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

2024-07-07

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共7篇)

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 篇1

糖尿病是以持 续性高血糖 为基本特征 的内分泌 代谢性疾病,抑郁症则属于情绪障碍,临床上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活动能力减退、认知功能迟缓等症状,据相关报道可知,糖尿病患者并发抑郁、焦虑的比例在33%左右,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及生存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糖尿病患者伴发抑郁、焦虑的特点,本文以153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糖尿病合并抑郁焦虑的临床特点与相关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9例糖尿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48例, 女61例,年龄在31~79岁,平均年龄(57.8±10.9)岁;病程2~31年,平均(4.3±3.9)年 ;所有患者均与WHO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相符 ,无其它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未合并其它代谢系统疾病,无妊娠糖尿病等特殊糖尿病患者。同期对比52例健康者的临床资料,男24例,女28例,平均年龄(53.2±8.9)岁;将109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52例健康体检者分为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与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测试评分, 所有研究对象均由经过正规培训的医师进行检测,SDS≥50分者有抑郁症状,SAS≥50分者有焦虑症状,并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病例组病程及治疗方案单独记录;所有受测试对象未无抗抑郁、焦虑治疗史。

1.3 统 计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观察组109例糖尿病患者中,46例伴有抑郁、焦虑症状,比例为42.20%,对照组52例健康体检者中,5例出现抑郁、焦虑症状,比例为9.62%,观察组的抑郁、焦虑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SDS、SAS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s)

注 1:与对照组相比,P<0.05。

以糖尿病合并抑郁、焦虑为因变量,以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慢性并发症等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使用胰岛素等因素与抑郁、焦虑有直接相关性。

3 讨论

糖尿病引发抑郁的原因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异常、血糖紊乱有关,故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饮食,并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与治疗,由于糖尿病目前是无法根治的终身性疾病,所以整个过程患者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与财力,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各种应激、心理创伤又促进糖尿病病情加重,从而进入恶性循环。抑郁状态会对患者体内糖代谢产生影响,降低机体调节糖代谢的能力,这是由于抑郁时皮质醇分泌亢进,导致糖异生,促进血糖水平升高,且皮质醇还会拮抗胰岛素,从而影响到血糖控制效果。此外,患者处于抑郁、焦虑状态下,其自我照顾能力、治疗的依从性等均会有所下降,直接影响血糖的控制效果,从而增加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机率。由此可见,糖尿病伴发抑郁、焦虑会对患者产生严重影响,降低其生存质量。因此,临床上要将糖尿病患者伴发的焦虑、抑郁情绪视作心理方面的并发症,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如有必要则进行药物干预。

摘要: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焦虑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9例糖尿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观察组,并以同期健康体检人员5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患病率及SDS、SAS评分。结果 观察组109例糖尿病患者中,46例伴有抑郁、焦虑症状,比例为42.20%,对照组52例健康体检者中,5例出现抑郁、焦虑症状,比例为9.62%,观察组的抑郁、焦虑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SDS、SA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使用胰岛素等因素与抑郁、焦虑有直接相关性。结论 糖尿病的抑郁、焦虑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人,因此临床上要加以重视,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要采取必要的健康指导、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抑郁,焦虑

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5月10日~2014年5月10日的共180例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其中男106例,女74例,年龄40~85(62.26±12.87)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为80例患者,治疗组为100例患者。在患者的选定上制定了一定的纳入标准,其中包括:(1)患者符合医学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的诊断标准;(2)患者的年龄40~85岁;(3)冠心病患者有明显的焦虑症状,符合HAMD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以及HAMA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标准;(4)患者接受治疗前14d内没有服用过其他抗抑郁的药物;(5)医院对患者的治疗已经征得患者家属的同意。患者如有下列情况中的任意一条将被排除在外:(1)患者的病情不符合诊断表转;(2)患者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或肾功能疾病;(3)患者对所用药物有过敏反应;(4)患者存在认知和判断障碍,难以完成研究[2]。

1.2 治疗方法

在治疗方法上,对照组的80名患者给予传统的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β ̄受体阻滞剂、他汀类及扩张冠脉动脉等,同时结合心理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中医治疗。中药药方组成为丹参15g,白芍15g,柴胡10g,川芎10g,酸枣仁20g郁金10g,枳壳10g,栀子6g,生牡蛎15g,龙骨15g,甘草6g[3]。水煎服,取汁200mL,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两组患者均以8w为1个疗程。

