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区矫正工作职责

2024-06-17

2、社区矫正工作职责(通用12篇)

2、社区矫正工作职责 篇1

社区矫正工作职责

一、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认真执行社区矫正工作相关规定。

二、依照有关规定,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和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

三、协调有关部门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为其就业、生活提供指导、帮助。

四、组织开展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活动,提高教育矫正的实效。

五、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公益劳动,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和悔罪改过意识。

六、加强与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以及其他矫正力量的协调与配合,努力形成工作合力,最大限度地为矫正工作服务。

七、针对每名社区矫正对象成立专门的矫正工作小组,成员由司法所长、社区民警、矫正联络员组成,负责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具体管理教育,根据社区矫正对象遵纪守法、接受教育、参加公益劳动等现实表现,定期进行评分考核。

八、组织矫正工作小组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原因、犯罪类型、危害程度、悔罪表现、心理特征、现实表现、家庭及社会背景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集体研究制定矫正个案。

九、完成上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交办的其他有关工作。

2、社区矫正工作职责 篇2

一、社区矫正利大于弊

社区矫正的出现, 就像其他新兴事物一样受到了争议。支持者认为社区矫正有利于犯罪人的再社会化, 也表明了中国的刑罚制度正走向恢复性司法的理性阶段。而持反对意见者则认为社区矫正并不能真正改造犯罪人, 相反因为没有严厉的惩罚和警戒可能会导致一些犯罪人再一次重新违法犯罪。

我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不错, 但无论什么事情总有正反两面, 没有绝对的好, 也没有绝对的坏。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关键是看好和坏的比例如何, 正面效益多的我们就可以而且应该去做。社区矫正工作我始终认为利弊共存但利大于弊。我国现行的社区矫正制度规定属于社区矫正范畴的目前主要是管制、缓刑、假释、剥权、暂予监外执行这五类。我们不难发现这五类人员总结起来有2个共同点, 一是社会危害性不大。暴力型等犯罪是不适合社区矫正的。二是刑期相对都较短 (除假释和剥权) 。实刑基本都是三年以下, 短则数月, 如果除去审判前的羁押在看守所的时间, 刑期就更短了。不利的因素是司法工作人员从事社区矫正工作无疑增加工作量, 但是, 工作经费政府有一定的保障;另外, 司法行政干警身着便装教育、管理、矫正服刑人员, 弱化了刑罚执行的严肃性。

对符合条件的对象实行社区矫正, 以教育帮助教育为主, 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 首先能够最大限度挽救这些因偶然或其他原因而犯罪的失足对象, 避免了他们因为被关押在监狱而产生交叉感染等问题。其次, 众所周知由于社会的发展, 罪犯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监狱基本都是处于很拥挤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影响监内犯人的改造质量。况且每1名犯人的一年的开销费用也是很可观的, 有人曾开玩笑说关押1名犯人1年的费用都可以培养1名研究生了, 这说明了监内行刑的成本太高, 现在社区矫正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 可以有效的节约社会成本。三是对这些特定的服刑人员在社区内实施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和教育, 保证教育改造的质量, 并且有利于他们的顺利回归并且减轻他们及家庭成员的精神、经济等负担, 归根结底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二、社区矫正存在问题

首先, 我国现行的社区矫正可能还不是很成熟。现在还没有专门的关于社区矫正的单行法律法规来支撑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虽然刑罚修正案 (八) 将社区矫正纳入范畴, 但仅仅是为社区矫正正名, 社区矫正应当由哪个机关来执行等实际问题并没有提及到。虽然每个省市可能都会出台当地的一些社区矫正的规定来规范各自的社区矫正工作, 但是立法上不能予以保障的话, 我对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前景还是心存担忧的。

其次, 目前的现状是执法主体是公安机关, 而日常管理却是由司法行政部门来承担。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 在日常的社区矫正工作中司法行政部门的地位比较尴尬。这对于司法行政部门日常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也带来诸多问题。一是司法所没有强硬的管理措施来管理社区矫正对象, 非要依托公安部门的配合才行。公安机关虽然是执法主体, 但由于其主要将维护社区治安稳定作为重点工作, 因此在警力不足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很难花更多的精力在社区矫正工作上。

再次, 由于已经有实行社区矫正, 某些程度也会滋生腐败。本来应该进监狱的人因为自身人脉或者家庭经济等原因再犯罪后通过走后门等方式寻求监外执行, 社区矫正从形式上来说跟监内服刑有着本质的区别。我还曾听闻一些罪犯判处缓刑后在缓刑期间重新违法犯罪又判处缓刑的案例。如何防止因社区矫正腐败的发生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最后, 我还要提一点的就是缓刑、假释前的征求意见。这个事情本来是很好的, 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就有些走样了。监狱方面在这块做得还是相对比较好的, 基本上所有待假释的人员一定会征询户籍地或实际居住地司法所和社区的意见。法院宣判缓刑前征询意见, 就我所在辖区的情况, 基本上很少有征询意见的。不知道其他地区的情况是怎样。更有甚者, 是一些当事人拿着意见征询表来征求意见, 说谁谁谁让我来的, 使司法行政部门非常尴尬和被动。我不知道相关部门相关人员是怎么考虑的, 但这样的处事方式我觉得非常欠妥。一来失去了征询意见的意义, 二来如果司法所下基层了解情况后出具不予接受的意见, 当事人迁怒于司法所工作人员或者采取报复等过激行为这就更不好了。

