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膜系统

2024-09-20

双膜系统(精选7篇)

双膜系统 篇1

1 前言

随着水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 水处理工艺的日益更新, 反渗透装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中国市场后经过近三十年的应用, 一直以其产水水质稳定、占地面积小、无环境污染、维护量小等优异特点作为成熟的预脱盐工艺在各个行业的水处理系统中广泛使用。

在目前的膜法水处理工艺中, 反渗透装置的运行稳定是关系到整个系统的重要因素, 而决定反渗透装置运行是否稳定主要取决于进水条件及运行维护。

2 膜法水处理技术概述

全膜法 (Integrated Membrane Technology) 水处理工艺是围绕先进的膜科技而提出的全新的水处理工艺设计理念。它将不同的膜工艺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采用“超滤→反渗透→EDI”的组合工艺, 达到高效去除污染物以及深度脱盐的目的, 满足各种用途的水质要求。

上述工艺中, 超滤、反渗透、EDI三种膜分离的技术分别作为预处理、预脱盐和精脱盐, 把原水制备成满足各种锅炉补给水要求的高纯水。

超滤是利用物理截留的方式去除水中一定颗粒大小的杂质, 超滤的产水水质要好于传统的多介质过滤, 即使原水是水质很差的废水, 超滤产水的SDI也可以稳定在3以下, 这样就大大延长了下游反渗透膜的寿命。

反渗透是在压力驱动下, 选择性地去除98%以上的无机离子, 但产水还不能满足中、高压锅炉的用水要求。

EDI (Electrodeionization) 技术则是依靠电场作用, 去除水中的无机离子, 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革新的高/超纯水制备技术。它把传统的电渗析技术和离子交换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克服了电渗析不能深度脱盐的缺点, 又弥补了离子交换不能连续工作、需消耗酸碱再生的不足。其产水水质满足锅炉用水对电阻率、硬度和硅等要求。

一般目前的水处理系统均采用超滤装置作为预处理, 反渗透装置作为预脱盐系统, EDI或离子交换作为深度除盐系统, 因此在深度除盐系统前面的超滤反渗透系统称为双膜系统。

3 双膜系统在国投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的应用

3.1 系统介绍

3.1.1 水源及水质

(1) 水源:补给水主要水源取自距电站320公里的新疆若羌县境内米西镇 (36团) 西南部地下水, 经输水管线引至钾肥基地, 在基地内建设大型蓄水池, 满足钾肥生产和电站等生产生活用水需要。

(2) 水质 (见表1)

3.1.2 系统流程

生水→原水箱→原水泵→换热器→多介质过滤器→超滤装置→超滤产水箱→反渗透给水泵→保安过滤器→高压泵→反渗透装置→淡水箱→淡水泵→阳离子交换器→二氧化除碳器→中间水箱→中间水泵→阴离子交换器→混床除盐水箱→除盐水泵→主厂房

3.1.3系统主要设备参数

(1) 超滤膜型号及参数

膜型号:SFP-2860

膜厂家:DOW (陶氏)

单套出力:160m3/h, 共4套

(2) 反渗透膜型号及参数

膜型号:BW30-400 FR抗污染膜

膜厂家:DOW (陶氏)

单套出力:100m3/h, 共4套;

3.2 系统的运行及维护

3.2.1 超滤系统

进水水质及水温控制。虽然超滤膜对p H、浊度、COD等水质指标适应范围较宽且原水一般都符合要求, 但长期的运行对超滤也将形成一定的污染。为降低超滤的污堵速率, 对超滤进水水质的监控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日常的运行过程中每天对进水浊度、PH、COD进行监控, 防止进水水质的突变而造成超滤装置的超负荷运行, 另外超滤进水保证一定的余氯可以防止微生物滋生, 一般控制在0.1-0.3mg/L。

超滤膜的清水透过率与进水温度有关。在给定的压力下, 透过膜的清水通量随温度的增高而增高。通过预加热, 提高进水温度, 既可增加超滤效率, 也为除盐工艺作准备, 但温度的提高对于细菌的繁殖又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细菌的繁殖又将引起出水浊度的增加, 因此合适的水温对超滤装置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在日常的运行过程中基本控制在20-25℃。

3.2.2 运行指标控制

出水浊度与SDI值是监测超滤过滤效果的主要指标, 确保超滤出水的SDI值均≤3, 浊度≤1NTU, 超滤装置的压差一般控制<0.08MPa以下。

超滤每个膜元件都由很多中空纤维管组成, 其中任何一根断裂都会影响出水水质, 如出现出水指标超标时, 及时进行断丝检测。为了保证出水质量, 系统在每年都定期对超滤膜元件进行断丝检测, 发现断丝及时封堵。

3.2.3 超滤系统的反洗及加强 (加药) 反洗

由于水中杂质在超滤膜表面的截留, 膜的过滤阻力逐渐增加, 过滤水量会随时间下降, 反洗可以恢复超滤膜的膜通量。在多个反洗周期后进行一次加强 (加药) 反洗将大大延长化学清洗的周期。

