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感怀散文

2024-10-19

早秋感怀散文(共9篇)

早秋感怀散文 篇1

早秋感怀散文

今天早晨迎着朝阳而来的是凉风拂面,倏地觉得秋天脚步似乎接近了许多;她用轻柔而委婉的气息,把炙热而固执的夏天降伏,让烈日的光芒稍微收敛而极其凉爽,显然用事实来证明季节更替的足迹,是一种无可遁逃的法则吧!

不过我们不知道古人为何把秋天弄得如此哀怨悽楚的样子,甚至也把秋这个浪漫的字汇镶入愁字里面,倘若她是一个充满了灵性的季节,是否会因此而抗议人类是不知风情的生物呢?

虽然我们不是秋天,所以也不知道她内心的真正感受,只是在秋高气爽的氛围里,彷佛感受到北国之秋已经苏醒;她即将用火红的枫叶渲染一片大地,更准备充足而细嫩的皑皑白雪,迎接宛如冰心美人一般的`冬季。

人们在歌咏秋天美景的时候,或许早已忘记风光明媚的春姑娘,也不会怀念艳阳高照的夏季,只因为贪婪而想要收藏一季丰收的秋之韵律。

诗人曾经因为秋天而感怀、而伤心、而落泪或是悲歌,可是对于沉默不语的她,究竟能够兴起多少令人心动的涟漪?

当人们鄙视秋怀是懦弱的情愫之际,可否体会岁月更迭的瑰丽就在须臾之间?她们并不在乎人们是否给予关注,也不管大地是否心甘情愿的承受,更忽视了有情众生的感受而昂然阔步、而款款轻移莲花步、而目不转睛的眼观鼻、鼻观心进入禅定,一切温馨而感人的足迹,只为了履行亘古不变的承诺。

亲爱的朋友,在清晨第一声小麻雀啼叫之际,何不让我们用更空灵之心情来迎接美好而新鲜的生命?而且让恼人而无厘头的梦境化作一缕轻烟,然后随缘自在而飘逝于满心欢喜的菩提仙境之中。

多与少的思维

古人感时秋月夜,今宵哪里管凉风吹?多日不见满怀温馨的讯息之际,虽然日历往前撕去一页,可是还得用岁月来彩绘新鲜而愉悦的心情;人们更感激清晨苏醒之际,仍然可以吸吮清凉的空气之余,显然又领悟年纪增多了一天是何等的福气呢!

可是人们不经意从镜中发现自己的容颜,原来乌黑的头发逐渐褪去,似乎无奈的让出额头那一片领地,悄悄然蛰伏在仅剩不多的版图,更随着松弛的面容,彷佛注记生命日渐减少之宿命。

此刻的你,究竟要庆贺白驹过隙的岁月又多了一岁呢?还是心情复杂的感到生命减少了一年?或是仍然汲汲营营想把整个世界吞食?抑或极其谦卑的忙碌于张罗维持生命机能之三餐?

因此当勇往直前的脚步打乱了节奏时,想必只能够用淡定的心情泰然而处之,于是更融入了时髦的词汇而自省:到底这生命的感觉是日益增多、还是逐渐减少呢?这真是一个令人彷徨而无解的议题。

中秋感怀抒情散文 篇2

中秋,本就一个团圆的日子,我不由会想起那首歌-----《明月几时有》,进而想到那位天后级的偶像王菲,她那天籁般的声音荡起了多少人心中的涟漪,但中秋前夕的那则消息着实吃惊了不少热爱团圆的人,她竟然选择了与爱人李亚鹏的离婚,这委实让今年的中秋平添了一丝悲凉。

对于中秋,不得不提夜晚,因为有月亮的如期而至,这会让人情不自禁地走出房屋,在庭院里或池塘边追忆一些似水年华。对于中秋的感受,古人早已有之,但是他们过多地是惆怅多于欢悦,离愁多月团圆。

且看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雀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鸦雀们可算睡了,人们在今天晚上都在仰望皎洁明亮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古人寄情于月亮,传递着他对亲人的浓浓思念,身在他乡的你是否给远方的亲人打了一通电话,抑或是发一条祝福短信呢?

当然大家更熟悉的`当属苏东坡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那是丙辰年的中秋节,苏东坡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开头的声声质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有最后的两句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虽有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所以滋长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全词始终的却是他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敢问生活中困惑的你,工作中失利的你,难道就不能像苏东坡一样振作起来,重新开始明天的奋斗吗?

生活不可能尽善尽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不能把所有工作做到完美无瑕,只要我们做到全力以赴、无怨无悔就行。我们有时候对自己要求得太高,透支着身体的健康去实现着更多物质上的追求与满足,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我们有时候对别人不够宽容,用生气和报复试图将别人打败,到最后却发现自己是何等愚昧与受伤。何不试着学会从容与冷静,你会发现,我们身边会多一些和谐,少一些争吵,多一些团圆,少一些别离。

秋日感怀随笔散文 篇3

秋郊农村,这个时候的田野里没有多少人劳作了,千家万户所盼望的是农作物都结成硕果,仿佛农民对这样的季节也很放心,静悄悄之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对土地的十分信任。走进这样的田野,定会发现整个农村什么也没有失落,更会觉得秋天对人们是那样的慷慨和仁慈。油然,一种欢乐的情境拥入心田,多么亲切,多么愉悦!

