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范文

2024-11-03

食品质量范文(精选12篇)

食品质量范文 篇1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的生存和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民族的素质与兴衰。近年来多起恶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让消费者对身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广更高的要求。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加大了对食品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的监督力度。针对**食品安全存在的症结,要做到科学管理,需结合辖区各项实际,相关职能部门、企业各尽其责,以达到全程控制。

一、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典型症结

一是食品企业的小、散、乱造成了食品质量标准的不统一和工艺标准的混乱及生产方式的落后;二是食品生产原料多数来向农村,因而难于控制微生物污染、农药、兽药、饲料、化肥的超标准使用和污染等状况;三是滥用添加剂,甚至使用非食品用的化工原料和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容器、包装材料、工具设备等;四是部分食品生产企业,尤其是作坊式的小型企业,由于食品生产的必备条件不符合国家标准规定要求,因而在生产全程的运输、包装、仓储等过程中,对食品造成不同程度的反复污染;五是交叉监管式或分段监管都有可能出现某种真空,从而给假冒伪劣的产品和假冒伪劣的原料辅料、包装物、工具设备等以可乘之机,直接影响到食品质量的安全。

二、实现食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的对策建议

1、建立企业质量文化,把质量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质量文化。通过大力开展质量文化建设和全员质量培训,营造全员关注质量、全员参与质量的良好氛围,把质量最终落实到每个员工中去,自觉形成把“要我搞好质量”转变成“我要搞好质量”,真正体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2、严格执行标准,包括质量标准和工艺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既是衡量产品质量的准绳,又是识别假冒伪劣的“照妖镜”,还是维护企业权益的“护身符”,而工艺标准是生产合格产品的“指南针”,严格按照工艺标准进行生产全程控制,则是生产合格产品的“必由之路”。

3、严格选择原料供应源。食品生产同其它行业相比,更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不论原料供应源是农村还是其它生产企业,都要有符合国家要求的环境条件论证,无公害论证,对化肥、农药、兽药、添加剂、饲料等的使用都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还必须有技术和管理方面专业人员,有完整的生产和销售档案。

4、严格实行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全程控制。有了标准,有了合格的原料,不等于就有了合格的产品,企业还必须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从产品研发、原料精选、生产操作、产品验收、包装运输、终端管理到产品出厂,以及信息反馈都要有严格的质量管理规则。

5、严格执行国家对使用添加剂等食品辅助原料的规定,杜绝使用非食用的化工原料和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其它物资,使每个环节都成为食品安全的保障。

6、严格企业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纵横交错的监管制度。一是要以企业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二是要自觉接受政府执法部门的监管;三是要严把原料、辅料、包装物、容器、工具等物资的质量关和产品销售过程的储存关及运输关。

7、建立有效的应急反应机制:有了这样的机制,企业就能有效预防,积极应对,及时控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食品质量范文 篇2

食品辐照技术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在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83年和1998年指出辐照食品没有毒理学、营养学以及微生物学方面的问题,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于1984年通过“辐照食品通用标准”、“辐照食品推荐规程”等标准之后,辐照食品引起了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食品辐照保藏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食品辐照技术

食品辐照技术是运用X射线、Y射线或电子高速射线辐射食品,使食品中生物体产生物理或化学反应,抑制或破坏其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甚至使细胞组织死亡,从而达到消毒灭菌、延长食品贮藏销售时间、减少损失的目的的一种技术。因其不产热,又被称为“冷巴斯德杀菌法”(cold pasteurization)。

辐照保藏不同于化学熏蒸法、腌制法,不需要加入添加物,与加热、冷冻等方法一样,是一种物理保藏法,且属于冷处理技术,具有许多传统保藏法不可比拟的优点:

(1)射线穿透力强,可对预先包装好的或烹调好的食品通过剂量控制和辐照工艺进行均匀彻底处理,相比于热处理杀菌,辐照过程更易控制;

(2)辐照处理是“冷加工”,可保持食品原有的鲜度和风味,有的甚至可提高食品的工艺质量;

(3)辐照食品不会留下任何残留物,不污染环境,可提高食品卫生质量并有利于环保;

(4)节省能源,与热处理、干燥和冷冻保藏食品法相比,能耗降低几倍到十几倍;

(5)可对包装、捆扎好的食品进行杀菌处理,消除了在食品生产和制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严重交叉污染问题;

(6)杀菌效果好,并可通过调整辐照剂量达到对各类食品杀菌的要求;

(7)辐照灭菌速度快,操作简便,加工易控制,可连续加工,既经济,又省力,适于大规模加工。

辐照杀菌机理对食品的影响

食品辐照对活细胞有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两种影响。直接作用是活细胞中的生物分子直接受到射线辐照的作用而吸收辐射能量并导致机体损伤的作用过程,其中脱氧核酸所受影响最大。如果辐照首先与机体中的水分子作用,产生氢原子、羟自由基、水合电子等活性粒子,这些活性粒子再与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酶等作用,致使生物体的功能、代谢与结构发生变化而遭受损伤,这种作用过程为间接作用。由于活细胞均含有大量水份,辐照产生的总效应中通常主要是间接作用所产生的效应,除非在极端情况下,如干燥及冷冻情况下,直接作用才有可能成为主要的作用过程。

辐照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可以对细菌产生近乎致命的伤害,使得细菌对周围环境特别敏感(如热、酸性、冷冻等等)。

食品辐照技术研究进展

◆国外进展

自1875年伦琴(Roentgen)发现X射线以来,人们逐渐发现辐射对生物体具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对辐射的理论基础与应用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引自:[日本《原子能视野》2003年5月刊报道]李韦华译)

◆国内动态

我国目前拥有γ射线辐照装置150多座,其中设计装源容量1.11×1016Bq以上的Co-60辐照装置有60余座;设计装源容量1.11×1016Bq以下的装置有80余座;全国实际装源容量约为48.1×1016Bq;电子辐照加速器目前已达到了45台,总功率达2005kw。其中90%的辐照装置都在不断地进行食品辐照保藏研究与生产加工。

