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深施肥技术

2024-09-18

侧深施肥技术(共5篇)

侧深施肥技术 篇1

0 引言

我国水稻常年种植面积约3 130万hm2, 总产量近2亿t, 占全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30%和总产量的40%, 全国有60%以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为了实现我国粮食总产量的突破, 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是十分必要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又是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率的必要条件。多年的实践表明, 水稻机械化种植可增产5%~10%, 机械化收获可减少损失5%~8%, 机械化干燥可减少霉烂损失4%以上。水稻插秧时定位、定量、均匀、可靠施肥是保证秧苗均匀吸收肥料、保证秧苗均匀生长的必要因素, 水稻长势、结穗均匀是保证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条件。

现阶段我国水稻生产过程中施肥环节一直沿用人工手撒施肥方式, 通过深翻整地将肥料翻扣于土壤深层, 然后进行耙地、旋耕和拉板整平。也可以在耙地后将肥料撒施于田面, 通过泡田实现土肥相融。这种方法施肥量大, 一般每667 m2用肥约25 kg, 且肥料在田间分布不均匀, 水稻秧苗吸肥量不一致, 造成水稻长势、高矮、结穗大小差异很大, 直接影响水稻产量。比较理想的施肥方式为“水稻侧深施肥技术”, 它可以很好的保证水稻插秧时定位、定量、均匀、可靠的施肥, 能够保证均匀、稳定的为水稻秧苗提供养分, 实现水稻的稳产、高产。

1 国内外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发展概况

1.1 国外侧深施肥技术的发展

当今世界水稻机械化生产采用两大栽培体系。一是以欧美为代表的水田直播机械化栽培体系:水田实现条田化, 用先进的平整机械平整土地, 培育出适合旱直播的品种, 药剂灭草, 联合收获。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水稻移栽机械化栽培体系:工厂化育秧, 机械插秧, 联合收获。日本全国基本形成了统一的水稻栽培模式, 育秧、侧深施肥、机械插秧已实现了系列化、标准化, 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较高。日本自1975年对侧深施肥进行了研究, 明确了侧深施肥有明显的节肥增产作用, 1981年开始推广, 1986年开发出侧深施专用肥, 到1992年日本侧深施肥面积达20%左右。随着侧深施肥技术的普及, 形成促进初期生育、降低成本、减少水质污染等的省力化技术, 随着插秧机的改良并与施肥器配套以及侧深施肥专用肥的开发, 使侧深施肥技术迅速推广。

1.2 国内侧深施肥技术的发展

1994年黑龙江省水田机械化研究所侧深施肥器引入试验成功, 开始在省内大面积推广应用, 到1996年全省运用侧深施肥技术33.33多万hm2, 增产稻谷6 000万kg, 节肥6 000多t。黑龙江垦区1996年在部分农场进行了试验示范, 并将50%插秧机装配了侧深施肥器, 到2000年累计推广面积达36.8万hm2。

2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原理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是在水稻机械插秧的同时, 用水稻侧深施肥器将肥料按照农艺要求一次性定位、定量、均匀、可靠的施在稻苗根侧下方泥土中, 从而实现节肥、省工、增产、减少污染的目的。

3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作用

3.1 早期确保必要的生长量

水稻稳产高产最重要的是早期确保充实的茎数。侧深施肥法能使常规施肥法难以达到的低温年、冷水田、排水不良田的早期生长量变为可能。因其初期生育的根际氮素浓度比常规增加5倍, 移栽后30d茎数比常规多30%左右, 且能增加低节位分蘖, 防止分蘖过剩和减少倒伏。

3.2 减少化肥损失、提高化肥利用率

水稻侧深施可减少蒸发损失, 氮肥大部分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如果肥料施在水中极易溶解, 肥料随着水分的散失而流失, 造成化肥损失和浪费。而侧深施肥能防止肥料挥发, 又能增强土壤对氨态氮的吸附, 并减少流失。

侧深施肥是在插秧的同时将肥料施于稻苗的侧深位置。肥料呈条状集中施于耕层苗侧, 与水稻根系分布较近, 利于根系吸收利用, 同时因条施集中, 使土壤肥料浓度较高, 增加了吸收压力, 使得水稻吸收速度加快。

