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贡献(精选7篇)
融合与贡献 篇1
2008年11月18日, 中国住宅厨卫创新技术与工程应用研讨会——暨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住宅设施委员会2008年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盛会表彰本年度在厨卫行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其中万家乐、海尔、美的、方太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被评为“突出贡献单位”的称号。
与会记者了解到, 此次会议加强了厨卫行业和建筑行业技术与设计的融合, 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概念, 如:人性化绿色建筑、整体厨卫、洁净厨房、中央热水工程等。在谈到中央热水工程时, 万家乐负责人阐明:中央热水工程主要是以燃气热水设备为主的供热水中心与建筑整合的结晶, 它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国住宅建筑生活热水系统的舒适性、安全性、节能性和环保性。同时万家乐负责人还指出中央热水系统的解决方案将会是燃气具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据会议主办方负责人介绍,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住宅设施委员会主要以提高我国住宅厨卫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为目的, 促进住宅厨卫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厨卫领域的创新技术与住宅工程建设的紧密结合。
目前, 随着厨卫行业能效标准的不断出台, 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已经刻不容缓, 整个行业都在呼唤高效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本次会议的召开, 主要是总结和推广技术创新成果, 探讨厨卫创新技术在住宅中的应用, 并介绍厨卫产品进入住宅工程市场的基本工作程序, 为厨卫行业和建筑行业和谐发展搭建市场交流的平台。
朱熹的教育贡献与地位 篇2
长期的教育实践
朱熹十九岁进士及第,二十岁时从福建崇安回老家徽州婺源便开始了教育生涯,而真正从事教育活动,是他二十四岁受命出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时,至其生命终结(年龄七十一岁),其间有近五十年的时间,主要是从事著述与讲学活动,即便是在同安县四年、南康军二年多、浙东一年多、漳州一年多、长沙三个月、御前一个月多的为宦期间,也少不了讲学活动,故曰朱熹是长期从事教育实践活动。
崇高的敬业精神
朱熹曾言: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者也。作为教育者,朱熹自身具有诚挚的敬业精神。朱熹以书院为阵地,授受相传,传播儒家思想,确立了学统。朱熹登第后五十年,入仕而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六日,至其生命的终结之前,讲学不辍,居家则五夫纳徒、寒泉谈经、武夷授课、沧州讲学,外任则白鹿书院、漳州府学、岳麓书院,随政兴学,受教者众,门徒遍布天下。在教学工作中,朱熹诲人不倦,“讲论经典,商略古今,率至夜半。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辩,则脱然沉疴之去体。一日不讲学,则惕然常以为忧。”(黄?《勉斋集》,四库本)可见其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由此产生感召力,吸引来闽、浙、赣、皖、湘、川、广等地的众多学者。
众多的校舍建设
朱熹在任同安主簿期间,亲自参与同安县学的建设(束景南《朱子大传》,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129—130)。在奉祠期间,还亲手创建有寒泉精舍、晦庵草堂、武夷精舍和沧州精舍。在任南康军期间修复白鹿洞书院,在知长沙期间修复岳麓书院(方彦寿《朱熹书院与门人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8)。这些校舍建设的成功之举,也是两宋时期其他教育家所不能比拟的。尽管在当时财政凋敝的情况下所建校舍是多么的简陋,但为学子提供了就学的场所,并有许许多多的学子在精舍、书院里聆听教导、得到陶铸,其功之高,也非诸人可比。
缜密的教育制度
两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有胡瑗、范仲淹、王安石、程颢、程颐、张縂、吕祖谦、陆九渊、朱熹等数人,在这些人当中,独陆九渊不以制度为然。吕祖谦所定的规章,很受朱熹重视,但相比而言,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影响最大、最久远。加上朱熹晚年对门人董铢、程端蒙二人的小学《学则》作跋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推广(朱熹《朱子全书》卷八十二P3879),便有了从小学到大学两个阶段的教育规章制度。
朱熹的教育思想之核心就是道德教育,他把《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思想和《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教学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写入学规中,贯彻于教学活动中,贯彻于整个教育体系之中。这对拯救南宋衰世的人心沉沦,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
若将两宋官办学校的规章制度与朱熹制定的书院规章制度进行比较,不难发现朱熹的高明在于引导加约束,做到宽中有严,远非官方所订的规章制度偏于对学子的惩罚所能比拟。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践履力行,知行并举,事物不分大小,有理存焉皆宜究,大到广袤无垠的宇宙,小到洒扫应对,皆有学问,不当随意错过。故朱熹的教育,是人生教育与知识教育不相脱离的综合素质之教育。
完善的教育体系
朱熹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既强调小学教育,也重视大学教育,还对学前教育、女子教育、特长教育给予关注。既重视文化知识的授受,也强调对个人道德与社会伦理的重视;既重视对儒家经典著作的探讨,也重视对自然学科知识的钻研、掌握及应用。
朱熹在《小学·序》中说“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小学教育,注重在事,大学教育则注重在理,事理分明,便能明辨是非,才能有所作为。
实际上,在朱熹的书院教育过程中,许多人进士及第,走上仕途,中途又回到朱熹的身旁不断求教,还有一些年纪已经不小的人,还偕同子孙向朱熹问学,这些表明,朱熹的教育已确立为终生教育的模式。朱熹的大学教育,就是年龄在十五岁以上的人所接受的教育。朱熹始终提倡实学济世,反对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仅仅只是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朱熹的教育内容,几乎涉及当时南宋社会所存在的社会各个领域,如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农业、商业、医学等等。
灵活的教学原则
