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与专业相结合

2024-10-01

社团与专业相结合(共12篇)

社团与专业相结合 篇1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 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 (学时) 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类不少于50%”, 在此契机下, 高校实践教学得到快速发展[1]。但各高校、各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仍然受软硬件、课程及学时、实践内容和学生主动性等因素的制约。针对以上情况, 相关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专业型学生社团在实践教学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2]。

一、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实践教学功能

专业型学生社团具有专业实践性质。目前, 专业型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训练、创新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3]。下面以某校计算机社团为例, 分析作为专业型学生社团的计算机社团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运行模式。

(一) 运行模式效率高, 融和实践常态化

社团的管理运行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管理、自发活动、自我服务, 活动经费通常来源于院系和团委社团活动经费、合作培训机构的支持、社团外联所得经费、社团成员的会费、有偿社会化服务盈利等。社团在管理运行中, 主要依靠指导老师和社团管理团队的管理能力, 通过在校内外积极联系相关场地、开展有偿或无偿的活动, 在降低社团活动成本的基础上扩大社团影响力。活动开展过程中发现, 计算机维修、系统维护、专业软件使用等实训课内容丰富, 受时间、场地等因素限制较小, 且成本较低, 能够为学生专业技能培训提供更为方便的条件, 突破学生专业实践受学校实践教学所限制, 使计算机社团在融合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实现常态化发展。

(二) 社团活动内容多, 实践项目多样化

社团成员来自专业方向感兴趣的同学, 管理模式采用专业老师指导与自主化管理结合, 社团活动内容通常根据成员的需要、兴趣等制定, 现阶段社团已形成了常态化和与时俱进化的活动开展机制。现阶段计算机社团开展的活动主要有集中学习、各类计算机类大赛、义务维修和社团宣传方面的活动, 活动涉及培训类、竞赛类、服务类等。培训类活动以集中学习为例, 计算机社团每周定期集中举办C语言、C++、数据结构、JAVA等内容的集中学习, 通常邀请社团内技能较高的成员、社团指导老师或校内外其他专业老师进行授课, 旨在培养社团成员的专业理念和技术水平。竞赛类活动以网页设计大赛为例, 通过竞赛活动可有效激发参赛同学提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服务类活动以义务维修为例, 依靠社团成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校园内外的服务性维修, 在提高社团成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同时, 进一步增强社团成员的专业自豪感, 提升社团的影响力。

(三) 社团活动有针对, 实践环境情景化

计算机社团的组织管理、实践活动以计算机学院科研机构和科研方向为依托, 开展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研讨、培训、竞赛、服务等活动。此类活动的开展往往需要社团成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或开展符合时代网络特点, 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应用性和情景性。

二、专业型学生社团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展望

目前, 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作用和优势得到普遍认可, 但与传统学生社团相比, 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发展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 在数量、规模和发展程度方面, 需要高校和相关部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实现并发挥专业型学生社团在教学实践方面的功能[4]。专业型学生社团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也需要在高层引导、管理创新、活动创新等方面做出努力与进步。

(一) 高层引导, 重点扶持

目前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的数量所占比例较低, 且专业型学生社团涉及到的学科专业门类单一[5]。针对此现象, 高校应从政策方面积极引导各院部系, 根据自身专业特点, 对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建立给予扶持。同时在指导、资金、物质和活动场地方面给予支持, 以此促进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数量规模的发展, 使各专业学生都拥有相应的专业学生社团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二) 管理创新, 保障发展

在管理机制方面, 专业型学生社团应在继承传统学生社团的基础上, 针对其专业型特点进行创新。第一,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的社团, 可对参加专业社团的学生按照参加活动的数量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 以此加强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实践教学效能。第二, 鼓励教师参与社团的专业指导, 为教师的科研、教学活动搭建有益平台, 以此提高专业范围内师生交流[6]。第三, 制定有效的专业型学生社团的管理、运行、活动开展、活动评价制度, 确保专业型学生社团的科学规范发展。

(三) 活动创新, 提高质量

社团活动是社团运行的核心, 社团活动质量直接体现社团发展水平。提高社团活动质量是保证社团发展的有效手段。第一, 社团活动开展前期应做充分的准备与调研, 以社团成员的专业学习、实践为载体, 提升社团活动的专业质量。第二, 社团活动除了要继承开展传统活动, 也要创新符合时代特点的应景性的活动项目。第三, 社团活动的开展需要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活动要有详实的计划、记录和总结。

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利平台, 能够有效地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然而, 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发展仍需各方提供政策和物质的大力支持, 与时俱进的创新专业型学生社团的管理机制和活动模式[7]。以此实现专业型学生社团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毕洪东.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发展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0.

[2]周为民, 王玉林.大实践视野下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的重构[J].科技教育创新, 2012.

[3]黄超, 赵润红.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教育理论研究, 2013.

[4]魏振波.专业型大学生社团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0.

[5]王敏坚.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 2006.

[6]牛凤燕, 万云芳.高校专业型社团对专业技能培养的反辅作用[J].文教资料, 2007.

[7]王运东, 沈燕清, 蓝晓霞.高校学术型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与对策—以广西大学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7.

社团与专业相结合 篇2

作者/黄雪英

【摘要】本文针对如何实现农村中职学校烹饪专业数学课程的专业化、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快乐开展了探讨。经过分析提出了注重案例素材、教学环节的生活化、专业化,加强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施快乐教学,从而使中职数学课程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关键词】数学;烹饪;结合;快乐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而现行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课难上,生难管”的难题。多数学生认为数学与专业学习无关,学了也无用,以至造成学生厌学,教师烦教的局面。如何使数学课走进中职学生的心里,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成为目前中职数学教学的最大问题。

1中职数学课程急需解决的问题

以我校烹饪专业为例,目前,数学课内容并没有明显的专业特点,教学目标过高,教材难度较大,学科化味道较浓,与企业相应岗位的要求差距较大,与学生的学习水平不符。笔者对我校四个烹饪专业班级共15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8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少强调数学与专业课的联系,有65%的学生怕上数学课,有91%的学生希望数学能帮助解决一些专业课的实际问题。同时包括其他专业教师们也普遍认为使用统编的教材,偏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又缺乏与专业的密切联系,课程缺乏实用性。

浅谈数学教学与机电专业相结合 篇3

【关键词】中职数学 机电专业 工件 设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90-02

目前,职业学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日渐兴盛,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全国的职业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也是不计其数。职业学校的教学理念一直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的学生是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有德有技的人才,在此背景下,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会下降,反而提升。但学生基础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数学作为一门主要的文化理论基础课成了最难教授的,学生们使用的教材又是面向所有学生,于是导致学生们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们每天学习的数学到底有什么用?和所学专业有多少联系?”基于这类问题,笔者针对所教授的机电专业班作了一点研究,结合专业课的内容对数学教学做了适当的调整。以下是几个具体的案例。

1.与加工工件是否合格相结合讲授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案例】某技校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要实习加工一批如图所示的零件,要求零件细杆部分直径为30mm,允许公差±0.02mm。其中有一名学生加工了一个零件,经测量细杆部分的直径为29.97mm,他加工的这个零件合格吗?