是啊!在一派秋阳照耀下,春天里喜结的那种愁云不见了,那种稀泥路滑的烦闷,那种雨打斗笠的窘情全都忘记了。夏天里常有的那酷热衰弱了,那种汗流夹背的尴尬,那种日晒水烫的熬煎也过去了,还有那不及掩耳的迅雷,不时吓人一跳的“恶作剧”也被玉帝禁锢了。这一切都由美丽的秋光所代替,在无际无垠的空旷下,地上尤其显得丰实。

田间,拥拥挤挤的是晚稻。想插下它们的时候,只有三四档细长的小叶,耕牛在田边深情地看着它们,嘲笑它们一个个都像站在自己的蹄印上,只是蹄印上现出一丝丝的绿。后来,这些绿叶有那么几天落黄,不久就又抖擞精神,哪怕田里的水好生烫人,而它们从小就得到这样的磨炼渐渐地长大长高,叶子铜剑似地指向空间。秋阳晚夕,我把目光探索到稻叶下面,看到的是晚稻雍容华实的姿态,欣赏的是它们雄性的沉勇和雌性的丰腴。眼下,那娴娴静静的晚稻随着阵阵秋风吹来颤动得金浪起伏,似一群群羽毛金黄的母鸡在拍打着自己的翅膀。忽然一阵狂风四起,那抖动着由小到大的声响像是这群“母鸡”在合唱一首“咯咯下蛋”的歌,在咏唱它们对丰收农村、对中华大地的激情。

还有那些嘻嘻笑笑的田豆,看着它们才刚刚破土发芽,可是现在熟了,梦一般地来得很快,梦一般地好得出人意料。还记得是农家在闷热中用小斧刀在一条条田堘上隔三五寸劈一下,放上三五粒上好的豆种,脆生生地发出芽来,长得比它们快的禾苗为它们遮荫,使小豆芽迅速长大。现在剥开一只只豆荚,里面三颗两颗玉石般的豆子圆鼓鼓的,造化得真叫人逗爱。田豆熟了,黄叶落了,豆荚却没有开裂。是秋阳这么懂事,用它的光和温,践行让豆叶曾经是那样繁茂,而如今又不惜豆夹坠落的信念。好个秋阳“为伊消得人憔悴”,襁褓豆荚儿由青色变为桔黄,显得和稻谷同一个色调。

令人爱慕的还有那片茉莉花地。听人们说,当年这里是一块砂洲,洪水来,水淹砂埋,青草变黄,风雨洗过,又发回绿。尽管青草长得爱人,原来也不过是牧牛的场地,每逢清晨或傍晚,十几、二十个牧童骑牛吹笛集拢到这里,一边放牧,一边玩耍。就这样过了一代又一代,是改天换地的年月,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把它改造成了田园的雏形,经过农村改革春风的洗礼,这只雏形的“鸟”变成了孔雀般的花园。近百亩的垅园里种上了一排排茉莉花,这种多年生的木本植物每到春季开始放绿,到了夏秋便是收获季节,绿叶丛着一朵朵小白花,如雪花降落在一片绿色的地毯上。走近花园,便可闻到一股幽雅的香气。中午,趁着小花蕾含苞未开,一群男女老少提篮携筐,捱草推枝地采下花来送往收购部门。据说,一年下来又是几十万元的收入。听到这个数字,我好像听到花农正在点的哗哗作响的钞票声。

忽而,走来一位老汉,见我沉浸在一片遐思之中,冲我便问:“同志,你是到谁家去探亲戚呀?”我毫不掩饰地回答:“不,我是来逛秋郊的。”只见他啊了一声,又恢复着笑脸说:“是呀,现在的秋郊田美水美人更美啊!”顿了一下,他又用手一指说:“看,这些土地虽然是各家各户承包着,但憨情用的都是一个心眼、一般心意,大伙想的就是要用农业捷报来回报党的富民政策,饱尝农村经济改革的甜头。”

西河感怀散文 篇4

近期,有幸两次重访西河古镇,每次都被那里古韵悠远、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所打动。

行走在古镇洁净光滑的青石板铺就的街面上,但见三三两两的老街居民,自然表露出的精气神仍是那么的清闲安逸。然而,面对600多年历史古镇幢幢民宅年久失修破败凋零的现状,又顿生些许感叹:政府要以清醒的文化自觉,智慧地担当起古镇保护的历史责任,因为它蕴含着青弋江流域古文化的根系、灵魂与情感啊!

一个古镇就是一段历史,一栋民宅就有一个故事。古镇渡口与东岸凤家湾毗邻,偌大的滩涂已被茂密的树木遮掩得密密实实,蜿蜒的水泥小道一直铺到码头,使得汽车可以直达渡口,机动渡船一刻也不消停地迎来送往,不仅拉近了古镇居民与外界的距离,而且也极大地方便了来古镇的踏访者。

渡船尚未靠岸,眼前就是一栋栋形态迥异、依堤而建、鳞次栉比的古民宅,斑驳的暗黄色外墙,散发着被岁月侵蚀已久的沧桑气息。驻足看那窗台上摆放着的几盆不知名的小花,仿佛正在悠然地散发着缕缕醉人的芬芳。进入古镇老街,放眼打量,老街一副任岁月流逝、我独不惊的模样。漫步在老街上,古宅门窗和屋檐处随处可以见到典雅富丽的雕刻,虽已斑驳模糊,却让人仍能想象到当年那雕工的精致与华丽。

步入一家不知名的吊脚楼之上,一把已磨得油光铮亮的藤椅靠在窗边,我就势挪过来倚窗而坐,从一米见方的窗户向外看去,青弋江面一叶小舟映入眼帘,渔翁不停地挥竿扑打着水面,数只鸬鹚随着主人的指令上下翻飞,捕鱼正酣,好似一幅渔歌唱晚的画卷跃然江面。