我们说朱熹是个通才是不为过的,从黎靖德所编的《朱子语类》中可以看出朱熹所讲授的范围之广、内容之多、程度之深,也可以看出朱子门人之多、兴趣之异、问答之别。以这些受学者所录内容分析来看,朱熹能掌握和应用灵活的教学原则来培养学生。有人总结得出朱熹的主要教学原则有四条,即启发诱导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温故知新原则、学思结合原则(王玉生《中国教育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94—99)。
启发诱导原则: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学者,始终存在授受的关系,在教育的早期阶段,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特别突出。在授受过程中,如何改变这种被动的关系,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进取精神,优秀的教育者,各有自己的高招,朱熹则采取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朱熹对学生说:“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个引路底人,做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朱子语类》卷十三),在《朱子语类》论学之中,记载有大量的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法的内容,体现了朱熹在书院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材施教原则:来自各地的学者先后向朱熹问学,他们年龄不同,原先的知识面不同,掌握的知识程度不同,个人的禀赋、兴趣、爱好也有差异,为此,朱熹能根据学生的各自条件和实际需要进行指导,即根据“人品之高下”“材质之大小”而成就之,疏于基础知识的、或偏于史学者、天文学者、经学者、律吕学者,等等,皆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而不是等量齐观,要求所有的学生多领域齐驱并进,故其弟子的终身成就各有不同。
温故知新原则:这一原则是对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挥。对于温故知新,孔子认为首先要掌握知识的系统性,要处理好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问题。孔子的弟子子夏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论语·子张篇》)。而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温故知新”又作了阐述与发挥,并将此原则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学思结合原则:朱熹教人读书,特别强调既要熟读,又要精思。他继承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认为“学是学其事,如读书便是学。”“思只是思所学的事。”(《朱子语类》卷二十四)朱熹又说:“读便是学……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自家使唤。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朱子语类辑略》卷二)读与思,是读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不同侧面,只读不思,必是死读,即使背得,仍不是自己的东西,更不可能结合实际而得以应用。朱熹强调:“学与思须相连,才学这事,须使思量这事合如何。”又说:“思与学字相对说,学这事便思这事,人说这事合恁地做,自家不曾思量这道理是合如何,则罔然而已。”(《朱子语类》卷二十四)
多样的教学方法
朱熹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通过格物而达到致知。格物与致知,是教学过程的两个阶段。无论是阅读前人的著作,还是谈论前人的观点,都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朱熹确实采取了多样的教学方法,促成学生的进步。
课堂讲授。这是常规的教学,按规定开设的科目和课程进行。讲课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是概括地理解教材,对所研究对象形成初步概念的阶段。后人未能亲临现场听朱熹的讲授,只能通过《朱子语类》的记载内容去揣摩当时的情景。
学术讨论。实际上,在同安县学、寒泉精舍、鹅湖寺、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武夷精舍、沧州精舍等处所,都有学术交流,特别是朱熹在进行学术创作时,遇到问题,经常召集门徒或学友进行探讨,以期解决疑难问题。
书信答疑。朱熹生平与人书信往来甚多,除日常的问候外,就是对学术问题、现实问题的提问或回答,有的简短,有的繁复,不一而足。在古代交通与通讯不是太便利的情形下,可以说是远程教育。
山野唱和。朱熹反对科举考试中将作诗填词列为单科考试内容而引诱许多人终身搜奇猎艳、不务实学由此博取功名的做法,但他不反对游历华夏山川的放怀歌唱,且常常偕同友人、门生走出书斋,把大自然当作课堂,游山玩水,作诗吟唱,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陶冶学生的性情,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用的教学教材
朱熹亲自编著教材,其中有儿童启蒙教材《小学》六卷、《童蒙须知》一卷、《训蒙绝句》五卷。将这些教材作为塾馆课徒之用,三本书实际上构成了朱熹的小学教材体系(束景南《朱子大传》,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765)。而《近思录》、《四书集注》等书,则是作为精舍讲学之用,而朱熹的《经筵讲义》,顾名思义则是给皇帝讲授时所用的教材。朱熹的著作甚多,虽然不是作为教学教材之用,但可以将它们视为教学参考书之属。
综上所述,朱熹作为教育家是全面的,而其历史地位的反映,我想用古今帝王对其崇敬之举来表述。
朱光潜教育理念与历史贡献 篇3
一、朱光潜先生的教育方法与理念
在教学方法上, 朱光潜主张采用启发式, 反对注入式, 他说:“这两种教学范式, 都有其价值, 而当今学校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多为注入式。我认为, 偏重于注入式不如偏于启发式, 其弊害也较少。”另外, 朱光潜还非常重视个别教育, 提倡熟练记忆, 博览群书。他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专心致志”和“久于其任”, 他以英国人为例, 解释道:“余观学校之发展, 必有人焉, 以其身负全责, 专心从事, 且必久于其任, 定收莫大之功。英人坚忍之风, 由此可见也。”朱光潜先生提倡多读书、少上课的教育方法, 但这都是以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及人生态度为前提的。他认为, 教育的本源就在于启发人性中固有的本能、求知与爱好等, 使其能够持续性发展与完善。理想的教育理念并不是摧残一个人的一方面的天性, 而去培养另一个天性, 最终养成精神上的瘸子教育[1]27—29。学生少上课是根据当时的情况而提出的, 因为当时大学生基础并不高, 而实行科目众多的课堂教育, 会让他们疲于上课, 填鸭式的教学更使得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主动学习。最终, 这些都会使学生没有思想的准备与意识, 只能疲于应付考试, 博得一张文凭, 毫无收获可言, 使得工作后很难找到能与自己专业相符合的岗位。朱光潜先生虽然谈的是高等教育, 但这同样适用于中等教育。即使是中学生也要掌握自学这一能力, 这样才能加强教育的根本作用。朱光潜认为文学趣味的养成最好从读诗入手, 他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诗歌, 它是培养个人趣味的最佳媒介。阅读教学主要是对其阅读内容背后趣味的培养, 阅读作品的教育只需要对其字面背后的趣味及佳妙内涵理解能力的培养。
