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感怀国庆优秀征文

2024-07-09

市民感怀国庆优秀征文(共9篇)

市民感怀国庆优秀征文 篇1

零食

如今的儿童,有着吃不完的零食。棒棒糖、果冻、巧克力、薯条、山楂片,摆满了超市的货柜。只要有钱,要什么都有。每每看着儿子吃零食时满脸幸福的样子,我这个做妈妈的便不禁想起自己儿时的零食来。

二十几年前的中国农村,刚刚是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年代,丰富的物质享受还远远谈不上。若不当时,甚至连像样的菜蔬也没有。冬

天里能像现在这样吃到水灵灵的黄瓜,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不过,儿童们的零食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这要看你会不会找了。

春暖花开,一切都焕然一新。空气里到处是清香,去哪都是满眼的绿。过年的那些糖果子早已被搜刮干净,小嘴巴馋得到处想找东西吃。这时,春姑娘就像是爱的使者,给我们送来了各种好吃的东西。红红的太阳刚在东山露脸,我们就蹦跳出家门,来到田野里。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田埂的陡坡上,篱笆中早已悄悄地冒出许多粗壮的嫩荆棘来,这些嫩荆棘杆绿中带点红,上面布满了小刺,不用担心那些小刺儿,它们还太小、太嫩,不会刺伤你的手,只是要防着它们的妈妈身上的刺,稍一碰就会出血。杆顶端是一摄红中透绿的叶子,远看就似一根毛不多的鸡毛掸子。折下来,剥了皮,就露出嫩绿的肉来,味道甜滋滋的但又有点涩。我们把它取了个美名叫做“野甘蔗”。吃不完时,我们就把它们用草捆起来,背回家去。一路上还喊着:“卖甘蔗!卖甘蔗!又甜又脆的甘蔗哟!”馋得那些还光腚的小家伙们围着我们一个劲地叫“好姐姐”。

此时,山里的油茶树上也全部换上了新叶。翠绿的如一片片碧玉,有的绿中带点紫红则又像一块红玉。有的嫩叶变成了一片片肉质的茶片。据老人们说是天尚冷将嫩叶冻成的。还有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茶泡。等到茶片后面脱了皮,就可以吃了,茶片越白,味道就越甜,红的和绿的则有些苦涩。那时,我们满山遍野的跑,直吃得小肚圆圆才肯回家。如今,再也吃不到那么好吃的茶片了。也许是气候变暖的缘故,再也冻不出那样好的茶片来了吧。

吃腻了茶片,田野里,草地上又长出了我们爱吃的茅草芯。将茅草芽扯出来,一根根的像一根根利箭,然后躺在草丛里,慢慢地剥掉皮就会露出白白嫩嫩的“肉”来,软软地,像棉花糖,只是不太甜。妈妈说,这个可不能多吃,要不鼻子会出血的。

初夏时节,道路边、荒地里、陡坡上已满是红红黄黄的“五月泡”,样子像极了草莓,如一个个小灯笼,挂满了枝头,光那颜色就很诱人了。摘下一个又大又红的放进嘴里,甜中微微带点酸,使你忍不住吃了还想吃。黄的则要酸得多,绿的可就不能吃了,涩得很。“五月泡”身上全是小刺,采摘时可要当心噢,我还没少被它欺负呢!

仲夏,骄阳似火,但油茶林里却很凉快。那时,我常同小伙伴们往茶树林里钻。或是放牛,或是拾柴。其实是为了那美味的“野地蒲”——一种野生草莓。茶树底下、空草坪上全是的。圆圆的叶子铺开像是一块绿莹莹的小地毯,上面开满了紫红的小花,看上去别提有多美。小花落后,结满了小珠子似的果子。绿的、红的、紫红的、紫黑的像是撒在地毯上的小珍珠。也只有高超的大自然才能绣出这样美的艺术品来呢。紫得发黑的地蒲最好吃,甜滋滋的。只是吃几个,舌头就会变成紫色。我们一边吃一边摘些放到衣袋里带回去吃。可等到家才发现衣袋早已被果汁染成紫色的了。为此,又少不了妈妈的呵责。

