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焦虑抑郁症状论文(共9篇)
伴焦虑抑郁症状论文 篇1
心血管疾病的产生与患者自身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心血管患者在患病时期会出现情绪低落、心情烦躁等一系列心理障碍。而伴有焦虑抑郁症的心血管疾病会增加病情,从而使死亡率大大增加[1]。本文对2006年8月-2013年8月入住我院的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患者中随机抽取200例,对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表现,找到在临床上联合治疗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的药物,并分析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对2006年8月-2013年8月入住我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筛选,实验对象为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患者2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有扩张型心肌病340例,冠心病210例、风湿性心瓣膜病330例、冠心病321例、其他心血管病70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诊断及研究标准。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患者中有女105例,男95例,发病时间平均3.5年。患者年龄为35~72岁,平均年龄(52.6±0.2)岁。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患者患焦虑抑郁症状的诊断标准[1]
(1)广泛性焦虑:患者的表现为情绪低落、紧张焦虑、气促、口干、心悸等自主神经不平衡的症状或有震颤、坐立不安、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等运动型不安的症状出现;(2)患者出现惊恐发作:此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有濒死窒息感等症状出现;(3)自身的心脏疾病所无法解释的症状,但给予镇痛治疗可以缓解病痛的症状。
1.3 治疗方法
对心血管伴焦虑抑制症状的患者除了治疗其原发的心血管疾病外,还对其使用安定镇静剂等抗焦虑抑郁,对没有禁忌症的患者同时使用β受体的阻断药进行治疗,对患有较重的焦虑抑郁症的患者增加使用小剂量的舍曲林(50mg/d)治疗并给以相应的心理治疗。
1.4 疗效的判定
无效:焦虑抑郁的症状无改善,高血压患者对血压的控制效果不佳;好转: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的症状减轻或出现好转,高血压患者在血压的调控方面得到调节且接近于正常范围;明显好转: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的症状显著改善或彻底消失,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在正常范围内。
2 结果
2.1 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
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情绪低落、紧张焦虑、气促、口干、心悸等自主神经不平衡的症状或有震颤、坐立不安、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等运动型不安或心悸、呼吸困难、有濒死窒息感等。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的主要症状见表1。
2.2 治疗效果
对患有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给予相应的心血管药物和抗焦虑抑郁药物辅助心理治疗。实验结果显示,464例患者的症状有显著好转,136例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600例患者给予治疗药物显效的时间均为2~12天,且未出现因服用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患者。
3 讨论
随着人们的关注度的增加,心血管伴焦虑抑郁症已成为一种较常见的疾病。据有关报道,患有心血管疾病且伴有焦虑抑郁症的患者约占心血管疾病患者总数的8%~44%[2],在本次研究中,心血管疾病伴有焦虑抑郁症的患者占患者总数的16.7%,与文献的报道内容基本吻合。研究发现,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容易产生情绪或心理障碍,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研究还发现,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交感肾上腺神经的兴奋和儿茶酚胺的过度释放激活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的兴奋会诱发血压骤然升高、动脉痉挛、胸闷和心悸等症状的出现。严重者会诱发冠状动脉痉挛、Q-T离散度增加[3]等疾病,从而影响患者的心脏等脏器的正常功能,诱发急性发作的心律失常致猝死等。因此,加强对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的认识,找到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对改善患者的病情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在临床上,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极其相似,因此,在治疗时应注意区分两种疾病。通过调查发现,在实验的患者中,有103例患者出现心肌梗塞、心绞痛、胸闷的症状;50例患者出现心率失常症状,47例患者出现左心衰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心慌、气促。67.4%的高血压患者在血压升高时的耐性较低。对患者进行治疗后,发现单纯的药物治疗对患者的疗效一般,所以,对心血管疾病并伴有高血压、心绞痛、胸闷、心律失常等症状的患者来说,注意观察这些患者的睡眠质量,进一步诊断是否与焦虑抑郁症状有关。
人体血压在一天之中节律性的变化,称为血压昼夜模式,可以分为杓型和非杓型两种。对正常人及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监测,发现在夜间的舒张压、收缩压均比白天下降10%左右,成为杓型血压;一部分人在夜间血压降低的不明显,与白天相比无太大的血压波动,血压趋于平缓,称为非杓型血压。在本次研究中,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患者的非杓型血压占73.1%,通过药物联合治疗,大多数非杓型血压患者的血压转变为杓型血压。Kohara等研究表明,自主神经能够有效调控人体的血压变化,非杓型血压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损伤,副交感神经活跃性降低,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减少,体内的脏性器官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人体血压在夜间下降幅度较小。Mazur等人通过对1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果:夜间睡眠较少或睡眠不足的患者的血压在夜间无明显的变化;在白天,有焦虑抑郁的患者的血压变化明显,且焦虑抑郁患者出现心绞痛、胸闷、头晕症状,患者运动性较差。和本次试验的观察结果基本吻合。研究表明:非杓型血压患者血管硬化、心肌增厚等靶器官的损伤情况比杓型血压患者严重。因此应当诊断非杓型血压患者是否有焦虑抑郁的症状,在治疗时对患者使用相关的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可以平衡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使患者的血压值恢复正常。
SSRIs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抑制剂,此药物安全性能高、疗效快,且使用后出现的副作用较少,因此是治疗焦虑抑郁症的首选药物。综上所述,对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的患者使用安定、β受体抑制剂、少量的SSRIs等药物进行联合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的改善,且患者治疗后未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的药物治疗。因此在临床治疗上被广泛应用,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杨菊贤,陈启稚.焦虑与惊恐对心血管的影响.中国全科医学,2001,4(5):379-381.
