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中物理教学大纲

2024-08-18

上海初中物理教学大纲(通用9篇)

上海初中物理教学大纲 篇1

3.5 二力平衡(第一课时)

一、学情分析

本次课所执教班级为公办学校的普通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动手实验能力也很欠缺,再加上本次上课时借班上课,老师和学生之间还不熟悉。

针对这样的一些情况,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办法,以视频引入,通过分析,提出:物体受到力,就能一定能平衡吗?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定能平衡吗?建立起二力平衡的概念,激发学生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兴趣。接着,通过提出猜想、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合作实验,交流、总结出静止物体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学生手提物体感受匀速直线运动二力大小的关系,然后教师运用DIS位移传感器演示,证明电动机是在匀速提升钩码,最后学生进一步借助电动马达提升钩码来探究,最后在自主观察、分析的过程中归纳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平衡状态。(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认识用图像来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感受猜想、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中互相配合,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2)在对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验证过程中,体验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习带来的变革,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理解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两力大小相等。

四、实验器材

1、学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套):支架、电动机、钩码、弹簧测力计、带细线的扑克牌、剪刀、白纸。

2、演示实验器材:DIS实验器材、电动机、钩码、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示例

1、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引入新课。(播放一段拔河比赛的视频。)

2、新课

大家阅读教材71页第一自然段。

物体的平衡状态指的是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提出:物体受到力,就能一定能平衡吗?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定能平衡吗? 静止是一种平衡状态,那么,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所受到的两个力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学生实验1

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所受两个力的关系。所用实验器材:扑克牌、弹簧测力计、细线。(实验前交代)

将两只弹簧测力计挂在扑克牌两角上的细线,轻轻用力向两边拉,注意观察当扑克牌静止时,两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以及两个力的方向。(在白纸上画出力的方向、标出力的大小)

将扑克牌旋转一个角度,然后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扑克牌将会发生什么的现象? 通过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合作实验,交流、总结出静止物体二力平衡的条件。

利用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用弹簧测力计提钩码使其匀速运动,初步感受两力大小的关系。学生实验2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缓慢)提升钩码,再缓慢下降,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在钩码的上升过程中和下降过程中是否变化。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

(小组实验后,有的说看上去好像示数不变,有的说示数发生变化等等)

我们手提钩码时很难做到匀速直线运动,接下来老师用DIS实验系统来就行实验,我们知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路程—时间图像时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所以钩码的运动可以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

DIS演示实验

实验表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小始终是相等的,与物体的速度及运动方向无关。学生实验3 用电动机提升钩码,看看在钩码上升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是否发生变化?

综合以上,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即: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当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才能保持平衡状态。

想想看,这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呢?(5)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回过头来看看新课开始之前对有关二个力中间的关系,进行改正,巩固所学知识。

3、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P74思考与练习1、2、3。

4、板书设计

3.5二力平衡

一、平衡状态:①静止②匀速直线运动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处于平衡状态物体的合力:F合=0牛

六、教学反思

经过本节课的上课,觉得有些地方做的比较满意,基本实现了设定的教学目标;但是虽然准备的很充分,但是课后仔细想来,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当然。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实验器材的选择上,觉得还是比较满意的。采用了机器人实验室的器材,实验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能够较好地说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二力平衡的条件; 2.在教学设计上,考虑到应用DIS实验系统,演示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S-t图像,形象、直观。3.在学生做实验前,教师对实验中的一些操作方法或注意事项交代的不够具体、明确,对于所执教班级的学生来说,做实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导致有些学生在进行实验时,不知如何操作,或者是错误操作,导致课堂时间被耽误,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4.在教师和学生相互不熟悉的情况下,上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突发情况,自己的灵活应变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且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有效的调整教学。

上海初中物理教学大纲 篇2

一、2014年上海高考物理试卷评析

1. 注重基础,合理利用教材素材

在“考试手册”中,明确规定了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约占25%,本次考试很好地执行了这样的规定。试卷第1题考查电磁波谱中无线电波、红外线、紫外线等的波长关系;第2题考查核反应方程的书写;第3题考查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第4题考查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第5题考查重核裂变的条件;第8题考查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第21题考查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惯性的概念;第23题考查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及平均速度的概念。上述考查的知识点均符合“知道”级要求。

本次考试很好地利用了教材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多次出现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试题。第6题考查对“光电效应实验结果”的应用,认真阅读过物理拓展型教材的学生一定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第26题考查“观察光的衍射现象”实验,实验装置与物理拓展型教材内容完全一致,考查的问题也是教材中所要探究的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类似上述取自教材中的素材或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直接就能得出答案的试题共有8题。

2. 突出思维,体现物理思想方法

利用常见的物理思维方法,如图像法、模型法、对称法、极限法等,通过分析、判断和推理解决问题,这在本张试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第8题是计算两个上抛和下抛小球落地的时间差。利用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根据竖直上抛运动的上升时间公式就可得到正确答案。第16题考查的是比较小球沿不同轨道向下运动到最低点时动能大小及运动时间。考生在根据动能定理得到沿不同路径到达底端时动能大小的关系后,借助于物理学中的“图像法”或“极限法”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同样,第9题、第12题、第20题,如果借助于物理思维方法,不但可以避开烦琐的计算,而且能加快得到正确结论的速度。

3. 重视实验,凸显物理学科特点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次试卷突出了实验在物理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实验考查的内容广泛、环节多样。考查的内容有力学、电学、气体、光学;考查的实验环节有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现象、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实验结论的获得等。第6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对“光电效应”实验的几个规律进行了考查;第26题以填空题的形式对“观察光的衍射现象”实验现象及规律进行了考查;第27题以图像的形式考查了“用DIS研究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实验的原理及误差原因;第28题通过“用DIS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考查了实验装置及数据处理;第29题是用“复摆”测重力加速度,虽然考生没有做过类似的实验,但并不影响对考生实验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查。