金秋时分,山野里到处是熟了的野果。红通通的野柿子、紫红的“乌巴籽”(野果名)、褐色的野栗子等等,有许多连名字也叫不上来了。但最诱人的还是那甜蜜蜜的油茶蜜。茶果摘后,茶花就开了。雪白的花瓣拥簇着一圈儿金黄的花蕊,点缀在墨绿的叶间,特别美。远远看去,茶山像是下了一场薄雪。又像是盖了一块绣着些白花的大绿毯。我们早就蜂拥而至,那采蜜劲不比小蜜蜂差。折根野蕨杆,轻轻一折一拉,将里面的芯儿抽出来,就成了一根上好的吸管了。将花瓣儿轻轻掰开,把管子伸进花蕊,一吸,嘴里立刻满是甜甜的蜜,一直甜到你心里。我们蹦跳着“采”了这朵又“采”那一朵。有时为了抢蜜,连吸管也不要了,就直接用嘴去吸,结果弄得满嘴满脸都是黄黄的花粉。有时,还拿个小瓶,折一片茶叶掐去两头,稍一窝插进瓶里,只要对准花朵,蜜就会顺着叶流进瓶中。喝饱了,就躺在树下美美地睡一下,或是和小蜜蜂逗着玩儿。等到回家时才发现头发早已被蜜粘住了,扯也扯不开。

冬天,野外似乎找不到好吃的东西了。天冷,只好窝藏在家中,烤着火。红红的火灰里常会冒一股诱人的香气,这是我们在烤红薯或者是芋头。那味道远比现在街上卖的香甜多了。再好吃的吃多了也没味了,于是就盼望着下雪。终于一个夜里下起了大雪,整个村子都是白白的一片。只是江南的雪来得快去得也快。雪仗还没打够,雪就快化了。不过,雪就快化时,屋檐下会挂起一根根亮晶晶的冰柱子。折下来,舔一舔,竟有一丝丝甜。我们戏称这就是冬爷爷为我们做的天然冰棍儿呢。茶树的叶片上也结了一层薄冰,轻轻一掀,一片晶莹剔透的冰叶就出来了,放到嘴里一嚼,凉凉的、甜甜的,脆脆的,还咯吱响。

啊,这些大自然赐与的零食,如今已成了一份美好回忆,时不时在我的梦里飘香。只是不知拥有许多精美包装零食的儿子,长大后是否也能拥有一份关于零食的回忆。但愿吧。

市民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篇2

著名策划师**建议泰州旅游定位为:水天堂,夜游城。带着几分憧憬,乘着暮色,三五好友,画舫轻舟,我们开始了东城河上的寻梦之旅。

沿河两岸的璀璨灯光倒影在水中,在天上淡月微云的陪衬下,好像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夜色迷茫,清新的河风夹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记得考古工作者黄炳煜据史料考证说,泰州城河是南唐时开挖的。南宋年间,金兵南下,扬州失守,时任泰州知州的岳飞觉得作为淮南重镇的泰州城小河窄,在镇江郡的支持下,拓宽了城河。据说几万金兵大军南下,看见烟波浩淼的东城河望而却步,知难而退。东城河以其博大的胸怀,千百年来护佑着一方平安。东城河水系流淌着的血脉,滋养辐射着这座城市。

船在河中流,人在画中游。

堤岸上,高高低低,错落点缀着无数的亭台楼阁。作为背景的灯光或近或远,或浓或淡,增加了夜的辉煌和层次。驶至梅苑,一阵悠扬的戏韵京曲穿透了黑夜的阻拦在水面上飘扬,空谷余音,回荡在东城河的上空,袅袅不绝。

穿过来凤桥,我好像透过了历史的重重烟岚,遥遥看见这位清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的昆曲大师孔尚任,在一屋的星光之下,奋笔疾书,银钩铁划,在呕心沥血地创作着《桃花扇》。让李香君、侯方域一个个鲜活的角色荡漾在东城河的柔波之中。

望海楼在凤城河边遥想千年,饱经无数岁月的沧桑,如今修缮一新,抹平了他额角的皱纹,重新焕发生机,默然矗立。还有我们的柳敬亭老人?带着一脸的沧桑,踏浪而来,用他独特魅力的嗓音,诉说着俗世众生的喜怒哀乐。半个世纪前,俞平伯、朱自清两位大师在秦淮河上泛舟,他们看到的只是缺乏古韵和极度艳俗的河流,所以宁愿在灯与月交融的静静的秦淮河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声”,想必在泰州,他们定不会有如此遗憾!

十里城河,十里画廊。思绪悠长,船移人思。我的目光穿越了时空。清晰看见一位伟人曾经读书的地方——大浦小学,这里至今仍保存着他小学读书时的许多珍贵资料。城河畔,二中、省泰中,都是当年总书记读书的地方,城河边,老城墙上,都曾闪动他矫健的身影!

