道记者容易缺失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产生疲惫心理。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我国传统媒体经营呈断崖式下滑状态,部分媒体甚至撤销了盈利情况不佳的深度报道部门。同时,一些新媒体公司不断向有经验的记者抛出橄榄枝,其提供的待遇比记者现有的薪资高出很多,极具诱惑力。一系列原因引发了深度报道记者的离职潮,成为行业发展隐忧。

2“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行业变化

2003~2013年,被誉为中国深度报道“黄金十年”,这一时期,传统的报纸媒体推出了大量的深度报道,起到了良好的舆论监督作用。此后,在新媒体日益激烈的冲击下,传统的深度报道受众逐渐减少,影响力逐渐降低,深度报道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1 传统纸媒深度报道开始衰退

中国深度报道十年黄金期之后,传统深度报道似乎进入了瓶颈期。由于政策调整,报刊进行深度调查的范围和数量受到了限制,一些领跑深度报道行业的媒体,开始弱化甚至是撤销相关部门。例如,2013年初,《大河报》特稿部被并入了社会新闻中心;2015年1月1日,《中国青年报》撤销了“特别报道部”;3月31日,《南方都市报》改版,取消深度周刊……与此同时,由于传统纸媒收益普遍下降,而采写深度报道的成本又较高,不少媒体原有的深度报道操作方式有所改变。在面临重大事件时,开始更多地采用综合网络信息、电话连线等经济快捷的方式进行调查采访。这种模式虽然大大压缩了成本,但是,由于记者未深入现场调查、没有获得切实的感受,所写出来的新闻不管是深度还是质量,都大打折扣。另外,从深度报道行业整体上看,传统纸媒具有深度采写经验的记者也大量转行或转型,深度报道人才缺口很大,甚至一些重大题材的报道,不得不由刚入行的实习生独自去采写,导致优秀的深度报道越来越少。

2.2 商业网站原创深度报道发展迅速

近几年,为吸引用户,商业网站纷纷试水深度报道,在原创深度内容上展开竞争,最直观的表现是开设定期更新的深度新闻栏目。如网易于2004年推出的《今语丝》栏目,成为商业网站“拼角度”“挖深度”内容生产范式的开端。此后,商业网站又开始尝试做突发事件的原创深度内容。如在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中,网易先在BBS热帖中发现了华南虎年画,于是派人寻找目击网友、采访相关人员、联系年画厂商,并设法获取了40张照片,联系专家做了鉴定,发布了多篇独家新闻,影响力广泛。这样的采访报道方式,已经有了深度报道的雏形,是商业网站做原创深度新闻的有益尝试。

近几年,商业网站越来越重视原创深度内容,四大门户网站相继推出了深度报道栏目。例如,网易的《路标》、腾讯的《棱镜》、搜狐的《新闻当事人》、新浪的《新知》等栏目。这些集合了平台、渠道、资金、人员等先天优势的门户网站,在原创深度报道领域发展迅速,影响力不断扩大。可以说,商业网站把深度报道作为了其核心竞争力,通过出品优质的深度报道内容吸引固定用户群、提升品牌知名度,所做出的深度报道质量也在不断提高,逐渐有了和传统媒体抗衡的趋势。

2.3 移动新闻平台深度报道兴起

目前,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又一增长点是移动互联网终端。大量数据显示,新闻受众已经大量转向了移动互联网端,这种新型的阅读体验方式,又为传统新闻生产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而在字数上显得“长篇累牍”的深度报道则首先受到冲击。

新的现实需求激发了新的生产力。由于吸引了巨大的用户群,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深度报道逐渐兴起,并做出了不菲的成绩。2014年,上海报业集团先后推出了两大新媒体平台——“澎湃新闻”和“界面新闻”。作为上海报业集团调整转型期间的力作,这两个平台都致力于做深度原创内容,着力打造深度移动阅读产品。自上线起,“澎湃”和“界面”就引起了大量关注,并引发了业界对深度报道是否不再需要纸质载体的讨论。

除此之外,近两年,一些由团队或个人开设的微信公众号,也在移动互联终端的原创深度内容上进行了实践。如刺猬公社、传媒大观察、灼见、平说等微信公众号,主打深度原创内容,以独特的风格、优质的内容和有效的运营模式,获得了大量受众,其盈利状况也十分可观。

3“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转型的思考

在“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正在受到新技术和新传播方式的挑战,深度报道的转型不只体现在单一的内容或渠道上,还需要在运营模式、技术升级、平台搭建、内容融合等各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丰富报道形式和内容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他认为,电视和印刷品作为媒介本身,并不具有思想,但其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却可利用对文字与图像的不同偏好,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显然,尼尔·波兹曼强调了媒介技术的重要性。技术革新对媒体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合理利用新技术手段进行内容生产和信息传播,将推动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和发展。