4. 强调应用,注重考查综合能力

考生能不能用所学到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是考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上海高考物理试卷考查的重要方面。第24题以自由下落的质点与匀速运动的障碍物的巧妙组合为情景,考查考生建立平抛模型能力,以及应用平抛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31题第(2)问考查考生对球可能出现的受力情况的判断能力,以及利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32题第(2)问不仅考查考生对力矩平衡条件的应用,而且还考查了电场强度与电压及距离的关系。第33题以电磁感应现象中最为常见的导线切割磁感线为背景,综合考查了导线切割磁感线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变力做功、功能关系等知识点;题目中设计的三个问题,难度上有很好的梯度分布,问题的质量很高,特别是第(2)问对时间的求解,能够很好地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物理规律和常见物理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高三物理教学的几点建议

《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指出,2014年启动的上海市高考综合改革在2017年将整体实施,物理从“加一”的高考学科变为“六选三”的等第考学科。根据“过渡期”以稳为主的惯例以及物理学科特点,我们认为,高三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基本概念和技能的学习

高考试卷注重基础与能力并举的考查,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获取源自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学要关注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技能的学习,基础夯实了,不仅能够提高试卷基本题的得分率,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认真使用好教材,通过阅读、理解教材使学生不仅掌握好物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与成立条件,而且能将点状的基本知识连接成网络,形成一个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2.加强物理思维方法的训练

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上动脑筋,让学生学会思考,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高考第33题第(2)问是计算棒向左移动一定距离所需要的时间,我们可以给出五种求解时间的方法:(1)利用电流的定义;(2)利用瞬时电动势与平均电动势的关系;(3)利用瞬时电流与平均电流的关系;(4)利用克服安培力做功与焦耳热的关系;(5)利用速度倒数与位移的图像。此时,教师要关心的不仅是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五种解法,更应该了解学生是否知道怎样想到这些解法的思维方法。本题是一道电学题,而在电学中必须想到与时间有关的公式有电流的定义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题目中告诉回路电流不变,提示了电流或电动势的平均值与瞬时值相等;从得到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提醒学生可用图像法求解;另外,能量关系是解决电磁感应综合题的重要手段,这样,利用安培力做功与焦耳热相等的关系来求解也就顺理成章了。以上通过教师一步一步的思维引领,可以逐步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

3.提高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

在高三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实验的复习同概念和规律的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应该将两者人为割裂开来,进行所谓的先理论后实验的复习教学。要改变实验教学只是为了对付做题、应付考试的想法,要将实验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物理素养的高度,要对实验在“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方案设计、器材选择、仪器组合、数据收集与处理、误差分析、结论获得”等所有环节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这里特别强调要重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数据处理”的教学。

实验目的是设定的行为目标,在目的不明确情况下进行实验,要想能够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只能是天方夜谭。例如,在“研究共点力的合成”实验中,部分学生会将以两个分力为邻边作出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当成“合力”,这只能说明这些学生此时已经忘记了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是实验的灵魂,没有了原理的实验,学生只能是凭感觉、凭记忆去乱做一通。例如,在“用DIS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实验中,一些学生会在以加速度为纵坐标、力为横坐标的直角坐标系中,直接将几个坐标点依次连成折线,这说明他们做题时心中己经完全没有了“加速度与力成正比”的实验原理。

图像法是处理实验数据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由于直线比曲线更能够反映物理规律,所以要指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将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变形为线性关系。

4.给予学生精练多悟的机会

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三年级后就陷入了“题海”,他们往往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大量的习题,但却收效甚微。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将解题的目的只是看做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而不是在解题的过程中去感悟物理规律的内涵,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优化自己的物理思维品质,从而提升自己的物理素养。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精练多悟的机会,感悟是提升认知水平的途径,精练使感悟在时间上有了保证。在精练多悟基础上的学习,不仅能避免原有认知水平上机械性的重复训练,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能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上海初中物理教学大纲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 校本作业资源库 建设

在不能也不應该为学生统一选用教辅用书的情况下,如何为学生布置作业?布置怎样的作业?作业量如何控制?如何建立学校自己的校本作业资源库是所有教师都应当认真思考并努力实践的主题。

一、作业资源库题目来源

教师要先跳进“题海”,才能帮助学生跳出“题海”。教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为丰富学生的作业资源库寻找资源呢?

1.中考考纲。对中考考纲的把握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正确理解考纲,并根据考纲进行教学和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考纲中的题目经过命题专家的反复斟酌,兼顾系统性和科学性,在不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并增强思维训练。

2.市区级共享题目以及各区县交流模拟题。为了促进上海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上海市教育资源库共享了各章节的基础练习题。这些典型题目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及时巩固基础知识,适合上海市普通公办初中的大多数学生使用。而个区县的交流试题都是由各区县专家精心打磨而成,他们一方面为我们明确了中考的新动向,另一方面也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以及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学生错题集。有些同学曾经如此总结:建立“错题集”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每位同学的错题集就是自身错误的系统汇总。当把错误汇总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很容易看出其中的规律性。中小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做过的作业、习题、试卷中的错题整理成册,便于找出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使得学习重点突出、学习更加有针对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一个错误实际就是一个盲点。如果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不愿去攻克对应的盲点,错误会再度来访。将学生的错题纳入作业资源库并按概念错误、理解错误、方法错误、审题错误、书写错误等错误原因进行归类,是对知识的梳理,是重点、难点的集合,是系统学习基础上的二次重点解析。这样便使得学生的复习更具针对性、学习更有渐进性。

二、作业资源库题目类型

物理作业是巩固课堂知识,深化内容理解的主要途径。但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性的操作训练作业和惩罚性作业会让学生产生疲劳,并导致厌学情绪的不断发展心理。因此,教师要设计多样性的物理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物理知识,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那么,我们该如何布置多样性的物理作业呢?

