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贡献力

2024-07-12

档案贡献力(精选4篇)

档案贡献力 篇1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社会变革速度加快的今天, 档案工作的实践对象和范围都在不断扩大, 内容更加具体, 档案在促进社会进步, 特别是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较以往尤为明显。其中,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档案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平台, 档案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大有可为。

一、相关文献回顾

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详细描绘了发展蓝图, 具体内容包括发展基础、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建设和谐中原、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和开放合作、创新“三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规划实施保障[1]16。中原经济区翔实细致的发展规划是本研究深入进行的现实依据。

1. 档案服务区域经济。

目前, 关于档案对区域经济建设贡献的论文较少, 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档案”并含“区域经济”共搜索文章2篇《档案工作服务区域经济》、《浅谈档案工作服务区域经济》, 但这几篇文章并没有深入研究档案对区域经济建设的具体内容, 只宏观介绍了档案工作可以服务区域经济, 缺少翔实的案例来说明问题。可见, 从区域经济的视角研究档案贡献力的文献较为匮乏, 内容也略显单薄。归根结底, 区域经济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档案对区域经济建设的贡献可以参照档案对经济建设贡献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这方面的理论和实际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档案”并含“经济建设”共搜索到文章42篇。在这些文章中有涉及档案工作与经济建设的互动关系、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途径以及专业档案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例如城建档案、地质档案等。这些文献中相当一部分对本研究有借鉴作用。总体上,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较为缺乏, 但是这也客观反映出此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 档案贡献力。

在档案贡献力方面, 冯惠玲[2]4教授认为档案是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同能源、材料资源并列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 其中能源、材料资源可以合称为“物质资源”。物质资源主要作用于物质生产、生活等领域, 产生直接的、可以量化的经济效益, 有时也会对社会发展的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但一般是间接的、次要的。而信息资源则可以作用于包括物质生产在内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可量化的或不可量化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档案信息资源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全方位的、不可替代的综合贡献力, 具体分为国家利益的捍卫力、档案信息资源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力、社会进步的保障力、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的促进力。同时认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概括为两个并举, 三个结合。档案贡献力提升是指通过对经济区内现有档案基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法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以符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现阶段对档案基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以及法律资源分别开来进行研究的较多, 但是将四者视为整体对某一区域经济的发展文章还没有, 也没有将其与档案贡献力联系在一起。因此, 在这一问题上的深入研究是突破点。

综上, 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经济的研究较为成熟, 但少有对档案在某个区域经济建设中的贡献力提升进行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促进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未来几年内, 河南各行业必将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中心。因此, 档案部门也应以服务大局为工作重点, 发挥档案在经济建设中, 特别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参考咨询的重要作用, 实现经济增长与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双重目标。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档案贡献力提升

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 档案在中原经济区开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 从全新的视角来研究档案价值理论、档案利用理论以及档案资源建设理论, 以区域经济建设为平台, 将这些理论有机融为一体, 便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档案贡献力。在中原经济建设中, 档案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多方面彰显着独具特色的贡献力。通过对中原经济区的档案信息资源、基础资源、人才资源以及法律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实证性研究, 分析当前影响档案贡献力的因素, 探讨对中原经济区内的档案信息资源、基础资源、人才资源以及法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全面快速提升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档案的贡献力。

1. 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档案贡献力的需求分析。

主要从政策制定、经济建设、历史记忆等方面分析对档案贡献力的需求;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分析档案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贡献力的体现。

2. 提升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档案贡献力的途径。

对中原经济区的档案信息资源、基础资源、人才资源以及法律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实证性研究, 分析当前影响档案贡献力的因素, 探讨通过对中原经济区内的档案信息资源、基础资源、人才资源以及法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全面快速提升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档案的贡献力。

3. 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下, 探索档案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贡献力的提升策略。

(1) 建立档案贡献力的测度模型。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档案的贡献能力、力度或力量。 (2) 在区域经济视角下审视档案利用。在区域经济的视角下来分析、验证档案对于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贡献, 在政治、经济、文化、民生、教育、旅游、对外合作等诸多领域中分析、归纳, 呈现档案贡献力。区域经济建设给档案的利用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 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契机[3]4。因此, 这一创新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3) 设计中原经济区档案贡献力提升的途径。2012年11月, 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 (2012—2020年) , 中原经济区的开发正式纳入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现状, 在我国十多个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区域经济中具有典型性。中原经济区档案贡献力提升是指通过对现有档案基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法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以符合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要求。

