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

2024-06-13

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共8篇)

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 篇1

摘要: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关系着学院课程改革,关系着学院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本文通过对南通理工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实践与研究,从课程概况、课程教学资源、课程教学方法、课程特色等方面阐述了计算机公共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与实践体会。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教学内容

21世纪是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已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灵活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使用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必要渠道,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我院校集中了各种资源,对各专业的骨干课程进行了建设改革,随着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我院所有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课程经过十余年的长期建设和发展,2011年该课程被确定为院级精品课程。本课程教学团队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的立项和确定

根据学院文件要求积极向学院申报该精品课程,申报表内容包括:课程负责人情况、主讲教师情况、教学队伍情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教学效果、课程特色与创新、课程建设规划。

其次由院教务处组织精品课程小组评委进行精品课程立项汇报,根据各精品课程汇报情况,认真审核互评确定立项是否通过。

2《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的实施

2.1《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的定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大一所有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更加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必备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是这门课程的最终目标。

2.2 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2.2.1 教学内容改革

(1)教学内容的选取

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以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为原则,采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实现教材和教学内容模块化。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要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原则,改革实验教学,加强计算机实践技能训练,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所以根据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本精品课程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实现“内容从简单到复杂,技能从单一到综合”的教学。

根据教学需求,精心设置教学任务,将教材章节的教学内容重新分解整合成8个章节,把每章知识点有机的融入安排设计的实际任务中,任务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方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2.2.2 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

本教学团队通过多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经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讨论研究,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提问法、启发引导法、谈论法、角色互换法等)进行理实一体教学。均采用机房+多媒体教学,网络在线学习平台等教学手段。

2.2.3 实践环节建设

本精品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故精品课程配套的实训条件也是实践教学建设的一部分。本精品课程教学环境良好,教学设施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目前学院已成立了“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主要任务就是承担全院各系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工作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工作。

2.2.4 试题题库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中试题题库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优秀的试题题库,对于经常性地测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题库练习和测试不仅是检验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本精品课程建设课题组,经过搜集整理分别建成了“理论习题与解析”和“实训习题与指导”试题库,并开发了网上在线测试系统,详述如2.2.5。

2.2.5 多媒体课件建设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精品课程网站既是展示精品课程建设各项内容的重要窗口,更是学生利用教学资源自主学习的一个平台。本教学团队从“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和“网络辅助教学功能原则”出发,精心设计与制作了以“因材施教”为主题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多媒体课件网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主要由以下几大部分组成:课程介绍(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设计、实训环境等)、电子教案、网络课件、视频解析、试题题库、在线测试、师生互动、学生作品。

本课件属网络型教学课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搭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线测试系统”和“BBS师生互动”交流学习平台。每个章节教学内容均设置难度不一的选择、填空、问答题,学生可随机抽题进行知识点的习题训练,通过在线测试了解和考查自己的学习情况,不断巩固提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BBS论坛方便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学习交流,学生可以及时留言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进行课后辅导和答疑,真正实现网络信息化的教学模式。

2.2.6 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因素,为了保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本精品课程团队所有教师都是中级或以上职称,由1名副教授、4名讲师、1名工程师构成,其中2名教师评为“双师”,课程建设过程中共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4篇。

2.2.7 教材建设

针对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普遍不太适应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的现状,,本教学团队根据学生特点,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与培养目标,精心自编教材,正式出版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与学习指导》教材,教材建设中完成文本、电子、多媒体课件一整套系列,已形成完整的教材包。

2.2.8 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

本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多年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考核情况,进行自我分析和团队交流,遵循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同时,以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B考试为目标,不断改进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更好的突出本课程教学特色,体现本课程教学目标。改革传统考试模式,将考试过程化、模块化进行。本课程取消期末考试形式的方式,实行过程化考核,总评成绩构成为:出勤×10%+平时作业×15%+平时测验×25%+全国计算机一级B成绩×50%。

3 精品课程阶段性检查与结题验收

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在学院精品课程小组的指导下,在课题组成员的积极探索、不懈努力下,于2014年12月完成结题验收。精品课程建设期间,学院组织进行了一次阶段性检查,本人进行了精品课程阶段性汇报,学院专家组对课程自述情况进行了初审,为精品课程阶段性建设与后期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2014年12月,本人向系部、学院提交精品课程结题验收申请表。院课程建设小组根据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组织进行自评,在规定时间内将自评材料与结题验收申请表交院教务处待学院组织验收。在课程自评基础上,再组织精品课程结题答辩(项目负责人在答辩过程中,精品课程小组评委对评估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进行考核、提问、逐项打分),评定出精品课程总分与等级,写出评估总结,交院评估专家组进行审定,公布结果。

4 精品课程建设期的收获与体会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期间,课题组成员积极研究探索、大胆创新,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获得许多宝贵经验和体会。

(1)优化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思想观念

作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思想,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构建教学内容,融‘教学做练’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2)努力实现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教学模式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教学团队每位教师应积极看待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问题,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少批评,根据“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尝试并努力实现分成层教学。从“因材施教”的角度研究其培养机制,用高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开展““因材施教”教学。

(3)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计算机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课程教学中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络在线学习平台。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努力实现精品课程中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互相研究讨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着力培养学生计算机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水平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对操作部分应精讲少讲,采取学生上机操作为主,教师辅导为辅教学原则,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水平。

(5)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注重双师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教师需不断提高教学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学历水平。优化“双师”结构、专兼职比例,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师资稳定、精于教学、科研突出的精品课程建设团队。

5 总结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是一项长期探索的工作,本教学团队始终坚持“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课程建设目标,开发了完整的教学资源和多媒体教学网站,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强了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完善了课程考核体系。本教学团队会不断努力,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研究与探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将来就业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丽芬,云彩霞,张秋菊.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研究[J].科技资讯.2013(28)

[2]鲁彦彬.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58)

[3]朱建军.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42)

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 篇2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创新能力

