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实践教学

2024-06-27

三层实践教学(共12篇)

三层实践教学 篇1

我们知道古诗文的阅读理解一般要经历三个层次:读的层次、译的层次、悟的层次。“读”是初步感知古诗文,“译”是初步读懂古诗文,“悟”是就是阅读者通过阅读、理解文本,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在头脑中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感受作者的所见、所思、所感,并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获得自己的所思、所见、所感。同时获取语文知识、习得语文能力。

为了有效的帮助学生由“读”到“悟”地学习古诗文,在教学中一般需要五个步骤。我将其归纳为:明句读、揣诗意、悟诗情、析手法、品文化。

明句读——读准字音、读准韵脚、读准节奏、读通句子。是围绕“读”这个层次进行的,一般在教学的开始阶段。

一、要读准节奏

古诗文的构词、构句方式有别于现代白话文,与我们的日常用语更是悬殊,让初学古诗文的小学生很是头疼。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第一学段的学生,教师更要做好示范读,在教师的大量示范作用下,学生才能循序渐进地熟悉、掌握古诗文的构词、构句方式,从而读准古诗文的节奏,厘清古诗文的句读。将古诗文读得通顺、流利、有感情,以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意思。教师示范读的量,应随着学段的增长,呈阶梯式下降:第一学段示范读的次数要多,并且不能仅仅有示范读,还要有带读。朗读时语速要稍慢,节奏要明显。二、三学段的示范读次数逐步减少,逐渐过渡到教师只是在学生读不准节奏的情况下,教师才予以示范,直至学生能自己准确地读出节奏为止,此之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二、读出感情

言为心声,语言总是会表达一定的情感的。通过文字,我们同样地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朗读就是要将无声的文字、看不见的情感,通过朗读者的理解,用有声的言语表达出来,所以有感情地朗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文本的过程,是内化语言的过程,也是体悟作者情感且熏陶自我情感的过程。“腹有诗书气自华”,由“诗书”到“华”的过程仅仅有阅读是不够的,朗读也至关重要,因为朗读才最能体现情的流露和宣泄。“华”的根基重在“情”。小学生朗读古诗文,要在指导他们朗读好白话文的基础上进行,要由古诗到古文(相对于文来说,诗更容易把握情感),要引导学生利用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去表达文字所蕴含的情感。朗读训练在第一学段要有大量示范,引导学生模仿。在二、三学段,逐步降低示范的频率,让学生试着自己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去处理朗读情感,即逐步由仿到创,积累朗读经验。对学生朗读的要求不能过高,不能以播音员的水平去要求学生。只要朗读者认为自己读出了感情,而听众也听出了感情即可。

揣诗意——思考、揣摩、读懂诗的大意。是围绕“译”这个层次展开的。是“读”和“悟”的衔接。

近年来,小学语文界提出,小学古诗文的教学,不必逐字、逐词、逐句的讲解。小学生学习古诗文可以“不求甚解”。对古诗文的理解也不必要求一步到位,不必求深求透,只要从总体上把握即可。这是符合儿童认识水平的。但我以为这只应针对以前古诗文教学中太过注重字、词的译释以及不分场合地直译的现象而言的。在此切不可矫枉过正地认为古诗文教学不再需要对字、词的翻译和解释了。“不求甚解”并不排斥对古诗文中关键性的重点字词,即文眼或诗眼的理解。那样,会使得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止于肤浅,且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也得不到提高。也为学生更进一步地阅读古诗文,人为地设下了樊篱。所以对重点字词,不能只是整体性模糊的理解,只有理解准确,这个字词才是活的,才具备了迁移的功能。当它在其它古诗文和现代文中重新出现或组合出现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具体到各个学段,古诗文教学“译”的侧重点应该是有分别的。第一学段的古诗文浅显易懂,画面感强,且学生的年龄偏小,应侧重于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文的大意,这样易于让学生获得阅读古诗文的成就感,树立阅读古诗文的信心。在二、三学段,我们则应该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同时要渗透一些古诗文语法结构的教学,使学生逐步积累古诗文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地阅读古诗文打下基础。

悟诗情——体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析手法——分析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品文化——品味古诗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哲学观等。他们是围绕“悟”这个层次展开的。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

所谓“悟”,我以为就是阅读者通过阅读、理解文本,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在头脑中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感受作者的所见、所思、所感,并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获得自己的所思、所见、所感。这里的关键词是“想象”,可以说“悟”是以想象为基础的。首先是“悟境”,即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要想象出古诗文文本所呈现的画面。也就是要能在头脑中将文本呈现的画面、叙事,进行实时“放电影”。让学生自主再现古诗文所描述的内容、意境,达到“悟境”的目的。其次是“悟情”,情由境生,进入到古诗文的“境”,即令是小学生,他们在老师的点拨下,也会较好地体悟古人在诗文中所寄托的情感了。

感知了古诗文的“境”,体悟到古诗文的“情”。分析古诗文的修辞手法、抒情方式,品味古诗文所蕴含的文化积淀。将更进一步提升学生古诗文的欣赏能力和文化品味。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古诗文的妙处,从而更喜欢学习古诗文。

“三层五步”古诗文教学法的运用,要结合各学年段的特点以及所教古诗文体裁、题材等特点,或重于“读”,或重于“译”,或重于“悟”。如:低年级段的古诗文教学重点要放在“明句读”“揣诗意”上,而高年级段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悟诗情”上等。

抓住古诗文教学“三层五步”教学法这根主线,我们还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效率。

第一,用图画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对于画面感较强的古诗文,我们可以利用图画去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如:低年级《赠汪伦》的教学。先让学生看插图,再让学生对照插图结合文后注释说说诗的大意。到了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之后,还可以让学生给古诗文配上插图。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诗(文)与画的结合机制,使学生一读到具有画面感的诗文就会在脑海中浮现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

第二,用音乐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我以为“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指“诗”只有与“歌”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展示诗的灵性与魅力。我们知道,古人并不是“读诗”,而是“吟诗”的,也就是把诗当歌来唱。“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吟诗的境界更是人生的境界。所以,给诗文配上合适的音乐吟诵,将诗文填入合适的曲谱去歌唱,必能拨动孩子们那充满童稚而纯真的心弦。

第三,用生活经验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由于小学生阅读经验、阅读水平有限,其由“境”生“情”的能力自然有限。所以很有必要帮助学生将文本的“境”与学生生活中的“境”联系起来,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境”里“情,去观照文本中的“境”里“情”,从而体悟作者之情。再由体悟作者之情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如:体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所表达的思乡之情时,就可以根据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去体会王维在异乡的思乡之情。

第四,用多媒体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也为古诗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动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感人的视频,已将古诗文所描述的情境无限拉近到学生的眼前。使学生没有了时空隔离感。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教学中,当教师呈现一组精心编辑的古代战争后到处是战争废墟、人民流离失所的视频时,学生对杜甫那种听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后的“喜欲狂”的心情自是能深切感悟了。

由于小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多媒体影视资料所呈现的情景是帮助学生悟情的有效辅助手段,在低年级甚至可以作为主要手段,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人生经验及阅读经验的丰富,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体悟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所在,使古诗文教学从视觉语文向思维语文转化。

第五,用作业练习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精巧的作业设计,能很好地解决古诗文教学的重难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里对“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佳节”的理解。可设计如下练习:王维“每逢重阳节倍思亲”,那么,他还会在那些节日里倍思亲昵?完成下列填空:“每逢()节倍思亲”。当学生填上: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名称,并高声吟诵时,佳节的意思自然明了,节日里思亲之情更是能感同身受了。

摘要:古诗文“三层五步”教学法“读”是初步感知古诗文,“译”是初步读懂古诗文,“悟”是就是阅读者通过阅读、理解文本,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在头脑中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感受作者的所见、所思、所感,并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获得自己的所思、所见、所感。为了有效的帮助学生由“读”到“悟”地学习古诗文,在教学中一般需要五个步骤。我将其归纳为:明句读、揣诗意、悟诗情、析手法、品文化。“华”的根基重在“情”。在二、三学段,逐步降低示范的频率,让学生试着自己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去处理朗读情感,即逐步由仿到创,积累朗读经验。是围绕“译”这个层次展开的。是“读”和“悟”的衔接。小学生学习古诗文可以“不求甚解”。他们是围绕“悟”这个层次展开的。感知了古诗文的“境”,体悟到古诗文的“情”。“三层五步”古诗文教学法的运用,要结合各学年段的特点以及所教古诗文体裁、题材等特点,或重于“读”,或重于“译”,或重于“悟”。如:低年级段的古诗文教学重点要放在“明句读”“揣诗意”上,而高年级段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悟诗情”上等。如:低年级《赠汪伦》的教学。所以很有必要帮助学生将文本的“境”与学生生活中的“境”联系起来,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境”里“情,去观照文本中的“境”里“情”,从而体悟作者之情。如:体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所表达的思乡之情时,就可以根据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去体会王维在异乡的思乡之情。

关键词:古诗文,三层五步,读、译、悟

三层实践教学 篇2

陈红芳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在这一基本理念下,教师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按照新课程教学理念,结合我们学校推行的“三层五步”教学模式,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做了一些探索性尝试,现就怎样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增强教学效果,谈一下个人的心得体会,希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情景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感官不能被调动,思维不能被激活,不能形成活跃的学习和探讨氛围,就体现不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尤其是对于我们学校的高中学生来说,基础比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的兴趣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情境创设就显得格位重要。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使学生在不经意间融于教学过程,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1)利用数学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如在讲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可以引入这样的教学情境:杰米是百万富翁。一天,他碰到上一件奇怪的事。一个叫韦伯的人对他说:“我想和你订个合同,我将在整整一个月中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1分钱,以后你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说:“真的?!你说话算数?”

