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抑郁

2024-07-13

精神抑郁(共11篇)

精神抑郁 篇1

当代广东女作家李兰妮的《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叙述自己的癌症、抑郁症患者的痛苦经历和体验, 她把写作当作她精神治疗的一部分, 是作者独特个人的体验和叙事资源。她的小说主要内容是在社会学、遗传医学和精神分析学等三个知识结构和话语体系的构建, 她想用传统的因果和逻辑的理性的知识来追溯她的不幸的根源。小说呈现出与普通的小说不同的跨社会和精神的多学科的交叉的小说新质, 把病历的处方语言和散文及小说组合拼接, 可谓“先锋小说”中的“先锋”, 与法国的“新小说”是大致同一流的, 是当下中国小说一个新作品。

一抑郁者的抑郁:

其实作品又是纯粹的中国现实的叙事, 甚至就是散文, 从真实角度看。也可阐释为一个“底层小说”, 小说叙述一个癌症和抑郁症患者的苦痛无助和生死感情。当下精神危机是世界现代性的一个征候, 是自近现代文化强调主体性, 过于自信人类的自我的科学的反自然的文化的结果, 表现出当代的各种学科知识体系话语的裂隙。作家对自己抑郁症的病因追根溯源, 用理性对病症作科学的分析, 想给世人留下一份精神分析的医学档案。作者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家族基因遗传等理论话语。医生的角度有医学体系的一套话语, 作品直接引用处方和病历语言。“三次开刀, 五次化疗”和无休止的抑郁症的治疗, 医疗本身就是她抑郁症的主要原因。这简直就是当代人的荒诞受虐而又无可逃避的生存处境的一个绝妙的典型。作者写了一个传统文化的人类理性与魔性的斗争的悲剧主题但是潜意识中宗教信仰、死亡和梦的语言诱惑着。抑郁精神病主要是一个精神心理的问题所以梦的无意识语言和宗教信仰似乎又是根本性的。

从理论上讲用纯理性的话语是不能透示无意识的精神的问题。身体与精神、物质与意识等矛盾对立体整个的是说不清的一团。李兰妮写到:“我们这个具有神秘力的宇宙是否存在一个与我们不同的‘高频率圈’中?对未知的能量显现, 我不敢妄作肯定或否定。不同的时代, 对科学和迷信有着不同的解析和认知。我反对迷信, 憎恶迷信, 讨厌故弄玄虚, 但我不想为避嫌疑而隐瞒内心的困惑———天知地知人不知, 我们不知道的宇宙秘密太多了。非要刻意回忆, 只能是伪回忆。我的主观记忆准确度有限, 对世界万物的理解更有限”。 (1) 所以梦越来越将成为未来精神生活的本质特征。用这些当下的话语知识作者似乎探询到了, 又似乎什么也没有。作者是在用人类理性的知识系统去开启非理性的“魔界”。作品给人类精神的进行了构造和雕塑并赋予它有一定的防震强度, 一旦超过精神的负荷, 人类理性的知识结构大厦就有倾覆和破碎的危险。作家对父母的血缘连续性, 尤其对母系的基因作了详细的记叙。发现抑郁症是有遗传性的。但是作者最终又把母亲的基因特变归结于现代社会的动乱和苦难的历史现实。

二“中国式”理性和魔性的斗争:

作品有许多真实生动的拥挤城市“异化”的“写真”。作者叙述了在物质的繁荣现象背后是道德的失落。生活节奏加快, 工作竞争紧张造成物质和机器对人的挤压, 人口膨胀, 人心失衡自然资源环境的破坏以及政治的腐败和权利的分配矛盾等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一个癌症、抑郁症患者的痛苦的与病魔斗争的艰难的过程。一个知识精英的命运尚且如此, 弱势群体的普通百姓可想而知。在我的周围就见两个亲戚喝农药死去, 一个年青的伙伴受不了脊椎的病痛, 用电线缠绕手腕触电而死。悲伤只是暂时的, 生的尘嚣终掩盖了病痛和死亡的呻吟。日子依旧太平。我们看到“自杀”的表面, 但没有看到“杀”字背后潜藏的精神危机和道德危机。

作者明确指出抑郁症是我们这个历史文化转变时代的必然结果。李兰妮个人的抑郁症也是社会精神文化的阵痛一个抑郁症的遗传基因在五六十年前就种下、酝酿而结出今天的果。作者分析“跨世纪的喜姑, 她心目中的‘母亲原型’与她的精神需求是基本吻合的, 她尚未遭遇‘致命性的精神重创’。从小桃开始, 包括兰兰 (作者母亲) 妮子以及往下的一代、两代人, 她们无意识层面的‘母亲原型’和社会层面、意识层面的‘母亲原型’存在冲突和混乱, 这是历史规律, 自然而然, 她们必遭‘精神修理’的空前剧痛, 这种痛还要持续下去。看呀, 这是一个精神和基因异变、修复的关键时代”。 (2) 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就是弱国挨打贫穷和社会混乱文化转型的历史, 是一部武力屠杀和精神围剿的悲剧史, 这本是一个抑郁时代。文中引用一位学者的话说:“精神基因的构成来源于我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信仰、道德和价值观———我们的社会和民族习惯中就有这样的一种毛病。不透明, 不坦然, 不自信, 逃避现实, 自欺欺人, 精神反应过敏, 神经系统退化, 心理承受能力一代比一代弱。这跟精神基因有没有关系?是不是这一百多年来的劫难引发了精神基因的改变?” (3)

李兰妮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历史上许多天才的艺术家、诗人, 像凡高、贝多芬、拜论等等都是精神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患者, 中国的当代诗人海子用自杀, “行动和诗的历史一次性阐释了存在的意义。”法国诗人爱伦坡写到:“由于大脑怪异的魔力, 她的欢乐总是转为悲凄, 她的天真转为狂野的欲念, 她的机智转为爱恋, 陶醉转为火焰。于是, 年轻并且愚钝, 我爱上了忧郁。” (4) “人类习惯的虚假性与遮蔽性使的我们不可能再看到人类的某些原始经验 (神启) , 而分裂症患者却能够再次接近这些反逻辑的直觉的和未经伪装、处理、加工和判断了的原始经验”。 (5) 在这里梦是人类与宇宙相通的语言。人类的光明就如大海上的漫漫长夜, 光明和知识仍如点荧火。浩淼的宇宙到处布满黑洞, 人类得小心行走, 以免跌人黑暗之虚无。可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总喜好走在宗教神话与科学崇拜两个极端。同样地敏感而脆弱的李兰妮的心灵陷入绝望的“黑洞”, 可是当普遍的生灵屈服于漫漫长夜的寒冷而不自醒时, 而人类建构的所谓“抑郁的、分裂的狂人”却触摸到天火, 成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式的天才”。作者显然思考到这个有关死亡和存在的“形而上”, 但是作者不做传统诗性的精英的抒写, 也不象苏童、余华式有关死亡存在的诡秘和体验的“先锋”小说。她如实记录梦镜的内容, 想做“美国式”的死亡分析和探究, 小说到此是进一步把存在神性的消解, 成了科学、医学的客观记录。李兰妮在1980年代的生活性的细腻敏锐的抒情散文出名, 这个作品引用其中的一些篇章段落重新结构, 由于形式的变化, 作品就出现了新质。这是作家的一个特例, 还是一个时代的普遍性?或许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的程度不一的原因, 李兰妮的精神还是完整的, 所以才有她的现实探索的追问, 她问的不是存在的“形而上”, 而是孜孜与现世, 是自我的敏感灵性的神经在粗糙暴虐的现实尤其是癌症的心理打击。作者虔诚赞扬宗教的信仰, 她看到我们的国民没有信仰的引领和规制, 全民暴露在现世的物欲的浮躁。自尼采“上帝死了”, 人的“权力意志”欲望极端膨胀, 人人疯了而不自知。给精神一个家园, 当代的精神病危机的发生是我们的病态现代文化所导致。在后现代的“绞肉机”的屠杀面前, 超忍耐的沉默, 一个抑郁症患者发出了呼喊。由此想到杜威佛克马关于中国有无后现代文学下结论说:“西方文化名流的奢侈生活条件似乎为自由实验提供了基础, 但是后现代对想象的要求在饥饿贫困的非洲地区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在那些仍全力为获得生活必需品斗争的地方, 这也是不得其所的。” (6) 我暂且不论他的这个文学结论, 但由此想到中国式的“物质主义”根源的抑郁也许与西方文化传统的“存在”抑郁的观感不同。

