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学院的改革与发展

2024-05-21

宜宾学院的改革与发展(精选12篇)

宜宾学院的改革与发展 篇1

摘要:为了促进武汉市独立院校体育课程的发展与改革, 提高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的教学水平及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 对武汉市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独立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思路。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独立学院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体系与教学评价机制单一。 (2)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传统。 (3) 体育理论及健身知识的缺乏。该文提出了武汉市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独立学院, 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公益性事业, 依法享有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的各项奖励与扶持政策。独立学院的兴起和蓬勃发展顺应历史潮流, 应运而生, 因而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应该以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为依托, 需要给予理论的特殊关注、考察和研究。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武汉市独立学院体育课程与教学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 为该文提供理论依据。

1.2.2 访谈法

通过对武汉市高等体育院校的学校体育专家和体育教师进行访谈, 并进行整理分析。

2 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分析

独立学院学生在高考录取时较普通高校学生来说, 录取分数线较低, 但每学年的学费标准却是普通高校的数倍, 而多数艺术类的独立学院的收费标准更是高昂。由于高招时录取分数线较低, 造成了独立学院学生的生源素质水平整体较普通高校要低。学生表现出集体荣誉感较差, 组织性、纪律性较差, 思想散漫, 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氛围较差, 不谦虚不谨慎, 社会责任感及家庭责任感较差, 难以管理, 个性化特征非常明显。但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优越, 家长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因而学生的特长很突出。由此可见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其自己鲜明的特色, 在教学时, 要因材施教, 注重个体差异的不同, 其教学模式也应有自己的办学特色。

3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3.1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传统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应该以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性格特点为依托, 建立适合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教学体系, 做到特色鲜明, 事半功倍。然而, 目前武汉市大部分独立学院依然采用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 缺乏独立学院自身的鲜明特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传统, 教学结构单一, 教学效果不佳。

3.2 课程体系与教学评价机制单一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崭新领域, 在培养特色高等院校人才上有着巨大的潜力。然而目前武汉市大部分独立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并没有突出“特色”一词。体育项目的设置主要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等, 但学生选课时由于学校师资力量及硬件设施的缺乏、排课系统的局限, 导致了学生只能在有限的几个课堂里进行选课, 并没有实现按兴趣、按特长进行运动项目的学习, 导致学生学习时的积极性下降。在教学评价机制上, 学校制定的评价体系过度倾向于运动技能的学习, 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评价, 使部分学生产生了挫败感。

3.3 体育理论及健身知识的缺乏

体育理论课程与体育技术课程相辅相成, 二者缺一不可。体育理论来源于体育实践, 但不是简单的反映体育实践, 而是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以正确概括, 并提高到理论高度, 揭示体育的客观规律, 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体育理论研究包括各运动项目的专项原理和方法及体育锻炼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密切联系教学训练实际, 并指导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我国中小学体育以课外活动为主, 缺乏体育理论知识及健身知识的学习。而目前武汉市大部分独立院校也未开设体育理论课程, 导致了学生体育理论与健身知识的匮乏。

4 独立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建议

4.1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指导思想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要转变教学思想, 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及学生的鲜明特色,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快乐体育”为目标, 以增强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为出发点, 注重学生运动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修养水平,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养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4.2 调整课程结构, 创新体育课程体系

从独立学院配备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和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 构建符合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按兴趣、按特长、按需求、按时间参与体育运动, 挖掘运动潜能, 提高运动欣赏能力;要增强课程设置的多样性、趣味性、科学性。与此同时, 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课内自主选择运动项目、上课时间、任课教师, 并实行小班授课 (限定课堂选课人数) , 健全选课机制。课外采用体育俱乐部活动的组织形式, 将课外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体育校队训练纳入课程管理, 四者有机结合, 课内外共同发挥效能。同时开设特色鲜明的理论课程体系,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丰富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与健身知识。

4.3 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同时加强对学生学练方法的指导, 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能力及创新能力。教学方法的创新上, 应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 在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运用体育学领域的运动处方教学、分级教学等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养成终身体育的理念。当代独立学院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新型的教学资源, 应当优化其资源配置。正确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场地设施进行体育学习及锻炼, 让学生在现代化的体育场馆中体会到运动的真谛, 让“我运动, 我快乐”的理念深入每一个学生中, 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体育的能力。

4.4 调整教学大纲, 加快教材改革

教学大纲是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 是进行多种媒体教学、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 也是指导学生学习, 制定考核说明和评分标准的指导性文件。体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下, 要求武汉市独立学院的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教材, 要结合其自身的办学特点, 遵循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的原则, 修订和编写新的教学大纲, 根据学校的具体资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改革后的教学大纲要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全面性、实用性和可接受性。

4.5 改进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 改革传统的单一的体育课程评价模式, 构建科学完善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新的体育课程考核方式要从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学习态度、行为、合作与交往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应侧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提高幅度和努力参与的程度。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收获快乐的情感体验, 同时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4.6 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 是提升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 是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精湛的教学水平, 扎实的专业技能, 专业的师资队伍, 是培养独立学院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条件。因而,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 结合多种教学手段, 是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胡靖平, 于可红.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 36 (9) :103-104.

[2]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34 (8) :90-92.

宜宾学院的改革与发展 篇2

黄淮学院

黄淮学院是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驻马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中原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升格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高校。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区域战略发展等重要机遇,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中心,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强力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学校先后获得“河南发展(成长)最“快的院校”、“中原经济区建设最佳服务高校”、“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等荣誉。2013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院校;6月,入选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并为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一、学校转型发展的做法与成效

升本之初,学校的基本状况是:基础差、底子薄、资源少,建设和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同时,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面对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突出矛盾,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矛盾,高校的发展与经济社会转型不相适应的问题,高校转型势在必行。在这个特殊时期,学校领导班子根据学校自身发展实际,深入研判并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强力推进了学校的战略转型。

(一)做好系统顶层设计,规划学校转型发展

一是牢固树立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在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

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总体发展目标定位——到2020年前后,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地方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的国内知名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层次定位——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推进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适度开展高职教育;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驻马店,面向中原经济区,辐射全国,主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着力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科专业定位——坚持“突出应用、集群发展、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类、土木建筑类、文化艺术类、管理经营类四大专业集群,瞄准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应用型专业为主体的学科专业体系。

二是进一步理清应用型高校发展思路。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这条主线,学校提出了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两大突破”,完成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从以师范教育为主向以应用技术教育为主、从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三个转型”,实现办学基本条件、内涵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能力“四个提升”的总体发展思路。确立了“科学定位、合理规划、形态匹配、高原见峰”的指导思想,“人才强校、质量立校、专业集群、项目带动、开放办学”五大发展战略,“职前职后贯通、校地同频共振、多元办学渠道、持续内涵提升”的办学策略以及“国际视野、本土行动、校际错位、协同创新”的发展路径,明确了战略转型的行动计划,推动了学校的加速转型、加速提升。

(二)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引领学校转型发展

一是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围绕把“黄淮学院办成一个什么样的本科院校”,“怎样建设这所本科院校”,“培养什么样的黄淮学生,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等关键性问题,持续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大讨论活动,通过研讨突破了传统办学和教育观念的束缚,为学校的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是开展系统理论研究。围绕应用转型主持了11项国家级、省级教改项目,100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其中以合作发展联盟建设为题的省级教改项目,荣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通过系统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对应用型本科教育规律的认识,为学校的战略转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是请进走出、学习交流。先后邀请境内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20多位知名专家来校专题指导,并派出人员到德国、英国、印度等国和台湾地区10多所大学进行考察培训,借鉴了国(境)外的应用型高校办学经验,促进了广大干部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使应用型本科办学的理念和定位成为师生推进学校战略转型的自觉行动。

(三)构建合作发展联盟,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将融入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强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改革,与国内外166家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签约组建“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打造了多主体合作、多团队协作、多模式运作的教育、科研、服务一体化协同创新大平台。一是

创新合作理念。按照“专业对接行业、实训扎根基地、科研结合产学、项目推进创新”的基本思路,大力加强校企、校市、校校、校会、校所等之间的密切合作,以学校为依托,以教学院系为主体,广泛开展与社会企业和相关行业的实质性无缝对接。二是拓宽合作内容。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培养人才模式、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开展项目联合研发、合作共建二级学院、合作举办冠名班等,使学校和企业在人才、资源、项目、信息等方面实现联结和共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紧密型的合作关系。

三是建立合作机制。实行联盟理事会制度,设立联盟秘书处和各专门委员会,通过制定合作发展联盟章程,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建立了联盟导向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等长效合作机制,使校企合作由自发分散状态转为自觉集中状态,形成团体优势,推动各方共赢发展。

(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学校转型发展

按照“突出应用、集群发展、优化结构、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建设思路,大力实施“学科专业改造提升计划”。

一是紧跟行业科技进步改造老专业。逐步取消师范专业,在对老专业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向特色化、应用性方向拓展,通过专业改造,目前所有的师范专业已经取消或转型,专业的应用型特征更加凸显。

二是紧扣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增设新专业。重点发展与地方经济关联度高、就业渠道广的新兴专业,目前学校的应用型专业已经占到专业总数的80%以上。三是构建专业集群,推进专业特色

