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景观广场

2024-10-02

开发区景观广场(共9篇)

开发区景观广场 篇1

城市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和服务的对象是人, 人在环境中起主导作用, 人的心理、行为是环境设计的依据和根本[1]。本文研究的生活性广场为哈尔滨市开发区景观广场, 该广场位于开发区长江路和鸿翔路交叉口处, 周边为大量的居住小区, 同时其东侧为哈尔滨市著名的标志性建筑——龙塔, 南侧为鸿翔路美食街, 因此, 该广场的服务人群主要是以周边居民为主, 同时兼顾城市的旅游服务功能。

1 研究方法

场所观察法:夏季 (8~10月) , 周一和周六或周日2天 (7:00~20:00) 分别观察记录游人的活动状况和活动区域, 归纳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性;

抽样调查法:随机与广场游人进行对话交流, 将拟定广场环境心理学的问题提出, 把握游人对广场的评论。

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对游人的基本情况的调查, 在广场的活动和满意度调查, 和游人来广场情况调查三个部分。

2 结果与分析

2.1 哈尔滨市开发区景观广场游人活动记录与分析。

广场与2002年7月建成开放, 广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绿树成荫, 花团锦簇, 景色怡人, 受到了专业人士及广大市民和游人的好评[2]。

活动记录:

早上6:30~7:30;中老年为主, 做广播体操, 舒展身体, 聊天。

上午8:30~11:30;中老年人为主;聚集聊天, 孩童在中央广场上游戏。

中午11:30~13:30;中午时段, 人数不多, 主要此广场遮荫地方相对较少。

下午14:30~16:00;下午阳光照射比较充足, 3、5人围坐聊天。

晚上18:00过后:聊天人群明显增多, 跳集体舞, 几口之家出来散步, 孩童嬉戏, 遛狗。

2.2 游人活动记录分析。

2.2.1 游人来源:

48%的游人家庭住址距离广场十分近, 距离不超过1公里;33%的游人家庭住址距离广场不超过3公里;12%的游人家庭住址与广场的距离在5公里之内。3%的游人来自5公里以外的地方。

2.2.2 来此频率和目的:

28%的游人每天都来;14%的游人每周来广场次数在4~5次左右;40%的游人来广场次数维持在每周2~3次;18%的游人是偶尔来一次, 来此目的主要是休闲、旅游及餐后散步

2.2.3 交通方式:调查中的91%为步行来广场, 9%为其他方式到来。

2.2.4 交流地点:多数人聚集在休息座椅上, 部分人坐在花坛边上以及主题雕塑下。

2.2.5 活动方式:白天大部分的游人主要以聊天、打牌为主, 晚上会增加吹拉乐器以及跳健身操, 跳舞等活动内容。

以上调查说明, 哈尔滨市开发区景观广场的主要游人是广场周围的居民, 本广场坐落于开发区, 因此也会有在附近就餐的游人来此休息, 步行是他们来此广场的主要交通方式, 来广场的目的是聊天, 散步消遣, 健身。人们围坐在休息座椅上, 此广场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休息交际, 谈天娱乐的宽敞空间。此广场中间的圆形地带为游人提供了一个聚集大平台, 但林荫、阴凉处较少。

2.3 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2.3.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分析。

a.性别:男性占66%, 女性占34%。这表明在现代社会对于广场的景观设计应充分的考虑到男女混合利用的广场设施和公共空间, 达到广场的最大利用率。

b.年龄:在统计的数据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年龄段在40~65岁占72%, 占有绝对的比重, 对于在这个年龄段的景观和活动需求是广场建设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c.文化程度:大学本科文化以上占32%、高中文化占44%、初中及初中以下占24%。可以看出, 来广场的游人中大部分都是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 所以在空间的设计、植物的配植、艺术的表现、文化的内涵的表达等等方面, 应该营造出一定的文化氛围和意境。

d.职业:以退休人员56%为多数, 在调查的分类中占有最大的比例, 这和广场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晨练是城市老年人重要的一项日常活动。他们借助于晨练聚集在家门附近, 不仅仅为了活动筋骨、呼吸新鲜空气, 也为了与朋友见面, 交流畅谈, 发表言论。

2.3.2 被调查者对广场意见的分析。

34%的游人对广场的意见主要体现在硬件设施上, 这说明哈尔滨市的广场的硬件设施不够, 不能完全满足游人的需求;还有一点就是环境的维护力度不够, 这当然也和游人的个人素质有关。

2.3.3 被调查者与广场交流场所分析。

喜欢坐在休息座椅、花池边等休息地交流的人比较多。这说明人们还是比较愿意在相对较为私密的环境中交流, 因此在设计中, 私密性的空间应该得到重视, 尤其那种不经人工修饰的空间, 更能放松人们的心情, 能得到畅所欲言的效果。

2.3.4 被调查者对植物景观的满意度分析。

满意占15%、较满意的占35%、感觉一般占27%、认为仍有待改善占23%。通过统计发现广场中能注重树木的群体效果以及时令花材的运用, 大部分游人对广场植物景观持较满意态度。

3 结论与建议

3.1 该广场虽然比邻龙塔和美食街, 但服务人群仍然是以周边居民为主, 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 交通方式是以步行方式为主。

因此, 生活性广场在设计之初应充分考虑广场的便利性和可达性。

3.2 生活性广场活动人群的活动方式主要包括健身、休闲、消遣

为主, 因此广场设计时应注重其开敞空间与私密空间相结合, 并配备足够的辅助设施, 以满足不同活动人群的需求。

3.3 生活性广场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服务人群的文化程度、性别

比例以及年龄结构, 从而在空间表现、植物配植、艺术表达上与之相匹配。

参考文献

[1]林玉莲, 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18-61.

[2]黄春平.浅谈哈尔滨开发区生态景观广场设计[J].北方园艺, 2008 (2) :136-138.

