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研制

2024-07-26

标准研制(共11篇)

标准研制 篇1

1 引言

大数据是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交汇融合的必然产物,大数据的应用将成为未来提升生产力、竞争力、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也是目前全球产业转型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推动大数据的发展,是提升运营效率,优化供应链,提升竞争力和创新商业模式的重要抓手,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大数据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是支撑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应用的重要基础。加快大数据关键技术和标准的研发创新,促进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推动我国大数据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大数据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定会对未来的产业、 生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 大数据标准化现状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大数据标准研制已成为国际各标准化组织共同关注的热点,然而尚处于起步阶段。

2.1 国外大数据标准化组织

(1) ISO/IEC JTC1 WG9

ISO/IEC JTC1于2013年11月全会上成立负责大数据国际标准化的大数据研究组 (ISO/IEC JTC1SG2),并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专家Wo Chang担任召集人。其工作重点包括:调研ISO、IEC、ISO/IEC JTC1等在大数据领域的关键技术、 参考模型以及用例等标准基础;确定大数据领域应用需要的术语与定义;评估分析当前大数据标准的具体需求,提出ISO/IEC JTC1大数据标准优先顺序。

2014年11月,ISO/IEC JCT1 SG2向ISO/IEC JTC1全会提交了研究组的研究报告,其中包括建议成立独立的JTC1大数据工作组,需要标准化的大数据技术点。根据SG2的建议,ISO/IEC JTC1于此次会上成立了负责大数据国际标准化的大数据工作组 (ISO/IEC JTC1 WG9),由Wo Chang担任召集人。

WG9的工作重点包括:开发大数据基础性标准,包括参考架构和术语;识别大数据标准化需求; 同大数据相关的JTC1其他工作组保持联络关系; 同JTC1外其他大数据相关标准组织保持联络关系。 目前,WG9正在研制“Information technology - Big Data- Overview and Vocabulary”(《信息技术大数据概述和术语》) 和“Information Technology - Big Data - Reference Architecture”(《信息技术大数据参考架构》) 两项国际标准。

(2) ISO/IEC JTC1/SC32

ISO/IEC JTC1/SC32数据管理和交换分技术委员会致力于研制信息系统环境内及之间的数据管理和交换标准,为跨行业领域协调数据管理能力提供技术性支持 , 其标准化内容涵盖 : 协调现有和新生数据标准化领域的参考模型和框架;负责数据域定义、数据类型和数据结构以及相关的语义等标准; 负责用于持久存储、并发访问、并发更新和交换数据的语言、服务和协议等标准;负责用于构造、组织和注册元数据及共享和互操作相关的其他信息资源 ( 电子商务等 ) 的方法、语言服务和协议等标准。 在2012年成立下一代分析技术与大数据研究组, 并于2014年6月,启动四项为大数据提供标准化支持的新工作项目:SQL对多维数组的支持、SQL对JSON的支持、数据集注册元模型和数据源注册元模型。

(3) ITU-T

ITU-T也开展了大数据领域相关标准化工作, 重点研究了基于大数据的云计算相关技术,2013年11月发布《大数据:今天巨大,明天平常》的技术观察报告,该报告分析了大数据相关的应用实例, 指出大数据的基本特征、促进大数据发展的技术, 同时还分析了大数据面临的挑战和ITU-T可能开展的标准化工作。ITU-T的大数据标准化工作主要在SG13 ( 第13研究组 ) 开展,具体包括该研究组下设的Q2 ( 第2课题组 ) 涉及的研究课题“针对大数据的物联网具体需求和能力要求”、Q17 ( 第17课题组 ) 涉及的研究课题“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需求和能力”以及Q18 ( 第18课题组 ) 涉及的研究课题“大数据即业务的功能 架构”, 并由Q17牵头开展ITU-T大数据标准化路标的制定工作并负责向TSAG( 电信标准化咨询委员会 ) 汇报。

(4) NIST

NIST于2013年6月成立了大数据公共工作组 (NBD-PWG),其工作范围是建立来自于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的公共环境,共同形成达成共识的定义、 术语、安全参考体系结构和技术路线图,提出数据分析技术应满足的互操作、可移植性、可用性和扩展性需求和安全有效地支持大数据应用的技术基础设施,用于为大数据相关方选择最佳的方案。NBD PWG下设术语和定义、用例和需求、安全和隐私、 参考体系结构和技术路线图五个分组,目前已经完成了《大数据定义》、《大数据分类》、《大数据用例和需求》、《大数据安全和隐私需求》、《大数据参考架构调研白皮书》、《大数据参考架构》 和《大数据技术路线图》等V1.0版本,已于2015年5月21日完成征求意见,并同时进行V2.0的工作。

2.2 国内大数据标准化组织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TC28, 以下简称“全国信标委”) 持续开展数据标准化工作 , 在元数据、数据库、数据建模、数据交换与管理等领域推动相关标准的研制与应用,为提升跨行业领域数据管理能力提供标准化支持。

为了推动和规范我国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 建立大数据产业链,与国际标准接轨,全国信标委于2014年12月2日正式成立大数据标准工作组。

工作组主要负责制定和完善我国大数据领域标准体系,组织开展大数据相关技术和标准的研究, 申报国家、行业标准,承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任务,宣传、推广标准实施,组织推动国际标准化活动。对口ISO/IEC JTC1 WG9大数据工作组。

工作组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

大数据总体专题组,负责工作组基础技术和标准化保障规范研究,包括大数据术语、参考架构、 用户需求研究和共性、基础标准的研制。该专题组近期将加强基础数据、大数据交易方面的研究,积极推动相关标准的研制,建立元数据仓库,并进一步完善我国大数据标准体系,完善并发布《大数据标准化白皮书V2.0》。

大数据国际专题组,负责支撑国际标准的研制工作,跟踪国际标准化活动。专题组将积极参与大数据国际标准的编制,目前专题组成员已担任国际标准《信息技术大数据概述和术语》的联合编辑。 未来专题组将积极推进我国大数据领域的国际标准提案,提高我国在大数据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大数据技术专题组,主要研究与制定大数据领域的相关技术标准,深入研究大数据的收集、预处理、 分析、可视化以及数据质量等相关技术。技术专题组将全面调研,重点关注国内最新研究成果;针对需求, 优先应对需求最为迫切的领域与问题;面向实用,与实际应用结合,通过典型领域宣贯推广获得反馈,持续改进;密切合作,与总体、国际、领域等其他相关小组密切合作,形成合力,积极推动数据描述、评估、 采集、集成等关键基础性标准预研与制定。