三、社区矫正工作展望

我们国家的社区矫正工作即将要全面开展, 如何能切实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值得我们深思。社区矫正的施行有那么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优点同时也存在了一些不足。如何去粕取精, 去芜存精, 积极地借鉴他国的优秀经验, 总结出我们自己适合中国本土的社区矫正经验并推广开来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

展望“十二五”, 展望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 我衷心的希望属于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法的到来。这也是我觉得社区矫正工作当下重中之中的事情。只有立法上有保障了即明确工作主体、赋予了职责权利、保障了日常工作所必须的人力物力等等, 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才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健康发展下去。

欧美的社区矫正历经百年, 我们的社区矫正才刚刚起步。虽然可能在经验和内容等各方面存在许多不足, 但是我相信凭着我们无数的司法行政工作者的默默执着奉献, 一定会让社区矫正在中国的大地上开出不一样的花朵。“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等将上下而求索”。

摘要:本文从一名普通基层司法工作者的视角提炼并分析了我国现行社区矫正工作的利和弊。首先认定利弊并存但利大于弊的事实, 肯定了社区矫正工作积极的现实意义。然后提出了现行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对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展望, 殷切希望社区矫正的相关立法尽快出台, 以支撑我国社区矫正工作, 使其得以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健康发展。

论基层社区矫正工作 篇3

关键词 社区矫正 主体体现 不足和完善

中国的“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历经 8 年试点之后,于 2011年2月25日,被正式写进刑法,标志着社区矫正在我国的发展实现了新突破。然而,从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试点的实践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的执行机制实质上是公、检、法、司、民政等职能部门组成的统一管理机制,社会力量的参与比较少,因而对社区服务中心这种性质的社会组织在矫正中的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微乎其微。因此,本文拟通过对社区矫正工作推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思考和探讨改革的方向及推进措施,以期加强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

一、社区矫正执行主体现状及问题

社区矫正工作是在市政法委的统一领导下,以各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矫正组织”为中心开展的。向下主要是市级司法局下设的社区矫正与帮教安置处管理矫正工作,最后就是区(县)的司法局和乡、镇(街道)的司法所。应该说,法律制定者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这其中不乏问题的存在,主要表现在司法所成为实质意义上矫正工作具体执行主体所带来的问题。随着工作要求的提高、工作范围的扩大、工作职能的增加加上本身建设还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又承担起社区矫正的职能后,目前司法所的机构建设对于要完整、准确和有效地履行非监禁刑罚执行的职能,确保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准确性、有效性及其公信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一是司法所工作人员配置问题。一方面结构不尽合理、素质参差不齐,存在文化程度偏低、法律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力量配备不足,而且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编制混乱。有公务员身份的,有事业编制的,也有临时聘用的人员。二是司法所的基础建设尚未到位。办公用房紧张,必需的执法装备如执法用车、警戒具、通讯器材缺乏保障。三是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不到位。根据规定,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由上下配套解决,事实是往往上面的经费到位了,下面的配套经费却迟迟没有着落。四是司法所执行矫正与其工作任务在性质上存在冲突。其自身负责的工作主要是法律服务类的,而社区矫正则是刑罚执行。由司法所执行社区矫正,则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就拥有了执法权,这就与法律规定相矛盾了。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主体存在诸多问题,势必会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阻力,因而需要对此进行改良和完善。

二、 不足与完善

社会工作在中国刚刚起步,社会工作专业认可度不高,因而社会工作者在进行专业服务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首先,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立法。对于社区矫正,从多国的立法实践看,多以立法或者法规的形式加以规定。如美国的《明尼苏达州社区矫正法》,澳大利亚《矫正服务令》,我国香港《社会服务令》、《感化(缓刑)令》,台湾地区《更生保护法》等。对于我国,首先应当借鉴成功经验,在试点实践的基础上尽快进行相关立法工作,确立矫正执行机构、矫正工作者的权力与责任。

其次,与相关部门合作过程中的问题。社区矫正的实施理念与社会工作具有统一性,主要表现在理念、功能和过程上。从社会工作专业自身的理念来看,社会工作者强调问题的社会性。如果社会工作者的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或其在这一过程中职责界定不清,可能很难取得相关部门的协助。这就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其权力和地位,明确职责,加强各部门的配合与协作。

再次,加强司法所建设,健全社区矫正组织机构。应当通过加强司法所的建设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一是理顺司法所的管理体制,明确在三种模式司法所存在的现阶段,业务指导和人员管理各有侧重的管理体制,逐渐过渡,最终统一形成一种模式。二是统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身份,进行专业考核、择优录用、定编定岗,统一规定为国家工作人员。同时要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增强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执法能力、水平,以期更好地落实社区矫正这项刑事政策。三是对社区矫正经费的拨付应在县一级财政经费预算中专门给予列支,规定不得挪作它用,并进行检查监督。四是加强司法所的基础建设,地方政府应全力以赴支持这项工作,在办公用房、交通工具、技术装备等方面加大投入,不要让司法所成为一个空壳。

除此之外,要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可以通过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一切新闻媒体,让社会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目的、意义,扩大社会影响面,增强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对这项工作的认可度。在保障社区矫正制度化的同时,获得社会各方面的信任和支持。