发展。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具有一定优势、关联度高的专业进行优化整合,重点建设信息技术类、土木建筑类、文化艺术类和管理经营类四大专业集群,实现学校的专业链与地方行业产业链的集群对接。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转型发展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建构了“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案修订坚持“一个核心、三个统筹”:即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统筹通识课与专业课,打通两类课程的有机联系;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统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与专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发展。

二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面向职业和实践,及时增加行业企业领域的教学内容,做到“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全面带动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学习评价与考核方式上,推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变末端考核为过程考核,变封闭考核为开放考核,变学校考核为校企共同考核,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三是积极开展“四创”教育。成立“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四创”教研室,组建“四创”教育导师团,把“四创”教育融入人

才培养体系,渗透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研究、学会创新。

(六)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支撑学校战略转型

一是搭建校内“两园一街”实践育人平台。通过“学校搭台、企业入驻、产教融合”的模式,按照“专业、行业、企业、职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科技产业园、科技文化一条街,让企业带着先进的设备、优质的项目以及经验丰富的导师入驻园区。目前,创新创业园已入驻企业42家,进驻项目72个,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工位1000个,让相关专业学生承接项目研发、产品设计、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任务,推动校企协同创新、携手育人。

二是搭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企为主共建项目多样化的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由联盟企业承接相关专业学生的操作训练、顶岗生产、企业管理、市场调研、毕业设计等。目前,学校与众多的河南地方企业如郑州富士康科技集团、中集华骏、天方药业、昊华骏化等以及省外的苏州国际科技园、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四川华迪有限公司、成都天府软件园、浙江河南商会等单位共建了128个实习实训基地,每年有三千名学生进入联盟单位实习实训和就业发展,保证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是打造互动创业就业服务大平台。合作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计划”,每年投入资金50万元,设立学生创业孵化基金,立项支持孵化创业项目;积极拓展创业就业渠道,将市场化运作社团活动和项目化运作社会实践等,作为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实践载体,促进

学生走向社会开展创业就业。

四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面向行业一线,学校依托重点学科,积极与企业、行业开展协同创新,共享共建了44个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强化应用型科学研究,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平台建设、项目研发、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快速发展的新机制,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近年来,合作开发项目50多项,为企业争取经费支持1200万元,创造经济效益近4千万元。

(七)打造双师素质团队,助力学校转型发展

一是实施“双聘人才引入计划”。积极推进“双聘”制度,从行业企业聘用120多位兼职教师,全过程参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现了“行业专家走进课堂,校企携手推进应用”。

二是实施“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每年有计划地选派100名实践性需求较强的专业教师到联盟单位企业生产一线和相关机构参加不少于3个月的顶岗实践,并对顶岗实践的教师在职称评聘中优先考虑。

三是实施“创新创意教育种子师资培训计划”。选派业务骨干进行创新创意种子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创新创意和实践能力。

(八)深化国际合作办学,促进学校转型发展

按照“开放式办学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国际化合作牵手世界知名高校”的发展思路,与英国、印度、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台湾地区门所高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系统引进、学习、消化、吸收国外应

用技术大学的优质资源、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由外向内激活了学校的应用转型。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4个,已有700多名学生赴国(境)外合作高校进行交流学习,每年外籍教师来校任教80多人次,60多名教师出国交流、培训,国际合作办学对学校转型发展的辐射带动效应日益显现。

(九)加快软硬条件建设,保障学校转型发展

一是加强实验设备建设。共建有各类实验室14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拥有各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8000台(套),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值由2005年3600万增加到1.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全面改善硬件环境。2005年至2012年,学校用于新校区基 本建设的经费投入已经达到7.5亿元,新建设楼宇24栋,新增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投资3.5亿元、占地45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以及投资6亿元、占地4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体育中心也正在建设之中;同时学校加强了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和数字化工程建设,学校整体面貌文化氛围得到显著改观。

二、关于学校转型发展的体会

通过持续推进学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黄淮学院应用型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招生就业呈现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从黄淮学院推进转型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对地方高校转型

发展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最重要的是学校目标的定位。学校发展的定位准确否,关乎学校转型的成与败、得与失、进与退。地方高校准确定位,既要立足自身条件和发展实际,又要面向社会,深入研究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经济产业结构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不盲目攀比,不简单盲从,认准自身的角色,坚持自己的特色,不断发展优势。

第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最困难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观念更新是地方高校推进转型发展的先导和前提。必须先打观念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制约学校转型发展的深层次思想桎梏,用转变观念开启学校转型的动力之门,这是必由之路。促进观念更新,一要搞调查,研究职工思想观念;二要抓领导,带动师生观念转变:三要学理论,启发师生转变观念;四要造舆论,引导师生观念更新:五要转机制,强化师生观念转变;六是树典型,推动师生观念转变。

第三,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最关键的是体制机制的创新。要把创新内部治理机制,作为激发转型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的重要途径,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以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为重点,大力推进战略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管理运行机制、教育培训机制、沟通协调机制等,集聚体制机制优势,努力建立符合转型发展要求的现代大学内部管理机制。

第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最根本的是干部队伍的保障。在转型发展中,要坚持把推进干部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完善干部选用、教

育和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使之成为助推学校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

宜宾学院的改革与发展 篇3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独立学院办学特色

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前夕,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阐述了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教育改革设想,尤其是决定中提出了“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①,一时间本科教育改革方向问题引起了社会上,尤其是教育界的纷纷关注。

江苏省是我国的教育大省,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省份,一直重视并全力推进民办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江苏128所高校中,按民办机制运行的独立学院占了总数的7.9%。

2014年江苏省三本招生中有11所民办二级学院停招,很多独立学院因搬离母体大校,出现独立校区招生的瓶颈,办学质量受到质疑、社会声誉下降直接导致了生源质量下滑。独立学院在国家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下,需要找准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寻求一条适合独立学院办学规律和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

1分析国外私立高校发展的成功经验

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面对难以满足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时,各国政府都试图通过发展私立大学来有效组合教育资源,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习和借鉴国外私立高校发展的成功经验,是推进我国民办教育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发展与改革的有效途径。

美国作为世界上的第一大经济强国,同时也是第一大教育强国,排名全世界前100强的高校有50余所来自于美国,自1636年哈佛学院创建开始,私立高校历经了300多年的发展史,已经成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支柱,成为了引领美国科研、学术的方向;二战之后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日本就创造了经济奇迹,教育立国的发展战略是其创造奇迹的关键,据统计日本现有高校3800余所,其中私立高校3200多所,支撑起日本高等教育的大半壁江山;德国创建的“以私人企业为主体”与学校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二战后德国经济的腾飞和08年后德国经济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韩国的私学传统由来已久,尤其是20世纪后半期,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韩国的私立高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占到韩国高等教育的85%以上。

私立高校的成功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同时他们的改革与发展之路也有着共同性,为我国民办独立学院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一,办学层次分明,准确定位自身,美国的高等教育分为二年制高校、四年制高校、研究型大学,私立高校主要集中于四年制高校,占该类高校数的3/4,是美国本科教育的主体。

第二,办学目标明确,教育职能为先,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为德国经济腾飞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和课程,注重学生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教育。

第三,办学性质清楚,学历教育非营利性,日本高度重视私立高校的公益性,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但可以有盈利事业,收益必须用于学校的经营,这点日本政府给予严格的控制。

第四,办学理念独特,办学特色多样,美国私立大学办学悠久,每所学校都拥有着自己的标志性理念,哈佛大学倡导学术自由、崇尚创新的美国精神,霍普金斯大学主张传播知识、创造知识,麻省理工学院重视产学研的结合,不同的办学特色为美国社会培养了不同类型的人才。

第五,办学质量一流,教学科研共抓,各国私立高等教育发达的关键就是体现在过硬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科学研究,德国为了推进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注重教师理论教学的能力,还着重锻炼和丰富教师实践教学的经验,注重年轻教师的再教育环节。

2找准独立学院改革与发展的定位

独立学院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创办,至今全国拥有独立学院287所,其中江苏现拥有独立学院26所,江苏省是全国拥有独立学院最多的省份之一。如何引导独立学院找准自身定位,形成办学特色,成功走出改革发展之路成为江苏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具有时代价值和长远意义的课题。

我国拥有着较长的兴办私学的历史,尤其以民国时期的私立大学办学最为特色,定位最为准确。首先,民国时期私立大学均以“救亡”为己任。“复兴民族、富强国家、抵御外侮、教育为先”,是私立大学创办者的指导思想。私立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指出:“我之教育目的在以教育之力量,使我中国现代化,使我中国族能在世界上得到适当的地位,不致受淘汰。”②其次,民国时期私立大学均以“图存”为目标。

“学以致用”是私立大学创办者的准确定位。复旦大学明确提出了“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理念,开展实用科学教育,特别重视设置那些在上海就业机会良好的学科。最后,民国时期私立大学均以“自强”为准则。严格治校、制度保障办学质量是许多私立大学创办者的行为准则。民国时期知名的私立大学都有一套严格、规范、健全的规章制度,从学习到生活都有明确的规定,保证毕业生的质量。基于国内外私立高校成功的办学经验和启示,当前形势下独立学院改革发展之路要找准定位,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反映时代诉求。独立学院在寻求自身发展之路的时候必须要以反映时代诉求作为办学定位的一个要素,要充分认清国情,努力培养对国家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人。而当前很多独立学院都是从依托母体大校办学开始的,成为了按公办机制办学的类似机构,没能体现出国家对于独立学院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新”的思考。

