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专业相融合

2024-09-22

与专业相融合(共12篇)

与专业相融合 篇1

近年来, 我国高职教育获得了高速发展, 高职院校中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院校, 提出了一些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被社会认可, 并建立起了一批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淄博职业学院作为第二批入选示范校的高职学院,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 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社会调研发现,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余地渐宽, 超越学历之外的职业素养问题被用人单位关注。

为了提高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们对高职计算机网络类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与专业教学相融合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首先根据调研结果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网络方向, 然后确定了11门职业能力课程和6门职业拓展课程并对这17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 最后进行了课程设计, 在整个过程中注重职业素养与专业教学相融合。

本文将根据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探讨如何将职业素养的养成与专业教学相融合,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理念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能力本位、德技并举”的人才培养理念;“四个一体”涵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教学理念 (即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一体, 教育与教学一体, 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一体, 课内与课外一体) ;坚持“六个一体化”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 (即人才培养全过程课程化, 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化, 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化, 专业学习领域工作过程系统化, 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前瞻化, 考核评价多元化) 。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确定

根据社会调研结果我们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根据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调研分析, 确定了本专业对知识、能力、素养方面的要求。根据计算机系统管理、网络设计与施工、网络管理与维护, 基于网络的技术应用岗位对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 分析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行动领域, 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确定学生的学习内容, 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满足社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要求。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按照“瞄准职业岗位→分析归纳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的基本路径, 确定了36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6项行动领域和9项专业学习领域, 由此构建了基于网络构建、管理与维护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三、课程标准及课程设计

在确定了课程之后, 我们将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按照统一要求进行了修订, 课程标准及课程设计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内容:

(1) 根据国家相关职业标准确立学生应具有的职业能力。 (2) 将学习领域进行分解重构, 确定学习情境。 (3) 确定各学习场所的学习目标 (学校、企业) 。 (4) 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 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 (5) 从学习学时、学习目标、主要任务、教学方法建议、考核与评价、教学材料等方面进行学习情境设计。

四、“3+1+1+1”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本专业坚持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实施校内和校外、学习和实习、学中做和做中学、轮岗和顶岗交替进行的“3+1+1+1”人才培养模式, 即第1、2、3学期 (3个学期) 在校内进行学习实训, 第4学期 (1个学期) 到企业进行轮岗实习, 第5学期 (1个学期) 在校内综合实训, 第6学期 (1个学期) 到企业就业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在“3+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 与行业企业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根据学习领域课程理论和国家职业标准相关要求, 进行了本专业11门职业能力课程和6门职业拓展课程学习领域设计开发。在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中, 全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融“教、学、做”于一体, 工学结合, 每个学习情境的内容均严格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进行了开发设计, 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

通过“3+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校企深度融合, 实现工学交替, 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并在就业竞争力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国家示范校的建设, 人才培养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通过调研发现, 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 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从而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职业素养,教学,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蒋燕.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实践环节建设浅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8) .

[2]吉兴华.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论文, 2007, (5) .

[3]王亚峰.重视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J].群众, 2007, (10) .

与专业相融合 篇2

那么,作为中国最为传统的文化经济代表的白酒又该如何与现化生活相融合呢?

而之所以如此关注并单独提出传统白酒与现代生活的话题,源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分析所得:

一是白酒产业经济在中国传统经济产业中的经济地位依然是重要的,在过去的、中,全国近千家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总的销量已分别达到并超过650亿、720亿元,其中,仅茅台、五粮液、剑南春三家的总年产值就已超过200亿元。此外其所吸纳近百万的社会从业人员也是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如果这一产业不能与现代生活相融那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也是难以想象的。

二是白酒产业的过于集中化趋势也给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目前中国白酒产业趋于稳缩且暗中有升,但是更多的增长部分来自于白酒第一梯队的增长,即品牌的市场垄断所得,此外还有就是高端酒快速发展带来的销售量少而销售额高产出的原因,而不是所有的白酒企业平均增长所得,这从20、20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从986家减为940家而销量总额却有所增长就可看出,

那么对于众多的没有强势品牌力的白酒企业和商家来说,又该如何与时俱进相融现代生活呢?

三是阻碍白酒发展的社会因素不容忽视。

首先是白酒的火之性的特点让越来越多的在甜性饮料中长大的现代年青人把白酒拒之在大脑皮层的思考之外;其次是社会中以健康理念为首的各类负面影响总是指向白酒,把白酒放在健康的对立面;再者就是同类替代酒精饮品如葡萄酒、洋酒、啤酒、黄酒、保健酒等酒类对于市场份额的侵占,如白酒从的800多万千升降到近二年趋稳的300多万千升即是明证,再如年葡萄酒的销量已过100亿元等等。所以,白酒如何不被现代生活潮流所抛弃确实是白酒产业刻不容缓的课题。

因此,白酒若想与现代生活相融,首先就要理解现代生活的内涵。

现代生活的内涵所概括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在我们的生活空间中,许多美好的、流行的、时尚的、个性的、优雅的、商务的、健康的、绿色环保的等等都是现代生活的概念范畴,而这些仿佛都与有着辣口辣喉、烧心、头痛、恶心呕吐等白酒传统的副作用格格不入。

与专业相融合 篇3

【关键词】数学 中职专业教学 措施

引言

中职专业教学与普通的高中教学是截然不同的,中职专业教学更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根据学生从事不同的岗位培养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数学作为一门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在职业技术培训中,要满足学生的数学要求和未来的发展需求,就必须将中职专业教学与数学教学相融合,将专业知识充分吸收。现阶段我国中职专业教学与数学完全脱节,学习知识不全面、理论与实践没有相结合,专业课也没有掌握,因此把中职专业教学与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数学的教学现状

数学是一门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课程,中职学校里的数学教材没有统一,教材与生活缺乏联系,不同的专业对数学教学要求的程度也是不同的,会计类专业、计算机专业的要求高一点,文秘的专业要求低一点。

(1)教材内容单一

不同的专业应该讲授不同的数学知识,但是,目前有些不同的专业都是一样的教材,一样的数学知识,上课的内容和形式都一样。

(2)数学课与中职专业课的联系少

数学在职业学校中,就是可以起到辅助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作用,但是现在学校忽视了把数学和专业知识联系起来。

(3)数学教师的现状

老师的精力都放在了家庭、工作方面,对知识的学习渴望慢慢减退。在中职教学课堂上,缺少师生互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不高,学生也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中职学校老师缺乏自信,自信心下降。老师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学生能够快速成长和进步,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而中职学校的综合素质较差,学习基础本来就差,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教师会缺乏成就感。

(4)学生学习的现状

对于中职学校,家长从根本上的思想就对学校有偏见,想让孩子在学校长大后再踏进社会,学生在哪个班级都不清楚,对孩子的一些情况不闻不问,降低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并且多数的学生都不喜欢数学课,不愿意去解决问题,遇见问题就知难而退,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总是被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二、中职专业教学与数学教学融合的措施

