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分析

2024-10-24

贡献分析(精选12篇)

贡献分析 篇1

摘要:本文分析物流标准化贡献问题。从物流企业竞争力、物流行业管理效益、外部性社会效益三个方面, 论述了物流标准化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推广物流标准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物流标准化,核心竞争力,标准化贡献

物流标准化要求把物流业当作一个大系统, 把物流业内部各个环节作为其中包含的子系统, 进行统筹安排, 从而使大系统和各个子系之间协同一致, 获得最佳运行秩序, 实现最大经济效益。物流标准化是在国外发达国家兴起的, 近年来, 我国在物流标准化的制定和推广上, 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国家制定了物流标准化政策, 许多大型物流企业都已开始执行这些政策。但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主要是许多中小物流企业对物流标准化重视不够, 使这些政策推广受阻。其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一个重要原因, 是因为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物流标准化的巨大贡献。因此, 本文拟对物流标准化贡献问题做些专门分析。

一、物流标准化的三大贡献

那么, 物流标准化具体有哪些贡献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这就是: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提高物流行业管理效益、提高物流外部性社会效益。

1、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

物流标准化可以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 这体现在物流企业品牌竞争力、物流员工整体素质、物流企业客户服务上。

首先, 一个好的品牌, 不只是企业商标的名称, 还是客户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一种信任。这种信任不是企业一朝一夕形成, 而是企业在长期的资源分配、文化建设中逐步形成的。所以, 标准化的执行, 可以使物流企业的资源配置、员工的服务质量,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保持稳定性, 使客户对产品更加放心、使企业品牌的公信力更强, 从而增加品牌的竞争力。

其次, 物流员工的劳动素质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企业整体氛围, 决定了企业决策的执行效果, 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标准化对于员工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 它降低物流员工的个体工艺差别, 增加员工之间的整体协调性, 使物流企业获得最佳的生产秩序和效果;标准化的约束力还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渗透到员工的日常工作和行为中, 提高员工的人文素质。

再次, 在物流企业客户服务上, 物流标准化可以使企业将运输、存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形成完整、高效的物流系统, 从而有助于物流企业将正确的物品, 在正确的时间, 送到正确的地点, 这是向客户提供相对于其他企业的更加优质的服务的前提。目前, 我国已形成包括包装、装卸、运输等运作职能在内的物流标准, 事实证明, 执行这些标准, 可以使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运送更加有序便捷, 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2、提高物流行业管理效益

物流标准化对于提高物流行业管理效益是十分重要的, 这体现在物流成本管理、物流质量管理、物流信息管理上。

首先, 物流标准化具有降低物流成本的作用。一是标准化规范了员工的作业, 从而减少管理成本。率先实行标准化的国家经验表明, 标准化在节约管理成本上, 其节约资金与所耗资金的比例分别为:日本10:1, 法国20:1美国50:1。二是标准化提高了通用物品的比重, 统一了物流材料的口径, 按照国家出台的《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和许多物流设备标准, 各类物流设备能够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共享, 加大了物流设备的再利用, 提高了设备使用率, 降低了新的购置成本。

其次, 物流标准化具有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作用。物流标准化渗透在物流活动的每个环节, 可将货物的质量误差降到最小, 将物流损耗和废弃物的排放也降到最低, 更好地满足物流客户和其他相关方面的需要。

再次, 物流标准化具有提升物流信息运行的作用。所有的物流活动都是依据信息开展的, 物流信息的顺畅, 可以保障物流系统顺利运行。标准化对于的现行物流信息技术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例如条形码的编码标准, 可以使条形码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符合标准的射频感应器可以极大加速信息采集速度。标准化的最大特点在于规范性、协同性、整体性, 可以把物流业的运作职能整合起来, 例如把包装、装卸、搬运、仓储、保管、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整合在一个管理系统之中, 便于对物流信息收集、整理、存储、加工和利用, 从而有效提升物流信息的运行。

3、提高外部性社会效益

物流标准化的外部性社会效益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物流业的服务具有领域宽、行业广、国际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 使物流标准化有利于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具有高端竞争优势和更大利润空间的产业结构, 从而达到上下游产业链的协调共进。另外, 物流标准化还有利于消除贸易障碍、扩大国际贸易。二是对减少事故。因为物流标准化可使设施设备的操作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 因而可以有效的降低事故发生率。事故问题影响深远, 特别对物流业来说, 关联行业众多, 一旦发生事故, 后果不堪设想。建立一个在现行环境中有效控制事故危机的标准, 健全各种安全检测标准体系, 可以消除事故隐患, 减少事故发生。

二、总结与建议

物流标准化对于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提高行业管理效益和外部性社会效益, 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 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广实施物流标准化政策, 让更多的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实行物流标准化呢?我们建议:

首先, 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的物流标准。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物流的高新技术也在不断在行业得到普及, 物流企业管理方式也在不断改进, 有很多已经显得相对落后标准, 从编制到现在还没有经过重新修改。特别在国际化的潮流中, 物流行业所涉及的对外业务也在不断增加, 国内标准和国外标准的不统一协调,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我国物流企业“走出去”, 更是急需进一步完善的。

其次, 要进一步加大推广落实的力度。长期以来物流标准存在着推广落实不足的问题, 截止到2009年底, 中国仅有737家物流企业通过A级物流企业标准, 而执行标准的企业数目较少, 极大地降低了物流标准化的贡献。因而, 要在推广落实上加大力度。一要在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设立相应的分技术委员会, 满足物流产业快速增长的需求;二要在各个不同的行业管理部门设立相应的机构, 发布一些与本行业物流相关的行业标准;三要加大物流标准化贡献的研究和宣传, 使人们真正认识到物流标准化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纪红任, 游战清.物流经济学.北京:机械出版社, 2007