三柔韧的常春藤以及“罪囚”烙印

当下抑郁症、自杀等精神病问题已浮出中国历史的地表, 癫狂症、抑郁症、自杀、同性恋、艾滋病等都进入社会公共空间成了一个个显性的问题。在福科的“知识型”概念看来:“人类不是单纯由本能规划和驱动的, 我们的想法和行为却在某种程度程度上受到这些不同的话的影响规划和制约。这些围绕着某些特定的的世界观和话语组织起来的历史阶段, 这些历史阶段只能依据特定的世界观和话语得到解释”。 (7) 有史以来都是采用酷刑和文化的手段进行规训。我们每个人在精神上都受过精神腐刑和幽闭。它到处播撒和传染直到把空气污染和毒透。文化大革命中反复的宣传运动直到“我的外公、外婆和妈妈对阶级出身这类话题极其敏感、恐惧———他们就像古代脸上刻了‘囚’字的罪犯, 无论政权怎样交替、朝代如何变更, 他们脸上的‘囚’字永远抹不掉, 心理上的‘罪’的印记已成为‘器质性病变’”。 (8) “把人类必然的和经常发生的情感变成内心痛苦的一个源泉, 并通过这种方式使内心痛苦成为每一个人类存在的家常便饭”———尼采。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何尝没有烙下“罪”的印记?“我们不敢触动约定俗成的民间规则。我们无视社会、历史、疾患意外对天下父母的压力、逼迫、扭曲, 不敢直视父母的精神世界遭受的灾害性病变”。 (9) “同一种冲动, 如果面对的是习俗的谴责和压制, 就会转变为一种痛苦的怯懦之感, 这种精神性的教导不仅使人们的灵魂变得阴郁、紧张和感到压抑, 而且还别有心裁地使这些灵魂天真地相信, 他们已经找到了他们不幸的感觉的根源并且可以动手消灭它!最后, 人只有在迷狂以及其他濒临疯狂的状态才能感受到欢乐, 并把迷狂当作生活的最高目标和据以谴责一切世俗事物的标准”。 (10)

一棵柔韧的常春藤———李兰妮敢于逆时代而行, 勇敢地审视自我, 自曝“家丑”, 这看似疯狂的举动本身就是尼采、拜伦式的挑战。“从小到大, 我被迫躲在‘随和’的黄金软盔甲里, 被迫呆着‘听话’的化妆舞会的面具———我梦见:课堂上, 我和一个瓦族的女生赤裸裸地站起来, 走到讲台上———那个心底深处的李兰妮她想走到光天化日下。———写下裸的伟大, 裸的美吧。”11

参考文献

[1]《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李兰妮人民文学出版社

[2]《理解福科》J.丹纳赫等百花文艺出版社

[3]《曙光》 (德国) 尼采著田立年译漓江出版社

[4]《忧郁》 (美) 安德鲁所罗门著重庆出版社

[5]《疯狂天才——躁狂抑郁症与艺术气质》 (美) 凯雷德菲尔德贾

抑郁症可不是精神病 篇2

特邀专家 路亚洲

北京安定医院抑郁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

抑郁症最爱当隐形杀手

继“走饭”之后,又一位抑郁症网友“sienna赛娜”在微博中透露,因难以承受抑郁症折磨,身心俱疲,最终选择结束生命。“sienna赛娜”在长微博中提到,自己已经抑郁多年,元旦高烧3天后抑郁症爆发,为了逃离身心遭受的折磨,也不想给家人增加过多的负担,反复思考后她决定离开。

记者翻阅了“sienna赛娜”生前的微博,她有事业、有朋友,实在很难把她和“自杀”联系起来。然而,一条这样的微博似乎描绘了她被“心霾”吞噬的画面:“失眠太可怕,两天加起来睡着不到4小时,思考能力几乎完全丧失。”

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专家路亚洲告诉我们,从“sienna赛娜”的遗言中可以看出,她的行为是典型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表现。高烧3天这样的身体疾病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更是精神上的挑战,会加剧他们的绝望感。一些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是有滞后性的,服药初期病情非但不会好转,还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另外,季节交替可能引起抑郁症发作,这也是导致“sienna赛娜”产生自杀想法的原因之一。

【专家提醒】

抑郁症患者自杀有征兆

专家提醒,当抑郁症患者有以下表现时,则可能产生了自杀的念头,患者家属要特别提高警惕:

1.留遗言,整理交待贵重物品。

2.对死亡或灵魂好奇,研究自杀手段。

3.无故忏悔,乞求谅解。

4.戏剧性的心情好转或平静。

5.玩失踪,切断联系。

6.生活节奏突然紊乱。

7.反复流露绝望感。

8.激进冒险,不怕危险。

9.舍弃原本无比珍惜的东西,如挥霍积蓄、与心爱的人分手等等。

抑郁症诊断不能只“看心情”

王萌是个十分细腻敏感的女孩子,自从听说抑郁症“很粘人”,不管大明星还是老百姓,很多人都得过抑郁症,甚至有人因抑郁症而自杀,她就经常精神紧张,稍有情绪低落她就担心自己患上了抑郁症……

路亚洲主任介绍,现在确实有一些性格敏感的人,一不顺心就认为自己抑郁了,这种极端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当然,也不能毫不在意,听之任之。抑郁症的诊断是很专业的,决不只是“看心情”的问题,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为情绪低落、缺乏兴趣和持续而严重的疲劳。附加症状很多,躯体方面包括失眠,性欲减退、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各种身体不适或疼痛,还可能有思维迟缓、注意力不能集中,自我评价过低、自责自罪、焦虑、自杀等。最重要的是,患者的症状应持续2周以上,且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或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不能自我调节的,才可能被确诊为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抑郁症患者中至少10%伴有躁狂发作。抑郁症按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抑郁症。自杀无疑是抑郁症所导致的最坏的结果,而只要在早期介入治疗,抑郁症的治愈率可达到50%以上。可见,早发现早治疗是应对抑郁症的最好方法。

但是,抑郁症具有隐蔽性,且致残性高,对个体和社会都造成极大的负担,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如果不治疗或错误治疗会造成严重后果,导致身体和精神进一步受损,久治不愈。因此,专家不建议个人自行判断病情,如有抑郁迹象,最好去医院进行专业诊断。网络上流传的自判量表也只能作为参考,不要过分依赖。

【专家提醒】

洞察抑郁症早期表现

当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有以下症状时,最好尽快到医院进行诊断。

1.表情忧伤,也同样表现于动作和姿态,总之是失去了正常丰富的表情和姿势。

2.行为上厌倦社交、冷淡、无兴趣,各方面的创造性减退,生活中充满了无精打采的气氛。

3.无故长期睡不好、吃不香,持续疲倦,以前感兴趣的事对自己失去了吸引力,感觉什么都没有意思。

抑郁症跟精神病不是近亲

甲:“好久没见丽丽了,你跟她有联系吗?”