1.探究小实验。新课程物理标准指出:“物理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物理实践,让学生在大量的物理实践中掌握运用物理的规律。”

2.创新小发明。发明家是许多孩子儿时的梦想,虽然伟大的发明作品距离我们的学生还有些遥远,但是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而提出自己的方案,并努力将其做成实物。如果学生的作品获得老师和同伴的肯定,他一定会获得更多前进的动力,并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形成优秀的科学品质。

3.研究小论文。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分析、理解、思考问题的能力,撰写论文是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文字记录,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

三、作业资源库题目归类方式及调整策略

1.按照课本目录归类。新授课作业主要按年级、章节、课时进度归类,并建立相应文件夹。复习阶段作业按照章节知识、专题归纳和综合训练进行归类。

2.分层归类。既然每次作业都不能统一布置,那么在作业资源库中就应该提前进行分层归类。否则领悟快的学生吃不饱,有困难的学生越来越没有信心。每一课时的作业都进行A B C分层,学生通过完成与自己认知水平符合的分层作业,可以清楚了解当前存在的不足,在跳一跳碰得到的情况下,也不断积累了个人的学习自信心。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对作业进行分层,首先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熟悉教材。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参考《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按知识点的能力层次对所选习题进行准确的分层。课程标准要求达到“知道”级别的知识属于A层,“理解”级别的属于B层,而掌握和应用级的知识则归为C层。同样道理,我们对物理实验题也按照“初步学会、学会、设计”等分别纳入A、B、C层。

3.调整策略

a.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调整。分层作业编制完成后,教师要通过观察感知并测试学生在本节课上或是某个知识点的理解或者近阶段的学习是否达还停留在原来的层次,从而不断对每位学生的作业层次进行调整,而不是教师凭主观印象为学生布置一成不变的分层作业。鼓励学生不断向更高层次挑战,并对于勇敢挑战的同学适当表扬,激发斗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b.根据中考动向和课程纲要调整。每位教师在使用作业资源库时都应进行个性修改,及时将个人自编的新题和新增考点对应的题目整合入作业资源库中,以月为单位对作业资源库进行审阅,并删除作业资源库中有科学性错误或已经不再符合课程纲要的题目。

c.根据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调整。根据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可以知道,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回家作业中不应只出现当天学习的内容。新旧知识可以滚动呈现,最好以综合题的形式将最近所学包含进去,以达到更佳的记忆效果。作业资源库中第二周的作业应出现的一周的学习内容,第三周的作业出现前两周的内容,以此类推。

上海初中英语浸入式教学哪家好? 篇4

上海的英语教育水平走在中国前沿毫无质疑,很多重点中学十年前就采用了牛津英语教材,聘请外籍教师进行双语教育;课余或者周末组织学生前去各种club和在沪上工作的外籍人士交流,排演英语话剧,进行任务式教学等等。现在,出国留学是大家茶余饭后谈论较多的一个话题,谈论的焦点无外乎就是出国留学的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出国留学的含金量越来越高,社会认可度也在逐年提升,这就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同学考出国留学的原因。

接下来就让小编带你来看看浸入式英语教学的相关情况吧~带你了解瑞思学科英语教学视频~ 最近,纯英文“浸入式”的英语教学,不仅是成人英语培训追求的重点,也是家长们给孩子选班的重要参考因素?“浸入式”是否就是全外教?“浸入式”是否就等于纯正英文? “浸入式”是否就是少儿英语学习的“救命稻草”?

今天我来给各位爸爸妈妈指点迷津!

(一)环境载体:浸入,贵在时时处处!载体1:肢体+语言助于理解

让孩子们理解,在教学区要“轻走”,“不能跑”,老师会发给孩子一张“Walk quietly、No runny”的卡片,上面画着“猫在轻轻地走路”。或者两个老师配合,用肢体表演,告诉孩子“如果轻走会怎样,如果跑会怎样”,孩子们学会了这两个单词的同时,也理解了课堂纪律的重要性。

对于年龄偏小,或基础稍差的孩子,不能理解老师所表达的内容时,老师会配合丰富的肢体语言,从视觉、听觉或触觉等方面,对孩子进行多感官的刺激,帮助孩子们在理解中习得英文,并自然灵活地运用在现实生活中。

载体2:变换主题刺激兴趣

课堂刚开始,老师会以“Hello Song”等欢快的英文音乐,带领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轻松而活跃地进入了纯英文的环境,导入课堂学习内容。每15分钟,老师会变换一个主题,按照美国小学教学目标,变换图片、动画、肢体表演等形式,持续提升孩子学习兴趣。针对对核心知识点老师提高重复率,帮助孩子在不同场景中自然习得和运用。

在课堂的组织过程中,老师会借助高科技课件和多彩教具、教辅设备,实现直观鲜活的互动,每15分钟左右,变换形式和手段,能有效集中孩子注意力,大大提高了少儿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强化了学习效果。

载体3:反复运用强化习得

对于核心知识点,可能会在语文、数学和科学课程中重复出现,让孩子反复认知。并且在课后也会帮助孩子们运用,如:课间老师带孩子去上厕所,会踩着

走路的节拍带着孩子一起唱letter chant,或模仿动物走路的样子让孩子来猜是什么动物。孩子们都很喜欢这种把说英语变成游戏的交流方式。

在非上课时间,老师在与孩子们交流、打招呼、聊天或做游戏时,也都是全英文的交流方式,对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帮助孩子们进行无意识记忆。

(二)内容载体:浸入,基于学科才有用!载体1:学科英语培养英语思维

“才学了3个月,去海洋馆她竟随口用英语说,这是海豚啊,这是狮子啊,这是熊猫啊,没有一点背诵的痕迹”,Nancy的妈妈说,看到孩子这么自然、自发地说英语,自己感觉特别欣慰。

