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改革与发展

2024-10-03

卫生改革与发展(精选12篇)

卫生改革与发展 篇1

农村卫生是卫生工作的重点, 关系到农民身体健康、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对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省委、省政府对农村卫生工作高度重视, 2007年将农村卫生纳入省政府民生工程, 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 农村卫生事业取得新的发展。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 农村卫生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同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为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带来新机遇。因此, 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加快推进新形势下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

1 农村卫生事业新进展

1.1 农村卫生新体系正在形成

为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 省卫生厅制定与实施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2003-2006年, 利用国债项目、国外援助和世行贷款等项目, 大力改善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其中:投入2.8亿元改扩建777所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 投入2亿元为1 108所乡镇卫生院添置医疗设备。从2007年开始实施省政府民生工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计划用4年时间, 投资12亿元, 在全省建设1 230所政府举办的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10 000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到目前为止, 630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3 550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中。在标准化建设的同时, 深化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与内部运行机制改革, 加大医疗市场和医疗服务监管力度, 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探索建立农村卫生逐级指导与转诊体系。一个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 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完善、运行比较高效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正在形成。

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

按照国家部署, 2003年下半年我省在肥西等10个县 (市) 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2005年试点县 (市) 增加到16个, 2006年试点县 (市、区) 增加到30个。2007年加快发展, 81个县 (市、区) 建立新农合制度, 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省覆盖”的目标。随着覆盖面的扩大, 参合农民人均筹资标准也从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06年的45元, 2007年上升到50元, 2008年达到100元, 新农合保障水平得到提高, 抗风险能力逐年增强, 参合农民住院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例从2003年的23%上升到2008年的44%,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经过几年的努力, 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基本建立, 新农合制度运行平稳, 参合率逐年上升, 2003年全省平均参合率为75.66%, 2005年上升到81.34%, 2006年上升到83.85%, 2007年达到了85.72%, 2008年达到90.12 %。2008年我省逐步取消家庭账户, 稳妥推进门诊统筹, 新农合受益面逐步扩大。新农合制度的建立确实让农民得实惠、政府得民心、卫生事业得发展。

1.3 农村卫生服务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

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方面, 我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计划免疫成果, 加强农村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三大疾病”防治, 加强孕产妇、儿童保健管理, 全面推行住院分娩, 实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灭新生儿破伤风项目, 推进农村改水改厕, 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并取得显著成效。在农村医疗服务方面, 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医疗服务条件, 采取招募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建设, 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农村居民初步实现了小病与常见病在乡村, 大病重病在县城, 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农村三级卫生网的医疗服务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

2 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新情况

2.1 乡村撤并与推进城镇化进程带来的新变化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2007年底, 我省原有1 574个建制乡镇撤并为1 272个建制乡镇, 原有23 750个行政村撤并为15 911个行政村, 乡村行政区划变化以及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带来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与农民参合的变化, 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规划、建设以及卫生服务必须进一步调整完善, 并且与之相适应。

2.2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带来医疗需求新变化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 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 农民的医疗保健需求得到迅速释放, 一些农村医疗机构特别是县级医院开始超负荷运转, 出现“加床”现象, 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与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

2.3 农村卫生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农民健康需求

农村卫生人员中, 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不到30%, 大多数是执业助理医师, 农村卫生人才缺乏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 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人才培养投入不足, 培养与稳定农村卫生人才的政策落实不到位, 约有30%的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弱, 信任度低, 农民患病仍须往返县城医院或城市医院就诊, 既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又增加了城市医院的诊疗压力, 出现新的看病难。

2.4 新农合制度完善与发展的任务很艰巨

在筹资方面, 目前新农合年人均筹资标准仅为100元, 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比较, 筹资标准明显偏低, 保障能力十分有限。由于缺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规, 稳定增长的筹资机制未建立, 不能保证新农合保障能力逐年提高。在运行方面, 新农合实施方案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管理经办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特别是少数医疗机构存在不规范服务行为, 监管难度大, 新农合健康、持续运行存在潜在风险, 新农合制度完善与发展的任务很艰巨。

3 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新机遇

3.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带来的新机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 要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 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 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既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各级政府将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不断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 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与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契机。

3.2 进一步扩大内需带来的新机遇

国务院近期作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战略部署, 今后2年中央新增投资1.18万亿拉动内需, 带动4万亿元的经济增长, 其中包括增加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农村卫生三级网络建设是投入的重点。按照国务院部署, 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农村卫生民生工程建设力度, 扩大标准化乡镇卫生院与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范围, 实现全面覆盖, 加强县级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建设, 提前完成卫生建设规划, 实行儿童计划免疫免费, 婚前医学检查免费, 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

3.3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新机遇

国家即将进行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医改的基本点是要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 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医改方案将会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中的责任和职能, 强调政府对农村卫生的投入。这次医改方案中, 对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的支持力度将是空前的, 必将推动我省农村卫生事业新一轮大发展。

4 加快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新对策

面对农村卫生事业出现的新情况、新机遇, 我省今后一段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从安徽实际出发, 紧密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卫生工作新目标, 进一步建立与完善新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与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着力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与质优价廉的农村卫生服务。

4.1 加快建立农村卫生服务新体系

未来几年, 根据乡村撤并与推进城镇化进程带来的新变化, 合理调整与规划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 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全面实施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发挥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整体功能, 坚持政府举办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农村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中心任务与业务指导任务。乡镇卫生院以公共卫生为主, 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村卫生室提供常见伤、病的初级诊治。重点加强县医院及中心卫生院医疗技术服务能力建设, 建立与完善三级医疗卫生网间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的逐级指导与转诊制度。按照县乡医疗服务集团化、乡村卫生组织建设标准化、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化的总体构想, 建立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4.2 逐步健全农村卫生管理新体制

在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等上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的基础上, 将乡镇卫生院纳入事业单位管理, 按照服务人口与服务范围, 合理确定乡镇卫生院建设规模和编制标准。深化乡镇卫生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 全面推行乡镇卫生院院长公开招聘制、院长负责制、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职工聘用制。加快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政府投资新建的标准化村卫生室所有权归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 乡镇卫生院从有资质的乡村医生中招聘从业人员进入村卫生室工作, 乡镇卫生院领办村卫生室, 在财务管理上实行收支两条线, 在机构设置、房屋建设、人员准入、药品购销、制度规范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

4.3 培养与稳定农村卫生服务新队伍

进一步采取有效政策措施, 加快农村卫生队伍建设。一是在已经招募1 890名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的基础上, 继续为乡镇卫生院招募农村卫生人才, 未来2年计划为乡镇卫生院招募不少于1 000名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及执业医师。二是继续鼓励乡镇卫生院在岗人员提高学历层次, 对取得大专、本科学历的人员给予适当补助。三是继续组织实施城市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双千工程”, 每年从乡镇卫生院选派1 000名中青年业务骨干人员到省、市级医院进修提高, 每年从城市医院下派1 000名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开展技术帮扶。四是建立农村卫生队伍经费保障机制与稳定机制, 保障乡镇卫生院职工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 改善农村卫生机构工作条件, 采取地方政府支持、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办法, 逐步为农村卫生人员建立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

4.4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新机制

积极争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立法, 建立稳定增长的筹资机制, 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得到稳步、持续提高。强化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责任, 对辖区内县 (市、区) 开展新农合检查与指导。继续完善全省新农合实施方案, 稳妥推进门诊统筹, 方便农民补偿, 提高受益水平, 兼顾受益面, 各县 (市、区) 调整方案实行审批制。加强新农合管理经办能力建设, 规范管理经办机构名称、编制标准和工作经费标准, 加快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开展业务培训, 改善经办条件和管理手段, 提高新农合管理经办能力。完善新农合医疗服务管理制度, 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 完善监管制度, 开展法制教育, 组织监督检查, 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违规行为。探索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 建立医药费用控制新机制, 遏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4.5 全面落实农村公共卫生新任务

建立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 重点保障一类疫苗免疫预防接种、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控制处理、妇幼保健和爱国卫生等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进一步加强疫苗管理, 规范疫苗接种, 实行儿童计划免疫免费。全面落实农村结核病、肝炎、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治措施和防控任务。依法规范妇幼保健服务, 全面推行住院分娩, 实行婚前医学检查免费, 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以改水改厕为重点, 继续加强农村卫生环境整治, 普及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 开展农村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进一步推进“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 引导广大农民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增强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4.6 强化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新举措

一是强化政府责任, 农村卫生建设、服务与管理关系到农民利益, 是民生重点工程。把农村卫生的组织领导、政策保障、经费投入等情况纳入对县、乡党委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同时建立奖惩分明的考核机制, 奖励先进, 激励后进, 确保取得实效。二是强化行业管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强化对农村医疗市场和食品卫生等方面的执法监督, 严格农村卫生机构、人员和技术的准入, 严厉打击和取缔非法行医。三是组织开展创建“示范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示范标准化村卫生室”活动, 推动乡村卫生组织标准化建设、规范化服务与科学化管理。四是开展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实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集中配送, 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的药品。五是强化医疗质量管理, 重点加强急诊室、手术室、产房、消毒供应室的功能建设和规范管理, 重点落实急诊急救和转诊、病历处方管理、院内感染管理、合理用药等制度。