大数据产品和平台专题组,负责大数据产品和平台相关标准化保障规范研究,包括用户需求的研究和各种技术的应用解决方案。本专题组将持续致力于协 调组织各 大数据平台和产品的相关企业,对具有明显大数据特征的处理平台和相关产品及其管理、验证等系列标准进行研制,为提升跨行业领域协调数据管理能力提供技术性支持。

大数据安全专题组, 负责大数据安全标准化保障规范研究,包括数据开放共享中涉及的安全、隐私保护等。安全专题组将积极开展基础安全及监管政策类、大数据安全技术类、大数据产品和平台安全类、大数据业务安全及安全业务类、大数据安全管理及业务连续性类等方面的大数据安全标准。

工业大数据专题组,负责工业领域的大数据标准化保障规范研究,包括工业大数据在工业产品、 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生产性服务等方面相关标准研制,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转型。近期将重点完善工业大数据标准体系,确定工业大数据参考架构,开展工业领域元数据、标识等相关标准的研制。

电子商务大数据专题组,将深入研究大数据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包括精准营销、物流与仓储优化、 用户体验、市场预测等,并将积极开展在电子商务大数据采集标准、电子商务大数据仓库建设模型标准、 电子商务大数据标准化指标体系等标准的研制。

3 大数据标准体系框架

2014年7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大数据标准化白皮书》,公布了大数据标准体系框架。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大数据标准体系框架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近期,全国信标委大数据标准工作组对大数据标准体系框架进行修订,形成大数据标准体系框架2.0版本征求意见稿 ( 如图2所示 )。

大数据标准体系由五个类别的标准组成,分别为:基础标准、技术标准、产品和平台标准、大数据安全标准及应用和服务标准。

(1) 基础标准

为整个标准体系提供包括总则、术语和参考模型、元数据等基础性标准。

(2) 技术标准

该类标准主要针对大数据相关技术进行规范。 包括数据治理和数据质量两类标准。其中,数据治理标准主要针对数据的收集、预处理、分析、可视化、 访问、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等方面进行规范。数据质量标准主要针对数据质量提出具体的管理要求和相应的指标要求,确保数据在产生、存储、交换和使用等各个环节中的质量,为大数据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包括质量评价、数据溯源、质量检测等标准。

(3) 产品和平台标准

该类标准主要针对大数据相关技术产品和应用平台进行规范。包括关系型数据库产品、非结构化数据管理产品、智能工具、可视化工具、数据处理平台和测试规范六类标准。其中,关系型数据库产品标准针对存储和处理大数据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从访问接口、技术要求、测试要求等方面进行规范,为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大数据的高端事务处理和海量数据分析提供支持;非结构化数据管理产品标准针对存储和处理大数据的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系统,从参考架构、数据表示、访问接口、 技术要求、测试要求等方面进行规范;智能工具用来帮助用户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决策,包括ETL、 OLAP、数据挖掘等工具,智能工具标准对智能工具的技术及功能进行规范;可视化工具是对大数据处理应用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可视化展现工具的技术和功能要求进行规范;大数据平台标准是针对大数据存储、处理、分析系统从技术架构、建设方案、 平台接口等方面进行规范;测试规范针对大数据的产品和平台给出测试方法和要求。

(4) 大数据安全标准

数据安全作为数据标准的支撑体系,贯穿于数据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抛开传统的网络安全和系统安全,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安全标准主要包括通用要求、隐私保护两类标准。

(5) 应用和服务标准

应用和服务类标准主要是针对大数据所能提供的应用和服务从技术、功能、开发、维护和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主要包括开放数据集、数据服务平台和领域应用数据三类标准。其中,开放数据集标准主要对向第三方提供的开放数据包中的内容、格式等进行规范;数据服务平台标准是针对大数据服务平台所提出的功能性、维护性和管理性的标准;领域应用数据指的是各领域根据其领域特性产生的专用数据标准, 包括工业、电子商务等领域。

4 标准研制

2014年国家立项大数据领域10项国家标准:《多媒体数据语义描述要求》、《数据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参考模型》、《信息技术大数据术语》、《信息技术科学数据引用》、 《信息技术数据交易服务平台交易数据描述》、《信息技术数据交易服务平台通用功能要求》、《信息技术数据溯源描述模型》、《信息技术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信息技术通用数据导入接口规范》, 该10项标准正在研制中,部分标准已经形成草案。

为了推动大数据的发展,大数据标准工作组将加强元数据、工业大数据、数据分类、数据开放共享、 安全与隐私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着力开展相关标准体系架构搭建和重点标准研制工作。并通过标准符合性测试以及相应的评价、认证等工作,全面提高数据质量,提升数据服务能力,推动产业发展。

摘要:介绍了ISO/IEC JTC1 WG9、ISO/IEC JTC1SC32、ITU-T、NIST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大数据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国内全国信标委大数据标准工作组的工作范围、组织机构及在大数据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概述了国内大数据标准体系及标准研制情况。

关键词:大数据,标准,标准体系,ISO/IEC JTC1 WG9,大数据标准工作组

标准研制 篇2

报道了我国研制的.2个大陆架沉积物标准物质MS-E1,MS-S1.MS-E1和MS-S1的原样分别取自东海和南海.样品经风干、破碎,球磨制备成均匀的粉体样品.均匀性采用高精度的X射线荧光光谱法检验.样品的化学组分采用国内外多实验室协同分析方式定值,有7个国内实验室和9个国外实验室参加了合作分析.测试组分均为67个,分别有43和42个组分定为保证值,8和9个组分作为参考值.全组分百分总和分别为99.8%和99.6%.经2年多的试用,2个标准物质已于被国家计量部门批准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其编号分别为:GBW07335和GBW07336.