我国在辐照食品的研究与推广方面位居亚洲领先地位。从1958年开始进行辐照保鲜研究至今,已在辐照食品的生产工艺、卫生安全、辐照装置和剂量检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至今,我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个单位对禽蛋、肉类、水产品等20多种食品已通过技术鉴定。在这些大量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卫生部于1984至1994年间先后批准颁布了马铃薯、洋葱、大蒜等18种辐照食品的卫生标准。1996年又正式颁布了“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1997年公布了“辐照食品类别卫生标准”,以进一步对进口食品、食物、原料以及国内36大类食品进行辐照处理。目前,已商业化应用的领域主要包括:辐照大蒜(抑制发芽),其次是脱水蔬菜、香料调味品、营养品等的杀虫灭菌。1995~1998年每年的辐照食品数量均在4万吨以上。我国在进出口的粮食、水果、饲料的辐照检疫处理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

食品辐照技术的应用及辐照食品安全性探讨

在控制食物污染、疾病传播和食品保藏等方面,辐照技术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表2列举了辐照技术在食品保藏方面的一些应用。

通常,高分子(例如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不易受辐照的影响。维生素B是对辐照最敏感的维生素之一,但是食品辐照并不会引起食物中的维生素B的损失。FDA认为,辐照膳食中的营养素不会受到严重破坏,美国饮食协会也支持这一结论。

需指出的是,辐照食品与放射性核素的粉尘污染截然不同,放射性核污染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的粉尘污染了食品和其它物质,如Sr-90、Cs-137是毒性较大的人工放射性核素,其半衰期分别为28年和33.2年。一旦使用,经其污染的食品就会造成内辐射,对人体危害极大.而辐照食品是利用射线(通常是γ射线)来照射食品以杀虫杀菌,抑制酶的活性,由于被照食品没有直接接触放射性同位素,因此不会污染放射性物质。同时,在食品辐照中采用的低能量射线很难使食品中的元素产生诱变,与核污染完全不同。另外,食品辐照也不会引起感生放射性。

辐照技术的检测

1989年,IAEA组织了为期5年的辐照食品分析检测方法国际协调研究,将辐照食品检测方法由实验室研究推向了实际应用。目前,热释光法、ESR法以及化学法等己在国际贸易中被使用。此外,针对食品在辐照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细微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生物学迹象,开展了大量的分析测试研究,提出了一批有潜力的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HPLC)、激光成像检测法、核磁共振(NMR)及化学发光法等。还有一些新的检测方法也正在考证中。如在食品辐照过程中会产生自由基和生物大分子碎片(如DNA,碎片等),依据辐照前后DNA等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的变化,可采用分子排阻色谱,RAPD和DNA凝胶电泳色谱等方法进行辐照食品检测和鉴别。

这些方法的建立,提供了鉴定食品是否已被辐照和测定辐照食品吸收剂量的方法,而且强化了有关辐照食品的国家标准,提高消费者对辐照食品的信任度,推动了食品辐照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辐照食品的检测己成为辐照技术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辐照食品展望

食品质量范文 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食品卫生 质量认证 法律监督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2-0039-02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卫生和质量三重概念已经出现比较严重的混淆现象,对待细致的产品卫生处理不够严谨,造成实际成品背后不同健康安全威胁因素的密布,这些专有名词的模糊性渗透现象,将直接影响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监督相关法律制度的权威性,不利于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有效落实,更严重威胁着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和需求状况,因此,必须对三者之间的隐性特征进行准确划分,维持安全秩序处理工作的合理进行。

1 食品安全、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三者之间的含义辨析概述

1.1 食品的概念

食品的定义因国家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美国的食品定义为:可以为人活着动物食用的一种物质。而欧盟的定义是:一切能够被人类消耗吸收的物质。然后,我国的食品定义在法律上存在歧义。随着环境及农产品的被污染,众多国家呼吁将食品纳入到产品责任中。

1.2 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概念的区别

1.2.1 食品安全

在相关产品流通环节下,配合可靠的法律制度维护和管理部门严密监察工作,实际食品不存在任何对人体健康造成显性或隐性危害的状态,这是食品安全内容的主要定义。这种安全范围的内容不免会造成卫生、质量概念的混淆,因此在具体表述食品安全理论的过程中,绝不能一味地脱离安全、质量效应进行单独理解。

1.2.2 食品卫生

食品卫生就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和预防疾病蔓延的健康理论实现论述,在一定生理法规范围下进行生产环境和生活状况下的实际应对策略补充。根据现代致病因素分布规律进行分析,良好的清洁处理工作可以较好的预防疾病的滋生,并且尽量减少对他人的传染危害[1]。我国《食品卫生法》已经做出明确阐述,在利用行政部门制定的营养、卫生标准政策落实基础上,配合现实性相关产品中的添加剂、包装材料、生产经营场所和设施等进行卫生标准管理制度的渗透,争取现代技术下的传统卫生习惯要领能够得到有效传承。现下的食品卫生法令利用广泛的强制性实施手段获得了一定的主观承认地位,加上卫生基本含义内容的淡化,造成所谓安全、卫生的食品价值定义原则更加混乱。反而在近阶段食品安全定期使用范围愈来愈广泛的条件下,食品安全成果的规范已经对卫生原始含义实现一定的分离。

1.3 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概念的区别

食品卫生的定义:保证食品及其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所有具备的一切条件。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的前提,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一种方法。

1.3.1 食品安全注重包装标示的清楚、准确

食品标示的清楚、准确是确定食品安全的首要条件,它是食品最简单的描述说明。不规范的食品标示会严重影响食品的安全,但是不一定导致食品卫生。

1.3.2 食品安全注重商标运用

食品的商标认证满足食品的卫生条件,即,对人体身体无害。但是,若存在虚假信息就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1.3.3 食品安全注重食用方法

由于人本身的差异,导致了食品安全的差异性。例如:某些食品对特殊人群会产生过敏等现象。

1.4 食品质量及相关性问题概述

质量是指生产工序中的产品优劣效果。我国在阐述食品质量标准的过程中,牢固把握内部关键性维度的扩散基准,对产品制备过程中的优劣标准进行充分地系统鉴定,实现优等和劣等范围的清晰界定,帮助规划指标能够实现顺利达成。所谓的食品质量是收揽影响消费者和产品价值的特征包括负面内容(腐败、污染等),正面特征(色泽、香气、加工手段等)[2]。这种安全效能和质量水准之间的区别对公共政策的灌输式引导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配合国家事先的食品控制体系进行本质内容的科学匹配。

