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评价体系

2024-06-01

有效性评价体系(通用12篇)

有效性评价体系 篇1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涵

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 指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内部控制要素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设计有效性的根本判断标准是所设计的内部控制是否能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主要体现为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适当性。对财务报告目标而言, 所设计的相关内部控制是否能够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 是判断其设计是否有效的标准;对于合规目标而言, 所设计的相关内部控制是否能够保证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 是判断其设计是否有效的标准;对于资产安全目标而言, 所设计的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合理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 防止资产流失;对于战略、经营目标而言, 由于其实现还受到很多不可控的因素的影响, 因而判断相关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有效的标准, 是所设计的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合理保证的董事会和经理层及时了解这些目标的合理性和实现程度、从而调整目标和改进控制措施。而内部控制的运行有效性, 指现有内部控制按照规定程序得到了正确执行。需要强调的是, 即使同时满足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标准的内部控制, 也可能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而不能提供绝对保证。由此, 我们可以将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界定, 是指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对实现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 包括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二、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度量

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 有两个不同角度, 一是从内部控制要素来评价, 即内部控制健全性;一是从内部控制目标来评价, 即内部控制的效果。

按照内部控制要素来构建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主要是基于提供给企业管理者的自我评估模型需要, 是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其内部监督五个方面来构建的指标体系, 然后根据内部控制工作的特点, 采用定量或者定性评价方法确定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按照内部控制目标来构建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主要是以监管部门或外部非营利性机构为评价主体, 从内部控制的五个目标, 即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来构建指标体系, 坚持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次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其中, 定量指标主要是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 可以增强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定性指标则结合评价的目标有针对性的选取。

两种评价方法比较, 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五条中明确地规定了企业董事会在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时, 要围绕着内部控制要素进行, 即按照内部控制要素进行评价的主体必须是企业自身或者是站在企业自身的角度。然而, 在我国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主体大都是以监管部门或者是外部非盈利性机构的模式下, 则监管部门或者是外部非盈利性机构实施的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应该是对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综合量化评价。

三、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在理论研究方面, 学者判断内部控制有效性主要采用两种方法, 即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有德尔菲法、文字描述法、调查表法和流程图法。然而, 也有部分学者借助数学模型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定量方法研究。在定量研究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时, 一般是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基于内部控制要素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度量, 即内控健全。二是基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度量, 即实施效果。

基于内部控制要素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度量, 将各内控要素进行层层分解, 即可得到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 (目标层) 、二级指标 (准则层) 和三级指标 (具体因素层) , 就构建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整体框架。目标层是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准则层是内部控制五要素, 即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活动。具体因素层一般是由专家评价法确定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较大的因素。而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上, 最为常见的是利用专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打分, 从而获取各指标权重。

基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度量, 着眼于内部控制经营、合规、报告、战略和资产安全五大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衡量, 并将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作为评价偏差, 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补充与修订。基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基本指数可分为内部控制目标指数和各目标指数下的变量。内部控制目标指数包括经营指数变量 (投资资本回报率变量和净利润率变量) 、合规指数变量 (违法违规变量和诉讼事项变量) 、报告指数变量 (审计意见变量和财务重述变量) 、战略指数变量 (市场占有率变量和风险系数变量) 和资产安全指数变量 (资产保值增值变量)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所做的研究, 利用无量纲化将各指数变量标准化, 可使各变量之间有可比性, 并采用算数平均法确定各变量权重。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7

[2]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会计研究, 2011.12

有效性评价体系 篇2

A:有效性评价是安全管理体系得以持续改进的保证措施。至少起到三个作用:一是全面评价体系的运行情况;二是评价安保方针和目标的完成情况;三是全面评价体系的改进情况发现体系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简言之,即审视过去、分析现状、策划未来。Q-3:目前大多数公司有效性评价是如何开展的?

A:公司均已制定有效性评价程序,一般规定每年做一次有效性评价,时间在内审结束之后,由总经理主持,以会议形式开展,针对评价的内容由各部门发表意见,由体系办汇总评价意见形成有效性评价报告,指定人员审核报告,总经理审批报告并下发。由于规则对于如何进行有效性评价没有做出具体规定,从形式上来说目前多数公司的有效性评价基本能够符合规则的要求。

Q-4:目前有效性评价工作中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A:主要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评价形式不规范;二是评价内容不完善;三是评价方法不客观;四是评价重成绩、轻不足;五是评价重形式、轻实效;六是重运行、轻改进。Q-5:有效性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A:有效性评价的内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1)符合性。主要看公司体系文件是否符合规则和强制性规定的要求,以及安全管理活动是否符合体系文件的要求,不符合规定情况是否已得到有效纠正。

(2)适宜性。适宜性主要体现在安全管理体系是否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法律法规、自然条件、组织机构、客户需求等,需要对内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体系有效运行的程度进行综合评价。(3)充分性。主要评价安全管理体系是否已识别所有涉及安全和防污染管理的过程并以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确,已识别的过程是否完全满足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4)有效性和效率。有效性体现完成策划活动并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是指“做的事正确”的程度,关注的是所定义的安全管理活动是否有助于实现安全管理目标;效率是指达到的结果与使用的资源之间的关系,是指“正确地做事”的程度,关注的是合理的安全投入获取期望的安全效果。应着重评价:一是已定义的安全管理过程本身对于安全管理方针和目标是否具有意义;二是已定义的安全管理过程是否提高或改进安全管理工作效率;三是实际已完成的安全管理活动是否满足安全管理方针和目标的需要,是否取得实际效果,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具体来说,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安全管理方针和目标的实现情况  规则及强制性规定的变化  公司组织机构的变化  船岸人员的适任情况  船岸人员的培训情况  安全管理信息的传递  关键性操作的标识和执行  船舶和设备的维护保养及检查  文件控制

 不符合、事故及险情的处置  内部审核

 船长核查和复查体系  应急反应行动及其演练  指定人员的日常监控 Q-6:如何正确地开展有效性评价?

A:从形式上来说,有效性评价一般应由总经理主持,每年在内审之后外审之前进行一次,采取会议形式进行,最终形成有效性评价意见。从内容上来说,可以分为四个步骤:(1)方案策划。包括制定可行的、可测量的安全管理目标体系,建立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制定科学合理的有效性评价程序,制定有效性评价工作计划等;

(2)收集证据。围绕目标体系和指标体系收集安全管理活动及其效果的证据,以及影响体系运行的内外部变化因素,注重用事实和数据来说明,这是有效性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其质量直接影响有效性评价的质量;

有效性评价体系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有效性评价模型

两会以来,我国相关部门相继提出依法治国、依法治企、反腐倡廉等工作要求,这就要求首先要做好内部管控,防微杜渐,惩防兼治,防范相关风险的发生。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都在内部控制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和成绩,但摆在眼前最重要且紧迫的事情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评价企业内部已有的内部控制是否满足风险防控的要求。通过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应用,为内部控制的优化和完善提供方向,有效改善内部控制,提升内部控制水平。