第二,紧贴社会需求。独立学院要想可持续发展,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方面就要紧贴社会需求,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目前独立学院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只是依托母体大校、根据考生及家长的偏好、当前就业较好等开设的财经类、工程类、通信类专业等,而没有根据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社会经济改革举措,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开设优势专业,起到引领和服务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三,凝练办学特色。独立学院要想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勇往直前,关键就是要培养出深受企业和社会喜爱的骨干与精英。独立学院大多数因办学时间短,一味追求办学规模,高举“特色办学”的旗号却不约而同地选择零碎与短视,以满足即时需求的所谓热门专业作为特色,陷入“特色趋同”的尴尬之境,如何结合已有办学经验、凝练办学特色、培养符合独立学院办学规律人才的问题,是当前摆在独立学院面前一个重要而艰巨的课题。

第四,紧扣人才特点。教育应该以人为本。独立学院要想在教育改革中得到认可,必须要有错位人才培养的意识,研究符合本三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规律,探索出一条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新路径。而目前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有96%与母体院校保持着一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因为入学前的基础较本一、本二的学生有差距,到四年大学毕业时差距更加拉大。

3探析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独立学院的改革发展之路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③。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上的讲话中谈到,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中国现有近2500所高等院校,改革完成后,将有1600-1700多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同时在培养模式上,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一时间,“本科职业教育”的话题成为了社会热议的焦点。在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下,独立学院应该积极主动探讨改革发展之路,努力研究并实践如何更好地在实现“转设”民办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完成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建设成符合世界标准、时代特色、社会需求的特色本科院校。

第一,紧随国家政策,努力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国家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对于独立学院,国家政策更是明确指出了其改革的方向,“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因此,作为本科层次办学的独立学院,应该紧随国家政策指引,充分利用好自身现有的办学优势,如生源基础优于高职专科、专业科研强于中职高职、师资队伍水平高于专科院校等,明确自身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调整独立学院办学的方向和目标,努力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

第二,紧贴社会发展,努力打造服务地方经济的教育主体。独立学院属于民办教育,具有办学灵活的优势,应该坚持面向市场设置专业和进行课程建设,紧贴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举办定位于优势产业、朝阳行业、前景职业的专业;更应该立足于本地区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投入服务地方经济强的相关专业和科研活动,找准自身的面向对象,实现地方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从而打造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努力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教育主体。

第三,紧扣办学规律,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国家经济转型期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而传统的本科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毕业生走向岗位不知如何做,这就需要本科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本三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敢想敢做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就更应该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将“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既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创业的意识,又要练就学生技术过硬、能懂会干的能力,努力培养出适应国家改革、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注释:

①中国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5-2。

②柯佑祥等:民办高校定位、特色与发展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6页。

③中国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5-2。

参考文献:

[1]柯佑祥等.民办高校定位、特色与发展研究[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

[2]靳希斌,刘林,魏真编著.民办高校发展与策略研究[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

[3]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

作者简介:

宜宾学院的改革与发展 篇4

在独立学院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各高校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形式,包括建立创新实验室,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等。各独立学院集中学院的优势资源和社会资源,紧密结合生源实际问题,也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整体来看,独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大学生创新能力差;师资力量薄弱;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匮乏等。因此,要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对人才培养进行合理定位,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育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推进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是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实施的保证,可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独立学院来说,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一)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

校园科技文化是大学创业教育的精神体现,通过组织“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开阔大学生的眼界,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增强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把创新创业精神融入文化活动中,使其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之一,使学生处处感受到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

(二)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社团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如电子设计竞赛、智能车竞赛、嵌入式设计大赛、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设计大赛、广告艺术大赛等。针对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学科竞赛,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竞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的科研能力,增强他们的创业信心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学校组织的竞赛中来,培养一批优秀的创业团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业团队合作精神。校园媒介是学校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通过校园网、校报、宣传栏、微信等校园媒介宣传创业知识,使学生及时了解并参与创业实践。

(三)形成良好的奖励机制

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学校要制定良好的奖励机制,对于创新创业竞赛优胜者要给予一定的奖励,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还可以通过奖励创新学分、素质拓宽学分等形式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

二、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

为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结合独立学院的特点和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

(一)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独立学院来说,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独立学院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三大模块进行合理划分,明确各模块的实现路径和实现方法,把创新创业教育与现有的教学体系相融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课程体系改革

独立学院应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把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转变教学观念,进行课程体系改革,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在专业学科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并把创新创业纳入学分管理。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比重,推行案例教学,利用一定的课程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分析、模拟创业方式,使学生懂得创业的基本方法、步骤等。修订培养计划,加强实践环节比例,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更新课程内容,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技术,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教育任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理论功底,还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高素质的师资是推进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落实的关键,各独立学院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通过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选聘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校内创新创业导师队伍,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举办创新创业比赛等方式推动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吸引工程建设和生产服务一线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创业成功人士等担任兼职教师,建设一支校外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与学生分享创业的经验、教训,使学生了解创业的政策、途径等,实现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需求。

(四)加强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要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就要切实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课内外实践平台。

独立学院可成立创新创业实践中心,为参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场地与实验设备支持;也可组建创立大学生实训平台和孵化基地,以扶持优秀大学生创业,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体验的平台。这些实践、实训平台和孵化基地,可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为大学生提供研发、生产和经营的场地,以及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硬件设施,并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培训、咨询等方面的支持。

建设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拓宽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渠道,通过与校外企业的合作,使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的生产、设计与开发,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了解企业的工作方式、运行机制,提高他们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通过举办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社会实践活动、讲座、研讨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以各种形式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技术开发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三、创新创业管理及保障体系

为了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保障创新创业项目的顺利进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独立学院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及经费支持,各独立学院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成立专门的指导委员会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一系列政策,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咨询、服务、指导、创业环境及保障等帮助;为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专题讲座;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提供场所和设备支持平台;同时为项目配备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组织开展学习与交流活动。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新创业队伍中来,国家和学校对创业的资金扶持往往是不够的,创业启动资金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大瓶颈。独立学院可以通过社会或企业对学生的创业进行资助,帮助学生创业,还可以建立创业基金,用于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如果学生创业成功,则返还一部分费用作为其他大学生的创业基金。

四、结论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就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真正与现有的教学体系相融合,准确定位,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措施,在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切实有效地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唐兵,笪久江,杨振.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14(1).

[2]温凤惠,豁泽春.浅析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现状和对策[J].教育观察,2011(1).

宜宾学院的改革与发展 篇5

一、指导思想

黄河科技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群秉承“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通过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推动黄河科技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群转型发展,为黄河科技学院建成地方型名牌大学服务。

二、总体目标

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积极改革创新,实施错位发展,在充分依托优势办学资源的基础上,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以下目标:

——建成河南省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围绕中原经济区区域重点产业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通过校企联动,依托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力争5年内建成河南省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发挥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建成2个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示范专业。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为主要任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力争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2个专业建成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示范专业,直接服务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建设。

——示范专业就业率显著提高。示范专业培养方案更好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达到本行业先进水平,创业人才培养有重大突破,初次就业率达到98%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90%以上。

三、基本原则

——坚持试点先行。以工商管理专业为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 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全面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群服务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能力。

——坚持需求导向。以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结构为导向,秉承“强调技术应用、突出能力本位、服务地方生产一线”的人才培养原则,强化工商管理类专业群建设,进一步适应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变化,提高该专业群为区域发展创造人才红利的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在专业群转型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促进专业群转型发展。

四、主要目标、改革措施与实施步骤

(一)专业结构调整

1.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增设新兴专业

紧密围绕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进程中的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需要,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为核心,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融合校企优势、适应市场需求,以“专业群与地方产业群对接、专业技能与生产岗位对接”为导向进一步增设电子商务本科等相关专业。同时,针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在原有专业方向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增设“网络营销”、“跨境电子商务”、“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方向。通过产业链与专业链深度对接,构建连接市场人才需求与学生学习实际的桥梁,使学校在与企业的信息交流、技术交流和人才交流中实现角色的转变,进一步深化专业群内涵式发展最终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

2.建立与完善专业评估与退出机制

未来5年,将定期开展工商管理专业群各类专业的评估工作,不管是省级特色专业的申报,还是新专业的开办,都将进行认真的评估论证。每年都要对新专业的建设进度进行评估,通过评估,找出专业间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措施。同时,将一批有一定实力,需求前景好的专业方向发展为专业,停招那些学生报考率低、就业率低的专业,对那些有一定需求单规模过大的专业限制招生规模,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二)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本着“立足职业,突出能力,强化实践,提升素质”的原则,努力吸收近年来高等教育最新改革成果和当前商科教育最新理念,培养面向经营管理一线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坚持“分类培养、强化实践、双证结合、突出前沿”的基本原则,改变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群课程体系,按照学校课程体系优化做好“加减法”、实践教学强调现场的“亲历性”、通识课程设置体现“立体性”、职业教育课程突出“定向性”、创新创业课程强调“融入性”的基本要求,建立起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群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理论学时要减少,增加实践课时,但不能降低课程的理论水平,做到理论精炼。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引进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优质教育资源,改革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创新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国际视野。