[2]张延华,李冬梅,李燕芳.心血管病合并焦虑症56例诊治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0):7465-6.
[3]张世亮,李瑶.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症的中西医治疗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30):151-2.
伴躯体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研究 篇2
【关键词】抑郁症;脑电图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044-02
抑郁症患者临床诊治过程中常主诉多种重叠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和疼痛、耳鸣、心悸等。我院脑电图属神经科常规筛查项目,临床上发现抑郁症患者常常有脑电图异常表现,因此我院通过研究抑郁症患者脑电图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4 年10月到2016年4月我院接诊的89例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入组标准:①年龄18-55岁;②符合DSM-V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③抑郁症伴有躯体多处不适症状;异常感觉每周至少1次以上,且不适感持续时间至少在2h以上。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脑器质性疾病、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患者。本研究得到德阳市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受试者均知情同意,共89人,男38人,女51人,年龄(34±7)岁;抑郁症总病程5月-4年,本次发病期1-3月。
1.2 方法
1.2.1 脑电图的检查采用脑电图仪(zn3000)进行分析。按照国际10/20 系统来放置电极,然后选择单双导联对其进行常规描记。诊断标准依据黄氏标准,其波形特点被分为6 型。分别对两组行脑电图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脑电图状况。
1.3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录入后采用SPSS 19.0 进行统计分析。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当P<0.05 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组抑郁伴有头疼、耳鸣、心悸80例,伴有入睡困难57例,有乏力者43例,其他临床抑郁特征24例。对照组伴头疼、耳鸣、心悸症状4例,睡眠障碍3 例,乏力1例,其他临床抑郁特征1 例,观察组头疼、耳鸣、心悸等临床特征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二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中抑郁伴有头疼、耳鸣、心悸症状的80例患者,男性与女性间症状出现情况无明显差异性。
2.2 两组患者脑电图状况: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脑电图异常率分别为69.00% 与14.00%,观察组的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压力提高,抑郁症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上常常发现抑郁症患者伴有多种躯体症状,近年来以头疼、心悸、耳鸣最为常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我院通过研究2014年10月到2016年4月接诊的89例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与对照组的临床特征及脑电图的情况比较,发现伴躯体化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头疼、耳鸣、心悸发生率高于健康对照组。但伴头疼、心悸、耳鸣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伴头疼、耳鸣、心悸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脑电图异常率分别为69.00% 与14.00%。提示伴头疼、耳鸣、心悸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其高发的临床特征以及异常脑电图可以为抑郁症的诊断提供临床依据。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示伴有躯体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常常以头疼、耳鸣、心悸为主要表现。而以头疼、耳鸣、心悸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行脑电图检查多提示异常改变,由此,本研究结果为伴头疼、耳鸣、心悸的抑郁症患者临床筛查提供了依据,脑电图可作为伴头疼、耳鸣、心悸症状的抑郁患者的筛查项目,以便于及早诊断。
参考文献:
[1]Geracioti T D,Carpenter L L,Owens M J,et al.Elevated crerbrospinal fluid substance Pconcentration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major depression [j].Am J Psychiatry,2010,163(4):637-643
[2] Meyer T,Cooper J Raspe H.Disabling low back pai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the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j].Spine,
2007,32(21):2380-2386
[3] ]Marcil J,Walczak J S,Guindon J,et al.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tetrodotoxin(TTX) in rodent[j].Br J Anesth,2009, 96(6):
761-768
[4] 苏东奎. 伴耳鼻咽喉疾病焦虑抑郁症的诊治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2):169-170.
