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研究

2024-07-18

编制研究(精选12篇)

编制研究 篇1

1投标文件编制的依据和作用

编制投标文件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 1) 招标文件要求; ( 2) 标前会议记录、补遗书; ( 3) 招标文件提供的地理环境、水文气候、地方材料等参考资料; ( 4) 现场考察统计和调查资料; ( 5) 招标文件的技术规范、图纸和清单; ( 6) 施工组织的设计; ( 7) 施工技术人员、技术装备; ( 8) 施工管理的经验; ( 9) 以往类似编标经验; ( 10) 国家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地方规章制度政策 ( 包括各种标准、规范) 。

一份好的投保文件很重要, 直接反映企业人员、业绩、设备、财务等方面的实力, 还能体现出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文化。投标文件是施工企业为承揽工程建设向建设单位提出来的要约文件, 也是建设单位了解投标单位综合实力的窗口, 是施工企业获得中标的依据, 也是评标组织 ( 评标委员会) 进行评审和比较的对象。中标的投标文件还和招标文件一起成为建设单位和中标人订立合同的法定根据。因此, 投标人必须高度重视建设工程投标文件的编制工作。

2做好投标文件编制的方法

( 1) 投标文件对于招标文件来说, 就是“答卷”, 因此要熟读、理解招标文件包括图纸、清单、补遗书、答疑书等, 在阅读过程中重点内容如递交方式和时间、人员、资质、业绩、财务、包封和盖章签字要求等勾画出来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容易遗忘的内容统统写入备忘录, 它能很好的体醒自己。对招标文件中有质疑或不能理解的地方要做好记录归纳整理, 在标前答疑或规定时间内以传真、函电向招标单位提出及时沟通解决, 并请招标单位澄清。这些细节的东西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如果没有注意到, 很可能造成废标, 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必须提高重视。通过充分了解招标文件, 全面掌握项目情况、 核准工程量, 可以为编制好的投标文件打下好的基础, 它直接影响编标的质量和效果。

( 2) 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作出编制计划和安排, 对标书中强制要求中需要对应体现的主要企业资料、人员、设备、业绩、财务进行初步赛选和确定, 把能确定下来的资料尽早确定, 尽量把工作往前赶, 给后面的资料汇总、审核检查、修改工作预留充足的时间。比如: 银行保函和经公证的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 需要提前准备好有关资料交银行和公证处办理, 以免到开标前相关单位未能及时提供资料而影响开标。

( 3) 商务标的编制。商务标在整个投标文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当于是企业的脸。商务文件是充分反映企业实力、能力、企业信誉的合法性文件。一般包括投标函及投标函附录、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和授权委托书、联合体协议书、资格审查资料 ( 企业基本情况、人员状况、业绩、 资质证明文件、企业信誉及财务状况等等) 。编制资料时必须按照招标文件要求和评标办法以及造成废标的条件要全面响应, 不得有丝毫的马虎。

( 4) 技术标编制。合理可行的技术标是标书优质和合理报价的基础, 它体现着投标单位的施工水平和整体实力, 直接影响投标文件的综合质量, 对是否中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编制技术标前要

熟读招标文件与图纸找出工程的特点、重点、难点。在了解工程项目结构类型、施工地质条件、重点工程基本情况的基础上, 根据工程项目施工难易程度进行合理编制, 严格满足工程项目招标文件的要求, 充分体现投标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的针对性。编制技术标时文件中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施工安排、环保措施、质量安全措施、工期等符合工程项目的实际, 遵循“科学、规范、经济、合理、适用、可行”的原则, 按招标文件要求编制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组织精干、措施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

( 5) 报价文件的编制。投标文件的核心部分是报价文件, 在编制报价文件时, 首先要针对不同的评标办法、不同地区的惯例、不同工程项目的类别, 采用不同的策略。在报价编制过程中首先要认真的进行现场考察, 进行多方的调查材料的价格, 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 各类资格性和符合性内容应当齐全, 装订成册, 而投标文件对资质证明、价格、技术、财务状况、信誉、业绩、服务等不是缺项, 就是遗漏, 或是份数不够, 该签字盖章的没有签盖, 开标一览表内容不全, 对招标文件的要求部分实质性响应或根本没有响应, 评标得分可想而知。认真全面核实工程量, 合理使用定额, 预算完成后进行成本分析。根据以往的投标记录或收集有关的资料, 对其他投标人的标价进行分析, 确定最可能出现的报价范围, 最后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管理水平、市场实际价格结合业主的评标办法确定工程的最终报价。

( 6) 仔细检查、完善投标文件。标书编制完成后, 应由专人对照招标文件要求和评审办法逐一检查投标文件, 包括每一个字, 每个标点符号、每一句话, 避免错字、漏字、别字的低级错误, 然后对投标文件进行修改、完善、终稿。最后投标文件的装订也要引起重视, 力求精致简约, 给评标专家一个严肃、认真的印象。

3重视投标文件的编制

在招投标活动开展过程中, 制作相应的招投标文件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而言, 投标人都会做足准备工作, 以便在招投标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中标可能。但根据以往经验判断, 最终影响招投标情况的, 主要是招投标文件的制定。无论是中标还是废标, 都必须在招投标文件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部分。因此招投标文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内容必须力求完整, 且在价格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 在整体制作外观上具有美观的特点。故而, 如何进行投标文件编制, 就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 1) 熟读、吃透招标文件, 根据招标文件的强制要求提供资料。

首先, 针对不同的项目往往会有完全不同的办法, 此外还要依据不同地区的特点, 选用不同的投标书制作方法。需要对该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 还需要多方面调查在材料的价格, 做到全方面整合信息资源, 将内容制定成册。同时还需要在投标文件中对企业资质有良好的证明, 包括企业财务状况、信誉等, 必须有相应的盖章证明, 才能显示该企业的实质性竞争能力。其次, 还需要对工程量进行全面核实, 这样才能有效进行成本估算。只有制定出完整的工程项目预算, 才能对各环节有所把握, 进而有效进行成本控制。这一核实与估算过程可以采纳之前的投标记录或者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并且有效对报价有所把控, 最终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当时的市场行情制定出该项目工程的最终报价, 在投标文件中进行呈现。

( 2) 根据招标文件中投标文件格式进行合理排版, 文字数据要表达准确, 逻辑要符合要求。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 对投标文件中所需的资料按目录顺序罗列, 做到一目了然。文字表达准确、完全符合招标文件的规定。投标文件里内容逻辑符合规定, 例如: 人员简历表里面的类似项目管理业绩要和企业业绩表里面的人员相对应。

4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知道, 工程投标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 往往有许多因素无法确定, 要靠不断的积累经验分析、判断。所以, 作为一名具体编制标书的人员要加强学习, 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 同行之间经常学习交流、经验共享、资源共享, 不断的总结在投标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难题,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提高投标文件质量从而提高中标率。

参考文献

[1]崔桂茶.工程量清单招标方法及相关问题探讨[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13) .

[2]方冠卿, 董继坤, 杨建中.如何减少投标文件漏洞[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23) .