事实上,语言是有内涵的,只有以学科知识(语文、数学、科学)为载体,进行全英文的学习,才能联系运用,让孩子养成用英语去思考和表达的习惯。

载体2:语言能力双管齐下

不论是课堂还是课后,老师经常给孩子们布置一些小项目,让孩子们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如:给孩子一些公路、河流、树林、路标的图标,让孩子们协作完成一幅地图。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各抒己见,分工明确,最后还要选出一个“team leader”,用英文向大家展示项目成果。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习得了英语,而且学会了用英语看地图,获得了独特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中国传统的英语教育多教一些简单的生活用语、单词,语言的学习与文化背景、学科知识、能力培养脱节,所以孩子们多是背一些英文单词,很少能说流利的句子,无法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工作,无法在国际化职场竞争中轻松胜出。而“浸入式学科英语”是将英语作为一种学习数学、语文、科学等学科知识的工具,强调帮助少儿建立英语思维,启发、引导和培育孩子的项目管理能力、演讲演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关于瑞思学科英语:

瑞思学科英语于2007年进入中国,依托霍顿• 米夫林• 哈考特(HMHG)集团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经过十年的努力,为中国孩子创造与国际先进标准同步的教育体系,其课程体系涵盖3~6岁幼儿英语、7~12岁儿童英语、13~18岁青少儿英语,在全浸入式英语环境中,激发孩子的英语学习兴趣,帮助孩子掌握语言背后的逻辑、文化、思维方式,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团队合作、演讲演示的能力及创造力。

作为美式教育领航者,瑞思学科英语鼓励孩子用思维认知世界、用思考读懂世界、用思想改变世界,希望通过对英语思维力及未来领导力的培养,让中国孩子成为杰出的世界公民。

上海初中物理教学大纲 篇5

摘要:现在中考实验试题从题型从传统的实验变成以探究实验,题型主要包括实验操作型、科学探究型、数据分析型、项目设计型、实验开放型以及实验测定型等几种。从实验能力上主要考查学生的测量和训练性实验能力、验证实验能力、探索性实验能力和设计性实验能力。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新题型的改变,学生束手无策,失分较严重.直接影响学生的中考总分成绩。

关键词: 科学探究实验

现状:在近年的中考物理试卷中,实验试题所占分值越来越大,一般都在20%~30%之间,实验试题的答题情况将直接决定中考物理的成绩档次,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实验方面失分较严重。这与农村中学老师教学思想有直接的关联。农村中学老师教学一直认为实验题不是很重要背背书本实验就可以考高分,这样造成能不做的实验尽量不做,分组实验用演示实验代替,老师是实验的主体。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被动的接受。学生的思维变狭窄了,遇到新颖的实验题就很难准确解答。学生只有记忆实验能力没有应变, 分析归纳能力.从而大大降低做题的正确率.这就要求老师要转变观念研读新课标改变旧的传统思想,把传承学生实验变为探究学生实验。我们需从两方面来改变我们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和提高学生解答实验题能力。一要研究新课标科学探究实验内容 , 二是科学探究实验具体做法及策略。

一 研读新课标中科学探究,研透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我们一要知道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二要知道科学探究实验的七个环节的内容及深层次应用。科学探究性实验重在科学探究的过程,其结果往往是具有不唯一性,有时甚至可能得不出结果,即使得不出结果,也不一定就说该探究是失败的。它旨在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获得成功的喜悦。而学生分组实验的结果往往都是确定的,它具有明确的目的、原理、步骤。如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误差等都是预先设计好了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需要按照实验报告上的要求去做,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它重在学生实验结果的获得。

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是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几种程序可依次进行,可穿插配合使用,也可单独进行。1.提出问题

我们要尽可能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使他们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开端。问题情境的设置就是要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激化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阅读、观察、调查中对自然现象、生活现象或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发现或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猜想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学生运用已有物理实验和实践经验,对问题的可能答案进行猜测,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一环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可根据具体的内容,采用多种方式,鼓励每位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设计实验

针对探究的目的和条件,设计明确、具体的操作步骤,达到预期目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在设计实验方案时给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注意实验设计的层次性和典型性,使学生逐步掌握统筹问题、分析问题及控制变量的意识。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通过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正确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科学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

5、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解释并通过理性分析形成结论,这是实验的目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报告形式将实验进行总结,包括: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结果、分析和讨论,学生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事实与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归纳、处理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 科学探究实验具体做法 要求我们从以下几点进行把学生变为实验的主体,老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聆听者,评价者,欣赏者。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思维,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归纳分析能力。

1、重视课程改革,掌握探究性实验的特点和设计要求

传统的学生实验都是在新课学习之后安排时间进行的,属于验证性物理实验,且都只强调对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目标中,尤为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致力于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有如下特点:一是探究物理规律并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二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三是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探究性实验的要求是在教师的提示启发下,学生自己研究课文,确定实验课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最后得出结论。为此,教师事前要做好安排,准备可供选择的实验器材。

2、从“提”、“学”、“练”三个环节入手,做好探究性物理实验 中学物理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的基本技能 ①明确要求,准确选用仪器进行实验的能力;②从实验中观察物理现象的能力;③测量和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④从实验中抽象出物理规律和验证理论的能力。

(2)实验的初步设计、探究能力 ①发现问题,进行科学猜想的能力;②合作讨论,对猜想和假设进行初步的分析能力;③根据需要,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从实验观察中形成概念,认识规律和培养能力,我们经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必须抓好“提”、“学”、“练”几个环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

所谓“提”,就是根据目标,提问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的疑点;提供可选择的仪器;提示实验手段、思路。

所谓“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预习、阅读课文,进行思考。明确要进行探究的实验课题、实验原理,了解器材性能、使用,进行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这些环节还包括教师的引导、小组分组讨论。所谓“练”,即学生动手实验,这是实验课的中心环节。要求学生正确安装、安全操作并了解和掌握“控制条件、变量”,以找到各种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的思想方法和实验手段;正确观察、量度和整理、分析数据,从复杂多变的过程中剖析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认识现象的本质特征,并抽象出物理规律。

