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合理施肥技术

2024-09-28

稻田合理施肥技术(共7篇)

稻田合理施肥技术 篇1

1 玉米的需肥特点

1.1 追肥的重要期是“大喇叭口”期

玉米苗期对氮、磷、钾吸收相对较少, 吸收显著增加在拔节期, 孕穗到抽穗期达到高峰。当中的大喇叭口期是追肥重要期, 具体追肥时间与施肥量根据土壤肥力与产量水平而定。

1.2“棒三叶”具备特殊功能

大喇叭口期棒三叶伸出, 心叶丛生, 产生喇叭口状, 这是确定成穗数、穗粒数的重要期。因此, 要通过科学密植、及时去蘖与合理去雄等营养调控方法, 完善与延长棒三叶的光合效能。

1.3 容易缺锌

玉米对缺锌敏感, 持续高产而又一直不施农家肥的田块很容易缺锌;前作冬小麦等一直过量施用磷肥, 后茬夏玉米也容易缺锌, 这在沙土区与干旱年份相对为常见。

1.4 玉米是单株成穗作物

通常玉米667 m2种植密度为3 000~5 000株, 植株密度对产量影响非常大, 如若要高产与超高产, 就必须选用株型紧凑的耐密类型;在科学密植条件下, 施肥量要随密度增加而增加。

1.5 具备强大根系

玉米根系总质量及入土深度超过其他谷类作物, 必须要经过定期合理深耕或深松为玉米根系生长建造有利条件。因此, 不管春玉米还是夏玉米都不需表施追肥, 而要联合追肥合理中耕培土。

2 合理施肥技术

2.1 底肥

基肥是在玉米播种以前或播种时应用的肥料。基肥的应用量要依据土壤、播种期与肥料类型实施而改变[1]。以有机、迟效肥料作为基肥相对较佳, 能够合理地添加速效化肥。据相关数据表明, 使用80%迟效性肥料作为基肥, 20%速效化肥搭配相对合理。磷钾肥可以用作基肥。在前一年秋耕时施入, 待到春季播种松土时再施用一部分。基肥的施用要混入土壤中, 确保其平均。夏季玉米基肥需要在前一作物收获后施用。有机肥作为基肥可以提高玉米产量, 并且改善土壤环境与肥力。

秸秆也可用作玉米基肥, 而且效果很好。上一茬作物实施收割以后剩下的秸秆就可以直接作为夏季玉米的基肥, 可以有效地缓解由于有机肥不足而所带来的问题。一般3 000~4 500 kg/hm2的秸秆应用量是相对合理的。如果种植土壤的肥力不高, 可以合理地增加部分氮素化肥的施用, 用来完善碳氮比, 推动秸秆的腐解经过。施用有机肥料作基肥, 要深耕到10 cm以上, 以保证玉米对肥料的吸收, 防止肥料流失。由于氮素容易挥发, 因此要深施, 避免氮素流失, 提高农作物的对氮素的吸收。磷钾肥要与有机肥共同施用, 如果磷肥本季的运用状况不好, 那么明年要减少施用, 由于磷肥具备后效性, 不可以施用太多。

2.2 种肥

许多地区习惯基肥与种肥一次施用, 这样对小苗的生长并不利, 常常会导致“烧苗”, 最好的方法还是提前施基肥, 在播种时施入种肥。种肥的作用是供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 通常以速效化肥为主, 但速效性化肥, 尤其是氮素化肥常会引发“烂种”。所以, 应用种肥时, 种肥要和种子分开8~10 cm。种肥的数量, 以氮肥10%的总量, 施入基肥后剩下的所有磷、钾肥为主, 辅以足够腐熟的有机肥20~30 kg。

2.3 追施苗肥和拔节肥

苗肥要早施、轻施, 确保苗全、苗匀、苗壮, 幼苗4~5叶期结合第一次薅锄667 m2施20 kg硝酸铵钙、10 kg普钙, 推动幼苗生长。施肥时注意不要将肥料施在叶片, 避免烧苗。苗肥以氮肥为主。在基肥中没有搭配速效肥料或没有施种肥的田块, 早施、轻施能弥补速效养分不足, 促进根壮苗的作用。拔节肥要稳施, 以有机肥为主, 并掺与少量速效氮、磷肥。对基肥不足, 苗势相对弱的玉米, 化肥用量要增加, 通常667 m2能追施10~15 kg碳铵或3~5 kg尿素[2]。拔节肥一般在玉米拔节前后, 出7~9片叶时开穴迫施, 地肥苗壮的要合理迟追、少追, 地瘦苗弱的要早施重施。

2.4 重施穗肥

穗肥又称攻苞肥, 其关键功能是推动雌雄穗的分化, 实现粒多、穗大、高产。穗肥施用量要占施肥总量的50%左右, 以速效氮肥为主。施攻苞肥的最合理时期是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这时正值雌穗小穗、小花分化盛期, 是决定果穗大小与籽粒数量的重要时期, 因此必须要重施攻苞肥。攻苞肥通常在玉米抽穗前10~15 d施入。施肥数量的多少, 要依据土壤肥力与植株生育状况而定。基肥少、肥力低、长势弱的, 要重追肥。