国庆优秀征文 篇3

《中华豪壮》

中国改革开放,

三十周年华章:

喜传佳音芬芳,

共迎捷报辉煌;

事业蒸蒸日上,

国力威武雄壮;

人民生活小康,

神七飞天远航;

两个奥运争光,

神州璀璨炎黄。

改革就是承载梦想,

开放就是插上翅膀;

中国开始展翅翱翔,

今天成就精彩乐章;

三十年来实现梦想,

神州雄起中华豪壮!

《春雷。春风》

多少年前,

有一位伟人留下名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从此神州大地响起了春雷。

春雷啊疾如闪电,

你唤醒了沉睡的山岳,

你唤醒了长眠的黑夜,

人民当家作主喜迎艳阳天。

多少年后,

又一位伟人留下名言:

“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从此神州大地拂起了春风。

春风啊滋润心田,

你唤醒了封闭的原野,

你唤醒了陈旧的观念,

国庆节优秀的征文 篇4

第一站来到了长隆水上乐园,它是全亚洲最大,世界上水上游乐设备最先进的,游乐项目最多的水上乐园。乐园里面人山人海,大部分都是家长带着孩子来玩的,我们在更衣室换好泳衣便迫不急待地冲向了疯狂树屋池,它的造型像城堡一样可以探险,里面有3条滑道小朋友和大人们爬上爬下的都玩得特别疯,那天气温很高但池内的水清凉凉的,让人感觉很舒畅。在家长的带领下,游乐项目玩了一个又一个,有巨兽碗、离心滑道、超级大喇叭、宝贝水城、合家欢和大滑板······最让我心有余悸的一个项目是我和爸爸一起玩的大滑板,要在几米高的地方通过一个圆桶滑下来到滑板上,再从滑板冲下水池。当时我站在高台上犹豫不决,在爸爸的`鼓励下,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大声叫着勇敢地滑下去了。

第二天,我们坐火车来到了深圳,到南澳村去看大海,曾经无数次在脑海幻想大海,当我亲眼看到大海的刹那间还是被眼前波澜壮观的景象给震住了,大海无边无际,海水湛蓝蓝的,海浪一个接着一个向岸边涌来发出美妙的声音。大家都忍不住了纷纷抱起救生圈,冲进了大海的怀抱欢畅地游泳、尽情地嬉戏着,我一不留神一个大浪打过来,整个人翻了喝了好几口咸咸的海水。就这样一直玩到中午,我们才恋恋不舍的离开。

电力职员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篇5

是父亲最兴奋的时光

那上百幅照片

记录着电力发展的历程

也倾注着他的情感

当年拿着相机的小伙

如今已是满头白霜

今天的影展

是父亲最开心的时刻

那上百幅照片

浓缩着电力发展的辉煌

凝聚着父亲的汗水

从70年代

直到21世纪的现在

打记事时起

我就嫉妒父亲手中的相机

那是父亲的最爱

电力施工现场

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一幅幅照片的发表

让他欣喜让他狂

来看影展的人很多

几位老人指指点点

这张“送电下乡”

依稀有他们年轻时的脸庞

那天村庄的夜晚

白昼般的光明与乡亲的欢呼

令他们终生难忘

这是几位年轻的电力工人

影展上30年前的电力调度机房

简陋得让他们难以想象

如今宽敞的电力调度大厅

早已没了当年的模样

气派的电力办公大楼

让他们倍感珍惜岗位的来之不易

这是几位中学生吧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惊讶

是那幅壮观的“风力发电”

矗立的塔筒

巨大的叶片

与蓝天白云齐舞

真的壮观漂亮

影展的观众不少是父亲的同事

南黄海之滨那群可爱的电力工人

一张又一张照片

留下他们的脚步和身影

高高的电杆上有他们的笑脸和灿烂的朝霞

泥泞中乡间小道上有他们步履的蹒跚

还有风霜雪雨中脊背上留下的碱花

影展是父亲半生的心血

人们看到的是艺术的美

背后却是深深的付出

为了那份挚热的情感

退休五年间

父亲还是和昔日的同事们奔波在一线

用相机见证着电力事业的发展

今天的影展

是父亲的节日

那照片中的铁塔和银线

张扬着电力人对祖国的热爱

春雨滑动出跳跃的音符

海风演奏出欢快的乐曲

优秀作家献礼国庆60年征文 篇6

我,作为一个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六零后中国人,如此强烈地感受到祖**亲的六十华诞,正在不可阻挡地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心潮澎湃;作为一名作家,面对愈来愈临近的祖**亲六十华诞,感觉却是越来越胆怯……

祖国啊,母亲!我该怎么歌颂您?

