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贡献

2024-05-22

城市贡献(精选8篇)

城市贡献 篇1

港口作为港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往往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龙头”作用。Merelene Austin详细介绍了港口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宋炳良根据2002年度上海市投入产出表, 用定量分析方法评估上海市水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对上海市经济增长和就业岗位创造所作出的贡献。钟昌标运用投入产出模型, 定量分析了宁波港每增加一元产值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吴国付等以华南地区某港为例, 计算港口对当地经济的总贡献度及其贡献度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从以上研究来看, 目前对港口经济的贡献研究多应用投入产出模型。因此, 运用投入产出乘数模型计算港口经济贡献度, 为合理制定下一步港口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投入产出乘数模型的港口经济贡献度测算方法

根据经济活动与港口的关系, 可将港口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总贡献分为直接贡献、间接贡献;而根据港口经济的不同作用, 可分为经济贡献度和社会贡献度。前者是测算港口经济贡献度最根本的分类方法。通过对港口相关经济活动大量数据的搜集, 得出港口相关经济活动对地区经济的直接贡献, 并由调整的投入产出表通过模型计算出港口相关活动的间接经济贡献及波及贡献, 最后计算出其相关活动对地区经济的总贡献。

(一) 直接经济贡献

港口对城市经济的直接经济贡献是指其直接经济活动对城市经济的贡献, 即港口及相关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初始或第一轮影响。按港口相关经济活动进行分类的港口直接贡献范围如表1所示。

增加值计算应该以这些企事业单位作为独立核算单位, 将这些企事业单位的增加值指标量进行相关合并计算就可以得到港口核心经济活动的增加值。

因此, 本文在衡量港口经济建设对城市经济的直接贡献时, 按照表1的范围, 计算其对城市经济的直接贡献, 并计算其直接经济贡献率, 公式为:

港口直接经济贡献率=港口直接经济贡献值/城市GDP (1)

(二) 间接经济贡献

港口的间接经济贡献是其运输功能扩展出的其他功能的发挥产生的效益以及港口中心建设过程中所有经济活动产生的波及效益的总和。在对港口经济活动的后果进行分析总结后可以得出, 港口所产生的间接经济贡献应该由以下两大部分组成。

1.前向乘数效益

港口的发展为那些以港口为中间投入的部门进一步扩大生产创造了条件, 而这些部门如要进一步扩大生产, 必然要求其他中间投入也按比例增加, 进而给这些生产中间产品的部门带来效益。这种由于港口服务充当其他部门的中间投入而对社会净产值所作的贡献, 称为港口的前向乘数效益, 表现为间接创造的一系列净产值增量之和。

设为i部门的前向乘数效益, 则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可以用矩阵表示:FB= (I-H) -1N-N, 其中N为各部门的增加值向量, H为分配系数。分配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Hi=Xij/Xi (i=1, 2, …, n;j=1, 2, …, n) (3)

式中Xij为第i产品部门提供给第j产品部门使用产品或服务数量, Xi为第i产品部门的总产出。

2.后向乘数效益

港口本身会不断扩大对这些中间投入的需求, 于是又促进了这些相关部门的扩大生产。这种由于港口建设需要其他部门的产品作为其中间投入而对社会净产值所作的间接贡献, 称为港口经济的后向乘数效益, 表现为间接创造的一系列净产值之和。

设为i部门的前向乘数效益, 则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可以用矩阵表示为:AB= (I-A) -1N-N;N为各部门的增加值向量, A为直接消耗系数, 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港口对GDP的间接贡献可表示为:

ΔIDB=AB+FB (6)

(三) 波及贡献

港口的消费波及贡献就是港口相关产业的直接贡献、前向波及贡献和后向波及贡献形成的国民收入, 通过分配与使用而再次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 从而刺激消费支出的增加, 由此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 。港口的消费乘数作用是指由于消费的作用而引起的各生产部门所创造的GDP增值。对于这一波及经济贡献的测算, 一般是根据凯恩斯乘数原理, 通过国家或者地区某一时期的消费乘数来测算。

按照凯恩斯乘数原理, 如果收入增加一个单位, 居民必然会拿出多收入的一部分进行消费, 通过上述的循环过程最终产生的需求是1/ (1-c) , 其中c称为消费乘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undefined

上述三项效果所引起的消费量为: (△B+△IDB) C, 但由于港口业的前向波及效果一般不计入对GDP的贡献, 而港口业在本文的测算中也属于很大的一部分内容, 因此本文在波及贡献的测算部分也不考虑前向波及效果。因此, 消费作用而引起的GDP增值, 即消费乘数作用为:

undefined

二、港口经济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评价——以杭州港为例

本文以杭州港为例, 根据杭州港的产业范围和产业特点, 利用投入产出乘数模型计算各个产业对杭州市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值。