朱先生经常勉励广大中学生朋友要抽出时间多读课外书, 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并在其中找出属于自己的兴趣。朱光潜还不轻易给学生书目, 主张学生读书要谨慎选择, 应该在课外加强研究, 以发现自己的“性之所近”的学问。朱先生还认为读书要有中心, 这样才容易形成系统的组织。例如, 看史书就要多加注意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并将其看作一个中心, 将这些史实联系起来当作一个系统。以后读书在遇到类似情况, 就可以轻松将其纳入这一类系统中, 这样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朱光潜将与学生智育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方法称之为“教授”, 其主要体现为学生德育方面的训练。他还提倡教育要培养竞争型、管理型、科技型、实业型、教育型五种类型的人才[2]52—53。在读书上, 朱光潜认为读书应坚持两个重要理念, 一是要快读、着眼全篇大意及特色, 然后再慢读, 并以批评的态度去思考书中的内容, 凡是值得去读的书至少要读上两遍。二是读过的书最好要做个笔记, 在精彩的地方做个笔记, 不但能帮助记忆, 而且还能帮助思考。国外有句名言:“读书不能运用, 则读的是废纸。”反之, 如能有效利用所读之书就会得到新的收获。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先生美学教育思想的核心观念, 他认为人生的艺术化意味着人生的超脱与情趣化。同时, 要想实现人生的情趣化, 还需要以超脱的精神去创造人生, 艺术化的人生其实就是道德化的人生及人生的完满化, 只有经过全面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完满的人生及创造出艺术化的生存。朱光潜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在于启发人性固有的求知、爱美的本能。
二、朱光潜教育思想的贡献
朱光潜最大的教育贡献就是德育的训练, 在其早年担任私塾教师时就非常重视学生笃厚性格的培养, 并反对当时社会上的“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在其归国后, 他一直担任哲学、教育学等课程的教授任务, 并积极引导学生要争取做一位有益于社会的人。为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朱光潜在研究国内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提出了在中学开设十五门课程的思想, 并将其分为数学、言语、修身三大类别。对于课程的排列方面, 他还非常重视学科的循序渐进及科学性。朱光潜对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认为:“普及教育是一种强国保种的途径。”他说:“余思吾国今日, 不仅要注重儿童的教育, 同时还要注重对长者的开通, 将学校与社会教育都办好, 才能达到真正普及教育的目的。”为此, 他提出了“通学制”、“男女共校”、“夜班”与“预养师资”等方式以实现普及教育的目的[3]134—135。在高等教育上, 朱光潜将其分为高等专科及大学教育两种类别, 并特别看重大学教育, 他认为“大学是文化的中枢”。朱光潜对文学教育有着重要的贡献, 特别是实现了审美性与修养性的回归, 他的“全人”教育观也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朱光潜曾写了大量的关于教育方面的文章, 如《教育与政治》、《记英国教育之情形》、《中学生》、《余归国之后对于教育之所感》等, 并根据自身多年的留学生活, 阐释了其著名的留学教育思想。他曾自豪地指出:“吾国固有之文明, 正如遍地之宝藏。”朱光潜不但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美学家, 而且还是美育理论的重要代表, 他从人性的高度阐述了美学的人生价值及教育功能, 提出了著名的中西交融的美育理论。同时, 他提出的美育的解放说及人生艺术化的论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对美育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在香港大学毕业后, 朱光潜就在浙江、上海等地当过一个时期的教师, 并同其他人一起创办了立达学园。朱光潜这段教育实践为其以后的学术及教育活动奠定了基础, 他的著作基本上都是关于青年思想修养方面的, 如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 他围绕感悟生命这一中心, 将美学、教育理论及文学思想完美地融合为一体, 有着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4]64—69。朱光潜教育理念的深层内涵是其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有着强烈的改造国民意识, 形成了重要的教育思想及文化理念。他一方面不断引进西方的思想及理论, 另一方面又不忘中国国民的思想意识现状, 强调用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去改造这一状态。
作为20世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 朱光潜的教育思想既包含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特征, 又有着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的精华, 他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将两者的教育思想进行有效的融合, 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 在教育领域的杰出代表。朱光潜的教育思想富含科学性与实践性。同时, 他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认为真理在于两极端之间。例如:他肯定教育的社会作用, 同时又反对教育功能的万能论与不可能论。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 又注重博学、深思与力行三者兼顾。在教学方式上, 朱光潜强调启发式教育的重要性, 但并不赞成废除注入式教学方法。他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的道德, 同时还要树立为国、为民的公共心, 他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对人“心性”的关怀, 并倡导“德性、德行”的统一, 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贯彻这一理念, 这也获得了学生们的尊重。他通过对诗歌的品鉴来统领其他一切的文学作品, 并将其作为文学作品教育的突破口。在文学教育实践上, 朱光潜继承了西方19世纪浪漫主义的文学教育理念, 尤其关注想象与情感的相互作用。同时, 朱光潜对写作教育的认识是放在主体人格的刻画上, 并呈现出一种强烈的人格教育色彩。总之, 朱光潜先生的教育理念是出于对改造社会及人生的现实性思考, 其最终落脚点也是人格问题。朱光潜的教育实践最终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理念, 这些教育理念对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维娜.朱光潜前期美育思想成因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7 (7) .
[2]孙海林.论朱光潜教育思想的基本点[J].徐特立研究, 2003 (2) .