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的认识

内部控制体系是为合理保证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是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再评价和再控制,目的是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落地执行,为内控体系的防控效果提供保障。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包括对内部环境、风险识别、风险控制、信息与沟通、监督检查等内容的评价;在有效性评价体系上,设计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原则、评价结果计算、评价结果应用等模块内容。通过对七大因素的评价,监督内部控制的落地执行,并对执行有效性进行评价,进而为改善内部管理提供改进方向,形成内部管理的闭环管理。由此可见,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是内部控制闭环管理的一项重要环节。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构建流程

(一)搭建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模型。明确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评价维度。具体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信息与反馈、内部监督五大一级指标。在具体的细分指标时,参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内部控制的八大要素,进行二级指标的细分。内部控制环境对应的二级指标:董事会架构、战略制定与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企业风险文化培育;风险评估对应的二级指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监控;内部控制活动对应的二级指标:营销管理、研发管理、采购管理、费用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等,具体要根据企业的业务类型进行细分;信息与反馈对应的二级指标:信息沟通渠道管理、反舞弊举报投诉机制;内部监督对应的二级指标:内部审计工作执行有效性、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执行有效性、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有效性、内部控制文档记录有效性等。

(二)构建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的模型,对模型中的一二级指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提炼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如三级指标或四级指标,该指标能够直接应用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制定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设定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的评价原则和评价等级。如内控执行文件完整率指标,优秀级别是100%,即内控执行文件完全执行并记录在案;如达到80%-90%,即为及格级别等。如企业风险文化的培育中定期开展风险文化宣贯指标,评价原则为每季度开展一次以上即为合格,如每季度开展两次以上即为良好等。

(三)确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权重。在确定指标权重过程中,可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评分法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权重。其中,AHP方法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和简单计算,从而得出不同指标的权重并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为了确保指标与实际应用相符合,加入专家评分法,根据每位专家对各层级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专家分为不同的类别,对类容量相对较多的专家赋予较高的权重系数,对类容量相对较少的专家赋予较低的权重系数。最终通过平衡层次分析的权重系数与专家打分的权重系数,确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四)落地执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体系的落地执行离不开评价的主体、客体和对象。评价主体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牵头部门,如通信行业一般是财务部,电力行业一般是企管部;评价客体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包括内部控制执行和内部控制执行效果,即评价指标反映的相关内容;评价对象是内部控制责任单位、部门和岗位。

三、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结果的应用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结果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优化和完善内部控制执行方面。在内部控制环境方面,进行环境改善,如培育企业的风险文化,改善企业的激励制度、完善员工的绩效考核等;在风险评估方面,提升企业的风险识别能力,重点做好风险的事前防控;在控制活动方面,做好各业务模块的流程防控,做好内部控制的文档记录;在沟通与反馈方面,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和反舞弊举报激励机制,确保风险能够及时上报和处理;在内部监督方面,提升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果的应用,切实发挥审计应有的检查和整改作用。最终,通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应用,全面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如何有效建立客户信用评价体系 篇4

供电企业随着自身市场化的推进, 业已成为市场经济下的交易主体。近年来, 供电企业由于客户恶意拖欠电费、违章窃电等问题, 不得不付出额外的人力物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客户信用管理的缺失已影响到供电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目前, 虽然全国部分地区的供电公司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总体上存在着理论基础不强、非财务指标缺失、可行性不高、指标分类不科学等缺陷。发达国家的用电客户信用评价方法发展趋势是定性定量相组合。定性评价法指的是对用电客户信用问题从企业盈利、缴费意识等方面进行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法指的是运用模糊综合方法或模糊排序方法, 对众多用电客户的信用进行评定和排序。这些研究成果更加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和客观性,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用电客户信用评价问题。

本次研究的电力公司客户信用评价包括对用电客户在用电过程中的诚信用电、履约状况、缴费情况等方面的评估。通过项目组成员收集的相关资料和对电力公司的客户用电情况的调研, 设计客户信用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并结合电力公司对信用评价体系的需求程度, 建立相应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 再通过试测对评价体系进行修订和调整, 最终将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 并用工作流程在信息系统中加以固化。

2 客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信用评价工作的依据。在构建指标时, 主要遵循了层次性、可比性、可操作性 (可获性) 、全面性、公正性、独特性及前沿性等7项原则, 以保证指标制定恰当, 反映客户的真实信用水平。

在实际指标设置中, 指标体系主要包括2类指标:能力类指标和行为类指标。能力指标是评价客户信用的重要指标, 在本项目研究中, 主要应用在大、中型客户方面, 在指标体系中体现为“商业指标”, 是对客户财务能力、发展潜力、社会地位及企业基本资质等方面的计量;行为类指标是指客户在经济活动中与政府和其他企业交往所形成的, 反映信用行为结论的指标, 在本项目中主要指客户与沪东供电分公司交往时所形成的信用行为, 在指标体系中体现为“合作指标”、“法律指标”和“安全指标”。

沪东供电分公司针对不同客户级别分别建立了大、中、小型客户3种评价体系。以大型客户 (100kW以上非居民) 为例, 其指标体系共分3级, 最高层指标为4项:商业指标、安全指标、法律指标和合作指标。这4个方面可全面反映大型客户的信用状况, 同时, 各个方面又可独立使用以评价客户相关方面的状况。

建立起指标体系后, 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确定指标的权重。鉴于沪东供电分公司客户信用评价的基础较薄弱, 为了保证信用评价数据的完整和可靠性, 本研究采用了专家打分的层次分析法, 得到了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权重。

以大型客户为例, 其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设定如表1所示。

上述部分指标, 尤其是商业指标对上市客户来说较为容易获得, 非上市公司由于财务报表难于获得, 这就要求营销部门一方面通过走访相关企业、主管部门、统计部门来获取信息;另一方面依据自身对客户数据的掌握情况, 从侧面加以评价。如:通过客户电费比例确定客户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通过客户缴费周期及欠费率分析客户运营能力和客户发展趋势及偿债能力等。

3 客户信用综合评价方法及相关措施营销措施

本研究中, 客户信用综合评分将采用倒扣分的方法, 即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 对照相应标准, 针对每个指标进行扣分。打分结束后, 再按照指标的层级关系和设定的权重, 逐级汇总, 计算出客户信用总扣分。将客户的初始分值设定为200分, 减去总扣分, 得出每个客户最终的综合得分。按照得分情况, 本研究将客户信用划分为5个等级:

>信用度优 (A) 的客户:综合得分=200分;

>信用度良 (B) 的客户:195<综合得分≤200分;

>信用度一般 (C) 的客户:185<综合得分≤195分;

>信用度较差 (D) 的客户:170<综合得分≤185分;

>信用度极差 (E) 的客户:综合得分≤170分。

客户信用等级评定之后, 对应上述每类客户信用等级, 在今后的客户管理上采取相应的营销服务方式, 以增强客户的信用意识, 并在某种程度上为上海市电力公司的客户信用管理提供支持和依据。例如对于信用度优的客户, 除对其提供法定的服务项目外, 还可以在业务办理、消除用电故障、用电技术辅导、供电设施增容和网络建设等方面给予其优先和优惠的服务;在其因业务变动等而带来的问题上可以采取更宽容的办法, 比如, 对其因技改、转产、搬迁等原因需办理变压器暂停业务时, 累计暂停时间 (即不交基本电费) 可用在原规定的基础上适当延长;在用电高峰期将此类客户作为优先保障对象等。这样的措施可以引导和约束电力客户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努力提高自身的信用得分。良性循环一旦形成, 假以时日, 供电公司和电力客户可以形成双赢的局面。