三、结语

社区矫正工作在全国展开才刚刚起步,道路曲折、困难重重毋庸置疑,但毕竟已走过9年的路程,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要坚持不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坚持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假以时日,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一定会不断走向完善、成熟。

2、社区矫正工作职责 篇4

启动仪式

为进一步加强特殊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安置和帮教管理力度,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在安置帮教工作管理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形成社会安置帮教工作“共扶持、大帮教”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动帮教对象顺利融入社会,预防与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有效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活动时间: 2012年6月26日(星期二)下午2时 活动地点:苗圃路299弄2楼会议室

参加人员:司法局矫正处处长魏孟宏、监所检察处处长陆健明、街道党委副书记梁福生、监所处叶梅、尚诚物业齐如山、中和所尤静凤、顾爱民、劳保所陆琴、团工委孙洁、司法所于红、陶卿、矫正安帮社工及部分特殊对象代表。

活动主持:洋泾司法所所长于红

议程

1、监所处叶梅介绍监所处、洋泾司法所、尚诚物业三方合作协议的缘由。

2、由尚诚物业总经理齐如山、司法所专职干部陶卿分别解读协议双方支持内容。

3、矫正社工尤美萍介绍洋泾街道和谐起航2.0版的项目内容和工作安排。

4、中和所尤静凤解读社工事务所对项目给予的支持和保障。

5、监所处、司法所、尚诚物业三方共同签订《关于对特殊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开展社会安置帮教的工作协议》,尚诚物业带教老师与特殊矫正对象签订帮教协议。

6、街道党委副书记梁福生对街道社区矫正工作提要求

7、监所检察处陆健明处长分析浦东社区矫正形势。

社区矫正工作职责精选 篇5

二、依照有关规定,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教育管理,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考察;

三、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施相关奖惩;

四、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

五、依照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规定,对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向公安机关提出治安管理处罚或撤销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意见;

社区矫正工作汇报 篇6

一、基本情况

从今年启动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在市、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街道社区矫正工作按照社区矫正流程的要求有序开展。

社区矫正工作开始以来,我们先后接收了x名社区矫正对象,分布在x个社区。目前已解矫x人,还有x人在进行矫正。刑罚种类为监外执行x人,假释x人,缓刑x人。按照社区矫正工作的文件要求,我们对这x人建立健全了档案,一人一档并且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同时,我们每个社区都有帮教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与矫正人员建立一帮一的帮教关系,在社区矫正工作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矫正对象在家庭和社会上表现良好,至今没有一个重新违法犯罪的。

二、日常管理工作 1.建立档案 分级管理

我们根据上级的要求为矫正对象建立档案,一人一档。同时,我们根据矫正对象的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程度、所犯罪的法律性质为他们制作矫正方案,制定不同管理等级,根据其自身情况进行矫正管理。并严格按照矫正规定,要求每个月进行思想汇报和电话汇报,如有外出,及时请销假。

2.定期家访 了解动态

我们每个月定期对矫正对象进行家访,每个月不定期的进行电话联系,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及思想状况,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朋友似的个别谈心。并且每天在GPS网络平台上查询矫正对象的活动范围,随意掌握矫正对象的动态,确保矫正对象不脱管、不失控,并重点预防其重新犯罪。

3.法律教育及公益劳动

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和要求,我们每个月对矫正对象进行一次法律教育,提高矫正对象的自新意识,以矫正其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我们着力实施个性化矫正,分类施教、因人施教。

我们每月不定期的组织公益劳动,增强他们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劳动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通过公益劳动,使矫正对象更好地接受矫正,早日回归社会。

三、加强管理 积极探索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为此,我们更要加重实践,积极探索新的科学的管理方法,有效的开展好社区矫正工作。

1.进一步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的作用。

2.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硬件建设,提高矫正质量和效果。

3.进一步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协调和联系,如公检法等部门。

2、社区矫正工作职责 篇7

根据现代刑事司法非刑罚化和刑罚执行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作为非监禁刑的一种行刑方式,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适用形式和适用比例必将呈现扩大的态势。然而,目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以及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都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和规范,亟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 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实行法律监督的法律依据

在西方国家,社区矫正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在我国,社区矫正制度起步较晚,还没有正式统一的法律法规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规范。但检察机关参与社区矫正,行使检察监督权是符合宪法及法律精神的。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2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法的情况,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有违法情况时,应通知执行机关予以纠正。”《通知》第三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要加强法律监督,完善刑罚执行监督程序,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地进行。”根据上述法律规定,检察机关享有对刑罚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权力,具体包括对监禁刑的监督和对非监禁刑的监督。其中,对非监禁刑的监督就是指对监外执行活动的监督,即对管制、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和剥夺政治权利等措施实施的监督,包括非监禁刑或监禁刑替代措施的适用是否符合法定条件,决定和批准机关是否按法定程序作出,执行机关是否对生效裁判和决定的内容依法实施等,并对发现的违法情况通过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等形式予以纠正。

2 现阶段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实行法律监督存在的问题

(1)缺少专门的法律规制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法,也没有相关的实施细则。实践中,主要依据《宪法》、《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通知》等的原则性规定,致使在实际工作中,监外执行检察监督缺乏可操作性。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检察机关有权对刑罚执行进行监督,但具体对社区矫正这种执行方式,检察机关依据什么进行监督,如何对社区矫正进行监督,却没有明确的规定。