1.3 评价方法

本文在评价方法上主要采用了2个评价标准,一是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二是患者的心电图表现。

在患者的临床疗效上设置了三个评价指标:(1)效果显著:表现为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的改善,治疗效果在65%以上;(2)效果一般:表现为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但是改善不是非常显著,治疗效果在30%~65%;(3)没有效果:表现为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没有明显的改善且治疗效果在30%以下[4]。

在患者的心电图效果上设置了三个标准:(1)效果显著:表现为患者的心电图与治疗前相比变化很大,基本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2)效果一般:表现为患者的心电图与治疗前相比有一定的改善,具体体现为ST段回升0.05MV以上,T波变为直立,同时房室传导阻滞有所改善;(3)没有效果:表现为患者的心电图与治疗前没有变化,甚至有加重趋势[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通过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患者的临床效果上有很大的区别,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比较

通过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患者的临床效果上有很大的区别,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是目前中老年患者面临的一大困扰,同时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冠心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传统的治疗方式是在治疗冠心病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抗抑郁药物以控制患者的病情,但是从治疗效果来看还不是十分明显。在传统治疗方式上辅助中医治疗能够显著地改善治疗效果,无论是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还是治疗后的心电图效果都要优于传统的治疗方式。因此,未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摘要:将我院2010年5月10日2014年5月10日收治的共180例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其中男106例,女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为80例患者,治疗组为10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式,而治疗组则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冠心病及抑郁焦虑情绪的合并治疗。结果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病情情况均优于治疗前,而治疗组在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没有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在治疗冠心病的同时要进行抗抑郁治疗,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治疗效果上与传统的治疗效果相比有一定的优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冠心病,抑郁焦虑,中西医结合

参考文献

[1]刘青,林玉芬.心可舒片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1):1389-1390.

[2]刘梅颜,郭成军.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情绪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2013,8(7):890-892.

[3]孟秀君,胥丽霞,侯华,等.辽宁省城市居民冠心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40(10):915-918.

[4]刘梅颜.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关系最新研究进展-双心医学发展述评[J].山东医药,2012,54(4):01-03.

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高血压患者104例, 男55例, 女59例, 年龄28~76岁, 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标准, 以收缩压≥140 mm Hg和 (或) 舒张压≥90mm Hg, 进行原发行性高血压 (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 的诊断, 所有入选者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且不合并其他并发症。以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作为焦虑抑郁的诊断标准, 将研究对象分为焦虑抑郁性高血压 (EH+AD) (n=66) 和非焦虑抑郁性高血压 (EH+non AD) (n=48)

方法: (1) 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器使用德国MOBIL型便携式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 5:00-22:00间隔15 min测量1次, 夜间 (22:00-5:00) 间隔30 min测量1次, >90%有效监测次数为有效监测。分析内容:夜间舒张压标准差 (n DSD) 、24 h平均舒张压标准差 (24h DSD) 、白昼舒张压标准差 (d DSD) 、24 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 (24h SSD) 、白昼收缩压标准差 (d SSD) 、夜间收缩压标准差 (n SSD) 。 (2) 焦虑抑郁评定:采用Zung编制的SAS和SDS, 评定采用1~4制计分, 把20题的得分相加得总分, 把总分乘以1.25, 四舍五入取整数, 即得标准分, 焦虑评定的分界值为50分, 分值越高, 焦虑抑郁越明显。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两样本数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ABPM的比较:EH+AD组患者24 h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均明显高于EH+non AD组 (P<0.05) , 见表1。

讨论

血压的变异性可受体位、情绪、运动、进餐、排便等多种因素影响, 既有一般规律, 亦有个体差异。目前, 血压变异性已被多数学者认为是除血压之外又一个能够独立反映心血管功能的指标。血压变异性增大, 和血压升高一样, 是容量扩张, 血管病变和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的最终结局, 在临床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表现之一。既往有很多研究结果表明, 血压变异性的增大与动脉硬化, 靶器官损害等存在相关性[6]。24 h血压变异性的大小与靶器官损害独立相关, 血压变异性越大, 靶器官损害越严重[7]。Mena等研究表明[8], 具有更高BPV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通过对患者给予一定的心理护理,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患者的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 调整高血压病患者体内“自我调节、自我维持、自我改善”系统的能动作用, 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9]。提高患者心理调节的能力, 增强患者对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 要学会改善并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生活, 保持情绪的稳定性, 不要出现较大程度的情绪波动。避免情绪激动、紧张、焦虑及其他各种不良的刺激[10]。