[3]吴跃飞.浅析朱光潜先生的教育思想[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6 (3) .
客户服务的价值与贡献分析 篇4
母公司设立全资销售子公司, 在当今集团公司管控模式越来越普遍采用, 全资销售子公司在母公司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但随着外部交易内部化, 如何避免交易内部化所导致的生产制造单元、销售渠道单元之间出现扯皮、推诿现象, 更好地衡量销售子公司对母公司的贡献是一个新课题。
为更好地贯彻实施A公司的发展战略, 进一步明确A公司在母公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拟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对A公司的价值和贡献进行科学地测评和分析, 以精确地掌握现状, 找出不足, 持续改进。
二、相关理论综述
A公司作为一家贸易公司, 其主营业务是为母公司的客户提供从订单到配货一条龙服务。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信息化的今天, 这种为客户提供服务已经成为价值创造过程的一部分, 这一点, 在哈佛商学院詹姆斯?赫斯克特等教授提出的服务价值链理论中得到充分的阐述。
服务价值链理论认为:利润、增长、客户忠诚度、满意度、获得产品与服务的价值之间存在直接、牢固的关系 (如图1) 。
服务价值链中各要素的关系为:
1. 客户忠诚推动企业盈利和增长。
忠诚客户对企业盈利及增长的推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降低成本。研究发现:争取一位新客户的成本是保留一位现有客户成本的5倍, 而且, 客户满意以致忠诚还可以降低交易费用、沟通成本。为客户服务的成本减少, 会增加企业盈利, 也为企业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2) 更多产品或服务购买。忠诚客户会增加购买产品或服务, 从而增加企业的收入。 (3) 获得溢价收益。实践证明:如果客户看重一家企业的服务, 会为那些服务支付额外费用, 因此, 企业会获得溢价收益。 (4) 口碑传播。经常接受企业服务而感到满意的客户会成为企业的“义务”市场推广员。提高回头率, 通过良好的口碑传播为企业带来新客户, 从而节约了成本、增加了收益, 还会为企业带来一些潜在的不可量化的收益。
2. 客户满意推动客户忠诚。
一方面, 满意的客户将会更长时间地支持企业, 会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 显示出更低的价格敏感性, 向其他人推荐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另一方面, 企业必须提供超越客户期望的产品和服务, 让客户感到非常满意, 才能强化其忠诚感, 使其重复购买, 与企业保持长期互动关系。
3. 服务价值推动客户满意。
现代营销观念认为:营销的职能是为客户创造价值, 客户满意度是由其所获得的价值大小决定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 客户是有很强烈的价值导向的。客户所获得的价值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等, 因此, 增加服务价值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
根据服务利润链理论, A公司的客户服务的确已成为母公司重要的价值来源之一。那么, 这种价值的大小该如何来衡量呢?目前, 有关子公司运营绩效测评的理论和方法较多, 实用中比较权威的一种绩效测评方法是美国供应链协会开发的供应链运营绩效评价模型 (SCOR, 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 它已普遍应用于不同工业领域中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运营绩效的评价。
SCOR模型从五个维度来测评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运营绩效, 即:交货可靠性、响应能力、柔性、成本以及资产管理效率, 具体如下:
三、A公司客户服务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服务利润链理论, A公司的客户服务在为母公司主业发展提供跨地区、多功能、规模化、具有竞争优势和安全保障的一流销售服务方面, 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充分利用自身靠近用户、贴近用户、快速响应的优势, 致力于在母公司和用户之间架接起联结与沟通的桥梁, 全力打造安全稳定的产品销售服务供应链, 为母公司提供一流的增值服务。
同时, 随着A公司营销渠道的不断深化, A公司剪切加工配送中心也逐步体现出其对战略用户、终端用户的服务力度和服务深度。目前, A公司的剪切加工配送业务已遍及全国各地, 能够为客户提供各种个性化的加工, 准时配送以及库存管理服务。
在对A公司客户服务价值进行综合评价时, 根据母公司主营业务的特点, 并借鉴SCOR模型所提出的各项指标, 提出分别从服务响应、经营绩效和满意与忠诚三方面, 来综合衡量A公司的客户服务价值, 具体指标构成如图2所示:
其中, 各项具体指标的内涵与测量方法如下:
(1) 订单周期:2009年、2010年客户在A公司订货花费的平均天数;
(2) 合同变更响应:2009年、2010年A公司对于客户变更合同所需处理的平均天数;
(3) 异议响应速度:2009年、2010年A公司对于客户异议处理的平均天数;
(4) 销售增长率:2009年、2010年A公司产品销售增长百分比;
(5) 利润增长率:2009年、2010年A公司利润增长百分比;
(6) 客户满意度:2009年、2010年客户对A公司的总体满意度;
(7) 客户保留率:2009年、2010年A公司保留合作关系2年及以上客户的百分比;
(8) 客户重复交易率:2009年、2010年与A公司交易4次及以上客户的百分比。
四、价值贡献率模型
通过组织专家研讨, 提出采用下列公式计算A公司在保持客户忠诚、提高公司盈利能力等对股份公司的贡献率:
其中:V表示贡献率
Wi表示各指标所占的比重
Ci是指各单项指标的贡献率
Ci=当年A公司各指标提高 (增加) 的百分比/当年A公司销售收入占母公司总收入的比重
以2010年数据为例, A公司客户服务价值评价中各单项指标对母公司的贡献率如表2所示:
为了衡量A公司对母公司的综合贡献率, 可选用层次分析法 (AHP) 来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组织专家打分, 得到A公司客户服务价值各指标重要度的判断矩阵, 见表3所示。
通过对判断矩阵计算, 可以得出各指标的权重为:
利用公式, 可以得出A公司在保持客户忠诚、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等方面对母公司的贡献率为17.65%。
五、结论及建议
根据贡献率测评结果可见, A公司对于母公司的贡献率为17.65%, 处于较高的水平。不过, A公司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异议响应速度和客户重复交易率方面对母公司的贡献较低。针对存在的问题, A公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
提升A公司在顾客异议方面的响应能力。对于顾客异议, 服务人员应立即采取行动。能为顾客做现场处理的应立即处理, 不能为顾客当场回复或处理的, 应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处理与回复。
增加顾客的购买频次, 培育和提升顾客的忠诚。可向高价值的顾客提供定制化服务, 即企业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形式和规格的产品以满足顾客, 培育其忠诚。
摘要:为深入剖析全资销售子公司 (简称A公司) 对母公司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本文基于服务利润链理论和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 针对A公司主营业务特点, 提出从服务响应、经营绩效和客户满意三方面, 测评A公司在保持客户忠诚、提高母公司盈利能力等方面的价值。同时, 针对单项指标, 设计对母公司相应指标的贡献率测算模型, 并利用层次分析法, 得到A公司客户服务对母公司业务发展的总体贡献率。通过贡献率测算与分析, 可以科学地量化子公司的价值和贡献, 明确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为今后地持续发展提供改进方向。
关键词:服务价值,贡献率
参考文献
[1]徐远.服务质量及其绩效评价.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1
[2]李高朋.SCOR供应链运营参考模型.情报杂志, 2004.7