[5] 肖云,何茹.度洛西汀对躯体化障碍患者抑郁症状疗效及生活质量的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135-137
[6] 孙学君,付少霞.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评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920:161
[7] Hegeman JM,de Waal MW,Comijs HC,et al.Depression in later life :a more somatic presentation?[j].J Affect diso rd,2014,
伴焦虑抑郁症状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78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患者临床资料,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治疗组中男15例, 女24例, 年龄31~75 (55.9±9.9) 岁, 心绞痛病程 (38.6±12.5) 个月, 焦虑抑郁病程 (31.9±13.9) 个月;对照组中男16例, 女23例, 年龄32~77 (56.3±10.2) 岁, 心绞痛病程 (37.8±15.2) 个月, 焦虑抑郁病程 (30.3±15.6) 个月。所选患者均被确诊为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运用抗心绞痛药物治疗, 在30ml的冠心宁注射液中添加250~500ml的0.9%氯化钠溶液或者葡萄糖, 静脉滴注, 1次/d;治疗组患者运用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进行治疗, 将30ml的冠心宁注射液添加到250~250ml的0.9%氯化钠溶液中, 静脉滴注, 1次/d, 另外, 结合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 患者口服氟哌塞顿美利曲辛, 每天服用2片。
1.3 疗效评定标准[2]
显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心绞痛症状持续、发作时间大大降低, 缩短超过80%, 运用心电图对患者进行检查, 缺血性ST段回升高于0.1m V;有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心绞痛症状持续、发作时间缩短60%~80%, 心电图检查, 患者缺血性ST段回升0.05~0.1m V;无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心绞痛持续和发作时间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 差异显著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心绞痛主要受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因素影响, 造成冠状动脉出现缺乏供血的现象, 主要有心肌缺血、缺氧临床症状。近年来, 我国冠心病发病率逐渐朝上升趋势增加, 给人们身体健康、工作生活带来一定阻碍影响。焦虑抑郁症状作为引发冠心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患者生命健康有重要影响。相关调查研究表明, 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症状, 猝死危险性较高, 如不及时采取药物治疗, 会给患者治疗效果带来影响。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 会一定程度加重患者临床症状, 如极大患者交感神经张力, 提高患者体内血小板聚集度, 激活血小板, 提升血黏度, 提高患者心肌缺血发生率, 增强治疗复杂性。在本组研究中, 治疗组39例患者运用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 对照组患者运用抗心绞痛药物治疗, 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对比,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9%,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 治疗组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显著 (P<0.05) 。
综上所述, 对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患者运用抗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进行治疗, 能够有效增强临床治疗效果, 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摘要: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78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患者临床资料,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 对照组患者运用抗心绞痛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组患者采用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9%, 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6.9,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对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患者采取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进行治疗, 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增强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绞痛,焦虑抑郁,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
参考文献
[1]陆露, 毛家亮, 赵焕昌, 等.抗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的疗效[J].上海医学, 2012, 35 (10) :874-876.
伴焦虑抑郁症状论文 篇4
【关键词】西酞普兰;舒必利;抑郁症
【中圖分类号】R749.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09-01
曾有学者报道[1],联合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或心境稳定剂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我科采用西酞普兰联合舒必利治疗60例焦虑症状的抑郁症的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我科就诊的60例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主要症状为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处境不相称,常伴有焦虑不安、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以及相应的认知改变和行为改变。所有患者参照美国精神疾病分类第4版诊断标准及抑郁障碍防治指南进行诊断,每位入选患者的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大于17分。常规体查及化验检查和辅助检查排除明显躯体疾病,如肝肾疾病、胃肠疾病及心脏疾病,甲亢,青光眼。60例患者中,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在20-70岁,平均年龄(43.5±23.5);有腹痛胃肠不适症状者16例(26.7%),腹胀者49例(81.7%),反酸者44例(74.1%),嗳气者36例(60.7%),烧心者41例(68.3%),恶心者14例(23.3%)。
1.2 方法
1.2.1 给药方法:
西酞普兰用药方法为:每天早上服用一次,首次剂量20mg,以后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剂量在10-30mg,共使用4周。舒必利用药方法为:每天早上和晚上各服用一次,每次100mg,以后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维持剂量在200-400mg,共使用4周。
1.2.2 观察指标:
利用汉密尔顿制定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对入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评定。疗效评定:评分改善率≥75%为痊愈,50%≤评分改善率≤75%为有效。观察药物治疗期间的患者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6.0计算机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焦虑症状的抑郁症的治疗结果:
经西酞普兰联合舒必利治疗4周后,60例患者中,54例(90.0%)的抑郁及焦虑行为被有效改善,42例(70.0%)痊愈。治疗1、2、4周的抑郁及焦虑行为被有效改善率(有效率)分别为28.3%(17/60)、53.3%(32/60)、90.0%(54/60);治疗1、2、4周的痊愈率分别为15.0%(9/60)、36.7%(22/60)、70.0%(42/60)。治疗4周后的HAMD和HAMA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在4周治疗期间,60例患者中,出现口干者2例(3.3%),头晕者1例(1.7%),失眠者3例(5.0%),余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本研究着重从使用西酞普兰联合舒必利治疗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效果,以及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西酞普兰联合舒必利治疗焦虑症状的抑郁症临床价值。西酞普兰,商品名为喜太乐,在上世纪即被应用于治疗抑郁症,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吸收阻断剂[2、3],可阻断神经元对5-羟色胺的再吸收能力,进而增加脑中活性神经元内的递质水平,达到治疗抑郁的目的。有学者研究发现[4、5],在抗抑郁及抗焦虑的作用上, 西酞普兰和舒必利可起到协同作用。
表1治疗4周后的HAMD和HAMA
评分与治疗前对照结果(X±s)
本资料结果显示,经西酞普兰联合舒必利治疗4周后,患者抑郁及焦虑行为都得以明显的改善,甚至痊愈。60例激越性抑郁患者中,90.0%患者的抑郁及焦虑行为被有效改善,70.0%的患者痊愈。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同期其他学者的报道,说明西酞普兰联合舒必利治疗焦虑症状的抑郁症可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增加患者药物使用的依从性[6-8]。而西酞普兰联合舒必利治疗的不良反应并不高于其他学者的报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西酞普兰联合舒必利治疗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时可起到协同作用,不但治疗效果佳且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程甲,许明智,贾福军等.抑郁症患者述情障碍及其特征[J].广东医学,2010,31(16):2072-2074.
[2]朱丽玉,钟天平.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广泛性焦虑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3):4041-4042.
[3]郑学宝,罗忠,章旭东等.奎硫平合并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期抑郁症的疗效[J].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6):957-958.