针对系统的进水水质及运行工况, 在日常的运行中的反洗周期控制为30分钟, 加强 (加药) 反洗控制为48个反洗周期。

3.2.4 超滤系统的化学清洗

虽然反洗及加强反洗可以迅速恢复膜通量, 提高产水量, 但并不能完全恢复膜通量, 在运行一段时间后, 需要进行化学清洗。

化学清洗时, 根据膜元件污染的性质不同, 需采用不同的清洗液。一般来说, 用两种清洗剂联合连续清洗, 以使两种清洗效果互补。超滤膜的污染可分为三种形式:

(1) 杂质和有机物污染型;

(2) 有机物污染兼有金属化合物污染或硅渍;

(3) 主要由铁和锰, 或水中所溶的金属引起的污染。

超滤装置常用的化学清洗剂有:酸、碱、螯合剂、氧化剂和专用清洗剂等。合理选用超滤装置清洗药剂对超滤系统的连续正常运行有较大的影响。在对超滤装置的化学清洗上选择了欧美材料的CLN711CLN771专用膜清洗保护剂而放弃了传统的酸碱清洗。系统运行至今性能基本没有衰减, 膜的整体使用寿命将大大高于工程建设单位提出的期限。

3.2.5 反渗透系统

(1) 进水水质及水温控制。众所周知, 反渗透装置的进水水质及水温控制对于反渗透装置的出水水质、水量、使用寿命等的重要。因此在运行过程中需严格控制, 日常的控制指标如下:

(2) 结垢及微生物控制。由于进水的硬度及碱度以及含盐量较高, 反渗透装置在回收率75%的情况下浓水水质将是进水的4倍左右, 因此反渗透装置极易结垢。在设备的运行中除控制好回收率、浓水流量外对于阻垢剂的选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经试验筛选使用了欧美材料的CP518阻垢剂, 加药量为3.5mg/l, 使用效果良好, 反渗透膜结垢趋势较小, 系统运行中没有因阻垢剂原因造成结垢而进行化学清洗。

反渗透装置的细菌微生物污染在目前的反渗透系统应用中日益受到了重视。一般目前系统都采用氧化剂处理系统中的细菌微生物, 在反渗透进口再用还原剂还原, 但这样的措施并不能保证反渗透装置的微生物污染, 因此在还原剂后添加非氧化性杀菌剂将反渗透装置的细菌微生物污染风险降至最低。

系统在运行初期采用次氯酸钠+还原剂的传统方式进行杀菌, 在一年后采用了欧美材料的TBC9527非氧化性杀菌剂添加在还原剂后, 加药量为2-3mg/l, 反渗透装置的清洗周期从3个月延长到了6个月。

(3) 运行指标控制。脱盐率、产水量、系统压差、回收率是监测反渗透的主要指标, 在日常的运行中对于其指标的控制为脱盐率≥98%, 回收率75%, 系统压差≤0.3MPa, 产水量≥100m3/h。运行过程中发现指标的异常及时查找原因, 及时恢复。

(4) 反渗透系统化学清洗。虽然在工艺上对反渗透装置做了各种保护措施, 但在运行一段时间后, 反渗透膜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污染而需要进行化学清洗。

在膜表面沉积的污垢有很多种, 他们会降低渗透水流量, 使给水压力、压差或盐透过率上升, 或者有时会同时产生这些不利因素。常见污染物有:

1) 碳酸钙垢;

2) 硫酸钙、硫酸钡、硫酸锶垢;

3) 水和金属氧化物垢 (包括铁、锰、镍、铜等) ;

4) 硅垢;

5) 胶体沉积物 (无机) ;胶体沉积物 (无机、有机混合体) ;

6) 有机沉积物 (自然产物) ;有机沉积物 (人为产物) ;

7) 生物滋长 (细菌、真菌、霉菌等) 。

通常我们要清洗的是上述多种污染物的混合物。反渗透装置常用的化学清洗剂有:酸、碱、螯合剂、表面活性剂和专用清洗剂等。合理选用反渗透装置清洗药剂对反渗透系统的连续正常运行有较大的影响。清洗液的温度对清洗效果的影响极大。在合理的温度范围中, 尽可能地提高清洗液温度可更有效地恢复膜的原有性能。这是因为:较高的清洗温度可以使清洗液的溶解度和洗涤能力有所提高;另外高于正常工作温度的清洗液有助于膜微孔的扩张, 促进微孔内污物的排出。

为了延长膜的使用寿命, 在对反渗透装置的化学清洗上选择了欧美材料的CLN711CLN751专用膜清洗保护剂而放弃了传统的酸碱清洗。系统运行至今性能基本没有衰减, 膜的整体使用寿命将大大高于工程建设单位提出的期限。