乙:“怎么?你不知道吗?她好像得抑郁症了!”

甲:“啊?不会吧……那她是不是不正常了?会疯掉吗?”

乙:“不知道呀,咱们还是离她远点吧。”

我国的抑郁症知识还不够普及,导致有些人“谈抑郁色变”,把抑郁症和精神病划等号。其实,抑郁症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常见病,但是在我国,接受正规治疗的患者比例还很小。在发达国家,当人们认为自己有难以排解的苦闷或有抑郁表现时,会主动向心理医生或私人医生寻求帮助,这是一种科学而积极的态度。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障碍疾病,又具有自杀的风险,因此外界环境对抑郁症患者十分重要。作为患者亲友,一定要帮助患者正确看待自身病情,鼓励和支持其到专科医院就诊,积极配合治疗,生活中多陪伴,严密监护,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治愈的希望。亲友的关怀、精神上的理解和不放弃的信念对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

路亚洲主任呼吁全社会都要理性、正视抑郁症问题,不要让患者产生病耻感而拒绝治疗。因为只有在良好的公众环境下,患者才更容易面对自己的病情,做出正确的选择。

【专家提醒】

好习惯能对抗抑郁

抑郁症疾病具有特殊性,不良生活习惯会引发或加重抑郁症,而病情加重后患者又更易陷入颓废的生活,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对抗抑郁需要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营造健康的内心环境。

1.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生活节奏要规律。

2.坚持锻炼身体,多到户外活动,多见阳光。

3.陶冶情操,培养自己的乐观情绪和良好的兴趣爱好。

4.保持良好的社交,遇到消极事件要理智对待,尽可能向亲朋好友倾诉,疏解压力,保持内心的平衡。

抑郁症可能是宅出来的

张硕大学毕业以后成为了一名股票经纪人,收入颇丰,很让人羡慕,但是没多久他就被单调、强压的工作拖垮了。辞职后,他每天都睡得昼夜颠倒,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以前的朋友也渐渐没了联系,最终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可能经常会遭遇情绪低谷,是不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抑郁的风险呢?

首先,风险最大的是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抑郁症具遗传倾向,双相障碍的遗传倾向更明显,抑郁症患者中大约有40%-70%有抑郁症家族史。因此抑郁症患者的亲属,特别是一级亲属发生抑郁症的危险性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一级亲属指其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等,其罹患抑郁症的风险最高可达普通人的18倍。

其次,工作和生活压力极大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也相当高,这类人大多从事脑力劳动,身体较文弱,负面情绪不易宣泄,容易陷入心理怪圈无法自拔。

另外,长期宅在家里的人,社会性变差,过度使用虚拟社交工具,而这种虚拟社交方式是完全不能与真实社交相比拟的。他们缺乏运动和阳光,很多人饮食和睡眠都不规律,吃垃圾食品,休息不充分,易出现抑郁表现。而且抑郁了的人本身更容易选择宅在家里不与人沟通,最终越宅越抑郁。

【专家提醒】

高危人群需防范

专家总结了一些易患抑郁症的高危人群,如有以下经历,应当特殊防范。

1. 童年有悲惨经历的人。

2.离异或独居的人。

3.罹患严重躯体疾病、生活质量差的人。

4.长期在高压下工作或生活的人。

5.遭遇过重大不幸的人。

6.吸毒和酗酒的人。

7.缺乏运动和阳光的人。

8.长期失眠的人。

9.长期照料抑郁症患者的人。

10. 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

本刊记者 程 璐

精神抑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共收治1521例首次入院的精神病患者, 70例伴有精神症状被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中, 有20例曾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误诊率为28.57%。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下列诊断过程进行诊断, 且必须符合下列5条中的前3条并在第4、5条中具有其中一项, 才能确诊: (1) 应符合CCMD-Z-R中重性情感性疾病诊断标准, 特别是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的第一条标准, 即整个病程过程中必须持续存在情绪障碍, 且为其主要症状; (2) 病前及病后不影响其劳动能力、社会能力没有下降, 间歇期不存在残缺症状; (3) 预防性使用对抗抑郁剂或锂盐治疗反应良好; (4) 追踪观察其病程呈反复反作, 其反复发病的形式可以每次都为躁狂, 也可每次都为抑郁, 也可有躁狂抑郁两种形式不规则的交替发作; (5) 病程中如有重性精神病症状, 其在情绪/障碍消失后不应继续存在。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0例患者中, 男7例, 占35%, 女13例, 占65%, 男女之比1:1.86;首发年龄15~55岁, 平均年龄29.6岁。有精神病家族遗传史的5例 (25%) , 其中一级亲属3例 (60%) , 占15% (3/20) , 二级亲属和三级亲属各1例 (20%) , 分别占总分数的5%。病前个性按神经活动强度在有记录的18例 (90%) 中, 弱型5例, 占27.78%, 中间型6例, 占33.33%, 强型7例, 占38.89%。20例患者中有诱发因素的17例, 占85%。

2.2 误诊情况

70例伴有精神症状的患者中, 发作2次以内的患者21例, 被误诊14例, 误诊率为66.67%。确诊7例, 从发作次数和误诊及确诊关系来看, 发作在2次以内者误诊为确诊的, 误诊为确诊的2倍;而发作在4次以上者有41例, 误诊6例 (14.63%) , 确诊35例, 误诊为确诊的17.14% (6/35) 。发作2次以内和4次以上的误诊率比较, 两者存在明显差异 (P<0.01) 。说明随发作次数的增多, 追踪观察时间加长, 而使误诊率降低。

2.3 误诊原因的分析20例患者初诊时均均表现为较典型的精神分

裂症状而无典型的抑郁性症状。其中有6例有疑病妄想, 5例有幻听症状, 8例思维奔逸而表现言语跳跃, 由于在精神状态中检查只注意精神症状的外在表现, 而忽视内心体验的询问, 因此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这种情况常是造成误诊的直接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3 讨论

在各类医院就诊患者中心理障碍是十分常见的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15个中心调查结果显示其平均发生率为24%。而抑郁障碍是心理障碍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其终身患病率为6.1%-9.5%。从2008年1月-2010年10月间本院所收集70例伴有精神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中有20例为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误诊率为28.57%。抑郁症的主要特征为显著的心境低落、对平常感到愉快的活动丧失兴趣或愉悦感。通常伴有相应的认知、行为、心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改变或紊乱, 常有躯体症状, 甚至成为主要临床表现, 但有些抑郁症患者症状不典型或抑郁外在表现不明显, 而表现出精神分裂症的一些症状, 以及医生在询问病情时忽略了患者的内心体验, 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对患者本身及其家庭已造成了巨大心理压力及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之苦, 甚至产生药源性精神障碍。此点应引起临床重视, 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应特别谨慎。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4.