虽然我生于六零后,无缘亲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改朝换代、翻天覆地、波澜壮阔,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场景;无缘投身新中国成立后,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开展的“土改”、“四清”、人民公社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一系列气势磅礴、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但是,我却有幸见证了伟大祖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初,我还在老家湖南湘乡农村就读小学和初中,那个时候的湘乡农村,人们住的房子,大多是用土砖砌墙、屋顶盖瓦的土砖房;还有一些以竹蔑为心,两边糊上草筋泥巴成墙,屋顶盖稻草的茅草屋。

人们吃的饭菜,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忙不闲时半干半稀”,所谓干饭,实际上是煮饭时,舀一小碗米,放上一大堆红薯,煮成红薯饭;所谓稀饭,则是把大米、小麦炒熟后,磨成粉沫,要吃饭时就在炒菜的铁锅里放上一锅水,再放少许这样的粉沫和一些切好的瓜菜,烧开一搅和,就成了稀稀的“和面瓜”,喝起来“吱吱”作响。人们炒菜时,一般是锅子烧红后,把菜倒进锅里,翻炒几遍后,倒点水,放点盐,等菜炒熟后,再舀几滴猪油放进去,这叫“红锅子” 菜,菜汤上面虽然浮着几颗油星子,但实际上根本没有油,和斋菜差不多。

人们穿的衣服,大多是蓝色卡叽布和劳动布做的,后来偶尔有了绵绸和的确良,算是最好的布料了。记得我读初一时,家里给我添置了一条蓝色绵绸裤,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衣,是我整个初中期间夏季的当家衣服,晚上睡觉前让姐姐给我洗好晾好,第二天早上去上学时就穿上。有时天气稍为凉爽点,或者晚上洗得迟点,衣服到第二天都还不是干得太透,穿在身上都能感觉有些湿润,仿佛刚出了一身毛毛汗。

人们行的工具,在我的印象中,记得一开始大家全是步行,没有任何代步的交通工具,大概到了七十年代末,才有三五几户买了单车,也就是自行车。那个时候,要是谁家买了一辆单车,都会引来左邻右舍甚至整个生产队“啧啧”的羡慕声,那真是了不得的事。

人们用的家电,最先可能要算手电筒了。那个时候,没有人会舍得钱去买手电筒这样的奢侈品,只有生产队统一买个两三支,只有“双抢”、秋收时节,在晒谷坪守夜的人才能轮流使用。我父亲在地质队工作,发的有手电筒和电池,是劳保用品,他自己舍不得用,回家过年时就带回家里,我家是全生产队第一家私人拥有手电筒的,时常有人来借着去找晚上都还没归家的孩子,或者去寻没有进笼的鸡。

七十年代后期,人们以拥有“三大件”为荣,即:单车、手表、缝纫机。谁家有了这“三大件”,这家的儿子找对象都要容易得多。我记得有个邻居,比我大两岁,只是家里比较困难,别说“三大件”,就是“一大件”也没有。他那年约摸十二三岁,在一个大冬天的夜里,我们大家挤坐在另一个邻居家里边烤火边聊天,那晚不知他借了哪个的手表戴在手上,他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戴了表,特意把衣袖往上挽了两圈,让表露在外面,还不时的抬高手腕看时间。有人注意到他戴了表,惊讶地叫着他的小名,说你屋也给你买表了啊?他半是害羞半是自豪地“嘿嘿”笑着,没有回答什么,脸上却是神采飞扬。

八十年代初,正值中国农村普遍推行体制改革,先联产承包再分田到户,可谓如火如荼。老百姓看到了希望,终于不用靠生产队的工分吃饭了,也不用“大呼隆”“磨阳工”了,尽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个个喜笑颜开。我被这种喜悦感染着,加之父亲远在湘西的地质队工作,家中缺少劳动力,面对家里分得的五亩五分责任田,我想我应当也应该替母亲分担一些农活。初中毕业后,时年十五岁半的我,任随父母苦口婆心百般相劝,我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辍学回家务农,欢天喜地的成了一个少年农民。

1985年2月,父亲所在的地质系统招工,时年十六岁半的我,告别湘乡,远赴湘西,有幸走上了工作岗位。两年后,随着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家属可以“农转非”政策的落实,母亲和姐姐、妹妹们由湘乡举家迁居湘西。

