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开发区论文

2024-11-04

产业开发区论文(精选12篇)

产业开发区论文 篇1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观点,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 (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 , 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 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的现象。在产业集群中, 除了相互关联的企业之外, 还存在着大量的组织和机构, 如政府、大学、研究机构、培训机构、协会、商会、信贷机构等。产业集群的范围大多局限在一个城市及其周围地区[1]。

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化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园区经济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竞争力和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园区热”不断升温。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与关西、英国的剑桥与M4走廊、法国的sophia.Aniipolis、南韩的Taedok、以及台湾的新竹等园区, 因其产业集聚程度高、效能好, 极大地影响和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国内的产业集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目前全国多个省市的科技园区都有产业集聚现象, 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浙江等省市, 尤其在浙江, 集聚现象在全省范围内处处皆是, 并且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目前我国国内园区的产业集群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主要从陕西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群入手, 研究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对策建议。

1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存在问题

西安高新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据介绍, 近几年来, 西安高新区各项经济指标平均增速始终保持在30%以上, 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及汽车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以集成电路、通讯、软件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突出, 发展强劲, 已初步形成具有高成长性和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但是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1.1 未能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企业的聚集更多是地理空间的聚集, 而不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产物, 区内企业之间很少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和基于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相互认同和协同关系, 很少形成上、下游产业及支撑产业相互关联的互补作用效应, 更缺乏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动力, 因此, 离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还有一定差距。

1.2 园区内产业集群间缺乏分工与协作

西安的传统观念, 特别是农耕文化观念制约了强调产业分工和协作的思想传播。从西安文化积淀对人观念影响角度讲, 历史文化深深影响着西安人的观念, 带有“封闭性、保守性”因素的农耕文化观念意识在开发区仍然普遍存在于包括许多 (中层) 管理者在内的员工当中, 这一方面造成开发区内企业缺乏交流与合作的意愿淡薄;另一方面使得开发区缺乏培育企业家精神的土壤。

1.3 服务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中介服务机构还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西安高新区已初步建立了中介支撑服务体系, 但不论是服务实体的组织数量、形式, 还是服务的范围、质量还远不能跟上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还不能支撑产业集群的形成。最重要的是风险投资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没有完全深入到产业集群的促进与形成中。这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个比较滞后、突出的问题。

1.4“产学研”合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

总体来看, 西安市几十所具有相当研发能力的大学与企业的互动、合作的程度还比较低。在园区内, 相当一部分区内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仅仅依靠自身资源, 或者从国外引进技术, 但消化吸收能力又不强, 缺乏后劲;另一方面, 研发能力强的高等院校科研所未能成为高新区内企业创新的技术源泉。

1.5 缺乏促进企业迅速发展的区域文化

良好的区域人文环境是一个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美国硅谷, 没有等级, 没有特权, 有的只是对新思想、新创意的追求。目前这种良好的区域文化环境在西安高新区内虽有雏形。但还没有深入企业, 没有深入企业家思想中。企业之间合作程度低, 人文关系网络缺乏阻碍了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2 促进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实施积极培育战略, 加快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为尽快发展形成特色化的产业集群.笔者依据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2.1 找准产业定位, 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要因地制宜, 选择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选择确定1~2个基础好、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主导产业, 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尽快形成产业集群。在具体产业选择中, 以通讯、光伏产业为主导, 带动园区其他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2.2 缩短企业产业链, 拉长区域产业链, 建立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体系

加强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 通过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产生良好的协同群聚效应, 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要鼓励企业与全球专业化公司合作, 提高创新速度, 促进相互竞争, 提高本地配套能力, 提升企业利润, 用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3 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 以适应园区内产业集群的发展

健全金融等服务体系, 特别是加强风险投资机制, 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和服务组织, 规范企业登记制度, 着力培育专业化的配套企业群, 并为中小企业提供税收、贷款等优惠, 摆脱中小企业发展混乱的现状, 为发展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环境。

2.4 加快“产学研”一体化

重点加快科研体制的转变, 通过政府建立企业与科研机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连接, 防止把高新建成新的“飞地”。同时, 组织大企业集团到国内发达地区和境外进行高端人才招聘活动。千方百计为企业引进高端技术人才、高端经营与管理人才, 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为全力打造中国科技中心, 培育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的源动力。[2]

2.5 建立促进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文化

硅谷成功的经验表明:一个成功的高新区产业集群需要有一种与科技企业发展特征相容的区域文化来支撑。要大力鼓励这些文化在高新区中植根和生长, 首先要加强园区内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 增强企业之间的信任与承诺;其次要在企业内部创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鼓励企业内部自上而下全员创新, 激发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 给每一个员工提供一个可以挖掘自己潜力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玉珍, 何东.影响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研究[J].创业经济, 2007.

[2]宋毅成, 陆志淳.西安高新区产业集群发育缓慢原因初探[J].市场现代化, 2007, 4.

产业开发区论文 篇2

长春文化印刷产业开发区是2006年8月24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开发区,开发区座落于长春市双阳区奢岭镇,位于长吉图开放先导区的核心区,幅员面积264平方公里,总人口6万人,这里的生态环境十分良好,北临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南接小天鹅湖,西抵新立城水库,自然风光秀丽,素有天然氧吧之称。

这里交通十分便利,距长春仅18公里,距长春龙嘉国际机场28公里。境内长清公路、双龙公路贯穿南北,奢新公路、奢鹿公路横跨东西,规划四期轻轨从此经过,形成长春半小时经济圈,开发区内设有长双烟铁路卸站口,开工建设的长白山旅游专线将成为拓展者外出观光旅游的首选路线。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开发区已经实现“七通一平”,有力地保证了开发区持续发展,入驻企业42户。全年共签订合同类项目28个,总投资410亿元。20个项目开工建设,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7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5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个。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亿元,同比增加39%;实现利用内资25亿元,同比增加34%;合同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0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加了200%及300%,全面完成了区里下达目标任务,开发区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

建设呈现出历年来最好的局面,为开发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0年,全镇固定资产投入实现55.6亿元,GDP达到42亿元,全口径财政税收实现2.06亿元,居民人均收入达到8500元。2011年开发区GDP实现36亿元,同比增加41%;工业产值达26亿元,同比增长4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2亿元,同比增长38%;全口径财政收入2亿元,同比增长67%;主要经济指标的绝对量和增速在双阳区中继续保持前列位置。