根据前述分析, 对杭州港口业进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调研, 统计并获得基础数据。一部分通过《2010年浙江统计年鉴》《杭州市交通统计资料汇编 (2010年度) 》与《2007年浙江144部门投入产出流量表》的数据转换而得;另一部分是通过抽样问卷的方式向9大类产业的企业进行调查, 并对所获数据进行整理、归纳、计算而得。此次回收问卷共90份。综合考虑两个途径, 将所获得的基础数据经过调整计算分类归并得到表2:

数据来源:根据《2010年浙江统计年鉴》《杭州市交通统计资料汇编 (2010年度) 》与《2007年浙江144部门投入产出流量表》以及问卷调查的数据转换而得

根据公式 (1) 计算可知:一方面, 杭州港口经济给杭州带来的直接经济贡献为200.94亿元, 占杭州市GDP总值的3.38%, 其中带来直接生产税净额为22.00亿元, 占总生产税的2.82%。另一方面, 由此拉动的直接就业人数达206456人, 占杭州总就业人数的3.45%。根据公式 (2) ~ (6) 计算得:杭州港口经济给杭州带来的间接经济贡献为33.48亿元, 带来的间接生产税净额为3.89亿元, 拉动的间接就业人数达33647人。其中, 城市道路运输业拉动的间接贡献最大, 其次是水上运输业。根据公式 (7) ~ (8) 计算得:杭州港口经济增加值的波及贡献为216.39亿元;港口经济所产生的生产税净额的波及贡献为23.9亿元。杭州港口经济就业的波及贡献为221634人。

三、发展港口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 加快港口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形成畅通快捷、区域一体的公路、航道网络和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的场站、码头设施体系, 努力实现港口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由“基本适应”到“适度超前”的第二个历史性跨越。打通航运瓶颈, 完善机场、港口和物流园区等重要枢纽的集疏运网络。着力推进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 加快配套地区性运输枢纽和集散性运输枢纽。

(二) 加强发展航运服务业, 提升航运服务功能

从杭州港的计算结果看, 航运服务业不仅增加值为负, 生产税的直接贡献也是最少的, 这充分反映了杭州航运服务业还不发达的现状。目前, 上海正积极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临港现代服务业。杭州港在发展初期, 可积极利用上海等大城市的金 融、保险和咨询等方面的优势资源, 吸引相关企业和人才, 同时加快培育本地关联服务业, 建设内河自由贸易区, 培育内河船供市场、打造“水上超市”, 实现与上海的错位发展和共同发展。

(三) 加快集疏运体系优化整合

不仅仅是杭州市, 我国港口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处于发展阶段, 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由于受多方面因素限制, 与多式联运、综合一体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尚未顺畅衔接, 还不能满足区域交通、城乡交通和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的要求。此外在同一运输方式间, 如公路网与城市道路网, 不同层次路网之间也存在结构不尽合理、衔接不畅、管理养护不够完善等诸多不足, 运输效率仍有较大潜力可挖。因此内河港口城市应该加快规划现代高效总和运输体系, 发展现代物流体系。

参考文献

[1]Gilbert R.Yochum, Vinod B.Agarwal.EconomicImpact of a Port on a Regional Economy:Note, Growth andChange.Summer 1987.79.

[2]宋炳良.论上海港口全部经济贡献的评估[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 2001, 22 (4) :26-29.

[3]郭秀娟.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区域内多港口经济贡献测算[J].港工技术, 2010, 47 (1) :25-29.

[4]吴国付.港口对地区经济贡献度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6 (3) .

[5]真虹.港口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9:34-37.

城市贡献 篇2

2000年,成立黔江区以来,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就以把黔江建设成渝东南中心城市、武陵山教育高地为发展目标。近几年来,黔江的农业、工业、旅游、教育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黔江的山更青了,水更绿了,人民的腰包也更鼓了。火车的汽笛声打破了大山的沉寂,飞机的身影带来了外面世界的精彩。黔江,她正以一种昂首阔步的姿态,发展成为渝东南地区的中心城市。

我,作为黔江的子民,作为一名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该为黔江的发展做些什么呢?我一直思索着,努力着!

2003年,我有幸踏入了教育行业,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踏实做好教学工作,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积极参加社会各类公益活动。在校内,热爱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同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校外,言行一致,为人师表,树教师良好社会形象,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

我乡伍玉阶老师在2009年,荣获重庆市“山区优秀教师”光荣称号,2011年,荣获“最可敬可亲教师”光荣称号。他工作在条件极苦的村小,几十年如一日,待学生如儿女。教学业绩一直名列全乡前茅。整个村小犹如一个大家庭,融洽、和谐。到那里工作过的教师都倍受他的关怀、照顾。条件虽苦,但心里却很乐。他的事迹为全乡教师树立了榜样,也让许多刚入行的年轻教师找到了工作的动力和方向。作为金洞教育人,我们感到骄傲、自豪!同时,我校紧紧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五年出特色”的发展目标,2011年秋,我校在全区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考评中荣获第六名的佳绩,创金洞教育历史新高!