精神抑郁 篇4

1、疏导与渲泄:患者在寻求心理治疗前的处境是无人理解、无处诉说的,因此医生要关心、富有同情心、安静地倾听,使病人清楚他的痛苦已被人们作为现实接受了;是常见的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法。

2、避免矛盾:在与患者交谈中要避免矛盾性及可引起患者误解的表述;

3、不因治疗困难而失去信心:不因治疗困难而失去信心,要以足够的耐心,坚韧地带领病人渡过发病期;

4、不接受现实:抑郁症患者不接受现实。积极行动:将“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视为一种生活的态度,通过积极的行动,去获得成功和喜悦;

5、让病人了解自己心理动态与病情:健全人格与完善自我: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抑郁症的产生是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将挫折转化为针对自己的愤怒,因而颓丧、抑郁。所以让病人了解自己心理动态与病情,洞察自己对困难的反应模式来促进人格的成长。

精神抑郁 篇5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抑郁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00-01

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近年来精神分裂症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多见于青壮年,表现为思维、感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由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的影响,患者常会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严重者会导致伤人、自杀等过激行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针对精神分裂患者常伴有的消极心理情况,对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予以心理护理干预,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抑郁症状缓解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共100例,均选自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问我科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规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72例,女28例;年龄17~73岁,平均(40.2-4-5.2)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评分均≥8分,平均(7.13±2.29)分。运用随机数字对照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HAMD评分、学历方面差异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精神类药物治疗,包括利培酮3~4mg/d、奥氮平5~20mg/d,治疗8~12周,同时以整体护理为基础给予护理干预。

1.3护理

1.3.1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随机性健康教育,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给予必要的健康指导,组织患者定期进行健康教育讲座。

1.3.2观察组观察组给予阶段式健康教育,即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给予相对应的健康知识教育,共计12周。1~2周给予入院健康宣教,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和住院制度,给患者详细说明用药的情况,同时全面评估病情,明确护理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3~6周给予患者详细的病情介绍,向患者讲解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的主要症状、诱因以及主要的治疗原则,让患者对自身病情有全面的认识,同时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给予细心的照顾,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让患者感觉到自己被尊重。6~8周或者适当延长,向患者介绍病情好转的一般规律,给予必要的信息支持,根据患者自身接受能力、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和患者一起回顾和分析幻觉和妄想的非现实性,使其对自身心理状态有个充分的认识;教会患者疏泄不良心理情绪,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到疾病治疗和社交娱乐活动中,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12周末同时对患者和家属健康教育,让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后期的恢复,强调定期复诊。

1.4观察指标(1)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HAMD评分。HAMDi>8分表现为抑郁,得分越高表明抑郁症状越重。(2)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根据医院自制的护理量表评价满意度,分非常满意、一般、不满意。

1.5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检验。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HAMD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后的HAMD的评分较干预前均得到明显降低;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后期出现抑郁情绪的比例高达38.6%,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后期出现抑郁情绪容易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认知功能和生命质量,对于患者的病情恢复很不利。临床上对于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患者常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但是由于抗抑郁药物容易与抗精神病药物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因此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使患者依从性降低,甚至容易加重病情日。研究发现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精神分裂症病程、患者对病情恢复缺乏信心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后期出现抑郁情绪的3种常见原因,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抑郁情绪。本研究中,观察组除了给予常规入院宣教、护理诊断外,还根据患者病情情况制定了健康教育计划,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初期心理护理重点是耐心介绍相关精神卫生知识,运用积极语言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让患者对自身病情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康复期护理人员更多是作为辅助角色帮助患者回顾疾病表现,分析精神症状的非现实性;同时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到疾病治疗中,培养兴趣爱好,以恢复其社会功能,并让家属帮助患者进行恢复。分阶段心理护理干预更能够体现因时护理的思路,有利于每例患者充分积极参与治疗过程中,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理念。但本研究心理护理干预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增加患者和家屬的沟通交流等,在以后的护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杨琳.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不依从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33):114.

[2]骆建忠,陈军良,甘建光.舍曲林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发的抑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11):830—831.

[3]王琼,罗捷,唐丽.260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26):2661—2662.

精神抑郁 篇6

关键词:焦虑,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

焦虑为人们预感到不利情景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紧张、不安、恐惧、不愉快等的综合情绪体验,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活动的变化。抑郁为以心境低落为主的精神状态,常伴有各种症状,如焦虑、激越、无价值感、无助感、绝望感、自杀观念、意志减退、精神运动迟滞及各种躯体症状和生理功能障碍,如失眠等。以上两种不良情绪持续存在于人体时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并对工作和学习造成相应的影响。就临床护理人员来说,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护理工作是脑力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职业,具有很大的压力和职业风险性,尤其是精神科护理人员,由于其工作对象、社会地位、工作风险等诸多因素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因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焦虑抑郁状况进行相关的调查和分析,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惠州市愿意接受调查,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的192名注册护士,其中男8人,女184人,护龄为1~27年,年龄20~51岁,平均35.8岁。婚姻状况:未婚者36人,占总数的18.75%,已婚者150人,占78.13%;离异6人,占3.13%。文化程度:中专32人,占16.67%,大专156人,占81.25%,本科4人,占2.09%。职称包括:护士60人,占31.25%,护师78名,占40.63%,主管护师48名,占25%,副主任护师以上6人,占3.13%。

1.2 调查方法

以自评焦虑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作为调查工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护龄、婚姻状况及职称等。填写时详细讲解此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给予统一的指导语,强调此为最近一周的心理感受,不记名,独立填写,填写完毕后由调查人员收回。

1.3 自评焦虑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

1.3.1 SAS

SAS是一个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用于评出焦虑患者的主观感受。其标准为:“1”:没有或很少时间;“2”:小部分时间;“3”:相当多的时间;“4”: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将20项得分相加得出总分,再根据标准分换算表换算为标准总分,SAS标准分≥50分为阳性划界分,分值越高,表明精神状况越差。

1.3.2 SDS

SDS由20个陈述句和相应问题条目组成;每一条目相当于一个有关症状,均按四级评分。20个条目反映抑郁状态四组特异性症状,包括:(1)精神性情感症状;(2)躯体性障碍;(3)精神运动性障碍;(4)抑郁的心理障碍。SDS标准分≥50分为阳性划界分,分数的高低反映人群的精神状况。

1.4 国内常模

正常成人组以全国13个地区1 158人的SAS测定结果作为常模。量表协作组对1 340名正常人进行SDS测评[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进行t检验及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抑郁与焦虑调查得分情况

本组192例医护人员中,SAS得分>50分者,占47.92%,焦虑标准均分为(40.28±9.23)分,与国内常模相比,明显高于后者,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DS得分>53分者56人,占29.17%,抑郁标准均分为(45.86±9.78)分,与国内常模相比,亦明显高于后者,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本组按年龄分为3组,并进行相关分析,详见表1。