[4]管銮友.西肽普兰合并舒必利治疗伴躯体症状老年抑郁症86例对照研究[J].重庆医学,2009,38(24):3151-3152.
[5]宋冬玲,王梦欣,王福芳等.综合干预联合药物治疗首发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1):1040-1042.
[6]王荣芝,耿玉友,潘德花,张三晋. 万拉法新与氯丙咪嗪治疗双重抑郁症对照研究[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2, 12(03): 87-88.
[7]杜宏群,陈玉民,于鲁宁. 文拉法辛对氟西汀治疗无效的抑郁症疗效分析[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0,34(02) :55-56.
[8]赵希武,任凯,姜晓岩. 赛乐特合并小剂量维思通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观察[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4, 22(02):47-48.
伴焦虑抑郁症状论文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住院患者56例,男性13例,女性43例,年龄在20~65岁,均符合CCMD-3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分,排除器质性疾病,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治疗组为坦度螺酮联合西酞普兰组,平均年龄(37.7±12.2)岁,对照组为西酞普兰组,平均年龄(39.5±11.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清洗期1周。治疗组给予坦度螺酮(商品名:希德)30mg/d联合西酞普兰(商品名:喜普妙)40mg/d,对照组给予西酞普兰(商品名:喜普妙)40mg/d,疗程为6周,治疗期间不得合用苯二氮类药物。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 A M 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6周末各评分一次,于治疗前后各检查一次血常规、肝功、肾功、尿常规、心电图检查。
1.3 疗效评定标准
HAMD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著进步,≥25%为进步,<25%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HAMD、HAMA评分测定及减分率比较
见表1。两组从治疗第2周末起,HAMD、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并呈逐步下降趋势,治疗第2、4、6周末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从治疗第2周末起两组间HAMD、HAMA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研究组减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注:两组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1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本研究中,治疗组恶心1例、便秘2例、头晕1例、对照组恶心2例、头晕1例、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性。
3 讨论
坦度螺酮是一种新型的抗焦虑药物,该药对苯二氮卓/R-氨基丁酸复合体无作用,而对5-羟色胺1A(5-HT1A)受体有高度亲和力,激动5-HT1A受体,抑制5-HT能神经活动,使5-羟色胺与突触后膜的5-HT1A和5-HT2A受体的结合恢复平衡状态,从而发挥抗焦虑作用[2]。由于坦度螺酮还可能使5-HT突触前膜的5-HT1A受体密度正常化,从而使在抑郁状态下功能低下的5-HT能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因而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3].亦有报道坦度螺酮对抗抑郁药物有增效作用[4]。西酞普兰是一种高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其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的能力分别是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的3400倍和22000倍[5]。西酞普兰对乙酰胆碱、组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γ氨基丁酸及阿片受体都没有或只有很轻的亲和力[5],比其他SSRI类药物不良反应更少,因此坦度螺酮联合西酞普兰治疗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更为安全。
本研究中治疗组患者从治疗2周末始HAMA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至治疗6周末评分有显著差异性,显示坦度螺酮对焦虑症状起到了快速效果。治疗组患者从治疗2周末始HAMD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持续至治疗6周末抗抑郁效果仍优于对照组,且最终能提高抗抑郁治疗疗效,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性。
综上研究显示,坦度螺酮联合西酞普兰治疗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优于单用西酞普兰,不良反应少,耐受性较好,但由于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短,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 探讨坦度螺酮联合西酞普兰治疗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疗效。方法 将56例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28例。治疗组在用西酞普兰基础上联合使用坦度螺酮治疗,对照组仅用西酞普兰治疗,疗程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采用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6周末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6周末治疗组HAMD和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结论 坦度螺酮联合西酞普兰治疗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用西酞普兰。
关键词:坦度螺酮,西酞普兰,抑郁症,焦虑症状
参考文献
[1]季建林.抗抑郁药快速起效的重要性[J].上海精神医学,2004,16(1):46.
[2]张海英,李玉珍.治疗广泛性焦虑的新型药物坦度螺酮[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5,3(1):53-57.
[3]翁史旻,李华芬,范顾牛.抗焦虑新药坦度螺酮[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0,19(1):353.
[4]赵义明,杨翔.坦度螺酮对抗抑郁药物的增效作用对照观察[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18(1):40.