编制研究 篇2

运行,在试运行期间指数工作组将广泛收集市场专家及各机构投资者的意见,以利于后续工作的完善。后续工作工作组将围绕如下方面展开:

一是,在推出全价指数的基础上继续推出特征指数,以利于控制投资风险,发掘债券自身内在规律;

二是,提供指数的详细跟踪服务;提供基金管理人如何评估基金及基金管理人业绩相关指标、图形分析、组合指标比较;

三是,为满足机构投资者的需要和便于与中国债券指数跟踪比较,工作组为机构投资者定制了“我的资产组合”,投资者只需要根据在中央结算公司预留的账号和密码输入自己持有的债券,即可实现以同样的指数编制方法来评估自己的投资业绩;

四是,为债券市场提供中性的、可比较的一套价值评估系统,给基金管理人选定基金托管人一套科学的依据。

在中国编制债券指数是新生事物,我们既不能照搬股指的编制技巧,也不能盲目引进国外债券指数编制方法。中国债券市场的特殊性及初级性,决定了在中国编制债券指数必须结合中国债券市场的特点,同时要考虑到中国债券市场走向国际化的趋势。中央结算公司编制的中国债券指数也是在借鉴国际经验及利用掌握的大量历史结算统计数据详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尽一切努力做到指数的编制反映中国的实际,但成熟的规则总是随新生事物的出现而不断修正完善。我们期待着国内各指数编制机构及广大市场投资者能够提出善意的意见,以利于我们更好地服务。为此,中央结算公司将成立指数专家委员会,负责对指数进行跟踪分析和完善工作,同时接受市场专家的合理建议。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体系研究 篇3

当前,我国国有资本数额巨大,为保障国有资本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经营预算方式来具体指引和调控国有资本运营的意义日益突出,建立详细全面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对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具有重要作用。《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求相关单位按照要求编制。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体系现状

(一)实践回顾

在实践中,国务院公布的《意见》对国有经营预算的内容和项目做了具体的界定,并要求各省参照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央也对其监管的企业做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具体编制规定,其中收入项目按规定列示,支出项目具体化。

目前,全国各省级地区都开始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工作,各省预算的主体基本都是各级财政部门。对比中央及各省市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表可知,现有预算表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严格按照《意见》的规定编制预算表;二是按照中央预算表格式编制;三是少数省市自主编制的预算表。

(二)理论回顾

在理论界,学者们对于如何编制报表问题存在分歧,主流观点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观点认为预算报表应包括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这种预算编制较为简单,项目严格按照《意见》规定进行编制,便于同一主体不同时期和不同主体同一时期的比较,且能够有效地反映预算收支平衡情况。但是,由于过多地关注当前的收支情况,无法真正反映国有资本的规模和价值,没有反映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宏观经济效益,同时无法通过预算收支表提供的财务信息对国有资本运营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第二类观点认为预算报表应包括预算说明书和预算收支表。这种观点在第一种观点的基础上融入预算说明书,是第一种观点的进一步延伸。通过补充预算说明书,来补充说明预算编制单位概况、预算报表的形成依据,编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这一做法的优点在于其有助于实现预算对国有资本经营活动的控制功能,而不足在于其仍然未能反映对国有资本预算的规模和效益的管理是否有效。

第三类观点认为预算报表应包括预算收支表和财务会计报表。其中财务会计报表由主表和附表组成,这能反映经营性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和经营绩效情况,但是缺少了预算编制单位的信息,以及编制过程的依据和问题。

综上,现有研究的三种观点都能反映预算收支平衡的基本情况,但均不能兼顾收支平衡情况、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和编制单位概况。因而,亟待建立一种新的预算编制体系,使之既能有效反映收支平衡,又能反映当年国有资本是否增值、累计增值总额以及国有资本经营活动的宏观经济效益,还能反映编制单位的概况和财务变动情况,以利于对国有资本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评价。

二、建立预算编制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编制目的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政府复式预算的组成部分,是政府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享有国有资本的经营收益并安排支出的专门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从整体利益出发,站在宏观角度编制的,以调整国有资本权益分布并使国有资本实现保值增值为目标,为国家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服务。考虑到国有资本的逐利本质,预算报表不仅要反映当年的经营性国有资本收支状况,还要反映一段时期内经营性国有资本的财务状况,判断其是否增值,以及国有资本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并披露经营过程中的重大事项等。如此才能使社会公众充分、及时地了解有关信息,使政府能够更好地利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这个工具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宏观调控能力,让国有资本更好地实现保值增值。

(二)编制原则

1.?量入为出,周期平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多少要以收入来决定,因此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状况决定了预算的规模。由于受经济波动因素影响,经济建设或生产投资的见效周期通常超过一年,因此要以周期平衡的原则来衡量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不能寻求简单机械的平衡。

2.?资本保值增值原则。考虑到资本的逐利本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要追求国有资本在保值基础上尽可能多的增值,在此基础上兼顾一些社会责任。基于这一原则,设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项目要从分解权益和盈余出发,围绕盈余目标和战略目标,安排国有资本的投入和收益获取活动。

3.?统筹兼顾,适度集中。统筹兼顾企业自身积累与发展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及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使国有资本收益适度集中,确定合理的预算收支规模,以保证国有资本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保值增值。

4.?彼此独立,相互衔接。本文在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时,在一般收支预算的基础上加入了财务会计报表和预算说明书。尽量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能够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相对独立性,又能很好地与公共预算衔接。

(三)预算的主体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体是各级财政部门。据上述编制目的可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编制的,注重宏观整体利益,以实现保值增值为目标,为国家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服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体应当是国家,但国家不能具体执行,只能授权出资人代表负责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中,各级财政部门作为预算主管单位,负责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支,为预算主体。

(四)编制方法

工作计划编制研究 篇4

一、工作计划的特点

工作计划是一种事务性文书, 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对一定时期内的工作预先提出目标措施、及进度安排的文书。简而言之是指单位或部门将来做什么事。

1. 预见性。

预见性是计划的最显著特征。计划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等, 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 制定的在行动之前对工作的任务、目标、方法、措施等作出的预先安排和部署。

2. 针对性。

常言道:“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工作计划是本单位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级部门的工作安排和指示精神, 结合本单位的主客观条件和相应能力制定出来的有意义和价值的工作任务。

3. 可行性。

工作计划不是空中楼阁, 不是幻想和梦想。可行性是工作计划的核心。如果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目标定得过高、措施无力, 则工作计划就成为一纸空文。

4. 约束性。

工作计划一经通过、批准或认定, 对本单位或部门全体人员就具有了约束作用, 必须按照工作计划的内容开展工作和活动, 不得违背和拖延。

二、如何编制工作计划

1. 编制工作计划的要求。

(1) 收集材料, 准备充分。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是编制工作计划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材料就没有工作计划。材料是构成公文的要素之一。凡是在公文写作中用来提炼主题和表现主题的事实和观念, 都是材料。没有材料的支撑, 主题无法成立, 更谈不上有什么说服力。办公室文秘工作人员在编制部门工作计划之前要全面收集相关材料。主要包括:一是法规材料。我国《宪法》第五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 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收集法律法规材料重点是新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 》等。二是政策材料。政策是指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 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 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党和国家根据需要制定政策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如:积极财政政策、遏制通货膨胀政策、房屋宏观调控政策、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等。三是上级主管部门工作要求。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国家机关按照法定职权行使管理经济、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如:根据《宪法》八十九条规定, 国务院行使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领导和管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是教育的主管部门, 依法行使职权。如:《义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 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 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公安机关主管国家治安管理工作。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条规定, 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全国的治安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治安管理工作。除此之外, 根据需要还需收集历史材料、事实材料等。