卫生改革与发展 篇2

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资源过度向城市大医院集中,基层卫生资源则严重不足,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仅占城镇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8.9%,卫生技术人员数占2.7%,因此,大力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公开招聘一大批优秀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补充基层队伍尤为迫切。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这一意见的全面贯彻落实必将极大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和发展。根据最新政策,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从2009年起,对自愿去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三年以上的高校医学毕业生,由国家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国家正制定并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用三年时间,分别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36万人次、16万人次和137万人次,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系统人才引进的考试制度还不完善,各地区的考试科目也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因此,进一步规范和推进医疗卫生系统公开招聘考试工作必将任重而道远。本套丛书是各级医疗卫生系统公开招聘考试统一规划教材,它的顺利出版不仅为广大考生的备考提供了复习范本,同时也为医疗卫生系统任职岗前培训带来指导性帮助。本套丛书在内容编辑上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的最新变化,体现出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命题的地方特点。医疗卫生系统公开招聘考试的考查重点是检测考生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以及

测评应聘者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判断推理能力、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等等,因此,它考查内容覆盖面广,不仅包括应知应会的综合基础知识,也包括医学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知识。

本套丛书在深入分析、研究省(市)各地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的基础上,综合众多命题专家的命题实践和命题思路,创造性地将考试的理论知识点与命题实践相结合,在对知识点的系统归纳总结及预测的基础上突出展现各类新题、难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以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以最短的复习时间获得最好的成绩”是每一个考生的心愿,本套丛

书将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考的众多命题研究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汇编成书,指引考生找到正确的备考方法,避免由于辅导教材的选择不当而误入歧途。本套丛书不仅集权威性,时效性于一身,而且具有省(市)各级医疗卫生系统招考独有的地方特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对考生快速提高考试成绩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医疗卫生系统公开招聘考试,必将深化医疗卫生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必将极大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我们期望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对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由衷地祝愿广大考生能顺利通过考试!

编辑本段编辑推荐

国内唯一研究型辅导机构——直击命题核心,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权威教材,历年考题深度剖析及精解,命题规律揭秘及应试技巧。

浅议农村医疗卫生改革与创新 篇3

一、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当与不足

城市、农村的人口数分别约占全国人口的30%和70%,而城市、农村的卫生资源分配却分别约为80%和20%。在肯定“中国用2%的世界卫生资源解决了22%世界人口的医疗卫生问题,中国人的健康状况超过同等发达水平的其他国家”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的严重不足,遏制着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补偿机制不合理

政府投入主要按人头和病床,对乡镇卫生机构实行差额补助,而乡镇卫生机构主要以医疗服务增加收入,导致病床和人员设置过多,极大地影响了预防保健工作:由于我国医疗卫生等机制改革滞后,还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国家政策调整或新的行业规范,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负担

国家取消公费医疗,推行医保制度,减轻了单位的负担,却无疑增加了患者个人的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管理还存在不完善之处:一是个人负担偏重,二是尚未对不规范医疗不合理费用增长产生根本性作用,三是医保基金运行承担着越来越大的支付风险。按照设计,职工的个人负担比例在25%左右,目前不少地方参保人的实际负责比例达到或超过40%。人口老龄化加快,也增加了医保基金的压力,而政府财政没有像对养老保险那样对基本医疗保险做出“兜底”安排,使得医保基金必须自求平衡,也使基金运行中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不断推动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创新,以及解决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农村医疗卫生领域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和基本任务。

一、完善农村卫生医疗卫生体制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政府、社区、个人多方投入,责权明确,初级卫生保健功能完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多元化的农村卫生体制。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使广大农民能够享有价格低廉、安全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调整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确保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的落实

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是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重点,直接关系到9亿农民的群体健康,各地政府应按照公共财政原则,对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予以补助,补助既要与当地经济状况相适应,又要确保基本预防保健工作的发展。

三、增强乡镇卫生院的活力

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提高处理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强化其医疗场所(门诊和住院部)、设备、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础条件,增强乡镇卫生院综合服务能力:建立人才激励、稳定机制,加大对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卫生院发展。

四、加强卫生行业监管

加强医院管理,严格医疗资格准入,规范医疗服务秩序、行为,强化医疗质量,打击非法行医,保证群众就医安全。

五、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改善生活工作环境,提高群众的卫生观念和卫生意识,改变不良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

六、认真研究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进一步深化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可持续筹资机制,实现农村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制和医疗服务水平,彻底解决农民自费就医问题。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医药物价政策,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狠刹医务人员收受回扣、红包、开单提成等不正之风,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合理治疗,对城乡特困群众实行医疗扶助。

卫生改革与发展 篇4

1 古巴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历程

古巴1959年革命胜利前, 全国卫生资源分配极不平衡, 广大农村缺医少药。只占全国人口22%的首都哈瓦那集中了全国60%的医生和80%的病床, 政府的医疗覆盖面仅占农村人口的8%。革命胜利后, 大批医生外逃, 1960年美国对古巴实行禁运并断交, 中断了医药和医疗设备供应, 使古巴卫生和健康指标下降, 一些传染病出现反弹, 卫生事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尽管如此, 古巴革命政府决心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卫生事业[2]104-110, 其发展历程如下:

第一阶段:在困境中推进变革 (1959-1974) 。革命胜利后, 尽管形势严峻, 古巴政府仍毅然宣布享有医疗卫生服务是全体公民的权利, 保障这一权利是国家的责任。医疗待遇人人平等, 一切费用由国家负担。为此, 政府采取了如下措施:提出紧急的培训计划, 尽快培养出大批医生, 以缓解人才紧缺状况;把工作重点放在防治突发性急性传染病上;面向农村和基层。政府把革命前遗留下来的医疗机构合并成由国家卫生部统一领导的医疗卫生体系。

经过艰苦努力, 到1974年古巴基本摆脱了其医疗困境, 初步建立起面向农村和基层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国医生人数增至1万多名, 已基本满足需要;发病率和死亡率开始下降, 三种重要传染病小儿麻痹、疟疾、白喉到1971年都已先后被根绝;预期寿命提高了10岁, 婴儿死亡率从40%下降到28.9‰。

第二阶段:建立以社区为重点的三级卫生服务体系 (1975-1983) 。古巴卫生事业虽已步入正轨, 但整个卫生体系仍以医院为中心, 预防和治疗服务不能很好结合, 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覆盖面有待扩大。为此, 古巴卫生部于1970年代中期提出推行“社区医疗模式”。70年代后期, 以社区为重点的三级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社区医疗模式”有序运行, 其主要组织形式是“综合诊所”。政府把每一个市 (县) 所辖的范围划分为若干卫生区, 每个区成立综合诊所, 负担起初级医疗网的主要职责。到1974年, 全国综合诊所已发展到326个, 医务人员被编成若干卫生队, 每队由四个方面的专科医生 (内科、小儿科、妇科和牙科) 、护士、心理医生和其他业务人员组成,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负责全区居民的一切医疗卫生事宜, 负责同二级和三级医疗网协调、同社区群众组织等合作, 并对当地政府负责。

经过努力, 古巴主要卫生指标得到优化, 预期寿命提高了3岁, 婴儿死亡率下降了10个千分点, 免疫接种覆盖全国儿童。

第三阶段: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和家庭医生制的建立 (1984-1989) 。 “社区医疗模式”固然具有显著作用, 但预防工作还是做得不够, 未能广泛深入到居民中去。其根本原因在于综合诊所服务区域过大, 任务过重, 工作质量因此受到影响, 群众也不很满意。在民众的积极建议下, 政府于1984年开始实行“家庭医生制”, 并根据本国国情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制度。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它是全国医疗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初级医疗服务网的主要载体。

古巴家庭医生制要求每个社区配备若干家庭医生, 每个家庭医生平均负责社区中120户家庭或600-700名居民的医疗保健工作。通常, 每个家庭医生有一个诊所, 配备一名护士, 协助医生工作, 24小时开放。家庭医生的职责除了对上述居民进行一般病症的诊治外, 还负责居民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 同时协助解决居民的环境卫生和饮水卫生等问题。家庭医生为管区内的居民定期进行体检, 为每一个家庭建立一份家庭健康档案, 为所负责的每位居民建立健康卡、为每个儿童建立卫生卡, 充分掌握每个居民的健康情况。家庭医生诊所和综合诊所医治不了的患者, 家庭医生不仅要负责送至上级医院诊治, 还要跟踪和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 配合其治疗。

家庭医生制建立后, 综合诊所的作用和任务是发挥支持职能, 主要提供专科诊治、医生培训、医疗化验和其他辅助服务等。政府对家庭医生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要求很严。从业者在大学毕业后还要再学习两年的综合性医学科目, 任职前一般要求有一定从医经验。政府很关心家庭医生的生活, 工资较高, 其住房和家具都由国家提供, 以使其安心工作。

