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新闻

2025-02-01

市民新闻(精选6篇)

市民新闻 篇1

民生新闻是近年电视业内出现的一个概念。就共时性的概念定义来说, 这个概念是从报业横向移植而来。但就历时性的演进来看, 仍然可以从电视新闻内部找到其源流关系。它最早应该说是从电视动态新闻中的社会新闻发展演变而来, 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演变成为都市新闻, 之后又与都市新闻中的经济、财经、法制、娱乐等新闻题材相分离, 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形式。单就字面定义而言, 它在新闻中的分类应该是属于题材的范畴, 但在实践过程中, 它又不是一个简单的题材概念, 而成为一种特定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它既具有题材内容上的共同性, 同时也包括一些外在形式上的共同点。

它的题材主要包括原有的社会新闻中的多数关系到市民微观生活的各个方面, 衣食住行、水电煤气、交通天气等各种与市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内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它们都摒弃了时政新闻与深度报道新闻, 农村题材几乎看不到。

从叙述上来看, 它与传统电视动态新闻报道相比, 有两方面的重要变化。一个是叙述角度的不同。传统的动态新闻报道都是以客观化的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注重的是以报道对象为一个客观真实的发生客体。电视作为一个全能全知的叙述主体在进行讲述, 它自身就代表着客观真实与认识上的真实。其叙述的语境前提是“到我这里来看发生了什么”。而都市新闻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则是第二人称式的。它以记者作为电视自身的代表, 由记者带领电视机前的观众来经历事件的发生过程。在这里, 记者不再代表全景式的客观世界本身, 他不再是一个由景区派出的景区导游, 而成为了一个旅游团自身领队或者只是游客中的一个活跃分子。这样, 他的视角不再是宏观的, 而是微观的。另一个是它不再采用传统新闻中的经典写作方式。而代之以故事化、骟情化和悬念化的新闻叙述。它的导语常常并非清楚地交待五个W的问题, 而是如讲故事一样地交待出一种悬念。虽然具体的报道形式具有很多变化, 但都更加注重所叙述的新闻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新奇性。在评论性文字方面, 不再流连于挖掘新闻背后的意义, 并对观众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而是注意以幽默、调侃的形式进行一家之言式的评论, 点到为止, 寓庄于谐。尽力表现主持人的个性, 不再代表客观真理对观众进行教化。

这些外在形式上的变化都是缘于其市民话语的定位关系。市民话语是改革开放之后形成并走入社会前台的一种话语体系, 它反映着市民阶层的思维传统和声音, 它与商业文明相结合成为一种大众文化进入整个社会的中心。民生新闻的创作者们试图完成一种参与到权力话语之中。“通过这种方式, 媒体把话语权从党政官员手中转移到了市民手中, 赋予了全体市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权力, 让民众的意见最终上升为政府意志, 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民意的公共价值。”因而民生新闻无论是从题材到叙述形式上都发生了转变以适应这种市民话语的要求。

实际上, 大众文化后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命题, 这就是其商业化 (或者说工业化生产) 在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大众文化就其本性而言是一种商业文化, 消费性和享乐性是其主要特征。”它是一种在消费主导下的文化生产模式。全国近年来的民生新闻栏目中, 这种商业化的覆盖几乎随处可见。这也容易理解, 这些栏目都是伴随着广电的产业化与市场化改革成长起来的。记者、编辑、制片人等代表的媒介立场, 在产业化与市场化前进中的媒体必然会更多地引入商业话语与立场, 这是由其存在所决定的。当今各栏目都实行了某种程度上的经费或者广告包干制, 至少栏目广告或者台里的经费下播是与收视率有着极大关联。而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需求为主导的生产模式, 这就使得“民生新闻完全褪去说教色彩, 从报道内容、角度、方式上都以观众利益、喜好为出发点, 分析满足其需求。”这样收视率就成为了衡量一个栏目价值的唯一尺度。因此, 发生在南京等城市的民生新闻大战实际上就是收视率的大战, 是市民收视率的大战。因为市民作为主要的电视消费者为电视通过广告、收视费等间接或者直接地提供着资金来源。这样, 市民自然成为了民生新闻背后的上帝。“受众本体论的核心就是:一切传播活动均随广大受众的意志而转移, 完整表达受众意图及其生存状态和提高受众素质成为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即从传者立场改为受众立场。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需求经济的商业化观点。

民生新闻摆脱了传统新闻手法中的全知全能的假定立场。它使新闻对于叙述者而言获得了一种解放,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解放是否就使民生新闻真正地完全成为一种来自于民间的声音。民生新闻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民间的声音。但我们必须同时审视是谁来进行的叙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清楚它叙述了什么。