2食品安全、卫生与质量之间辨析途径分析

在利用灌输式逻辑思维引导活动中容易出现一系列的混乱现象,尤其是在公共政策和国家法律制度制定相关规定方面,现实服务手段不足以发挥现实指导工作的价值水准。由于具体标准化和产品相关质量法令的规定要求,使产品的质量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理性内容向法律制度的转化过程中,食品安全的主导地位尚未被确立。因此,可以具体重新确立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结构,规定食品安全的主要实证原则和方针技巧,尽量控制行政处罚的波及范围[3]。利用食品卫生监督制度、动物防疫法令和食品安全检验等措施进行监管法内容的完善,逐渐渗透完整的食品安全法律支持格局形式,保证国家必要生产活动的有序进行,维护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素质。

3 分清食品安全、卫生与质量定义的重要性

理清三者定义的联系及区别是为法律制定及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食品安全的全过程预防的观念主要是针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质量整改,在生产环境中,利用管理机构强制性的污染防治手段和食用农产品的保护措施,进行总体食源无害化处理。通过分清食品的三个具体含义,才更有利于国家政策的确定及相关法律的制定。

4 结语

现实中的食品生产工作,对必要的安全、卫生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分别诠释还不够细致明确,必须联系现代群众的反馈渠道进行阶段策略的调整,争取实际经济效益和全民健康素质的巩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焦丽敏.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困境与出路研究[D].西北大学,2008.

[2]李志友.食品质量根本就不该“免检”[N].中国包装报,2008.

食品安全管理[范文] 篇4

一、设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配备人员

1、餐饮服务企业应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宜设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

2、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连锁餐饮企业总部、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设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3、其他特定餐饮服务提供者应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宜设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

4、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按规定参加食品安全培训。

二、食品安全管理基本内容

1、餐饮服务企业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的食品安全责任,强化过程管理。

2、根据《餐饮服务预防食物中毒注意事项》(见附录G)和经营实际,确定高风险的食品品种和加工制作环节,实施食品安全风险重点防控。特定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制定加工操作规程,其他餐饮服务提供者宜制定加工操作规程。

3、制订从业人员健康检查、食品安全培训考核及食品安全自查等计划。

4、落实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工操作规程。

5、定期开展从业人员健康检查、食品安全培训考核及食品安全自查,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6、依法处置不合格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7、依法报告、处置食品安全事故。

8、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档案。

9、配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开展监督检查。

10、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其他要求。

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1、餐饮服务企业应建立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食品安全自查制度、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原料控制要求、过程控制要求、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等。

2、宜根据自身业态、经营项目、供餐对象、供餐数量等,建立如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a)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制度; b)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c)场所及设施设备(如卫生间、空调及通风设施、制冰机等)定期清洗消毒、维护、校验制度;

d)食品添加剂使用制度; e)餐厨废弃物处置制度; f)有害生物防制制度。

3、定期修订完善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并督促其落实。

四、食品安全自查

1、结合经营实际,全面分析经营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危害因素和风险点,确定食品安全自查项目和要求,建立自查清单,制定自查计划。

2、根据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本规范,自行或者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食品安全自查,及时发现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防止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3、食品安全自查包括制度自查、定期自查和专项自查。(1)制度自查

对食品安全制度的适用性,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自查。在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生变化时,及时开展制度自查和修订。

(2)定期自查

特定餐饮服务提供者对其经营过程,应每周至少开展一次自查;其他餐饮服务提供者对其经营过程,应每月至少开展一次自查。定期自查的内容,应根据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和本规范确定。

(3)专项自查

获知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后,应立即开展专项自查。专项自查的重点内容应根据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确定。

(4)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食品,应立即停止使用,存放在加贴醒目、牢固标识的专门区域,避免被误用,并采取退货、销毁等处理措施。对自查中发现的其他食品安全风险,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对消费者造成伤害。

五、投诉处置

1、对学生提出的投诉,应立即核实,妥善处理,留存记录。

2、接到消费者投诉食品感官性状异常时,应及时核实。经核实确有异常的,应及时撤换,告知备餐人员做出相应处理,并对同类食品进行检查。

3、在就餐区公布投诉举报电话。

六、食品安全事故处置

1、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2、发现其经营的食品属于不安全食品的,应立即停止经营,采取公告或通知的方式告知消费者停止食用、相关供货者停止生产经营。

3、发现有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及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按规定报告。

七、公示

1、将食品经营许可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级标识、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记录表等公示在就餐区醒目位置。

2、宜在食谱上或食品盛取区、展示区,公示食品的主要原料及其来源、加工制作中添加的食品添加剂等。

3、宜采用“明厨亮灶”方式,公开加工制作过程。

八、场所清洁

1、食品处理区清洁

(1)定期清洁食品处理区设施、设备。

(2)保持地面无垃圾、无积水、无油渍,墙壁和门窗无污渍、无灰尘,天花板无霉斑、无灰尘。

2、就餐区清洁

食品营养与健康论文范文 篇5

【摘要】

生活在当今一个物质丰富,医疗水平高的时代,仍然有很多人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而究其原因饮食习惯的不科学、生活习惯的不规律是根本。话说民以食为天,而健康则是身体的最大本钱。这些无疑都牵动着我们的神经。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我们早已摆脱了东亚病夫的称号。但肥胖等系列的现代病也开始缠绕国人,成为城市流行病、常见病。

【正文】

21世纪是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世纪。我国人民正在为建成“全面小康”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所谓“生活方式疾病”,或曰“富贵病”也大幅度上升,成为城市流行病、常见病。据统计,人们常说的“三高”——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所引起的疾患不但成为多发的老年病,甚至在中青年中的比例也在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膳食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过去物资短缺、食物单调,想吃的东西买不到,现在商品琳琅满目,许多人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应当怎么吃了。膳食结构的变迁直接导致了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可以说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有必要在全民当中提倡通过合理膳食改变膳食模式,从而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在20世纪,现代营养学发现了基本的营养素,并建立了各种营养素的需求标准;但现代营养学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平衡膳食的理论,其主要目的是强调通过由天然食物组成的日