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优先发展教育已成为各级党政部门的共识。发展教育的关键是教师。2009年暑假,黔江区召开了成立区以来的第一次教师大会。这正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彰显了教育在中心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会议对黔江的教育过去几年取得的成绩作了回顾与总结,分

析了时代赋予黔江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大会还表彰了一大批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贡献的优秀教师,让广大教师看到了自己工作的成绩与榜样,增添了使命感和责任感,悟出了在自己平凡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事的道理。谁不想轰轰烈烈?谁不想出人头地?谁不想集世人目光于一身?难道,难道只有做到世人皆知方为伟大?不!我们要懂得 :坚持平凡也是一种伟大!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做好本职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就是一种伟大,就是对黔江教育事业的最大支持,也就是对黔江中心城市建设的最大贡献!

金洞的教育发展了,这,离不开每一位金洞人的努力,金洞的教育发展了,这,只不过是黔江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黔江的教育发展了,这,只不过是黔江发展的一个领域。你看,平坦笔直的新华大道,车水马龙、绿树成荫。你看,册山正阳的迎宾大道,宽敞平坦、风景如画。你看,黔江河中的音乐喷泉、水幕电影,体育场馆的灯光球场,两江河畔的万米绿色长廊,都是人们观赏、健身、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城市贡献 篇3

近两个小时的颁奖盛典将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推向了高潮。“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是在国家论坛清理整顿行动后,经求是杂志社批准保留的权威论坛。此次论坛以“休闲与城市新发展”为主题,集国际性、权威性、学术性、互动性和多元化于一体,旨在倡导休闲理念、树立休闲品牌、铭记卓越贡献、分享成功经验。

在当晚,先后颁出2014年度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2014年度中国休闲发展贡献人物等五大休闲奖项。

一场有关休闲的盛宴,带给人们的必定是五彩斑斓的遐想,摘得“2014年度中国休闲大奖”的,无一例外都赢在“特色休闲”上,它们有的“特”在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延续上,有的“特”在對独有地理条件的有效利用上。

城市贡献 篇4

1 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

在经历过以及正在经历依赖小汽车的发展模式后, 城市或地区正在向郊区大规模的蔓延, 带来人口从城市向郊区的迁移、土地利用密度的降低, 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城市密度分权。基于以上现象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不断涌现, 例如城市老中心的衰败, 打破社区的联系, 以及能源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1]。此外, 城市效率和密度相关问题, 对公共空间和城市基本空间布局关于社区和生活方式互动方面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2]。同时, 环境挑战是高度集中在全球范围内的最重要的课题, 不能忽视与上述问题的关系, 尤其是气候问题, 如城市热岛 (UHI) 问题, 城市形态是一个可以对环境破坏产生难以置信影响的关键因素[3]。因此, 来修改并缓解这些问题, TOD是一个在城市设计层面上可行的策略和手段, 致力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构建。

2 TOD与城市可持续生态设计

如何定义并将TOD与城市可持续生态设计相联系。Fraker等人在《Where is the urban design discourse》中提出六类城市设计模式[4], 新城市主义是上述城市化类别之一。著名的建筑师和规划师Calthorpe在其《The next American metropolis-ecology, community, and the American dream》一书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以TOD替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并为基于TOD策略的各种城市土地利用制订了一套详尽而具体的准则[5]。

除了TOD的定义, 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设计的概念可以追溯到Mc Harg在1969年所著的《Design with Nature》一书, 其分析和传播了一个定量化的测试系统层次, 包括历史、水文、地貌、植被等, 为普及城市可持续和生态设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6]。因此, 城市的可持续和生态设计, 主要是通过成熟的理念和方法, 同时协调经济、社会来建立环境与社会的长远关系, 从而消除负面的环境影响。此外, 为了平衡并实现这些目标, 城市设计是一个典型的方法和类型学, 关注于街区、社区和地区, 而不是个别建筑物, 进行建筑环境设计。然而在这样的阶段, 用来实现和应用TOD理念的城市设计, 现实的空间、经济、政策、地理特征、建筑和时间等限制同样需要被考虑。此外, 通过TOD和城市设计的有机结合, 可有效降低温室和城市热岛效应, 促进低碳模式并一定程度上降低能量消耗, 特别是在交通规划领域。总之, 城市设计中的TOD应用对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建立一个可持续生态环境是可行的并且有效的。

3 TOD对城市可持续生态设计的贡献

有许多赞成TOD对城市可持续和生态设计具有各种贡献的观点[4,6]。TOD对于城市群来说能够实现有机协调和紧凑式发展, 它既不是典型城市社区的发展模式, 同样也不是新城市主义的一类典型发展模式。除了TOD的这些优点, 它还有保护生态环境和河岸带的潜在作用, 整合高品质的公共空间, 使公共空间可以成为建筑朝向和邻里生活的焦点。此外, Mc Harg也强调了城市生态重建, 属于哈里森弗雷克所归类的六类城市设计思想模式之一[6]。因此, 根据这些理论, TOD和绿色城市主义的结合可以促进协同效应的探索, 包括可持续的城市化和环境等 (见图1) 。