另外, 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后经过系统开发, 可用软件的形式加以固化。待积累了一定量的数据之后, 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用来验证指标体系设计的合理性, 经过调整可提高电力客户信用评价体系的适用性。

4 沪东供电分公司客户信用评价体系运用效益分析

沪东供电公司客户信用评价体系自实施后, 已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和工作便利,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优化了电费回收环境。沪东供电分公司依据客户信用评价结果, 针对不同的客户信用等级, 采用了限时缓缴、上门促缴、停电催缴和电费预缴等灵活多样的办法, 为用电客户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大部分有意拖欠和恶意欠费的用电能够及时主动缴纳电费;

(2) 强化了欠费预警机制, 优化了供电企业经营环境。通过建立客户信用评价体系, 可以及时发现可能欠费或正在欠费的用电客户, 从而控制欠费风险。对可能欠费的用电企业采取提前预警, 减少了欠费事后清缴的难度, 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公司的经济利益。实践证明, 根据信用评价结果建立起的欠费风险预警控制体系使公司减少了20%的欠费损失;

(3) 防范违章用电和窃电行为, 优化了用电环境。窃电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 同时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和社会问题, 危害巨大。研究表明, 80%的窃电客户是企业客户;20%的“电耗子”造成了80%的窃电损失。信用评价体系能够将这些主要窃电客户检测出来, 有的放矢, 大大节省了电力公司的人力物力;

(4) 促进了用电客户的信用提升。根据构建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 公司可以将客户信用评级的正面结果公示于众, 鼓励企业的守信行为, 使守信企业得利。在审批用电申请、增容报装、优惠电价时, 优先安排信用等级高的客户;在电网负荷紧张需要采取停、限电措施时, 优先确保信用等级高的客户的用电安全。这种激励措施促进了客户对其自身信用等级的提升, 收到了双赢的效果。

有效性评价体系 篇5

2009年美国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案(ARRA)正式颁布施行,作为该法案的附件,同时颁布了HIT促进经济与临床健康法案(HITECH)。该法案专门拨付270亿美元用于推广医疗信息技术。为配合该法案的执行,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服务中心(CMS)在2010年7月13日正式颁布了电子病历“有效使用”评价第一阶段的最终版评价指标。电子病历“有效使用”(Meaningful Use)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鼓励美国70万独立执业的临床医生和5000多家医院积极有效地使用电子病历系统,从而提高临床医疗质量和效率。电子病历“有效使用”评价指标的颁布和推广,极大地影响和推进了美国电子病历系统的发展。

鉴于电子病历“有效使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美国电子病历发展的积极影响,我国国内行业专家对于该评价指标体系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工作针对“有效使用”的概念内涵、阶段划分以及实际应用状况进行了介绍说明。本文基于国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理汇总国外文献,特别是CMS公开颁布的标准和规范文档,详细介绍了“有效使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目的、指标内涵和评

价规则。1.背景介绍

HITECH法案把在全美医疗机构推行电子病历的“有效使用”作为国家的重点工作,目的是简化病患住院手续,防止医疗错误,节约医疗成本。在美国,电子病历“有效使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推广和监管工作,由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服务中心(CMS)来负责,基于美国两大医疗保险体系:Medicare和Medicaid,制定了详尽的电子病历激励计划以及“有效使用”评价指标体系。该激励计划针对独立执业的医生和医院分别制定了激励方案,并每年针对医生和医院提交的评测资料进行评价,满足“有效使用”评价指标的予以奖励。从2015年开始,没有有效使用电子病历系统的医院和独立执业的医生,将通过医保支付方式进行经济处罚。

“有效使用”(Meaningful Use)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① 通过“有效”的方式应用电子病历系统(例如:电子处方);

② 确保电子病历系统互联互通,能够进行医疗信息的电子交换,从而促进医疗质量;

③ 医疗机构或者独立执业医生能够使用电子病历系统向医疗监管部门上报关于医疗质量和其他度量指标的信息数据。

电子病历系统“有效使用”推广的目标包括:

(1)促进医疗质量、病人安全、临床效率以及减少医疗差异;

(2)确保病人及其家属能够参与到病人的治疗过程中来;

(3)促进医院内、医院间的医疗协作;

(4)促进社区人群健康以及公共卫生;

(5)针对个人健康信息,确保提供适度地隐私和安全保护。

有效性评价体系 篇6

初中的信息技术老师应当树立起正确、客观的课堂评价理念,构建“以人为本”的课堂评价体系,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运用这门学科。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评价体系构建需要遵循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确保评价体系是立足于教学的改进以及学生的发展进步而进行的。教师要运用好课程目标的导向作用,时时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鼓励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之处。评价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或者是促进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以实现人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是单纯的简单评判优劣好坏。评价体系构建所需的发展性原则,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时时关注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以及培养,并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地给予评价,及时地通过评价体系反馈给学生其需要调整的信息,以促使其改正。

2.多元性原则。也就是评价角度、评价内容以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而且在选择评价内容时,不但要关注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要不被教学目标所局限,进而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评价的视角上老师应当充分的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在不相同的层面以及视角对学生进行评价。在选择评价主体时,要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其可以互评或者是自评,将学生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以确保不同的评价主体得以共同的参与。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评价体系建设之教师的全面评价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需形成一种多元性、发展性以及有效性共存的评价模式。信息技术课老师在评价学生时,不应当只看到学生的技能以及知识,还应当结合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习方法、情感、个性特点、状态以及效果等方面,共同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

除此之外,一个有效的课堂评价,所选取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所进行的评价,是一种即时性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当时的表现所进行的反馈活动,可以起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在每单元或者是每堂课知识教学结束后所进行的评价,是一种小结性质的评价,主要起到总结本单元或者是本堂课知识,以及学生各方面的表现的作用,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反省。

比如说,在教授苏教版初二信息技术第八课时,POWERPOINT演示软件制作这一章节时,无论在教学的哪一个环节,老师都能够给予学生一些评价与反馈。像在课堂导入时,对于一些已经学会制作简单的ppt的学生,老师要给予充足的肯定和表扬;在提问的环节,老师要及时地给予举手回答的学生奖励和鼓励,尤其是平时不太会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以及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时,对于由于粗心大意,而导致关键步骤被忽略的学生,老师要及时地、适当地对其进行批评,对于由于上课不认真听讲而导致的步骤不会的学生,老师不但要给予批评,而且还要指导其步骤、方法;在结束单元教学之后,老师还需要总结单元知识以及学生的表现。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评价体系建设之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包括学生对自我的学习兴趣以及热情、基础水平、学习状态以及方法、学习情况等情况进行的全面分析。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更加深入、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这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比如,学生在学完苏教版初二信息技术第八课时POWERPOINT演示软件制作这一章节时,学生可以考虑使用自己的照片、家人的照片制作一份ppt作品,为自己留下美好的记忆。在制作时,学生们边做边思考,考虑自己能不能使用更加简单的步骤或者是方式进行制作,是不是已经可以熟练运用ppt的各种制作方法,是不是知道各个内容的所在之处等等。在学生做完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有什么缺点,有什么优点,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专门为学生这一群体构建一个评价平台,使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全面地认识到自己,从而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进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