常食谱,不仅可以提供热量和基本的营养素需要,而且在支持机体生长发育、保持合适体重、预防营养缺乏症发生的同时,能够减少同营养过剩相关疾病的发生。食品满足身体的各种营养需求,有适当量的蛋白质供生长发育、身体组织的修复更新、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要从食物中吃出美丽来,就要注意生活的饮食习惯。饮食要遵循食物中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含量充足,种类齐全,比例适当;饮食中供给的营养素与机体的需要两者之间保持平衡。饮食的结构要合理,既要满足机体的生理需要,又要避免饮食构成的比例失调和某些营养素过量而引起机体不必要的负担与代谢上的紊乱。

我国政府于1989年首次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它是根据平衡膳食理论制订的饮食指导原则,是合理选择与搭配食物的陈述性建议,目的在于优化饮食结构,减少与膳食失衡有关的疾病发生。在1997年4月,政府再次发布了修改后的新的膳食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三、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四、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五、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六、吃清淡少盐膳食;

七、饮酒要适量;

八、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中后期,活泼好动,运动量大,加上繁重的脑力劳动和紧张的学习等,是一生中各种营养素需要量最大的时期。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对营养素的来源和食物分类了解较少,不懂得如何合理安排膳食,这些问题将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

由于营养知识的缺乏,不少人对“吃好”的认识出现偏差,误认为把肥甘厚味,香甜美味的东西吃个心满意足,就是“吃好”,以至于过量摄入油脂、糖类等高热量食物,结果是在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人群中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与膳食营养摄入不当有关的疾

病,显著增多,这说明物质条件改善后普及营养知识,教会人们合理营养是一项紧迫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重视营养科普,让人民群众接受平衡膳食的主张,可以预防许多疾病。采取 有效的营养措施,能大幅度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北欧国家芬兰,有一个省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很高,芬兰将该省作为这些疾病的重点防治试点省,5年内用于宣传教育和防治措施的经费约100万美元。此后该省居民因心肌梗死、脑血栓、脑溢血发生偏瘫的患者数目大幅度减少,五年内总共节省了600万美元的医疗支出,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事例。国家的重视,各政府部门的积极配合,将有利于营养健康理念的推广,有利于全民旧传统观念的改变,有利于全民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民族昌盛,国家的发展。

参考文献:

赵霖教著 《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

学校食品安全小结[范文模版] 篇6

专项整治工作情况的总结

为保障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师生食品卫生安全,我办按照《重庆市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整治工作方案》文件要求,结合学校食品卫生实际工作,扎实开展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动员部署,统一思想

区局下达整治工作通知后,我办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文件精神,研究分析辖区内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形势,把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区局专项整治工作部署上来,统一到对辖区内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形势判断上来。通过动员部署,大家明确了整治方法、重点、措施以及要求。为打好辖区内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整治工作攻坚战,提供了思想支持。

二、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为了加强对此次专项整治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综治办负责人和学校校长为成员的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监管科室直接抓,相关科室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做到了“四明确”即:任务明确、目标明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为开展好此次专项整治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

三、制定方案,扎实推进

通过调查摸底,综合分析了辖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形势,及时制定下发了《大石街道关于开展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

一是对学校食堂监督检查。在学校食堂自查的基础上,围绕学校及托幼机构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有无许可证、食堂卫生环境、从业人员健康管理、食品采购索证索票制度落实情况、餐饮具清洗消毒设施设情况、食品加工制作管理以及使用食品添加剂等8个方面对9个学校食堂进行了监督检查。对存在问题的3家学校食堂责令其进行整改。

二是对高风险食品开展抽样检查。对2家学校食堂的餐盒、集中消毒餐具、一次性筷子、非发酵性豆制品、熟肉制品进行了监督抽检。

三是加强培训、强化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对辖区9家学校、托幼机构食堂等餐饮单位,进行餐饮服务环节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如何预防食物中毒等知识培训,收效明显。

四、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专项整治期间,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宣传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面的内容和食品药品有关法律法规,发放食品安全宣传资料200余份。现场宣传和讲解有关法律法规,解答群众和行政相对人咨询20多人次,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与此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网络的宣传作用,及时进行专项整治宣传报道工作,媒体的震撼作用有效地遏制了不法行为的发生,促进了市场秩序的规范,确保了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展示了我办全心为民,力保民生的良好形象。

2011.11.16

食品质量范文 篇7

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

原料生产粗放。食品原料的生产较粗放, 产业化较低, 大部分原料生产属于粗放型操作, 而不是集约化生产。而生产管理粗放、生产技术落后、原料来源繁杂等, 使原料的安全质量很难统一, 同时药物残留、物理异物、寄生虫等安全危害也容易伴随着食品原料进入食品加工。

可追溯性不强。在食品加工中, 如果不严格管理员工的卫生状况, 细菌很容易经过员工唾液、呼吸、创伤等形式进入食品加工。同时繁杂的原料生产工艺中, 容易带入化学危害和物理危害, 例如:农药、兽药残留量的超标;水产品中的鱼钩、金属块等。由于造成食品质量问题的因素较多, 导致食品安全质量的可追溯性较差。

安全标准需完善。 (1) 我国食品质量的安全体系比较落后, 食品行业的标准较低。例如:1995年, 欧盟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中已经禁止使用苏丹红一号, 而我国却在近几年才开始严厉禁止。 (2) 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之间相互矛盾, 由于技术指标高低不一, 国际标准实行较少, 标准差距较大等影响, 使大部分食品存在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的现象。 (3) 标准管辖的范围较局限, 有些食品一品多标, 有些食品无标, 有些食品药物残留的标准不完善, 各种标准局限的现象导致企业的食品检测漏洞较多。虽然于2001年, 我国明确规定农产品药物残留的合格率是需要重点监测的内容, 但是监测指标仍然没有达到100%。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措施

