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编制和研制论文

2024-10-12

标准的编制和研制论文(精选4篇)

标准的编制和研制论文 篇1

标准的编制和研制是标准制定的两种形式。人们通常将标准的制定看成是标准的编制或标准的编写,由此,把标准的制定工作理解为文字工作的范畴。实际上,有许多标准的制定主要是技术性的研究工作,依赖于技术性研究或知识性研究的成果,而不是依靠于文字总结功底。本文将对标准研制和标准编制的方法进行系统论述,以引导标准研制模式的推行和发展,并规范标准编制的工作。

1 标准的编制

标准编制的概念是标准的编写制定,是标准制定的一种方式。标准编制主要是以写为主的标准制定模式,当然这种写也是基于标准内容的知识背景的,写的人应该是标准所反映内容的专家,如编制机械标准由机械专家编写,编制电器标准由电器专家编写,而不应该由文字专家来编写。

编制标准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固化成熟和有效的技术、知识、经验、工作等劳动成果,为方便未来使用这些成果,避免重复性的技术劳动和知识劳动。标准编制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对技术、知识、经验等用文字进行总结,当然有些情况还需要进行必要的验证或试验工作。编制型的标准通常在标准编制前已有标准的原型素材,或有标准的核心内容和主体内容,所以这种标准制定的工作重点不是在于创造,而在于整理、归纳、汇总、总结、提炼、提高、表达等。编制标准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对已有标准的采用、转化、升级等,例如:采纳国际标准制定为本国标准,将国外先进标准转化为国内标准,将企业标准提升为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提升为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提升为国际标准等。编制标准的工作性质一般不是创造性的工作性质,属于总结性的工作性质,如果还存在一些创造的成分,只能算作是二次再创新,不属原始创新,一般不会是基准性、通用性广的标准。标准定位于编制型标准,通常采用编制模式制定标准,其编制工作通常是以继承现实状况为主,再加上一些改进和提升方面的工作。编制型的标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界定的,这类标准通常是为想要的东西让对方实现而编写标准,或为已形成的东西希望以后能复现而编写标准,或为统一经常交流使用的概念而编写标准等。因此,编制型标准主要有产品规范、工艺标准、操作规程、术语、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标准类型。

编制型标准的制定程序主要有:标准制定的需求分析;标准立项论证;标准立项评审;标准批准立项;标准编制任务下达;成立标准编制组;撰写标准编制大纲;相关资料搜集;相关单位调研;标准征求意见稿撰写;标准内容的验证;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处理征求意见稿形成送审稿;送审稿审查;修改形成报批稿;报批稿的质量审查;报批稿审批发布;标准出版印刷。编制型标准的标准制定流程如图1所示。

标准编制的特点主要有:标准制定周期短、标准编制成本低、技术难度不大、通用性不太强、试验工作量不大等。

编制型标准的成果形式为标准文本,即以文字表达的文件类标准。标准的应用是靠阅读标准的规定或要求,转换为行为去执行。标准执行的效果是规范行为,以实现行为操作对象或关系的统一。例如:行为操作的对象是生产产品,标准将控制行为生产出符合要求和一致性的产品。再如:行为操作的对象是试验,标准将控制行为每次按照一样的方法做试验。

2 标准的研制

标准研制的概念是标准的研究制定,是标准制定的另一种方式。以研制的方式制定的标准可称为研制型标准。标准研制是以研究为主的标准制定方式,标准研制的人员通常应该是相应科学或技术领域里学术造诣深、研究实力强的科学家或专家,如:研究时间基准的研究人员应是量子学方面的权威专家,研究大气有害气体限值标准的研究人员应是呼吸系统方面的医学专家。如果标准研究人员不是相应领域的优秀研究人员,标准研制的结果就很难保证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甚至难以保证正确性。