哈工大电子技术基础课程2003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精品课程。在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后续建设中,哈工大电子学教研室提出了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以育人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为国家培养精英人才、拔尖人才为目标,经过4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课程内容的前沿性、科学性是课程立教之本,因此必须建立立足基础、面向未来的先进、科学的课程体系。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眼界,培养学生具备认识新器件、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提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本专业的信心,是课程内容改革与创新的具体要求。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已成为现代数字系统设计的重要手段,一些大公司将掌握EDA技术作为考核学生科研潜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使学生掌握电子设计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及核心内容,哈工大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不断引入新器件,例如在系统可编程逻辑器件、在系统可编程模拟器件、FPGA和SPOC等。

针对EDA技术发展快,而实验平台建设和教学研究相对滞后的问题,哈工大电子学教研室先后申请了国防科工委和教育部创新基地建设项目资助,组建了教育部EDA/SOPC创新实验基地,为哈工大本硕电子设计自动化一体化教学提供实验平台,该研究项目获2007年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篇;本科生、研究生参加EDA方面的各种竞赛,获得各种奖励10余项。

二、教材建设

建设一流教材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材的编写一定要保证好教、好学。电子学教研室研究学科发展趋势,认真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将启发式教学、研究性教学和优秀生培养思路及成果融入新教材编写之中,将学科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新教材的编写之中。

2004年6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蔡惟铮教授主编的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基础电子技术》和《集成电子技术》,并列入国家百门精品教材立项研究计划。此外,为配合教学改革,2008年由高等教育版社出版了2本学习指导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学习指导与考研指南》、《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学习指导与考研指南》。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和《EDA技术与实验》正在编写中,拟于2009年3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三、启发式教学模式

采用问题教学法和发现法进行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法是在教师帮助下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求假设、进行推理、以求解决问题:发现法是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针对课程中需要启发的知识点,制订启发式教学流程,编写启发式教案,制作启发式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案例不断完善和修订,建立电子技术基础启发式教学案例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发现法和问题教学法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了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受到了学生好评。2005-2007年获得哈工大教学优秀奖1项、青年基本功大赛奖3项。学生评教优秀的教师占授课教师总数的90%。2007春季学期有3位教师获得了学生评教A+的好成绩。

我们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融入教育部教学研究中心、教育部教指委立项的“电工电子教学资源库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点讲解库”教学研究项目中,该项目获得2007年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研究性教学模式

将便携式实验箱、元器件发给全校电类专业的学生,将研究型题目的设计与实现引入理论课教学课堂,建立理论课与实验课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布置大作业,学生课后完成设计与调试,课上演示与验收;教师布置小论文,学生课后完成设计与调试,撰写科技论文;在学生中进行方案论证讨论,启发他们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求解问题的强烈欲望。通过大作业、小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该教学模式已从2004年初期的少数班级试用扩展到面向全校电类专业学生。目前已成功实践3年,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本科优秀生培养模式

本科优秀生是指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笔试成绩优异、实际动手能力强,能够筛选旧有、活化新知的学生。

1、将本科优秀生的培养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相结合,提高本科优秀生的电子电路的设计和调试能力

学生可以选择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所规定的题目,优秀生也可以选择来自教师的科研课题的题目,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主命题,进行实验研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技术资料,拟定技术方案。每人一套元器件,每人一个便携式实验箱。学生根据需要可以在实验室连接电路,也可以在宿舍、教室完成电路的连接,到实验室完成调试和测试任务。

2、将本科优秀生的培养与科技创新活动和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培养本科优秀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学教研室从1995年开始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并作为黑龙江赛区专家组组长单位,负责全省的竞赛组织工作。以“激发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组建了哈工大学生电子科技创新中心,为学生电子类科技创新活动及电子设计竞赛和竞赛培训提供软、硬件平台,营造一种科技创新氛围,探索出一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开展大学生电子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项目获得2007年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鼓励成绩优异、实际动手能力强的本科优秀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电子设计竞赛。指导教师为本科优秀生制订科学的培养方案,以项目研究为主题,注重理论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注重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提倡自主式学习,强调学生团队精神和意志品质教育。近三年我校大约有1000多名学生参加各种电子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成绩逐年提高。全国奖的数量分别是2003

年4项、2005年6项、2007年8项;一等奖数量分别是2003年1项、2005年3项、2007年5项(位列全国第三);获得嵌入式系统竞赛全国二等奖1项;获“飞思卡尔杯”智能电动车东北赛区奖两项;近三年获得校电子类科技创新获奖15项;获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3项。

3、将本科优秀生的培养与导师制相结合,按本、硕、博连续、有计划的培养模式培养本科优秀生

电子学教研室及其相关课题组吸收了一批科技创新、电子设计竞赛选拔出来的优秀生。以教授(博导)为带头人、以副教授和博士为骨干的优秀教师队伍,为本科优秀生制订长期、周密的培养计划,按照本、硕、博连续、有计划的培养模式培养本科优秀生。在指导方面,导师明确本科优秀生各自毕业设计的难点,坚持个体个性发展的原则,让个体意识能够得到最大潜力的飞跃。2005-2007年课题组所指导的学生获优秀毕业设计论文8人;获罗克韦尔奖学金、通用电气奖学金等奖励22人次。

4、将本科优秀生的培养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培养本科优秀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研工作能力

吸收本科优秀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在科研工作中完成一部分教学任务。这些学生参加1项或2项科研项目,拓宽了本科优秀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了本科优秀生创造性思维和科研工作能力。2005-2007年课题组成员所指导的本科优秀生申请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已获专利证书3项,其他等待批准。

5、将本科优秀生的培养与“创新研修课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了实施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拓宽和增加高水平教师为本科生授课的机会,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对本科教学的促进作用,电子学教研室的教授(博导)从2006年秋季学期首批开设4门以培养本科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授课宗旨的“创新研修课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研修课题深入学习和调研,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学习寻求答案所需的方法和手段,培养了优秀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研修课程”的学生作品“110V/40A混合式直流接触器”和“智能小红帽”获得2006-2007年度校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二等奖。