加强技术研发。据数据表明, 企业食品加工的技术研发经费在销售收入中占比0.41%, 和发达国家相比, 低于发达国家2%——3%;和全国所有行业相比, 低于全国行业0.77%。根据国际研究数据显示, 在销售收入的占比重中, 食品加工技术研发的投入小于1%, 企业将难以生存;食品加工技术研发的投入占1%——2%, 企业只能维持生存;食品加工技术研发的投入大于3%, 企业才有竞争优势。由此可见, 技术研发是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在食品加工中加工工艺和生产技术较多, 例如:烘烤、干燥、分离、清洗、发酵、腌制、杀菌等, 不同的加工工艺会对食品质量的安全造成不同影响, 因此要加强技术研发, 不断改进生产技术。

控制工艺质量。企业要对食品生产进行工艺质量的控制和检验, 在质量控制过程中, 系统安排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使生产工序在可控范围内。 (1) 编制和执行工艺质量控制的过程卡; (2) 明确检查责任, 填写质量信息, 确保质量控制的可追溯性; (3) 加强质量检验和质量监督; (4) 严格处理不合格产品, 防止二次污染。

如果质量控制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检测机构, 会导致食品生产难以按质量标准进行, 而可靠性低和质量较差的产品不仅会产生隐性成本, 还会影响公司形象、信誉度、未来效益等, 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规模设置检测机构, 并加强工艺质量的控制和管理。检测机构要从原材料——加工工序——成品出厂等环节, 严格检查食品生产是否按照工艺流程标准操作, 如果原料不合格, 不能进厂、不能加工;如果产品不合格, 不能出厂。

建立PDCA循环模型。PDCA循环是食品质量持续改进的模型, 主要有四个持续改进的循环步骤: (1) P即plan, 是指制定工作计划和合理配置人员安排; (2) D, 即do, 是指把工作计划进行汇合; (3) C即Check, 是指对质量管理进行报告检查和绩效考核; (4) A即Act, 是指改进和优化生产工艺。

PDCA循环模型的特点主要如下: (1) PDCA循环模型要按顺序展开, 并且通过组织的力量推动PDCA循环的周而复始。 (2) 每个部门和每个人员的具体工作要建立PDCA循环的模型, 使问题处理层层相连, 环环相扣, 从而有效实现PDCA循环的效果。 (3) 展开一次PDCA模型循环后, 要召开会议进行经验总结, 并制定下一阶段的新目标, 再次实行PDCA的循环。长此以往, 每循环一次PDCA模型, 就会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

加强食品安全的意识。企业要加强员工食品质量安全的意识, 可以从质量意识、技术操作、科学管理等方面对员工加强思想教育, 让员工树立“质量第一”和“客户第一”的思想理念。在食品质量意识的培养过程中, 企业可以展开质量管理的活动, 把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融入企业质量管理的方针, 特别是顾客为中心的管理方针, 不仅要使每个员工充分理解, 还要使每个员工有效贯彻到质量管理的活动中。例如:企业可以进行客户满意度的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对产品质量实行改进和研发。

另外, 企业可以建立员工建议系统, 收集员工经验, 通过集思广益来降低企业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目前, 全员创新已经是企业实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企业拥有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才能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因此企业要不断加强员工食品安全的意识, 并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力和潜力。

建立反馈评价。反馈评价的系统包括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内部反馈是指加工、包装、检测、运输等环节的信息反馈;外部反馈是指顾客需求、采购、售后服务、市场调研等环节的信息反馈。企业可以根据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的信息, 对每个生产加工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 对每个生产加工的环节进行成本核算, 从而减少生产成本和增加经济效益。

食品质量安全与全面质量管理探究 篇8

关键词:食品工业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8-0070-02

食品安全一直是影响我国公共卫生的主要问题,其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健康,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与全面质量管理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开始注重对公共卫生质量的全面管理,食品工业领域在近年来逐渐曝露出很多恶性问题,其中“三鹿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地沟油”事件的出现,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遭受到极大威胁,同时也为我国食品工业整体发展带来很多不良影响,所以强化食品质量安全与全面质量管理对我国食品工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起因分析

1.1 自然因素导致质量安全问题

食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的主要起因就在于自然因素影响,有害微生物对我国食品安全造成的影响最为普遍,根据我国卫生部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有害微生物因素导致的食品中毒报告大约为150~200起,其中由致病性微生物污染导致的食品中毒事件占绝大部分。随着我国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逐渐增加,农药及有害物质的残留会通过植物传递到动物身体中,当我们人类在食用这些经过污染的动物就会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食物中毒事件过于严重会对人民生命安全产生直接威胁,所以我国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的环境污染控制。

1.2 生产因素导致质量安全问题

现阶段食品生产企业过注重在经济市场中获取经济利益,导致部分不良生产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而使用有毒的原材料,部分食品企业在生产中减少设备和操作方面的成本投入,导致食品质量因设备及卫生环境消毒不达标造成的细菌污染,这些垃圾食品一旦被人所食用就会对身体健康带来很多影响。现阶段部分不良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在食品中添加过量食品添加剂,过量的食品添加剂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很大伤害,例如,三鹿奶粉为了提高蛋白质含量不惜添加三聚氰胺,还有一些肉类食品厂家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变质或有毒的肉类,这些都在我国不同地区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

1.3 管理因素导致质量安全问题

现阶段我国严重缺乏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标准,同时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很多漏洞,部分食品企业在国家所制定的管理标准下又制定出企业内部的管理标准,这就直接导致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标准与国家标准严重脱軌,同时企业所制定的内部管理标准容易受到食品企业规模限制,这就导致我国市场中出现大量的食品无标流动及无标生产现象。现阶段我国由于食品安全标准覆盖性较差,导致我国食品工业中大量原材料生产过于粗犷,尤其是偏远地区及农村地区所生产的食品原材料存在很多问题,而食品企业为了追逐市场利益不惜通过压低原料成本实现企业生产成本控制,这就导致我国食品安全企业管理与国家管理存在很多漏洞。