伴焦虑抑郁症状论文 篇6
关键词:神经内科病患,焦虑,抑郁
神经内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的精神障碍, 并对其治疗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甚至在很多情况下, 焦虑和抑郁对患者带来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神经内科患者自身疾病带来的伤害。随着医疗理念和技术的进步, 当前加强对神经内科患者护理来促进病情的改善已经成为改善神经内科患者病情的主要辅助治疗方式, 而焦虑和抑郁作为神经内科患者治疗和康复中影响十分恶劣的两种因素, 医学界不断的加强对其研究, 以期促进神经内科患者的康复, 为此, 本文重点研究神经内科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并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3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88例神经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女各44例, 年龄为28~78岁, 平均年龄在54岁, 所有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神经内科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及病程等方面, 无统计学比较意义, 且均意识清醒, 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愿意配合研究, 无精神障碍史;且排除患有严重精神经病或入院前服用相关精神药物以及患有严重心肝肺肾等器官疾病的患者;排除主动退出研究、研究途中出现病发以及未完成各项研究要求的患者作为无效样本。
1.2 研究方法:
观察并记录患者住院3个月后出现焦虑和抑郁的情况以及主要影响因素, 具体方法如下:
1.2.1 焦虑:
利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完成对出现焦虑症状患者的判断, 分数为百分制, 并规定当焦虑自评量表的得分≥50分时, 表示患者出现焦虑情绪。
1.2.2 抑郁:
利用Hamilton抑郁量表完成对出现抑郁症状患者的判断, 分数为十分制, 并规定当Hamilton抑郁量表的得分≥7分时, 表示患者出现抑郁症状。
1.2.3 影响因素:
利用自制问卷并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完成对神经内科患者一般性资料的调查和分析, 其中主要内容有生活自理情况、神经功能缺损、医疗费用报销方式、人格倾向、家庭支持等主要内容, 其中: (1)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利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来测定, 分限为0~50分, 并规定神经功能轻度缺损为0~15分, 中度为15~30分, 其余为重度; (2) 患者自理能力评定:利用改进的Barthel指数量表, 按照级别越高自理能力越好的原则来判定, 最高等级为5级, 最低等级指数应当不小于70分; (3) 患者人格倾向:利用艾森克人格问卷来完成, 将根据人格维度和销量表测定后的结果记录下来。然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各种影响因素对焦虑和抑郁的影响。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组间资料用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对神经内科患者住院3个月后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如下结果:2.1神经内科患者一般资料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按照轻度、中度和重度划分的人数分别为11例;轻度、中度和重度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分别有23、48、17例;医疗自费的患者有62例;人格内向、不稳定的有70例;家庭支持很好的有38例, 比较好的为26例, 其余为一般。
2.2 神经内科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的情况结果:
88例神经内科患者中有48例 (55%) 出现焦虑症状, 21例 (24%) 出现抑郁症状, 其余伴发焦虑和抑郁症状。
2.3 神经内科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的影响因素:
神经内科患者不同的生活自理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医疗费用报销方式、人格倾向、家庭支持程度等因素都会对焦虑和抑郁症状产生很大的影响, 且差异显著, 其中, 在焦虑影响结果中, 神经功能缺损、家庭支持和医疗付费方式P值均为0.001, 而生活自理能力和人格内倾P值分别为0.030、0.006;抑郁方面, 家庭支持和医疗付费方式P值为0.001, 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自理能力和人格内倾P值分别为0.004、0.024和0.016, P<0.05,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焦虑是人们因即将发生的事情, 尤其是一些预期会产生的危险、恶劣情况等产生的紧张、担忧等不良情绪, 属于对未发生的情景的主观预先体验和反应, 抑郁因对过去的事等产生的后悔、遗憾、委屈等不良情绪, 并表现为情绪低落、消沉、悲观、自责、自卑等。焦虑和抑郁的产生会增加患者治疗的负担, 进而诱发机体内分泌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等一系列不利于病情改善的病变, 同时, 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的治疗积极性, 甚至会引起患者自杀等严重后果,
诱发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因素有很多, 除了各种神经内科疾病本身, 为此, 为了更好的改善神经内科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需要了解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以便对症治疗和改善, 详细如下。
第一, 神经功能缺损不仅会直接引起机体的生理性功能障碍, 更可以引发患者情感和心理上的问题, 现代医学认为大脑和神经细胞发生病变时, 会引起神经递质代谢病变进而诱发抑郁, 而焦虑会增加脑血栓、脑出血等出现概率, 而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焦虑和抑郁就越容易出现[1,2];第二, 神经内科患者因疾病会下降甚至丧失一定的生物功能、生活和工作能力, 需要有人陪护, 而患者在承受疾病痛苦的同时, 会产生未对家人尽责、增加家庭复杂、没有自尊或隐私等情绪变化;第三, 人格内倾和不稳定特征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焦虑和抑郁, 内向患者容易陷入自我的狭隘世界, 而不稳定的情绪容易对即将发生的结果或情境产生各种消极联想, 进而这些都会导致患者紧张、消沉、悲观甚至绝望等情绪, 进而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症状;第四, 家庭支持也对神经内科患者的焦虑和抑郁产生很大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支持会使患者感受到关心, 极大的降低和避免了患者的孤单、消极等情绪, 还可以成为患者积极治疗和生活的动力来源;最后, 医疗费用报销上, 自费患者发生焦虑和抑郁的概率较高, 主要因为高额治疗费用直接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进而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
对神经内科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的研究和分析的目的在于为神经内科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 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和康复, 提高其生活质量。而对其症状的分析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加全面和真实的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 并根据不同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及时的预防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或护理方案。
参考文献
[1]刘东生.神经内科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分析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 2014, 4 (14) :188-189.
