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教学场景

2024-06-23

实训教学场景(精选5篇)

实训教学场景 篇1

对国际贸易实训教学基本规律的认识

国际贸易实训教学应具有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四大功能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略能力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训教学是名不副实的实训教学。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涉及国际贸易基本知识、基本规则和惯例, 它具有知识教育功能。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注重进出口业务操作、国际贸易各种方式的运作等商务技能的教学, 因而它又具有能力教育功能。国际贸易专业所培养的是面向国际经济市场, 与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国际商人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人才, 他们需要以优异的人格品质、敏捷的思维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 来从事国际经济贸易工作。因此, 素质教育也是国际贸易实训教学应有的功能。此外, 外经贸人员要面对的是竞争激烈、千变万化的国际市场, 需要解决层出不穷的国际贸易新问题, 需要开拓创新的精神, 因而国际贸易实训教学还具有创新教育的功能。

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功能应通过多种教学环节和教学渠道来实现在《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中, 应重点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知识、规则和一般业务流程的讲授。在其他教学环节中, 着重进行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单证制作审核、外贸磋商签约、全套业务程序操作、风险防范管理等实务训练可放在进出口模拟实验室、实训中心、实习基地进行。因此, 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 加强全方位、多功能的教学平台体系建设, 加强实务实训教学的过程控制, 以实现实训教学的各种功能。

国际贸易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养成是长期渐进的过程与知识教育不同, 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长期积累、渐进的过程, 能力和素质的训练效果是逐渐显现出来的。只有通过较长周期的教学训练才能实现外经贸人才能力、素质培养的目标, 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因此, 要对能力、素质教育进行长期统筹规划, 将国际贸易实训教学分散在各学期进行。

与国际贸易其他专业课相比, 国际贸易实训教学对师资和教学条件有特别的要求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学要将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紧密融合, 实训教师应既懂教学方法、具有扎实的教学功底, 又具有丰富的国际商贸实战经验, 进行具体的外贸操作指导。没有国际贸易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很难胜任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学。同样, 只有国际贸易工作经历而无较强教学能力的人员, 也不宜担任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学。只有既从事过外贸工作、具有 (高级) 经济师、 (高级) 商务师、 (高级) 营销师等职称, 同时又具有教授、副教授或讲师资格的教师才是国际贸易实训教师的理想人选。由于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涉及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 因此, 实务教学应有较好的教学条件作保障。学校应投资建设足够的仿真模拟实验场所和实训基地, 配备良好的实验、实训设备。

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教学模式改革的总体设想

创新实践需要以创新思想作指导。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实践中, 我院逐步确立了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1) 突出能力素质教育。各环节的教学都要把能力素质培养放在首位, 无论是课堂教学, 还是实训演练, 都应围绕能力素质培养这一中心展开。 (2) 进行整体性改革。把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模式改革作为系统工程来对待, 加强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各方面建设。 (3) 以人才培养为导向, 把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模式改革作为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培养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切实做好“两个提升工程”、“三个培养工程”。“两个提升工程”是指提升知识水平工程、提升学习能力工程;“三个培养工程”是指技能培养工程、素质培养工程、创造力培养工程。 (4) 改革教学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手段体系、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评价体系等。教学体系应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养成, 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根据实训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们明确了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模式改革的五项原则: (1) 实效性原则。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模式改革要讲求实效性, 要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2) 创造性原则。国际贸易实训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改革, 改革不适应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旧方法、旧体系和旧模式。 (3) 综合性原则。要仔细研究实训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过程等因素间的互动关系, 保障教学改革的综合协调和整体推进。 (4) 周期性原则。以一个学期为小周期, 四个学期为大周期, 精心设计和制定各学期具体的教学训练计划, 教师按要求完成相应的技能培训计划。四个学期的大周期教学训练可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质的提高。 (5) 实训教学不断线原则。国际贸易专业各班级的后四个学期每个学期都要有相应的实务教学训练任务, 专业能力训练保持连续性。

按照上述原则, 我们制定了实施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模式改革的“121”实验方案。该方案计划用1年的时间进行改革准备, 开展相应的教学建设, 制定有关的实施方案;用2年的时间在部分班级进行试点, 探索改革的基本路子;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用1年的时间修订、完善实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进一步加强教学建设, 深化教改实验。经过四年的“121”教改实验, 我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模式改革经验, 形成了比较科学、稳定的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模式。目前, 我们已在国际贸易专业各班级全面推广运用新的实训教学模式。