作 者:王毅民 高玉淑 王晓红 沈恒培 王振宇 WANG Yi-min GAO Yu-shu WANG Xiao-hong SHEN Heng-pei WANG Zhen-yu  作者单位:王毅民,高玉淑,王晓红,WANG Yi-min,GAO Yu-shu,WANG Xiao-hong(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100037)

沈恒培,SHEN Heng-pei(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广州,510760)

标准研制 篇3

课程标准研制思路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邵朝友,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文叶、所长崔允漷在《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8期上撰文认为,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已成为国际潮流,我国要研制国际一流的课程标准,可遵循如下思路:每门学科依据学生核心素养所做的贡献(即回答该学科的本质与育人价值),提炼出学科核心素养;然后依据学科核心素养重组学科的内容标准,可从学科核心素养审视、评判目前的内容标准,确保内容标准的“聚焦”,或从已经得到实证的内容标准出发,反过来检视学科素养的合理性,通过这样“两两对照”形成内容标准;梳理好内容标准后,选择适切的课程标准编排方式,对于一些具有连续聚焦特征的学科内容,如语文与英语课程中的写作、科学课程中的探究、数学课程中的推理、历史课程中的史证、技术课程中的设计等,可尝试采取纵向表现水平编排方式,在尊重现有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上,可基于实际选择分年级或跨年级编排。

示范性普高与中职示范校

沟通的课程建构策略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茂祥在《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18期上撰文认为,示范性普通高中与中职示范校沟通的课程互通、统整、创生,有利于高阶技术技能型人才(未来有望成为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高级技工等方面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早期培育。课程建构策略如下:①立足于“人文素养和知识储备”进行课程互通。两类学校共同编写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编制课程纲要、标准或操作指南,形成项目课程,以项目形式推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示范性普高有某方面发展潜质的资优生可到相关的中职示范校的实训基地进行体验学习,提升相关的技术技能知识。②立足于“人格特质与通用能力”进行课程统整。整体设计两类学校的人格心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课程,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育的特点,采取同一年级跨校课程学习与不同年级基于必修或选修课程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联合开发通用能力课程,将三年分成“2+1”或“2.5+0.5”学制,建立由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教师组成的小组,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③立足于“专业志趣与专业能力”进行课程创生。普通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并列开设,任务中心课程与综合专业实践课程交替开设,学科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融合开设,为学生的职业性与学术性互通发展奠定基础。

“精准知识”开发是习作教学改革的重要向度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上元小学教师吴勇在《人民教育》2015年第21期上撰文认为,开发精准有用的知识是习作教学改革的重要向度。首先立足习作类型(大概分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实用5种类型),不仅要开发出习作类型的结构性知识,还要面向习作内容,开发出适应各种类型的具体的程序性知识;其次搭建知识阶梯,同种文体类型的习作教学,需要在年段和学段之间,构建一个层层递进的知识台阶,让习作训练拾级而上;再次开掘有效知识,努力将笼统宽泛的要求转化为精准有效的知识,运用“定向爆破”的方法进行关键习作知识的开发。文体类型定位“知识面”,搭建阶梯勾勒“知识线”,定向开掘创生“知识点”,三者构成“精准知识”习作教学的立体框架。

小数教学应缩小数学问题

与真实情境的差距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副院长、上海市特级教师曹培英在《小学数学教师》2015年第4期上撰文认为,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要努力缩小数学问题情境与实际应用情境的差距,这就需要教师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素材,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具有原始背景的数学问题,借助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获得数学应用的深刻体验;二是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力亲为完成实践性数学任务;三是可将理财教育融入数学教学,生活中的金融问题如认识货币、付费计算、消费策划、储蓄、保险等,都有真实的生活背景,对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体验应用数学的成功与乐趣,都很有裨益。

标准的编制和研制 篇4

1 标准的编制

标准编制的概念是标准的编写制定,是标准制定的一种方式。标准编制主要是以写为主的标准制定模式,当然这种写也是基于标准内容的知识背景的,写的人应该是标准所反映内容的专家,如编制机械标准由机械专家编写,编制电器标准由电器专家编写,而不应该由文字专家来编写。

编制标准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固化成熟和有效的技术、知识、经验、工作等劳动成果,为方便未来使用这些成果,避免重复性的技术劳动和知识劳动。标准编制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对技术、知识、经验等用文字进行总结,当然有些情况还需要进行必要的验证或试验工作。编制型的标准通常在标准编制前已有标准的原型素材,或有标准的核心内容和主体内容,所以这种标准制定的工作重点不是在于创造,而在于整理、归纳、汇总、总结、提炼、提高、表达等。编制标准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对已有标准的采用、转化、升级等,例如:采纳国际标准制定为本国标准,将国外先进标准转化为国内标准,将企业标准提升为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提升为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提升为国际标准等。编制标准的工作性质一般不是创造性的工作性质,属于总结性的工作性质,如果还存在一些创造的成分,只能算作是二次再创新,不属原始创新,一般不会是基准性、通用性广的标准。标准定位于编制型标准,通常采用编制模式制定标准,其编制工作通常是以继承现实状况为主,再加上一些改进和提升方面的工作。编制型的标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界定的,这类标准通常是为想要的东西让对方实现而编写标准,或为已形成的东西希望以后能复现而编写标准,或为统一经常交流使用的概念而编写标准等。因此,编制型标准主要有产品规范、工艺标准、操作规程、术语、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标准类型。

编制型标准的制定程序主要有:标准制定的需求分析;标准立项论证;标准立项评审;标准批准立项;标准编制任务下达;成立标准编制组;撰写标准编制大纲;相关资料搜集;相关单位调研;标准征求意见稿撰写;标准内容的验证;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处理征求意见稿形成送审稿;送审稿审查;修改形成报批稿;报批稿的质量审查;报批稿审批发布;标准出版印刷。编制型标准的标准制定流程如图1所示。

标准编制的特点主要有:标准制定周期短、标准编制成本低、技术难度不大、通用性不太强、试验工作量不大等。

编制型标准的成果形式为标准文本,即以文字表达的文件类标准。标准的应用是靠阅读标准的规定或要求,转换为行为去执行。标准执行的效果是规范行为,以实现行为操作对象或关系的统一。例如:行为操作的对象是生产产品,标准将控制行为生产出符合要求和一致性的产品。再如:行为操作的对象是试验,标准将控制行为每次按照一样的方法做试验。

2 标准的研制

标准研制的概念是标准的研究制定,是标准制定的另一种方式。以研制的方式制定的标准可称为研制型标准。标准研制是以研究为主的标准制定方式,标准研制的人员通常应该是相应科学或技术领域里学术造诣深、研究实力强的科学家或专家,如:研究时间基准的研究人员应是量子学方面的权威专家,研究大气有害气体限值标准的研究人员应是呼吸系统方面的医学专家。如果标准研究人员不是相应领域的优秀研究人员,标准研制的结果就很难保证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甚至难以保证正确性。