2 食品质量安全与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

2.1 创新食品生产技术与工艺

创新食品生产技术与工艺是提高食品质量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在生产中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重要方法,所以我国相关技术单位及食品生产企业在发展中,要结合国外先进食品生产技术革新与创新食品生产技术,同时也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在发展中要通过购置新生产设备革新生产工艺,这样才能在根源上改善或解决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食品生产企业在发展中不仅要对主生产技术及工艺进行革新,同时也要注重引进与创新杀菌清洗技术及分离技术等,同时我国财政部门及相关部门要通过实际行动支持企业进行创新,同时也要求我国科研单位根据食品生产企业现状进行定向开发,确保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同时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2.2 完善质量控制与检验体系

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对食品质量安全有着直接影响,所以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在发展中要完善自身质量控制体系,要求食品生产企业要以我国相关部门制定的质量标准作为主要依据,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中要全面、系统的实现质量控制,同时也要对所生产的食品做好详细记录并上报有关单位。我国卫生管理职能部门应设立专业的检测机构,要求定期、随机、全面的对我国食品生产企业进行检查,对食品质量没有达到相关标准的企业应予以严肃处理,杜绝可靠性低及质量差的食品流入到我国食品市场中,同时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在发展中建立专门的验证机构,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内部质量控制力度与效率,这样才能完全杜绝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在新时期的滋生。

2.3 加强企业质量意识教育培训

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质量控制思想需要员工的有效执行,所针对这一问题食品生产企业在发展中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意识教育培训体系,同时将质量意识教育培训成果融合到员工的绩效考核中,聘请卫生部门及相关部门专业人员为企业开展质量意识教育培训课程,在加强所有企业员工质量安全意识的同时增强其法律意识,只有通过以上措施才能使所有员工在生产中都能具有良好的质量意识。现阶段食品生产企业在发展中要完善员工考核评价奖励制度,针对生产环节质量控制优秀的员工给予物质奖励,针对生产环节质量控制不良的员工予以开除处理,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员工在生产中可以积极配合企业开展质量控制工作。

3 结语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对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有着直接影响,所以我国有关部门要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与全面质量管理,针对没有达到相关质量标准的产品及企业应予以严肃处理,彻底杜绝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商品流入到我国食品市场中,从而保障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肖玫,李锐,马传龙.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食品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11.

[2]杨志英.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全面质量管理探究.管理锦囊.2011.

[3]刘心伟.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食品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研究.质量安全.2013.

食品储藏管理制度(范文模版) 篇9

西海温泉假日酒店餐饮部管理手册

部门管理制度

餐饮部厨房食品储存管理制度

一、食品选料要求;

1、严格按照原材料验收制度验收厨房原材料。

2、厨房切配清理隔日蔬菜,蔬菜不得有枯叶、霉斑、虫蛀、腐烂、如卫生不

合格,要退回粗加工清洗。

3、干货、炒货、海货、粉丝、调味品、罐头等,要妥善储藏,不得散放,落

地。

4、严格把好主、副原料,调料的采购关,不符标准的不验收,不入库,不进

厨房。

5、做好原料的科学保管,强化仓储管理,仓库要防潮、防霉、防虫、防蛀、防异味、过期、变质食品决不出库。

6、食品粗加工要合理,细致、去异味、去杂质,保证粗加工质量。

二、食品存放要求:

1、冰箱应定人定岗,实行专人保管。

2、保持冰箱内外清洁,每周检查,当霜附在冰柜1/3时,除霜1次。

3、杜绝生熟混放,严禁叠盘、鱼类、肉类、蔬菜类,相对分开,减少串味,必要时应用保鲜膜。

4、冰箱储存食品不得超过7天,对即将超过7天的食品,厨房经过急推、团

队餐等方式进行处理。不能处理的,也不得再出售。

5、凡易腐败的食物,应储藏在0度以下冷藏容器内,熟的与生的食物分开储放,防止食物间串味.冷藏室应配备脱臭剂。

6、食物应在工作台上操作加工,并将生熟食物分开处理、刀、菜墩、抹布等

必须保持请清洁、卫生。

7、食物应保持新鲜、清洁、卫生、并于清洗后分类用塑料袋包紧、或装在盖

容器内分别储放冷藏区或冷冻区、要确定做到勿将食物在生活常温中暴露大久。

8、调味品应以适当容器装盛,使用后随即加盖,所有器皿及菜点均不得与地面

或污垢接触。

9、应备有密盖污物桶,潲水桶,潲水最好当夜倒除,不在厨房隔夜,如需要隔

夜清除,则应用桶盖隔离,潲水桶四周应经常保持干净。

接口部门: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范文] 篇10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消除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确保全镇人民生命安全,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基本原则

(一)预防为主、常抓不懈

各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进行分析、预测、并制定事故应急预案,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各村、企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对食品安全事故应处理工作,并根据食品安全事故的级别组织实施监控管理。

(三)反应及时、措施果断

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各有关部门和涉及企事业单位立即作出反应,在及时上报镇办公室的同时,应迅速采取救治和控制措施。

(四)加强协作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真正做到恪尽职守,各司其职,通力协作。

二、适用范围 本应急预案所称食品安全事故是指食品及其原料生产、加工、包装、储存、经营、消费等活动中发生的造成重大伤亡、众多人数患病或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危害的情况。

三、组织领导

(一)镇人民政府成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组长:何兴文(镇长)副组长:李晓峰(副镇长)成员:郭雁鹏(副镇长)郝春莲(综治办主任)郝建新(司法副科级)张锁(镇医院)刘小未(民政办)折飞生(派出所)食药监所全体干部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为李晓峰:010-52211623 领导小组工作任务是:

1、负责本行政区内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决策和现场指挥,组织应急救援,制定控制措施。

2、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后勤保障、信息上报、善后处理及恢复生产生活和教育秩序等工作。

3、督促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学校、幼儿园根据行业特点,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并监督执行。

4、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学校、幼儿园法人代表牢固树立第一责任人意识教育。

5、检查、督促各单位做好食品安全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理准备工作。

(二)领导小组下设警戒保卫、医疗救护、后勤保障、善后处理四个工作小组。

1、警戒保卫组:由镇武装部长刘宝任组长,派出所、工商所、综治办为成员单位。主要工作职责是:组织事故现场保卫、治安管理和交通疏导工作;配合有关部门营救受害人,阻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开展对事故涉嫌刑事犯罪的侦查。鉴定等工作。