开发区景观广场 篇2

班级:09环艺(1)

姓名:罗国亮

学号:200930114102

经过五个星期的学习,在老师的讲解下,我对广场景观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运用。让我懂得了如何设计一个基本的室外空间环境。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塑造空间环境氛围的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门难于表现和掌握的艺术。

本次规划的休闲广场位于交通枢纽地区,处于居民区和商业区地带。其中广场东面为一人工湖区。广场南北面为交通要道。

一、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该广场环境的设计上,深入挖掘本土的古老传说以及民族特色并将其凸现出来,充分体现本广场观景与休闲功能。在不影响交通的基础上,营造出各类尺度的以植物观景为主的休闲、娱乐、文体健身区。同时种植上一些本地常见的灌木。在保护原有景观带及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调整,体现景观与功能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设计构思

广场环境的观景中心运用中心放射式的铺砖图案,凸显出本土人的热情、坦诚、友善的性格特色。在绿化上体现了四季分明的特点,且能满足图市人对于生活与休闲娱乐的需求。春天万物苏醒,芽絮抽出,夏天绿树成荫,秋天果实丰收、缤纷绚丽,冬天洁净简单。

广场划分为东、南、西、北、中四大部分:东部为一滨水景区,南部为休闲娱乐区,西部为一观景广场区,北部为文体活动区;中部为一水景喷泉区,为整个广场人流最为集中的一个亮点。

四,各部份介绍

1、西部部——观景广场区

该区又分为瓜果休闲区、休闲草坪区、,中心为一雕塑,充分体现了原有乡土树种在造景与功能上的作用,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特点。

2、南部——休闲娱乐区

该区以一现代亭子为中心向四周展开,动静结合,以动为主,充分满足了中老年人、儿童和少年对于文体娱乐的需求,同时加上植物的搭配,还满足了人们对于景观与功能,四季活动内容不同的需求。

3、东部——人工湖区

该区的设计以改造原有环境为主,在湖区对边上修建的是观景亭,以此来满足人们对吸水和观景的需要。在湖区边上的胡杨林中铺修几条步石小路,以此来满足人们对观赏胡杨、红沙柳、多浆植物等特色植物的需要,以及在秋天 胡杨变色后、红沙柳开花时观赏那种特有的美景的需求。湖边的健身区、特色果树休闲园及成排石凳的设置则能充分体现人们亲水性,以及喜欢在水边活动特性。

4、北部——活动健身区

该区在绿化上保留原有青皮杨树林,同时也借此树林来消除商业区噪声对广场休闲娱乐整体氛围的影响;同时大型的葡萄草莓花架让人们在休息的同时,充分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及身心的放松。

开发区景观广场 篇3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曾经承担着重大政治、文化活动任务的城市广场,逐渐演变为城市风景的重要节点,扮演着城市化妆师的角色。城市广场回归其作为“城市客厅”的初衷,代表着平民化与公民性的重新张扬,不仅“好看”,更要“好客”。

围绕着“城市客厅”的许多自然街区,在现代城市高速嬗变中,逐渐为数量更多体量更大的“城市综合体”所替代。在“大亚湾经济开发区惠民广场二期公共建筑及室外环境景观设计竞赛”中,我们通过对原有城市广场的改造,特别是完善其周边“城市综合体”的服务功能和空间组织,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客厅”。

1 城市客厅的布局与构成

作为大亚湾开发区的城市中心,惠民广场是一个已建成的城市广场,是城市新轴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当地政治、经济、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最重要的一环。

惠民广场二期公共建筑,是指在广场东侧一块进深不足40m,南北走向的狭长地块上建设具有多样性文化服务功能的“城市综合体”,项目规划用地23237m2,建筑功能主要包括图书馆、城市规划展览馆、文化艺术中心三大主要功能,文化艺术中心包括群众文化馆与青少年活动中心。地上总建筑面积约为30000m2,地下约10000m2。

关于“城市客厅”的整体布局,通过对竞赛任务书的分析研究以及对现场环境进行细致的勘察后,设计定位立足于以下几点:

第一,城市空间的和谐需要合适的“场所精神”(Genius Loci)与之相适应。“场所精神”作为物质化或空间化的记忆,是对空间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响应,是空间特性哲学内涵在建筑实体的直接落实。决定一个建筑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取决于“场所精神”的实质,或标志性或低调内敛,全部源于对“场所精神”的尊重,以及对场所整体观的深刻理解。

第二,惠民广场本身规模并不大,后建的“城市综合体”不应削弱广场在整个城市空间布局中的中心地位。广场依然应该成为焦点,所有新建的建筑物应以配角内敛的方式服务并强调广场中心轴线的形成和延伸。

第三,惠民广场北侧为未来新的大亚湾行政中心,东侧为大亚湾体育场,在南北中心轴线被强调的前提下,狭长地块上的“城市综合体”应当在形成连续的广场空间界定的同时,小心处理好建筑尺度与广场的关系,特别是防止在东西方向上完全阻隔广场与东侧城市空间的联系。

基于上述理由,理性地组织广场空间的总平面布局十分必要。规划设计上将整体建筑分拆成两个独立的建筑实体,北侧为规划展览馆以及图书馆,南侧为文化艺术中心,通过空间构架联络成为一个整体。既限定了广场空间的边界和尺度,又自然形成一个约40m×40m的小广场作为缓冲空间。通过布局上“留白”的妙手,不仅为东侧城市空间的渗透留出一口活气,形成与中心广场互为表里,可分可合的空间组合,而且为广场的高效使用拓展出不同时段、不同层次的多样性选择。例如通过在小广场可安排多种多样聚集人气的休闲活动,有效解决城市广场普遍人气不足的通病,是一种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最大化的新尝试。

2 城市客厅的形象与构筑

对“城市客厅”的形象构造,取决于总体设计构思的分析和推导,既然广场空间组合方式趋于理性,在“城市综合体”的形象构筑上必然选择低调内敛的手法,以简约之名予以实现。

建筑设计,作为工程技术与美学艺术的完美结合,按日本现代著名华裔艺术家方振宁的说法,就一直存在着绘画与建筑艺术的私奔。美学艺术给建筑探索者们提供了灵感和理论基础,而建筑技术则给予了各种建筑风格以实践的机会。可以说每个新的艺术流派的诞生,都会衍生出一类新的建筑艺术风格,两者在艺术发展史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并在相互借鉴中一起发展。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

例如妹岛和世(Sejima Kazuyo)和西泽立卫(Nishizawa Ryūe)的建筑设计和皮特·蒙特利安(Piet Mondrain),布林奇·帕勒莫(Blinky Palermo)的绘画就有着艺术意义上的关联性。

惠民广场二期的公共建筑设计无论在总体构思还是设计手法上,受德国摄影艺术家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和韩国艺术家李禹焕(Lee Ufan)艺术作品的影响显而易见。

这里特别要提到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拍摄于1999年的《莱茵河Ⅱ》(Rhein II),这是一张印在画布上的电脑合成照片,作者剔除了画面中一切多余的干扰因素,通过最少的元素,诉说着非常多的故事,揭示出生命的意义以及事物的本源。无独有偶,李禹焕同样从东方禅学意境出发,用另一种现代抽象的式样诠释了相同的命题,尽管艺术的出发点各源自东西方文化的两极,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殊途同归。

借鉴这两种极少主义的简约表现手法,恰恰与设计构思想要表现的内涵相一致,即低调内敛、简约而非简单、去除浮华,还原“场所精神”的本质特征。

基地所处的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深厚的工业发展基础以及浓郁的工业化城市氛围。区内建筑性格具有简约、直接、高效的特质,“城市综合体”建筑立面设计遵循相同原则,采用标准化的外墙构件,通过精心的组织,形成界面连续、韵律一致、节奏明快的建筑形象。