这个习题的设置是选用了学生们将来会面临的生产中所加工出来的零件是否合格所设计的,其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是解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通过允许公差±0.02列出不等式| x-30 |≤0.02,最终解得x的范围是29.98 ≤ x ≤ 30.02,得出结论,这名学生生产的零件不合格。这个案例不仅能让学生体会解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他们所学专业的密切联系,也能恰当的激励学生在生产的时候要认真细心,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2.与节约加工原料相结合讲授一元二次函数的应用

【案例】如图需要从一块边长为30cm的等边三角形电路板上切割下来一块长方形的电路板,问怎样才能使切割下来的长方形电路板的面积最大?

3.与专业课中会用到的计算相结合讲授角的计算

4.与区分设备结构相结合讲授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数学中,给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定义了三种情况:平行、相交和异面。然而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很差,所以这三种看似简单的位置关系学生却很不容易理解,特别是异面。因此笔者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举出了学生在机械课程中会接触到的三种设备:图(1)是钟表中的齿轮,这些带动齿轮旋转的轴所在的直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图(2)是机动车中的变速箱,两个轴所在的直线是相交的;图(3)是减速机中常用的蜗轮蜗杆,两个轴所在的直线是异面的情况,用这些学生们在专业课中就接触了的设备中所存在的轴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学习数学概念更能让学生对三种位置关系形象化。

总之,在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数学与他们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是有联系的,学好数学对他们学好专业课有非常大的帮助,学生们一定会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对学好数学有更大的动力和信心。也许这就需要数学教师们花很大的功夫去研究专业课,但是只要能让我们的数学课生动起来,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数学,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社团与专业相结合 篇4

一、研究目的

学生体育社团是学生校园课余生活的主要活动舞台, 一个学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好坏体现出学校学生群体运动的水平, 同时也能体现出学生体育教育的影响大小。社区体育社团多以基层社区为区域范围, 以辖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 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 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 就地就近开展区域性体育活动。研究学生体育社团与社区体育社团的关系, 把二者相结合、取长补短, 既发挥各自的主体功能, 实现资源共享, 又促进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的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明确指出了自愿性、组织性、共同性、非营利性的社团性质, 并在社团发展方向上提出了一个总体目标, 即建立一个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社团群体。体育社团是社会社团的重要类别, 也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学校是教育机构, 它有别于社会环境, 学生体育社团是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 它的性质应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体育团体。但二者却有相似相通之处。《北京奥运体育行动规划 (群众体育部分) 》明确了2008年前群众体育的任务和目标。到2008年北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65%;达到国民体质测定合格标准的人数占受测人数的70%, 达到体育锻炼标准的学生人数要占到97%以上……《规划》指出, 到2008年, 100%的街道社区居委会、75%的乡镇和50%的村委会要有“全民健身工程”,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使100%的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在课余时间向社会开放的力度。加快社会体育骨干队伍的建设, 为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 以科学指导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到2008年, 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争取达到25000名。当前社区体育社团面临社会转型阶段, 在城市中随着节假日的增加, 人们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也随即增加;随着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 人们寄希望于体育活动来释放工作压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用于体育消费的比例在逐步扩大。社区体育的发展研究呼之欲出。

三、研究方法

1. 访谈法。

对学生体育社团、社区体育社团的发展进行座谈, 通过大家的讨论来收集、研究有关学校、社区体育事实的数量性资料, 得到了基本的研究数据。

2. 问卷法。

对学校、社区的1000人进行了问卷调研, 收回970份问卷, 有效回收率97%。

3. 实地研究法。

通过访问的方式, 实地研究收集有关价值、行为或社会过程的定性资料的方法。此方法比较注重现象背后的规律性, 他要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对特定场所里的行为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和记录;寻找这些行为产生的背景因素、环境因素等各方面的因素, 寻找它们对社区体育内的社会活动、居民关系等的影响, 并力求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等。

4. 文献分析法。

通过书籍、互联网收集分析各种文献档案, 统计资料, 对学校、社会体育社团进行纵向、横向对比分析。

四、研究内容

1. 学生体育社团与社区体育的比较, 如下表。

2. 学生体育社团与社区体育相结合的方式。

在社区选取1-2个体育社团做试点, 在高校同类别体育社团中选取体育骨干, 进入社区参与社区体育社团建设, 对社区体育社团进行合理化的改革和完善, 健全体制、完善管理, 注重社区体育的特殊性, 满足不同年龄、社会阶层、知识水平的基本接受能力, 对症下药, 尽快将社区体育社团纳入正规化道路。

3. 学生体育社团与社区体育团体相结合的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体育社团在校园内选拔体育精英骨干参与社区体育建设, 解决了社区体育指导员的难题, 同时社区也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社区体育市场和潜力在学生体育指导员的帮助下得以发挥, 社区体育文化逐步建立。与不同层次、社交圈的人群不断接触、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集体, 为人际关系的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机遇。难点:如何平衡社区体育中学生自我完善与集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对于学生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性质如何定位, 学生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是否由学校与社区共同来承担, 学生在学校体育社团中是否应该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专业知识, 学生体育骨干的选拔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等等。

五、研究意义

学生体育社团是学校校园文化最活跃的因素, 学生乐于参与体育活动, 是体育活动的主体, 是体育活动的中坚力量,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团队精神、拼搏力量、组织观念都是十分宝贵的。对学生体育社团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体育社团的长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社区体育的发展是十分便捷、有效的方式, 随着社区体育功能的增加、地位的强化、作用的不断增强, 社区体育研究也就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它对了解、分析社区体育现状, 发现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 寻找解决社区体育问题的对策、方法, 提高社区体育管理的效果等等,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学生体育社团与社区体育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利用二者地缘关系, 取长补短, 把二者结合起来加以研究, 最大限度地发掘潜力, 实现共赢, 对繁荣学校体育社团、社区体育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六、结论和建议