注:与EH+non AD组比较, P<0.01。

摘要:目的:探讨焦虑抑郁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特点。方法:收治高血压患者104例, 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评估, 其中焦虑抑郁66例, 非焦虑抑郁48例, 分析、比较两组的血压变异性。结果:焦虑抑郁高血压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白昼收缩压标准差、白昼舒张压标准差和夜间收缩压标准差较非焦虑抑郁高血压患者明显增高 (P<0.05) 。结论:与非焦虑抑郁高血压患者相比, 焦虑抑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增高。

关键词:高血压,变异性,焦虑抑郁

参考文献

[1]黄金荣, 何茶叶, 边长艳.高血压综合预防干预的效果:6年后果观察[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7, 15 (10) :22-25.

[2]车大莹, 杨平, 张元亭.血压变异性和容积脉搏波特征参数变异性的关联分析[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 2011, 34 (6) :321-324.

[3]王文.第六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纪要[J].高血压杂志, 2004, 12 (3) :490-491.

[4]Stanton AV.Prediction of cardiovascular damag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a clinic o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J].Hum Hypertens, 1999, 13:81.

[5]杨天伦, 陈美芳, 赵靖平, 等.抗焦虑抑郁药物对伴焦虑抑郁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1 (18) :809-812.

[6]陈鲁原.血压变异的临床意义与研究进展[J].循证医学, 2010, 13 (6) :324-327.

[7]Tatasciore A.Renda G, Zimarino M, et al.Awak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correlates with target organ damage in hypertensive subjeets[J].Hypertension, 2007, 500:325-328.

[8]m Mena L, Pintos S, Queipo NV, et al.A reliable index for 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J].J Hypertens, 2005, 23 (3) :505-511.

[9]池静妹.高血压病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2007, 2 (2) :170.

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12月收治高血压老年患者150例,均符合以下标准:(1)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标准;(2)未服用或至少停服降压药物2周以上;(3)排除有恶性肿瘤、急性脑血管意外、急性感染、严重心脏、肝脏、肾脏功能不全、痴呆、精神疾病家族史、突发家庭变故、文盲、服用精神药物及不能配合者;(4)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心率,并抽取肘静脉晨血10 m L,检测生化指标。

研究方法:心理测试由两名评定者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测定,由两名评定者分别独立评分,采用交谈观察法。将HAMD评分≥20分或HAMA评分≥14分的患者归入试验组,其余为对照组。动态血压监测方法:采用北京美高仪MGY-ABPI Version型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白昼(6:00~22:00)每隔30 min,夜间(22:01~5:59)每隔60 min自动充气1次测量,24 h内有效监测次数均>获得次数的80%。记录并统计分析如下指标:(1)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P),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P);(2)夜间平均舒张压(n MDP),平均收缩压(n MSP);(3)白昼平均舒张压(d MDP),白昼平均收缩压(d MSP);(4)两者夜间下降百分率:(白昼均值-夜间均值)/白昼均值×100%;(5)血压负荷值:24 h内收缩压或舒张压达到和超过140/90 mm Hg(白昼)或130/80mm Hg(夜间)次数/24 h血压测定总次数×100%。正常值参考标准:白昼平均值<135/85 mm Hg,夜间平均值<120/70mm Hg,24 h平均值<130/80 mm Hg,夜间血压均值比白昼血压均值低10%~20%。评价指标:正常节律(杓型):夜间血压下降率≥10%;节律异常(非杓型)≤10%。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两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试验组24 h、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及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血压呈非杓形达46.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3。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b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bP>0.05。

讨论

高血压是导致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主动脉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焦虑、抑郁可作为影响高血压的因素之一[5]。焦虑抑郁与高血压相互作用,使病情复杂[6]。焦虑抑郁在高血压的发病中有重要的间接的行为学以及直接的病理生理学影响,存在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张力平衡失调及下丘脑功能紊乱,儿茶酚胺释放明显增高,使血管紧张性增加,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并可因过度觉醒状态的发生,使夜间血压增高[7]。