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能力”的原则,工商管理类专业群专业课程类别主要有:普通教育课程、学科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普通选修课程、学科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创新选修课程7大类。根据人才培养定位进一步增加课程实践学时比例,根据学生实际调整课程设置,相关课程理论课时比例下调,提高实践课时比例。增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专业课程,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就业等方面的需求。

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普通教育课程和学科核心课程模块中统一安排,课程安排一致,通过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课程教育为该大类各专业打下扎实的基础。普通选修课程属于通识教育,由学生根据个人需要和兴趣在全校公共选修课系统中自由选择,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专业核心课程、学科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则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具体要求设置,创新选修课则属于机动备选课程,由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和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灵活性的安排。

(三)课程建设与改革 1.课程设置

在未来5年中,工商管理类专业群的课程设置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管理学为依托,以中原经济区和航空港建设的相关需求为主 要教学研究内容,依托由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课程组,与企业共同开发以“实务、案例、问题、流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力争在未来5年内,实现工商管理专业群学科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100%由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结构和比例,鼓励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编写实验实训教材及实习实训指导计划,加大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重,针对管理类课程的特点,以案例调研,专业实习为特色教学手段,从而构建复合性、创新性、应用型为核心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学校教师讲理论、企业专家带实务的理论与执业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精品课建设

精品课建设是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是衡量专业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工商管理类专业群现有市级精品课项目1门,校级精品课5门,在此基础上,工商管理专业群将通过坚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措施,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带动课程改革和创新。在最近5年内力争达到省级精品课2门以上,市级精品课5门以上,校级精品课10门以上。

3.特色课程建设

在未来5年中,从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人才实际需求角度出发,通过不断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争取将管理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工商管理类专业群的核心课程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地方应用型特征的特色课程。针对航空港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积极探索跨境电子商务相关课程,争取将跨境电子商务打造成特色课程和特色专业。

(四)教学模式改革

以专业转型为指导,适应地方应用型大学的特点,进一步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突出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方法的运用,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1.完善案例教学法体系

案例教学法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群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秉承的特色 教学模式之一。在未来5年内,将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法,丰富原有的案例教学库,争取工商管理类专业群的核心课程100%具有与时俱进、反映现实问题的案例教学库,并把案例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以案例来说明课程中的原理和问题,通过课前导入案例、课中分析案例、课后布置案例作业等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间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2.健全研讨式教学模式

在未来的5年内严格践行工商管理类专业群的研讨式教学计划,力争平均每学期至少开设2门新生研讨课,并使新生研讨课对大一学生的覆盖率达到100%;力争将高年级研讨课分布到每一个专业,使得每个专业每个学生均有机会参与到研讨课中去。通过研究式教学解放学生、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让他们学会发现、探索的方法,引导他们去发现属于他自己的真理和智慧,进而实现研究和教学、教育与培养之间的统一。同时,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还包含了对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信任,对大学生选择的尊重,进而学生的积极性得以调动,自信得以激发。3.重视课堂情景模拟

课堂情景模拟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群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教师通过设计出逼真的场景,对整个活动进行掌控和引导,要求学生积极演练,亲身参与,根据情景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模拟的情景中去,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管理知识,提出观点或拿出方案,最终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5年内,工商管理类专业群将深入实施情景模拟教学,力争将管理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3门课程打造成“情景模拟教学法”示范课程,并推广至其他核心课程,力争以此为基础使学生课堂参与度达到90%以上。

(五)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建设

按照校内实验室和实验中心、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校外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合办公司、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等“五轴联动”的思路,在未来5年内,工商管理专业群将继续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大对实验设备的投入,到2018年,建成能够满足工商管理类专业群 实践教学需要的相关重点实验室“工商管理类综合实验室”(包含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与审计、电子商务五个专业实验项目),按照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提供计算机及配套教育科研仪器设备。同时积极探索建立行业学院模式培养人才。行业学院就是学校与具有区域行业背景的企业合作,组建由企业投入经费建设综合实践实训基地(校企共用),以企业名称冠名的教学实体。行业学院模式,整合了学校、企业中的师资、课程、设施、管理等资源,打造了集“教学——实训——实践——就业”于一体的教学综合平台,为学生成长与未来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让学生有机会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真实的环境中,为学生增加更多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学生在毕业时也都获得了至少一项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未来5年中,我们将在目前的4所行业学院基础上(与河南泰浦物流有限公司合作的“泰浦物流管理学院”、与河南黎明重工世界工厂网等企业合作的“世界工厂网电子商务学院”,与河南广发财务集团、英之杰地产机构等企业合作的“河南广发财务管理学院”“英之杰房地产管理学院”),力争新建10所行业学院,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实际企业环境中接受训练,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六)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需要,工商管理类专业群教师必须是既有扎实而宽泛的理论知识,又有娴熟的实际操作技能;会讲课、懂技术,特别是熟悉生产过程、能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将知识和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学高”、“德高”更要“技高”。

1.积极引进优质资源,优化师资结构

未来5年,将继续特聘省内高校工商管理学科高职称、高影响力的教师作为柔性人才,力争5年内新聘任5名柔性人才;从行业、企业引入有企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力争5年内使双师型人才在教师中达到90%,以带动专业教师学术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重点培育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形成合理人才梯队。对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进行重点培育,鼓励教师每年外出参加业务培训、学术深造,支 持骨干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境外进修、对青年教师实行“一带

一、导师制”,做好传、帮、带,支持年轻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2.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教师协同创新能力

根据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需要强化科研组织和领导,合理布局专业研究、课题研究方向,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提升中小企业管理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研究视域进行深层次的团队合作、项目合作,加强各类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建设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聚集效应,推动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跨越式发展。未来5年,力争形成1-2个在省内有较大知名度的应用型工商管理科研团队,力争承接应用型工商管理类课题10个以上,科研经费50万元左右。

3.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扩大师资队伍的社会影响

通过各种渠道与外校保持学术关系,每年筹备举办高层次、全国性中小企业管理类学术研讨活动不少于2次,开展国际性学术互访1-2次,营造学术争鸣氛围,进一步开放办学思路,引进专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突出本专业办学特色。

4.积极培养高层次教学人才

紧密结合我校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目标,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地方名师”。计划培养省级教学名师1人,市级教学名师2-3人,省级、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2人。

5.进一步完善“创特色、争名牌”绩效激励机制

对在教学管理、承担教学改革和科研开发项目、业绩突出的人员加大奖励力度,以促进学术队伍整体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为中原经济区高层次人才建设贡献力量。

(七)学生职业发展与综合素质教育

在未来5年中,工商管理类专业群将从本专业群的特色出发,引导学生把个人职业生涯科学发展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同时明确综合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基础性位置,课堂内外教学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将企业家引进课堂使学生有较宽的视野和知识结构,为形成健全的人格素养打下基础。积极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合格的建设者。

(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服务工商管理专业群的转型发展的需要,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专业群将在学校的支持下打破原有的专业界限,打破教学、科研壁垒和教师与技术人员壁垒,重新按照相关产业方向、专业方向整合研究机构、产业实体、学科专业、以基础研究为支点,渗透到应用性研究,鼓励专业教师以技术入股、成果转让等形式合作创办产业化实体公司,打造综合性的实践平台,与开展教学的专业、行业学院形成良性互动。

(九)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改革

宜宾学院的改革与发展 篇6

关键词:创新;考试评价制度;思考

实践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市场经济时代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产物,是高等教育寻求办学模式与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通过利用普通高校优秀教育资源,吸收社会力量办学,有效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在解决教育经费短缺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上起了重要作用。与母体高校“学科型”“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独立学院受办学条件和生源质量的限制,必须突破传统的以学术知识为取向的教学模式,构建“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使考试评价制度更好地发挥导向功能,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指引方向,成为当前独立学院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独立学院考试评价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考试是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能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又能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改善教学工作、评定教学质量的信息。目前尽管许多高校在考试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但在考试评价制度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试目的不够明确,考试评价方式存在缺陷。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考试成了课程结束的标志。管理部门在考试结束后没有对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忽视了考试的真正效用。首先,考试方法单一。考试方式以闭卷、理论、笔试的形式居多,大多局限于考知识,且记忆性的知识居多,造成学生对一些课程靠考试前的突击来应试。大多数院校都是采取笔试和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在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方式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应用能力考试少;统一考试要求多,因材施教少;记忆知识多,创新能力要求少。其次,评价结构不完整。终结性评价多,诊断性、形成性评价少;相对绝对评价多,个体内差异评价少;他人评价多,自我评价少;定量评价多,定性评价少。

2.缺乏对试卷检查和考试成绩的全面分析。试卷检查和考试成绩的分析是考试评价的一种方式。现在大多数独立学院都开展必修课程的试卷检查以及卷面及格率的分析。如何评价试卷、检查试卷,这就需要教学管理人员事前认真设计方案,使试卷检查达到真正的效果。试卷检查评价表的设计应体现重点项目,尤其重视试题的内容覆盖面,平时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例,误统分、送分现象的统计以及随意提高总成绩等现象。不少独立学院对考试后的试卷检查分析工作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考试后的成绩分析报告与试题分析报告没有认真分析,因此考试所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以至于同样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继续出现。