沿老街由北向南继续行走拍摄。不知为何,走到哪,我总是爱把镜头对准古宅那些窗户,那是因为每扇窗户仍都彰显出各自的美感,也许这就是一栋民宅眼睛的缘故吧。透过扇扇小木窗,我仿佛看见了当年窗后挂着清爽的碎花小窗帘,这碎花小窗帘后面可能就藏有一栋民宅故事里的故事。

走进一家清朝年间的民宅,因厅堂较为宽敞,中间有根木柱支撑着二楼的横梁,右角是一架木质楼梯,其它地方没有摆放更多的家什。三位妇女围坐在一起一边包粽子,一边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当时离端午节还有些日子,就让我等早早地闻到了粽子的清香。由此我想,西河古镇居民端午节吃粽子不仅仅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最重要的是这已成为古镇上的人们对这个节日的一种期盼、一种传承、一种无可取代的情怀。

拍摄中,被几处正在修缮的民宅所吸引。经朋友介绍,方知西河古镇已被芜湖一些有识人士看中,芜湖古玩字画业商会的褚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褚先生擅长字画,酷爱古玩,对古民居情有独钟,多次深入西河古镇考察了解,感觉西河未来很有发展潜力,因而不惜重金投入西河古镇民宅的保护性开发利用。从目前已修缮的民宅来看,确实给西河古镇重振雄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据报道,扬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该市几年前就出台政策,规定对一些古宅和文博景点,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可以拍卖经营权,允许按照投资者的愿望和国家有关保护规定维修、经营、使用古建筑。这一政策拉动了富裕起来的市民文化消费的热情,投资古城老宅成为许多扬州人或外地人的热门选择。因而,芜湖人投资西河古镇民宅保护性开发利用,不失为一项明智的选择。

人生感怀散文 篇5

一 音乐的魅力

音乐是最美的心情抒发方式。一首歌曲虽然简短,就几分钟,歌词也是经常重复来重复去,但却让人着迷。喜欢音乐的人每当听到动人的旋律,就会不自觉地跟着哼唱,身体也会随着音乐的旋律有节奏地扭动。我虽然不会唱歌,但是却深深地爱上了音乐。只要回到家里有时间就会不自觉地打开电脑或者手机,找几首喜欢的歌曲边做家务边欣赏。很多音乐让我落泪,感觉就像为我专门制作的一样。没事了去群里听朋友唱歌,偶尔自己也唱几首。只要发现喜欢的音乐就收藏在空间,现在我收藏的音乐达到300多首。

其实过去我很少听音乐,也许是家里缺少这方面的人才,也许是家庭条件的限制,我家里过去连一台收音机、录音机都没有。我从事工作20多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的。前年一个偶然的原因,我开始走上了网络,有了属于自己的qq 号,在好友中有一个人特别喜欢音乐,总是为我点他喜欢的歌曲。后来一个唱歌群的群主加我好友,拉我去了她的群,在这里我第一次听到了网络上普通人唱的歌曲,虽然不如专业的歌手唱得好听,但是却让我迷上了音乐。记得去年我在开心空间写过一篇日志---那歌声(9月29日)原文如下:

红叶吟秋,歌声阵阵,祝福声声,岁月流逝,真情依旧。---题记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突然喜欢上了音乐,那音乐声声让我陶醉,让我痴迷,让我沉浸在无言的感动中。记得第一次听音乐是一位朋友为我点的歌---风中的承诺。过去因为自己不会唱,所以也懒得去听歌。第一次听着朋友点的歌我陶醉了,当时我很激动,既为了那份难得的相识,也为了音乐本身的凄美。

多少年来,为了工作,为了孩子,忙忙碌碌,没有音乐,没有歌声。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结识了这位喜欢音乐的朋友,他改变了我的一生。因为这次缘渊我开始喜欢上了音乐,虽然自己一首歌也不会唱,还是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每一首歌,都在诉说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让我激动,让我陶醉,让我流泪。

歌声能抒发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歌声能让我们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累了,听一首喜欢的音乐,酌一杯醇酒,品一杯茗茶,欣赏一首古诗,享受一下人生的快乐。自从有了歌声,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欢乐,我的生命里有了更多的感动,我的世界更加有声有色。歌声让我成长,歌声让我快乐,歌声让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歌声里有你有我,歌声里有情有义,歌声里有欢乐也有伤悲,歌声让我们相识,歌声让我们感动,歌声让远隔千山万水的你我紧紧相随,歌声把我们的祝福永远留在彼此的心中。

至今还记得当初的情景,只要有时间就泡在群里听歌,或者去朋友空间找歌听。我的日志每一个都要加上自己喜欢的并且与日志内容相符的音乐。

现在的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放一首自己日志的音乐。在音乐的旋律中开始了一天的生活:做饭。收拾屋子,吃饭...... 同事都说我这样的生活才叫生活。每天生活在音乐的世界里,真的是一种享受。

二平安夜感怀

岁月的脚步轻轻走过,转瞬即逝,再困难的事情经历了就这样简单。悲伤的三月,痴情的五月、十月,留在骨髓里的记忆,一辈子的印记。很多事情我们不能强求,是自己的赶也赶不走,不是自己的最终也会溜走。今年的自己不再是写着幼稚文字的小女孩,在朋友的熏陶下我的文字日益成熟。感谢那些给予我帮助和灵感的朋友们,今夜就是平安夜,明天就是圣诞节,祝大家夜夜平安,日日幸福!!!