研制标准通常是研究建立度量基准、对比基准、数学方法、工程方法、通用产品、通用关系、危害限值、基础数据、评价方法、试验方法、信息表达、信息传输等关系。研制标准的对象和意义主要有:研究计量基准、对比基准标准,解决基准传递、对比基准、评价、验证依据的需求问题;研究通用性强、适用面广的数学、工程等方面的科学方法,提高技术工作有效性和效率;研究通用化的技术和产品,压缩品种规格,减少浪费;研究信息关系的表达和传输,解决信息安全、高效、准确交换的问题;研究危害限值,解决公共利益的保护问题。研制标准通常是没有现成的成果可直接借用和依靠的,需要通过研究获得的成果来支撑标准的建立,所以,研制标准有很高的技术难度和失败风险。研制型标准是科学研究的产物,标准的核心内容取决于研制成果,是客观因素为主的标准主体,标准的撰写只是客观因素的反映工作,标准不以写为主,而以研为主。其实,许多重大的科学规律研究成果就是研制标准,只是没有用标准的形式来表达。由于重大科学研究成果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和信任度,它不再需要以一种标准的形式告诉人们这是可信的和有效的规律和准则。研制标准通常是一种创造性的技术劳动,创造性的研究工作是标准建立的关键和主体。研制型标准的类型主要有:计量基准、物理标准物质、化学标准物质、数学模型、数学方案、工程方案、通用产品、新性能评价、通用接口、危害控制限值、环境数据、通信协议、信息格式、综合性评价方法、高精度试验等方面的标准。

研制型标准的制定程序与编制型标准有一些不同,最大的不同不是程序流程关系,而是工作模式的重点。研制型标准制定的程序主要有:标准制定的需求分析;标准立项论证(含标准研制大纲);标准立项评审;标准批准立项;标准编制任务书下达;成立标准编制组;撰写标准研制大纲和标准编制大纲;相关资料搜集;相关单位调研;开展标准的技术研究工作;对研究成果进行试验验证;撰写研究文档;标准征求意见稿撰写;标准内容的验证;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处理征求意见稿形成送审稿;送审稿审查;修改形成报批稿;报批稿的质量审查;报批稿审批发布;标准出版发行。研制标准的标准制定程序如图2所示。标准研制的程序主要有21项,比标准编制的程序多了3个程序,修改了一个程序。研制标准所增加的3个程序在工作难度、复杂性和工作量上,将会是其他18个程序总和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对于研制标准,在编写标准编写大纲时,同时进行标准研制大纲的编写,研制大纲要对立项论证报告中的标准研制大纲进行细化。研制大纲主要包括:研制的目标、内容、技术难点、技术路径、措施、人员、进度计划等。标准立项的专家评审主要是审查研制标准论证报告中的研制大纲的可行性和研制标准的有效性。开展标准研究工作主要是研究标准的技术关系,并要注重技术的精度、稳定性和成本问题。研究成果的验证要有广泛性、高复现性、低的不确定度、高有效性,不能限于以局部地区或单位的验证代替普遍性验证。对于研究和验证工作,要形成科技文档,文档包括研究技术报告、试验验证报告、效果分析报告等。总体上,研制标准主要包括论证、研究、验证、编写、验收5个方面的工作。

标准研制的特点主要有:标准研制周期长,可能是标准编制周期的2~3倍,有些重大的基准性标准,周期会更长;研制标准成本高,需要有高精度的设备、高层次的人才、很长的研究时间;研制标准通用性强,通常是针对共同关心的基准问题和统一问题建立标准的。

研制标准的成果形式通常有:物质标准;物质和文本标准;文本标准。物质标准成果形式有基准器具、标准物质、标准设备等,如量规、化学标准物质、光波比长仪。物质和文本标准的成果形式有鉴定仪器和鉴定规范、物质比样和标准文本等,如折射率鉴定仪和折射率鉴定规范、材料缺陷比样和材料质量缺陷标准等。文本标准的成果形式是文件,通常有数学方法标准、工程方法标准等,如优先数系标准、抽样检验标准、公差配合标准等。研制型标准主要用于作为基准、标杆、评价、应用方法、应用数据、统一模式等。

3 研制型和编制型标准的关系

标准制定的类型除了编制型标准和研制型标准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标准制定类型,即标准的编制和研制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相当的标准,因此,这类标准具有两类标准的特点,称为编研型标准。为了方便研制型、编制型、编研型标准的特点的直观对比,将它们汇总为表格关系进行对比,对比关系见表1。通过图形将研制型、编制型、编研型标准类型与标准制定的工作性质关系关联起来,可直观得到标准制定类型的分布关系(如图3所示)。图3中,横轴为标准制定的编写工作量或编写量程度,纵轴为标准制定的研究工作量或研究量程度,直角平面区间是标准制定类型的分布区,在横轴上的标准类型是纯编制型标准,在纵轴上的标准类型是纯研制型标准,o o’直线为纯编研型标准,这三类情况是极少的;图3中A区主要是研制型标准区,研究工作在标准制定中占有主要的工作量,C区主要是编制型标准区,编写工作在标准制定中占有主要的工作量,B区和D区主要为编研型标准区,即标准编写和研究工作量相近的标准区域,只是C区编研工作总量少于D区的工作总量而已,而它们的标准制定类型是相同的,编研型标准确切的区域为oa曲线和oc曲线所包围的区域。其实,A、B、C、D区的标准类型并不是指整个区域的标准都是一种类型,而是其中心区和特定边角区域组成的大部分区域是上述类型,然而,它们至少有1~2个边角区的标准不属区域所命名的类型,如A区的右下角区和C区的左上角区是编研型标准区,B区和D区的左上角区为研制型标准区,B区和D区的右下角区为编制型标准区。