(2) 知晓要求, 明确任务。即本单位或部门需要做什么, 明确工作任务。一是法规要求, 明确法定任务。如:用人单位须依法用工, 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劳动者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按照规定支付工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于2011年7月1日生效实施。《社会保险法》第四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六条规定, 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 并自欠缴之日起, 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 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二是政策要求, 明确政策任务。如:节能降耗政策, 我国政府承诺“十一五”期间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我国2009年、2008年、2007年及2006年的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了2.2%、4.6%、3.66%和1.79%。如果完不成降耗目标, 将引发国际上对中国未来能否如约遵守低碳减排承诺的担心。中国政府强化了对“两高一资”产业的限制。为此, 许多单位按照上级要求制定了本部门节能降耗工作目标和要求。三是上级和主管部门要求, 明确上级规定的任务。在我国, 任何单位或部门一般有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自律组织, 它们在管理权限内给下级部门或所属部门下达工作目标和部署工作任务。如:教育部实施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开展中小学校长培训等。2010年4月5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提出: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内容是, 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为此, 在我国各个单位基层党组织开展了创先争优专题活动。四是单位要求, 明确单位规定的任务。为了顺利完成法定任务、政策任务、上级党政和主管部门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各单位结合实际, 制定工作目标、工作任务, 落实工作措施, 分解工作任务。

(3) 主体明确, 责任清晰。编制工作计划特别要把工作目标、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科室, 即责任主体明确, 防止推诿。中国有个著名的故事——和尚挑水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 四个和尚要水喝。其寓意是:办一件事, 如果没制度作保证, 责任不落实, 人多反而办不成事。

此外, 工作任务责任还要落实到人, 落实到具体岗位, 防止责任不明和相互扯皮。

(4) 措施具体, 切实可行。即是指为了顺利实现工作目标, 完成工作任务采取的方法、手段。主要包括:制度、技术、物资保障等方面。如:制定和实施奖惩制度、采用先进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人力、财力和后勤保障等。措施要具体, 即具有可操作性。切忌说大话、空话。如:对职工进行理想教育等。

(5) 进度适宜, 安排合理。即一定期限内完成工作目标、工作任务的日程进度要适宜, 强调工作质量, 做到进度和质量的统一。安排要合理, 确保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不浪费时间和资源。

2. 编制工作计划应注意的问题。

(1) 语言简洁, 准确使用语言文字。语言要求是:简洁、准确。简洁是编制工作计划语言的基本要求。文字要简炼, 篇幅要短小精悍。选用简洁的词语, 删去可有可无的文字。不穿靴戴帽, 不抒情, 不描写。不说套话、空话和废话。准确, 即语言表述要符合客观实际, 符合逻辑, 即概念明确, 判断和推理正确而恰当, 同时还要符合语法修辞的规范。

(2) 注意变化, 适时修正。工作计划一经批准, 不得随意变更、修改和废止。常言道, 计划不如变化。因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变化要求变更、不可抗力以及制定工作计划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工作计划不能实现, 部门工作计划也应随之变更、修改。

(3) 表达形式, 一目了然。工作计划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较适宜的表达方式是要点式和表格式。

要点式, 即条款式。如:某学校2011年教学工作计划摘要:一是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工作, 力争增加4—7个本科专业。二是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管理和服务。三是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工作, 优先选用21世纪教材或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

表格法, 即用表格的方式表达。如周工作安排表、月生产任务表、年工作目标分解表等。

摘要:工作计划是事务性文书。常言道, 做事没计划, 盲人骑瞎马。工作计划具有导向、督促和鞭策作用。如何编制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本单位和部门的工作计划是办公室文秘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工作,计划,编制

参考文献

[1]马燕珺.《合理分解工作结构编制切实可行的项目计划》[J].《石油工程建设》.2004.03.

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方案编制提纲 篇5

一、摘要

1.工程研究中心名称

2.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单位法人概况

3.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方案编制依据

4.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提出的主要理由

5.工程研究中心发展思路与计划

6.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内容、规模、地点

7.工程研究中心具备的主要建设条件

二、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1.中心所在产业领域是否符合我省相关规划确定的发展重点,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及技术瓶颈,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中心所在产业领域发展状况与市场分析、国内外技术发展方向、趋势预测。建设本中心对我省相关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将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建成后在同行中所处的地位和水平。

3.中心所在领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三、承担单位概况和建设条件

1.主要承担单位及主要合作单位概况。

2.主要承担单位相关的科研、工程化等现有基础条件,产学研用的工作基础。

3.主要承担单位取得的相关重大科研、行业标准制定、工程化、产业化成果与水平。

4.相关合作单位在行业发展中的贡献、影响和作用情况。

四、建设方案

包括目的功能和试验研究内容,建设内容和规划,工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配置方案,配套条件,投资估算,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等。

五、主要任务与目标

1.主要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2.发展战略与经营思路。

3.近期和中长期建设目标。

六、管理与运行机制

1.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与职责。

2.主要技术带头人、管理人员概况及技术队伍情况。

3.运行和激励机制。

七、附件

1.主要承担单位法人营业执照。

2.主要承担单位及合作单位的合作章程及相关证明材料。

3.前期科技成果证明文件。

企业财务报表的合并编制思路研究 篇6

【关键词】企业;财务报表;合并编制;思路;研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财务管理。财务报表能够直接的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能够让管理者按照自己的实际来调整自己的决策。合并企业财务报表,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财务管理的效率。所以说,加大对财务报表的管理是很重要的。

一、对财务报表进行合并编制的必要性

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合并的内容包括对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财务情况,资金流动状况以及形成的经济效益等进行统计分析。换句话说,财务报表的合并就是要按照实际情况来对母公司和子公司的真实的整体情况来制定综合性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能够直接的反应公司的实际经济状况、实际的利润。给公司管理者的提供了管理的思路,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管理公司。财务报表的合并与编制,使得复杂多样的财务报表变得简单化,立体化,更加有利于公司的发展。

二、我国目前企业财务报表合并编制现存问题

1.没有明确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工作准则中没有对持股问题进行明确地划分。首先就是母公司在间接管理子公司时,对于持股问题没有明确出来。财务工作人员往往是按照自己对持股问题的想法来合并编制财务报表。这样一来,合并结果出现了很大差异性。其次就是暂时性控股方面,绝大一部分公司都没有将在其他股份公司暂时控制时间内获得的利益合并到财务报表中,使得财务报表没有规范可言。

2.财务管理不是完全的真实。合并财务报表的基础就是先要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准确。但是由于一些财务人员在整理财务时出错,使得财务报表出现了错误,影响了财务的合并。另一方面,合并编制中涉及的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数目过多,部分企业中财务人员的素质有限,这也就使得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达不到。

3.子公司与母公司他们采用的财务管理政策存在差异,给合并编制带来了很多的困难。虽然我们都知道,当两个公司出现差异时,政策要以母公司为准。但是在实际生产经营中,并不是按照这个原则来进行的。母公司涉及面广,往往按照统一规定的政策来进项日常的财务管理。同时,一些子公司也会遵循母公司的管理形式,这必然要求子公司转变自己的工作模式。这也就使得财务信息出现不真实的情況。

4.合并报表中专业用语的措词存在问题,给合报表带来了很多的麻烦。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很多非企业的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合并报表的范围都是针对一些“企业”、“公司”来做出的规定,而缺少那些针对“实体”的解释和规定。合并报表是,由于专业用语的措施存在差异,也就使得合并报表成为了空想。所以说,我们的会计准则中要补充对于“实体”的说明,使得会计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更加地准确和完备。