三、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档案贡献力的价值体现

1. 实践价值。

区域兴则国家兴, 区域经济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近年来, 从东部、南部沿海地区到中部、西部、东北地区, 区域发展规划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如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等, 已呈现多极发展、齐头并进的态势, 我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正在逐渐成型。2012年11月, 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 (2012—2020年) 。中原经济区是以郑州都市区为核心、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 地处中国中心地带, 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 地理位置重要、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 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中原经济区范围包括河南全省18个地市及山东、安徽、河北、山西12个地市3个县区。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全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 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规划指出提升郑州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 建设郑州都市区及郑州航空经空综合实验区, 将郑州定位为立足中原、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国际化航空大都市。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 档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 档案可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决策提供信息, 支持各项决策符合现实、切合实际, 使其适应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其次, 档案可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各项具体工程的实施提供信息帮助, 如在区域整体规划、交通建设等领域。再次, 档案可为经济区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最后, 档案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历史过程的见证, 可以真实记录这一历程, 为国家保留宝贵的历史资料,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经验也可以为其他区域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2. 理论价值。

档案, 自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为社会服务是其永恒不变的使命。档案是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失的一个必要条件, 是宝贵的信息因子。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已经形成, 档案服务社会的范围扩大, 提供利用的内容更加具体。在这一社会背景下, 档案提供利用实践范围的不断扩大与内容的具体并没有改变档案为社会服务这一属性, 相反, 档案服务社会这一属性在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反而更加具体, 作用更为突出。

因此, 档案必须在立足于实际的基础上, 审时度势, 时刻关注时代的前进步伐和社会发展的脚步, 奋勇当先, 勇于挑战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不失时机地利用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 探索研究档案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贡献力的概念、组成要素、测度体系以及贡献力需求分析和贡献力提升的途径等内容是顺应“区域兴、国家兴”的区域经济大发展的需要, 也是完善档案学理论的需要。

摘要:本文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着重研究档案对中原经济区发展与建设贡献力问题, 特别是研究档案贡献力提升的途径, 使档案工作如何能最大限度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 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档案服务,档案贡献力

参考文献

[1]耿玲玲.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2 (1) .

[2]冯惠玲.关于“十一五”档案学科发展的调查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若干设想[J].档案学研究, 2010 (5) .

[3]王国振.建立中原经济区专题档案的思考[J].档案管理, 2011 (3) .

谈《哲匠》艺术论与贡献力 篇2

一、艺术贡献力的四个关键点

徐老师倡导生命的样式永远都是神奇与尊贵,艺术家要体现爱与智慧的流动与渗透。依此,他为时17载完成200多件栩栩如生的枯木、石头、漆画与斯氏肖像画等四类作品,其艺术力体现为以下四个关键点。

1.静默谦卑的艺术创作。创作需要老老实实地匍匐在大自然面前,长时间、持续地静观、默察、劳作,激发“触景生情”这一天性,促成存在与记忆互动、共振与交响,所以,能在纵横交错、层层叠叠的枯木纹理中发现神奇的曲线和由神奇曲线所构造的生命样式。从事艺术创作先要有一种虔敬的人生态度,进而由这种人生态度生成探索与发现的精神境界和状态。因此,“破解曲线的秘密,从谦卑开始吧!”

2.激发“触景生情”的天性。有机天性是人天生具有的品质和特点。视觉、记忆与存在互动产生情感,即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是艺术家深入存在的不二法门。艺术家要带着“发现”和“期望”的目光静观、默察、搜索……持续地静观、默察、搜索……以激发“触景生情”的有机天性,进而深入存在。对存在艺术家永远年轻有为、永远热泪盈眶、永远激情满怀地劳作、凸显,谨慎地实现着主观与虚无的对话,适可而止地谨防着“预设”对“期待”的渗透和影响,恰如其分地体现出适度原则。

3.唤醒隐意识记忆。自然美不是艺术,因为自然美中没有人的精神现象。艺术是人类的游戏,它依靠一个具体的存在物,激发创作者“触景生情”这一有机天机,唤醒其隐意识中的存在物印象,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真善美的精神现象,使艺术家打开隐意识大门,唤醒隐意识记忆,实现艺术家的“至高任务”。这只能建立在艺术家表里如一的至真、至美、至善与至慧的积淀之上。