2.5 施粒肥

玉米抽穗后, 其果穗的大小与粒行数的多少尽管已定型, 对养分的吸收也开始渐渐减慢, 但如果肥料供应不足, 会引发植株早衰, 导致灌浆不良, 影响子粒充实。合理补充粒肥能避免早衰, 延长植株根系和叶片的活动时期, 表现为活秆成熟, 高粒重, 从而得到高产。在玉米开花授粉前后, 施用少量氮肥可以增加粒重, 尤其是后期有缺肥情况时, 及时施用粒肥, 以速效氮肥为主, 对避免早衰、提高产量有一定效果。施肥太多、太迟, 会导致贪青迟熟。如果土壤肥沃, 植株生长嫩绿时不用施用。

3 施肥量的确定

精量施肥就是依据玉米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效应, 供应氮、磷、钾与微量元素肥料等合理的用量与比例, 实现经济合理的施肥。现在, 关键要依据现实状况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通常玉米大田667 m2施肥量50~60 kg, 氮磷比例为1.0∶ (0.4~0.5) ;丰产田块与其他田块要依据目标产量确定最佳施肥量[3]。

4 结语

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 科学施用氮磷肥, 合理增施锌钾肥, 确保玉米正常生长的需要。以有机肥为主, 化肥为辅, 不仅可以提升玉米的质量与产量, 还可以优化土壤质量, 减少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有利, 史海鹏.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技术[J].吉林农业, 200 (910) :33.

[2]苗建锋.玉米施肥技术[J].现代种业, 200 (94) :63.

[3]刘仲林.玉米需肥规律与施肥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 200 (94) :41.

玉米合理施肥技术 篇2

【关键词】玉米;需肥规律;施肥技术;叶面喷肥;施肥量

在粮食作物中,玉米是需肥较多的高光效C4作物,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营养元素,其中氮、磷、钾三元素需要量最多,其次是钙、镁、硫、硼、锌、等元素,根据玉米需肥规律和生产实践,玉米施肥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以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以穗肥为主、粒肥为辅。基肥要用充分腐熟发酵好的农家肥或绿肥等有机肥料,一般667㎡施4000~5000kg,具体施肥量和施肥方法还要根据地力状况、肥料种类、产量指标、种植方式、品种和密度情况而定。

1 玉米的需肥规律

1.1 玉米吸收氮、磷、钾元素的数量和比例

玉米一生对氮、磷、钾的吸收数量和比例除随产量的提高而增加外,还因土壤、肥料、气候以及施肥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平均每生产100kg籽粒需吸收氮素2.6kg、磷1.21kg、钾2.18kg,吸收氮、磷、钾的比例大致为1︰0.46︰0.84,这一比例也是我地多年来测土配方施肥的指标体系。

1.2 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对氮、磷、钾元素的吸收

玉米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吸收氮、磷、钾的速度和数量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玉米幼苗时生长较慢,植株矮小、对氮的吸收量较少,约占总氮量的2%左右;拔节至开花期,玉米进入旺盛生长期,此时也是玉米雌雄穗分化形成发育期,吸收营养元素速度快、数量多,是玉米需肥关键期,此期对氮素的吸收占氮素总量的50%左右,此期缺氮就会导致穗小、粒少而减产;籽粒灌浆期,吸收速度和数量逐渐缓慢、减少,此期对氮的吸收占氮素总量的45%左右。玉米对磷的吸收规律基本上与氮素相同,拔节到抽雄期达到高峰,授粉以后减慢。玉米对钾的吸收在抽穗授粉期占50%左右,等到灌浆高峰期已吸收完全所需钾素。

2 施肥技术

合理施肥主要是根据玉米需肥规律、土壤肥力、肥料种类以及施肥时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措施确定适宜的施肥量、养分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以便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玉米高产施肥技术分为基肥、种肥、追肥和根外喷肥:

2.1 基肥

基肥要深施。因为基肥是以农家肥或绿肥为主的有机质类肥料,辅以一定的化肥深施可以有效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有利于春季保水、保温,可提高土壤通透性,并能通过有机复合体延长肥料供应时间。基肥的主要功能就是培肥地力,疏松土壤,缓慢释放养分,供给玉米苗期和中后期生长发育的需要。基肥一般都是在播种前将所有有机肥、氮肥总量的40%~50%和磷、钾肥总量的70%~80%全层深施。

2.2 种肥

有很多地区基肥和种肥一次使用,这样不利于小苗的生长,往往会造成“烧苗”。最好的办法还是基肥提前施,种肥在播种时施入。种肥的功能是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一般以速效化肥为主。但速效性化肥,特别是氮素化肥常会引起“烂种”,因此,使用种肥时要将种肥与种子分开8~10cm左右。种肥的数量以氮肥总量的10%和施入基肥后余下的全部磷、钾肥为主,辅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20~30kg。