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实践

围绕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我们积极贯彻四大教育功能相互融合的理念, 积极探索《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

更新教育理念, 构建“一个中心、两个突出、六大结合”的国际贸易实训教学育人模式所谓“一个中心”, 即坚持以高素质应用型外经贸人才培养为中心。我们积极贯彻四大教育相互融合的理念, 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素质教育与创造教育相互融合。教学改革以技能、素质、创造力培养为导向, 适应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坚持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学服务于高素质应用型外经贸人才培养之目标。所谓“两个突出”, 即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 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开展国际市场调研分析、国际商务策划运作、国际贸易风险防范等项目的训练, 使学生具备比较全面的专业技能。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敬业精神、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敏锐的国际经济观察力、快捷的国际市场反应力、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和协调能力。所谓“六大结合”, 是指在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学过程中, 注重把课堂教学与模拟实验、技能实训、外贸实习结合起来, 把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把专业技能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 把基本技能训练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把解决模拟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 把外贸业务运作能力培养与外贸决策、管理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完善教学平台体系, 建成“四位一体”的国际贸易实训教学平台模式根据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们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精心搭建了国际贸易课堂实务实训平台、进出口仿真模拟实验平台、国际商务场景实训平台、外贸实践基地平台这四个平台互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国际贸易实训教学平台体系。该平台体系的建设和使用较好地解决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问题, 实现了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工作的有效对接。我们通过不同的教学、训练平台把知识教学与技能实训紧密地结合起来, 把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课堂抓起, 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 注重实践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非常注重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 定期邀请有工作经验的外贸公司专家、经理到学校课堂讲学, 为学生传授国际商务运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解答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使实践技能教学体系更加适应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学校建立了国际贸易模拟实验中心。该中心下设进出口贸易模拟、国际结算模拟、国际市场营销模拟和电子商务实验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中心为国际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单证操作模拟实验、进出口流程模拟实验和外贸业务管理模拟实训等实践课程提供了硬件平台与软件支持系统。为使实务教学、训练更接近国际商务实际, 让学生进行接近实战状态下的场景演练, 实现国际商务场景训练与外贸实际操作工作的对接, 学校投资建立了国际商务实训中心。该中心设有国际商务洽谈、银行 (进出口相关业务) 、保险、商检、海关、外汇管理、税务 (出口退税) 、国际货运代理、市场分析与决策、风险防范与管理10个全景实战模拟演练室, 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场景实训提供了平台。根据教学计划, 学生有3个学期在国际商务实训中心进行专项训练, 有1个学期进行全流程的综合演练。我们与省内外外贸企业和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实践实习平台。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完成综合演练后, 到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外贸实习, 均能做到立即上岗。

构建科学的内容体系, 确立“1+4”国际贸易实训教学内容模式通过实践摸索, 我们逐渐构建起了“1+4”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内容模式。内容模式中的“1”指的是国际贸易实务基础知识教学, 这是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块。实务基础涉及国际贸易的基本惯例、规则、方法和流程, 该模块侧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适当进行基本操作方法的培训, 它属于基础性的知识教学模块。内容模式中的“4”指的是国际商务案例研讨、电子仿真模拟、场景实训、外贸基地实习等四个教学模块, 这四个教学模块以能力素质教育为中心, 侧重国际贸易实务的操作训练和实际运用。在实务基础课堂教学中, 我们以讲述实务基本知识为主, 同时进行基础性实务技能训练。国际贸易实务基础的每章教学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知识、规则的讲授;第二部分内容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操作流程和方法的课堂培训, 开展一些适合在课堂上进行的诸如缮制合同条款、填制外贸单据、开证审证、草拟发盘还盘函电、熟悉掌握外贸业务流程等内容的教学。我们开设了国际商务案例研讨课, 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的国际贸易实际问题。在案例研讨中, 教师把案例教学与创新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解决国际贸易疑难问题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用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我们充分利用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进行大量的电子模拟仿真实验,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局域网系统, 在计算机上进行制单审单、开证审证、运输、保险、商检、报关、结汇等实务模拟操作。我们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分学期进行场景实训, 根据国际贸易的实际运作程序, 将场景实训设计为10个训练项目。实训前, 教师进行讲解和演示操作。实训中, 教师对每个过程从严要求, 对演练的每个具体细节如语言表达、仪态风范、单证格式等都不放过。实训指导教师不仅把场景实训作为能力训练的手段, 而且要将之作为培养学生良好专业素质的舞台。我们注重社会实习的实战效果, 在实习中, 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大量的外贸业务操作训练, 力求将其国际贸易专业知识转变为国际贸易专业能力, 转变为今后就业的竞争力。由于实习之前学生就受过较为系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训练, 在社会实习时, 学生就可以亲自参与外贸工作。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确定“大周期、多环节”的国际贸易实训教学过程模式根据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 我们将实训教学过程设计为“业务知识学习——电子仿真模拟——场景实训——社会实习”。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和训练分布于多个学期中, 实行“大周期、多环节”的教学过程模式。实务实训教学分布在四个学期, 按照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有序地进行。依照技能间的逻辑顺序, 前三个学期开展专项知识技能的教学、训练, 最后一期开展全面技能的综合演练。这种教学过程较好地克服了“从课堂到课堂、从知识到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我们逐渐构建起了国际商务实训的12大环节体系: (1) 课堂培训; (2) 专家传授; (3) 小组讨论; (4) 展开辩论; (5) 专题答辩; (6) 开展实验室模拟实训; (7) 进行场景模拟实训; (8) 设计国际商务运作方案; (9) 撰写研究报告; (10) 到有关外贸部门见习; (11) 到外贸企业实习; (12) 举行实训、实习经验交流与表彰会。