三、企业财务报表合并编制的基础流程

1.首先要对财务底稿进行统一的整理。在进行财务报表合并之前,我们要先对财务底稿进行整理。通过财务底稿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基本经济情况和一些细节问题。整理财务底稿,给财务报表的编制呈现了大量的资料,就能减少工作中一些小麻烦,能够为合并编制指明一个正确的方向,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合并编制的工作效率。

2.其次对于一些特殊的财务报表,要先进行一些合适的处理。将母公司或者子公司中一些特殊的财务报表先进行处理,并整合到财务底稿中。这样方便了合并编制时理清公司的各个账目,提升了工作效率。

3.再次进行财务信息的调整和抵消。调整和抵消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财务报表合并编制的成功与否。在调整时,我们要遵循利益法来进行财务工作,要把企业的资产管理进行相应地调整。抵消能够避免重复记账的情况,也能够更加迅速地进行财务报表的合并编制。

4.然后对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收入等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在另一个财务报表中进行统计,得出相应地结果。

5.最后要把得出的数据正确地填入正式的财务报表中。这样就算真正地完成了财务报表的合并与编制。

四、企业财务报表的合并编制思路

1.对于企业的报表合并要有一个明确范围。明确要进行合并的财务报表的范围是保证财务报表真正准确的必要前提。正确的范围不仅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的财务状况,还能减少错误的合并行为。因此,相关部门要先明确正确的财务报表范围,要规范合并工作。同时要注意的是,当实际情况与理论出现差异时,我们要一起以实际情况为准,这样才算真正的达到合并报表的目的。特别是有控股的情况的一些企业要按照实际情况来进行合并,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2.坚持一致性和重要性的结合。一致性要求我们在进行财务报表合并时,要坚持财务政策,财务形式以及财务处理的一致性。有了一致性的方向,财务报表合并的结果才会一致,才会更加的真实。坚持合并和编制的一致性,不仅可以增强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还能提升工作效率。重要性则要求我们把重要的财务信息突出出来,要重点对那些重要的财务进行进行合并编制。坚持一致性和重要性的结合,保证财务报表的合并更加地合理。3.坚持政策的统一性,同时也要按照实际情况来进行操作。当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政策不一样时,往往对财务报表的合并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使工作更加地便利,我们要尽量来按照母公司的政策来实施。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之下,我们也可以紧着子公司的政策来选择。因此,为了使得财务报表的合并与编制更加地准确和有说服力,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地选择政策,以此来实现母公司与子公司政策的统一性。4.企业要把握好调整的关键点。要想使得财务报表的合并编制更加地有序进行,就必要要对几个关键点来把握、调整。这几个关键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投资收益额多少的把握、长期股权投资调整额的多少的把握等等。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更加准确地来把握调整的关键之处,才能更好地进行财务报表的合并编制,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我们要按照实际情况来进行财务报表的合并编制,以此来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预算编制环节问题研究 篇7

一、企业预算编制环节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公司领导重视不够,预算组织工作权威性弱

许多公司在编制年度预算的时候,公司领导不参与或很少参与预算编制组织工作,挂职但不参与实际预算编制业务甚至都不挂职,而是直接将预算编制工作指派或委托给财务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在这种情形下,预算编制组织工作是以部分部门为基础的中层管理者组织和发起的一项全公司工作,在指挥命令预算工作方面及处理协调部门之间预算编制冲突方面权威性不够。

(二)预算编制程序执行不规范

企业预算一般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即上下结合的方式进行编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的企业完全是采取自上而下的分解任务指标的方式编制预算,或者未经过自上而下的环节而纯粹是由各个预算编制单位自发编制预算后直接进行汇总。前者是一种行政命令式的预算编制行为,既可能使预算编制脱离实际情况,也可能导致预算主体丧失预算编制及执行的积极性;后者是一种没有目标指引的预算编制行为,往往会使预算编制失去方向。

(三)预算编制工作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无关或关系不大

一般情况下,企业预算最终都要转化成以数字和金额反映的成本费用报表、利润报表、现金流量报表和资产负债表等。许多人员据此就认为编制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由财务部门全权负责就可以了,而其他部门只是奉命提供部分计划和数据而已。

(四)预算编制工作未能统筹谋划,未有明确的预算编制计划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许多公司在编制年度预算的时候,未制定具体的预算编制计划,没有系统规划编制步骤和时间要求,没有系统规划预算编制任务分工和注意事项,而代之以口头通知或简单的开会通知。

(五)企业预算编制“无的放矢”,未能与企业经营计划相结合

企业预算编制通常包括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而且财务预算必须以经营预算为基础。但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无的放矢”,根本不以企业未来的经营规划为基础进行预算编制,甚至在编制预算前根本不对未来年度经营计划进行规划。所以,许多时候预算编制工作都是“跟着感觉走”,与企业未来经营计划不着边儿,甚至背道而驰。

(六)预算编制工作仓促、准备不足

企业预算是在对过去期间预算预算与执行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未来经营计划而编制的全面预算,因此,预算编制工作不但要以未来经营计划为指导,而且还必须以过去期间预算作为基础和参考。在实际编制预算的时候,很多公司都尚未整理出过去一个期间或几个期间的预算执行的基础数据。不以过去期间的预算执行作为基础和参考的预算,就好比是在沙漠中盖房子,根基不稳。

(七)预算编制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

企业预算编制方法有固定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增量预算、定期预算、滚动预算等。企业应结合具体实际,综合采用各种预算编制方法。但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企业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往往比较单一,往往以一种方法对所有业务和所有部门进行预算编制。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将会使预算全部或部分地失去合理性的基础,且费时费力。

(八)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工作中的作用发挥不到位

财务部门应该是整个预算编制工作的核心,负责组织企业预算的编制、审核平衡和汇总工作。在实际预算编制工作中,财务部门往往存在着前期布置任务不系统、后期综合平衡审核预算不到位的问题,往往是下面报上来多少预算就是多少预算,不审核或审核不严,不综合平衡或综合平衡只注重数字勾稽关系,而忽视预算本身的合理性以及与企业未来经营计划的契合度。

二、企业预算编制环节主要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预算编制环节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本着“重管理,重流程,重设计”的思路加以解决。

(一)建立以企业最高行政负责人为组长、以分管财务的副总为执行组长、以财务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组织的包含各个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预算工作领导小组。这样既可以保证预算组织和领导工作的权威性,同时又可调动全公司各个部门的参与积极性。企业最高行政负责人至少需要参加预算工作领导小组的预算编制动员会和汇报会,而分管财务的副总则需要全程组织和领导预算编制工作。

(二)综合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混合预算编制模式。自上而下是为了统揽大局,保证预算编制的权威性和方向性;而自下而上则是将预算具体化、明晰化,同时调动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培养预算文化,建立企业的预算编制、执行与考核机制。使每个员工都重视预算编制的唯一途径就是使预算贯穿于每个人的日常工作,使预算与每个人都休戚相关,并与每个员工的奖励考核挂钩。现实工作中许多企业只注重预算编制,而忽视预算的执行和考核,这反过来往往会使员工丧失预算编制的积极性。通过培养预算文化,使员工充分认识到预算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务数字,更是对自己所在部门及个人未来经营发展计划的预演和规划,同时与他们的经营绩效考核挂钩,从而增强预算编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统筹规划预算编制工作,明确制定预算编制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系统完整的预算编制计划是预算编制成功的一半。预算编制计划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预算编制的主要部门;

2.预算编制的责任人;

3.预算编制载体,即需要各个部门编制的预算表格;