2.3 追肥

根据不同的生育阶段进行粉刺追肥

2.3.1 提苗肥

没有施入种肥的地块应结合第二次中耕追施提苗肥,数量与种肥相当即可。

2.3.2 孕穗肥

玉米拔节至抽雄是施肥的最大效应时期,此期正是玉米雌穗小穗分化盛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是决定玉米果穗大小和籽粒多少的关键时期,需要较多的养分和水分。孕穗肥以速效性氮肥为宜,数量占氮肥总量的40%~50%,结合中耕培土开沟施入。

2.3.3 花粒肥

玉米抽雄以后进入生殖生长阶段,籽粒中干物质的产量90%来自于叶片的光合作用,这个时期保护功能叶片的正常生长是主要目的。为了防止孕穗肥的不足,可毎667㎡施速效性氮肥5~10kg,延长功能叶片的功能时间,以增加粒重,获得高产。

2.3.4 叶面喷肥

叶面喷肥主要是针对缺素症和脱肥地块进行的一种补肥方式,也是根外追肥的一种方式,这种方法操作簡单,营养元素运转快,见效快。叶面肥的种类主要有微量元素叶面肥、稀土微肥、有机化合物叶面肥和部分生物调节剂等,一般结合病虫害防治一起使用。

3 施肥量的确定

精量施肥就是根据玉米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与肥料效应提供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肥料等适宜的用量和比例,实现经济合理施肥。目前,主要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一般情况下,玉米大田毎667㎡施肥量50~60kg,氮磷比例在1:0.4~0.5之间,丰产田块和其他田块应根据目标产量确定最佳施肥量。

马铃薯合理施肥技术 篇3

马铃薯的施肥技术应遵循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 基肥为主、适当追肥的原则。

一、旱地马铃薯施肥技术

㈠重施基肥

马铃薯是块茎作物, 喜欢疏松的砂性土壤, 要求气候凉爽。基肥用量一般占总施肥量的2/3以上, 基肥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为主, 增施一定量的化肥, 特别是磷钾化肥作基肥, 这样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有利于生长和结薯。基肥中氮肥用量约占50%, 基肥的施用方法是在种植前沟施或穴施, 深15厘米左右。具体施肥量为亩产1500公斤左右的地块, 每亩施有机肥1500~2500公斤, 尿素20公斤, 普钙20~30公斤, 硫酸钾肥5~10公斤, 或高钾型的配方肥40~60公斤, 高产地区、地膜种植区施肥量可适当增加。化肥要施于离种薯2~3厘米处, 避免与种薯直接接触, 施肥后覆土或覆地。

㈡及早追肥

追肥要结合马铃薯生长时期进行合理施用。幼苗期要追施氮肥, 可结合中耕培土每亩用尿素5~8公斤, 有利于保苗。马铃薯开花后, 一般不进行根际追肥, 特别是不能追施氮肥, 马铃薯开花后, 主要以叶面喷施磷、钾肥为宜, 每亩叶面喷施0.3%~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50公斤, 若缺氮, 可增加100~150克尿素, 每10~15天喷一次, 连喷2~3次。马铃薯对硼、锌比较敏感, 如果土壤缺硼或缺锌, 可以用0.1%~0.3%的硼砂或硫酸锌根外喷施, 一般每隔7天喷一次, 连喷两次, 每亩用溶液50~70公斤即可。

二、灌溉地马铃薯施肥技术

㈠重施基肥

灌溉地马铃薯基肥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为主。基肥中氮肥用量约占50%, 基肥的施用方法是在种植前沟施或穴施, 深15厘米左右。具体施肥量为亩产2000公斤左右的地块, 每亩施有机肥2000~3000公斤, 尿素20公斤, 普钙40~50公斤, 硫酸钾肥5~10公斤, 或高钾型的配方肥50~70公斤。化肥施于离种薯2~3厘米处, 避免与种薯直接接触, 施肥后覆土或覆地。

㈡随水及早追肥

追肥要结合马铃薯灌溉与长势合理安排。现蕾期 (块茎形成期) 结合灌水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 马铃薯开花后 (盛花期) , 主要以叶面喷施磷、钾肥为宜, 喷施方法同于旱地马铃薯施肥。

三、注意事项

简议玉米合理施肥技术 篇4

1 玉米的需肥量和需肥规律

玉米是~种高产作物, 植株高大, 根系发达, 吸肥力强, 需要养分多。每生产100kg玉米籽粒, 需要吸收氮2.5~4.0kg、五氧化二磷1.1~1.4kg、氧化钾3.2~5.5kg。玉米吸收养分的数量和比例不同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品种特性、土壤条件、产量水平以及栽培方式不同, 在确定具体施肥量时, 要综合分析考虑。