(1)加强数学老师各方面的学习,数学教学服务中职专业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是课堂上的核心人物,占据了主导地位。数学老师所具备的知识必须全面一点,如果中职专业教学老师知识结构单一,只注重数学单方面的教学,专业教学与数学教学就不能更好的融合,所以数学老师应该跨专业学习,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中职专业课程及掌握专业课程需要的数学知识,并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所涉及的数学知识讲到位,把数学教学与专业教育融合,学生学以致用,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数学教学更好地服务于中职专业教学的效果。

(2)中职专业教学与数学教学目标的统一

数学老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能只仅仅凭自己本身的知识与教授的经验来制定,而是需要专业教学的骨干教师或教授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确保数学教学与中职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应该组织教研活动,数学老师和专业老师共同参与其中,相互交流、探讨,让数学老师了解到中职专业课程中需要的数学知识重点。不同的专业课程对与数学知识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对数学教材进行改编,数学老师应该与专业老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改编出更加适合专业发展的教材。中职专业教学与数学教学目标的统一,有利于数学教学服务于中职专业教学,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其他的中职专业。

(3)有组织性的数学教学方式

中职学校教学要求学生既要学习到数学课程的基础性知识,又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让数学教学与中职专业教学融合。数学基础性知识的掌握,无论哪一个专业都必须具备,知道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的重要性。不同专业的课程对数学知识的需求也不同,在中职专业教育教学中,要把数学教学充分和中职专业教学融合,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掌握具备后,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继续教育。

(4)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

数学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充分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没有从学生学习的专业来考虑教材的实用性,数学教材应该与专业知识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总结

作为中职教学必修的文化性基础课程之一,就必须学好数学思维、运算的知识,把数学教学服务于中职专业教学中,为了满足学生的数学要求和未来从事岗位的发展需求,学生应该掌握数学基础性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将中职专业教学与数学教学有机的结合,同时给社会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新艳.浅谈中职数学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12):12-14.

[2]康丽.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N].湖南师范大学,2012.

[3]陆振.中职数学课程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研究[D].广州大学,2012.

[4]王峰.专业知识融入中职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索[J].考试周刊,2011(08):32-34.

与专业相融合 篇4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发展了近60年,在高等院校都已设置相关课程,形成了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我国最早是以“创造教育”的概念启蒙,真正发展是近30年的时间,目前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最早提出创业概念的柯林 · 博尔先生的理论及广义的定义范畴,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 包括独创的创新创业意识、不畏艰难的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技能、以及将创新创业想法向实践进行转化的能力培养。作为技工院校的会计专业而言,需要思考如何在培养传统的会计职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梦想,服务社会。

二、技工院校会计专业开展创业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 一) 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是指通过科学教育途径, 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的教育(1)。创新创业课程通过案例讨论、角色扮演、考察、创业实践等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整合现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结合会计专业教育对学生做人做事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弥补了目前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偏重专业教育的不足,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 二) 启发会计专业学生自行创业

会计客观严谨的职业性格容易让会计专业的学生误入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维误区(2),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对学生个性思维进行充分地挖掘,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同时,会计人员在创业团队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企业可能出现的资金问题有了预判,帮助决策者及时调整企业发展策略,有利于创业的成功。

( 三) 是会计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目前社会对会计专业的认可度较高, 技工院校从之前以理科专业为主,转为增设或发展文科类会计专业,致使学生人数增长,规模扩大,增大了学生就业竞争的压力,因此会计专业如需要脱颖而出,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可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树立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缓解就业竞争压力,使专业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笔者认为,目前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可以从教学内容、师资培养、实践提升三个方面改革。

( 一) 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教学内容的融合

1. 浅层次的融合:知识点的穿插融合。在现有的课程教学中穿插创业知识, 如在《财经法规》中穿插讲解创业企业注册、企业法律形态的案例,《成本会计》 中加入产品成本的定价原理,《税务会计》 添加创业企业纳税的实际操作流程,《财务管理》中添加融资渠道与技巧等,通过 《ERP》或者《沙盘》课程了解市场和企业物流管理,此种方式结合现有课程开展创业学习,能将知识进行对比和补充,可以生动课堂,加深学生的理解。

2. 深层次的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会计课程体系。通过设立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讲座、鼓励创业实践等系列活动,实现完整创业教学。教学中还需及时向学生传达国家对学生的创业帮助政策,使学生对国内的创业环境有一定认识和了解,为后续的创业实践打下基础。

( 二)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首先组织会计专业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的学习,根据老师们的优势分成税收筹划、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团队和帮扶小组;其次鼓励老师们进行创业或进行创业方面的研究和交流,如老师参与企业的创业咨询、企业管理等,提高老师们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实际经验;最后可引入有创业及管理经验的企业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开展创业讲授、讲座等,带入企业管理、财务分析、投资理财、工商等方面的知识。

( 三) 在校内建立创业创新的平台, 让学生有实践创业的机会,实现考核评价的改革

我们可以在校内创立平台,如依托课程的实践周,或者建立校园创业活动室, 进行短期或者长期的创业实践活动。由老师带领学生们团队创业或者个人创业,以网络创业,如依托淘宝网店等网络平台, 也可以以实体店的方式,通过自己创业来了解创业的流程和相关知识,如创业想法的确定、市场的评估、是否需要和如何组建团队、启动资金的预测和利润计划的制定等。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创业效果进行期末的评价,通过分享创业体验等方式深化创业创新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基于会计职业能力的建设,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技工院校会计专业发展的契机。通过课程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践评价的改革,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中,从而有效促进技工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与创业。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与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相融合,可以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技能的相结合,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有效促进学生的就业创业,同时也为会计专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技工院校会计专业,融合

参考文献

[1]陈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2).

与专业相融合 篇5

初中生物王艳萍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上,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提问,学生对老师积极呼应,是检测学生掌握理解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强教学互动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同学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已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由此可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研究,已经是迫在眉睫。为此,我们经过反复论证,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研究》的课题。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学生回答问题的积级性不够表现为课堂上不举手或举手少,以及举手不敢高举。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总体来看,世界各国普遍重视“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的积级性”。我国北师大肖川博士认为: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其次,对不同特点的学生、不同的学科、甚至是同一学科的不同学习阶段,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积级性的实施策略也不可能千篇一律,我们必须开发多样化的提高回答问题积级性的实施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情境。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原则

(一)研究目的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状态、教学过程、教学结果三个高效。

(二)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把学生定位于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合作学习的分组、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都有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在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积级性中,教师主要起组织、支持、指

导、促进作用。

2、合作性原则

课题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之间的互动作用,加强群体研究活动,搭建成果展示平台,增强实验教师的合作意识,提升他们的合作能力,共享他们的合作成果。3、整体性原则

在研究中,要遵循“整体规划、分科实施、重点突破、稳妥推进”的原则,加强课题研究的计划制定和落实、过程指导和检测、成果展示和推广。各学科课题组要按照总课题组的统一布置和要求,扎扎实实地搞好研究,力争有所突破,有所收获。

4、实效性原则

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级性,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建立最佳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在研究中,每个教师要增强责`任感,从实效出发,搞好过程研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学习结果高效,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观察法等方法。