[3]赫斯克特等.服务利润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4]张淑君.服务管理的特性分析.中国机电工业, 2006.9
融合与贡献 篇5
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家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 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 国际上掀起了一股新增长理论研究的浪潮。新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卢卡斯 (1988) [1]和罗默 (1990) [2,3]都把人力资本纳入经济增长模型, 强调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效应。
目前, 有很多文献运用卢卡斯的新增长理论来解释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Benhabib & Spiegel (1994) [4]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存量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受教育人群吸收科学技术和创新科技,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为了寻求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机制, 卢卡斯 (1988) 沿着宇泽 (1965) 的思路在模型中引入了人力资本, 提出了一个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卢卡斯生产函数——人力资本外部性内生生产函数:
Yt=AtKαtH1-αthundefined (1)
其中, At为全要素生产率, Kt为物质资本存量;Ht为人力资本水平, 表示生产中的有效劳动投入, 即考虑了劳动的异质性;ht为人均人力资本存量, 本文用受教育年限法来度量。
对卢卡斯模型生产函数Yt=AtKαtH1-αthundefined, 放松资本和劳动投入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 然后两边同时取对数进行变换后, 可得到用于实证的经济增长模型 (I) :
LnYt=LnAt+α·LnKt+β·LnHt+γ·Lnht+εt (2)
但是在很多关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研究中, 一般采用的是卢卡斯模型的简化形式, 其生产函数为:Yt=AtKαtHundefined, 即只是考虑人力资本水平, 而并不考虑人均人力资本存量。杜萍 (2009) , 张雯、何剑 (2008) , 彭子芜 (2009) 等在研究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时候, 就是采用了简化的生产函数形式。根据简化生产函数可以进行对数变换, 得到如下计量模型 (II) :
LnYt=LnAt+α·LnKt+β·LnHt+εt (3)
这些学者在运用式 (3) 作为实证模型时, 也得到了不同的研究结论。到底该采用哪个模型更能够说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这也是本文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来说明的问题。
2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
2.1人力资本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定义
人力资本是劳动者的技能水平, 这种技能水平会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生产率, 更为重要的是, 卢卡斯 (1988) 区别了人力资本的2种效应, 即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和外溢效应。
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 是指随着劳动者受教育年限的增加, 所产生的对其自身生产效率的提高效应, 这种效应反映在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中即是本文所定义的人力资本水平的直接贡献。
而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 则是指由于全社会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对除劳动者之外的要素的生产率的贡献, 这种效应反映在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中就是人力资本水平的间接贡献。
2.2人力资本贡献在模型中的分解
我们根据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原理, 结合前述的增长方程推导, 如果令undefined分别表示产出、物质资本投入、异质的有效劳动力投入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率, 可以得到下面这个因素分解公式:
undefined
式 (4) 中:undefined和undefined分别反映的是人力资本水平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
根据上述分析, 采用生产要素投入贡献份额法可以得到不同要素投入的贡献率计算公式:
物质资本Kt的贡献率undefined
同质劳动力Lt投入的贡献率undefined
通过式 (4) 的分解, 结合卢卡斯模型中对人力资本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的定义, 类似的, 采用份额法可以得到人力资本的直接贡献 (E0) 和间接贡献 (E1) 的计算公式。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份额:
undefined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份额:
undefined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总贡献=E0+E1 (9)
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研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采用的是模型 (II) , 则: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总贡献=E0。
3对上海的实证研究
3.1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发展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 上海的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 1978—2008年, 按可比价格计算, 上海GDP平均每年增长10.24%, 经济总量扩大了16倍。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 一个经济体如果能够实现长期快速增长, 必然有其内生性的原因。
上海的经济增长取得巨大进步, 但是也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人口老龄化严重等问题, 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个角度研究上海的人力资本水平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2数据获取说明
3.2.1 产 出
产出指标可以使用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来计算。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已经给出的1978—2008年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名义GDP, 以及以1978年为基年的各年GDP指数, 可以折算出以1978年为基年的不变价格的GDP时间序列。
3.2.2 资本投入
测算资本存量最普遍的方法是戈登史密斯 (Goldsmith) 在1951 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对中国历年资本存量的估算张军扩 (1991) 、贺菊煌 (1992) 与张军 (2002) [5]分别提出了自己的估算方法。