在立面细节处理上,所有窗户的位置以及开启面积都以本身的建筑功能需要为依据,设置竖向构件,在遮阳与采光之间取得平衡。并通过标准化、模数化的处理办法,实现建筑立面效果的整体统一。

在具体的城市形象构筑中,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具有相似的内向建筑性格,规整的外形外达内秀,舒适的环境宁静致远,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宛若天成。而文化艺术中心附属的剧场、规划展览馆,则具有相似的外向建筑性格,作为整体建筑形象的点睛之笔,镶嵌在主体建筑上两个通透玻璃体遥相呼应,流光溢彩如璀璨明珠。

3 城市客厅的的内化与渗透

城市空间的公共性特征,不仅存在于建筑外部环境,建筑内部公共空间也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外部空间的延展、内化与渗透。采用灵活多变的建筑处理手法,可以激活内部公共空间的活力。具有趣味性内部公共空间,不仅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基本需求,还可以进一步促进空间的高效利用,提供空间使用的多样性选择。

规划展览馆

规划展览馆建筑面积约5000m2,主要展示本地城市规划成果。一般而言,一个放置大型城市沙盘模型,及若干以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展示规划成果的封闭展示区是必备的。在此基础上,首层大堂、交通中庭、多功能展览厅与公共展览厅在同一空间内叠加,形成一个功能齐备、空间灵活的多维度大空间。展品可以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被展示,提升了展示方式的趣味性与灵活性。其中多功能展示厅穿插于公共展览厅的上空,全部以通透的玻璃包裹着,其本身就是一件活的展示品。

公共展览厅紧邻惠民广场,四周用通透的玻璃幕墙作为外围护结构,将空间渗透发挥到极致,由内及外,模糊广场与展厅的界限;由外及内,展厅本身就成为了一件晶莹通透的展品,两者相互借景,互为景致。

图书馆

图书馆建筑面积约10000m2,南侧为开架阅览空间,北侧为后勤及书库。中部为交通空间。设计通过集约式的空间处理手法,为图书馆留出一个足够大的中庭空间。为避免中庭成为“摆设”,将中庭横向错位,形成流动的空间,延展至各个楼层,既为阅览室提供充沛的阳光,又激活了内部空间使用潜能,为读者提供多样性的交流空间。中庭二层交流平台的侧墙被设计成一个巨大的书架,为图书馆营造一个浓郁的文化氛围。

文化艺术中心

文化艺术中心位于地块南侧,面积15000m2,包括群众文化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提供一个500人剧场,综合排练厅、小型电影院,以及其他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同时还要为惠民广场室外演出提供必需的后勤服务用房。

文化艺术中心的服务人群年龄跨度大,内部设置有两个连通但错位的中庭空间,沿中庭布置竖向交通系统,将所有公共空间链接起来。精心组织的交通流线,使中庭成为文化艺术中心不同使用人群的共同的“必经之路”,所有廊道及平台融合成为一系列流动的非正式的交流空间。下部中庭以科普展示为主,上部中庭为综合排练厅,为活跃气氛以及增加大众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排练厅四周的廊道就成为临时排练厅的观演廊,虽共处同一空间,分割的流线并没有打断连续的视觉感受。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普罗大众对文化艺术活动的兴趣。

4 城市客厅的环境与景观

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小广场空间氛围的营造,“漂浮”和“渗透”是其重要的设计语言。“漂浮”是通过架空和浅水倒影的方法,获得建筑轻盈漂浮的视觉感受。“渗透”则是通过不同种类和层次的植物布局,达到“景框”和“透景”的艺术效果。

另外,各种景观元素组织灵活有序,提供丰富多彩的景观背景。特别是台级结合跌水水景设置,适应了小广场不同功能使用的要求。比如关闭水源后广场摇身一变成为露天剧场,成为人们进行文艺演出和艺术展示,享受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综上所述,“城市客厅”显然是城市功能完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广场回归“城市客厅”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对它们的认知也普遍成熟,在实践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证,但即使这样,在惠民广场二期公共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可创新的领域,以简约之名,用低调内敛的方式打造“城市客厅”,有节制的设计成就了我们获得进一步完善设计工作的机会,令我们对城市空间本质的思考更加深刻。

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大亚湾经济开发区惠民广场二期公共建筑及室外环境景观

项目地址: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经济开发区惠民广场东侧

项目用地面积:23237m2

项目总建筑面积:44663m2

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一层

设计时间:2011年9月

设计单位: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大亚湾住房和规划建设局

总设计师:许迪

校园广场景观设计说明 篇4

一、地块概括

本块地是西京学院新校区中所规划的一块180*90(M)的空地,根据学校规划作为新校区广场。

二、规划依据

1.国家现行的相关设计规范、规定。2.建设方提供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三、设计理念

“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只有当校园规划具备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谈话的特质时„„它所营造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以营造文化氛围为指导思想,创造最适学子们学习、游戏和进行体育锻炼的学习生活空间。

四、设计原则

注重“以人为本”,强调环境的整体和谐,使景观的观赏性与功能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相互统一。1.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是设计的首要原则。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绿地的生态的理解,也在一步步地加深起来。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景观的灵魂。设计中采用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多物种生态原则,尽可能多的布置多物种的植物群落,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2.功能性原则:

景观的功能性是不可缺少的。设计中尽量做到景观与功能相结合、相统一,既要考虑景观小品的实际功用,又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针对空间使用者的不同,空间尺度也有所不同。3.植物造景原则:

注重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由于树木高低、树冠大小、树形姿态与色彩的四季变化等,都能使居住环境具有丰富的变化,增加绿色层次,加深空间感,可以打破建筑线条的平直、单调的感觉,使整个校园显得生动活泼。

五、景观结构分析与布局 1.景观结构:

根据规划功能分区,全园有四大部分功能区:憩息诵读区、广场中心观赏区,休息聚集区、主入口造型小广场区。由此展开景观规划布局结构,点、线、面充分融合。2.景观布局

一方面校园应具有良好生态景观,另一方面作为校园新区,势必着重创建充满时代气息、文化氛围的环境,与建筑景观系统完美结合。

校园总体景观布局以程式化与自然化有机结合的手法,采取道路、场地整体规则式布局与局部自然式布局相结合,植载整体自然式布局与局部规则式布局相结合的方式,在规则中体会规矩与规律,在自然中进行陶冶与感受亲切。使得校园总体布局理性严谨、而又自然随性,营造出了现代、大气、生态的校园氛围。

六、种植设计 1.设计原则:

与环境景观相协调,反映园林景观的主题思想,做到适地适树。2.植物配置:

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丰富有变化,注意乔灌木结合,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长相结合,乔灌木与地被相结合,适当点缀草花,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利用植物本身的树形、色彩、季相特点,按照反差、对比和渐变等美学原理组成宽度、色彩不同的花带以及大小不等的图案,在林中草坪的映衬下,显得既规则又活泼,给人一种舒畅愉悦的空间感受。形成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观。设计中植物群落的构筑,不仅满足美学、植物学上的要求,还兼有生态方面的要求,考虑到植物的滞尘、隔音、吸收有害气体、降温增湿的功能。