我们相逢在去年七月,你幽默诙谐的文字深深吸引了我,可是几个月下来你忍受不了我的顽皮任性,你说我怎么像个孩子?一气之下了离开了我。我发誓一定要长大,让一个成熟的女孩再次站在你的面前。现在的我出现在你面前时,你不会再逃避,我不会再追赶。来去自由,偶尔几句话留下了彼此的祝福和牵挂,就这样桃花园留在了我心灵的最深底。可是现在再见你时,你还是说我是个孩子,也许我在你眼里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妹妹,这样你才会有理由不接受我。你是我网络真心付出的第一人。

我们相逢在去年的十月,我们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咫尺之间却只能默默望着彼此,心灵的.相通让我们成为知心朋友,恪守着相守网络的誓言。不能牵你的手,想你的时候只能远远地望着你。你说有了我这座小城何时都是暖春,有你的默默关注,我的小城也一样温馨,你是最疼我的人。

去年11月的意外相逢,诗意的你走进了我,月宫的逍遥游留下了嫦娥奔月的凄美,分分合合,孰是孰非,不想再提起。

今年四月一场别开生面的相遇,平静的你写着忧伤的文字,让我的生命焕发了青春。你是我生命中最神奇的灵感,一篇篇文字应用而生,你让我的文字达到了顶峰。你来去匆匆,但却是我最钟情又最平静的爱,你说过两句话我至今难忘“不要轻言爱,我会永远陪伴你,我会为你写生日文字。”你让我学会宽容,学会淡然。每次看到你来我空间,我仍然像初遇时那样激动,因为你是我曾经爱过的人。想你的时候我会去你的家园看看你凄美的文字。

今年十月你悄悄来到了我的身边,唱着我喜欢的歌,说着我想听的话,把我的心带到了你的家园。你是我极少的非文字朋友,却让我享受到网络最炽热的情。可是你却经常消失的无影无踪,你让你的乖乖如何承受?几乎一个月才能见到你一次,有时也就几分钟,我含泪看着你,静静地不想说话,只想听你说。我总是害怕再也看不到你。你说你和我一样思念,可是忙起来很少能回到自己的家。昨天下午你从澳门出差刚回来看到我的留言第一时间就和我打招呼,正好我在线激动的哭了,几分钟后你又走了。你说为了孩子你必须奔波,每次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看看你的心儿是否还在。我无言以对,只能默默点头,只要你心里有我,我不会再抱怨。我说过一句话,你是我网络最后一份爱,不论你在还是离开我,我都不会再爱了,因为世界上不会再有人可以胜过你。我最大的愿望是你平安幸福,我可以经常看到你。

今年十二月你带着优美的文字走进了我的世界,你是我盼望已久的文字天使。你说你不在乎我是否喜欢你,不在乎我是否喜欢别人,你就这样守着我。我很感动,我们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爱的家人和朋友。我们就做个心灵的知己,做个亲人吧。在虚拟的网络世界,爱是一种无奈,虽然会有短暂的甜蜜,但更多的却是等待和伤感,做朋友比做恋人要长久。看着你为我写的文字,想着痴情的你,让我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你。我想说不能爱上你,因为我已经关上了心门,又害怕你会像我过去一样受伤。我就是你的家人,希望你像爱他们一样爱你。

感怀・中秋散文 篇6

又到中秋团圆之时,同在异乡的朋友们大都怀着同一个目的回到自己的故乡,与至亲享受天伦之乐去了。独自己未曾回去,有乡未有家,何为家乡?回去人以何堪?我想至悲莫过如此。想着那些因种种原因不能回到故乡的游子们,彼此望着同一轮明月,又是怎样一种心境,只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个原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一家团圆之夜,我孤独地想像着这一切。在这个寂静的夜里,站在自己所住高楼的窗户边,看不远处大道上下车水马龙,站在此处犹感一种门前冷落车马稀,心中却一腔孤独感。抬头望向天空的明月,似乎并不那么清晰,城市的`天空永远是朦胧的,明月远没有故乡的清晰,当年的“皓魄当空宝镜升”早已不复存在。

回想起当年未至异乡之时,每到中秋母亲定会做上一顿美味佳x,等待父亲的回来一起吃饭,晚上定会给我们一人发两个月饼,即使是廉价的月饼,我们也吃的津津有味。吃过晚饭,村里的小伙伴们基本上都会到外面去,说是看月亮也好,玩耍也罢,反正是因为当晚的月亮极亮,高兴的一块去外面看月亮、吃月饼、之后便在这种隐约可见的月光下玩捉迷藏。

美好的回忆虽过去这么多年了,早已物是人非,可我依旧未曾忘记。多美好的回忆,童年早已过去,当年那些童年的伙伴们也早已散落在天涯海角。思及至此,孤独之感更之加深。

原本每天上班下班,一个人也未曾感到特别的孤单,生活忙碌而充实,当陆续接到朋友们的祝福短信时,才发现,哦,中秋到了,这个喜悦的日子到了,而看完短信后,我突然高兴不起来了――今年的中秋又得一个人过了。月圆之时,人生未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我又能何奈?

倍感孤寂之时,从书架上拿起那根跟随了很多年的笛,悠悠而长远的吹响。昔日李白有诗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问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啊,闻笛声尚且如此,吹笛者又岂能无此情?只怕比之闻笛者有过之无不及。

一曲终,缓缓放下笛,念及远方思念之人,可否在想念自己呢?思念的人,爱恋的人,等待,只能是不知期的等待,想念,有时是一种痛,中秋,相对来说,也不一定是喜悦之夜,可能是孤独的爆发口,站在屋内,突然大声喊了三声。我不知为什么而喊?也许根本没有为什么?