本文所采取的测算方法仍然是基于永续盘存法, 只是对于各个变量的处理上参考了李治国、唐国兴 (2003) [6]的方法。其基本公式为:
Kt=Kt-1 (1-δt) +INt (10)
其中Kt表示第t年的资本存量, δt表示第t年的折旧率, INt表示第t年的实际资本投资总额。
基年的指标存量采用单豪杰 (2008) 计算得出的228.97亿元, 该数据较为可信。李治国、唐国兴 (2003) 计算出我国年平均固定资产折旧率为4.73%, 本文就采用这个数值 (略作修正) 作为上海资本存量计算的折旧率, 即δt=0.0475。计算INt时所运用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直接采用《上海市统计年鉴》给出的资本形成总额指数, 这样处理能够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3.2.3 劳动投入
在本文研究中使用实际从业人数来代替纯粹劳动力投入数量指标进行计算。
3.2.4 人力资本
在有关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中, 对人力资本指标的界定和度量方法一般都是从2个角度进行:一是从人力资本的产出角度来度量;二是从人力资本的直接投入角度来度量。
受教育年限法属于投入角度的度量方法, 这里单独予以阐述是为了特别强调该方法与其他方法的不同和它的优点, 强调受教育年限法对人力资本的代表性。
为了度量不同劳动力之间所含人力资本的差异性, 最一般的方法是将劳动力分类, 然后按照不同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特质对其进行加权求和, 即得到总的人力资本存量, 计算公式为:
ht=∑undefinedHEit·ei (11)
其中, ht为t年人力资本存量;HEit为t年第i学历水平的劳动力数量;ei为第i学历水平的受教育年限。i =1、2、3、4、5分别表示大学及以上 (包括大专、本科和研究生) 、高中、初中、小学、文盲半文盲。
朱平芳和徐大丰 (2007) [7]指出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忽略了或无法计算知识的积累效应, 即认为随着教育年限的增长, 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是呈算术级数增长。
但是从数据的可得性、方法的优劣比较上看, 受教育年限法不失为目前度量人力资本的一种可行方法, 本文度量上海1978—2008年人力资本存量时候就采用这种方法。第t年的人力资本水平, 就是用上面得到的第t年的人力资本存量乘以该年的实际从业人员数量。
3.3实证分析
3.3.1 变量平稳性分析
由于在模型 (I) 和模型 (II) 中的变量都是时间序列数据, 因此, 回归分析之前需要对变量进行单位根DF检验 (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 LnYt、LnKt、LnHt这3个变量的水平值不平稳, 但是一阶差分序列平稳, 说明它们都是I (1) 序列。而Lnht的水平值就是平稳的, 说明它是I (0) 序列。
注:Δ算子表示变量的一阶差分。**表示在10%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表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Engel和Granger (1987) 指出, 2个或者多个不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的线性组合可以是平稳的, 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可以存在协整关系, 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经检验和最大特征值的检验表明, 在5%置信水平下, LnYt、LnKt、LnHt和Lnht之间存在2个协整方程, 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3.3.2 回归分析
由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可以根据前述获取的上海1978—2008年的经济数据, 同时对模型 (I) 和模型 (II) 通过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的结果如表2所示。
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 2个模型的拟合优度都超过了0.99, 说明拟合效果非常好。同时每个系数的t统计量都比较显著, 说明各种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明显。
注:模型回归变量系数后的括号内是t统计量值。***表示在10%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表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表示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3.4人力资本的间接贡献的显著性检验
从已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 对于人力资本是否存在促进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 在相关研究中并没有形成一个共识, 很多的研究都是采用简化的卢卡斯模型 (II) 来进行估算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即只是考虑人力资本的直接贡献, 而并不考察人力资本的间接贡献。或者是对这二者并不加以严格区分。比如巫强 (2006) [8]在研究长三角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中, 只是考虑人力资本的直接贡献。而边雅静、沈利生 (2004) [9]研究人力资本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增长的影响, 就对人力资本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并不加以严格区分。
有的研究即使采用模型 (I) 进行分析, 对人力资本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进行了分解, 但是并没有提供对人力资本间接贡献的有效的显著性统计检验。洪传春、张雅静 (2008) [10]研究安徽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 就是直接采用模型 (I) 进行回归分析, 而未加任何显著性检验, 这样将使得估计结果不具有很强的可信度。
为了能够深入分析这2个模型的差别, 确定人力资本的间接贡献的显著性, 必须通过其他有效的计量经济学统计检验来说明。这里采用带约束回归检验的方法来进行显著性检验。
可以将式 (3) 对应的模型 (II) 视作带约束的回归模型, 而将式 (2) 对应的模型 (I) 视作不带约束的回归模型。此处的约束条件即为γ=0。可以设定假设检验:
原假设H0∶γ=0, 备择假设H1∶γ≠0。
在原假设成立时, 可以构造出带约束回归的检验统计量[11]:
undefined
该统计量服从自由度为 (q, N- (p+1) ) 的F分布。从而可以计算出检验统计量F=10.19。查F统计量分布表可知在1%置信水平下临界值Fcritical (1, 27) =7.68。由于F>Fcritical (1, 27) , 从而可以在1%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接受备择假设, 即γ≠0。结果证明, 人力资本的间接贡献在统计上也是十分显著的。
因此, 模型 (I) 回归的结果更为可信, 更能够说明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原因。
3.5不同要素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对于C-D生产函数, 可以从式 (2) 推导出TFP变动的计算公式:
undefined
基于TFP变动的计算结果, 根据式 (5) 、式 (6) 、式 (7) 、式 (8) 、式 (9) , 按照模型 (I) 回归的结果, 进行计算得到的各种要素在不同时期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结论1:人力资本对于上海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第一, 1978—2008年, 人力资本投入的总贡献率为20.09%, 其中, 2006—2008年的人力资本投入的总贡献率最高为45.94%, 仅仅略低于物质资本的贡献率57.38%。这也反映了上海经济1978—2008年一直保持着超过10%的高速增长, 有其内生性的因素。