[2]、王勇, 杨文慧.关于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参考.商业研究, 2003, (4)

[3]、李春田.标准化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贡献分析 篇2

对“苹果公司”贡献及影响

分析报告

2015年3月14日

对“苹果公司”贡献及影响的分析报告

对“苹果公司”贡献及影响的分析报告

一、“苹果公司”简介

苹果公司(Apple Inc。)是美国的一家高科技公司。由史蒂夫·乔布斯、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和罗·韦恩(Ron Wayne)等三人于1976年4月1日创立,并命名为美国苹果电脑公司(Apple Computer Inc。),2007年1月9日更名为苹果公司,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库比蒂诺。

苹果公司创立之初,主要开发和销售的个人电脑,截至2014年致力于设计、开发和销售消费电子、计算机软件、在线服务和个人计算机。苹果的Apple II于1970年代助长了个人电脑革命,其后的Macintosh接力于1980年代持续发展。该公司硬件产品主要是Mac电脑系列、iPod媒体播放器、iPhone智能手机和iPad平板电脑;在线服务包括iCloud、iTunes Store和App Store;消费软件包括OS X和iOS操作系统、iTunes多媒体浏览器、Safari网络浏览器,还有iLife和iWork创意和生产力套件。苹果公司在高科技企业中以创新而闻名世界。

二、“苹果公司”对互联网世界的贡献和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毋庸置疑,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人类的未来发展。这也就提出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如何更好的发展互联网,让人人都能够受惠于互联网的发展;二是如何安全、可靠的使用互联网,避免网络中的负面因素影响到互联网的发展和使用。这两个问题也将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首要考虑的问题。苹果公司的崛起和发展也同互联网密不可分,是互联网成就了苹果,同样也是苹果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苹果公司的发展促进了互联网自身的发展。

在1977年4月,苹果公司在首届西岸电脑展览会(West Coast Computer

对“苹果公司”贡献及影响的分析报告

Fair)上推出Apple II。Apple II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个人电脑。Apple II 型也首度拥有输出单声道声音的架构,使个人计算机不再是哑巴。然后在1983年苹果公司新型电脑Apple Lisa,这是全球首款将图形用户界面和鼠标结合起来的个人电脑。

当然,这样的例子对于苹果公司来说数不胜数,苹果公司领衔着一代计算机的发展,对于互联网来说,计算机是互联网的载体,而苹果公司,正是大大促进了计算机的发展。

2.苹果公司促进了大众对互联网的接触与使用。

原本互联网只是属于小众的产品,毕竟电脑是属于昂贵品,但是苹果公司在后来推出的iPhone手机,将移动互联网带入手机,开启了一个智能手机的新时代,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在手机上浏览互联网。.苹果公司对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做出贡献。

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盗窃以及手机内存有的网银支付等窃取等案件也越来越多发,人们的财产安全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正因为此,苹果公司在推出的 iPhone5S上加入了新的科技,带有Touch ID 指纹识别传感器,随着指纹解锁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手机都带有这个安全功能。

其实,苹果公司在不停的壮大互联网的内容,就好像手机的出现,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的概念,个人电脑的出现带来了pc端的概念。无论是指纹解锁,siri语音助手等等科技,这都是苹果公司以科技而闻名的体现,也正因为苹果公司不断的带来科技的创新,他们的各种产品与技术都给互联网的消费带了了很大的便捷性,使得互联网距离我们不再遥远,也给这个时代的进步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使得互联网本身成为了一门科学。

三、对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影响。

任何的电子商务的发展都是依托于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是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的载体,对于中国的电子商务来说,我们起步较晚,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追

对“苹果公司”贡献及影响的分析报告

赶,一直在发展,而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正是带给我们一次又一次进步的资本,苹果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对于中国电子商务个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苹果作为一个成功的电子商务公司,无论是其不断创新的科技,还是其与众不同的营销方式等等,都是值得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学习的。

就作为苹果公司打开中国大门的产品——iPhone手机来说,iPhone手机曾一度是智能手机的代名词,其方方面面给中国手机市场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其设计理念、创新理念、服务理念,甚至是营销模式都一度成为中国手机市场的标杆。

苹果公司的进入,带来的新一代智能手机改变了中国用户上网习惯,促进了中国电子商务移动化,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作为一个老牌的公司,苹果其营销的手段也是与众不同的。苹果公司的品牌是其营销手段的关键,从未曾营销先造势、饥饿式营销、体验营销、口碑营销,到最后的人性营销,这一系列的营销手段促成了苹果公司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这一系列的营销手段一出现便立刻被中国许多电子商务公司所效仿,就如魅族、小米等国内知名的品牌采用的都是饥饿营销手段。

当然,苹果公司最出众的便是其创新性,敢于吸收新鲜血液,敢于挑战创新,鼓励新想法,放心大胆去研发,这一点也是促进当下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正是因为苹果带着创新的科技进入中国市场,给国内市场带来冲击,因而中国电子商务公司才必须要不断的创新和突破,而正是在不断的创新过程中,中国的电子商务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正如当下小米、华为、魅族等国产手机,正是在不断的创新和进步之下才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市场中站稳脚步。

四、作为学习电子商务的同学,你有什么收获?