研制标准通常是研究建立度量基准、对比基准、数学方法、工程方法、通用产品、通用关系、危害限值、基础数据、评价方法、试验方法、信息表达、信息传输等关系。研制标准的对象和意义主要有:研究计量基准、对比基准标准,解决基准传递、对比基准、评价、验证依据的需求问题;研究通用性强、适用面广的数学、工程等方面的科学方法,提高技术工作有效性和效率;研究通用化的技术和产品,压缩品种规格,减少浪费;研究信息关系的表达和传输,解决信息安全、高效、准确交换的问题;研究危害限值,解决公共利益的保护问题。研制标准通常是没有现成的成果可直接借用和依靠的,需要通过研究获得的成果来支撑标准的建立,所以,研制标准有很高的技术难度和失败风险。研制型标准是科学研究的产物,标准的核心内容取决于研制成果,是客观因素为主的标准主体,标准的撰写只是客观因素的反映工作,标准不以写为主,而以研为主。其实,许多重大的科学规律研究成果就是研制标准,只是没有用标准的形式来表达。由于重大科学研究成果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和信任度,它不再需要以一种标准的形式告诉人们这是可信的和有效的规律和准则。研制标准通常是一种创造性的技术劳动,创造性的研究工作是标准建立的关键和主体。研制型标准的类型主要有:计量基准、物理标准物质、化学标准物质、数学模型、数学方案、工程方案、通用产品、新性能评价、通用接口、危害控制限值、环境数据、通信协议、信息格式、综合性评价方法、高精度试验等方面的标准。

研制型标准的制定程序与编制型标准有一些不同,最大的不同不是程序流程关系,而是工作模式的重点。研制型标准制定的程序主要有:标准制定的需求分析;标准立项论证(含标准研制大纲);标准立项评审;标准批准立项;标准编制任务书下达;成立标准编制组;撰写标准研制大纲和标准编制大纲;相关资料搜集;相关单位调研;开展标准的技术研究工作;对研究成果进行试验验证;撰写研究文档;标准征求意见稿撰写;标准内容的验证;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处理征求意见稿形成送审稿;送审稿审查;修改形成报批稿;报批稿的质量审查;报批稿审批发布;标准出版发行。研制标准的标准制定程序如图2所示。标准研制的程序主要有21项,比标准编制的程序多了3个程序,修改了一个程序。研制标准所增加的3个程序在工作难度、复杂性和工作量上,将会是其他18个程序总和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对于研制标准,在编写标准编写大纲时,同时进行标准研制大纲的编写,研制大纲要对立项论证报告中的标准研制大纲进行细化。研制大纲主要包括:研制的目标、内容、技术难点、技术路径、措施、人员、进度计划等。标准立项的专家评审主要是审查研制标准论证报告中的研制大纲的可行性和研制标准的有效性。开展标准研究工作主要是研究标准的技术关系,并要注重技术的精度、稳定性和成本问题。研究成果的验证要有广泛性、高复现性、低的不确定度、高有效性,不能限于以局部地区或单位的验证代替普遍性验证。对于研究和验证工作,要形成科技文档,文档包括研究技术报告、试验验证报告、效果分析报告等。总体上,研制标准主要包括论证、研究、验证、编写、验收5个方面的工作。

标准研制的特点主要有:标准研制周期长,可能是标准编制周期的2~3倍,有些重大的基准性标准,周期会更长;研制标准成本高,需要有高精度的设备、高层次的人才、很长的研究时间;研制标准通用性强,通常是针对共同关心的基准问题和统一问题建立标准的。

研制标准的成果形式通常有:物质标准;物质和文本标准;文本标准。物质标准成果形式有基准器具、标准物质、标准设备等,如量规、化学标准物质、光波比长仪。物质和文本标准的成果形式有鉴定仪器和鉴定规范、物质比样和标准文本等,如折射率鉴定仪和折射率鉴定规范、材料缺陷比样和材料质量缺陷标准等。文本标准的成果形式是文件,通常有数学方法标准、工程方法标准等,如优先数系标准、抽样检验标准、公差配合标准等。研制型标准主要用于作为基准、标杆、评价、应用方法、应用数据、统一模式等。

3 研制型和编制型标准的关系

标准制定的类型除了编制型标准和研制型标准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标准制定类型,即标准的编制和研制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相当的标准,因此,这类标准具有两类标准的特点,称为编研型标准。为了方便研制型、编制型、编研型标准的特点的直观对比,将它们汇总为表格关系进行对比,对比关系见表1。通过图形将研制型、编制型、编研型标准类型与标准制定的工作性质关系关联起来,可直观得到标准制定类型的分布关系(如图3所示)。图3中,横轴为标准制定的编写工作量或编写量程度,纵轴为标准制定的研究工作量或研究量程度,直角平面区间是标准制定类型的分布区,在横轴上的标准类型是纯编制型标准,在纵轴上的标准类型是纯研制型标准,o o’直线为纯编研型标准,这三类情况是极少的;图3中A区主要是研制型标准区,研究工作在标准制定中占有主要的工作量,C区主要是编制型标准区,编写工作在标准制定中占有主要的工作量,B区和D区主要为编研型标准区,即标准编写和研究工作量相近的标准区域,只是C区编研工作总量少于D区的工作总量而已,而它们的标准制定类型是相同的,编研型标准确切的区域为oa曲线和oc曲线所包围的区域。其实,A、B、C、D区的标准类型并不是指整个区域的标准都是一种类型,而是其中心区和特定边角区域组成的大部分区域是上述类型,然而,它们至少有1~2个边角区的标准不属区域所命名的类型,如A区的右下角区和C区的左上角区是编研型标准区,B区和D区的左上角区为研制型标准区,B区和D区的右下角区为编制型标准区。

研制型标准的制定程序是全面性的程序,编制型标准的程序是部分性的,被包含于研制型标准程序中。研制型标准的成果形式也是最全面的,有物质标准和文件标准多种形式,编制型标准的成果形式只有文件型标准。从标准的成果数量看,编制型标准的数量要远远多于研制型标准的数量,它们的数量关系如图4所示。

研制型标准研究技术是为了建立标准,以研究的技术作为服务其他技术的基准。编制型标准编写标准是为了技术,为标准所表达技术的重复使用和复现的一致性。研制型标准和编制型标准的标准类型大部分是不同的,但也有少部分标准类型既有研制型的标准类型,也有编制型的标准类型,如试验方法标准,既有总结编写试验方法的情况,也有需要专门研制试验方法的情况。标准的研制工作属于科研范畴,是标准的高端性技术工作,需要有相应的科研条件和高端技术人才方可胜任。

摘要:标准的编制和研制是标准制定的两种形式,它们的工作性质、制定程序、成果形式等都不完全相同。本文讨论了编制型标准和研制型标准的区别以及区别两类标准的意义,分别论述了标准编制和标准研制的概念、目的、制定基础、标准类型、程序环节、特点、成果形式和应用等,详述了两种制定方式的程序环节的要义,研究了两类标准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标准编制,标准研制,理论

参考文献

[1] 麦绿波.客观形成的标准形式[J].中国标准化,2012,(6),(7).