4.发现存在的奥秘与秘密。“存在屹立在高山之巅,如果你想接近他,认识他,模仿他,你只有老老实实一刀刀、一笔笔地剥离、凸显、抄录。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而上!”存在的基本内涵是时空统一,深入存在的艺术论强调创作过程中的主观服从客观。“假智慧比愚蠢更可怕”,头顶上沉甸甸的达摩克利斯剑寒气逼人!因而在存在面前要反复修改,降低调门,调整词频,放慢节奏,谦虚一些,再谦虚一些……确如苏格拉底所说:“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什么都不知道。”深入存在,触摸存在,最终发现存在的奥秘与秘密。

二、关于艺术论的八个着力点

徐老师强调艺术家的任务是把客观存在本有的美以自然的方式呈现出来,即“为无为”,即顺应自然。他说:天提供一个具体的存在物,人提供一个精神现象,如若这个具体的存在物与这个精神现象相通和统一,即“天人合一”。真正的艺术家要能发现客观存在本有的美。为此,艺术家的艺术论探索需依据以下八个着力点。

1.继承传统,遵循“艺术模仿自然”的原则。“我们走进了大自然,走进了未知世界,我们努力地推开了一扇门,发现里面还有一扇门……如果能继续走进去,里面肯定还有门,一定是永无止境。”

2.艺术创作是智慧游戏,乐趣在于探索并发现存在中的未知奥秘和秘密。艺术创作是智慧游戏,创作者需寻找途径,深入存在,探索并发现存在中的未知奥秘和秘密。艺术家的全部努力仅仅在于看见这个点,扩大这个点,扩大一些,再扩大一些……仅此而已。如果我们能静观默察流动与渗透的轨迹,我们一定会在流动与渗透的轨迹中看见神奇的曲线构造的生命样式所持有的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奇异现象。如同生命的样式,我们的流动与渗透的轨迹中会看到山、水、花、鸟和人、神、鬼、兽,会看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它们不仅洋溢着生命的激情,而且具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我来了,我就是”的王者风范。

3.作品体现的思想无他,俱是老子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核心的概念是“道”与“无为”。道即规律,是法则,是途径。首先,道是宇宙的本体,即宇宙中最根本的存在。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有独立而不变的恒久性。其次,道是一种规律,它支配着世上万事万物,支配着一切事物变化的过程,并引发出“无为”“无争”“贵柔”和顺其自然。

4.哲匠能做会说,具有培养天才的超能力。哲匠即智慧的工匠。哲匠用生命诠释“夕阳无限好,老人是个宝”的谚语。他遵循哲理进行运作,达致尽善尽美境地。哲匠能做会说,具有培养天才的超能力,并身体力行,效果显著。

5.长时记忆也许是创作的一项重要依靠,同时对艺术家来说具有三大问题。也许长时记忆是创作的一项重要依靠,尤其是当艺术家步入晚年,长时记忆可能在创作中发挥巨大的功效。但长时记忆是意识的产物,不是客观存在。长时记忆中的存在物的印象不能与存在互动;不能深入存在;不能与真善美的精神现象相通和统一。长时记忆对艺术家来说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成本太高:艺术家需要把瞬时记忆、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系统;把记忆深刻地烙印在大脑中永不忘记;为长时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与备用性”耗时费力。二是长时记忆短缺存在物的细节。但细节是生命的特征,是存在的重要属性,没有细节的东西不是存在;没有细节的艺术是伪艺术。三是长时记忆中的存在物的印象是虚假的,不真实的。

6.隐意识中有假恶丑的精神现象和理念,但自然本源的真善美与之互不往来。隐意识中有假恶丑的精神现象和理念。“人的有机天性有善也有恶,警惕,魔鬼与坏人随时随地都在引诱我们激发恶的有机天性……”隐意识记忆存在沉睡于隐意识中。自然本源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互不来往,毫不相干,完全、彻底地排除了异化、改造和污染。