吃过晚饭,一个人站在阳台,想起昔日李白云:“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今日我虽不喝酒,却也是“对影成三人”。何人与我来赏月?

思及良久,望着那轮圆月,想那月中素娥,也许真的“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连她都如此,我等又何不释然?

夜已深,感觉微凉,进屋转身豁然:月不悲情人自怜,乃人心使然,遂睡觉。

清明节感怀散文 篇7

你的坟头长满绿色的松柏,伫立在静静的荒原,离村子太远了,你孤寂么?此时,我来到这片荒原,雨过天晴,阳光灿烂,一片枯黄的草滩,冒出了新绿,孕育新的希望。

这是一片空旷的荒原,两旁是山峦,北边是一条泥泞不堪的村道,干燥时车过后便灰尘仆仆;东边就是我们的村庄,错落有致,掩映在一片绿树下,带给我们美妙的遐想。

这片荒原,我曾来过多次,每当我心情不悦时,就会来到这里,与父亲诉说,倾心交流,让纷乱的脑子清静下来,洗去尘世的铅华,洗去岁月的纷争,洗去生命的忧烦。

父亲,与你在一起的时候,我曾拥有激情,得到爱的滋润,得到情的勃发,心灵激荡,写就了许多情深意长的诗篇,写就了许多思绪盎然的散文。

在漫漫人生旅途,我不会忘记你带给我的快乐、教诲和启迪。我怎么也不会忘记,你手持自制的火把在故乡的小路等待放学晚归的我;我也不会忘记,你手扛肩挑送我走出村庄到外面的世界求学;我也不会忘记,你对我求学失去信心时的谆谆教诲。是你带给我生命,是你点燃我读书的向往之火把,是你为我鼓足生活的勇气。开朗、乐观、善良的你啊,在不到50岁时,因疾病的折磨,终于还是早早地离我而去,带着满心的留恋和眷顾,你的身影慢慢地消逝在我的视线中……我欲哭无泪,留在原地,坐下来,一支接着一支烟地抽,凝视阳光中的荒原,凝视远方的山峦,静静地回味,回味我们在一起时的那些值得珍惜的时光。

层层叠嶂,层层山峦,层层浮云,在远方摇曳生动的旗语。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我醉入春天的华章里,醉入爱的颂词里,久久不愿回到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来。

那曾经的欢乐已离我而去,那曾经的关爱留在内心深处,那曾经的叮咛化作离别的祷词,留下孤寂的我,独对荒原,无言诉说!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把人生的一切都看淡了,或者说是看透了。然而,现实生活里,我们怎能把世间万事都悟得清呢?翻阅岁月的书签,翻阅人生的爱恋,独对荒原,心静如水,学会放弃。放弃也是另一种拥有啊。

相爱不如怀想,相聚不如思念,但我怎能忘记你的厚爱?怎能忘记你曾经的呢喃?美丽绚烂的人生,是雅致的。我慢慢平息了自己的苦痛,在荒原上追逐小蚂蚱,这些小精灵在草丛里跳跃,你看到它,想伸手去捕它,它很快就跳走了。春天时节,这些小蚂蚱才刚刚孵出来,但他们真的很灵活。我快乐地追赶它们,回到童年骑在你宽厚的背上游戏的时光里。我把捕捉到的小蚂蚱装进矿泉水瓶里,放在你的坟头,让它们在瓶子里不停地跳动,让你感受我的心跳。

快乐的时光非常短暂,我舍不得与这样快乐的童贞失之交臂,想永远留住这段难忘的时光。

季节循环反复,永恒不变,可我们的心在不断地变化。望着青山依旧,荒原依旧,我心无言。时光汩汩奔流,不息不止,流走我们永恒的怀想,流走我们曾经拥有的思念。

清明感怀老南园散文 篇8

岁月如风,吹开一季又一季花开花落。不觉间,离乡的时光,也已日久年深。年少时的院落,一草一木,而今,依然在记忆中蓬勃着。

清明前夕,陪父母回乡扫墓。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微风拂面,春意撩人。爷爷奶奶的坟墓背倚山峦,面朝故园,沐浴在“遥看草色近却无”的羞怯春光里。拨开干枯的蓬蒿,摆上供品,点燃冥币,焚香跪拜,难掩思亲情。爷爷奶奶去世已经十多年,平米见方,阴阳相隔,一抔黄土埋亲人,两行清泪寄哀思。触景生情,不由得想起爷爷,想起了爷爷的老南园。

老南园不是花园,也不是菜园,是个废弃的老园子。

严格地讲,老南园是我房院落的一部分,或许因为它过于空阔,也或许因为它过于阴暗潮湿,爷爷在我家与老南园之间打起一道篱笆墙,就将老南园隔离成了一个独立的园子。

老南园里似一片绿荫如伞的小树林,满园子的树,有槐树、榆树、枣树、梨树、红果树、苹果树,还有一棵歪脖子李树和一棵刚抽枝桠的柿树。绿树围绕的老南园三面环屋,一面是个猪圈,西院奶奶养了头体态丰腴的黑母猪和一窝嗷嗷乱叫的小猪娃。猪圈、茅房的另一侧,一条凹凸不平的石头坡依次串起了厅房院、西院、中间院、牛家院、董家院和焦家院。不知为何,我家姓王,院子却不叫王家院,叫老南园。老南园明明是一个长满树的园子嘛!

