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习题

2024-08-02

编制习题(共4篇)

编制习题 篇1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视思维能力训练的科学,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规定, 数学考试着重考查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中学数学教学, 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 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 更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 培养学生的能力, 发展智力.在诸多能力中, 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能力, 是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基础.那么,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坚持注重合理利用课本例、习题的改造与延伸,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与体会.

一、一题多变, 引申拓展,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发散思维的表现, 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过程, 具有大胆创新, 不受传统观念和现有知识束缚的特点, 因而它体现出高度的创新特征,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课本的例习题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引申拓展, 在原题的基础上进行发散,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原题的理解领会, 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例如,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 (p49) 有这样一道习题:

已知点P是椭圆上的点, 且以点P及焦点F1, F2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1, 求点P的坐标.

此题为焦点三角形的有关问题, 学生不难解答, 于是我又提出以下变式延伸, 将学生引入更深层的思考, 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1.在椭圆上, 有一点P, F1、F2是椭圆的左右焦点, 且△F1PF2为直角三角形, 则这样的点P有 () .

(A) 2个 (B) 4个

(C) 6个 (D) 8个

解析: (1) ∠F1PF2=90°, 以F1F2为直径作圆, 与椭圆有4个交点 (因为) , 则点P有4个.

(2) ∠PF1F2=90°或∠PF2F1=90°, 则点P也有4个.

综上, 使△F1PF2为直角三角形的点P共有8个, 故选取D.

2.求上例中Rt△F1PF2的面积.

3.已知P是椭圆 (a>b>0) 上一点, 且∠F1PF2=θ, 求△F1PF2的面积.

4.在椭圆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F1PF2为锐角?

5.若P是椭圆上的动点, 求cos∠F1PF2的最小值.

6.若椭圆 (a>b>0) 上存在一点P, 使∠F1PF2=90°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这样围绕焦点三角形问题, 通过不同的变式训练,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 大大地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使学生对焦点三角形这一类问题有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

又如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4-5《不等式选讲》P37第6题:

已知x+2y=1, 求x2+y2的最小值.

教参上采用构造柯西不等式法求解, 我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 自主探究又得到另外的解法:

解法一:构造柯西不等式法.

因为 (12+22) (x2+y2) ≥ (x+2y) 2=1,

所以.

解法二:二次函数法.

由x+2y=1, 得x=1-2y.

即当, 时, x2+y2有最小值.

解法三:几何法.

设A (x, y) , O为原点, 则, 又因为x+2y=1, 所以点A在直线x+y=3上运动.因此只要求原点到直线x+2y=1的距离.

解法四:利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x2+y2=r2 (r>0) , 问题演变为求该圆半径的最小值, 因为x+2y=1, 且r2=x2+y2, 所以圆与直线相交, 当圆与直线相切时, 半径最小, 所以, 即.

这样围绕同一个题目, 通过一题多解, 对比分析, 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 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打开了学生解题的思路, 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考虑问题, 认识问题, 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实践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课本例、习题进行变式改造、延伸, 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是很有益的.

二、抓住本质, 多题一解,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多题一解是运用同一方法或技巧, 解一类或不同类型的题目, 其实质是要抓住问题的本质, 不论题目千变万化, 其实质是不变的, 解题思路是不变的, 这种思维方式也叫收敛思维, 收敛思维的思维方向与发散思维相反, 它使学生从复杂多样的问题中逐步理出头绪来, 使学生感到问题尽管复杂多样, 但散而不乱, 有规可循.

例如, 人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二册 (上) 第八章有这样三道习题:

1. (P119习题第7题) 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此抛物线相交, 两个交点的纵坐标为y1, y2.求证:y1y2=-p2.

2. (P123习题第6题) 过抛物线焦点的一条直线与它交于A、B两点, 经过点A和抛物线顶点的直线交准线于点M.求证:直线BM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

3. (P133B组第3题) 过抛物线y2=2px (p>0) 的焦点F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 自A、B两点向准线作垂线, 垂足分别为C、D.求证:∠CFD=90°.

这三道习题都与过焦点的直线有关, 都可以通过抛物线的方程与过焦点的直线方程联立, 探索出正确答案, 因而可归纳为同一证法 (证明从略) , 而且这三题的结论又相互依存, 只要证出其中任一题的结论, 都可在此基础上证出其他两题的结论, 为探究求解圆锥曲线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了方向.在学生解答完这三道习题的同时, 我顺势提出焦点弦的有关性质让学生探究:

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F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 则焦点弦AB有如下性质:

(1) 如果A、B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x1, x2, 则|AB|=x1+x2+p,

(2) 若AB的倾斜角为α, 则

(3) 过抛物线y2=2px焦点的所有弦中, 最短的弦长是2p.

