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编制(共8篇)
说明编制 篇1
1 标准编制过程介绍
建筑装饰用水磨石由于色彩丰富,又具有水泥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是建筑物中使用较早、用量较大的装饰材料之一。水磨石在我国使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早出现的是现浇的整体磨制的水磨石,该技术于1861年开始在建筑工程中使用。我国在工厂预制水磨石的历史不长,解放前只有少数的工厂生产水磨石制品。解放后,由于我国建材工业部门非常重视水磨石制品的生产,陆续兴建了一批水磨石厂,其规模也由小到大。到1953年,在北京建成了全国第一家大型水磨石制品的生产厂,该厂在1990年水磨石的年产量已达69万m2,为全国第一。1972年到1982年的十年间,水磨石的花色品种由十几种发展到一百多种。上世纪90年代,水磨石制品又有了新的突破,石碴向小颗粒发展,涌现出种类繁多的仿花岗岩和大理石的新型彩色水磨石制品。这些产品有明花、暗花、套花、拼花等多种图案,色彩鲜明新颖。另外,由于小石碴水磨石的出现,促使产品厚度向薄型化发展,从而扩大了水磨石的使用范围。另一方面,水磨石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解放初期,基本是手工制坯、圆盘机粗磨加工、研磨机细磨抛光,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将手工制坯改为振动加压或液压机制坯,增加了切边机等。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国内引进了意大利等国家全套生产线和主要设备,为我国水磨石生产技术的提高起到了推进作用。在大量引进国外设备的同时,我国开始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开展科学研究,为水磨石工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装备和工艺得到大量应用,一些高技术含量的机械设备如红外定位切机、数控定厚设备、加工中心、全自动抛光线等在水磨石制品生产中得到应用,产业化前景良好,经济效益明显。
JC/T 507—1993《建筑水磨石制品》[1]是为适应当时国内生产情形而制订的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对引领行业水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需求和混凝土配制技术的进步,上世纪80年代,国外出现了传统水磨石的换代产品———单层水磨石,单层水磨石结构更均匀、致密。国内水磨石业内专家也一直致力于水磨石新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经过同部分企业合作,从配方、工艺、设备等方面进行改进,摸索出单层水磨石生产技术。主要产品规格为:300mm×300mm×20mm;400mm×600mm×25mm;600mm×600mm×25mm;800mm×800mm×25mm。这已成为水磨石行业中比较先进的技术和主流产品。在国内空间较大、人流密集的地方逐渐得到大量使用,如上海地铁7、8、9、11号线、北京数字大厦内部装饰均大量采用水磨石作为地面装饰材料,其产品质量有较好的表现,得到了工程方面的肯定,为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2]。
为适应建筑水磨石行业的发展,充分体现行业技术水平,2007年6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发改办工业[2007]1415号文件“关于印发2007年行业标准修订、制定项目计划的通知”下达了行业标准修订计划,要求对《建筑水磨石制品》行业标准进行修订,行业标准修订工作由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负责,技术归口单位为全国水泥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任务下达到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后,苏州院及时组成了标准修订工作小组。在企业调研、资料整理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2010年3月提出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广泛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标准编制小组对水磨石产品做了进一步的调研,并收集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原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后形成了标准新征求意见稿。
由于近年来水磨石现浇施工在国内装修工程中已初步形成规模,考虑水磨石标准的完整性,标准名称变更为“建筑装饰用水磨石”,目的是不但包括预制水磨石的产品,还包括现浇水磨石工程。
2011年7月标准起草小组将新征求意见稿发出,广泛征求各有关生产企业、科研设计单位、质检机构、科研院校、施工单位和水泥制品标委会委员等的意见。并在中国石材协会全国性建材科技期《石材》(2011.9)上刊登新征求意见,广泛征求全社会对标准修订的意见。同时,标准起草小组又赴部分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试验验证,同时与国内行业专家进行沟通,主动征求对新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意见。2011年9月~10月,编制小组对部分生产企业的走访中了解到,生产企业均提出要求新型水磨石与传统水磨石进行区分,利于全社会推广新颖建筑水磨石制品。根据反馈的意见,标准起草小组对新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后形成了送审稿。送审稿分别对传统普通水磨石和新颖水磨石即水泥人造石分别作出规定。
2011年11月3日~6日全国水泥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浙江省宁波市主持召开了《建筑装饰用水磨石》行业标准审查会。参加会议的有标委会委员、科研、设计单位、大专院校、检验机构及生产和使用单位的127位专家和代表。会上成立了由56位代表组成的标准审查委员会,并对标准进行了认真的审定工作。
会上标准起草小组汇报了标准制定原则、国内外产品应用与相关标准的调查研究及标准制定中的重要技术指标的试验验证等工作情况。与会代表对提交的各个文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审,认为标准起草小组向大会提交的文件齐全;标准制定依据充分、科学;试验方法先进、合理;试验验证数据真实可靠。该标准是在参考了国内外同类产品技术资料,并考虑工程应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验证试验结果而制定的。本标准在国内首次修订提出,本标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 标准编制原则
《建筑水磨石制品》行业标准修订的基本原则是:充分体现合理利用资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耐久性、与相关标准协调配套、与国际接轨等,以利对外经济合作,提高行业技术水平,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建筑水磨石制品》行业标准修订的重点是:1产品规格的系列化、标准化;2.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先进、合理;3.产品质量检验方法适用、可靠;4.标准技术条款可操作性强;5.产品技术经济指标合理。
3 标准主要内容介绍
(1)范围
标准规定了建筑装饰用水磨石(简称水磨石)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规格和标记、原材料、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防护和保养等。
标准适用于以水泥或添加适当树脂的水泥为胶粘剂,以天然碎石和砂或石粉为主要骨料,经搅拌、振动或压制成型、养护、表面经研磨和/或抛光等工序制作而成的建筑装饰材料。
与原标准相比,这里指的水磨石,可以是预制的,也可以是现浇的。关于现浇的水磨石的要求,标准在第6部分和附录A中明确了按现行的GB50209《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GB 5030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等规范来进行验收。附录A给出了具体的现浇水磨石的外观、允许偏差、力学性能和功能性能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质量验收方法。
水磨石,英文名terrazzo,起源于意大利语“Terrace”或“Terrazza”。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定义为:将大理石小碎片埋入砂浆,然后打磨抛光制成的马赛克地板的一种形式,即狭义上的水磨石。如今,美国国家水磨石与马赛克协会(NTMA)对这种传统材料作如下定义:水磨石是由大理石、花岗石、玛瑙或玻璃等碎片与波特兰水泥、改性波特兰水泥或树脂型基质组成,经浇注、固化、打磨、抛光制成。主要应用于地板、楼梯或墙壁的装饰面层,可预制也可现制。该定义与欧洲人造合成石标准(EN 14618-2005术语与分类)的定义一致。
我国与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际石材发达国家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我国粗放型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企业数量多,产业集中度低,小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模式占有相当的比例,多数企业管理薄弱,创新能力不强,行业总体效益不高,产品质量和档次还有差距,在一些国际高端建筑工程市场中市场占有率不高。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水磨石企业产品质量,提升水磨石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行业标准将水磨石产品分为二大类:普通水磨石及水泥人造石。考虑预制和现浇,标准名称确定为《建筑装饰用水磨石》。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标准的格式书写按据GB/T 1.1—2000和GB/T1.2—2002的要求进行编排。
本章引用了本标准所规定的生产的原材料、工艺控制、质量检验所涉及到的全部技术标准及规范。与原标准相比,本标准引用了一些最新的水磨石方面的标准。
(3)术语和定义
标准对水磨石、普通水磨石、水泥人造石、防静电水磨石、不发火水磨石、洁净水磨石、返浆、杂质、杂石、石渣、越线、图案偏差等术语分别给出了定义。与原标准相比,增加调整了普通水磨石、水泥人造石、防静电水磨石、不发火水磨石等术语定义,以便了解和统一。
(4)分类、规格和标记
(1)对产品分类的描述
水磨石按抗折强度和吸水率分别普通水磨石和水泥人造石;按生产方式分为预制水磨石和现浇水磨石;按使用功能分为:常规水磨石、防静电水磨石、不发火水磨石和洁净水磨石;按制品在建筑物中的主要使用部位分为:墙面和柱面用水磨石、地面用水磨石、踢脚板、立板和三角板类水磨石和隔断扳、窗台板和台面板类水磨石;按制品表面加工程度分为磨面水磨石和抛光水磨石(抛光普通水磨石要求不低于25光泽单位,以P25表示;抛光水泥人造石要求不低于60光泽单位,以P60表示;或者由供需双方商定。);按粘结剂类型不同分为水泥基水磨石和树脂-水泥基水磨石。
上述分类是根据产品的现状所进行的分类。与原标准相比,随着水磨石技术的发展,根据使用功能的分类和根据粘结剂类型的分类和水泥人造石是新增加的。预制水泥人造石是根据水磨石的技术发展,结合国内外的现状,结合国内标准的现状、结合未来发展引导等提出的。
(2)规格尺寸
现浇水磨石规格尺寸根据工程实际而定,预制水磨石的常用规格尺寸分别为300mm×300mm、305mm×305mm、400mm×400mm、500mm×500mm、600mm×600mm、800mm×800mm、1200mm×1200mm。其他规格尺寸由设计使用部门与生产厂根据工程实际共同议定。
(3)标记
给出了水磨石的标记方式。产品标记由建筑装饰水磨石名称、粘结剂类型、类别(施工方法-使用功能-使用部位-表面加工程度)、规格和标准号顺序组成。
与原标准相比,取消了普通水磨石产品的分等。同时产品标记中取消了对产品牌号、等级的标示,同时细化了分类类别,可以通过对产品标记的识别从而对产品一目了然。
(5)原材料
标准规定了水磨石生产所用的原材料的质量要求,包括水泥、拌和用水、砂、石渣和石粉、着色颜料、树脂、填缝材料以及钢材等的技术要求,所有原材料均要求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技术要求。对生产和施工用原材料应符合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的规定。