老南园是孩子们的乐园。

儿时,和玩伴们天天在园子里过家家、修城堡、搭树屋、磨石子、捉迷藏,三圪杈梨树、歪脖子李树的树窝窝里铺上草垫子就是我们引以为豪的空中楼房。小孩子对吃的最感兴趣,园子里的梨熟了吃梨,苹果熟了啃苹果,李子还没有熟,就被我们流着口水偷了个精光。

最喜欢捣核桃吃,核桃树长在猪圈旁。趁西院奶奶上地拔草,用竹竿“噼里啪啦”敲下青疙瘩核桃,就地挖个洞深埋,拾了瓦片、砖头摆个三角形或宝塔山做记号。等上十天半月,用小铲子剜出来,将沤烂的皮去掉,露出淡褐色的硬壳,沁着水汽儿。砸开来,核桃肉紧贴包衣,抠不下,就连皮带肉塞进嘴里,舌头卷来卷去,咽了肉、吐了皮,满嘴涩味儿。

西院奶奶把收缴的核桃搁在茅墙上晒,今儿仨明儿俩,要不了几天,就被我们这群小馋猫给收拾光。西院奶奶收完谷子掰玉茭,掰完玉茭搓芝麻,做饭洗衣、箩粉磨面、喂鸡喂猪,每天忙着四脚不着地,早把茅墙上的核桃丢进夜夜睡不醒的梦里去了。

老南园是爷爷的自留地。

站了几十年柜台的爷爷退休了。油盐酱醋、瓜子糖块、烟酒鞭炮,琳琅满目的日杂百货都在爷爷心里装着。小烟放在货架第几格,花椒大料进了多少卖了多少,糖精还有几包没上货架,百粒一罐的彩色弹弹糖......爷爷闭起眼睛,商品就在他脑子里分门别类,陈列有序。爷爷是“一把抓,一称准”,眼力、手上功夫了得。称半斤盐绝对超不过五两,打一斤醋,一枝子舀上来,秤杆子微翘尾巴,公私两不亏。爷爷代表乡供销社去县里参加业务大比武,披红戴花回来后就彻底交了班。

闲下来的爷爷感觉没着没落的。他在南园子靠茅墙的地方开出一块地,用荆条围起来种四时蔬菜、玉茭谷穗。爷爷种地不应节气、率性而为。人家的黄瓜都长成一弯月了,他才一瓢水一撮肥地开始栽苗。大地里的玉茭甩出了嫩黄的缨子,他的玉茭才长了一拃高,高矮不一、密匝匝杵了一地。爷爷舍不得间苗,看看那颗小苗,都不舍得拔掉,挤挤插插的长不开。株距一尺行距一尺二,到了爷爷这里只有半尺四寸,整片地里只长苗,不结果,但爷爷乐此不疲,沉浸在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时光里。

母亲收了菜地的北瓜秧子撒上了白菜籽,爷爷的北瓜才头顶黄花冒个头。母亲的玉茭已经扎了垛上了墙,爷爷的玉茭还穿着绿油油的苞衣。奶奶今儿掰俩煮上明儿掰仨熬汤,我家天天能吃到嫩玉茭,喝上甜咝咝的玉茭汤儿。

霜降时节,黄梨、红薯都归了仓,大地萧条,天气骤冷,端上一碗秋豆角炉面坐在西院门口的饭场上,引来了啧啧之声,也引来了迫不及待伸进碗里的筷子。妞儿,给块油饼,让婶儿尝尝。妞儿,我用猪肉饺子换,行不行?西院奶奶抻长胳膊,筷子擩在了我的鼻尖前。我端着碗边往嘴里扒拉炉面,边满饭场的`跑,逗得大人们哄堂大笑。

老南园是爷爷的藏宝园。

爷爷不光种老南园的地,还在河边开了块荒地,偶尔还要帮妈妈打理一下自留地。箩头、扁担、锄头等一应农具都是爷爷退休后自己置办的家当。天刚放亮,爷爷就挑着箩头出发了,箩头里放了镰刀、斧头、瓦刀、剪子、小铲、绳子一堆东西。爷爷要去给自留地垒石墙,给河边地里的豆角搭架子,还要去梨树地砍荆条。过了晌午饭时间,石头坡上还看不到爷爷的身影,走不了远路的小脚奶奶打发我去接爷爷。下了石头坡,拐过东阁庙,就看见爷爷挑了箩头敞着怀汗流浃背正往家里来,箩头里除了刀斧锄镰、一捆青菜、两把豆角外,还有柴火、石头、塑料袋等乱七八糟的东西,爷爷顺着河道来,天天拣这些破烂玩意儿。奶奶背着他扔掉,他又捡回来。时间久了,奶奶对爷爷的“屡教不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爷爷索性在老南园搭起个棚子,用木板打了隔层,分门别类堆放他捡来的破烂玩意儿。

奶奶认为一文不值的垃圾在爷爷眼里都是宝贝,在邻居和我们小孩子看来更像个藏宝园。谁家的椅子少了道螺丝、沙发扶手磨破了皮、上梁的道钉不够了,问爷爷找,总能满意而归。就连我扎毽子找制钱麻绳、小伙伴丢了圆规、和包书皮用的牛皮纸,爷爷都能变戏法似的拿出来。爷爷的破烂用纸用塑料单包了垒放在一起,看上去杂乱无章,他却能一拿一个准儿。奶奶说爷爷将日杂百货店开在了自己家中。