3.2.6 系统的运行工况

以下为系统投运来2010年底-2014年底的运行数据截录, 证明了系统的良好运行。

4 结束语

双膜系统因具有特殊的优越性而在水处理系统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但是双膜系统的运行维护问题有可能使许多技术力量不强的用户遭受损失, 双膜工艺中进水水质、进水压力、膜压差、流量、电导率回收率等是影响其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做好日常管理, 及时发现运行参数的变化并调整设备运行工况,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操作参数, 并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国投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双膜系统经过近五年时间的运行, 通过严格的日常管理和定期维护, 系统运行平稳良好, 说明双膜系统只要运行控制恰当, 维护及时合理, 系统可以长期、安全、稳定地运行, 使用寿命也将大大提高。

摘要:针对膜法水处理的广泛应用, 对膜法水处理技术进行了介绍, 并对双膜系统在罗布泊钾肥有限公司的运行维护进行了归纳阐述, 表明了只要运行控制恰当, 维护及时合理, 双膜系统的使用寿命将大大提高。

关键词:膜技术,双膜系统,运行维护

参考文献

[1]周柏青.全膜法水处理技术[Z].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2]叶婴齐.工业用水处理技术[Z].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5.

双膜西瓜成就甜蜜事业 篇2

据了解, 西露村是乾安县全力打造“五乡五村”特色经济作物、应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专业村, 出产的西瓜远近闻名, 种植双膜西瓜让西露村农民真正尝到了发家致富的甜头。

该村原来就有种植西瓜的历史, 但都是普通西瓜品种, 小打小闹不成规模。毛国江说:“过去种植的普通西瓜因生产季节短、产量不定, 能否丰产完全因年景而定, 风险较大, 且规模、价格都上不去, 而种植双膜西瓜就不同。”毛国江介绍, 自从让字镇成立了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 各村设立分社, 瓜农纷纷加入合作社, 实行统一组织、技术、销售, 西瓜的品质和市场销路都有了保障, 风险变小了, 收入却提高了。

机插杂交粳稻双膜育秧技术 篇3

1 育秧标准

(1) 平均每1 cm2有苗1.0株~1.5株。均匀度合格率不低于85%。

(2) 苗高适宜, 均匀整齐, 茎部粗壮, 青秀无病。碳氮养分适当, 叶挺有弹性, 根原基数较多, 移栽后发根力, 抗逆性强, 能够早扎根、早活棵、早分蘖 (壮秧指标见表1) 。

(3) 秧块土层厚度应均匀一致, 秧块四角垂直方正, 不应缺边、缺角, 苗齐苗匀。根系盘结好, 提起不散。

2 技术要点

2.1 床土准备

每亩大田备足床土100 kg。可以选择土壤肥沃疏松的菜园地、耕作熟化的旱地或经秋耕、冬翻、春耖的稻田表层土或者秧田秧板间的开沟泥或河泥作床土。用肥沃疏松的菜园地耕作层土壤作床土的, 可直接使用。其它适宜土壤在取土前, 对取土地块施肥, 每亩匀施经高温堆制充分腐熟的人畜粪1 000~2 000 kg, 以及45%氮、磷、钾复合肥40~47 kg。施后连续机旋耕2~3遍, 取15 cm表土堆制并覆农膜至床土熟化。土堆水分含水率保持10%~15%, 做到细土手捏成团, 落地即散, 过筛后覆膜堆闷。

2.2 秧床准备

床址应选择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壤肥沃、运秧方便的地块作秧床。若选用双膜细土育秧, 播前10 d要精做秧板, 秧板宽1.4~1.5 m, 秧沟宽0.25~0.3 m, 深0.15~0.2 m。板面应平整光滑, 秧田高低差不超过2.0 cm, 3 m秧板内高低差不超过1.0 cm。秧田四周开围沟, 确保灌排畅通, 播种时板面沉实湿润。若选用双膜泥浆育秧, 播前7~10 d每亩秧田施复合肥20~25 kg、碳铵25 kg后上水耕田耙平。精做秧板, 秧板宽1.5 m, 秧沟宽0.5~1 m, 深0.2 m。板面应平整光滑, 秧田高低差应不超过2.0 cm, 3 m秧板内高低差应不超过1.0 cm。秧板做好后排水晾板, 板面沉实, 板面要求达到实、平、光、直。四周开好围沟。

2.3 材料准备

(1) 地膜用量。每亩秧田备幅宽1.5 m地膜400 m。在地膜上打孔, 孔距2.0 cm×2.0 cm或2.0 cm×3.0 cm, 孔径0.2~0.3 cm。 (2) 覆膜。每亩秧田备幅宽2.0 m农膜400 m。 (3) 其他用料。每1m秧板, 备无病稻麦秸秆约1.2 kg或相应面积的无纺布, 另备芦苇秆或细竹竿7~8 m;每亩秧田备长2.0 m、宽2.0~3.0 cm、厚2.0 cm的木条4根, 切刀2把。