1、综合调查法。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可以采用谈话、问卷、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学生现有状况及家长的反馈信息,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和进行动态调整。

2、文献研究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实践的研究现状,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及时洞悉研究的最新情况,给课题实验与研究以有力的指导。我们知道,这对于我们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缩短研究周期非常重要。

3、实验研究法。在常态教学的情况下,选取一定数量的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取得实验经验后,再大范围地推广。

4、比较分析法。对实验对象定期检测。及时对取得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经验、并距,及时矫正,完善实验方案。

5、个案分析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实验与研究,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总结成功,以更有效地调

6、经验总结法。在实验过程中,组织主研和协研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经验交流与总结,积极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论文,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实验策略,每个阶段有方案、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测、有总结,定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汇总阶段成果和实验过程,形成自己的整体实验成果。既提高了研究人员的自身素质,也丰富了此次课题研究的内涵。

六、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与措施

1、教育部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推进新课程的实验和改革,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更新了教育理念和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倡导建构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和评价体系,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所有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现实指导作用。

2、本课题研究侧重于课堂教学实践,在师资、生源、设施等方面无特殊要求,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和针对性,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人员,有长期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作用和地位,能较快地与新课程实验相结合,找到最佳结合点。有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他们有丰富的知识,容易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容易找准新课程改革的实验目标,积极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研究,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深化素质教育。

3、建立定期听课、评课制度,加强课堂案例分析研究。课题组根据课题进展情况,对课题进行分工,广泛开展研究;建立课题组教师理论学习制度,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每月相互进行听课,要求每位成员要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针对性的进行评课和分析,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交流,分析,特别要重视化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深入分析,对其产生过程、解决问题途径、学生学习方法、态度的评价深入研究,从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优化化学学的教育教学。

4、加强有关资料的积累、收集工作。课题组在实施课题研究过程中,要重视学后感、教后感、观后感和反思教学过程的随笔。加强教研组建设,采取教研组内教研、评议措施。图书馆和学校英特网等渠道将为课题组成员收集各种相关信息提供方便。整理和收集好原始素材,便于为以后出成果奠定扎实的素材基础。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筹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课题开题动员,撰写开题报告。确定课题研究方案,确定本课题在课题组成员中的分工,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内容,申报立项,开题论证。

理论学习:系统学习相关教科研理论,搜集相关资料,展开理论研讨,对各研究人员着手设计研究计划,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主要工作:学习材料,形成方案。

2、探索实施阶段: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根据实验方案,调整化学学科教学,开展实验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进行各类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按要求进行研究,完善研究方案和调整研究人员,进行中期评估和阶段性成果展示等。

3、第二轮实验阶段:

4、总结阶段:

通过本阶段实验,总结研究经验,评估研究成果,形成充满活力的课堂模式,形成优秀的教师群体,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全面生动地主动和谐地得到发展。进行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观摩活动,请专家鉴定成果,进行成果汇总、论文汇编,举办结题鉴定会、完善课题研究项目等并加强与其他兄弟学校的交流。

八、预期成果形式:论文、研究报告

九、研究人员的安排

博客如何与新闻媒体相融合 篇6

博客的诞生,给新闻媒体传播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挑战着旧的传播观念。博客正转化为一种可以影响新闻传播的传媒方式。新闻媒体该如何利用博客迎接新的挑战?

博客:一种新锐的传播力量

博客,源于英文单词“Blog”,原意是“航海日志”,后指任何类型的流水记录,合在一起理解即为“网络日志”。博客通常是由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内容几乎无所不包。目前,这些博客内容的撰写者(Blogger)也被称之为“博客”。

用华尔街日报著名记者佩姬·努南的话说:“博客是每周7天、每天24小时运转的言论网站,这种网站以其率真、野性、无保留、富有思想而奇特的方式提供无拘无束的言论。”

作为没有固定出版周期的博客,分分秒秒都在更新。随着博客参与人数的扩大,其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对新闻事件也有着快速的反应。例如:在2004年年底的印度洋海啸报道中,世界各地的博客发出了大量的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即时亲历报道,为寻求帮助者做了大量工作。

博客可以作为新闻媒体信息反馈的渠道。博客的交互性形成了双向反馈的传播模式。新闻媒体与博客结合,将能改变目前单向的传播方式,实现互动。例如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互联网上最神秘的人当数博客萨利姆·帕克斯,從2002年9月开始,他一直撰写并张贴有关巴格达局势的文章,据传他的工作地点就在巴格达。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登录因特网搜索他的网络日志,因为那儿记载着战火之下、围城之中巴格达最真实的生活,从西红柿价格到炸弹的威力。他从巴格达向世界发送的报道,比CNN、半岛电视台的报道更加鲜活有力,吸引了各大媒体竞相引用。

同时博客又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据统计,全球博客数量以每天4万个的速度增长。如此庞大的传播阵容使专业媒体工作者望尘莫及。而且博客往往是事件的亲历者,通常会挖掘到新闻工作者遗漏的细节,作为新闻报道的补充。例如:美国的主流媒体自从德拉吉在博客上第一个报道了“克林顿绯闻案”到经历“9·11”事件之后,始终密切关注来自博客的新闻。在国内,2003年的“木子美性爱日记”在“博客中国”网站上广泛流传后,成为全国各地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掀起一场全社会伦理道德的大讨论。

传统媒体:博客繁荣的根基

随着博客的发展,新闻媒体试图与其进行合作,希望通过这种新的媒体传播方式改善自身的不足。而博客也希望通过新闻媒体提高自身的可信度和辐射能力。博客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差异形成一种互为补充的关系。

西方的新闻媒体较早地在网站上设立了博客栏目,搭建了与读者交流的平台,倾听读者的声音。《休斯敦纪事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报》等众多新闻媒体网站都有较成功的博客栏目。

《华盛顿邮报》开辟的博客栏目,内容包括来自白宫的新闻、政治、本地事件、时尚、伊拉克、计算机安全、夜生活等23个主要类别。《华盛顿邮报》的博客像这家报纸一样有着极高的写作水平,其博客有很高的点击量和评论量。《华盛顿邮报》的博客由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有很高权威和天才表现的作者撰写,以阿亨巴赫的阿亨博客为代表,这个博客被认为是所有报纸博客中最好的,点击量和评论量名列前茅,几乎每篇文章都有上百条评论。《华盛顿邮报》开辟的博客被认为是较为成功的创举。

博客栏目的设立,拓展了新闻媒体的传播渠道,实现了资源整合。新闻媒体依靠自身的权威性,建立专家博客,使新闻报道更加专业化和深入。同时新闻媒体的互动栏目明显滞后于博客的互动性。传统新闻媒体中受众始终是接受者,处于被动地位。与博客的结合,改变了这种状况,传播者和受众成为一体,共同协作。

博客作为发展迅猛的新媒体,越来越显现出极大的优越性,与媒体的融合也是传播领域的必然趋势。两者的融合将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表达方式与获取知识的途径。目前国内新闻媒体也在进行着很多的尝试。博客与新闻媒体的融合还有一段摸索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建立成功的融合模式。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与专业相融合 篇7