由于有前三道习题的解答作基础, 学生很快完成, 学生在这一系列的解题探究过程中, 不仅找到了解决有关焦点弦的一般规律, 而且对焦点弦性质的理解更加深刻,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充分发挥例、习题的作用, 有意识地设计多题一解、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 让学生在“收敛———发散———再收敛———再发散……”的两种思维方式循环开展, 在教师引导下, 师生共同探究、充分辩析, 使问题得到解决, 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设置探究性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首先要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 教师通过对课本例、习题的拓展延伸, 给学生创造探索发现的机会, 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索, 把抽象难理解的知识, 变为具体易懂的知识,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新教材对“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没有给出具体明确的定义, 但在习题中却设置了学生自主探究“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的习题, 我对此题做了适当的延伸,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生深刻理解了“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这一抽象概念, 同时, 学生还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公垂线段最短”这一重要性质.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 (2) (P139第3题) :

如图, 以正方体的三条棱所在直线为坐标轴,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点p在正方体的对角线AB上, 点Q在正方体的棱CD上.

(1) 当点P为对角线AB的中点, 点Q在棱CD上运动时, 探究|PQ|的最小值;

(2) 当点Q为棱CD的中点, 点P在对角线AB上运动时, 探究|PQ|的最小值;

(3) 当点P在对角线AB上运动, 点Q在棱CD上运动时, 探究|PQ|的最小值.

探究延伸:

(1) 探究|PQ|取最小值时, PQ与AB、CD的位置关系?

(2) 你能说出“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的含义吗?

(3) 你能说出“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的含义吗?

(4) 根据你对本题探究的结果,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即两条异面直线间公垂线段最短.)

以上探究层层递进, 每步探究之间相互联系, 由一点运动到二点齐动,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学生在层层探究过程中, 实现了知识的自我发现, 归纳, 体验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不仅让学生认识了坐标运算的工具作用, 深刻理解了“两条异面直线间公垂线段最短”这一重要性质, 而且在学生的猜想、联想、发现、归纳等探究活动中,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设置反思性问题,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数学思维的批判性, 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发现、探索、变式的反省, 这种自我监控的品质, 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若能在课本例、习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延伸, 重新设置障碍、陷阱, 让学生尝试错误, 引导其反思, 以批判性的态度去分析解题过程, 发现其中的不足, 并不断加以改正和完善, 对帮助学生加深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质的理解, 改变思维定势是很有意义的.

例如,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 (P18) 有这样一道习题:

求曲线在点M (π, 0) 处的切线方程.

学生解答不成问题, 但我把题中的曲线方程改为, 出错率就很高.究其原因是受思维定势束缚, 误认为求曲线的切线方程时, f′ (π) 就是过点M切线的斜率, 而忽视了点M是否在曲线上的探讨.

又如在复习充要条件一节有这样一道例题:

若p:x2-2x-3>0, q:x2-x-6>0,

试判断是的什么条件?

学生通过求, , 解答没有困难.但我把条件稍作改变:, 学生出错率却很高.

错解:

所以是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错因:对命题的否定理解不够透彻, 误认为:, 事实上x2-x-6=0也属于的一部分, 这样导致了不等价变换引起失误.

通过分析这些典型的错误, 使学生从中得到教益:解题时, 一定要以定义、公理、定理为依据, 不允许想当然、随意扩充、再造定理, 提高了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 使思维更周密、更深刻、更严谨.

总之, 探究新知识, 探索新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中例、习题的潜在功能, 注重变式, 引导学生敢于质疑, 勇于思考, 相互启迪, 大胆猜想, 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 而且对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十分有益的.