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篇3

地 区:山西

地 址:太原高新街19号

行业:综合

成立时间:1991.7

区位优势

高新区包括新建区(学府园区)和政策区两部分,总面积24平方公里,位于山西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相关产业集中,科研人员密集、工业基础和城市设施良好的坞城小区和下元小区。从1991年来,开发区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以基础建设为重点,招商引资为龙头,艰苦创业、勇于探索,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新建区1.12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全面实现了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煤气、热力、通讯等的畅通,区内绿树成行,芳草如茵,配套生活小区:灯光球场,娱乐中心,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为入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孵化器特色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太原高新区已经成为太原市率先发展的先导区,成为山西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创新之路。目前全区共有入区企业2200余家,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86家,占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近70%。园区内有各类孵化器和科技园区共24个,总面积90万平方米。截至2006年,共拥有自主创新项目545项,涌现出一大批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子装备与信息产业园、新材料园、E—制造园、数码港为载体,以电子信息与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等为代表的富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2006年,实现科工贸总收入600亿元、工业总产值52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186亿元、利税49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国家级高新区的位次大幅前移。

官方网站:http://www.tyctp.com.cn/

联系方式:03517033788

产业开发区论文 篇4

夯实基础有序发展

近年来, 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持以专业建设为载体,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坚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以集聚产业为主, 以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为主, 集中力量先后建设的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德式工业园、科技工业园和星星标准工业园, 已初步形成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格局。

德式工业园是在长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德国北威州为重点, 以玛尔市为轴心, 实行四门大开的对外开放”战略思想指导下, 借助长治市和德国北威州玛尔市友好城市的便利条件而兴建的专业园区, 2002年6月开工兴建, 占地445亩, 现已全部建成, 实现“七通一平”, 是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专业园区。科技工业园是在德式工业园的示范推动下, 2006年开工兴建, 占地1 000亩, 目前已基本实现“七通一平”, 园区主体设施基本完工。星星标准工业园是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集约式开发理念倾力打造的中小企业集聚基地, 园区设有综合管理服务区、生活区、标准厂房区, 拥有一流的投资环境、良好的基础设施、方便的交通网络、优惠的投资政策、简便快捷的投资程序, 是有识之士的理想创业场所。

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山西省委转型跨越发展要求和长治市委重振上党雄风的决策部署, 充分发挥高新区在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持转型跨越发展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高新区坚持从本地资源禀赋出发培育和发展产业, 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集群产业格局。

主导产业与时俱进

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坚持走招商引进与培养发展相结合的路子, 嫁接改造传统产业, 积极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将重点放在做强四大优势主导产业上, 分别是直接服务于煤炭生产的装备制造产业, 间接服务于煤炭生产的高端智能设备制造产业, 改善煤炭生产环境、提升井下安全、节约能源与资源方面的装备制造产业, 依托多家龙头企业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产业。

园区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和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把工作重心和着力点放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 尤其是放在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高新技术项目之上, 坚持高标准定位, 严把项目入园关;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着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研发机构进行合作, 以适时、适度为指导原则, 引进提升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 开发抢占高档产品市场, 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品牌效应, 技术标准, 达到国际标准与国际接轨;园区管委会为切实加强企业对安全生产的管理, 组织相关部门加强中大危险源的排查、登记工作, 筹备建设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系统, 确保安全生产;为避免重复投资、无序建设, 促进信息基础设施有效、有序、有力推进, 达到集约化建设的目的, 园区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了总体规划与产业规划之中, 通过两化融合, 大大优化和提升了园区企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水平, 为长治市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道路。投资环境的日臻完善, 使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在成为国内外工商实业界投资的热点, 成为外来投资者、创业者和技术人才充分施展才智、获取最大利益的宝地。

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是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度重视的建设平台, 不仅为园区提供完善了基础设施, 提供人力资源、金融、市场、品牌、信息等公共服务, 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加快园区的产业发展。创建“示范基地”必不可少的便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与服务, 研究成立了相关各职能局创建组织机构, 出台了相关利好政策, 加大人才引进及资金投入, 为示范基地创建提供政策保障, 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创建条件。

为了进一步发展主导产业, 扩大对外开放, 吸引外商投资, 近年来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大力改善硬环境的基础上, 着力抓好软环境的改善和建设, 相继出台了《长治高新区自主创新促进办法 (试行) 》、《长治高新区招商引资土地优惠政策 (暂行) 》、《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企业发展力度的若干规定》、《长治高新区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创优环境和引资上项的办法和规定, 从土地出让、财政扶持、鼓励自主创新等各个方面对外来投资、技术人才给予最优惠的政策, 最优良的条件, 最丰厚的待遇, 最便捷的服务。

自主创新战略规划

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山西省首批成立的开发区之一, 自设立以来, 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建设, 已成为投资环境优良、服务设施配套、产业结构合理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具备了投资兴业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初步形成具有山西特色和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色的产业链及相应产业集群。园区将力争在2~3年内成功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 按照工信部关于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精神, 结合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要求和长治市重振上党雄风的决策部署, 全面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效应,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 不断提高核心企业竞争力和园区综合经济实力。

园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以集聚产业为主, 结合山西煤炭经济的特点, 充分发挥高新区在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方面的引领、示范功能, 坚持与优势资源相结合、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一规划与分步实施、自主创新与示范带动四大原则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在“十二五”期间, 增速招商引资步伐, 积极争取扩大区域面积, 尽快实施“一区多园”模式整合市区周边的工业园区, 同时加强自主创新, 扩大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例。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 篇5

【发布日期】1996-04-15 【生效日期】1996-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

(1996年1月24日湖南省长沙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1996年4月4日湖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1996年4月15日公

布1996年5月1日起施行)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机构与职责

第三章 企业与项目管理

第四章 规划、土地和基本建设管理

第五章 劳动人事管理

第六章 优惠待遇

第七章 奖励与处罚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加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和管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国务院批准的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

第三条 第三条 高新区基本任务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结合,推进研究、开发、中试、生产、经营一体化;引进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人才和现代管理方法,促进经济技术合作,发展外向型经济;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体制和运行机制。

高新技术范围是: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能源科学和新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其它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第四条 第四条 鼓励国内外企业、教学、科研单位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在高新区投资或兴办高新技术企业,从事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咨询等活动。

高新技术企业按规定享受国家和省、市的优惠待遇。

第五条 第五条 高新区所在区、县(市)人民政府应为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与经营环境。高新区应支持所在区、县(市)发展经济。

高新区应当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依法保护知识产权。

高新区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二章 机构与职责

第六条 第六条 长沙市人民政府在高新区设立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高新区的具体管理规定;

(二)编制高新区建设规划、产业规划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按规定管理高新区的财政税收、国有资产、劳动人事等行政工作;

(四)按规定处理高新区涉外事务;管理、指导和协调招商引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出口贸易工作;

(五)审核、管理高新区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

(六)负责高新区的国土利用、规划建设和产权管理工作;

(七)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七条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的国土、建设、环保、税务、劳动、工商行政等部门在高新区的派出机构,接受管委会和其主管部门的领导,实施行政管理。

市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在高新区设立派出机构,可以设立国库分支机构。

第八条 第八条 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经人民银行依法批准,可以在高新区设立分支机构。