3、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还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努力体现“探究”的过程性

实验探究重点强调的是“探究”,而不是验证。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合作,全身心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学习的情感各意志,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勇于探索和坚持真理的精神才能得到培养。教学实践会面临着探究时间的问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总是匆忙做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没有思考、发问和批判的时间,那么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根据探究的内容设置两课时或多课时。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提出猜想、假设、充分讨论并引发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发现新的问题。(二)要恰当地运用分组讨论,努力体现教学的全体性 课堂讨论是实验探究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师生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在全班集体讨论时往往可能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发言的机会均等,这就需要通过分组讨论来弥补。分组讨论时,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同一层次的与不同一层次的分组方式交叉进行,使全体学生受益。

(三)要积极营造融洽、合作的教学氛围,努力体现课堂的民主性。

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宽容大度,摒弃师道尊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谐的师生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竞争的学习机制,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新要求的教学过程要素。在课堂上我们要允许学生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话,提出自己的观点,哪怕是浅显的、可笑的、古怪的、甚至是故意刁难的。对那些一时无法解释清楚的可以课后回答,对学生的错误或是故意刁难的也要用诚恳的善意的语调指出其不足,同时也要肯定其合理的部分,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中的恐惧心理,有一个安全感。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和借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应该说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探究的过程,又要重视结果,重视对实验结果的收集、处理以及评估。在实验深究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既是组织者、参与者,又是指导者、评估者,同时也是学习者。只要我们加强学习,努力实践,认真总结,让实验探究贯穿于物理教学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那么,学生就不仅能更好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也能够得到训练。

三 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 探究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如我在教密度知识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猜想,如果我们教室的空气能压缩到一个口袋里,你能背的动吗?请学生分组量一量,算一算。计算的结果让学生大吃一惊。在上电阻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中,我采用了两种不同规格的灯泡“220V,100W”和“220V,15W”,先让学生观察灯丝的粗细,正常工作时电灯的亮暗。初步思考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设计了四个不同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去猜想导体的电阻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最后分组进行该项的实验,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意义建构就是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而不是被动接受新的知识。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学物理”、动脑去“想物理”,使他们自主探究的体验获得知识形成过程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自主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物理知识本身,更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如:在学习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一节时,老师可发给学生两只灯泡及其它器材,让学生连接电路。提问:两只灯泡有几种不同的连接方式,各有何特点?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画电路图,动手实验,并让灯泡发光。通过探究得出:有两种方式,即一种是顺次连接,一个灯泡损坏,另一个不工作;另一种是并排连接,一个损坏,另一个照样发光。随后,老师告诉学生串联电路、并联电路这两种最基本的连接方式。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两种方式的理解,老师还可提出,现有三只不同灯泡又有几种不同的连接方法呢?让同学们去探究。学生在学过通电线圈在磁场里转动的实验后,老师可提问:如何才能让线圈持续转动下去呢?让学生课外去探究。(老师可发给学生小型电动机模型),查阅资料,从而明确换向器的作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取得成功感。

3、在合作交流进行探究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间内在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分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如在教完热传递这个知识点后,学生对生活中许多物理现象很感兴趣,因此我就组织了一个物理兴趣小组,分成5组,选择一个课题研究:“保温瓶的保温性能”。该课题需要进行原理分析、实验、测量、总结交流。各组得出的结论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培养了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能力。

4、引导探究,创新提高

引导探究,就是将所学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于解决问题的探究实践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这对培养和提高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这样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引导,学为主体”的思想,提高学习实践能力能力。

“好玩” 科学探究课堂提高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课堂气氛活跃内容生动,静态课堂变为动态课堂,把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课堂气氛活跃内容生动,学生乐于学老师乐于传授,我想这就是科学探究核心思想。然而 农村中学存在着教学资源不足 , 教学理念陈旧,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思想,潜心研究新课标中每个实验,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利用身边的小瓶小罐自制教具,“瓶瓶罐罐”做实验,让科学探究实验的春风吹进每位学生的心灵。

上海初中物理教学大纲 篇6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实施物理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笔者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经历,浅谈一下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讲授新课前,通过演示实验,充分创设情境,恰当设置问题,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良好途径。一次我在讲平面镜这一节内容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只只有一面开通的空箱面向同学展示,取出一张10元纸币,从空箱顶端投币口中放入,结果10元纸币竟不翼而飞,难道这个空箱有什么“魔力”。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有了探究的欲望,情绪高涨。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发现箱子的魔力来自箱中的平面镜,从而引入课题,于是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参加讨论、探究,后我再乘势追问,平面镜成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如何来探究设计实验呢?

二、利用实验器材,鼓励学生探究实验

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往往是对实验本身的兴趣,如果在演示实验时,只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听众、观众,不参与实验的教学,时间长了,学生的这种兴趣就会逐渐消失。因此,要多鼓励学生参与实验活动,自主地去获取知识。例如:在探究真空能否传声时,可以让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用抽气机从玻璃容器中向外抽气,其余学生听声音的大小如何变化。演示实验由学生来做,不仅参与的学生有了直接体验,而且其他

学生受到的感染也远比教师表演好得多。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在做学生实验时,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特别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当学生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时,教师的“导”可以具体一点。如,可以问“你能找出书中的新物理量吗?”“有几个?是什么?”当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时,可以先指导学生,再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首先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弄清实验的原理及以实验的基本方法,然后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归纳得出结论,最后教者进行总结。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自实验,通过眼观手动获得他们需要的知识,这样的课堂可以让师生互动和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利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动手完成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如果因势利导,好好引导,会带来很好的效果。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由于学生没有竖直放置玻璃板,出现了玻璃板后放在桌面上的蜡烛无法与像垂合,我便乘势指出了小汽车前面的的当风玻璃,都是斜放的,可以防止平面镜成像在车的正前方,影响司机的视线。又如,实验中有同学发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像是2个。我便引导学生问可能是什么原因,又让他们换用其他的玻璃板做实验,学生经过多次实验,分析交流,找出原因是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教师经常做这样的引导,学生会养成提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总之,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其作用远远超过上面的所述3点。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仍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受益者。