3.3 防止发生肥害

水稻侧深施肥能够实现稻苗的根系与肥料隔离, 避免烧伤稻苗根系, 防止发生肥害。

3.4 提高水稻产量

通过大量的生产实践, 证明侧深施肥技术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试验示范面积为6.67 hm2, 对比田面积为6.67 hm2, 试验和对比田品种为东农428。试验结果表示:试验田平均产量为457.59 kg/667 m2, 对比田产量为403.05 kg/667 m2, 平均增产13.5%。

3.5 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由于侧深施肥是将肥料埋于土中, 肥料流失减少。实践表明:采用侧深施肥的稻田由于行间地表氮、磷营养元素少, 藻类等杂草危害明显减轻, 同时随排水流人江、河的肥料也少, 可防止湖、河水质污染。

3.6 促进生育、提早成熟

从茎数变化侧深施肥的水稻与全层施肥和表层施肥比, 从分蘖初期起分蘖即明显增多, 有效分蘖终止期和最高分蘖期提早, 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提早成熟, 且株距整齐, 色调一致。

4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要点

4.1 侧深施肥深度、肥料距稻根侧向距离

施肥深度40~50 mm, 肥料距稻根侧向距离40~50 mm。

4.2 肥料种类

侧深施肥按照水稻施肥技术要求施用配方肥, 氮磷钾比例合理。

4.3 节约肥料

比常规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肥料流失减少, 总施肥量减少20%左右。

4.4 侧深施肥要求

土壤有一定耕深, 土地平整, 不过分水耙 (测锤硬度计10~12 cm) , 埋好杂物 (稻株残体等) ;机械匀速作业, 避免缺株、倒伏、歪苗、埋苗;用量准确, 施肥均匀 (分行施肥量误差5%以内) , 严防堵塞排肥口;肥料粒型整齐, 硬度适宜。

5 水稻侧深施肥的经济效益

试验调查发现, 机插侧深施肥较人工表层施肥, 节约化肥 (尿素) 180~240 kg/hm2, 增产稻谷180~450kg/hm2, 如化肥价格按2.2元/kg, 水稻按1.6元/kg计算, 那么, 仅此2项即可节约成本684~1 248元/hm2。另外, 节省3次撒肥人工费60元/hm2, 上述3项合计节省744~1 308元/hm2。可见, 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经济效益显著。

6 结语

水稻侧深施肥是一项节本降耗提质增效的有效技术措施, 随着该项技术和配套机具的不断完善, 为粮食增产起到重要的作用, 建议大面积推广该技术。

摘要:介绍我国水稻种植的基本情况和现阶段最常采用的施肥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水稻侧施肥技术的发展分析, 重点阐述了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原理、作用和经济效益, 为水稻的增产和推广侧深施肥技术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水稻,侧深施肥,增产,技术

参考文献

[1]全京俊, 郑守桐.2ZTF-6型水稻侧深施肥装置使用情况调查[J].现代化农业, 1996 (2) :32.

[2]安炳政, 李季禾, 霍立君.水稻侧深施肥技术[J].垦殖与稻作, 1998 (2) :24.

[3]解保胜.水稻侧深施肥技术[J].垦殖与稻作, 2000 (1) :18-20.

[4]钱华.水稻机械插秧侧深施肥技术研究[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 2005 (1) :39.

[5]董显生, 蒋光胜, 肖桂才, 等.水稻节本增效应走侧深施肥之路[J].垦殖与稻作, 2002 (增刊) :62.

水稻侧深施肥机插秧技术试验 篇2

1水稻侧深施肥插秧机的结构与原理

1.1排肥装置的结构与原理

侧深施肥装置由动力传动机构、风送排肥机构、肥量调节机构、肥料箱、警报装置等部分组成。其核心部件排肥装置由滚筒箱、锁紧手柄、滚筒上盖、圆盘滚筒、滚筒下盖、固定夹、滚筒 橡胶底座和滚筒箱下部等部件组成。

圆盘滚筒的圆周上均布八个肥料槽。工作时, 随着圆盘转动, 肥料箱中的肥料落入肥料槽中, 当肥料槽与滚筒下盖排肥口对合时, 肥料落入输肥管 (如图1所示) 。

1.2水稻侧深施肥插秧机的工作原理

侧深施肥装置搭载在高速乘坐式插秧机上, 其施肥动力由插秧机变速传动箱提供, 鼓风机动力由插秧机蓄电池提供。施肥传动箱驱动各行圆盘排肥器转动, 颗粒肥在重力和风力的双重作用下, 定量落入由开沟器开出的位于已插秧苗侧边的具有一定深度的、沟槽内, 经浮船刮板覆盖肥料于泥浆中, 此时插秧机亦同步插秧, 完成侧深施肥和机插秧。