古巴在完善初级医疗网的同时, 也注重第三级医疗网的建设, 注重医疗技术水平提高。为此, 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提供足够的资金、培养高级医学人才、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建立一流的医院和科研机构。通过第三阶段的发展, 古巴医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和定型, 其医疗卫生水平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第四阶段:对现有医疗制度的考验 (1990-2006) 。受苏东剧变的冲击, 古巴经济深陷危机, 国家公共卫生预算支出相应削减, 药品、制药原料和医疗器械进口也被压缩, 美国的经济封锁升级使进口渠道被堵塞;而且由于食品匮乏, 导致居民营养不良, 患病的可能性增加。

为应对此困境, 古巴政府和人民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继续发展卫生事业的策略和途径, 如为应对药品短缺问题, 一方面大力提倡使用草药、针灸等传统疗法, 以减少对化学药品的依赖;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发展医药工业, 特别是生物技术和医疗器械制造业以及开展国际保健旅游等措施加以补救。到90年代末, 古巴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90年代后期, 国家对公共卫生项目的预算支出逐年增加。进入21世纪, 古巴家庭医生已超过3万人, 做到了使所有社会成员“病有所医”。为进一步改善各种年龄的人的生命质量, 2002年古巴实行一个为期数年的庞大的“非常卫生计划”, 使初级医疗保健服务更能为公众所享用, 其主要措施有:第一, 加强综合诊所的作用, 使其有能力诊断和治疗大部分病症, 使多数患者在初级网络范围内得到有效诊治。为此, 补齐各区的综合诊所;增加和配齐医疗设备;增加综合诊所的康复、急诊等职能。第二, 进一步提高综合诊所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为此, 开展大规模培训工作, 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到综合诊所就地开办提高班, 学员也可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第三, 改善药品服务质量。针对药品短缺、药品分配中存在的缺乏效率和不规范等问题进行改革, 并使药品制造业的结构更加合理。“非常卫生计划”实施后, 综合诊所的医疗能力显著提高, 病人在平均6公里以内的地方就能得到治疗, 其最终目标是使古巴医疗方面达到“世界第一”。

2 古巴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改革动向

古巴坚持实施免费医疗制度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但将国内生产总值11.8%投入发展卫生事业也造成其经济不堪重负。全民免费医疗开支大、浪费大, 已成为政府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 尽管古共六大通过的《党和革命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纲要》仍强调要坚持全民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制度, 认为这是古巴革命的主要成果, 必须予以维护, 但古巴官方已意识到, 医疗和教育开支过大已影响到国家对工农业和其他部门的投资, 使经济整体发展受到影响。

2006年7月31日, 劳尔·卡斯特罗接手古巴最高领导职务后, 要求改变思想以适应新的局面。2009年12月, 劳尔在古巴全国人大一次讲话中强调, 要根据国家经济的实际状况, 来调整卫生和教育方面的开支, 要在保证医疗和教育质量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削减或取消不合理的开支。2010年12月8日, 他指出:“多年来, 出于社会公正, 革命政府采取过分的包办主义、理想主义和平均主义的做法, 在广大民众中形成了扎根很深的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的、站不住脚的观念, 必须予以彻底改变。”[2]48-49在2012年底劳尔采取的多种“节流”方式中, 卫生部门已削减了数百万美元的预算, 并且几万名医务工作者被裁员。最近2年, 古巴政府本着节约开支、提高效率的原则对本国卫生部门实施必要改革。根据最新统计, 古巴两年间一共关闭465家医疗机构, 总数从13 203家缩减至12 738家, 其中关闭二级医院54家、综合诊所36家[3]。

国外专家预言, 古巴将面临更进一步的削减政策, 同时也是在1959年革命后又一次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变革。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古巴外交健康计划主管南希·布克就指出:“一些数据的公布让我们认识到, 医疗保健的概念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劳尔的市场化改革和思想化进程中都提到了这一点。这是一个真正的改变, 一个对于医疗保健概念的转变。”美国人口统计学家、《古巴健康改革》的作者塞尔吉奥·迪亚斯·布里克斯也指出:“医疗系统花费昂贵是一个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然而古巴也许不能像过去承诺的那样, 全权负担起这种过于‘昂贵’的服务。”[4]

值得注意的是, 古巴在对本国经济社会模式进行更新的过程中, 其卫生改革不仅注重“节流”, 也注重“开源”, 努力将医疗卫生服务从单纯的消费性服务变为具有生产性的服务业, 为古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为此, 古巴政府着力发展生物制药产业, 使其成为古巴经济增长的另一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古巴政府在生产医疗设备、器械和药品方面投入的资金, 超过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9%。另外, 古巴注重开展“医疗出口”和“医疗外交”, 更是引起了世界广泛的关注。

目前, 古巴每年有3.5万名医护人员分布在拉美、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66个国家和地区工作。如今, 医疗服务成为古巴最重要的出口“商品”, 古巴往发展中国家派出的医务人员相当于西方八国集团派出人数的总和。2006年, 古巴医护人员在国外的医疗服务收入达到23.12亿美元, 占古巴出口和资本净收入的28%。其中, 古巴与委内瑞拉查韦斯政府的医疗合作规模最大, 两国共同推动的“石油换医生计划”最为引人注目。作为回报, 委内瑞拉向古巴每天提供10万桶低价石油。按2010年2月价格计算, 古巴每年从委内瑞拉得到的低价石油接近30亿美元[5]。

古巴通过“医疗出口”和“医疗外交”不仅促进了与受援国之间的关系, 提升了国家形象和“软实力”, 突破了美国对古巴的长期孤立政策, 恢复了与拉美一些亲美国家的外交关系, 更为古巴带来了许多急需的外汇收入, 从而使其卫生事业在古巴经济社会模式更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几点启示

3.1 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队伍建设

2011年6月, 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古巴期间专门参观了古巴社区诊所, 并向古巴卫生部长表示, 中国与古巴“有一些类似的或相同的模式, 但是我们更需要借鉴你们这些先进的好经验, 特别是初级医疗服务的好经验。”[6]古巴自始至终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队伍建设, 确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宝贵经验。我国政府2009年启动的新医改确立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 关键是要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特别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下真工夫。如果我国广大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配备有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过硬的家庭医生, 老百姓看病就不会舍近求远、出现“全国人民上协和”的现象, 城市公立医院也会自谋改革发展之路, 公立医院改革难题也就不会那么难了。

3.2 真正落实“防治结合、以防为主”

古巴着眼于长远利益和全局均衡发展社会主义卫生事业, 注重从薄弱环节抓起, 努力把重点放在预防工作上, 使其广泛深入到社区家庭和居民中去, 并得到了群众组织和民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因而其效果是既为不断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又体现了社会公平, 使其医疗卫生制度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由于基层医疗和预防工作不断得到有机结合, 全社会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去大医院的病人少了, 医疗费用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3.3 注重培养医德高尚和医术精湛的卫生人才

古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医学教育的发展, 要求每一名医生都应具有高尚的人类感情, 提倡和发扬为人民的福利而奉献。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到农村从医1至2年, 使其获得锻炼, 同时要求公共卫生部门保证所有医生都走向专业化, 并为护士和技术人员制定进修制度, 系统地提高其专业水平。此外, 古巴的拉丁美洲医学院还开始免费接收大批外国学生。

3.4 注重“医疗出口”和“医疗外交”

古巴近年来的卫生改革不仅注重“节流”, 也注重“开源”, 通过向国外派出大量医务人员、支援国际合作等方式, 将医疗卫生服务从单纯的消费性服务变为具有生产性的服务业, 为古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古巴以“医疗外交”为利器, 积极开展公共外交, 拓展外交视域与空间, 向他国提供医疗援助和开展医疗合作, 其医疗外交的战略重点主要集中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 并扩展到非洲和亚太国家。古巴的“医疗出口”和“医疗外交”是南南合作方式的有益探索, 其实践表明, 为解决双边或区域社会问题, 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资源特点加强以“共赢”为理念的国际合作, 是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 因而是新时期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条新路向。

参考文献

[1]白诗德.在首届社会主义国际论坛上的讲话[EB/OL].ht-tp://myy.cass.cn/news/687040.htm, 2013-2-28.

[2]毛相麟.古巴:本土的可行的社会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109-110.

[3]邹志鹏.古巴免费医疗改革中[N].人民日报, 2012-11-23 (21) .

[4]刘洋.古巴:“免费医改”势在必行[J].中国扶贫, 2012 (24) :72-73.

[5]朱幸福.古巴“医疗外交”政经双获益[N].文汇报, 2012-04-12 (6) .