我每每出差途经湘乡时,都要挤时间回到那个叫万贯的地方,在老家住上一两天,看看爷爷奶奶,与家乡的父老乡亲拉拉家常。每次回家,都会发现家乡又有了新变化,诸如某某家修新房子了,某某讨堂客了,某某当爷爷了,某某到广东打工赚大钱了,等等信息传来,让人感觉家乡正在发生可喜变化。

早些

年,姐姐所在的路桥公司,在双峰县承包了一段公路的建设工程,她被单位派去工地当会计。由湘西去双峰,湘乡是必经之地,特别是我们老家,那个叫万贯的地方,地处潭邵公路旁,想躲都躲不过。姐姐离开家乡后,一直在外求学,多年不曾返回老家。她第一次去双峰工地时,汽车穿过湘乡城区往南行驶后,她就对单位司机说,过十公里就是我老家了,我要回去看看。司机

说,到你屋门口,喊我停车就是。

姐姐坐在车上,两眼一直盯着车窗外,看到家了没有。可是,沿途尽是一栋接一栋,两三层高的楼房,外墙还贴着磁片,让人目不暇接。姐姐心里像打鼓一样,咚咚的跳,一边在问自己,我的老家呢?怎么找不到了?一边对司机说,就在前面,快到了。

车子一直跑到了山枣镇街上,姐姐才反应过来,说我们走过头了,走过了两公里。司机只好掉过车头,姐姐沿途问路,万贯村公路边组在什么地方?

几个月后,姐姐回家过春节,与父母说这次回老家是出尽了洋相。然后,把经过说了一遍,一个个笑得前仰后翻,眼泪都笑出来了。

想不到的是,一直笑姐姐“忘本了”的我,几年后竟然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2007年10月下旬,正在毛泽东文学院参加湖南省第六期中青年作家研讨班学习的我,双休日带着班上两个来自湘西的同学,一行三人由长沙驱车去我的老家省亲。快到老家时,我一边小心开车,一边仔细搜寻,沿途感觉都像是我老家又感觉都不像,犹豫间路过了老家门口,居然还没回过神来。

后来,我汲取教训,不敢再轻举妄动了,每次回老家前,都与几个有私家车的儿时同学朋友联系,让他们其中一人或两人开车到南门口等着我,再陪我一起直接去万贯老家,免得再出洋相,又找不到老家了。

蓦然回首,我们老家的变化可大了。不光是城里的房子变高了,乡里的民房也变高变漂亮了,几乎清一色的小洋楼,那个装修并不比城里差,甚至比城里人的住房更宽敞。人们有钱了,生活富裕了,下田耕作时,裤子挽得高高的,但只要上了田埂,回到家里换套行头,再出来便是西装革履,就像换了个人一样。城里有的家电,乡里人家一样不少,彩电、冰箱、空调,早已是寻常人家的普通物品,家家户户早就安了电话,大人的腰间都挂着个手机,一些家庭还安装了宽带,添置了电脑,而轿车等高档商品,也正在悄悄走进农村,改变与影响着乡里人的生活。

那个当年炫耀戴表了的邻居男孩,初中毕业后,先在家务农,后应征入伍。从部队退伍回乡后,他南下广东打工,从保安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一直做到一家汽车配件厂的业务主管。早几年,他放弃优厚的待遇,谢绝了企业老板的再三挽留,带着在广东打工时找的外地堂客回到家乡,办起了汽车配件厂,成为我们老家一带叫得响的大老板,他家里光是小车就有两台,一辆桑塔纳轿车,一辆长丰猎豹越野车,真是了不得。

我隐约记得,在我们当年的小学教科书里,有一期《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描绘我们将来的生活,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当年感觉遥不可及的东西,仅仅是短短一二十年的时间,不但全部成为现实,而且比想像的还要好,有的发展和变化甚至超出了人的想像能力。

统计教师迎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篇7

二十七年前,由学生到老师,我完成了人生的职业定位,而当我正式走上讲台,讲授的第一门课程是工业统计时,就注定了这一生我与统计的不解之缘。

当我怯怯地接受讲授统计课程任务时,我先去了丹东市粮油厂熟悉统计业务。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我看到老统计人用手工绘制报表的线框、工工整整填写的数据、认认真真的数据分析、加盖的鲜红公章以及装订整整齐齐的统计台账时,一种对统计前辈的崇敬和对统计的敬畏之情在心中油然而生。我十分幸运能做统计教师。