第九条 第九条 高新区可以设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税务代理机构和其他咨询服务机构。

第十条 第十条 单位和个人经人民银行批准可在高新区创办风险投资机构,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扶植高新技术及产品的引进、研究、开发、生产。

第三章 企业与项目管理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由企业向管委会提出申请,管委会按国家规定的条件审核,报省科委批准发给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

管委会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报批准机关取消资格,收回证书,停止其享受高新区的优惠待遇。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认定、技术合同的认定、科技成果鉴定和产品鉴定等项工作,由管委会按规定程序组织进行。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在高新区投资兴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应按规定注册登记,有关手续由工商行政部门设在高新区的派出机构负责办理;国内投资企业的税收由高新区税务部门征管,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由涉外税务部门征管。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高新技术企业应遵守国家财务会计制度,按规定向高新区的财政、税务和企业管理部门报送会计、统计报表,并接受监督。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高新技术企业的变更、歇业或终止经营,须到工商行政、税务等部门办理相应的手续,并报管委会和批准机关备案。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在高新区投资的项目,投资总额在市人民政府审批权限内的,由管委会审批;超过市人民政府审批权限的,由管委会初审后报上级有关部门审批。

外商投资企业总投资在三千万美元以下的项目,由管委会审批,并代发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高新技术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污染物的排放和处理应符合规定的标准。

第四章 规划、土地和基本建设管理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高新区的规划,应依据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由管委会会同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由管委会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高新技术企业的基本建设计划,在国家和省计划指导下,由管委会审批、监督实施。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高新区的建设用地,由管委会会同国土等有关部门依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高新区基本建设工程所需办理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和《房屋所有权证》,由市人民政府的建设、国土等部门在高新区的派出机构依法办理。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高新区土地使用权转让、基本建设工程报建、房地产交易,按规定收取的各项收益、税费,主要用于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章 劳动人事管理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高新技术企业依法自行确定内部机构、人员编制、工资制度和分配方式。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他单位必须保障员工依法享有劳动、休息休假、技能培训、取得劳动报酬、获得劳动保护等权利,并按规定为员工办理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等社会保险。

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工会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高新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可以评审区内初级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六章 优惠待遇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高新区企业所缴各项税款,在确保上缴中央财政的前提下,新增部分主要用于高新区建设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高新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经税务部门核准,其所得税享受国家税收优惠待遇。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将从企业取得的利润直接再投资于该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者作为资本投资开办其他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不少于五年的,经投资者申请,税务机关批准,按照国家规定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所得税的部分税款;国家另有规定的,依照国家规定办理;再投资不满五年撤出的,应当缴回已退的税款。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高新区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年净收入在人民币三十万元以下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免征所得税。

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在高新区兴办的企业服务于各业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服务性收入,按国家有关规定免征所得税。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高新区进出口货物享受下列优惠:

(一)为生产出口产品所需进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免领进口许可证,海关凭进出口合同办理登记备案并验放,其加工的出口产品免征关税;

(二)经海关批准,在高新区可设立保税仓库和保税工厂。企业进口的保税货物,海关按照进料加工的有关规定,以实际加工出口数量,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三)高新区内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进口的科教用品可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高新技术企业用于高新技术开发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固定资产,可按有关规定实行快速折旧。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在高新区内兴建生活住房及其有关配套设施,可比照市人民政府有关安居工程的优惠政策执行。

高新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招聘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外地科技人员户口迁入长沙市,经管委会审定,并签订工作五年以上的合同可免缴城市增容费。

高新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申请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管委会可优先安排。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高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享受国家和省、市及有关部门规定的优惠待遇,产品出口企业或属先进技术型的生产企业,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待遇。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在高新区兴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择优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校办企业、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的优惠待遇。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高新技术企业符合国家规定具有自营出口条件的,经有关部门批准授予外贸进出口经营权;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建立合资企业。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对高新区单位需出国的中方科技、商务人员,经批准可办理一年内一次审批多次出国手续。

第七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八条 对有重大发明创造或者特殊贡献的人员实行重奖,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及其他人员在受聘期间做出显著成绩的实行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 对弄虚作假,采取欺骗手段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的,由主管部门收缴其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没收违法所得。

第四十条 第四十条 在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认定申报中,采取欺骗手段,获取优惠待遇或者奖励的,取消其优惠待遇和奖励,没收违法所得。

第四十一条 第四十一条 管委会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由管委会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经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由长沙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实施。

产业开发区论文 篇6

标准厂房概况

富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小企业孵化中心位于富平高新区启动区北部,规划建设8栋多层和2栋单层框架结构的标准厂房,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一期已建成5栋4层框架结构的标准厂房,总建筑面积66000平方米,均为8度抗震设防,建筑基底为90×36米,柱间距为9×10米,单层建筑面积3240平方米,其中一层层高6米,2、3、4层层高5米。

主导产业

电子信息、信息技术、科技孵化、医疗器械、航空及汽车配件、机械加工等适合在厂房内生产经营的项目。

独特优势

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富平高新区地处富平与阎良两城之间,北接京昆高速,南连关中环线,区内有铁路货运站,距离西安、机场等50公里,交通便捷,货物集散方便。

能源“五联供”,成本低廉。神华集团建设的国家级综合能源供应示范项目,可为入驻企业提供插入式消费、价格优势明显的电、热、汽、冷、水“五联供”,使企业长期受惠。

配套完备,拎包入驻。2.7万平方米的企业孵化大楼,可提供商务办公、产品研发、会议培训、金融通讯等生产服务。已建成3.3万平方米公租房、1.6万平方米商业中心,为员工提供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生活服务。

政策优惠,方式灵活。制定有《标准厂房优惠政策》。租用方式灵活多样,可租可买,买后因企业发展壮大亦可退购。

标准厂房优惠政策

一、厂房价格优惠政策

(一)租赁价格

1、整栋租赁,每平方米每月租金10.5元。

2、分层租赁,租金按建筑面积计算,1层每平方米每月12元,2层每平方米每月11元,3层每平方米每月10元,4层每平方米每月9元。

3、企业入驻厂房时可享有4个月的车间装修,设备安装期,期间免收租金。

(二)購买价格

购买标准厂房用于生产经营,且项目符合园区规划的,可按成本价格购买。

二、财税优惠政策

1、企业自投产年度起,所得税留县部分前两年全额奖励给企业,后三年减半奖励。

2、所得税支持政策期满后,凡当年出口产品值达到当年总产值50%以上的,可将缴纳所得税留县部分的50%奖励企业作为扶持资金。

3、入驻厂房的企业从投产年度起三年内上交增值税留县部分,等于或超过三年厂房租金总额者,这三年所缴纳的厂房租金分三年奖励给企业。

三、优化项目服务

1、入驻企业各种手续,由高新区管委会指定专人全程代办,各相关部门简化程序,创新服务,全力支持企业发展。

2、对入驻企业免收各种证明工本费用。

四、其他优惠政策

1、入驻标准厂房的企业可优先租赁高新区公租房。

2、入驻厂房的企业通过培育、发展、壮大,具备在高新区单独选址建厂条件的,优先纳入高新区用地计划,并享受优惠政策。

五、对园区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前景好,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和科研企业,孵化项目,可实行“一事一议”政策。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篇7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南宁高新区)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利用广西丰富的生物资源,发挥独具优势的生物技术,重点发展生物工程及制药产业,并形成规模优势做大做强。如今,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已成为南宁高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并通过产业集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推动南宁高新区的“二次创业”。