4.预算编制的阶段性工作进度安排及时间要求;

5.预算编制程序;

6.预算编制依据;

7.预算编制的一般性要求;

8.预算编制的特殊性要求;

9.其他相关事项。

该预算编制计划,不但需要通过召开正式预算编制会议的形式进行公布,而且要以公司正式文件的形式予以发布。

(五)统筹经营预算与财务预算。企业经营预算是财务预算的基础,预算编制不仅仅是财务预算的编制,而且企业预算首先应体现为经营预算的编制。所以,必须编制经营预算,且应该是先有经营预算后有财务预算。故编制年度预算时,公司必须组织召开未来年度经营计划的相关会议,对未来年度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指标等进行规划,对未来年度的产、购、销进行宏观统筹。未来年度经营计划会议应该由企业最高行政负责人负责组织召开,并将该会议作为年度预算编制程序的第一步。

(六)精心准备预算编制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与以往年度相比,未来企业的发展,既有差异性,也有同质性。因此,我们在编制预算的时候,眼睛不能总盯着未来,过去一段时间(比如最近三年)的预算实际执行数据是我们编制未来年度预算的参考和基础。最近若干时期的预算实际执行数据,既给我们提供了预算编制的范本,也会为我们减轻预算编制工作量提供帮助。另外,在编制预算的时候,我们既要准备好最近若干时期的预算执行的财务数据,也需要准备好最近若干时期的生产、销售、采购等经营数据,还要准备好行业中观数据以及国家宏观基础数据等。

(七)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及业务特点,综合运用多种预算编制方法。对于日常办公费用,由于人均发生额较为稳定,可以考虑在过去一年发生额的基础上采取增量预算法。在预算年度业务量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固定预算法,否则应采取弹性预算法。对于新成立的部门、新增加的产品线等则要采取零基预算法。

(八)充分发挥财务部门预算编制核心作用。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方面的核心作用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预算编制的组织核心。财务部门应负责组织与系统设计预算编制计划和预算编制材料。第二,是预算综合平衡的审核核心。财务部门不但要审核各个预算编制部门报送的预算材料的数据勾稽关系,更要审核预算本身的合理性及其与企业未来经营计划的契合度。

三、结束语

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预算编制环节是企业预算管理的核心环节。成功企业预算编制的主要特征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一)权威性,即公司最高行政领导组织与参与;

(二)全员性,即公司全体部门及全体员工参与;

(三)程序性,即预算编制必须制定具体计划并遵照合理流程进行;

(四)系统性,即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及考核系统性糅合在一起;

(五)综合性,即预算编制必须是以经营预算为基础的包含经营预算与财务预算在内的综合性预算;

(六)稳定性,即预算编制不能脱离企业最近若干期间的预算实际执行基础情况;

(七)灵活性,即预算编制需要灵活采取多种编制方法,并灵活处理未来期间的预算问题;

(八)单一部门主导性,即预算编制必须以财会部门作为主导部门,财务部门应在预算编制中发挥核心作用。

摘要: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首要和核心环节。系统地梳理预算编制环节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重管理,重流程,重设计”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归纳了成功企业预算编制的特征。

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编制研究 篇8

1 建筑工程预算定额概述

从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的定义来看, 是指在合理使用材料、合理劳动组织和合理使用机械的情况下, 企业生产出单位合格产品所需消耗的各项材料、费用、劳动力以及机械设备等数量[1]。建筑工程预算定额是一个计划消耗量, 定额是衡量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的重要标准。

2 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编制原则

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的编制首先应严格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 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 遵循市场经济原则, 使建筑工程施工能够朝着规范化和有序化的方向发展;建筑工程预算定制编制应清楚明晰, 量价分离。通常情况下, 建筑工程定额中的消耗量是较稳定的, 但是价格却不是稳定的, 而是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发生较大波动, 所以在进行工程预算定额编制时, 应注意将价格与消耗量分离, 即量价分离, 重点编制工程的消耗量[2], 只要能够将消耗量登记得清清楚楚, 就可以根据现行价格进行有效的工程预算, 而且可以保障预算的准确性;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编制还应遵循公平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原则, 不偏袒任何一方, 合理确定定额水平。定额标准是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会给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造成较大影响, 如果定额编制不当会导致施工单位工程造价失控, 从而给单位造成巨大亏损;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编制应简明准确, 在满足各方面使用需要的同时, 应尽量做到层次分明和简明扼要。

3 建筑工程定额编制的步骤

建筑工程定额编制工作的开展可以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前期准备阶段, 成立编制机构、明确编制项目、收集资料以及制定编制方案等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第二阶段即编制初稿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收集了工程定额编制所需的资料后, 进行定额的分析和测算等工作, 并完成编制初稿。在进行初稿编制时, 应仔细计算工程量, 确定工程施工的典型图纸, 并明确工程预算定额的项目都有哪些。另外, 还应分别测定材料、人工以及机械的消耗量指标, 以这些数据作为依据进行定额项目表编制, 在编制过程中还应适当使用文字进行说明;第三阶段是审查、修改和审批阶段。就是相关人员在完成初稿后, 应测定定额水平, 实际工作中, 用于定额水平测算的方法主要有预算造价水平测算、单项定额测算等方法, 以测定定额升降程度。将测定的定额水平与原定额进行比较, 了解定额水平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 总结规律, 并适当对初稿进行修改和完善。确定了初稿的各项内容后, 应将其送至主管部门进行审批, 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

4 建筑工程定额编制主要方法

在建筑工程定额编制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方法众多, 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4.1 经验统计法

在建筑工程定额编制中应用经验统计法可以有效提高编制的效率, 经验统计法就是采用抽样统计的方法, 选取与该工程类似的其他工程的设计图纸、竣工结算资料以及成本核算等资料, 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分析和统计不同类型工程项目中成本降低情况, 并通过计算得出同类工程的平均成本值或者平均先进值, 从而为建筑工程定额编制提供参考。通过不断增加典型工程数据量, 完善数据资料, 使其更加真实可靠[3]。经验统计法需要较长的积累过程, 但是在使用时简单便捷, 很受工作人员的喜欢。经验统计法也尤其不足, 由于该方法所考虑的因素较少, 不能满足实际工作中各种变化情况的需要, 且准确性不是特别高,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方法的适用范围。

4.2 现场观察测定法

一直以来, 现场观察测定法都是建筑工程定额编制中用的最多的编制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将现场施工组织技术和工时消耗情况联系在一起, 观察测时是其主要手段, 采用粗放抽样和密集抽样等形式, 确定机械台班和人工消耗等定额水平。采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为工程预算定额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还可以改善施工工艺和组织管理, 提高施工效率, 减少不合理工时损耗, 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

4.3 比较类推法

顾名思义, 比较类推法就是与同类工序和定额项目比较, 从而类推出其项目定额的方法。比较类推法通常又称为典型定额法, 主要是通过技术测定同类型工序各典型定额项目的定额水平, 在此基础上, 类推出同一组定额中其他项目定额, 比较类推法的优点就是工作量小, 而且操作简单易行, 所以在同类型、多规格、小批量施工中的应用较广泛[4]。

4.4 定额换算法

与上述几种方法不同, 定额换算法根据工程预算的计算方法, 首先算出工程造价, 然后进行成本分析, 综合分析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设备状况、现场条件以及材料储备等具体施工现状, 适当增加或减少定额水平, 从而确定工程的实际成本。定额换算法操作简单, 而且准确率较高, 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较多。

5 结语

总而言之, 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可以反映一定时期的生产水平, 企业在进行工程预算定额编制时应严格遵循编制原则, 结合企业自身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编制方法,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摘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对施工单位的工程造价和经济效益都有较大影响, 本文就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的概念、编制原则以及编制步骤等进行了解, 总结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编制的常用方法, 以提高工程预算定额编制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建筑工程,编制原则,预算定额,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梅芳琴.浅谈如何提高公路工程概预算编制质量[J].知识经济, 2015, 11 (24) :90.