市场化或者说商业化的节目生产使新闻的生产者不可能在审视新闻事实的时候不带上自身的价值取向。它一方面表现在于以市民的价值尺度为自身的价值尺度, 从而以市民的视角对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事实取舍和评论必然影响着新闻采编和播发。这种以市民为上帝的作法既弱化了传播者的引导作用, 又会使新闻的取舍背离理性的道路。

如果将新闻完全纳入到商业利益的格局下, 新闻作为一种公共服务的职能和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单纯以受众为本体的话, 就意味着放弃了对于社会的话语引导作用和能动作用。世界上无论哪一种新闻体制都强调着以社会责任作为出发点, 放弃了全能性的视角并不意味着放弃相对的主导作用。

市民新闻 篇2

中广网南京4月11日消息(记者姚东明 江苏台记者刘康亮)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发出通知,要求在市区范围内饲养家禽的必须在昨天24点前自行处理。逾期不处理的,将依法查处并给与行政处罚。同时昨天起,南京城管对违规饲养家禽进行巡查处罚。

一大早,记者跟随执法人来到了南京主城区多个街道巡查。执法人员挨家挨户排查,劝诫市民主动处理家禽,以免威胁自身和他人健康。在南京市鼓楼区唐山路上的一处拆迁废墟里,执法人员隐约听到了鸡叫的声音。走进一看,发现废墟里有一个用树枝搭起的简易棚,棚里有三只鸡,正慵懒地晒着太阳。主人刘女士闻讯赶来。

执法人员:今天有鸡就要罚款的。

刘女士:噢。

执法人员:现在我们就不罚你,你赶紧现在就杀吧。

刘女士:好,马上就杀。

执法人员:现在就杀。

刘女士:好,现在就杀,肯定要杀,我来拿个刀。

在执法人员的督促下,刘女士拿着宰杀工具,走进了鸡棚,但还是不忍心动手。最后,执法人员只好帮忙处理。有市民在现场向执法人员反映,离这儿不远的`长江大堤上也有人偷偷饲养家禽。执法人员来到江堤,发现这里有鸡、鸭、鹅等各种家禽。由于江堤归属河道部门管理,执法人员只能口头劝说,要求尽快处理。

执法人员:现在不能吃咯,不杀的话,现在禽流感呀。

随后,记者联系了南京市长江河道管理处。水政监察科副科长吴江滨承诺,他们会协助城市管理部门,尽快强制处理掉这些家禽。

吴江滨:责无旁贷,我们管理所的人也在过来就散养的情况核实一下,反正我们愿意配合来把这个事情共同做掉。

“從市民中來,到市民中去” 篇3

澳門,本來就是卧虎藏龍之地……。

城市發展與文化沉澱

澳門開埠四百多年以來,不斷經歷中西文化交融的洗禮,發展出其獨有的樸素從容,溫婉優雅的生活美學。

文化藝術與社會的發展一直息息相關,藝術創作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面貌,並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當地人民的素養。藝術創作的題材多來自於社會,而藝術可以陶冶性情,滋養心靈,人們在藝術創作或欣賞的過程中通過反思得到頓悟,從而提升個人的人文素養。而澳門在深厚的文化沉殿之中,不乏出色的藝術創作人才,亦有不少的文藝社團。然而,這些力量是分散的,零碎的,如何將之整合,通過交流互動而產生協同效應,創造有利藝術發展的社會氛圍,同時使藝術走進社區、貼近市民,接受市民的檢驗,便成了工作的重點,“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產生的專項計劃。

“澳門製作本土情懷

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

顧名思義,“‘澳門製作本土情懷’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具有濃厚的本土色彩,一是舉辦的所有表演活動均由本澳團體擔綱或參與演出;二是當中的題材必須真切地反映澳門的本土氣息,抒發澳門人的家國情懷;三是演出必須面向市民,引起觀眾的共鳴。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博士表示,目前社會上有些人士誤認為“市民專場演出”由基金會一手操辦,擠壓了文藝社團既有的活動空間,這與事實不符。“市民專場演出”只是一項特定的資助計劃,它與澳門基金會採用的慣常資助模式的區別在於,這個計劃強調的是“從市民中來,到市民中去”,而且必須按照澳門基金會規定的預算和結算規則使用公帑,同時強調演出的質量,得不到市民認同的節目,澳門基金會將不再繼續資助。