卫生改革与发展 篇5

一、过去一个时期农村牧区卫生卫生改革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是对农村牧区卫生院落实了“县办县管”的管理体制,人员、业务、经费统一上划到旗卫生局管理。

对卫生院实行了“六保一不”的管理模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六保一不”即:一是确保以

病人为中心的医疗工作优质高效;二是确保预防保健等社会性卫生工作任务的落实;三是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四是确保专项基金的提留;五是确保养老保险金的足额缴纳;六是确保职工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一不”就是职工工资与单位经济效益挂钩,当月不准发生亏损。这一管理模式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对卫生院的管理,在大部分卫生院扭转了亏损的局面。

二是对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实行了财务管理制。各卫生院的收支单据必须经卫生局财务监理的审核后方可入帐。有效地规范了财务管理,杜绝了浪费现象。

三是对基层卫生院的药品采购实行了统一审批管理制度。各卫生院在采购药品前必须将品种、规格、数量、采购地点、采购价格等报送卫生局经专职人员审批后方可进行采购,从而降低了药品采购成本,让利于患者。

四是对合乡并镇后的卫生院布局进行了重新调整。重新确认了11所中心卫生院和17所卫生院。并对卫生院按重点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进行分类建设与管理,增强了中心卫生院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了重点卫生院的基本医疗服务功能。

五是在村级卫生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上,坚定不移地推行了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将村级卫生组织分为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两部分,村卫生室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承担预防保健等社会性卫生工作任务,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个体诊所为营利性医疗机构。进一步规范了村级卫生组织的管理,服务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六是前些年卫生经济政策难以落实,卫生院通过职工集资的方式引进新型医疗设备,提高了卫生院的诊疗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前些年卫生投入不到位,导致基层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负债经营,拖欠职工工资现象比较严重。

二是卫生院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比较突出。近8年来没有进入大中专毕业生,亟需引进专科以上医学院校毕业生,充实基层卫生院技术力量,需要制定吸引专科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卫生院工作的优惠政策。

三是还有7所卫生院的房屋和设备没有得到更新。有3所卫生院亟待新建业务用房2000平方米。

四是基层卫生院专业技术人才的业务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五是基层卫生院的人员编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确定的,随着业务的开展、事业的发展,应重新核实卫生院的人员编制。

三、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落实卫生事业补助政策,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对卫生院的房屋建设、设备购置实行定额补助。

2、制定一整套卫生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吸引专科以上毕业生到卫生院工作,落实工资和编制等待遇。

3、协调编制部门重新核定卫生院、中心卫生院人员编制。

4、在卫生院投入到位后,卫生院药品实行顺价销售或零加价销售,真正让农牧民得到实惠。

xxx卫生局

卫生改革与发展 篇6

关键词: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 实验考核 改革

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在该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形象鲜明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以及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1]。实验考核则是实验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可以评价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检查实验教学质量,又可以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实验考核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验考核是采取传统的方式,如以学生平时实验课的出勤率、实验操作、课堂纪律和实验报告等方面或者是将某项基本操作考核的成绩作为实验成绩的评定依据。经实践发现,传统方式的实验考核不仅存在无法较为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的问题,而且在客观上使学生产生了对教师及教材的依赖,形成了被动、机械思维的学习方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选定了2006级和2007级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学生作为考核对象,分别于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专业课实验教学结束后一周进行了理化实验考核的改革。

一、实验考核改革的内容及方式

(一)精选实验项目,改革实验内容

符合培养目标的实验考核内容,可客观评价学生的专业技能、实验操作能力及综合素质。传统的实验考核大多选用某一项基本操作作为考核的内容,这种方式虽然也能够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验操作能力,但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局限性及片面性。为了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及能力,我们根据专业性质及培养目标的要求选定有代表性、难易程度相近的多个综合性理化实验项目作为考核的内容,如:空气中某种有害物质浓度的测定、食品中某种营养素或有害物质含量的测定等。实验考核内容包括检测物质及检测方法的选择、待测样品的采集、预处理、分析测定、结果计算、评价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等。因此,这种实验考核的内容全面,能真实、客观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实践操作、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灵活的实验考核方式有利于教师在考核过程中客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践操作技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在实验考核方式上,采用学生自主阐释、实验室操作、提问相结合,以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考核。学生自主阐释,即对其自身选择的待测物质、选用的测定方法、实验原理、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进行简要的说明;现场操作,即根据自选的测定方法进行器材、试剂的准备,独立完成待测物质的测定,计算出浓度,得出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提问,即教师根据实验考核过程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作出回答。这种实验考核方式不仅考查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操作的技能、综合分析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二、实验考核的评分标准

合理、完善的成绩评定方式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有利于加强实验管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进行实验考核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后,实验考核的评分标准是一项很重要的改革工作。只有合理的评分标准才能对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准确、客观、科学和全面的评价。为此,我们根据综合性的考核方式,结合学生提交的实验项目,组织教师对评分方式及方法进行了集体讨论,并制订相应的评分标准。如评分标准见表1。在学生实验考核前,组织监考教师结合实验项目对评分标准进行学习,作到在实验考核时使用统一的评分标淮和方式,达到客观、公正、公平的目的。

三、实验考核的要求

(一)对学生的要求

在保证实验室全开放的条件下,学生在实验课程结束后通过抽签的方式获取实验项目,要求在一周的时间内完成查阅相关的资料,确定待测物质,选定测定方法,进行仪器及试剂的准备和预实验等。同时,要求将确定好待测物质及测定方法反馈给带教老师。一周后进行学生实验考核。实验考核的过程按照考核方式逐一进行,第一,阐释选择的待测物质及测定方法;第二,介绍测定方法及实验的原理;第三,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第四,对实验结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口述);第五,回答提问;第六,整理用品。要求在3学时内完成。

(二)对教师的要求

改革后的理化实验考核模式因其内容及方式都比较灵活,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操作技能、熟悉评分标准,而且还要对现代前沿技术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另外,要求教师在实验考核过程中,将学生出现的错误及不足之处,详细记录在考核评分表中,以作为突破教学薄弱环节的依据。

四、实验考核改革的效果

(一)问卷调查

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实验考核改革的效果及学生和教师对考核的意见及建议,分别设计了适用于学生和教师的“实验考核效果调查表”,希望从学生及教师两个方面了解新的实验考核模式在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能力等方面是否起到促进作用。并分别于考核结束后对学生及带教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经对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得出:88.9%的教师认为新的实验考核模式对开阔学生的思维有帮助、61.1%的教师认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83.3%的教师认为实验考核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提高、94.4%的教师认为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和72.2%的教师认为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提高。经对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得出:93.6%的学生认为通过实验考核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91.7%的学生认为实践操作能力有提高、75.0%的学生认为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提高以及56.3%的学生认为培养了自身的创新意识。

(二)实验考核改革的效果

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考核改革前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思维不活跃,不善于主动提问,认为只要按部就班地把实验完成就可以了,对实验的原理及整体的内容掌握不到位,不善于抓关键环节,学生无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实验结果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不知从何入手,实验报告也只是应付了事。理化实验考核改革后,通过对考核效果调查表(教师用表)的整理及分析后发现,带教老师普遍反应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前有明显的提高。体现在不仅在课前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而且对在实验过程中發现的问题作到先思考后问,或者小组进行讨论了以后再与带教老师进行讨论。同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及操作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均较前全面具体。例如:学生在利用碘量法测定漂白粉中有效氯的含量的实验课上,测得的样品中有效氯的含量远远低于一般漂白粉中有效氯的含量这一实验结果。在实验考核改革前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只停留在低于正常范围这一层次,而为什么会低于正常范围就不得而知。但在实验考核改革后,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再局限于前述的层次,而是进一步考虑样品中的有效氯的含量为什么会这么低?是方法、操作的原因,还是样品本身的原因?通过对实验过程中的误差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排除是实验方法和操作的原因造成的结果,最终找到待测样品中有效氯含量低的主要原因,从而得出结论。理化实验的考核的改革,促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实验的主人,改变了以前教师要求学生做实验的被动局面,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2.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考核过程中学生要对自己所选的待测物质、实验方法及实验原理等进行阐释,为了通过这部分的考核,学生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和必要的分析,然后组织用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通过对实验考核效果调查表(学生用表)的整理及分析,在提高查阅资料能力方面,66.7%的学生认为效果显著,27.1%的学生认为效果较好,6.2%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在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方面,43.8%的学生认为效果显著,29.2%的学生认为效果较好,27.0%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在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方面,52.1%的学生认为效果显著,31.3%的学生认为效果较好,16.6%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从上述的数据可以得知,理化实验考核的改革不仅显著地提高了学生查阅资料及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提高。

3.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考核改革后,不仅要求教师在实验考核过程中根据评分标准对学生的每项实验内容进行认真地评分,而且要求教师把学生在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不足之处记录在评分表中,在考核结束后,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汇总。在新学期实验教学开始前,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备课,讨论解决方案。实验考核的改革促使带教老师改进教学方法,达到了提高了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收获及体会

通过对2006级和2007级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理化实验考核的改革,改变了以单一考核内容及方式为主的考核模式,促使学生在往后的实验过程中不再只重结果而轻过程,让学生在考核过程中体会到要完成一个检测项目重要的不仅是要懂得如何正确规范地使用检测器材,而且要懂得如何选择及掌握检测的方法和对检测结果的分析。改革后的实验考核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实际本领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选择待测物质、实验方法、对结果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的平台,激发了学生自主性、创新性学习的热情,尤其是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为学生日后的专业实习奠定了基础。另外,通过改革后的实验考核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存在的不足,发现平时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强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反馈作用。

实验考核改革的实践证明,它不仅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操作能力、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有利于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唐婧,郑胜彪,李子荣.无机化学实验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10,37(2):156-157.

[2]王彦卿,张红梅,周秋华.高校化学实验改革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广东化工,2010,37(7):149,156.