合同开始生效了,杰米欣喜若狂。第一天杰米支出1分钱,收入10万元。第二天,杰米支出2分钱,收入10万元。到了第10天,杰米共得100万元,而总共才付出5元1角2分。到了第20天,杰米共得200万元,而韦伯才得5千元多。杰米想:要是合同订二、三个月该多好!可从21天起,情况发生了转变。

第21天杰米支出1万多,收入10万。到第28天,杰米支出134万多,收入10万。结果,杰米在一个月(31天)内得到310万元的同时,共付给韦伯2千1百多万元!杰米破产了。

(2)动手实验引入数学问题

学生亲身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往往能给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椭圆定义的教学中,可改变教师画,学生看的传统做法,课前可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椭圆。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画图过程,得出椭圆的定义,可加深学生对椭圆定义的理解,特别是对定义中的2a>2c这一条件留下深刻印象。

(3)创设古诗词型问题情境

以高中数学必修2的三视图教学片断为例: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引出课题。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哪位同学能说说苏东坡是怎样观察庐山的吗?都有什么感觉? 生: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都得到不同的效果。

(在我让全班学生来朗诵这首诗时,很多学生在笑,数学课怎么上语文了 ?觉得这节课是个谜,提起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跨越学科界限,让苏东坡的一首《题西林壁》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再从诗歌中提炼出隐含的数学知识。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意识,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中的“美”。)

师:回答得非常好。可能有些同学会纳闷,今天老师上数学课怎么会念起古诗来?其实,这首诗隐含着一些数学知识。它教会了我们怎样观察物体,这也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的三视图。

(4)利用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根,如果就事论事的讲解也未尝不可。但要真正理解它的意义和价值,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并进行抽象概括,就显得十分必要,可以让学生理解“二分法”的本质。

如:教师手拿一枝钢笔,问那位学生可以在一分钟内猜出它的价格,话音刚落,学生都跃跃欲试。一名学生猜30元,教师说高了。“20”“低了”,随即在高了、低了的一片喊声中,慢慢接近了真实价格。由此引入二分法。

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具体现实情境到抽象数学模式的“数学化”提炼过程。

三、问题情境创设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问题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有效,那么在情境创设上就不能随心所欲,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创设情境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有针对性。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紧扣课题,要能揭示数学概念或规律,要直接有利于当堂所研究的课题的解决,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体现出问题情境的典型性。

二是要考虑花、苗、种子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要考虑到花、苗、种子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注意提升花类和苗类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要激发种子类学生的兴趣,要让每位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计教学中得到发展。

三是要体现启发性。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首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必要时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不可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四是要注重课堂互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要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受益。为调动学习、探讨气氛,增强教学互动性,对于问题情境,可引导种子类学生提出问题,因为种子类学生求知欲相对较差,但好奇心一般都比较强,利用这一点,教师可引导种子类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而提升种子类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程度;接下来,教师可引导苗以及花类学生对种子类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真正做到让学生一直参与课堂,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

三层实践教学 篇3

关键词:分层;适时指导;比赛情境;组合动作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2-0044-02

认真拜读了发表在《体育教学》2013年第2期中赵超君老师的《球类教学的三层境界》一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有了新的感悟,现与大家一同商榷,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学会”是球类的基础,分层使其各得其所

赵老师在文中提到,“脱离了攻防对抗和比赛活动的球类教学实质是淡化了球类教材在体育课程中存在的价值。止步于“学会”状态的球类教学只是一种“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和假把式”。此前,我非常认同赵老师的观点,也一直践行着这一现实理念。然而,经过常态课的洗礼后,现实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简单。如我所愿,这学期我任教七年级学生,上学期经过几次课的球性和运球练习,我试着让学生进行半场四对四的教学比赛,在比赛之前,详细的介绍了规则以及注意事项。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比赛中出现问题,然后再进行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指导。谁知,事态不是向我想象的方向发展,学生不仅球拿不住,运不了,多次走步,还一窝蜂追着球跑,防守时拉、抱、推,甚至绊的动作屡屡现身。

反思之后,我认为必须调整上课的策略,只能回到以球性和运球为主的技术教学步骤中,让学生有一定的球性基础后,再进行传、运、投等技术动作的学习,然后再组织教学比赛。期间我在规定套路中有了赵老师的一些理念的渗透。比如,经过几课时的球性和运球教学,初步掌握了学生的球类基础,根据学生球类基础进行了分层,基础好的学生进行教学比赛。基础一般的学生进行直线、曲线、急停急起,运球过障碍等练习,还穿插投篮、传球等简单练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由我和骨干进行基础的球性练习,让他们拿得住球,培养基本的控制球能力。三周累计9课时后,基础好的学生玩得不亦悦乎,很少关注技能,只注重安全;基础一般学生出现抱怨,老是运球,课堂内容过于枯燥;基础较差学生技术技能有所提高,但兴趣培养有一定难度,积极性欠缺。

反思之后,我调整了自身的教学策略,让一般层次的学生逐渐进行比赛,一周三节课中,其中一节课中安排比赛,还有两节课进行练习和测评。前提是每位学生的技能测试过关,测试为30米折返运球,成绩是技评,在测试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流动”至“上层”,一般层次的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较差的学生,经过球性练习,逐渐过渡到行进间运球练习,并提供适量的球类游戏,以增加练习兴趣。总结三次课堂策略的调整过程后,我以为“学会”是球类的基础,分层使其各得其所,球类比赛开展必须有一定的球性基础,在所教学生中,不乏有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让这部分学生参与比赛,在比赛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是合乎赵老师提出的理念。而对于基础一般和较差的学生,我们必须充分关注,要有一定课时的基础动作学习,一味的追求比赛,将欲速则不达,是不合乎学情和现实的。这部分学生在基础动作学习期间,教师最主要的是激发他们对球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适时的比赛和游戏,可以消解技能教学和自主练习带来的枯燥,适时的分层和流动可以培育全体学生的向上氛围。

二、让学生“会学”前提是教师的适时引导

赵老师在文中用大量的篇幅描述学生自我学习和球场展示技能的现象,表明课堂上不是让学生仅仅学会几个动作,而是让学生学会打球。我非常认同赵老师的观点,也有切身体会,篮球是学生自己打会的,而不是老师教会的。在现实教学中,有些学生确实能展露一些篮球技能,而这些展露技能的学生无非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对篮球有很强的兴趣;二是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基础。在水平四阶段,此类学生在班级中能出现3~4个,少者1~2个,有这些学生引领、倡导下,加上教师给予欣赏与烘托,以及某些组织“权利”的下放,能将本班学生的篮球学习氛围带上去,这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我以为,赵老师所提出的“会学”必须以此为学习背景,本班学生才有大面积参与的可能,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是第一位的,用好这些“篮球资源生”,以提高全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事实上,我在所任教的各个班级中,有的班级篮球氛围很好,是与所在班级有若干篮球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人数成正比,这些班级开展篮球教学,打打比赛就会很顺畅。而有些班级教师开展教学很困难,什么都要自己干,而且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参与积极性也不高,就是因为缺少这类资源。可以这么认为,“篮球资源生”更大作用在于氛围的推助,而不是技能展示、观摩和切磋,这取决于大部分学生本身的觉悟和意识。

除了引导这部分学生搭建平台,烘托氛围以外,在教学比赛过程中,教师不能放任学生比赛。很多时候比赛只是手段,通过比赛进行技能体验和学习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此观点可能与赵老师有一定出入,赵老师的观点偏向于水平五学段,如果在水平四,甚至更低学段,我以为有些不符合现实。我所任的七年级为例,学生不具备准确的投篮技能,在比赛中往往用各种推、掷、扔等动作,防守动作也是用推、抱,用手拦等粗野动作。出现这些动作是很正常的,因为,形成准确的投篮动作需要很多课时,再加上学生课后的积极、反复、机械的训练。而学生比赛时往往顾及不到这些正确动作,喜欢用自己惯用的方式参加比赛。我观察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有些篮球资源生具备正确的投篮技能,但这部分动作不正确的学生很难模仿,甚至认同这些学生的技能,很多时候认同的是最后的结果,他们投篮很准,不会想到背后的原因是动作正确。因此,教师所要做的关键一环就是引导这部分学生从本身的结果中去探求原因,为什么他们会投得这么准?你想不想这么准?投篮的正确动作的范例你是否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比赛的期间,适时的介入,让学生直指技能的要点,这个时机也许是在某位学生投进球之后,也许存在于某位学生屡投不中,丧失信心的一刹那。这一介入是有效的指导,也是学生能接受的介入。

三、追求“会用”的关键是学生“学会”组合动作,教师创设比赛情境

我自己也打了差不多20多年篮球,切身体会是自己最欠缺的是移动中的技能和组合动作的运用。因此,同样反应到学生层面,其实很多学生出了校门自以为篮球打的出色,心比天高,以此为荣。其实,很多时候篮球技能在现实比赛中用不上,甚至成了场上的木头人。这一点赵老师在文中多次提到的比赛中进行对抗、学习,达到会学,最终达到会用,我深表认同。运动技能本身是死的,只有放到一定的现实情境(比赛)中才是活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只练习技能,不比赛,这是无效的技能教学,因为,很多时候课堂教学中的技能是一个个单一的技能,不是组合技能,教师很容易忽视组合技能的教学和运用,这是由于没有组合技能教学的情境和载体,导致组合技能教学难以开展,而现实的教材也多以一个单元一单元技能进行直线式排列,很少设立诸如行进间运球的单手传球单元计划,提前变向接急停跳投单元计划,而这些技能往往是比赛中经常出现的。这就要求有更多的比赛情境创设,在比赛中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技能的组合,但前提是以各种单一技能为基础,这是赵老师提出的最高境界,学生在这一境界中,单一技能是有一定的基础的。教师所要指导给学生的就是如何在比赛(防守)环境下,利用各种组合动作,合理运用技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赵老师在文中提到的“只教会了学生几个打球的动作,却没有教会学生学会打球的尴尬境地”。我的分析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基础的打球动作,投、运、传,更要教会学生将这些技能动作串联起来运用,而这些运用的平台搭建就是比赛。动作本身是死的,在比赛中运用组合动作,这样才真正地将动作转化成合理运用动作的能力。长期的比赛,才真正成全学生的“会学”,才真正成就学生的“会用”。以上均为个人观点,敬请赵老师和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赵超君.球类教学的三层境界[J].体育教学,2013(02).