⑴入口树阵与各分区树阵采用挺拔形美、叶形漂亮的银杏、黄山栾、合欢等观赏树种。⑵各自然种植带的种植遵循常绿与落叶相结合、四季变化的原则,组合如下:

①冬季观赏主要突出树形(雪松、云杉、黑松、盆景松、华山松等)、枝干(白皮松、青桐、红瑞木、紫薇)、果实(柿树、金银木、火棘等)。

②秋季突出叶色的丰富变化(银杏、栾树、黄栌、五角枫、白蜡等)。③夏季植物品种丰富,开花植物众多(栾树、合欢、木槿、紫薇等)。④春季可观赏开花植物(碧桃、玉兰、榆叶梅、丁香、连翘等)

种植设计主要配以适宜淄博地区的常用景观植物,植物的种植随地形、位置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植物来营造不同的自然空间,尽可能做到四季有景、令人过目不忘。

七、铺装设计

根据功能不同,结合建筑外观,采用不同的铺装形式:主要有青石板、花岗岩(磨光、火烧板)、条形广场砖、条形步石、木质铺装、卵石步道等。

八、灯光设计

以主轴为中心,突出轴线和主景,感受环境主体小品和建筑主体的几何结构,激发学子们对空间结构有更深的了解。对于学子们在夜间经常出现的场所,都配以适合亮度和颜色的灯光,如篮球场、排球场等。

九、绿化种植给水设计

城市广场绿化景观的思考 篇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拥挤,越来越渴望能回归自然、接近自然。广场建设得到飞速发展,广场能为市民献上一份宁静与恬暇;在拥挤的都市水泥森林中,广场能为市民守住一片绿洲与舒朗,这就是广场的魅力所在。城市广场设计无定式,应以绿色植物造景为基础,减少硬质铺装。让绿色植物的亲和性充分发挥在园林小品的设计和装饰中,以期形成树大荫浓、温馨和谐的氛围和良好的生态效益。

由此,广场成为当前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热点,大大小小广场在各地城市纷纷落成。有一些广场设计融合了建筑、美学、植物学、生态学、规划设计等多门学科的精华。在设计时应注意各门学科的综合运用,突出植物学、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然而,由于规划理念、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及管理维护的技术水平存在着差异和时代的发展,使得广场的景观功能需要不断进行改进。现以阜宁县人民广场为例,阐述广场设计中应注重的植物配植原则,实现环境建设实用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1 广场概况

阜宁县人民广场占地面积约75750m2,广场东西平均长度220m,南北平均宽度355m,地形为四边形。广场建筑面积3790m2,广场面积47700m2,东、西两侧河道面积12070m2。

2 广场所处地理位置

阜宁人民广场位于阜宁县城南区射河南路东侧,地处阜宁县城南新区,广场南侧为迎宾大道,西侧为电信大厦,北侧是射河南路,东侧是新阜宁大桥。

3 广场功能定位

广场按其性质、用途及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分为公共活动广场、集散广场、交通广场、纪念性广场与商业广场等5类,有些广场兼有多种功能。阜宁县人民广场作为苏北较早的开放公共休闲陆地,建成时曾以大草坪、欧式建筑、规则式喷泉、广场吸引了多方参观者,在苏北地区一度成为焦点。

4 广场设计定位及功能分区

人民广场由南京林业大学设计,1999年竣工,工期历时1年。设计为敞开式公园绿地,以大面积铺装、组合喷泉、规则式绿篱、开敞大草坪为主,有明确的景观轴线,充分突出了西方欧式园林景观效果。主要由健身活动区、广场休闲区、中心水景区、街头游园区、滨水休闲区几个组成。

5 广场存在问题思考

设计多为硬质化铺装,植物总量少,这就使得广场的生态化的功能大大降低;空间较为开阔,视线通透,一览无余,不能满足各种人群交往的需求;游园植物布置植物过于封闭化,植物配植观赏为主,不能满足人们游园的实地需要;与内部建筑交界处处理不到位,广场与外围建筑隔隔不入,空间划分不明确;滨水区的处理过于人工化,河岸处理过于硬朗,未能体现自然和谐生态的效果。

6 改进措施

6.1 小游园景观的改进

小游园是人们在户外活动时最可能选择的场所。对于大多数户外活动的人群,游园不仅满足了赏的功能,还要保证游的功能,不能华而不实、无法亲近。小游园的植物在通过自然流畅的林冠线条与丰富的大色块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感官环境效果,但人无法在上面活动和休憩。应增加游路及小型铺装的设置以满足人们日常游憩需要,游路及小型铺装周边通过栽植规则式植物桂花篱、火棘篱、落叶树泡桐、法桐、竹类等划定人为活动空间,以提高街头小游园的实用性。东侧靠近河道,与市民广场相连接,所以水域两侧不应设置太厚的背景林带,通过适当间植,增加景深,营造一种若隐若现的效果,激发游人游览兴趣。

6.2 滨水区植物的改进

作为“水陆边际”的滨水绿地,多为开放性空间,其空间的设计往往兼顾外部街道空问景观和水面景观,人的站点及观赏点位置处理有多种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外围空间观赏;绿地内部空间(广场)观赏、游览、停憩;临水观赏;水面观赏;水域对岸观赏等。

公园东西侧两条河道是城市防洪河道,护坡为自然缓坡型,临水设置的游览步道,结合植物的栽植构成自然的水岸,形成了自然生态、开阔舒展的滨水空间。但由于养护不到位,种植单一,河坡上的植物除柳树外已经看不到,只剩下裸露的土地,影响了景观整体效果。应增加故土护坡植物、垂枝植物和水生植物,如:陆上天堂草、连翘、云南黄馨等;沿水种植再力花、西伯利亚鸢尾、花菖蒲、花叶芦竹等,丰富沿河水景,强化生态作用。滨水休闲区绿化为纯观赏绿地,因为没有设置游步道,草坪已被踩踏出现斑秃现象,要保护植物不被人为破坏,应在滨水休闲区设置一条游步道,两侧以有色相变化的灌木植物小丑火棘、红枫等围合,将人为活动范围与观赏植物区域分隔。

中心水池为人工开凿,边缘人工化痕迹较为明显,驳岸较为冷硬,与周围植物线条格格不入,可以在驳岸一圈种植部分垂藤植物花叶常春藤、云南黄馨、藤本月季等,软化驳岸线条,与周围景观相融合。