《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专业课程。当前,本科阶段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大多在电信、控制和通信、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也是很多专业的选修课程。其教学大多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其中理论教学大多采用讲授基础理论、分析原理的方式,使学生对本学科的通用理论和基本算法有所了解。实验教学主要是对经典算法和常用的成熟算法的编程实践,使学生具有应用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应用,设计解决方法的能力。

2 现状分析

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内容均过于刻板,不但无法适应图像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实现上五花八门的图像处理问题,其形式也过于刻板,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工作、学习也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即使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工作,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现实工作的需求。

理论教学长期以来采用讲授方式,教师按照原理分析、算法推导、处理效果分析等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述,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原理和算法,但面对现实中复杂多变的应用需求,往往需要多种算法相结合或对已有算法的改进才能解决问题。而习惯了单一讲授模式的学生,在面对这些实际问题时,缺乏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也存在内容和模式单一化的问题,大多由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提供示例代码,而学生要做的工作则过于简单,因此,学生没有机会去思考、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没有将学到的基本理论和算法融入实际问题,而只是将实验环节作为加强理论教学效果的一个工具。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普及和应用,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大多数算法都是为人工智能和机器识别做图像预处理环节的工作,除此之外,是诸如遥感图像的处理、医学图像的处理等。这与相关专业学生的其他课程的目标截然不同,也正是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特殊性,使很多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初,就没有将课程与未来的就业相联系,认为该课程算法理论较多,内容艰涩难懂,从事相关工作的门槛较高,且与以后的工作没有相关性。因此,很多学生认为此门课程是脱离实际的一门课程,也就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去学习它。

另外,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理论讲授中,很多时候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数学、生理学、心理学、信号处理甚至医学等专业的相关知识,而现实的状况通常是,理工科学生对于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等知识的储备是不够的,且理工科中,由于所在专业不同,学生的背景知识也不同。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较强就编程和算法的实现能力,但是对于信号和时频变换的相关知识相对就比较欠缺,所以,对于算法的理解有时会存在一定障碍;电信专业的学生对于数字化过程、信号处理和时频变换相关知识的掌握较好,但是缺乏较好的编程和实现能力,虽然能够较好地理解算法,但瓶颈往往在于算法的实现。

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专业背景知识的差异性,采用与专业背景相融合的教学方法,摒弃单一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计不同的理论和实验内容,就能够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确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与本学科的联系,也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提供帮助。

3 在理论教学中如何实践

与专业背景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环节的实践上,具体过程和内容如下。

理论教学在讲授基础知识、原理分析、推导算法、分析算法效果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为不同专业设计适合本专业应用领域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基础知识、基本算法原理等的讲授中。在理论教学中,每次讲授完一个算法原理和该算法的基本常用应用后,再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已有的多种算法的结合或改进来实现新的问题。

在理论教学中,将时间划分为几个模块,分别有讲授、讨论、思考等。在内容的设置上,完成教材内容的同时,融合专业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并扩充和设计不同的内容进行讲授、讨论和课后研究。

在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理论教学时,将计算机专业不具备的信号相关知识和时频变换相关知识,尽量深入浅出,精简至该专业的学生能够理解的程度,再结合计算机专业擅长编程和代码实现的特点,多将算法与代码相结合,在算法的表述上,可以使用某种学生已学过的编程语言来表述,并通过代码分析算法流程和算法实现的复杂度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优化算法,减小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在讲授基础内容和算法后,提出一个本次课算法相关的实际应用示例,进行算法分析并组织学生讨论算法是否有优化的可能性和方法。最后,提出一个研究性问题供学生课后思考和上机实现,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查阅相关参考资料,提出初步解决方案,设计问题的详细解决方案,进而实现,并可在实验课时间进行测试和讨论。

在对电信专业学生进行理论教学时,则要结合该专业的先修课程已讲授的内容,适当调整教材中各部分内容的处理方式和时间分配。在讲授内容的设计中,对于其他课程中已讲授过的知识点,例如,时频变换部分的变换公式及快速算法的原理分析等,不再进行详细讲解,做简单回顾即可。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很多概念、术语及算法,都与数字信号学科中的相关概念、术语和算法相类似,且数字图像可以看成是特殊的一种二维信号,进而可以分解为一维信号。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可以跟数字信号处理中的相关内容相关联,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数字图像处理领域中算法的设计缘由和原理。但是,对于算法的实现方面,针对电信专业学生的欠缺,降低算法实现环节的难度。在进行算法实现的展示时,采用仿真脚本来代替源代码对程序进行书写,并根据仿真脚本的运行效果,来调整算法的相应参数设置,使学生掌握用仿真软件描述算法、调试脚本以及观察对比运行效果等。相应地,给电信专业学生分析讨论的开发示例也采用仿真语言描述,用于思考和课后解决的研究性问题,也要求学生用仿真软件实现即可。

在理论教学中,要始终贯彻开放思维的重要性,强调算法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启发学生如何改进算法,如何融合不同算法的优点,如何设计新算法。通过融合专业应用、开放性教学和思维方式,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已有算法知识,还知道怎样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4 在实验教学环节如何实践

与专业背景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环节的实践上,具体过程和内容如下。

实验教学中,首先要解决实现算法的工具及平台的问题。在工具和平台的选择上,也要融合专业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的知识背景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实现算法。

对计算机专业,选择学生学过的高级语言以及使用过的开发工具和平台来进行实验,例如C语言、C#或JAVA等。因为本课程要求能够较快地实现算法及算法的结合和改进,更会要求解决新的应用型问题,这样,就需要熟练的代码编写能力,所以不适合采用新的语言和开发工具。

对电信专业,首先排除仿真软件以外的其他高级软件及其配套的开发平台,因为大多数的学生,并不具备除C语言外的其他语言的代码编写能力,如果选择某一种高级语言来做实验的话,学生需要将较长的时间花费在语言和开发工具的掌握上。所以,与电信专业其他课程的实验教学相匹配,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仿真工具,本门课程的实验环节采用仿真软件来实现,例如MATLAB等仿真软件。

鉴于不同专业的背景知识和优势不同,在实验目标和内容的设置上,也应有所区别。

计算机专业善于编程、实现算法,但对于部分算法,如时频变换、采样量化等算法的原理掌握不深,所以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尽量偏向于空域数字图像处理算法的实现,较少涉及频域。

电信专业则相反,虽然不擅长编程和实现,但由于仿真脚本的编写较源代码要简单得多,所以,可以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适当提高难度,对于常用算法,重点掌握这些算法在实际问题中的用法,而不是实现算法流程本身。

对于研究性课题的设置也相应地融合专业特点,设置不同难度和领域的实际问题,供学生自我学习和讨论。

实验教学应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性教学,不是简单地设计好实验内容和步骤给学生,而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度,锻炼学生用已有背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在融合专业的教学方法的实践中,教师的作用如何发挥

首先,教师应坚持自我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适时更换教材、扩充知识点;其次,应向学生提供完整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演示文稿、源代码、脚本等,还应督促学生课后自己查阅相关文献;最后,转变教育观念,贯彻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性教学,并增加开放性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理论和实验教学中来。

6 结束语

本文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际经验,通过对不同专业具体知识背景和特点的分析,提出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因素,融合专业特点,为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经初步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教学方法适合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学,因此开展比较顺利。但实施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教学学时的问题,教材选择的问题等。因此,在该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上,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摘要:数字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综合性学科,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该学科涉及的知识门类众多,比本科教学中的其他理工科类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门类都要多。如何让数字图像处理的教学更加贴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情况和未来就业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教学实践表明,与学生专业背景相融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更加明确学习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关键词:数字图像处理,融合专业背景

参考文献

[1]杨泽平.基于计算思维的实验教学方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0):182-184.