3.忽视了补考管理环节的实质意义,降低补考、缓考的标准。补考是对期中、期末考试课程不及格的学生,给予一次再学习、再考核的机会,是一个提高的过程。而在当前的独立学院,补考就是安排考试,没有给学生再次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参加补考的学生大多存在基础薄弱、对课程知识掌握不牢固的情况,以至学生在补考复习中茫然而没有目的,最终在补考中出现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因事先没有系统地复习而担心考试不及格出现的怯考、缺考现象,以及补考成绩依旧不理想,甚至因补考中多门成绩不理想产生厌学等心理问题,都值得关注。

二、独立学院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策略探讨

1.调整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所占比例。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而期末成绩则占70%的考试评价制度。平时成绩比重偏小,而期末成绩比重偏大,这种考试成绩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学生上课出勤率低,不注重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由于一门课程的总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的好坏,所以不少学生对平时学习缺乏动力,上课出勤率低。有的学生即便到了课堂也是睡觉、玩手机,忽视平时课堂知识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只重视期末考试前那几天的突击复习,这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①适度加大平时成绩比重,缩小期末考试成绩比重。国外不少高校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要求,一般都维持在40%~60%,有的甚至占到70%~80%,而期末考试只占20%~30%,这样就促使学生把学习的重点完全放在平时学习及学习的具体过程之中。国内也有不少知名高校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的管理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避免学生把全部重点放在期末考试复习上的做法。扩大平时成绩比重,缩小期末考试成绩比重,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的重点回归到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上来。②制定平时成绩管理办法,明确评分指标体系。学生的平时成绩都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给予的,由于没有硬性评分指标体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主观随意性。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制定平时成绩管理办法,出台管理政策,并且加强对任课教师评定学生平时成绩的检查监督力量。平时成绩的指标体系一般包括学生上课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期中考试情况、课堂测验成绩、课堂讨论、小论文、课堂笔记等。不同学科可以根据自己课程的特点,灵活多样地设立平时成绩的指标体系,较为全面和科学地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

2.开展试卷检查,重视试卷分析与评价。加强考试后的试卷检查工作,是对考试效果进行评价的客观需要。通过专门的统计、分析软件对试卷的成绩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某门课程的难度、效度、信度等有关情况,再加上专家抽查卷面情况,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试题的分布情况,如考试问题之所在、开展教学不足的分析等,以便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课程组,指导和改进教学。试卷分析是考试阅卷完成后对学生试卷进行综合分析的环节,是课程考核统计分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试卷分析与评价,是对试卷中储存信息的进一步发掘和利用,这信息不仅对检查和改进考试工作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发现教学工作“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反映教学质量、改进教学工作也有重要价值。通过试卷分析,教师既可以找出自身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工作进行改进,又可以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或个别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纠正和改进,以便更有效地因材施教,完成教学目标。考试结束后教研室主任应组织任课教师认真进行试卷分析,同时对学生考试的平均成绩、每一分数段分布以及卷面中出现有代表性的问题,结合平时教学情况,对命题质量、教学质量作出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以学生为本,重视补考考试管理。考试不只是为了考试,要挖掘考试内涵,发现老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发挥考试管理的凝聚和辐射作用,其中凝聚的是学生的学习水平,辐射出的却是学生各式各样的现象与问题。补考是考试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管理的意义不只限于考试。学校要以学生为本,积极深入调研,对期末考试中学生不及格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在补考中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可行的规章制度,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信息化时代尤其要利用好网络工具,将期末考试试卷标准答案、试卷分析、教学的重点内容等公布在学院等教学网站中,有条件的学院还可以提供教学视频。让学生学有所依,真正发现问题,寻找差距,从而利用网络资源完成课程学习,顺利通过补考。对于补考结果进行认真调研分析,对于补考中出现一些问题而至于学生成绩不及格,要积极引导。关注补考中缺考的学生,建立对学生缺考原因的调查的反馈机制,对于无故缺考的学生要建立不诚信档案,对其进行教育,采取一些限制性措施。对于其他原因造成缺考的,尤其出现厌学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反馈学院,采取措施,紧密关注。

参考文献:

[1]冀满祥.明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3):321-324.

[2]张文彬.浅谈高校考试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J].教育决策与管理,2007,(1):20-21.

[3]胡敏慧.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22.

[4]陈京苗.关于如何加强高校考试管理、提高考试信度与效度的思考[M].高校论坛,2011,(1):7-8.

宜宾学院的改革与发展 篇7

在中央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部署和安排下, 职业院校应该抓住际遇, 结合实际, 发挥特色, 开拓创新。昆明卫生职业学院是目前云南省唯一一所医学类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 要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激烈竞争中赢得生存与发展, 就需要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思考和定位。

一、明确办学定位

为了履行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培养面向基层的医药卫生专门人才的神圣使命,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办学应该定位在必须始终坚持面向基层, 面向广大群众。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不但重视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养, 也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为的就是立足于全国、全省人民群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卫生服务模式的变革, 同时学院确立了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思想, 形成了以育人为本、人才强院、特色兴院、和谐建院的办学理念。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医学专业类教育, 目前的培养定位是技术应用性人才, 强调“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 强化动手能力。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努力构建以“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质考试”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模式, 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 尽量在学校取得资质, 毕业即能走上工作岗位。人才培养目标上, 以培养“学得好, 用得上, 下得去, 留得住”的医疗卫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标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学院通过开展各种人文教育活动, 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同时学院抓住各种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鼓励学生扎根基层、扎根边疆。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 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是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方针的直接要求。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中特别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具体要求。进行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 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推行如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 创新多种多样的顶岗实习形式, 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体系, 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 (国发[2011]11号) 中提到, 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 形成一批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和实训基地, 加强职业培训。以就业为导向, 努力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在国家、省、市的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 近年来,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依靠自身拥有五所附属医院、两所“二甲”教学医院, 以及省、市、县级百余所实习医疗机构, 各类合作的诊疗机构, 学院已经能够通过安排学生实习, 实习生所在的医疗机构了解和认可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在毕业后即就业。学院营造出这样便利的条件既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并落实就业, 又能使学院在专业化高职教育的竞争中保持活力, 办出特色。

三、调整专业设置

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 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 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在进行专业调整的过程中, 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 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 是为了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全过程, 从而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

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研, 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和跟踪调查,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增开和调整了一批专业设置, 坚持为市场培养人才、为用人单位打造高素质人才。学院目前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助产、医学检验、针灸推拿、口腔医学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药学、中医骨伤等专业。在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后, 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报考对应专业的本科院校, 继续深造。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教高[2000]2号) 中指出:“双师型” (是教师, 同时又是会计师、工程师等) 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双师型”教师指具专业技能扎实、理论专业知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技艺精湛、能胜任教学科研及生产实践的双重工作中的复合型教师。其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如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在卫生职业学校中, 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制订、教材的编写以及一体化教学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结合和统一;有利于学研相结合, 让学生改变了只侧重医学理论, 而轻实践的陈腐观念, 牢固树立重实践的观念。培养目标是卫生职业教育的特色办学的体现, 即指为了使学生能在毕业时不仅能取得学业证书, 而且还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这就需要学生平时积累一定工作经验, 即让学生在校期间内就完成所有的上岗前培训, 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对人才及人才能力的需求, 同时学生的卫生技能、科研及实际操作能力均得到全方面培养。可见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优质的核心力量, 也是卫生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首要条件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关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决定》中的要求是:实施专业的教师标准, 完善标准的教师资格。完善职业院校中担任了专兼职教师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有关政策。最终推进了大中型企业、高水平学校中“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培养。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现在有专职的教师共180余人, 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有67人, “双师型”教师共12人, 有中级、高级职称的人数占到教师人数的45%, 另外有6名教师已属国家级的骨干教师, 由此可见学院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风气的严谨, 师资队伍的卓越这些基本条件, 保障了学生能够学习到知识和技能, 这也成为学院向上深造的必要基础, 最终令学校活力十足, 进取不断。

五、坚持走“医校合作”的道路

产教融合是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推进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改革, 既是职业院校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 也是职业院校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的必由之路, 更是推动产业升级、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是实施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关键。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是一所旨在培养高素质医疗卫生技能型人才的高等卫生职业学院, “校企合作”中涉及到的“企业”主要是各级各类医院、卫生院、卫生室、诊所等医疗机构, 学院为市场培养合格医技人员需要让学生到医院进行实际观摩和操作, 为了能够给学生搭建充足的教学实习平台, 学院拥有五所附属医院、联系两所“二甲”教学医院, 以及省、市、县级百余所实习医疗机构, 各类合作的医疗机构, 能够安置学生进行见习、实习等教学活动。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是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正确选择。

摘要:在新时期下,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机构要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思考, 探求改革和发展, 从而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市场对高等职业卫生教育人才的需求与检验。

关键词: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思考

参考文献

[1]陈国忠, 秦红兵, 侍杏华.新医改视阈下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4) :67-69.

[2]季春元, 黄振元, 杨友谊, 邹丽.现阶段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国药业, 2014, (6) :17-18.

[3]刘治金.试论医学专科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2, (2) :30-31.

[4]费美扣, 王元生.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 2014, (8) :44-46.

[5]王会枝, 何永福.浅谈职业教育改革应与企业相结合[J].科技展望, 2014, (9) :14.

[6]单武雄, 刘鹤翔, 佘俭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怪圈及其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8) :238-239.

[7]张丹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 2014, (11) :131-132.