小学音乐教学的三层境界 篇4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三层境界

音乐课是小学一门重要的素质课。它具有开拓学生情感领域,陶冶学生生活情操的重要作用。同时,音乐又是一门具有抽象性、模糊性的艺术。如何上好音乐课,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通过音乐课使自己的情感领域得到扩展,生活情操得到陶冶,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这是亟待小学音乐教师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音乐教学在上述总的大目标下,还存在着三个子目标,这三个子目标决定了音乐教学存在着三层境界。这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理解和把握的。

我国古代先贤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对音乐有着深厚学养和感知禀赋的艺术欣赏家。《论语·述而》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1]孔子在齐地听韶乐,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快乐到他自己都没有料到的程度,可见孔子是一个非常喜欢音乐并善于欣赏音乐的人。孔子还深谙学习之道。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读“洛”)之者。”[1]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知道它不如喜爱它,喜爱它不如以它为乐趣(和它融为一体)啊!孔子实际上说出了学习的三个层次,三种境界。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一种学问,第一个层次是必须先知道它,了解它。如果你连那门学科、那门学问的基本性质、基本知识都不知道、不了解,显然是无法学习下去的。第二个层次是喜欢它,热爱它。第三个层次是深入那门知识、学科,和它融为一体,达到物我相融,物我不分,以之为乐的境界,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在我看来,学习音乐也是如此。

音乐是一门艺术,有它基本的性质和知识。小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刚接触音乐时,对相关知识不甚了了,甚至完全不知。教师要首先讲授有关音乐的基本知识,如:在结合所学歌曲认识唱名的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字母与符干结合的“符干字母谱”进行教学。如下图所示:

写成

“do”“mi”“sol”就是左边的C调上的“1”“3”“5”。这样就能直接地用拼音读唱出每个唱名。把整首歌的歌谱以这样的方式抄写在黑板上,老师拍打着节奏带领学生读唱出五线谱上的“音符”。笔者曾经尝试过这种方法。几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均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很快掌握do、re、mi、fa、sol、la、ti七个唱名在五线谱上的位置,轻松渡过识谱关。这样既缩短了认歌谱的时间,也减轻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难度,增强了学生学习五线谱的信心。

总之,用各种巧妙的方法,穿插在音乐教学、音乐欣赏、音乐训练这样一些实践性的活动中,让学生逐步学习、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后,才能有效地感悟音乐、理解音乐。这就是学习音乐的第一层境界。

第二个子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喜欢音乐,热爱音乐。我们知道,音乐本身就是由乐音组成的,它具有悦耳动听的效果。但是每一位儿童由于家庭素养、个人性格、天分以及学习经历等诸方面因素的不同,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是存在差别的。作为音乐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们热爱音乐,从中感受到音乐给人带来的无限欢快和乐趣。让孩子们热爱音乐,感受到音乐的乐趣,可以有多种方法。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经典名曲,教师在播放后加以适当的讲解,让学生逐步领会到其中的美妙之处。当然,也可以在课堂上用近乎游戏的方法,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品味音乐给他们带来的美妙感受。因为“游戏和教育在儿童机体发育和精神成长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两种活动”[3]。儿童天性喜欢游戏,游戏是发自他们自身机体成长需要的一种内在需求;而儿童未来的社会角色又要求他们必须接受教育。这样把游戏和教育结合起来,既满足了社会对他们的外在要求,也满足了发自他们天性的内在要求。这就具有一箭双雕、一石双鸟的功效。例如,在节奏教学的环节中,为了避免传统教学的枯燥形式,可以采用以人为符号的“人标节奏法”,增强学习的生动性、趣味性。具体做法是:请几位学生上台组成节奏(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且不停地变化所站的位置,而台下的学生根据他们所站的“节奏”,拍打出不同的节奏,且读出声。如下面的节奏图:

可以是3人组成,也可以是4人组成……变化出多种节奏(由学生自己变化)。

当然,还可以运用表演法、竞赛法等。总之,用各种方法让孩子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欢快和乐趣,从而爱上音乐,爱上音乐课。这就进入了音乐教育的第二个层次和境界。

但是,这还不够。在我看来,音乐是一种乐音。所谓乐音,是和人,和主体的生活体验、生命体验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人(即主体)整个生命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曾经说过一段非常深刻的话:“只有当物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方式跟人发生关系时,我才能在实践上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态度对待物。”[4]如果我们把音乐当作一种客观的物或物质属性,那么这个物或物质属性能够使人快乐,显然是以符合人的本性的方式和人发生着关系;而人也是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态度对待音乐、享受音乐,与音乐融为一体。这时候,音乐和人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合二为一。也就是音乐教学的第三层境界。

怎样才能达到音乐和人相互交融、物我一体的境界呢?从训练学生的过程来看,我认为可以采取“悟、忘、融”三个步骤。第一步即“悟”,也就是带着学生在欣赏、品味或演唱乐曲的过程中先感悟乐曲的趣味、意境和风格,逐渐进入乐曲的意境;第二步是“忘”,即让学生在进入音乐的美妙境界后逐步忘掉自己和当下的环境,将主体意识淡化,完全进入作为客体的音乐意境之中;最重要的是第三步“融”,就是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全消融,和音乐意境“融”为一体,这也就是物我为一的境界。笔者曾经尝试过这样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际上这也就是采用游戏的方法,打破主客体的界限,让主体(人)和客体(乐曲及其表达的境界)融为一体。

“艺术作为审美活动的客观化过程……是主客体之间达到了‘物我相忘’的状态。”[3]总之,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们进入音乐的旋律,使他们的身心都沉浸于音乐所表达的美好意境之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2]杨伯峻论语译著北京:中华书局,1980:70,761.

[3][5]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226.

教师“三层”与课堂“三评” 篇5

一切的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教学目标都必须指向于学生、归依于学生、服务于以学为核心、以能力为旨归、以情感收获为前提的“学”。离开了学,任何的教都没有意义,同样,离开了学生,教师就失去了价值。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是学生成全了教师,是学的精彩凸显了教师的价值,而不是教的精彩替代了学的存在。

因此,评价课堂,则必须“以学评教”。以学生的“学”来审视、考察课堂,以学生的`“学”来检验教师的“教”、转变教师的“教”,以此促进课堂“学习生态”的形成,变传统教学的“惟教”和“惟师”为高效课堂的“惟学”和“惟生”,亦即重建以“惟学”为本的教学关系和“惟生”为本的师生关系。

如果从一切归依于学的角度来审视传统课堂,我们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三层境界。

第一层,“本本课堂”,即所谓的“教教材”,教师把教材和教辅视为宝典,围绕“三点式”照本宣科、亦步亦趋,三点式即重点、难点、易错点,也可称为知识点或者考点。这样的课堂一般呈现出三大特点:1、灌输式填鸭教学,机械地听说读写、死记硬背,先讲后练,练完再讲,每题必练、作业超多;2、课堂气氛沉闷压抑,教师讲得不厌其烦、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常见拖堂现象;3、教师强调控制课堂纪律,一副严师做派,亲近高分学生、挖苦差异学生,喜欢批评指责,善于把学不好的责任推给学生,口头禅是“笨蛋”,常把家长叫来学校训斥。

第二层,“教本课堂”,即教师课堂。教师常以有教学经验、学养较高自居,喜欢对同行卖弄“教学艺术”,动辄就夸耀教出了多少清华北大。这类人因为熟悉教材,也熟悉考点,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讲的很有深度,因此惯常以“名师”姿态,霸占课堂,喜欢敲着桌子提醒学生“注意听讲”,偶尔写篇论文,一般是《论XX学科教学中的体会》这类的题目,懂得临考之前抓好“强度训练”。这样的课堂也有三大特点:1、定位“中等偏上”的学生实施教学,特别善于在训练时使用“剪刀+浆糊”;2、课堂上要么是自说自语、眉飞色舞,如果你建议他要注重“课堂对话”,一般就会搞成“满堂问”、“齐声答”;3、自以为是,对新课改一般喜欢写文章质疑,迷恋传统教学方式,口头禅是“难道传统课堂一无是处”?

第三层,“学本课堂”,即学生课堂,教学围绕着学生转,激励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从不同层次的差异出发,心里装着学生、研究学生的学情、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谓之为注重“三学”。这样的课堂也有三大特点:1、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2、不仅注重学会,更要会学、创学;3、强调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学生一起“师生相长”。

那么,如果以学评教,则不难看出三层境界的高低。

如何评价一堂课是不是好课?