优化师资结构, 建立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国际贸易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我们积极建设由“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国际贸易实训师资队伍, 以推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开展。我们选派有丰富外贸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 到知名院校学习国际贸易理论与教学法。有计划地安排缺乏外贸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到外贸机构带职锻炼。经过八年的建设, 我们初步建成了一支德才兼备、结构比较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国际贸易实训师资队伍。其中大部分教师具有从事外贸、金融、营销和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实践经验丰富, 理论水平高, 在实务实训教学中发挥了中坚作用,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俊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2 (4) .

[2]李灵稚, 王志茹.国际贸易本科教育中应注重培养的素质[J].中国农业教育, 2003, (5) .

[3]王丹.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 2001, (6) .

[4]刘义杰, 万义平.国际贸易网络及场景模拟实验建设初探[J].商场现代化, 2006, (12) .

实训教学场景 篇2

优点:

1、采用多种形式认读,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2、教学重难点通过自主阅读、出示图片、展开想象、联系表达、趣味诵读等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量词的表达效果。

不足:

1、教学评价语需要改进,过多得使用“很好,真不错”等俗套的评语。

2、在教学生讲授的内容多了一些,尤其是量词的学习方面,侧重在理论上多一些,缺少实践练习。

改进措施:

1、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设计教学评价,使评语更有针对性、灵活性。

2、在下一节课上课之前,或者利用课下时间对孩子进行拓展练习,以恰当地学会使用量词。

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1、上课之初让学生用本课所学的数量词进行说话联系,学生发言欠积极,在这方面要想一些更好地策略来激发学生的说话的积极性。

对两种教学场景的思考 篇3

两种课型:教学场景一更多地出现平时的课堂上,老师们多称平常课;场景二多出现在公开教学中、赛课时,老师们惯称公开课、表演课。同样的教学内容、教育主体相仿,为什么教学情形迥异呢?

原因初探:与认识有关。一般教师认为,公开教学要有新颖、“出众”的地方,要“吸引眼球”,教师要有出神入化演绎,学生要有生动引人的表现,似乎这样的才够热闹、才够味道。与现状有关。要在各类知识检测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上课不让学生多记笔记,有关知识点不让学生熟记,显然教学效果要打折扣。一线的老师普遍知道,有些抄写的练习是必要和有效的,公开课再热闹,不辅以扎实的练习,调研测试的关也是难过的。与心理动因有关。不少学生的心目中公开课时老师的笑容最甜美,老师不仅不会轻易批评你,就是你答错了问题,老师也会淡淡放过去。老师在公开课上会不断给以激励的评价,而在平时课上学生不会有如此的“礼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但如果浅表地理解为不断地给学生戴高帽,对知识性的错误不及时地进行纠正,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师民主、平易的教风,那么这样的做法其实质已违背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与评价机制有关。对于什么样的课称得上是好课,往往众说纷纭,标准不一。例如,近期某校进行了一次语文教学课堂竞赛,对于同一节课的评价大家认识不同,很多人认为课堂上教者十分从容、学生发言踊跃,气氛热烈,这样的课堪称好课。也有人认为教者对文本的把握不够到位,文章的题眼都没有揭示清楚,表面的热闹,背后是不小的缺憾。一般的教师则感慨,瑕不掩瑜,有些老师适宜上公开课,因为他们有表演的气质,难怪一个学校登台献课的总是那么几位老师。更多的老师沉思:教研的目的是什么,公开教学的意义何在呢?