宜宾学院的改革与发展 篇8

1.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

1.1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教学模式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本系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形成和教学模式主要参考国内体育院系, 在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虽然对课程的结构有所调整, 但整个结构体系、教学内容变化不大。教学过程中受多年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始终把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在中学体育师资上, 专业的课程设置片面强调适应中学体育课的教材、教法、手段与形式, 实际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机械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严重妨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技术的容器, 习惯于灌输式教学, 不知晓地取代了学生主体的位置, 学生只是听课、模仿、练习等。

1.2 篮球、排球、足球普修课教学时数不足

三大球是全民健身的主要项目, 是当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教学的重点内容, 也是国家优先发展的项目, 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排球、足球普修课的课数分别是64、34、32学时。根据近三年来上三大球课的教师反映, 一致认为学生基础差、课时不足, 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难以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理论与裁判规则就更谈不上了, 尤其是女生存在的问题更严重。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可看出, 学生三大球的示范动作也明显不规范, 讲解要领也不够系统。这些问题也势必影响学生的就业考试和就业率。

1.3 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有待提高

1.3.1 教师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能力不强

通过听课发现, 有些教师对教材的思想性挖掘不够, 没有吃透教材, 把握不住教材的思想体系;有的教师在技术教学中只有示范, 不讲其作用和动作方法, 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只要求学生模仿练习为主, 缺乏灵活多变实战的辅助动作练习过程。

1.3.2 教师在教学处理方面有失误, 有些课堂形式主义严重

目前多数教师已初步掌握新的教学理念, 但在课堂中体现还不够, 不少教师还是采用“示范讲解——徒手模仿练习——分解练习——完整练习——纠正错误动作——完整练习”的教学模式。还有些教师表现出明显的“表演、演示、演练”等形式主义倾向, 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没有体现出师生之间合作和平等的新理念。这些都是现阶段专业技术课堂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1.3.3 教学基本功欠缺, 随意性大

1.3.3. 1

教师教学的科学性不强, 语言表述不准确、不简练, 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不能机智地处理课堂中突发性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效益低。

1.3.3. 2

教师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大, 不按授课计划规定的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造成教学内容的教学顺序混乱, 学生对各项目的教学先教什么都分不清, 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与收获, 谈不上发展和提高。

1.3.4 教师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够重视

在课堂中没有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感的机会和引导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向顺、正规的轨道发展;只注重传统体育课堂教育教学, 机械地安排学生练习, 没有让学生自由和自主地参与练习、比赛、游戏, 探究有趣的体育知识。

1.3.5 实践环节的教学欠缺

体育教育专业各门课程对实践环节的教学不够重视, 只重视学生掌握各项运动技术、技能, 勿视了教学与训练实践性的能力传授, 如分析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训练方法、教学与训练应注意的问题、教练员带队训练指挥方法、竞赛的组织编排、场地器材准备、裁判规则与裁判方法及竞赛中疑难问题的处理等。另外, 从各项目的教学进度中发现没有安排学生的教学与训练的实践课, 这样必然影响了学生的教学与训练能力的提高。

1.3.6 学生运动技术项目的考核内容评价不够全面客观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技术课程学习考核的内容突出表现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就考什么, 教师对照各项目考试大纲的评分标准, 对学生进行测试和打分, 过分注重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考核, 勿视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评价方法。

1.4 学生锻炼的自觉性有待提高

课外锻炼是课堂的延伸, 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巩固运动技术的主要途径之一。从办体育教育专业以来, 学生的早练与课外锻炼一直得不到学生的重视, 每天只去完成上课任务, 长年如此, 是造成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水平提高不快的主要原因。

1.5 场地器材的建设和管理跟不上教学发展的需要

目前学校的体育场地没有达到国家的配备标, 所有设施日趋老化, 维修管理跟不上, 学生人数多, 教学拥挤也时有发生, 严重地影响了体操、武术、健美操、乒乓球、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教学与训练。

2. 对策与建议

2.1 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 增加必修课的教学时数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为主的指导思想, 明确教育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走向社会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 形成相互覆盖的厚基础, 宽口径的专业培养方案, 做到在内容上将传授知识、技术与育人相结合。完善课程结构, 有些课程该合拼的要合拼, 如体育统计学、体育科研方法就可以二合为一;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有些章节可以优化;减少任选课程, 如汽车架驶、健美运动、文献检索、街舞等;团体操与体操、体育游戏与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合拼;根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应增开《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课程教学时数也应作调整, 减少选修课, 增加必修课和实践教学的比重。

2.2 通过培训、讲座和进修等形式, 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应加强现代体育教学论、方法论、课程论、《中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论学习, 以先进的体育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武装自己, 不断提高自己处理运动技术教学存在问题的水平和课堂教学的能力。

2.3 加强运动技术理论的教学与辅导

技术理论教学作为提高学生专业文化素养的主要手段, 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各项目的历史文化、技术发展动向、规则演变过程和裁判方法;还应加强各项技术教学与训练理论、科研方法的教学, 并结合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专题教学与讲座辅导。

2.4 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培养学生多种体育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有计划地让学生参加实习活动, 如让学生整理队伍、带准备运动、示范讲解、当裁判、调动队伍等, 要始终把体育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2.5 改革运动技术项目的考核内容评价方法

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身体素质的进退步程度, 建立等级评定方法;所学项目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与合作精神。通过以上四方面的考核, 对学生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 基本排除先天差异的影响。

2.6 加大经费投入, 完善体育场馆设施, 提高场地器材利用率

学校应按国家高等学校场地器材的要求逐步配备齐, 建立场地器材使用安排制度, 对课内、外的场地统一进行管理;架设灯光, 延长场地器材的使用时间;合理分配, 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率。

2.7 开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大赛

第三学期期末举行普修课、专修课的技术展示课;通过展示课, 检查教师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状况以及学生学习掌握运动技术的情况。第五学期举行专业技能大赛, 分三大部分:1.基本技术展示:田径类、球类、体操、武术类;评分标准执行广东省、国家同类比赛的标准。2.理论考试;3.教学技能:教学设计、说课 (三、四年级进行) 。

参考文献

[1]曹佩芳, 孙继龙.新时期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J].体育成人学刊, 2005. (2) .

[2]由文华, 张黎.陕西高校体育学习评价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7) .

[3]郝斌等, 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湖北体育科技, 2007. (3) .

[4]揭光华, 关于新时期高师体育教学改革“师范性”问题的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7) .

宜宾学院的改革与发展 篇9

一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

1. 思想上重视, 但教学观念依然落后

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 从学校层面来说, 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建设, 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 逐步构建了课程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观念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和更新。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近年来, 学院重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完善了机构设置, 成立了招生就业处和职业指导教研室, 组建了专兼职教师队伍, 课程也列入公共必修课。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教学观念还没有更新, 体现在两个方面: (1) 有些任课教师认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只是一门辅助性课程, 不是专业课程, 导致对课程教学要求不严, 授课不认真, 对学生放松, 存在应付心理; (2) 大部分学生认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不是主修课程, 受有些任课教师的误导, 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可以了, 没有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提升到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素质要求上, 导致学生上课缺课或迟到的现象比较严重。

2. 投入上重视, 但师资力量仍不足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对我国高职院校来说算是一门新的课改课程, 各高职院校也加大了投入力度, 课程建设的成效是显著的。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来说, 学院投入了300多万建成大学生创业园, 学院大学生创业园成为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投入了20多万建设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配备了28名专兼职教师。但学院的投入主要体现在硬件设施上, 而在师资培养的力度上仍显不足。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课程, 任课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 不仅要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和最新的职业政策, 掌握好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有关知识, 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否则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会仅停留理论说教, 变成纸上谈兵。目前很多高校院校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力度远远不够, 任课教师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比较少, 缺乏走出去参加必要的系统知识学习。

3. 教学上重视, 但课程体系仍不完整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编有符合本校教学需要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材, 有统一的教学大纲, 安排了教学任务, 但高职教育重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很多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缺少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模式停留在传统的灌输性教学上, 理论性的知识教授太多, 不能很好地结合多样化、市场化、信息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因此造成学生认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内容空洞, 缺乏实用性。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学院实行了大一至大三全程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 课时安排共40个学时, 分别为:大一职业生涯规划14个学时, 大二创业指导12个学时, 大三就业指导14个学时。在课时的安排上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但如果从实践教学来讲, 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学院实行2+1教育模式, 即在学校学习两年, 外出实习一年。学生在学校一般需修完50门左右课程 (约130学分) 才能顺利毕业, 因此, 教学排课非常紧凑。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 也只能在两年内学完, 这样就变成了大一安排职业生涯规划课, 大二安排创业和就业指导, 课程改革仅停留于课堂教学, 教师一般都是在这些课时中对于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进行灌输性讲解, 使得大一大部分新生对课程教学没有太大感触, 而大部分毕业生又觉得其过于形式化, 没有实际作用, 从而使得教学没有效果。从学校层面到教师个体来说, 均没有很好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 开展职业调研, 校企合作开展教学也仅停留在理论上, 从而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