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 篇3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 使学生能在工作中通过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 是我们计算机教师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中职教育中计算机教学不能只限于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基本使用, 更要重视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素质, 使学生具有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于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 计算机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 也是一项应用学科。职业学校培养的主要目标不是专门从事计算机研究的人才, 而是适应岗位需求, 会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型人才。这就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

所以我们计算机教研组在努力建设校级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 使本课程在我校达到“一流的教师队伍, 一流的教学内容, 一流的教学方法, 一流的教材, 一流的教学管理”的先进水平, 以满足培养合格乃至优秀中职毕业生的要求。

一、背景

(一) 分析90后学生特点

在传统课堂上, 我们多数教师总觉得坐在教室里的都是“厌学生”而不是“学生”。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差, 解决生活问题的技能差。一些中职教师总抱怨“施教者呕心沥血, 受教者无动于衷”。可是为什么星罗棋布的网吧里, 却总有鏖战正酣的学生在“学习”游戏?为什么我们眼中的“厌学生”在虚拟世界里却是有两把刷子的“高手”? (见附表)

我们的学生正是附表1中的Y世代人[1]。他们被赋予了新鲜的时代特色, 和我们教师、家长存在巨大的代沟。他们的世界是个充满选择的世界, 他们的世界没有“永远”;他们喜欢改变;他们不喜欢毫无瑕疵、神一样的权威和偶像, 而是更容易接受真诚的、不完美的人的影响;他们喜欢挑战权威;喜欢电脑游戏里控制的满足感;他们渴望被信任, 被认可, 被承认, 被接纳。

中职校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薄弱, 他们更缺少成功的经验, 更需要体验成功, 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赞赏。作为育人者, 我们不是简单传授知识的教书匠, 而是需要了解他们, 分析学生特点, 认同他们的情绪, 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在了解、关爱的基础上,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会成为学生可信任的“权威”。

(二)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的滞后性

计算机技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一门学科。所以教学内容和最新应用软件往往存在3-5年的滞后。也就是说,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不可能与信息技术的先进水平并驾齐驱, 而只能是动态的跟踪过程。任何企图像数学、物理、化学那样将教学内容保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的, 都是不符合信息技术发展规律的。所以我们计算机教师要不断推进技术更新和内容更新。

2. 教学方式单一, 缺乏深度

计算机课程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先讲解示范, 学生在下面沉沉地听, 教师演示完毕后, 学生照葫芦画瓢上机操作。这往往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因为教学方式单一, 学生实践不够深入, 学生难以对工具软件有系统全面的认识, 导致学生知识技能薄弱, 缺乏深度, 不会探究和拓展, 没有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师资情况复杂

中职校计算机教师以两类人居多:一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 但不是师范“科班”毕业, 专业知识有余而教学水平不足。另一类人是“师范”毕业, 但是其他学科的教师改行。有的是兼职, 没有受过正规的系统专业训练, 半路出家, 自学而成, 专业水平总的来说不高。

二、如何建设精品课程

(一) 课程团队建设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 我们计划练就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

1. 经过两年建设使课程团队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

课程团队的高级职称教师达20%以上、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达50%以上。

课程团队的本科学历教师达到100%, 45岁以下教师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达到40%以上。

2. 教师团队全部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教师证

学校应重视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 提供机会和时间, 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计算机教研组组长, 我很重视团队建设, 带领大家一起开展课题研究, 鼓励团队成员多思考, 勤总结, 参与教改、课改, 撰写教研论文, 多出成果。要坚持定期召开教研组活动, 形成长效机制, 督促大家共同成长进步, 使我校教师拓展知识, 增长见识,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 成为与时俱进、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师。

(二) 课程内容建设

1. 处理教材内容, 自编校本教材和大纲

(1) 内容分层, 补充更新。在处理教材内容上, 应有广度和深度, 并注意更新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 计算机文化基础内容应包括:A.计算机绪论;B.常用Office办公软件应用;C.数据、文件的组织与管理;D.微型计算机原理;E.计算机硬件系统;F.计算机软件系统;G.计算机网络基础;H.多媒体技术基础等。在基础知识上, 教师应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 以实现分层教学, 并对最新技术进行适时补充。

比如, 我在讲解“计算机病毒与信息安全”时, 学生获得了电脑病毒的相关知识后, 我在“课外拓展”环节设计了问题:“木马是电脑病毒吗?木马和电脑病毒的区别在哪里?”学生通过Internet网络自主探究答案, 讨论分析后汇总结果。通过拓展, 课堂内容有了深度,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联系实际, 能使学生快速了解最新技术和信息,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就业为导向, 加强计算机技术与学生本专业的内容衔接, 编写校本教材与大纲。我校目前正在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计算机基础及MS Office应用 (2013年版) 》。教材对我校护理专业的学生针对性不强。根据学生的要求、特点和医院对护理人才的需求调研, 我们开发了校本教材和实施大纲。校本教材突破统编教材的知识体系, 按模块化知识结构编制教材, 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 添加护理工作中的实例作为任务、项目或者习题, 让学生学得懂、够用、实用、能用, 缩短与临床实际的距离。

2. 以应用为目的, 构建完善的教学素材库

在工作中, 我们教研组建立一套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共享教学素材库, 主要有:教与学的媒体:教案、多媒体课件、课程作业、教学案例、实训内容等。网上资源建设:所有教学指导文件和教与学的媒体、等级考试相关材料等。各位教师群策群力, 无私地拿出自己多年积累的素材, 与团队共同分享, 在分享研讨的基础上, 资源实现了共享, 素材库内容的质量也有提高。目前素材库还在不断丰富中。

(三) 计算机软、硬件建设

计算机教学应紧跟计算机发展步伐, 中职教育重在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 教学中所需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及时更新就必不可少。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最先进、最有用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具备较高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才能够提高中职办学的质量, 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2]。