上海初中物理教学大纲 篇7

1. 介绍科学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大科学家、物理学家学习的曲折经历,在平时我就注意收集学生较为熟悉的伟大物理学家的学习历程,如爱迪生曾被学校教师一致认为是一个笨蛋,智商太差,不是读书的料,他在班上读书不到三个月就被学校教师一致通过让他退学,他失学后通过自学最终成了发明大王。爱因斯坦读小学时除了物理外其他功课成绩都很糟糕,被同学戏称为“憨直农夫”,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成功了。他们的学习也是经历了曲折和失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管任何人都会遇到曲折,关键是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有些同学虽然现在很差,但将来说不定你就是“爱迪生”和“爱因斯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成功是要付出艰苦努力的。

2. 以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成功的体验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有兴趣才会主动,然而学习兴趣的持久取决于成功的体验,在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期,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是很浓的,如果有了收获又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好评就会使兴趣得到加强,否则屡屡的失败就会销蚀原来的兴趣,因此在平时上课针对他们设计的问题应尽量简单些,如在讲长度测量时可让他们回答,长度的主要单位是什么?长度测量的工具是什么?二米等于多少分米等,他们回答后告诉他们这些也是今后检测的内容,你们能回答出很不错,这些问题在中考中也会出现,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建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在教学中努力地去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能力等,适当地赞美学生,不仅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好感,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双方在心理和感情上靠拢,缩短彼此间的距离,如在学生主动回答时答错了,受到同学“嘘”声时,我会说,虽然他答错了,但说明他上课时很专心,他勇敢大胆,我们应向他学习,这时同学们就会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如有一次学生在室外出黑板报,上课时才匆匆收场,他是一个学习较差但粉笔字写得很好的学生,我看了一会说黑板字写得不错,比我写的还好,好好练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行行出状元嘛,后来这位学生学习开始认真起来,一个学期后成绩大有起色。慷慨地赞美学生,让学生开心,我们并不会有什么损失,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时时提醒自己就能做到。以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以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应用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不少,教师在生活中应注意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学习了物理知识,也掌握了生产技能,使升学无望的“学困生”也能感觉到物理是有用的。如在讲授密度应用时,可通过计算水的质量是多少?从而引出农田喷雾器上标识8L、10L、15L的含意,若要兑农药千分之几应怎样计算放药量。在讲扩散和温度关系时,可引入喷洒农药的时间选择,若是熏杀类农药应选在中午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若是触杀类农药应选择在傍晚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农村地膜覆盖是怎样减慢蒸发的,是什么时候盖膜,在什么时候揭膜的目的。

4. 重视演示实验课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思索得来的,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动手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在上光学前可布置学生下去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隔着水滴看字”等有趣的实验,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拿出水后,又是直的;把水滴放到透明塑料纸上,看书上的小字,会看到书上的字变大,学生看到这些奇异的现象后,即使是“学困生”也会有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心情去看书,去找原因,想知道为什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我们教师最愿看到的结果。

5. 课后作业及时批改面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布置作业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或理论知识,必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减少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我进行了一次检测,从分析看,根据我校情况,因为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太差,还不能完全丢掉课本,相反的在这方面还应加强。因此在布置作业时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为了避免出现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采取分层次布置作业,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作业范围,让学生在不同范围内自由选择,只限最少题量,而不作同一要求,分选做题和必做题。让有精力的学生做更富有个性的作业,要求基础差的同学记住书上的公式,定义等知识点。

针对整体基础差的学生,课后作业及时批改面辅,从以上方面进行加强,多花精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行,持之以恒,一定能启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全面完成义务教育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上海初中物理教学大纲 篇8

对于初中毕业生而言,物理其实并不陌生,他们从初中二年级开始接触物理,已有两年的学习过程,这为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由于初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之间存在差异,对于初中毕业生而言,若其对于物理学习已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则学习高中物理就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了。因此,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过渡与衔接工作,对于提高高一物理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物理成绩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高一物理教师应注重对初高中教材内容的研究

一方面,高一物理老师应做好相关概念、公式等基础知识的衔接。研究过初中物理教材的教师都会发现,初中物理教材偏向于将知识直观的展示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初步理解和掌握。比如:初中物理教材中对"速度"的定义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教师应使学生明确此定义仅仅是指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在匀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在各时刻运动的快慢及方向相同,任意时刻的速度都与整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等。但当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其各时刻运动的快慢与方向是不同的,这里的速度只能是物体整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因此,准确的来说应该用"速率"来表示。同时,在此也可引出高一物理将要接触到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内容。再比如:初中物理学到的摩擦力,很多同学都认为摩擦力就是阻力且永远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教师应明确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人走路的时候,主要依靠人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才能前进,此时摩擦力的方向与人运动的方向是相同的。还有一个常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就是"惯性定律",惯性是物体普遍具有的一种属性,可以通过质量来度量其大小。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可以使学生更自然地进入高一物理的学习。

另一方面,高一物理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熟悉物理单位及英文符号。在教学过程中,慢慢的将各种物理量的符号做一规范、统一及渗透。比如:绳子拉力常用"T"来表示,在涉及到有关绳子拉力的问题时,尽可能的要求学生用T来表示;摩擦力通常用"f"来表示,那么涉及到摩擦力的问题尽可能要求学生用f表示;支持力通常用"N"来代表;也就是说,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区分不同作用的力,而不是一味地用"F"来表示。