需要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课堂的温度看学习状态。即课堂氛围十分热烈, 学生是否全情投入。

第二,从互动的宽度看合作的效果。即自主、合作的效果如何。

三层实践教学 篇6

关键词:B/S模式;三层架构;探游式教学;平台构建;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9-0046-04

一、网络教学平台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的网络教育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十几年的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国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在网络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网络教学平台,其中不乏精品,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教学平台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后,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用”分离

大多数的教学平台仅仅起到知识传递的作用,不能为学习者提供实践的机会,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虽然有些游戏类的教育软件可能会创设一些虚拟的情境,但是整个的任务必须按照系统预先设定好的流程来进行,学习者无法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2.资源库建设滞后

相当多的软件资源库建设是一次成型的,虽然资源库容量比较大,但大都是教育资源的简单罗列,缺乏教学设计。建设好后无法进行内容的扩充或资源的重利用。除此之外,教育资源库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资源建设缺乏创新,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

3.平台功能扩展与组件重利用困难

平台开发过程中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系统的功能性需求上,却忽视了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如:灵活性、可重用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等。与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合。[1]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没有把握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原则;(2)缺乏有效的资源共建共享保障机制;(3)缺少好的系统开发架构,过多关注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忽视了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

因此,本课题的设计开发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用”结合为原则,更多地考虑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保证系统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

二、探游式教学概述及其平台实现方式

探游式教学是一种基于知识元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按章节进行不同,它突破了课程的概念,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进行元化处理,使其成为不可再分的具有独立意义的知识元。根据欲创设的教学情境的需要,将知识元与情境素材进行结合,构成探游式教学的主场景。学习者进入高度仿真的教学情境,通过与情境系统的互动,逐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满足学习者“做中学,学中做”的需求,充分遵循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目前国内较为成熟的探游式教学平台是一款名为“管理大师”的管理类学习软件。“管理大师”探游式教学平台中不仅包含涉及管理学科多门课程的组织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物流与供应等虚拟现实的经营管理内容,还设置有与之相关联的学习路径梳理、学习笔记、相关讲座、学习测试、学习进度、学习交流(邮件系统、论坛或博客系统等)、适时综合评价等学习支持模块,以及即时信息、提示系统、学习激励等辅助功能。[2]探游式教学平台交互机制的引入不仅可以满足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学平台之间、学习者与教学者之间的交流互动,还可以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将其作为新的教学资源推荐给后来的具有相同学习目标的学习者。教育资源也可以因为学习者的使用而得到不断的丰富和优化,满足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要求。

“管理大师”采用了C/S模式开发,客户端功能完备,依托客户端电脑的处理能力可以处理绝大多数的交互请求,处理完成后将其提交给服务器端,节省了服务器端的资源。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C/S模式也显现出越来越多的不便捷,不管是客户端的安装,还是系统软件的升级,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给管理人员带来很多的不方便。随着软件行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WEB技术的不断更新,B/S模式作为新的开发模式开始逐渐取代C/S模式。与C/S模式下“胖客户端”对客户机电脑的较高性能要求不同,B/S模式下客户机只需要有浏览器就能实现对系统的访问和操作,事物逻辑的处理也主要在服务器端进行,只有很少一部分在前端进行处理。另外,对于系统的维护升级,管理员只要在服务器端进行操作即可,方便快捷,大大降低了劳动量。

因此,本课题采用B/S模式下三层架构的形式对探游式教学平台进行设计开发。

三、三层架构的探游式教学平台设计

正如一个好的建筑物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建筑设计一样,一个系统若要兼顾功能性、安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等需求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系统框架设计。

1.平台设计原则

(1)简单实用

简洁的操作界面,实用的功能安排,让学习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该系统的操作流程。

(2)安全稳定

安全稳定是一个系统最基本的需求。容错功能以及多层次安全控制技术的应用可以确保系统处在一个适当的安全等级。

(3)可扩展与可重构

网络技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要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应用预留扩展接口。代码编写遵循模块化开发原则,系统重构的时候可以直接调用。

(4)资源共建与共享

开放共享,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教育资源的建设中来。

2.三层架构概述

所谓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系统结构从上至下划分为三层,依次是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如图1所示。三层架构是系统架构设计中最常用到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种结构。

分层式结构的运用,可以把整个任务划分成具体的小块,每个开发人员只关注属于自己的任务。例如,数据库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数据库的设计开发,而不必关心数据访问层的代码如何编写;业务逻辑层的开发人员可以只关心各种功能逻辑的设定与开发,而对用户交互的形式不做考虑;表现层的开发人员只需要关注用户界面的布局及各种操作体验等等。这样分工合作,齐头并进,大大加速了系统的开发进度。另外,松散耦合的运用,可以改变系统内部各个逻辑互相纠缠依赖的现状,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性。不仅可以保证系统平台良好的可扩展性,同时也可以保证系统各个模块的复用性。每个功能模块只需要开发一次,即可通过统一接口实现多次调用,避免了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比如,在探游式教学平台中大量用到的某个功能,只需要编写一次代码,然后将其封装,定义好接口之后,就可以随时调用,实现了代码复用,大大降低了工作量。当然,要满足上述需求,就必须有一个标准,只有系统的开发过程满足了一定的开发标准,才能确保这个系统是可重构的、可扩展的。概括来说,分层式设计可以达到以下目的:分散关注、松散耦合、逻辑复用、标准定义。[3]

3.探游式教学平台的架构设计

探游式教学平台的架构如图2所示。

表现层分为四个版面:新闻导学、论坛、个人主页、探游社区。

其中探游社区是探游式教学平台的核心版块,也是进行探游学习的主战场。本课题针对会计学科运用探游式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开发了探游式教学平台,它以商场、超市等的财会计算为线索,将元化后的知识元与主题单元相整合,通过Flash等技术创设相关学习情境,对所学内容进行仿真练习,让学习者在仿真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自主学习,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获取财会知识,构成自己的知识架构。[4]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选择是否查看课堂教学录像,也可以选择是否进行在线测试。另外,探游式教学平台还提供学习交流、适时综合评价、学习路径梳理等学习支持模块,以及即时信息、提示系统、学习激励等辅助功能,帮助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并支持记录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系统之间的良好互动,将其作为新的教学资源推荐给后来的具有相同学习目标的学习者,保证教学资源的持续发展。教育资源因为学习者的使用而得到不断的丰富和优化,满足了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要求。

探游社区如图3所示。

业务逻辑层位于表现层和数据访问层之间,包含了系统绝大部分的逻辑结构。业务逻辑层的引入,使得以前极易紧密耦合在一起的大量代码,以模块的形式彼此之间处于松耦合的状态,降低了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性,便于系统的维护升级。

数据访问层连接数据库和业务逻辑层,主要是接收业务逻辑层传来的指令,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四、探游式教学平台的实现

探游式教学平台采用三层架构来进行设计开发,主要运用Struts+Spring+Hibernate的框架集合,通过XML技术来进行数据交换。数据访问层使用Hibernate框架,表现层采用当前流行的Struts框架,业务逻辑层则使用Spring框架提供的MVC和Struts2来实现。[5]

1.关键技术

(1)即时数据的处理反馈

本研究的初衷是实现可供资源自由组合的框架设计,各模块之间相对独立,但又应满足相互之间数据处理与反馈的实时准确。Ajax技术可以实现局部数据的提交和刷新,保证即时数据的处理与反馈。通过与JQuery技术的联用,可以实现多浏览器的兼容,方便地处理HTML文档、实现动画效果。

(2)数据加载效率问题

探游式学习平台采用B/S架构,绝大多数的数据处理都在服务器端进行。学习者通过浏览器进入探游平台进行探游学习,怎样确保数据的加载效率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本课题采用Hibernate框架来进行数据层开发,Hibernate框架具有的二级缓存功能,支持延迟加载,可以将读取的数据存放在特定容器中,满足数据的高速加载。另外,系统对于数据库的访问,最常用的就是SELECT操作,在此情况下成批装载可能比单行装载效率更高,较短的SQL语句比较长的SQL语句的运行效率更高。[6]

2.三层架构的技术实现

(1)表现层的实现

表现层位于系统的最表面,是系统展示给用户的界面。用户可以在这里输入数据并查看服务器端处理后返回的数据,实现与系统之间的交互。表现层的实现主要使用Ajax、JQuery、DHTML与Activex几种技术。其中通过Ajax技术实现局部数据的提交和刷新;通过JQuery兼容多种浏览器,方便地处理HTML文档、实现动画效果,并与Ajax集成实现用户异步刷新的功能;使用DHTML和Activex控件完成事件处理、相关验证、控制总体样式以及资源上传和下载,便于后期的系统维护。

(2)业务逻辑层的实现

业务逻辑层集中了整个系统的功能逻辑,是整个系统架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业务层主要通过使用Spring框架和Struts2框架来实现,其中Spring的MVC方式的运用方便后期的维护和管理。而Struts2则集成了WebWork底层的核心控制原理,使得开发流程缩短,提高了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它易于与Spring集成使用。系统功能的逻辑控制则使用Request对象以及Response和Session对象来实现。[7]

(3)数据访问层的实现

数据访问层位于系统的最底端,用来连接数据库与业务逻辑层。它接收业务逻辑层传来的指令,然后对数据库进行访问操作。简单来说就是实现对数据表的Select,Insert,Update,Delete的操作。数据访问层主要由Hibernate框架来实现,使用Hibernate框架可以降低业务逻辑和底层数据库之间的耦合性,便于系统的维护。

探游式教学平台开发完成后,本课题组选取十数名学生(无财会领域背景)对其进行功能性测试,结果显示探游式教学平台提供的仿真探游情境能够有效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让学习者在自主探游的过程中体会到元化在探游情境中的财会知识,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同时论坛、学习轨迹记录等交互机制的引入,能够满足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系统之间、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交互需求,避免了网络教育中学习者的孤立学习。而三层架构的运用,使得探游式教学平台不仅满足了网络教育的基本需求,更满足了系统的一系列非功能性需求,在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模块的可重用性以及系统架构的可重构性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结束语

探游式教学是一种基于知识元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探游式教学平台是融合了探游式教学的思想理念,综合运用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搭建而成的教学平台,它创设的探游情境不仅满足了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需要,还可以提供给学习者仿真训练的机会,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实战水平。除此之外,它还提供多种学习支持模块。三层架构的运用,使得探游式教学平台在满足各种功能性需求的同时,兼顾了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进一步扩大了探游式教学平台的适用范围。?

参考文献:

[1]孙晓梅,耿庆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24):91-93.

[2]万嵩.探游式教学资源——提高成人教育绩效的资源建设范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69-72.

[3]滕翼飞.基于多层结构的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架构与中间层设计[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4]李学儒.基于SecondLife的体验式学习活动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10):34-36.

[5]陈辉等.Struts+Spring+Hibernate框架的整合实现[D].开封: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6]贺南南,唐军.基于JSP平台的信息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2011(3):75-77.

[7]路鹏,周东岱,钟绍春.面向区域基础教育的资源共建共享支撑平台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12):104-108.