6.3 私密性空间的营造

广场中心主轴线周围都是公共活动区域,开场式空间所占面积较大,整个公园通透性强,这就使得人们在公园所做的各项活动都没有私密性可言,直接影响各种人群的交往需求。可在中心活动区域向外辐射30m范围处设置种植分隔带,将两侧的设置成私密空间。可采用法青作为背景篱,栽植有季相变化的银杏、马褂木、枫香、无患子等色叶树,配置开花小灌木,有效隔绝活动区域的噪音,形成半围合空间,营造一个安静的交流私密空间;同时保留现有内侧行道树,增加行道树的行数,营造林荫大道效果,满足游人散步、游憩等生活需求。通过常绿与落叶植物配置,展示了植物物候周期的季相美和诗情浪漫。文化中心建筑在广场内格格不入,破坏了广场的整体景观效果。通过植物分隔的处理,弱化建筑的影响。利用种植阔叶常绿植物香樟形成软质隔离,中植法青、海桐球类形成绿色遮挡和植物景物组合,既实现了分隔功能,又满足了观赏需求,恰到好处地处理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6.4 广场观赏性的营造

广场观赏性的营造,将纵贯广场的景观主轴线。运用动与静、开放与私密、现代与野趣的对比,创造出有节奏、有韵律的空间;通过主轴线联系多个活动内容丰富、空间特征不同的景点;处处以人为中心,在多个景点及空间的营造上,使其具有赏心悦目的美,更注重对人的行为方式的尊重,使住户参与其中,进行积极的社会交往和公共活动。广场北入口强化入口休闲运动草坪的恢复和建植,营造出通透、开阔的空间。草坪外侧林带缘边线增加花境,增强平面和立体效果。在平面上,最低观赏点以细腻的草坪为主,中层后配置红花酢浆草、菊、鸢尾等花卉体现一年四季纷繁的色彩。外侧以高大乔木香樟、重阳木、枫香、花灌木桂花、石楠、红花继木等作为背景分层栽植。

原广场景观轴两侧只种植了零星树木和草坪,景观单一。现在两侧增加地形处理,花坛种植和开花灌木群栽植,有目的形成景观兴奋点。如:红叶李、樱花、梅花、桃花、玉兰等。堆山造林、充满诗意和想象、模拟自然、联想自然,营造一个充满阳光、风、雨、花香、绿意等自然气息场所,让广场环境具有更好的观赏性。

7 结语

广场设计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地域对于植物的选择与运用也体现了当地的人文、经济。现代生活中,随着环境建设的需要,人是中心,人造环境,环境造人,各种公共绿地空间的设计必须“以人为本”、生态自然,这使得植物配置在公共绿地设计中占了大多数比例。根据人民广场实际情况,考虑到本地实情及经济情况。在满足功能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下,将艺术性、观赏性、生态性原则结合到一起;在保护原有绿化的情况下,把适地适树、多样性、特色性原则融合到植物配置中。充分、更好地发挥它在公共绿地的生态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摘要:现代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最具公共性、最具艺术性、最具活力最能体现都市文化和文明的开放空间。广场绿地规划应具有清晰的空间层次,独立形成或配合广场周边建筑、地形等形成良好、多元、优美的广场空间体系,充分体现了人文尊重与关怀。

关键词:广场,绿化景观,实用性,观赏性,改进

参考文献

[1]祝遵凌.景观植物配置[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3]马锦义.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与分类[J].中国园林,2002(1)

营造宜人的城市广场景观 篇6

1 玛莎·施沃兹及其设计风格

理解玛莎·施沃兹的作品,不仅仅要考虑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作品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当代艺术,特别是波普艺术,才能对其设计作品反映出的艺术性和个性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从而在思想上找出艺术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富有挑战性的切入点,对丰富现有的设计理论框架、开拓设计道路,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积极意义。

她的设计魅力在于设计思想的多元化,对日本传统的枯山水庭院的深刻理解和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影响。除了波普艺术外,她还深受其他艺术,主要是极简主义和大地艺术的影响。

施沃兹设计作品的四大设计手法:1)对普通材料的“升华”;2)造型与色彩的幽默;3)形体现代主义的倾向:充满重复韵律的简洁平面,诸如方形、圆形及椭圆形的纯几何空间与形体;4)构图与后现代的空间结构等。

施沃兹非常重视主动地挖掘文化、创造文化,并用现代工具和材料制造文化产品。从这个基础出发,她坚持致力于给景观作品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思想。

2 玛莎·施沃兹城市广场设计分析

2.1 明尼苏达联邦法院广场(Federal Courthouse Plaza)

玛莎·施沃兹一些设计的隐喻是直观的,在视觉上带有文化与地方印迹,具有容易表述也易于理解的特点。就明尼苏达州明尼苏达联邦法院广场来说,该广场位于KPF新设计的联邦法院前,用一群椭圆形的土丘来塑造和划分空间,产生动感的图案,也创造了局部的空间。特别是施沃兹设计有一组不同高差和大小的草丘。这些草丘从广场平面隆起,呈泪滴状,还与广场平面有30°的夹角,很具自己独有的形象和场所感(见图1)。它们作为设计中最吸引人的要素,其形状是施沃兹对这一地区的特殊“冰积丘”地貌——万年前冰川消退后产物的比喻。

施沃兹用草丘和原木的直观形象,不仅仅是标新立异,最重要的是它们代表了明尼苏达的传统文化和自然史,隐含着与场地文脉相关的含义。它们被用来作为广场的标志性和雕塑性元素,既代表了自然景观,又暗指了人们对其主观性的改造。文化、生态、美学统一于此。因此,她的作品不仅可视,还因具有意义而生机盎然。

2.2 雅各布·贾维茨广场(Jacob Javitz Plaza)

雅各布·贾维茨广场上来回弯曲舞动的纽约长椅,既是纽约公园的常见元素,又给来广场午休的人们提供了坐凳。出于安全与通行的考虑,广场要求保持平坦的表面。施沃兹用复杂的形式和颜色使广场丰富活跃了起来,比较接近于法国人修剪的树篱、草和沙砾,使简单的平面充满重复的韵律(见图2)。法国模纹花坛是活跃平坦的开放空间的惯用形式,而它们的边沿为树木和建筑物所限定。贾维茨广场中的“绿篱”是纽约公园长椅形成的弯曲线条。背靠背的长椅来回盘绕,形成了各种座位形式——亲切的圆形供一群人座谈,而平坦的反曲线则是留给那些想独进午餐者的。长椅的造型幽默、色彩绚丽、设计宜人,球形的草丘代替了黄杨球,草丘顶部还安装有雾喷泉,为夏季炎热的广场带来丝丝凉意。

2.3 英国曼彻斯特交易场所广场(Exchange Square)