苹果公司的发展理念对互联网世界以及电子商务产业做了卓越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同时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一个学习电子商务的学生,也作为一个希望今后能在电子商务行业中能有所作为的有志青年,对于苹果公司的发展和崛起,我收获了许多,也思考了许多。

对“苹果公司”贡献及影响的分析报告

如今电子商务是正在蓬勃发展的行业之一,其前景也是不可限量的,苹果公司作为走在这个行业前列的领头羊之一,必定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首先,苹果公司的特点在于苹果的独树一帜,这有两点值得认真品味:一是特立独行,二是看准客户,这两点又相互关联。从苹果公司的发展和崛起能看出,其主要的因素便是敢为人先,把创新当成第一目标。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危险和机遇总是并存的,苹果不是万能的,它曾经也有过失败的作品,但是它敢于尝试,敢于接受挑战,这也是其能够从众多电子商务公司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尝试也不是盲目的尝试,这就是苹果独树一帜的第二点看准客户了,对于客户,苹果重视的只有两点:一是推出好的产品,二是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苹果告诉我们,在这个残酷的持久战的战场上,唯有结果才是最重要的,除了结果,其他的包括过程在内,都不重要。盯住结果的策略,就是盯住目标的策略。实践证明,这也是一个成功的策略。从中,作为学习电子商务的学生,应该有所收获:对于我们的目标要清晰,要想尽一切办法,推出好的产品,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客户的青睐,谋求生存和发展。

其次,无论是苹果还是其他公司都重视的一点:营销。前面也说到苹果的营销方式将客户体验做到极致,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到苹果产品的性能和特色,从而帮助苹果迅速取得成功,其营销的手段也极大地影响了小米、魅族等一批国产电子商务品牌,也正是由于这营销方式的助力,小米、魅族更快的发展起来,成为国内甚至世界致命的手机品牌,当然,商品的质量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但是不可否认,一个出色的营销手段也是成功的一大助力。

当然,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苹果那种“喜新厌旧”的性格。在一个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时代,想要站稳脚跟,就必须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一直活在过去最终只能沦为历史的尘土。在创新的道路上,过去也许意味着包袱,守望过去,兼顾过去,许多时候,甚至会绊住我们前行的脚步。作为一个创新型的公司,苹果便选择了抛弃过去,畅想未来,一直朝前看,一直朝最新的目标进发,对“苹果公司”贡献及影响的分析报告

这样的做法让苹果轻装前进,让苹果能做出更好的产品,也总能站在科技的前沿。

基于员工贡献的人力资本分类分析 篇3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 员工贡献弹性 人力资本分类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来看,员工地位是指员工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按其对企业目标的影响,在企业的全体利益相关者中的相对位置。在企业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员工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地位高低,既体现着员工在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中的位置,也反映着员工对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投入和员工利益回报状况。

一、员工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

自从1963年斯坦福研究院正式提出 “影响企业生存”的利益群体划分后,西方学者(Freeman , R. E,1984;Clarkson,1994;wheeler,1998;Mitchell,1997;)均认为员工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随着战略管理理论和企业治理理论的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从企业战略管理和企业治理实践方面,更深入地开展员工作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性质、特征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员工和企业之间关系。Thomas Clarke(1998)认为员工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参与趋势在不断扩展。Aubrey L. Mendelow(1983)认为,组织要取得高绩效,管理阶层就必须明确谁来评价业绩,评价基准是什么。组织应该利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分析来解决这个问题。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以及实现需求的动力源泉,是促进企业战略规划和实施的重要力量。Eileen Scholes 和David Clutterbuck(1998)认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团体对于组织的价值观念、信仰、政策、决策和管理的影响与日俱增,平衡和整合公司的行为是重要的原则。David Wheeler 和 Maria Sillanp?(1998)发现,立足所有的关键利益相关者长期的要求和利益开展经营的企业,要比坚持“股东优先”的公司更容易成功和繁荣。John Plender(1998)则认为企业在构建竞争优势过程中,应该继续强化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和“暗示”制度,如通过养老金安排,给予员工更多的参与机会,在员工创造公司财富过程中,能够得到相应的权益回报。Laurent Vilanova(2007)认为,“股东中心”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区别是如何处置企业内部的冲突,并强调:(1)企业要依据其独特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来治理;(2)管理人员往往处于次要地位并倾向于和最强有力的利益集团协调;(3)当合法的利益相关者权益一度被剥夺后,往往会在以后运用策略重新获得影响力,所以企业治理中的独裁类型从长期来看是不稳定的;(4)与那些影响巨大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慢性冲突将导致组织绩效下降。

在20世纪9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周其仁(1996)将企业视为“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一个特别市场合约”,支持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杨瑞龙 (2003)提出“从单边治理到多边治理”的概念,认为共享所有权及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具有优越性,这为包括员工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治理提供了基础。杨瑞龙和周业安(2000)依据与国有企业相联系的标准,将国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界定为国有资产局、债权人、银行、职工、经理等等,主张建立职工董事制度和职工监事制度。陈维政等(2002)借鉴国外的企业社会绩效评价模式,就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系统提出了基本的研究方向,认为首先应该确定中国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及其重要程度,并把员工列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贾生华等(2003)依据利益相关者在其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三个维度,把员工列入企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二、现阶段我国企业员工地位的尴尬

在员工的地位实证研究中,西方学者(Thomas A. Kochan和Saul A. Rubinstein,2000)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员工参与企业活动能够明显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从而员工在企业中有较高的地位。