1.3侧深施肥装置主要技术参数

配套插秧机:六行高速乘坐式插秧机;

肥料箱 (漏斗) 容量:70 kg/6个, 11.6 kg/个;

适应肥料种类:颗粒状肥料;

肥料输送装置:鼓风机强制气吹输送;

作业行数:6行;

施肥位置:深4.0 cm, 侧5.0 cm;

施肥方式:开沟、施肥、覆土;

1.滚筒箱 2.滚筒箱下部 3.锁紧手柄 4.滚筒上盖 5.圆盘滚筒 6.固定夹 7.滚筒下盖 8.滚筒橡胶底座

施肥量:99~900/hm2可调;

作业效率 (理论) :0.56 hm2/h;

报警装置:肥料补充、堵塞报警。

2田间试验

2.1试验点基本情况

试验点选择在溧阳市南渡镇梅庄丰产方, 试验田共1.2 hm2, 每0.2 hm2为一小块, 共6块。试验设计相邻对比处理。前茬作物小麦采用机械联合收割, 秸秆粉碎还田。水稻工厂化毯状育苗, 6月16日机插。

2.2试验处理

2.2.1人工施肥

人工撒施基肥129 kg/hm2、分蘖肥103.5 kg/hm2、穗肥174 kg/hm2。

2.2.2侧深施肥

机械侧深施基肥129 kg/hm2、分蘖肥105 kg/hm2、穗肥69 kg/hm2, 比对比田块减少25.5%的氮肥施用量。

磷、钾肥的施用量相同, 分别为P2O5 96 kg/hm2、K2O 96 kg/hm2。

2.3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机插秧试验结果与分析

试验机器选用洋马VP6DF型水稻侧深施肥插秧机, 选用肥料为六国牌缓释型三元复合肥。机插秧试验结果见表1:

机插秧质量符合高速插秧机的作业质量要求, 伤秧率和翻倒率较低, 栽插深度基本稳定。由于试验点农户要求将取苗量调到最大, 造成穴株数偏多, 对水稻后期的分蘖和生长带来一定的影响。

2.3.2侧深施肥试验结果与分析

侧深施肥试验结果见表2:

排肥装置的各行排肥量稳定性较高, 总排肥量基本一致, 施肥点到秧苗的距离和施肥深度符合机具的设计指标。

2.3.3产量对比分析

实际测产情况见表3:

侧深施肥田块与对比田块比较, 在少施25.5% 氮肥的条件下, 仍增产386.85 kg/hm2, 增幅为4.24%。

3侧深施肥插秧机操作要点

3.1对耕整地的要求

土壤要有一定的耕深, 特别是秸秆还田的田块, 要求耕深达15 cm以上。一方面可以将秸秆掩埋于土层内, 另一方面也可保证有一定量的泥浆覆盖肥料。

3.2复合肥料的选用

选用粒径为2~5 mm的圆粒型复合肥, 含水率≤2.0%, 要求手捏不碎、吸湿少、不粘、不结块。

3.3机器操作要点

侧深施肥插秧机作业时要求匀速前进, 避免伤苗、缺株和倒苗。施肥量按农艺要求确定, 作业前作好调整, 严防排肥口堵塞。每天作业完毕后要清扫肥料箱, 第二天加入新肥料再作业。

4结束语

侧深施肥技术 篇3

关键词:水稻机插侧深施肥,试验,研究

为发展生态质量效益型农业, 做好农业“三减”工作, 2016年黑龙江省确定在10个水稻主产县开展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试验示范工作。通过应用水稻侧深施肥机械, 并配以水稻专用肥料, 考核水稻侧深施肥机械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重点对侧深施肥技术与常规施肥方法进行对比验证, 探索适合黑龙江省现代农业需求的水田节肥增效技术, 为进一步在全省大面积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1 试验方法及处理

1.1 基本要求

试验示范地块要求地力、整地、品种、栽培模式、密度、管理水平等栽培条件一致。

1.2 试验处理

采取大区对比法, 不设重复。

1.2.1 第一积温区试验处理设计

对照:常规施肥采用底肥尿素6 kg/亩、二铵10 kg/亩、钾肥8 kg/亩;蘖肥施尿素5 kg/亩, 调节肥尿素1 kg/亩;穗肥尿素2 kg/亩、50%硫酸钾5 kg/亩。如不施调节肥, 则调节肥加入蘖肥一起施入。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37 kg。