(1)对水泥的要求。明确了水泥应符合GB 175、GB/T 2015的规定,不应使用火山灰质硅酸水泥。
标准本条款对水泥不作详细规定,但建议美术水磨石、白色或浅色的水磨石面层宜选用白水泥;深色的水磨石面层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洁净水磨石、防静电水磨石宜选用不低于42.5级的水泥。
(2)对砂的要求。明确了砂应符合GB/T 14684的规定,含泥量不大于3%。对含泥量作出要求是目前功能性水磨石要求所趋。含泥量太大影响水磨石的耐磨性等其他性能。
(3)是对水磨石用石渣石粉的要求。明确了装饰石碴应由未风化的天然岩石破碎加工而成;现浇水磨石宜选用白云石、大理石为石料原料,要求石渣质量符合GB/T 14685的规定。防静电水磨石所用的石粒应为专供的防静电石粒,不发火水磨石用石粒应符合GB 50209的规定并经不发火试验确认。洁净水磨石所用石料应坚硬耐磨。石子的含泥量不大于1%。
根据JGJ 52—2006的规定,石粉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与被加工母岩相同,其公称粒径小于80μm。
(4)明确了着色颜料不得损害水磨石的物理力学性能,而且不溶于水,分散性好,具有优良的耐碱性和耐光性。
(5)对水磨石拌和用水、钢材、树脂、施工用填缝材料的规定,应符合现行相关原材料标准要求。
(6)技术要求
(1)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
为推动行业进步,本标准的普通水磨石外观质量要求和尺寸偏差与原标准的一等品指标一致,水泥人造石外观质量要求与原标准的优等品指标一致。
(2)物理力学性能
包括水磨石的吸水率和抗折强度、抛光水磨石的光泽度和地面用水磨石的耐磨性能等四项指标。与原标准相比,删除了出石率的要求,增加了地面用水磨石的耐磨性要求。主要考虑是出石率属于外观要求,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只要外观供需双方约定就行,不一定非要加很多石子。而引入耐磨性指标,主要考虑是地面用水磨石与水泥路面砖使用功能相同。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人们利用天然石材碎料制备出水泥基水磨石的初级产品———传统水磨石(双层),它厚而笨重,生产周期长,多孔,耐污性差,不易维护,色泽暗淡、装饰效果单调,档次低,其性能指标也较低。传统水磨石的主要性能指标如表1所示。
本标准报批稿中的普通水磨石产品与原标准技术指标相比,内容基本一致,主要是考虑目前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
参照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512—2007《建筑装饰工程石材应用技术规程》,水泥基合成水磨石的主要性能见表2。
在SN/T 0308—1993《出口人造石检验方法》中,对水泥基人造石板材作出了要求,其主要性能见表3。
近年来,国内单层水磨石生产技术研究发展很快,产品已成为水磨石行业中比较先进的技术和主流产品。国内单层水磨石主要性能指标如表4。
标准将单层水磨石水泥人造石产品列入,使标准能引领国内水磨石产品向更高水平发展。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标准给出了抗折强度平均值≥10.0MPa,最小值不低于平均值的0.8,要求最小值为8.0MPa。吸水率要求不超过4%。提出这二个指标值,使标准更能引领国内水磨石向更高水平发展。
抛光水磨石的光泽度要求:对普通水磨石,其具体指标与原标准一致。对水泥人造石,P60指标和国内镜面水泥人造石指标基本一致。
地面用水磨石的耐磨性能要求,标准引入耐磨度,主要是考虑其方法与产品的加工工艺相类似。
(3)功能性能
包括有防滑要求的水磨石的防滑等级、防静电型水磨石的防静电性能、不发火水磨石的不发火性能、耐污染性能、洁净水磨石的空气洁净度等五项指标。上述五项功能主要是根据产品技术应用所带来的产品技术新进展。
有防滑要求的水磨石的防滑等级要求,标准明确了按DB/T 512—2007的3.7.4的要求确定,根据使用环境的要求确定抗滑值和摩擦系数,应符合设计要求;有防静电型水磨石的防静电性能要求,应达到GJB 3007—1997防静电工作区技术要求;不发火水磨石的不发火性能要求,应达到GB 50209—2010的附录A要求;有耐污染性能要求的水磨石的要求,应符合设计要求。目前对耐污染性能,现行标准没有相关明确的规定,具体按照设计要求。对洁净水磨石的要求,空气洁净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目前对空气洁净度等级,现行标准没有相关明确的规定,具体按照设计要求。
(7)试验方法
标准给出了量具和仪器、水磨石外观质量、尺寸偏差、物理力学性能和功能性能试验等的试验方法。
明确了水磨石制品试验所用的量具和仪器,在原标准基础上精度和表示方式有所修改。其中外观质量的试验方法,与原标准相比,方法一致,精度与现行设备一致;尺寸偏差的试验方法,与原标准相比,方法基本一致,精度与现行设备一致。其中对角度的检验分边长600mm以上和600mm及以下二种进行检验。当长边长度大于600mm,水磨石角度以其对角线长度差表示。600mm及以下水磨石角度检验与原标准一致;明确了光泽度、吸水率、抗折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的试验方法,与原标准相比,方法一致,精度与现行设备一致。明确了不发火水磨石的不发火性能、耐磨性、防静电型水磨石的防静电性能、有防滑要求的水磨石的防滑值和摩擦系数、耐污染性能、洁净水磨石的洁净度等七项指标的试验方法。这些试验方法均为引用现有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中的方法。其中不发火水磨石的不发火性能试验方法按GB 50209—2010的附录A进行;耐磨性试验方法按GB/T 16925—1997的规定进行;防静电型水磨石的防静电性能、有防滑要求的水磨石的防滑值和摩擦系数试验方法按DB/T512—2007的附录A、附录E、附录D进行;洁净水磨石的洁净度试验方法按GB 50073的规定进行;耐污染性能的试验方法参照GB/T 3810.14的规定进行。
(8)检验规则
水磨石产品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出厂检验是正常的生产检验,而型式检验是对产品的全性能检验。
出厂检验项目为外观质量、尺寸偏差、抗折强度。出石率不再列入,增加抗折强度是因为作为一个产品的最主要指标而列入,也应是企业正常和经常进行检验的项目。型式检验为产品全性能的型式检验,型式检验包括了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吸水率、抗折强度、物理力学性能和功能性能中与产品功能相对应的项目,其中防静电性能、洁净度、防滑值和摩擦系数检测结合工程进行。
标准明确了水磨石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批量的确定原则。与原标准不同之处是调整了出厂检验、型式检验批量。主要是考虑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产品产量较以前有大幅度的提高,而且产品质量相对稳定,所以适当提高了产品批量数量。
标准明确,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吸水率、抗折强度为水磨石的基本性能,所有的产品要求这些项目均合格。其他如不发火性能、耐磨性、防静电型水磨石的防静电性能、有防滑要求的水磨石的防滑值和摩擦系数、耐污染性能、洁净水磨石的洁净度等项目根据产品功能特点,由供需双方约定,所定功能检测项目应合格。
(9)标志、包装、运输、贮存、防护和保养
标准对水磨石标志与产品质量合格证、产品包装、运输、贮存等作出规定,明确了产品搬运、贮存环境及方法等。并对水磨石防护和保养作出规定,这是产品耐久使用的保证。标准规定了水磨石需通过表面涂层或打蜡等方式进行表面防护。
水磨石表面保养采用中性清洁剂,p H值在7和10之间,清洁剂中必须没有可能破坏表面的有害酸碱等化学物质,清洁周期需根据在其上行走和交通量来安排。
(10)附录
与原标准相比,本附录是新增加的。本附录适用于现浇水磨石。
明确了现浇水磨石产品技术要求的规定。明确现浇水磨石的质量包括外观质量、允许偏差、物理力学性能、功能性能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规范GB 50209、GB 50210和GB 50300的要求。通过这些技术规定的明确,使现浇水磨石的质量与预制水磨石技术指标基本一致。
标准明确了现浇水磨石的外观质量、尺寸偏差、物理力学性能和功能性能试验方法,与预制水磨石的试验方法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样品从现浇场地中进行切割取样。
同时标准还明确现浇水磨石的质量验收应符合现行规范GB 50209中的5.4水磨石面层的规定、GB 50210和GB 50300的要求。
4 与现行标准的协调性情况
本标准与原标准相比,外观质量与尺寸偏差基本上与原标准的一等品指标一致。与其他标准的对比情况见表5,从主要指标情况来看,与其他标准协调良好。水磨石制品行业目前没有强制性标准。
5 产业化情况、推广应用论证和预期达到的经济效果情况
我国水磨石的质量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现在已有不少水磨石厂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由于这些水磨石花色丰富,布料均匀,规格准确,具有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得到了国外用户的赞赏,在国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发展水磨石对于开拓混凝土制品市场以及利用石材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全国各地,各类地面、墙体材料产品琳琅满目,装饰混凝土有着广阔的市场,新型水磨石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加之我国天然石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天然资源有限,成材率低,大量天然碎石、粉末成为垃圾需要处理,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因此,开发高端水磨石技术,变废为宝,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合成石材和多功能石材发展,是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基本国策的。可以说,水磨石有着乐观的发展前景。
破解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建筑水磨石制品行业发展与资源和环境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对再生资源、可循环经济及环境保护的越来越重视,许多石材矿山及瓷土矿的开采被国家禁止,高能耗、低环保建材产品及企业必将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水磨石这一高环保低能耗的装饰材料又将倍受国人重视,近几年来,我国公共建筑改造及装修也正在大规模使用水磨石,高品质的水磨石的品质在现实工作中显得更为重要。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这方面的政策导向力度会更大,也将更加明确,对矿产资源开发整顿将进一步加强,对资源性产品开采控制、税费提高、环保监督等要求将越来越严格,这给建筑水磨石制品行业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水磨石可以利用石材加工产生的边角料、废碴组织生产,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效益明显,同时通过提高高技术含量、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并进行产业升级作为行业发展的推动力,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和档次,开拓民用装饰市场,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的现代企业。这是全社会的要求,通过标准的修订工作,推进我国建筑装饰用水磨石标准的国际化,对引领建筑装饰水磨石行业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介绍了即将发布的行业标准JC/T 507《建筑装饰用水磨石》编制背景、编制目的和意义,并对标准的主要条款作了解释和说明。
关键词:行业标准,修订,建筑装饰,水磨石,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参考文献
[1]JC/T507-1993建筑水磨石制品[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杜夕彦,罗贺斌,史学礼.水磨石现状与展望[J].装饰混凝土2010(4):40-42.