三层实践教学 篇7

一、VFP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析

1. 课程内容特点

VFP程序设计课程的基本概念很多, 例如关系数据库这部分内容涉及的概念就有:关系模型、关系模式、关系、元组、属性、域、主关键字和外部关键字。这些概念对于没有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基本原理基础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很多学生以前都没有听说过这些概念。

VFP程序设计课程操作性很强, 例如visual foxpro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就有数据库和表的建立、修改与有效性检验、多表操作、建立视图与数据查询。

2. 学习者特征分析

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的效果, 就必须充分了解学习者的特征。通过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教学模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由于是初次接触程序设计,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排斥, 畏惧的心理, 因为没有编程经验, 对程序设计的很多概念理解不透。

二、“三层逐进”教学模式的框架

所谓“三层逐进”教学模式是依据认知心理学, 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 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分层次为:第一层 (知识点建构) 、第二层 (难点突破) 、第三层 (扩展提高) 。三个阶段进行教学的教学运行机制。

“三层逐进”教学模式是一种旨在帮助学生记忆必备知识点, 理解难点, 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VFP程序设计是应用型学科, 因此课程教学应以实践教学为主, 实践教学应以操作技能训练为主, 操作技能训练尤以操作基本功为主。“三层逐进”教学模式按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突出了强化操作技能的迅速形成。“三层逐进”教学模式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计出来的, 是对现在的VFP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模式基本框架为:

1. 第一层 (知识点建构) ——基础理论阶段

教师整理出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和层接关系即知识结构图, 这样学生能够一目了然, 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2. 第二层 (难点突破) ——强化阶段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很多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的难点, 这部分不能按其他的知识点那么多的时间和方法进行教学, 这部分难点要用特别的方法方便学生理解, 并且花的时间也要适当的多点, 只有解决了这部分难点, 才不至于影响后面知识点的讲授。

3. 第三层 (扩展提高) ——实践应用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结合具体的生活实践进行训练和利用教学设备进行功能性教育, 促使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此阶段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有效的运用各种学到的知识从事生产活动, 当然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功能, 变教为辅, 变教为管。

三、“三层逐进”教学模式的依据

1.“三层逐进”教学模式的教学论依据

建构主义把学习可以分为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两种层次。初级学习是学习中的低级阶段, 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实, 内容主要是结构良好的领域 (well-structured domain) 。高级学习的教学途径之一就是随机通达教学 (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随机通达教学”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 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学习者可以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 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 形成背景性经验。

2.“三层逐进”教学模式的认知心理学依据

认知过程有感觉与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学生在认知事物的过程是一个层层逐进的过程, 大体分为:了解记忆、理解体会、掌握运用这三个过程, “三层逐进”教学模式正式根据学生的认知事物的三个层次对症下药, 递进梯度明显, 从用脑科学角度分析, 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因而学习效果明显。

四、VFP程序设计课程的“三层逐进”教学模式应用实例

1. 知识点梳理

教师除了认真备课, 深入理解各章知识点, 梳理知识点让学生记忆容易, 知识点清晰, 没有那么大的理解压力。例如讲到“复制表结构的基本操作”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总结如下:

复制表结构:

(1) 全部复制:SELECT*FROM被复制表名INTO TABLE新表名

(2) 部分复制:SELECT字段名FROM被复制表名WHERE条件INTO TABLE新表名

在总结的时候要注意各知识点的联系并且条理清楚, 最好在总结完每章的知识点后给学生布置一定的练习, 要让学生动手操作, 从中把知识点理解更深, 记忆更牢。

2. 重难点突破

VFP程序设计课程中很多知识难点和重点, 特别是程序设计部分, 学生由于没有学习过C语言等程序设计语言, 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 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制作动画, 制作相关课件, 有了课件教学, 使古板变生动了, 抽象变形象了, 深奥变浅显了, 沉闷变愉悦了.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有利的使学生理解其意义。

3. 项目教学

由于VFP数据库程序设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 生活中用到数据库编程的方面很多,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发一些简单的应用项目, 让学生在实际的项目工作中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并且在做中学, 不但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开始把要做的项目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然后依据教学内容的进展情况, 将项目分解为一个个的小项目引入到具体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完成。

五、“三层逐进”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提高VFP程序设计的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有利于实现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在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往往运用自己熟悉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缺乏一套科学化, 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理论的指导。因此, 参考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方案有助于教师的教学纳入科学化的工作轨道。从而有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2. 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本课题的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恰恰也符合VFP程序设计部分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苏根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2) .

三层实践教学 篇8

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LC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是一种以微型处理器为核心, 融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体的新型工业控制装置。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 编程简单、易维护, 通用性好, 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等优点。目前, PLC已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石油、化工、钢铁、机械制造等领域的自动控制中, 包括开关量逻辑控制、模拟量控制、运动控制、过程控制、数据处理、通信和联网等[1,2]。由于PLC在工业控制领域中占据着重大的地位, 现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 而课程的实践环节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一种三层电梯教学装置, 此装置是基于PLC研制的, 可以辅助一些教学机构完成机电一体化系统分析、机电传动、PLC控制等多方面的教学,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学习环境, 不但可以让学生模拟电梯的多种机械结构, 还可以让学生练习PLC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电路设计、软件开发编程、人机界面设计和通讯等方面的技能。

1 三层电梯教学装置总体设计

三层电梯教学装置的总体设计包括机械系统的设计和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两部分。其中, 机械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开关门系统的设计和曳引系统的设计, 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系统的基本结构分析、控制要求分析、PLC选型与I/O点数分配、变频器的选择与参数设置、PLC程序设计与触摸屏人机界面的设计。

该三层电梯教学装置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 包括左侧的电梯结构模型和右侧的系统控制台两部分。装置框架采用工业铝型材搭建以便于拆装, 门机构采用直流电机控制, 曳引系统采用三相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控制, 可实现的主要功能有轿厢内外信号的登记与消号、定向选层、轿厢位置判断、顺向截梯、换速、平层和开关门等。

2 机械系统设计

2.1 开关门系统设计

开关门系统采用连杆机构传动方案, 此方案使用12V直流电机进行控制, 电机轴与电机摇臂采用顶丝挤压电机轴键的方式进行连接, 电机摇臂正反转180°分别实现电梯门的开和关。考虑到等边三角形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好且计算方便的优点, 并通过对机构的工作原理、预设工作条件及几何计算进行分析, 最终确定连杆机构各部分零件的尺寸为:电机摇臂两端轴心中心距为40mm, 连杆两端轴心中心距为200mm, 摇杆两端轴心中心距为200mm, 滑块移动范围为40mm。最终达到的运动效果为:电机轴或电机摇臂围绕旋转中心正反转180°, 相应摇杆摆角为60°, 滑块上下移动的距离为40mm, 且门完全打开时门的间距为400mm, 即两扇门的宽度。其开关门状态如图2、图3所示。

2.2 曳引系统设计

曳引系统是电梯完成升降功能的动力装置, 其组成器件主要有曳引电机、减速器、联轴器、曳引轴、导向滑轮、钢丝绳和配重等。其中, 曳引电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主要介绍曳引电机的选取。

2.2.1 曳引电机运行分析

(1) 轿厢装载至125%额定载荷时应能保持平稳状态运行。

(2) 无论轿厢内空载还是满载, 必须保证在任何紧急制动时, 其减速度值不能超过缓冲器作用时的减速度值。

(3) 当对重压在缓冲器上而曳引电机按电梯上行方向旋转时, 应不能提升空载轿厢。

(4) 由于曳引电机是连续周期性工作的, 所以应允许电机频繁的启动和制动。

(5) 由于曳引电机的启动转矩较大, 为保证轿厢运行速度几乎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 所以应使电机的堵转电流较小。

综上分析, 选择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 该类电动机具有高效节能、振动小、噪声低、运行安全可靠的优点, 适于频繁的启动、制动和换向。

2.2.2 曳引电机参数计算

电梯轿厢从一楼到三楼用时t=10s, 行程h=1m, 电梯匀速运行时的速度为:v=2h÷t=2×1÷10=0.25m/s

电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η=85%, 轿厢重m1=20kg, 载荷重m2=30kg, 电机有效功率为:

电机总功率为:P总=P÷η=100÷0.85=117.6W

考虑余量, 故选用功率为120W的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 其额定转速为1440r/min。该电机轴径D=15mm, 设计轴上缠绕钢丝绳部分的直径D1=20mm, 此部分轴转速为:

减速器减速比为:i=1440÷191=7.5:1

转矩为:

T=9550P总×103÷n=9550×117.6×103÷191=5.88×106N·m

3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3.1 控制系统基本结构分析

电梯PLC控制系统大体可分为拖动控制系统和信号控制系统, 它的组成元器件主要有PLC、变频器、曳引电机和门电机等, 其基本结构方框图如图4所示。

电梯拖动控制系统的拖动方式主要有交流拖动和直流拖动两种。随着PLC和变频器的快速发展, 目前电梯使用PLC控制变频调速的交流拖动方式较多, 因为它既可以形成半闭环控制系统, 又可以形成全闭环控制系统, 从而会大大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和平层精度;电梯信号控制系统的核心是PLC, 其外部输入信号通过输入接口传输到PLC内部, 然后根据用户编制的程序进行计算, 最后将计算结果通过输出接口传输到PLC外部, 从而实现电梯各功能的控制[3,4]。

3.2 控制要求分析

3.2.1 轿厢内呼分析

(1) 当轿厢处于1层或2层时, 按轿厢内3楼位置按钮, 轿厢上升到3楼;

(2) 当轿厢处于2层或3层时, 按轿厢内1楼位置按钮, 轿厢下降到1楼;

(3) 当轿厢处于1层时, 按轿厢内2楼位置按钮, 轿厢上升到2楼;

(4) 当轿厢处于3层时, 按轿厢内2楼位置按钮, 轿厢下降到2楼;

(5) 当轿厢处于上升状态时, 若按轿厢内小于其当前楼层位置按钮, 轿厢则等待上升结束后再执行此按钮的动作;当轿厢处于下降状态时, 若按轿厢内大于其当前楼层位置按钮, 轿厢则等待下降结束后再执行此按钮的动作。