玉米不同生育阶段, 对养分的吸收数量和比例变化很大。玉米苗期植株小, 生长慢, 对养分吸收的数量少、速度慢。拔节、孕穗到抽穗开花期, 是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并进的阶段, 生长速度快, 吸收养分的数量也多, 是吸肥的关键时期。开花授粉以后, 吸收数量虽多, 但吸收速度逐渐减慢。拔节至孕穗期和乳熟期是玉米吸肥的两个效率期。春玉米和夏玉米吸肥情况不同, 春玉米苗期吸氮占总吸收量的2.1%, 中期 (拔节至抽穗开花) 占51.2%, 后期占46.7%。而夏玉米苗期吸氮占总量9.7%, 中期占78.4%, 后期占10.5%。玉米吸收磷素, 从占干物质的百分比来看, 各生育期比较平稳而累积吸收量则逐渐上升。春玉米吸磷量, 苗期占1.1%, 中期占63.9%, 后期占35.0%, 夏玉米苗期吸磷量占10.5%, 中期占80.0%, 后期占9.5%。玉米吸收钾素, 春、夏玉米以苗期占干物质的百分比最高, 以后随植株生长逐渐下降, 其累进吸钾量, 均在拔节后迅速上升, 至开花期已达顶峰, 以后吸收很少。

2 肥料的种类

2.1 有机肥

有效成份有氮、磷、钾、微量元素和固氮菌等。这种肥的优点是养地, 久用能改良土壤, 肥效长, 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都会发挥作用, 提高其它肥料的利用率, 还具有~定的促早熟的功能。

2.2 化肥

化肥分单质化肥和复混肥。单质化肥和尿素、硝铵、氢铵、硫铵、钾肥等。复混肥有氮磷复合肥如二铵等, 氮磷钾复合肥, 还有含微肥的氮磷钾复合肥。化肥的特点是大多数都属速效肥, 持效时间短。在购买和使用复混肥时, ~定要弄清有效成份含量和持效时间长短。

2.3 微肥

含有微量元素的肥, 如稀土微肥、锌肥、硼肥等, 用量少但作用大, 能防止玉米的缺素症。

3 玉米施肥原则

3.1 增施有机肥, 培肥地力, 用养结合

多渠道扩大肥源, 通过增施农家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以及深松等措施, 加强农田培肥, 改善土壤结构和供肥能力, 提高化肥利用率并逐步减少化肥施用量结合整地, 每公顷施有机肥20~30t。

3.2 根据玉米需肥特点, 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不同土壤供肥能力和产量目标, 确定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 通过增施农肥、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氮肥分次追施等方法, 充分利用肥料特别是有机肥和磷肥的后效作用, 提高肥料利用率。

3.3 改善肥料品种结构, 提高肥料质量

氮、磷、钾配施, 有机与无机结合, 微量元素配合;逐步淘汰低浓度易挥发的碳铵, 推广长效碳铵和复合专用肥;加快包膜、控释肥等新型长效品种, 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玉米不同时期对营养比率和数量要求不~样, 要注意与单质化肥配合使用。

3.4 采取肥料高效利用综合措施

采用化肥深施技术, 做到种、肥隔离, 避免烧种子和幼根, 影响出苗。采取地膜覆盖, 早期加强中耕等措施提高土壤温度, 并采取深松等农艺措施, 充分释放并利用土壤磷素等资源, 促进磷的吸收。农机农艺结合, 推广节水灌溉及与其配套的施肥技术, 确保农艺技术中规定的施肥量, 施肥部位、施肥方法能高质量的落实。

4 玉米高效施肥技术

4.1 施足底肥

施用基肥时, 应使其与土壤均匀混合, 施肥深度应在种子下面8~10cm以上。氮肥26%, 磷肥与钾肥的80%及有机肥、长效碳铵等其他肥料可全部作基肥深施。增施有机肥或农家肥, 弥补磷钾肥施用量的不足。

4.2 适当种肥

种肥能促进根系发育, 使幼苗健壮, 对玉米良好的增产作用。种肥在播种时施用, 施肥深度应在种子下方3~5cm.氮肥的5%、磷肥与钾肥的20%作种肥施用。

4.3 及时追肥

玉米追肥应以速效性氮肥为主, 如尿素。第~次追肥时间应在大喇叭口期追施, 施肥深度应达到8~10cm, 并覆好土, 施肥量约为追肥总量的60%。第二次追肥在开花受粉前后施用, 其用量占追肥总量的40%。

4.4 辅以叶面肥

根据植株生长发育状况, 适时进行叶面喷肥。如种肥中磷肥用量少, 可后期喷施磷酸二氢钾, 用300g磷酸二氢钾加100kg水, 充分溶解后喷施, 还可起到抗旱作用。缺锌地块可用0.1~0.2%硫酸锌加少量石灰液后喷施。■

摘要:玉米生产中, 肥料品种的选择和施肥方法十分重要, 只有做到肥料营养成分均衡, 使用方法得当, 才能达到丰产丰收的目的。

设施蔬菜栽培的合理施肥技术 篇5

1. 茄果类蔬菜。

幼苗期需氮较多, 磷、钾的吸收相对少些, 进入生殖生长期磷和钾的需要剧增, 而氮的吸收量则略减。如番茄, 在第一花序果实迅速膨大前, 植株对氮肥的吸收量逐渐增加, 但到结果盛期对磷、钾的吸收量增加, 尤其是钾, 对钾的吸收量呈直线上升, 所以氮、磷、钾这三种元素对茄果类来说都很重要, 如果后期氮过多而磷不足, 则茎叶徒长, 影响结果;前期氮不足则植株矮小;磷、钾不足则开花晚, 产量和品质也随之降低。