他表示,因此,基金會在這個計劃中的角色,不過是發起人、資助者和監管者,它力求為本地文藝表演社團搭建一個面向市民的平台,讓澳門的文藝社團在不同的表演場所,舉辦不同主題、不同形式的表演,既豐富市民的餘暇生活,亦可提升其藝術欣賞能力,通過文藝團體之間,以及文藝團體與觀眾之間的交流互動,達到鼓勵藝術創作,促進藝術發展,提升澳門市民人文素養的目的。

“市民專場演出”啟動至今,累計演出共43個項目50場次,演出的類型涵蓋西樂、中樂、戲劇、相聲、魔術、歌詠及舞蹈,節目豐富多元,市民反應熱烈,入座率平均近八成,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刊記者特意走訪了當中三個文藝團體,和大家分享參演感受。

澳門長虹音樂會

澳門長虹音樂會成立於1979年7月,由一群熱衷於中國民族音樂、舞蹈及歌唱藝術的年青人組成,以推動中國民間音樂發展為宗旨。成立至今,多次舉辦不同形式的音樂專場,並邀請不同風格的著名音樂家或團體合作演出,促進各地的音樂交流。此外,亦有舉辦聲樂、民族樂器等的訓練班,致力推動民族音樂在澳門的普及發展。

澳門長虹音樂會連續兩年獲澳門基金會邀請及獲選舉辦“市民專場演出”音樂會,並邀請了內地著名的音樂團體來澳共同合作演出,節目包括“笛子四大名家”(2013)及“國樂新風——河南民族樂團音樂會”(2014),兩個項目的入座率均超過九成。

會長杜存忠先生認為,“市民專場演出”對本澳文藝社團發揮了積極的鼓勵作用,有了經費上的支持,表演團體可專注於節目的籌劃和質量,從而為市民呈獻最優質的音樂會。該會財務何小姐亦認為,澳門基金會的“市民專場演出”發揮了良好的主導作用,除了經費上的支持,計劃亦是一個很好的平台,澳門基金會在挑選節目時,會在節目質素題材、社團組織觀眾的能力,籌辦活動能力和往績成效等方面作出考量,通過評選推動藝術團體提升演出水平,並為市民提供高質素的文化生活。

對於如何提升本澳演藝人員的演出水平,杜會長認為,這需要時間去沉澱。而本澳文藝團體在澳門基金會的大力支持下正朝百花齊放的方向發展,未來期望政府相關部門能加大對本澳文藝團體的支持力度,以助其進一步成長。

澳門少兒藝術團

澳門少兒藝術團成立於1992年,以舞蹈藝術見長,成員來自澳門多所學校。1995年,舞團成為“中國兒童歌舞學會”集體會員,舞團成立至今,致力促進本地與國內外少兒藝術的交流,曾參與或舉辦多項區際的舞蹈或藝術交流活動,屢獲佳績。

舞團團長為梁劍丹女士,梁團長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民間舞系表演專業”,曾於多個全國性舞蹈比賽中獲獎,其母顏展紅女士為舞團副團長,亦為全國十佳兒童舞蹈專家。兩人從事舞蹈培訓工作多年,桃李滿門,為澳門培養了不少舞蹈專才。

舞團連續兩年獲選參加“市民專場演出”,演出節目包括“後現代灰姑娘”(2013)及“還珠格格新傳”(2014),兩者均為大型兒童舞劇,表演人員數以百計。

顏副團長表示,舞團的長足發展有賴特區政府相關部門和澳門基金會的支持,當中“市民專場演出”又起了主導的作用,一方面,學生有了表演的平台,家長積極參與藝術欣賞,另一方面,台前幕後人員為了做好演出而發揮團隊協作精神,有助培養高尚的情操,為社會帶來正能量。她期望,政府未來對文藝團體繼續予以大力支持,凝聚團隊的力量,讓藝術在澳門遍地開花,結出豐碩果實。

澳門鋼琴協會

澳門鋼琴協會成立於2008年9月,創會會長為澳門著名鋼琴家蔡崇力先生,協會宗旨為團結本澳鋼琴教師力量、推廣鋼琴教育及音樂藝術,以提升市民及學生的鋼琴技巧和藝術欣賞能力,提高澳門音樂文化的水平。協會成立至今已舉辦了多場音樂會和培訓班,並曾主辦及協辦鋼琴比賽。

“鬼馬音樂狂想曲之古典音樂笑賞會”是“市民專場演出”的系列音樂會,第一場“笑賞會”於2013年12月舉行,而本年8月則舉行了“笑賞會II”,音樂會的形式別開生面,以輕鬆、活潑、搞笑的方式,引領樂迷認識西方古典音樂名曲及流行音樂,而當樂手演奏完名家的作品以後,主持更大搞“棟篤笑”,透過小故事或趣事將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融匯起來,帶出“共融”的理念。