说明编制 篇2
一.编制依据:
1.依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福建省建筑工程
消耗量定额》〈FJYD-101-2005〉、《福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
〈FJYD-201-2005〉及有关规定。
2.取费标准按《福建省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2003版)计算(劳保费用暂按
甲类),其中:利润率按闽建筑[2005]15号文,建筑企业管理费按闽建筑[2005]25
号文,安全文明施工取费标准按闽建筑[2012]9号文的规定调整。
3.人工预算单价按照《福建省建设厅关于调整建设工程人工预算单价的通知》
(闽建筑[2007]15号、闽建筑涵[2012]4号)调整。
4.材料价格执行龙岩市工程造价信息价2012年第3期《新罗区2012年3月份建设
工程材料(综合)价格》, 新罗区未公布的材料参考新罗区同期价格。
5.机械费按2011年第四季度福建省施工机械台班单价取定。
6.设计文件:根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的施工图纸。
二.编制说明:
1.工程概况:本工程为地面以上六层框架结构,檐口高度20.7米,建筑面积
4600.81平方米。
2.取费标准:按三类工程取费。
3.本工程税率按市区3.445%计取。
4.土方暂按三类土计算,余土及外取土运距按3公里考虑。
5.垃圾外运按闽建筑[2007]4号文规定计取,运距暂按3km以内考虑。
6.混凝土按现场搅拌碎石砼考虑。
7.垂直运输暂按1部施工电梯考虑,使用天数暂按±0.00以上定额工期计算,不计取赶工措施费。
8.施工图纸部分不明确或有矛盾的项目,暂按以下说明计算:
(1).原有地坪标高暂按室内外标高差-0.2m考虑。
(2).外墙面砖95*95计算,缝宽10mm以内计价。
(3).店面地面只计算60厚C15砼垫层,素土垫层、面层未计。
(4).卫生间反口高按1.8m,阳台反口高按0.5m 计。
(5).线条涂料按35元/m2计算。
(6).5 厚SBS防水卷材按4厚SBS套定额计价。
说明编制 篇3
标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自从有了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就有了规范化、统一化需求,标准应运而生。从生产工具到制造工艺,从日常生活到社会经济,从古代的车同轨、书同文到现代的国际标准化,都体现着标准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
标准不同于学术论文和教科书,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从标准的制定目的到制定程序,从标准的制定原则到归口管理都有专门的途径,标准制定工作自成系统。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重复性事物的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标准化活动的特殊性和标准内容的限制性,决定了标准辅助文件的出现。标准的编制说明是标准起草过程中的重要辅助文件,是标准内容的延伸和补充,是充分理解标准技术内容的依据。
顾名思义,标准的编制说明是记录标准编制过程中需要分析论证和解释说明事项的文件。标准内容只应包括标准化对象的规范性技术要素、规范性一般要素、资料性概述要素和资料性补充要素等四类,不应包括解释性语句和多余的资料性信息。然而,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为求得标准涉及诸方面的认同,达成协议性意见,为了理解标准条款的正确含义和适用条件,也为了标准修订工作的连续性,需要记录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情况和信息、阐述论证或者解释说明,这些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只能写入编制说明。因此,每个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制定过程的每个阶段都应该同时编写相应的编制说明。
2 编制说明的重要性
2.1 法律法规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和《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第三章第十六条规定:负责起草单位应按GB/T 1《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要求起草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同时编写“编制说明”及有关附件,此项规定是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条文告知标准制定和管理人员编写标准的编制说明的必要性及其重要地位。
是否进入标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标准化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必经之路。标准表征了其覆盖对象在其适用范围内、编制时的最高级水准,代表着此时、此范围、该领域的社会资源,及时采用相关标准的最新版本,就是采用最新科技成果、利用社会资源,创最佳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产品标准中一项技术指标的变更往往关系着生产企业的生死存亡,一项工艺的变更,往往带来行业的革命。相反,将科研成果或技术专利的水平未经论证评估,列入标准,由于缺乏相应社会资源保证,无异于是企业、行业的灾难。
所以,编制说明中必须提供标准化对象的现有科技水平、标准化指标和行业水准,评估标准实施后带来的效益。
2.2 标准的唯一性保障
编制说明是标准的唯一性保障,或者说是标准的开创性保障。制定标准要求标准化对象技术成熟,科学合理,并且能够推广使用,最重要的要求是目前标准化对象还未制定标准。标准起草组经过国内外资料查找和其他途径调研,在编制说明中介绍和分析国内外情况,确保标准的唯一性,即填补空白。
2.3 标准制定过程的规范性保障
标准的制 定有特定 的程序和 过程 ,G B /T 16733-1997《国家标准制定程序的阶段划分及代码》明确规定标准制定程序分为预立项(Preliminary stage, PWI)、立项阶段(Proposal stage, NP)、起草阶段(Preparatory stage, WD)、征求意见阶段(Committee stage, CD)、审查阶段(Voting stage, DS)、批准阶段(Approval stage,FDS)和出版阶段(Publication stage, GB,GB/T,GB/Z)7个阶段,并且,分别给出了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及时间节点。在编制说明中,通过分别记录标准制定的这些阶段的工作内容和过程,保证标准按正常的制定程序开展,确保标准制定过程的规范性。
违背工作程序或简化、弱化程序中的某个环节往往对标准质量产生莫大伤害。
2.4 标准的质量保障
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应在广泛调研、深入分析研究和试验验证的基础上提出,都应有严谨的,科学、合理的论证,论证内容和资料性信息纳入标准的编制说明,是标准技术内容的佐证,也是标准技术内容的延伸和补充,保证了标准技术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是标准质量的保障。
技术指标太高、太低,参数定义不准,原理不通,公式量纲不对,单位制混乱或落后,试验方法失溯源性、可追溯性,测量不确定度和评判率评估,检验规则过简或过繁都无法实现方法编制的目的。
2.5 标准的贡献性保障
标准制定的目的是得到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规范性文件,最终目的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而终极目标是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服务。因此,标准的制定能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乃至人类生存做出多少贡献,是标准价值的体现。针对标准的技术内容,从预防事故和损害、把潜在灾难的影响最小化、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保护环境、推动经济和贸易增长等角度阐述标准的预期经济效果,在技术转化为标准的同时,明确相关技术的贡献多少,确保标准化活动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由此可见,编制说明是标准制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文件。通过阅读标准的编制说明,可以熟悉标准化对象的国内外科技发展水平、技术成熟度和标准化状况;明确标准制定过程和主要技术内容确定的依据;清楚标准采用国际标准情况及其达到的水平等;了解标准发布实施后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
3 编制说明的内容
1990年,国家技术监督局(现更名为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第三章第十六条规定国家标准的编制说明一般包括以下10部分内容。
(1)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等。
(2)国家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国家标准主要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修订国家标准时,应增列新旧国家标准水平的对比。
(3)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
(4)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
(5)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
(6)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7)国家标准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或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建议。
(8)贯彻国家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办法等内容)。
(9)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10)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依据《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海洋标准化管理办法》针对标准的编制说明进行了修改和细化,增加了“制定标准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应写明国内外有关技术状况、标准的需求程度。)”,介绍标准化对象所在领域的国内外技术状况和标准需求分析,论述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确保标准质量。
4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标准编制说明的编写过程中,往往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各有原因,有的问题出现是因为编写者对编制说明的内容设置不明确,不清楚某章写哪些内容,有的问题出现是因为对编制说明的不理解或者不重视。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如下。
(1)标准负责起草和参加起草的单位交代不清。a)编制说明与标准“前言”中的表述不一致,“前言”中写明负责起草单位和几个参加起草单位,但是,编制说明中往往只写了负责起草单位;b)参加单位参与标准编写的责任不明;c)参加标准编制的人员不符合标准化法规定的代表性;d)同一单位以多个名称列入起草单位;e)有些不属标准编制工作的活动列入编制分工(如组织协调、资料收集、标准格式审查等)。
解决方法:首先,负责起草单位在收到标准立项通知后,应成立标准起草组,确定标准起草人员,并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保证人员固定不变;其次,负责编写标准编制说明的人应保持清晰的头脑,知道有几个单位、多少人参加标准起草工作;第三,标准起草人在写完编制说明后应与标准对照查看,检查编写是否有误。
(2)主要工作过程记录不完整或混乱不清。
示例:
本标准在编写过程中主编单位组织编写组人员对标准编写各程序的每项内容,根据国内××装置实际生产能力和现有生产水平认真进行讨论和研究。
本标准的送审稿于2006年6月26日,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持在天津召开的三项海洋行业标准送审稿专家审查会上获得通过。
建议本标准作为推荐性标准发布实施。
(标准制定主要工作过程不完整)
解决方法:标准制定过程分为预立项、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批准阶段和出版阶段7个阶段。标准起草人应明确标准制定过程的阶段划分,针对每个阶段需要做哪些工作应有清晰思路。标准制定的各个阶段分界点非常清楚,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相当明确,按照阶段及时记录,标准制定工作做到哪个阶段记录到哪个阶段,一步步写出来,简单明了,完整顺畅。