目前,南宁高新区正在建设南宁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的21个重点产业园区。该园规划用地面积约4km2。产业园含“一中心五区”:研发中心、新型化学合成药及半合成药产业区、生物技术与产品产业区、中药现代化产业区、医用仪器与制药设备产业区、医药物流产业区。产业园内将创建生物医药科技孵化器、生物医药检测分析中心、生物医药动物实验中心、生物医药物流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现已吸引了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武汉华龙泰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上海杰隆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英诺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广西维润医疗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入园,将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创新药物、疫苗与诊断试剂、生物医学工程等。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篇8

目前,南宁高新区正在建设南宁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的21个重点产业园区。该园规划用地面积约4 km2。产业园含“一中心五区”:研发中心、新型化学合成药及半合成药产业区、生物技术与产品产业区、中药现代化产业区、医用仪器与制药设备产业区、医药物流产业区。产业园内将创建生物医药科技孵化器、生物医药检测分析中心、生物医药动物实验中心、生物医药物流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现已吸引了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武汉华龙泰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上海杰隆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英诺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广西维润医疗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入园,将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创新药物、疫苗与诊断试剂、生物医学工程等。

地址:(530007)中国广西南宁市滨河路1号火炬大厦

电话:+86-771-5816888 5816999

传真:+86-771-5816665 (招商局)

+86-771-3219933 (总部基地招商中心)

产业开发区论文 篇9

对投资环境分析的方法比较有代表性是: 等级尺度法、道氏评估法、多因素和关键因素评估法、相似度法、国家风险评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因子分析法、满意度评价法、参数分析法、雷达图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模拟法等[2]。

对投资环境分析评价的研究起步于20 世纪60年代, 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国际、国内各省、各地级市等地域的整体竞争力研究, 房地产项目、煤矿项目、旅游等特定项目的研究 ( 见表1) 。研究方法的多是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来进行对不同区域的投资环境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指标权重确定投资环境优劣, 但是指标权重的主观性影响着评价的准确性。同时由于高新区不是一个行政区划区域, 对于很多数据没有进行专门的统计, 因此某些指标难以用现有数据来进行衡量。用ISM结构模型在最初确定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可以较好的消除评价者的主观性, 又避免的数据缺失而造成的评价指标不全面。

1 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的ISM模型构建

1. 1 ISM模型简介

ISM模型是美国华费尔特教授于1973 年作为分析复杂社会经济系统有关问题的开发一种方法, 其特点是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 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将系统构造成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它能广泛应用于能源、资源、地区开发、企业等方面, 可在系统工程的目标确定、计划、分析、综合、评价、决策等阶段应用[16]。

ISM模型的操作步骤包括: 挑选实施ISM的成员、设定问题、选择构成问题的要素、建立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结构模型、解释结构模型意义等。

1. 2 模型构建

( 1) 成立专家小组: 专家小组由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发局、招商局的有关领导和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相关教授组成。

( 2) 确定影响因素: 依据2008 年科技部出台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现状, 专家小组集体讨论归纳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环境影响因素 ( 见表2) 。

( 3) 各因素相互关系: 由专家小组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确定各影响因素两两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 见表3, “1”表示列中因素对行中因素有影响, “0”表示两者之间无关系, 对于相互有影响的因素取影响较大的一方为影响因素) 。

( 4) 求解可达矩阵: 根据表2 构造相互关系矩阵并根据布尔逻辑运算规则得出可达矩阵为:

( 5) 级位划分: 对各要素求解可达集、先行集, 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各要素的层级见表4。

( 6) 绘制多级递阶有向图: 据提取的骨架矩阵和表3 确定的层级关系, 建立高新区投资环境各要素的递阶结构模型。首先分区域从上到下逐级排列各构成要素, 其次在级间用有向弧表示相互影响关系, 从而得到高新区投资环境各层关系的示意图 ( 见图1) 。

2 投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示意图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 如图2) , 投资环境的影响主要包含四级影响因素。

2. 1 第一级影响因素

影响高新区投资环境的直接原因有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高新区服务平台建设情况、区域内生活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等四个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完善程度影响着企业各项业务的展开, 是企业厂房建设、生产加工的先决条件, 并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能力, 增强企业信用等级和偿还能力;服务平台是否完善、体系是否健全影响着企业能否实现近距离实现融资、业务咨询, 能否实现一条龙服务, 实现企业缩短成本的目的; 区域生活环境是当前知识分子择业的重要参考条件成为众多企业在投资建设的重要考虑因素, 因此环境的好对于知识密集型产业能否实现引入人才、留住人才过程中务必考虑的因素17;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仅说明这地区传统产业的发展情况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新技术产品能否具有市场。

2. 2 第二级影响因素

其次是高新区传统产业发展、高新区高新产业发展和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等三方面, 这三方面主要是通过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来间接影响着高新区的投资环境, 高新区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体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是高新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8], 预示着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高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非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而更多的是逐渐发展的过程, 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逐渐引入高新技术来实现升级的, 国内较为成功的高新区如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都具有强大的传统产业作为支撑才得以快速发展; 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发展内容与发展方向是高新技术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 是企业之间能否实现差异化发展、协同发展的重要依据; 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新区 “高新”的高度。

2. 3 第三级影响因素

再次是高新区周边的科教实力、高新区区位条件和周边园区的竞争等三方面。高等教育在功能结构上正好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需求相吻合, 科教机构能够为高新技术企业输送高新技术人才, 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为高新区实现提高创新能力提高有力平台; 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实现同周边地区的沟通联系需要依靠区位, 良好的对外交通为信息传递、产品输出、原料输入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周边的园区建设情况、投资环境对高新区内企业、人才、产品等形成竞争, 对本高新区产生威胁, 同时各个高新区之间通过产业的交叉发展、优势互补、加强合作又可增强投资环境的竞争力。

2. 4 第四级影响因素

而后是高新区政策及国家的相关政策。高新区内部政策是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建设发展情况制定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政策[19], 它处于模型的底层, 直接或通过传递影响着其余各项因素, 是高新区管委会及其他行政管理部分关注的首要因素。