混合土地利用, 高密度和行人的环境不仅能改善长距离的出行问题, 而且也有利于摆脱对汽车的依赖, 这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贡献。另一方面, 可持续需要被经济效率、环境友好、社会的包容性和物理城市形态等支撑并与之密切相关, 来缓解诸如温室效应和城市热岛效应等举世关注的环境挑战。

4 TOD在其他领域的影响

除了对环境方面的贡献外, TOD在政治、经济、文化、建筑和社会等领域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设计也有着显著的影响。TOD在塑造城市形式, 尤其是在对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建筑的好处方面, 它可以改善住宅类型、密度、房价的混合种类, 并鼓励沿着现有交通走廊的加密开发或社区重建。此外, TOD可以促进全域范围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更好整合, 在铁路区域和郊区平衡就业岗位和居住。正如福赛斯所强调的那样, TOD可以改善居住、就业、商业和娱乐, 特别是为买不起私家车及住房承担能力弱的中低收入群体, 提供更有效的空间和更有利的公共交通。

美国和中国香港部分地区TOD下的公共交通客运量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 虽然TOD作为西方国家新城市主义进程来缓解和优化依赖小汽车的生活模式和城市蔓延问题, 但在人口密度高、土地有限并且低小汽车拥有率的新加坡、东京和其他一些亚洲某些地区, 能更全面发挥其潜力并能有效利用以上特征。换句话说, 香港可以被视为TOD的一个在城市设计方面有效和高效地利用地理环境的优秀案例。

5 应用案例———以香港将军澳为例

据香港人口普查和统计部门报告, 香港有600万人口, 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在位于海拔50 m以上, 1 078 m2的土地上, 只有18%的平坦陆地, 其余大部分地形陡峭。香港在这样一个高密度的城市中, 仍能在交通控制和污染控制这两个方面保持稳定和有效, 可归功于市民在公共交通上的高需求及使用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香港公共交通已经承担着超过80%的交通出行需求, 只有大约6%的人口以私人交通作为出行方式, 这都归因于基于轨道交通的TOD大发展, 尽管香港的轨道网络建设并不是以世界先锋水平开始的, 但经过十年的发展, 香港已经完成130 km轨道建设, 同时还维持着优秀的可持续发展势头。香港的成功很大程度归功于TOD社区土地利用形式。45%的香港居民可享受距离地铁站仅500 m的便捷生活, 新九龙和香港岛尤为明显, 其中九龙这一指标高达65%。此外, 港岛商务中心的公共交通枢纽是慢行系统接入的起始点, 系统连接到建筑楼层自身的步行系统中, 与通常作为零售和娱乐用途的为行人带来便利的连廊毗邻。

以香港将军澳TOD开发应用作为分析范本, 依靠TOD的建筑环境设计提供了先进水平及高水平的轨道可达性, 并整合了混合土地利用环境在轨道站点周边为不同收入群体建立了环境友好的出行及可负担的公屋。然而, 将军澳的城市设计因“轨道+物业”的TOD模式而受到了一些批评, 因其公共开敞空间和步行道被人行天桥和全天候购物中心所取代。

另一方面, 基于城市设计的角度, TOD通过融合各街区邻里和公交走廊设计为可持续交通发展提供了潜力, 不但最大化了轨道站点的可达性, 还促进了各类用地的混合利用, 包括为了创造宜居环境的绿色空间。尽管将军澳社区被指出缺乏户外活动的空间场地, 但是这里的居民认为由此提供了一个没其他地方那样存在频繁的交通拥堵的安静街区, 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更便捷地到达轨道站及满足各种生活所需, 如购物、娱乐、餐饮等。这样的TOD模式完全可以为将军澳的居民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绿色空间和各种基础设施。总之, 在优化城市设计方面, TOD为香港的可持续和生态做出了巨大贡献。

6 结语

培育并构建一个可持续生态社会, 尤其是面对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挑战, TOD是一个可行的模式, 不仅致力于设计一个更好的城市环境, 而且能促进环境、经济、社会、政治、建筑等各领域的发展与效能。当然, 一些无法避免的弊端也在规划设计中浮现, 某些特定区域集中大量人口易导致新的问题, 比如安全隐患、站点周边区域房价和地价的高企等。更深一步思考, 如果可持续和生态的城市形态和居民生活方式, 可以通过城市设计中贯彻TOD理念而实现, 社会的管理者应该对每一个决策更负责任更全面系统的调研和评估, 来满足最大化地适合、满足且有益于该区域和居民的可持续生态发展和生活诉求, 而不仅仅是追求暂时的政治成就。

参考文献

[1]Hough, M..Cities and Natural Process:a basis for sustainability, 2nd ed., Routledge, London, 2004.

[2]Harding, A., Blokland, T..Urban Theory: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power, cities and urbanism in the 21st century, SAGE, London, 2014:174-191.

[3]Milosovicova, J.Climate-Sensitive Urban Design in Moderate Climate Zone:responding to future heat waves, Case Study Berlin-Heidestrasse/Europacity, Master Thesis[D].Berlin: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erlin, 2010.

[4]Fraker, H..Where is the urban design discourse?[J].Places, 2007, 19 (3) :61-63.