協會理事長陳偉民肯定了“市民專場演出”計劃對本澳文藝社團的重要性,現時本澳每月均有通過此計劃舉辦的文藝演出,獲澳門基金會的大力支持,本澳的藝術團體有了一展所長的平台,並能與眾同樂,即使如室內樂團音樂會等高雅藝術,亦能走進市民大眾,“市民專場演出”已成為本澳市民雅俗共賞的一個藝術教育園地。他期望未來政府可以善用社區資源,為社團提供更多的練習及演出場地,讓藝術真正融入生活,並能協助社團建立對外交流網絡,以擴闊社團的藝術視野。

文化永續之城

站在市民角度采写时政新闻 篇4

咋样让时政新闻更吸引市民眼球?站在市民角度采写时政新闻, 是个好方法。

把时政新闻变成实用新闻

以往, 进行时政报道的记者以参加会议、访问领导甚至拿材料为主。拿回来后, 把材料或领导的讲话进行刊登。

这样的时政报道, 往往变成一个模样。以开头为例, 可能都是据某某部门透露, 从某某部门获悉……

很多市民, 对这样的新闻不“感冒”, 甚至读得不舒服。作为一个都市报, 报道的内容是要给市民看的。

一般的时政新闻, 都关系到市民生活, 这里面, 就有一个有用性。咋样才能让重大的时政题材, 写得让市民看进去并且深入人心?

那就得变换视角, 把关系百姓的时政新闻, 用放大镜放大, 突出时政新闻的实用性。

以2010年全市绿化会议为例, 这次会议, 明确了各区县及相关部门的绿化工作。

如果, 记者把全市整体绿化任务进行报道, 市民看了后, 只会知道有这个事, 没感觉跟自己有啥关系。

植树、绿化, 是为了营造良好的环境, 这样的环境, 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 《百湖周刊》在报道中, 深入挖掘绿化与百姓的关系。在参加会议时, 记者发现市城管委, 要种植50万株果树。而这些树, 市民可认栽、认养。

《百湖周刊》的报道, 就从这个点开始, 以《给50万株果树找“妈妈”》为题, 告诉大家怎样认领果树、怎样种植果树, 种了果树后, 市民夏可赏花, 秋可品果。

报道最后, 再将全市的绿化工作, 进行整体概括, 告诉大家, 绿化后, 城市会变成什么样, 甚至从一棵树说起, 一棵树能涵养多少水源、挡多少风沙?

市民从报道中, 知道绿化工作的有用性。

报道发出后, 由政府部门种树, 变成全体市民种树。

大家知道树的好处、树的用途, 对绿化工作特别支持, 对树苗的爱护更加深入。

将枯燥的材料写得丰满可读

时政新闻, 多由政府部门发布, 在文字使用上, 以官方语言为主。但写作新闻时直接把这样的语言用上, 就会让读者读得很累。

新闻媒体, 是政府与市民的桥梁。这个桥搭得好不好, 就在于记者的笔头功夫, 那就是:怎么样把枯燥的政策, 解读成老百姓的话。

以2011年大庆开展灭蚊虫工作会议为例, 在这次会议上, 明确了灭蚊虫工作的几个阶段。看起来, 这是几个部门要做的事, 可关系的, 是全市的老百姓。

写得不好, 一篇时政报道, 就会成几个步骤归纳。

《百湖周刊》对这次会议, 进行了整版报道, 把一个消灭蚊虫工作, 写得又丰满又可读。

在报道里, 记者用了很多百姓语言, 把蚊子比做“空姐”, 其中的标题就是《大庆全城围捕“空姐”》。把越冬的蚊子, 写成“猫冬”, 并通过采访, 丰富了蚊子“猫冬”的形态。

同时, 记者又把蚊子的产地比喻成“产房”, 对于蚊子相中的“产房”都是什么样的, 进行了总结、归纳。

最后, 市民明白了, 脏的地方、有水的地方, 像马葫芦、收购站都是孳生蚊虫之处。

整篇文章写得丰满生动, 文章发表后, 上百读者发来短信, 讲述被蚊子叮咬的经历, 对灭蚊工作的看法。

让时政新闻与市民互动

新闻活不活, 关键看阅读率。而市民对新闻的反馈多, 互动性才强。

今年开春, 市政府下了整治沿街抛洒会议。在这次会议上, 以市城管委牵头, 联合五部门一齐动手抓抛洒车。

这件事, 按常理写作, 就是告诉大家, 要抓抛洒车了、哪些部门参与了、什么时候开始整治。但记者发现, 这件事, 涉及众多人的利益。

一方, 是开大车的。什么情况下, 他们的车能定性为抛洒。另一方, 是广大市民, 市民对抛洒深恶痛绝, 有反诉意愿。

记者在采写时, 将这几方面进行了采访。

首先, 将政府的决策, 进行了发布。随后, 记者采访了大车司机。大车司机有几点困惑:一是哪里安装封闭装置?一个是上路前车辆整洁情况具体是什么要求?