研制型标准的制定程序是全面性的程序,编制型标准的程序是部分性的,被包含于研制型标准程序中。研制型标准的成果形式也是最全面的,有物质标准和文件标准多种形式,编制型标准的成果形式只有文件型标准。从标准的成果数量看,编制型标准的数量要远远多于研制型标准的数量,它们的数量关系如图4所示。

研制型标准研究技术是为了建立标准,以研究的技术作为服务其他技术的基准。编制型标准编写标准是为了技术,为标准所表达技术的重复使用和复现的一致性。研制型标准和编制型标准的标准类型大部分是不同的,但也有少部分标准类型既有研制型的标准类型,也有编制型的标准类型,如试验方法标准,既有总结编写试验方法的情况,也有需要专门研制试验方法的情况。标准的研制工作属于科研范畴,是标准的高端性技术工作,需要有相应的科研条件和高端技术人才方可胜任。

摘要:标准的编制和研制是标准制定的两种形式,它们的工作性质、制定程序、成果形式等都不完全相同。本文讨论了编制型标准和研制型标准的区别以及区别两类标准的意义,分别论述了标准编制和标准研制的概念、目的、制定基础、标准类型、程序环节、特点、成果形式和应用等,详述了两种制定方式的程序环节的要义,研究了两类标准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标准编制,标准研制,理论

参考文献

[1] 麦绿波.客观形成的标准形式[J].中国标准化,2012,(6),(7).

[2] 麦绿波.主观构建的标准形式[J].中国标准化,2012,(8),(9),(10).

标准的编制和研制论文 篇2

(2004年6月17日国管财[2004]120号)

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关于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工作的批示精神,解决公务用车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以及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结合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基础上,按照有利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节约财政经费开支,保障公务活动需要,加强公务用车资产管理和稳步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要求,制定了《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的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的规定

第一条 为节约财政经费开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中办[1994]14号)和《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厅字[1999]5号)等文件规定,结合中央国家机关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按照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和保障公务活动需要的原则,核定公务用车编制,规范配备标准,严格控制公务用车数量,加强公务用车管理。

第三条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国管局)依据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领导职数、人员编制和实际工作的需要,核定公务用车编制。

(一)部长级干部的专车,按1人1辆定编。

(二)副部长级干部的工作用车,按1人1辆定编。

(三)一般公务用车,根据内设的司(局)级机构和机构的人员编制定编。副部级单位副职领导工作用车,根据工作需要定编。

(四)根据部门机要工作量的大小,酌情核定1—3辆机要通信车辆编制。根据会议等集体活动的需要,酌情核定1—2辆 26座以下中小型客车编制。

第四条 公务用车的配备标准:

(一)部长级干部配备排气量3.0升(含3.0升)以下、价格45万元以内的轿车。

(二)副部长级干部使用排气量3.0升(含3.0升)以下、价格35万元以内的轿车。

(三)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2.0升(含2.0升)以下、价格25万元以内的轿车(客车、越野车等除外)。确需配备排气量2.0升以上、价格25万元以上车辆的,报国管局审批。

第五条 正、副部长级干部的专车、工作用车使用年限一般为6年,超过6年仍能使用的,应继续使用;一般公务用车使用年限为10年,10年以上或行驶超过20万公里的,可以申请调换。

调换下来的车辆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置。

第六条 正、副部长级干部在中央和国家机关调动工作的,其所用车辆可以转到新的工作单位继续使用;调离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其所用车辆由使用单位交回国管局。

第七条 经批准试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部门,须重新核定车辆编制,原则上只保留正、副部长级干部专车、工作用车、机要通信及会议等集体活动用车。试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自行购置、调换、借用车辆。

第八条 试行班车改革的部门,要本着合理、节约的原则,根据职工实际居住地与工作单位的距离远近,发放适当的班车补贴。试行班车改革的部门,不得使用公款为职工提供上、下班交通工具。

第九条 部门内设机构、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发生变动时,相应调整公务用车编制。