[5]Calthorpe, P..The next American metropolis:ecology, community and the American dream[M].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993.

[6]Mc Harg, I.L.Design with Nature[M].Doubleday, New York, 1969.

[7]Human Transit 2012, the photo that explains almost everything, Human Transit Organization accessed 21 September 2015.

[8]Dittmar, H., Poticha, S..Defining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he new regional building block, In H.Dittmar and G.Ohland (Eds.) , The new transit town:Best practices in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 2004:20-55.

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的贡献 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也是越来越快,许许多多的人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却有一些默默无闻的贡献者经常被我们遗忘,他们就是弄农民工,改革开放后数以千万计的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为中国经济腾飞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农民工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直接的作用,是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农民工,这是城市建设发展需要所决定的,因为城市的建设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想要创造价值就要到城市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在各个基层从事劳动生产,为社会创造、积累财富。当农民工走进城市,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留下稳实的脚印时,也把城市人久违了的吃苦耐劳的精神重新注入了城市,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农民工。农民工进城把许多劳动强度大的脏、重、累、险、差活都揽了下来。在建筑、运输、农贸、服务以及工业领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环境的改变,城市生活的重大变化,城市公共设施的改善,城市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所有这些城里人引以为豪的事情,都离不开农民工的贡献。城市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而农民工进城也加快城市化的建设。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市场供求关系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城乡界限已不复存在,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不断的转移,在消费方面大量农民工进城冲击着城市消费,也改变了城市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但是随着到城市工作的农民工数量的增多,农民工与城市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增多。由于对身份差异的传统看法,社会中出现了限制、排斥、歧视、刁难甚至坑害农民工的现象,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受到侵犯。虽然农民工与城市人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但农民工对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参与城市经济建设的同时与此同时,农民工也将城市生活的新观念,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新规范,带回了农村。为农村的发和下一代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也就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促进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城市贡献 篇6

十八大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研究生作为当代科技人才的主力军之一, 在科技创新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教育与本科时期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异, 更加强调了对知识的再造能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文章主要以杭州市为例, 通过对毕业研究生对所在城市科技贡献情况的调查分析, 得到了一些基本的结论与对策建议。

2 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指标体系的设计中需要遵循系统全面性原则、综合普适性原则、灵活可操作性原则、稳定可比性原则和简明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必需能够全面、系统地进行评价, 能反映到各个方面, 同时要做到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间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因此每一个指标因子都必须具有自己的影响特性, 不能被其他因子所替代。考核的指标不宜过多过繁, 且数据易收集, 易被受访者所理解和接受, 同时易于量化和评定。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有稳定的数据来源, 对指标的描述口径必须一致, 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定性分析。指标的大小、层次的多少必须适宜, 若指标体系过大、层次划分过多过细, 势必将决策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细小的问题上;而指标体系过小、层次划分过少过粗, 也不能充分反映在杭高校毕业研究生对杭州市科技创新贡献的情况。

为了能够准确的评估在杭高校毕业研究生对杭州市科技创新的贡献情况, 需要选取一定量的指标来进行衡量。本项目的研究中主要选取了以下几个指标来进行衡量: (1) 被调查者正式工作开始参加过的科技项目数量; (2) 被调查者正式工作开始已经发表的论文数; (3) 被调查者正式工作开始申请的专利数; (4) 被调查者参加的科技项目的成果是否已经用于实际生活。

3 结论与建议

从平均每个人专利申请已受理数量来看, 没有已受理专利研究生比例最高, 为49.5%。从专利申请已授权的数量上, 各个数量的比例都要低于专利申请受理的学生, 没有专利授权的、有1 项的、有2项的和有3 项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85.6%、9.4%、3.2%和1.8%。

从科研产出来看, 发表过1 篇核心期刊文章的占调研人数的18.2%, 发表过2 篇的占6.9%, 发表过3 篇及以上的占5.7%, 超过2/3 的学生没有发表过核心期刊文章。发表过SCI期刊文章的比例则更低, 其中发表过1 篇、2 篇、3 篇及以上SCI期刊文章的学生比例分别为8.6%、3.5%、3.0%。从侧面反映出SCI期刊文章的发表难度高于一般的核心期刊。

总体来看, 在杭高校毕业研究生对杭州市的科技贡献有着很大的贡献, 但是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个人、企业及创新体系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影响着在杭高校毕业研究生的科技创新。具体问题如下: (1) 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一些企业管理者仍停留在传统的生产型技术开发和扩大生产规模上, 急功近利, 只注重眼前利益, 不求做强做优, 知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进展缓慢。从而导致对创新型人才的忽视, 使相应的人才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科技创新贡献减少。 (2)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许多企业管理者未能按国家规定提取技术研发经费。我市中小企业多, 技术研发能力普遍偏低, 制约了研发经费的投入。融资渠道尚不完善,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存在。由于经费投入的不足, 相应的人才也不可能有很多的机会进行科技创新。 (3) 创新服务体系有待完善。我市工业领域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4) 个人的科技创新意识不强, 只注重眼前利益, 急功近利, 心态浮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使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为所在地做出更多的科技贡献,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很多已毕业的研究生认为只有在学校里才能进行科技创新, 因为在企业里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已成熟的技术转化成产品, 现在的科技创新并不是靠一个人的才智就能进行的, 通常需要的是一个团队的合作。相反, 在很多企业里, 毕业研究生很少有机会能组建、参与到这样的一个团队里。为了改变这一环境, 必须进行产学研合作。对已经有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要加强跟踪协调, 促进落实, 进一步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努力探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我市产业优势结合的有效途径, 加快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