二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研究

1. 更新课程教育观念, 加大课程建设投入

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完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有效的保障机制, 学校要定期过问课程建设情况, 研究解决课程建设中的有关问题, 要从上至下提高对课程的认识, 更新课程教育观念。学院教务部门、教学系部要将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过程的始终, 在保证授课时数的同时应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要充分调动学院的领导、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积极性, 做到相辅相成, 努力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机制。学院要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 建立专门的资料室, 配备丰富的教学资料, 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测评系统。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广泛稳定的联系, 形成人才培养共建合作机制, 努力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环境。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水平

突破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瓶颈, 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没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很难保证教学效果。高职院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整合校内外的资源, 发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在人才培养上的骨干力量, 通过校企之间的交流、课程建设专业培训、资格认证培训等方式, 尽快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有较高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教师队伍, 提升教学能力。一是要建立校内核心的教师骨干力量, 由就业部门专职人员、各系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领导、专职辅导员、就业干事及社科部教师共同组成, 任课教师要能够较深入地了解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 能从专业的角度给出相关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二是要建立校外辅助的中间力量, 聘请一些知名企业 (公司) 的董事长、总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或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及专业的职业咨询顾问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顾问, 建立一支较为稳固的校外辅助指导队伍, 这样有助于加强校企合作和人才共建, 增进校内教师与企业之间对教学的研究和交流, 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3. 健全课程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

完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不仅仅只包括教材建设、教学计划等方面, 更重要的是要健全学生本身的教育体系, 课程的课时安排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 设计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师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 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要形式新颖、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参与性, 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重点要强化实践环节, 使学生在实践考察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专业知识、获取信息, 进行就业体验并拓展综合素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走进职场, 看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让企业、用人单位相中到成为合适的招聘对象;让教学主管部门了解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应做哪些必要的修订, 使各方都投入到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 增强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和变通能力, 使学生充分认识专业、认识职业,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 选择适合的职业生涯, 并制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训练计划, 为将来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有利于学生走上良好的职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娌.高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4)

[2]贾阳.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学理论, 2010 (16)

宜宾学院的改革与发展 篇10

一、适应水电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变化, 创新“柔性”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水力资源丰富, 水能蕴藏量世界第一。跨入21世纪以来, 大江大河水电开发均已铺开, 新建水电站起点高, 综合自动化普及, “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流域集控”是趋势, “机电合一、运维一体、检修专业化”已为现实;已建水电站则相继完成着设备改造、技术升级;即便是中小型的老水电站, 也不甘落后, 除了硬件上进行升级换代以外, 在管理和人员的素质提升上, 也在做着努力。当今的水电企业在人才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水动专业培养的学生是面向水电企业生产一线, 在培养目标上, 除了专业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外, 还要培养学生树立安全生产意识, 养成严谨细致遵规守矩的职业习惯, 并具有一定的学习力, 以适应不断更新的水电新技术的要求。

电力生产安全第一, 企业对进入生产现场实习的学校和学生往往会有严格要求, 这势必给水动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带来困难。于是, 规范的实习管理、科学合理的实习任务安排成为安全生产实习的基本关键保障。将水动专业校外实践分成三个递进环节:水电站认知实习、水电站运行实习、水电站机组检修实习, 并将它们穿插进学生在校学习的三年中, 分别与校内的学习和实践相融合。在第二学期安排水电站认知实习, 由企业兼职教师带领, 学生身临其境, 感知水力发电原理、水电站系统组成、水电站文化和管理, 建立专业情感和作为水电人的自豪感, 其间, 水电行业的新技术、新理念、新资讯渗入课堂, 让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从感性自然上升到理性;在第五学期安排水电站运行实习, 在专业课程结束后, 校内先提前安排2周的水电机组运行仿真实训, 通过数字仿真机实操, 学生对电站主辅各系统之间的运行联系有了全面了解, 再带着对实际运行中的未知、困惑进入水电站、走进中控室, 跟班运行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即便是不能实际操作, 但通过看、问、听、领会、反思、总结等环节, 学生将校内的数字仿真操作与现场师傅的实际操作比对,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不断的思考、探讨、求证中提高;水电站机组检修实习什么时候安排、安排多长时间, 这些都依水电站生产计划实施情况“柔性”调整, 检修实习地点的选定以学生能进入检修现场并能参与辅助操作为宜, 进入现场前, 参加安规学习和安规考试满分都是“一票否”指标, 现场中, 小组跟班作业, 施行“师带徒”管理,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兼顾学生能参与水电站机组检修全过程, 学生在为现场技术人员“师傅”作助手的同时, 感受紧张有序的工作流程, 体验严格有章的作业规范, 实现做中学、做中悟。

“柔性”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支撑水动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 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最终拉近了专业毕业生与企业员工的距离。

二、引进企业文化和现场标准, 实现水电特色实训基地建设

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五个对接”中明确指出, 教学过程要与生产过程对接, 就是指要强化工学结合, 加强实习实训环节, 培养符合产业标准的人才。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也要符合行业企业的特征。水动专业主要面向的企业有水电站、水电设备制造厂家、控制设备制造厂家, 全真环境的校内基地建设无论是从设备规模还是庞大资金投入, 在校内都不可能实现。在多年校企合作中, 引进企业文化和水电站现场标准, 本着“电站进校园、运行在机房、课堂在现场”的建设思路, 开发建设具有水动专业特色的“数字与实体仿真”结合的校内实训基地, 既满足职前教育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目标要求, 同时, 也为水电企业各级各类员工技术技能培训作了有效支撑。

“电站进校园”始于1984年投建的水电站综合实训中心。一台混流式和一台轴流式的模型水轮发电机组, 配以7米水头的储水塔、地下水池和相应的引水系统, 外加自行研制并升级改造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发电机微机励磁系统、微机调速器、发电机保护和机组同期装置及负载电源柜等, 与原有的发电机、引水系统、辅助设备相匹配, 实现抽水蓄能、放水发电。这个完整的水电机组及控制系统, 俨然一个小型的校内水电站。按照水电站组成和功能设置划分电站主厂房、中央控制室、检修装配区, 外加学习讨论区, 再将水电站介绍、水电发展历程、机组类型、管理文化等上墙, 这个中心功能辐射教学、培训, 支撑了理论教学和实操训练。

“运行在机房”主要借助于48工位数的水电站仿真实训室, 这是学院与水电厂校企合作的产物。仿真机的开发是以真实水电厂为载体, 在收集、整理大量的水电机组运行中的数据、工况、故障、事故参数基础上,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完成。水电站数字仿真机, 不仅可以完整地仿真水电站的整个生产过程, 还能模拟电站运行方式, 设置故障和异常运行工况, 组织教学和员工培训, 通过在计算机上模拟水电站运行, 将在真实水电站不可能的技术技能培训操作变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 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能在仿真机上讲练一体, 水电站运行技能大比武也能在仿真中心实施, 水电站运行值班员岗位的职业技能鉴定也能依托仿真机完成, 培训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课堂在现场”依靠的是教学组织中校内、校外实践资源的有效衔接。在教学组织中, 专业课程直接将课堂搬进相关实训室, 实现讲练做一体;同时, 借助于校企合作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不定期的安排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在该实训基地参与产品安装调试, 在实践中学习和训练水轮发电机组相关控制系统的安装、试验以及随同前往现场进行故障处理等技能;再者, 水电站认知、运行跟班、机组生产检修等校外实践环节, 在根据现场作业要求和具体内容安排时, 针对性的教学任务, 灵活组织实施, 更是对校内理论、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补充。

具有水电专业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 成为了专业教学的主课堂, 企业文化的融入, 使这个课堂与水电企业的生产现场衔接得更加紧密。身处其中, 学生时刻能体会仿水电生产环境的感染、专业图片的视觉冲击、专业影响力的渗透。

三、校企共赢项目驱动, “三师”队伍能力得以提升

师资队伍是制约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它不仅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 更是专业是否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关键。具有高学历、缺乏企业生产经历是目前高职师资队伍的普遍现象, 提升高职教师的实践技能是面临的首要问题。借助校企合作平台, 指导和组织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 通过项目驱动, 帮助教师向“教师+技师+培训师”三师角色转变, 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企业培训能力。

通过与水电企业共同开发水电站数字仿真机、开发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 参与企业研发、生产项目, 帮助专业教师深入现场, 积累实践经验, 收集整理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并转换为教学案例, 开发实训项目、实训教学资源, 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借助国家、省级、学院各种平台, 申请教科研项目立项, 自研自制专业相关实训装置等, 协助合作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 参与水电站企业的相关技术改造等项目, 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开发和承担水电企业员工技术技能培训, 从员工岗前培训、基本技能培训、专项技术培训, 最终到高技能人才培训, 专业教师深入其中, 从培训调研到培训资源包的开发, 提高专业教师的培训研发能力和培训实施的驾驭力。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依托行业和企业的支持, 要适应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同样, 专业建设离开行业和企业即为无本之木将失去生命力。专业的改革建设是个永远的话题, 它的内容需求方说了算, 它的成效也不由学校自身来评价。但无论如何,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训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 这些都是支撑专业建设的基石, 行业企业的发展, 都应该会在这些基石上烙上专业特色的印记。

参考文献

[1]洪霞.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2) .

[2]汤晓华, 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 .