在英国曼彻斯特交易场所广场的设计中,玛莎·施沃兹主动地挖掘文化、创造文化,并用现代工具和材料制造文化产品。广场中的火车轮子与铁轨,令人回忆起昔日英国工业革命时的景象。运动是这个广场的重要特征,被矮墙坐凳界定的弯道将广场的高差统一在一个界面上。这些弯道具有桥的连接功能,同时也可以作为剧场。施沃兹将其视为城市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广场“象一个起居室,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的活动”。在广场的南部,线性排列的“铁路”线上,放置了由“火车”支撑的蓝色平板。它们既是活动的雕塑,又是可以在“铁路”上滑行的座椅。广场北部较低部位,一条弧形的溪流顺应了街道的曲线,里面填塞着石块,使人联想这里有过运河。施沃兹还在广场的南部设计了8颗10 m高的由钢铁树干和染色叶片组成的人造棕榈,这些棕榈使人感觉惊奇,充满活力。

3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重人工、轻自然。

盲目追求大、追求高档,认为面积大就是先进、就是不落伍。某些小城市广场过大,与当地环境极其不协调;同时,过于注重追求材料档次,大量使用高档豪华材料。

2)重奇异、轻本土。

对地方传统文化挖掘不足、体现不够,千场一面。没有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不注重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以致没有地方特色。

3)重视觉、轻感觉。

绿化设计中忽略“以人为本”。只注重视觉效果,不注重融入市民生活。大草坪、大喷泉,中间放个大雕塑,仅仅只可观,不可参与,而没有真正起到“城市客厅”的作用。

4)空间围合感不强。

易使游人行为及心理上产生不安定的感觉,停留时间缩短,降低了广场的内聚力与吸引力。

5)

服务设施不够完善,不能满足游人多方面的需求。

4 玛莎·施沃兹广场景观设计的启示

4.1 注意地方性和历史人文的积淀

广场是城市文明的窗口,所以设计广场应赋予地方性和文化性,从而设计出该城市在时代背景、本地文化环境下的文化广场环境。文化环境具体表现为在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与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诸方面。设计师也可以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

4.2 提供具有聚集交往的场所和合适规模的场地

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活动场所,具有可接触性和参与性。广场要实用;面积大小适中,设计宜人。广场的性质和功能要相符,要实实在在为市民服务。例如雅各布·贾维茨广场,充分发挥了城市广场的职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休憩的场所。交易场所广场使人们乐在其中,流连忘返。然而干净、漂亮不一定就是好的广场,只有充满着市井图画和生活气息才是人们的追求。

4.3 具有相对明确的空间边界和相对明确的格局

广场的空间环境设计,不仅要考虑公共行为的实现,还应注意到半公共行为和私密行为的实现,这既是“宜人所感”,也是社会对人们重视态度的体现,同时反映广场设计品位的高低。在广场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广场的空间层次、游人行为的多样性以及广场内容的可接触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广场的领域化倾向正是反映了人们的生理与心理需求。领域性的创造可以运用植物、建筑小品及铺地等多种手法,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半封闭及开敞空间,创造出富有特色、层次丰富的广场空间环境。明尼苏达联邦法院广场富有特色的草丘短叶松以及木桩等,就构成了这种丰富的广场层次。

4.4 广场的铺装要精心设计

广场铺装是广场设计的重点之一。按铺装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硬质铺装、软质铺装和中间型铺装(硬质即采用硬质材料如水泥砖、陶瓷砖、卵石等;软质即草坪;中间型多指植草砖)。广场铺装以硬质铺装为主,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广场铺装,在广场空间构成中起主导作用,片面追求材料的档次,大量使用花岗岩,不仅投资大,而且雨、雪天易使人滑倒摔跤,引起不必要的事故。

4.5 广场的服务设施要“宜人所有”

配备的服务设施主要如电话亭、阅报栏、书报亭、休息坐凳、公厕、垃圾箱等。广场服务设施的设置细节,不仅要耐用而且还要有艺术性。如联邦法院广场粗壮的短原木,曼彻斯特交易场所广场的铁轨,而且它们的位置不影响交通和主要的观赏视线。同时,在具体设计中,对人们的心理因素也要多加考虑。

5 结语

施沃兹的广场景观设计把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与当代文化艺术等诸多关系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设计出与众不同、令人惊奇、充满活力,又亲切感人、适宜的广场,为今后的广场景观规划、园林设计起到示范与借鉴作用。

摘要:通过对美国景观设计师玛莎.施沃兹广场景观设计的分析,浅论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从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本土历史文化的角度,对现代城市广场景观给出明确的思路和定位,探讨合乎“宜人所用”和“宜人所感”、合乎现代城市广场“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与方法。

关键词:城市广场景观,城市个性,功能,设计

参考文献

[1]戈红卫.谈城市广场的规划与设计[J].北京规划建设,2003(2):67-68.

[2]王受之.西方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Martha Schwartz.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J].Spacemake Press,1997(13):123-124.

生态广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篇7

1) 背景

城市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使得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通过绿地建设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可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性。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加强, 质朴型生活方式的提倡, 技术美学的观念将会和自然美学更好的结合, 技术美学标准中的简洁、明快, 和自然美学中的不矫情、不伪饰、不雕琢将会更好的融合, 在生态广场的尺度中, 尊重自然和人的密切关系是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尺度, 生态文化、生态人文、生态科学等这些生态理念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现在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 使人们渴望有一个能放松身心的优美环境, 可供人进行交往、娱乐、休憩、观赏等。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对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的要求。因此, 广场的生态设计也要贯穿“以人为本”的原则, 充分考虑市民所需。从景观、人的行为、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来探讨和研究广场设计的合理性和生态性, 从而创造出更为生态化、人性化的城市广场。

3) 生态景观与广场

所谓生态景观, 是指能够到达到能源系循环、能量流动平衡, 不对环境过度消耗的景观。这就意味着设计师者应当考虑种物的多样性, 减少对生态资源的剥夺, 涵养水资源, 土地营养保持, 维护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改善人居环境, 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换句话说, 生态景观设计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进行的景观设计。生态广场设计, 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与文化生态环境, 运用景观生态原理, 合理安排并组织广场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是广场和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4) 生态广场现状分析

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着生态广场的发展, 并且在各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生态广场是地中海文化的产物, 是欧洲城市起源和发展乃至整个欧洲城市文明的一个引人瞩目的特殊现象”;有人从空间形态上来研究生态广场的空间意义, 广场是繁忙的城市空间中的一个缓冲点, 一个生活节奏的调节器”;有人从系统化建设研究生态广场的内在机制。

1 生态广场的发展

1.1 现代广场的发展趋势

1.1.1 功能的多元化

休闲、民主、多信息、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成为现代人所追求的生活目标, 原来功能单一的政治性集会广场、交通广场等已不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 而以文化、休闲为主, 其它功能为辅的多功能市民广场则取而代之。各种年龄层次和背景的人们能在广场内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 广场因此变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具有可塑性的环境系统。