而国内学者近年来对我国企业的员工利益要求、作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地位等进行了较多的实证研究后,发现现阶段我国企业员工的地位是低下的。学者贾生华、陈宏辉等(2003)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企业员工利益实现方式没有得到重视。李维安、唐跃军(2005)在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的绩效实证分析中,发现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中员工难以有效参与公司治理并发挥应有的作用,原因是员工在监事会中的身份和地位都比较尴尬,员工持有股份虽然能够对公司治理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样因为在公司治理中的身份的尴尬而且受到各种切身利益的牵扯,加上持股数量相当有限,难以真正有效参与管理。江若尘(2006)在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包括员工在内的19个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8个经营目标的影响中,影响企业目标的利益相关者顺序从高到低依次是经营者、经销商、股东、顾客、战略伙伴,而员工基本居于这几个利益相关者的后面。员工处于次重要地位显然有悖于研究者的设想,她认为原因可能是样本中没有知识型企业,也说明管理者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没有真正的付诸实施。

特别的,我国学者进一步结合人力资本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对员工人力资本进行了分类,并结合企业治理中员工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其中陈维政等(2005)依据员工在企业中职位和员工的边际贡献率(员工带给企业的效益/企业对个人的投入)两个维度,把员工人力资本划分为四个类型:低职务低贡献;低职务高贡献;高职务低贡献;高职务高贡献。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该分析仍然没有辨析出员工作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群体,也难以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贡献和地位进行比较。姚先国(2006)依据人力资本强度和对人力资本产权的保护程度(简称产权保护强度) 两个维度,把社会全体劳动者分为四种不同群体:精英群体、受压抑的强势群体、受庇护的弱势群体、双重压迫的弱势群体,该结论有助于我们对全体劳动者的地位和人力资本的认识,但是该项研究不是从企业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员工地位,仍然难以与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进行比较。

可以看出,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按照可衡量性、可区分性、可操作性、可治理性要求,如何结合员工贡献价值对员工进行分类,目前的研究还不充分。

三、提高员工地位的人力资本分类管理

我们提出以下基本分析框架,见图1。

图1 人力资本分类的基本分析思路

1.员工贡献弹性与评价

员工的贡献弹性反映了员工的人力资本贡献率与物质资本贡献率的比值,反映员工的相对贡献大小,用公式表示为:;;。按照员工的贡献弹性从小到大的顺序,大致确定为低贡献、中等贡献和高贡献三个状态。员工的贡献弹性越高,反映出与物质资本贡献比较,对企业的贡献相对越高。

对员工贡献弹性的基本观点是:

(1)员工的地位高低,既体现着员工在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中的位置,也反映着员工对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贡献和员工利益回报状况。本质上,员工地位反映了员工在企业活动中区别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独特投入与利益要求、自愿承担企业活动风险的能力、合作性等特征,反映出公司对员工利益要求的重视程度,也反映出企业治理结构、治理特征。

(2)必须区分不同员工类型,不能对所有员工一概而论其地位高低。

(3)从可衡量性、可区分性、可操作性、可治理性要求出发,运用员工的贡献弹性对员工进行分类适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思想。

员工贡献弹性的大小与企业人力资本的相互关系分析是对员工进行分类的基础,同时对预测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关系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为公司治理提供了基本尺度。具体分析见下表。

表 人力资本贡献弹性分析与运用

2.人力资本的分类

按照员工的人力资本投入层次(高人力资本、中等人力资本、低人力资本)、员工的贡献弹性两个维度、各自3种状态,把员工分为9种类型,即:低人力资本-低贡献员工(Ⅰ型);低人力资本-中等贡献员工(Ⅱ型);低人力资本-高贡献员工(Ⅲ型 );中等人力资本-低贡献员工(Ⅳ型);中等人力资本-中等贡献员工(Ⅴ型);中等人力资本-高贡献员工(Ⅵ型);高人力资本-低贡献员工(Ⅶ型);高人力资本-中等贡献员工(Ⅷ型);高人力资本-高贡献员工(Ⅸ型)。具体见图2。

图2 员工类型

3.提高各个类型人力资本地位和贡献的措施

筛选出本公司的核心人力资本群体,高度重视下列群体:高人力资本-高贡献员工(Ⅸ型)、中等人力资本-高贡献员工(Ⅵ型)、低人力资本-高贡献员工(Ⅲ型 )群体。要确保这些员工群体对公司的持续贡献能力,形成公司的核心人力资本。具体方法包括: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续培训计划;团队组织形式;忠诚激励计划等等。

对待中等贡献水平的员工群体,例如低人力资本-中等贡献员工(Ⅱ型)、中等人力资本-中等贡献员工(Ⅴ型)、高人力资本-中等贡献员工(Ⅷ型),公司要识别影响群体的因素,保持连续投入。重视这些中等贡献的员工,不断提高激励水平,促进他们朝核心人力资本群体转化。具体手段和方法包括:适度的利润分享计划;有竞争能力的较高的薪酬福利政策;适度的工作丰富计划;连续的培训计划等等。

对待低贡献水平的员工群体,例如低人力资本-低贡献员工(Ⅰ型)、中等人力资本-低贡献员工(Ⅳ型)、高人力资本-低贡献员工(Ⅶ型),要积极筛选出中、高级人力资本潜力员工,进行针对性开发和激励,挖掘出他们潜在的能力体系和贡献价值,将他们培育为公司未来的人力资本增长点。对于一般性的低贡献员工群体,公司应该努力提高员工的人力资源价值和岗位技能,采取灵活的计件工资奖励计划,并根据个人贡献适度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对公司的忠诚度。

参考文献:

[1]杨瑞龙:现代契约观与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J].山东社会科学,2003(3):9-11

[2]贾生华陈宏辉田传浩: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一个分析框架和应用研究[J].科研管理,2003(7):94-101

[3]陈维政吴继红任佩瑜: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利益相关者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2(7):57-63

[4]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6):71-79

[5]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97-105.