1. 促进学生、居民参与, 形成学校、社区和谐氛围。

无论是学生体育社团还是社区体育团体都具有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活动形式的感召性、活动内容的趣味性、活动效果的同步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对于吸引广大同学、居民积极参与具有特殊的作用。体育作为学校文化、社区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和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改善居民生活方式。

活泼、健康、积极向上的课余体育文化生活是同学们所乐于参与的, 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学生与社区居民所共同向往的,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区体育文化生活, 担当社区体育指导员, 是个双赢的活动, 有助于学生提高个人能力, 适应社会;有助于社区体育的开展,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3. 加强学校、社区资源的整合, 增强学校、社区的凝聚力。

学校置身于社会之中, 同社区一样都是社会不可分割的元素, 学校同时又是社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区又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大环境, 二者相辅相成。融合学生体育社团与社区体育是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学校与社区进行体育资源 (场地、设施等) 共享, 能发挥高校体育资源丰富的优势, 弥补了社区体育资源匮乏, 为全民体育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4. 升华学校体育文化、辐射社区体育文化。

学生体育骨干进入社区不仅解决了社区体育指导员匮乏的问题, 也为学生就业实习提供了有效途径, 同时也搞活了社区体育的各个组织、俱乐部等。学生通过与社区居民的活动交流, 将高校中先进的、正确的、健康的体育技术、体育思想、体育文化带入社区, 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娱活动, 鼓舞了社区居民健康的身心。大家共同表现出来的体育精神、道德风尚精神、体育意识、体育价值取向都将成为学校体育、社区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

摘要:学生体育社团是学生校园课余生活的主要活动舞台, 一个学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好坏体现出学校学生群体运动的水平, 同时也能体现出学生体育教育的影响大小。本文通过对学生体育社团与社区体育相结合的研究, 为进一步加强对新形势下学生参与社区体育社团的管理, 发挥学生体育社团在社区体育中的作用, 促进学校、社区体育工作的发展, 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学生体育社团,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发展,共赢

参考文献

[1]任远金, 陈双.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性质、结构特征及特点[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 :149-152.

[2]许春煌.厦门市大学生体育社团现状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 2005, (4) :33—38.

[3]张建新.湖南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与发展[J].体育科技, 2005, (4) :19—21.

[4]中国体育报.2002-07-25.

[5]樊柄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6]王凯珍, 赵立.社区体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王凯珍.社会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8]张兆斌.高校学生自发体育社团的现状与体育教学改革[J].福建体育科技, 2001, (5) :51—53.

社团与专业相结合 篇5

浅谈中职工民建专业与数学教学相结合 作者:丁德波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8期

摘 要:中国的经济建设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原有的工民建专业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在专业设施及教学方式上都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的要求,因此,加快工民建专业的建设步伐已成为当务之急。工民建专业建设存在的有以下主要问题,亟待解决课程间缺乏衔接由于课程设置缺乏应有的论证,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甚至相互脱节。

关键词:工民建数学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c)-0160-01

引言

目前,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发展,对于如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从而摆脱来自教师和学生自身思维定式的羁绊,确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当今数学教育发展的主题,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作为以工为主的职业学校的主要骨干专业,为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良好的、恰当的预习是进行课堂教学前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建筑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我校中职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在2004年底对03级中职学生进行了课改试点,在课程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为本专业下一步课程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大大增加,在此形式下,如何指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教育的热点,为此多数人大多关注于课堂内教学环节的科学处理,学生活动怎样设计以及进行的好坏,以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这本无可厚非。可是近来,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唤醒学生预习的意识,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建立预习的监督反馈机制,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有效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和起点。

为了学好力学课和结构课,就必须要有数学的基础,所以高等数学又是力学、结构的共同基础,当前从事建筑结构理论研究工作的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对许多问题的深入研究,必须依赖于数学和力学,缺乏深厚的数学、力学基础,是难以解决现代化复杂结构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教师要做到熟悉理解、认真把握教材

课前要让学生预习什么,怎样预习,教师应先做到心中有数,教学目标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怎样设计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除了教师提的问题,学生还会想到哪些问题等教师都要全面

考虑。因此,要求教师在预习前必须充分钻研教材,设计教案、学案,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进而达到如下要求: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学生的差异性。学生所能解决的问题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预习也不例外。最初如果提过高、过难的问题,学生即使预习后也完不成,他们就会丧失信心。因此,要科学地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如指导预习“两个平面所成的角即二面角”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什么是平面角?它由哪几部分组成?然后由平面角的顶点引出二面角的棱,又由平面角的两条边引出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从而让学生掌握二面角的定义。这样以旧引新,既好理解,又使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效果极好。注重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前就要学生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并能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讲职高教材必修三“统计”这一章中的《随机抽样》这一课时,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我们学校学生眼睛近视情况,职高学生身高情况,我们班学生家庭收入情况等,通过用学生身边的“情境”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使学生不仅认识到数学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生活带进数学,又把数学带进生活,而且培养了同学们喜欢数学的情感,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适当鼓励,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培养预习习惯,要注意激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具有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能力的渴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注意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需要。如学完了“简单随机抽样”后,教师适时引导,“同学们想知道„还有其它抽样方法‟吗?„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又是怎样的操作的呢?要回答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预习„系统抽样、分层抽样‟。老师看谁预习的最好。”简单的一句话,往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有些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一些非常浅显的问题,这时教师更要注意,切不可以“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或“这么简单的问题别问我”等带有贬义的言语回答学生,而应耐心地启发他认真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动机会越来越强,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而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善用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我们在教学过程是就要通过开展实践性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区中的数学问题逐步感受到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各门结构课,则是在数学力学的基础上,联系到实际材料和真实构造以及加工制造等问题,进行实际的计算和设计。所以要多做习题。搞工程的,总离不开计算和绘图,因此学习各门工程学

科,不能满足于看懂书本,还必须加强实际的运算训练。“学而不思则罔”,做习题,就是促使你思考问题,训练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运算能力。