大学教学建筑场景分析 篇4

关键词:场景,教学建筑,复合化,并置,拼贴

在我国春秋时代,大教育家孔子在杏坛下传道、授业,弟子们围绕而坐,相传鼎盛时期有弟子三千;Louis Kahn曾对学校的本原回归为一棵树[1]。随着千百年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变革,学校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它对于知识的传播和交流这一使命却是亘古不变的。从大树下的席地而坐到教学楼中的探讨、交流,一种和谐的氛围始终萦绕其间,久而弥芳。

因此,校园建筑场景的核心是学习和交流;检验教学建筑设计的好坏,一个重要因素:是否形成了场景,即能否提供给人舒适方便地学习和交流,以体现大学精神。

1 场景的概念及意义

1.1 场景的表层含义

场景这一概念多用于艺术作品(如绘画、诗歌、戏剧、电影等),它是构成这些艺术的基础。

在绘画中,场景是直接表现和刻画的重点。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通过散点透视全景式地展现了北宋汴京盛平时期繁华的城市生活场景(见图1)。

1.2 场景的深层含义

场景的深层含义是指它不仅仅作为一种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或是刻画的对象,而是视为社会、习俗、人的行为和心理等因素共同作用于建筑环境所形成的现象。它反映了文化、制度、习俗、行为、心理等,同时也对它们构成影响(见图2)。

场景的深层含义更加契合建筑学的研究范畴,它不仅仅指单纯的物质空间,还包括了在其中的使用者及他们之间产生的行为所形成的氛围和景象。将主体——使用者作为构成和影响场景的重要因素,对于建筑的设计和评价有着深刻的启迪。

在建筑实践中,可以通过设计场景和组织场景来思考和设计建筑。

正如阿摩斯·拉普卜特说:“设计的目的就是创造为使用者着想的环境及其组成部分,也即形成场景并予以“布置”,以满足使用者的愿望和活动需要。”[2]因此,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设计今后为人所用的场景。从场景的角度出发,研究场景的生成和组合,是一种建筑学的设计方法。

Bernard Tschumi等已经在试着运用文学作品或电影中的场景设置、逐渐消退以及跳跃、剪切等处理手法,映射到场景策划,来打破传统的场景叙述时所采用的方法。具体主要归纳为:顺序、插叙、倒叙、并叙、断叙等。

2 场景在教学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解析

2.1 巴黎马恩建筑学校——场景的容器

巴黎马恩建筑学校(Marne School of architecture)是屈米在法国设计的一座教学建筑,在这座建筑中,充分反映了他的一些建筑思想,即将建筑的形式与事件、活动结合起来考虑,他相信建筑能够通过形式的组织以刺激和加速(accelerate)每天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甚至将公共空间的舞台扩大到极限,以激发场景的产生。

该建筑位于巴黎郊外,屈米在其中定义了一个巨大的室内非功能空间(unprogrammed),他将建筑设想成“许多事件的发生器(building-generators),一个浓缩的城市,并能够对处于转变中的社会和文化起加速作用”。他将许多功能安排在一个巨大的中心空间中(25 m×100 m),内含了一系列功能体,包括讲堂、阅览室、艺术展示、咖啡吧等,整个空间成为一个巨大的舞台,人们围绕或进入这个公共空间,运动激发了这个空间的活力,其中有着各种场景的出现,许多行为能在其中发生,如庆祝、娱乐、相遇、讨论、工程和装置艺术的展出等。作为一个社会和文化性的场所,这个地方由此也聚集了来自于学校的人们。

这个建筑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漫步场所,就象一座城市,它有多个场景的叙述路线。从南部主入口进去,人们到达接待区,那里有展览和酒吧区,沿着斜方向人可以走到一个有400座位的小剧场,并可以到达工作室。当然也可以走捷径——通过楼梯走到研究区、管理部门或者工作室。也有其他的一些捷径,从礼堂的屋顶,直接从管理部门或办公室到达工作室。

从中央大厅可以看到工作室里的场景。这些场景也是作为一所学校意象的一部分:学生和老师能够看到周围正在发生的事件——信息、交流、讨论。南向(面对大厅)两层高的工作室使得他们能够获得充足的阳光,而北面光线则比较稳定,能够便于使用电脑进行建筑设计。