通过采访城管、质监部门, 记者在文章中对大车司机进行了答复。

另外, 抓抛洒仅靠政府部门工作人员, 抓不过来。记者采访市民时, 发现市民对这事参与性很高, 特别是环卫工人。

记者将这种情况反馈给市城管委后, 该部门开辟热线, 请市民帮忙一齐抓抛洒车。

在采访中, 有市民反映, 如果举报了, 政府相关部门没有行动咋办?对此问题, 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希望通过本报给读者答复, 如果工作人员没进行抓捕, 可以打信访热线举报。

整篇文章, 互动性非常强。发表当天, 各部门热线响个不停。

原来抛洒的车辆, 也装上了封闭装置, 上道前进行了清洗。广大市民, 看见抛洒车, 就给12319举报。

一篇报道, 让全市人民涌起了爱护环境、举报沿街抛洒车辆的热潮。

市民角度的时政新闻更深入人心

时政事件, 也是市民关心的新闻。采访时, 找市民关心的问题;写作时, 找市民读得轻松的话语。这样的时政新闻, 有血有肉、不生硬, 不“扎眼”, 就能让市民读下去、参与进去。

市民新闻 篇5

新闻导读, 从广义上讲, 是指通过对标题、文字、图片等版面元素的优化组合排版从而引导读者发现当天新闻亮点以及方便读者快速阅读;而从狭义层面上说, 则是向读者提供了解当天重大及亮点新闻内容的检索指南。头版导读是组合导读的一种升级化形式, 办报人把头版整版拿出来做导读, 对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新闻, 选用大幅照片排在版面中心, 以突出视觉冲击力, 其他重要新闻则做标题化处理。[1]这样一来, 既吸纳了网络媒体的优点, 又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成为吸引读者眼球的一大“亮点”。新闻导读及头版导读的崛起与繁荣从细节上反映出报纸竞争的另一种途径, 并且在各类报纸头版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全球化语境下, 同质媒体之间、异质媒体之间竞争加剧。从全国范围看, 一线发达城市中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市民类都市报如今都走在了新闻本地化的前列。重视本地新闻, 就是充分利用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来突出报纸的贴近性和文化底蕴, 使本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家园归属感, 从而扩大报纸本土影响力和公信力。可以说, 新闻本地化将成为市民类都市报在未来新一轮同质及异质媒体的竞争中突围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国内都市报头版导读新闻本土化发展沿革

20世纪90年代中叶, 我国都市报作为一个全新的报业种群, 开始先后在我国一些大型中心城市流行起来, 这中间既有新兴创刊报纸, 也有老牌报纸改制转型。经过近30年的发展, 中国的都市报形成了发行量较大、读者群体广泛、社会影响力较大等特点。尤其是市民类都市报, 在竞争激烈的本地报业市场中, 拥有相对固定的受众群体并且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成为本土传媒产业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都市类报纸。在多年的探索发展中我国市民类都市晚报头版导读中的新闻大多都随着其自身定位的调整经历了 “骇人猎奇”到“服务性”、“实用性”、“情感化”, “大而全”、“模糊性”到“本地化”、“贴近性”等的变化, 以求在媒介竞争形势激烈的今天留住受众, 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 由“星、腥、性”的市民化走向实用性、贴近性的市民文化

我国都市报多把“城市居民”作为主要读者群。然而在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和利益驱使下, 都市报在进入市场初期或多或少弥漫着庸俗化、媚俗化、低俗化的不良倾向。头版导读的新闻中, 不少制造噱头、打擦边球、注重“星、腥、性”新闻, 企图以格调不高的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来吸引眼球。但随着发行量的增加, 不少都市报开始思考如何摆脱小报形象, 树立自身品牌形象。部分都市类报纸开始增加时政新闻、深度报道等, 走主流化、精英化路线, 而另一部分都市报仍然坚持其市民定位, 在包括头版导读在内的内容运作上偏重于社会生活、群众生活类的选题, 提高便民性强和实用性高的生活服务类新闻的数量比例, 强调内容的生活化、情感的亲民化。[2]