首先,音视频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不少媒体已将音频、视频、交互技术、数据挖掘、用户画像等新技术手段与报道内容结合起来,推出内容丰富、视觉表现力强的深度报道,广受读者喜爱。例如,腾讯在突发事件的深度报道中,已多次成功运用无人机航拍手段进行现场直播,并运用视频、动画特效等技术手段,还原事件发生过程。

其次,新闻可视化技术日趋成熟。近两年,多家商业网站纷纷试水新闻可视化,将长达万字的深度报道内容浓缩到一张图片中,系统、直观地呈现深度内容,逐步形成了以热点事件、重要政策、生化服务、交互数据等系列为主的数据新闻体系,创新了深度报道的表现形态。如财新传媒在报道周永康案件时推出的数据新闻可视化产品《周永康的人与财》,以人物关系动态图的形式,展现了新闻事件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呈现出的效果令人震撼,成了2014年数据可视化的标志性产品。

再次,HTML5技术开始被应用于深度报道领域。澎湃新闻在上线一周年之际,推出了特别报道——《三峡》。值得注意的是,该报道以目前社交平台上最为前沿的HTML5技术来呈现,是首家在深度报道领域尝试该技术的媒体。这篇深度报道是澎湃新闻记者历时一年,走访三峡得出的考察报告,报道信息丰富、图表直观、数据详实,还综合使用了视频、动画、图片等手段,给用户带来了“全景式”深度体验。

3.2 迎合受众阅读习惯

目前,随着移动端的迅速发展,受众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使其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同时,也正在部分消解深度报道的价值。

因此,为了迎合用户现有的阅读习惯,媒体在转型时应注重从受众需求出发,生产符合受众阅读习惯的深度报道内容。腾讯《棱镜》栏目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将万字以上的深度报道拆分为三篇短稿,以其核心内容分别拟定好标题,并在每篇中补充必要的铺垫与背景,让每一篇报道都可以独立成文,再以一个专题中系列报道的形式进行推送。这样的报道方式既能满足受众对“篇幅短”的要求,又能完整地呈现整个报道内容,比单纯地缩减深度报道字数要好得多。

3.3 提升用户粘性

在碎片化阅读、注意力分散的时代,公众深阅读的注意力“门槛”在提高,一件热点事件发生后,公众持续关注的时间较短,其注意力很快就被纷繁复杂的其他信息或者是新的热点事件转移。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固定的、有粘性的用户群,对媒体来说尤为重要。

一是要打造“王牌”栏目。尽管现有的商业网站多数涵盖了时政、社会、财经、体育、娱乐等多样化信息,但每家媒体在制作深度报道时都应有所侧重,打造符合自身定位、展示自身特长的“王牌”栏目,以此吸引具有相同兴趣点的用户,培养固定用户群。

二是要注重用户交互式体验。当今社会是一个服务型社会,各行各业都注重满足用户需求,媒体不再将“内容为王”作为提升深度报道传播效果的唯一途径,而是逐渐树立了“内容+用户”为王的理念,注重与用户互动。有学者认为,在今天数字新闻生产过程中,媒介所提供的内容与方式同样重要,内容质量与服务质量同样重要,满足内容需求和满足服务要求同样重要,内容获知体验与服务全程体验同样重要。目前,不少媒体在用户交互式体验上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发动用户参与观点讨论、意见调查、资料搜集等。其中,网易的“跟帖盖楼”模式,通过独树一帜的新闻跟帖方法,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粘性,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王莹.移动+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的重构空间[EB/OL].(2015-05-27)[2016-04-06]http://www.nfmedia.com/cmzj/cmyj/jdzt/201505/t20150527_366845.htm.

[2]张鹭.南方传媒研究:门户网站如何做原创深度报道[EB/OL].(2015-07-28)[2016-04-06]http://media.163.com/15/0728/12/AVK340RV00762H8M.html.

[3]易观智库.2015中国移动互联网数据盘点与预测专题研究报告[EB/OL].(2015-05-27)[2016-04-06]http://www.360doc.com/conte nt/15/0227/21/20625683_451327084.shtml.

[4]刘中盛.社交媒体时代,网媒如何做深度报道——以《棱镜》为例[EB/OL].(2015-05-27)[2016-04-06]http://www.nfmedia.com/cmzj/cmyj/jdzt/201505/t20150527_366852.htm.

[5]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经济问题对策下一篇:民族习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