(2) 发挥科技服务体系的作用。加快建设我市工业园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科技服务职能, 建立健全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 强化服务意识, 积极为企业提供服务。同时要加快引进高技术人才, 建立和完善高技术人才库, 为我市技术创新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3) 增强资源共享的力度。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 更需要物力。很多领域的研究都需要使用专业的仪器设备, 而这些仪器设备并不是个人所能承担的, 因此需要政府的协助。政府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和方法推动国家平台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重大科学仪器、重大科技成果等基础科技资源方面向全国开放, 真正实现资源全社会共享。通过推行大型仪器、文献资源、科学数据共享等标准规范, 统一、规范、协调平台运行, 保证平台所建设资源与服务的可广泛利用、可互操作和可持续发展。

(4) 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使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 是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创新包括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活动。推动科技创新, 需要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而要把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出来, 需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特别是营造使科技人员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和谐氛围。中外科技发展的实践表明, 那些重大的科技发现或发明, 往往是在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中产生的。这就启示我们: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 有利于科技人员放飞思想、挖掘潜能、多出成果;推动科技创新, 一定要积极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

摘要: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 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能, 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技攻关等相关工作,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需求等问题, 并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带动所在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杭州的科技的进步, 为所在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文章为了分析研究生对所在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以杭州市为例, 进行了数据的收集, 并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 得出了一些基本的结论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科技创新,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艳红, 陆红娟, 陈林, 等.江苏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与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32 (4) :58-61.

[2]曹贞.杭州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发展实例研究[J].杭州科技, 2013 (4) :45-48.

城市贡献 篇7

1. 城市人文景观的重要意义

人文景观是指古今一切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长效性、传承性、观赏性价值的人类有意识的创造物。刘易斯·芒福德非常简练地指出, 城市的基本功能在于“流传文化和教育人民”。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虽然经过了漫长的时代变迁, 城市在格局和形式上会有一些发展和变化, 但长期积淀的精神和文化气质不会改变, 这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城市人文景观包含着浓郁的人性因素, 将人民自身的意识、情感、意志、才能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于其中, 积淀着深厚的历史。中国古典园林中, 尤其是文人园居环境大都与自然山水结下不解之缘, 置身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与美丽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相互烘托、相互映衬、相互交融。自然景观因人文环境的点缀、烘托而富有了人文魅力和文化内涵, 人文景观也因自然风光的陪衬而更富诗情画意。

2. 古典文人园居环境的人文特色

由于中国文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独特群体, 其思想、审美、居住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隐逸、高雅、闲情的生活情调。居住环境多以自然山水为蓝本, 通过筑山穿池, 竹木丛萃, 风亭月榭, 碧水回环等自然与人造景观与楹联、诗词等人文要素相结合, 以向往自然的精神欲求和诗情画意的意境审美为特征, 讲求“以形写神”, 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受, 以有限的空间, 表达无限的意象。这些文人雅士或急流勇退、或仕途失意, 就是这山水林泉的自然秉赋给了他们拂拭心灵的机会和场地,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从而精神旷达以至心无牵挂, 追求一种人格的自我完善和心性的自足自由。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序中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便是它最高的概括。“良辰美景”作为文人园居客观环境基础, 其追求并非是“堆金砌玉”的奢华环境, 更多的是“明月清风无须一钱买”的自然质朴的环境。有了良辰美景, 才能够实现文人园居生活赏心乐事的精神追求。

3. 黄庭坚与宜宾流杯池公园的渊源

黄庭坚, 字鲁直, 号山谷道人, 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著名大诗人、大书法家, 因仕途受挫而谪居戎州 (今宜宾) , 前景迷茫而又满怀忧患。于是, 在宜宾城北岷江之畔的风景秀丽之地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流觞曲水”意境, 凿石饮水为池, 故而得名“流杯池”。这块长不过100米, 宽不过10丈的小微“风水宝地”堪称景观奇迹:前临岷江, 左倚天柱山, 一巨石如鬼斧神工从中劈裂, 形成一道东西走向的天然峡谷, “流杯池”依峡谷之势凿于谷底中部, 呈九曲形, 四周置石凳, 谷底小溪经九曲盘池后没入石缝之间。谷顶古树虬根, 盘龙错节, 蓝天一线, 遮天蔽日;谷底池水清洌, 微波轻漾, 景色幽静。还在谷口修建一楼, 名“涪翁楼”, 作为读书小憩之所。对于仕途受挫人生失意的黄庭坚而言, 这里远离尘嚣, 远离凡俗;在这里, 终于可以“闲时看云心不系, 有时望月夜也闲”;“回归自然, 回归自已”, 以山水为友, 与林泉相乐, 于“曲水流觞”的意境中“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互相酬唱, 觥筹交错, 磨砺诗歌。于此风雅情境之中, 黄庭坚留下了《安乐泉颂》, 《苦笋赋》, 《荔枝绿颂》等华章传于后世。