1.1.2 规模的小型化

充分利用临街转角处的建筑物留出的一部分空地, 或是两座建筑之间的空间, 建设一些分散的、小规模的城市广场, 或称中心花园广场, 不但可以节约资金, 疏散人流, 而且它们在城市空间中还具有视觉心理上、环境行为上等多方面的调节和缓冲作用, 为单调的城市空间增添了丰富的景观。

1.1.3 空间的立体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处理不同交通方式的需要, 立体化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下沉式广场、台地式广场、多层立体广场、空中广场、地下广场等多种空间形式在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都已或多或少出现。立体广场的出现为疏散人流, 丰富城市景观起了重要的作用。

1.1.4 环境的生态化

在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呼声中, 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口号被提出来并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而加以实施。将自然元素纳人城市空间, 已成为今日城市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

1.1.5 立意的场所化

场所既包括物质真实又包括历史。在场所内每一新的活动, 在其中既含有对过去的回忆, 也预示着对未来的想象。在今天的城市广场设计中, 注重表现地域文化和环境文脉, 力图创造一个具有清晰可识别性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场所, 以求在人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象。

1.1.6 设计的整体化

城市是一个大系统, 而特殊地段的广场是一个小系统。如果不作全面的把握, 如果没有总体性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广场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设计中应使广场和城市的肌理、道路相吻合, 地铁、公交、高架桥线路、隧道线路、设备用房、给排水电气管道等都应预先予以规划和设计, 以免引起冲突和浪费。

1.2 广场生态化的体现

首先为了保证城市的“呼吸”功能, 广场设计尽可能地增加绿化面积, 减少地面设施对绿化的影响, 其次用现代城市设计理念, 吸收传统精华, 把广场与周围建筑有机的联系成个性鲜明的商业区亮点, 达到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 最后运用现代环境设计理念, 努力创造一个空间丰富、使用方便、造型精致、向公众开敞、具有时代感的空间。但也要考虑其制约的因素, 如果广场面积较小, 市民活动频繁, 绿化面积相对不能过大, 以减少空间的压力。

1.3 功能引导分区布局

规划要考虑自然美和环境效益。公园的规划应尽可能反映自然特性, 表达对大自然的向往, 保护现有的自然景观, 创造从美学上富于变化的环境。各种活动和服务设施项目融合在自然环境中。

1.4 景观人性化

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 城市广场的设计在内容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历史、文化、现实, 充分体现历史的回味和对未来的憧憬, 着力塑造城市品牌, 展示秀丽的山水的迷人风貌, 品味到温馨的民俗风情和多彩的民间艺术, 让人们既感受到现实变化, 又能从悦目到悦心。

2 生态广场设计面临的问题

2.1 生态平衡减弱

2.1.1 缺乏多样性

城市广场标准化程式化得建造数以百万计遍布我国各类型城市。大量复制的城市广场毫无特色和个性可言, 既不触碰都市更新也无法鼓励差异性、弹性或个体性的观念。如此的呆板和冷漠将打断城市文脉延续性。

2.1.2 缺乏亲近性

对高容积率的疯狂追求导致人们失去与地面, 与景观的接触。曾经理想住宅所拥有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公共空间不复存在, 个体封闭在各自的家庭之中, 所谓的城市广场使用率低, 人与人及自然间的对话和交流苍白无力, 如此的住区缺乏亲近性与场所活力, 缺乏人文方面的可持续力。

2.1.3 缺乏生态性

传统的广场设计以大部分的铺装为主, 自然能源和自然景观上的匮乏导致生态性缺失。

3 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3.1 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

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 减少对资源的剥夺, 保持营养和水循环任, 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 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护自然界本身的缓冲和调节功能。

3.2 生态设计原理

3.2.1 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 选择本地乡土植物, 形成多样的地带性植物群落景观。

3.2.2 节约原材料, 减少能源消耗, 多选用本地建筑材料。

3.2.3 合理利用雨水, 使其作为主要的灌溉及水景资源从而减少水资源浪费。

3.2.4 景观多样性, 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

3.2.5 从绿色照明、可持续照明设计等概念出发, 选择造型富于特色、照明效果好的庭园灯、或草坪灯, 沿路布置。

4 结语

城市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 篇8

城市广场按照功能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市政广场、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交通广场、休闲娱乐广场, 如图1。

不同类型的广场需要不同的植物配置, 一般依据广场的特点、文化属性、功能实现等加以选择。市政广场是政府沟通和举行仪式的场所, 该类广场的植物主要呈周边式配置, 中央以硬质铺装或软质的耐踏草坪铺装作会场, 广场内视线通透。纪念广场一般用以纪念某一特殊事件或人物, 供人们瞻仰、纪念, 植物在选择时可以采取硬质铺装与软质绿化景观相结合, 可观、可游、可休憩。商业广场更多的体现城市商业繁华, 在植物选择上没有固定的模式, 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体现商业的繁荣景象。交通交通广场一般位于交通枢纽, 人流量大, 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 植物可以见缝插景, 同时配以当地植物, 体现城市的独特风格。休闲娱乐广场在城市中分布较多, 绿地面积大, 广场风格多异, 植被配备时主要考虑广场功能和景观需要。

2 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一般原则

2.1 突出广场主题

前面讲到, 城市中的广场分多个种类, 不同广场体现的主题不同, 所需的植被配置类型也不同。植物景观在选择时要充分体现广场主题, 如果选择不当就失去了广场体现的文化形态, 比如在一些革命纪念广场放置大红大紫的植物就显得轻浮, 应该放置庄重的植被体现肃穆的氛围, 例如种植松柏等。另外植物景观设计时要注意层次, 广场绿化不同于普遍绿化, 概括的说应是绿化加美化, 各种植物的不同配置组合, 主次分明、层次丰富, 才能形成千变万化的景色, 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感受。

2.2 地域性植物的使用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植被景观特点不同, 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特色树种,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名片是展示城市特点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种植当地树种就很好地传达了这一思想。除此之外, 当地植物种源多, 对地区气候适应性好, 也更易于存活和生长。

2.3 遵循艺术性原则

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机体, 在植物的选择设计时除了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外, 还要满足艺术性的要求。赋予艺术美的植物更能展现出植物的活力, 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植物艺术表现上, 可以从植物形态、布置层次、植物组合、颜色搭配、形状拼图等方面着手, 通过艺术的手法, 将广场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

2.4 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也是我们在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为了达到广场的渲染效果, 我们当然可以选择很珍贵的植物, 但如果其他廉价的植物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我们应该从成本方面考虑选择后者。植物景观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增加投入。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 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景观设计原则。

2.5 其他原则

除了上述提到的基本原则外, 我们还要重视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构思与定位、科学性原则、景观生态性原则、历史文化延续性原则等。多角度审视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 才能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3 结语

植物景观设计在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有不同的特点, 要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才能使植物景观设计服务于广场预期效果, 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广场植物景观的设计中, 有很多行而有效的原则, 如果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时能够根据需要兼顾不同的设计原则, 找到最优的搭配方案, 将给城市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锦上添花。