2.4 播种

(1) 铺有孔地膜和床土。在秧板上平铺打孔地膜, 并沿秧板两侧用木条固定, 细土育秧铺放床土, 刮平。铺土厚度与秧板两侧固定的木条厚度一致, 为2.0cm。泥浆育秧铺放秧沟搅拌的泥浆或河泥, 厚度2cm。用手将泥浆耘耥一遍, 去杂除石, 塌平后直接播种。 (2) 补水。细土育秧在播种前一天, 灌平沟水, 待床土充分吸湿后迅速排水, 亦可在播种前直接用喷壶洒水。播种时土壤含水量应达土壤饱和含水量的85%~90%, 即床土表面无水迹。 (3) 播种。根据适宜移栽期, 按照秧龄15~22 d倒推播种期, 一般以5月22~30日为宜。依栽插进度做好分期播种。每亩大田用种量1.25~1.5 kg。按板称种, 每1 m2秧板均匀播芽谷400~450 g。 (4) 覆土。细土育秧覆土厚度0.3~0.5 cm, 以盖没芽谷为宜。泥浆育秧播种后塌谷, 塌谷后晒太阳2~3 h。 (5) 封膜盖草。在床面上等距离平放芦苇秆或细竹竿作为支撑物, 平盖农膜。膜面上均匀加盖稻麦秸秆, 盖草厚度以基本看不见盖膜为宜。秧田四周开好放水缺口。膜内温度控制在28℃~35℃。

2.5 秧田管理

(1) 揭膜炼苗。齐苗后及时揭膜炼苗。一般盖膜时间为5~6 d。揭除覆盖物掌握原则:晴天傍晚揭, 阴天上午揭, 小雨雨前揭, 大雨雨后揭, 揭膜时日最低温度低于10℃时可适当推迟1~2 d。 (2) 水分管理。揭膜前补一次足水, 揭膜后保持床土湿润, 缺水补水。秧床集中的秧田可灌平沟水, 零散育秧可采取早晚洒水补湿。移栽前2~3 d排水, 控湿炼苗, 促进秧苗盘根, 增加秧块拉力, 便于起秧机插。 (3) 追肥。视床土肥力、秧龄和天气特点等具体情况施断奶肥。秧苗一叶一心期每亩秧田施尿素10 kg, 均匀施洒。移栽前3~4 d, 视秧苗长势施送嫁肥。每亩苗床用尿素5~7.5 kg、对水500 kg于傍晚洒湿, 若秧苗叶色浓绿, 叶片下披可免施。 (4) 病虫草害防治。秧田期根据病虫发生情况, 重点防好灰飞虱、螟虫、稻蓟马等常发性病虫, 一般秧田期用药2~3次。秧田期应及时拔除杂株和杂草。

2.6 切块起苗

双膜温室的基本构成及安装技术 篇4

1温室的环境条件要求

a.光照条件 为获得最好的光照条件, 宜选择平坦的开阔地, 坡度10°以下。另外, 考虑到场区排水问题, 室内应高出室外15cm。

b.土壤条件 土质肥沃, 土层较厚, 地下水位较低且排水顺畅。

c.局部气象条件 根据本地区的局部温度、风向、风压和雨量情况进行温室的定位。良好的风向有利于温室通风。

d.电力条件 要从供电的稳定性和便利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避免在生产的关键时刻出现停电造成损失。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要考虑双线路供电或自备发电设备。

2温室的基本结构

温室跨度20m、开间1m、檐高1.5m、脊高5.5m、长度100~150m, 一般来讲, 温室规模越大, 其室内气候稳定性越好, 单位造价也相应越低。 温室的屋面采用桥架拱形结构, 拱形结构高0.5m, 采用热浸直径25mm镀锌管, 每隔8m设有双拱加强机构。温室的弯管拱架采用双管与地梁连接, 地梁与基础预埋件焊接。在北方寒冷地区, 保温、节能和防止雪害是温室的主要技术问题, 采用双层膜, 在温室北侧设置挡风墙, 夜间采用外覆盖保温方式, 大大提高了温室的保温性能。

3温室的覆盖材料

采用三合一聚氯乙烯复合长寿膜 (PE) 压型, 表面复合有抗紫外线剂, 抑制聚合物分解;内含优质防老化剂, 在防老化剂作用下, 提高了耐严寒、耐酷热能力, 并且耐酸、耐碱、耐盐, 喷上农药化肥也不易引起变质。膜的厚度应在0.12~0.18mm。

4塑料膜的铺装

4.1外膜的铺装

夏天要避开在最热天的中午进行安装作业, 否则, 当温度降低时薄膜收缩, 会造成安装后薄膜断裂;冬季安装也不应绷得太紧, 否则, 也会造成断裂。跨度20m、脊高5.5m的温室, 铺装塑料膜的时候通常需要12个人同时进行配合铺放。在温室一侧的一端将塑料膜有字的一面朝上放置 (根据塑料膜的标签说明要求) , 用支架将膜按总长度+1m放开 (不要划伤端部塑料膜) , 其余人员, 每间隔8m一人, 将膜向另一端放开。根据温室的跨度, 将膜进行热合, 热合带的宽度为60mm, 热合温度800℃。将热合成型的膜一端装入吊装杆, 从一侧用绳拉到另一侧, 跨度两边人员同时将膜拉紧, 下端用压膜卡簧同时固定塑料膜。