与专业相融合 篇8

关键词:高等院校体育院系,专业教育,人文教育

专业教育以传授科学知识、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为目的,人文教育则注重精神的启发、人格的塑造和人性的培养。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人生存与发展本身的需要,是现代教育自身的要求,是大学教育培养人协调发展不可或缺的“双翼”,不可偏废。《教育学》中明确规定,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还必须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教学必须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教学要指导、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教学是教育性教学,教学内容应有丰富的价值内涵,教学过程应有激情的价值追寻与叩问,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深受启示、熏陶和教益。

一、高等院校体育院系专 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 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愈发明显,大学生逾越道德底线做出骇人听闻的杀人、自杀事件,如令人震惊的“马加爵事件”、灭绝人性的“药家鑫杀人案”和 “留学生刺母案”, 清华大学朱令被投毒致残、复旦大学黄洋遭投毒身亡。高等院校体育院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高已是不争的事实,人文教育边缘化、弱化的现象十分严重, 尚未形成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整体运行体系,致使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过强的功利主义”和“过弱的文 化底蕴”,无法面对时代的严峻考验。主要表现在:

1. 人文知识匮乏,文化素养较差

体育院系相当一部分学生入学成绩差,文化底子相对薄弱。入学后,由于思想认识偏差,片面强调体育专业教育的实用性,认为高超的运动技术才是将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唯一资本; 忽视文化基础课,加之人文课程的开设普遍较少,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文化素质低下。

2. 理想观念淡漠,价值方向迷失

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仅把自己的理想定位于“学一套技术,找一碗饭吃”,并把“赚钱”作为上大学的唯一目的,缺乏理想信念,没有进取之心和成才大志。由于忽视了人文学科的学习和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导致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建构和价值观方面的欠缺,面对现实社会中的阴暗面,部分学生常常抓不住其主流和本质,表现出情绪化、主观化、偏激化和极端化。

3. 责任意识不强,辨别是非能力差

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得过且过混日子,必修课选逃、公选课必逃,考试作弊,诚信缺失非常严重。信仰缺失,个人功利主义强烈,集体荣誉感差。更有甚者,精神空虚,行为举止粗俗,道德行为失范,不辨是非,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如,打架斗殴、赛场上弄虚作假、忘恩负义等,根本没有报效党和国家培育之恩的意识。

4. 视野狭窄,自身工具化现象严重

爱因斯坦说过, “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并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情感,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鲜明的辨别力”。当前, 体育院系仍以运动成绩立命,将“提高运动成绩”作为办学成功的标准,运动专业技术的地位远远高于人文学科,进行的仍是以“专才培养模式”为主的教育。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扎实的运动 技能,却无法填补精神的空虚,成为技术娴熟的“工具人”或“机器人”。部 分学生受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影响, 处理不好就业与创业的关系,经常逃课,用自己尚不娴熟的技术去做兼职赚钱,出现了专业课认真对待、文化课敷衍了事的现象。

二、高等院校体育院系专 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 途径

人文素质应该是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构成,而如何实现人文素质的提升就要在这三个方面下工夫, 总体说来就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养成人文知识、彰显人文精神、外化人文行为。人文素质教育构成了提升人文素质的基本方式。

1. 明确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的大学教育理念、目标与模式

树立现代的大学教育理念,以提高体育院系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本科教育模式,弥补专才教育模式的缺陷, 纠正以往唯技术倾向,大力加强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使学生既有高超的技术,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 构建并完善新型人文教育评价 体系

人文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形成相对完善的现代人文教育制度,并非易事。因此,高等院校体育院系应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并完善新型人文教育评价体系,这样,可以检测本校各项人文教育管理工作,明确人文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了解人文教育师资力量,从而为人文教育管理工作改革、课程建设、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社会活动的开展等提供正确指导和科学决策的依据, 以保证人文教育的持久深入开展。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 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以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取得的成绩和表现等作为评价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依据。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教师人文知识的多少、人文精神境界的高低、人文能力的强弱等都直接决定整个学校人文教育水平的高低,但专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体育教师队伍,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缺乏高尚的人生境界与高雅的人格修养,存在着追求现实功利、盲目追逐时髦和行为举止庸俗的行为,论文抄袭,治学不严……象牙塔的高洁不再,进而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很难达到为人师表的教师标准。二是缺乏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知识结构残缺。为此,2012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2918号提案提出,在教师教育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课程,以便在自己的教学中为其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并主动传授这些知识,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为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作为高层次人才的摇篮,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和监督,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实施人文教育的水平,使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做有热情、现代意识和公共关怀的主体,使学生体会到文明修养和人文关怀,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念和高尚的品行,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栋梁之才。

4. 加强课程建设

加强人文课程建设是传授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质的核心。建立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课程为主要载体,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确保大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提高人文教育的主干课程,德育课程应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建设。应注意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 展观”等新时代的道德规范要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能更好处理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与时俱进, 用全国道德模范事迹报告或展播等形式代替空洞乏味的理论,用最新的科学成果对内容进行充实。

在实践层面,需要将人文教育有机融入体育院系的专业教育。每位教师都应通过教学改革,构建体育与人文、健康相融合的专业课程新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其个性发展,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使专业课程不再是单纯的专业技能训练,而是成为学生德、智、体、美等多种素质培养和提高的主战场。开设专业与人文的交叉课程是人文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实行前两年不分专业,后两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双向选择进行分流, 如此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融合。

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重视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创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是实现高校人文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培育科学、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使人文知识潜移默化为受教育者一种内在的人文精神。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学校校风、校训、教风和学风的外在表现。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精神和理念,在视力所及之处,以人文思想为内涵的名言警句、师生摄影、书画等使校园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活力。定期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如中南民族大学的南湖大讲堂,于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其人文修养; 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全国道德模范宣讲活动、各种艺术节、科技节、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等,陶冶学生情操。