(2)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机关,导致实际操作中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纷繁复杂,使检察监督更加困难。我国《刑法》规定:“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在缓刑考验期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执行”,“监外执行……由居住地公安机关执行”,“缓刑罪犯,由公安机关交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考察”,“管制、剥夺政治权力……由公安机关执行”,若罪犯在假释中违反规定,由“公安机关提请法院审核裁定”。可见,在未实施社区矫正以前,公安机关是非监禁刑的执行机关。在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践中,则是司法行政机关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进行具体工作,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真正承担起社区矫正任务的是各地区司法局下设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而公安机关则是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这种刑罚执行主体多元化的状况,导致了检察机关监督对象的不明确,不利于刑罚执行权的有效行使,也影响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展开。

(3)检察机关的监督手段单一、非强制性和介入机制缺位,影响了检察监督的效果。检察机关对于社区矫正中存在的问题一般采取提出检察建议或发出违法通知书的办法来纠正,但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书没有强制力,所以执行机关很少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对此,法律又没有规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导致监外执行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威得不到有效的维护。

(4)检察监督的观念陈旧,对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保障不足。社区矫正的实施容易导致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和社会控制网络的扩张。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一方面通过对矫正对象一定人身自由及政治权利的剥夺或限制,保证社区矫正中刑罚的惩罚性,实现特殊预防;另一方面没有准确把握社区矫正的非监禁性,没有把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引入社区矫正监督领域。当前,由于重刑观念或无明确法律依据,或人员配备、经验不足等原因,检察机关未能及时对侵犯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现象进行监督纠正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3 完善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实行法律监督的措施

(1)制定专门的法律,完备社区矫正监督法律体系,加强对检察监督权力的保障。制定一部统一的《社区矫正法》,完善《刑法》、《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检察机关行使社区矫正监督权的规定;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明确检察机关的监督流程、监督对象、监督手段等,同时赋予检察机关监督的权威性,在被监督对象没有限期纠正违法行为或及时将纠正情况反馈给检察机关时,赋予检察机关相应的违法处置权,比如罚款、限期整改或者直接由检察机关强制执行等。

(2)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明确检察机关的监督对象。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但在当前执行主体多元化、责任分配不清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监管不力的情况,很难划分责任,追究更无从下手。因此,应该成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社区矫正局或者社区矫正委员会,以保证检察监督的顺利进行。

(3)提高检察人员的职业素质,打造社区矫正的专业监督队伍。注重检察人员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的提高,充实业务骨干,改善年龄结构,以“工作流程”的方式规范社区矫正检察工作,明确社区矫正检察人员职责权利,建立健全监督岗位责任制。加强社区矫正监督的组织建设,条件成熟时,设立社区矫正派驻检察机构,实行常驻或巡查社区矫正检察机制。

(4)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首先要严格审核非监禁刑的适用条件,严把入口关,防止不符合条件者进入社区矫正程序。社区矫正的对象是确定的,即依法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被暂予监外执行等五种罪犯。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对象被判处缓刑或予以假释等刑罚的,检察机关应当予以纠正,把好社区矫正的入口关。防止非监禁刑的不正确适用和过度使用,防止社区矫正被滥用为权利寻租的工具,避免社区矫正中腐败现象的滋生。其次要加强矫正中的监督,防止矫正流于形式。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的每个衔接环节都要进行监督,对刑罚变更执行实行同步监督,将监禁刑变更为非监禁刑的情形作为检察机关监督的重点。最后还要加强矫正后监督,防止违法解除矫正。矫正对象被解除管制、恢复政治权利、假释期满、缓刑期满之日,应由地区矫正机构向矫正对象居住地群众公开宣布。检察机关应检查并防止提前宣布、逾期宣布、不宣布以及不向矫正对象发放期满证明书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

(5)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推进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现代化。合理利用高科技成果解决检察机关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检察机关加强检察人员信息技术培训,推广网络化办公。建立社区矫正人员执行信息网络中心,并完善相应的责任制,促使社区矫正各参与机关及时录入社区矫正信息和变更执行信息,保证信息网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摘要: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 检察机关对其享有当然的法律监督权。并且, 这种监督应该贯穿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始终, 包括入口的监督、矫正中的监督和出口的监督。检察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应当与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分工负责, 相互配合, 相互制约, 保障社区矫正人员的刑罚依法执行, 依法维护社区矫正人员的合法权益, 防止其重新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检察机关,社区矫正,法律监督

参考文献

[1]李恩慈.论社区矫正的几个问题[J].中国法学, 2004, (4) .

[2]吴蓓, 张平.论我国社会矫正检察监督的问题与对策[EB/OL].法制网.

[3]刘强.我国社区矫正试点中的管理体制弊大于利[J].法学, 2005, (9) .

[4]黄从中.浅谈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问题[J].安徽检察官.

[5]余庭发.关于中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完善[EB/OL].西部法制网.

[6]马会海.浅议社区矫正中的检察监督[J].天津检察, 2010, (3) .