3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环境完善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建设现状, 为提升高新区竞争力, 提升投资环境, 增强高新区竞争力, 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 1) 结合国家宏观政策, 完善优惠政策体系。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推动高新区建设, 促进高新技术类企业成长和壮大在宏观层面出台一系列的意见。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以下简称“徐州高新区”) 应该在盘点和充分解读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制定有自身特色的财税政策, 为入驻企业提供在土地、电价、信贷、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 2) 促成产学研用联盟,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高新区内有12 所大中专院校, 科教实力突出: 不仅每年向社会输送大批优秀毕业生, 还拥有强劲的科研队伍、强大的科技研发实力。徐州高新区加强同专科院校合作,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实现高新技术专业人才的定向输送; 吸引优秀科研团队进入高新区设立科研工作站, 设立平台, 实现企业同科研团队的有效结合, 实现智力成果向生产的有效转化。同时为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高新区管委会和铜山区政府应积极加大财政中科研投入比例, 并积极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

( 3) 促成周边园区合作, 实现协同共赢发展。目前全国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类开发区80 家, 江苏省有国家级高新技术类开发区7 家, 省级高新技术类开发区6 家, 徐州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学生创业的基地共四处。徐州高新区的发展不仅面临江苏省范围内发展成熟的高新区的威胁, 也跟徐州市内其他园区存在产业交叉。徐州高新区在发展中应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 明确产业发展重点, 实现差异化发展。并适时调整发展战略, 加强同其他园区的合作, 实现共赢。如: 向苏中、苏南等发展成熟的高新区采取技术引进、人才引进、管理借鉴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同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建立合作机制, 实现孵化成熟的企业进入高新区进一步壮大。

( 4) 加强区域产业发展, 提升经济整体实力。目前, 徐州市已经基本形成了由四大千亿元支柱产业 ( 装备制造、能源、徐州商圈、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 、新兴产业 ( 新医药、电子信息、环保设备) 、低碳产业 ( 光伏光电、余热发电、生物质发电) 和传统产业 ( 煤炭、电力、建材、轻纺、冶金) 等组成的产业体系, 2010 年徐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866. 9 亿元; 徐州高新区以工程机械、车辆制造、电子电器、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 2010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 24 亿元。虽然产业规模已成型、集聚突显, 高新区应依托区域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 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智能矿山物联网、文化创意动漫、生物医药、精密电子电器等以实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 5)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各项服务平台。徐州高新区的规划建设与铜山区城区规划范围一致、建设进程同步, 这在很大程度上为高新区提升投资竞争力、改善投资环境提供了有效便宜。城区在未来建设中还应根据自身发发展建设的不足, 结合产业发展、企业成长、吸引人才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分区, 既保证各功能分区的相对独立, 又实现工作、生活、休闲娱乐为一体; 加大城市绿地覆盖率, 建设市民广场、文化场馆等, 提升整体环境;加快城市公交系统建设, 方便居民出行、员工上下班需求等。高新区管委会同铜山区政府进一步明确分工, 为企业、员工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同时建立健全投融资平台、法律服务平台、网路信息平台、知识产权平台等建设。

4 结论与建议

产业开发区论文 篇10

1 产业集群建设模式

产业集群是指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由专业化供应商、关联性企业、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相关机构组成的群体[1]。构建产业集群不仅要使企业在一定空间区域内形成集聚,同时要实现产品的深度关联[2]。

产业集群可通过市场自发及政府引导两种途径构建(如图1)[3]。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是企业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自发形成,大型企业在其中通常发挥着引领带头作用,形成过程缓慢,但产业上下游关联度强。政府引导促成的产业集群其对象多为中小企业集群[4],形成时间过程较短,效果显著,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政府往往只注重企业空间上的集聚,容易忽略上下游的关联。

在产业集群建设过程中,应根据产业具体情况选择正确而合理的方式,一般通过补链及链条延伸来完善产业链,达到产业建设的目的。对处于发展前期且初具规模的产业,在同一条产业链上的企业会出现断链或上下游企业规模不匹配的现象,此时可通过引进相关企业进行补链。对发展至一定规模的产业,此类产业的集群效应已有所显现,对其进行产业结构优化时,除进行产业规模的扩张外,可在原有产业规模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以构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集群能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知识创新,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现已成为我国产业组织发展的新趋势[5]。

2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结构现状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承载着徐州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任,多年的发展已为低碳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已实现从“二产独大”向“二、三产共同发展”方向转变,但目前三次产业整体结构仍不科学,处于失衡状态。

(1)第一产业重要性逐渐淡化。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极小比重,这是由开发区社会属性所决定。从2005年以来,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上升,但在整个GDP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见表1),这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第一产业在整个开发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已逐渐淡化。

(2)第二产业主导性优势明显。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自2005年“二次创业”以来,第二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产业增加值已由2005年的44.3亿元增加至 2009的123亿元。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提升,开发区也在进行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二产所占比率由2005年的91.15%下降至2009年的76.35%,但始终占据着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优势地位明显。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多年的产业发展和调整,目前已基本形成以机械装备、新能源及清洁生产为主导,以电气电子、建筑建材、印染纺织、食品加工、医药化工、金属加工为特色的产业格局。

(3)第三产业重要性日渐显现。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政策倾斜措施,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产业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的第三产业。自“二次创业”以来,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产业以较高的增长率实现了产业产值翻倍增长,目前形成了以现代物流业和汽车服务业为支撑、商贸服务及房地产业并行发展的产业格局,同时科研培训机构得到重点关注,相关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建设和完善。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有待进一步提升。

3 基于产业集群的低碳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徐州市新型工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区,产业基础雄厚,已培育发展了以装备制造、新能源两大产业为主导,以工业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为特色,以科技研发、物流服务、软件外包等产业为新生力量的产业结构。为了进一步突出产业优势,发展低碳经济,同时考虑到徐州市产业现状,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应重点优化机械装备、新能源及现代服务这三类具有增长潜力的特色产业,侧重于第二、三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

3.1 延伸机械装备制造业产业链

徐州是全国惟一的“中国工程机械之都”,装备制造业是徐州在振兴老工业基地过程中重点打造的两大千亿元产业之一。徐州市已经形成了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工程机械、专用汽车、零部件等专业化生产制造体系。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聚集了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大部分龙头企业,拥有先进的制造工艺,专业的技术人员,2009年拥有上规模企业31家,实现产值359.73亿元,单位产值能耗已降至0.008t标煤/万,机械装备制造业不管是在产业规模还是在清洁化生产方面都远远超过开发区内其他产业(如表2)。该产业可向上游积极延伸,将风电设备制造业及多晶硅生产设备制造业作为产业优化选择方向,构造低碳设备制造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机械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3.1.1 做大风电设备制造业