(四)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从图2学习金字塔可以看出, 传统课堂上的听讲、阅读、视听、演示, 都属于被动学习, 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低,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传统教学偏重教师的教, 现代教学侧重学生的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学在本质上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我们教师要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 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学生以探究、主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讨论、实践和“教授给他人”中构建知识体系。学生真正主动学习了, 知识留存率和教学效率才会大幅度提高。因此如何在中职计算机课堂中进行改革和创新, 将是建设我校计算机精品课程的关键所在。

1. 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近两年我校一直在积极推进“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个完整、复杂的“生态系统”, 包含了思维导图法、大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引导 (任务驱动) 法等多种教学法。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 创设不同的情景, 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提问“你崇拜黑客吗?”的问题时, 可以使用大脑风暴法让大家畅所欲言;在讲解计算机系统组成时, 使用思维导图法, 使知识脉络更加清晰;在创作Word电子板报、贺卡、简历、Excel表格、畅游Internet网搜集信息时, 使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中还可以设置学生操作表演、小竞赛等环节, 激发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体验、参与、合作、交流与展示, 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2. 理实一体化,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理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计算机学科所具有的特点, 以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 是一种改革和创新。理实一体化的思想就是把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完美地结合, 对于学生的能力提高将会发挥巨大作用, 将操作技能和理论素质在相结合的培养框架下得到构建。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 使得学生在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同时, 也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能够实现举一反三, 为他们拓展了知识的应用领域, 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3]。

3. 改革考核制度

(1) 多元评价。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 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 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根据这个理论, 对学生学习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 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评价主体要多元化。[4]

(2) 以证促考。我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学年, 学年结束后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一级MS Office) 。首先, 等级考试并不仅仅考学生, 其实也是在考教师。为了带学生参加考试, 教师会自觉了解考试信息、考试大纲、考试题型, 进而整合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在备考中, 教师找重点、难点, 并积累了很多操作技巧, 这将大大提高教学水平, 实现以证促考、以证促学。

其次, 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教师和学生目标定位明确, 各个计算机任课教师之间教学目标统一, 成绩能较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水平。如果自己教、自己出试卷, 教师可以控制学生及格率、优秀率, 考核机制不够客观, 不能真实反映各个教师、各个班级学生的水平差异。

再次, 获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 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机房局域网和Internet技术

利用多媒体技术, 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 用教学课件可以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来, 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机房局域网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 能为学生创造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Internet技术更是将课堂无限放大, 通过遨游因特网, 学生会找到最新的知识, 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最有价值的计算机资料。这在教师的实际课堂上是很难获得的, 因此, 互联网能把世界的知识全部汇集起来供学生学习和使用, 学生可以自主探究问题答案,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宽课堂内容, 增加教学深度, 并教会学生享受健康网络生活。

5. 计算机教学要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计算机教学中, 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 还要研究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因素, 要重视实践教学,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要重视合作教学,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要重视对学生的职业教育,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能够懂得诚实守信、勤劳奉献的价值, 使学生成为拥有良好职业操守的人, 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未来更好就业, 计算机教学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的体现。[5]

课程是中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必要渠道, 抓好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在中职学校更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自身不断完善和继续发展。对课程建设研讨要制度化, 要广泛深入地交流。我们要努力打造校级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 最终为未来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创造出高效优质、科学合理的教学系统新模式。

附表:

参考文献

[1]陈翼.80/90后之教与学·学习积极性教学设计专题培训.内部学习材料.

[2]劳德兰.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J].市场论坛, 2013 (4) .

[3]贡国忠.理实一体化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 2013 (31) .

[4]孙效彬.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操作技能的评价策略研究[J].学周刊, 2013 (1) .

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 篇4

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 是指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一般说, 信息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 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 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我们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 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总目标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培养计算机类岗位的高素质专才, 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多媒体的网络教学, 使教学模式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 学生可在任何地方进行网上学习, 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教师。学生通过上网提出问题、进行作业提交, 教师实行网上解答, 考试出题, 布置并批改作业等。学生可自由选择所学时间、地点、进度、内容等, 网络教学的双向互动使学生主动参与进程。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及时了解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也得以更新, 能客观公正地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又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整合, 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计算机教师用于演示的工具, 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不仅仅是表现为策略或内容上的交叉、渗透、组合和综合, 更重要的是所表达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所以精品课程的建设要从多方面着手

1.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

明确教学大纲的作用是“规范教学行为、引导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 以前的教学大纲按照章节目录的顺序进行编排, 内容和进度统一化, 过分强调规范教学行为的作用, 已经不适应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需要。为此, 对教学大纲进行了研究和改革, 按照教学内容模块化的方式进行编排, 规定各模块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重点、难点等, 使得教师能够在保证模块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内容, 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发挥各自的特长, 从而发挥教学大纲应有的作用。

2.网络资源及教学平台的使用

网上教学包括网上课堂、网络辅助教学系统、课件点播系统、网络考试系统和互助学习课程网站, 它采用先进的体系结构, 融合了校内外教师对于网络教学的多项研究成果, 是一个全面支持网上教学的系统平台。它给全校师生提供一个全面实施网络 (辅助) 教学的环境, 能更好、更方便的解决教师和学生网上交流问题。

(一) 内容媒体设计

分析学习内容, 选择高新教学媒体。课程的内容要提炼“精”字。教学内容的选择不是传统教材的搬家, 应适宜计算机网络信息内容, 分解教学内容形成知识节点, 结构图或概念图的方式组织这些节点, 做成教学目录.供学习者选择路径。除了视频录像、电子教案等, 更需注重目标导向内容。以文本、图形、语音等静态呈现方式表现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用虚拟现实技术、动画影视片断视频讲课等动态呈现形式, 发挥学生视觉、听觉等多路感观的综合作用, 可应用不同层次的媒体, 统一与变换相结合, 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师生交互工具

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获得答案, 教师了解学习情况, 可见师生交互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给师生身处异地提供方便, 随意交流。开发交流工具:同步/异步讨论园地、协同工作工具、课程电子邮箱等, 支持多媒体系统如图形、语音、视频、电子白板等。