[2]程晓玲.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内容及编制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6, 6 (7) :110.

[3]黄虎子.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浅谈[J].科技创业月刊, 2016, 29 (11) :128-129.

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编制研究 篇9

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是城市基础设施布局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平三通”是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而电力设施的接入需要是其中的首要环节。随着城市建设密集化的增加, 加上目前大部分城市要求市区核心地段的架空线全部移入地下, 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的设计和编制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电力设施布局规划工作已经通过多年的规范管理形成了一整套的体系和方法, 本文将逐一从布局规划的各个环节入手, 分析提升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的途径和技巧。

1 组织策划

城市的地下管网除了电力通道, 还由雨水、污水、通讯、燃气、市政、公安等多种“小三线”构成, 因此电力通道在城市地下穿行时空间是有限的。同时为了方便检修, 电力通道一般不会布置在道路快车道下, 而且按照规划管理规划还必须远离燃气、给水和军用光缆等基础设施, 所以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往往无法提供充足的地下空间给电力通道。特别是在已有的地下管网中新增布设电力通道线路, 很可能会与其他单位的规划发生冲突, 甚至可能出现挤占等现象, 导致交联电缆与其他设施的安全距离无法保障。此外, 随着近年来地铁等地下轨道交通的建设, 地下空间将更加紧张, 为电力通道预留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少。

供电公司想在城市中心布局规划电力通道, 一方面对外要协调市政规划、城市交通规划等诸多单位与部门, 除了要考虑协调与其他管线的相互关系, 同时也要考虑电力通道建设的时效性及与市政建设的匹配性等问题。因为电力通道建设往往需要配合政府道路整治、新建等项目同步开展建设工作, 从而避免重复开挖和重复建设等问题。另一方面, 对内还要协调供电公司内部, 考虑项目立项、投资模式和资金渠道等诸多问题。由此可见, 电力通道规划的编制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有力的内外协调是保障完成规划工作的前提, 也是电力通道组织策划工作是否能获得成功的关键。

2 原则方法

电力通道规划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原则:

2.1 能够使用既有通道的不新建通道

(1) 需要掌握现有通道现状, 熟悉既有通道资源的使用情况, 对各个通道线缆敷设情况需有清楚详细的认识。新增电缆线路尽可能沿着既有通道线路敷设, 在保障生产、运行维护的安全要求前提下, 合理布局、改进技术、加强电缆敷设工艺, 提高既有通道利用率, 体现了线路规划最大限度使用现有通道原则。

(2) 在电力通道与其他单位存在互相借用地下管道时, 必须将法律事务做到实处, 防止出现地下管道的使用混乱。同时, 应该对相关的规划做出调整和明确标识, 防止因为复用管道造成的不必要的事故隐患和规划的混乱。电力通道借用地下轨道系统涵道时, 必须做出明确标识, 防止出现误入电力通道和电力设施的事件。

2.2 能够使用专用通道的不共享通道

目前, 在不少大城市已经开始规划建设以城市110k V地下线路为骨干的地下通道, 通道的断面往往超过20m2, 规划用途为电力专用。这些设施完善的电力通道在为110k V地下线路提供通道支持的同时, 也为其他级别的线路的结构化布线提供了保障。这些通道除部分通道附属的排水设施辅助城市排水外, 不兼做他用, 甚至不同时作为人防设施规划。这就较为实际地增加了电力通道设施的专用性, 减轻了地下骨干通道的规划难度。地下电力骨干通道如图1所示。

2.3 保持通道的冗余度

电力通道的使用年限往往达到20年或以上, 其间设备可能会发生较大程度的升级, 电力供需环境可能也会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虽可通过纯数学方法预测某地区在未来多年内的负荷需求变化情况, 但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多年内的科技变化情况。所以, 保持通道冗余度是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很多时候在一个通道仍有较丰富冗余度的时候, 便就开始建设并行通道。在确保并行冗余通道建设周期和电力供应需求和谐关系的基础上, 实行具有前瞻性的通道建设。城市地下电缆通道如图2所示。

2.4 使用最小的建设资金并保障施工质量

原则中第一点“能够使用既有通道的不新建通道”和第三点“保持通道的冗余度”并不矛盾。电力规划人员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 应该在保持通道冗余度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通道的利用率, 片面地增加通道的建设量和增加通道的占用率都不是科学的规划方法。对于供电企业来说, 电力通道保持合理的冗余度和通道运行的健康度, 可以较大幅度地提升电力通道的经济效益, 有效地节省投资成本。

2.5 保持规划的前瞻性

电力设施的布局规划应该建立在对电力市场需求的动态分析的基础上, 这种动态分析应该建立在全面准确的数据基础上。电力建设探索阶段, 电力规划工作建立在直接需求的基础上,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 电力企业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运营经验, 使得电力规划的前瞻性不断加强。目前, 借助灰色预测和神经元分析法, 可以将负荷预测的前瞻力提高到10年以上, 使得电力系统规划也更具有前瞻性。

3 流程梳理

3.1 从需求出发

需求分析是任何规划设计的主体, 电力规划的需求分析来自市场对于电能供应的实际需求, 这包括新增电力接入的时间、地点、电压等级和容量, 既有线路的升级需要等。这些现实需求加上经过数学方法收集的电力负荷增长预期, 构成了电力系统规划的实际需求。

3.2 总体设计

从需求设计出发, 根据实际情况和内部及外部的协调可能性, 对电网及电力设施规划提出总体的设计方案。根据设计方案和责任分工, 分别进行相关的渠道疏通工作。

3.3 系统管理

通过对内对外的协调, 对多套总体设计方案进行推演和分析, 最终得到各自的可能成本和周期, 并分析归纳出各套方案可能出现的施工风险和管理风险等。

3.4 设计优化

将前期工作, 包括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系统管理结果进行汇总, 规划人员进行细致的讨论, 得到最优的设计方向。

3.5 定稿备案

根据讨论确定的最终设计方案, 方案编制技术人员将方案进行逐条细化, 包括需要向上级请示的报告和与协作单位的沟通结果, 并将方案并入电力设施的总体规划。

4 难点及重点剖析

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的核心难点在于其属于市政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与城市建设息息相关又密不可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4.1 中心城区的电力通道规划问题

随着中心城区负荷密度不断攀高, 电网布局往往采取的是高电压等级电源点深入中心城区, 相应产生了大量对高电压、大截面电缆的地下通道需求, 因此中心城区需合理开发电力隧道。但中心城区布局已成型, 用地限制较严, 拓宽城市空间十分困难, 电力隧道规划和建设的难度很大。

4.2 重点园区、新城地区的电缆通道规划问题

重点园区、新城地区经过全新规划和设计, 规划定位明确, 地上地下的开发能够结合统一考虑。另外, 新城地区的地下空间开发障碍较少, 可以充分发挥规划设计优势, 创造良好的地下空间利用秩序和条件。因此城市的重要工业区、连片开发区应将统一编制的电力规划上升到规划局规委会的审查高度, 从而解决重点区域规划没有形成控制性规划的问题。