处理1:中化侧深专用肥 (N∶P∶K=21∶15∶16) 作为基蘖同施肥侧深施入, 肥量30 kg/亩;穗肥尿素2 kg/亩、50%硫酸钾5 kg/亩。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37 kg。

处理2:中化侧深专用肥 (N∶P∶K=21∶15∶16) 作为基蘖同施肥侧深施入, 肥量27 kg/亩;穗肥尿素2 kg/亩、50%硫酸钾5 kg/亩。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34 kg。

处理3:中化侧深专用肥 (N∶P∶K=21∶15∶16) 作为基蘖同施肥侧深施入, 肥量25.5 kg/亩;穗肥尿素2 kg/亩、50%硫酸钾5 kg/亩。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32.5 kg。

处理4:中化侧深专用肥 (N∶P∶K=21∶15∶16) 作为基蘖同施肥侧深施入, 肥量24 kg/亩;穗肥尿素2 kg/亩、50%硫酸钾5 kg/亩。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31 kg。

1.2.2 第二积温区试验处理设计

对照:常规施肥采用底肥尿素6 kg/亩、二铵9 kg/亩、钾肥7 kg/亩;蘖肥施尿素5 kg/亩, 调节肥尿素1 kg/亩;穗肥尿素2 kg/亩、50%硫酸钾4 kg/亩。如不施调节肥, 则调节肥加入蘖肥一起施入。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34 kg。

处理1:中化侧深专用肥 (N∶P∶K=21∶15∶16) 作为基蘖同施肥侧深施入, 肥量28 kg/亩;穗肥尿素2 kg/亩、50%硫酸钾4 kg/亩。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34 kg。

处理2:中化侧深专用肥 (N∶P∶K=21∶15∶16) 作为基蘖同施肥侧深施入, 肥量25.2 kg/亩;穗肥尿素2 kg/亩、50%硫酸钾4 kg/亩。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31.2 kg。

处理3:中化侧深专用肥 (N∶P∶K=21∶15∶16) 作为基蘖同施肥侧深施入, 肥量23.8 kg/亩;穗肥尿素2 kg/亩、50%硫酸钾4 kg/亩。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29.8 kg。

处理4:中化侧深专用肥 (N∶P∶K=21∶15∶16) 作为基蘖同施肥侧深施入, 肥量22.4 kg/亩;穗肥尿素2 kg/亩、50%硫酸钾4 kg/亩。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28.4 kg。

1.2.3 第三积温区试验处理设计

对照:常规施肥采用底肥尿素5 kg/亩、二铵8 kg/亩、钾肥7 kg/亩;蘖肥施尿素4 kg/亩, 调节肥尿素1 kg/亩;穗肥尿素1 kg/亩、50%硫酸钾4 kg/亩。如不施调节肥, 则调节肥加入蘖肥一起施入。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30 kg。

处理1:中化侧深专用肥 (N∶P∶K=21∶15∶16) 作为基蘖同施肥侧深施入, 肥量25 kg/亩;穗肥尿素1 kg/亩、50%硫酸钾4 kg/亩。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30 kg。

处理2:中化侧深专用肥 (N∶P∶K=21∶15∶16) 作为基蘖同施肥侧深施入, 肥量22.5 kg/亩;穗肥尿素1 kg/亩、50%硫酸钾4 kg/亩。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27.5 kg。

处理3:中化侧深专用肥 (N∶P∶K=21∶15∶16) 作为基蘖同施肥侧深施入, 肥量21.25 kg/亩;穗肥尿素1 kg/亩、50%硫酸钾4 kg/亩。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26.25 kg。

处理4:中化侧深专用肥 (N∶P∶K=21∶15∶16) 作为基蘖同施肥侧深施入, 肥量20 kg/亩;穗肥尿素1 kg/亩、50%硫酸钾4 kg/亩。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25 kg。

各试点分别设置了4个处理和1个对照, 4个处理肥量依次为:全肥、减肥10%、减肥15%和减肥20%。截至2016年7月末调查, 秧苗返青和分蘖4个处理和对照田时间上基本一致, 分蘖数4个处理与对照对比, 差异依次为+12.5%、+9.4%、0、-6.3%。现时段水稻生育期进程为抽穗期, 4个处理苗数依次为36、35、32和30个, 对照为32;株高分别为75、73、67和67 cm, 对照为67 cm。目前看, 全肥与减肥10%差异不大, 均比对照田长势好, 但单株籽粒指标与对照比略低, 后期管理上需增施粒肥, 确保单株籽粒数和成熟度的提升。