第二, 在“八五”、“十五”期间和“十一五”以来, 人力资本对上海经济增长的作用都是十分明显的。进入“十一五”以来, 上海的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人力资本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力资本的总贡献率高达45.94%。
第三, 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解后, 可以看出, 人力资本对上海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远远大于直接贡献。其间接贡献率在1978—2008年为16.57%, 远大于直接贡献率3.52%。并且人力资本的间接贡献率在“九五”以来, 呈现出一种比例越来越高的趋势, 进入“十一五”以来, 其间接贡献率已经高达37.90%。
从图1可以看出, 人力资本的间接贡献从1978年以来始终要大于直接贡献, 并且二者之间的差距在2000年以来有逐渐拉大的趋势。这说明, 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已经越来越显现, 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也说明, 上海经济快速增长有其内生性的原因, 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处于逐步转变的过程之中。
结论2:劳动力数量供给的增加对上海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 1978—2008年劳动力数量供给的贡献率为2.97%。
结论3:从测算结果不难看出, 1978—2008年, 上海物质资本投入的贡献率最大, 达到73.7%, 目前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 主要还是靠大量的物质资本投入。
结论4:上海1978—2008年科技进步平均贡献率为3.21%,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不是非常显著, 并没有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推动引擎。
4建议
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作为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示范作用的上海已经开始认识到, 要提高上海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建设好“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 就必须重视高新技术的发
展, 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在“十二五”期间, 上海应该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路径上来, 实现上海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
摘要: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出发, 探讨了基于卢卡斯人力资本模型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可以分解为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为了说明这个理论, 从人力资本要素这个角度, 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分析, 通过对各种要素在不同时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分解, 发现上海经济快速增长有其内生性原因, 其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明显, 尤其是人力资本的间接贡献作用要大于直接贡献。在实证中, 创造性地通过带约束的回归检验, 验证了人力资本间接贡献的显著性。
关键词:上海,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内生增长模型,直接贡献,间接贡献
参考文献
[1]Lucas, Robert.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22 (1) :25-36.
[2]Romer, Paul.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 (5) .
[3]Romer, P.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 71-102.
[4]Benhabib, J.and Spiegel, M..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Economic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Aggregate Cross Country Data[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4, 34 (2) :143-174.
[5]张军, 吴桂英, 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 2004 (10) .
[6]李治国, 唐国兴.资本形成路径与资本存量调整模型——基于中国转型时期的分析[J].经济研究, 2003 (2) .
[7]朱平芳, 徐大丰.中国城市人力资本的估算[J].经济研究, 2007 (9) :84-94.
[8]巫强.长三角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关系的实证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 2006 (12) :50-55.
[9]边雅静, 沈利生.人力资本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 (12) :19-24.
[10]洪传春, 张雅静.安徽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1) :128-132.
融合与贡献 篇6
9月初举行的G20杭州峰会世人瞩目。作为G20创始国和核心成员国, 中国通过这个平台参与到全球能源治理机制之中;与此同时, 中国政府也努力在IEA (国际能源署) 上发挥自己的作用——2016年3月, IEA和中国在北京启动成立IEA-中国能源合作中心的相关程序。5月中旬, 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原副司长杨雷以国际能源署署长高级顾问的全新身份赴巴黎任职。这是IEA史上第一次聘用来自中国国家能源局的高级官员。两个标志性意义的事件表明, 中国与IEA的合作以及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进一步深化。中国正以全球能源生产及消费大国的身份, 以G20为重要平台, 同时努力发力IEA, 更多地从全球视角出发, 寻求在全球能源治理新形势下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及如何发挥更多应有作用的途径。
李大钊的教育思想与贡献概论 篇7
一、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 李大钊非常重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并提出过不少精辟论述, 形成了以发展教育来提高国本、培养人才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有关教育的意义。
早在1913年, 李大钊年仅24岁之际, 他就提出了“教育乃是一国培根固本的重大事务”的论断, 强调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的教育是无论如何不可忽视的[1]9。为此, 青年李大钊积极奔走呼吁社会各界团结起来发展国家的教育事业, 提出昌学主张, 鼓励身边友人在面对社会政治的黑暗与颓靡之时有强烈的意识去昌学而己, 并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为昌学的社会基础。此外, 李大钊将国家危亡的挽救与国民教育的发展相联系。他说, 如果政府不想成为亡国的罪人, 就应该尽早反省过去的错误, 尽早觉悟, 制定国家的根本发展大计, 普及教育、恢复民意、生聚训练, 唯此方能摆脱西方列强强加于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此时, 李大钊将救国的根本出路定位在教育事业上, 足见他对教育发展的重视。毕竟一个教育落后、人才匮乏的国家和民族是难以振兴和富强的。