[3]增光堯,王薇玲,等.临床医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考核”的实践与作用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02,4(1):35,37.

[4]秦昌明,李欣则.实验操作考核环节的管理与监控[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51-152.

卫生改革与发展 篇7

一、2014-2015年度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一)遴选出了第一批“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通过逐级上报、审核、现场抽查、公示等程序,全国共遴选出第一批“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1300所,占各省上报候选卫生院的36.4%,占全国卫生院总数的3.49%。这批卫生院每千服务人口编制数达到1.4,高于国家政策规定的千分之一左右,并高于全国每千服务人口1.1的平均水平;与2013年相比,2014年的诊疗人次增加16.0%,比全国卫生院平均增长幅度高了13.8个百分点;2014年的出院人数比2013年增长7.4%,而全国卫生院出院人数整体略有下降。在这批卫生院中,2014年次均门诊费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占58.0%,年次均住院费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占50.8%。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对内蒙古等7省(区)组织的抽查中,随机调查140位住院和门诊患者,大部分患者看病就医愿意首选卫生院,群众满意度达到85分以上。这些卫生院基本达到“看病就医方便经济、医疗服务安全可靠、公共卫生服务可及、内部管理规范有序、农村居民满意信任”的标准,代表了目前全国卫生院的管理和发展水平,在本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起到典型示范作用,为卫生院的发展提供了标杆和模板。

(二)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各地以群众满意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提高服务能力、改善服务行为、优化服务结构为主要内容,在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四川成都郫县安靖镇卫生院通过开展签约服务,做群众的健康管家,赢得了群众的满意信任。湖南省祁阳县文明铺镇中心卫生院注重内外兼修,在强化医疗质量的同时,要求护士化淡装、男同志穿皮鞋,着力打造卫生院的品牌形象。浙江杭州建德市乾潭镇中心卫生院的外科主任,身怀六甲,坚持工作30几个小时,累了就在手术室小憩一下接着干,被媒体报道后,感动无数网友。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深井子中心卫生院院长安柏松辞去区医院的工作,扎根卫生院,带领医护人员苦干实干,获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并被中央电视台推选为2015年“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的“活动特别关注医生”。

(三)激发了乡镇卫生院的活力。通过开展活动,卫生院主动听取群众意见,查找自身问题,积极开展整改,在服务环境、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等方面不断改进,有效激发了卫生院的内生动力,激发了医务人员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赢得了群众的口碑。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中心卫生院执行医师多点执业制度,通过上级医院高年资医师到卫生院开展医师多点执业,为辖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并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培训本院医务人员,着力提高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小丘中心卫生院开展“假如我是患者”的换位思考活动,通过体验、发现患者就医遇到的不便,及时改进,做到能一次性办完的手续绝不让患者跑两回,今天能办完的事情决不拖到明天办,用实际行动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四)促进了乡镇卫生院的改革和发展。各地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与本省(区、市)正在开展的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示范乡镇卫生院建设、规范管理等活动相结合,抓住影响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环节,着力补短板,推动政府落实责任,加大对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完善政府补偿机制,科学开展绩效考核,落实绩效工资,充分调动了卫生院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卫生院的改革与发展。山西省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不到位的情况,专门将编制到位率列为“一票否决”内容,规定凡编制到位率不足80%的乡镇卫生院,不得评为“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河南省为加强对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和医疗风险防控的重视,设置了乡镇卫生院有副高级及以上级别执业医师和统一投保医疗责任险两个加分指标。江苏省无锡市借此活动机会将部分县(区)原被截留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得以复原使用。

二、深刻认识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是促进乡镇卫生院改革和发展的契机。从2014-2015年度的活动成效来看,一些省充分利用这项活动,在提高服务能力、落实编制、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有效的努力,对各地开展活动起到了示范效应。“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光是卫生院自己的事。各地以此活动为契机,积极协调财政、人社、发改等部门,争取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推动地方政府落实责任,在一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尽力解决卫生院补偿不到位、编制核定不合理、绩效工资不落实等问题。通过开展活动,推动卫生院巩固运行新机制,激发内在活力,调动卫生院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卫生院的良性发展。

(二)“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为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015年,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对于农村来说,乡镇卫生院是落实分级诊疗的重点承载机构。群众心中都有一杆秤,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强不强、服务态度好不好、服务费用高不高,都是群众到卫生院看病就医时着重考虑的问题,这也正是“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问题解决得好,就能吸引群众,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问题解决得不好,群众自然就会用脚投票,往大医院跑,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就无从谈起。

(三)“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是提升群众获得感的重要举措。深化医改的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承担着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职能,是将深化医改的政策措施转化为实际行动直接传递给群众的重要平台和窗口。群众到乡镇卫生院就医方便不方便、常见病和多发病能不能得到有效处理、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有没有得到规范管理、0-6岁儿童的疫苗有没有及时注射、参合农民能不能及时报销医药费用等,都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决定着他们的就医体验和感受。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乡镇卫生院通过开展活动,与落实深化医改任务相结合,不断提高卫生院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优化就医流程,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做好群众的健康守门人。

三、扎实做好2015-2016年度活动工作

今年3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15-2016年度“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的通知》,对做好2015-2016年度活动工作进行了部署。

一是着力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通知》明确提出强化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提升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筛查、儿科、中医药等服务能力。鼓励通过发挥优势科室专长或者建设特色科室等形式,带动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鼓励各地通过组建家庭医生团队等形式,与辖区居民开展签约服务,变被动接诊为主动提供服务。

二是规范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开展项目要求,确保项目经费不浪费,老百姓能够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4月23日,《国务院关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决定》公布,对疫苗接种单位提出了更加具体和严格的要求。乡镇卫生院要严格落实决定要求,在接收第一类疫苗或者购进第二类疫苗时,要索要疫苗储存、运输全过程的温度监测记录,建立并保存真实、完整的接收、购进记录,做到票、账、货、款一致。同时,乡镇卫生院要规范开展疫苗接种工作,按照要求记录疫苗的品种、生产企业、最小包装单位的识别信息、有效期、接种时间、实施接种的人员、受种者等内容,接种记录保存时间不得少于5年。疫苗接种安全事关亿万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乡镇卫生院要高度重视,一定要把工作做细做好。

三是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务人员是落实深化医改任务的主力军,只有医务人员受到鼓舞,各项医改任务才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才能够顺利推进。各地要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做好重新核定乡镇卫生院编制工作,明确乡镇卫生院的法人主体地位,落实其用人自主权,坚持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科学开展绩效考核,落实绩效工资,结合医务人员工作特点,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允许将收支结余按规定发放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拉开收入差距,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卫生改革与发展 篇8

1 评价方法

1.1 上海各区县卫生局 (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以下简称“卫生计生委”) 及直属单位自评

通过区县卫生局 (卫生计生委) 和市卫生计生委各直属单位的自评, 形成“自下而上”的评估机制, 推动各区县及有关单位工作“回头看”, 找出亮点或差距。截至2013年6月, 全市17个区县和15家直属单位均完成了自评工作。

1.2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组织领导及专家现场调研

由市卫生计生委组织对所有区县和直属单位调研, 从而形成“自上而下”的评估机制, 深入了解和总结各区县及直属单位在卫生规划工作中的特点、现状及存在问题。截至2013年6月, 市卫生计生委领导带队完成了对全市17个区县和15家直属单位的实地调研工作。

1.3 第三方评估

市卫生计生委组织遴选产生的评估专家组负责实施第三方评估。第三方评估一方面以各区县及直属单位的自评估结果为依据, 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及访谈等方式, 综合评价各区县、直属单位的规划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 归纳分析上海市总体情况。

2 评估结果

2.1“十二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对照《上海市卫生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指标体系及目标, 截至2013年上半年, 上海市“十二五”规划中期各个指标的达标情况良好, 基本达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表1罗列了各个指标达标区县数。

考察每个指标的具体完成情况可见, 指标1至指标9反映的是上海市居民健康水平及公共卫生服务能力。9个指标中, 除消除麻疹一项指标外, 其余指标达标情况均较好, 大部分区县在规划中期即已达标, 表明上海市在公共卫生服务覆盖上取得优异成绩。指标10的提前达标则反映了上海市在无偿献血工作方面的显著成效。

指标11至指标13的达标率均不高, 表明在急救服务资源的配置以及反应性上仍旧需要进一步改善, 加大投入提升配置, 加强服务效率, 这与之后各区自报及调研所得的现存问题与实际困难亦是相符的。

指标14显示2/3的区县二级以上医院平均住院天数已达标, 显示了住院诊疗水平的提高。指标15到指标17的达标率均不高, 显示了上海市在资源配置上仍需要做出较大的改善, 特别是部分郊区县人均情况仍与指标预期差距较大。

指标18至指标20反映的是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情况, 护士及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中大专及本科以上人员比例与规划目标有差距。从人力资源结构上看, 上海市不同区县的配置差异比较大, 郊区的资源配置仍然不足。

指标21和指标22从全市的总体情况来看, 全市的老年护理和精神卫生床位总数已完成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 闵行、奉贤等区县在老年护理工作方面有突出表现。指标23显示的全市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数量, 已经超过了“十二五”规划要求的总量, 表明了上海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上取得的成效。