[6]李维安唐跃军: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治理指数与企业业绩[J].管理世界,2005(9):127-136

[7]江若尘:企业利益相关者问题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0):67-74

[8]姚先国:人力资本与劳动者地位[J].学术月刊.2006(2):93-97

[9]陈维政刘苹胡豪:人力资本与公司治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01-120

[10][美]弗里曼(Freeman ,R.E.)王彦华梁豪译: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2-97

[11][英]大卫·威勒(David Wheeler),[芬]玛丽亚· 西兰琶(Maria sillanpaa).张丽华译.利益相关者公司: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之蓝图[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65-83

[12]Thomas A. Kochan, Saul A. Rubinstein.Toward a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Firm:The Saturn Partnership[J].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 11, No. 4, July–August 2000, pp. 367–386.

[13]Clarkson , M. 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 ,1995(1):92-117

[14] Mitchell , A. and Wood.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2 ,1997 (4) :853 - 886.

[15] Eileen Scholes ,David Clutterbuck .Communication with stakeholder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 Long Range Planning. Volume 1, Issue 2, April 1998, Pages 227-238.

[16]David Wheeler and Maria Sillanp??. Including the stakeholders: The business case .Long Range Planning .Volume 31, Issue 2, April 1998, Pages 201-210

[17] John Plender. Giving people a stake in the future . Long Range Planning .Volume 31, Issue 2, April 1998, Pages 211-217.

[18] Thomas Clarke. The stakeholder corporation: A business philosophy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 Long Range Planning. Volume 31, Issue 2, April 1998, Pages 182-194

[19] Aubrey L. Mendelow.Setting corporate goals and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A practical approach .Long Range Planning .Volume 16, Issue 1, February 1983, Pages 70-76

客户服务的价值与贡献分析 篇4

母公司设立全资销售子公司, 在当今集团公司管控模式越来越普遍采用, 全资销售子公司在母公司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但随着外部交易内部化, 如何避免交易内部化所导致的生产制造单元、销售渠道单元之间出现扯皮、推诿现象, 更好地衡量销售子公司对母公司的贡献是一个新课题。

为更好地贯彻实施A公司的发展战略, 进一步明确A公司在母公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拟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对A公司的价值和贡献进行科学地测评和分析, 以精确地掌握现状, 找出不足, 持续改进。

二、相关理论综述

A公司作为一家贸易公司, 其主营业务是为母公司的客户提供从订单到配货一条龙服务。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信息化的今天, 这种为客户提供服务已经成为价值创造过程的一部分, 这一点, 在哈佛商学院詹姆斯?赫斯克特等教授提出的服务价值链理论中得到充分的阐述。

服务价值链理论认为:利润、增长、客户忠诚度、满意度、获得产品与服务的价值之间存在直接、牢固的关系 (如图1) 。

服务价值链中各要素的关系为:

1. 客户忠诚推动企业盈利和增长。

忠诚客户对企业盈利及增长的推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降低成本。研究发现:争取一位新客户的成本是保留一位现有客户成本的5倍, 而且, 客户满意以致忠诚还可以降低交易费用、沟通成本。为客户服务的成本减少, 会增加企业盈利, 也为企业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2) 更多产品或服务购买。忠诚客户会增加购买产品或服务, 从而增加企业的收入。 (3) 获得溢价收益。实践证明:如果客户看重一家企业的服务, 会为那些服务支付额外费用, 因此, 企业会获得溢价收益。 (4) 口碑传播。经常接受企业服务而感到满意的客户会成为企业的“义务”市场推广员。提高回头率, 通过良好的口碑传播为企业带来新客户, 从而节约了成本、增加了收益, 还会为企业带来一些潜在的不可量化的收益。

2. 客户满意推动客户忠诚。

一方面, 满意的客户将会更长时间地支持企业, 会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 显示出更低的价格敏感性, 向其他人推荐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另一方面, 企业必须提供超越客户期望的产品和服务, 让客户感到非常满意, 才能强化其忠诚感, 使其重复购买, 与企业保持长期互动关系。

3. 服务价值推动客户满意。

现代营销观念认为:营销的职能是为客户创造价值, 客户满意度是由其所获得的价值大小决定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 客户是有很强烈的价值导向的。客户所获得的价值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等, 因此, 增加服务价值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

根据服务利润链理论, A公司的客户服务的确已成为母公司重要的价值来源之一。那么, 这种价值的大小该如何来衡量呢?目前, 有关子公司运营绩效测评的理论和方法较多, 实用中比较权威的一种绩效测评方法是美国供应链协会开发的供应链运营绩效评价模型 (SCOR, 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 它已普遍应用于不同工业领域中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运营绩效的评价。

SCOR模型从五个维度来测评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运营绩效, 即:交货可靠性、响应能力、柔性、成本以及资产管理效率, 具体如下:

三、A公司客户服务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服务利润链理论, A公司的客户服务在为母公司主业发展提供跨地区、多功能、规模化、具有竞争优势和安全保障的一流销售服务方面, 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充分利用自身靠近用户、贴近用户、快速响应的优势, 致力于在母公司和用户之间架接起联结与沟通的桥梁, 全力打造安全稳定的产品销售服务供应链, 为母公司提供一流的增值服务。

同时, 随着A公司营销渠道的不断深化, A公司剪切加工配送中心也逐步体现出其对战略用户、终端用户的服务力度和服务深度。目前, A公司的剪切加工配送业务已遍及全国各地, 能够为客户提供各种个性化的加工, 准时配送以及库存管理服务。