工作室和绘画室的空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分别适应25人,50人和75人三种不同规模人数的班级使用,研讨室和交流室穿插在工作室中,以鼓励工程设计和历史理论同专业之间的交流。

以上这些设计都是对于新世纪下新的教育方式的适应,使得整个建筑成为一个场景的容器,激发着各种事件的产生。

2.2 伊利诺工学院麦可考克学生活动中心——场景的并置与拼贴

伊利诺工学院麦可考克学生活动中心(McCormick Tribune Campus Center)将众多功能并置,实现建筑与生活的融合,形成各种场景的拼贴,是库哈斯体现其“文化拥塞”观念的典型案例。

学生活动中心位于芝加哥市中心的伊利诺工学院,一条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轻轨从中穿过。

伊利诺工学院最初是由密斯规划设计,是一个开放式的校园(见图3),虽然这个校园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但在实际使用中却不能令人满意,缺乏足够的人气,库哈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从统计上看,一个学生和他/她家长会在来到校园后5 s内决定是否会申请该学校。用这一测试,密斯的IIT校园有麻烦。”校董们也知道这个麻烦,因而在1997年举办了设计邀标,用东西校园之间的一块空场来建设新的校园中心,以激活整个校区。而这个项目的地段十分合适,其紧邻城铁车站,又是校园的几何中心,是借助人气来带动生机的理想场所。

学生活动中心的功能是个大杂烩:会议中心、校园信息接待中心、娱乐中心及无人区的空地、书店、饭厅……整个建筑浑然一体,没有分段,每一个要素部分是根据其特别的位置连接起来以恰到好处地回应场地和周边环境的关系。商业、娱乐、学院和实用设施、停车场等。

库哈斯的解决方案很简单,努力用最小的建筑体量让场地重新充满生气,把这些大杂烩原色并置:密斯的房子成为校园中心的一部分,高架铁路也成为其中一部分;不同功能并置起来,整个建筑内的场景形成了一个马赛克式的拼贴,虽无空间序列上的逻辑,却有一种让能发生的事都随心所欲地发生的逻辑。

库哈斯的近距离的并置在他的《癫狂的纽约》起就一直推崇高密度的文化拥塞(Culture of Congestion)是一脉相承的;场景的比肩接踵带来了文化性的繁荣,带来了城市化的生活,带来了建筑的戏剧性和文学性。如高架桥过往的地铁产生的声音就象在立体影院一样从头顶上三维地滚过,使建筑的体验充满着奇特的场景性。

库哈斯将人们的生活、行为完全与建筑结合起来,使得它成为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库哈斯眼里,IIT校园中心不是建筑,而是路,一些连系东西校园建筑之间的路(见图4),人们只不过在这个片断上能够歇歇脚,打打乒乓球,坐下来上个网,吃口饭,听个路边讲演,找个交友的借口,读本书,躲场雨……这样,校园中各条路径引入了建筑内部,使室内成为室外的一个延伸,或者建筑本身是契合原有基地,融于众多场景之中,是原有活动的一个部分,两者的界限变得模糊(见图5,图6)。

在对学生的使用调查中,一些学生的评价能够反映这个建筑所起到的作用,以下是学生的使用评价[3]:

材料工程,一年级。

“不管你喜欢什么,反正几乎每个学生都会来到活动中心。我认为它很有利于大家之间的交往,而且从它对周边地区的积极影响来看,它也具备了足够的建筑重要性,尤其是离高架铁道这么近。”

女大学生,在职一年级。

“我非常喜欢这栋建筑。喜欢办公室的玻璃,它毫无闭塞感,还可以让我看到外面的情形;喜欢发亮的地板,还有橙色的外墙。从MSV到国家大道的‘小路’上总有许多人,而且学生们整天泡在休闲区里。在冬季,当其他的东西都一律呈单调的灰褐色时,这里明亮的橙色却能够给人们带来快活的心情……。

当初看到最终的设计方案时,我很失望;可是一旦置身其中,我立刻就爱上了它。我觉得这里相当漂亮,非常吸引人。这里有许多可供休息的地方,你甚至可以在路中央歇脚,或者找个隐蔽的角落藏起来。甚至还能迷路了呢,特别好玩。学校里其他建筑都太简单了,我喜欢这个更复杂的地方。”

这个建筑的最终效果实现了最初校董们的设想,集聚了很多场景,成为激活整个校园活力的动力点。

参考文献

[1][美]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M].黄兰谷,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美]阿摩斯.拉普卜特.文化特性和建筑设计[M].常青,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美]阿摩斯.拉普卜特.住屋形式与文化[M].台北:境与象出版社,1979.