风电是重要的新能源,风电产业的发展对于增加清洁能源供应、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大型机械设备生产优势,重点以罗特艾德兆瓦级风电回转支承、维斯塔斯风电精密铸件两大项目为出发点,发展了风力发电及其配套产业,为进一步做大风力发电产业创造了条件。开发区风电产业目前主要以风力发电机及其零配件制造为主,建议从风力发电机组设备制造业入手,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风力发电机组是风力发电机设备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风力发电机、机舱、塔架、控制器等设备。目前由徐工与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合资组建的罗特艾德·维斯塔斯公司已能生产出风电机组中符合质量标准的齿轮箱及轮毂。鉴于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已具备1.5MW大型风电发电机的生产能力,只需引入叶片、机舱、塔架、控制器等设备制造厂家,便可在开发区内形成完整的风电机组设备制造产业链(如图2),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3.1.2 开拓光伏生产设备制造业

光伏生产设备是贯穿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基础,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的生产设备。全球光伏产业正在兴起,光伏设备的需求也随之急剧增加。中国光伏生产设备已经初步具备成套供应能力,但还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全自动化精密设备核心制造技术。随着国家对新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视,作为产业基础支撑和中国光伏产业竞争利器之一的光伏生产设备制造业将随着产业的发展不断壮大,徐州乃全球多晶硅生产重地,抓住契机抢占这一市场责无旁贷。

目前,生产多晶硅的主流工艺为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生产线中的设备如原料提纯塔、干法提纯塔等多为直接进口或向国外引进技术后在国内生产。制作多晶硅切片设备的厂家国内已有很多,但并不具有高端设备的制造技术。进口的相关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主要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及可靠性指标也较高,但其价格是国内产品的三倍。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可通过引进该行业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如图3),凭借技术、服务和品牌优势及优惠的产业政策扶持迅速占领国内外市场。

3.2 完善新能源产业链

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进行低碳产业建设的必由之路。以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及江苏艾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在开发区刚刚兴起,但快速的发展已使其成长为开发区支柱产业。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应该依托多晶硅原产地优势,通过完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及拓展电子级多晶硅产业链来大力发展多晶硅下游产业,实现以太阳能发电系统为代表的光伏产业及以集成电路为主的电子级多晶硅产业在开发区形成高度的产业集聚。

3.2.1 完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在开发区已有一定产业基础,其上游的多晶硅制造及切片已形成一定规模,进入徐州市场的具有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的厂家只有江苏艾德太阳能有限公司一家,产品主要是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应用产品、光伏系统工程,虽能与上游多晶硅制造产业形成一定的衔接,但产业规模远远无法形成匹配,产品关联度急需加深,“多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片―组件―太阳能发电系统”这条光伏产业链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可以光伏发电系统为出发点,引进国内外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实力的公司,加快研发国内空白产品,以技术和服务推动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尽早实现光伏发电系统国产装备的整套解决方案。

3.2.2 拓展电子级多晶硅产业链

2006年,全球生产的多晶硅有55%用于生产电子产品,45%用于生产太阳能电池[6],相比太阳能多晶硅,电子级多晶硅制造工艺更为苛刻,产品纯度更高,但产品的附加值也相对更大。作为亚洲最大的太阳能多晶硅生产商的江苏中能硅业,其生产技术及生产能力都居于世界前列,并且已具备电子级多晶硅生产能力。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应依托硅材料资源优势,培育发展电子级硅材料及下游芯片设计和制造产业,以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为重点,吸引圆晶和芯片制造厂商,加快形成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测试、封装等企业的聚集,重点打造“多晶硅—EG单晶硅—圆晶—集成电路(IC)”产业链,并延伸发展终端电子信息产品产业。

3.3 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产业薄弱,产业增加值在地区总产值中所占比例较小,并且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单一。开发区政府应意识到存在的不足,将开发区以一个城市的概念来发展,不断完善其城市职能,提升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以促进区域繁荣。建设过程中应发挥原有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介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及总部经济,实现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3.3.1 做强现代物流业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开发区应充分利用好徐州的交通区位优势,做强现代物流业。徐州是全国综合运输枢纽,位于公路主骨架、内河主通道、铁路主干线的交汇处,是内陆地区的客货集散中心。目前,徐州正大力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开发区可以此为机遇,充分利用开发区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大力引进并培育大型物流专业公司和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通过建设国家级保税区、发展专业物流市场、拓展现代粮食物流、打造港口物流基地等一系列措施,形成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多方面有机结合且多种中介服务配套齐全的综合物流和特色专业物流基地。

3.3.2 做大中介服务业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介服务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规模偏小、层次较低,相应的监管体系尚不健全,但开发区应该认识到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开发区应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依托,逐步完善金融担保、技术创新、人力资源、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推进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交流和成果转化,加快形成区域实力最强的科技孵化中心。

3.3.3 培育金融服务业

徐州高铁国际商务区位于开发区内,高铁一旦通车,开发区必定会因其交通区位优势及产业优势吸引大批金融服务性机构来此落户。随着经济活力的迸发,开发区必定会迅速成长为徐州经济的另一块高地,届时金融服务也必定会成为拉动开发区第三产业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进行第三产业优化时应积极构建银行服务、保险服务、证券服务以及非银行类投融资服务等四大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加快金融主体培育、拓展金融市场、强化引领带动作用从而加快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

3.3.4 发展总部经济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应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全面分析资源禀赋,建设公司总部区,发展总部经济并将其提至发展战略层。发展总部经济不仅是开发区发展第三产业的需要,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发区的总部经济建设还处在前期阶段,建设过程中要依托京沪高铁徐州站、高铁国际商务区等商务楼宇相对集中的优势,加强规划引导、强化政策扶持、培育重点产业、打造一流环境,吸引大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分支机构和地区总部来此集聚,打造徐州市东部商圈。

4 结语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构造产业集群进行低碳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徐州市进行城市转型及新能源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结构优化过程中开发区及徐州市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引进相关企业,完善现有产业链或进行产业链延伸,实现企业区域性的集中,促进产业集群快速而高效构建。对已发展至一定规模且产业集群效应有所显现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应依托原有产业优势,通过补链做大风电设备制造业及链条延伸开拓光伏生产设备制造业;对还处于发展前期的、以多晶硅制造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应通过完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及拓展电子级多晶硅产业链来大力发展多晶硅下游产业;对地位明显不占优势的现代服务业,应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中介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及总部经济,促进配套设施建设,以实现区域经济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夏生,李朝阳.产业集群企业间知识共享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51-53

[2]梁红岩,白建国.整合价值链,构建区域产业集群[J].山西法学学报,2005(6):18-21

[3]陈剑锋.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81-83

[4]DONALD J.Opening speech at the world congress on local clusters[R].Paris:OECD,2001