伴焦虑抑郁症状论文 篇7
关键词:卵巢功能衰退加速阶段,雌二醇,泌乳素,绝经相关症状,抑郁焦虑障碍
2012年生殖衰老分期研讨会提出了更新后的STRAW + 10分期系统[1],将女性自青春期至生命终止划分为三大阶段,即生育期、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期,共10个小阶段组成。卵巢功能衰退加速阶段主要指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早期( EPM) ,伴随内分泌学和生物学上的一系列改变,临床上可能出现由一系列症状组成的“更年期综合征”。本研究主要分析在卵巢功能衰退加速阶段血清雌二醇( E2) 、泌乳素( PRL) 水平及绝经相关症状与抑郁和焦虑症状的相关性,提高女性主观支持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1对象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于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选取邯郸市5个居民社区,每个社区60名符合下列条件的健康女性进行调査: ( 1) 年龄25 ~ 60岁; ( 2) 至少有一侧卵巢和子宫无器质性病变; ( 3) 能回忆近10月的月经情况,停经时间> 1年者要求能准确说明末次月经时间。排除标准: 子宫或卵巢器质性病变、近10月内行激素治疗或口服抗精神类药物、妊娠或哺乳以及患有严重疾病等。
1. 2一般情况300名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 49. 52 ± 7. 09) 岁,高中和大、中专文化占70% ( 210人) ,家庭人均月收入> 1000元者占75. 7% ( 227人) , 退休者占39. 3% ( 118人) 。生育期占26. 7% ( 80人) , 绝经过渡早期( EMT) 占25. 7% ( 77人) ,绝经过渡晚期( LMT) 占26% ( 78人) ,EPM占21. 6% ( 65人) 。
1. 3调查方法
1. 3. 1 STRAW + 10分期系统: ( 1 ) 生育期: 从月经周期规律至月经周期发生变化之间的一段时间。( 2) 绝经过渡期: EMT: 相邻2个月经周期长度之差≥7 d,并且此现象在随后10个周期内再次出现; LMT: 停经时间≥60 d但< 12月。( 3) 绝经后期: EPM: 距离末次月经5 ~ 8年; 绝经后晚期: 距离末次月经> 8年。
1. 3. 2绝经生活质量问卷( MENQOL)[2],包含4个维度: 血管舒缩症状维度、心理社会维度、躯体症状维度、性功能维度。评分标准: 1分为无症状,有症状者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分别计2 ~ 8分。得分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
1. 3. 3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HADS)[3]: 共有14个条目,其中焦虑或抑郁各7条。0 ~ 7分为无症状,8 ~ 10分为可疑症状,11 ~ 21分为肯定存在症状。
1. 3. 4 E2和PRL检测: 统一抽取空腹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通过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型号为罗氏411。
1. 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 0软件。对于两样本或多样本间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多样本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Dunnet比法,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卵巢功能衰退加速阶段血清E2和PRL水平与抑郁、焦虑的关系
2. 1. 1卵巢功能衰退加速阶段血清E2和PRL水平的均数分布: 将卵巢功能衰退加速各阶段( EMT、LMT、 EPM) 与生育期相比,结果显示,血清E2水平在EMT期与生育期无显著差异( P > 0. 05) ,在LMT、EPM期均显著低于生育期( P < 0. 05 ) ; 血清PRL水平在EMT、LMT及EPM期均显著低于生育期( P > 0. 05 ) 。 见表1。
注: 与生育期比较,*P < 0. 05
2. 1. 2血清E2和PRL水平与抑郁、焦虑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在卵巢功能衰退加速各阶段中,抑郁和焦虑得分与血清E2和PRL水平均无显著相关性。见表2。
2. 2卵巢功能衰退加速阶段绝经相关症状与抑郁、焦虑的关系
2. 2. 1卵巢功能衰退加速阶段绝经相关症状各维度得分的比较: 将卵巢功能衰退加速阶段各阶段与生育期相比,结果显示EMT、LMT、EPM相关症状4个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生育期( P < 0. 05) 。见表3。
注: 与生育期比较,*P < 0. 05
2. 2. 2卵巢功能衰退加速阶段绝经相关症状与抑郁的关系: 根据HADS评估,将有抑郁症状者与无症状者相比: 生育期前者在心理症状( P = 0. 00) 及躯体症状( P = 0. 01) 得分高于后者; EMT前者在血管舒缩症状( P = 0. 04) 、心理症状( P = 0. 02) 及性问题症状( P = 0. 02) 得分高于后者; LMT前者仅在躯体症状( P = 0. 04) 得分高于后者; EPM前者的心理症状( P = 0. 00) 及躯体症状( P = 0. 00) 得分高于后者。见表4。
注: 与无抑郁症状者比较,*P < 0. 05,**P < 0. 01
2. 2. 3卵巢功能衰退加速阶段绝经相关症状与焦虑的关系: 将有焦虑症状者与无焦虑者相比: EMT前者在4个维度得分高于后者; LMT前者在心理症状( P =0. 00) 及躯体症状( P = 0. 00) 得分高于后者; EPM 2者在4个维度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生育期因无焦虑症状出现,因此未做比较。见表5。
注: 与无焦虑症状者比较,**P < 0. 01
3讨论
3. 1卵巢功能衰退加速阶段血清E2和PRL水平呈下降趋势,抑郁和焦虑得分与血清E2和PRL水平均无显著相关性。卵巢功能衰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加速阶段E2和PRL水平变化较明显。雌激素水平从波动的不稳定状态渐渐下降[4]; 绝经过渡期由于雌激素可抑制下丘脑分泌催乳激素抑制因子( PIF) ,PRL水平可升高,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PRL浓度也降低,这和本研究结果一致。Gregory等[5]研究结果提示围绝经期的抑郁焦虑可能并非直接与E2水平有关, 但王小云等[6]研究结果显示雌激素水平与抑郁症状显著相关,但尚不能证实更年期抑郁症的发生与血清雌激素水平的改变有特异性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抑郁和焦虑得分与血清E2和PRL水平均无显著相关性,因此有待通过前瞻性的研究进一步验证更年期抑郁、焦虑与血清激素的关系。
3. 2在卵巢功能衰退加速的不同阶段,抑郁、焦虑与绝经相关症状各维度相关性不同。抑郁症状在绝经过渡早期主要与血管舒缩症状、心理症状及性问题症状相关,可能和潮热出汗、负性心理因素、社会压力增多、性要求及性反应能力的改变有关,应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C. J. Haines等[7]研究表明当归补血汤对改善更年期常见的潮热、夜汗等血管舒缩症状有效,除此之外,在此阶段还应重视更年期早期症状及精神神经改变引起的性功能障碍,积极疏导,提高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认同已经发生改变的自己,逐渐适应; 在LMT抑郁主要与躯体症状有关,这与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躯体疾病的发生率增加有关,在此时应加强预防保健, 定期体检,预防疾病的发生; EPM抑郁与心理症状及躯体症状有关,可能和负性心理及年龄增长各脏器功能下降引发各种疾病有关,应提供适宜的保健服务多方位地满足更年期妇女的医疗和保健需求。焦虑症状在EMT与4个维度均有关; PM与心理症状及躯体症状有关。