编制习题 篇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教育起源于()

A.无意识的模仿B.本能

C.劳动D.心理意志

2.在前苏联教育家的代表作中,对我国教育界曾经产生过最大影响的是()

A.马卡连柯的《教育诗》

B.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

C.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D.凯洛夫的《教育学》

3.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D.癸卯学制

4.“出污泥而不染”,这句话反映出人接受环境影响具有()

A.独立性B.主动性

C.能动性D.被动性

5.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经常性工作是()

A.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B.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C.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D.指导学生课余生活

6.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是()

A.教育知识B.学科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知识D.政治理论知识

7.一节课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是指()

A.教学环节B.教学计划C.课的类型D.课的结构

8.启发式教学本质上是一种()

A.教学方法B.教学原则C.教学规律D.教学思想

9、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的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

10、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A、循序渐进B、防微杜渐C、教学相长D、因材施教

11、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12、义务教育即依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的国民教育。

13、普通中学教育的双重任务是指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各行各业的;为高一级学校输送

14、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是和。

15、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青少年在一定年龄阶段内,身心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一般的、的和的特征。

16.教师在教育科学知识方面的素养,具体包括______、______和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17.教学的辅助形式有______、______和现场教学。

18.学制是______的核心;教师爱学生是______的核心。

19.《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所体现的是______教学原则;《学记》中的“道而弗牵”所体现的是______教学原则。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美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1.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有哪些重要区别?

22.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3.课外校外教育活动有什么意义?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24.试论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规律。

一、选择题

1.C 2.D 3.A 4.C 5.A 6.B 7.C 8.D 9.A 10.D

二、填空题

11.杜威 布鲁纳12.法律 保证

13.劳动后备力量 合格新生14.启发式 注入式

15.典型 本质16.教育学 心理学

17.个别教学 分组教学18.国民教育制度 职业道德

19.巩固性教学原则 启发性教学原则

三、简答题

20.美育有三大基本任务:

(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正确的审美观是感受美和理解美的基础。高尚的审美观使人精神焕发,积极向上,追求卓越。在此基础上,给学生传授一些美学知识,进而培养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评价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这方面,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艺术创作能力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艺术是美的最高表现形式。通过这种训练,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绘画、唱歌、舞蹈和文艺创作等基本技能,并能运用这些艺术形式创造性地表现美。

(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追求美好的事物,憎恨丑恶现象,使学生思想健康,情趣高雅,“做一个纯粹的人”;在行为上要举止文明,仪表端庄,朝气蓬勃,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答题提示:教育学中关于“任务”方面的问题较多,比如教学任务,德育任务,体育任务以及智育任务等,这类问题也较重要,注意区分,以对比记忆为佳。

21.德育与智育不同,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的区别,从其任务到活动形式,从教育影响到活动效果,都明显地反映出来,请看下表: 智育过程与德育过程的区别

性质 智育过程 德育过程

主要任务 使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使学生识别是非、善恶,掌握道德规范,解决学生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态度和行为习惯问题

活动形式 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个别指导、小组教学 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活动、班级活动和整个学校文化生活,实践教育,社会教育

活动方法 教育者传授知识和受教育者的作业、实验、实习、练习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教育影响 比较单一(主要是学校)较复杂(学校、社会、家庭)

活动效果 见效快,时间短,稳定性强 见效慢,时间长,易反复,不稳定

22.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是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在历史上,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的出现,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2)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提出培养要求,人才规格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这就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总是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3)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根据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发展,主要通过教育去实现,反过来,就形成对教育的需要。制定教育目的,就必须根据人的自身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各级各类学校制定的具体培养目标,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答题提示: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这个问题也包含在其中,可以同时记住。

23.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意义主要有四点: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取新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

(4)课外校外教育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四、论述题

英语语法复习中的习题编制策略 篇3

教师自编习题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题海战术苦学生。许多教师追求面面俱到地复习语法,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考点而四处收集资料,把一切与复习内容相关的习题全发给学生做,使学生在庞杂的茫茫题海中苦苦挣扎、疲惫不堪。而且,教师不依学情对习题进行精心梳理,会导致学生在早已掌握的知识点上还要花很多时间重复做题,而对于自己薄弱的环节则可能没有时间巩固复习。

第二,劣质习题伤学生。商品质量有好坏之分,习题质量也有优劣,也就是教师们常说的题目出得好或不好。有些质量不高的复习资料试题陈旧,根本不能凸显新课程新课标的理念、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有些甚至出现知识性的错误,使学生误入歧途;还有的习题集为了凑足版面和页数,随意添加一些超纲的内容,不仅让学生越做越糊涂,也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信心。

第三,自编习题体现以生为本。没有一本复习资料是可以适合所有学生群体或个体的。有些习题集侧重基础知识而对好学生来说没有挑战和拔高;而有些习题集则题目偏难而使弱生的基础得不到巩固。只有教师在摸清学情的基础上自己编制的习题才能真正瞄准学生的薄弱点、易错点,有的放矢,使学生的复习活动具有更高效率和达到更好效果。