只有建立起“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才能够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知识技能以及个性特点,才能够使得更加有效和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始终贯穿于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中。

有效性评价体系 篇7

一、林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企业强化内部控制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经营能力、收益获取能力以及市场综合竞争实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则更多的是为了确保各项职能有效履行、各项社会公共服务项目持续开展,虽然事业单位并不具有盈利属性,但内部控制对于事业单位的重要性仍然不可小觑,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时期,是否能够顺应市场变化发展、是否能够在新时期胜任随之而来的新任务和迎接新挑战,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科学、合理、规范。而对于林业事业单位来说,只有切实加强内部控制才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及职能履行确保祖国绿化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才能够真正实现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的和谐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同时,加强内部控制能够让林业事业单位的相关研究成果实现积极的市场化转化,从而拓展市场、完善管理、优化服务,更加适应市场要求、人民需要及促进我国林业事业快速进步。

二、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

根据林业事业单位的运作特点及工作性质,对其内部控制有效性构成影响的因素,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内部控制环境因素。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了领导班子、管理理念、各项经济活动运转程序以及部门岗位配置和科学决策机制等。运行环境对于任何一项工作开展都具有基础性的影响,对于林业事业单位来说,工作责任重、任务涉及面广、人员数量多、项目运转周期长,这些内容都需要有切实的内部控制加以监督与约束,而如果离开了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将成为一盘散沙,会丧失单位内部应有的凝聚力,从而制约内部控制有效性发挥,甚至会影响到单位各项工作的持续开展。

其次,风险防控因素。风险防控,对于事业单位来说重点落在岗位不相容原则与职责分离工作的有效性与切实性上面,一旦存在模糊不清,就很可能发生权责交叉、责任不明,进而制约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表现。

再次,信息传递与交互质量因素。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信息交互与有效传递的重要性虽然不体现在提升单位经营效益及经济收益,但对于各部门良性运作及协调配合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只有具备确保信息能够快速高效传递且能够良性交互与共享的管理体系,才能够保证内部控制各项制度、措施、管理细节的有效传达与执行,也才能够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的有效性。

最后,业务执行质量及规范化影响因素。内部控制不是一个独立的管理制度,也不是一个理论化概念化的东西,要实现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升就必须将其真正落实于实际的业务层面上,如预算管理、采购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及普通资产管理、基建项目等一系列都需要得到切实的规范与加强,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价值。

三、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建设

前文我们就当前林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内部控制强化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归纳,要切实强化内部控制有效性,离不开积极而科学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建设。根据前文提及的内容,笔者认为,实现林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建设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一)搭建评价体系框架

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几个影响因素,在评价体系建设之初,我们就要进行评价体系的框架搭建。要有目的的将评价体系划分为几个有机整体。内部控制环境、岗位设置及运转、信息体系构建及运作、业务层面的制度建设及执行。只有切实将足以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体现的几个重点确定为评价体系建设核心内容,才能够让评价体系的建设具有方向性与科学性,才能够真正实现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真实评价。

(二)评价内容制定

1.内部控制环境评价

内部控制环境评价应分为管理框架搭建、人员岗位配置、监督机制建设以及具体制度建设四个方面。管理框架搭建的评价内容侧重于内部控制领导小组成立情况、相关工作机制制定及启动情况、内控专题研讨会议召开情况及人员培训情况、具体业务开展流程再造及领导组织情况。

2.岗位设置及运转

人员岗位配置的评价内容包括相关活动责任人、主要负责人落实情况、主要责任人及负责人工作开展情况、主要负责人和责任人的工作分工及岗位配置情况。

3.监督机制建设评价

内控小组内部权力监督情况、内控小组对单位内部其他部门监督权责履行情况。同时,针对不相容岗位设置及职责分离控制有关内容进行评价内容设定及操作。

4.具体制度建设评价

首先要确定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决策机制制度等配套制度的建设的具体情况,并从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及未来的发展可能性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价其是否具有有效性。

5.信息体系构建及运转

在信息体系构建及运转的评价方面,包括几个方面内容。第一,单位内部网络建设是否完备。第二,部门间信息传递端口是否统一规范。第三,信息传递是否具有周期性与规范性。第四,部门间信息是否具有共享性与互动性。第五,单位内部网络账户安全性是否达到国家要求,访问权限设置是否符合管理规范。

6.业务层面评价内容制定

业务层面的评价对于整个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业务层如果缺乏有效性,那么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再科学规范也无法将有效性体现出来。在业务层面的评价内容制定上,应根据各个制度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操作。第一,在预算管理的操作上,要重视预算具体执行情况、预算指标下达情况、预算执行差异率数据。第二,在收支管理操作上,要加强归口管理及票据控制评价力度,加强收入与支出双渠道管理规范化评价,加强举债行为的民主化水平评价,以及对账行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评价。第三,采购环节操作有效性评价主要包括采购行为合规情况评价、有关政策(如政府采购)落实情况评价、具体采购活动中变更情况的规范性与合理性评价。第四,资产管理有效性评价,要加强盘点、跟踪管理、定期核查等工作内容落实程度的考核评价。同时,要加强资产在采购、运输、管理、使用、报废回收等环节上的合规性评价。第五,在建项目有效性评价,要重视项目内容及变更的合规性评价、工程决算及资产交付合规性评价,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建设项目超概算率合规性评价。第六,在合同管理评价方面,要重视合同订立及归口管理、合同履行及操作规范两方面的及时有效评价。

(三)监督约束配套机制建设

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建设,我们还应该重视配套的监督约束机制建设,如内部审计、外部监督环境打造等,强化工作队伍、内部部门、评价队伍及管理层级等各方面的行为自律及管控力度,确保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规范与科学。外部监督环境打造,要联合社会媒体力量,加强大众在监督权履行方面的主动性与自主意识,为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化推进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高平达.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模式浅析[J].会计研究,2015,8.

[2]钱曹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研究[J].现代商业,2016,2.

有效性评价体系 篇8

1 反刍动物饲粮纤维物理体系

通常, 粪便中的纤维颗粒是从瘤胃逃逸的内容物部分, 这部分纤维对动物的咀嚼活动不形成有效刺激。有研究指出, 通过对饲喂40种不同饲粮的放牧牛粪便中的纤维长度进行检测, 发现超过3.34mm筛层的粪便颗粒所占比例均<5%, 粪便颗粒维持在筛孔0.39~1.19mm之间。还有研究指出, 长度>1.17mm筛层饲料, 能够在绵羊及放牧牛瘤胃中长时间存留。当饲料颗粒<1.19mm时, 可在绵羊及放牧牛的瘤胃中快速通过, 对反刍活动不产生刺激。当前, 对饲粮纤维的物理有效性评价已有多种方式, 其中宾州筛 (PSPS) 是一种最常用的工具。有评价饲粮颗粒分布并结合中性洗涤纤维 (NDF) 含量的PSPS体系, 有以纤维长度、含量和韧性为条件的咀嚼指数 (CI) 体系, 二者应用最为广泛。