4.2内膜的铺装

在温室内将膜用支架放开, 按内拱尺寸大小各单面留出0.5m (膜的热合等与铺外膜的相同) 。从中间开始上膜, 用支架将膜向一侧推开, 用压膜弹簧分次进行固定。内外四周地角膜用土压封, 宽度30cm, 高度30cm, 从而形成空气的夹层, 起到保温作用 (破裂处要用聚乙烯胶进行贴补) 。

5塑料膜的固定

甘薯冷床双膜日光温棚育苗技术 篇5

1 棚室建设

按长×宽×拱高为41.7 m×16.0 m×3.0 m的规格建日光温棚, 有条件的可采用钢结构骨架, 也可用竹子作骨架。棚室以东西走向为好, 便于薯苗采光聚温。棚室内部建沿东西走向建3个竹骨架小拱棚, 规格为:长×宽×拱高=40.0 m×3.0 m×1.5 m。外室棚膜选用厚度0.12~0.14 mm聚乙烯或聚氯乙烯无滴膜, 内室棚膜可选用厚度0.09 mm聚乙烯或聚氯乙烯无滴膜, 新膜透光度要达到90%以上。棚膜质量要求:透明性良好, 透光率稳定;保温性好, 热传导率低, 贯流传热系数不大于5.8 k Cal/ (m2h) ;无滴膜性能优良, 棚内起雾及膜面滴水, 不但大幅度降低室内光照, 而且会显著增加棚内温度, 进而诱发各种病害;良好的防尘效果, 灰尘不易粘附在外侧膜面上, 易于清扫;使用安全, 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等。

2 苗床整理

在小棚内将耕层熟土拢起 (深度20 cm左右) , 按每667 m2有机肥3~4 m3、硫酸钾型复合肥50 kg的量调拌均匀, 并用50%多菌灵可湿粉剂800 倍液喷洒消毒, 预防苗期真菌性病害。后回填到苗床内, 分3 次回填:第一次回填培养基质1/3 左右;第二次在排种后, 回填量以完全覆盖薯种为益;第三次在覆土浇水后将剩余基料全部回填。回填后的苗床高出地面40~50 cm。

3 选种和排种

3.1 种薯的标准

皮色鲜亮光滑, 薯块无病无伤, 没有受冷害和湿害 (受冷害的薯块头尾干枯, 薯皮破伤处凹陷, 薯肉灰暗, 有水湿现象, 肉有黑点。薯肉鲜亮有白浆的表示正常) 。种薯必须做到三选, 即出窖时选, 消毒浸种时选, 上床排种时选, 尽量剔除病、伤和不合标准的薯块。

3.2 计算好育苗时间

育成薯苗的时间要与大田栽插时间相衔接, 过早过晚都不好。排种过早, 因气温低不能栽到田间, 形成“苗等地”现象, 降低薯苗素质, 必然影响下茬苗的生长。如果排种过晚, 会造成“地等苗”的局面, 最终是晚栽减产。冷床双膜育苗从排种到大田移栽一般需要40 d左右, 黄淮地区春薯大田栽插时间一般在农历的4月20日前后, 所以育苗时间应选在农历的2月下旬至3月上旬进行。

3.3 排种方法和密度

第一次回填培养基质后, 选择个体均匀、漫长, 形状纺锤形, 无病斑、无腐烂、无伤疤的薯块做种薯, 然后按照东西行向将薯种平排在育苗床内, 然后覆盖第二层培养基料, 每667 m2排种薯1万kg。覆土后在苗床内浇适量水, 然后再把剩余培养基质全部回填。排种时最好大小分开;为了保证出苗整齐, 应当保持上齐下不齐的排种方法。大块的入土深些, 小块的浅些, 使薯块上面都处在一个水平上, 这样出苗整齐。排种时头尾先后相接, 左右留些空隙, 能使薯苗生长茁壮, 出苗也均匀一致。

3.4 覆膜催芽

排种完成后, 先将小弓棚用无色透明聚乙烯膜覆盖好, 膜四周用土压实, 以便提高保温保湿效果。然后将大棚覆膜压实, 温棚一端留门, 以便管理者进入棚室作业。薯苗自出苗到进入大田移栽, 棚内平均温度控制在28~32 ℃为宜。棚室空气湿度控制在50%~60%, 温度过高湿度过大时易引发烧苗现象, 或诱发真菌性病害。可于晴天的中午将日光温棚的四周开口排湿降温, 待温度、湿度降到繁育薯苗适宜的温湿要求范围内时, 及时封闭排湿降温开口, 避免因温差过大导致薯苗受冷害影响。