(三) 计算机教学过程科技文献同步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为了使学生了解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科技发展情况, 同时, 引导学生理解某些典型创新成果与所学基本原理是如何联系的,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程组研制了科技文献同步检索系统。其中包括中英文科技论文与中文专利检索两部分内容。学生只要输入任意一个与计算机相关的中文或英文关键词, 即可找到反映当前科技进步的文献。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分析某些典型的创新成果与所学原理是如何联系起来的。用这种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取得了明显效果。

(四) 基于WEB的虚拟实验室

建立虚拟网络实验, 即在网络中创建可视化的三维环境, 一种实验对象就是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用户在进行虚拟的实验时, 只需鼠标点击及拖曳。结合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仿真技术与一体, 是网络虚拟实验室实现的基础。赋予虚拟实验室的智能化特征要虚拟实验技术与认知模拟方法的结合, 人人都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室, 进行操作仪器和各种实验。要求学生通过上机实习, 深入理解广域网、局域网及Internet的体系结构与协议原理, 了解局域网组建的常用技术及方法, 学习添加网络协议及网络服务, 实现网络打印, 熟悉Internet常用技术, 学习利用网络查找资料, 为以后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关内容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综合学习各方面知识, 才能做好有关计算机的实验, 从而获得系统级的分析、设计、管理、应用的能力。

摘要:计算机网络对信息社会中的活动.个人发展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分析了计算机专业课程网络系统结构现状, 制定了网络精品课程设计要求和目标, 提出了计算机精品课程专业建设方案。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

参考文献

[1]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校英语精品课程建设.2010-3

[2]李少纲.《电工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福建高教研究》2009 (2)

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 篇5

系统平台设计时, 采用的是Dreamweaver CS5为开发工具, 利用ASP技术, 以ACCESS数据库作为后台数据库, WEB服务采用windows xp平台的IIS实现。系统有一个功能强大的在线交流平台和在线考试平台:可以进行资源下载, 模拟考试, 在线答疑, BBS交流, 视频学习。本系统用户不用注册即可提交疑问, 回答问题, 便于各地学生在线交流, 用户只需要通过浏览器访问就可以实现操作。

1 系统开发技术分析

本系统采用B/S结构, 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该结构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结构。在该结构中用户通过浏览器向服务器发出请求, 服务器对浏览器提出的请求进行处理, 将用户所需信息重新返回到浏览器上。客户机端无需安装软件, 只需在服务器端上进行简单的设置, 数据的请求和返回的结果均以网页形式完成, 这样方便系统的管理, 适合管理员的使用习惯。

通过对本系统功能及应用各方面的综合分析, 本网站采用Dream weaver cs5作为前台设计工具, 在此基础上运用动画制作软件Flash cs3设置动态图片和Flash文档、运用图形处理软件Photoshop cs6对网站中运用到的素材进行处理。后台设计采用ASP技术及ACCESS数据库开发工具, 通过ADO对象访问数据库, 最终建设成一个有持久生命力兼容性、可扩展性、安全性良好并可以满足师生获取信息和服务的教学网站。下面对本网站涉及到的技术进行简要的介绍。

1.1 HTML语言

HTML (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 超文本标记语言) , 是一种专门用于创建Web文档的编程语言, 它告诉Web浏览程序如何显示Web文档的信息, 如何链接各种信息。使用该语言可以在其生成的文档中包含有其它文档, 或包含有图像、视频、声音等, 从而形成超文本。

1.2 ASP技术

ASP (Active Server Page, 动态服务器网页) , 是由微软公司开发的服务器端的脚本语言运行环境。它包含了使用VBScript或Jscript脚本程序代码的网页。当浏览器浏览使用ASP编写的网页时, Web服务器就会根据用户不同的请求生成相应的HTML代码然后再返回给浏览器, 这样浏览器端看到的就是动态生成的网页。

1.3 ADO

ADO (ActiveX Data Objects, 动态数据对象) , 是微软提出的应用程序接口用以实现访问关系或非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客户端应用程序能够通过OLE DB提供者访问和操作在数据库服务器中的数据, ADO支持用于建立基于客户端/服务器和Web的应用程序的主要功能。

1.4 ACCESS

Access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基于Windows的桌面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是Office系列应用软件之一。它提供了表、窗体、查询、页、报表、宏、模块7种用来建立数据库系统的对象;提供了多种生成器、向导、模板, 把数据存储、界面设计、数据查询、报表生成等操作规范化;为建立功能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方便, 也使普通用户不必编写代码, 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数据管理的任务。而且ACCESS数据库还具有大型数据库的一些功能, 支持事物处理, ACCESS不仅是数据库管理系统, 而且还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开发工具。

本精品课程系统选择使用ACCESS, 主要是因为:ACCESS数据库要比SQL Server要简洁, 容易操作和管理。

1.5 Dream weaver

Dream weaver是专业网页设计、网页可视化编辑、网站管理的软件。它采用了多种先进技术。同时Dream weaver可以创建兼容性较好的网页, 以适用于各种平台和多种浏览器。开发人员可以将其选择的服务器技术与Dream weaver配合使用, 建立起将用户连接到数据库、Web服务和系统强大的Internet应用程序。

2 课程建设与功能模块分析

2.1 精品课程建设分析

截止到2011年3月, 共评选出3910门国家精品课程, 其中普通本科2513门, 高职高专1045门, 网络教育209门, 军队院校143门。统计数据说明:课程建设数目总量增加幅度比较大;本科类、高职高专类课程建设较为合理;课程建设数目增加幅度大。而商丘工学院精品课程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完善的精品课程网站, 课题组成员有志打造一个省级精品课程网站。

2.2 系统需求分析

根据学院关于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工程的实施意见中, 提出要加强科研工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又根据社会对毕业生计算机水平的要求, 特提出将《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精品课程来开发。

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为我院各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公共基础课程。同时, 立足于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针, 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根据社会发展需求, 分析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的需求,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以及在计算机应用上的创新能力, 为学生将来的科研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 了解软件设计与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 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具备安装、设置与操作现代典型计算环境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