7.隐意识记忆中的存在物印象数量庞大,它唤醒隐意识中的精神现象。非理性的作用巨大,它使感性上升为理性。隐意识是没有被觉察、在主体中隐藏着、在意识之外,并不依赖于意识,并与人类的认识活动息息相关的庞大客体,是隐意识记忆中的存在物印象。它是客体存在,数量无比庞大,存在大量真善美的精神现象和理念。

8.进行艺术创作要具有三大必要条件,即静观、默察与劳作。存在在前,记忆在后,眼睛在中,静观、默察与劳作是存在和记忆发生互动、共振与交响的枢纽与中介。在静观、默察与劳作过程中,隐意识记忆被唤醒,非理性深入了存在,由此现实的艺术品就成为永恒的美与智慧的佐证。

参加此次研讨会,我感悟到艺术创作的真谛。艺术必须同时具备存在和真善美的精神现象这两大要素。我在今后的工作中面对教育就要如同进行艺术创作,要努力促使教育回归本真,在工作中真正践行尊重教育个体的宗旨,期待并引导教育过程产生育人成长的神奇力量;对教育个体永远满怀期待,永远满怀真情;对从事的教育事业永远虔诚勤勉,不懈地探求助人发展的内在规律,向着实现教学正能量的方向前行。

档案贡献力 篇3

1 畜牧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畜牧业作为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既体现在它在农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也体现在它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间具有很强的关联作用, 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投入产出系数和行业投入产出乘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行业投入产出效率和对国民经济带动能力。根据新疆2007年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每五年编制一次, 现无最新资料) , 在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基础上, 计算得出新疆畜牧业和其它主要农业生产部门的影响力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投入产出系数:

行业投入产出乘数:

式中:TRCCj—第j部门的投入产出系数;Xij—第j部门所消耗的第i部门产品和服务数量;Xj—第j部门的总投入;HYTRCCj—第j部门的行业投入产出乘数;HYCCj—第j部门的行业产出乘数。

从农业各部门投入产出效率来看, 畜牧业投入产出率最高。根据2007年新疆12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 对农、林、牧、渔各业投入产出系数进行计算, 结果表明, 1个货币单位的畜牧业中间投入可创造2.6178个货币单位畜牧业产出 (即产值) , 同时创造1.6178个货币单位畜牧业增加值 (即GDP) , 而种植业、林业和渔业的每1个货币单位中间投入可分别创造2.3020、2.2732和1.8921个货币单位产出, 同时分别创造1.3020、1.2732和0.8921个货币单位增加值。

注:根据2007《新疆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

从农业各部门对国民经济带动能力来看, 畜牧业部门具有一定的带动能力。根据测算, 1个货币单位的畜牧业总产出可带动其他部门1.1458个货币单位总产出, 其中带动农业部门0.1573个货币单位产出;而1个货币单位的种植业、林业和渔业的总产出可分别带动其他部门0.9446、1.3939和1.2596个货币单位产出, 其中对农业部门的带动能力分别为0.0043、0.0194和0.0304个货币单位。表明畜牧业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

从农业各部门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效率来看, 畜牧业的带动效率最高。据测算, 1个货币单位的畜牧业中间投入, 可诱发5.5285个货币单位的社会各行业总产出, 其中:直接创造的畜牧业总产出为2.6178个货币单位, 带动其他部门总产出2.9107货币单位, 其中带动农业部门产出0.4117个货币单位;而1个货币单位的种植业、林业或渔业部门中间投入可诱发的社会各行业总产出分别为4.9519、3.5122、3.9468个货币单位, 其中:直接创造的种植业、林业和渔业总产出分别为2.3020、2.2732、1.8921个货币单位, 可带动的社会各行业总产出分别为2.6499、1.2389和2.0547个单位, 其中带动农业部门产出分别为0.0099、0.0442和0.0575个货币单位。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无论是根据投入产出系数还是行业投入产出乘数评价, 在新疆农业部门中畜牧业部门投入产出效率最高, 对国民经济的综合带动能力最强, 对整个农业部门的带动能力也最强。这主要是因为畜牧业对中间产品需求水平较高, 从中间需求方面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有较大的带动作用。因此, 为了保持新疆国民经济的供需平衡和产业协调, 当中间产品供给能力充足时, 应加快畜牧业的发展, 以带动国民经济各部门快速发展。