(二) 关注市民的喜乐哀愁与身边小事, 突出人情味;关注弱势群体, 体现人文关怀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我国媒体另一重要使命。所以, 我国报纸在对一些负面性、批评性、低俗性社会新闻的报道上必须把握尺度。社会新闻一直是报刊读者的一个基本需求, 因此市民类都市报头版导读本地新闻中的社会新闻一直以来都占有了相当比例。但是社会新闻不应一味追求眼球效而降低报纸自身格调。随着不少市民类都市晚报的多次定位调整与改版, 其头版导读中的社会新闻由早期多丑闻、凶杀、色情、猎奇等内容逐渐被情浓似水、患难与共的倡导人间真情、互帮互助的新闻内容取代, 在灾害类、伦理类、事件类社会新闻的图片选择和编排上愈发趋于理性, 由“腥”到“心”转变, 少了一分刺激, 多了一分人文关怀, 传递社会正能量。

(三) 休闲体娱新闻数量增多, “过度娱乐化”回归“娱乐化”

我国许多大中型城市的市民文化特点之一就是娱乐性。 因此, 大多市民类都市报都立足市民报纸的平民性特征, 明显区别于主流大报的庄重严肃深沉, 为本土市民们提供不少缓解工作紧张的娱乐资讯以及茶余饭后的谈资。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 我国市民类都市报头版导读的休闲体娱新闻基本上都经历了由“过度娱乐化”到“娱乐化”的转变。早期头版导读的体育娱乐新闻中不乏一味追求明星隐私、丑闻、花边绯闻。然而大多数市民类都市报在多年的改版与微调中认识到发展的可持续性, 转而多与策划活动、本地消费文化、时尚文化、饮食文化、人文文化等本地市民文化相结合。同时, 恶俗猎奇的社会新闻也被趣闻轶事等取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文化活动等新闻比例也大大提升, 从头版中尽显其轻松幽默、休闲愉快的市民报风格, 力求避免过度娱乐化的趋势降低市民和报纸的文化品位。

(四) 新闻策划增多、与读者互动增强

当今媒体竞争已经进入多元化、立体化的竞争时代, 新闻策划作为报道出亮点、造影响、塑品牌的一种重要手段, 被各大媒体熟用, 市民类都市报也不例外。这一变化鲜明反映在了市民类都市报头版导读中, 并且策划内容涉及生活服务、娱乐休闲、社会公益、励志奋斗、城市建设等多个方面。除了策划活动, “市民热线”、“市民爆料”也是市民类都市报与读者互动、 培养读者忠诚度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头版刊登这类通过市民爆料的热线新闻, 既增强了与读者的互动, 也展示了市民类都市报的高服务性、高便民性。

(五) 由“都市新闻”的模糊性走向鲜明的本地化趋势

在网络发达、媒体多元化、纸媒同质化严重的今天, 整合各种新闻资源做足本地新闻, 回归地域性媒体的本色就是其中一条突围困局的有效路径。我国市民类都市报发展至今, 逐渐放弃了原先“都市新闻”的模糊性, 坚定不移地将市民文化作为其产品特色, 深度挖掘本地新闻资源, 将重点与特色都放在城市本土新闻上, 专注于挖掘本地特色。

我国市民类都市报头版导读的新闻本土化发展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报道区域本土化。如今, 不少市民类都市报头版导读几乎每天都有涉及本阜新闻或与本地相关度较高的新闻, 讲述读者身边多姿多彩的市民生活, 实现快速、全面、深刻深的本土新闻覆盖, 在同质市场中寻求差异化表达, 强调本报实用、 便民的市民文化产品特色。[3]

2. 新闻内容选择本地化。本地新闻数量逐渐扩大、本地新闻所涉及的内容题材范围更加广泛也是当下市民类都市报的新闻本地化举措之一。大到政府各项举措、城市规划建设, 小到社区新闻, 甚至家庭亲情、个人经历等以前典型的副刊内容, 只要是读者期望了解的, 愿意关注的, 都被纳入头版新闻导读的范围。除了数量与种类, 将本地新闻与全国乃至全球相结合, 对头版导读本地新闻的运作进行质的提升也是新闻本地化的运作手段。有的导读是从本地事件出发引申出其带来的全国甚至全球影响, 有的导读则是全国性、国际性事件落至本地或与本地结合, 还有的导读则是通过相同或相关性将本地新闻与异地新闻做成组合式新闻等。