第四,编制习题锻炼教师基本功。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的角色要求不再是把手里的课本教好就可以了,而是应由传统的教书匠向集教学、科研于一身的综合业务能手转变。编制试题已经成为许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必需和重要内容。照抄照搬资料上的现有习题只会使教学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只有学会研究考试命题、培养试题编制能力,才能使自身的基本专业素养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

一、研究课标、考纲,提高习题编制的科学性

教师编制习题首先要明确以什么为依据出题,这个依据便是课程标准和考纲。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阅读并研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和当地高中招生文化考试命题实施细则(即中考考纲),这样才能使编制的习题具有科学性。凡是两者中未涉及到的就不作为命题点。同时可作为指导性材料的还有历年中考试卷:出现频率高的知识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和主干知识,它们也正是中考要考查的重点。教师准确把握中考命题的重点和规律才能使复习过程中的习题编制更具有效性。

二、突出语境,提高习题材料的运用性

交际法语言教学提倡语法测试要设定恰当语境,没有语境,语言结构的交际功能就不能体现。对语言知识的考查应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毕竟人们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真实的理解与表达活动的。因此编制习题时应尽量避免纯粹、机械的语法题,而是要根据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形,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语境的语言材料。例如:

_______of them has his own opinion.(C)

A. Both B. Some C.Each

这道题从谓语动词has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可以判断出答案选C,但是句子的语意不明:“他们”是谁?究竟有多少人,对于什么问题执自己的opinion?句子情境的细节不清,只是生硬地在考查语法形式,学生即使选对也不会学着运用。而下面这个例子就是语境设定比较好的:

—Which of the caps will you take?

—I’ll take______,one for my father,the other for my brother.(B)

A. Neither B.both C.all

三、丰富题型,减小单一题型的局限性

许多语法习题都是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但是单项选择题存在一定弊端,即干扰项可能会形成不正确的语言输入,给以后的教学带来不利影响。例如:

Martin’s sister is______than he.(B)

A. younger five years B.five years younger C.five younger years

在这样的题目中学生需要利用他们非常有限的语言知识进行识别,从几个选项中确定适合题目要求的一项。有些学生会在干扰项与正确答案之间思考判断,有些则会感到困惑,这时干扰项就可能变成一种语言输入。然而初中学生对英语的认识尚处于积累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正面的语言输入,如果长时间重复做一个类型的题目对学生语言学习无益,也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在复习阶段教师不应为迎合中考题型而单一给学生操练语法单项选择题,而应使用其他多种检测方法,如动词填空、句型转换、改错题等。

四、收集语料,提高题干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编写习题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便是题干的编写。教师可以自己撰写题干语句,也可以多渠道地收集地道、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教材、英文报刊、原版英文图书等都是很好的语料来源。例如在复习介词through、across时,笔者便选用了教材(《新目标英语》)中的两个典型句子:I’d like to trek______the jungle because I like exciting vacations.和Some students love to go on exciting trips.One student said she’d love to sail ______the Pacific Ocean.(through;across)又如笔者曾利用在英文报纸上看到的一篇关于NBA球员拜纳姆获得西部最佳球员的新闻,将其中的动词挖出空格来给学生进行动词时态和语态的练习:Los Angeles Lakers’Andrew Bynum______(enjoy)his best season on the team right now.On March 20,the 24—year—old _______(name)Western Conference Player of the Week.He_______(play) in 41 of 45 Lakers games.(答案:is enjoying;was named;has played)这样的习题不仅语言真实、准确,而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爱好相贴近,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学生答题的兴趣。

五、利用学生错题,提高习题编制的针对性

练其所需,释其所疑,解其所难。在复习阶段,为了使学生的时间利用得更有效,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在练习中解决学生的易错点和疑难点,而不要搞题海战术,任何知识点都大量、反复地练习。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教学或作业批改过程中多收集学生的“错误素材”,在编制习题时便可以有的放矢,着力矫正学生们的常见错误。例如笔者在学生的写作中发现大多数人不会把动词作主语时变成ing形式,于是便针对这一语言点编制习题让学生操练。

动词填空:_____loudly in public is impolite.(在公共场合大声讲话是不礼貌的。)(Talking)

______English movies helps me practice my listening skills.(看英文影片帮我练习听力。)(Watching)

单项选择:______a boat to school must be a lot more fun than____a bus!(A)

A. Taking;taking B.Take;take C.Take;taking

句子转换:I eat a balanced diet and do sports every day. So I am in good health.(合成一句)

______a balanced diet and______sports every day keeps me in good health.(Eating;doing)

正所谓“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在倡导教育要“以生为本”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深入地研究教学、了解学生,认真钻研有关语言测试的理论与实践知识,逐步提高习题编制技术,从而使习题作业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反拔作用,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欧阳芬.有效教学的基本功——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试卷编制、分析、讲评技能指导.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2]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温爱英.从学生答题情况看语法和词汇教学.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2).