4.3 电力通道规划与城市功能设施的适应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地下空间各系统将随之联通整合。如果在地下空间开发分步实施的过程中, 及时建设电缆通道将有效减少电缆通道建设的难度和管线间的相互干扰, 例如地铁修建时, 地铁车站一般属于表层地下空间, 由于埋深较浅, 并且车站附近的地下空间开发强度往往较高, 电力通道欲与其结合, 必须在规划阶段提前考虑, 根据地下车站设计方案, 合理设置集中管廊, 并在车站建设时一并实施。目前, 急需解决的是电力隧道与城市功能设施同步规划控制的问题。同时, 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后续同步施工项目申报及资金落实的问题。

5 结束语

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是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也是目前供电企业正在逐步完善的工作内容之一。电力通道规划作为电力设施规划的重要环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电力通道规划应遵守总量匹配、系统完整、上下协调、保证功能, 突出重点、保证供电, 远近结合、注重实施等原则。通过电力通道规划工作, 能使电力建设更加的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也能更适应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发礼, 任新海.预制小方涵在输变电电力通道工程中的应用[J].重庆建筑, 2012, 08 (8) :37~40.

[2]刘洋, 陈波, 冯贵情.预制电力箱涵的研制与实际应用[J].混凝土世界, 2013, 07 (7) :64~73.

[3]吕建.在委托代建模式下电力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探讨[J].上海电力, 2011, 10 (5) :397~399.

工程预决算编制问题研究 篇10

1 预决算编制需求和意义

分析检查出相关记录的问题和原因, 根据有效的对策标注怒, 衡量有效提高预决算质量控制标注, 确定质量目标。过去对人和工作实际的质量管理不足, 决算一旦部分修改, 就会直接影响单价。如果工作不够细心、费率计算不准确, 数据位置不准确等问题, 就会直接影响据算的制定, 造成工程费用交付时间降低。在预决算的编制过程总, 需要加强新材料、新标准的管理, 对新方式、新技术水平进行提高, 不断学习新的技术知识内容, 不断发现总结完善决算工作任务标准。以科学化的规范标准, 对相关的技术科学成果进行判断分类, 实现经济政策技术的规范性管理。另外, 预决算工程编制过程还需要对设计方案、设计内容、施工技术标准、施工项目管理标准、法律法规规范、计算机规范标准等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具有丰富的设计、施工、验收等实践经验, 融合实际的施工技术标准, 将技术与经济融合到一起, 建立符合市场需求标准的完善性经济多元化管理标准, 迫切提高施工项目的投资依据, 实现科学化的工程造价管理。

2 工程造价的计算机应用标准

工程造价的计算机编制工作是一项具有连贯性工作任务的工作, 其涉及应用计算机完成工作量巨大。传统的计算机工作编制中预决算工作人员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施工时间和精力, 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因为计算失误造成错误, 实际施工的效率较低, 施工成本较大, 耗费资源多, 施工时间长。根据工程行业实际规范的标准, 为了更好更快的占有市场, 工程预决算工作需要采用高品质的设计成果和设计标准, 提高自身的信息关键作用。工程建设施工中需要采用合理的招投标方式, 尽可能的确保建筑单位的基本造价标准, 按照实际的投标报价内容, 合理的编制实际的预决算。采用计算机编制可以有效的解放双手, 提高编制的准确性提高编制的综合效率。这对于预决算编制工作而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此, 数量使用计算机和工程造价软件, 可以很好的提升工程造价预决算设计标准, 确保设计效果, 保证预决算计算标准的合理性。

3 编制方法及施工程序方案

3.1 了解施工图纸及说明书内容

编制预决算前需要对施工图纸和施工使用内容进行准确的分析, 按照实际的设计图纸设计标准, 确定施工说明, 对相关施工工程的配套项目进行准确的分析。如果选用的实际施工材料不同、工程标准做法不同, 会对实际的施工工程造价造成严重的影响。

3.2 搜集丰富的施工编制材料

按照工程施工设计图纸, 在施工预决算前完成施工图纸的分析, 确定施工定额、门窗构件、图纸标准等, 根据相关的文件内容技术完成数据的记录, 将资料综合搜集起来, 方便备用和查找。需要对设计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 其中包含对设计图纸的设计问好、设计构件、配件、图集、材料等内容的分析。确定预决算资料, 其中包含对现有的工程决算定额的分析, 对材料预算价格、台班费用定额的分析, 及时对建筑安全工程的预决算定额文件进行汇编和判断。熟悉链接施工组织的相关设计内容, 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标准, 对施工工程的施工特点, 施工现场条件、施工编制方案进行准确的分析, 确定不同施工方案对应的不同工程造价标准。需要根据决算组织施工设计标准情况, 逐步提高施工编制预决算方案, 提高施工质量标准。

3.3 确定定额标准

根据施工预决算定额标注怒, 对预决算定额、单位股价相关文件内容进行编制, 这是有利于施工预决算标准分析的。按照施工建筑行业的材料标准、技术工艺水平不断的拓展使用水平, 确定掌握施工预决算的定额量和使用方案, 弄清楚项目规划的相关施工特点, 根据施工适用范围、计量标准、工程计算规范原则进行合理的分析, 确定符合施工项目调整的方法和方式, 提高项目工程预决算管理的各个方面。

3.4 明确施工计算量

根据工程项目的施工计算量, 对施工工程量进行决算标注。在工程实际的规划中需要确保施工的齐全合理, 对施工工程量的准确程度和影响标准进行准确的编制。合理的划分项目实际的施工标准, 熟悉施工定额, 确定施工工程内容。另外, 需要保证计算单位的统一性, 按照施工图纸的工程定额进行严格的规范, 保证计算标准不高不漏。

3.5 按照准确的定额编制决算书

按照计算好的施工数量, 对计算施工定额进行顺序性划分, 确定工程决算的施工表内容。根据施工定额估算但进行合理有效的查找和分析, 确定工程定额编号, 根据定额材料量将工程单价、材料、定额总量进行相乘, 得出符合施工各个分项的参数, 确定符合实际施工标准的材料用量。按照施工分部分项的标准原则, 完成对施工工程费用和材料用量的调整。

3.6 计算各种其他费用

预决算中除了施工工程造价外, 还有相关的分料表。需要根据实际的施工费用进行汇总分析, 确定符合实际工程计算的直接费用、间接费用、税金、利润值等, 确定最后的工程综合总造价, 及时对施工程序的规范性进行统一, 保证程序计算标准的合理性。工程总造价按照这些内容进行统计汇总, 采用统一的规范性标注计算实际的额编制程序内容, 计算出来后需要对各个单位的工程平方建设内容指标进行造价数据的分析, 编制符合实际编制标准的工程料分析表。

4 工程决算编制控制管理

4.1 加强预决算的编制控制

按照工程预决算的管理控制标准, 严格的分析预决算标准标准, 建立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 对工程预决算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进行细致的掌控, 确定各个环节的管理标准。从思想上需要预决算技术人员树立清晰的技术标准, 加强各个施工阶段的精心管理, 确保工程高度的统一性。在项目施工计算管理中, 需要按照实际的运算标准, 对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仔细的查询。

4.2 造价的控制

预决算的控制管理中重点需要对工程造价进行动态操作和控制, 采取有效的决算编制标准确定造价管理内容, 建立符合灵活多变的管理机制。采用全面细致的管理标准, 对工程项目的材料几个、设备标准、市场规划范围进行结合, 提高市场动态化调整水平, 确定工程材料的有效计费, 加强工程造价规划水平的有效提高, 保证工程造价标准控制的合理性。建立起科学有序的管理标准, 实现最大经济效益的决算。

5 结语

综上所述, 工程预决算编制的管理需要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设计、施工、竣工、监理等工作进行细致的分析, 研究工程预决算管理中的相关重要内容, 合理的规划实际的标准, 确定符合工程预决算编制的管理办法, 提高工程预决算管理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徐阿英.关于提高工程预决算水平的有效方法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2 (05) .