工民建中力学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它是建筑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础,三大力学各有分工,学习的次序也不容颠倒,仅可以略有交叉。结构又可分为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钢筋混凝土与砖石结构,钢结构,主要讲的是地面以上的结构设计理论,故称上部结构,而地基基础,则讲地面以下的结构的设计理论,故称下部结构。为了学好力学课和结构课,就必须要有数学的基础,所以高等数学又是力学、结构的共同基础,当前从事建筑结构理论研究工作的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对许多问题的深入研究,必须依赖于数学和力学,缺乏深厚的数学、力学基础,是难以解决现代化复杂结构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

语文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实验报告 篇6

实验对象及特点:10级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取向是旅游服务与饭店管理。

实验目的:通过语文课的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尝试,探索公共基础课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实验理论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新)第二部分“课程教学目标”指出:“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第四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二)”“职业模块”“阅读与欣赏”中指出:“能对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进行筛选、整理,获得所需要的资料。”

实验设想:

根据职业学校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我们选择了所任课的10级旅游班进行了初步尝试。该班学生,专业取向是旅游服务与饭店管理。必须具备工作所需要的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应该具备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修养;应该具备乐观的性情。他们日后的工作中需要为顾客提供茶水服务、茶艺表演,了解祖国茶文化的内涵,有助于提升服务品味。

《寻访“大红袍”》是人教版语文职业模块第三单元行业扫描中的一篇,是一篇游记散文,课文风格优雅从容,意蕴精深幽邃,詩文典故信手拈来融入行文之中,表现了作者特有的诗性之美和丰厚的文化积累。作者深谙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具有乐观悠然的旅游性情,是难得的实验教材。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通过带领学生通读课文,疏通了字词,清理了线索。本节课重点训练学生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特有的诗性之美和丰厚的文化积累;感悟中国茶文化的魅力与精髓。结合的切入点有两点:一是筛选文中有关大红袍的信息,写成茶艺解说词,将语文写作训练与专业写作训练相结合;二是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感悟茶文化的丰富内涵;让茶艺小组学生作茶艺片段表演,强化学生对专业课程茶文化的理解。

实验过程描述:

一、选择旅游实训基地茶艺室做为课堂教学的场所。

这里有反映中国茶文化的精美字画,精致的茶具,优美的音乐,营造了雅淡恬静的文化氛围,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情境。

二、教学环节首先由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分析作者笔下优美的景物描写,通过具体景物的分析过程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受到了自然景物美的熏陶;朗吟精美的诗歌,将画意与诗情融为一体,体会了一路风景一路诗的愉悦心情。

三、在赏析文章描绘美丽风景的基础上,向学生提问中国茶背后的文化内涵,学生自然会想到它的生存环境,美丽的山川,感悟到中国茶是天地山川孕育的精华;再联系到文中的诗歌故事,那么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不言自明。在这里茶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知识,而成了一种营养,流入学生的心底,我想这就是熏染的作用。

四、文中茶亭品茶一节,作者不动声色的静态描述,平常读来也许就是喝茶的讲究。但老师在此环节刻意让学生注意细节。步步紧扣,学生对茶文化追求的优雅、宁静、恬淡、悠然的心境如细雨润物般潜移默化。茶文化的魅力与精髓在课文学习中慢慢领悟。这些是专业教材中实物介绍所不能具备的。

五、我们尝试让茶艺小组的同学现场表演乌龙茶沏泡技艺,配以优美的音乐,缓解了学生课堂疲劳;由于是他们熟悉的专业内容,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营造了课堂兴奋点;要求他们结合课文中感悟到中国茶文化的内涵,观察品评同学的专业技艺,也是对自己专业学习的内省,促进了专业技能的学习,有利于专业素养的提高。

六、老师适时提出作业。

1.筛选课文中关于“大红袍”的文字,结合茶艺课的要求,写成一篇介绍大红袍的茶艺解说词。

2.筛选课内信息结合导游课的要求,完成一篇寻访大红袍之旅的导游词。

收获与反思:这堂课有两个收获:一是专业茶艺室为语文课营造了氛围,提高了学习兴趣;二是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对学生起到审美熏陶的的作用。

关于语文课与专业课的结合我有几点思考:

一是语文教学必须坚持语文本色,不可缺少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能放弃语文素养的培养,更不可以喧宾夺主,把语文课上成专业课。不是写茶艺解说词,更不是茶艺表演,教学过程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品读文本为主线,坚持了语文课的本色。

二是语文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前提是语文老师要熟悉所教 专业的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专业需求,否则就会陷于盲目。

三是要找准结合的契合点。所谓契合点就是专业课与语文课的交叉点,找准了契合点,语文课就可以为专业课提供营养。本篇课文教学中,尝试结合旅游专业茶艺课有关知识让学生完成一篇茶艺解说词。结合导游课,还可以让学生完成一篇九龙窠寻访大红袍的导游词。这些设想与旅游专业密切相关,但如果放在其他专业可能就不合适。

我的几点疑惑:课程准备之初,曾经试图从一开始就作为导游词写作训练课,或者是茶艺解说词的练习课。但是我们最后否定当初的设想,坚持把它上成语文课。只是在作业环节布置了写作茶艺解说词,不知是否胆子不够大?另一方面,中间加入学生的茶艺表演是否有续貂的感觉,是不是牵强,导致冲淡了课堂营造的文化氛围?总之,我们在尝试,在探索,在改革。

(作者单位 北京市财会学校语文组)

社团与专业相结合 篇7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 收集了大量的关于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和学校体育社团方面的资料作为本文的参考依据。

(二)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北京市某些高校的专家和学者进行访谈, 为完成本论文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高等学校篮球体育社团对提高学校篮球教学所发挥的作用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一直遵循的是凯洛夫的五环教学模式, 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后练习。这种教学结构始终都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 课堂气氛不活跃, 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发挥, 创新和实践能力就更得不到发展。而在篮球社团活动中, 学生的自主选择和组织活动突出了学生参与的自主性、活动的实践性和组织的社会性, 让学生充分参与比赛活动, 运用课堂所学, 表现自己的才能。社团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相互交流学练经验, 有利于学生的自评和相互评价, 有效提高学练热情, 极大地增强了锻炼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课堂教学的延伸。