2、医疗救护组:有副镇长李晓峰任组长,镇卫生院为成员单位。主要工作职责是:迅速开展抢救工作,力争将人员伤亡数降到最低程度,并及时向食品安全委员会报告人员抢救工作的进展情况。

3、后勤组:由民政办刘小未组长。主要工作职责是:根据事故情况、协调、组织事故发生单位及有关部门安排应急物资、保障救援物资供应。

4、善后处理组:由延亚军、郭雁鹏、郝建新、郝春莲负责,司法办、民政办为成员单位。主要工作职责是: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劳动保障、保险、教育等部门,做好事故伤亡人员善后处理及家属的安抚工作,并向县食品安全委员会报告善后处理情况和动态。

(三)应急处置指挥长 何文(镇长、领导小组组长)

(四)应急预案启动

对符合本预案适用范围的食品安全事故,由镇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组长发出应急救援预案命令。

(五)其他事项

(一)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结束后,应急处理工作程序自行终止。

食品质量安全的简析 篇11

【关键词】食品质量;监控;食品安全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人均收入得到了迅速的提高。我国人民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所有的要求中,对食物的要求始终摆在第一位,是重点中的重点。可是,在我国目前的市场中,食品安全现状并不使人感到乐观。媒体每年都有大量的对食品安全的报道。这些报道从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到猪肉的瘦肉精,再到咸鸭蛋内的苏丹红,每次报道均会引起十分强烈的社会反响。政府部门也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行政资源来确保食品安全。但是,时至今日,我国的食品安全仍旧十分不乐观。从我国民众大量从香港、欧美等地区采购当地的奶粉中就可以看出,国民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仍然十分强烈。而,最近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的事件更是将包括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一系列著名餐饮集团一网打尽,甚至造成部分城市的麦当劳面临无餐可供的尴尬境地。严重地影响了这些企业的声誉与发展,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以上种种现象表明,食品质量安全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因此,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监督监控办法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是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前提条件。

食品质量安全按照食品的流程可以分为2类,第一类是生产时产生的食品质量问题,第二类是食品交易过程时产生的食品质量问题。

第一类问题是生产时产生的食品质量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如下3个,如,采用不合格的原材料,生产流程不合格,食品包装不合格。

食品的生产所需要的食材必须是符合卫生与健康标准。如果食材本身有问题,那么食物必然就会产生问题。以牛奶的生产为例,牛奶在生产过程中,最底层的环节在于奶农牧牛并生产牛奶。而奶牛往往会生病,生病奶牛生产出的奶水必然包含各种各样的病菌,或者包含为奶牛治病的药物的残留,如抗生素。那么这些牛奶就属于不合格的牛奶。不良奶农为牟取私利,完全可以将这些牛奶卖给奶厂。奶厂的检测环节如果出现问题,这些不合格的牛奶就可以进入奶厂内,并被加工制造成牛奶。那么,生产出来的牛奶就必然有问题。同理,包含着三聚氰胺的牛奶也会这样流入到奶厂中,导致牛奶内含有大量的化学制品,牛奶的质量不合格。

食品的加工和半材料的存储均有严格的要求,如果在食品的加工阶段没有按照标准进行生产,那么食品的质量也会产生问题。仍以牛奶的生产为例进行分析。鲜牛奶中包含了大量的细菌,奶厂首先要做的就是对鲜牛奶进行除菌。如果在这个环节内出现问题,牛奶没有做到严格除菌,势必会导致牛奶的质量不合格。即便是牛奶已经除菌。假如生产线的管道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清洗和消毒,那么牛奶在流经这些不合格的管道时,就会受到污染。生产出的牛奶是不合格产品。

在牛奶生产出来时,牛奶是需要进行包装。如果牛奶的包装材料有问题,就会导致包装内的牛奶受到污染,牛奶的质量依旧无法达到合格。即便是牛奶的包装材料没有问题,包装的封装方式和封装技术也会决定是否会有细菌进入牛奶中,进而污染牛奶。或者,在进行食品包装时,为延长食品的质保时间,在牛奶中添加超标的添加剂,也会造成牛奶质量不合格。

第二类问题是食品交易过程时产生的食品质量问题。造成该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如下2个:不当的存储方式、超过质保期限。

食品被生产出来,它在一定的存储条件下,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保证其食品质量。在这里,食品的包装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以目前的包装技术而言,食品包装材料会起到重要作用。通常,以金属、玻璃和陶瓷为材料的包装,对食品的保护较好。以塑料为材料的包装,对食品的保护次之。以纸张为材料的包装,对是我的保护最差。即便是包装材料相同,周围的环境也会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是处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中,或者周围有侵蚀性材料,如酸碱盐等,食品的包装会受到破坏,食品的质保时间也会随之缩短。不当的存储方式会对食品的质量产生严重的威胁。

任何食品,无论采用何种材料进行包装,在完全适宜的环境中保存,都会有质保期限的限制。当食物超出食物质保期限时,食物的质量就会低于适宜食用范围。

2.对食品质量安全保证的分析

对于不同的原因造成食品质量安全,应当采用的保证方法是不一样的。应当分别进行讨论和分析。

对于生产时产生的食品质量问题,其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对食材的验收,对食物生产时卫生的管理,对食品包装材料的选择。若在这些方面解决食品质量问题需要科学、严谨的食材检测技术,严格遵循食品生产流程规定,严格选用适宜食品包装材料。这些都是属于企业管理方面问题。也就是需要政府机关加大对食品生产厂的监控与管理,要求食品生产厂严格遵循食品生产加工包装的相关规定。

对于食品交易过程时产生的食品质量问题,其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食品交易商对食品存储、食品管理方面的资金、精力的投入。在当前的条件下,对食品的存储最好采用冷藏方式,但是此方式会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并且还会消耗大量的电能,增加了食品存储的成本。因此,许多食品交易商会采取种种手段规避这种存储方式,对于某些不易存储的食品往往会引起食品质量下降。若要解决这些方面产生的食品质量问题。那么不仅仅需要政府加大对食品交易商的管理,投入行政资源进行定期检查。消费者本身也要注意不要到食品存储条件不好的食品交易商处购买食物,或者贪图食品的折扣,购买快要到期的食物。