研制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注意事项 篇5

一、一堂好课的标准本身有“先天不足”。

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前苏联(主要是凯洛夫)教学理论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系统。这种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确立的一堂好课的标准为核心,以教师传授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为重点。这些标准中有较明显的重教轻学,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倾向。它直接导致了在具体教学中使教师的作用被无原则地放大,出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言堂”、“满堂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办甚至代替学生的能动性发挥等现象。

二、在评价实践中单纯地评教或评学甚至将二者中和的做法也是行不通的。

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并分别进行评价,并未解决把课堂教学进行人为分割的问题,因为大量存在的师生互动是很难被归入二者中的某一范畴。即使被归入,也可能会出现重复或遗漏的现象,造成评价中的偏差。实际上,教学和世界上的许多事物一样,它们一旦形成,是很难再被还原为最初的事物的。比如水,任何具备一定化学知识的人都会知道它由氢和氧组成,但水一旦形成,除非用特殊的方法和化学反应,否则是很难把它还原为氢和氧的。

三、周全、完备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实用性深受人们的质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评价的客观与公正,受西方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影响,我国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订方面引入了定量方法,编制了不少周全、完备的课堂的教学评价量表。但令人遗憾的是,它并没有给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带来理想的效果,评课原来出现的问题今天仍然存在。于是,人们开始对它的实用性提出了反思性的质疑。因为,第一,有些评价标准没有办法量化。第二,生活中没有哪节课绝对符合这种“理想状态的最优标准”。第三,周全、完备的评课标准限制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表明,周全、完备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并不一定能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就像完成任务一样追求各个要素的优化并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有时候,教师的部分缺陷也可由其他部分非常优秀的表现所弥补。而且,项目过细容易导致上课模式化,缺乏活力;项目过多导致讲课人和评课人难以抓住主要矛盾,缺乏整体观;项目过繁导致难以对每个项目都作出正确反应,评课缺乏正确性。

四、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制应该同时运用自下而上的实证归纳法和自上而下的理论演绎法。

理论演绎方法,即从一堂好课的标准出发,逐步分解形成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最终形成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各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从总体上看,各指标也易于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便于实施。但它也有明显的缺点,即这种研究方法只有演绎没有归纳,注重的又是他评,常常会使评价标准有强加于人的感觉,很难使评价标准内化为被评价者自我调节的内在标准。在国外,对评课标准的研究则强调自下而上的实证归纳法,即选取足够大的样本,让教师开放性地描述自己认为有效的教学行为,依据教学行为被提及的频次作为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这一方法的优势在于评课标准是从具体实践工作者(主要是从教师)中提取出来的,以它作为评价标准容易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可以转化为教师的内在标准,以更好地指导教师开展经常性的自我评价。但是,这种以“大脑风暴法”单纯由每个教师个人报告出来的教学行为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而且这一报告结果受每个人价值观、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特点等的影响,具有极大的离散特征,很难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即使运用频率统计的方法取出一些教学行为,也容易失之零散和琐碎,不易为教师掌握,只能用于专门的评价活动。

五、用一个标准统规不了所有的课堂。

首先,普通中小学要开设几门、十几门课程,有理科,有文科;有理论课,有实践课;有室内课,有室外课。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用一个标准去统归所有学科,无论如何是统归不了的。这也是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失语”的主要原因。其次,小学低年级和高中高年级的学生,在年龄、生理、心理诸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很难用一个标准去“框”他,硬要“框”,不是“框死”,就是“框外”。

石灰石标准样品研制 篇6

1 标准样品的制备

1. 1 成份设计

YB / T 5279 - 2005规定了冶金用石灰石规格的化学成分要求[4],本批标准样品化学成分的设计,在满足石灰石产品规格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石灰石矿的调研成分,将主成分范围适当拓展,另外设计Fe2O3、Al2O3、MnO、S等成分含量尽可能成线性,主成分设计见表1。

1. 2 选取样品

在武汉地区乌龙泉矿通过多次跟踪取样及亲自取样带回化验,取回了符合设计成分要求的标准样品候选物。

1. 3 样品加工

根据GB3286 - 1998《石灰石、白云石化学分析国家标准方法》的要求,本套石灰石、白云石样品加工粒度为 < 0. 080mm( 180目) 可以满足分析要求,并按以下程序加工: 块矿———捡去杂质矿物———水洗干燥———铁锤破碎大块样———颚式破碎机破碎( 1 mm左右) ———球磨机粉化———过筛( ≤0. 080 mm) 。筛上物重新粉化———再过筛( ≤0. 080 mm) ———混匀———装入干净塑料桶中———装瓶。

1. 4 样品加工中金属铁的污染试验和样品的混匀中偏析检验

在标准样品的加工过程中,逐级破碎过程中使用的都是铁制设备,加工设备上的铁制部件在制样过程中有可能极少量地被破碎到标准样品中,对样品污染。由于铁量极少,称样量改取1. 0 g,采用三氯化铁溶液浸取 - 自动电位仪滴定法测量了样品中的金 属铁。四个样 品中金属 铁的测定 结果都小 于0. 005% ,说明加工中基本无金属铁的污染。

将已破碎至粒度小于0. 080 mm的4个样品分批置于混样机中,在约20 r/min转速下混匀7 ~ 8 h后,在混样机内四角、上顶中部和下底中部各取约10 g试样,每一点标准样品混匀完毕后取6点,作偏析检验。对SiO 2、Al2O3、MgO、Fe2O3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CaO采用EDTA络合滴定法进行了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每一个加工标样混匀后6个部位所取样品的各成分分析结果都在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允许差范围内,说明一致性好,表明混匀后的标准样品无偏析。

2 样品的粒度分布检验

取100 g样品,按照 < 0. 080 ~ 0. 074 mm( 180 ~ 200目) 、< 0. 074 ~ 0. 062 mm( 200 ~ 240目) 、 < 0. 062 mm ~ 240目) 三个粒度范围对样品进行筛分,分别测试筛分后各粒度样品中的硅、铝、钙、镁、硫的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本批样品的各主要及易偏析的成分在各粒度区间没有明显的偏析,本批标准样品的加工粒度控制在小于0. 080 mm,能很好地满足样品均匀性的要求。

3 标准样品的均匀性检验

将已加工混匀后的样品按照23槡n的量抽取原则,随机抽取20瓶试样,选择了其中主要成分及易偏析成分SiO 2、CaO、MgO、Al2O3、Fe2O3、MnO、S、P、K2O,采用X - 荧光光谱压片法进行了均匀性检验分析,用重量法对灼烧减量进行了均匀性检验分析。X - 荧光光谱分析最小取样量约0. 2 g,重量法灼烧减量测定称样量为1. 0000 g。每瓶取3个试样,随机编号进行测量,共60次。