2 畜牧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畜牧业不仅对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同时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牧民收入, 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也有重要的作用。新疆是我国的畜产品生产大区, 畜牧业对于农牧民收入的影响较为明显。2012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6393.70元, 其中来自畜牧业纯收入为553.95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7%。同期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7916.58元, 其中牧业收入440.97元, 占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中的比重仅为5.6%, 可见新疆畜牧业对提高农牧民收入的贡献作用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笔者选择新疆的畜牧业产值与农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两项指标 (表2) 研究畜牧产值与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

数据来源:《2013年新疆统计年鉴》。

建立回归模型:

其中:

Y—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为畜牧业产值;B—为畜牧业产值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弹性系数。

通过SPSS软件计算, 得到具体模型及检验参数如下:

结果表明:畜牧业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增加0.943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畜牧业发展对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同时, 随着新疆现代畜牧业的加快推进, 新疆畜产品销售对农民人均牧业收入增长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2年, 新疆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出售畜产品73.79㎏ (2011抽样调查数据) , 比2002年增长33.3%。同时农村居民家庭牧业收入也由2001年的525.71元增长到2012年的1965.10元, 增加了1439.4元, 增长2.7倍;其中, 出售牧业产品的收入1667.49元, 增长2.2倍。这表明畜产品销售量增加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是农村居民家庭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3 新时期新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养殖, 提升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

一是启动《新疆新增1000万只出栏肉羊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规划》, 加快肉羊产业发展。紧密围绕关系肉羊产业发展的肉羊高效增产、游牧民定居肉羊圈养舍饲半舍饲、饲草料供给保障工程建设。二是将自治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学生饮用奶计划”有机结合起来, 作为自治区重点民生工程予以强力推动。三是加快推进特色猪禽产业发展。扶持猪禽良种原种场、扩繁场建设及南疆地区和牧民定居区养禽业发展, 缓解区内牛羊肉供给偏紧的局面。四是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在实施好国家和自治区畜禽养殖小区建设项目的同时, 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农牧企业、养殖大户新建、改建畜禽规模养殖场, 逐步解决畜禽养殖规模小而散的局面, 形成集中连片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新格局。

3.2 优化畜群、畜种结构, 实现畜牧业养殖提质增效

一是加快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和养殖企业从疆外引进优质高产生产母畜, 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新疆牛羊能繁母畜比例取得较大的提升, 增强牛羊产业自我发展能力, 提高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 增加农牧民养殖收益。二是着力提高畜禽良种化水平。以“畜禽良种工程”为载体, 以国家良补政策为引导, 整合现有资源, 完善畜禽种源生产、良种推广、监督检测、科技支撑四大体系建设, 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力度, 提高群体质量, 增加个体产出效益。

3.3 启动实施草原畜牧业转型示范工程

充分发挥定居点集中连片优势, 大力推行“牧繁农育”的发展模式, 积极推行草畜一体化经营, 支持牧民以草场、土地、牲畜折价入股成立草畜联营合作社, 扶持建设一批以牛羊养殖育肥、特色养殖、饲草料种植等为主的, 产业带动力强、特色鲜明、绿色高端的现代化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 力争到2015年牧区70%以上牲畜实现冷季舍饲。

3.4 强化科技兴牧工作, 提高畜牧业科技贡献水平

一是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养殖企业联合开展畜牧业生产技术配套组装的研究, 扶持畜牧业生产技术试验、示范和培训基地建设, 结合畜牧业实用科技知识进村入户工程的实施, 加快畜牧业先进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二是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充分发挥区内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优势, 积极推进畜牧业经济发展战略政策研究与咨询、畜牧业产业发展技术支撑等方面的工作, 为现代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支撑。三是加大投入力度, 加快普及畜牧业科学技术和科技知识, 提高广大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的能力和水平。

3.5 加快经营体制创新, 营造畜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加大畜牧业金融信贷支持力度。认真做好自治区畜牧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 不断扩大畜牧业政策性保险的范围和种类, 多措并举, 减少畜牧业经营风险。二是加快推进国有牧场改革和发展。三是正确引导市场预期, 有效抵御畜牧业市场风险。加快推进自治区畜牧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 为自治区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提供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巴特尔.推进新疆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进程的思考[J].中国牧业通讯, 2011, (01) :21-23.

[2]戴健, 刘晓媛, 苏武峥, 等.新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及指标体系研究[J].新疆畜牧业, 2004, (03) :5-9.