3. 新闻语言特色、图文制作手法本地化。市民类都市报的本地化路线注重结合本城市自身的文化底蕴, 这一点首先突出地体现在头版导读的新闻标题及导语的制作上, 在细节上突出地方特色。例如制作头版导读时使用极具本土方言口语特色的语言, 使读者产生亲近感与认同感。另一方面, 针对本地市民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 市民类都市报常在其头版导读提供符合本地读者的生活需求和习惯的新闻资讯, 从内容上、心理上贴近本地读者的喜好。

三、结语

头版导读是报纸的“脸面”、“门脸”, 必须通过精心编排与选择, 将最有价值的新闻、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最贴近本地百姓的新闻报道、以最吸引人眼球、最吊人胃口的组合方式呈现在头版导读上, 而本地新闻正是头版导读的新闻资源富矿。重视头版导读的本地新闻, 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内涵是同质化时代的异质化策略之一。因此, 市民类都市报头版导读具备超强引力, 是成功占领本地零售市场的关键。我国市民类都市报经过近30年的多次改版, 对于形成自己本土特色传媒品牌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还远远不够。由于当前新闻传媒都运用了相同的先进技术手段, 新闻资源被各类媒体共享, 新闻内容已经失去了垄断性, 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继续无差异化、同质化竞争将导致受众的疲劳与市场份额的流失。虽然当前大多数市民类都市报采取的“新闻本地化”路线取得了一系列效果, 但仅仅侧重于数量, 并非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市民类都市报“新闻本土化”不是一个单纯的地域概念, 其更应该是一个被赋予区别于其他地区报纸的文化特色的概念, 以此构建其独特性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甘险峰.中国报纸版面的时代特征及其成因[J].编辑之友, 2009 (01) :66-69.

[2]张桂芳.从市民化、主流化到本土化[J].青年记者, 2009 (5) :20-21.

市民新闻 篇6

网络问政就是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形势, 顺应民意表达的新需求, 在政府与百姓之间搭建起政府问政于民、群众问事于政府的一个互动平台。这个平台适应了双方的需求, 既是领导干部、政府部门倾听民意、排解民忧的平台, 也是群众反映民生诉求、监督政府工作的平台。

三峡都市报社三峡传媒网作为一个地方新闻网站, 2009年9月14日开通“网上市民直通车”专栏, 在政府与民众之间搭建了一个了解民忧、汇聚民智、纾解民难的问政平台。2011年, 135家上线单位和部门受理网民留言, 5019件留言得到及时处理, 处理率达到98%。“网上市民直通车”专栏大大提升了三峡传媒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搭建网络问政平台是新闻网站实现生存价值的需要

“网上市民直通车”频道。这个频道由万州区纪委、万州区人大办公室、万州区政协办公室、万州区委督查室、万州区政府督查室和三峡都市报社联合举办, 其运作模式是通过问政平台聚民意、听民声、解民怨、集民智, 相关部门在平台上签收与解答相关的问题, 其回复和办理结果又上载到“网上市民直通车”, 接受网民的监督。目前, 已有135家政府职能部门和窗口行业单位进驻“网上市民直通车”。

三峡都市报社通过建立“网上市民直通车”网络问政平台, 一是给报社带来了多种发展机遇, 其生存价值也很快显现出来。

2010年, 由于”网上市民直通车”频道在了解民意、解决民忧、构建和谐等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 万州区委、区政府正式将三峡传媒网确定为主流媒体, 参与各种重大会议、事件的报道。同时, 万州区委、区政府在2010、2011年连续将“网上市民直通车”频道纳入当年“十大民心工程”, 从政策扶持、资金注入等方面都给予了支持。

二是进行了网上市民直通车实现了报网互动, 工作室记者的稿件刊发在《三峡都市报》听民声、解民怨、集民智的传统品牌版面“市民广场”、三峡周末的“一周网事”专版上;“市民广场”版“民情直达站”工作室记者的稿件也上传给“网上市民直通车”频道上。

“网上市民直通车”频道提升了三峡传媒网的人气, 现在, 它的公信力已赢得市民的广泛认可, 三峡传媒网日均页面浏览量同比增长10倍, 注册会员同比增长74%。高点击率, 提高了广告客户的回报率。2011年, 三峡传媒网在经营上比2010年翻了两番。特别是这一年三峡传媒网与万州区文明委联合推出的“十佳百星评选活动”, 企业家踊跃参与, 公众投票参与人次达到50万人以上, 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搭建网络问政平台是新闻网站实现责任价值的需要