2 存在问题

该项技术在我省试验应用从垦区起步, 至今已第4个年头, 通过与垦区技术人员交流及试点实测, 汇总出以下几方面问题:

2.1 整地标准对机插施肥影响较大

一是泥脚过深影响插秧机通过性能。打浆平地机车在地头转弯造成较深泥脚, 容易造成陷车。拖拉机搅浆在方条田作业采用“兜圈往复”的作业轨迹, 有时会在地头死角拐弯, 泥脚“掏”得过深;插秧机适应泥脚一般不超过30 cm, 且带苗作业满载达1.16 t (自重760 kg, 施肥装置60 kg, 肥料60 kg, 秧苗100 kg, 操作手3人180 kg) 。两种情况叠加, 造成陷车。二是泥浆沉降程度影响施肥效果。受各地干渠支渠放水时间、气候及农时影响, 很多地块泡田以满足除草剂功效为主, 沉淀过于充分, 使得田块平整度不高的地块放水后露出水面部分泥浆失去流动性, 施肥后不能回泥覆盖造成肥料裸露, 势必影响定位定量施肥效果。

2.2 机械性能有待改进

总体看, 高速机进口、国产机械作业效果差异不大, 日韩机械可靠性高, 国产机械性价比高, 但都存在一定问题。一是排肥装置。各品牌均采用排肥轮控制肥量, 风机送肥。国产装置塑料件材质弹性、韧性和抗老化性与进口原装有一定差距, 进口装置除洋马品牌采取了立式排肥机构, 其它品牌的平置排肥轮设计容易造成嗑肥。二是肥量控制。目前肥量控制误差都在5%左右, 而且与肥料硬度、颗粒尺寸等因素影响较大, 而根据往年经验得出减肥10%效果最佳, 此法由于机械和肥料共同造成的误差, 很难保证减肥10%的肥量施用标准。三是平底轮配置。平底轮设计可在插秧和施肥装置动作前, 将待插地表再次超平和浅层起浆, 并配合整机自动水平机构, 使插秧和施肥深浅一致, 提高作业标准。但其对露出水面的泥面处理作用不大, 此条件下无法解决肥料裸露不回泥问题。当前应用品牌洋马和井关可选配平底轮, 但需加价3400元左右, 在高速机10余万元的基础上, 增加施肥装置2.7~3.5万元左右, 再增配其它装置, 成为了农村农户在购买能力及作业需求等方面不得不考量的问题。

2.3 农民认知程度有待提高

水稻侧深施肥梯度试验研究 篇4

1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于2015年设在黑龙江省前进农场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第三管理区农业科技核心示范区,土质为草甸白浆土。肥力中等,秋整地。

供试水稻品种为龙粳43。试验共设13个处理,配方一为云天化侧深专用肥(N∶P∶K=18∶18∶18),配方二为中化侧深专用肥(N∶P∶K=21∶15∶16),配方三为云天化侧深专用肥(N∶P∶K=23∶15∶16)。具体施肥量如下,配方一基肥施用分别设300、270、255、240kg/hm2共4个处理,返青肥均用75kg/hm2,穗肥均用尿素15kg/hm2、硫酸钾60kg/hm2。配方二、配方三基肥均设375、345、315、300kg/hm2各4个处理,不施用返青肥,穗肥配方2施用尿素30kg/hm2、硫酸钾45kg/hm2;穗肥配方3施用尿素15kg/hm2、硫酸钾45kg/hm2。对照基肥施用尿素84kg/hm2、氯化钾81kg/hm2、磷酸二铵150kg/hm2,返青肥施用尿素63kg/hm2,穗肥施用尿素63kg/hm2、硫酸钾54kg/hm2。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生育进程的影响

主要农事操作:本田施肥严格按照试验要求操作。5月8日第1遍封闭,用药为恶草酮、乙氧氟草醚、丙草胺;6月8日第2遍封闭,用药为吡嘧磺隆、吡嘧苯噻酰、丙草胺。6月10日防治负泥虫。7月3日用加收米、咪鲜胺防治叶瘟。7月21日用加收米、咪鲜胺防治茎穗瘟。8月3日用加收米、咪鲜胺防治枝梗瘟。分蘖末期大晾田,其它时间间歇灌溉。