[7]杨殿升, 张金桑.中国特色监狱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2、社区矫正工作职责 篇8

一要转变观念,确立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应有地位。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就是检察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依法对社区矫正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的监督。尤其是社区矫正工作当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法律监督工作应当加大力度。一方面要调整对监所检察部门的人员、装备的配置,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要改变过去一边倒的工作模式,即改变过去监所检察人员全员驻所或驻监,注意力集中于驻所驻监检察,而把监外执行检察作为副业的不足,纠正个别干警认为监所检察是以派驻检察室等级创建结果论成败得失,监外执行检察工作不参与考核,做好做差无关紧要的模糊思想,将监外执行检察作为监所检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二要抓住关键,以交付检察为重点带动法律监督工作全面開展。多年监外执行检察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有效地开展对监外罪犯执行活动的检察监督,掌握并摸清监外罪犯人员的基本情况是前提和基础。但从笔者多年对监外罪犯检察情况来看,作出罪犯监外执行机关向监外执行地的人民检察院送达相关法律文书的极少,这极大地制约了对监外罪犯执行监督工作的开展。因此,监外执行检察工作必须得到监所检察系统的内部配合。一方面应当积极建议修改法律,明确规定作出罪犯监外执行机关应当向监外执行地的人民检察院送达相关法律文书。另一方面,在法律未修改的情况下,监所检察系统内部应加强配合,作出罪犯监外执行机关所在地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在得到外地犯监外执行信息后应当主动函告监外执行地的监所检察部门。

三是要着力提高社区矫正队伍的执法能力。矫正执行人员,应由专业人员和社会志愿者共同组成。但从全面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后的现状来看,承担此项任务的主要还是司法所人员,而他们过去未接触过这一工作。检察机关要针对大部分社区矫正工作者缺乏专业素养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向他们讲解有关法律法规及矫正工作的方法措施,以供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掌握,以帮助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要选派人员参加政法委牵头组织的公检法司联席会、社区矫正交接会及司法局组织的培训班,讲解监外执行检察流程的内容,宣讲过去开展监外执行的经验教训,提出社区矫正所依据的法律文书、日常管理、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活动中如何行使检察职能等具体要求,以此来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工作水平。此外,在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中,要多利用时间多走访社区,以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开展情况,并对社区矫正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给予有力指导。

社区矫正工作征文 篇9

2、加强社区矫正机构队伍建设,加强社区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建设,落实好社区矫正工作基本任务,做到严格管理、教育矫正、监督考察,健全应急措施等工作。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发展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大力加强社区矫正能力,切实提高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素质。

3、社区矫正工作坚持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理念、目标和策略,将社会管理的理念和要素融入到社区矫正具体工作之中。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与刑事司法制度的原则,切实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区矫正制度。

作 者:孙丽萍

如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篇10

社区矫正,又称“社区矫治”、“非监禁矫正”,国外较常见的形式有缓刑、假释、暂时释放、社区服务、工作和学习释放等,它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社区矫正在许多国家的刑罚体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惯用、常用的刑罚方式。在我国,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刑罚方式,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在司法机关、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所确定的改造学习期间内,由司法所负责监管落实刑罚,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悔过自新,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方式。从职能概念上讲,是整合政法部门、社区等各方力量,着力对社区范围内的五类外执人员即假释、监外执行、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等罪犯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改造的手段和方法。

社区矫正的功能和意义突显,有公认的六大功能,分别是:惩罚罪犯、教育罪犯、感化罪犯、塑造罪犯、控制罪犯和医治罪犯心理。可以说,社区矫正是一种不失监禁刑的威慑性又有更助于罪犯回归社会、促进和谐的独特效益。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行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是改变行刑环境,提倡和实行“人文行刑”,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使之回归社会的需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也是合理配置行刑资源,减轻监狱等机构的行刑压力,降低社会行刑成本的要求;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从最初的试点到现在的全面推广试行,社区矫正工作也从最初的投石问路,到现在的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的阶段。我们已充分认识到,社区矫正对罪犯的矫正作用凸显,作为一种非监禁刑,在与监禁刑对比上,有着后者无法比拟的优势,优先适用社区矫正对罪犯进行改造,提倡减轻对罪犯肉体和精神的摧残,以另一种“温情感化”方式,以较小的社会代价达到教育和改造罪犯的目的。实践证明,发展社区矫正,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制改革,是我国刑罚执行社会化和现代刑事司法非刑罚化的发展趋势。引入社会治理观念,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充分发挥非监禁矫正在社会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同时根据我对社区矫正工作的了解,由于社区矫正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该项制度的功能和性能的发挥,没有全面体现党和政府的政策关怀。以下简要分析一下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司法行政机关无社区矫正执法权,对矫正对象没有采取强制矫正的权力。目前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依据仍然是两高、两院的《通知》、《意见》和各地方政策性文件,尚无社区矫正法出台,社区矫正立法滞后,法律对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没有明确规定,现实工作中矫正对象脱矫、漏矫、不做思想汇报、外出不请假现象严重,对违反社区矫正规定的矫正对象,应该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如果单靠省(市、区)出台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收监规定,有悖法理。我国《立法法》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因为司法行政机关无强制收监权力,所以目前如需对矫正对象进行收监,大多实际上无法操作,只得事后寻求公安机关的协助,司法行政机关本身作为社区矫正工作业务的直接承担者,但又没有执法权,难免落得尴尬之境,所以应加强社区矫正立法,赋予司法行政机关强制矫正权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基层司法所人员及装备不足,无力完全满足社区矫正需求。目前基层社区矫正人员严重缺乏,相关装备不足,严重制约该项工作的开展。我国中西部基层司法所人员只有一两个,各地财政难以满足该项工作。因此,国家要从财力上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扶持,切实保障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最后,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社区监督者匮乏。社区矫正工作工作量大,任务重,仅仅依靠司法行政人员是不够的,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利用社区志愿者和社区监督者的一线优势,对矫正对象日常工作和生活进行管理,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早日回归社会。但现实中大多矫正社区缺乏矫正工作志愿者、社区监督,使社区矫正实施力度和效益大打折扣。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下大力气解决,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道路。以下就规范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做好社区矫正工作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各相关部门要统一协调、积极配合,明确职责与分工。可以说,社区矫正工作在我国已取得了初步成功,目前工作重心之一是规范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明确职责与分工。两高两部的《意见》规定: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相互支持、协调配合,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有序开展。社区矫正从试点开始,在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密切配合下,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各部门统一协调,形成了较强的工作合力。