3.2.2 轿厢外呼分析

(1) 当轿厢处于1层或2层时, 按3楼下行呼叫按钮, 轿厢上升到3楼;

(2) 当轿厢处于2层或3层时, 按1楼上行呼叫按钮, 轿厢下降到1楼;

(3) 当轿厢处于1层时, 按2楼下行或上行呼叫按钮, 轿厢上升到2楼;

(4) 当轿厢处于3层时, 按2楼下行或上行呼叫按钮, 轿厢下降到2楼;

(5) 当轿厢处于上升状态时, 若按下行呼叫按钮, 轿厢则等待上升结束后再执行此按钮的动作;当轿厢处于下降状态时, 若按上行呼叫按钮, 轿厢则等待下降结束后再执行此按钮的动作。

3.3 PLC选型与I/O点数分配

SIMATIC S7-200系列PLC是西门子公司前些年投入市场的小型可编程序控制器, 可单机运行, 也可扩展输入、输出和功能模块, 其价格低廉、运行速度快、可靠性高, 并具有强大的多种集成功能和实时性, 该电梯选用此系列PLC。

对该电梯所有信号进行分析, 共有40个数字量输入信号、28个数字量输出信号和1个模拟量输出信号, 其I/O点数分配如表1所示。由于点数多, 所以该控制系统选择型号为SIMATIC S7-200CPU226的PLC, 并配有一个型号为EM223的数字量扩展模块以及一个型号为EM235的模拟量扩展模块。

表1说明:I3.6、I3.7、I4.0~I4.7均为检修模式的输入信号。

3.4 变频器的选择与参数设置

设计此教学装置载重为30kg, 三相异步电动机功率约为120W, 选型号为FVR0.2E11S-2JE的变频器, 主要参数设置如下:

①运行方法, 外部输入, F02=1;

②最高输出频率设定, F03=50Hz;

③加速时间设定, F07=3s;

④减速时间设定, F08=2s;

⑤制动开始频率, F20=6Hz;

⑥制动时间, F22=3s[5,6,7]。

3.5 PLC程序设计

电梯PLC控制系统由呼叫到响应形成一次工作循环[8], 其控制程序流程图如图5所示。

下面对PLC程序设计的几个关键点作详细分析与说明。

(1) 初始化复位:电梯上电后首先要进行初始化复位。若轿厢不停在一楼, 则下降到一楼并停止;若轿厢门和各楼层门有处于非关闭状态的, 则进行关闭。

(2) 定向运行:当电梯存在呼叫信号时, 若呼叫信号大于楼层位置信号, 电梯则定向为上行, 若呼叫信号小于楼层位置信号, 电梯则定向为下行。

(3) 延时启动:电梯定向完成后, 设置延时1s。当延时时间到时, 若定向为上行, 则Q0.3、Q2.7、AQW0输出, 驱动变频器带动三相交流曳引电机正转;若定向为下行, 则Q0.3、Q2.6、AQW0输出, 驱动变频器带动三相交流曳引电机反转。

(4) 楼层位置判断:当电梯上行到达各层上行平层区时, 相应辅助继电器为ON, 记录上行到达的位置;当电梯下行到达各层下行平层区时, 相应辅助继电器为ON, 记录下行到达的位置。

(5) 平层减速及停车:当电梯到达有呼叫信号的楼层平层区时, 产生平层减速信号, 驱动V0 (PLC地址为AQW0) 连接的变频器, 进入低速运行状态, 接着到达指定楼层, 电梯停车。

3.6 人机界面设计

为了增加此电梯教学装置的控制功能, 以及让学生练习人机界面的软件开发过程, 于是, 在此装置控制系统里采用了触摸屏对电梯进行控制。该触摸屏型号为SK-070AE, 采用232通讯方式与CPU226进行通讯连接, 其编程软件为SK Workshop, 电梯正常模式下的触摸屏界面如图6所示。

4 结语

本文介绍了一种自主研发的三层电梯教学装置, 详细说明了机械系统开关门机构的设计和曳引电机的选取及其参数的计算, 并对其控制系统作了详细分析与介绍。此装置不但可以辅助一些教学机构完成相关专业的教学, 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良好结合。目前, 此装置已被我校机械工程学院用于实践性教学当中, 深受学生欢迎, 并实现了很好的教学目标。最后, 希望此电梯教学装置的研发能为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魏伟, 金星.PLC控制电梯教学模型的研发[J].电气应用, 2006, 25 (9) :44-46.

[2]EPHREM Ryan Alphonsus, MOHAMMAD Omar Abdullah.A review on the applications of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s (PLCs) [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6 (60) :1185-1205.

[3]林海波.PLC在电梯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4 (2) :61-63.

[4]李润娟, 贾宇向.基于PLC的电梯控制系统设计[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13 (1) :83-84.

[5]BAO Jian, WU Huifeng, YAN Yimajian.A fault diagnosis system-PLC design for system reliability improvement[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14, 75 (1-4) :523-534.

[6]唐进.基于PLC变频器在电梯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新技术新工艺, 2009 (4) :11-14.

[7]景利学, 冉鹏程, 饶克克.变频调速电梯PLC控制系统设计[J].变频器世界, 2011 (11) :102-104.

三层实践教学 篇9

关键词:三层三结合“,211”课程体,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1“三层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三层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是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在多年改革基础上探索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以培养中小企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为目标, 在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调研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础上, 根据会计职业岗位 (群) 任职要求, 以真实的会计职场工作活动为导向, 将专业人才能力结构归纳为“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层次。在整个能力形成的课程教学中融入会计行业职业标准, 在真实的会计职业工作氛围中做到“职业能力培养与执业标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社会评价与学校评价”三个结合。

本模式“三个能力层次”, 第一个层次侧重学生会计基础能力培养, 通过公共平台、专业基础平台等课程的学习和企业认识实习, 让学生了解会计专业职业领域的基本要求,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日常简单的经济业务处理能力。第二个层次侧重学生专项能力培养, 通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企业纳税实务、会计信息化管理、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等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 依托校内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湖北乐天税务师事务所) 和校外实训基地, 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申报能力、成本计算能力、会计信息化处理等会计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操作技能。第三个着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通过企业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审计实务等学习领域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的学习, 以及企业顶岗实习, 利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内部会计制度设计能力和审计能力。每个层次教学过程中坚持做到“三结合”, 使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在层次递进中循环增强。

“三层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构见图1。

2“三层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2.1 构建了“211”课程体系

为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 按照学院“211”课程体系要求,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2”是指两个平台课程子体系, 即公共平台课程子体系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子体系, 公共平台课程主要为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 专业基础平台课程重点培养学习领域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前一个“1”是指学习领域课程子体系, 学习领域由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而来, 体现了“在工作中学习,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后一个“1”是指素质拓展课程及活动子体系, 由相近或相关领域课程构建的专业素质拓展平台, 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拓宽学生发展的空间和渠道。

在构建专业“211”课程体系时, 根据岗位任职要求和系统化工作过程, 与合作企业共同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全新设计, 以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能力层次为主线, 构建三个能力层次的培养平台, 注重实践教学在能力养成中的主体地位, 形成进阶式的会计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2.2 搭建了系企合作育人平台

为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学院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引企入校, 探索“双园融合”办学模式, 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支撑条件。在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理事会框架下, 成立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系部共同参与的系企合作专业建设理事会, 指导会计专业建设, 推进产学研合作, 以与湖北三环车身系统有限公司、湖北太极湖集团投资有限公司的合作为基础, 吸纳区域内优秀汽车、旅游等企业参与, 成立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 形成“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近年来会计专业引进了湖北乐天税务师事务所入驻学院, 事务所与会计专业实施全方位深度合作, 人员互聘, 学生在事务所代理记账的公司里从事真实的会计核算和涉税等业务, 在校外还与湖北三环集团、湖北太极湖集团、湖北武当山旅游公司、十堰汽配商会和十堰市会计管理局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成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满足了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需要, 学生半年顶岗实习比例达到100%。

系企合作的广泛开展, 为专业与产业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及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合作企业深度参与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设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企业技师全程参与学生的实训实习指导、管理与评价。

2.3 实施了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 探索和实践了多种教学模式。根据不同课程特点, 采用不同教学模式:《会计核算方法》、《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企业纳税实务》、《成本计算与分析》等课程, 以企业真实经济业务为背景,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设计学习任务, 将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融入任务的实施过程, 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 在学中做、做中学, 习得知识、掌握技能、养成素质;《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等课程, 引入企业真实案例,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 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审计实务》等课程, 将课堂延伸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 在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现场教学,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 在培养职业能力的同时, 感受真实的职业情境,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2.4 实施了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

建立了与“三层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柔性教学组织模式, 将现行的每年两学期制改革为每年“两长一短”三学期制。两个长学期是指2-5月、9-12月各18周, 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 (第六学期安排校外顶岗实习) ;短学期视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进行安排, 第一、二学年分别在7-8月份安排学生进行4周企业认知实习和4周专业实习。

2.5 注重过程考核, 对学生的岗位能力及素质进行综合考核

不断完善课程考核方式与方法, 加强过程考核, 重点突出学习过程中的工作成果、工作态度、职业素质等的考核;扩大考核范围, 在知识考核的同时, 增加实践动手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的考核, 渗透会计职业道德、行业规范的考核;增加考核主体, 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课程考核。实现重结果考核为重过程考核, 重知识考核为重能力考核, 变单一主体考核为多元主体考核的转变。

3“三层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3.1 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三层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加快了专业建设的步伐, 深化了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近年来, 学生“双证书”获取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 获得助理会计师资格证的比例在30%以上, 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 实现了学生体面就业, 学生就业岗位较稳定, 收入水平稳中有升, 毕业学生就业满意度非常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0%, 专业对口率提高到85%。麦可思-中国2010届、2011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对母校满意的人数达95%以上。

3.2 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形成的优质资源, 大大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依托十堰市会计学会, 加强了本专业与行业、企业的联系, 建立了广泛的社会服务体系。主动参加由市会计管理局组织的新会计准则执行情况调查, 开展全市会计法执法大检查等工作。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扩大培训范围, 完成了十堰市国家税务局、郧西县财政局等校内脱产培训近1000人次;采用走出去战略, 培训税务干部和财务人员1万余人次。充分利用教师资源优势, 积极为企业提供服务, 近三年来, 为十堰市50余家企业免费提供财务咨询, 技术服务立项10余项,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承办了十堰市中职学校财会计技能大赛工作, 培训集团学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教师20余人次, 带动了中职学校和其他学院的发展。

3.3 专业建设成果丰硕

实施这一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会计专业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会计课程体系, 编写出版了工作过程系统化校本教材7本。建成了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7门。近三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3项, 院级20余项, 专业教师在省级以上获奖4项, 会计专业被确定湖北省教育教改革试点专业、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国家骨干院校非央财重点建设专业。

参考文献

[1]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9.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1.