由前进农场气象数据可以得知,6月上旬气温较历年低,水稻返青慢。秧苗生长缓慢,分蘖慢。6月中旬温度较高,水稻叶龄生长较快,分蘖加快。侧深施肥处理较常规施肥分蘖快,低位分蘖较常规施肥多。6月下旬、7月上旬温度较历年低,水稻分蘖速度慢,全田茎蘖数不够,未采取控蘖措施。7月上旬侧深施肥田块分蘖较慢,而常规施肥田块继续分蘖,导致三类穗增多。8月份气温较历年高,有利于水稻干物质的积累,结实率的增加。

2.2产量性状调查

从试验结果可知(见表1),全量侧深施肥的除配方三穗粒数、结实率均高于常规对照。全量侧深施肥千粒重均高于常规对照,但产量性状均好于对照。由于常规施肥晚生分蘖较多,导致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有所降低。配方一中随着施肥量的降低,穗粒数也降低,穗数与结实率也均有变化。配方二中处理2每平方米穗数偏低,结实率、千粒重较高。在2015年的气象条件下,反而有产量的优势。配方三中处理1穗数较多,相比减量处理的结实率、千粒重无明显优势。处理3穗数最少,反而有全田最高的结实率。可见在肥力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水稻每平米穗数越少,结实率越高。3种肥料相对比,云天化侧深专用肥(N∶P∶K=18∶18∶18)应用效果较差。

3小结

a.气象数据显示,2015年5~7月气温较低,前期水稻返青、生长缓慢。侧深施肥将肥料施用在秧苗侧位,提高肥料利用率。水稻前期低位分蘖较多,水稻生长前期分蘖速度快,有利于水稻穗大,结实率提高。

b.侧深施肥常量产量较常规施肥产量分别提高5.96%、9.24%、6.69%。除了配方二中处理2(中化侧深专用肥21∶15∶16)侧深施肥减量对比常规施肥没有增产效果。而中化侧深专用肥(N∶P∶K=21∶15∶16)减量10%达到全田最大产量,相比对照增产12.59%。中化侧深专用肥(N∶P∶K=21∶15∶16)表现更为稳定,更省肥料。

侧深施肥技术 篇5

一 、侧深施肥开沟器和传统开沟器的结构比较

1.侧深施肥开沟器的两片圆盘一大一小, 大圆盘开沟器体上安装一个较长的铁质播肥管用来播撒肥料, 小圆盘开沟器安装较短的一个铁质播种管用来输送种子和做为种肥的肥料, 这样大圆盘开出的沟播撒肥料, 小圆盘开出的沟播撒种子, 播种的深浅可随时根据情况进行调节, 能够满足油菜这种小种子作物对播深的需求。

BF-24型播种机上使用的开沟器是两个一样大的圆盘, 开沟器体上两个开沟器圆盘中间设有一个孔用来放置种肥输送管, 播种机排种口和排肥口上播出的化肥和种子通过一根输送管将种子和化肥混合后播入两圆盘开出的沟内, 播入土壤中。

2.BF-24型播种机开沟器长短拉杆与接头用铆钉铆合, 铆钉易于磨损且更换困难, 开沟器常处于松动状态, 工作时左右摆动, 致使播种作业行距发生变化;侧深施肥开沟器设计了接头轴代替铆钉, 长时间工作发生磨损后便于更换, 保证了播种行距的均匀。

右开沟器组合 (图1) , 大圆盘在右边为右种肥分施开沟器组合。

1.小圆盘组合 2.右开沟器护罩焊合 3.右开沟器体 4.导肥管 5.导种管 6.刮土板 7.大圆盘组合 8.护种板卡 9.护种板

开沟器限深杆组合如图2所示。

1.前后拉杆 2.十字垫圈 (借原件) 3.山形销 (借原机上的件) 4.压缩弹簧 (借原机件) 5.升降臂接头 (借原机件) 6.开沟器限深杆 7.播种机机架后梁 8.开口销 9.限深杆固定臂 (借原机件)