1.1 反刍动物饲粮纤维的PSPS体系

PSPS体系用pe NDF表示纤维物理有效性示, 计算PSPS8.00mm或PSPS1.17mm以上筛层NDF在饲粮干物质中的比例, 分别用pe NDF8.00和pe NDF1.17表示。PSPS含有3个 (19.00mm、8.00mm和1.17mm) 或2个 (19.00mm和8.00mm) 筛层, 1个筛底。通常认为大于1.17mm筛层的NDF, 能够对动物的咀嚼活动形成有效刺激。采用PSPS体系计算pe NDF, 基于3个假设条件: (1) 不同筛层饲料NDF含量相同; (2) 1.17mm不同筛层的NDF对咀嚼刺激相同; (3) 各种来源饲料具有相同的NDF韧性。由于PSPS体系对数据的分析与获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操作也比较简便, 可运用于全混合日粮 (TMR) 混合均匀度的评定上。PSPS体系的应用较为广泛, 尤其在我国及北美地区, 但其假设条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PSPS体系在混合均匀的TMR方面应用较多用, 各个筛层NDF在含量上基本一致。但相关报道及研究认为, PSPS各个筛层NDF的含量差异具较大, TMR各个筛层NDF含量分别为34.5% (筛底) 、29.2% (1.17mm) 、34.3% (8.00mm) 和53.8% (19.00mm) 。通过检测各个筛层的NDF含量, 计算pe NDF更为准确。大于1.17mm筛层饲料对动物咀嚼活动的刺激是否相同, 当前尚无相关研究和报道。有研究表明, 在保证饲粮pe NDF1.17含量相同的情况下, 1.17mm以上筛层对放牧牛1kgpe NDF1.17, 采食量的咀嚼时间影响不大。对绵羊的研究可知, 尽管饲粮pe NDF1.17的含量相同, 改变1.17mm以上筛层的饲料颗粒分布, 对山羊咀嚼活动所造成的刺激有差异 (3.97vs2.64min/g pe NDF1.17) 。绵羊及放牧牛的咀嚼活动对饲粮颗粒分布造成的影响是否存有差异尚不清楚。有研究报道, 通过给绵羊饲喂不同酸性洗涤纤维 (ADL) 含量的黑麦草发现, ADL含量高的黑麦草, 比含量低的黑麦草对咀嚼活动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 (4.04vs3.90min/g pe NDF1.17) , 可见, 饲料不同的NDF具有不同的韧性。

1.2 反刍动物饲粮纤维的咀嚼指数体系

Norfor体系中的咀嚼指数是对饲粮纤维物理有效性评价的另外一种方式, 用反刍指数 (RI) 及采食指数 (EI) 进行计算。采食指数是由饲料NDF含量及采食长度因子决定的, 反刍指数与饲料NDF的韧性因子 (H) 及咀嚼长度因子 (R) 等有关。韧性因子主要反映在纤维抵抗动物咀嚼活动对其结构造成破坏的能力。其与PSPS体系相比较, 咀嚼指数体系的特点是将动物采食时间和反刍时间分别与饲粮相关物理结构建立回归关系, 分别预测咀嚼指数和采食指数, 在预测模型中考虑韧性因子。在咀嚼指数体系, 采食指数, 仅与粗饲料长度有关, 与韧性无关, 因此, 可将精饲料的采食长度因子默认为0, 反刍指数受粗精饲料的影响。小于2.00mm精料的长度因子为0, 而大于2.00mm的精料, 其韧性取决于不可降解NDF (i NDF) 在整个饲粮NDF中的比例。此体系特征为, 每一种原料都有自己的咀嚼指数, 根据每种原料在整个饲料中的比例可预测整个饲粮的咀嚼指数。该体系提出了瘤胃负荷指数 (RLI) , 计算公式为:RLI=RDS+糖) / (NDF+果胶) 。RDS所表示的是瘤胃可降解淀粉。通过回归结果可知, RLI与瘤胃内纤维降解率和p H之间呈负相关。

2 确定反刍动物有效纤维需要量的方法

Meta分析是确定翻出动物有效纤维需要量的重要方法, 它能够对同一类科学问题的多角度独立研究进行方差合并和定量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增加样本量提高参数统计功效。近些年来, Meta分析法被广泛于评价营养素于动物生理指标之间的响应关系, 以估价饲粮的营养水平。饲粮有效纤维可利用许多方法对生产性能及瘤胃健康造成影响, 利用单一响应参数给出推荐量并不完善;简单的回归方法无法考虑单个研究的权重。基于瘤胃健康和高效发酵推荐的饲粮有效纤维应满足一下条件:推荐量应考虑瘤胃可发酵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优化目标应考虑多种相关参数, 而不是单纯性的某一参数。重点考虑乳脂率、瘤胃内p H及DMI等参数;推荐量应使目标参数达到理想范围, 而不是固定值。

3 反刍动物有效纤维需要量

饲粮纤维是维持瘤胃功能, 预防瘤胃酸中毒 (SARA) , 保证动物持续高产的重要营养因素。关于反刍动物pe NDF相关参数所具有的推荐量比较多。相关研究指出, 选用Meta分析方法, 可把pe NDF1.17作相应自变量, 随着饲粮pe NDF1.17水平的提升, 瘤胃内p H线性上升, 维持在6.15~6.26区间内。饲料颗粒长度除了对动物唾液分泌量及咀嚼活动造成影响之外, 还会对动物的DMI造成影响, 研究指出, 将饲粮粗饲料粉碎长度适当降低, 可实现绵羊 (0.92kg/d vs1.08kg/d) 及放牧牛 (20.0kg/d vs23.3kg/d) , 在DMI的有效提高, 并可通过增加饲料现有表面积, 实现饲料在降解速率方面的提升.若饲粮pe NDF大幅度降低, 会降低纤维分解菌活力, 增加SARA的发生风险;若pe NDF含量过高, 会导致饲料效率的降低, 降低动物DNI。有研究指出, 将pe NDF8.00作为自变量, 另将pe NDF1.17同样作为自变量, 而将饲料效率、瘤胃内p H及DMI等作为优化目标, 可以确定放牧牛饲粮准确的pe NDF范围。有学者指出, 各种有效纤维表述形式预测相关参数的准确性不同, 如pe NDF8.00对DMI预测比pe NDF1.17更准确;而pe NDF1.17比pe NDF8.00预测咀嚼活动更准确。基于此, 可采用Meta分析方法, 以保证动物高产 (饲料效率、乳脂率及DMI) 及瘤胃健康 (发酵模式和p H) 为目标, 优化出对放牧牛饲粮更为适宜的RDS、pe NDF和FNDF的供应模式, 以完善碳水化合物平衡指数 (CBI) 体系。该体系以影响瘤胃内p H和营养要素为核心, 采用Meta方法, 在瘤胃健康状况下, 促使动物高产目标的实现或达成, 为了完善反刍动物营养需要提供定量数据。