[3]付国兵, 张丽明.畜牧业产业化与现代畜牧业[J].中国牧业通讯, 2010, (06) :35-40.

[4]巴特尔.推进新疆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进程的思考——再认识新疆畜牧业产业化经营问题[J].新疆畜牧业, 2010, (11) :15-17.

[5]朱新权.新疆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中有关问题的思考[J].新疆畜牧业, 2004, (03) :33-36.

[6]王惠, 杨奎花.新疆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 (16) :45-46.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贡献实现研究 篇4

1. 明确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贡献目标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贡献的工作起点在于高校档案工作部门权利、义务、责任的严格划分确定, 制定明确具体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贡献目标是有效开发利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工作所需。因为只有明确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贡献目标, 在高校档案工作中才能合理有效配置档案资源, 确定档案工作优先顺序, 明确档案工作人员责任制。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贡献目标确定还可以有效规避高校档案工作部门绩效考核中的预算收入考核缺陷。如,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贡献不同效用的价值更多的是无形的, 但是高校学生能够准确回答高校发展历史等相关问题时, 那么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价值是贡献实现的, 是可以统计评价的。

2.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可持续贡献理念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可持续贡献的着眼点是能够持续性的开发利用高校档案不同载体的信息资源。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 需要综合考虑高校档案的完整性、有效性, 及其载体形式变更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因此,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可持续贡献的关键在于能够对高校档案不同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进行转移、整理。目前, 我国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可持续贡献问题在于高校档案传统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并存, 传统纸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主要依托纸质载体进行开发和输出, 其优势在于可以在较长时间段内, 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获取利用, 具有较高的可持续性;电子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则需要依托现阶段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进行开发利用, 这就需要利用电子形式对高校档案进行转移、整理, 以电子文件形式呈现利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

3. 扩大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覆盖范围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贡献实现, 要集中资源做好高校档案收集整理工作, 凸显高校档案文化内涵, 为做好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贡献夯实基础。严格参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规范》规定要求, 对高校档案材料进行鉴定、编目、保管、统计等工作, 做好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检索工作, 便于广大师生能够快速查阅。打造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环境, 创设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场所, 让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发挥价值效用, 收集高校名人名事档案, 收集整理高校典型案例, 挖掘档案详实材料, 捕捉高校名人闪光点, 以多样化的灵活方式建立高校名人、校友真实档案, 还可以设置相关教学科研活动, 让广大师生在接触高校档案时, 受教学科研过程的启迪, 吸收档案资料经验, 切实提升师生科研能力, 不断创新学习。高校档案还可以依托门户网站, 开设高校档案和读者之间信息互动的平台, 结合读者的信息资源需求, 针对性的推送信息资源服务, 提升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贡献。

4. 结合新型媒介传播高校档案信息资源

现阶段, 我国信息网络的发展进步, 使得人们社会交际媒体和网络均发生极大变化, 进而影响人们获得信息资源的方式和渠道。高校档案信息资源长期以来处于高校管理工作的边缘, 过去仅仅是传统意义的保存意义, 现阶段高校广大师生更愿意利用互联网等新型媒体获取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同时, 这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工作人员也提出新要求, 需要同步更新信息资源, 提供便捷的社交服务方式。现阶段, 国内部分高校也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介形式向外界宣传推广高校档案机构, 向外界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如, 利用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型媒介传播形式, 将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向外界读者发布, 不仅符合现阶段外界读者查阅信息资源的习惯, 也将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推向日常媒介运作中, 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贡献。

现阶段, 我国很多高校档案管理是闭关而治的独立运营管理思维, 更多的是将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看作单一资源对待的, 并没有充分发挥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不同效用价值功能。本文从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等不同效用价值出发, 明确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贡献目标、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可持续贡献理念、扩大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覆盖范围、结合新型媒介传播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四方面入手, 深度挖掘高校信息资源文化价值内涵, 充分发挥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教育功能, 快速和社会信息时代接轨, 打通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贡献实现路径, 创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网络, 覆盖高校价值功能体系, 充分发挥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贡献功能。

参考文献

[1]那旭明.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特点的新认识[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 .

[2]于晓庆.浅谈档案信息资源贡献力论述的几个问题[J].档案与建设, 2013 (1) .

上一篇:稳定长期下一篇:运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