在编制说明中,通过分别记录标准制定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过程,提供可追溯、再现7个阶段的过程信息记录,推动标准按正常的制定程序逐步开展,是标准制定过程的规范性保障。
(3)“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国家标准主要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修订国家标准时,应增列新旧国家标准水平的对比”一章文不对题。
示例:
本标准的编制原则为GB/T 1.1-2009。
主要技术内容包括:适应范围、术语、分类与命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等。
(文不对题)
解决方法:首先,编写编制说明时,明确此章要求写两部分内容,一是标准编制原则,二是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切记:不是标准的主要内容);其次,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阐述要有理有据,经得起推敲和论证,做到科学、合理,自圆其说。修订标准时,此章需要增加新旧标准水平对比内容。
标准编制原则是指标准制定过程中基于什么理念和思路制定标准,制定的标准达到什么水平,是制定的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和先进性的保障。
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是指标准制定过程中,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的选取和确定的依据的阐述,告知制定标准技术内容的原因,保证标准技术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是标准的质量保障。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论据包括:a)明确参数的定义,最好以物理方程定义;b)指标要证明确定依据,产品指标要介绍国内外科研、生产水平和相关主要生产厂的利害分析;环境指标要列出和需求调研分析和相关检测报告、方法指标要做测量不确定度评定;c)公式与方法要列出出处,应是标准、工具书和权威文献;d)要列出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的来源和表示依据(应来源自标准和权威机构文献,应保证试验验证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该判定评估)e)要列出新旧方法的差异和相关标准不同方法间的过渡关系;f)说明行业检测水平、列出行业习惯用非国际单位与我国法定行业单位间的换算关系;g)典型企事业单位依据本标准工作的效益。
(4)“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一章内容缺失、论述不充分,或者文不对题。
示例:
本标准规定了××的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本标准的推广应用,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缺失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技术经济论证和预期经济效果的论述不充分)。
解决方法:此章是要求针对主要技术内容的试验(或验证)分析基础上,从预防事故和损害、把潜在灾难的影响最小化、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保护环境、推动经济和贸易增长等角度阐述标准的预期经济效果自评估该标准发布实施后起到的作用和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标准的贡献性保障。
试验依据应以试验单位按GB/T 2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规定,以第三方公正检测报告的形式提供。所有分析结论应指向验证报告,不得将分析方法说明的意见取代验证报告。
(5)“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一章内容缺失,或者表述简单。
解决方法:此章内容是在前期预研的基础上编写的,在标准立项前,应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考察标准化对象是否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等,斟酌标准化对象是否适合制定标准,分析制定标准的可行性和标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每个标准都应分析论述与有关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确保标准合法合理,是标准的合法性和唯一性保障。
(6)“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一章缺失,或者不全面。
解决方法:征求意见阶段,有的专家提出的与标准内容相矛盾的意见,乃至颠覆性意见,属于重大分歧意见,应在此章详细阐述这些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标准起草组在处理专家意见时,应充分尊重专家意见,针对每一条有分歧或矛盾的意见和建议都应给出未采纳的合理解释。
重大分歧意见应经过第三方实验验证或调研分析评价进行技术仲裁,允许保留不同意见,并在编制说明中说明,作为标准实施情况和以后修订中的重要工作内容。
(7)编制说明一次完成,不再修改。
解决方法:标准起草组在制定标准时,应指定一个起草人负责编制说明的起草和修改,保证编制说明根据标准制定进度即时编写或修改相应内容。
5 结语
标准的编制说明是标准制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文件。从标准草案的起草到标准出版各个阶段都应有对应的编制说明。编制说明是标准技术内容的延伸和补充,是知其所以然的保障。
部门预算编制说明 篇4
一、预算总原则
2012年财政预算总的原则是:依法预算、不出赤字的原则,增收节支、量入为出的原则,确保稳定、促进发展的原则,以人为本、共享成果的原则,科学分配、突出重点的原则,结合实际、参照其他县区的原则。
二、收入预算
收入预算以国库股为主,非税收入管理局、产权股配合。
三、支出预算
(一)人员经费
1、基本工资:按人事部门审批的工资和实有人数计算(以2011年9月底人数为准);
2、津补贴及工资性福利补助: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人员津补贴按人事局审批的标准安排;教育部门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按人事部门审批的标准进行安排,非义务教育及事业单位工资性福利补助按每人每年10500元标准安排。
3、津贴:特殊岗位津贴按人事部门批准的标准计算;
4、职工福利费:按在职人数计算,每人每年30元;
5、工会经费:按在职人数计算,每人每年40元;
6、抚养经费按实际数计算。
7、住房公积金按工资总额的5%计算。
(二)公用经费
1、公务费:县直单位每人每年按1200元计算(处级领导按每人每年5000元计算),公检法公用经费按上级要求人平2.5万元安排,司法局机关人平按1.8万元安排,司法所人员按人平1万元;城管执法局公用经费参照县司法局进行安排;乡镇场公用经费按2011年的标准安排。
2、四大家县级领导小车及接待经费按2011年标准进行安排,实行包干使用。
3、白牙市镇六个社区按每个每年7万元计算,芦洪市应阳社区按每年7万元计算。
4、村级运转经费按村平4万元安排(含离任村干补助)。
5、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经费按县里文件规定进行计算。
(三)业务经费
继续按照2011年标准进行安排。
(四)专项经费
按照上级、县委、县政府有关要求及2011年标准进行安排,其中县委、县政府已经做出决定的按决定执行;上级政府及财政部门有文件规定的,结合我县实际财力情况予以综合考虑;一次性的或已完工的项目,按照零基预算的原则,今年不再安排专项经费。
四、说明
1、各预算单位必须在2011年11月10日前将本单位2012年部门预算草案报行政政法、教科文股室审核。
2、2012年部门预算表格、填报说明及2012年部门预算编制有关情况说明请到财政局行政政法、教科文股邮箱下载,邮箱地址:,密码4212394。
说明编制 篇5
关键词:福建省,农村,生活污水
目前, 福建省共有乡镇931个、村庄14 420个, 仅有46个建制镇 (不含县城关镇) 和少数乡村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同时全省所有市、县均已建成污水处理厂, 36个城关镇已纳入县城污水处理厂处理。村镇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地形杂, 所排污水难以集中处理, 且农村技术力量薄弱, 现有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运行管理模式不适合在农村推广使用, 必须研究适合福建省农村的污水处理技术和工艺[1]。因此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 特别是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基础性工作,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为此,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福建省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通过对全省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龙岩、三明、南平等地16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实例以及江浙等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调研, 结合国内外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研究及开发的技术, 提出《福建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 (下文简称《指南》) , 可供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设计单位、农村基层组织和其他农村用户作为农村污水治理指导性技术文件使用。《指南》共分九大章, 主要从“1) 农村生活污水的定义、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原则、3) 用水量与排水量指标确定、4) 设计进出水水质、5) 福建省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系统、6) 福建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7) 推荐工艺组合、8) 工程案例、9) 建设、运行、维护、管理要点”9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农村生活污水
1.1 农村生活污水的定义
农村是指村庄、集镇以及建制镇。其中村庄是指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建制镇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镇, 不含县城城关。
农村污水是指农村地区居民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污水。具体范围包括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两个方面。农村生活污水是指居民生活过程中厕所排放污水、洗浴、洗衣服和厨房污水等。农村生产污水是指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2]。
本《指南》适合于处理规模的农村污水, 对于规模的可以参照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技术工艺。《指南》主要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及农户散养的少量畜禽养殖废水。
1.2 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原则
1)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原则。即以生态理念为指导, 利用现代技术人工设计生态工程, 减少污染排放对环境的自净能力, 注重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平衡, 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形成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2) 多种处理模式并存的综合治理原则。根据村落所处区位、人口规模、聚集程度、地形地貌、排水特点及排放要求、经济承受能力等具体情况, 采用适宜的污水收集模式和处理技术。达到投资省、占地省、动力微、管理易、费用低效果。
3) 因地制宜、分类处置。对人口规模较大、集聚程度较高、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 宜通过敷设污水管道集中收集生活污水, 采用生态处理、常规生物处理等无动力或微动力处理技术。对人口规模较小、居住较为分散、地形地貌复杂的村庄, 宜就地就近收集处理农户生活污水, 采用聚乙烯化粪池、三格式化粪池、沼气池等污水处理技术。