4 苗期管理

苗床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以催为主, 以炼为辅, 先催后炼, 催炼结合”。保持不同时期的适宜温度, 育苗期的控温分为3 个阶段, 即前期高温催芽, 中期平温长苗, 后期低温炼苗。

4.1 前期高温催芽

从排种到薯芽出土, 以催为主。要求适当提高床温, 有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促使种薯萌芽。具体措施是将日光温棚及室内小弓棚均密封严实, 室外气温较低时可加草苫覆盖, 提高床内温度。此阶段持续7~10 d, 弓棚内平均温度保持在30 ℃左右。

4.2 中期平温长苗

从薯苗出齐到采苗前5~6 d, 温度适当降低, 仍主攻苗数和生长速度, 但不要让苗生长过快。注意适当控温。前阶段温度不低于30 ℃, 以后逐渐降低到5 ℃左右。掌握有催有炼, 两相结合的原则。具体措施是晴天白天将小弓棚裙边撩起, 傍晚放下, 以调节弓棚内温度。

4.3 后期低温炼苗

接近大田栽苗前5~6 d, 把床温降低到接近大气温度, 昼夜揭开棚膜和其他防寒保温设施, 任薯苗在自然气温条件下提高其适应自然的能力, 使薯苗老健。

4.4 浇水

根据薯苗生长的需要和床土干湿情况浇水。排种后盖土以前要浇透水, 然后盖土, 出苗前看情况可不浇或少浇。出苗以后随着薯苗不断长大和通风晒苗, 耗水量增加, 适当增加浇水量, 等齐苗以后再浇1 次透水。采过一茬苗后立即浇水。掌握高温期水不缺, 低温炼苗时水不多, 使床土经常保持床面干干湿湿, 上干下湿。育苗前期气温低, 浇水的时间选在上午, 后期气温高改在早晚浇。

4.5 通风、晾晒

通风、晾晒是培育壮苗的重要条件。在幼苗全部出齐, 新叶开始展开以后, 选晴暖天气 (避开低温天气) 的10:00—15:00适当打开通气洞或支起苗床两头的薄膜通风, 剪苗前3~4 d采取白天晾晒、晚上盖的办法, 达到通风、透光炼苗的目的。注意中午强光照晒下, 不要揭得太急过猛, 以免伤苗。在整个育苗期, 都应适当通风供氧, 不能封闭过严。

4.6 追肥

种薯本身和床土中的养分供应日益减少, 需追肥。追肥要根据育苗的具体情况来决定。露地育苗和采苗圃, 生长期较长, 需肥量也多, 应分次追肥。肥料以氮肥为主。采用直接撒施或对水稀释后浇施的方法, 追施肥要选择苗叶上没有露水的时候, 以免化肥粘叶。如果叶片上有残留化肥, 要及时振落或扫净。如追施尿素, 每10 m2一般不超过250 g。追肥后立即浇水, 迅速发挥肥效。

5 采苗

薯苗长到25 cm时, 要及时采苗, 栽到大田, 如果不采, 薯苗拥挤, 下面的小苗难以正常生长, 会减少下一茬出苗数。采苗的方法有剪苗和拔苗两种。

6 选择壮苗

壮苗的组织充实, 根原粗壮发达, 栽后成活快, 抗逆性强, 产量高。据研究结果指出, 一级壮苗的产量比二级苗高10%以上, 三级弱苗减产约10%, 栽后的小株率也显著增多。壮苗的标准, 综合各地经验, 主要是:苗龄30~35 d, 叶片舒展肥厚, 大小适中, 色泽浓绿, 100株苗重750~1 000 g, 苗长20~25 cm, 茎粗约5 mm, 苗茎上没有气生根, 没有病斑苗株挺拔。需要在剪后把壮、弱苗分开, 分别连片栽插, 以便看苗情进行管理。

摘要:甘薯是传统的三大秋粮作物之一, 品质优、口感好、营养丰富, 附加效益明显。基于此, 以河南天豫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平台, 通过了大量的试验、示范, 探索出了一套科学、有效、实用的甘薯育苗技术模式。

双膜马铃薯栽培技术分析 篇6

1 双膜马铃薯栽培技术存在的现状

双膜马铃薯栽培技术在马铃薯全生育期内覆盖双膜, 一方面使温度升高, 加快马铃薯的生长, 使马铃薯能够在淡季及时上市, 保证居民对马铃薯的需求;另一方面, 保证水分不蒸发、不渗透, 提高马铃薯的产量。现针对双膜马铃薯栽培技术现状展开讨论。

1.1 施肥不科学

科学合理的对农作物进行施肥能有效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而双膜马铃薯在栽培种植过程中, 存在着施肥种类不合理, 施肥方式不科学的现象。现如今, 市面上存在着马铃薯专用肥, 然而部分农户却并没有在施肥中广泛使用专用肥, 而是使用二铵做底肥, 用尿素进行追肥。这种非专用肥的大量使用, 并没有使马铃薯在成长过程中获取足够的营养。鼓励农户使用马铃薯配方专用肥, 改善土壤的酸碱性, 使土壤环境适宜马铃薯的生长。