2.3 系统功能分析

本系统要求采用Browser/Server模式设计开发, 可以作为学院的在线教学课堂;可以为管理员的辅助教学或者网络教学提供一个完善的教学网站;学生可以利用该教学网站来完成一些课程的学习任务。

功能模块划分:

1.课程简介

2.教学资源功能

3.在线考试功能

4.答疑专区功能

5.教学团队功能

6.BBS交流功能

7.教学改革功能

3 系统模块设计

3.1 系统设计的原则

在Web应用系统设计时, 要尽量遵循web应用系统设计原则。这些原则有:

3.1.1 实用性

这是开发软件最基本的原则, 直接决定系统的成败。每一个提交到用户手中的软件都应该是实用的, 能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 否则就是失败的设计。

3.1.2 适应性和扩展性原则

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 特别是web应用要适应多种运行环境, 以应对未来环境的变化和需求。

3.1.3 可靠性原则

系统应该是可靠的, 在出现异常的时候应该有人性化的提示信息方便用户理解异常的原因, 或采取适当的应对方案, 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

3.1.4 维护性和管理性原则

3.1.5 安全性原则

3.1.6 总体规划、分层实施原则

3.2系统设计模块划分

根据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 可得到系统总体结构图如图一:

3.3 系统设计的目标

建设成深受学生喜爱的精品课程, 课堂下学生和教师能够自由交流, 通过形式丰富的多媒体课件、网络学习资源, 使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有力工具。以现有的教学改革成果为基础, 进一步丰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 建成一个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群组;配合课程群组建设, 编写适合社会发展的案例和实验内容;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群体, 开展模块化教学;不断地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育技术恰当地应用于本课程。

实现目标的基本步骤:

3.3.1 多媒体课件设计, 资源收集准备

3.3.2 进一步修改《大学计算机基础》, 以便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1.3 建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站, 解决学生与教师,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网上互动

3.1.4 建立在线考试系统

3.1.5 建立在线答疑系统

3.1.6 加强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的建设, 使梯队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更趋合理, 五年内, 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中青年教师比例争取达到95%以上, 造就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3.1.7 积极向各学校、各专业精品课程学习, 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持久地进行下去

4 结束语

本精品课程经分析和设计, 可以满足学生课下学习的需要, 对所有的课件和实验内容可以提前或课后进行查看, 帮助学生对所讲授的主要内容、教学进度、教学重难点、实验内容、实验大纲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学生可以自由掌握课后时间, 自主学习, 提前预习, 另外还可以实现在线考试, 在线答疑、BBS交流等。这样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是一种提高。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 以教师为辅”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高岳, 马帅.基于ASP的高频电路精品课程动态网站的设计, 科技向导.2011, (27) .

[2]杨璐婷, 刘天时.ASP+Access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

[3]杨祥洪.微机原理及应用精品课程申报信息平台设计与开发.2010, (3) .

[4]薛德枢.通用精品课程网站开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008, (11) .

[5]吴伟敏.网站设计与web应用开发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6]张景峰.ASP程序设计教程.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7]教高[2007]1号,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作的意见.

[8]郑晓丽, 王峰.精品课程协作探究式学习平台的构建,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

[9]王娟.基于ASP与Dream weaver数据网站的开发, 制造自动化.2010.

[10]黄绘.基于ASP技术开发基于B/S的网络课程系统, 广西大学学位论文.2009.

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 篇6

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 只包含计算机基础操作内容, 不能满足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 为了更好的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医院管理领域以及临床诊疗中, 我院从2012 学年开始实施计算机课程改革, 确定了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医学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 2013 年批准立项《医学信息服务于医学专业建设研究》为院级课题, 于2014 年结题, 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为进一步加快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推动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培养医疗行业发展需要的既懂医疗又懂计算机操作的复合型人才。2014 年该课程申报院级精品课程。

2003 年4 月, 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说法,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由此可见, 精品课程不仅指课程的内容, 还包括了与课程相关的一切要素, 包括教学、师资、资源、管理等。因此, 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精品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

一、课程设计的整体思路

《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 既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思考能力, 又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根据社会对应用型高技能岗位人才的需求, 坚持“以服务为目的,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指导思想, 针对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结合职业岗位群的特征, 将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线构建的学科型课程模式, 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以任务引领知识组织教学的职业课程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采用工学结合模式, 将工作任务设计为“学习项目”, 采用项目化教学, 按项目的不同采用任务驱动、行为导向、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

二、教材的选取与使用

目前, 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所采用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 教材单一, 内容统一。不能结合专业特点、满足专业的需求, 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就高职院校医学生而言, 掌握一定的医学信息系统知识尤为重要。因此, 课程组成员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考虑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教材的新颖性, 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 所包含的内容有:医学信息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医疗服务信息系统等。经过4 年实施, 该教材能够很好地满足教学要求。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课程组成员有课程改革经验的教授, 又有长期在教学岗位上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及教学第一线的中坚力量, 还有能注入新活力的研究生, 具有一定的研究理论和研究经验。在《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精品课的建设过程中, 由有经验的资深教师作为课程的带头人, 参加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管理中心组织的全国医学信息技术培训 (MILC) , 获得注册讲师资格, 具有全国医学信息技术培训 (MILC) 证书, 成为双师型教师, 为精品课程的实施作保障, 形成了精品课建设的队伍。

课程组成员6 名。其中教授1 名, 副教授1 名, 讲师4 名, 硕士研究生4 名, “双师型教师”3 人。

四、课程内容的组织与设计

根据课程体系和内容, 本课程采用模块化、项目化组织教学, 分为三个模块, 医学信息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七个项目:医学信息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Office办公软件系统、信息系统安全、医疗服务信息系统。

医学信息基础知识模块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医学信息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模块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操作技能、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等;医疗服务信息系统模块, 由于目前各大医院采用的医学信息系统不同, 针对我院实际情况采用四川九阵公司开发研制的医疗服务信息系统, 使学生使用计算机掌握医院就诊的流程及使用。