放牧牛等多种反刍动物是否具有一致的有效纤维需要, 至今还不清楚, 但有研究指出, 小反刍动物与放牧牛、肉牛等相比, 对高精料饲粮在适应性更强, 对较低的瘤胃内p H也能够耐受, 究其原因, 可能是在进化过程中与小反刍动物生态方面具有独特性相关。另有研究指出, 饲粮pe NDF8.00>7.7%, 则可对奶山羊发生SARA等予以预防, 可实现饲粮pe NDF8.00 (20.4%vs8.3%) 及pe NDF1.17 (24.2%vs18.6%) 的降低, 当奶山羊的瘤胃内p H降低时, 瘤胃纤维分解菌相应乳脂率和数量却未曾降低。可见, 以放牧牛为基础得到的纤维需要量, 不适于小反刍动物。

4 结语

反刍动物是粗饲料的主要利用者。运用瘤胃调控手段, 促进瘤胃微生物的最适生长, 以实现动物体对粗饲料的最佳利用, 将是粗饲料开发利用的根本所在。通过对影响瘤胃纤维降解的主要因素及其调控技术实现对粗饲料的最佳利用, 对人类开发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生产更多的动物产品以解决因资源紧缺造成的生存危机, 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在诸如绵羊或放牧牛等反刍动物的消化活动当中, 饲粮有效纤维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对动物高产、保证瘤胃健康及维持瘤胃内环境的稳定等, 现实意义凸显。本文通过对饲粮纤维物理体系及有效性评价方式进行简要分析, 确定绵羊或放牧牛等反刍动物物理有效纤维需要量的方法, 最后对绵羊或放牧牛等反刍动物有效纤维需要量分析, 以期为生产当中不同体系的合理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有效纤维,放牧牛,绵羊,Mela分析

参考文献

[1]Smith LP, et al.Animal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upper aerodigestive tract: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with review of their utility and limitations.Part A.Chemically-induced de novo cancer, syngeneic animal models of HNSCC, animal models of transplanted xenogeneic human tumo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06, 118 (09) :2111-2122.DOI:10.1002/ijc.21694.

[2]杨永新, 等.反刍动物日粮物理有效中性洗涤纤维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 2011, 38 (4) :5-10.

[3]Turner TT.The study of varicocele through the use of animal models[J].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2001, 7 (01) :78-84.DOI:10.1093/humupd/7.1.78.

[4]张吉.反刍动物日粮纤维的研究进展[J].饲料博览, 2003 (10) :8-10.

[5]Yeh J;Kim BS;Gaines L.The expression of hyperpolarization 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 gated (HCN) channels in the rat ovary are dependent on the type of cell and the reproductive age of the animal:a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J].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Endocrinology, 2008, 6:35.DOI:10.1186/1477-7827-6-35.

[6]呼和, 等.外源纤维酶在反刍动物胃肠道中主要作用部位的探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9 (21) :66-67.

有效性评价体系 篇9

关键词:内部控制有效性,过程评价,结果评价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对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世界各国没有统一的定义和标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第一章第二条对有效评价方法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内部控制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过程评价是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监督评价与纠正、信息交流与反馈等体系要素的评价。结果评价是对内部控制主要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

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现状:张颖、郑洪涛提出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对合规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王照、朱熙和提出有效的内部控制应该包括有效地设计、有效地运行及有效地事后控制。中国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营业部课题组提出内部控制有效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政策和措施没有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二是在设计完整、合理的基础上, 内部控制应具有可操作性。

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中山大学和深圳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联合课题组提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指标由内部环境 (19个指标) 、风险评估 (8个指标) 、控制活动 (12个指标) 、信息与沟通 (6个指标) 、监督检查 (6个指标) 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出具评价报告、独立董事和监事会是否发表意见等七部分指标组成。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办公室分行课题组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把内部控制的5个要素细化为23个三级评价指标。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度量

借鉴银监会《试行办法》, 本文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度量, 过程有效性的衡量从内部控制的五要素角度选取指标, 结果有效性的衡量采用《试行办法》规定的结果评价指标进行衡量。

从内部控制五要素角度, 控制环境一般包括公司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方面, 因此, 在度量时本文共选取了6个指标;风险评估最重要的是管理层对待风险评估的态度及其采取的行动, 在度量时从这个角度入手共选取了3个指标;控制活动包括很多方面的事项, 对其指标的选取不太可能做到全面, 共选取了3个主要的指标对其衡量;本文选取了3个主要指标来反映公司管理当局的沟通情况, 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公司信息沟通情况, 但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外部评价和内部独立性可以综合反映监督情况, 本文选取了2个外部评价指标和1个内部评价指标衡量监督情况。银监会《试行办法》规定银行必须披露其规定的内部控制指标, 并且规定这些指标的控制比例, 因此可以采用银监会规定的指标来衡量企业内部控制的结果有效性。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的设计

本文在参考《试行办法》、借鉴有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从内部控制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个方面来设计评价指标。

1. 过程评价

2. 结果评价指标

结果评价采用银监会颁布的《试行办法》公布的结果评价指标来衡量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具体指标如下:

参考文献

[1]王留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 2009.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 (银监会令[2004]9号) .

有效性评价体系 篇10

1 医学职业精神教育

我国外对于医学职业精神的教育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普及, 并且在实际的操作中普遍应用。我国医学的职业精神历史悠久, 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规定, 医术要高标准、高要求且要有仁爱之心。但现代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尚处在初级阶段, 亟待深入探讨和完善。

2 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不足

现在每个人对医学职业精神的教育都持有高度重视的态度, 但是医学职业教育的系统不够完善, 只有教没有评, 在教与评之间存在缺口, 在职业精神教育上存在形式化, 造成不科学的效果。因此构建有效的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是现实需要, 由于重视度不够所以在构建的过程会出现一些问题。

第一, 人们对于教育评价体系的认识度不够, 现阶段我国的医学教育工作主要落在知识技能上的教育, 对于知识技能教育的考核标准和评估体系都有完整的规范, 人们的观念还没有转向对精神教育上。现实中教育部明确规定了课程设置添加与职业精神相关的内容, 但是在实际考察中并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考核, 因为没有明确的参照标准。

第二, 评价指标的内容和标准不明确, 这一领域还处于空白。职业精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对于指标的选择和判定标准众说纷纭, 给界定带来很大的困惑。美国在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医学职业精神教育显性和隐性课程:顾名思义, 显性课程就是在课程设置上直接加入职业精神理论教育;隐性课程是指在教学上和知识技能教学相结合, 开展多样性活动, 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到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要性。现在国内外虽然都有相应的课程但是在检测标准上还都没有设定, 这样就造成了对医学职业精神判断标准的难度。

3 构建有效的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

3.1 构建精神教育评价体系的原则

所有的行为都要有一定的原则来规范并作为指导, 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评价体系也应遵守一定的原则, 根据医学职业精神的特殊性和教育界的经验分析, 构建有效的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应遵守以下原则:

第一, 承顺性原则, 大多数人认为医学是无国界的, 但是对于医学职业精神来说是有区别的, 国外现今在医学领域的职业精神教育所取得的成就, 我们是可以借鉴的, 但是不能照搬照抄, 要结合我国的国情, 结合我国的人文信息文化、经济、政治以及现在的社会情况, 承顺国外的优秀经验再在本土上进行创新。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讲究的是仁爱礼智信, 对于精神教育来讲属于继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3]。所以, 要注重对本土的优秀文化的延续, 将这些融入到现代的文化理念中, 应用到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中, 才会更有效的监测我国的医学职业精神的教育状况。