与专业相融合 篇9

对移动学习的研究与应用最早可追溯到2000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学院多媒体研究中心成立了“移动教育研究组”,致力于研究如何把移动教育应用到虚拟大学中去。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习实验室”也开始尝试移动学习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几个简单的移动学习系统模型,并将之应用到大学的语言课程上去,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欧洲委员会资助了MOBILearn和M-Learning两大项目,旨在探索如何在职业教学中通过移动技术进行教学等。2002年,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移动教育实验室承担了国家教育部启动的移动学习试点项目“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该项目将移动计算、普适计算和本体技术与教育技术结合起来开展研究[1]。目前,国内许多大学也开展了基于Web方式的在线移动学习,不少大型知名网站也陆续推出手机WAP和短信息形式的外语学习辅导服务[2,3]。移动学习的需求旺盛,发展方兴未艾。

但是,目前的移动学习主要是以基于Web/WAP的信息交互学习方式为主,呈现着学习服务的单调性。笔者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移动学习模式,将专业知识的移动情境感知实践与基于Web/WAP的信息交互学习相结合,提供教学与实践多层次交互方式相融合的移动学习环境。

一、基于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基于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应体现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相结合,需融入专业技术特征和专业教学的新需求,其基本要求有:

1. 易达性。

学习者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与设备,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学习者不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灵活支配时间,在需要的时候获取知识信息,也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在工作、生活或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或地点进行学习和实践。由此,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 动态交互性。

移动交互技术的应用,使得移动学习教与学的互动更加有效。移动学习设备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教师既可以基于移动浏览和无线连接的教学环境进行课堂演示,也可以利用无线移动设备对相关的教学内容、问题解答和实践要求等开展师生互动讨论,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确保教学质量。

3. 情境感知性。

简单地说,情境感知就是通过传感器及其相关技术使计算机设备能够“感知”到实际情境。利用移动定位系统、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移动网络技术、情境感知技术等可以让学习者在任何地方即时感知到动态变化的实际场景。如,在电子商务与物流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利用RFID、物品跟踪技术(GPS、GIS)和情境感知技术,可以随时随地了解物品在运输、分拣、中转、配送等每一环节的准确位置,使学生能够亲身感知电子商务和物流的实际运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教学与实践相融合。

4. 灵活性。

学习者可以根据个性化需要,选择下载合适的学习资源,如教学辅导资料、实践教学计划与要求等。同时,教师可全程跟踪学生学习进程,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为每位学生制订个性化的移动学习方案。移动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固定程式化学习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灵活的、情境化的个性化学习。

5. 可适性。

移动学习具有使用费用低、设备普遍支持、适应性强等优点,尤其适应“个性化”实践教学的需要。基于无线移动网络、情景感知技术的学习环境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实际运作场景,学习者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或需要选择实践教学内容、学习重点,甚至实践企业与指导教师。移动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独立思考、独立实践的学习机会,提升素质并发挥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移动学习的电子商务与物流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

当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物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反过来,物流配送服务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电子商务与物流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专业均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电子商务与物流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二是电子商务与物流技术变化迅速;三是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模式不断演变与提升;四是电子商务与物流的运作依赖于相关设备,尤其与移动感知设备和网络传输设备紧密相关。因此,电子商务与物流专业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必须不断创新,以尽快适应电子商务技术的快速变化和电子商务模式的快速演变,满足物流动态跟踪技术的最新进展与产业实践的迫切需要。

针对电子商务与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及该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笔者研究设计了基于移动学习的教学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教学模式的系统架构、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的功能模块,以及面向电子商务与物流行业发展的创新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以有限静止知识为中心”向“以无限动态资源为中心”的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转变。

1. 融入无线移动设备的电子商务与物流专业教学模式的系统架构。

该系统架构主要由网络层、设备层和应用层三个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网络层包括支持无线移动设备运行的网络架构;设备层包括主要的无线移动设备,并通过无线移动设备接口平台与网络层进行通信;应用层中无线移动设备以参与讲解、浏览、演示、操作和交互等方式融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软件环境包括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教学服务管理系统和传输管理系统等。

2. 融入无线移动设备的电子商务与物流专业的教学功能模块设计。

应用无线网络环境和无线移动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可以采用基于移动浏览、无线连接的教学方式。以无线互联网为载体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可以实现教师与学习者的信息交互。一方面教师通过无线网络环境使用PDA、RFID、无线视频和条码阅读器等设备进行讲解、浏览和演示等操作,以此加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手机、PDA和移动电脑等具有无线网络连接功能的个人无线终端设备,通过WAP、GPRS或无线网络等实现连接。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移动教学功能,保证了实时教学的要求。我们选择了与无线移动设备密切相关的一些课程开展试点,已取得了较好的实效和经验,这些课程有“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网上支付与结算”、“商业自动化”、“物流技术与物流设备”、“供应链管理”等。

融入无线移动设备的电子商务与物流专业教学模式功能模块包括短消息学习模块、存储空间模块、论坛交流模块和情景感知模块,如图2所示。该教学模式功能模块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于情境感知的网络传感系统设计。通过移动网络技术和情境感知技术,能够动态记录与跟踪学生在不同场景的相关信息,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分析和模型化处理,从中提取有益的信息和知识,进而了解学生学习的行为动机和学习行为等。在此基础上,可以为学生提供所谓的“主动服务设计”,即为学生提供推送式的个性化移动学习方案,以及相关的学习资源、教学与实践指导、学习提示等。

第二,基于消息驱动的移动学习推送方案的设计。针对课前设计的典型案例及驱动式问题,预习要求,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以及课后设计相关重点回顾,知识点延伸,作业提示,阶段测试等,以短信形式发给学生。对于短信不能很好显示的内容可以邮件形式发送给学生,或者放在相关网站上,以消息的形式提醒学生查收,还可以使用日程提醒、邮件提醒等功能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第三,基于论坛、微博、博客等多种方式相融合的交互系统设计。通过论坛、微博、博客、空间、飞信、QQ群、邮箱等多种方式融合,实现互联网、移动网间的无缝互通,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互动交流提供条件。既可以定期设置讨论专题,如对某个典型案例的在线分析,也可以是针对当前学习难点的在线集思广益,还可以对电子商务竞赛方案和物流设计方案的在线讨论等。

第四,存储空间中教学资源库的设计。教学资源可细分为理论性教学资源和实践性教学资源。理论性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课程的视频资料、各种辅导资料,如各章节的知识要点、课程设计任务库、课程相关的案例库、试题库等。此外,也可以提供一些高校精品课程网站链接,还可以设置课程测试空间,提供历年相关试题,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电子商务与物流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资源丰富多彩[4],除了科研训练项目、开放性实验项目之外,还有学科竞赛、学术活动、网店或网站开设与经营、企业实习实训等形式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3. 面向电子商务园区、物流园区发展的创新开放式的企业实践教学体系。

电子商务和物流技术的快速变化和商务模式的快速演变,决定了教学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5]。以电子商务与物流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在已拥有的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和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基础上,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现实业务,现实数据、现实环境和现实需求的互动,将企业实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实际运作层面上理解电子商务与物流专业中抽象的定义、理论、模型,从整体上对专业内容进行认知与把握。这样,不仅让学生以最直接的方式面对企业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明确地投入到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中,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快速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融入无线移动设备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要求:一是创新开放式实践教学的内容,由学生、教师、企业导师共同设计实践内容,学校提供实验设备和环境,开展创新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践;二是创新开放式实践教学的指导方式,借助移动视频、在线交流等方式,学生的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科研活动可以在教师和企业导师合作指导与监督下完成。