与国内常模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norm,*P<0.01

同时,由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SAS平均得分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40岁及以上人群为焦虑的多发人群。SDS平均得分在30~39岁时最高,表明这一年龄段人群抑郁情绪明显。

3 讨论

精神科护理是一项特殊的护理工作。首先,要求护理人员最基本的护理技术具有专业性。其次,由于面对的对象大脑功能失调、言语表达能力差、行为异常,不能有效地配合医生及护理人员的治疗工作,甚至是扰乱、拒绝治疗,甚至出现自杀、自伤、冲动、暴力等行为[2]。因此,精神科的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护理人员不仅要保证护理质量,同时还要承受来自于护患关系、患者及自身安全方面的担忧。相较于其他科室的工作,精神科护理人员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压力更大。同时,由于护理人员的时间安排(多为三班倒,打乱了自身的生理节律),晋职和深造的机会相对较少,工作负荷过重,编制不足等等,因此心理会出现诸多不良情绪,长期受不良情绪的影响,则易产生焦虑和抑郁[3]。

目前,相应社会支持的缺乏以及人们对精神科护理的偏见和误解,也是应激因素之一。有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不理解,患者出现意外时,常将责任全部归咎于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心理上的波动、委屈、不平衡等情绪会相应产生,从而影响护理质量,最终造成恶性循环[4]。

由本文中可以看出,护理人员的焦虑和抑郁与年龄有较大的关系,文中资料显示,192人中,30~39岁者74人,占总数的38.54%,40岁以上者64人,占总数的33.33%。随着护理人员年资的增长、年龄的增加,工作责任的加重、已婚人士在家庭和事业中的多种角色及多重压力、学历和职称提升的压力,均会对其情绪造成很大的影响。本研究表明,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焦虑平均得分为(40.28±9.23)分,抑郁平均得分为(45.86±9.78)分,两组数据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相应的方法减少精神科护理人员焦虑和抑郁的发生。首先,要提高社会支持,提高对精神科护理重要性的认识,消除偏见和误解;管理人员应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对护理工作给予肯定和指导,适时激励,并尽量满足其物质方面的需求;同时创造相对轻松的办公室氛围,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放松心情[5],这样,护理人员会提高责任感、安全感和自信心,从而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当中,最终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护理人员应重视自身情绪的调节,端正服务态度;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工作态度的不正确也是造成焦虑和抑郁的一个重要因素,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工作的任务、性质以及要求,热爱本职工作;站在患者及其家属的角度上,换位思考;接纳患者,应用人性化的服务与患者沟通,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影响患者,促进其疾病的治疗,同时寻找发泄不良情绪的渠道,锻炼接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使自己的抗压能力增强。再次,应科学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医院应科学合理地进行排班,减少非护理性工作,降低工作压力,改善待遇。此外,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和指导班,帮助护理人员释放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和精神的卫生[6]。

总之,精神科的护理人员由于各种原因,抑郁和焦虑问题较为严重,应引起各界重视,从而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改善抑郁和焦虑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明岛,陈福国.医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46-160.

[2]童建明,杨正春,龙赟,等.综合医院中医科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状况调查[J].临床身心疾病杂志,2007,13(06):490-492,499.

[3]丁玉新.精神科护理人员焦虑抑郁状况调查及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8(11):200-201.

[4]顾华芳.精神科护理人员焦虑抑郁状况与社会支持的调查分析[J].上海护理,2006,06(04):17-19.

[5]梁雪玲.人性化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4):1913-1914.

精神科抑郁症与焦虑症分析探讨 篇7

1 抑郁焦虑症的发生因素探讨

1.1 环境与心理因素

社会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与抑郁焦虑障碍的发病存在着较大的关系, 如个人在成长过程当中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个人经历不利, 便会导致抑郁焦虑障碍发生。不同人的个人属性特征之间存在着区别, 所以导致抑郁焦虑的具体原因也会不一样, 但是通常是在发生了一个人难以接受的事件后, 便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例如考试不理想、经济压力过大、婚姻不美满、失去了至亲之人等等,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抑郁焦虑障碍发生[1]。

1.2 身体因素

如今的慢性疾病越来越多, 比如心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等, 从当前的医学技术条件来看, 想要彻底的治疗这些疾病, 还不太可能, 需要长期的进行医疗救治,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折磨, 进而会导致抑郁焦虑发生。

1.3 遗传因素

从科学研究来看, 来自上一辈的遗传也对抑郁焦虑的发生有着较大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其血缘亲属患有抑郁焦虑障碍, 那么其发病率会高于血缘亲属未患有抑郁焦虑障碍的人群, 而且如果血缘关系越近, 那么其发病的一致性便会越高。据统计, 直系亲属的发病一致性在12%~24%左右, 单卵双生的发病一致性在69%~95%左右, 二卵双生的发病一致性在12%~38%左右, 如果是堂兄妹, 发病一致性也会高达2.5%左右。从另外的研究数据来看, 遗传因素的作用会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强。

1.4 生化因素

更为的科学的来讲, 抑郁焦虑的发病机制是较为复杂的, 就生化方面来进行分析, 其发病主要与氨酪酸、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以及5-羟色胺等因素相关。

2 抑郁与焦虑共病的流行病学分析

2.1 焦虑症患者共患抑郁症

发生率为39%, 共患心境恶劣为22%;同样, 具有终生焦虑症诊断的患者中, 共患抑郁症占62%, 共患心境恶劣占39%。

2.2 惊恐障碍和抑郁障碍

经常共存, 高达6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焦虑症状, 其中20%~30%符合惊恐障碍;30%的惊恐障碍患者在一生中的某段时间有过重度抑郁症发作。

2.3 强迫症和抑郁障碍共病

Karno等研究发现, 近33%的强迫症患者也患有抑郁症, Rasmussen等观察了44名强迫症患者, 其中30%符合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

2.4 社交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共病

Schneier等研究发现其大多数伴有其它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 其中71%的社交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抑郁症状是在社交焦虑障碍首次发生后出现的[2]。

2.5 共病率

共病率的研究中, 目前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的共病率达19.2%~80%, 其中前者60%~90%伴焦虑, 后者50%伴有抑郁。两者共病在不同人群略有差别。儿童:10%~15%的焦虑障碍患儿共病抑郁。大约25%~50%的抑郁障碍青少年共病焦虑;成人有50%~60%的抑郁症患者一生中存在一种或多种焦虑, 其中有47.2%的抑郁症患者终生满足焦虑障碍的诊断[3]。老年抑郁患者共病焦虑障碍有很高的终生患病率 (35%) 及时点患病率 (23%) 。

3 抑郁与焦虑症的治疗

3.1 抑郁症的治疗

3.1.1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

当前, 临床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方式还是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的发展十分迅速, 品种也日益增多, 按化学结构可分为三环类和四环类两种杂环类抗抑郁药。三环类是经典的抗抑郁药, 目前主要按作用机制来划分, 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例如文拉法辛;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例如氟西汀;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例如瑞波西汀;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激活剂, 例如噻奈普汀;去甲肾上腺素及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 例如米氮平;5-羟色胺平衡抗抑郁剂, 例如曲唑酮;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 例如安非他酮;可逆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例如吗氯贝胺等。