老南园是我们的大家园。

老南园的树什么时候杀光的,变成姑姑家的房子,我记不太清楚。那时,我已外出求学。假期回家,曾经的几个玩伴也已成为青春男孩,见了面,脸一红,不说话,只管低头走路。小时候的伙伴,不知不觉长成了怀春的少男少女,走在各自的路上,一天天变得生分起来。很长时间,老南园成了爷爷一个人单打独斗的小天地,没有我们这些捣蛋鬼闹腾,爷爷和老南园都显出了暮色之气。

后来,姑姑家儿子到了上学年龄,因为村里没有学校,七岁的表弟被送到姥爷家,整日里耷拉张小脸没有一丝笑意。爷爷就让姑姑把新房盖在了老南园。老南园三排房子,前排是姑姑家,中间是二伯和我家,后排是大伯家。自此,爷爷将自己的四个儿女都安置在老南园,安置在了自己身边。爷爷五个孙子、仨孙女,外加姑姑家一双儿女,全家老老少少二十几口。爷爷过上了儿孙绕膝其乐融融的安逸生活。孙辈们在爷爷的呵护下像地里的庄稼一样长大成人,娶媳嫁女,摆酒请席,结婚生子,家族一天天繁衍壮大,老南园一度成为村里人人艳羡的幸福大家园。

近乡情更怯。推开落满灰尘的大门,走进老南园,老槐树、大碾盘、猪圈、核桃树穿越岁月风尘静物般肃穆,依稀可以寻觅到老南园原来的模样。爷爷奶奶的黑白照片挂在墙上,慈眉善目,谦卑随和,洗去铅华的淡然表情令我的心瞬间柔软成一汪思念的湖水。

爷爷少小离家给布店当伙计,跟着掌柜的走南闯北吃过苦。成年后回到家乡与奶奶结婚生子,不再出远门。爷爷因识文断字打得一手好算盘,成立供销合作社时,吃了公家饭当了公家人。爷爷一生与人为善、勤勉做事,年轻时自力更生养家糊口挣家业,年老后自给自足勤俭节约过日子。爷爷退休没几年,供销社受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承包给了个人,爷爷成了没工资拿没土地种的闲人一个,但他从不向儿女们张嘴,给者不拒,不给不求,随遇而安,知足乐命。

爷爷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怪人。一怪是见谁都乐呵呵,不管生人熟人,远远就笑声朗朗;二怪是鞋底子比砖厚,旧鞋坏了钉,买来新鞋也不例外,左一层又一层粘轮带、钉钉子;最怪的是第三怪:穿衣服不系扣子,夏天一件布衫,冬天十件夹衣,都是敞怀露胸。上小学时,一个新分配的师范生在课堂上讲起在村里碰到的这个怪老头,同学们齐刷刷将目光投给我。我站起来结结巴巴说,那是我爷爷,身体好着呢!把老师闹了个大红脸。

现在想来,爷爷不按时节、不计成本、不管收成的种地态度,是何等自在逍遥?丝毫不亚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自得与悠然。用村里人的话说,爷爷是个不会种地的假庄稼人。他退休前没上过一天地,退休后按照自己的方式与土地亲密相处二十多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成天乐乐呵呵,起早搭黑奔走在故乡的小道上、田垄间,种地、捡破烂、砍荆条、担石头,生命不息,劳作不止,将生活进行到底,也将快乐进行到底。

二十世界末一个飘雪的冬夜,过完九十岁生日的爷爷无疾而终,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死后的爷爷鹤发童颜,面色安详,如一坐化的高僧。

映秀镇地震遗址感怀散文 篇9

20xx年10月18日,到四川汶川县映秀镇地震遗址,亲眼目睹地震惨烈之状,缅怀已死去将近七年半的亡魂,心灵极其震撼。

走进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漩口中学遗址,第一眼看见几栋残破颓圮的楼房前那一盘白色大理石钟表雕刻。表盘上的时针停留在二至三之间,分针停留在大约二十八分的位置。表盘下面,一块白色条形大理石上镌刻着;“-5-12”。

那一天,那一刻,这个小镇,突然之间,天摇地晃,山崩地裂,房倒屋塌,大难突降。13日,14日,又接连大暴雨,又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还余震不断。

最突然最强烈的地震第一次发生时,毫无防备的人们,刹那间,被天旋地转颠簸得晕头转向,短短12秒之后,许多人被掩埋在废墟之下和土地的裂缝中。有的,当时就气绝身亡。有的,被沉重的物体压着,动弹不得,在身体的伤痛和精神的极度恐惧的双重折磨中,度过一秒秒,一分分,一时时,度过漫长的白天,又煎熬过痛苦的黑夜。幸运的,终于等来了救援,保留了性命。不幸的,在经历了漫长的痛苦折磨之后,含恨长眠地下。

一干行人,个个表情肃穆,沉默无言,静静地行走在这一片废墟中。

本来四五层的教学楼或者宿舍楼,几乎都陷进地下一层多,断裂、残损、扭曲的迹象触目可见,座座楼房呈现因强力拗扭而仄歪颓圮痛苦不堪的姿态。没有了玻璃和木板的门窗,极像人被挖去了眼睛,只剩下一个个虚空的窟窿,透过窟窿,可以看见里面的景象,杂沓,凌乱,是大劫后的惨烈,让人一看心里就不禁涌出空茫无助,凄凉悲哀的伤感。