第二,加强对社区矫正业务各方面的保障,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有序进行。首先是相关部门的业务配合,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民政部门、劳动部门、社区(村)群众组织等应从业务上密切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发挥各自职能,各司其职,共同做好该项工作。其次是人员保障,目前社区矫正工作一线任务在基层司法所,这就对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要求职业化和专业化,取得相应职业资格上岗,多用业务素质高和工作能力强的人员,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配备司法干警,人力资源部门应对此应承担起争取编制,在招录司法行政编制人员应当优先考虑充实司法所,切实把好人员“入门”关,严格标准,择优选配。同时,应充分挖掘社区矫正的社会资源,加强选聘社区志愿者,监督工作者,做好司法所和社区的双重人力保障。再次是装备保障,基层司法所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薄弱,不少单位没有足够的办公用房,缺乏必要的办公、交通设施,具体包括基层司法所业务用警车、着装、通讯设备、文印、档案等方面。根据《全国司法行政系统第七次计财装备工作会议文件汇编》报告称,不少司法行政机关装备保障标准相对偏低,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严重不足,有的县司法局人均办公经费只有几百元,日常工作难以开展。200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中西部地区基层派出所、乡镇司法所、人民法庭建设规划》明确了中西部地区司法所的投资规模和建设期限。良好行使职能的基础是建立在完善的装备上的,为更好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应加强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

2、社区矫正工作职责 篇11

[关键词]社区矫正;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特征

社区矫正(Community correction)是一个外来词汇,它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简单地说,就是让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中执行刑罚。国外较常见的包括缓刑、假释、社区服务、暂时释放、中途之家、工作释放、学习释放等。社区矫正制度行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人类社会从以监禁刑为主体的刑罚制度向大量适用非监禁刑刑罚方式转变。

2003年7月两高两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对社区矫正的概念进行界定:“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和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作为一种刑罚的执行方式,社区矫正有以下几种特性:社区矫正是对罪犯的一种制裁措施,具有刑事制裁性;而相对于监禁刑的行刑方式,社区矫正制度是贯彻宽严相济形势政策“宽”的具体体现,对犯罪人的惩罚程度较轻,具有刑事惩罚缓和性;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矫正对象的正常生活、工作未受到影响,只是人身自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它具有非监禁性的特点;最后,社区矫正对象要在社区中接受各种社区资源对其监督和帮助,具有充分的社区参与性。

二、我国社区矫正的现状

2003年我国开始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2009年在全国全面试行,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覆盖全国91%的地(市、州)、72%的县(市、区)和65%的乡镇(街道)。北京等13个省(区、市)已经在全辖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①近年来,社区矫正工作发展迅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与支持,社区矫正人员的脱管漏管及再犯罪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改造效果明显。我国在社区矫正已实施了八年试点工作后,2011年2月25日通过《刑法修正案(八)》对社区矫正制度进行规定,第三十八条、第七十六条、第八十五条明确对管制、缓刑、假释罪犯实行社区矫正。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社区矫正进入刑法的视野,明确了社区矫正作为非监禁刑罚执行方法的法律地位,是非监禁的刑罚执行方式的一次重要改革,为我国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根本上的法律依据,对于我国社区矫正的完善和走向成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检察机关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检察机关是以刑罚执行监督者的身份参与到社区矫正活动中。检察机关对于诉讼活动的监督,包括侦查活动、审判活动、刑罚执行的监督等。因而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的刑罚执行方式,当然的被纳入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范围内。

(一)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有利于促进执法过程的公正廉洁

社区矫正采用非监禁方式来执行刑罚,对那些本应该受到监禁的罪犯来说有极大的诱惑力,司法机关易通过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被告人判以缓刑或管制,对不具备假释、保外就医条件的罪犯予以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各种违法渠道使罪犯获得社区矫正的机会。因此,在矫正对象的确定以及交付的环节,检察机關的法律监督对于阻止这些不法现象的发生,促进执法的公正廉洁,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不可或缺。

(二)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能够有效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司法所追求的社会效果是社会和谐,刑事司法用来修补和恢复被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使被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达到新的平衡与和谐。社区矫正制度相比于监禁管理来说更加的人道、有效、经济,它是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一种途径。社区矫正以惩罚为基础,以矫正为主要目的。检察机关作为矫正工作监督者,正确实施监督权能够更好地贯彻宽严相济形势政策,对保证社区矫正活动的顺利进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能够促使矫正工作取得实际的效用

如今我国的社区矫正已是一种建立在刑事法律基础之上的、有制度保障的行刑方式。检察机关对矫正执法工作的监督,可以促使矫正执法机关依法积极、主动、正确履行职责,通过检察促进日常管理活动合法有序,能够促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实施,有效保障矫正对象的合法权利。同时能够减少社会公众因害怕对矫正对象缺乏监管而给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所引起的担心,从而能够促使矫正工作取得实际的效用。