另外, 中药由于作用温和且不良反应少, 逐渐被广大患者所接受, 诸如贯叶金丝桃、石菖蒲、柴胡、银杏、人参、积雪草、葡萄柚、内蒙古黄芪、合欢花等都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因此, 研究中药及其方剂的抗抑郁作用具有极大的挖掘潜力, 对治疗日益增加的抑郁症患者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3.1.2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

通过心理治疗的方式, 来缓解患者的经过抑郁状态, 主要是利用心理学技术, 来与患者的情绪、思维、态度以及行为进行双向互动, 并对患者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最基本的技术需求是语言沟通, 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 来对患者实施各种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例如心理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精神动力治疗以及支持心理治疗等等。

3.1.3 抑郁症的心理与药物联合治疗

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 主要是使其能够纠正自身的心理社会问题, 但是这些问题又常常会使得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 除了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分别实施之外, 还可以对患者进行心理与药物联合治疗。在临床中首先是针对患者的病情需要, 选择最合适的抗抑郁药物, 然后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患者实施心理治疗。临床中心理与药物联合治疗抑郁症的方式, 是较为普遍与常见的, 也能够对患者起到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

3.1.4 电痉挛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以外, 抑郁症的治疗还可以选择物理方式进行治疗, 即电痉挛治疗, 这种治疗方式的存在已久, 到今天为止已经被使用了60多年。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使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 但是在电痉挛治疗过程当中, 会有电流会通过患者的大脑部位, 强制性的使患者产生痉挛发作、意识丧失, 所以一般不会轻易使用这种治疗方法。

3.2 焦虑症的治疗

与抑郁症的治疗情况大致相同, 焦虑症的治疗也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药物与心理联合治疗, 来缓解患者的病情。三环类抗抑郁药氯米帕明一直是治疗焦虑强迫症的首选用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各种焦虑障碍均有一定的疗效。

3.3 共病治疗

将抑郁症和焦虑症放在一起进共病治疗是可行的, 但是在实际的治疗过程当中, 共病治疗采取的治疗方法与单病治疗是存在较大区别的。从当前的一些实践研究情况来看, 利用文拉法辛及其缓释剂来进行共病治疗, 可以取得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有研究统计数据显示, 抑郁症和焦虑症共病患者, 占到了抑郁症患者与焦虑症患者人数总数的27%左右。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治疗社交焦虑症的一线用药, 同时也可以作为两者共病的一个药物选择, 若无效可选择苯乙肼或反苯环丙胺等类药物。也有其他的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对患者采用奈法唑酮进行共病治疗, 用药12周后, 其抑郁与焦虑心理精神状况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抑郁症和广泛性焦虑共病时, 可以采取米氮平进行治疗, 能够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一般这种共病患者的残疾率及功能损害会明显增加。最后, 由于抑郁症与焦虑障碍均可以采用帕罗西汀进行单病治疗, 所以将其应用于共病治疗中也是可行的。

摘要:抑郁症、焦虑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 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主要从抑郁焦虑的发生因素、危害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以期对抑郁焦虑症的研究以及临床治疗起到推动与促进作用。

关键词:抑郁,焦虑,因素,危害

参考文献

[1]成媛媛, 唐茂芹, 杨冬林, 等.伴抑郁症状的焦虑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1, 37 (04) :238-240.

[2]王振, 王虓, 江开达.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临床特征分析.上海精神医学, 2007, 19 (03) :133-135.

精神抑郁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伴精神抑郁障碍患者86例, 男45例, 女41例;年龄28~58岁, 中位年龄43.5岁。86例患者均无精神病史, 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常规组各43例, 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入院指导、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健康教育、饮食及运动指导、家庭支持等心理护理干预。比较2组干预前后BECE评分。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以BECE自评量表为依据, 可将患者的抑郁程度分4个等级, 其中患者评分之和<10分为无抑郁;评分之和≥10分为可疑抑郁;评分>15分为抑郁;评分≥25分为中度或重度抑郁。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心理护理干预前BEC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心理护理干预后2组BECE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 且护理干预组优于常规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护理前比较, *P<0.05;与常规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常伴随患者终身, 不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同时还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影响, 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 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逐渐增多, 合并精神抑郁障碍的患者也逐渐增多。糖尿病伴精神抑郁障碍患者多伴有少言寡语、压抑、对生活失去信心、悲观、沮丧、记忆力下降、入睡困难、有轻生倾向等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2]。因此, 及时给予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疗, 同时给予患者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 从而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显得至关重要。心理护理的具体措施如下。

(1) 做好入院指导。患者入院后, 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相关生活设施的使用防护, 同时还应向患者介绍相关医护人员, 逐渐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及紧张、恐惧情绪, 从而使患者能以更好的状态接受治疗。 (2)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护理人员应耐心的与患者沟通、交流, 同时做忠实的倾听者, 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 帮助患者宣泄内心的情感, 同时还应及时给予患者帮助和鼓励, 从而逐渐获得患者的信任, 使其积极主动的与医护人员进行配合[3]。 (3) 护理人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及技术水平。避免将伴有严重不良情绪、抑郁评分较高、治疗依从性差等现象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房, 而是要将其与抑郁评分较低、依从性较好的患者安排在一间病房, 从而通过患者间的交流, 发挥正面影响。 (4) 给予患者家庭支持。糖尿病伴有精神抑郁障碍患者的工作能力逐渐下降, 其收入也会相对减少, 且治疗期间需花费大量资金, 给家庭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 这也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 加重患者的抑郁程度。而亲属、家人的支持则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 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因此, 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 使其明白家人支持的重要性, 嘱咐其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且应及时给予患者帮助, 逐渐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使其安心接受治疗。 (5)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以患者的实际病情、文化程度等情况为依据, 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式, 从而耐心向患者讲解该病的基础知识、血糖测量方式及意义、预防及治疗急性并发症的方式、胰岛素的保存方式及注射方式、心理调节的重要等, 同时还可向患者发放相关的糖尿病治疗健康资料, 供患者随时翻阅, 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6) 饮食与运动指导。护理人员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生活计划。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嘱患者戒烟限酒;此外, 护理人员还应以患者的病情为依据, 鼓励患者参加适当的社会活动, 从而增加患者的生活兴趣, 逐渐改善其抑郁症状。

本结果表明, 给予糖尿病伴精神抑郁障碍患者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抑郁评分, 改善患者抑郁症状, 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伍月梅, 唐兴凤.认知护理对糖尿病伴抑郁障碍患者治疗的影响[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1, 6 (7) :143-145.

[2] 祁玲.心理护理对焦虑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8 (20) :276-178.