三层实践教学 篇10

1“三层递进”教学模式

“三层递进”教学模式是“以网络技术为手段, 基于顶岗实习过程, 以实习行动为导向, 校企合作三层递进”的顶岗实习教学模式, 它主要从三个层次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即通用性问题、专业性问题以及具体专业问题。

层次一:通用性指导。各专业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都将遇到关于职业核心能力应用和提升的问题, 这属于共性问题。课程组根据实习过程的阶段性特征, 以实施时间顺序为依据, 设计了实习准备、适应新环境、扩展学习、深入学习、实习总结等五个学习阶段。同时, 针对每个学习阶段中不同类型的通用性方法问题, 设计了相应的教学单元。指导老师利用教材及平台资源对学生进行通用性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类通用性问题。第二层次, 针对性指导。每个专业的学生实习过程中都会遇到各自专业方面的问题和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方面的具体问题, 这一层次便是实现对这些问题的针对性指导。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指导老师在第一层次的通用性指导基础上, 结合学生各自的专业、用人单位的岗位特点和兴趣爱好, 指导学生自主制定工作和学习计划。然后, 指导教师充分运用教学网站的各类交流功能, 组织学生一起对计划进行评估、决策, 对实施过程进行指导、监督和讨论、交流、评价, 并引导学生就具体专业问题进一步向企业导师请教。第三层次, 具体专业问题指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专业问题, 则需要在前面两个层次的指导基础上, 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指导老师应着重指导学生在应用交流沟通、人际关系处理、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处理方法与技巧, 引导学生向企业导师请教, 进行咨询学习, 以达到解决具体专业问题, 学习专业知识, 锻炼专业技能的目的。

2 顶岗实习管理平台主要角色及角色职责设计

以上三个层次构成了对顶岗实习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 为使上述模式能够顺利实施, 我们根据三个层次的教学需要, 结合职业院校、企业、学生等涉及各方的行为方式, 设计开发了与之相适应的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平台。

2.1 学生

1) 可以查阅网站提供的各类教学资源 (如任务书、引导文、思维导图等) 。2) 可以参加各类老师组织的教学活动 (BBS讨论、粘贴板讨论、实时讨论等) , 学习、交流相关的知识和技巧, 并将之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最终实现能力的提高。3) 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并推荐给老师批阅。4) 可以对其他同学的作业进行查阅及评论。

2.2 指导老师

1) 可以发布、修改、删除任务书, 指导学生进行学习。2) 可以开展各类主题的教学活动 (BBS讨论、粘贴板讨论、实时讨论等) , 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方法。3) 可以通过批阅学生上交的各类资料 (学习计划、体会、总结等) , 了解学生的近况, 并进行指导。4) 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学习资源, 通过留言的方式与学生个别交流。

2.3 教研室主任

教研室主任具有相应的管理职能, 可以监控本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指导情况。

2.4 院系管理人员

1) 可以设置教与学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要求。2) 可以指定教研室主任及所管专业、指定班主任, 管理指导教师。3) 可以管理专业小组、实习小组名单。4) 可以监控学院内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老师的指导情况。

2.5 企业人员

企业人员可以登陆平台上传企业资料、发布招聘信息, 参与对本单位实习学生的考核评价等。

3 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关键功能设计

3.1 教学功能

平台上开辟了【网络课堂】、【行动课堂】和【活动中心】三大学习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顶岗实习实施阶段和遇到的问题选择性地学习【网络课堂】上的课程录像。【行动课堂】是专门用于指导学生顶岗实习过程具体行动 (包括工作和学习行动) 的网上课程, 指导老师通过【行动课堂】可以实时、便捷地实现和学生们的沟通互动, 以指导学生的具体行动。通过【活动中心】, 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人员等角色可以实现任务布置、完成作业、信息登记和发布各种活动的功能。

3.2 教学管理功能

1) 注册功能:任何使用教学网站的人都要进行注册, 通过注册, 要了解使用人所在单位的类型、所在单位、部门、专业、班级、实习企业、岗位等信息, 对学校学生还要有集体注册功能。

2) 企业、院校、分院 (系、部) 、专业 (教研室) 、班级、顶岗实习学习小组、毕业设计小组、党建园地等的管理功能。根据设定的权限, 上级有权对下级进行检查和管理。上级可以随时查看下级的学生岗位分布、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企业与学校间的互动、企业对学生实习情况的评价、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成果, 以及以专业、班级、毕业设计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情况统计及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统计, 察看班级、学习小组、毕业设计小组和党建园地等主页。

3) 学习过程及成果管理功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听课时间, 参与交流讨论时间, 发帖篇数, 提交作业、成果次数等过程性资料能够自动统计。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发帖质量, 作业质量, 成果质量等的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评价等也能自动统计。各级权限的人员可以随时查询以上过程性资料及各种成果资料上交的期限设置等内容。

4) 论坛管理功能。

5) 对企业的管理功能:对顶岗实习参与企业的审查、批准功能, 对企业上传资料的审查、批准功能, 企业对实习学生考核评价资料的搜集、记录和管理功能。企业和学生的招聘、求职信息管理功能等。

6) 信息资料管理功能:各种角色所发生的新闻、动态、简报等的上传、审查等功能。

7) 展示资料推荐管理功能:各院校的主页和网站主页设有各种优秀学习成果、优秀实习生、优秀教师、优秀企业等的展示栏目, 各个班级、学习小组负责推荐, 院系进行初步审查后可推荐到院校主页, 院校可推荐到网站主页, 实现各种优秀成果和先进人物的展示功能。

8) 毕业设计管理功能:对毕业设计选题、开题、审核、成果上传、批复、成绩评定等的管理功能。

3.3 引导校企合作功能

本平台不仅是院校对学生的教学平台, 也是引导企业与院校合作进行顶岗实习教学, 并以此为手段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的平台。本平台中的“推荐企业”栏目以免费的方式给企业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既是对企业的吸引, 也是对参与企业的鼓励。“招聘求职”栏目为学生和企业提供一个供需结合平台, 为企业和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通过这两个栏目对企业提供的帮助, 吸引企业参与到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与考核中来, 力求基于本平台, 逐步形成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教学的新机制。

3.4 交流讨论功能

交流讨论是顶岗实习过程中互相借鉴学习提高的重要途径, 网站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供班级同学之间, 顶岗实习学习小组、毕业设计小组之间, 同校学生之间, 不同院校学生之间等各种层次的交流讨论平台, 让这些不同层面的交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通过交流, 互相借鉴, 促进同学们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5 成果展示功能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一般的讨论交流基础上, 本平台还在网站主页和院校主页上设置了优秀成果展示栏目, 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优秀成果以及优秀实习生、优秀指导教师进行展示。成果展示活动在班级、小组等层面推荐的基础上通过院系和学校两级审核, 首先在院校主页上进行展示。在院校推荐下在网站主页进行展示, 通过层层选拔推荐, 网站和院校主页两个层次的展示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6 信息发布功能

网站还是一个各种政策宣传、新闻报道、活动宣传等的重要场所, 可实现各种活动与政策等的宣传、通告等活动。

3.7 评价功能

本平台对学生实施过程评价, 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都由平台自动记录和统计, 体现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过程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在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参与学习的程度、学习态度、情感和获得各种学习成果的数量等方面的考核, 以及各种学习过程记录如听课时间、参与学习活动时间、发起讨论话题、发表多少评论、上传多少资料、撰写体会数、阶段学习计划数、阶段总结数、课题研究数等的考核。

4 结语

本平台既能够满足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的教学需求, 又能够实现教学管理、招聘就业管理、优秀展示、各种层面的交流讨论和各种各样的教学工具等功能, 是一个综合性平台。它能够满足顶岗实习教学参与各方与顶岗实习教学及管理相关的各种需求, 是保证基于“三层递进”教学模式的顶岗实习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必不可少的实施工具。

很显然, 以顶岗实习管理平台为手段的“三层递进”式教学的实施, 必将彻底改变顶岗实习教学只能“放羊”的局面, 显著提高顶岗实习教学效果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置身社会大熔炉的各行各业中, 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企业和岗位, 各自履行工作职责。他们需要基于职业行动来安排自己的学习, 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则需扮演顾问和学习活动的主持人等角色。为更好地实现顶岗实习的教学, 本项目组创新设计了“三层递进”教学模式和与之配套的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平台。本文重点论述了依托“三层递进”教学模式的顶岗实习教学管理的设计与研究。

第三层空间 篇11

这些问题在俞坚所著的《房地产:第三层空间》书中迎刃而解。在他看来,买房子并不是买单一的、固定不变的“一件东西”,而是买相关的、变化的“一系列空间”。如果把合同中的单元和小区分别称为第一、第二空间的话,第一和第二层空间之外“一切的一切”就是第三层空间。房地产的奥妙和魅力,房地产的增值性、投资性和未来性,都来自于第三层空间。俞坚运用房地产经济学的理论层层剖析房地产市场的风云变幻,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十三个房地产热点问题,对这些争论不休,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行了厘清。