4) 经济适用、资源利用。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应与村庄的经济发展水平、村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 力求处理效果稳定可靠、运行维护简便、经济合理。充分利用村庄地形地势、可利用的水塘及闲置地、提倡采用生物生态组合技术实现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氮、磷的生态去除, 降低能耗, 节约成本。结合当地农业生产, 加强生活污水削减和尾水的回收利用。
2 用水量与排水量指标确定
2.1 用水量
福建省用水类型包括自来水、井水和河水等。根据GB/T 50331—2002《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 11730—1989《农村生活饮用水量卫生标准》、CECS82:96《农村给水设计规范》, 在结合调查当地居民的用水现状、生活习惯、经济条件、发展潜力等情况的基础上酌情确定用水量。福建省农村居民日用水量可参考表1中的数值。
2.2 排水量
农村居民的排水量宜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确定, 在没有调查数据的地区, 总排水量可按总用水量的60%~90%估算。各分项排水量采取如下方法取值:洗浴和冲厕排水量可按相应用水量的70%~90%计算;洗衣污水为用水量的60%~80% (洗衣污水室外泼洒的农户除外) ;厨房排水则需要询问村民是否有它用 (如喂猪等) , 如果通过管道排放则按用水量的60%~85%计算。
其中含有畜禽养殖废水的, 其污水量可参照GB 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及《畜禽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征求意见稿) 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3 设计进、出水水质
3.1 设计进水水质
福建省农村生活污水水质随污水来源、有无水冲厕所、季节用水特征等变化。在确定污水水质时, 在调查当地是否水冲厕所、厨房排水、淋浴排水、畜禽养殖废水水质的基础上酌情确定。福建省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水质参考取值见表2。
其中含有畜禽养殖废水的, 其污染物浓度可参照GB 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及《畜禽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征求意见稿) 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3.2 设计出水水质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村庄污水处理的排放标准, 根据东南地区不同区域环境敏感度的差异, 应采用相对应的标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点流域等环境敏感区域的农村生活污水, 须按照功能区水体相关要求及排放标准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根据福建省村庄排水的不同要求, 可参照表3的相关标准。
4 福建省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系统与工艺选择
4.1 排水体制的选择
排水体制的选择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居民生活习惯、原有排水设施以及污水处理和利用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新建村庄宜采用有污水排水系统的分流制, 污水经污水管道进入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雨水通过沟渠或地表径流排放[3]。
经济条件较好的、有工业基础的村庄采用雨污水排水系统的完全分流制。经济条件一般且已经采用合流制的村庄, 近阶段宜采用截留式合流制, 在进入处理设施前的主干管上设置截流井或其他截流措施, 晴天的污水和下雨初期的雨污混合水输送到污水处理设施, 经处理后排放, 混合污水超过截流管的输水能力后, 截流井截流部分雨污混合水后溢流排入水体。远期有条件的村庄应逐步改造为分流制。分流制与截流式合流制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4.2 收集管网
1) 雨水收集。雨水应就近排入水体。选择沟渠排放雨水, 断面一般采用梯形或矩形, 坡度应≥0.3%, 沟渠底部宽度一般≥300 mm, 深度一般为300~400 mm。
2) 污水收集。污水应采用管道收集。污水干管管径一般为150~300 mm, 卫生间冲厕排水管径宜≥100 mm, 坡度宜取0.7%~1.0%;生活洗涤、洗浴水排放管管径宜≥50 mm, 坡度宜≥2.5%。
3) 生活污水接户管覆土深度宜≥0.3 m。
4.3 工艺选择
福建省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优先采用运行成本相对低的微动力或无动力处理技术。具体单元工艺:污水预处理技术可采用化粪池、厌氧生物膜池和沼气池等;二级生物处理可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池和氧化沟等;生态净水技术可采用人工湿地、生态滤池和土地渗滤等[4]。
5 投资运行费用
本《指南》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推荐化粪池、沼气池、厌氧生物膜池, 好氧生物处理技术推荐生物接触氧化池和氧化沟, 生态处理技术推荐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稳定塘。
几种技术的吨水投资 (含出水排放口及辅助设施建设费用, 出水水质按照GB 18918—2002中的二级标准考虑) 估算:化粪池为1 200~2 100元;沼气池为600~2 000元;厌氧生物膜池为1 500~2 000元;生物接触氧化池为2 200~2 500元;氧化沟为2 200~3000元;人工湿地为1 500~2 100元;生态滤池为1 500~1 800元;稳定塘为1 900~2 400元。
几种技术的运行费用:化粪池无运行管理费用, 只需每2 a清掏一次, 人工费约为200元/次;沼气池<0.2元/t污水;厌氧生物膜池为0.3~0.4元/t污水;生物接触氧化池为0.6~0.7元/t污水;氧化沟为0.5~0.7元/t污水;人工湿地为0.25~0.50元/t污水;生态滤池为0.3~0.5元/t污水;稳定塘为0.1~0.2元/t污水。
6 结语
综合考虑福建省农村经济、地理和环境现状, 以及目前已试点成功的一些农村污水处理技术。《指南》着重推荐化粪池、沼气池、厌氧生物膜池等3种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生物接触氧化池好氧生物处理技术;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稳定塘3种生态净水技术。从适用条件及地区、工作原理、结构类型、设计技术参数、工程造价及运行管理费用、日常维护情况、出水情况及排放要求等7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其他适合福建省农村特点并满足相关处理要求的物化技术 (如:过滤和消毒) 、生物技术 (如:A/O、SBR、氧化沟) 也可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兵弟.村庄污水处理案例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张克强, 杨鹏, 李野, 等.农村污水处理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3]蒋克彬, 彭松, 张小海, 等.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说明编制 篇6
从这些年我们受理审查的说明书质量方面来看,各企业编制说明书的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内容不完整或缺失等现象,没有很好地符合农业部2006年颁布的农业机械推广鉴定通则TZ 2-2006《使用说明书审查》的基本要求,这种现象不仅拖延了产品推广鉴定工作的开展,同时还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者对产品的合理使用、保养维护,甚至会导致产品性能下降及缩短使用寿命,损害了消费者应有的权益。以下简要说明在编制产品使用说明书的工作中常见的错误及纠正措施。
1 常见的错误
1)说明书信息不全;
2)语法规则和字体大小的选用问题;
3)量、单位、数和数值的表示和使用不正确;
4) 术语的应用问题;
5)不重视产品的概述与预期用途的描述;
6)安全注意事项的缺失;
7)操作说明内容不详细;
8)维护保养说明表述不完整;
9)缺少零件目录;
10)没有提出适当的存放条件;
11)保修事项内容不具体;
12)印刷、封面、封底及装订不符合要求。
2 纠正措施
针对上述常见错误,其相应的纠正措施如下:
1)为使所编制的说明书能辨认出是某一特定产品的说明书,在说明书封面应最少包含以下内容:产品名称、型号;说明书名称;产品识别标志;制造厂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含与经销商进行联系的附加信息);印刷或发行日期。
2)说明书编写时应假定阅读者 (操作者) 对本产品及其操作知之甚少,编写的风格和语言应以操作者易于理解为原则,尽可能使用阅读者熟悉的词语,文字的叙述应用人们可接受的语法规则和用法。
版面的编排应便于阅读,理想的字号通常应选用正文字符不小于5号字。
3)说明书编写时,所有的量和单位应采用国际单位制的单位,所有的数字均应用阿拉伯数字。句子应尽可能避免以数字开头,实在无法避免时,开头的数字必须用汉字数字 (如:一、二、三等) 书写。四位数以上的数字应从小数点开始向左算起,三个数为一组排列。例如21 000。这样可以避免以逗号作为小数点时引起的混淆(日期、引用标准的标准号及年代号除外)。
4)整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应一致,并尽可能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定义的术语,尽量避免使用需要专业知识才能理解的专业技术术语,除非其他术语不能表述所要表达的意思。
如果说明书使用阅读者不熟悉的术语,则应在第一次使用该术语时用圆括号或脚注的形式给出注解,若数量较多时也可另编一个词汇表或参考资料,以帮助读者加深对词汇的理解。
5)概述与预期用途这部分内容,应有告诉操作者产品的具体功能和用途的描述,尤其是应提醒操作者产品不能用于哪些作业。如果产品与其他机具配套使用,则应说明适合配套机具的型式。
6)安全注意事项及警告内容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应明确提示操作者注意到在使用时、转移时、运输时、清理时、清除堵塞时、产品维护保养时、与工作装置连接时(如果有)等有关工况时的潜在危险。同时,必须说明为减少或避免危险应采取的措施,应强调无论何时,只要操作者不遵守操作规程,就有可能造成人员伤害或产品损坏。
编制说明书时,“警告”、“注意”、“重要事项”应放在描述可能引起危险的文字之前,并应使用显著的字体印制。
7)操作说明应详细为操作者如何有效地使用产品提供的准确说明。操作说明的有关信息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产品或设备的描述和基本技术参数;操纵机构和显示装置的描述;产品或设备正确操作的说明;故障排除的相关信息。
8)维护保养说明的表述应完整,尽可能为操作者提供有用的维护保养信息。对每项维修保养工作的拆卸、装配规程和替换零件、材料、所用工具、试验设备和维修保养要求都应进行详细的描述。
保养的程度、级别和位置应根据产品的使用工况而定,保养的说明最好能根据产品具体情况分别进行叙述,如:检查、检验和试验;其它日常保养工作;故障诊断与排除。
同时应注意到,说明书中所限定的维护保养工作应是操作者力所能及的,类似工作主要包括:清理;清除堵塞;燃油和冷却液的添加;润滑;外部目测检查;简单的试验;轻微故障的排除。若有需要由专业人员或专门设备来完成的保养工作,应在说明书中加以说明。需要由厂家指定人员完成的,且将会影响到产品的保修责任的保养工作,应重点地向用户说明。
说明书的编制人员应充分考虑到,哪些保养工作是保持产品设计性能所必须完成的,并决定哪些内容应写入说明书中,若一些调整或更换零部件的工作,希望由专业技术人员使用专门的工具和零件来完成,则这部分内容应写入修理厂的维修手册中。
应有对产品进行保养的间隔 (如时间、距离、工作小时数、完整的操作过程等) 的说明,保养间隔可以表格的形式详细列出,必要时,应用文字予以说明。当保养次数因个别的工作条件而变化时 (如冷却液的检查、添加) ,必须在说明书中给予分别说明。
9)产品技术文件中如果没有形成单独的零件目录,说明书中应有零件目录的内容。零件目录应具备足够的信息,包括为能正确地找到替换的零件所对零件的描述和零件号;零件供应商的信息;螺栓、螺母、垫圈和密封件等标准件应指出具体的等级、规格和执行的标准等内容。
零件目录中应指明替换时,操作者需要确认的总成、分总成和零件。必要时,零件目录中应有插图,以便确定每个零件所处的位置。
10)说明书中应有给操作者明确提出存放产品时的具体说明,包括准备存放产品时应采取的安全措施和所需工具或专用设备。存放要求的说明至少应包括:所需使用设备的清单;维护保养内容;检查周期;存放时间限制等。同时还应给出存放后重新启用产品时的准备工作程序。
需注意的是,有必要重点提示可能潜在的危险和应采取的安全预防措施,比如允许产品叠层堆放,应提出堆放的形式、高度等要求。必要时,还应包括防火、防化学制品或其他污染物的说明。