三、基于移动学习的电子商务与物流专业教学模式改进的建议

1. 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基于移动学习的电子商务与物流专业的教学与实践体系。电子商务与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随着移动信息技术更新和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完善和实践的过程。因此,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跟踪电子商务与物流技术发展,不断创新教学与实践管理方法,激发学生对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个性化学习中体验快乐,在创新实践中体验成长。一是实现移动设备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达到启迪学生创新思想,提高学生知识拓展与应用能力的目的;二是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方面,需要制定一系列有关融入无线移动设备的教学与实践管理制度,包括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制度、移动学习环境下教学质量的监督制度、社会实践教学的在线跟踪与考评制度等[6]。

2. 改进基于无线移动设备的教学环境,包括移动教学环境、实验室装备、软硬件建设等方面,以此完善整个教学体系。一是优化移动学习软件平台设计,整合校园各个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升移动终端在线浏览环境,更加适应、满足移动学习的要求;二是根据电子商务与物流专业多元化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的需要,不断完善“E-learning开放课程教学系统”,还需新增“企业实践管理系统”等子系统,建设一个综合性的移动教学管理平台,方便教师及学生使用;三是加强实验室装备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建设“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情景感知实验室”,推动基于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转变,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3. 进一步充实和开发移动学习的资源库。目前,移动学习资源库的开发不仅数量少,且挖掘的深度不够。移动学习资源库的信息既来自于基本教学资料、电子化辅助教学资料、网络数据库、专业图书资料室、企业案例库等,又来自于通过网络传感器获得的大量情境感知信息。对这些海量的信息,需要进行深入挖掘,提练隐含在其中的、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从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进一步提高融入无线移动设备教学模式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郭绍青,黄建军,袁庆飞.国外移动学习应用发展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1(05).

[2]叶成林,徐福荫,许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03).

[3]熊于宁,兰虹,金乐茹.电子商务课程立体教学模式与互动式学习机制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03).

[4]谢如鹤,张素芬,周耀旭.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工程化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4).

[5]蒋文杰,张晓辉.经管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及其考核——以电子商务课程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增刊).

与专业相融合 篇10

北京富腾宏发贸易有限公司创办于2011 年, 是一家以海产品及礼品销售为主营业务的企业。

1992 年, 公司董事长黄新兴来京从福建土特产和水产品销售开始, 开启了他的水产品经营之路。在积累了一定财富后, 1995年, 他成立了源兴海产品经营部, 以鲜货、干货等海产品为主要经营产品。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 2002 年, 他又成立了北京仁兴宏发商贸中心, 以经营高档海产品为主营业务。2015 年, 他在北京朝阳区日坛路1 号日坛宾馆2 ~ 3层开办“东汇品鲜舫”, 22 个不同风格的厅房与160 多个餐位的大厅温馨雅致, 推出江浙菜、海鲜、江鲜等创意中国菜, 深受食客青睐。与此同时, 他在北京西城区真武庙1 号的中国职工之家A座2 ~ 3 层开办传统粤菜与时尚现代相结合的江浙美食为取向的“富江南中餐厅”, 为消费者带来时尚、 健康、高雅的就餐环境。

从1992 年来北京从事水产销售到2011 年成立北京富腾宏发贸易有限公司, 进而跨界发展, 黄新兴一直本着“坦诚做人, 踏实做事”的人生信条, 在北京的水产市场上打拼出自己的一席之地。

人文性与开放性相融合 篇11

一、发掘文化元素

何谓人文性?人文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何谓开放性?开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狭隘的眼界,全方位、多视角地看待世界、看待问题。教师要善于发掘苏教版《牛津小学英语》中蕴含人文性的章节,培养学生开放的文化意识。例如五年级下Unit9“The English Club”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篇课文内容涉及到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法国,内容紧扣国家、国旗、首都、语言以及一些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展开,富有浓郁的文化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教授学生学会教材中的新单词,而是要挖掘其背后蕴藏的文化素材,例如通过事先准备的世界地图,指出各个国家所在位置,标志性建筑物有哪些: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埃菲尔铁塔代表巴黎;英国有大本钟;自由女神像和贝壳状的歌剧院各自代表什么国家。再让同学们找找各个国家的国旗是什么,美国星条旗有什么含义,等等,接着让学生自由讨论:我们国家的标准性建筑物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是天安门广场的,有的说是长城,有的说是鸟巢的……就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仅掌握了教学目标要求的内容,还对各国风情加深了影响,教学人文性与开放性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英语是学生走向国外世界这个大舞台的语言工具,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土人情,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三年级上“Happy New Year” 这一章节,教师整体呈现了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观察Mike和Helen收到礼物的反应——打开礼物盒子。再启发学生:我们收到礼物会怎么做?传统中国文化认为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是不礼貌的行为,这样学生就很快发现中西方在接受礼物方面的文化差异,此时,教师再出示culture tip,让学生了解差异的成因,通过东西方文化的异同比较,让学生讨论文化习俗对人们行为的影响,让学生在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尊重他国文化传统的同时,通过开放式讨论,让学生更珍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再比如教师在教授三年级上Unit 4“My family”课文时,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姓氏文化,让学生注意到美国人父亲和儿子可以同名,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对比中国与美国在取名上的差异,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现象的理解。

三、创设语言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人文性与开放性,更多地要依赖教师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要墨守成规,要善于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生活环境、认知特点等综合因素,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语言学习环境,通过互动的文化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人生观。例如,四年级下Unit 3 “Weather”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可能对天气这一课题兴趣不浓,课堂讨论气氛不强,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温度计量单位这一点来引发学生讨论,具体可以通过文化链接挖掘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趣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给学生播放憨豆先生在国外就医时因为温度单位不懂而引发误会的视频,调动学生学习激情,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创设良好学习语言的氛围。再比如四年级下Unit 8 “Open Day”这一课,教师如何做到开放性与人文性相融合?可以通过创设Open English Show情境,让学生在课下准备,再组织学生对每个参与的学生进行荣誉性评价,给予诸如:music star、question star、speech star等。开放式的课堂设计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自行准备材料环节促进了学生知识积累,教师引导性、总结性的发言引发学生思考。这样,教师通过创设一个个语言学习氛围,引领学生逐步提高了自身的综合人文素养。

试述国学经典与家庭教育相融合 篇12

一.科学认识国学经典的作用

1.国学定义

所谓“国学”含义, 可谓各抒己见。目前学界基本达成的共识为:广义来讲, 国学最为经典、最具价值、最为精华, 以儒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为基础, 同时包括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的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的汉赋、六朝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完整文化与学术体系。因此, 历朝历代及现代化教育中所包含的琴、棋、书、画、上天文、下地理等学术成绩无不都来自于国学经典中。[1]