在对A公司客户服务价值进行综合评价时, 根据母公司主营业务的特点, 并借鉴SCOR模型所提出的各项指标, 提出分别从服务响应、经营绩效和满意与忠诚三方面, 来综合衡量A公司的客户服务价值, 具体指标构成如图2所示:

其中, 各项具体指标的内涵与测量方法如下:

(1) 订单周期:2009年、2010年客户在A公司订货花费的平均天数;

(2) 合同变更响应:2009年、2010年A公司对于客户变更合同所需处理的平均天数;

(3) 异议响应速度:2009年、2010年A公司对于客户异议处理的平均天数;

(4) 销售增长率:2009年、2010年A公司产品销售增长百分比;

(5) 利润增长率:2009年、2010年A公司利润增长百分比;

(6) 客户满意度:2009年、2010年客户对A公司的总体满意度;

(7) 客户保留率:2009年、2010年A公司保留合作关系2年及以上客户的百分比;

(8) 客户重复交易率:2009年、2010年与A公司交易4次及以上客户的百分比。

四、价值贡献率模型

通过组织专家研讨, 提出采用下列公式计算A公司在保持客户忠诚、提高公司盈利能力等对股份公司的贡献率:

其中:V表示贡献率

Wi表示各指标所占的比重

Ci是指各单项指标的贡献率

Ci=当年A公司各指标提高 (增加) 的百分比/当年A公司销售收入占母公司总收入的比重

以2010年数据为例, A公司客户服务价值评价中各单项指标对母公司的贡献率如表2所示:

为了衡量A公司对母公司的综合贡献率, 可选用层次分析法 (AHP) 来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组织专家打分, 得到A公司客户服务价值各指标重要度的判断矩阵, 见表3所示。

通过对判断矩阵计算, 可以得出各指标的权重为:

利用公式, 可以得出A公司在保持客户忠诚、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等方面对母公司的贡献率为17.65%。

五、结论及建议

根据贡献率测评结果可见, A公司对于母公司的贡献率为17.65%, 处于较高的水平。不过, A公司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异议响应速度和客户重复交易率方面对母公司的贡献较低。针对存在的问题, A公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

提升A公司在顾客异议方面的响应能力。对于顾客异议, 服务人员应立即采取行动。能为顾客做现场处理的应立即处理, 不能为顾客当场回复或处理的, 应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处理与回复。

增加顾客的购买频次, 培育和提升顾客的忠诚。可向高价值的顾客提供定制化服务, 即企业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形式和规格的产品以满足顾客, 培育其忠诚。

摘要:为深入剖析全资销售子公司 (简称A公司) 对母公司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本文基于服务利润链理论和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 针对A公司主营业务特点, 提出从服务响应、经营绩效和客户满意三方面, 测评A公司在保持客户忠诚、提高母公司盈利能力等方面的价值。同时, 针对单项指标, 设计对母公司相应指标的贡献率测算模型, 并利用层次分析法, 得到A公司客户服务对母公司业务发展的总体贡献率。通过贡献率测算与分析, 可以科学地量化子公司的价值和贡献, 明确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为今后地持续发展提供改进方向。

关键词:服务价值,贡献率

参考文献

[1]徐远.服务质量及其绩效评价.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1

[2]李高朋.SCOR供应链运营参考模型.情报杂志, 2004.7

[3]赫斯克特等.服务利润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4]张淑君.服务管理的特性分析.中国机电工业, 2006.9

贡献分析 篇5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贡献分析

作者:谢学兴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7期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小企业不仅没有失去其竞争力,相反,它们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利用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和在国内利用国际性资源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其对我国经济增长、贸易增长、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以及创造就业的贡献。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贡献

[中图分类号]F275.5

四川省旅游业对投资的贡献分析 篇6

关键词:旅游业;投资;贡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27-01

一、旅游投资测算方法

本文以问卷调查数据分解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旅游支出,采用结构系数法推算旅游带动相关行业的投资额,并将旅游相关行业的投资额汇总,计算旅游业拉动的投资总额。

第一步,利用公式1计算游客向A行业支出的旅游费用比重PA(旅游支出是通过对四川省旅游景点游客的调查获得):

游客向A行业支出的旅游费用比重PA=游客向A行业的旅游支出EA/游客的旅游总支出T。(公式1)

第二步,利用公式2计算分行业旅游收入采用四川省旅游业总收入(4891亿元)和第一步的旅游费用比:

A行业来自旅游的总收入LA=旅游总收入L×游客向A行业支出的旅游费用比重PA。(公式2)

第三步,利用公式3和抽样调查得到的分行业增加值率:

A行业增加值率=A行业增加值/A行业总投入。(公式3)

第四步,利用公式4计算分行业总收入(采用分行业增加值和第三步计算结果):

A行业总收入=A行业增加值/A行业增加值率。(公式4)

第五步,利用公式5计算分行业旅游收入占行业总收入比重(数据来源上述第三、四步的计算结果):

A行业旅游收入占行业总收入比重=A行业旅游收入/A行业总收入。(公式5)

第六步,利用公式6计算分行业旅游带动的投资(采用分行业全社会投资额和第五步计算结果):

A行业旅游带动的投资= A行业旅游收入占行业总收入比重×A行业投资额。(公式6)

最后,汇总计算各行业来自旅游的投资之和。

二、旅游投资的测算结果

旅游业带动各行业投资的计算过程按上述步骤进行,计算结果见表1。

数据来源:根据抽样调查数据和《四川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其中,各行业增加值率来源于“2012年四川省投入产出表”和行业抽样调查。