精神抑郁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110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临床资料,共中男45例,女65例,年龄在27~69岁,平均年龄51.5岁;所有患者均与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相符, 排除免疫内分泌系统其它疾病,所有患者均未接受过抗抑郁治疗。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降糖物理治疗、胰岛素治疗、控制饮食等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健康教育:开设糖尿病教育课堂,利用多种手段使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形成全面、深入的了解,并针对糖尿病相关话题进行开放性、有意义的讨论,使患者在饮食控制、药物应用、并发症预防等各方面获得更加直观、形象的教育,提高其治疗依从性。2心理护理: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其真实的心理状态,通过集体及个人相结合的干预形式,以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进行心理干预时,可鼓励患者家属参与进来,使患者得到更多来自家属的亲情支持;鼓励患者主动倾诉生活事件,特别是负面的生活事件,比如不良情绪、身体上的痛苦、社会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只有患者主动倾诉,护理人员才能针对问题的根本症结给予正确引导,鼓励患者释放不良情绪,获得积极、平和的心态。3运动指导:运动与饮食控制一样,均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法。适度且有规律的运动可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注意运动过程中不得空腹,且随身携带饼干、糖果等,防止低血糖发生。此上,早餐后是1 d中血糖水平最高的时段,故可将运动放在早餐后1 h,以降低早餐后血糖水平。

1.3 统 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经过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的SDS、SAS评分显著高于护理前,且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后评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干预后,SDS评分显著高于护理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S评分与护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1:与组内护理前比较,P<0.05;注2: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P<0.05。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受疾病的困扰,糖尿病患者易产生抑郁的心理状态,从而对糖尿病的治疗产生不利影响。对糖尿病精神抑郁患者加强临床护理干预,可帮助其获得更多糖尿病相关的知识,提高其自理能力;根据患者的生理特点与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方案,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护理效果。此外,护理人员也要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与高度的责任心,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使其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怀,以提高对抗疾病的信心,改善其抑郁状态。

精神抑郁 篇10

关键词:心理疏导;精神护理;老年抑郁症

作者简介: 高秀娟 女 汉 四川遂宁 出生于1987.07.02 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护理学 大专 现供职于四川遂宁市民康医院【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152-01

相关研究表明老年抑郁症疾病近年来发频率呈上升趋势,这对于老年人群体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在近些年的调查中发现,老年抑郁症是当今的老年人最为常见的一种病例,这种病症对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院对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68例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方法基础上进行了心理疏导以及针对性精神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此次的研究对象是在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68例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病例,对于这68例老年抑郁症的患者我们随机分成了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的人数均为34例病患,在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各位28例、6例,年龄在50岁到65岁之间,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0.3±10.2)岁,病程均为1.3-3.4年之内,平均的病程为(1.3±2.4)年,在这组人数当中抑郁焦虑症的有19例,有着猜疑嫉妒症的11例,有着自杀倾向的占有4例;观察组的男女患者各位23例、11例,年龄在55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2±13.1),病程基本在1-2.5年之内,平均病程为(1.1±1.4)年,在此组病患中有着抑郁焦虑症状的17例,猜疑嫉妒症状的为6例,自杀倾向的11例。对照组与观察组他们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有著可比性[1]。

1.2 方法:在对照组方面给这34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采取一般的生活护理,以及常规用药进行护理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采取心理疏导及针对性精神护理,具体如下:首先由于老年抑郁症的患者在思考方面比较的迟缓,所以对其进行心理上的疏导,给患者进行耐心的交流,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语言上的交流内心的倾诉能够有效的对于其病症得到缓解,在进行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倾诉的时候要尽量的对于个人的情感得到合理的运用,对于患者所提出的一些合理的需求要能够尽量的满足他,对于在老年抑郁症患者在情绪上出现焦虑的时候要适当的进行安抚,把其精神上的压力得到释放。

还有就是在精神护理的时候要分清时机,在患者清醒的时候对于老年抑郁症的患者进行讲解其发病的一些症状、原因、治疗的方法等,还要把病情的严重性告知,这样是为了能够把自己的病情得到有效的了解,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对有着自杀倾向的患者要进行严密的监控,一些不安全的危险品要与患者隔离,在病情得到缓解之后要进行精神的安抚把情况详细的告知[2]。

1.3 统计学分析:我们使用SPSS15.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χ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对观察组的34例病患使用了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之后,治疗的显效者有19例,有效者有11例,治疗结果无效者有4例,总有效率为88.1%。而对照组的34例病患当中治疗的显效者为14例,治疗的有效者以及无效者各为9例、11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6.5%。从结果来看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有着明显的区别(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下表:

组 别 病例(例) 显效有效 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34 14 9 11 66.5%

观察组 34 19114 88.1%

3 讨论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两周以上、长者甚至达到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老年抑郁症的是当今的老年人容易诱发的一个病症,这次研究主要是通过了心理疏导的方法以及精神护理对本院的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了干预,在观察组的方面运用了常规的方法对老年抑郁症进行了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在常规的治疗方法上运用了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的方法进行了干预治疗,通过治疗的结果发现运用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的方法对于老年抑郁症进行治疗有着非常好的疗效,两组的结果对比有着明显的差异(P<0.05)有着统计学意义[3]。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为了让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增强,需要对患者的情感进行把握、控制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心理疏导,对于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近些年纠正,协助患者进行康复性运动从而促进患者恢复。综上,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水仙,郑秀霞,张巧云,郑成畴.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03):15-16.

[2] 汤碧艳,范芳秀.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及其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08):23-24.

[3] 王双,李敬筠.老年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共病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05):32-33.

精神抑郁 篇11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现象逐渐严重, 老龄化群体的内在问题也日渐增多, 老年人人群从心理问题、生理问题上都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加上社会生活压力的加大, 很多老年人考虑问题也趋于多样性因素, 导致很多老年人的心理疾病发病率很高, 其中很多老年人患者在医院生活中, 表现出了抑郁症的症状, 这种症状的解决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这个问题影响了很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对老年人的健康心理和老年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影响。因此研究老年人患者抑郁症的病发原因、发病的情形、发病的过程、解决抑郁症患者内心问题的技巧、心理护理以及精神护理的方法等都要做出相应的理论研究, 并且要积极结合实际工作, 临床经验, 较为科学的解决老年人病患的抑郁症心理问题。解决好老年人病患抑郁症的问题, 老年人才能保持较好的心态, 树立健康的人格观念, 对生活充满希望, 保持愉快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 而且还要从医院的管理体制与医院医生的自身素养考虑变革, 提高医生沟通意识, 改善医生传统的护理方式, 降低医院中患者的抑郁症发生概率, 防止老年人患者的抑郁症情况恶劣[1,2,3,4,5]。

2 加强老年患者抑郁症护理的策略

2.1 全面分析老年人抑郁症病情

全面分析老年人的抑郁症病情指的是老年人患者在住进医院的前些时间段内, 院方要对医生给予相应的指示, 指导医生提高对老年人患者的一些心理服务, 要尽快了解和掌握老年人患者的病情, 帮助老年人患者寻找到适合自我治理疾病的一些方法, 医生与护理人员要细心观察老年人患者的病情变化与详细情况, 了解老年人的内心需求, 从而采取相对应的医疗措施。一般的老年人患者普遍存在听力较差的问题, 老年人的记忆力与理解能力都会相应下降, 反应也比较迟钝, 在对病情的描述过程中, 医生与护理人员要尽量简单、明了, 针对老年人的弱点要细心叙述, 耐心的讲解, 帮助老年人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护理人员还要保持热情礼貌的用语, 要在老年人患者心目中留下较为良好的印象, 让老年人对自我的病情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帮助老年人患者了解病情, 消除恐惧心理, 排除心理压力和思想障碍, 帮助老年人患者建立健康豁达的心态, 积极面对疾病, 用最好的心态接受疾病, 接受治疗。