以上种种分析表明,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保障,仍然需要以政府做为主要力量与支持。政府在这里起到重要作用[1]!而消费者也应当注意保护自己,尽量到有保证的地点购买合适的食物。不要因为一时的方便或贪图便宜购买劣质食物产生问题。

【参考文献】

食品质量范文 篇12

一、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相关概念

食品安全风险指人群健康可能因为食品中的某种危害而产生一定危害性和严重副作用等,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就是评估食品中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因素, 在已经了解风险程度的基础上对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确定并控制, 从而促进食品安全风险的降低, 并且在对风险进行评估与管理的全过程中为风险相关各方良好风险交流状态的保持提供保证。所以, 风险分析是一个包含三个组成部分的科学框架, 一部分为风险评估, 一部分为风险管理, 还有一部分为风险信息交流。其中, 整个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为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则是对政策进行权衡选择的过程, 通过对适当措施的选择和实施, 对食品风险尽可能地有效控制, 为大众健康提供保障, 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对最高限量和食品标签标准加以制定, 对公众教育计划进行实施等都是风险管理范畴内的管理措施。风险信息交流贯穿整个风险分析, 是风险信息和观点相互交流的过程。交流的内容除了食品安全危害和风险外, 还可以是有关风险的因素和对风险的理解等, 风险评估者、管理者亦或者消费者、学术组织等都可以是风险信息交流的对象。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能在评估内容中列入食物链各环节的食源性危害, 对评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的暴露量, 对风险与管理措施的成本效益进行权衡, 对管理措施的效果不断检测并通过对各种交流信息的利用进行调整。在食物风险分析过程中, 决定通常会因评估者与管理者的职能划分更加科学和客观。现代科学技术和很多生物学数据, 是食品安全分析的基础, 对适当的模型加以选择, 系统研究食品的不安全性, 促进食品安全性风险达到可接受水平, 正是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过程和期望。在食品质量管理中,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食品质量管理中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作用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应用是一个国家政府控制食品质量安全科学观的体现,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通过对各个学科有价值科学知识的吸收, 及对科学群体决策手段的利用, 提供科学的依据给国家政府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具有重要应用意义。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能够促进食品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是各类食品企业为保障食品安全都应该在生产或加工全过程中必须实施的措施。现代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不仅要求良好的生产规范, 同时要求卫生标准的操作程序, 通过对国际上共同认可和接受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 (HACCP) 的有效实施, 促进食品全程质量控制的最终实现。HACCP系统是一个确认、分析、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危害的系统。此系统的建立包括7个步骤, 即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确定、每个关键控制点的关键限值确定、每个关键控制点控制系统监控的确定、纠偏措施的建立、审核程序的建立和有效文件记录保存程序的确定。

有利于促进对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的建立

运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原则建立预警机制是现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建立预警系统方面, 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相当有成效的尝试。欧盟委员会对欧盟框架内的视频与饲料快速预警系统进行了建立, 当人类健康风险或潜在风险发生时成员国可快速实现消息互通和预警, 从而促进统一行动采取方便性的提升。在处理危机事件时, 因为采用了风险分析的办法, 可通过风险评估工作识别危害;通过风险交流工作与各利益相关方取得沟通;通过风险管理工作而采取相应安全措施, 能够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同时也不会引起民众的恐慌。

提高监管效率与食品立法效率

对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结论加以应用, 促进科学责任体系的建立, 对监管效率具有极大的提高作用。在食品立法和安全政策中,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风险管理环节是比不可少的内容和过程, 应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不仅能够对食品立法和安全政策科学性、高效性提供保障。

三、食品质量管理中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现状

机构改革后风险评估机制和体制发生的新变化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承担更多的监管职责后, 对风险评估、监测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的技术支持要求更高, 同时, 由于自身技术机构能力建设和可利用资源不断加强, 技术机构参与风险评估的预期不断增加。

当前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中主要问题

科学事实与消费认知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客观来讲, 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应该有了较大进步, 但从消费群感知却并未收获与专业层相似的回馈, 存在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者传递的科学事实与消费者风险认知差距, 即信息不对称;最典型的例子是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 风险评估者从技术上对食品添加剂与非食用添加物进行了严格界定, 风险管理者依据食品添加剂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了各类食品中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 并严禁食品中使用非食用物质, 但消费者层面却对非食用物质与食品添加剂作同等处理, 认为只要有添加即是不好, 只要不符标准或有检出即是有毒。

风险交流存在单向性。

目前开展的实际交流因多采用单向教育方式传递, 导致似乎信息发布的相关方感觉已经表达了要表达的全部但未能收到期待反馈的结果;必须注意到风险交流实质上是一个双向过程, 如果风险管理者仅仅把风险交流当作“对外公布信息”或风险评估者把风险交流仅限于向民众开展公众教育, 单纯灌输技术信息 (知识) 的做法将收效甚微。

四、加强食品安全风险有效性的建议

加大对风险评估的技术投入, 开展前沿性风险评估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开展交流, 交流中的技术支撑依然最为重要, 交流的有效性只是如何把科学的事实传递给利益相关方, 并获知准确的反馈和效果, 但要必须确保所传递的是基于严谨科学研究所确认的事实, 这是保证交流有效的基础。现阶段的研究重点是需要通过系统构建各级风险评估机构, 并结合企业、行业组织、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更多着眼于预防性研究, 为未来更多去主动开展预防性风险交流作好准备。

加快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基础条件建设

重点在于要尽快从组织机构、人员配备、风险交流专家库、培训、经费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和建设步伐, 体现出风险交流在风险分析中的重要性和专业性, 以战略发展眼光来系统规划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开展, 尤其是要通过确立各类权威交流平台和权威专家, 构建各类风险交流渠道将上述信息准确传递给企业和消费者, 以期生产者及时掌握各类安全信息, 而消费者能在食品安全风险出现时能有可信赖的专业渠道获知正确的风险信息。

全面开展全民食品安全科普教育, 提升全民食品安全健康素养。要避免无效交流可能会导致的恐慌心理, 提升普通民众、媒体人员对许多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正确理解力。

五、结语

上一篇:《玫瑰的名字》读后感800字下一篇: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