由于篮球运动技术的正规性、完整性、系统性和多变性, 使得建立篮球动作技能的这种条件反射活动过程也显得较为复杂, 在学生理解、认识和掌握动作的过程中, 需要多种运动感知觉、多通道的信息传递。运动技能的获得必须经过反复练习, 通过不断练习而逐步完善各种条件反射和肌肉本体感觉的建立。因此, 不断重复的身体练习是形成运动技能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社团活动中, 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篮球技术的练习, 巩固课堂教学的技术、技巧, 并掌握篮球技术所需身体素质和机能的活动能力, 保证了所学篮球运动技术的正确性和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教学中教师所教授的练习方法和练习技巧在社团活动中, 通过个人练习、两人练习或小组练习的形式进行练习, 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技术运用的时机和把握多人配合的原则。同时, 为在课堂学习新技术获得良好的动作技能迁移做好准备。

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社团成员都是基于对篮球运动极大兴趣和爱好, 自主选择参与活动的, 它完全摒弃了体育课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因此, 在社团活动中学生主动应用课堂所学, 指导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自学、自练, 帮助他们掌握科学自我锻炼的方法。随着学生参与的热情和主动学练积极性不断加强, 他们的篮球技术和体育能力逐步提高, 也亲身体验到篮球的乐趣所在。并对这一运动项目的认识逐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由单纯兴趣转化为对篮球运动深刻而全面的了解, 并形成了自身稳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把参与体育运动作为自己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为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4.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场馆的篮球教学中, 对学生的关注基本都集中在如何学习运动技术, 掌握运动技能这一目标上。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通常被漠视。而篮球社团活动中, 打破了原有院系和班级的界限, 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经历的成员在一起活动, 他们互帮互学、团结协作、相互竞争, 促进了成员间的相互了解, 增进了友谊。随着学生运动能力提高, 运动技能逐渐熟练, 学生经历的困难和挫折也不断积累, 这都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在比赛中, 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荣誉感和责任感被充分激发, 能主动调控自己的行为, 提高约束力, 在和谐、融洽、愉快和充满竞技的活动环境中使身心健康、个性特征、体育专项素养、整体素质获得全面的发展。磨练了学生的意志, 增强了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 高等学校篮球教学对学校篮球体育社团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1.“学分制”社团发展的桥梁为社团发展壮大提供保障。

“学分制”引入社团把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衔接, 实现了完全“学分制”下专业学习深化和外延。摆脱以班级为单位课堂教学获得学分的单一模式束缚, 有效地拓展了教育空间, 进一步拓宽社团育人功能, 调动了学生在课后主动参加社团活动积极性, 为社团的不断壮大提供了保障。

2. 为篮球社团活动提供教师和物质的保障。

社团活动离不开指导教师、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其特殊性决定了学校篮球教研室必须参与到社团的管理, 负责场地器材的提供、技术和竞赛裁判的指导。保证了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 为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保证了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场地器材能够满足学生练习的需要。

3. 参与篮球社团管理,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保证篮球社团健康发展。

高校学生篮球社团是在高等院校内部建立, 以大学生为主体并以篮球运动为共同爱好的学生自发的社会组织, 是大学生中的非正式团体。大都来自于不同系别和年级, 学生活动时间的自由度大, 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篮球教研室加入社团管理, 可以帮助社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制定社团活动中学分的评判标准, 提高社团的教务管理水平, 保证社团的健康发展。

(三) 高等学校篮球体育社团与学校篮球教学课相结合的优势

高校篮球教学和篮球社团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顺应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传统体育教学的基础上, 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融合为一个完整的体育教育过程。这种形式既符合高校教育教学的要求, 又满足学生自主参与篮球运动, 在体育实践中享受到篮球运动带来的无限乐趣。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篮球教学的质量, 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真正掌握自己喜欢的一项运动技能。在科学地学习篮球运动技术, 掌握篮球运动技能的同时, 发展自己对篮球运动的认识能力和情感体验, 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并为在学习其他体育技能时, 积累经验。

综上所述, 高校篮球教学和篮球社团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时空条件的约束, 给学生创造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空间, 拓展了学习途径。转变学生学习理念,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 全面提高篮球教学质量。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喜欢篮球运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

三、结论

1.高校篮球教学和篮球社团活动相结合, 是引导学校篮球社团健康发展, 使它成为学校篮球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2.高校篮球教学和篮球社团活动相结合, 能弥补传统篮球课教学中注重学习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 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心理品质培养的不足。

3.高校篮球教学和篮球社团活动相结合, 是解决高校扩招后, 因在校人数急剧上升, 学校场地设备、器材有限情况下, 给体育教学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钮力书.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新探[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8 (3) .

[2]霍瑾.高等院校俱乐部型“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8 (12) .

[3]崔树林等.大学生体育社团运作方式探索[J].体育学刊, 2008 (11) .

[4]董文梅等.从体育教学的视角研究运动技能学习过程规律[J].体育学刊, 2008 (11) .

[5]左仁义, 谢健.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的作用[J].中国学校体育, 2003 (5) .

[6]吴敏, 王东升.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特征与功能[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8 (6) .

英语课程与机械专业相结合的实践 篇8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变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为主, 使学生成为企业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及与市场要求相适应的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因此, 职业学校的英语课程要凸现其职业性特点, 为专业服务才有生存的长远空间。如何将英语教学与学生所学的机械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力求设置新颖的、与专业相融的实用英语课程, 使英语课成为专业能力培养的一部分, 是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实践的课题。因此, 笔者在英语教学过中, 与机械专业部的数控专业教师一起对英语教学和数控专业相结合做了一些探索。

一、强化数控专业特点, 加强英语课与数控专业课的衔接

专业英语是为专业课服务的, 课程结构设置应当是相互配合、协调、衔接紧密的, 否则将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我们把专业英语课安排在专业课之后, 或与专业课同步, 使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的同时能及时掌握与专业课相关的英文。

数控专业的学生, 在操作中首先接触到的是英文的命令、提示、帮助等。在授课过程中, 遇到了与数控有关的词汇, 应向学生详细介绍, 把英语和数控联系起来。每节课的开始抽出一点儿时间, 就这些命令、提示、帮助等的词义、功能、读音等做专门介绍, 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同时促进了学生对英语和数控的学习兴趣。

同时, 笔者经常和数控专业教师沟通, 整理数控专业常用英语词汇。如在遇到“aut omat i cally”时, 介绍相关词汇“AUTO”, “ATUOCAD”;遇到“control”时, 介绍一下“NC”;遇到“program”时, 介绍相关的词汇“program number”、“program name”,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把专业性知识融进英语教学当中, 使学生在获得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 也获得了专业知识,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把握数控英语的特点, 掌握数控英语的专业词汇和句式特点