本次研究可见,焦虑、抑郁情绪可增加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水平和非勺型血压的发生率。而靶器官受损也与动态血压负荷值增高相关,心血管疾病与血压变化相关,显著影响靶器官损害。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更应注意焦虑、抑郁情绪,加强心理指导,必要时可采用抗抑郁药物进行干预,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段书,肖晶,赵水平,等.抗焦虑治疗对高血压病伴焦虑症状患者血压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2):205-207.

[2]苏琳,王岚.综合心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伴抑郁焦虑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7):1477-1478.

[3]Gafarow VV,Gromova HA,Gagulin IV,et al.Arterial hypertension,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Risk of development and psychosocial[J].Alaska Med,2007,49:117-119.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5]龙本栋,区丽明,陈剑,等.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障碍现状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2):144-145.

[6]李婷,段书.焦虑抑郁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哲学,2012,33(5):47-48.

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老年帕金森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共40例, 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其中男26例, 女14例, 年龄在57~88岁, 平均年龄为 (70.5±13.5) 岁, 病程为0.5~12年, 平均病程为 (6.21±4.92) 年。所有患者经过诊断, 均符合PD诊断标准, 通过对患者入院后的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测评发现, 所有患者且均患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将患者分为两组, 记为心理组和常规组, 每组30例;其中心理组平均年龄为 (68.25±14.21) 岁, 平均病程为 (6.10±4.32) 年, 而常规组平均年龄为 (69.55±14.11) 岁, 平均病程为 (6.32±3.98) 年, 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体质等基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常规组患者入院治疗中, 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 主要包括常规的康复运动和药物治疗等治疗性护理。而心理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的方法再次加强护理。主要的方法为:首先按照医学心理学理论指导方法, 通过人际交流方式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引导患者往康复的健康方向发展。其次, 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的友好态度和积极沟通和健康指导, 来疏导患者住院中的焦虑、紧张情绪, 建立友好和谐的医患关系。另外要注意给患者营造清新、舒适、安静的住院环境。最后对不同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即个性化的心理护理, 了解患者心理的疑惑和抑郁、焦虑的原因以及存在的具体心理问题, 进而针对性进行疏导和鼓励,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入院前后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进行评测, 评测方法为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 其中分为焦虑亚量表 (HADA) 和抑郁亚量表 (HADD) , 每个亚量表得分的范围为0~20分, 得分越高表示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对比采取χ2检验 (或者采用t检验) ;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通过对两组患者心理护理前后的焦虑评分比较发现, 心理组患者焦虑评分相比护理前, 对比有明显的效果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常规组相较于护理前, 评分没有明显的下降, 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护理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2 通过对两组患者心理护理前后的抑郁评分比较发现, 心理组患者抑郁评分相比护理前, 有明显的效果差异, 即分数明显下降, 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常规组相较于护理前, 评分没有明显的下降, 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护理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3 讨论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的进展性的神经系统退化疾病, 对患者的身心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帕金森患者在发病期间, 常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焦虑和抑郁为帕金森病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发病率达到30%~58.1%[3]。帕金森患者并发焦虑、抑郁的常见症状为:紧张、失眠以及认知失常等, 当焦虑和抑郁的程度加重, 会造成患者出现严重的运动障碍, 生活质量也会大大降低[4]。

目前对于帕金森病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 因此, 通过患者所表现的心理问题, 对其进行一定心理护理和治疗是很有必要的[5]。在对帕金森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 如通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健康指导、环境改善以及心理辅导等来辅助心理治疗, 通过环境、人际交流以及心理疏导等方法, 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这样才能引导患者的病情朝着康复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本文的研究也表明, 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之后, 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和改善, HAD评分分数也有了明显的下降, 与护理前对比有明显的效果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未采用心理护理的患者相较于护理前, 评分没有明显的下降, 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另外, 两组护理焦虑情况和抑郁情况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可知, 对老年帕金森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理, 对患者的病情康复和治疗有显著的作用, 值得医院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老年帕金森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共60例。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30例, 为心理组和常规组, 对常规组患者入院治疗中, 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 主要包括常规的康复运动和药物治疗等治疗性护理。而心理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的方法再次加强护理。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心理护理前后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比较发现, 心理组患者相比护理前, 分数都有明显下降,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常规组相较于护理前, 评分都没有明显的下降, 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护理后两项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帕金森患者住院护理中, 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上在施加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减轻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值得医院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老年帕金森,焦虑,抑郁,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唐富平, 刘晓芳, 廖喜琳.心理护理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焦虑状态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2) :45-46.