二、培养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人们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刚刚步入高中校门的高一学生来说,他们拥有很强的好奇心。那么高一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利用这一点。例如教材序言部分涉及到的"蛋碎瓦全"、"瓦碎蛋全"、"声音使酒杯震碎"、"带电鸟笼里的鸟安然无恙"等演示实验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其对于物理课的兴趣。再比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可将一个空饮料瓶在靠近底部的地方钻个孔,实验开始前先将孔堵住,往瓶中倒入适量的水,开始试验,先松开小孔,学生可以观察到水从孔中喷出,然后再放开饮料瓶使其自由下落,可以发现在下落的过程中水不再从孔中喷出,从而由此引出自由落体运动,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及探索欲望进入课堂。也就是说通过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一物理的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相当密切,那么教师就应该将教材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注重学生物理学习方法的培养

例如:在讲授如何利用磁场来获得电流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感应电流的大小、强弱与感应电流的方向两方面进行大胆猜测。那么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可能会想到:感应电流的大小可能与磁场的强弱、切割磁感应线的快慢、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等有关;感应电流的方向大概与磁场的方向、切割磁感应线的方向有关。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物理知识的学习不是熟悉课本、记住概念公式就可以了,物理学习最重要的是知识的应用,主要表现就是习题的练习。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不对题目进行分析,就开始瞎套公式。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题目的分析,讲清楚解题思路及解题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该类题目的切入点,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画图。比如: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要画力的示意图,在做有关运动学的题目时要画出物体的运动过程图,解答动力学的有关题目时,最好画出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这样不仅形象直观的展示了物体状态,同时也便于分析题目、理清解题思路。

然后要注重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平抛物体的运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复习一下上节相关知识,然后提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或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如: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曲线运动?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着问题动手实验:在水平放置的光滑斜槽上放置一个小球,让小球在斜槽上运动,(提示:小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在实验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小球是做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小球的运动轨迹是直线还是曲线?在小组成果展示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规律"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受到与其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的重力作用而做曲线运动",那么这种曲线运动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平抛运动。

四、注重对学生物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听课上,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在习题练习方面,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规范的答题习惯:在运用公式解题时,要注意公式适用的条件。如:在解答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题目时,要注意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还要注意重力加速度g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是垂直向下。解题的过程中用符号而不是文字表述。比如说,到重力加速度,就用"g"表示;说到摩擦力,就用"f"表示;说到重力,就用"G"表示等等。

在习题改错习惯方面的培养。首先,应在设立一个专门的物理改错本。其次,改错本要定期复习。在知识归纳总结习惯方面的培养。必修一的物理知识比较多、比较杂,有很多零碎的知識点。比如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匀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主要包含四个大问题:"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每种运动里有包含各自的定义、规律、公式等细小的知识。通过知识框架的建立,零碎的知识变得有规律可循,更有利于学生掌握。

五、小结

上海初中物理教学大纲 篇9

初中物理教学心得体会一

进入初中后,有一门新的功课叫做物理。很多孩子对于物理的学习都感到很困惑,怎么学都学不会。为了帮助同学们轻松学好物理,小编给出以下指导。

想要克服一个困难,首先要明白问题所在。那么,怎么样才算是学困生呢 物理学困生什么表现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困生的形成 该如何才能改善这种情况呢

一、初中物理学习中学困生的表现和分类

学困生具体表现为:

1、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2、对物理知识概念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

3、对课本知识找不到重、难点,不能理解。

4、对物理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积极思维,学习困难,持消极态度。

5、不能理解、掌握简单的物理实验操作,不能迁移旧知识、旧技能,去解决新问题。

总体表现为缺乏自主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后是放弃。将学困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学习暂时困难型;该类型学生主要是学习基础能力较好,学习中所遇问题,主要由非智力因素造成。

2、学习能力缺乏型;这类学生主要特点为: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题能力,都较低,但学习行为习惯较好,意志比较坚强。

3、学习动力缺乏型;这类学生的能力总体水平处于中等或偏上水平,但学习习惯、学习意志低于上述两类学生,主要由于自身学习动力不足而导致学习困难。

4、学习整体困难型;这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均较差,求知欲低,意志和好胜心不强,所以总体能力和个性发展水平均较低。

二、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还有社会因素造成,这里仅谈教学过程中的失误或缺点所致的三个原因。

1、教学思想有偏差导致教不得法,学生学习情感难于建立。

这个问题突出表现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忽略多数学生实际水平,违背教育客观规律,教学精力主要集中在培养学优生上;师资力量主要集中在重点班级;注重统考学科而忽略常识科目,使学生的爱好特长得不到发展和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德育、体育及美育,身心得不到全面发展,精神面貌和身体素质也受到影响,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愿望重视不够,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失去学科吸引力,学生丧失学习信心,产生厌学、弃学心理,学习情感无法正确建立,最终成为学困生。

2、教学过程中缺乏适应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手法和教学艺术,从而导致学生学困方面的最终形成。

(1)教学过程中,缺乏感性材料的铺垫,使学生未形成或形成不完整的理体抽象物理感念或规律的情景。

中学生抽象思维逻辑能力较弱,形象直观思维占有相当比例,恰当地给学生提供,较丰富的感性材料,主要是利用教具、课件、录象、实物等感性材料,减缓知识坡度,逐步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与知识同步。例如:讲到“惯性”内容时,可以通过课件或录像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汽车在高速行驶中刹车,车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人坐在汽车中,车启动人向后倒;拍打身上的灰尘等

(2)新课教学过程中知识迁移和联系的忽视,使学生未形成良好知识体系,也是形成学困的主要原因

新课教学前,对学生已掌握的已有的基础,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但是如果即使抓不住新知识,生长点和支撑点,不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事例寻求联系点,会造成新旧知识脱节,不能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会造成新知识的学习和接收造成困难。例如:讲“电流的形成”内容时,可以对比水流的形成,加强知识概念铺垫,迁移和形成。欧姆定律公式的讲解时I=U/R可以与速度公式V=S/t联系讲解。