均匀性分析数据的数理统计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检验。方差分析法统计检验的计算方法如下: 根据自由度 ( f1,f2) 及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可由F表查得临界的Fα值,当F < Fα时,认为组内与组间无明显差异,样品是均匀的,当F > Fα时,则认为样品是不均匀的。4个样品的10个成分的F检验统计值及不均匀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sbb列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只有石灰石3 #MgO的统计量F值为1. 90,大于临界F0. 05值1. 85,其它成分的统计量F值均小于临界F0. 05值1. 85。检查石灰石3 #MgO的均匀性分析数据,从20组组间数据看出,它们的分析结果都在分析方法精密度要求范围类,从20组各组内的分析数据看,它们的精密度很好,7组的极差小于0. 010,远小于分析方法重复性0. 066,所以导致统计量F值偏大。本成分均匀性检验的标准差远小于方法的重复性标准差,虽然F > F0. 05,但其不均匀方差不显著,因而可认为氧化镁的分布是均匀的。综上所述,本批标准样品均匀性良好。

4 标准样品的定值

4. 1 定值分析及分析方法

共有9个实验室 参与了对SiO 2、CaO、MgO、Al2O3、Fe2O3、MnO、P、S、灼减等13个成分的定值分析。各成分定值分析方法见表3。

4. 2 定值分析数据和数据的统计处理

4. 2. 1 实验室内精密度检验

计算各实验室所报四个分析数据的极差,均小于石灰石、白云石国家标准分析方法中1. 3倍的实验室内重复性限r或允许差。无标准方法的成分按照参照铁矿石相应标准中的允许差统计。检查表明各实验室所报四个分析数据的极差均小于1. 3r,即全部分析数据的实验室内精密度都符合要求。

4. 2. 2 定值分析中异常值检验

实验室间分析数据用Grubbs、Cochran检验统计方法检查是否存在异常值,各成分的实验室间分析数据无异常值。

4. 2. 3 定值数据的正态分布检验

将各实验室分析数据的平均值构成一组新数据,用夏皮罗—威尔逊法考察各组平均值的正态性,计算其统计量W,当统计量W > W0. 05时,则分析数据呈正态分布。经检验各成分的每组定值平均值都成正态分布。

4. 2. 4定值参数的确定

将每个实验室的平均值视为单次测量值,构成一组新的数据,计算其平均值和标准偏差作为定值参数,标准偏差按只进不舍原则修约,标准偏差的位数与标准值的位数一致。

4. 2. 5 标准不确定度的评估

标准样品的不确定度包括标样定值统计的总标准偏差、均匀性检验计算出的瓶间不均匀性标准偏差和稳定性统计检验计算出的瓶间不稳定性标准偏差。因本次研制的品种石灰石标准样品稳定性良好,所以不稳定性产生的标准不确定度因素可以忽略不计[5]。标准样品的标准值、标准偏差、测量组数及扩展不确定度见表4。

5 结 论

本批石灰石标准样品化学成分设计、标准样品取样、制备工艺合理; 经成份偏析检验、粒度分布化学成份检验以及均匀性检验,表明此四点标准样品的均匀性良好; 由9个实验室采用不同原理的准确可靠的分析方法协作分析,确定的标准值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1]张光国.浅谈开发利用石灰石白云石的前景[J].江苏地质科技情报.1995(5):1-3.

[2]张玉龙.我国石灰石原料化学成分的品质及波动[J].玻璃,2008(7):14-15.

[3]全浩.标准物质及其应用技术.2版[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2-3.

[4]YB/T 5279-2005石灰石[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标准研制 篇7

标准体系框架2.0版发布

为了规范和引导标准的制定工作, 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 以便成体系成系统地开展标准研究制定工作, 基础标准组首先开展了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 明确了标准制定的工作思路、内容及具体的推进计划, 并于2009年5月底正式发布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框架1.0版, 该标准体系框架有效地指导了其他各专业组的标准制修订工作。随着各项标准研究制定工作的日益深入, 该标准体系框架进一步明晰, 基础标准组于2010年5月发布该标准体系框架2.0版。

基本标准研究成果

按照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的规划, 基础标准组计划制定的通用标准有:

《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

《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规范》

《信息技术服务供方通用要求》。

《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为界定、规范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产业提供了参考, 丰富和完善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中计算机服务业及软件业的服务内容。该标准规定了信息技术服务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为信息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和维护提供了依据, 为行业主管部门对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分类提供了指导。

2009年2月起, 基础标准组开始着手查阅和收集信息技术服务分类相关的资料, 并加以整理。通过对信息技术服务的基本特征、业务需求、服务提供内容、服务提供方式, 以及国内外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2009年4月初完成了标准草案的初稿。从2009年4月到2010年3月底, 基础标准组进行了多次标准的封闭编制工作, 广泛邀请工作组成员、在华外企以及业界相关专家进行标准的意见征求, 并组织多次专家研讨会。目前, 《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标准已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该标准将信息技术服务分成8大类, 2 1个二级分类, 具体分类如图1所示。

《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信息技术服务质量模型进行了定义, 并且针对质量模型的各个特性制定了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 编制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使用建议, 用以指导本标准的正确使用。

通过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标准的研究制定, 对我国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相关的研究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为信息技术服务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标准支持。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 为我国从事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 在危机环境下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参考准则。目前, 该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及第一轮意见征求工作。

信息技术服务质量模型包括6大特性和23个子特性。质量评价指标部分描述了质量模型中的各特性及子特性的评价内容和计算方法, 给出了信息技术服务质量的定量评价方法。评价方法给出了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过程的相关要求。

《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规范》旨在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标准体系, 规定了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种类和职业资格等级, 定义了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行为能力要求, 并在职业种类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 同时规定了从业人员能力鉴定和职业培训的方法, 为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和职业培训提供指导, 为信息技术服务组织提供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的从业人员能力管理准则。

按照标准体系框架1.0版的规划, 人员能力相关标准分布在服务外包组和服务管理组两类专业标准中, 并且分别开展了人员能力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在进行标准体系2.0版的研究工作中, 决定将各专业的人员能力标准统一归并为基础标准《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规范》。2009年4月初, 本标准形成征求意见稿。