2.2 加强老年人的生活护理

老年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控制能力、自理能力均较差, 再加上疾病的折磨, 对他们的身心都造成极大痛苦, 这样往往会导致老年患者失去康复的信心, 所以护理人员应努力做好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 在生活上给予体贴照顾, 主动向患者和家属介绍必要的卫生知识及护理知识, 并帮助他们调整膳食结构, 充分的补充营养, 增强体质。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尽量为老年患者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耐心疏导和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 这样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2.3 降低老年人抑郁症患者的经济负担

老年人更多的是关于经济负担的问题, 尤其是农村的老年人患者住进医院就会考虑费用的问题, 害怕自己因为治病花钱, 子女好不容易打工赚的辛苦钱都花费到了自己的治病之中, 老年人因为这个因素, 常常表现出焦虑不安的心理表现, 所以在治疗上要尽量保持费用的低廉, 医院要减少老人家庭经济压力, 给老人一个舒适的、健康的心理环境, 让老人意识到医疗费用低廉的关键因素, 对老人的健康恢复, 病症的治疗都是一种有效的促进。护理人员还要进一步给老年人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 让老年人安享人生最后的时刻。

2.4 院方加强老年人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指导工作

医院要制定健康责任制度, 保证每一位医生与护理人员都可以重视自己所护理的每一位老年患者, 院方要加强老年人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指导性工作, 通过科学、合理的指导工作, 帮助老年人患者尽快摆脱抑郁症的烦恼, 在对老年人患者抑郁症进行护理时需要考虑几个重点问题, 首先要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让老年人对自我的社会价值、家庭价值具有充分的认识, 而且保证老年人要尽可能的恢复自我的修护能力和防护能力, 对自我的行为学会自制, 护理人员还要教会老年人抑郁症患者了解自我的病症, 要让老年人学会结合自我的疾病情况与自身状况进行分析, 从而进行康复的指导, 帮助老年人树立起自我照顾的观念;其次, 让老年人照顾好自我的饮食、起居、睡眠、锻炼、休息等等, 还要运用诚挚的交流提高老年人的心理抵抗能力, 并且引导医护人员运用语言进行说服教育, 安慰并及时向家属子女交待住院情况, 消除心理压力及对病情的恐惧;最后护理人员要带领老年人自我安排好每天的时间, 规划好日程安排, 规律化的生活, 提高老年人的自我生活节奏感, 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方式。

3 加强老年患者抑郁症精神护理的策略

3.1 探求根源、因势利导

作为护理人员, 应首先找到“病源”, 多年患病、病情较重的患者, 因需要长期协助、常年用药, 很容易产生依赖性心理, 从而欠缺对自身状态的客观评价。这类患者一旦感觉不适, 很容易与自身疾病建立主观联系, 陷入恐惧、焦虑的精神状态, 进而加剧身体不适感, 影响到疾病治疗。对此类患者, 护理人员在加强日常护理的同时, 应当循序诱导, 讲解基本的医疗常识, 积极帮助老年人获得需要的病情具体信息, 帮助老年人掌握病情发展状况。还有一类老年人患者, 他们病情不重, 但是患病时间较长, 这些老年人的性格非常内向, 呈现出抑郁症的封闭心态, 对身边发生的事物都不感兴趣, 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与这类患者的沟通和交流, 一起聊天和游戏, 帮助老年人恢复健康、活力的心态, 制造一种融洽、平和的气氛, 消除其心理阴影。

3.2 提高日常护理质量, 多管齐下

护理人员的精神护理主要指的是建立在生理护理基础上的医学护理, 针对老年人患者抑郁症群体的护理, 必须要从日常的护理基础做起, 提高日常的护理质量, 改善护理环境与护理全面程度, 加强日常护理的有效性, 保证日常护理的丰富性, 要从患者最敏感、最关心的问题护理做起, 保证快速、准确解决患者的问题, 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3.3 为患者自护与家庭护理提供指导

我国人口众多, 医疗资源、医疗水平与医疗需求之间尚存在巨大缺口高效、可靠的社会保障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因此, 老年病患者多数时闻均在家中活动。因此, 患者自身的心理调节和家庭的精神护理尤为重要。

4 加强老年人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4.1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充分沟通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保持护理人员与老年人的充分沟通, 这将成为未来对老年人抑郁症患者护理的必要措施, 护理人员与老年人患者抑郁症群体之间的关系必须要依靠护理人员与老年人之间充分的沟通, 建立起一种充分交流的平台, 保证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拥有较好的交流, 患者在病情严重时可以及时联系护理人员, 并对护理人员诉说病情状况。护理人员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还要针对老年人做出相应的激励措施, 保证老年人自身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树立老年人抑郁症患者的坚强信心, 护理人员要对老年人社会价值与家庭价值给予赞赏和夸奖, 帮助老年人寻求到自我的价值归属, 而且还要给老年人患者制定一定的任务, 要让老年人思索和活动, 让他们意识到虽然在病房内, 但是也需要灵活的运动和健康的日常安排, 完成护理人员交待的任务, 这样才可以提高自我的康复速度, 改善护理状况。最后、护理人员还要保证自我在护理过程中举止端庄, 主动热情的介绍医院的情况, 描述医院工作区与护理人员的情况, 要尊重患者的需求, 保证患者与护理人员的充分合作, 护理人员要注意护理的力度, 要对老年人充满爱心。

4.2 开展引导性的心理护理, 提高患者信心

护理人员要积极引导患者开展心理护理, 患者因为患有抑郁症, 所以大多数人都比较自闭, 内心心理想法与意识都无法实现与外界的对接。护理人员必须要换位思考, 考虑抑郁症患者的真实体验与感受, 要尽力分散他们的心理注意力, 将其注意力或者内心的感受引导在其他方向, 保证患者的内心不受到原有的内心想法影响, 还要鼓励患者做一些平时自我感兴趣的事情, 保证患者可以及时做到自我安慰, 护理人员要夸奖老年人抑郁症患者, 鼓励他们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并设立进度, 按时检查完成状况, 恢复他们的自信心, 增强心理抵抗能力, 让他们的变得活泼、开朗。

4.3 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让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

护理人员要意识到对患者心理压力的舒缓, 让患者保持一个良好、乐观、健康的心态是对患者护理的一个重要改善, 患者保持较好的心态, 可以有效的提高自我对抗疾病的能力, 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善于把握好自我的情绪, 增强患者树立好一种健康的心态, 调整好自我的心理去应对疾病带来的烦恼, 患者还要舒缓情绪, 培养健康的人格观念, 适当的放松, 教学老年人有效的调整自我的情绪, 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去勇敢面对疾病。

参考文献

[1]王春霞.浅议老年患者抑郁症的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 :219-220.

[2]王苏莉, 陈红云.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及精神护理[J].实用医学技巧, 2006, 13 (18) :3315.

[3]肖颖.浅谈老年抑郁症的护理措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16) :140.

[4]薛建芬, 张月香.老年抑郁症的护理与健康教育[J].全科护理, 2011, 9 (2) :149.

上一篇:国际会展中心工程设计下一篇:尿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