由于上海市新农合参保居民主要集中在郊区/县, 因而指标24和指标25仅从8个区县反映了具体的报销比例, 所有上报区县均达到了规划制定的报销比例要求, 有些区县如嘉定、闵行, 在市卫生计生委要求的基础上, 根据本区实际情况适当提高了门诊或住院的报销比例。

指标26和指标27分别反映了上海市中医学科建设及现代化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情况, 从目前情况看, 离规划目标尚有一定差距。

2.2 八大重要举措的预期完成情况

根据“十二五”规划中的八项重大举措及各子项目形成规划的责任状任务, 包括8项重点工作、29个子项目、70个评估指标。各区县根据各自目前开展的情况, 预测了到2015年的目标完成情况。

注:达标区县数/提供数据区县数

全市所有区县在这70个责任状的总体预期完成率为97.8%, 其中每项工作预期完成情况见表2。除个别指标外, 预期都能完成, 其中预期能100%达标的重点工作包括: (1) 中医药事业的加快发展; (2) 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和政风行风水平的提升; (3) 全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注:预期达标率=各分指标的预期达标区县数之和/各分指标的应达标区县数之和

3 讨论

上海市卫生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从2011年开始实施至今, 很多区县在多个指标上已经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 同时, 中期评估过程中, 各区县也反映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问题。

3.1 资源增长尚未适应社会经济及人口结构的改变

“十二五”时期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关键时期, 政府部门对卫生事业的重视和投入也不断提高。新一届政府成立后, 各条线创新转型的需要对上海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各区县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具体情况来看, 区域内人口变化给卫生规划带来了巨大挑战, 资源配置与增长同社会发展的需要仍存在差距, 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和外来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 (1) 人口老龄化导致医疗负担不断增加, 老年人口比例增加也使老年医疗和老年护理需求大量释放, 基层卫生服务尤其是健康管理和老年护理的任务更加艰巨[3]。 (2) 外来人口具有数量多、流动性大、文化层次较低等特点, 给卫生系统带来不小的压力。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医疗卫生需求, 导致医疗卫生资源更加紧缺。同时, 外来人口的人群属性使得针对他们的健康管理等服务项目的实施遇到一定的困难。此外, 由于大多数外来人口居住条件较差, 卫生意识不强, 存在着传染病暴发的隐患, 传染病防控压力不断增大[4]。 (3) 在偏远区县面临外来人口问题的同时, 中心城区则面临着人户分离的问题, 难以进行规范的系统管理。这也是某些指标未达标的原因之一, 如“消除麻疹”。

3.2 财物资源配置未能与卫生规划充分结合

各区县的资源配置和卫生投入需要和卫生规划实施相结合。《上海市区域卫生规划 (2011年—2020年) 》明确了每个区域内资源配置的相关标准, 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床位等都有按人口设定的标准。区域规划和资源配置同财政投入等其他政策也密切关联, 如何真正把资源调配起来, 需要各部门的互相协调和配合。但实际规划过程中, 不少区县缺乏针对本区县特点的区县级别卫生规划政策, 其他相关部门也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 因此, 实际的资源配置同卫生规划的标准仍不能做到有效的结合。

3.3 人力资源配置不足较为突出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不足是各区县及直属单位反映的重点问题, 社区医务人员、郊区医务人员、公共卫生、直属单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员配置不足。

造成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的深层原因, 首先在政策机制方面。部分区县机构编制限制较严, 影响新增人员的招聘, 由于人口导入等因素, 人员的需求增长明显, 因而加大了人员配置的缺口;有些区县仍然按照十多年前的老办法实行人员职称评定, 造成人员无法晋升, 人才流失严重。此外, 住院医师培训的政策机制虽然为培养合格的医师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培训期内无法正式聘用, 培训结束后选择去社区任职的医疗人员数量较少[5], 也使得实际培养的高学历人才在社区层面的比例较低。

其次, 人力资源配置总量不足, 并且存在部分结构不足。人力资源的配置相比物力资源来说, 其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 因此, 人员配置是长期问题, 需要医学教育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根据规划目标做到前瞻性培养。在医学教育培养卫生人力的基础上, 如何通过政策激励等手段让相关职业人群的收入核定符合其技术组成, 提高卫生职业发展的吸引力, 将是下一步工作需要关注的重点。

3.4 院前急救问题仍需改善

一是系统管理体制有待改善。由于行政隶属关系的不同, 市、区 (县) 急救资源分布不均, 无法进行有效整合, 且信息不能实时共享, 缺乏系统性、协调性, 难以形成合力。二是急救医师队伍尚需稳定。院前急救医师招录困难、流失严重, 已成为制约上海市院前急救系统健康发展的“瓶颈”。三是站点设置问题。中心城区站点间距3.5~5.0km左右, 站点间距偏大, 存在覆盖空白点, 重点区域网点保障不到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在10~13min,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8min左右的平均反应时间存在较大差距[6]。四是资源使用不尽合理。现有业务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医疗转运业务 (包括普通院间转运和送回社区或家中继续康复) , 影响市民真正的急救需求。五是法制保障相对滞后。上海市院前急救行业的规范运作缺乏有关法律法规的保障, 不利于急救事业的发展及对市民以及城市公共安全的保障。

4 结论

上海市“十二五”规划中期各个指标完成的达标情况取得显著成效, 基本达到时间过半, 任务过半的要求。但也可见在卫生急救服务、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以及学科建设上, 离目标还存在距离。在“十二五”卫生规划实施过程中, 需要重点解决服务供给与居民需求不平衡这一主要矛盾, 同时对于局部地区出现的突出问题予以关注, 完善配套政策制度, 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保证卫生规划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石光.区域卫生规划政策实施效果不佳的制度经济学解释[J].中国卫生经济, 2005, 24 (12) :9-11.

[2]马进.再论推进我国区域卫生规划实施的措施[J].中国医院管理, 2008, 28 (3) :1-2.

[3]李明, 李水静, 董恩宏.上海社区老年护理机构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 :13-16.

[4]谭晓红, 程晓明, 吴军, 等.社区外来人口卫生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 2006, 25 (2) :55-58.

[5]唐国瑶, 陈建俞.我国住院医师培训面临的现实困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5) :39-40.

卫生改革与发展 篇9

1 卫生职业教育现状

目前, 我国的卫生职业院校, 不管是中等职业学校还是高职院校, 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招生对象多为初中毕业生, 生源层次较低;以专业技能素质取代综合素质, 教育观念片面、功利化, 使职业教育走向职业培训的误区, 单纯强调学生某项操作技能而忽略对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陈旧;教学方法和条件落后;测评体系不科学, 重专业知识轻素质和能力;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卫生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和全民族健康素质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卫生人力资源开发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2]。大力发展卫生职业教育,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健康需求已是社会发展的潮流, 而我国卫生职业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这使得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3 卫生职业教育改革的措施

卫生职业教育包括药学、护理、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工艺技术等专业[3]。笔者以自己所从事的护理职业教育为例, 结合国外护理职业教育的一些经验, 探讨卫生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与途径。

3.1 转变教学思想, 更新教育理念

如果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只懂得如何针灸、如何推拿, 他充其量只能是一个针灸推拿匠而不能称之为针灸推拿人才[1]。教育不是单纯的“授之以鱼”, 而应该是“授之以渔”, 应通过平时教学, 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 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才能及时更新原有知识, 使教育终身化, 提供更好的服务。英国是最早提倡终身教育的国家, 加拿大是很重视能力培养的国家, 它所建立的以能力为教学基础的CBE教育思想体系, 对我国教育改革很有参考价值。

3.2 优化课程体系, 重组课程内容

以护理专业为例。与我国历来的中央集权性统一教育不同, 美国麻州护理教育评估文件中明确规定了护理课程设置必须由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组成, 护理专业课程占60%, 临床实践至少占护理专业课程学时的50%, 课程计划必须具有使学生护理能力发展的充裕时间[4], 这充分体现了美国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灵活性。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发现, 截止2003年, 文献表明已经进行了课程设置改革的护理院校有25所, 其中本科院校15所、大专和高职院校11所 (包含2所本科院校) 、中专学校1所[5]。由此可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知识的不断更新、交叉和渗透, 课程设置也在动态变化, 并非一成不变。

现代护理职业教育以“够用”为度, 护士岗位对医学基础知识的职能要求更偏向于知识原理的运用, 即具有宽泛性、实用性和开放性, 不要求学生在医学基础的某个学科领域具有英才能力[6]。优化课程、重组课程内容、削减学时是可行的方法。比如天津职工医学院, 打破了传统的内、外、妇、儿科护理的课程结构, 改为按人的生命周期的儿童、成人、老年、临终护理的课程结构, 并将护理课程拓宽到社区护理、康复护理、健康咨询以及科研、教育、管理等领域[7]。这种方法对其他卫生类职业教育具有参考价值。