11)说明书中的保修事项内容必须具体,必须有提醒消费者注意哪些行为可能会使保修条件失效的内容。具体保修的内容要求至少应包括:执行的规定;有效期;范围;若需维修的相关费用收取条件;不实行保修的情况等。
12)说明书的印刷、封面、封底及装订应符合要求。具体要求为:
a) 印刷用的纸张应是不透明的,在纸张的一面印刷的字符应不影响另一面信息的阅读;
b) 当使用彩色纸张时,应考虑油墨与纸张颜色的搭配、成本的增加,以及对翻印时的影响;
c) 说明书的页边空白处应留足尺寸以便于装订,使装订成册的说明书打开时不影响阅读;
d) 封面、封底应用硬质、耐用材料制成,其大小应与说明书的内页相同, 除较薄的说明书以外,一般情况下,封面、封底的纸质应比内页的纸张硬;
e) 说明书的装订可以用任何一种装订方法,但必须保证内页能可靠地连在一起,阅读时不损坏纸张为原则。
3 小结
说明编制 篇7
1.1 立项背景
建材行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发展与建材行业的发展、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管理体制的变革是相适应的, 经历了起步阶段、形成阶段、停滞阶段和恢复阶段。2005年,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工业建设领域标准规范工作的批示精神, 结合我国工业建设领域标准规范工作发展的需要, 原建设部发布了《200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从此, 工业领域的工程建设标准得以恢复性地制订与修订, 建材行业工程建设标准的编制工作也在建设部的支持下得以迅速发展, 并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截止到2011年, 建材行业立项的国家标准有22项, 行业标准5项, 涵盖了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墙体材料、石材等专业的勘察、设计、施工及验收、维护等各个领域。
烧结砖瓦是我国目前墙体屋面材料的主要品种, 它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广泛应用于城乡建设和人民安居工程。砖瓦工业是建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量大面广, 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2010年, 我国砖瓦生产企业有近7万家, 年产总量约10 000亿多块 (折普通砖) 。
传统的“秦砖汉瓦”历史悠久, 以黏土为原料, 生产工艺简单, 生产规模小。随着国家禁黏政策的推进, 传统的制砖工艺已不再适用, 砖瓦工业开发了以工业、农业废渣、建筑垃圾、淤泥等废弃物为原料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新工艺、新技术。
目前我国砖瓦工业生产呈现两极化趋势, 新兴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生产新型墙体材料,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高, 管理先进。近年来以煤矸石、粉煤灰等为原料的烧结砖生产线已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相反占全国产量绝大部分的小型企业, 还处在落后状态, 干燥烧成以自然干燥、轮窑焙烧为主, 能耗大, 生产环境恶劣。截止2010年, 全国砖瓦企业中生产规模在6 000万块/年以上的占1%, 5 000万块/年~6 000万块/年的占3%, 3 000万块/年~5 000万块/年的占30%, 1 000万块/年~3 000万块/年的占21%, 而1 000万块/年以下的小型企业占到45%。
顺应国家节能降耗的基本国策, 砖瓦工业需要大力推广资源综合利用的新工艺、新技术。近年来砖瓦企业总体发展趋势是年产6 000万块以上的中大型新型企业在逐年增加, 年产3 000万以下的小企业呈下降趋势。大规模、高水平的新型墙材生产线迫切要求墙材建设市场的标准化, 同时, 投资规模与投资主体随之发生变化, 对砖瓦工厂设计的标准化提出了要求。作为一个传统的基础行业, 烧结砖瓦行业急需出台一套具有约束、指导意义的标准规范, 以统一砖瓦工厂的设计技术要求, 提高建设项目的设计质量和水平, 推动节能减排和相关技术的进步。
另一方面, 随着建设市场标准化的全面推进, 相关的专业领域的工程建设标准逐步完善, 使制定砖瓦工业的标准规范有了依据。
因此, 为了在烧结砖瓦工厂的设计过程中, 促进行业建设的规范化、有序化, 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落实国家的政策法规, 提高设计水平, 规范设计内容, 重点控制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安全卫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 2009年末,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达的《关于印发<2009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 (建标[2009]88号) 的要求, 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标准定额总站组织, 正式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提出立项申请, 由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烧结砖瓦工厂设计规范》。
1.2 编制过程
自2009年末, “规范”编制经过了工作大纲、征求意见稿、送审稿各阶段的工作, 先后三次广泛邀请建设部各领域资深专家和砖瓦行业内知名专家及企业代表参与对工作大纲、征求意见稿、送审稿的审核, 并发布于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广泛征求意见, 先后征集意见100余条, 按照征集的意见和建议, 编制组对规范逐条完善, 最终形成报批稿, 现已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烧结砖瓦工厂设计规范》 (GB 50701-2011) 将于2012年6月1日起施行。
2“规范”编制的基本原则
工程建设标准是为在工程建设领域内获得最佳秩序, 各类工程建设活动中需要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和准则, 它是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以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质量、环境和公众利益为核心, 以获得最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最佳效率为目的, 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技术工作。它也是政府运用技术手段规范建筑市场, 推动科技进步和提高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
《烧结砖瓦工厂设计规范》编制中立足于行业的实际情况, 综合考虑产品、原料、地域、气候条件等因素, 力求全面体现各因素对设计的影响, 同时放眼国际市场, 积极推荐和鼓励国内外科学实用的先进技术, 并充分体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职业卫生安全的生产理念。“规范”编制所遵循的原则是:
(1) 适应国家的相关政策, 有利于推进砖瓦行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的进程, 指导行业发展, 促进行业建设的规范化、有序化。
(2) 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 促进成熟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和采用, 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3) 有利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贯彻国家有关节能降耗、安全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的方针政策, 使行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4) 力求语言严谨明了, 具有专业性和精准性, 使《规范》具有实用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3“规范”主要内容
3.1 适用范围
《烧结砖瓦工厂设计规范》 (GB 50701-2011) 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采用烧结工艺生产各类墙体、屋面、道路材料的生产线的工程设计。
3.2 主要内容
《烧结砖瓦工厂设计规范》 (GB 50701-2011) 包含条文和条文说明两部分, 共分16章和9个附录, 较全面地涵盖了烧结砖瓦工厂设计的内容。其中强制性条文6条。
《烧结砖瓦工厂设计规范》 (GB 50701-2011) 主要内容包括:
总则, 包括编制本“规范”的目的, “规范”的适用范围, 以及烧结砖瓦工厂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其中1.0.5“设计烧结砖瓦工厂严禁采用国家政策明令淘汰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 严禁生产国家政策明令淘汰的产品。”为强制性条文, 强调为推动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促进行业技术装备的进步, 新建、扩建和改造的烧结砖瓦工厂应选用可靠、成熟、先进的技术装备, 严禁选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列出的淘汰类的落后工艺装备,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列出的淘汰类产品不得作为设计产品。
术语, 对砖瓦工业生产中的常用术语进行了定义, 用以明确规范中出现的术语含义。
设计规模及依据, 对烧结砖瓦工厂设计中产品方案与设计规模的确定原则作出了规定, 列举了设计应依据的基础资料。
厂址选择与总体规划, 在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的基础上, 对烧结砖瓦工厂的厂址选择和总体规划原则作出了规定。
总图运输, 对厂区总图、运输的设计作出了规定, 包括总平面布置、交通运输、竖向设计、土 (石) 方工程、雨水排除、防洪工程、厂区管线综合布置, 以及绿化工程等, 其中5.2.13“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为强制性条文, 是依据国土资源部在《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8]24号) 中的规定“工业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并严禁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制定的, 旨在提高厂区生产用地的有效利用率。
原料, 原料是保证生产正常的基础, 烧结砖瓦工厂原料品种繁多、分布广泛且地域性强、品质波动大, 为此规定了原料与生产线设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处理原则, 强调资源综合利用原则, 其中6.1.5“烧结砖瓦工厂严禁占用和利用农用地取土生产烧结砖瓦。”为强制性条文, 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的有关规定制定的。
燃料, 规定了烧结砖瓦工厂燃料选用与设计原则, 强调采用内燃烧砖技术。其中7.3.2第6款“严禁将污油排入下水道。”为强制性条文, 这是根据劳动安全卫生的要求制定的, 污油排入下水道, 不但会污染环境, 还会使下水道充满油气, 一旦遇到火花或明火就会引起火灾或爆炸。
生产工艺, 对烧结砖瓦工厂的工艺设计、方案确定、设备选型的原则以及各工序设计做出了规定。
供配电, 对厂区供配电系统、配电线路、车间配电、照明、电气系统接地、生产过程自动化以及通信系统的设计做出了规定。
建筑结构, 在现行的建筑工程类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对烧结砖瓦工厂的各类建筑的设计进行了规定, 其中10.5.2第1款“框架填充墙严禁使用实心黏土砖;”强制性条文, 是根据建筑节能的政策制定的, 非承重的框架填充墙应采用新型墙体材料砌筑, 新型墙体材料具有一定的孔洞率, 保温性能和隔热性能优于传统的实心砖, 有利于减少建筑能耗。
给水与排水, 对厂区给水、排水以及消防用水的设计做出了规定。
采暖、通风与除尘, 对厂房采暖、通风、除尘的设计做出了规定。
其他生产设施, 对其他生产设施如实验室、机电设备维修、地磅、压缩空气站、工艺计量设施等做出了规定。
节能, 对烧结砖瓦工厂的能耗指标及节能、节电设计做出了规定, 其中14.3.1“烧结砖瓦工厂焙烧窑炉必须设置余热回收利用系统。”为强制性条文, 是根据生产节能的政策制定的。焙烧窑炉余热利用是烧结砖瓦工厂节能设计的重点之一, 利用焙烧窑炉的余热干燥湿坯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艺, 目前被广泛用于各种烧结砖生产线中。
环境保护, 对生产线的气体排放污染、废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做出了规定。