伴焦虑抑郁症状论文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设计现况调查研究,随机抽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A诊断的3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抽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300例进行比较研究。两组受试者均取得知情同意。
1.2 评价工具
1.2.1 焦虑和抑郁症状评价工具: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作为焦虑和抑郁症状的评价工具,SAS>50分判断存在焦虑症状、SDS>53分判断存在抑郁症状。
1.2.2 一般资料调查工具:
制作一般资料调查量表,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服药种类、近三月就诊次数、受教育程度、家庭关注情况、经济状况。
1.3 实施方法:
由同一组研究人员进行抑郁、焦虑症状以及相关因素的调查。首先,组织研究人员进行调查量表使用方法的学习,保证每一名研究人员均能正确使用量表并进行评分;而后,对2011年6月~2014年6月期间入组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资料采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录入数据,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按照P<0.05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心病患者和健康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冠心病患者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抑郁症状发生率、焦虑症状发生率均高于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抑郁/焦虑症状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年龄患者的焦虑/抑郁发生率无差异(P>0.05);不同服药种类、近三月就诊次数、受教育程度、家庭关注情况、经济状况患者,焦虑或抑郁的发生率有差异(P<0.05)。
2.3 抑郁/焦虑症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服药种类和就诊次数多、受教育程度低、家庭关注不足、经济状况差是冠心病患者发生焦虑或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病的发生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阻塞所致。但与心肌缺血的患者表现的症状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这可能与患者的心理状态不同有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门诊就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的发生率约为15%~30%;而在住院的心血管急症患者中,不良心理的发生率更是高达60%~75%。以上学者的研究提示,合并抑郁和焦虑症状会加重冠心病患者的病情[2]。
在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不仅要关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本身的病变程度,还要注重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已经存在或可能发生焦虑抑郁情况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以减轻不良情绪反应对冠心病病情的影响,改善疾病的预后情况[3]。但是,目前的临床现状是非精神科医生及时准确识别伴发情感障碍的患者较为困难[4]。有研究报道,国外非专科医生对焦虑和抑郁症状的识别率约为15%~25%,而国内的识别率也仅为15.9%,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被漏诊或误诊的发生率较高[5]。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临床学者致力于探寻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筛查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的高危人群并进行早期干预。
本研究对冠心病患者合并抑郁、焦虑症状的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临床筛查冠心病伴不良情绪的患者提供依据。首先,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焦虑评分以及抑郁、焦虑发生率均高于健康人群。这就初步提示焦虑、抑郁症状的存在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在此基础上,我们通关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冠心病患者发生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筛查,结果显示:不同服药种类、近三月就诊次数、受教育程度、家庭关注情况、经济状况患者,焦虑或抑郁的发生率有差异。这就说明治疗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经济和社会因素不同,均会造成焦虑或抑郁症状的发生。
冠心病患者在出现焦虑或抑郁症状的过程中,可能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在筛查影响因素时,应当分析多种因素对焦虑或抑郁症状的共同影响才能为临床医生筛查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的高危人群提供参考[6]。本研究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服药种类和就诊次数多、受教育程度低、家庭关注不足、经济状况差是冠心病患者发生焦虑或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这就要求心血管医生在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的同时,应当对治疗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经济和社会因素进行判断,筛查可能发生焦虑或抑郁症状的患者并进行早期干预。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多数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造成焦虑和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包括治疗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经济和社会因素。
参考文献
[1]Bradley SM,Stanislawski MA,Bekelman DB,et al.Invasive coronary procedure use and outcomes among veterans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insights from the Veterans Affairs Clinical Assessment,Reporting,and Tracking Program[J].Am Heart J,2014,168(3):381-390.
[2]李晓靖,张岚,李斌,等.成都市综合医院门诊患者抑郁、焦虑障碍诊治状况研究[J].华西医学,2011,26(2):192-194.
[3]朱继芳,李远琼,陈朝蓉,等.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激光杂志,2014,35(9):127-129.
[4]王文娟,许华山,邓铸,等.老年冠心病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1502-1504.