四、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一)检察监督的事后性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执法工作,其执法行为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环节性。社区矫正工作各个环节中的监督任务不同。最高检《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第三条明确了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法律监督的三个环节,即对交付执行环节、监管环节、变更执行包括终止执行环节的检察监督,以及在社区矫正各个环节中出现的职务犯罪的查处和预防。事实上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不应局限于法律规定的事后监督,在这三大环节之前还存在对社区矫正决定环节的检察监督。

(二)执法人员刑罚理念滞后,影响社区矫正效果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蕴含着人权保障的基本意蕴,作为指导社区矫正工作的基本刑事司法政策,有利于我们在社区矫正领域中树立科学、文明、保障人权的现代行刑理念。在矫正工作中出现“重关心轻管理、重教育轻改造、重帮助轻引导”的现象,促使矫正对象认罪伏法、改造帮助新生的刑罚执行目的难以充分实现。

(三)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形式单一,监外执行罪犯脱漏管现象时有发生

在社区矫正实践中,目前检察监督的内容和方式主要关注于对法律文书的审查,及每年进行的专项检察活动,监督往往流于形式。因法律文书不全、交付执行脱节造成脱管、漏管。相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协作的意识不强,矫正工作衔接出现问题,从而影响了检察监督效果。

五、对社区矫正加强监督的措施

(一)检察机关要完善对社区矫正各个环节的法律监督

在社区矫正决定环节,检察机关应当切实履行矫前监督职能。重点开展对判决、裁定、决定监外执行的监督,开展对管制、缓刑判决是否合法的审判监督,审查监督判决、裁定、决定的程序是否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保证非监禁刑的正确适用。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五条、第二百六十二条分别明确了检察机关对于裁定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同步监督。对于检察机关对矫正决定环节的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因此相对应的刑事诉讼检察规则应尽快对检察监督程序做出详细规定,加强法律监督的实际操作性。

(二)更新刑事法律观念,在宽严相济刑事理念指导下加强检察监督工作

在尊重与保障人权被正式纳入新刑事诉讼法的今日,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当更新刑罚理念,根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正确把握角色定位。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将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作为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重点工作。在具体检察监督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社区矫正中刑罚的惩罚性,通过对矫正人员一定人身的自由及一定政治权利的剥夺,实现司法的威慑力,实现特殊的预防;另一方面要将尊重人权和保障人性的观点引入社区矫正监督执法领域,要随时把握住社区矫正的非监禁性,通过及时有效的监督措施,确保矫正对象的基本人权不受侵害,防止执法机构对矫正对象的过度干预。

(三)积极探索、拓展社区矫正检察监督途径

检察机关要实现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全面监督,确保矫正目的的实现,需要切实渗透到社区矫正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对刑罚确定过程的监督、对矫正执法整个过程针对性的参与。保证判决、交付、帮教、奖惩、终止等各个执法环节无缝衔接,全程监督无漏洞。检察机关应当主动拓展监督途径与方式,在职责范围内协助矫正执行机关的帮教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其一,检察机关应当加强与公安、法院、社区矫正相关机构的联系,各职能单位相互协作与配合,以定期联席会议或座谈形式交流社区矫正工作情况,保证社区矫正信息资源共享。真实、全面、大量的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深入的分析研究,检察机关监督活动的前提条件。其二,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下,延伸检察监督触角。司法矫正工作体系随着“刑修八”的出台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及发展,检察机关在矫正工作中的地位及作用也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除了更好地履行法律所赋予的监督职能外,检察机关应能动积极地参与到社区矫正对象的帮教工作中去。监所部门的矫正监督负责人到基层司法所深入调研,掌握辖区社区矫正实情的基础上,拓展对特殊群体的帮教。如针对未成年矫正对象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并有针对性的加强监督。检察人员具有形象威慑力,合理参与帮教有助于矫正对象的改造,尽快回归社会。其三,积极拓宽检察机关履行职责的方式,要把预防和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与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有机结合,防止社区矫正这一严肃的刑罚执行活动被滥用为权利寻租的工具,坚决避免社区矫正过程中腐败现象的产生。检察机关通过定期、不定期对矫正工作者和社区矫正组织的走访、调查,主动约见监外执行罪犯进行谈话等方式,督促矫正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行使权力,维护监外执行罪犯的权益。對于执行机关工作人员的不法行为行为要及时给予纠正意见,提出批评和指正,一旦构成犯罪要坚决追究其责任。

[注释]

①参见:《司法部基层司工作报告》。

[参考文献]

[1]李明深.司法部基层司工作报告[J].2009

[2]温义祥,卢建国.浅谈社区矫正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J].2010—7—8.

[3]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4]郭彦.检察机关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角度与身份[J].检察日报 2011—12—18.