2. 瓜类蔬菜。

这类蔬菜生长旺盛, 根系发达, 产量高, 需肥量较大。如:西瓜发芽期, 幼苗期吸肥量较少, 伸蔓期增多, 约占总吸肥量的14.67%。这三个时期以营养生长为主, 所需氮肥比例较大, 结果期吸肥量最多, 约占总吸肥量的85%, 其中以吸收钾肥最多。如果结果盛期氮肥过量, 易导致叶片氮代谢失调, 不利于糖分的运输和蔗糖累积, 使西瓜风味品质下降。这一时期适量增加磷、钾肥, 可促进蔗糖合成和果实的膨大, 有利于提高西瓜的品质风味。而黄瓜根系脆弱, 分布浅, 不耐肥, 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或肥料不腐熟, 易发生烧根现象。且黄瓜生长迅速, 进入结果期早, 产量高, 消耗肥量较大, 所以黄瓜的施肥原则为少量多餐, 刚进入结果期需肥量较少, 结果盛期需肥量急剧增加, 后期又相应减少, 故应把结果盛期作为施肥的关键时期。

3. 叶菜类蔬菜。

在叶菜类蔬菜中小型叶菜类如菠菜、香菜、茴香等, 生长全期需氮最多;而大型叶菜类需氮也多, 但到生长盛期则需增施钾肥和适量的磷肥。如果前期氮素不足, 则植株矮小, 组织粗硬。春播时易早期抽薹。后期磷钾不足时, 不易结球。

二、蔬菜营养元素缺乏或过剩表现的症状

1. 缺氮。

绝大多数蔬菜植物缺氮或缺氮素不足的症状是非常相似的, 甘蓝缺氮则幼叶灰绿, 老叶变为橙、红到紫色, 终至叶子脱落。黄瓜缺氮叶子由黄绿转变为黄色, 茎细、硬、多纤维。果实淡绿色, 先端表现尤为明显。番茄缺氮叶子淡绿色, 基部叶子变黄而脱落;叶脉深紫色, 茎发硬呈紫色;花芽变黄而脱落。而氮过剩, 番茄易产生空洞果、齐腐病、青皮果等生理病害;而黄瓜易产生缺钙症。

2. 缺磷。

蔬菜作物在其生命周期中, 有两个时期最需要磷---植物生长的初期及果实和种子成熟期。磷的缺乏症状多见于生长初期, 因为当植株获得足够的磷以供营养生长时, 它便能将营养器官中的磷主要用于形成果实和种子。如在结实期显现出缺磷症状, 就无法补救了。比如黄瓜缺磷叶子逐渐变为暗绿, 茎细, 果实暗绿并带有青铜色;番茄缺磷时叶子背面呈现紫红色, 叶肉组织的这种颜色开始时呈斑点状逐渐扩展至整个叶片, 茎细长, 植株生长缓慢;甘蓝缺磷叶子变为暗绿, 茎细, 果实暗绿并带有青铜色。

3. 缺钾。

比如黄瓜缺钾的表现是叶沿呈青铜色, 终于发展到死亡, 这种青铜色的形成逐渐向叶脉间的叶肉组织扩展, 果实具有膨大的尖端;番茄缺钾幼龄叶片轻度皱缩, 老龄叶片最初变为灰绿色, 而后在边缘处呈现黄绿色。植株茎秆变硬, 富含木质, 且不再而保持细长, 根部发育不良, 细而长, 常呈褐色, 不再变粗。果实成熟不均, 缺乏硬度;芹菜缺钾, 抑制叶柄的增粗生长。

4. 缺钙。

钙的缺乏, 导致蔬菜营养生长的减缓, 及形成粗大的富含木质的茎。番茄植株缺钙表现在上部叶片 (较幼小的) 上呈现黄色, 而下部叶片 (成熟的老叶) 仍保持绿色。这种症状表明, 钙不能 (或很少) 从植株基部的老龄叶片中运转到顶端的幼龄叶片里。缺钙的番茄植株极为衰弱并缺乏韧性, 顶芽死亡。根较短, 分枝多, 且呈深褐色。在水分供应不匀, 钙运输受阻时, 果实易产生脐腐病。

三、施肥方法

1. 进一步增大有机肥用量。

每亩地每茬应施有机5000~8000公斤, 新建棚可施到10000公斤以上, 但应注意充分腐熟, 不腐熟的有机肥, 土壤难以分解, 作物很难利用, 有时还会对根系有害, 并容易诱发地下害虫危害。

2. 追肥。

追肥是基肥的补充, 应根据不同蔬菜不同生长时期的需肥特点, 适时适量地分期追肥, 既满足蔬菜各个生长时期的需要, 也避免肥料过分集中而产生的不良效果。所以追肥采用沟施或穴施, 才能充分发挥肥效。例如:番茄, 当第一穗果长至核桃大小时, 标志着进入旺盛生长期, 为了保证果实旺盛生长需要, 结合浇水追施一次催秧催果肥, 每亩追尿素15~20千克, 过磷酸钙20~25千克, 或磷酸二铵20~30千克, 缺钾时应施硫酸钾10千克, 不可追单一一种肥料, 以后每采收一穗果追一次肥, 以复合肥为主。黄瓜到了结瓜盛期, 一般隔一次水追一次肥, 每次追氮、磷、钾复合肥10~15千克。