[2]沈晶婧, 汪丽芳.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心理护理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 (5) :760-761.

[3]陈霞, 张献文, 张银玲, 等.积极心理干预对帕金森患者抑郁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护理学报, 2012, 19 (23) :64-66.

[4]刘亚平, 王巍, 任珂南, 等.护理干预联合用药对帕金森病患者合并抑郁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22) :20-22.

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高血压组:病例来源于2003年2月至2005年1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按WHO标准,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共搜集68例,其中男46例,女22例,年龄68~82岁,平均(71.6±8.7)岁,入组条件:(1)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不限。(2)不合并肿瘤及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无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重要器官功能基本正常,无吸烟史或已戒烟>1年者。(3)病情稳定,无理解障碍,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同期在我院门诊及住院健康体检的老年人,共搜集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70~81岁,平均(73.9±5.8)岁,入组条件:(1)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不限。(2)经体检血生化、心电图(ECG)、胸片及超声波等检查排除高血压、心脏病、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无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重要器官功能基本正常,无吸烟史或已戒烟>1年者。(3)病情稳定,无理解障碍,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心理问卷测试:

采用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的自评焦虑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作为工具,对研究对象的抑郁焦虑情绪进行调查和评定,调查和量表评定由两名精神科主治医生完成(一致性试验Kappa值=0.88)。本文抑郁是指HAMD总分≥20分者,焦虑是指HAMA总分≥14分者。

1.2.2 24 h血压监测:

采用国产BIOX-2300型无创伤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无锡中健科仪有限公司生产),袖带缚于受试者左上臂,每30 min自动充气测量,血压测量从当日8:00~9:00至次日8:00~9:00,监测期间患者从事日常活动,每例资料24 h有效监测次数均在95%以上,有效血压读数的标准:收缩压70~260 mmHg,舒张压40~150 mmHg,脉压20~150 mmHg。监测参数有: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平均舒张压(24hDBP),白天(6:00~22:00)平均收缩压(d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22:00~6:00)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为避免降压药物对血压的影响及含有交感神经抑制剂的药物对情绪的影响,所有研究对象在进行血压监测和心理问卷测试前均停用降压药物及相关制剂24 h以上(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BPV:

按Parati等[9]方法:以24 h动态血压监测到的血压标准差(SD)作为长时BPV的指标,包括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2组均数间比较用t检验和χ2检验,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Duncon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及组间可比性检测结果

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构成基本一致,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2.2 心理问卷测试结果

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情绪状态量表分值比较显示,高血压患者的SDS总分、SAS总分、HAMA总分与HAMD总分均较对照组高(表1),高血压组抑郁焦虑情绪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显著增高(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平均血压参数及BPV参数检测结果

2.3.1 高血压组平均血压参数显著大于对照组,根据抑郁焦虑情绪量表分值将高血压患者分为无抑郁焦虑情绪组与有抑郁焦虑情绪组,发现有抑郁焦虑情绪的高血压患者与无抑郁焦虑情绪的高血压患者的平均血压参数存在差异(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无抑郁焦虑情绪高血压组比较,△P<0.05

2.3.1 高血压组与对照组BPV参数均存在较大差异。高血压组内有抑郁焦虑情绪及无抑郁焦虑情绪二者之间亦存在差异,其中尤以24hSSD和dSSD差异为显著(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无抑郁焦虑情绪高血压组比较,△P<0.05

3 讨论

高血压与情绪障碍的关系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情绪障碍与BPV的关系研究报道不多,有研究证实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既是高血压的促发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生相关,也是影响高血压发展及预后的不良因素[10,11]。BPV与心血管损害的严重性相联系,不少学者认为BPV是一独立的因素参与引起高血压靶器官损伤[12,13],其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晨峰现象者有明显的靶器官损害[14]。