摘要:城市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 作为一个城市的艺术建设类型, 它不仅表现着城市历史底蕴, 也彰显着城市未来的发展活力。城市广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概念, 更是一种艺术形态表现形式。绿化植物是城市生态和景观规划的重要元素, 本文分析了不同城市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特点, 并就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原则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绿化植物

参考文献

[1]温亚利, 李和平, 赵敏.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探讨——以河北张家口市宣化中山广场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 2009 (2)

[2]陈蓉.浅论城市广场的植物景观配置[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3)

[3]张锋.城市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27)

[4]刘志峰, 周杨静.城市广场中的植物景观艺术设计[J].2007 (3)

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研究 篇9

1 寒地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

1) 自然因素:寒地城市具有鲜明的四季特征。尤其在严寒的冬季, 自然因素如气温、寒风、阳光及降雪, 对城市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气温严重制约寒地城市居民的外出活动;空气通过不同的街道走向、建筑物布局时, 可以带给人不同感受的风环境;充足的日照条件可以极大的促进寒地城市人们的身心健康;寒地城市冬季降雪虽然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 但也会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不便;

2) 交通影响:冬季频繁降雪形成的冰雪路面, 可导致人员出行和机动车速度减缓, 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干扰。同时冬季严寒气温和光滑路面影响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使平时依靠步行或自行车出行的人们不得不乘坐公交车或出租车, 不但造成公共交通的拥挤, 影响人们的日常出行, 也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诸多不便;

3) 绿化景观:由于气候、土壤等因素, 寒地城市可生长的植物品种相对较少。尤其在漫长的冬季, 缺少绿化环境给寒地城市带来一种萧条感, 人们对户外环境的向往度大大降低;

4) 行为方式:人们的行为方式受寒地冬季气候环境的影响巨大。如冬季寒冷的自然因素带给人体感的不适, 加之降雪形成的冰雪路面, 使人们在出行时除了必要的行为活动如上班、上学、看病和日常购物等以外, 其他非必要的行为活动相应减少, 人们冬季户外的休闲娱乐行为大幅减少。并且由于冬季天黑较早、室外气温低, 人们在城市中的夜生活也受到巨大影响。

2 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现状及问题

1) 忽略地域因素:当前我国的寒地城市广场, 户外设施设计大多是根据夏季温暖气候条件下考虑的, 却忽略冬季特殊气候对其的影响和使用。长期忽视对冬季户外公共聚集的硬件支持, 使市民的户外文化活动每年周期性中断, 从而造成良好的公共室外活动影响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冬季的寒地广场往往成为大面积的萧条空地, 使人们望而却步;

2) 缺乏功能要求:由于盲目效仿和大搞拿来主义, 导致我国目前的寒地城市广场普遍忽视环境因素, 缺乏功能要求。如硬质铺地过大, 使寒地城市广场在冬季成为步履薄冰的场所;绿化设计的缺乏和不足, 简单的大面积种植草坪, 使寒地城市广场的景观形式平面化, 不仅过于单调乏味并且无法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微气候;

3) 形式重复单调:我国景观设计这一理念引入时间不长, 当前许多广场设计还停留在模仿复制或者盲目建设的阶段。以模仿西方模式作为标准, 导致寒地城市广场缺乏合理的功能定位, 形式单调, 同时也破坏了广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美感。许多广场设计在形式和色彩等方面比较相近, 很难体现空间特点和地方特色。缺乏对使用者的行为体验和精神需求等方面的考虑, 使寒地城市广场无法展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和精致、多元化的审美要求。

3 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对策

1) 寒地城市广场的色彩:寒地城市冬季色彩单调, 广场的色彩规划应以暖色系为主。在色彩搭配方面, 可先确定某一种暖色系作为主导色, 再根据色彩搭配常识对该种色彩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进行变化调整, 来作为主导色的辅助色和点缀色进行搭配, 使寒地城市广场的色彩既温暖又协调统一。夜景观的色彩设计是寒地广场色彩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寒地城市冬季昼短夜长, 适宜的夜景灯光可以在冬日的夜晚为人们提供温馨的室外环境, 还有助于维护广场的安全。并且丰富的夜景观有利于塑造寒地城市形象, 提升人们在夜晚对城市的认知度;

2) 寒地城市广场的绿化:尽管寒地城市冬季漫长, 但同四季如春的南方相比, 具有四季分明气候优势, 因此, 对于寒地广场的绿化设计应强化季节差异。植物搭配考虑四季绿化的需求, “春花、夏叶、秋果、冬态”使每个季节都可体验到植物带来的景观效果, 并利用植物的冬季形态特征, 创造寒地植物特色。绿化选用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多种乔、灌、藤和草本植物, 在广场空间层次上合理配置, 构建绿色生态的广场植物群落;

3) 寒地城市广场的出行安全及舒适保障:为缓解人们在冬季出行时的不安全因素, 应考虑寒地城市广场周边道路的人车分行, 限制过境车辆并限制车速。同时, 寒地广场内的地面铺装材质及景观设施应考虑防滑设计及遮蔽、融雪的需要。在寒地城市广场设计冬季避风的休息亭, 可以减轻寒冷带给人体的不适, 温暖的临时休息空间可以有效延长冬季户外的活动时间。注重寒地城市广场的防滑设计, 地面铺装应以冬季使用为主进行设计, 在主干道上采用以深色为主的粗糙质感材料铺装, 即可在主动人工扫雪的基础上利用自身吸热辅助除雪、除冰。采用常见的天然材料如石板、石块、面砖等, 不仅节约耗费并可以缓解雪雨天的防滑。同时, 在广场上下有高差处应设防滑条、扶手;

4) 寒地城市广场的高差设计:在寒地城市环境中大面积的空旷场地不但缺少情趣, 并且在冬季覆雪后会形成“雪反射”。因此寒地城市广场不适宜设计大型空旷场地, 并应适当增加高差, 避免雪反射。在冬季, 有高坡处就优势堆出雪梯能增加场地对儿童的吸引力;下沉的广场对抵御寒冷空气有很好的效果。下沉广场内适当引入绿化进行植物配置, 可以增加空间的活力和趣味;

5) 寒地城市广场的多样性:我国目前的城市广场形式过于单一, 寒地广场更是如此。可借鉴国外的做法, 依靠政府从规划角度上制定相关鼓励政策, 在机制上引导寒地城市的广场建设。广场的形式应以地方特色为依据, 注重多样性建设, 如兴建室内化公共广场, 地下与半地下结合的城市广场等, 使寒地广场在形式、功能、主题上富有特色, 为寒地城市创造舒适温暖多样的公共环境。

参考文献

[1]闫立杰.寒地城市广场环境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上一篇:全麻术后躁动下一篇:审计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