3. 增施钾肥。

增施钾肥一方面可提高蔬菜产量, 另一方面可使蔬菜中硝酸盐积累降低。研究表明, 在氮磷基础上配施钾肥, 可使菠菜硝酸盐含量降低12.9%~23.7%, 青菜的硝酸盐降低28.2%, 生菜的硝酸盐降低12.0%~21.7%, 芹菜的硝酸盐降低量则随施钾量的升高而增加。目前仅以有机肥形式补充钾素远远不能满足蔬菜生长的需要, 必须增施一定量的钾肥。

4. 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建立菜田土壤档案的基础上, 逐步推广测土施肥技术, 尽量做到缺什么补充什么, 缺多少施多少, 这样不但可以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而且可以降低氮肥用量, 减少污染, 提高肥效。如在配制专用肥时应补充一些微量元素, 微肥量虽少但效果好。据介绍, 喷钼可使生菜中硝酸盐含量降低14.8%~22.8%, 大白菜、菠菜的硝酸盐含量降低50%以上。

5. 叶面施肥。

稻田合理施肥技术 篇6

1.1底肥

①农肥3年轮施一次, 公顷施腐熟好的优质农肥15~30 m3。

②化肥每公顷用圣吉奥45% (16-17-12) 纳米复混肥240~300 kg.全层施肥。追分蘖肥时最好混拌土壤磷钾激活剂, 穗肥看情况迫施。底肥最好是机械深施肥。

每公顷用48% (24-12-12) 鲁中智能控释复混肥400kg, 全层施肥。最好用机械深施肥。一般不用追肥。

每公顷用48% (8-13-17) 洋丰水稻专用肥400 kg, 全层施肥。最好用机械深施肥。

每公顷用48% (13-25-10) 洋丰硫酸钾高磷复合肥175 kg, 40%黄腐酸钾30 kg (33%硫酸钾50 kg, 尿素80~100 kg, 圣吉奥土壤磷钾激活剂颗粒8 kg (粉剂15小袋, 3.75 kg) , 混拌均匀, 翻后耙前施入, 做到全层施肥。这种方法要追分蘖肥。穗肥看情况, 一般情况下不用追肥。

每公顷用64%磷酸二铵100 kg, 尿素100 kg, 40%黄腐酸钾60 kg (33%硫酸钾100 kg) , 圣吉奥土壤磷钾激活剂颗粒8 kg (粉剂15小袋, 3.75kg) , 混拌均匀, 翻后耙前施入, 做到全层施。追蘖肥, 穗肥。

每公顷用42% (21-8-13) 沃地佳水稻复混肥250 kg混磷酸二铵50 kg, 全层施肥。正常追肥。

1.2蘖肥

返青后, 水稻4叶期, 立即迫蘖肥, 每公顷追尿素80~120 kg, 或硫酸铵150 kg, 加返青客杈多10 kg, 2 kg/袋, 或者每公顷追尿素40 kg, 加追施壮80 kg, 或者单用追施壮120 kg。底肥没用土壤磷钾激活剂的可以增施土壤磷钾激活剂4~7 kg (颗粒剂8~16 kg) 。

1.3穗肥

抽穗前的20 d, 9.1~9.5叶期倒2叶露尖到抽出一半时 (这时水稻开始拔节变黄) 追施。保持水层, 公顷施尿素30~40 kg或硫酸铵50~100 kg, 40%黄腐酸钾15~20kg (33%硫酸钾25 kg) ;如水稻生长过旺, 可不施氮肥或少施。

2合理灌水

2.1护苗水插秧后、返青前, 灌苗高2℃的水, 扶苗护苗。

2.2分蘖水有效分蘖期灌3~5 cm浅水增温促蘖。

2.3晒田有效分蘖终期前3~5 d, 也就是水稻7片叶时, 田间的茎数达到计划数550~600穗1 m2的80%时, 排水晒田3~4 d, 晒田达到池面有细微的裂缝, 地面见白根, 叶挺色淡.晒到7.5叶时恢复正常水层。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长势不足的地块可不晒。

2.4护胎水孕穗至抽穗期。剑叶露出一半之前, 灌水3~5 cm, 半渗干。剑叶露出一半时, 进入温度敏感时期, 灌4~6 cm深水, 遇到17℃低温加灌到18~20 cm水, 深水护胎, 防御冷害。到剑叶叶耳露出, 恢复浅湿灌溉。这个时期井水的温度要在18℃以上才能灌溉。

2.5扬花灌浆水7月22~25~28日抽穗扬花期到定浆之前, 灌3~5 cm浅水, 自然落干 (脚窝里有水) 再灌水。到腊熟期, 间歇灌溉, 也就是脚窝里没水了就灌水, 干干湿湿以湿为主, 养根保叶、活秆成熟。抽穗后30 d不准停水, 也就是8月末之前不准停水。