本研究显示,在老年人中,高血压患者较对照组有更高的抑郁焦虑情绪发生率,多个量表的分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这种增高的抑郁焦虑情绪发生率与多项血压参数的变化相关联,目前尚不清楚抑郁焦虑情绪仅是潜在的或亚临床疾病的一种表现或结果还是影响疾病进程的危险因素。然而,本研究对照组焦虑抑郁情绪的检出率也较高,如焦虑为25%,这可能和研究对象为老年人以及调查和评定均在医院进行有关;但也不排除这部分人群今后发生高血压的可能,值得进一步的跟踪观察。此外,关于抑郁焦虑情绪可能影响心脏事件结果的认识逐渐增多。有文献报道,高血压患者有多达20%的病人有严重抑郁或焦虑症状,而老年高血压患者有抑郁焦虑情绪的比例甚至要更高,Jonas等[15]研究发现抑郁、焦虑症状与高血压发生率增高有关,在一项老年人冠心病的前瞻性研究中(SHEP)[16],抑郁焦虑情绪症状增多者其发生心肌梗死和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国内外学者一直在强调对于心血管事件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是其强预测因子[17,18]。有越来越多的有抑郁焦虑情绪的高血压患者接受抗焦虑抑郁方面的治疗,这种治疗能够提高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是否能够改善预后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尚不清楚。

Grewen等[19]研究双亲的高血压史(FH)是否会增加抑郁情绪对BPV的影响。该研究中抑郁情绪用Beck抑郁调查(BDI)量化。在FH阳性组,高的BDI分值与较高的24 h动态血压明显相关,而在FH阴性组无此相关性。从本研究中亦发现,抑郁焦虑情绪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尤以对白天的收缩压变异性影响较为显著,这可能和白天交感神经张力较高活动增强有关,提示老年人的收缩期高血压与心理-神经-内分泌机制有关,对老年高血压的治疗除药物治疗外,应考虑心理干预治疗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对有严重抑郁焦虑情绪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可应用抗抑郁药物。

总之,目前仍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解释高血压与情绪障碍之间的联系。Markovitz等[20]随访观察2992例初始无高血压者7~16年,结果显示焦虑和抑郁是高血压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苏便苓等[21]研究发现,抗抑郁治疗能有效消除高血压患者抑郁情绪,有助于提高降压效果,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预后。通过有效地心理行为干预和药物的干预,改善心理状况,降低血压,减少血压的波动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将可能会成为治疗高血压的常规方法之一。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发生率及抑郁焦虑情绪对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对6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3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心理问卷调查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的评定,根据量表评分结果将高血压组再分成有抑郁焦虑情绪组和无抑郁焦虑情绪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高血压患者抑郁情绪发生率(30/68)和焦虑情绪发生率(32/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抑郁(7/32)和焦虑(8/32)情绪发生率(P<0.05);(2)高血压组的血压变异性参数: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均大于对照组(P<0.01),且收缩压变异性大于舒张压变异性;有抑郁焦虑情绪高血压组的24hSSD和dSSD高于无抑郁焦虑情绪组(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较对照组有更高的抑郁焦虑情绪发生率和更大的血压变异性;有抑郁焦虑情绪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无抑郁焦虑情绪的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实验研究对象的选择来自于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同时合并患有焦虑和抑郁的病例共100例。所有病例均经过WHO相关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冠心病, SDS和SAS评分均达到焦虑和抑郁程度标准, 排除重大器官疾病、恶性肿瘤、妊娠妇女、文盲等病例。纳入的所有患者包括男性病例65例、女性病例35例, 年龄范围在36~74岁, 平均年龄为 (49.8±6.8) 岁, 病程从3个月~10年, 平均病程为 (2.5±1.2) 年。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可以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双心医学治疗。

1.2.1 药物疗法:除了给心脏用药以外, 对于重度焦虑和重度抑郁的患者还要给予药物治疗。临床口服抗抑郁药物选择使用盐酸氟西汀片, 服用剂量为30 mg/d, 分2次服用, 另一种口服用药选择艾司唑仑片, 用药剂量为3 mg/d, 同样分2次服用, 口服药物疗程为1个月。