1.2 种薯精选不科学

种薯时进行科学挑选, 对于区分不同类的种薯品种对于提高种薯质量和同一批次马铃薯的纯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调查显示, 目前, 我国的马铃薯双膜种植中, 根据马铃薯的品种分别进行播的农户非常少。事实上, 种薯的大小、品种、老幼等自身条件对对马铃薯种植效果的影响较大。为提高整体马铃薯种植效果, 应该在出窖时择优选用, 杜绝使用病马铃薯和不良品种马铃薯。

1.3 收获时间不适宜

马铃薯达到成熟期后, 应该及时进行收获。及时收获, 能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保证马铃薯及时上市, 满足市场供应。收获较晚, 可能导致马铃薯的腐烂、病菌入侵, 直接降低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1.4 种薯未消毒

在马铃薯的双膜栽培的切块处理过程中, 农户大部分未经过消毒处理, 导致病毒的传播, 病毒感染对马铃薯的质量和产量都是严重的威胁, 因此, 在进行切块栽培时, 注意对切刀进行消毒处理, 尤其是切过病烂马铃薯的切刀, 一定要严格消毒, 切实预防病毒感染[1]。

2 双膜马铃薯栽培技术的措施

马铃薯的双膜栽培技术对马铃薯的质量和产量的提高都有着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 根据上述的马铃薯双膜栽培技术现状, 提出双膜马铃薯栽培技术改进措施。

2.1 选用优良品种

脱毒种薯能避免病毒对马铃薯的危害, 选用脱毒马铃薯, 防止了病毒对马铃薯的生长危害, 可切实提高马铃薯的质量和产量。脱毒种薯从马铃薯的品种上优于其他马铃薯, 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较为发达的根系。

2.2 提供较好的生长环境

条件完备的生长环境对于马铃薯的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好的土壤和环境对马铃薯的种植影响显著。马铃薯的种植需要肥沃的和偏微酸性的土壤。肥沃的土壤环境能提供马铃薯足够的营养, 偏微酸性的土壤能使马铃薯更好地吸收土壤的养分, 深层疏松的土壤环境对于增加马铃薯产量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2]。平坦的肥沃土壤比山坡类土壤条件更适宜马铃薯的栽培。在秋收后, 应该及时对土壤进行深翻和征地, 及时进行冬灌, 打土保墒。为了提高土壤的利用率, 在栽培马铃薯过程中, 应该科学进行合理密植, 使土壤中的养分能被最大限度的吸收和利用。

2.3 种薯催芽

种薯催芽在双膜马铃薯的栽培技术中, 能切实促进增加马铃薯产量。在种薯从窖中取出时, 应该经过科学的种薯精选环节, 根据种薯的不同生长效果进行分类, 接着科学地进行种薯催芽。选取表皮完整、生长良好、无病无毒的种薯, 在室内散射光条件下接受催芽, 严格进行室内温度控制。催芽一方面能切实促进种薯的早熟;另一方面, 催芽能对种薯进行优胜劣汰, 摒弃出病毒侵袭和腐烂的种薯, 留下质量高、抗性强的种薯进一步种植。

2.4 科学施肥

科学合理的施肥能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针对土壤环境抽样调查, 明确现有土壤中的营养成分, 并结合马铃薯种植所学的养分进行分析, 恰当的补充营养。在此基础上, 建立健全科学的, 行之有效的轮作机制, 降低马铃薯通过土壤传播病毒的机率。

2.5 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

农户对种植双膜马铃薯的技术, 仍停留在粗略的操作层面, 甚至许多操作是不科学的,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马铃薯双膜种植的质量和产量, 必须加大对农户的技术培训, 加大对科技兴农的宣传, 组织统一的培训课程进行技术提高[3]。在马铃薯种植广泛的地区, 应该组织专门团队进行科技指导和要点分析, 从原理科学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进行指导, 提高农户的技术水平。

2.6 加强田间管理

对温度控制、浇水量和浇水时间等进行控制和管理。在马铃薯的生长期, 严格保持控制土壤温度, 保持适宜的水分, 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 根据天气, 在齐苗期, 现蕾期, 开花期, 薯块迅速膨大期各浇水一次, 促进马铃薯的生长。

3 结语

目前, 在双膜马铃薯种植过程中, 仍存在着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忠福, 鲁天文.黑色马铃薯双膜覆盖早熟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 2014 (8) :82-83.

[2]耿娜.马铃薯双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西北园艺:蔬菜, 2012 (1) :8-8.