[5]肖继明,徐军,缪东培.冠心病患者伴焦虑抑郁的心理干预[J].研究生学报,2011,24(9):927-929.
伴焦虑抑郁症状论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门诊80例符合COPD稳定期伴焦虑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 男24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 (62.37±6.78) 岁, 病程最长者35年;对照组40例, 男22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 (63.6±7.25) 岁, 病程最长者40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诊断标准
①COPD诊断参照2002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1], 存在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是诊断COPD的必备条件。肺功能检查是诊断COPD的金标准。用支气管舒张剂后, FEV1<80%预计值及FEV1/FVC<70%可确定为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COPD早期轻度气流受限时可有或无临床症状。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确定肺过度充气的程度及与其他肺部疾病鉴别;②焦虑抑郁障碍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其中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评定抑郁程度, <8分无抑郁障碍, 超过20分轻度抑郁障碍, 超过35分重度抑郁障碍;入组患者评分总分>20分。③排除伴精神病性症状者, 以及曾使用电休克治疗者;④无酒精或其他活性物质滥用史;⑤排除伴有心脏、肝、肾及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双相障碍快速循环型、精神分裂症及妊娠、哺乳期妇女。⑥排除有精神障碍家族史者。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抑郁量表减分率评估疗效治愈:治疗后HAMD评分减少>75%;有效:25%<治疗后HAMD评分减少≤75%;无效:治疗后HAMD评分减少≤25%。减分率=[ (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 /治疗前总分]×100%。
1.4 治疗方法
①治疗组与对照组均通过教育提高患者对COPD的认识和自身处理疾病的能力, 更好的进行预防和配合治疗, 减少反复加重, 维持病情稳定, 提高生活质量。包括戒烟、鼓励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疗法。两组患者还同时使用药物治疗用于预防和控制症状, 减少急性加重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药物包括舒利迭的吸入、茶碱缓释片的口服、甚至头孢哌酮舒巴坦滴注以抗感染治疗。②在此基础上治疗予柴胡20g, 白芍15g, 川芎10g, 枳壳10g, 炙甘草5g, 香附10g, 陈皮10g, 上药每剂水煎300mL日2次早晚分服, 4周为1个疗程, 对照组不服用任何精神类药物。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相比较,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2.2 两组HAMD分结果比较
见表2。
注: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3 讨论
引起COPD患者伴焦虑抑郁障碍相关因素包括①丧偶[2]或独居可认为是抑郁发生的一个潜在的危险因素, 老年女性患者发生抑郁明显多于男性患者。②营养状况与COPD患者焦虑障碍之间有者一定关系, 这是因为营养不良常常引起COPD患者体质下降, 尤其在老年患者中, 从而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直接引起心理应激——抑郁。③COPD患者由于气促、长期使用药物、肺部反复感染和缺氧, 常因此导致心脏疾患而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亦可因胃肠道淤血, 食欲下降伴消化和吸收功能下降, 饮食中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吸收减少, 不能满足能量消耗的需要, 致能量负平衡。④由于疾病的反复发作和迁延不愈、病痛的困扰、呼吸肌功能不全、肺功能日益减退和体质下降等诸因素的影响, 往往导长期就医使经济拮据, 患者出现情绪低落、无望、无欲、自责、自罪和消极等心理障碍, 甚至还会产生轻生的倾向。⑤糖皮质激素[3]在改善气道炎症和肺功能方面的确有其积极作用, 但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特别是精神方面的副作用常被内科医师所忽视。
柴胡疏肝散具有对抗群居[4]实验所引起的矛盾冲突状态, 减轻动物的焦虑程度, 增加其活动次数, 具有明显的抗焦虑作用。现代研究表明, 柴胡疏肝散[5]可促使下丘脑和海马DA神经兴奋, 并抑制5-羟色胺神经功能, 影响中枢神经递质代谢, 具有抗抑郁作用。
本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柴胡疏肝散疗效肯定, 适用于治疗COPD伴发焦虑抑郁障碍患者。
摘要:目的 观察柴胡疏肝散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伴焦虑抑郁障疗效。方法 将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焦虑抑郁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在基础治疗上治疗组予柴胡疏肝散口服, 对照组只给予基础治疗, 在治疗后的2周、4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抑郁量表减分率评估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相比较,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治疗1个疗程后, 2组HAMD总分显著下降。结论 柴胡疏肝散疗效肯定, 适用于治疗COPD伴发焦虑抑郁障碍患者。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焦虑抑郁障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 2002, 41 (9) :640-646.
[2]张祥敏.老年住院COPD病人抑郁状况分析及护理干预[J].临床肺科杂志, 2005, 10 (4) :550.
[3]张力燕, 赵芝焕, 王华.糖皮质激素对COPD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 2006, 11 (3) :320-321.
[4]陈煜辉, 周莺.柴胡疏肝散抗抑郁作用的药理学实验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 16 (4) :59-60.
【伴焦虑抑郁症状论文】推荐阅读:
冠心病伴焦虑抑郁06-04
焦虑及抑郁06-08
卒中后焦虑抑郁05-09
抑郁焦虑共病08-02
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07-07
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09-15
肠道与抑郁症、焦虑症09-17
消防官兵抑郁、焦虑情绪调查研究08-14
精神抑郁症状09-09
临床疗效:抑郁症状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