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因而, 狭义的国学教育即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2]

2.国学的价值

华中师范大学张三夕教授在 《国学与人生修养》中主要从“国学的阅读与反省方面”作为研究切入部分, 详细阐述了国学经典的修身观念、学习方法, 及其对当代成年或未成年的学习国学的重要意义。另外, 张教授提出:“学生如经反复阅读及背诵经典, 不仅能受其核心的人文修养方面的熏陶, 而且能达到培育通情达理的仁人志士的教育效果。”学生在成长的黄金阶段学国学文化, 将为他今后人生夯实基础。家庭教育中施展国学教育, 可让学生心存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烙下一颗拥有灿烂的国学文化痕迹的心灵。

二.家庭教育的功能性

所谓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 由长辈或成年者对被教育者所施展的教育, 且家庭教育是学校与社会的教育之基本。

成长初阶段, 家教为先, 未成年者的基础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 它在未成年者的人生成长与发展中起着不可言喻之重要。有人把教育比作植树, 家庭教育就是松土与播种的重要步骤, 说明家庭教育早于一切教育之前, 也可被称作启蒙教育。树来自于土壤的滋润, 使其生根与发芽, 或是长成与枯萎。家庭教育不仅对未成年者来讲有着一定的影响, 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应充分理解教育原则及家育之重要性。

三.阐述国学经典融入家庭教育的教育途径分析

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意识到国学文化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父母需学习相关成人礼仪的知识, 规范自身的行为。这不仅仅是能做好榜样的作用, 更能为未成年者创造优秀之家氛围。那么, 如何让国学文化渗透于家庭教育中呢?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 构想了国学礼仪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的融合, 让学生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内容, 领悟到为人处世规范准则、道德标准的实际意义。

1.诵读国学经典, 助于修身养性

王财贵博士曾倡导全国诵读著名的国学经典, 他被称为“全球经典诵读推广第一人”。历经10年推广之路, 其丰收成果是数不胜数, 获取的经验极其丰富。由此可见国学经典对于我们今天的青少年行为习惯有着促进作用。

在国学经典中, 有很多故事从行为举止、爱人爱己等方面都可以教育学生要注意修身养性, 比如说喜闻乐见的《弟子规》, 它无疑是最好规范道德修养的国学经典之一。它不仅代表着孔孟思想的根, 也是我国文化的根, 这部著作无疑是留给我们青少年最好的精神财富,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让孩子反复诵读其相关内容。

古人云:“只要书读多了, 便能理解其意思”家庭教育中笔者为教育者建议朗诵之教学方式。对照当今青少年不恰当的生活方式、道德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以期帮助青少年学习国学经典之积极思想, 端正良好的行为习惯。

2.基于“兴趣”教育模式之培养

在教育界, “兴趣教育”这一概念比较熟悉。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提出:“何为兴趣, 心理上的积极活动, 也意味着自我活动。是人的意识的内在动力, 区别于无动于衷。”他觉得兴趣是动力, 可以激发未成年内心学习的动力。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指出:“未成年需要获取知识的最好方式来自于自身的学习动力, 并非教育者一味的灌输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 家长需以学生为中心, 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问题, 家长应主动学习科学的教育教养知识, 最终达到合理的运用家庭教育成功渗透国学文化的意境 (如图1) 。

家长可以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以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得学生在家庭教育中不觉枯燥乏味, 同时, 也乐于与家长融于一体, 家长也可以利用学生爱动、活泼等天性鼓励学生正面面对学习任务。避免死读书、机械式储存知识地现象, 使得学生渐渐失去独立能力, 失去创新、探究问题等能力的减退。扼杀孩子兴趣的的教育模式是不被教育界认可的, 一旦学生对国学失去了学习兴趣, 教育结果可想而知是不够理想的。因此, 家长可以巧妙地组织有趣的国学经典故事, 让孩子的学习与兴趣同行, 做到让孩子真正理解并加深对国学内容的理解, 最终实现“兴趣”教育提升学生能力的家庭教学目标[3]。

3.注重家长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作用

俗话说:“身教高于言传。”家庭教育中, 父母是孩子重要模仿对象, 因此, 家长的生活行为、言谈、举止及其道德修养对学生启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国学经典著作是学生阅读经典, 也是家长阅读经典的不二选择。首先, 由于当今的家长可能在幼年时期自身也缺乏国学经典的熏陶。其次, 我国国学经典其精华在道德修养表达方式上面以极易记忆与通俗易懂的文字普世出现。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语出《论语·子路篇》[4]。原意用于封建时期,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互为监督的政治观点。笔者认为, 这一观点也可运用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家庭关系中。父母首先应努力完善自我, 以身作则, 率先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中父母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4.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国学教育的基础

在家庭教育中, 家庭氛围尤为重要。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 父母的和谐是孩子心灵安全的港湾,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和谐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可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反之, 长时间的家庭不和谐的状态将会让孩子导致恐惧、忧虑、多疑等的心理问题, 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变态、偏激等行为。所以, 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应做到和睦相处、相亲相爱、互相尊重、不争不吵、尊老爱幼。即使有矛盾, 也该做到宽容对方、尊重对方、信任彼此才是解决家庭矛盾最好的方式。

良好的家庭气氛孕育良好的教育效果。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内容, 父母应做好榜样, 折射出隐性教育影响的作用。

5.形成内化教育---国学与家教融合的最终目的

完整的教育来自于外在教育与内化教育。简而言之, 内化教育是一般学术界所认为“自我教育”。教育的最终教育就是能够实现自我教育。同时自我教育也是学校德育教育中最注重的教育方法。它能够使教育者的教育目的转换为受教育者对自己的自我认识、自我管理以及自我辨别等能力的应用。因此, 家庭教育与国学经典的教育应秉承其教育目的, 培养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能力。由开始的普通教育方式模式-知识学习、方法引导、纠正改错成功拓展为内化教育。毛泽东先生曾说过:“人民最好的教育来自于自我或内化教育, 人民只有在自我教育中才能够真正意识到自我需要、自我反省等”。也正是因为伟大的毛泽东先生有着教育家的思想, 并将一些科学的教育理念传播于人民的团队中来, 才能让人民之间的关系相处得以融洽, 社会发展愈发和谐美好。假如, 没有自我内化的教育模式算不上成功的教育。形成内化教育对受教育者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让受教育者由外因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 这便是笔者对家庭教育与国学相融合研究的最初衷目的。

四.结语

国学文化时时刻刻影响着未成年行为、思想、性格、价值等方面。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一定要利用好家庭教育灵活性、独特性、针对性等优势, 学其国学之精华, 吐其糟粕, 为家庭教育渗透国学经典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使他们茁壮成长。国学经典提示着我们应怀着谦虚和坚韧的态度学习研究其多方面折射的教育价值, 为我国长期发展教育尽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曲殿彬.论国学与国学教育[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 (2) .

[2]张三夕.国学经典与人生修养[J].广东社会科学.2011, (1) .

[3]于扬.试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2013, (3) .

上一篇: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下一篇:脑缺血/中医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