冬种马铃薯双膜促早栽培研究 篇7

一、试验基本情况

1. 试验设计

(1)试验共设3个处理。①垄覆地膜+高棚盖膜(简称高棚双膜);②垄覆地膜+矮棚盖膜(简称矮棚双膜);③垄覆地膜,即无棚单膜对照,高棚双膜竹弓长2.6米,棚顶距垄沟底83厘米,两侧距垄面56厘米;矮棚双膜竹弓长2.0米,棚顶距垄沟底53厘米,两侧距垄面30厘米,均为一棚盖两垄。

(2)试验地前茬为白菜苔,于2011年1月26日播种,品种为大复合肥50千克后翻耕,让肥和土充分混匀,达到田平土细草净肥匀标准。种肥:按85厘米垄距在种行上开沟条施45%复合肥25千克加尿素10千克,掩肥后播种起垄。追肥:全生育期追肥2次,苗肥于3月27日在垄边亩点施尿素10千克;膨大肥于4月11日在两垄沟中亩撒施尿素5千克后灌水。

2.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在拖市镇万亩马铃薯高产创建区,面积为500亩,其中鲜食型品种费乌瑞它400亩,加工型品种大西洋100亩,于2011年1月13~15日采用机械播种,播后一周内人工起拱盖膜,出苗后3月中旬揭膜,盖膜时间60天左右。鲜食型品种于5月上旬、加工型品种于5月底机械收获。

二、试验结果

1. 温度观测结果

试验点各处理在棚内和垄上放置温度计观测气温和5厘米土温。观测时间为清晨7:30,下午2:30和晚上5:30三次。结果如下:

(1)棚膜覆盖期间,不论天气状况如何,气温和地温有棚处理均高于无棚,其中气温因天气状况变化很大,而地温较稳定。

(2)一天中,阴天温度变化较小,多云和晴天变化较大。三次平均,气温有棚处理高于无棚6.0℃,地温有棚高于无棚2℃,这与侯慧芝等人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2. 出苗情况

从见苗时开始,每隔2天调查全小区出苗情况,结果高棚双膜出苗期比矮棚提早4天,比无棚单膜提早8天;齐苗期高棚双膜比矮棚双膜提早2天,比无棚单膜提早15天。表明棚膜增温效应能明显加速种芽萌发生长,提早出苗。本试验是在播后18天加盖棚膜,若在播后随即加盖棚膜,促进出苗效果更加明显。后期随温度上升,处理间齐苗期相差天数逐渐缩短。

3. 主茎生长动态

出苗后各处理挂牌定株测定主茎增长动态,结果表明,前期有棚双膜处理株高均明显高于无棚单膜对照,到收获时对照株高逐渐赶上有棚双膜处理,详见表1。

4. 病害情况

因试验田周边是蚕豆作物,加上冬春连旱,蚜虫较多,棚栽处理马铃薯出苗早,植株生长旺盛,棚内温度高,导致蚜虫进入为害传播病毒。加上棚内湿度大,因而见病早、扩散快、病害重。主要是病毒型卷叶病,叶片呈淡黄色,向上卷曲,逐渐变硬草质化。详见表2。

5. 产量结果

为验证棚膜栽培对产量的促早效应,将试验分早收和迟收二期收获,并分区单收计产。其结果,4月28日早收棚栽处理比无棚对照块茎大,产量高,大薯率高9.6个百分点以上,总产量增14.2%。而5月14日迟收的棚栽处理大薯产量与无棚对照相当,而产量比无棚对照略减。表明,前期棚膜的增温效应提早了出苗,加速了地上茎叶生长,有利于块茎膨大,这与于显枫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然而,到后期自然温度升高后,增温效应消减,反而因棚内温度高、湿度大,导致病害发生早,为害重,影响产量提高,详见表3。

三、试验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品种选用。改选用生育期较短的早熟性鲜食品种,以利提早上市,以价格优势实现增收。

(2)播种方式。采用人工点播,做到芽眼向上、株距均匀、出苗整齐、个体生长发育一致,解决机械播种芽眼朝向不同、深浅不一、株距不匀、出苗不齐的局限问题。

(3)拱棚规格。选用2米长竹弓和0.027毫米×2000毫米规格薄膜,一棚盖2垄,有利节省成本。

(4)棚膜管理。播后一周内起拱盖膜,四周压实密封,棚内中午温度上升到25℃后要打开两头通风降温散湿,随气温升高后收回棚架和薄膜,并妥善保管好,以便重复使用,降低生产成本。

(5)病虫防治。由于棚内温度高,湿度大,易诱集蚜虫为害传播病毒,诱发病毒病,应及时喷药治虫防病。

2. 结论

冬种马铃薯双膜促早栽培通过棚膜的增温效应,能提早7天出苗,提前和延长地下块茎膨大时间,可有效解决江汉平原早春温度低,出苗迟,块茎膨大慢的自然生态障碍问题,是提高马铃薯前期产量的有效措施,比无棚单膜增产18%左右。

参考文献

[1]陈爱武,邓乾春,陈传安等.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上一篇: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分析下一篇:矫正学生的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