(3)教学节奏过快或教学要求过高,使学生学习知识兴趣冲减,高质量的物理课是高效率、高密度的,这并不代表节奏快则效率高,如果片面追求教学进度,欲速则不达。使学生思维无法与教学内容同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不能真正发挥,学习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思维受到压抑,久而久之,丧失学习物理兴趣,学困生也会随之而生,同理,若忽略学生认识水平,凭借教师对知识掌握程度,拔高教学要求,增大知识容量,使多数学生无法达标,结果是个别优生表演,多数学生当观众,严重挫伤多数学生积极性,使其丧失学习兴趣,演变为学困生。

3、教学中缺乏正确了解学生个体发展了解忽略学生自身因素

(1)忽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面对严峻的考试形势,高密度、高难度的题海战术;讲实验、背实验等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为考试、为做题而学习、而教学,禁锢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成为考试的工具,缺乏开拓钻研精神。这样既有悖于大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又造成学生思想僵化,观念淡泊,反应迟钝,因而成为学困生。

(2)学生未正确树立学生观、知识观,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教师对学生的不平等对待,反差强烈,偏爱学优生,歧视学困生,对学困生少提问少过问,指导缺乏耐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逆反意识,并逐步对学习物理丧失信心。缺乏克服困难勇气,丧失学习乐趣,最后放弃对物理的学习,成为学困生。

三、学困生如何进步

在实际物理教学中立足教学实际,实现学困生转化。

(1)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抓住有利学习时机,积极开展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要深入学生学习实际,根据学生平时、听课、作业情况,以及学生学习习惯、心理特征、智力水平等情况,结合测验考试成绩,分析找出学困生成绩差的原因后,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树立能够好的信心,努力搞好学习,从而走上正常学习轨道

(2)锻炼学困生的意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学困生学习过程中,情绪波动大,意志薄弱,缺乏毅力、畏惧困难与挫折,学习本身就充满了困难挫折与挑战,因而要引导学困生战胜困难,压倒挫折,在练习中克服重重阻力,在情景中循序渐进,不断磨练,逐步养成习惯,提高自我克服困难能力,逐步提高学好物理信心。

(3)教师要热情关怀,严格要求,对待学困生要有耐心和爱心,消除学生学习上心理阴影,使他们自尊、自信,让潜藏在内心的热情激发出来,兴趣才会产生,同时鼓励同学们亲近、信任、关心、热情帮助,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突出人文关怀特点,形成教学相长的和谐发展氛围。

综上所述从教学角度分析,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过程的某些失误或不当而造成的,而预防学困生的产生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艰巨工作,要求物理教师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手段,注重教学小节,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小学困生形成与发展,为教育学生素质整体提高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小编提醒,不仅仅是物理,各个学科都可能有学困生存在,这就是所谓的“偏科”。同学们遇到这种情况不要害怕,应该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方法。如果自己无法解决,就要及时向家长和老师寻求帮助。

初中物理教学心得体会二

上学期的教学工作紧张而忙碌,作为一名新老师,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积极探索,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刚从师范院校毕业走上讲台的我,刚开始以为对付中学物理知识性问题不在话下,只是经验不足而已,其实不然,在这一年来深入教学实际中,才发现,有些物理概念在中学时没有搞清,在大学也未认真思考过,要教好书,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查阅资料。诚然,中学物理不需要那么深入的理解,但作为教师,必须具有更透切的理解和更渊博的知识,才能在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指导学生学习诸方面居高临下,运用自如,避免一叶障目的现象。这一年来体会最深的是各位老教师的不断提携。教研组老师第一次查看我的教案时就指出,要多看别人写的教案,多总结别人教案的优点,特别是教案中的教学后记的记录。其实,认真及时地写好教学后记,是教师责任心强、教学积极进取的表现,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其目的是总结本节课的经验教训,为后一轮教学提供最佳方案,教学后记写什么,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对于例题课,可记问题的多种解法和比较,物理现象的延伸变换,问题的延伸变换,答案的引伸变换,学生思想的独特点、创造性、认知偏差、错误思路和思维障碍等。理论课,可记教学方法的优劣所在,改进方案,学生疑虑点和认识偏差等。另外,学校领导提倡我们多听课,多听老教师的课,多听好课。教学经验是教好书所必需的,但一个人的经验和才干毕竟有限,这就必须吸取他人经验以补己之短,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多听一些富有教学经验和讲课艺术的老教师的课,二是多阅读有关物理教学的书刊。把人家先进的教学方法,处理教材的艺术性、心得体会,引进到自己的教学中去,采百家之花,酿自己之蜜,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绝不可生搬硬套。若真的这样做了,并持之以恒,就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从而在教学内容的安排组织上、教学方法的选择处理上,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上都技高一筹。

除了备好课,积极向老教师学习以外,我挖掘自身长处努力突破传统教学思维模式,主要表现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上。人类迈入了21世纪,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意味着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信息化的世界,一个变革的时代!信息技术赋予教育以新的生命,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多媒体辅助教学(CAI)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它在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语言的丰富、教育资源的共享等方面,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作为青年教师,利用多媒体作辅助教学是我们必然的选择,我们要想打破传统的思维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在这方面多下工夫,这是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重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多媒体教学有着良好的界面、良好的交互性和生动活泼的素材,学生可以按其掌握的情况进行自我选择、自我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从而体现了教学的自主性。学生普遍地从中感到这一教学形式的吸引力,就能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真正体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句话。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多媒体的应用,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完全被鲜艳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有趣的情节所吸引,从而进入到一种自觉的学习状态。这时可能连平时内向的学生也会活跃起来,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

上一篇:路基工程所需资料下一篇:山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