[5]李秋实.产业集群的构建及功能效应分析[J].商业现代化,2006(12):50

产业开发区论文 篇11

关键词:产业发展规划 外部环境 市场需求 实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240-01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这为阜新县开发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消费需求潜力大。“十二五”期间,我国消费结构仍将继续较快演变,最终消费需求继续较快增长。(2)投资需求旺盛。“十二五”期间,城市化推进为投资需求增长提供市场空间,而高储蓄率为大规模资本投入提供资金保障。(3)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继续保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以电子信息、钢铁、汽车、装备制造、化工、纺织为主要支柱的完备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规模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4)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深度调整期。(5)产业梯度转移明显加快。“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调整期,转变方式、调整结构、自主创新、改善民生、保护环境是科学发展的主线。(6)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进一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措施、沈阳经济区上升国家战略以及我省实施的突破辽西北战略,为阜新县开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1 外部环境与市场需求

1.1 外部环境

1.1.1 法律环境

1996年6月1日,卫生部颁布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保健食品生产和销售开始进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1.1.2 政策环境

阜新市是我国最早被确定为经济转型的城市。辽宁省和阜新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阜新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等新兴替代产业。所有这些政策都为阜新开发区确立的三大产业提供了政策支撑。

1.1.3 经济环境

阜新市地处辽西北同时又是沈阳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未来发展要受到辽西北和沈阳经济区的双重影响。

1.2 产业市场供应情况

1.2.1 铸造产品国内外现状及需求

铸造和锻造是机械工业毛坯的提供者,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石。铸锻产业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装备制造业中,铸锻件占有较大的比重。

1.2.2 农产品市场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源远流长。21世纪,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成为激活农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1.2.3 功能食品市场

由于国际市场食品消费结构中原料性农产品比重变小、加工品的比重增大,从而食品产业价值链开始由上游加工企业向终端零售倾斜,致使食品加工业呈现专业化和多样化趋势,食品市场则出现食品产品功能化、食品产品时尚化、食品市场细分化等现象。

1.2.4 再生资源市场

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达5000多家,回收网点16万个,回收加工厂5000多个,从业人员超过5000万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初步形成。

2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原则和目标

规划原则:坚持高起点发展;坚持跨越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创新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坚持重点发展。总体目标:根据开发区现有基础,结合钢铁、铸造及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功能食品和再生资源利用四大产业的市场需求以及阜新市委市政府对开发取得要求,制定发展目标如下:第一阶段:完善基础和产业培育阶段(2011-2015年)。第二阶段:产业发展和壮大阶段(2016-2020年)。第三阶段:产业提升和转型阶段(2021-2030)。

3 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建议

3.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开发区产业快速发展

借鉴国内外经验,开发区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培育、生产、研发、推广应用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从市里还是县里来说,都要制定支持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政策,从规划到实施做到责任到人。

3.2 加快开发区体制创新,构建新型管理模式

开发区的根本出路在于市场取向,阜新县产业开发区必须探索形成“政府规划,公司运作,市场经营,滚动开发”的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3.3 强化科学规划引导,促进开发区稳步发展

规划是履行政府职能、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科学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建议开发区的建设必须强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3.4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加强招商引资队伍建设,按照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的思路,制定冶金铸造、再生资源以及功能食品等农产品加工和蒙医蒙药产业等项目的招商引资计划。

3.5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产业,构建服务型先进制造开发区

3.6 拓宽融资渠道,为入园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3.7 强化技术创新,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

3.8 坚持特色发展,形成产业集聚

阜新产业开发区定位于依托当地交通区位、资源、产业基础、环境和人才优势,具有明显的地区特色。

4 结语

建设阜新产业开发区是省委省政府支持阜新发展,加快辽西北振兴的重要举措。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省、市部门在政策、体制、管理、环境、服务等各个方面予以统一协调。开发区的建设必须与国家产业政策密切结合,坚持以产业规划为指导,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服务,从而保证开发区各产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我们坚信,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努力,阜新产业开发区的建设一定会逐步发展壮大,从而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和辽西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

[2]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辽西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2005.

漳州开发区产业集群培育的思考 篇12

截止2011年12月, 漳州开发区共设立企业400多家, 其中生产性企业68家, 房地产企业17家, 港航物流企业45家。目前, 已初步形成四大产业集群:港航物流业、交通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加工业和粮油食品加工业。

(一) 港航物流业

港航物流业主要包括以港口装卸运输功能为主的装卸主业 (港口直接产业) , 以及与港口装卸主业有着紧密联系的海运业、集疏运业、仓储业。漳州开发区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的厦门湾南岸, 拥有长达13公里的可建33个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和天然的主航道。目前, 已有公共码头运营商2家、物流企业10家、仓储企业3家、运输企业20家、航运企业2家以及代理8家, 并开通26条国内国际航线, 形成比较完整的包括在港口区域内从事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代理、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服务的企业。这一产业集群已形成年1500万吨散货, 70万标箱的吞吐能力。

(二) 交通机械制造业

交通机械制造业包括以诺尔港口起重设备、泰华交通设备、豪氏威马船用起重设备、友联船厂等为代表的项目, 形成了生产港口岸边和海上重型起重、装卸、运输设备和修造船在内的产业集群。这一产业集群具有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特点, 总投资达3亿美元, 产能达40亿元。

(三) 金属制品加工业

金属制品加工业包括以首钢凯西、凯西钢铁、嘉年钢铁、中集集装箱、方明特殊钢和金海峡钢材城为代表的项目, 形成了板材深加工和贸易物流为一体的产业。这一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规模大, 属于该行业内的龙头拉动型项目, 总投资达6.3亿美元, 产能达160亿元。

(四) 粮油食品加工业

粮油食品加工业包括以中纺粮油、伟成油脂、路易达孚精制糖、嘉吉饲料、金钱饲料、中储粮等为代表的项目, 形成了集粮油仓储和深加工的产业。这一产业总投资达2亿美元, 产能达48亿元。

二、漳州开发区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一) 集群内产业链不完善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应该是构成纵向联系、横向竞合的网状形态。但漳州开发区三大工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数量少, 每个产业集群只有3-5家企业, 彼此有关联, 但关联度不高, 产业链不完善, 远构不成网状结构。这种现状反映在产业集群内的现象是, 企业的原料供应商和产品客户两头在外, 无法通过集群的作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提高经营利润, 难以构成集群竞争力。

(二) 集群内缺乏龙头产品

龙头产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整个集群的项目集聚力。有了龙头产品, 这个集群会以之为核心, 吸引关联项目。漳州开发区现有产业集群的许多产品技术含量高, 产品市场不错, 但不属于集群内的龙头产品, 缺乏对集群的整体集聚能力。例如, 交通机械制造业中各家企业的产品在国内, 甚至国际上占据领先的地位 (如诺尔的港口机械、豪氏威马的船用起重设备和海洋钻探设备) 。但由于它们的产品属于终端产品, 产品直接外销;而且由于其产品的技术及安全性能要求高, 使用的钢材和电器设备都从国外直接进口, 成为加工贸易型企业, 构不成对集群的集聚力, 不能成为产业集群中的龙头项目或龙头产品。