2. 关于教育的普及。
既然教育是培根固本的国家大事, 那么教育的对象就不能依地位高下或贫富尊卑而定, 而是做到无论何种出身、职业、性别, 全体中国国民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李大钊曾说, 要发展教育, 就必须让所有人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都可以拥有学习和研究的机会。李大钊十分同情封建社会制度下那些为生计所迫而未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广大劳动人民。他认为, 不让人受教育就是束缚个性、侮辱个性的行为, 也不是时代所允许的;除了政治上的民主选举、经济上的平均分配, 在教育方面也须要机会平等;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不能再像以往那样, 设立几个专门学校按照死板的程序制造一班死板的智识阶层, 而要尽快设立大量教育补助或补救机构, 让一般的劳动者也有机会去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求;从中国的教育现状出发, 尤其有必要依靠教育补助或补救机构改变我们知识贫弱、教育不昌的局面。可见, 李大钊对发展劳动者教育的主张和愿望是非常强烈的。
除了城市劳动者教育, 李大钊还十分关注农村教育问题。20世纪初, 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其中又有绝大多数农民目不识丁, 农村教育的普及条件严重不足、任务艰巨。对此, 李大钊认为, 农村可以效仿城市中半工半读的教育形式, 因为广大农民作为劳动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适用于针对城市劳动者的教育模式。他还专门写了《工读》一文, 对“耕读传家”的乡间古语大加赞赏, 还将其稍作调整, 改称作“耕读作人”。李大钊在此表达了一个明确的含义, 即:以耕读形式让原来没有或缺少文化教育的农民在田间劳作之余可以获取一定文化知识。与此同时, 李大钊还鼓励城市中的青年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启发农村民智、改善中国农村现状、将文明时代的导线牵往农村、用知识的光明驱散农村的黑暗。李大钊的这些思想主张无疑为中国近代农村教育的起步与发展指明了道路。
教育普及无可避免要触及中国封建社会上千年来一直存在的性别问题。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观念影响下, 中国人口“半边天”的妇女长期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李大钊用“半身不遂”来形容和讽刺了这种不平等。他认为, 比起参政议政来说, 针对女性教育的普及更加要紧;妇女们唯有掌握好了知识这种利器方能争取在个性解放、妇女解放斗争中赢得最后胜利。民国初年, 男女不同校的现象还十分普遍, 但专门为女性教育开设的女校又寥寥无几。李大钊突破传统束缚, 首倡并践行了男女同校。在家乡河北乐亭, 李大钊筹办了一所初等小学, 取名为大黑坨学校, 除了开设男生班, 亦开设有女生班。每次回乡, 李大钊都会挨家挨户动员乡邻将家中女孩送到大黑坨学校去上学。在他的说服和带动下, 很快就有几十个女孩被家里送去上学读书, 其中有些女孩在后来还考入了县城的中学, 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舆论震撼。
3. 关于教育的目标。
古今中外, 教育的目标无外乎培养人才, 然而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阶段, 培养人才的标准又不尽相同。在中国20世纪初民族饱受屈辱沧桑、民主革命的潮流势不可挡之际, 抱负伟大的李大钊希望教育能够培养出越来越多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服务效力并拥有足够聪明才智可带领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可用之才。为此, 李大钊在教学实践中多次启发学生们尽早形成正确的学习目的观。在他的《社会学》课程中, 每个新学期的第一节课, 他都会教导学生说, 学习不是为个人的功名利禄, 而是为于社会服务中对知识加以实际应用。他不断鼓励学生为人民造福贡献才智力量、为挽救中华学习科技文化。1924年李大钊曾在苏联面对前来莫斯科学习的青年团员发表演讲, 他说道:我们大家来莫斯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为国内的革命服务的, 而不仅仅是来求取学位的;我们的学习和我们的革命一样, 是为了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民族的振兴[2]275。在此, 李大钊不仅提出了对学子们的殷切期望, 也提出了有关教育目的的要求。
二、李大钊的教育贡献
上述李大钊的教育思想源自于他长期的教育实践, 而在教育实践中, 他又为中国近代的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李大钊在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和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期间, 通过授课、演讲、图书馆工作、发起组织社团等方式进行教育活动, 还发表了大量有关教育事业的文章。
李大钊在1918年至1922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为改善图书馆制度不全、管理不善、藏书过少、设备落后的状况, 李大钊通过数次制定和发布《图书馆主任公告》完善图书馆管理制度, 通过购置、搜集、捐赠等方式扩大藏书量, 通过扩建和搬迁图书馆改善阅览环境及其他硬件条件。在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中, 李大钊将北京大学图书馆不仅打造成一个藏书之地, 更将其转变成为北京大学, 乃至全北京市、全国的一个重要教育机构, 他通过在图书馆内举办演讲、学术报告、辩论等形式, 将图书馆海纳百川、传播真理的教育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毛泽东就曾经回忆说:“我就是在李大钊手下做图书馆管理员的时候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并迅速朝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的。”
李大钊从1920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到1927年英勇就义, 8年间, 他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朝阳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大学等著名学府为学生讲授经济学、图书馆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门课程, 并出任过几所高校的学生指导教员, 在北京高校师生中拥有极高的声望。同时, 他在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哲学、教育学等领域所取得的学术研究成就, 也极大提升了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水平。
1920年, 李大钊发表了《由纵的组织到横的组织》一文, 文中提出要发展学生与学生的联合、教职员工与教职员工的联合, 在联合中实现个性的平等与自由, 在联合中互爱互助, 实现大同景运。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从教期间积极践行他的这一思想, 组织或参与了诸如北京大学进德会、新潮社、学余俱乐部、工读互助团、图书馆协会、辩论会、《世界周刊》社、共产主义小组等多个学生社团[3]162。他利用这些社团为平台维护学生权益、进行学术交流、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与教育。
总而言之, 李大钊不仅以教育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传播和践行马克思主义, 也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形成了关于教育意义、教育普及、教育目标等重要教育思想, 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史事综录[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2]李大钊.李大钊文集[M].人民出版社, 19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