随着数控专业技术的迅速发展, 专业术语和概念层出不穷, 大量使用缩写词汇是数控专业英语的又一突出特点。如MDI (Manual Data Input) 手动数据输入;CAD (Cumputer Aided Design) 计算机辅助设计;CAM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计算机辅助制造等。

数控英语的专业词汇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该词汇在普通英语中的含义, 二是指该词汇在数控方面的含义。换句话说就是普通词汇获得了固定的专业意义。在很多情况下, 同一词汇在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方面的含义是不同的, 但是专业词汇又往往是由普通英语词汇引申而来。如单词zer o, 在普通英语中是“数字零”的含义, 而在数控英语中更重要的一个意义是“机床回零”, 而机床回零正是让机床刀架回到坐标原点即坐标零位。又如《数控专业英语》 (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二十二课的题目是:I nt er f ace Ci r cui t and Bus Comcept s (接口电路及总线概念) 其中Bus在普通英语里翻译为汽车, 如果不知道这是个专业术语, 而仍译为“汽车”, 这就要闹出笑话。

掌握数控专业英语句式的特点, 突出其实用性、逻辑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大量使用被动语态, 如Eacht ermi nal is packaged in an indi vi dual cart on for prot ecti on dur ing shi ppent, 这样可将被说明的对象置于主语的地位上, 处于整个句子的前部, 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先入为主) , 结构更显简洁清晰。

三、积极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数控的硬件及软件发展如此迅速, 作为教师不可能教会学生所有的英语知识和数控知识, 工作以后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自学。作为教师教会学生一种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对学生的终身将是受益无穷的。

1.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优势,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依据教学目标, 利用网络优势,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利用数控多媒体课件, 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 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从而为个性化的教学和因材施教提供条件。

2. 注重培养学习方法,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数控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能够运用英语获取专业信息, 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满足工作需要。培养学生阅读方法和词语讲解, 不能忽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全篇文字的理解, 这样才可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比如参加全国绘图员考试或UG软件的等级认证, 要求学生能读懂整篇课文的意思, 然后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 进行对话及写作练习。因此, 对于数控专业的学生来讲, 要在数控领域有所发展和创造, 就需要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整个过程还是处于实践阶段, 我们感觉到英语教学与机械专业相结合, 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的教学在彼此的合作中也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也有不足和问题, 比如, 有些成员学习不主动, 消极抵触, 或者心不在焉, 无论哪种策略都不奏效, 还有关于记忆的心理学知识急需向学生普及, 这些都是今后实践中还有待于调整和探索的方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发生变化, 就英语教学而言, 如何让英语课程与专业融合, 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 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进而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这是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将课程与专业结合进行实践的课题。

中职语文教学应与专业相结合 篇9

一、我国中职语文所面临的现状

中职语文为学生的教育与成长开拓了另外一条路, 在国民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对于中职教育十分重视, 在社会与学校双重努力下, 中职教育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然而高校扩充却严重冲击了中职教育的发展, 使得中职学校面临种种困境, 其中生源差、招生难和就业难三个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中职教育侧重于专业技能培训基础, 这也是其相比普通教育而言具有的优势, 然而一些中职教育为了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而忽视了文化教育, 导致学生的文化水平普遍落后, 严重违背了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理念。

二、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1. 实现了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 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实践能力与较强的适应能力是中职教育学生优于他人的两项基本能力。与普通学校注重基础知识相比, 中职教育更加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性。语文教学和专业的完美结合,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有助于专业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让他们更好地成为实用性人才。

2. 推动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 提高了中职教育的地位

由于中职教育本身的局限性, 它在我国教育中并未受到重视, 与普通教育相比, 更加难以培养出真正的人才。相对而言, 中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中的地位较低, 想要提升中职教育的地位, 就必须让社会认识到中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同样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 才能让中职学校学生拥有更多的优势。

3. 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

随着经济的发展, 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培养出来的人才, 能够更加快速地适应社会发展, 满足社会需求。

三、针对我国中职语文的现状提出合理性建议

1. 提升语文在中职学校教学中的地位

中职学校比起普通学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而语文课程在众多师生的眼中成为了可有可无的存在, 中职语文教育想要再度登上教学中的巅峰位置, 就要拿出自己所特有的专业特色, 如此语文教学才能紧跟中职教育的发展步伐, 更好地与中职教育的专业相融合, 促使专业技能与语文的完美结合, 从而改变中职学校对语文的态度, 提升语文在中职学校教学中的地位, 促使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更好地结合。

2. 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基本

中职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相对于语文教学而言, 中职学校教育中专业技能的培训已经达到了以学生为核心主体的理念, 而语文教学却相差甚远, 若语文教学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给学生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 让他们对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 方能使语文教学与专业更好地结合。

3. 突出中职学校的教育特色

语文可以培养学生职业化导向, 突出一定的实用性能力, 有利于满足大纲中对语文能力水平的要求。操作性强和见效快是中职语文教学中所独有的特点。中职教育面临生源差、招生难和就业难等窘迫局面, 而且中职语文往往只有两学期的学习时间。因此在语文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需要进行一定的指导, 重点突出中职语文的教育特色。

4. 完善、改进教材, 促使学生所学教材与专业紧密结合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材与普通学校并无太大差异, 由于中职学校本身的特性, 一般的语文教材根本不适宜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 更加难以挖掘出与他们专业相关的知识, 教材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学生无法从教材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专业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有针对性, 在教材的改进上也应该重视起来, 让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与专业的技能相结合, 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

摘要:从教学的模式和特点来看, 中职教育有着独特属性, 新课改后,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则成为了时代的要求, 更是教学的最终目标。然而我国目前中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些许不足, 本文就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和策略进行探讨, 希望能够为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早日结合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中职教育,专业结合,中职语文

参考文献

[1]张兰芳.对中职语文教学和专业相结合的意义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 (中) 2014, (12) .