2.6排水黄熟中期, 8月末到9月初排水, 洼地可适当早排, 漏水地可适当晚排。

3本田除草

3.1插前封闭可在插前2~3 d, 水整地后趁浑水未清时, 立即施药, 每公顷用12%恶草灵3 L采用甩撤法施药。施药时田内保持3~5 cm水层, 施药后2~3 d, 换新水后插秧。

3.2插后5~7 d, 稗草2叶期前, 每垧用31%P比甲泡腾剂 (游龙) 750~1000 g撒施;或40%奇可湿性粉剂525~595 g, 药土、药肥法施用。

3.3插后5~7 d, 稗草1.5~2叶期前, 每公顷用53%的新赛龙或邦农乐或稻草清可湿性粉剂1200~1400g。采用药土, 药肥法施用都可以, 用药后保水3~5 cm, 保持5~7 d, 缺水缓慢灌水, 防治鸭舌草, 在插秧后15 d, 每公顷用20%乙羧氟草醚乳油600~750 m L, 药土, 药肥法进行封闭处理。

3.4插后封闭插后5~7 d施药, 也就是水稻返青后, 稗草1.5~2叶前用药。以下几种防除稗草的药剂任选其一:①每公顷用50%的苯噻草胺可湿性粉剂1.2 kg;②每公顷用90%金玛特乳油1.0~1.2kg;③每公顷用90%的杀草丹乳油2.25~3.0 kg。加10%的比嘧磺隆150 g~200 g;或加10%的苄嘧磺隆300 g;或加30%的威农150~200 g。

稻田合理施肥技术 篇7

平稳促进施肥技术主要指氮素化肥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的施用技术。是依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氮素营养的需求特点, 采取重施底肥, 减少分蘖期施肥量, 适期施保蘖肥, 增施穗肥和粒肥, 即“前稳、中足、后养”的施肥方法。

1.1 平稳种促进施肥的原则

是“前稳、中足、后养”的原则。“前稳”要求底肥和蘖肥用量适度, 使前期分蘖稳健, 防止分蘖过旺。“中足”是在严格控制分蘖的条件下, 保证中期水稻有较强的吸肥能力, 确保有效分蘖后期以至拔节、枝梗分化的需肥。“后养”是孕穗期至灌浆期视生育情况补施穗粒肥。

1.2 平稳促进施肥的基本模式

通常模式为三段肥五次施用, 即底肥、蘖肥、保蘖增穗肥、保穗增粒肥、保粒增重肥。根据地力条件、品种需肥特点及产量要求, 确定总施肥量。一般亩产600公斤稻谷需氮肥50~60公斤。在此水平下, 各次施肥量占总用量的比例大体为:底肥30~35%, 始蘖肥20%, 保蘖增穗肥20~25%, 穗肥15%, 粒肥10%。

具体施用方法为, 底肥大部分全层施和翻施, 小部分插前铺施。追肥采用“以水带肥”办法。施肥前撤掉田间水层, 晾至田面出现微裂后施肥, 再缓慢灌水, 使肥随水渗入地表土内, 提高肥料利用率, 延长肥效。

1.3 氮肥施用的诊断与运筹

氮肥施用诊断从施肥总量的确定, 到最后一次氮肥施用都在进行。水稻一生中需要施用总氮肥量多少, 最好通过田间多点试验来确定。总的趋势是在肥力较高的土壤上, 水稻产量和施氮量的关系类似抛物线形状;在土壤肥力较低的情况下, 随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几乎成直线上升。

1.4 平稳促进与平衡施肥

平衡施肥是水稻生长发育过程所需要物以类聚、磷、钾、硅等大量元素至少和锌、铁、硼等微量元素合理搭配, 均衡配方施用。水稻是按一定比例吸收各种营养元素的, 如缺少一种或几种元素, 其它元素施用再多, 也不能被利用。所以氮肥平稳促进必须与元素平衡施用相结合, 同时根据土壤肥力、气候特点及肥料种用等多种因素综合支筹, 施肥才能发挥最佳效益。