第十条 公检法等部门的特殊业务用车编制,由国管局商财政部另行确定。第十一条 本规定适用于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参照本规定执行。海关、税务等实行垂直管理部门所属行政单位的车辆编制管理办法,由主管部门依据本规定另行制定,并报国管局备案。

第十二条 各部门要加强公务用车管理,车辆购置要通过政府采购,车辆处置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要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第十三条 本规定由国管局负责解释。以前有关规定与本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如何编制课程标准 篇3

【关键词】目标 设计定位 资源 考核 设计

一、引言

10年来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数313万人,在校生965万人。2006年开始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目前,95%的地级市有高职院校,这种布局和高职本身的特性,使得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科教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我国新一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四个合作”(办学、育人、就业、发展)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因此只有制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标准课程,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什么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其内容包括教的标准和学的标准,所谓教的标准就是教什么、教多少、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所谓学的标准学什么、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制定课程标准时应本着以人为本,能力本位的原则,以就业导向为方向,根据学科的认知规律,以职业性原则把握课程标准的深度,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掌握课程标准的广度,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程标准。

1、制定课程标准的关键是教师要知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不是概括抽象的几句话,而是要了解这个专业培养的学生最终会干什么?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和知识。课程定位只要能说清人才培养目标和本课程对人才培养起的作用,就说清了课程定位。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了解的越具体,就越容易明确课程定位。切不可不加分析,而直接说本课程是核心课程,这无异于自话自说。教师不可只关心自己这门课,必须关心和了解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把握好课程本身,这是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2、能力目标,作为职业教育课程要突出能力的要求就必须明确课程的能力目标,能力目标就是学生学习了本课程后会干什么,所以更多应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的格式描述,不宜采用“掌握 ××能力”,或“具备××能力”这样较抽象的方式描写。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来自于课本,而是以实际职业岗位的要求为准。知识目标,是围绕能力目标确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解决为什么这样做和做得更好的问题,这是掌握“必须、够用”原则的度。要区别于学科系统化的知识,也要注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注意知识和能力的区别。

态度目标,态度目标指学生在完成本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应形成的职业态度和素质要求。态度目标与课程内容有关,也与教学环境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等有关,态度目标的提出,就是因职业教育课程是工学结合的课程而产生。如果教学仍然是传统的黑板教学,态度目标就单一化了。

3、設计思想首先是对内容的选取和设计,要搞清为什么选取这样的内容,每个单元让学生学会做什么,每个单元学时的要求,还要兼顾教学模式的设计,要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能力是在亲身体验中形成的,是练出来的,所以要尽可能把学习内容设计为“项目”,“任务”等学习单元,这样才能实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其关键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课程单元描述,这一部分要注意的是“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一定要具体,要明确学生在学完这个单元会干什么,掌握什么。“教学方法和建议、工具与媒体、学生已有基础和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这几项,要注意认真分析,找出关键所在,不然每个单元会雷同。

4、课程考核的宗旨就是实现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要做到形成性考核要多元化,阶段性考核要合理化,终结性考核要科学化。阶段性考试是对上一阶段所学知识一个总结,主要是考查其掌握程度,为下一阶段继续教学提供依据,故深度和广度不宜过高。另外对学生起一个督促作用,相反如果一味求全求广,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对于现阶段高职学生,还是应以激励为主。此外,考试的方式不能局限于一张试卷一支笔的模式,应适当加入实践环节,主动动手能力的检测。理论以够用为度,重在应用能力的提高,应该根据高职学生职业性特点和有专业工作经验的实际,多出一些与专业知识点关系密切的内容,多出一些用理论来诠释本专业工作的内容;多出一些有创新意识、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考核起到全面总结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作用。

三、对编制课程标准人员的几点建议

1.投身企业实践,实际的岗位体验是搞好课程设计的基础。

2.课讲的好不一定学生学的就好。能力是练出来的,要设计能力训练项目。

3.课程标准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的,不能基于教材。

标准的编制和研制论文 篇4

江苏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 和编制配备标准实施意见

各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财政局、卫生局:

为了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合理配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资源,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根据《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苏发„2009‟7号)精神,现就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标准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保障城乡居民健康为中心,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二)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渠道、多元化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三)坚持统一规划的原则,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方便群众就医。

(四)坚持精简效能的原则,立足于调整和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在区域卫生规划范围内辅之以改扩建和新建,避免重复建设。

(五)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确保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各地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保障广大群众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机构设置