宜宾学院的改革与发展 篇11

关键词 独立学院 高等数学 课程改革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普通高校的优势办学资源与优质社会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办学形式。在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它在这种模式下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面临更多的挑战。

1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和教材方面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课程体系,在传统的教学中注重知识体系的严谨性,造成了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目前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改革仅限于在内容上机械地删减或增加。即删去一些较复杂、难懂的知识点,增加一些练习题。如书课本里大多数定理的证明被删去不讲。教给学生定理的结论和一些较为简单的应用。从表面上看降低了学生难度,而事实上治标不治本,使学生陷入模仿和死记的深渊,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缺乏适合独立学院的教材。①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都选取与母体一样的教材,而现有的这些教材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偏难,也与自身的培养目标相悖。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限制了教师对内容的选取,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产生畏惧和排斥的心理。

1.2 学生方面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较差,高数的及格率在所有考试科目中常常是较低的,严重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对于高等数学这门课程采用大班集体授课,在各专业中文理科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且高等数学课开设在第一学年,学生刚刚逃离紧张的高中学习,抱着放松的心态进入大学,同时又有很多活动吸引注意力。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依赖性强,学习的主动性很差,抄作业现象也相当普遍。再加上学习方法不科学,很多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时,只会死记硬背,没有理解定义和定理的真正内涵,无法举一反三,缺乏独立思考能力。②

1.3 教师方面

多数教师没有注重因材施教,部分教师没有考虑独立学院学生实际,经常出现教师讲课学生跟不上、吃不消的尴尬局面。很多教师上课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另一方面高数作为公共基础课,采用大班集体授课,班级人数较多,老师也不能顾及到每个学生。

1.4 评价体系方面

对学生成绩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大多数独立学院采取的考核方式是期末考试。这样的考查方式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在学生中普遍流传一句话“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

2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1)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现在高校学生把老师形容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在课下几乎看不到老师的身影,所以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以身作则,真诚对待对每一名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充满自信,积极向上地学习,才能在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应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积极采纳其中正确可行的部分,使师生之间不断地达到协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教师上课要重视每一节课的前奏和结束。高等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课程,其前后章节间相关度很高。课前应回顾一下与本节有关的内容,引出本节内容,让学生明白这节课重点与难点。本次课结束之前,将所讲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从总体上理清本节课知识点间的内在关系,加深理解。

(3)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a.概念性内容应注重发现式教学法的运用。b.理论性内容应侧重导引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c.应用性内容应着眼于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

(4)将多元因素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中。这里的多元因素包括数学史、计算机媒体、数学建模思想。③教师若能在讲述有关内容时与相应的数学模型有机结合,将枯燥的教学内容与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架起桥梁,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用黄金分割点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开阔视野。

3 对高等数学教学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1)实施分层教学。④针对目前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基础差距,学校可考慮根据学生高考入学的数学成绩,实施分层教学。即因人施教,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使各层次的学生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

(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高等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在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选择简单、直观、能说明问题的应用实例引入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尽量使教学新颖有趣,使学生觉得他们是可以接受这些概念、思想和方法的,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3)建立集体答疑制度, ⑤独立学院应加强课外辅导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根据本学期高等数学课程,每周在确定的时间和地点安排教师为学生进行数学答疑,通过集体答疑,促进师生互动,确保教学效果。

(4)在考核中适当引入数学建模问题。在数学课程的考核中适当引入数学建模问题,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数学建模的过程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基本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因此,我们应在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高等数学的教学规律,探索独立学院高等数学的最佳教学模式,为培养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 王安平等.从独立学院的现状谈独立学院的高等数学教学[J].科技信息,2007(4):8.

② 严永仙.高等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5):202-205.

③ 陈贵磊,徐亚鹏.数学建模融入独立学院数学教学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2:24.

④ 刘晓花等.我国民办二级学院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8(6):33.

宜宾学院的改革与发展 篇12

1 独立学院摄影教学的现状

1.1 独立学院摄影师资不足,硬件不完善

独立学院在摄影师资方面明显存在着不足。独立学院摄影教学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之间的分工不细,摄影的所有课程基本上都是由一个老师带完。独立学院摄影教师专业能力不高、而且人员流动性比较大。相当多的院校都是采用聘请兼职教师的方式从其他院校请教师上课,这固然解决了摄影师资的问题,但不利于本校摄影教学的长远发展。独立学院里还有相当多的摄影教师并非是出自摄影专业,只是因为摄影教学的需要才带摄影课程,他们只是因为爱好摄影,了解摄影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拍过一点照片,所以他们缺乏对摄影的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更缺乏在摄影实践活动中对摄影理论进行总结和历练。而在硬件设备上,独立学院所配备相机的档次比较低,摄影教学中主要是以卡片机为主,单反相机相对较少,因此学生在摄影实践活动中,大多时候还只能用傻瓜式的自动模式拍摄,用全手动模式拍摄的机会相对较少。由于专业摄影教师的不足和摄影硬件设备档次低等问题使得一些独立学院的摄影教学大多都是在课堂上完成,学生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而很多学生本身对摄影理论知识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再加上缺少实践活动的锻炼,从而导致独立学院摄影教育的正常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1.2 摄影教学偏重技术传授

在大多独立学院,摄影教学体系基本上分为照相器材、摄影曝光、摄影用光、摄影构图及技法等几大块,教学主要是以技术为主,忽视了艺术性。对图片的解读并非是那种消费式的浏览方式,也不能仅停留在构图、用光等一些形式美上,我们应该在学会以专业术语去解构图片的同时,更应该掌握以艺术语言与人文思想去阅读作品的方法。摄影教学一般也就是以分析图片为主,通过对图片的解读,来陈述图片的拍摄主体,从而引出整张图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在整个摄影教学过程中,学生跟着老师转,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抑制了自己创新性思维的发挥,结果造成所有学生的作品大同小异,几乎全都一样,没有自己特点,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风格。

摄影的艺术就是观察的艺术。摄影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科学的摄影教育目的,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2 独立学院摄影教学转变的方向

摄影是以更加写实的手法凝固了生活中的某一瞬间,打破了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认识问题的局限往。摄影不是生活的表象,而是对生活的再加工、再创作,是一种深层思想内涵的理解。换句话说,同一幅摄影作品可能是令人感动的,也可能是令人冷漠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和思想观念去领会作品的内容而不是技术。一幅没有内容的作品,就像没有灵魂的肉体一样。“摄影应该是一种艺术创造的形式……照片上不仅可以看到所记录的形象,而且可以看到摄影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

独立学院的摄影教学不能简单的被认为是一种摄影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艺的传授。摄影是一门技术性与艺术性结合得很紧密的学科。如果只是单纯的把摄影当成一门技术传授给学生,那么教出来的学生可能能够很熟炼的操作相机,调节相机的各种参数,而拍不出有思想内涵的真正的摄影作品。所以摄影教学要引导学生思考技术之外的广泛问题,利用摄影这种独特的视觉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

3 独立学院摄影教学的改革

3.1 发挥摄影实验教学指导教师的重要作用

摄影教学过程中,实验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亲自动手去操作,才会加深对课程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而影响摄影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摄影实验教学指导老师。摄影是一门要求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求摄影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深厚的实践经验。在指导摄影实验的过程中,摄影实验指导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或是借鉴他人在摄影创作过程中的一些拍摄技巧和经验,特别是拍摄时的创作思想和感受等,让学生可以对摄影实验有着更深刻的领会和理解。

3.2 摄影观察能力的培养

摄影大师弗里曼·帕特森说过:“摄影艺术弥补了客观的观察家对世界的理性认识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世界的感性认识之间的差距”。敏锐的观察力并不能保证创作出好的作品,然而没有这种观察力,要获得优秀的摄影表现是不可能的,观察的艺术就是摄影的艺术。因此,培养学生发现寻常事物的价值,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眼力,是摄影教学中尤为重要的。

3.3 教学中注重实践拍摄环节,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

摄影理论知识是摄影前辈们在摄影实践活动中总结和历练出来的,在摄影教学中,不仅仅只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实践拍摄环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需要理论知识作指导,但只有在实践活动才会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4 摄影教学中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在摄影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摄影大师的作品分析,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作品进行模仿,从而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但是不能只停留在模仿阶段,而是要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之上,对摄影史上大师的作品进行再欣赏、再认识、再创造,最终在以后的创作中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

3.5 教学中组织摄影审美评论

审美评论是摄影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与鉴赏,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也只有提高摄影美的分辨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创造摄影美的能力,在摄影作品赏析课中,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欣赏摄影大师们的作品外,也可以将个别学生的作品调出来让全班学生赏析。因此,开展和组织摄影评论,提高学生审美评价能力,是摄影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摄影教学过程中,在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同时,要加强师生之间交流互动,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集体观摩评议,分析作品的优劣。这样,独立学院就有可能培养出更多专业化、高素质的摄影人员。

摘要:面对摄影的门槛越来越低, 爱好摄影的人越来越多, 但独立学院摄影教育的反应相对显得迟缓, 文章从摄影师资、硬件设备和摄影教学方法等方面, 对独立学院摄影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剖析, 指出在摄影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需要进行转变, 同时对摄影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摄影教学,现状,改革

参考文献

[1]王音音.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教学改革初探.华章, 2010 (35) .

[2]黄晓洲.高校摄影教育现状及改革研究.教育与职业, 2009 (12) .

[3]王冲.关于摄影中实践教学的研究.青年文学家, 2009 (11) .

上一篇:农业设施群下一篇:报刊发行的市场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