而十多年后,当我应邀参加首届学生毕业十年聚会时,席间一位毕业生对我说:“老师,我现在得到重用了,两年前我由统计岗位调换至现在的会计岗了”。

学生的一句心里话重重地挫伤我的统计情感。我清楚地知道我及我们统计人对统计的敬爱和敬仰,只是一种统计“独语”,只是一种统计人的“个唱”。而学生的话却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看法——“统计统计,三分猜测七分估计”。“统计出天大的数,没多一份效益,统计出了指夹缝里的数,也没少一分损失”。

我知道,虽然我们统计人统计得很辛苦,但人们不信任统计,人们不会用统计。人们普遍认为,统计是一种束之高阁,统计是一种水中花镜中月,统计是一种吹破牛皮也不上税的自说自话。统计是一种滞后的雨伞,统计是一种事后的唠叨。

那真是统计的一种悲哀。但统计人是不甘孤独不甘落后不甘在悲哀中沉沦的。近年来,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统计信息功能也越来越强大。最初统计前辈们的算盘、尺子、铅笔、打字机、腊纸、复写纸等办公工具已经被打字机、复印机、计算器代替;特别是当电脑走进了统计人的生活后,统计数据处理变得简单快捷,统计数据传输也由传统的纸介质邮寄、人工报送改为电子网络传输、网上直报等,这一切都使统计信息的质量和传递效率有了全面提升,统计信息也真正成为一种仪表,一种信号灯,一种指示器。

正是因为有了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变革,我们欣喜地看到,每当国家统计局发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如食品酒和饮品;住宅;衣着;教育和通讯;交通;医药健康;娱乐;其他商品及服务等价格的变化情况,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时,cpi的升降,就成为股价涨跌,股民投资与否以及政府货币政策变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每当国家统计局发布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producer price index,是从生产者方面考虑的物价指数,测量在非零售市场上首次购买如钢铁、木材、电力、石油之类产品价格变动的一种价格指数,反映与生产者所购买、出售的商品价格的变动情况)时,ppi的升降就成为生产者和投资人决策的指挥棒。此外,大洋彼岸美股的涨跌,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国际黄金期货价格的升降,企业经济景气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变化等,一切统计信息,都被人们重视,都被人们关注。

我们暂且不谈各种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问题,单是人们对统计的这种从未有过的重视,单是人们的这种统计信息意识,就是社会的进步,就是统计职能实现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证。

环保办主任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篇8

最大的遗憾

未能读大学

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我,30年前读的基本上是毛主席的书,而且还得到了一些荣誉。小学读的是《毛主席语录》,我被选拔参加了公社学区的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讲用团,到各学校传经送宝;上初中时即遇上“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整个中学阶段学制缩短了三分之一,所读的书是精简得不

能再简单的政治、语文、数学和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高中时增加了物理、化学、英语),其中《政治》、《语文》中大部分内容是“毛主席著作”,我又当起了学习标兵,胸前还挂过大红花;进入解放军大学校后,学的还是《马列读本》、《毛泽东选集》、《战士读本》等书籍,新兵一年下来,便写下了26本学习心得体会,因此我被评上了全团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

然而时运不佳,一路光环的我却被挡在了真正的大学门外。记得中学毕业的1972年刮起了“右倾翻案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读书的氛围,全年四次统考,我的成绩平均在97分以上,成为全校鼎鼎有名的“状元”。当时据传有直接推荐上大学的名额,学校“革委会”主任甚至亲口对我许过愿,却未能如愿。回乡后苦等了3年,推荐上大学还是一枕黄粱。即使来到部队,大学美梦还是可望不可及。1976年入伍,1977年便恢复了高考,可对于担负高干警卫任务的“特殊”战士,高考并未恢复“自由”,我的“大学梦”就这样破灭了。

最大的受益

在于读书

在校读书,既枯燥,也轻松。尽管好想多读一些书,可生长在穷山僻壤,既买不起书,也买不到书,还见不到书香门第,只有反复啃着学校发的书本,此外看一些同样不多的课外读物:报刊杂志、“手抄本”小说什么的。往往听到个别男女同学嘻笑“保尔·柯察金”、“冬妮亚”什么的,我都觉得好新鲜,好憧憬。