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将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职业种类分为三类:IT服务工程师、IT服务项目经理、IT服务运营总监。在职业种类划分的基础上, 根据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发展的需求以及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客观规律, 进行职业资格等级划分 (高级、中级、初级) 。依据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发展累进递增的程度, 将从业人员能力划分为四个等级, 作为从业人员能力鉴定的重要客观依据。

基础组工作重点

八氟萘溶液标准物质研制 篇8

1.1 标准物质制备

目标溶液标准物质以经两种标准方法准确定值的八氟萘纯品为原料, 采用重量-容量法配置, 先配制浓度为1×10-4g/m L的标准溶液作为配制母液, 再将母液稀释为100pg/μL的溶液标准物质。配制温度20±4℃, 于-20℃下冷却分装到1m L的安瓿瓶中。冷藏避光保存。

1.2 均匀性及稳定性检验

依据标准物质研制相关技术规范[2,3]抽取15个包装, 每个包装样品测3次, 做瓶间和瓶内均匀性检验。按先密后疏的原则, 一般每次取6个包装, 每个包装测量3次, 取平均值, 得到稳定性检验时间点检测浓度数据。均匀性、稳定性检验方法为气相色谱法 (GC-ECD) 。

2 结果与讨论

2.1 八氟萘纯品原料的定值

根据标准物质技术规范[2,3]的要求, 八氟萘的定值选择在同一实验室需采用两种不同原理的准确可靠的方法对标准物质进行定值。方法为GC-FID法以及LC-DAD, 定值方法为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结果见表1。

2.2 八氟萘溶液标准物质均匀性结果分析

八氟萘溶液标准物质均匀性检验方法为气相色谱法 (GC-ECD) 。测量数据经F检验, 证明标准物质瓶内和瓶间样品均匀一致。均匀性检验结果如下表2。

溶液的均匀性检验结果可知, 溶液中各组分的瓶内与瓶间分析结果无显著差异, 溶液是均匀的。

2.3 八氟萘溶液标准物质稳定性结果分析

经过趋势分析分析, 表明在12个月时间内, 时间与特性量值的回归趋势线的斜率b1为0.00215, t0.95, n-2·s (b1) 为0.0600, 即b1﹤t0.95, n-2·s (b1) , 因此斜率估计值不显著, 表示异辛烷中八氟萘溶液的量值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表明在一年时间内, 10ng/μL异辛烷中八氟萘溶液的浓度值非常稳定。

3 结论

本文研制的体积浓度为10ng/μL异辛烷中八氟萘溶液, 该标准物质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和互认提供保障, 在统一量值、评价分析方法、确保测量工作质量方面有重要作用。

摘要:异辛烷中八氟萘溶液标准物质是《JJF1164-2006台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校准规范》[1]中指定的校准用标准物质。对异辛烷中八氟萘溶液标准物质的研制可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和互认提供保障, 在统一量值、评价分析方法、确保测量工作质量方面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异辛烷,八氟萘溶液,研制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JJF1164-2006.台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校准规范[S].2006[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JJF1164-2006.台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校准规范[S].2006

[2]ISO Guide34, 2000.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the Competence of Reference Material Producers.Guide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2]ISO Guide34, 2000.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the Competence of Reference Material Producers.Guide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禾草丹农药标准品研制 篇9

关键词:标准物质,禾草丹,量值

禾草丹是氨基甲酸酯类内吸传导选择性除草剂剂, 英文通用名为Thiobencarb, CAS登录号为[28249-77-6], 其化学名称为:S-[ (4-氯苯基) 甲基]二乙基硫代氨基甲酸酯。本文通过层析法制备的禾草丹纯品其满足了标准品要求。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溶液

正己烷 (分析纯) ;乙酸乙酯 (分析纯) ;禾草丹原药:含量≥95%;硅胶 (200目-300目, 青岛海洋化工厂) 。

1.2 仪器

254nm紫外线分析仪 (上海金鹏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层析管 (φ5cm×1m带活塞开关, 柱管底部有4#砂芯片) ;层析板 (称取2g硅胶GF-254于研钵中, 加水约20m L磨成均匀糊状, 均匀地倒在一块预先洗净的10cm×5cm的玻璃板上, 轻轻振动以赶走气泡, 于水平处凉开, 放入130℃烘箱中干燥半小时) 。

1.3 分离操作

1.3.1 流动相选择。

称取0.1g禾草丹标样于10m L容量瓶中, 用异丙醇定容, 移取1m L于距层析板底边2.5cm, 两侧1.5cm处点或一直线浸入有约0.5-1.0cm深的溶剂 (正已烷+乙酸乙酯=95+5) 的展开缸中。待溶剂上升至层析板的上部15cm处时, 取出自然风干, 用紫外分析仪下标出溶剂上沿和禾草丹谱带, 计算Rf值。调整正已烷和乙酸乙酯比例, 当正已烷+乙酸乙酯=97+3时, 禾草丹Rf值约为0.5。称取含禾草丹0.1g的样品, 置于调整Rf值约0.5的展开剂中, 待溶剂上沿至15cm处时, 在紫外分析仪下观察是否有杂质谱带出现, 将禾草丹谱带小心刮取至洁净烧杯中加入适量氯仿, 于气相色谱分析条件下用归一法测定无杂质。最终确定流动相比例为:正已烷+乙酸乙酯=97+3。

1.3.2 层析柱填装。

称取一定量层析硅胶, 将层析硅胶用流动相稀释成流动性很好的糊状, 注入层析管, 关闭活塞待其自然沉降至体积不变, 打开活塞流出上层流动相, 再装填硅胶直至硅胶装填至层析管85-90%高度处。

1.3.3 分离。

关闭层析柱活塞, 取10g左右样品用适量流动相稀释, 然后沿层析柱管壁慢慢倒入层析管柱, 防止溅起硅胶, 然后用少量流动相清洗管壁, 使样品集中在某段位置。管壁上头置一分液漏斗内装流动相, 打开分液漏斗和层析管活塞, 控制流速使流入管柱的流动相与底部活塞流出的流动相大概相等, 防止流干。用紫外分析仪检测是否有馏出物, 分段收集, 并结合选择流动相时样品的谱带中杂质的位置, 判断禾草丹流出的时间段 (杂质的流出时间同薄层色谱时Rf值, Rf值大的先流出) , 分别收集几个时间段的样品。

1.3.4 鉴定、脱溶、干燥。

将收集的各个馏出液用气相色谱定性, 将无杂质的馏出液合并在一起, 用旋转蒸发器蒸发掉溶剂, 并用真空干燥器干燥。

1.4 定量

1.4.1 方法提要。

待标禾草丹标准品用丙酮溶解, 以邻苯二甲酸二正戊酯为内标物, 使用键合5%苯基-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色谱柱和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对禾草丹进行气相色谱分离, 内标法定量。