(三) 集群的规模产能未显现

漳州开发区三大工业产业集群总投资近12亿美元, 设计产能约250亿元。目前实现的产能近90亿元, 效率仅实现30%多, 规模效应尚未显现;且集群内部分企业属于滚动发展, 资金与市场面临考验, 集群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尚需“放水养鱼”、精心培育扶持。由于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抗风险能力较低, 在国际经济形势恶化或行业调整的情形下, 受到的冲击及风险就较大, 企业的生存压力也较大。

(四) 集群运营环境有待完善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需要环境的, 良好的运营环境有利于集群的形成与壮大。特别是, 在产业集群雏形形成, 产业布局较为明显的情况下, 漳州开发区需尽快出台相应的产业培育政策, 以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另外, 港航物流业的进一步壮大需要更便利的通关、物流环境。如, 保税功能的区域, 国际航线等, 这些也是区内外向型项目发展的需求。

三、漳州开发区未来产业集群培育的措施

(一) 坚持产业集群科学规划执行下的择优招商

招商引资是规划构建产业集群的手段, 择优招商是对引进项目的遴选。在目前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的情况下, 在以产业集群培育为方向的经济发展中, 应该要把项目与产业集群的匹配度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来考量, 应该坚持产业集群科学规划执行下的择优招商。

一是可从现有集群的区内企业入手, 通过剖析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 了解其原材料供应商和产品客户, 并从中挑选对象, 进行专项招商, 完善集群内的产业链, 提高集群内产品的关联度。

二是可从具体的项目领域入手, 开展项目引进工作。在以产业集群为导向的项目引进工作中, 可更多地参加以集群行业为主的专业产品交易会, 通过此类交易会, 接触具体行业及目标群, 并从中选择目标客户进行针对性的直接推介。

三是可从集群所在行业入手, 了解各行业的发展条件和动态, 做好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的配套, 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并带动相关项目入区。要集中有限的资源, 重点培育壮大现有产业集群。

交通机械制造业是漳州开发区的特色, 产品具有重、大的非标特点, 可利用豪氏威马公司对特殊码头配套的需求, 支持加快10号特重大构件泊位的建设, 使之成为招银港区的一个亮点, 并以此吸引与之相关的特种机械设备制造、船舶制造项目, 形成以大型、高科技港口机械设备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

金属制品加工业以板材为主线, 通过首钢凯西、凯西钢铁现有生产链的上下延伸, 扶持其成为可为区内及周边地区相关企业提供热轧板、冷轧板及板材深度加工的龙头企业, 以此带动下游金属制品加工项目的入驻;要充分发挥钢材城的商务模式, 吸引周边地区的金属制品物流向招银港区集聚, 壮大开发区港航物流的规模。

粮油食品加工业要利用“国家粮食物流节点”这一国家定点优势和漳州开发区深水港口与铁路线相结合的集疏运优势, 研究行业发展促进措施, 把港口、粮油仓储、深加工和货物交易整合起来, 为粮油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构筑良好的运营环境, 建设粮油深加工及物流基地。

(二) 坚持产业集群龙头项目带动下的周边协作

一是继续主导周边区域协作。融入区域经济, 推动周边协作是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坚持的做法, 主要集中在周边交通网络的完善,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如厦漳跨海大桥的顺利开工、四区港口的合作开发、港区铁路的实施、入区高速公路的投建。随着有利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配套的逐渐完善, 周边协作重点应转移到产业集群培育。我们可探讨与周边地区的产业集群培育合作事宜, 并争取主导周边地区项目发展围绕我们的产业集群培育来开展, 从地理空间上成为我们的后方, 形成“前店后厂”的产业集群培育的地理空间布局, 从而解决我们产业集群发展的地理空间窘迫现象, 弥补我们产业集群发展的短板。

二是主抓产业集群龙头项目的扶持。漳州开发区现有产业集群, 特别是金属制品加工业中的项目规模大, 属于集群中带动性强的上游龙头项目。我们要利用自身有限的土地资源, 主抓产业集群龙头项目, 发挥龙头项目的集聚效应, 带动物流, 促进港航物流业的发展。通过龙头项目的发展带动, 在厦门湾南岸形成以漳州开发区为增长极, 周边带动相邻的东园、浮宫和港尾的工业组团, 外联古雷石化港区和角美开发区。

(三) 坚持产业集群发展环境营造下的政府作为

产业集群的发展既有市场的作用, 也需要政府的作用, 特别是在产业集群雏形形成后, 而集群优势尚未体现之前, 更需要注重发挥政府的作用, 主要从营造适合产业集群发展环境角度出发, 引导产业集群的壮大、升级。

一是公共投入领域。政府对产业集群公共环境的投入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和运营环境。随着区域整体硬环境的完善, 在目前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 公共投入可以更多的放在为集群运营服务环境方面的建设, 比如设立产业集群发展专项基金;鼓励适合集群发展的中介服务配套等可以降低商务运营成本的措施;利用厦门大学的智力支持, 推动产学研联合。

二是政策扶持导向。可从漳州开发区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招商引资政策中增加制定产业集群培育政策, 主要是针对具体集群, 把从对企业的直接资金补助等政策转移到重在鼓励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申请专利和品牌, 以及与企业相关的人才培训、引进和公共服务机构平台的设立等。

三是集群运营环境。集群运营环境的完善不仅可以降低集群企业的商务成本, 更重要的是将提升集群的优势, 增强区内集群对外界相关项目的吸引力, 并借此壮大现有集群。如, 进一步优化完善金融机构设置, 提升融资服务水平, 支持集群企业做大规模。

四是集群品牌创建。主要是区域品牌的推介, 漳州开发区一直注重自身品牌的建立, 拥有“招商局、口岸、高校”三个品牌。要进一步搞好策划, 打造开发区的特点亮点, 做好区域特色的对外宣传工作;要加大对区内项目产品创新的激励力度, 鼓励企业获得专利、商标、品牌和设立研发中心;要将区域品牌与集群品牌结合起来, 打好对外推介工作, 使区域品牌成为集群的共享品牌, 实现漳州开发区与集群企业的共赢。

摘要:产业集群是一种产业组织形式, 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本文站在产业集群的角度, 通过对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 (简称“漳州开发区”) 现有产业集群的分析, 思考如何培育壮大漳州开发区的产业集群、提升增强区域竞争力。

上一篇:现代室内装饰艺术设计下一篇:集体备课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