土地的价值理论是房地产理论的基石,也是商品房运作的依据。买房具有投资性的秘诀是地产,因为土地是一种“特殊商品”,其价值随着城市的美丽和设施的齐全越来越大,在自身成本和价值得到大幅度提升后,房价自然不断上涨,一二手房概莫能外。经济学上,由连续投资造成的土地增值叫“级差地租”,目前中国土地上的连续投资不断,级差地租丰厚,而且这种情况将长期存在,正是地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第三层空间)大幅度的上升导致了房价(地价)的大涨。拥有土地的人(包括通过拥有房子而拥有土地的购房者)都可以从级差地租中获得好处。由此产生房子很旧但房价仍不断上涨、地价太高天价买地等现象,其实天价本身就存在,市场只是将这种天价的能量反映出来。天价背后隐藏的是“价格由价值决定,同时受供求关系影响”的经济学原理。房价大涨的表象是买房可以赚钱,巨大的投资性导致造一套房,卖一套房,造得越多,缺得越多。“涨价让房子成了效力强大的催情药”。而开发商也利用租用土地的这段时间捂地捂盘,尽可能用土地增值的时间差为自己增加收入,这就是开发商暴利的主要来源。

在运用经济原理解释房地产问题的同时,作者结合美国次贷危机,对房地产泡沫进行了分析,指出泡沫是投资性与金融性合作的产物。因为一般来说,房款中贷款资金大,自有资金少,名义上是购房者在买房,实际上是银行在付款。而中国政府同意开发商分期付款,在出于无奈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银行业的风险,但房地产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没有金融支撑,寸步难行。由此保障国家金融安全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美国的次贷危机正是由于不少购房者在房价快速上涨的时候,已经通过再贷款将增值部分提走了。资产状况变得岌岌可危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出于保障国家金融安全考虑,除采取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比例和利率,或抽血或注血调节金融资金流入经济系统和房地产领域的数量外,2007年,银监会做出一项极其重要的决定,开发商的自有资金比例要从原来的25%提高的35%(原来有些开发商的自有资金比例只有20%)虽然未开出房贷政策的猛药,却也是一剂醍醐盖顶的清醒剂,值得广大银行业人士深思。

三层实践教学 篇12

PLC是一种将数字运算与机械操作综合起来使用的控制装置,PLC技术起源于传统的继电器技术,后来发展成综合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工程,《PLC》课程是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自动控制技术等专业的主要核心专业课程之一。中职学生只要具备电工电子学基础、理解继电器工作原理以及了解传感器、网络通讯等知识,就完全有可能学好《PLC》这门课程,但是,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是不可能完全掌握PLC技术的,学习PLC技术既要懂得硬件连接(如I/0接口以及PLC与传感器、电磁阀、通讯设备等连接),又要懂得软件编程,二者紧密相联,其中软件编程是学习PLC技术的重点和难点。许多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PLC的指令,但如何把指令按照一定的逻辑组合起来使之完成控制系统的功能,他们仍感到不知如何入手。笔者在教学及实践过程中发现,可以根据所控制的系统流程图按照其功能拆分成几个小模块,并分模块进行编程,然后把各模块的程序按照PLC原理组合起来,再运行调试和修改,最终实现控制系统的所有功能。本文以松下PLC在模拟控制三层电梯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为例[1],介绍了此种编程的方法和技巧,供大家相互交流和学习。

2 三层电梯模拟控制系统简介及功能要求

如图1所示的电梯控制系统模拟,图中S1、S2、S3、SL1、SL2、SL3分别为轿厢内一层、二层、三层电梯内选按钮和指示灯;D2、D3分别为二层、三层电梯外下降呼叫按钮;U1、U2分别为一层、二层电梯外上升呼叫按钮;SQ1、SQ2、SQ3分别为一层、二层、三层行程开关,起到模拟电梯轿厢位置传感器的作用。L1、L2、L3分别为一层、二层、三层电梯位置指示灯;DOWN为电梯下降状态指示灯;UP为电梯上升状态指示灯。该模拟控制系统主要功能有:(1)楼层指示灯亮时表示停在相应的楼层;(2)每当停在各楼层时其楼层指示灯闪烁1秒钟后接着常亮;(3)有呼叫的楼层有响应,反之没有;(4)电梯上升途中只响应上升呼叫,下降途中只响应下降呼叫,任何反方向的呼叫均无效[2]。

3 松下FP1-C24可编程控制器I/O口分配

本次程序设计,我们用FPWING-GR编程软件进行梯形图设计[3],PLC主机是选用松下公司生产的FP1-C24型号可编程控制器[4],该机型配有16/8个输入输出口,其I/O分配如表1所示;该机型内部设有1008个中间继电器R(软继电器),但在程序里我们仅用了几个具有数字意义的中间继电器:即电梯轿厢从一个楼层到另一个楼层的继电器命名方式为R加下标,如R12表示轿厢从1楼到2楼,R23表示轿厢从2楼到3楼,以此类推。

4 三层电梯模块分析与设计

如图2所示为电梯控制流程图,对该流程图进行分析后,我们将电梯系统控制过程可分成如下几个模块:电梯启动控制、电梯停站时响应及电梯运行中响应。下面对这些模块进行逐一编程分析[5]。

(1)启动控制要求:电梯启动时,PLC检测电梯是否停在二或三楼层且有呼叫信号,如果有就响应呼叫信号,如果没有,电梯自动下降到一层等待呼叫信号。这里我们使用了PLC内部继电器R9013(运行初期闭合继电器)[6],以及内部中间继电器R21和R31,三者配合使用来完成此项功能。

(2)电梯停站时响应的控制要求:L1为一层指示灯、L2为二层指示灯、L3为三层指示灯,电梯轿厢位置由行程开关SQ1、SQ2、SQ3决定,电梯运行时可以手动依次拨动行程开关SQ1、SQ2、SQ3表示电梯轿厢到达了1楼、2楼、3楼,轿厢运行方向由上升UP、下降指示灯DOWN决定。例如:闭合开关SQ1,电梯位置指示灯L1亮,表示电梯轿厢停在1层,这时按下三层下呼按钮D3,上升指示灯UP亮,电梯处于上升状态。断开SQ1、闭合SQ2,L1灭、L2亮,表示电梯轿厢从一层运行至二层,上升指示灯UP仍亮;断开SQ2、闭合SQ3,电梯轿厢运行至三层,上升指示灯UP灭,电梯结束上升状态,以此类推。

电梯由安装在各楼层门口的上升和下降呼叫按钮进行呼叫操纵,电梯轿箱内设有楼层内选按钮S1~S3可以用来选择需停靠的楼层及控制电梯的运行方向。当检测到有呼叫信号时,例如:电梯在1楼时,2楼呼叫,则R12动作,如果3楼呼叫,则R13动作,由于电梯上升指示灯UP与下降指示灯DOWN互锁,只有下降指示灯灭掉的情况下,R12和R13动作了才可以使电梯上升指示灯亮起来让电梯上升。如果电梯停在2楼时,一楼和三楼都有人呼叫,继电器R21和R23都会动作,R21的动作可能会导致电梯下降指示灯亮起来,而R23的动作可能会导致电梯上升指示灯亮起来,假设电梯1楼先呼叫,R21继电器先动作,下降指示灯亮了起来,由于上升指示灯和下降指示灯之间的互锁,此时就是R23动作也不会让上升指示灯亮,只有电梯到达1楼后,R21线圈失电导致下降指示灯Y3熄灭后,Y3常闭开关闭合后,上升指示灯才会因为R23的闭合而亮起来让电梯上升。

(3)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响应呼叫的控制要求。

当电梯在运行过程中检测到呼叫信号,例如:电梯从1楼到2楼运行过程中,3楼呼叫,继电器R23动作,电梯到了2楼后,由于R23的常开触头闭合,电梯上升指示灯继续亮,表示电梯继续上升,到达3楼后,限位开关SQ3的断开让R23线圈失电和上升指示灯熄灭,电梯停止上升。如果电梯从1楼到3楼的运行过程中,2楼有呼叫,因为2楼呼叫时,我们不知道电梯此时有没有经过2楼,所以我们设计程序时让R12和R32线圈都得电,如果2楼呼叫时,电梯还未经过2楼,当电梯到达2楼时,SQ2的闭合使R12和R32线圈都失电,然后再继续上升去3楼。如果2楼呼叫时,电梯已经经过2楼,电梯不受影响,继续上升到达3楼,限位开关SQ3打开,让上升指示灯熄灭,下降指示灯因为R32常开触头的吸合得电亮起来,电梯开关门后,电梯下降,到达2楼后,限位开关SQ2常闭触头的断开让R32线圈失电,其常开触头断开,电梯下降指示灯熄灭,电梯停止下降,此时2楼的呼叫响应完成,电梯准备接收下一条指令。

5 设计梯形图与系统调试

经过以上详细的模块化分析以后,根据确定的控制方式和已经分配的I/O口,依据电梯系统的控制要求和系统组成,分模块设计控制系统梯形图。设计梯形图时,既要注意电梯控制功能的实现,又要注意控制中的安全联锁保护,同时也要考虑PLC自身功能指令的运用,以发挥PLC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功能,提升电梯控制系统的技术水平。然后我们依据系统的I/O接线图,连接好系统,将程序输入到PLC,按照系统调试的要求,对控制系统进行调试,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6 结束语

本文对电梯控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把复杂的控制系统分解成几个小模块,把控制系统化繁为简,进行实践训练,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实践表明,模块化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学习和掌握PLC各方面的知识提供了条件,具有较大的学习和实际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同苏,李乃夫.电器及PLC控制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7-174.

[2]常国兰.电梯自动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3-33.

[3]王建,张宏,李丽.PLC实用技术(松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2-26.

[4]李乃夫,周伟贤.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应用、实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24-64.

[5]魏孔平,朱蓉.电梯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62-64.

上一篇:企业创新术下一篇:中药现代化的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