得到真正想看的书是在部队。那是一位退役将军,被路灯下坚持学习的小老乡所感动,把我带回家中选藏书。记得第一次借的是两本书,一本是季摩菲耶夫的《文学概论》,另一本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时,封面上没有“红色”的书是不准随便看的,我就用有红字的报纸包起来,一有空闲找个静僻的地方偷偷看起来。夜晚战友们睡了,我便用被子蒙住头、咬住手电筒,默读到很晚都不想睡。因此,班长经常清早踢我的屁股。

书在心中播下了文学种子。《文学概论》中一个简单的比如让我终生难忘,同样表述袁世凯称帝事件,毛主席写的是“清王朝复辟了!”鲁迅笔下则是“盘在头上的辫子又放下了”——啊!原来“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别就在于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更让我把奥斯特洛夫斯基(保尔·柯察金)铭刻在心,一个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可以说完全是个等死的废人,面对死神,他没有颓废,而是拿起了唯一还能拿得起的武器——笔,继续战斗,终于成功创作出了苏联文学中光彩夺目的不朽名著,成功塑造了一个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文学种子于是也在心中懵懂发芽。一种躁动,一股力量,激励我去写人生。正巧迎来建国30周年,各大军区举行征文活动,我的人生真实片段《破心谜》竟然被收入了短篇小说集《皑皑的雪山》中,由乌鲁木齐部队政治部文化部出版发行。我突然发现,上不成大学,也可当作家,因为当作家看来并不难,于是日夜做着“作家梦”。

可命运使然,我没有成为作家,倒成了一名国家干部。

1983年,退伍回乡两年后、已经成家生子的我,迎来了考干的机会,而且如愿以偿地实现“仕途梦”。

1995年,郴州撤地建市后,首次进行公开选拔处级干部,我毅然报名参加正处级职位的博弈,未料竟获得了“市旅游局局长”的第3名,虽然并未提拔任用,却还是被调到市环保局担任了办公室主任。

有时我也问自己:一个“文革”时期严重“贫血”的高中生,怎么能有今天?答案还是自己写:读书!坚持不懈,学而不厌,书中才有颜如玉,书中才有黄金屋。

最大的心愿

传承学习精神

如今,已经退位、面临退休的我,单位工作轻松了,耕耘“自留地”更有时间和精力了,“公家”的笔换成了“私人”的笔,钢笔换成了电脑“笔”,条件更好更方便了。

有人便问我:曹调您从上班到下班、从白天到夜晚,一个人就这么坐着,不辛苦,不孤独,不枯燥?我则指着电脑轻松地答道:坐功就是这样炼成的。你见我是一个人吗?还有我“老伴”,“老伴”还带着许多“兵”。如果没有“她”作伴,那才枯燥无味呢。

有人也笑我:看来你会大气晚成,圆了“作家梦”。我则直言不讳地告诉他:成固可喜,败亦欣然。况且耕耘这块“自留地”,物质收获虽不多,精神享受却不少,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市民感怀国庆优秀征文 篇9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北京天安门宣布:中国人民government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虽然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这里边包含多少血泪?多少辛酸?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十分清楚,从1911年辛亥革命,成立国民党,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此之前没有一个政党把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的最低层拯救出来

;从北伐战争到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中华民族无疑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战争史。100多年的挣扎,终于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此种意义是人类历史中无法估量的地球生物变革史。我从内心深处感叹!呜呼哀哉!勤劳善良勇敢的中国人民,不要再自己人卡自己人,让我们团结起来为了子孙万代的人类幸福,珍惜!珍惜!再珍惜!

那是我上高中的时候,家离学校远点的学生都住校,基本上每月回家一次,主要回家去拿粮食和咸菜,我也是离家远的学生。一般都是父亲骑车送我,骑我爷爷给我们家的“国防车”,给我们这个车子时,车子的齿轮都磨尖了,但还是很结实,父亲骑车送我时,把粮食绑在车子的侧面,送我到学校后,父亲再帮我把粮食换成学校的菜票,然后就自己骑车回去了。记得有一次快要回家的前两天,母亲突然来到学校找我,送给我伍拾元钱,说不用回家拿粮食了。