年轻的导游姑娘,声音沉重地述说着苦难的记忆。

年轻的导游姑娘介绍说,地震时,她正在这里上初中,由于这里是新建的楼房,建筑质量相对较好,她躲过了一劫。

据她说,当时共有在校学生一千五百多人,教师一百三十多人。在大地震中有40多名学生、8名教师、2名职工、2名家属遇难,将近30名学生2名教师重伤。

她指着一栋男生宿舍楼说,这里至今还掩埋着一个男生,当时,因为有病,他请了假,在宿舍里休息,他的宿舍在一楼,地震时,一楼塌陷进了地下,他来不及跑出来。

她又指着一栋女生宿舍楼说,这里至今还掩埋着一个怀孕的女老师和她的妹妹,女老师的妹妹从外地来探望她,她的宿舍也在一楼,俩人也同样未能幸免遇难。

听到女导游的述说,我的脑海里就不由自主地呈现出地震突降时他(她)们三个人的恐惧、慌乱、痛苦不堪的表情,似乎听到他(她)们被深埋在黑暗中临终时凄惨的呻吟和呼救。也许,他(她)们根本来不及呼救,就气绝身亡。这两栋倾斜损毁的楼房,成了他(她)们的坟墓和棺椁,他(她)们深埋黄泉之下,已经七年多,早已是黄土销骨。我不由想起《诗经?黄鸟》的诗句:“临其穴,惴惴其栗。”又仰天长叹:“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女导游又介绍说,同样是学校的映秀镇中心小学,教室大多是平房,又年久失修,所以,在地震中受损惨重,将近四百七十多名学生,就有二百二十多人遇难,3人失踪。将近五十名老师,将近三十人遇难,有些,就是因为救护学生而遇难。

我的职业就是教师,对老师,对学生,总有一种亲近感。当亲眼目睹地震给学校带来的如此毁灭性的摧残,亲耳听到导游关于死伤人数的叙述,心里就特别地凄凉而悲伤。

那些死去的老师,有相当一部分是为救护学生而死,他们的死,死于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保护学生,尽了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也是出于一个成年人保护下一代的善良之心,他们死得其所!沉痛哀悼之余,我为他们这些同行而骄傲。

那些死去的中小学生,最大的,也就十七八,最小的,才六七岁,他们幼小或者稚嫩的生命就毁于一旦!如果他们今天还健在,也许早就大学毕业,成为有为青年,最小的,也该是初中生了。而今,他们梦断香销,长眠青山,已过七载。他们的.花样年华,他们的美好理想和前程,随着一场突如其来的塌天大祸,倏尔灰飞烟灭。噫呼吁,哀哉!

“5.12”特大地震死去的映秀镇五千多千人,被集体安葬在新建的映秀镇旁边的山坡上。

从镇里遥望山坡,绿树葱茏,花草繁茂,绿树掩映之中,可见一个深灰色的长方形建筑,就是“汶川5.12大地震博物馆”。

为了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悼之情,我们一行十几人,随着前往祭奠的络绎不绝的人流,沿山坡拾阶而上,前去祭奠。

登上山坡,迎面一道深灰色石墙,上面镌刻有“5.12汶川特大地震遇难者公墓”。石墙旁边的一抹土丘斜坡,绿草覆盖,周围砌以青石。祭台上,有燃烧过的许多香灰灰烬,有些香,还在燃烧,飘扬着袅袅淡烟。还有一些供品,供品前,摆着一长溜黄花。证明这里陆陆续续来过许多祭客。

我们十几人,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束黄花,每个人都静静地来到祭台前,献上黄花,然后双手合十,默默祭奠。小霞姑娘一边用手扯下黄花的叶瓣,一边哽咽着祷告:亲们,安息吧!眼里潸然泪下。

其他几个女性,也个个哽咽。男士们,一个个神色肃穆。而我,想起陆游的两句诗:“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只是,这里不是稽山,是巴山蜀水。这里长眠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挚爱,而是五千多千人,是几千个家庭的挚爱。心里寒流汹涌,汩汩如潮,久久不能平息。

在面积颇大的地震博物馆里,有关于地震发生的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以非常丰富的资料,展示了地震带来的巨大破坏和损失。也展示了地震发生时,人与人的相互关爱、救助,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还展示了地震发生之后,举国动员,全民救助的可歌可泣的动人场景和故事。

逐一浏览这些展览,我的心,时而沉痛,时而感慨。沉痛的是地震的无情,感慨的是在大灾大难来临时灼灼闪耀的人性光辉。

看完展览,顺石阶缓慢而下。时序已届深秋,山坡上黄叶如金,红叶如火,地上也铺满了飘落的枯叶和残花,脚踏在上面,窸窸窣窣,如泣如诉。深林里,有莺声啁啾,如鸣哀歌。便想起杜甫的两句诗:“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从斜坡上俯视,新建的映秀镇楼房,鳞次栉比。街道里,商铺幢幢,游客如织。宽阔的映秀广场,男女老少,悠闲嬉戏。停车场里,停满了汽车。

如今的映秀镇,是广东东莞援建的,规划合理,设计新颖,完全是新型城镇化的模式。如今的映秀镇老百姓,家家住进了新楼房,大家响应政府退耕还林的号召,从事山林经济,旅游经济。街道两旁,有许多土特产、旅游纪念品的小摊子,站在摊子后面的经营者,一看就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居民。

我们雇的本地导游姑娘,就是土生土长的映秀镇人,缓过悲苦的情绪来,给我们讲解映秀镇的新变化的时候,她的脸上也漾满了笑意,一双大眼睛,也闪耀着青春的光泽,走起路来,昂头挺胸,步伐轻盈,似乎满怀着信心和希望。

我不由想起了沿途所见的一处处新建的县城和乡镇,一个比一个现代化,一个比一个气派。在哀恸中沉湎已久的心,方渐渐和缓平静。

上一篇:3分钟哲理故事3个下一篇:信息技术老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