3.3 教学方法多样化

根据专业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允许不同风格, 鼓励不同风格[8],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 又可以培养其学习、思考、总结与协作的能力。卫生职业教育中, 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临床见习、实地调研、技能比赛等都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2005年我校在护理教学中, 进行过PBL教学改革, 效果不错。通过课前布置讨论的主题, 课余时间学生查阅资料、临床见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途径解决问题, 课上教师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式教学, 既丰富了教学方法, 又促进了教学相长, 给学生自我控制学习时间的空间, 使学校教育不再是一次性教育, 而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和发展的终身教育[7]。

3.4 充分利用资源, 改善教学条件

对于可以在校内实训的专业, 应开放实训室, 增加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比如基础护理专业教学中的注射法、更单法、身体评估等, 可以利用实训室让学生模拟真实场景, 在配对练习中, 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灵活应变能力。

对于需要在校外实训的专业, 学校应努力拓宽实训渠道, 开辟医院、企业、社区等实训基地, 这样不但能满足实训单位人力的不足, 还可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使其在学习中拓宽知识面。

3.5 健全测评体系

改革过去单一的闭卷考试测评方法, 建立健全多元课程考核制度。除闭卷考试外, 还可结合执业考试内容与专业岗位要求, 通过操作考核、课堂提问、完成报告、书写小论文及到课率、作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既可突出理论重点, 反映学生实践能力, 体现“三基”要求, 又可在教育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6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一要重视“双师型”人才培养;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使高、中、初级职称教师比例协调。二要通过自我学习、继续学习、临床进修及外出参观、考察等多种途径, 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平台。高深的学术功底是根本, 自身的人文修养是灵魂[9]。只有不断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师资队伍, 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才会良性发展。

总之, 只有解决卫生职业教育现存的问题, 立足我国卫生职业人才需求的实际, 顺应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不断探索与实践, 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戚林.深化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2) :22~23.

[2]全建设, 曾琦斐.对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6) :122~123.

[3]朱扶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途径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13) :42~43.

[4]姜安丽, 詹林.美国护理教育评估及其与中国护理教育评估的比较[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0, 17 (5) :18~20.

[5]闫瑞芹, 沈宁, 蒋艳.我国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进展及未来趋势[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 :75~77.

[6]王娟.对护理教育医学基础课程开发的认识[J].中等医学教育, 1999, 17 (1) :10.

[7]顾炳余, 倪铭, 李虹, 等.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J].九江医学, 2001, 16 (3) :53~54.

[8]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1.

卫生改革与发展 篇10

在中央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部署和安排下, 职业院校应该抓住际遇, 结合实际, 发挥特色, 开拓创新。昆明卫生职业学院是目前云南省唯一一所医学类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 要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激烈竞争中赢得生存与发展, 就需要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思考和定位。

一、明确办学定位

为了履行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培养面向基层的医药卫生专门人才的神圣使命,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办学应该定位在必须始终坚持面向基层, 面向广大群众。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不但重视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养, 也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为的就是立足于全国、全省人民群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卫生服务模式的变革, 同时学院确立了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思想, 形成了以育人为本、人才强院、特色兴院、和谐建院的办学理念。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医学专业类教育, 目前的培养定位是技术应用性人才, 强调“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 强化动手能力。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努力构建以“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质考试”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模式, 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 尽量在学校取得资质, 毕业即能走上工作岗位。人才培养目标上, 以培养“学得好, 用得上, 下得去, 留得住”的医疗卫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标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学院通过开展各种人文教育活动, 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同时学院抓住各种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鼓励学生扎根基层、扎根边疆。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 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是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方针的直接要求。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中特别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具体要求。进行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 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推行如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 创新多种多样的顶岗实习形式, 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体系, 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 (国发[2011]11号) 中提到, 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 形成一批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和实训基地, 加强职业培训。以就业为导向, 努力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在国家、省、市的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 近年来,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依靠自身拥有五所附属医院、两所“二甲”教学医院, 以及省、市、县级百余所实习医疗机构, 各类合作的诊疗机构, 学院已经能够通过安排学生实习, 实习生所在的医疗机构了解和认可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在毕业后即就业。学院营造出这样便利的条件既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并落实就业, 又能使学院在专业化高职教育的竞争中保持活力, 办出特色。

三、调整专业设置

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 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 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在进行专业调整的过程中, 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 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 是为了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全过程, 从而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

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研, 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和跟踪调查,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增开和调整了一批专业设置, 坚持为市场培养人才、为用人单位打造高素质人才。学院目前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助产、医学检验、针灸推拿、口腔医学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药学、中医骨伤等专业。在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后, 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报考对应专业的本科院校, 继续深造。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教高[2000]2号) 中指出:“双师型” (是教师, 同时又是会计师、工程师等) 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双师型”教师指具专业技能扎实、理论专业知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技艺精湛、能胜任教学科研及生产实践的双重工作中的复合型教师。其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如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在卫生职业学校中, 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制订、教材的编写以及一体化教学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结合和统一;有利于学研相结合, 让学生改变了只侧重医学理论, 而轻实践的陈腐观念, 牢固树立重实践的观念。培养目标是卫生职业教育的特色办学的体现, 即指为了使学生能在毕业时不仅能取得学业证书, 而且还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这就需要学生平时积累一定工作经验, 即让学生在校期间内就完成所有的上岗前培训, 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对人才及人才能力的需求, 同时学生的卫生技能、科研及实际操作能力均得到全方面培养。可见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优质的核心力量, 也是卫生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首要条件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关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决定》中的要求是:实施专业的教师标准, 完善标准的教师资格。完善职业院校中担任了专兼职教师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有关政策。最终推进了大中型企业、高水平学校中“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培养。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现在有专职的教师共180余人, 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有67人, “双师型”教师共12人, 有中级、高级职称的人数占到教师人数的45%, 另外有6名教师已属国家级的骨干教师, 由此可见学院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风气的严谨, 师资队伍的卓越这些基本条件, 保障了学生能够学习到知识和技能, 这也成为学院向上深造的必要基础, 最终令学校活力十足, 进取不断。

五、坚持走“医校合作”的道路

产教融合是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推进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改革, 既是职业院校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 也是职业院校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的必由之路, 更是推动产业升级、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是实施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关键。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是一所旨在培养高素质医疗卫生技能型人才的高等卫生职业学院, “校企合作”中涉及到的“企业”主要是各级各类医院、卫生院、卫生室、诊所等医疗机构, 学院为市场培养合格医技人员需要让学生到医院进行实际观摩和操作, 为了能够给学生搭建充足的教学实习平台, 学院拥有五所附属医院、联系两所“二甲”教学医院, 以及省、市、县级百余所实习医疗机构, 各类合作的医疗机构, 能够安置学生进行见习、实习等教学活动。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是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正确选择。

摘要:在新时期下,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机构要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思考, 探求改革和发展, 从而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市场对高等职业卫生教育人才的需求与检验。

关键词: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思考

参考文献

[1]陈国忠, 秦红兵, 侍杏华.新医改视阈下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4) :67-69.

[2]季春元, 黄振元, 杨友谊, 邹丽.现阶段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国药业, 2014, (6) :17-18.

[3]刘治金.试论医学专科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2, (2) :30-31.

[4]费美扣, 王元生.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 2014, (8) :44-46.

[5]王会枝, 何永福.浅谈职业教育改革应与企业相结合[J].科技展望, 2014, (9) :14.

[6]单武雄, 刘鹤翔, 佘俭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怪圈及其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8) :238-239.

[7]张丹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 2014, (11) :131-132.

卫生改革与发展 篇11

关键词:学前卫生学 教学改革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中职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它是研究保护和增进幼儿身心健康的一门科学,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幼儿卫生、疾病预防、营养膳食等相关知识的课程,这门课学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将来幼师工作的效果。

很多学生刚开始接触这门课时,感觉课程内容相对较难,对课程不重视,从心理上排斥学习,甚至有畏惧、厌烦的情绪。再加上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多种原因造成学生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也使得教师教学的难度有所增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传授、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将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针对目前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希望能使教师、学生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好基础。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认识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前卫生学很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很枯燥、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应把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将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创设不同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学前卫生学的知识和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尤其在进行重要理论知识的教学时,它是最直接、最快速、最精练的方法,能让学生牢固掌握本学科知识,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2.案例教学法

在学前卫生学课程的教学中要经常运用案例教学法,即教师应用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一教学方法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实践性,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3.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境教学倡导情趣和意象,把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之中,为学生创设和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情境教学所具有的广远性能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使学生开阔视野、增强科学意识、提高动手能力,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既满足了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需求,也充分发挥了其方便、有效、经济的特点,能极大地满足教学的需求。

4.信息化教学方法

笔者将信息化技术手段与该学科课程教学进行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传播的优势,实现了知识资源的共享。信息化技术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

此外,现场教学方法是一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好方法,但要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必要的学科理论知识外,也担负着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开阔学生眼界的任务。因此在学前卫生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能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内容新颖,富有时代气息,紧紧抓住当前幼教改革的脉搏,不断寻求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卫生改革与发展 篇12

1 国家实行全民医保,民营医疗机构要积极争取进入医保定点医院,在医疗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促进自身发展