[2]魏皓华.刍议如何做好工程预决算审核工作[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15) .

[3]何伯松.提高工程预决算准确性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 (19) .

[4]康琦.提高工程预决算水平的有效策略分析[J].江西建材, 2015 (07) .

[5]覃淑冰.建筑工程预决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J].科技创业家, 2014 (08) .

编制研究 篇11

【关键词】林地;保护利用;监测;规划编制

林地是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目前,林地的保护与利用普遍存在着保护重视不够、管理相对滞后、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不规范、林地生产力不高等问题。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保障了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空间,为实现林地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和手段。宾县林地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矛盾逐渐突显,如何编制科学可行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值得思考。通过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图斑落界工作,实现我省森林资源监管手段的重大变革,促进森林资源监测、规划等工作的有效开展。

1.规划编制工作情况

为了落实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及在新时期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林地管理工作的新要求,落实好森林保有量、征占用林地定额等约束性指标,落实好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等预期性指标,形成宾县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共同维护的职责,适应新时期下的林地保护利用调控与管理,宾县正式开展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

1.1基础资料收集

规划编制技术人员深入到各职能部门和各乡镇收集与规划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等现状资料,包括各职能部门的现状及相关专业规划资料和各乡镇现状及相关规划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源进行整理与核实,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提供完善,详实的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汇编,建立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平台。

1.2专题研究

对节约、集约利用林地和分区、分类、分级、分等管理林地对策和措施进行研究。对可能影响规划范围内林地保护利用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区域林地生产潜力分析、林地保护利用战略选择、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保护利用的影响和提高林地生产率措施等有关问题的研究。

2.林地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在林地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社会对土地的需求与林地保护依然是主要矛盾,林地资源分布不均、利用不合理、质量不高、生产力低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

2.1基础工程建设加快,土地供求关系紧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社会基础条件的改善,各项工程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增加。相对于发达地区,我县社会基础条件薄弱,工程建设速度慢。特别是交通、城市等基础性建设对土地潜在需求量大,在耕地保有量不变的前提下,大量的项目用地将向林地转移,加之毁林开垦、吞食林地和非法占用林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与林地保护依然是主要矛盾。

2.2林地保护利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协调

长期以来,林业投入资金不足,社会地位较低,宾县的历史经验说明,当地方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发生冲突时多以前者利益为主,林地保护利用效果不佳,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后,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实规划的各项保护利用措施,更科学地管理林地,也是规划编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2.3林业投入资金不足,林地保护利用效果有待提高

由于林资源培育生产周期长、短期经济效益比较差,林地保护和利用水平低下,林业建设投资不足,吸引社会资金能力差,森林资源管理政策不活,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等,严重制约全县林业建设。商品林建设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商品林建设投入和产出体系尚未形成。

3.规划编制必要性

3.1保障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编制实施五常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加强林地保护,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对于发展现代林业、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五常县又是林业大县,森林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保障粮食安全、固碳减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绿色生态空间和生态产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对环境与资源的压力不断加大。我县的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强、抗灾害能力弱等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在此形势下,要实现方正县林地、森林面积“双增目标”,迫切需要统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用地需求,保障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2加强节能减排,提升林业地位的需要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间接减排方面具有重要地位。除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工程减排和结构减排力度外,还应充分发挥森林在间接减排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森林固碳和净化大气的能力,这就需要通过科学规划,从根本上增加林地和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为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我县地处黑龙江省中部,位于哈尔滨市的中心地带,按现有森林面积计算,林业每年可固碳约40万吨,在全省碳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3提升资源监管水平,建设现代林业的需要

长期以来,林业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森林资源管理技术手段落后,森林资源管理还停留在“数字”上,林地的位置、界线尚无统一的图面资料,林地与非林地的界线难以确定,资源管理无据可查,给森林资源监管带来诸多困难。林地资源的管理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求,通过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全县“一张图”的建立,明确了林地位置和界线,为森林资源的经营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加快了现代林业进程。

4.提出的建议

4.1科学规划合理制定编制方案

规划占用林地限额在制定时,要考虑国民经济对各行业的要求,以及宾县相关部门提供的各类建设用地对林地的需求预测,测算规划期内建设用地对林地的需求规模,在各部门预测自身行业用地需求的基础上,考虑历年林地征占用相关统计数据和今后林地保护利用的政策导向,进行综合平衡分析后,征求多方意见及协调后确定。

4.2要节约使用林地

要以少占或不占林地为原则,控制城乡建设使用林地,加强城市森林、绿网、义务植树等工程建设和造林绿化。限制独立的工业、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使用公益林地、天然林和重点商品林地。规范旅游经营设施等用地,适度保障符合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规划的生态旅游用地,减少优质林地改变用途。

4.3广泛征求意见

在课程计划编制中开展程序研究 篇12

一、编制方案的制订

1. 分析校情,确立目标

校情的分析主要从学校的办学特色、限制条件,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态度、习惯、能力等各角度展开。我校对本校校情进行了分析,并据此确立了学校课程计划的目标。

学生培养目标:具有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健康的体魄和坚强不屈的毅力;保持健康向上的积极情感,对事物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探究精神和实践、创新意识;拥有对是非的分辨与选择能力,在原有基础上使个性与特长得到发展。

教师发展目标:能够理解并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道德、专业情操、专业知识,成为学校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课程建设目标: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构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经历、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体现时代特征的课程体系。

2. 学习理论,统一思想

我们把学习分为两个层面。一为管理层。管理层是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的领航者,比实践层更为重要。在校长的带领下,我校利用行政会时间,组织了多次活动学习《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以及兄弟学校在课程计划编制中的经验、教训等。二是实践层,即通过政治学习、教研组活动等各种形式,交流学习体会,传递关于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的先进理念;确立相关学习主题,使之变成教研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关于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的先进理念深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自上海二期课改实施以来,我校历任校长都坚持课改理念的贯彻与实施。因此,长久以来,我校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能做到人人有课题,个个带小组。现在,这些教师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有了高质量的探究课题,成为了比较有特色的拓展型课程的教师。而这一切使此次课程计划的编制与实施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教师们对课程计划的认识既迅速又准确,因为一直以来我校都是这么坚持的,而此次只不过在回顾总结中进一步提升学校的课程领导力和课程实施的执行力。

二、编制方案的实施

我校在实施过程中的原则是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建构学校课程计划的各板块。以“课程设置”为例,我校各部门分工如下:学校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由教务处(教导)负责,编制该学年学校课程计划一览表。拓展型课程的具体安排及说明由教务处(教导)和教务处(政教)负责,包括我校学科类、活动类拓展型课程安排表、专题教育类拓展型课程安排表、社会实践类拓展型课程安排表、主题活动安排表等。探究型课程的具体安排及说明由科研室负责,年级课表及特点说明同样由教务处(教导)负责。

上一篇:水轮机座环的现场加工下一篇:《推销与谈判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