[5] 吴宗宪等.非监禁刑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2、社区矫正工作职责 篇12

2009年,两院两部颁布了《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将社区矫正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社区矫正制度应有的效果和作用的发挥。笔者将就工作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今后的工作对策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规定与实践的冲突

我国《刑法》规定,依据人民法院判决的内容不同,刑罚分别由公安机关、监狱、人民法院执行。社区矫正工作从理论看应是刑罚的一种,但《刑法》目前没有正式法律予以明文规定。影响社区矫正深入发展。现行的法律与当前社区矫正的发展形势也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监狱法》涉及社区矫正的有关条款存在着滞后的问题。一是主体的不适应。例如从现实看,社区矫正按照两院两部的通知精神是由司法部门来实施的,而不是由公安部门来执行,这无疑是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但却与现行的法律相矛盾;二是程序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监狱办理假释、监外执行的手续多、效率低;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的信息不能及时;对人户分离的对象,户籍地与居住地之间缺乏衔接等。

(二)经费保障与现实需求的冲突

社区矫正涉及多方面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予以保障。现行规定中,只是要求财政部门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并没有说明每个社区矫正对象的经费保障款项、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申请及使用的主体和程序等。

(三)队伍建设与发展前景的冲突

当前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制约了社区矫正的创造性发展。目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主要由原学校教育工作者、现街道司法工作者、社会招聘人员组成,他们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普遍缺乏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经验,其思想观念多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相悖,限制了社区矫正工作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司法所的人员普遍较少,有的街道只有一至二名司法工作人员且多数是兼职,真正用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时间很少。有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从未受过法律教育,甚至还会出现了某些常识性错误。

(四)帮助保护机制尚未健全

对矫正对象的帮助保护,国家与社会有责任和义务将其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妥善解决他们面临的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可是,现行法律对于社区矫正刑罚执行内容的规定中禁止性和义务性规定较多,帮困解难性质的规定较少,对矫正对象的帮助保护仍缺乏具体明确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规定。虽然司法部有关社区矫正规章中的个别条款涉及矫正对象帮助保护的问题,但也仅仅是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难以贯彻落实。目前各试点地区对矫正对象的帮助保护仍缺乏统筹规划和有力手段,工作上重监管轻教育帮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部分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矫正对象还依靠家庭或配偶生活,有的靠自己临时找工作维持生活,部分吃住无着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的矫正对象还是靠救济金临时维持现状,加之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过渡性生活保障没有着落,就业和技能培训基本没有开展,一些矫正对象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地区对矫正对象的帮助保护总体上仍处于无序状态。

二、对改进社区矫正工作的思考

(一)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双管齐下

社区矫正是新生事物,为更好地开展该项工作,应加强立法,为其提供法律上的保证。

1. 修改和补充《刑法》,增加社区矫正的有关内容。并且制定一部原则性较强的具有指导性的《社区矫正指导法》,既便于从宏观上进行指导,又利于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加强地方立法。按照《立法法》的权限,由各地根据地方特色出台地方性法规,对社区矫正的机构设置、矫正的内容、矫正的程序、各部门的权力与义务等作出明确而详细的规定,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保障措施

与监禁矫正相比,社区矫正的费用要低得多,但并不意味着国家就不需要为社区矫正增加拨款。国家应把用于社会矫正的款项直接划拨给社区矫正领导机构,再由矫正领导机构划拨给社区矫正工作机构。限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我们不能与发达国家在社区矫正方面的投入相比,但国家给社区矫正事业投入一定的资金还是十分必要的。形成以政府经费来源为主体,社会赞助和募集为补充的格局,比较符合当前的实际,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再逐步实行全额保障。

建议国家财政部制定《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使用管理规定》,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确定各地方每个社区矫正对象所需费用,再由地方财政列入当年的政府财政预算,由市、区(县)级司法局根据社区矫正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拨付给基层司法所,完善审计检查制度,确保专款专用,解决司法所因经费紧张而无法开展工作的难题。

(三)加强队伍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

一是进一步落实体制编制调整的有关规定。司法所行政和业务归口管理,增加编制,及时补充缺编人员,充实基层,明确司法所的工作职责。二是制定和公开社区矫正工作的流程,加强监督与制约,增加社区矫正工作的透明度。三是加大对基层司法干警的培训教育力度。着力提高政治信念、专业素质、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整体素质高、综合实力强,既能解决复杂矛盾又廉洁奉公的社区矫正队伍。

(四)成立统一的社区矫正工作管理机构

加快司法体制改革步伐,由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成立统一领导的社区矫正管理机构,这个机构由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诸部门指定人员参加,设立固定办公地点,由上述部门合署办公,便于社区矫正工作的衔接与协调。

(五)强化社区矫正中的法律监督

缺少监督,社区矫正就会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要建立健全法律监督体系,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同时,要充分保护矫正对象隐私权等合法权益,防止由于矫正工作者和志愿者介入,使矫正对象私权利受到侵犯。同时,强化职能部门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司法、公安、法院等职能部门要加强内部检查监督,确保人员到位、管理工作到位、教育成效到位;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强化法律监督工作,为社区矫正工作沿着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提供强有力的检察保障。

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作为一项刑罚执行制度的改革,目前正处于试点阶段,很多工作理念和做法还处于借鉴学习和探索实践阶段。“法律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如果不经过某种本土化的过程,它便不可能轻易地从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我国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状况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积极开展探索研究和实践创新活动,坚持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完善新机制,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

摘要:社区矫正是针对矫正对象“重新自我改善”的一种新生的行刑方式,符合刑罚个别化、人性化的刑事理论,有助于刑罚功能的实现,也能起到良好的法制宣传作用。但在试点实践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社区矫正制度应有的效果和作用的发挥。本文通过对当前较突出问题的剖析,就改进社区矫正工作提出一些具体设想。

上一篇:成长记忆650字优秀下一篇:汉语词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