流杯池因黄庭坚而得名于世, 后人为纪念黄庭坚, 相继在流杯池周围修建了“涪翁亭”、“涪翁楼”、“山谷祠”、“吊黄楼”等建筑。历代文人学士莫不前往凭吊观览, 在池壁上留下甚多墨迹, 杜甫, 苏轼, 陆游皆有诗文携刻于此。明正德年间监察御史卢雍《游涪翁洞记》中有“岩颠笔体自纵横”之句, 可见题刻之多。今尚存有诗文题记近90幅。这些石刻题记, 历宋、元、明、清各代, 尽楷、行、草、隶、篆诸体, 或遒劲浑厚, 或刚健隽永, 各呈不同的艺术风格, 如龙飞凤舞, 跃然于壁间。目前, 流杯池及其石刻已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已经成为宜宾城区极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和历史文化公园。

4. 黄庭坚对当代城市人文景观的设计启示

4.1 生态融合人文

宜宾流杯池的自然山水条件得天独厚, 几块大石高耸成山, 断崖成隙, 或斜倚探倾, 或低伏静谧, 峡谷开合有度, 空间高低错落。石顶树木葱茏, 石脚碧水环绕, 形、声、影、景浑然天才。其“流杯池”的命名, 入峡谷两边的楹联, “曲水流觞”的地景, 峡谷两侧雕刻与黄庭坚手书“南极老人无量寿佛”真迹, 不仅是点缀空间环境的精美艺术品, 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 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丰富, 体现了宋代文人造园的老庄哲学与佛教思想——“道法自然……”, 看似自然的山水风景, 却融合了诗人的内心情怀, 仿佛又联想到了这位怀才不遇内心寂寥的诗人的艰难处境与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 在这片小山小水的林泉之间, 宣扬了黄庭坚的人生哲理与独特心境。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 如杜甫, 苏轼, 陆游皆有诗文携刻于此。既是珍贵的艺术品, 又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如今, 置身在宜宾流杯池景点中的的九曲池旁, 仿佛昔日名士在此佳会, 曲水流觞, 引颈赋诗。时至今日, 流杯池公园还每年举行把酒吟诗的民间活动, 以繁荣流杯池的诗词文化与市民的文娱活动。

如今的城市景观不仅强调景观的表面作用 (停留, 聚集, 控制等) , 更需要通过研究地域的文化、历史、人们的生活方式, 以植物品性, 小品形态, 空间布局, 图案意义, 文字点题等方式赋予城市景观更深刻的含义, 真正让自然与人文相融合, 在山水自然的灵性中传递出时代所需要的情感世界与精神价值。

4.2 诗意荟萃闲情

王羲之用一篇横绝书法史的《兰亭序》, 让绍兴会稽山下的小镇扬名天下, 也让“曲水流觞”的情境意象深深的扎根于人们的心理。宜宾流杯池优美的自然生态与地理条件对黄庭坚赋予其诗意闲情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断崖成隙, 碧水环绕, 从谷底到崖壁顶, 婉延台阶而上, 几个平台错落其间, 时而掩映于林中, 时而浮现于枝间, 时而宽敞平缓, 时而临崖高悬。涪翁楼台建筑位于谷口, 半掩于林木之间, 半显于峡谷空地, 它巧妙运用水、石、花、建筑来构景布局, 采用“巧于因借”, “漏窗透影”等手法, 空破空间, 讲究景深和层次, 真可谓以画设景, 以景入画, 寓情于景, 寓意于形, 以情立意, 以形传神。尤其峡谷中开合有度的空间格局与蓝天一线的立体画面, 在一年四季阴晴雨雪的不同季节时分中分别会呈现各不相同的优美景象, 诱发不同人心中的诗情与画境。还有借助入峡谷两端的对联与崖壁上的不同时期的诗词, 对这块“风水宝地”进行点缀、生发、渲染, 使人于栖息游赏中, 化景物为情思, 产生诗画意境美。

在当前城市充满喧嚣与压力、浮噪与疲惫的大环境中, 能置身这样的“世外桃园之境”, 无论休闲漫步还是怀古探幽, 都是这座城市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环境福利。虽然现时代的时空环境与黄庭坚所处时代已完全差异, 城市高楼大厦与车流人群之间难得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与独立的空间条件, 但宜宾流杯池公园这样的文人园林环境, 其情感化的文化氛围, 人性化的空间尺度以及优美的自然景观形象是值得当代规划设计师们研究的借鉴的。营造闹中取静, 诗情与画境天然一体的城市山水, 既可满足可游可赏的功能需求, 更是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们的心灵良药。