2 水稻合理稀植技术

2.1 适时早育秧, 培育壮秧

a.秧苗标准:秧龄29-32天, 叶龄3-3.5, 苗高12-14厘米, 基部扁宽0.2厘米以上, 地上部百苗干重2克以上;b.选好育秧田:选择土壤肥沃、盐碱轻、杂草少、靠近水源, 灌排方便, 交通便利, 避风向阳的田块;c.种子处理: (1) 晒种:将稻种摊1-1.5寸厚晾晒1-2天。 (2) 选种:用比重1:10的食盐水进行选种, 除去秕粒、草籽、杂质。 (3) 消毒浸种:将选好的稻种用80%的“402”农药1500-2000倍浸泡3-5天。 (4) 将消毒吸足水份的种子捞出后摊放在温暖处催芽, 待种子有80%以上破胸露白即可播种;d.播种: (1) 播种期:应根据品种的生育期适时早育, 一般在4月8日-15日育苗为宜。 (2) 播种量:千粒重在25-26克的品种, 亩播量为350-400公斤/亩。 (3) 秧床消毒:底水下渗后将床面抹平, 每1平方米喷洒1000倍的移栽灵混剂2公斤。 (4) 播种和覆土:将催芽种子均匀地撒在秧床上, 轻压入土, 然后用过筛的细潮土0.5-0.7厘米把种子盖严, 覆土后每平方米用50%的杀草丹乳剂0.4毫升兑水100倍喷雾防除秧田杂草, 然后紧贴床面盖上地膜;e.秧田管理: (1) 播种至一叶一心的管理, 主要关键是密闭保温保湿, 争取苗全苗齐。温度:只要棚内温度在40C以下, 弓棚应保持密闭状态, 当大部分苗已出土, 要及时抽去平铺地膜, 在此期间如遇到气温在26度以上时, 应在上午11点左右, 在弓棚双膜重叠处有间隔的将膜扒开小缝, 使其散热降温。水份:在淌足底水的基础上, 播种后五至七天浇水一次, 应在晴天的午后浇水。 (2) 两叶至插秧前的管理:秧苗长到一叶一心以后, 应适当降温。一叶一心到二叶一心棚内温度应控制在22-25度左右, 不可超过29度;此期间应在每天11:30扒开顶膜, 顶膜扒开要均匀一致, 其大小应视气温高低而定, 每日下午5时关闭;二叶一心至三叶棚内温度应保持在20度左右, 使棚膜内外温度相接近, 在傍晚关闭;移栽前四天左右, 若天气正常, 无降温天气过程, 夜间不再关闭。水份管理上, 秧田缺水应及时灌水补充, 要尽量减少灌水次数, 插前四天停止淌水, 进行炼苗。追肥:一叶一心至二叶时, 每池用硫铵450克兑水50公斤喷洒, 插前四天结合浇水行追送嫁肥, 每池追硫铵450克兑水50公斤进行喷洒。

2.2 平田整地

(1) 平田。结合头年秋季农田基本建设进行旱平田, 取高垫低, 没有进行秋平田的, 要在春播结束后及时进行平地; (2) 翻耕。稻田平整后, 进行一次深翻耕, 在四月中下旬至五月上旬翻犁1-2遍, 耕深20cm左右, 犁深耕透, 防止漏耕, 并筑好田埂; (3) 泡田整地。插前2-3天放大水泡田, 待插秧时再放浅水将田耱平, 使田面高低不超过5厘米。

2.3 适时插秧

a.插秧期。当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3度即可插秧, 约从五月八日开始, 五月二十日前结束;b.插秧密度和插植规格。中等肥力土壤应采取7.5×3的行穴距, 常规品种每穴7-8苗, 亩保基本苗18-20万, 高肥力土壤应采取8-8.5×3的行穴距, 每穴6-7苗, 亩保基本苗15-17万, 杂交稻穴苗数可适当减少, 亩保基本苗12-13万即可;c.插秧质量。为确保插秧质量, 插秧时田间保持浅水拉线插秧, 做到行直穴匀, 深浅一致, 秧苗不倒, 秧苗插深2.5-3厘米为宜;d.补苗。秧苗返青后, 如有死苗断垄发生, 应及时补苗, 力争苗全、苗齐、苗匀。

2.4 合理施肥

a.施足有机肥。亩施土圈粪20-25小车, 精杂肥100-150公斤;b.化肥施用量及施肥方法。在施用农家肥的基础上, 亩施化肥总量:纯氮15-16.5公斤, 五氧化二磷7.5-8公斤, 氮磷比为1:0.5。氮肥基施40%-45%, 追施55%-60%, 磷肥全部基深施。结合最后一次耕地, 在耕翻前每亩撒施碳铵30公斤, 过磷酸钙50公斤然后及时翻耕;耱平田后在插前亩施面肥碳铵7-10公斤, 大穗型品种要重视后期追肥, 分壮苗肥、分蘖肥、穗肥分次追施。于五月二十五日前后水稻返青后亩追壮苗肥尿素5-6公斤, 六月十日至十五日亩追分蘖肥尿素6-7公斤, 二铵5-7.5公斤, 七月十日至十五日亩追穗肥尿素4-5公斤, 水稻齐穗后酌情亩追粒肥尿素3公斤, 贪青迟抽穗的不追。

摘要:当前垦区水稻生产发展很快。水稻产量的增加, 除依靠扩大种植面积外, 更重要的是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单产。水稻生产在选定良种、培育壮秧后, 本田高产栽培的核心是密度和肥水管理。采取合理的栽培密度和肥水管理, 并实行各项技术措施与各项生育指标配套, 才能充分体现良种壮秧、新技术、肥料、农药等投入的作用, 确保各生态环境条件在实现水稻高产高效中发挥更大潜力。

关键词:水稻,平稳施肥,合理稀植,技术分析

参考文献

[1]耿立清, 张凤鸣, 许显滨, 尹桂花, 叶胜利, 田英权, 孟庆祥.低温冷害对黑龙江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中国稻米, 2004 (5) .

[2]王建国, 王德禄, 王守宇, 何喜云, 王忠伟.黑龙江农田养分平衡和养分水平的动态变化[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0 (2) .

上一篇:木材材料下一篇:朴素贝叶斯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