第二, 延展性原则, 医学职业精神的教育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是单靠完成教学就可以达到的, 需要在学、用中循序渐进的体会。在教学中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实习中结合理论进行操作, 这是一个延伸性的阶段, 在临床应用上通过理论知识和理论经验进一步整合到一起, 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更好的完成医学职业精神的教育工作, 同时也是遵照延展性的原则来开展工作。只有遵照延展性原则, 对不同阶段的教育结果进行测评才能全面的、合理的、科学的掌握好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尺度。

第三, 有效性原则, 要明确评价体系构建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教育教学, 有效性原则显得尤为重要。要明确什么是评价、为什么评价和怎么评价, 即指标、问题、标准。遵照有效性原则不但可以验收教育效果, 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精神的教育课程设置、方法的及时革新以及定向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在实际工作中体现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原则。

3.2 构建评价体系的指标的界定

在构建评价体系上最重要的就是指标的界定, 检测医学职业精神教育是要遵守原则, 依据原则进行行为的考量, 在招标的界定上可以依据我国多年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等内容为主要指标。

第一, 必须将仁爱放在首位, 这不仅是传统美德的首位更是医学的性质所决定的。医学作为技术性学科被广泛接纳,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医学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以前不可能完成的疾病的治疗, 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矛盾也随之发生, 医患关系恶化问题、医德低下事件频现。现在对医学是一门技术学还有多少人投赞同票?有多人在探求医学的本性?所以医学的本性似乎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那么在评价体系中就要纳入医学本性这一指标, 我国历史记载“医乃仁术”并不是空谈, 所表达的就是仁爱和技术。所以将仁爱放在首位是对精神教育最好的诠释。

第二, 智慧, 对于医学来说智慧就是精益求精, 医学是一个不断进步发展的学科, 对于一个技术性的学科来讲, 只有跟上发展的进程并不断探索新的方法才不会被该领域所淘汰。智慧对于医学来讲再贴切不过, 因为医学领域没有完全相同的疾病,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 这就对医学的要求更加苛刻, 所以只有精益求精才能完胜。

第三, 诚信、礼貌沟通, 对于职业精神来说, 这是基本的要求, 各职业精神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医学的职业精神要求医生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 对待患者有礼貌, 诚信待人接物这也会免去很多不必要的医患纠纷。法制社会, 稍有疏忽就会造成医患关系紧张, 所以现在的医学工作者除了要掌握必要的技术外还要有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协调处理能力。在医学精神教育中要具备沟通和协调能力, 减少社会矛盾。

4 总结

现今我国的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领域存在着严重的空缺问题, 教的同时不能进行及时的评, 存在问题不易被发现和解决。研究探讨在教育评价体系中要遵照承顺原则、延展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并将我国的仁、义、礼、智、信贯穿在体系之中, 这样才能在教与评之间建立科学、有效、合理的桥梁, 弥补在这一领域的空缺, 构建有效的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储全根, 尤吾兵.论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的有效构建[J].现代医药卫生, 2015 (17) .

[2]李亚平, 陈翔, 田勇泉等.美国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 2013 (03) .

[3]李亚平, 陈翔, 陈金彪等。实习医学生职业精神评估体系的实证研究[J].医学与哲学, 2015 (10) .

有效性评价体系 篇11

一、效果标准

效果是指由某种因素造成的结果,它强调的是教学的最终成效。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以教学目标的设定为依据的,课堂上的一切有效话语都指向教学效果。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提出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态度。[1]接受过教师专业化体系培养的师范生,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讲授技能都有过较多的涉猎。然而课堂的讲授话语绝不简单等同于播音员的关于事实陈述的朗读,也不等同于主持人在舞台上用深情的独白感染每一位观众,更不等同于相声演员插科打诨地抖出一个个预设的包袱。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就应该对整个教学过程负责任。教师在备课时应仔细思考课堂上的教学话语是否都有相应的“效果指向”,比如,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这句话讲述后,会引起学生怎样的思考?等等,而绝非是在课堂上只是凭借着头脑中的一个大概印象,“现编现用”,这样的课堂讲授,既没有话语逻辑,更谈不上话语的“效果”了。在当前大力推进“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错误地理解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把课堂交给学生”的理念设计初衷,在这些课堂上很少能听到教师较为完整、流畅的话语表达,教师的课堂话语中多半充斥着的是一些诸如“大家思考思考”,“有什么问题请大家提出”的过渡性提示话语,偶尔的一些流畅的讲述话语也都是事先准备的由华丽词藻堆砌的“贯口”,而平实、质朴的课堂讲授话语难以寻觅了。这样看似热闹的课堂充满了一种迷惑性。教师的诸多“非话语”的表演冲淡了课堂的话语传递气氛,这样的课堂教学话语何以有“效果”?

二、效率标准

教师每一节课的授课时间是固定的。如何在这有限的45分钟内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个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这里的效率源于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最优化”的命题,即在各种可能的方案中,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取得最好的效果。这是有效话语探究的关键所在。在有限的时间里,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精炼的含义,是提高话语效率的重要途径。关注话语的“效率”是对“效果”更进一步的要求,即在有“效果”的前提下,如何合理分配讲授话语各部分的时间,以达言简意赅之境。一个认真钻研教材、学识渊博且擅于思考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总会感到有很多内容要讲。然而每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比重有所不同,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备课中所准备的内容进行筛选,从而突出重点,在讲授过程中有的放矢,使得整节课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效率,实现“教学最优化”。切实提高教学“效率”,除了在备课过程中的精心准备,更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应变。有的教师在课前预设了一套“连环启发”,以为学生都会在自己预想的“轨道”中层层推进。可到了课堂上,学生不一定都是顺着教师的启发思考的,各式各样的“思维火花”在教学过程中生成,而一些固守“课前预设”且准备不充分的教师,往往会拘泥于某个“启发环节”,变着花样“引导”学生接近“预设答案”,而就在这样的“无力的牵引”过程中,宝贵的教学时间流逝了,学生不但没有获得相应的知识,反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迷失了方向,丧失了思维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效用标准

所谓“效用”,其强调的是教师有效话语对学生的影响。任何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话语都不是单纯的事实陈述,教师的讲述中一定包含了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语文学科而言,小到对课文的示范朗读,大到对文章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的分析,都蕴含着教师的个人价值判断,同时也彰显着一种正向的教育性导向。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是坚持“文道统一”。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文”指语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属智育的范畴;“道”指语文教育中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教育,属德育的范畴。[2]这一原则和“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一般教学原则是相一致的。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在谋求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双重发展方面寻找突破口。如果说“效果”与“效率”是基础性要求,那么“效用”则属于发展性要求。中学作为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递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作为集“人文性”、“工具性”于一体的语文学科,仅仅做好“双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努力寻找教学“效用”的突破口,在语文学科特有的“科学性”与“思想性”中找到新的平衡,将思想的指引蕴含于“大语文”[3]学科文化的熏陶之中,以达“春风化雨”之境,从而避免空洞的说教所造成的学生认知情感层面的抵触。这一层“有效”的话语讲授直接关系到学生正确“语文观”的形成。“语文观”这个概念来源于哲学中的“世界观”。世界观是指人对世界总体的看法,包括人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4]因此,“语文观”就是人们对语文总体的看法。这样的一种看法,既包括对于语文学科知识、情感层面的认知,更有对于语文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理解与建构。达到这一层面对于“有效”的要求,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就能够实现了。