(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具备条件的可实行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省辖市政府统一规划设置,原则上按照每3至10万居民或街道所辖范围规划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同时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快推进社区卫生多元化发展。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按其公益性质核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为财政补助事业编制,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要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对政府举办的区级医院、街道卫生院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等进行转型、改造或功能转换,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符合资质条件的,可以认定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社区卫生服务,并按照有关规定享受政府补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名称统一规范为“XX区XX)(街道名称或社区名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得再兼挂其他医疗机构牌子。

社区卫生服务站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或由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举办,也可通过公开招标选择社会力量举办。

(二)乡村医疗卫生机构。

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由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组成,逐步推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按照功能分为一般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设置,每个建制乡镇设立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或按3000-5000人口设立一所村卫生室。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乡村医疗机构。

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为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按其公益性质核定的编制为财政补助事业编制。乡镇卫生院实行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为主的体制。乡镇卫生院的名称统一规范为“XX县(市)XX(乡镇名称)卫生院”或“XX县(市)XX(乡镇名称)中心卫生院”。社会力量举办的符合资质条件的乡村医疗机构,政府可采取购买服务、签订医疗保险定点合同等方式对其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给予补偿。

鼓励乡镇卫生院领办、乡村联办等多种形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政府给予合理补助。

三、工作职责

(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主要承担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其主要工作职责是:

1、社区预防:社区卫生诊断,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监测,预防接种,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预防,常见传染病防治,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健康档案管理,爱国卫生指导等。

2、社区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等。

3、社区医疗: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社区现场应急救护,慢性病筛查和重点慢性病病例管理,精神病患者服务,转诊服务等。

4、社区康复:残疾康复,疾病恢复期康复,家庭和社区康复训练指导等。

5、社区健康教育:卫生知识普及,个体和群体的健康服务,重点人员与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宣传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等。

6、社区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等。

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的工作职责。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将适宜社区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交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并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机构编制部门根据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际承担职能的情况,对其编制进行统筹考虑。

(二)乡村医疗卫生机构。

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乡镇一般卫生院的主要工作职责是:

1、宣传贯彻党和政府的各项医疗卫生方针政策,协助本级政府实施农村卫生工作。

2、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做好辖区内传染病的疫情监测、报告、防治工作。

3、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做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干预控制工作。

4、落实免疫规划,开展孕产妇、儿童、老年人的保健工作。

5、协助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调查和处置工作,承担区域内公共卫生相关信息收集与报告。

6、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开展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诊断明确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诊疗护理,做好急诊抢救和转诊工作。

7、开展康复治疗、康复训练,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

8、承担对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

9、协助做好区域内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传染病防治等公共卫生工作。

10、协助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中心卫生院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预防保健、医疗技术指导中心,除具有一般卫生院的功能外,还承担协助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对区域范围内一般卫生院的技术指导等工作。

四、编制配备

(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机构编制部门只核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不核定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编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护士与全科医师的比例按1:1配备。设护理康复或日间观察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着从紧掌握的原则,增配适量医师和护士。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在核定的医师总数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可配备药剂、检验、B超和放射人员各1名,其他人员按不超过医师、护士和医技人员编制总数的5%配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需人员编制首先在医疗卫生机构现有人员编制中调剂解决,同时相应核销有关机构的编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二)乡镇医疗卫生机构。

机构编制部门只核定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编制。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编制,综合考虑功能定位、职责任务、服务人口、服务范围等因素核定。原则上每万常住人口配备11-15名人员编制。具备条件的县(市)根据当地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在此标准基础上可作适当浮动,但每万常住人口最高不超18名。

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所占编制不低于总编制的90%,其中公共卫生人员按每万常住人口1.5-2.0名的比例配备。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可选派医技人员到村卫生室工作。乡镇卫生院的后勤服务工作实行社会化,新进后勤人员不使用人员编制。

乡镇卫生院一般配备院长1名,副院长1-2名,中心卫生院副院长最多不超过3名。

五、机构编制管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提出审核意见,同级机构编制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并报省、市编办备案。省财政转移支付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总量,按照规定程序报省机构编制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审批。

严格机构编制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核定的编制总数和人员编制结构比例范围内,按规定合理配备具有法定执业资格或国家规定的技术资格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对不符合准入或报考国家卫生资格条件的新进人员,不得办理进编和聘用手续,不得超编进人。人员聘用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和分类管理。

严肃机构编制纪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人员编制由机构编制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其他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下发文件和部署工作不得涉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编制方面的内容。省编办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督促检查本实施意见的落实情况。

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省财政厅 省卫生厅

上一篇:公司理财与税收筹划下一篇:传统中国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