二、种肥分施侧深施肥开沟器在24行播种机上的安装

1.种肥分施开沟器安装尺寸及排列形式

以机架中心为起点, 在左边量110mm安装左前后列一组开沟器 (大圆盘在右边为右开沟器) , 在右边量110mm安装右后列开沟器 (大圆盘在右边为右开沟器) 其余12组左开沟器, 11组右开沟器, 行距为150mm分别按一前一后形式排列安装。根据要求在开沟器自动升降器下面全都用后拉杆, 左边根据排列在自动升降器下面为前列开沟器, 需要装后列开沟器, 出现两组后列开沟器并列的话, 所以在左边再用一组中拉杆, 调节前后开沟器排列。其中一组用中拉杆进行过渡。限深杆固定臂与前后拉杆相对应固定。 (如图3所示)

2.前后拉杆开沟器的安装

前后拉杆开沟器接头在播种机开沟器梁上安装, 接头上抬30°, 如图4所示, U型螺栓螺母加固。

1.播种机开沟器梁 2.开沟器接头 3.U型螺栓螺母 4.前后拉杆

3.前后拉杆与左右种肥分施开沟器的安装

大小圆盘种肥分式开沟器分左右 (大圆盘在左为左开沟器, 大圆盘在右边为右开沟器) 。前后拉杆不分左右, 前后拉杆与左右种肥分施开沟器组装用两根M12×75的螺栓、螺母、弹簧垫紧固。一台24行播种机上要求行距150mm, 需前拉杆左种肥分施肥开沟器6组, 后拉杆左种肥分施肥开沟器6组, 前拉杆右种肥分施肥开沟器6组, 后拉杆右种肥分施肥开沟器6组, 随着行距的增加左右种肥分施开沟器对等向下消减, 根据要求的行距, 开沟器与排种器和排肥器相应排列。

4.开沟器限深杆组合安装

如图2所示, 把24行播种机上的开沟器限深杆6, 从升降臂接头5内抽出来, 更换上新的开沟器限深杆6, 原开沟器限深杆的十字垫圈2、山形销 3、压缩弹簧4连续使用。开沟器限深杆透过开口销8与前后拉杆1相连接。

三.种肥分施侧深施肥开沟器的优点

1.结构上的优点

(1) 轴承连接较锥体连接减少了摩擦阻力, 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开沟器转动灵活自如, 保养维护方便, 节省了工作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2) 接头轴连接较铆钉铆合易于更换, 降低机械作业成本, 保证了播种行距, 较好地实现了农业机械标准化作业的要求。

2.使用效果田间调查

(1) 有利于播种后出全苗。

种肥分施侧深施肥开沟器可把化肥播施到种子侧下位2~6cm处, 种肥分施, 避免了化肥烧种、烧苗现象的发生。

(2) 作物出苗齐、快, 行距一致。

种肥分施侧深施肥开沟器播种后, 由于播种深度达到了技术要求, 而且深度一致, 作物出苗快, 出苗齐, 行距一致。特别是春季干土层厚的年景, 效果更为明显, 比种肥混播开沟器播种出苗提早5~7d。

(3) 作物生长旺盛。

由于底肥播施在种子侧下方2~6cm处, 正好处于作物浅系周围,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肥料特别是磷肥的利用率, 解决了作物中后期对养分的需要, 对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经济效益分析

1.节省成本, 特别是节约了黄油的消耗。

BF-24型播种机开沟器每天保养需黄油1kg, 而侧深施肥开沟器每一台每一个工作 周期做保养只需黄油 0.25kg, 一个工作周期节省15kg。

2.提高了播种工作效率, 增加了机车收入。

侧深施肥开沟器支撑点轴承转动较灵活, 而且故障少, 比BF-24型播种机每天多播种平均100亩, 每亩按4.40元计算, 每天可增收440元, 一个工作季节较BF-24播种机增收6600元。

3.增加了作物单产, 促进了农田增收。

经过试验, 播种油菜作物较BF-24型播种机提高产量10.5%, 按平均亩产量65kg计算, 每亩可增产6.8kg, 按每千克0.925元, 可增收24.8元, 全场36万亩地使用测深施肥播种机播种可增收892.8万元。

4.减少种子的使用量, 节约农田成本。

侧深施肥开沟器能将种子和化肥分开播施, 杜绝了烧种、烧肥的现象发生, 作物的出苗率高。在保证相同的保苗株数的情况下, 每亩可节约用种0.6kg, 每千克以1.25元计可节约费用3元, 每年播种36万亩油菜, 可节约成本108万元。

五、在山丹马场的推广情况

上一篇:微生物技术下一篇:分光光度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