此外,任何一种评价都包括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外部评价通常是由外在于教师的各种评价指标构成,如建立“教学有效话语评价表”分别从“效果”、“效率”、“效用”三方面对教师授课进行量化测评;组建“学科教学评议小组”深入课堂,对教师的“教学有效话语”的实施进行现场观摩并给予相应的质性评价等。内部评价又可称为自我评价,这是通过教师对自身教学过程监控与反思的一种评价方式。教师可以从备课开始,对照准备的授课讲稿,仔细揣摩讲稿文本的遣词用语是否符合“有效”的标准;在讲课过程中,应根据学情及时反馈,机动地调整讲授的话语表达策略:如碰到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应及时变换讲授方式,旁敲侧击以求触类旁通,而不是纠缠于细枝末节,阻碍正常教学的进行;如发现学生对某个问题理解较快,则可以调整讲授计划,及时推进教学进程。总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教学有效话语”当做教学目的,更要将“教学有效话语”内化为一种具有高度引领价值的教学原则[5],只有这样,“教学有效话语”才能真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那些“为有效而有效”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只会使“无效”充斥课堂。

参考文献:

[1]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5-56.

[2]曹周天.关于如何开展“文道统一”语文教学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1(7):54-56.

[3]笔者曾给“大语文”下过一个定义:“大语文”不同于“泛语文”,它是以语文特有的视角,通过对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综合训练,达到增长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修养的教育模式。

[4]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810.

[5]参见(苏)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原文的表述为:“可见,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并不是一种什么新的教学形式或教学方法,而是教师工作的一项特殊原则,是解决任何教学教育任务的一定的工作方法,它专门用于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在较少的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最大的效果。”笔者受上文论述启发,将此观点套用至“教学有效话语”中。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学伦理学研究”(项目编号:12JJD880013),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条件下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实验研究”(项目编号:ABA14010),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未来趋势研究:基于‘质量提升范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视角”(项目编号:2015Y05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有效性评价体系 篇12

对现行高职英语教学评价的反思

长期以来, 在我们的课堂里, 由于单位班级人数多, 学生的英语基础个体差异较大, 教师大多还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 其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到接受, 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背诵、练习, 以最大程度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而目前对高职的英语教学评价主要沿用了普通高中教学评价模式, 即以基础语言知识为本、以各项考试成绩为主要参照标准。教育评价可分为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显而易见, 现行高职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过多地依赖于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方式尽管有其自身的一些优点, 但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它会直接造成教学目的偏差。过分强调考试分数的作用与意义, 使学生被动而机械地成为考试的“机器”。而且它也会导致学习方法的僵化。由于现行的针对高职的各类英语考试尽管已经削弱了对传统语法知识的偏重, 但还是会较多的涉及词汇和语法的考察。所以学生往往只重视语言知识的记忆与背诵, 而忽视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 传统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能动性及创造性,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更不利于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上的改革。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原则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面对各种各样的评价方式, 无论手段和方法有多么的不同, 英语教学中的评价原则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学生主体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信心;应有益于学生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 从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在评价过程中, 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 关注学生的能力提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是教师教学评价设计和操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提供给学生参与评价过程的机会,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对自己的评价。使他们了解评价, 体验评价过程, 并产生信心、成就感, 既而主动学习, 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2. 评价与教学协调统一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 评价起着“指挥棒”的作用。教师要客观分析和认真研究评价结果, 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并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提出建议, 给予指导。此外还要注重实效, 合理恰当使用手段。所以无论是评价还是教学, 都必须是互为具体条件, 而不应把两者对立或独立开来进行分析。

3.评价多元化和多样性的原则

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 应建立开放和宽松的评价氛围, 鼓励学生、同伴、老师以及家长共同关注和参与评价,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既关注结果, 又关注过程;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等。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方式及阶段性发展水平等设计不同的评价目标, 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评价。

多元教学评价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教学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证课程改革的成功, 评价体系的改革必须同步进行。英语课程的评价要体现主体的多元性和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是基础教育最常用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而终结性评价通常采用考试的方式。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形成性评价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 其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 以激励学生学习, 因为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重要。形成性评价应坚持以正面鼓励、肯定性评价为主, 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 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自我提高。

下面是为高职学生英语课程设计的总体评价表, 表现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具体来说, 根据以上原则, 高职英语多元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课堂表现的观察

观察是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课堂里观察学生学习的几个方面, 如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情况, 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以及课堂纪律等。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行为, 并尽可能用多的方法来收集数据, 使数据系统化, 科学化。

2. 课后作业

主要是包括课堂后的各类作业, 可以是笔头或口头的作业。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如果能准时完成就能让学生得到5%的分值, 而另外的5%则要看作业完成的质量。要尽量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 利用课后作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3. 小组活动表现

这一部分是根据一些布置给学生团队的任务完成情况来确定分数的。教师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要充分重视。因此小组活动的评分采用个人自评、团队成员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即考察了个人对自己的反思能力, 团队成员的合作与评价能力等方面, 能较综合地反映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的各种能力。

4. 课文背诵

对于高职学生, 在强调能力的同时还是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 教师鼓励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课文段落来背诵, 并有教师最后抽查评价。只要学生能完成背诵任务就能得到分值。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 如没有完成则鼓励其下次补上, 或可以适当降低难度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为主。

5. 单元测试和期中测试

测试是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方式。传统英语教学基本上是依赖这种方式来评价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情况的, 因此还是有其可取之处。除了记录具体的分数外, 教师还能变化考试的方式和评价方式, 特别是可以根据单元课文内容来灵活单元测试。例如可以试行项目报告、表演、小论文、演示等方法, 力争科学地, 全面地考察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所具备的语言能力。

6. 附加分

这部分是教师根据学生参加各种英语课外活动或比赛情况来灵活控制的。原则上, 只要学生能参加这类活动就能相应得分。鼓励学生多途径地接触英语, 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7. 出勤率

这是学生学习态度的最直接的一种反映。通过教师对学生课堂出勤率的记录, 可以很好地督促学生准时地参与课堂活动。也使教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有个动态的观察。

结束语

建立一套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无论是对新课程教学改革还是对实际的高职英语教学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其实, 对学生的评价无时无刻都在进行, 教师应首先要做到实事求是, 有一颗真正爱护和帮助学生的真诚之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评价方式应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并应注重评价活动的质量和使用方式, 让学生感到评价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不能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通过评价, 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进步和不足, 并能及时反思、调整, 树立自信, 更加自主地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建立一种适合高职生的素质教育评价方式将有利于技能性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而以多元评价体系进行教学评价, 内容是全面的, 方法是多样化的, 对学生的评价也是较客观和准确的。它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更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新的教学条件下, 教师更应积极思考多元评价体系的构成元素和实施效果等, 使它朝着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马越.高职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年第19期.

[2]李静纯.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M].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1.

[3]罗少茜.英语教学种的行为表现评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模块式教学法下一篇:情境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