[4] 武尊民.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 周南南.结构——情景——交际模式下的初三英语自主复习.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10).

浅议新课标下物理习题的编制 篇4

下面就《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习题的编制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习题要有探究性

为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与应用, 可编制一些探究性的习题。例如, 在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电路初探”中, 学生对局部短路造成的被短路的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的这一现象理解比较困难, 缺少感性认识。如果设计一个探究题:在甲乙两个电灯串联的电路中, 如果将导线直接接在甲灯泡的两个接线柱上, 两个电灯的工作情况会怎样?做好这一步实验后, 再让学生猜测若将导线直接接在乙灯泡上又将是什么的结果?并用实验去验证猜想的正确与否, 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这类探究性实验习题的设计, 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大纲和教材对实验的束缚, 有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能力, 增强实验过程的探究性, 真正使物理学习融于实践过程之中, 扭转传统实验教学中照着样子做实验、依靠死记硬背过程现象去应付实验考试的现象。

二、习题能体现生活性

物理习题的编制要与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素材结合在一起, 使物理习题贴近现实生活。例如在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中, 教师可用冬天手冷取暖有哪些方法来发问, 这样学生能结合自身体会, 用嘴对着手呵气和两手相互搓擦都能使手得到暖和来说明改变物体内能有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法。

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些素材, 充实到物理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也会起到较好的效果。在应用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杠杆”原理时可选编以下题目:

揭穿不法商贩短斤少两的奥妙

今天下午班级准备举行新年联欢会, 李华同学的任务是购买5Kg花生, 他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 并在中午放学回家的路上买好了花生, 准备下午上学时带到学校。回到家, 李华将刚买的花生称了称, 竟然只有4.2Kg!李华回忆当时小贩用的是一杆崭新杆秤, 并明明看着他称的是5Kg, 且秤杆还向上翘, 却怎么少了呢?他通过回忆自己所学的知识, 对发生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认为问题可能出在秤盘上或者是秤砣上。

根据以上材料, (1) 请你判断这一现象是否属于误差?为什么? (2) 要分析这个问题, 需要物理课本里的哪部分知识? (3) 请你帮助李华分析一下, 解释他认为的两种可能导致这种缺斤少两的原因。

这样的生活习题, 对学生来说既简单又熟悉, 会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就在眼前、就在手中。

三、习题要具有开放性

传统的习题带有一定的封闭性, 初中物理题目大部分都是在不考虑额外阻力等的理想状况下的情景, 习题往往提供的是充分而必要的条件, 解决问题的通道是单一的或是单向的, 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确定的。比如, 在机械效率方面, 老教材的练习题一般是:如图1所示, 用滑轮组将600N的物体匀速提高3m, 不计绳重和磨擦, 所用的拉力为300N, 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这些题目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并且这些题目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使解答物理习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难以产生广泛的迁移效应。而开放性习题根据现有的物理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物理发散性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特性。例如, 在新课程中将上述问题可设计成:用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滑轮组, 将重600N的木箱提高3m, 所用的拉力为400N。根据以上条件, 设计出与已知条件相关的三个物理问题, 并解答出。这样, 学生可设计出不同的滑轮组合来解题, 也可以设计出求有用功、总功、额外功、机械效率、动滑轮重等多个问题, 将思维发散开来, 避免了学生将知识学死、死套公式解题的不良循环。

四、习题要具有可实践性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只有通过实验,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功率”知识时, 可请每个同学测出自己从一楼上升到四楼的功率大小, 要求学生先设计出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实验需记录的数据、实验步骤和实验时应注意的事项, 然后让同学按照自己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过程, 并让大家比一比谁的功率大。通过这些简单实用、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题目, 摒弃了传统习题重视理论性、轻视实践性的弱点,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我们只有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去理解, 教会学生发现问题, 教会学生思考问题, 教会学生解决问题, 才能使学生成为21世纪的创造性的人才。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就《新课程标准》中有关习题的改革创新阐述了一些建议和观点, 以及在初中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新课程,新课程标准,习题,创新

参考文献

[1]周小山.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有功规划下一篇:弹性系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