1.2.2 运动疗法:为了疏导患者心理负面的情绪, 需要帮助患者建立经常适度运动的好习惯, 制定运动日计划, 严格按照计划实施, 一般冠心病患者不宜进行剧烈运动, 可以做低训练程度的运动, 比如慢跑、快走等, 长期坚持有益于患者提高心脏功能。

1.2.3 心理疗法:多与患者交流、沟通, 了解患者的想法和心理状态, 采用积极倾听、耐心指导、微笑鼓励的方式方法帮助患者消除心理的负担, 帮助患者积极走出心理阴影, 战胜病魔。可以多给患者讲述些战胜疾病的积极病例, 引导患者建立信心, 对抗抑郁。

1.2.4 健康教育:找合适时间、地点来向患者提供讲授疾病知识的服务, 向患者灌输主动了解和关注自身疾病知识的理念, 从冠心病与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到相互影响作用、从发病机制到治疗方法一一进行耐心介绍和讲解, 对患者提出的疑问给予耐心且通俗易懂的解答, 让患者从主观意识上正确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 帮助治疗疾病。

1.2.5 音乐疗法:音乐可以放松心情, 舒缓紧张的神经, 相关文献表示, 舒缓的音乐可以缓解由心脏给患者带来的情绪负担和压力, 使患者达到一个放松的状态, 有益于抑郁和焦虑的改善[3]。患者选择自己喜爱的音乐后, 由负责的护士每天定时播放, 患者找一个舒适的环境和体位来倾听, 坚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SAS和SDS评分, 冠心病的治疗总有效率。

1.4 疗效判断。显效[4]: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心绞痛持续时间下降超过80%, ST段改变超过5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好转, 心绞痛持续时间下降超过50%, 低于80%, ST段改变超过1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变。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两组比较P<0.05, 表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见表1。

注:两组治疗前比较, P>0.05, 两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2 两组冠心病治疗效果比较:见表2。

注:P<0.05

3 讨论

西医学中对健康的定义由传统的无疾病的狭义概念发展到现在的人的生理、社会、心理的完好状态即为健康这一广义概念[5]。双心医学正是沿着这一概念发展而来, 不但治疗患者生理疾病, 同时治疗心理疾病, 使其达到一个完好状态。就本次临床实践中, 冠心病与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而言, 当患者发生心绞痛时, 会加重患者的抑郁焦虑等情绪[6], 引发患者对疾病和生命的恐慌。从发病机制来看, 焦虑和抑郁症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较正常健康人群更加紊乱, 不能自主调节到一个良好状态, 二者相互作用, 导致恶性循环发生。而双心医学模式的开展, 双管齐下治疗冠心病, 一个从生理角度, 一个从心理角度, 遏制了二者相互恶性循环作用[7], 得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本次临床实验结果看, 双心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项评分也优于对照组, 评分下降明显, 有效改善了患者抑郁和焦虑的状态, 与以往相关报道相一致。

综上所述, 双心医学治疗冠心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安全性高, 对抗抑郁焦虑的作用强,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开展“双心医学”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近期收治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10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 给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开展“双心医学”, 两组治疗后, 比较患者SDS和SAS评分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经过双心医学治疗后, 焦虑抑郁情况有所改善, 心功能有所好转, 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的常规治疗, 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采用双心医学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病例有显著效果, 远期疗效好,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双心医学,效果观察

参考文献

[1]牛素贞, 秦连菊, 段和春, 等.“双心医学”对冠心病伴抑郁和焦虑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功能的影响[J].临床荟萃, 2014, 3 (8) :910-911.

[2]丁荣晶.双心医学研究进展[J].四川精神卫生, 2014, 27 (3) :193-197.

[3]刘梅颜.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关系最新研究进展——双心医学发展述评[J].山东医药, 2012, 52 (4) :1-3.

[4]江均贤, 欧阳新根, 黄晓春, 等.“双心医学”对改善冠心病伴抑郁和焦虑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功能的作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1) :151-152.

[5]范辉, 何秀丽, 史美丽, 等.中医药在双心医学模式中的运用研究[J].西部中医药, 2014, 27 (7) :134-137.

[6]欧阳新根, 江均贤, 黄晓春, 等.双心医学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14) :118-121.

上一篇:机房故障下一篇:单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