社团与专业相结合 篇10

首先,虽然现在的教学体制在发生着变化,但是还是注重理论,学习内容,而教学的专业特点却体现得不够突出,没有很好地为专业课服务。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使学生感受不到所学知识的用途,所以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学无所用,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学在应用方面的开展。其次,现在很多的普通高中实行了扩招政策,中职学校为了招到学生,降低了招生要求,这就导致大部分中职院校的整体水平大大降低。这种情势下,学生对数学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对数学有了较强的心理抗拒。最后,现在一些中职院校实施的办学模式是这样的:前两年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第三年去企业进行实习。因为学习的时间很短,所以在安排教学时主要是专业课程,数学的学习时间较少,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中职数学的学习,肯定是非常不容易的。

综合多方面的考虑因素,中职院校的数学与专业相结合的情境式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与专业相结合的情境式教学的策略

数学与专业结合的情境式教学不仅仅需要学生做出努力,同样需要教师做出改变。本文从三个方面讲述学生的努力方向,从四个角度阐述教师的具体做法,真正实现情境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更专业的人才。

(一)创设与专业相关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冲动

现代教学并不是“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的答案,通过探索的过程理解知识、培养能力以及掌握专业技能。当然,适时、有效地提出问题,可以充分引起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创设与专业相关的实验情境,帮助学生体验操作

中职院校的学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专业技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创设与专业相关的实验情境,充分帮助学生体验操作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所学的技能知识。

(三)创设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情境,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也是中职教育很重要的一项目标要求。通过创设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情境,可以充分让学生体会合作的乐趣,体验团队的优点。

(四)教师要通晓数学知识,并深入研究教材

中职院校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对数学知识了如指掌,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教材的每一个章节。通过仔细钻研教材章节之间的联系,并掌握每章的重点、难点,就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辅导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五)深入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

要对数学进行与专业相结合的情境式教学方法,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正确、有效地实施情境式教学。比如,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在学习书序内容与专业知识之间是否存在先后顺序。如果学生已经具备了专业知识的基本素质,就可以对该学生进行专业情境的引入。

(六)教师深入了解专业背景与专业知识

中职院校主要是给社会培养专业性人才,所以专业性很强。要想很好地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数学情境式教学,教师就要深入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背景与专业知识,根据特点设计不同的情境方法。教师最起码应该了解该专业的学生在以后可能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本专业的学生最起码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如果一位电力专业的数学老师,连什么叫电流、电阻都不知道的话,那他只能算是一名合格的数学老师。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要求文化课老师进行第二专业的培训。

(七)数学教师要与专业课教师多交流

中职院校的数学教师要想很好地进行与专业结合的数学情境式教学,就要求数学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多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了解专业课对数学的要求程度,还可以和专业教师商量,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会更有效。

总而言之,中职数学与专业结合的情境式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数学知识可以成为学生今后解决工作问题的一种实用工具,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让数学更好地为专业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玲娟.浅谈中职数学教学为专业课学习服务[J].成功(教育),2010(10).

[2]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2):74-79.

社团与专业相结合 篇11

摘要:本文探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的调整,并结合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构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化学专业;创新能力

O6-4

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国际化合作的逐步增加,我国越来越需要大量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社会对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成为许多高校的重要育人目标。如何为社会培养一批真正具有科研意识、 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研究型人才已成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传统教育理念注重于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其局限性是忽视学生独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化学专业人才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目前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1)课程设置不合理,以理论教学为主,结合实际应用不够。化学专业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基础化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忽视或缺乏应用性、实用性、先进性的应用类课程。(2)学生实验验证性内容多,综合性和独立设计实验少,学生动脑的机会少。(3)学生参与实际科研应用不够,实践机会少,与当下的热门研究课题缺少接触。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理念发生了转变,逐渐关注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培养,这对当前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化学教育而言,培养创新性化学人才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是化学专业的教育趋势,也是我国人才需求的未来趋势。

一、 调整和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点,应该根据社会应用的发展,设置针对性的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化学专业人才。

(一)调整课程结构,压缩基础课学时

根据化学领域知识的发展调整课程结构,设置与领域发展相关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化学专业四大化学及其实验课时太多,使得后续专业方向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压力较大,造成后期学生课业繁重,同时四大化学课程中存在重复交叉的内容,也很有必要进行删减。如无机化学及实验在第一学年完成全部教学,共 (96+70)学时;有机化学及实验在第二学年完成全部教学,其学时压缩为 (96+80)学时;分析化学及实验第三学期开设,学时压缩为(48+50)学时;物理化学及实验在第四、五学期开设,其学时压缩为 (96+60)学时;在第四学期,开设《痕量分析技术》课程,其中讲授40学时,实验40学时,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仪器分析在工业生产和科研中广泛应用,要求必须加强此课程;在第六学期增设《绿色化学》和《复合材料导论》,各32学时。

(二)改进教学方法及优化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基础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渠道,为实验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论上的指导。因此,课堂教学要做到采用多样形式的教学方式如采用启发式、询问式、探究式的方法,提高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同时合理开展现代多媒体教学,将化学发展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等以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形式引入课堂,既可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又不至于占用太多的教学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也帮助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开设与目前研究前沿相关的专业选修课。课程讲授的重点在引导学生把握该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讲授最核心的知识点,阐述最具有前沿价值的学科基本原理。讲授内容要少而精,留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给学生讨论、自学,教师主要起引导的作用。课程作业要注重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主要为学术报告或小论文。课程教材是一个开放性体系,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研讀现行的先进教材,避免学一门课程只读一本书的现象。同时教师把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体会、最新科研成果等转化为教学资源,融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带动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加强团队建设

为了建设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学院成立了以高级职称教师为主的教学骨干创新团队,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议,交流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教训和成果。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新的教学骨干,构建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鼓励中青年教师多参与教学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活动,得到专家的指点,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让骨干教师接受国内外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等优质课的培训,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的教学经验。

二、 构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社会培养一批真正具有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研究型人才已成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在本科教育中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为本科生提供参加科研工作的机会。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及科研能力的途径。现在几乎所有的美国研究型大学都在开展某种形式的本科生科研计划。

目前,国内各高校也都陆续在本科教育中实施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如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都已建立了系统规范的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教学和管理模式。

(一)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更新实验内容,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是学生训练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化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有基础化学实验和专业实验两个部分,基础化学实验指原四大化学的实验教学,删除重复性实验内容,压缩验证性试验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的比重,使学生在保证基本技能得到训练的基础上,也能够训练和发展进行化学科学研究的能力。专业实验是在高年级后开设的,包括综合化学实验和独立设计实验,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独立工作能力进行系统的训练。实验设计由浅入深,由单元技能训练到组合技能训练,最后进入综合性设计实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通过化学实验新体系的实践,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研究能力。