三峡传媒网开通“网上市民直通车”, 不仅仅是对庞大民意的尊重, 也符合三峡传媒网作为主流网络媒体应具备的责任价值。这种责任价值是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举措, 体现在对了解民意、汇聚民智、排解民忧方面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汇聚民智之责。三峡传媒网“网上市民直通车”的“我要建议”专栏里, 网民已向政府提出了415条建议和建言, 得到回复、采纳的达到71%, 不少充满真知灼见, 真正起到了“问计于民”的作用。

二是排解民忧之责。“网上市民直通车”以关注民生为己任, 切实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在“我要咨询”、“我要投诉”两个专栏里, 从咨询书报亭如何申报、孩子户籍申办, 到解决粪水流、垃圾臭, 再到解决工资拖欠、乱搭乱建, 等等, 看似“鸡毛蒜皮”的群众小事, 却成了“网上市民直通车”的大事, 很多问题得到相关部门较为圆满解决。

三是倾听民声之责。2010年3月起, 17个市、区级领导登上“网上市民直通车”, 就干部作风、党风廉正建设、社会稳定、改善民生、移民后期扶持、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等进行在线互动交流。他们在线上与网民交流, 真诚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呼声, 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问题。

四是信访维稳之责。“网上市民直通车”以维护稳定、构建和谐为核心, 打造出倾听民意、发现问题、媒体介入、多方配合解决问题以及改进工作的整体联动平台, 创新了新形势下信访维稳工作的模式和途径, 建立了信访新秩序。如今, 一些政府部门已开始习惯把上网听民意当成了重要的工作任务和新的工作方式, 并在现实工作中付诸实施。老百姓问个事儿, 反映个问题, 只要发个帖子, “网上市民直通车”上就有相关部门给解答, 改变了普通市民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中“门难进, 脸难看, 事难办”的现象。

三、建立回复办理监督机制推动网络问政制度化和常态化

网络问政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但包括“网上市民直通车”在内的一些网络问政平台, 还尚属起步阶段, 网络问政未来如何发展?如何适应其发展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网络问政长效机制, 使其制度化、常态化, 以维护网络问政的公信力, 这也是网络问政今后的发展方向。

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网络问政需要网民的热情, 地方领导的重视, 更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引导, 若是一头热, 一头冷, 缺乏互动, 最终“民心工程”就变成了“面子工程”。“网上市民直通车”明确进驻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网络新闻发言人, 就是着力探索建立有效的网络回应机制。同时, 进驻单位还要配备熟悉网络技术和网络语言表达的网络监看员1名, 网络评论员2-3名, 负责收集、处理、回复网友给本单位的留言。

建立情况通报制度。“网上市民直通车”设有“回复率实时统计”、“回复率月统计”专栏, 对各单位办理网民意见、建议的回复率和市民对回复的满意率, 及时在网上通报、公布, 接受群众监督。对认真负责、积极回复督办的部门单位在“我要表扬”栏目里提出表扬, 对反应迟钝, 行动缓慢, 留言在规定时间内未见回复的单位, 在“我要投诉”栏目里提出点名批评。重要的是每月出一期《网上市民直通车工作简报》, 对135家单位各自受理网民留言的总数、处理件数、处理率进行统计、排名。对群众诉求不重视, 长时间不予回复的部门和单位, 以及对群众反映问题未得到答复, 问题状态一直为“处理中”的单位和部门直接进入“本月警示榜”。重庆市委常委吴政隆每次都对“网上市民直通车”的《工作简报》作出重要批示, 特别指出:“警示榜上有名的单位要立即警醒, 并立即行动起来。”2011年11月, 万州区群众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三峡都市报社联合印发了《三峡传媒网网上市民直通车事项办理工作考核细则》, 进一步完善了“网上市民直通车”考核管理体系, 使直通车事项办理更加规范, 更有力度。

建立限时督办制度。不管是投诉、建议还是咨询, 每一个问题都要即时办理和落实, 要通过“网上市民直通车”网络新闻发言人或网络评论员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应, 及时吸纳民意, 排解民忧。若是对反映出来的问题视而不见, 或者是拖拖拉拉的, 万州区纪委、区委督查室要追究责任, 甚至是纪律责任。

今后, 会有更多地方政府进行网络问政的探索, 因此, 地市报新闻网站加强网络问政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其引导舆论、汇聚民意的作用, 强有力地吸引地方网民和各级领导的参与, 打造责任网络, 提升新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将是区域性网站实现突破的一个重要路径, 也会成为地方新闻网站持续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古代的屏风艺术下一篇:改革开放与社会变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