职业安全卫生, 在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的基础上对烧结砖瓦工厂的防火防爆、防机械伤害、防雷保护、防尘防毒、防暑降温等的设计原则做出了规定。
4“规范”引用标准
《烧结砖瓦工厂设计规范》 (GB 50701-2011) 是首个砖瓦设计国家标准, 有些内容已在相关标准中有所涉及和规定, 编制中引用现行国家标准56项, 涉及总平面设计、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自动化、节能、环保、安全等专业领域。由于烧结砖瓦产品品种多、原料品种多且品质波动大, 工艺设计要适应原料品质和产品性能。“规范”以目前常用的资源类和国家节能环保政策鼓励的工业废渣类如页岩、煤矸石、粉煤灰等原料为重点, 其他如淤泥等原料的生产线目前尚少, 本“规范”中对其工艺设计虽然没有涉及, 但可以参照相关条款的原则要求进行设计。
《烧结砖瓦工厂设计规范》 (GB 50701-2011) 中没有包括烧结墙板类产品的有关内容。随着这些产品的不断发展与成熟, 我们将进一步总结产品技术资料, 在以后的修订时予以补充。
5 结束语
《烧结砖瓦工厂设计规范》 (GB 50701-2011) 的内容力求体现先进性、适用性和前瞻性, 充分考虑了我国烧结砖瓦工厂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 体现了“规范”来自于工程实践、为工程实践服务、推动工程建设高水平发展的宗旨。随着我国建设工程日益法制化和国际化, 本“规范”的实施对烧结砖瓦工厂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是规范市场秩序、推动技术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手段, 对我国烧结砖瓦工厂设计、促进技术进步和标准化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说明编制 篇8
1.1 修订背景
GB/T 15345—2003《混凝土输水管试验方法》国家标准经过十多年的应用为我国混凝土输水管质量检验检测和产品验收等质量评价方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在应用过程中暴露出的现有标准方法的不够严谨、不配套、不协调以及检测手段的应用局限等问题,使标准方法的修订成为必要。2012年9月11日,国标委综合(2012)50号《关于下达〈2012年第一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中,GB/T 15345—2003国家标准被正式列入2012年度国家标准修订项目计划(计划编号:20120911-T-609)。
GB/T 15345—2003标准的修订工作由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硏究院检测中心和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来自全国与混凝土输水管有关的研究、生产、质检、设备制造及量具制造等共20家单位及几十位行业内各方面的专家参加了新版标准的修订起草工作。修订后的GB/T 15345—201X《混凝土输水管试验方法》(以下简称新版标准)近期即将发布。读者可关注新版标准的发布并结合本文增加对新版标准的理解。
1.2 新版标准编制原则
(1)满足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要求,符合国家和相关行业的方针、政策。
(2)内容应系统全面,结构合理,考虑最新科研成果,规范指导混凝土输水管的检测控制。
(3)规定的项目和试验方法应便于实际实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3 新版标准主要结构
新版标准共分十三章: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外观质量;5.几何尺寸;6.水压;7.外压荷载;8.混凝土强度;9.保护层砂浆抗压强度;10.保护层砂浆吸水率;11.管子接头相对转角;12.试验数值的修约与比较方法;13.试验报告。
附录部分有3个规范性附录及1个资料性附录:《PCCP、JCCP和UPCP管水压试验装置》(资料性附录A)、《PCCP、JCCP管外压荷载试验方法(三点试验法)》(规范性附录B)、《保护层砂浆抗压强度试验方法(切割法)》(规范性附录C)、《保护层砂浆吸水率试验方法(沸煮法)》(规范性附录D)。
2 新版标准修改的主要内容
2.1 范围
(1)对自应力混凝土管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删除了Ⅱ型管和Ⅲ型管。删除原因:GB 4084—1999《自应力混凝土输水管》已修订待批,修订产品标准时已删除了Ⅱ型管和Ⅲ型管。
(2)增加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顶进施工法用钢筒混凝土管的相关内容。
(3)增加了“其他混凝土输水管可参照新版标准执行”的范围说明。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删除了6个作废标准:GB/T 177—1985《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GB 1250《极限数值的表示方法和判定方法》、GB 5695—1994《预应力混凝土输水管(震动挤压工艺)》、JC/T 218—1995《自应力硅酸盐水泥》、JGJ 70—1990《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和JG/T 3020《混凝土试验用振动台》。
(2)删除了2个不必引用的标准:①JC/T 748《预应力与自应力钢筋混凝土管用橡胶密封圈(原ZB Q43 001-1987)》,因为方法标准与产品标准的关注点不同,例如橡胶密封圈没有专业检测机构检测难以确认其是否符合JC/T 748,而水压试验用的密封圈只要保证试验时密封可靠即可,不必在方法标准中作为前置条件限定试验前必须先确认橡胶密封圈是否符合JC/T 748,以保证方法的可操作性;②GB 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原对GB 50268的引用只是引用了其中“9.2压力管道水压试验”中压力表的选用条件,而且明示了要求。新版标准中保留了明示要求“最大量程宜为试验压力的1.3~1.5倍,表盘直径不宜小于150mm”,不将GB 50268作为引用文件,以方便对新版标准的理解和使用。
(3)更新了6个标准:GB 5696《预应力混凝土管》、GB/T 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 11837—2009《混凝土管用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方法》、GB/T 19685《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原标准JC 625《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GB/T50081《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原标准GBJ 81-1985)、GB/T 50107《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原标准GBJ 107)。
(4)增加了2个产品标准:JC/T 1056《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管》和JC/T 2092《顶进施工法用钢筒混凝土管》。
(5)增加了13个仪器设备标准:GB/T 1226—2010《一般压力表》、GB/T 3159—2008《液压式万能试验机》、GB/T 6092—2004《直角尺》、GB/T 8177《两点内径千分尺》、GB/T 9056《金属直尺》GB/T21388《游标、带表和数显深度卡尺》、GB/T 21389《游标、带表和数显卡尺》、GB/T 22773《机械秒表》、GB/T 22778《液晶数字式石英秒表》、GB/T 30435《电热干燥箱及电热鼓风干燥箱》、JB/T 11272—2012《水平尺》、JC/T 971《水泥制品工业用水压试验机》及JG 237《混凝土试模》。目的是保证选用、验证、确认仪器设备主要性能指标时有现行有效的依据,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2.3 术语和定义
(1)新版标准删除了GB/T 15345—2003中的裂纹、凹凸度、碰伤、椭圆度的术语和定义。原标准中“裂纹”指水纹、龟裂等表面存在的因收缩而形成的不规则缝隙,而在相关的几个产品标准中的“裂纹”缺陷主要是指表面存在的伸入保护层或管壁混凝土内部的缝隙,与“裂缝”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而非指收缩形成的缝隙,因此,本次修订时删除了“裂纹”,增加了“龟裂”的术语和定义,以避免混淆;“凹凸度”是指缺陷“凹凸”的程度,是否允许存在或允许多少程度的存在需要根据产品标准中的要求予以确定,所以不作为一个缺陷项目单列;“椭圆度”的定义在标准5.3.6条的计算公式里已能够直观表达;“碰伤”也比较直观便于理解,因此,本次修订时认为不必对此专门定义。
(2)新版标准修订了裂缝、露筋、凹坑和相对转角的术语和定义。
a)裂缝:原标准3.5条中定义为“管壁表面存在的因受外力作用而形成的伸入保护层或管壁混凝土内部狭长的缝隙”,本次修订时更关注对缺陷特征的客观描述,而不是首先分析其产生原因,而且原因也可能是多种的,同时还说明水纹和龟裂不在此列,因此,定义为“管壁表面存在的伸入保护层或管壁混凝土内部的缝隙。不包括水纹和龟裂。”(新版标准3.5条)
b)露筋:原标准3.6条中定义为“管子的受力钢筋未被砂浆或混凝土包裹而外露”,强调的是对受力钢筋的要求,实际上无论受力钢筋还是非受力钢筋都存在露筋的现象,至于是否被允许则是产品标准或规程里根据需要制定的要求,不应是定义里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次修订时取消“受力钢筋”的前置说明,定义为“钢筋未被砂浆或混凝土包裹而外露。”(新版标准3.6条)
c)凹坑:原标准3.8条中定义限定“在一阶段管内壁形成的深度大于壁厚二十分之一且大于5mm的凹陷”,本次修订还原缺陷本身的特征就是“凹陷”,不论是产生在哪类管子,因此,定义为“管壁内侧或承插口工作面上存在的非正常凹陷。”(新版标准3.7条)
d)保护层脱落:原标准3.11条中术语为“脱落”,定义中主要指针对保护层的局部脱落使此处受力钢筋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因此,本次修订该术语为“保护层脱落”,定义为“保护钢筋的混凝土或砂浆层出现的损伤或脱落。”(新版标准3.9条)
e)管子接头相对转角:原标准3.16条中术语为“相对转角”,定义为“产品标准规定的二根相邻的管子纵向轴线的夹角”,本次修订将术语修改为“管子接头相对转角”,更为准确,因此定义为“安装完成后,二根相邻的管子纵向轴线的夹角。”(新版标准3.12条)
(3)因为“麻面”是混凝土制品中常见的缺陷形式,因此,增加了“麻面”的术语和定义。(新版标准3.2条)
(4)增加了“承口露砂”、“龟裂”的术语和定义(新版标准3.14条、3.15条)。
(5)“麻面”、“粘皮”、“裂缝”和“露筋”的定义参考了GB 4623—2014《环形混凝土电杆》中的定义。
(6)增加了对术语和定义的英文表达。部分术语参考了1989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由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许如源、蒋恩德主编的《英汉水泥与混凝土词典》以及GB/T 16752—2006《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试验方法》中部分术语的英文表达。
2.4 外观质量
新版标准规定了外观质量九个项目的检测方法,与GB/T 15345—200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1)修改了对试件的要求。由于新版标准主要是面向产品制作完成后出厂检验或型式检验项目的试验方法,不包括过程控制项目的试验方法,因此,取消了原标准“已生产的管子,其中有些试验可在蒸汽养护(或自然养护)脱模后进行,有的试验可在入库前进行”的规定,统一规定为“整根成品管”。
(2)增加了“仪器设备”的规定。由于取消了原规范性附录A《试验用主要仪器和量具》,所以在此对外观质量检测所需仪器和量具的量程、精度或分度值作出统一规定;属于通用量具的,要求其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3)删除了原标准在5.2.6条中使用20号铁丝作为辅助工具的规定,改为新版标准4.3.1条中“粗细适宜的铁丝”。
(4)删除了缺陷项目飞边、毛刺、漏补等内容。因为“飞边”、“毛刺”无法准确定义,因而就无法准确识别;“漏补”即应修补但未修补,按相应缺陷项目测量评定即可,单列作为缺陷项目无法准确进行评定。
(5)删除了原标准“5.2.13.2若瑕疵的估算面积位于判定值边缘时,可改用百格网测算”的规定,因为“百格网”不是通用或专用量具,用此作为最终测算的工具在其量值溯源方面存在问题。而且,在实际测量中极少用到百格网。
(6)规定了锤头重量范围为250~500g。敲空鼓范围使用的羊角锤重量原标准中为250g,考虑ANSI/AWWA C301—1999《钢筒型预应力混凝土压力管》中规定“锤头重量不超过500g的锤子”,并同时考虑保证锤重有一定下限,因此,进行锤重范围规定。
(7)对每个试验方法的表述作了适当修改。
2.5 几何尺寸
新版标准规定了各类型管子的内径(包括管内径、承口工作面直径)、外径(包括插口工作面直径、插口止胶台外径)、承插口钢环直径、承插口钢环椭圆度、长度(包括承口工作面长度、插口工作面长度、承口深度、插口长度、长度)、管壁厚度、端面倾斜(包括端面倾斜、端面垂直度)、保护层厚度等几何尺寸项目的检测方法。与GB/T 15345—200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1)将保护层厚度和管壁厚度纳入了几何尺寸范围。