[4][美]Martin Pearce.大学建筑[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场景歌教学设计 篇5

识字、写字和学习数量词的运用;

教学难点:

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恰当地运用数量词。

教法设计:

情景教学法

学法设计: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就让我们高举队旗,吹响铜号,高高兴兴地出发吧!(课件播放,少先队员举旗吹号去旅游的活动场面)

1.交流场景,出示词语。

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队“红领巾”一片欢笑

2.理解词语,识记生字。

(1)辨析比较“队”和“对”。对、队。

xx号入座xx员xx不起排xx

(引导学生先认真)

(2)铜号:丰富语境识记“号”。

看图认识“铜号”,出示长号、短号、小号、圆号的图片;结合一年级课文《青蛙写诗》,引出“逗号、句号、省略号”,复习不同的标点符号。在认读中巩固生字“号”的识记。

(3)一队“红领巾”:平常说“一条红领巾”,这里为什么说是一“队”红领巾?这“一对红领巾”指的是谁?

二、初读课文,了解场景。

1.配乐听读,感知课文。

教师:“红领巾”们,我们的旅游马上开始了!先来听导游的介绍,了解我们这次旅游的安排(配乐播放课文录音)。

2.初读课文,交流场景。

教师:借助拼音,读读儿歌,读完后想想这次旅游要去哪些地方?

3.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沙滩:读读词语,说说这两个字的相同点。

艘、舰:比较发现这两个字的相同点,引导学生明白,带“舟”的字都和船有关。

帆:看图认识帆船上的“白帆”,引导学生了解“帆”字左边的巾表示的意义。

4.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一方鱼塘一块稻田一行垂柳一座花园

垂柳:看图感受柳条的“垂感”,理解“垂柳”。春天,柳树长出了碧绿碧绿的枝条,像无数绿色的丝带挂在枝头,微风吹来左右摆动,唐朝诗人贺知章是这样描写这些垂柳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背诵儿歌,积累运用。

1.拍手游戏,背诵积累。

教师:小朋友,让我们在田间休息一下,做做课间操,玩玩拍手歌游戏。

你拍一,我拍一,一只海鸥展翅飞。

你拍二,我拍二,一片沙滩在眼前。

你拍三,我拍三,一艘军舰真好看。

你拍四,我拍四,一条帆船向前驶。

你拍五,我拍五,一方鱼塘许多鱼。你拍六,我拍六,一块稻田庆丰收。

你拍七,我拍七,一行垂柳燕子戏。

你拍八,我拍八,一座花园开满花。

你拍九,我拍九,海滩边上走一走。

你拍十,我拍十,乡村风光真美丽!

三、比较发现,指导书写。

观察“巾、队”,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字巩固复习,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2.教师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课文朗读情况。

二、情境教学解读课文。

1.看图说话,合作探究。

(1)学生合上课本,观看多媒体课件上展示的图片,并填空。题目:一(丛)翠竹一(块)稻田一(道)小溪石桥

(2)小组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3)学生看课文,对照自己的答案思考,为什么答案是这样的。

2.解读课文

(1)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

(2)教师逐一展示课文中的各个场景,分别进行讲解。

如:一只海鸥,海鸥是一种鸟,用于描述鸟的`量词是只,如一只小鸟。

一片沙滩,沙滩远远看去是一片一片套,所以是一片沙滩。

一艘军舰,军舰是大型的船,如一艘船。

一条帆船,帆船的个头比较小,量词用条。

(3)教师引导学生对最后一节的量词进行理解。学生从事物的特征入手理解“面、把、队、片”。

3.知识延伸

(1)学生说一说“一群海鸥”和“一只海鸥”的区别。

(2)学生讨论、回答。(“群”指很多,一只就是数量是一)

(3)师:通过课本课,你学到了什么?为什么课文标题是场景歌?

(4)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指名回答,(不同的场景下,不同的事物所用的量词不同)

(5)现学现用:学生就课堂上的事物进行练习。如:一把伞一片朗读声一块黑板一面班旗一群小学生三指导书写生字

园、孔、桥、群、旗、铜、领、号。

四、课堂小结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指名认读。

2.学生“开火车”读课文。

五、拓展活动

上一篇:家庭资本下一篇:智能停车联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