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诸多不便,如有些实验时间过长、某些药品对人健康有害等,针对这些问题,我院开发和应用了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对于要在实验课上做的实验,学生既可以在课前方便地通过网络浏览课件自学,又可以课后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而对于不能或者不方便在实验课上做的实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虚拟实验教学扩展视野,了解前沿的实验过程。将传统实验教学与虚拟实验相结合,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一个双向互动的良好学习环境。

(二)设立本科生创新实验和创新基金

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进一步提高學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设立相应的创新平台。为此,我院建立了专门的本科生创新基地,设立开放性综合实验室,鼓励高年级学生开展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通过教师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制定一个简要研究计划,并在导师的带领下进行实验,也可以加入教师的科研课题组参与在研课题。本科生参加创新实验与研究,激发了学生从事科研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同时,学校每年都会在全校范围内组织诸如化学知识竞赛、实验设计大赛等相关的技能知识竞赛,通过比赛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熟练操作规程。学生在比赛中得到成长,逐渐形成创新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论。

为满足学生设计实验的基本要求同时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把新技术新仪器新方法引入创新实验,创新实验室配置了一定的设备和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电化学工作站、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光催化反应器等。

为鼓励本科生大胆进行创新设计,开展实验研究,相当多的高校都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基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课外研究课题的形式进行申请,通过评审和审批,对批准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我院有11名学生担任校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负责人,其中省级项目2项,获批科研经费3万元,学生从查阅文献到选题、写报告、做预算、报账等等,逐一参与,通过创新基金的培养,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协同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 结束语

社团与专业相结合 篇12

依据专业特点,适度调整教学内容

学以致用,学是为了用。教师应该时时询问自己:讲授的这个知识学生以后可以拿来做什么用?《大学物理》课程的理论都是从实际现象中提炼出来的,教师在讲授时有必要将其还原到实际中去。笔者先后给电气、机械、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讲授过《大学物理》课程,尝试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获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在给电气专业的学生讲授电磁学的内容时,笔者以稳压电源作为开场白,将稳压电源内部的电路图仔细地给学生讲解,然后把电路图中与该堂课涉及的与电磁相关内容抽出来,依据现实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学生很感兴趣。

在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讲授电学部分的内容时,笔者以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构造为例,转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让学生给教师及其他学生讲授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构造,再专门拿出计算机电路板,让学生讲解分析。当然学生的讲解并不完善,也比较浅显。这时,教师要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讲授。这种教学方式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同时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在给机械专业的学生讲授力学部分的内容时,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了机床动力系统的平面图,讲授机床的动力系统的工作原理,继而将话题引到轴承与轴承之间的力学关系、涡轮的运动原理等力学问题上来,进而将问题提炼出来,进行力学知识的讲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给材料类专业学生讲授近代物理讨论光子能量问题时,笔者举例如下:波长290~400nm之间的紫外光线是引起高分子材料降解的罪魁祸首,这是因为紫外波段光子的能量为297~419KJ/mol,明显高于高分子材料中典型化学键的键能,从而引起高分子链断裂与降解。

依据专业特点,适当把握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为教学内容的顺利实施提供充分条件,好的教学方法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应依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举例式教学法

工科专业离不开工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专业课教师和基础理论课教师都应具备将本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联系的能力,从生活中发现和收集《大学物理》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具体事例,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笔者在给材料类专业学生讲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内容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材料中的分子链受到外力的作用,其内部产生抵抗外力的内应力,外力与内应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对比式教学法

所谓对比式教学法,即通过假设与所得结论相反的结果,得到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结论的正确性。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各种专业的教学。很多情况下书中的推导按部就班进行,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适时地采用对比式教学法,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时事教学法

结合时事,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在给机电专业学生讲授动量守恒的内容时,可以介绍“神七飞天”,突出讲授火箭飞行是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为确定火箭所能达到的最高速度,假设忽略重力和空气阻力,或者是火箭在没有空气及地心以外的自由空间运动,求出火箭飞行速度、理想速度或特征速度,得到火箭飞行速度的上限。学生对与时事结合的事例讲授尤为感兴趣。

拟人式教学法

在给材料类专业学生讲授热能部分的内容时,可举例如下:高聚物的链段在玻璃态时是被“冻结”的,加热给以热量,连段运动汲取了能量,在Tg附近,就开始有少许活泼的链段“蠢蠢欲动”、“迫不及待”,再加热至Tg以上温度,热能足以使全部的链段运动起来,链段就开始“为所欲为”,“自由得解放”,温度越高,能量越大,链段运动得也就越“欢实”。拟人式教学法生动、形象,使学生对抽象的物理知识更易于理解。

依据专业特点,适时改变教学模式

根据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的特点,教师不应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模式,应灵活运用软硬件资源,将多种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使用。例如,教师可以就某一专业性问题与学生探讨,让学生各抒己见,并形成小论文。这样既可使学生学到物理知识,也可使学生增进对本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目前,各院校已广泛使用CAI教学,从完全依托计算机教学过渡到实际意义上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CAI的有利因素,多向学生展示Flash动画、音频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依据专业特点,适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依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大幅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习题库系统。不同的专业教学内容会有一定的调整,因此不同专业的习题库内容也略有不同。习题库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高效———软件开发平台应具有所见即所得、媒体集成度高、各种特殊效果丰富且实现容易的特点,包含Powerpoint的方便模板,Flash快速好用动画,authorware全方位的交互功能与强大的文字排版绘图功能;易用———软件开发平台操作简单易用,页面结构清晰;开放———软件开发平台兼容RM、RA、MP3、SWF等各种格式文件,能适用于任何计算机;智能化———开发的软件必须能对学生做题效果进行评价,并告知学生哪些知识点掌握得不牢固,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还要能实现学生随机抽题自测,及时打分并给出学习评价。习题库可包括填空题、计算题、选择题、移动题等多种题型,且可根据需要添加或者删除,方便学生自学。笔者对《大学物理》的习题库系统进行了两种形式的尝试。一种是将习题库在课上讲解,全班集体做习题;另一种是让学生网上自学。从学生反馈的情况看,后者效果较好。学生不会做的习题,系统会提示正确答案,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师生互动平台上与教师及时沟通。这样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

《大学物理》是门偏重理论的课程,但如果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运用,将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素质同时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郭玉花, 黄震, 滕立军.依据包装工程专业学科特点制定《高分子化学及物理》教学大纲[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6) .

[2]郭玉花, 郭建军.《高分子化学及物理》习题库的开发[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6, (2) .

上一篇: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下一篇:多用户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