4.3 可持续发展

星移斗转, 世事沧桑。黄庭坚远离宜宾已近千年, 他所建造的“流杯池”景点, 不但没有被历史岁月所淹没, 仿佛是一粒种子, 随着时间的流逝, 它却在惭惭扩展其文化内涵的影响力。更在后世一代一代的努力下不断扩建与完善, 进而成就了今天的流杯池公园。在流杯池巨石东面阴刻有黄庭坚手书“南极老人无量寿福”八个六尺见方大字, 笔力苍劲, 体态浑厚;明代状元杨升庵写的“胜概”二字, 每字径70公分, 气势奔放, 雄浑挺拔。冀宣明的“气象要高旷, 不可疏狂;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 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着识见。有作为者, 定自不凡。”这幅书法气度恢宏。挺拔秀美, 从文义看, 可算是处事为人的箴言。80年代以后, 书法名家张大千, 张爱萍, 黄宾虹, 包弼臣等人墨迹也先后镌刻于地。

走进宜宾流杯池景点, 仿佛置身于天然的诗词博物馆中, 既有灵秀的生态环境, 又有滋养心灵的人文臻品, 一代一代, 一年一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 宜宾流杯池一定会如同有生命力岩壁上的古榕一样, 枝繁叶茂, 根曲盘虬, 无限生机, 相信会有更多的名家作品加入这场文化的盛宴。

随着城市的扩大, 新兴城市景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市里, 但有多少能够像黄庭坚建造的流杯池景点一样成为时代的经典, 能历经岁月的洗礼, 依然闪烁人文精神的光辉, 并受到后世人们的尊重与喜爱并可持续的发展, 这是规划设计和主宰一方城市建设的管理者们的重要研究课题。

总之, 每一所名人故居或文人园林都有一段奇妙的历史。对于所谓“过去”的东西越来越少的今天, 黄庭坚所建造宾宜宾流杯池园居环境虽然是古代自给自足经济的反映和产物, 但它作为传统居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体现出现时代所需求的人文价值。对解决当下城市景观与居住环境的文化缺失问题会有积极借鉴意义。

摘要:城市人文景观是城市历史与城市灵魂的重要载体, 其长期积淀的精神和文化气质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精神价值所在。本文以黄庭坚谪居宜宾时所建造的流杯池园居环境为研究对象, 重点分析其环境中的人文特点对当代城市人文景观的借鉴与影响作用, 比如, 生态融合人文特点, 诗情画境特点, 可持续发展特点等对当前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建构城市景观文化认同的心理归属感与场所精神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黄庭坚,城市,人文景观,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瑶, 等.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色[J].园林文化与历史, 2010 (8) .

[2]焦杨超, 李冬.宋代文人与造园[J].长城, 2010 (10) .

[3]赵慧.宋代文人住居中的审美情趣[J].装饰, 2010 (12) .

城市贡献 篇8

今年恰逢伊顿进入中国20周年, 以此为契机, 伊顿精心准备并推出白皮书, 希望积极促进社会各界有识之士, 共同提供创新思维、技术与资本投入, 为中国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目标提供解决之道。

伊顿亚太区总裁何钦鸿在当日举办的“合作共赢:能源和城镇化高峰论坛”上强调, 面对全球严峻的能源和环境趋势, 伊顿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内容纳入到伊顿全球和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 不断开拓新兴市场和新的市场机遇, 把公司打造成能源效率和动力管理领域的领袖型企业, 持续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何钦鸿表示:“展望未来20年, 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引擎, 但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未来不断加快城市化发展中如何应对能源匮乏的挑战。能源挑战和城市化发展相依相存, 如何有效缓解能源压力、协调经济关系, 确保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挑战。作为全球领先的动力管理企业, 伊顿始终关注社会发展大趋势, 力求通过多渠道多角度推动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合作, 共同倡导推进能源创新, 提高能源效率, 不断寻求助力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解决方案。”

“合作共赢:能源和城镇化高峰论坛”由伊顿和BSR共同举办,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和代表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和挑战作深入探讨, 推广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多方合作的经验。

《能源创新及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白皮书》从分析社会发展宏观大势入手, 将目光锁定在人类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这一巨大挑战上面, 进而阐释在迎接挑战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如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公众和媒体各自的角色与任务, 同时特别回应了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和能源创新即提高能源效率的迫切性与实践路径。以伊顿如何支持建设可持续性的城市为例证, 通过绿色建筑、智能交通、绿色数据中心、低能耗家庭、高效工业、绿色工厂、绿色照明、可再生能源等维度来呈现能源创新的诸多努力和无限可能。

自从1993年进入中国并在山东济宁设立首家生产企业以来, 伊顿始终秉承创新进取、正当经营的理念, 不断兑现助力中国社会发展的承诺, 旗下主要业务部门均在中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已拥有28家工厂和5个研发中心, 员工人数超过18000人, 并与多所科研机构及高校合作开展研究。

上一篇:建设树种下一篇:钢筋混凝土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