1.4.2 仪器与试剂。

Agelient 6890N气相色谱仪, 具有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禾草丹标准品已知纯度99.5%;丙酮 (分析纯) ;内标物:邻苯二甲酸二正戊酯 (分析纯) 。

1.4.3 色谱操作条件。

载气:氮气, 柱前压:100k Pa;氢气:30m L/min;空气:300m L/min;柱温:程序升温, 初始温度220℃, 保持10min, 20℃/min升至260℃, 保持8min;气化温度:260℃;检测器温度:280℃, 分流比:50:1;进样体积:1μL;保留时间:禾草丹5.4min;邻苯二甲酸二正戊酯8.2min。

2 结果与讨论

2.1 禾草丹标准品定量结果 (见表1)

实验测得干燥减量为0.03%, 故禾草丹标准样品的含量X (%) =99.82× (100%-0.03%) =99.8, 不确定度为+0.01%--0.03%。

2.2 稳定性和有效期

2.2.1 均匀性。

在不同部位随机抽取10个试样, 每个试样测定一次;再从一个部位抽取10个试样, 重复测定10次[2], 测定结果见表2。

, 故以上二组结果没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分散, 证明样品是均匀的[1]。

2.2.2 稳定性。

2012年12月制备的禾草丹标准样品, 在常温贮存条件下贮存至2014年10月, 于贮存开始、12个月、22个月时对禾草丹含量进行测定, 结果见表3。

以上结果表明, 禾草丹标准品品常温贮存近2年, 有效成分含量没有改变, 故此标准品常温贮存2年稳定[1]。

2.2.3 有效期和检验周期。

禾草丹标准品有效期为二年, 检验周期二年。如复检后, 禾草丹含量仍符合标准品要求, 可以继续使用。

3 结语

通过上述方法制备的禾草丹标准品适用于生产、科研及商检, 符合标准品要求。并已经得到了推广和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韩永志, 标准物质手册[M],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10:347-594.

标准研制 篇10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专业设置 标准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243-01

研究表明:发达国家职业学校的专业划分绝大多数依据职业分类。职业分类一般由国家或者地方的就业住国部门负责制定。各个国家制定或者修改职业分类的周期不同,这个分类的数目也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职业分类要比学校专业设置精细。

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载体就是专业设置,分析国外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现状,可将外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发展趋势总结为以下几点。

(1)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面向可持续发展。

(2)专业设置重视关键能力培养。

(3)加强教育部门、就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方面的合作。

(4)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专业应该与终身教育相衔接。

(5)根据地方需要,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它不仅连接初等教育,而且衔接高等职业教育,为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提供合格生源。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呈现迅猛发展之势。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的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今后5年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近8年的时间里,各级人民政府都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中职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上,除了要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外,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综合的职业能力,成为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专业的设置要强调职业性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开设不同的专业理论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尽管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从建国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却仍然存在些许不足,主要表现为学生没有相应的主观愿望,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课程设置落后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知识体系过于陈旧,因此近两年,职教学生数呈下降趋势,生源质量下降,职教资源流失严重。

经过多年研究总结,发现我国中职专业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设置流于形式

很多中职专业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承袭普通高校理论教学的模式,缺乏必要的实习基地和实验设备以及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职业教育流于形式,未能达到培养真正的操作型人才的目的。

(2)职业教育资源未得到及时补充

目前,黑龙江省职业教育软硬件资源均需大力调整和补充。硬件方面,实训基地和实验实习设备落后、匮乏是普遍现象,无法满足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软件方面,由于各学校过于注重教师学历“拔高”,忽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许多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缺乏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无法向学生传授真正的技能知识。导致专业设置无法真正得到实施。

(3)未兼顾职业需求与学生个人发展,忽略对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以能力为本的各种应用技能型人才,這种人才不但应具有在某一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职业群就业、转岗、晋升的能力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了职业学校教育与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联系的密切性。

虽然学生上岗即可创造利润,就业易于成功,但由于学校强调的是短期的职业能力,学生所学专业的内容横向拓展不够,故其管理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不强,综合素质欠佳,只能在岗位上从事简单、程式化的工作,个人发展潜力不大,能力难以提升,很快将会被淘汰。这样就无法充分体现职业学校人才的优势,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与新型的人才观相悖。

所以专业设置要注重策略与方法,形成长短结合,宽窄并存的专业设置构架,既满足企业需求,又与人的需要相统一,职业教育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通过我校在食品生物工艺专业做试点,研制新的专业设置标准具有以下意义:

(1)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断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强专业设置标准的研制工作,培养出合格技能型人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食品生物行业是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也是目前世界贸易增长较快的产业,我国的食品工业年均增长率在16%左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11年我省食品行业共实现利润3668.39亿元,同比增长34.8%。2011年食品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5541.50亿元,比上年增加近38101.47亿元,同比增长31.4%,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最高的达到了644.91人。食品行业的飞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我省“八大经济区”建设的全力推进,“十大工程”的深入实施,需要一大批具有高技术、高技能的人才和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这类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以职业或社会岗位群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开发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相吻合的课程标准,满足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我省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3)省职业学校发展的需要

目前黑龙江省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操作人才匮乏,难以满足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需求。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要求的总体目标是:高级技术工人要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0%。按照这一标准,黑龙江省的高级技术工人数应达到80万人,现在缺口60万人;而目前全省每年只能培养3万名高级技术工人。如果考虑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因素,中高级技术工人总量缺口将更大。因此,可以说,职业教育任务重要而艰巨。

(4)促进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标准研制 篇11

西藏民族服饰标准项目是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标准科技集团与地方联合进行标准研制与推广的一次尝试。藏族服饰以色彩丰富、品类繁多、华贵艳丽, 深受各地和各国旅游者的喜爱, 围绕西藏地域、经济、民族特点, 对藏族服饰进行标准化研究与推广, 从而引导藏族服饰的设计、生产、营销与消费, 是对保护和弘扬藏族传统文化的一大贡献,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会非常显著。

西藏自治区质监局刘家杰局长在致辞中表示, 2010年以来, 中标院先后选派李文武、朴英俊两位同志到西藏标准化研究所工作, 发挥桥梁纽带和传帮带的作用明显, 他希望能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

马林聪院长在讲话中表示, 帮助和扶持西藏标准化工作, 推动西藏标准化事业发展,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责无旁贷,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中标院将尽最大努力。同时他表示将在人才培养及合作项目方面与西藏标准化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上一篇:股市收益率下一篇:保温承重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