(2)修改了对试件的要求。由于新版标准主要是面向产品制作完成后出厂检验或型式检验项目的试验方法,不包括过程控制项目的试验方法,因此,取消了原标准“用已生产的Z、YYG、SYG和PCCP或SYG、PCCP管芯”的规定,删除了对几何尺寸测量时试件龄期的要求,修改为试件用整根成品管;明确了PCCP和JCCP应在防护涂层处理后进行承口和插口尺寸的测量;SCP管应在水养结束出池,表面风干后进行测量。
(3)增加了“仪器设备”的规定。由于取消了原规范性附录A《试验用主要仪器和量具》,所以在此对几何尺寸测量所需仪器和量具的量程、精度或分度值作出统一规定。
(4)增加了软性游标卡尺(示意图见图1)替代目前通用游标卡尺用于PCCP和JCCP椭圆度评定时的插口直径测量,对于大口径管来说解决了大规格游标卡尺尺身长、重量大而带来的不便运输、不便溯源、不便操作等难题。
1———固定测量爪;2———测量面;3———定位块(PCCP插口直径测量时使用);4———滑动测量爪;5———制动螺钉;6———软主标尺;7———游标尺。
(5)删除了原标准图3中的图b)Z(Ⅱ)和图c)Z(Ⅲ),因为新版标准中删除了Ⅱ型和Ⅲ型管。
(6)增加了UPCP和JCCP几何尺寸测量的相关内容,并增加了图8关于UPCP管示意图。
(7)修改了图7中对承口内径Bb的测点位置LDb,在管子安装的理论工作面区域内,近似取工作面的中部。
(8)增加了SYG(滑动密封圈)的测量方法。
(9)增加了对图4~图8中各个测点位置的文字说明,使测点位置更明确。
(10)增加了Bb、Bs测量时,使用内、外径π尺对测量结果影响的提醒,以避免π尺厚度引入的误差可能对结果的误判。
(11)修改了原PCCP承口椭圆度、插口椭圆度测量时,直接测量最大和最小各两个值的规定,因为目测难以定量确定哪个部位椭圆度最大或最小。要求测量并记录4个值,用最大值和最小值更准确。
(12)修改了原标准PCCP承口深度C、插口长度测量方法,将“任意测量两个值”修改为测量记录最大值和最小值。
(13)增加JCCP端面垂直度的测量;明确了在管两端各测量2个值,记录共4个值,取其最大值进行结果评定。因为检测原始记录应反映所采用试验方法规定的程序并具有可追溯性,只记录一个“较大值”无法从原始记录上证实按方法标准的规定进行了4个测点的测量。
(14)删除了原标准中YYG、SYG和PCCP管芯厚度的测量方法,因为新版标准主要针对成品管而非过程产品检验。增加了UPCP和JCCP管壁厚度测量方法和图9示例。
(15)增加了PCCP和JCCP管长度的测量:明确了采用测量投影长度的测量方法。
(16)对于保护层厚度的测量由于有不同管型,因此,新版标准作了详尽规定:
a)增加了采用非破损检测法测量保护层厚度的条文,目的是适应今后非破损检测的需求。
b)修订了自应力混凝土管保护层测点位置,因为已修订的GB 4084产品标准直接引用了GB/T 15345。
c)为使带变径管子的保护层测点位置表述一致,本次修订将SCP、YYG以及SYG的测量点位置作了一致的规定。
d)增加了测量点位置的公差要求,具体为+20mm、-20mm,因为破损法或无损法检测都无法保证测点恰好位于标准规定的那一个点的位置。增加位置公差目的在于避免可能产生的争议。
e)增加了JCCP管保护层厚度测点位置的规定,测量外表面环筋保护层厚度。
f)增加了对双层和多层缠丝PCCP管钢丝保护层厚度的测量为最外层钢丝净保护层厚度的要求。
g)明确了保护层厚度修约要求。由于在确定预应力混凝土管保护层厚度时应加上钢筋的直径,通常取钢筋的名义直径而不是实测钢丝直径参加计算,本身存在误差,采取更精确位数的数值修约没必要,因此,统一取保护层厚度结果修约至1mm。
h)规定了在仲裁检验时采用破损检测法。
i)对原标准中用“CX”表示的轴向测点位置均改为“L”加相应参数作为下标表示,方便理解,如管子D0的测点为LD0。
j)由于各产品标准中对相同的参数可能用了不同的符号表示,如GB 5696中YYG、SYG含钢筋直径的保护层厚度用“h”表示,GB/T 19685中含钢筋直径的保护层厚度用“tg”表示。为了保持新版标准全文中相同参数尽可能用相同的符号、不同参数尽可能不用相同的符号,新版标准中未完全采用与产品标准中一致的符号,尽可能对符号进行了统一,并对各符号进行了说明,保证标准使用时与各产品标准有一致的理解,如:均用to表示包括钢筋直径的保护层厚度。
2.6 水压
(1)删除了原标准7.2a)关于自应力混凝土膨胀率及确定膨胀稳定期的方法规定,因为膨胀稳定性测试是过程检验的内容。新版标准中采取了与JC/T2126.4—2012《水泥制品工艺技术规程第4部分:自应力混凝土输水管》4.5.4条中“养护至自应力混凝土膨胀稳定后(以同步试件测定为准),自应力管方可出水池试压”一致的规定,明示为“管子水养至自应力混凝土膨胀稳定后(以同步试件测定为准)出池进行水压试验,……”,不进一步具体规定如何测定自应力混凝土的膨胀率及如何确定膨胀稳定期。第三方检验时也以查验同步试件测定记录为依据确定管子膨胀稳定性。
(2)修改了原标准中SYG管抗渗性能试验可在管芯缠丝后进行的规定,这个规定当时是方便管子制造企业进行过程检验控制,在砂浆保护层制作前进行抗渗检验,有利于发现渗漏点,从而进行准确修补。新版标准主要检验对象是成品,因此,规定用砂浆保护层制作完成以后的管子。对于制作过程中的抗渗试验方法,在新版标准6.1.4条下加注的方式予以规定,方便企业参照执行。
(3)修改了SYG、PCCP的试验龄期规定。原标准中是以管芯混凝土的龄期来计算的,由于水压试验过程中砂浆保护层会受拉力,可能导致其开裂,因此除规定管芯混凝土龄期外,还规定了砂浆保护层试验的最低龄期,以保证不因不恰当的试验龄期导致管子受损。
(4)增加了JCCP和UPCP的水压试验方法。
(5)修改了SYG、YYG抗渗试验恒压时间,见新版标准表2;原标准依据管壁或管芯厚度将抗渗检验时间分为10种状态,经过大量试验证明恒压时间对抗渗试验的影响并不显著,因而没必要将抗渗检验的恒压时间段分得太细。新版标准将抗渗性能和接头密封性能恒压时间以管壁或管芯厚度(不含砂浆保护层)为80mm为界分为两类,80mm及以下的恒压时间均为10min;80mm以上的恒压时间均为15min,也减少了误操作的可能性。
(6)为方便应用,根据GB 4084标准的报批稿,将SCP的抗裂性能检验及接头密封性能检验恒压时间10min和相对转角检验恒压时间5min纳入标准表2中。
(7)增加了水压试验装置的规范化要求:SCP、YYG、SYG试验装置参照JC/T 971《水泥制品工业用水压试验机》的规定设计验收。由于JC/T 971中没有包括PCCP、JCCP和UPCP试验装置,因此,新版标准制订了资料性附录A“PCCP、JCCP和UPCP水压试验装置”,可作为相应的选购、设计、验收的参考依据。
考虑到压力表的安装位置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规定:对于立式水压试验装置宜安装在水压试验装置的底部;对于卧式水压试验装置宜安装在堵板外侧管子中心线对应部位。加注说明:立式水压试验装置若压力表安装在水压试验装置顶部时,其检验压力控制值由底部检验压力控制值扣除对应高差引起的水柱压差。
2.7 外压荷载
(1)外压荷载试验方法为新版标准新增项目,规范性附录B《PCCP、JCCP外压荷载试验方法(三点试验法)》为新版标准新增内容,外压荷载试验三点法参照了ASTM 497M—2013aε1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Concrete Pipe,Manhole Sections,or Tile(Metric)1和GB/T 16752—2006《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试验方法》,外压荷载实测值的确定原则参照了GB/T 50152—2012《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中第5.3.5条。
(2)新版标准外压荷载试验方法与GB/T 16752—2006的外压荷载试验方法有以下不同:
a)适当增大了下支承梁截面尺寸参数和圆弧半径,更加符合大口径管子三点试验状况;
b)增加了两点或多点加荷的规定;
c)删除了切割长度不小于1m的圆柱体单元的试验方法,因为采用切割样品会造成应力损失,降低管材的承载力,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d)修改了抗裂外压荷载实测值的荷载确定方法,参照GB/T 50152—2012《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第5.3.5条制订了抗裂外压总荷载实测值的确定原则。
e)为便于使用标准的各类人员正确理解、操作及表达结果,增加了“外压荷载检测记录内容及格式示例”。表格示例中列出了外压试验中需要使用的各个参数以及试验过程荷载分级方法。
(3)管子试验龄期:充分考虑试验时管体本身的安全性,以免管子不必要的损伤,规定“管体混凝土的龄期不宜少于28天;同时,PCCP管砂浆保护层的龄期当采用蒸汽养护时,不宜少于7天;当采用自然养护时,不宜少于14天。”
2.8 混凝土强度
(1)由于修订中的GB 4084未将自应力混凝土强度列入出厂检验或型式检验项目,因此,本次修订删除了其中涉及自应力混凝土试件的内容。
(2)考虑到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混凝土试模规定使用150mm×150mm×150mm立方体试模,也允许使用100mm×100mm×100mm立方体试模。但增加了“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60时,宜采用150mm×150mm×150mm立方体试模”的规定,以符合GB/T 50107的规定。
(3)试件养护条件增加了“采用蒸汽养护的管子,其评定混凝土强度等级所用试件,应先随管子同条件养护,脱模时间与管子脱模时间相同。脱模后置入标准养护条件下继续养护,两段养护时间的总和应为设计规定龄期。”以提醒使用标准的各方注意遵守GB/T 50107的规定。
(4)对取样频率、试件制作、养护要求和结果评定作了说明,由于部分引用标准已有新的版本,新版标准修订时作了相应修订调整。
(5)新版标准8.2.5.3条规定用于评定混凝土强度等级的试件抗压强度不考虑制管工艺的影响。原离心成型工艺和立式挤压成型工艺换算系数要求各企业根据自身试验数据积累统计确定,虽提供了推荐值,但各个企业由于所用材料和工艺参数控制的不同导致换算系数有着较大差异,本次取消换算系数将对产品质量有更充分的保证。该条规定与GB/T 11837—2009中第9.4条的规定一致。
2.9 保护层砂浆抗压强度
(1)新版标准对原标准附录C《保护层砂浆抗压强度试验方法(切割法)》包括试件制作、养护方式和养护时间等内容进行了修改,内容更加完善。
(2)保护层砂浆抗压强度试件是边长只有25mm的立方体小试件,切割出来的试件与试模成型出来的试件在形状的精度方面有较大偏差,同样的形状公差相对于小试件而言可能影响就更大,导致试验结果离散性较大。通常实际工作中会发现,即使从一个模板上切割出来的试件,其试验结果却相差很远,因此,在制订试验方法时,工作组客观地分析考虑了由于各种原因不可避免造成的样品偏离、由于试件承压面积小使总荷载小而导致试验机加荷速度难以控制、由于操作人员经验不足或操作不一致等等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工作组认为如果从同一个模板上同一次制作出来的试样上切割出来的试件中有能够达到标准要求的抗压强度的试件,就说明保护层砂浆具备了这个强度,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能使每个试件都达到要求。因此,新版标准修改了原标准中直接采用6个样品测量结果取平均值的规定,允许选择切割质量较好的10个试件,并以这10个试件抗压强度值中较大的6个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保护层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即剔除4个较小值,视其为试件尺寸、试件加工、试验仪器、试验过程及人员误差等的影响结果。
(3)删除了原标准C.5.3关于计算出的立方体抗压强度乘以0.8作为PCCP保护层砂浆标准强度的规定。ANSI/AWWA C301—1999标准“4.6.8.5保护层砂浆抗压强度试验”条款中说明“立方体试块等效的圆柱体强度折算是将立方体强度乘以系数0.8求得。砂浆保护层试样的等效圆柱体强度由六个立方体试块的等效圆柱体强度值取平均值求得。砂浆保护层试样的28天等效圆柱体强度不得低于37.9MPa。”按GB/T 19685—2005的6.2.9.2条规定“保护层水泥砂浆28天龄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不得低于45MPa”,以45MPa作为保护层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指标值已考虑了等效换算系数,45MPa×0.8等于36MPa,与ANSI/AWWA C301-1999规定的等效圆柱体强度相近。因此,按GB/T 19685—2005的6.2.9.2条进行判定时,应采用立方体抗压强度值而不是等效圆柱体强度值与标准指标值进行对比、判定,立方体抗压强度不需要再乘以0.8的换算系数。
2.1 0 保护层砂浆吸水率
(1)修订了原标准资料性附录E“砂浆保护层吸水率试验方法(沸煮法)”作为新版标准规范性附录D。删除了其中的方法B;以原标准方法A为基础,完善了对试件的制作方法、养护方式、数量与尺寸和试件龄期的规定,提供了吸水率计算公式。
(2)增加了结果评定。由于结果计算后涉及数据修约处理后的位数取舍与产品标准规定指标值可能有不一致的情况,为了方便对各类型管按产品标准规定对吸水率进行比较判定,新版标准规定了当标准有规定时修约至标准规定,当无规定时修约至0.1%。
2.1 1 管子接头相对转角
(1)增加了适用于PCCP管双胶圈按管端位移值或按接头间隙差确定转角的试验方法,并给出相应计算公式。相关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均被使用。
(2)规定了仲裁检验方法。
3 结语
【说明编制】推荐阅读:
铁路编制说明07-03
标准体系编制说明05-16
需求计划编制说明09-03
技术标编制综合说明06-09
电力安全规程编制说明07-31
投资概算书编制说明08-18
公司预案编制情况说明12-19
施工进度计划编制说明01-03
速溶咖啡企业标准编制说明06-05
文件4:进度计划编制说明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