《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从2009年起3年内,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要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 0%以上。此外,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在校大学生、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逐步纳入医保。这意味着国家最终实行全民医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届时,将超过12亿人拥有医保。据此,医院如果不能成为医保定点单位,将失去很大一部分就诊人群。全民医保不仅是解决参保者看病就医问题,也给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为几千亿元的医保投入,约有85%会流入各级各类医院,从某种程度说,医保经费实际上是对医疗机构的间接投入。各级医院应通过合理、优质的服务把这部分钱赚过来。

目前没有进入医保定点的民营医院应积极争取,以规范的管理和服务,得到政府和百姓的认可,为进入医保定点医院打好基础。已经进入的要严格执行医保政策和政府的有关规定,坚决防止不规范的行为发生。从目前看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1 建立医保工作管理组织

不仅分工领导负责,还要有专职工作人员。熟悉申请定点医院的程序、材料、服务设施的标准要求,有针对性的做好加入准备,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2 建设完善的软件网络系统

按照医保工作要求,合理确定站点,完成联网改造,实现端口对接,以满足医保管理工作的需要。

1.3 规范对参保患者的诊疗服务

培训有关人员,熟悉掌握门诊医疗费和住院医疗费结算的有关要求,医保规定的疗程和用药时限,门诊刷卡就医的报销范围、标准和参保患者个人需缴纳的费用,防止拒付费用的发生。

1.4 保持和政府医保主管部门的沟通

经常联系,及时汇报,欢迎指导,使医保服务工作越做越好。

2 国家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公立和民营同等待遇,民营医院要从管理和服务等多方面练好内功

《意见》提出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这些是新医改的明确政策,是对民营医疗的扶植和鞭策。民营医院唯有加强自身建设,才能担当起社会责任,不辜负国家的支持。

2.1 管理要规范有序

包括严格执业范围和广告发布,严格医务人员注册变更,依法办医,不打擦边球;用药渠道正规,供应商资质齐全,货票同行;医护质量监控、医疗安全、医院感染、规章制度、医疗文书等都有具体的检查落实措施;环境布置温馨整洁,工作秩序好、效率高。

2.2 医疗要安全有效

各种治疗措施、手术、输液、治疗、用药科学合理,一切从安全有效出发,从病人的利益出发,防止和减少医疗差错。营销宣传、品牌包装坚持实事求是,不故意炒作和夸张。

2.3 队伍要稳定配套

注意研究市场经济形势下人才招聘、使用、管理的特点和规律。把适宜的薪酬待遇、打造技术平台、提供社会福利、营造和谐的氛围结合起来,向着人员队伍年龄老中青、职称初中高相匹配的目标不懈努力。

做到这些,关键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把投资经营医疗机构作为一项事业做长做强,在稳扎稳打中逐步获取经济效益,而不要杀鸡取卵。这应该成为所有民营医疗投资者、经营者的共识,是立稳脚跟,得到社会和民众认可的关键所在。

3 国家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以药补医的状况将得到扭转,民营医院要合理的规范用药,同时注重药事服务的开发

《意见》和《实施方案》提出,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购进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从2009年起,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增设药事服务费,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这些政策为民营医院的药品采购供应、使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3.1 进一步完善药品采购渠道

实行招标采购和自行采购有机结合,确保药品供应商资质合法有效,所供药品货真价实。要合理确定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物的使用配备比例,既着眼基本人群的基本医疗,也着眼有消费能力人群的某些高层次需求,保证药品合理安全的采购供应。

3.2 探讨药事服务的方式和途径

药物治疗是基本医疗手段之一,人们就医需求的提高,很多体现在对用药安全和高质量药品的追求上。因此要在开展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科学用药的咨询指导,开展为病人代拿、代煎药物服务上积极探讨,为患者提供更多的便利。

3.3 注重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建立临床用药不良反应登记,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建立联系,及时了解掌握药品不良反应的案例,指导医生在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上保证患者安全。

4 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研究探索,将推动人员有序流动,民营医院要利用这一契机,吸引更多的人才

《意见》提出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这说明以往在医生执业地点和限制上有了明显的转变,医生执业点将由一个变成多个。这对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盘活现有人才资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对民营医院合理合法的从大医院人才库中分一杯羹,而且使医生、医院、病人三方在医疗服务中共赢。人才队伍建设是民营医院的长远大计,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才队伍的强大,才是民营医院美好的未来。对此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4.1 制订人才团队建设规划

把队伍建设纳入医院技术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从专科布局、结构组成、年龄职称层次上明确数量,制定近期、中期、远期达成的目标,使人才队伍进出增添都在科学合理有序的调控中,克服目前存在的零碎、无奈、无序的现象。

4.2 为人才成长拓宽技术平台

在医院结构上从单一的门诊向门诊、病房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在医疗服务内容上,由单一的看病向治疗、保健、预防、健康管理的综合化服务转变;在技术手段上由常规方法向形成专科特色的方向转变。应支持医务人员在做好服务的同时,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参与科研课题的竞争;鼓励医务人员进修深造,参加各种形式的医学继续教育。对取得成果的人员应给予适当的奖励。使医务人员切身感到在民营医院这个技术平台上,和在公立医院没什么大的差距,甚至有的方面更好。

4.3 尽最大努力培养和稳定骨干人员

骨干人才的稳定和培养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骨干稳定则队伍稳定,骨干缺乏,则队伍不强。因此,除了制定合理诱人的骨干人才物质待遇外,要积极探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文化留人的办法和方式,使那些肯学习钻研、很用心敬业、综合素质较好的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人才都能进的来、留得下。

5 国家重点扶植县医院和社区医疗,提倡小病解决在基层,民营医院要调整功能定位,突出特色,服务取胜

《实施方案》提出,国家要在3年内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建设,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培训16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城市每所三级医院要与3所县级医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

民营医院多数规模较小,其服务对象和医治的病种与县医院和社区医疗中心有相似之处。县医院和社区医疗的加强,从一定程度上对民营医院造成了一定的竞争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医院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功能定位,在突出特色和服务上狠下功夫。

5.1 在服务对象上体现个性化

既要着眼普通群众,又要满足高消费群体;既要服务打工族,也要面向当地居民;既要面向青年人,也要服务老年者。根据各类人群的年龄、职业、生理特点,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

5.2 在服务内容上体现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正在从过去单一的医伤治病向既治病又预防的复合模式转变,不仅医好躯体疾病,也能得到心理的抚慰。因此,医院的服务要实行医疗、预防、保健相结合;院前、院中、院外相结合;生理、心理、生活相结合。按着这样的要求,更新观念,设计项目,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5.3 在服务水准上体现人性化

要赋予微笑服务更多的内涵,从一句话、一件事、一个环节做起,把服务的精细化体现在接诊、治疗、护理、手术、检查、环境等各个方面。让每一个来院就诊者得到尊重,感到宾至如归。

5.4 在服务策略上体现差异化

医疗服务涉及医院的各个方面,环境设施、医疗项目、服务内容、营销方式、设备仪器,都与服务密切相关。这些方面工作的开展,要不被别人的做法、经验所束缚,在借鉴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品质,这应成为民营医院的又一个特色。

6 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推开,一部分公立医院将改制重组,为民营医院参与改革提供了机遇

《意见》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民营医疗机构。公立医院的特需服务不能超过医疗服务的10%。这些要求,既是对公立医院改革的要求,也为民营医院发展提供了契机。这里有两点需要认真把握:

6.1 投资者对改制重组的公立医院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

包括医院固定资产、人员状况、专业设置、社会经济效益以及医院的历史沿革、债权债务等情况,都要调查了解清楚,然后结合自身人员实力、资金使用等进行分析选择,提出可行性报告或方案。参与改制重组的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整体收购、控股或入股、部分投资、托管等方式都可以尝试。作为投资方在参与改制重组过程中,要做到三个清楚:和医院原主管部门的关系划得清楚,自己的责权利搞得清楚,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得清楚。防止做夹生饭和日后扯皮的事情发生。

6.2 完全自己投资兴建的医院要控制规模

根据拟建地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医疗机构状况进行综合论证,医院不是越大越好,跨越式发展要适量有度。在房屋整修装饰、科室整体布局、各种配套设施上一定要突出以病人为中心,体现人性化、亲情化,方便就医;但在建筑材料、设备购置等硬件选择上要掌握适度。不提倡豪华奢侈,提倡舒适温馨;不提倡全部高精尖,提倡区分情况,突出重点;不提倡赶风头,提倡扎实稳健。总之要把钱花得科学、花得明白、花得有效益。防止拍脑袋仓促上马,建设中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或人员管理跟不上,造成浪费和被动。

摘要:从国家实行全民医保,民营医疗机构要积极争取进入医保定点医院,促进自身发展;国家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民营医院要从管理和服务等多方面练好内功;国家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民营医院要合理的规范用药,同时注重药事服务的开发;新医改允许注册医师多点执业探索,民营医院要利用这一契机,吸引更多的人才;国家重点扶植县医院和社区医疗,提倡小病解决在基层,民营医院要调整功能定位,突出特色,服务取胜;民营医院要抓住机遇推行改革等六大方面论述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民营医疗机构的影响以及民营医疗机构的应对策略。

上一篇:感温性能下一篇:情境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