当时情况是用粮食换菜票,也可以用钱直接买菜票。长这么大以来,我从来没真正自己拿过或拥有过这么多现金,以前都是菜票和部分现钱。我问母亲怎么来的?怎么会有这么多钱?母亲笑着说:“这是卖鸡蛋的钱,这不攒够差不多你一个月的口粮了,估计你学习忙,我就给你带来了,你也不用回家了,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学习知识了”。我当时想:“从我家到学校有三十公里,母亲是怎么来的呢?她又不会骑自行车”,“我走来的”。听到母亲随口轻松一说,突然我心头一酸,眼泪止不住要流下来,但还是强忍着没让母亲看到,我说:“我找个车子送你回去”。“不用,慢慢地走,又不累,天黑就到家了”。我说:“不可能这么快”,她说:“经过你姨姥家,在你姨姥家住一天,第二天就可到家”。“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有个姨姥在这边方向住”。母亲说是另外的姨姥,不是亲的,我半信半疑,我送母亲一段路就回学校了。下一个月,她又是这样,这样连续过了三个月,我很想家了,我给母亲说:“下次你别送来了,我回家去拿,我也有点想家了”,母亲说:“行,下次你到家拿吧”。

回家后,我看到父母的脸色消瘦了许多,为了让母亲快乐一点,减轻她的生活和精神负担,晚饭后,我就与在油灯下纳鞋底的母亲唠起了家常。看着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认真而默默地纳着鞋子的样子,我就想,怎么我每次睡觉醒来,总是看到母亲做鞋子,依然没有看到母亲休息,后来给我留下深深的烙印,以至越来越想写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就叫《油灯下的母亲》。父亲则一会到院里喂牛,一会来屋里吸烟。母亲说“以前,你爹每次拉脚回来就用铲子戗(切)脚底板,一块一块的,那糨子就象驴的蹄子一样,又厚又硬。”我说:“这两年没见父亲再出去拉脚,那真是太累了。”父亲说:“我们几个人把地板车连起来,一到下坡的时候就可以放手,连起来的车自动向前走,象火车一样。”母亲说:“你见过火车,我可没见过,听说火车很长,象个大长虫似的,在地上爬,还爬的很快,马都追不上。”我心想,“等以后有机会我带父母去座座火车”。我说“娘,你要是会骑自行车多好啊!等将来我有了钱,给你买个自行车,让你骑着,不再用步行回姥姥家了。”“中,到时我就好好学骑自行车”。

(拉脚:指的是一般和我父母当年年龄差不多大的人去很远的地方,拉煤碳、缸、瓮等生活物品,一走一般半个多月。)

夜里,我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光,看到父亲平时用剪子剪的参差不齐的胡子,一下子想到了鲁迅笔下的“闰土”来。我问父亲母亲给我的钱是卖鸡蛋的钱吗?我算了一下,一个鸡蛋二毛五,五十元要卖200个鸡蛋,一天要有6个鸡蛋,其实,当时我家最多一天3个鸡蛋,有时母鸡还不下蛋。父亲叹息地对我说:“那是你母亲边走边要饭,去你学校附近的医院卖血的钱...!”我听到此言,眼前一黑,这句话对我简直是晴天霹雳,我一下子惊叫起来“啊!”随即又安静下来,在被窝里侧过身去,随之眼泪就流了下来...。

母亲,什么是母亲,我最体会到她的真正含意,如果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父爱的话,那么最神圣的爱就是母爱。

第二天,我劝说母亲千万别这样做了,你这样做,我就不上学了,母亲看我态度决然,也就答应我了,那次从家走的前一天晚上,我一个人呆在院子里,走进厨房,对着她经常做饭拉风箱的地方深深地嗑了一个头,又鞠了一个躬,我知道,这也无法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从那后,我从家就多带点咸菜,学校知道这件事后,对我进行了关照,我怕母亲担心我,我就每月都余下钱,还对母亲炫耀,问母亲要

钱吗?母亲也不再去卖血了。

后来知道,我那里有什么姨姥,母亲是边走边要饭来传递对我的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善待母亲呢?

这么多年来,我经历了贫困挣扎的童年、艰苦朴素的少年、奋斗拼搏的青年,这些经历的岁月在潜移默化中给了我正义和力量,促使我努力工作,好好做人。现在,我参加工作了,生活也不错,有时妻子陪我看电视时,看到我忍不住流泪,就笑我:“这是拍的电视,又不是真的,你真是一个大男人还流泪。”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每当看到农民的生活和利益有改善时、为了亲情父母或子女甘愿付出时、为了祖国的微笑哪怕牺牲贡献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我对妻子说:“我这人重情,爱党、爱国、爱家、爱人民,没办法,天生如此,改不了啦”。有时也羡慕农村生活,房子也己成了楼房了,家中配电器等和城市差不多了。想着农村的变化,我心中默默祝福,祝愿辛勤善良的农民乡亲生活过得更美好。

上一篇:初中那些难以拾起的回忆下一篇:对指标 找差距 补短板 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