五、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1.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以具体的应用案例为素材, 导入概念和知识, 起到了易化知识、化解难点、加深理解的效果。

2.“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所谓“三位一体”教学法就是在实训课中教师在计算机上教, 学生在计算机上学, 然后在计算机上做, 这种边教边学, 边学边做的方法, 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达到了教、学、做合一, 手、脑、机并用的效果。

3. 任务驱动法

根据该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每节课教师都布置一些任务, 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带着任务去做, 有助于锻炼学生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本课程所要进行的所有实训任务:

上机实训一计算机键盘操作与指法练习

上机实训二资源管理器的操作和文件管理

上机实训三文档的创建和编辑

上机实训四Word文档的排版与修饰

上机实训五Word表格的制作与编辑

上机实训六Word图形的绘制与编辑

上机实训七数据录入与表格编辑

上机实训八表格公式与函数的使用

上机实训九演示文稿的应用

上机实训十医院信息系统的使用

上机实训十一临床信息系统 (门诊系统)

上机实训十二临床信息系统 (住院系统和护理系统)

上机实训十三电子病历和药品管理信息系统

4. 情景教学法

由于引入了医学信息系统,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模拟医院的工作流程进行操作, 可以使学生熟悉医院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5. 项目教学法

该课程依据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组织学习项目, 根据课程内容可分为7个项目, 每个项目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建设

1. 硬件条件

近年来, 学院投资1000 余万元建设和完善计算机基础课实训教室、实训基地。机房拥有400 余台 (套) , 连成高速局域网的各类计算机设备、服务器, 并与校园网相连。实训室均拥有专用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微机、投影仪等设备, 形成集教、学、做、练于一体的实训环境。

2. 软件条件

各类实训室的计算机、服务器中均安装有不同平台不同版本的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和各类应用软件, 并与校园网相连, 校内开设有多台专用FTP服务器, 提供软件和数据资源的共享。学生可通过网络获取各种学习资源。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 除了安装操作系统软件, 办公自动化软件以外还需要安装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安装四川九阵公司研发的医学信息技术培训软件。

3. 内容丰富的课程教学网站

学院开通了精品课程网, 可以将本课程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 (课程大纲, 课程计划, 电子课件、授课教案、习题、实训项目指导书、录像、已开发的部分课程的Flash课程件等) 放在教学资源网站上, 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校内的局域网进行网上在线学习和资源的下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七、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和电子实训室相结合

学院投资建成了多媒体教室, 充分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 改变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单一性, 扩大了信息容量, 完善了计算机教学课堂结构,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 仿真模拟教学

由于学院《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采用的是九阵公司开发的软件, 因此, 学生在学习期间主要对该系统的数据中心、门诊管理、住院管理、医护管理、药房管理药库管理、物资管理和财/ 报表系统进行仿真和操作。

八、考核方法

考试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一部分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将平时作业, 考勤情况占总成绩的30%, 体现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技能;期末的实践操作考核占总成绩的70%, 体现了学生扎实的操作能力。另一部分, 为了将该课程应用到以后的学习、工作中, 组织学生进行职业证书考试和职业技能大赛。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以参加工信部组织的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资格证书考试, 取得相应的技能证书, 通过竞赛, 使竞赛内容融入教学内容, 实现课证赛深度融合。

结束语

本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已开发形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有了稳定的教学队伍, 达到了精品课的示范性标准。主讲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学经验丰富, 教学特色鲜明。

本课程是一门包含了实践性教学的课程, 该课程的教师既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 又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精心组织安排教学活动, 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

参考文献

[1]http://www.jingpinke.com/.

[2]李晓辉, 朱勇, 周东升, 宋晓强.Visual Fox Pro数据库与程序设计精品课建设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14, 4 (4) 72-74.

[3]杨玲娟, 高广林.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建设之我见[J].甘肃科技纵横, 2011, 3 (40) 171-172.

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 篇7

关键词:中职,课改,精品课建设

我校于2011年6月被三部委批准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建设校,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 两年建设期内, 以就业为导向, 校企深度融合, 深化并实践“三基四结合、分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分层递进、双证融通、岗位引领”的模块式课程体系。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网、管网、用网”三大领域的就业岗位群需求, 整合相关知识与技能, 邀请北京金商祺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 共同完成《网络综合布线》、《网站后台设计》和《网站前台设计》3门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 在建设过程中, 不断总结经验, 查找不足, 形成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工学结合解读

工学结合体现了“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强调学中做、做中学, 有利于人的协调发展;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工学结合强调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和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

二、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精品课程开发的意义

目前, 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教材延用高职高专类教材, 知识内容高度不适合中职学生, 教学模式单一, 同时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课程体系冗余和缺失, 实用效果不佳, 二是中职学生缺少学习主动性, 课堂专注度不高, 无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是学生缺乏理论学习的热情, 文化底蕴不足, 从而造成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上课状态不佳, 学习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 有必要从中职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点为切入口, 以企业实际项目为主线, 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 切块式、地毯式的展开教学内容, 使上课即上岗, 创设一个岗位工作情境, 以企业真实的案例引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三、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精品课程开发的过程

精品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系统的工程, 从顶层设计到模块式分解, 需要开发团队的协作, 需要企业案例的注入, 需要专家的引领, 需要不断决策与更新, 归根结底, 精品课程的开发要以四需为前题, 紧密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1. 广泛开展调研,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一个应用型专业, 不同的地域的不同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也不尽相同, 因此开发精品课程之前, 不仅要在本区域内调研, 还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研, 通过走访企业、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 确定企业人才需求,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2. 围绕企业需求, 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根据建网、管网和用网的工作过程所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 确定培养目标, 形成课程体系, 以企业真实的案例为载体, 组织课程教学, 突出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转教师的教为教师传帮带, 在以工作过程为主体的教学中, 以学生为中心, 设定学习情境, 提供学习资料, 让学生亲自在做中去学、切身体会、感受技能世界的原本面目, 师生关系已转变为一种师徒关系,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咨询师。

3. 倒推职业岗位, 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能力和岗位目标, 整合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如下图所示:

4. 运用先进教学方法, 形成多元教学模式

以项目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导向。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将项目教学任务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仿真教学等方式, 以企业真实项目引领, 将项目分解成若干子模块, 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边学边练, 从而达到真实工作过程的情景化呈现。在企业、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下, 将工作岗位情景化、工作过程项目化。形成以理实一体教学———技能竞赛选拔———专业特长训练———企业项目开发———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教学形式, 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

四、中职精品课程开发的创新

1.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实现课程结构体系模块化, 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项目化处理, 采用以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方法完成教学目的;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工作任务, 使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要任务完成率和完成质量评价;采用“教、学、做”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

2. 教学目标与企业、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满足企业对不同层次技术水平的劳动力的需要, 将中、高年级的学生分别派往企业实习, 将顶岗实训与半工半读相结合;满足企业对所需劳动力的连续性需要, 采用模块式工学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 将半工半读与工学交替相结合;满足企业不同岗位对各种人才的需要, 将企业的这种需求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

3. 校企共建实现精品课程的实训环境

在创新“以企业为中心”的模块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加强了与IT类企业联系, 建设顶岗实习和就业相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网络。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确保合作持久深入的延伸下去, 把实习基地打造成双方共赢的基地、人才的基地、创新的基地、就业的基地。

4. 精品课程开发提升师资队伍建设

工学结合精品课实施的关键, 是要有一支能够操作能力强, 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因为在精品课建设过程中, 如何进行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及适合中职生个性特点的内容设计并实施、理实一体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都要依靠一支高素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所以, 在精品课建设过程中, 不断开展专业教师培训, 企业专家讲座, 教师下企业实践等活动, 提升专业教师技能水平, 促使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双师结构的团队优势。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使用的技术研究 篇8

1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用到的技术研究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常用的技术主要有PPT技术、Word技术、Excel技术、数据挖掘技术、Flash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了解, 本文逐步对这些技术进行理论分析。

1.1 PPT技术

PPT技术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常用的技术, 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通过PPT技术制作PPT教学课件, 进而辅助教学。PPT教学课件对基础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PPT教学课件可将教学内容详细展示出来, 方便学生和教师有效地沟通。同时, 学生可通过PPT教学课件快速熟悉教学内容。

(2) PPT教学课件的易传播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可下载教师教学课件, 放在自己移动硬盘或者网络软件系统 (QQ邮箱等系统) 中, 方便及时查看和学习。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也可以将PPT教学课件上传到教学群里, 辅助学生学习。

PPT技术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沟通平台, 极大提升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2 Word技术

Word技术也是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技术。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布置教学作业或者教学任务时, 往往采取纸质形式, 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并且教学作业易丢失, 不利于保存。Word技术可有效地为师生提供实时保存功能, 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1.3 Excel技术

Excel技术对计算机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它常用于有关数据统计的教学部分,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数据分析和数据统计比较常见, 例如, 在计算机编程语言学习过程中, 需要分析编程语言中的代码数据, 在代码数据分析时, 除了数据库分析外, Excel技术统计功能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通过对编程语言代码数据分析, 可极大提升教学效率。

1.4 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技术,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程序、算法的学习是比较难的部分, 教师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程序、算法等部分做数据挖掘, 找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综合这些难点, 做深层次分析, 提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 促进教学顺利开展。此外, 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还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整体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做数据分类, 制作学生学习类表, 有针对性地辅助教学。数据挖掘技术在其他方面也具有广泛应用。通过挖掘技术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巧妙结合, 极大提升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率和质量。

1.5 Flash技术

利用Flash技术可以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率。例如在各种进制的相互转换的计算中, 借助课前做好的Flash课件, 把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的相互转换展现在课件中, 课堂讲解时只需要播放Flash课件, 就可以清楚地演示出转换过程, 不需要在黑板上画出以上过程。这样可以增加讲解的生动性, 而且Flash课件可以反复播放, 提高了课堂效率。除此之外, Flash技术易提升学生的理解力。例如, 教师通过Captivate等Flash录制软件, 可以在课前将需要演示的操作录制下来, 同时可以通过麦克风同步录入讲解。课堂演示时, 学生能直观看到正确的Windows和Office操作, 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与想象力, 不断激活学生思维, 让学生参与新知识的逐层构建过程, 最终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克服了教学难点。

1.6 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较为重要的部分, 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数据库按照分类不同可分为小型数据库软件、中型数据库软件以及大型数据库软件。不同的数据库软件需要使用不同的数据库技术。然而, 在数据库软件操作过程中, 其语言是相同的, 都是SQL语言。SQL语言是学习好数据库技术的关键,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要结合数据库技术辅助教学, 提升教学效率。例如,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可通过数据库技术操作学校教学系统, 完成对学生成绩的查询、添加以及删除等操作。此外, 数据库技术还可以打印报表, 可统计学生的各种信息, 分析学生学习状态, 针对学生状态做出合理教学指导, 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需要学生不断学习和操作, 这对学生今后的计算机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以上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常用的计算机相关技术, 熟练掌握这些技术, 可极大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方便教学, 也利于指导教学。

2 结语

本文以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用到的技术为研究对象, 探讨相关计算机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在探讨和研究过程中, 主要从PPT技术、Word技术、Excel技术、数据挖掘技术、Flash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相关技术出发, 进而研究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相关技术对教学效率提升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影响。对相关技术进行分析, 为更好地推进教学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具有一定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贵.基于项目学习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设计[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2]牟琴.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学习的模式研究与实践[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邢春燕.基于Web的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 2012.

[4]袁智强.数学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TPACK) 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2.

[5]贾冬梅.计算机应用能力自动评测系统[D].天津:天津大学, 2009.

[6]朱艳丽, 郭晓娟.数据挖掘技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应用[J].电脑开发与应用, 2010 (6) :18-19.

[7]吕杰英.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 2015 (5) :113-116.

[8]付强.论教学技术的人文向度[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3.

上一篇:有机催化剂下一篇:烟草废弃物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