三、对四川省旅游投资拉动情况的分析

1.旅游业投资效果明显高于第三产业。

2014年四川省旅游业增加值为2225.90亿元,本文测算的旅游业投资总额为1918.41亿元,则有:旅游业投资效果系数=2225.90/1918.41=1.16,即旅游业每单位投资创造旅游业增加值1.16。

同理,可计算第三产业投资效果系数=10486.20/15727.70=0.67;全社会产业投资效果系数=28536.70/23577.50=1.21 。由此可见,旅游业投资效果系数比第三产业投资效果系数高出0.44;比全社会产业投资效果系数低出0.05。

2.旅游业投资占比较去年稳步提升。

由上述测算结果可知,2014年四川省旅游业带动各行业投资总额为1918.41亿元,占第三产业投资总额(15727.70亿元)的12.20%,比去年(12.13%)提高0.07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总投资(23577.50亿元)的8.14%,比去年(7.85%)提高0.29个百分点。

3.旅游业带动的各行业投资不够平衡。

由上述测算结果可知,2014年四川省旅游业带动各行业投资总额为1918.41亿元。其中,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拉动作用最大,达到1267.41亿元,占比高达66.07%;带动最小的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为62.53亿元,占比为3.26%。旅游业对相关行业的拉动中最高的与最低的比例相差62.81个百分点。

作者简介:

刘锦扬:男,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经济统计分析。

朱胜:男,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统计分析。

钢铁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定分析 篇7

一、科技进步的概念

科技进步是指科研成果的生产和物化的全过程。这里技术进步的概念是广义的, 是指经济增长中扣除劳动力和资金增长因素以外的部分都视为科技进步, 它不仅包括生产力方面, 还包括生产管理经济结构方面, 其主要内容有: (1) 提高装备技术水平; (2) 改进和改革工艺、原材料和动力; (3) 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4) 调整资源配置和生产结构; (5) 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加强教育培训等。

二、测算技术进步的方法

衡量科技进步在钢铁工业增长中的作用, 拟用“科技进步率”和“科技进步对钢铁工业增长率的贡献”这两个指标来反映。我们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导出的增长方程和索洛余值法测算。

经济增长方程, Y=A+αK+βL

式中:Y为产出增长速度;K为资本投入量增长速度;L为劳动力投入量增长速度;α为参数, 表示资本的产出弹性;β为参数, 表示劳动的产出弹性。

科技进步率是指产出增长率中扣除劳动力和资本因素导致增长作用以后, 其余所有影响产出增长的诸因素之和, 它反映一定时期内科技进步快慢的综合指标, 其计算公式:A=Y-αK-βL

科技进步对钢铁工业增长率的贡献是指科技进步因素在钢铁工业增长率中所占的比率, 它是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大小的一项综合指标。上式两边同除以Y, 则

式中:为技术进步对总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

为资金投入增加对总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

为劳动力投入增加对总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

三、测算指标及模型参数的确定

在经济分析模型建立过程中, 应该根据经济理论的要求选择合理的经济指标。因此, 在测算钢铁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时, 必须对产出量、资本投入量和劳动投入量等经济指标做出统一的规定。由于全部钢铁工业数据难以取得, 本文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汇总的重点大中型钢铁会员单位的统计年报数据为测算指标。

1. 产出量用工业总产值表示

由于年报上只有当年价格产值, 用钢材每年的环比价格指数计算出一个以2005年为100的定基期价格指数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 换算可比价总产值=现价产值/钢材定基价格指数。各年的可比价总产值见附表1。

2. 资本投入量的确定

广义的资本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土地, 本文用年平均总资产表示, 并用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上公布的历年定基期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计算一个以2005年为基期的各年价格指数, 换算可比价总资产=现价资产/定基期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各年的可比价总资产见附表1。

3. 劳动投入的确定

对于劳动投入量的确定, 一般有两种方法可以选择, 一是从业人员数, 二是劳动报酬。从业人员数的获取比较简单, 且可直接用于对比, 本文用钢铁主业从业人员数作为劳动投入量。

4. 参数估计

参数α、β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根据C-D生产函数计算科技进步贡献率时, 要先估计出α和β的值, 两者的取值不同会导致测算结果的不同。在实践中, 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探索, 提出了多种估计方法。

(1) 经验确定。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结果表明, 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 资本产出弹性α和劳动产出弹性β虽然不同国家或不同行业的取值有所不同, 但总是大体某一范围内波动, α大体在0.2-0.4的范围波动, β在0.8-0.6的范围内波动。根据国家统计局统一测算方法, 在规模效益不变即参数α+β=1的假设下, 资金产出弹性系数α, 全社会国民生产总值口径为0.35, 全国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口径为0.3, 劳动力弹性系数β为0.7。本文采用经验法取α=0.3, β=0.7。

(2) 修正公式法。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认为:由于各工业行业结构不同, 资金装备率有差异, 按下列公式对弹性系数α进行修正。修正的产出弹性系数为:

(3) 回归法, 利用最小二乘估计法来估计α、β的值。这也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 采用回归法估计参数时, 需要收集较多年份的数据, 样本量过少会使得回归结果不具代表性。同时, 必须对回归结果进行统计检验, 只有通过检验, 回归结果才是可利用的。

四、计算及实证分析

1. 根据2005-2013年重点钢铁企业产出与投入汇总数据及计算表, 设α=0.3, β=0.7, 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2005年-2013年可比价总产值、可比价总资产、从业人员人数平均增长速度, 得Y=9%,

2. 计算技术进步速度

3. 计算各因素对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

通过测算得出我国重点钢铁企业2005-2013年间产出与投入要素因素分析列表如下:

从上表可知, 2005-2013年间, 我国重点钢铁企业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 在推动产出增长的三大因素中, 资金的增长速度最快, 为10.51%, 其次是科技进步3.47%, 最慢是劳动力3.4%。同期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8.53%, 在三个要素中科技进步贡献率最大,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已经超过了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科技进步已成为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

目前, 国际上将技术进步对总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 (或地区) 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测度指标。一般认为, 当A/Y=35%时, 为小康水平;当A/Y=60%时, 为现代化水平。据国外资料统计, 20世纪初, 国外较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进为5%-20%, 到了20世纪70年代, 这一比例迅速上升到60%-80%, 在美国高达80%, 日本更高达85%, 按这个标准我国钢铁行业现代化进程已进入到小康水平, 离我国提出的, 202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还有一定距离。

五、钢铁工业科技发展现状和政策建议

中国钢铁工业经过65年的不懈努力, 特别是近10多年的快速发展, 在做大规模的同时, 装备水平、工艺技术、品种质量大幅提升, 结构不断优化, 节能环保得到重视和加强, 行业技术水平可与世界先进水平对标, 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进步明显。当前, 钢铁行业正处在适应新常态之中, 进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阶段, 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突出。我们的技术进步既是全方位的, 又是很快的, 同时问题和差距也显而易见。主要是:行业技术进步中不均衡现象仍然突出, 先进与落后并存;原创性技术成果不足;资源高效利用率还不够高;企业创新型研发人才不足;创新体制与机制还不完善;以产品研发和持续提升为内涵的差异化特色还不明显。特别是过去长时间粗放式发展, 现在面临国际技术飞速进步和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时, 我们更加面临重大的挑战。针对我国钢铁行业目前的科技发展状况, 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自主创新, 根本在于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 包括体制机制创新、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第二, 加大对科技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虽然我国在技术引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然存在引进规模小、引进结构不合理、引进质量不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第三, 立足“内涵”更新改造, 用先进技术取代落后技术。

第四, 强化内部管理,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第五, 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力度。长期以来, 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存在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 且科研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过低。

企业管理创新贡献的定量分析 篇8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企业管理创新研究较多, 凸现了管理创新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但是关于管理创新对企业贡献的定量分析研究较少。李子奈提出了包含资本、劳动体现型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模型, 将体现为资本、劳动等要素质量提高的技术进步因子从广义的技术进步中分离出来, 从而利用扣除法从广义技术进步贡献中分离出管理创新的贡献。黄佐钘、康继军等也采用李子奈提出的管理创新贡献定量分析模型进行了案例分析, 王青等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技术进步诸多因素进行处理, 对国民经济增长中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等增长要素的贡献作了定量分析, 但这两种模型和方法适合于宏观层面的管理创新贡献的定量分析, 不适用于企业管理创新贡献的定量分析。宋志刚等通过构建管理创新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用“雷达图”方法对企业管理创新前后的指标值做比较, 从而获得企业管理创新贡献的大小, 而该方法只适合于企业的横向或纵向的比较, 不能获得企业管理创新贡献的定量评价值。

企业管理创新贡献定量分析研究的滞后, 使企业无法明确管理创新的效果, 不利于企业根据管理创新的效果做出管理上的进一步改进, 制约了企业的管理创新和发展。基于此, 本文开展了企业管理创新贡献的定量分析研究。

1 企业管理创新贡献的定量分析

1.1 研究进展

2002年李子奈和鲁传一提出了一个包含资本体现型和劳动体现型技术进步的总量增长方程:

YY=AA+α[λ-λa¯+ΚΚ]+β[δ-δb¯+LL] (1)

其中:YY为产出的增长率;AA为管理创新的贡献;αβ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λ为由于资本质量的提高带来的资本使用效率年提高速度;a¯为资本平均使用寿命的变化, 当资本平均使用寿命缩短时, a¯为负值;ΚΚ为实际资本数量的变化率;δ为由于劳动者平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年提高速度;b¯为劳动者平均工作年龄的变化;LL为实际劳动数量的变化率。

由方程 (1) 知, 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的贡献为 (αλ-αλa¯) , 劳动体现型技术进步的贡献为 (βδ-βδb¯) , 科技进步的总贡献为 (αλ-αλa¯+βδ-βδb¯) , 由此, 管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为:

AA=YY-α[λ-λa+ΚΚ]-β[δ-δb+LL] (2)

方程 (2) 为管理创新贡献的定量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但使用于企业管理创新贡献的定量分析时存在缺陷, 表现在:第一, 竞争环境对企业有较大影响但未考虑该影响因素, 减弱了生产函数对企业的解释力, 影响到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αβ的回归分析结果, 进而影响到企业管理创新贡献的定量分析结论。第二, 对λ的估计存在难题。有关文献采用1978—1998年中国财政调拨的科研投入和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进行回归, 得出科研投入与资本形成总额的函数方程, 并将科研投入变量的系数作为λ的估计值, 即认为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率等于科研投资量相对于资本形成总量的变化速度, 显然这种方法不适用于企业。第三, 对δ的估计存在难题。有关文献把1999年从业人员中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水平进行加权, 获得不同年龄段的劳动者的加权数量, 并取变量t=65-年龄, 对两者进行回归, 获得回归方程, t的系数看作δ。该方法巧妙地避开了直接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分离出由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带来的效果, 转而把劳动者平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速度看作对δ的度量。但是该方法存在疑问, 一是权重的确定存在主观性, 二是教育水平的提高速度与由于劳动者平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年提高速度并不完全等同, 两者虽有关联但有很大区别, 前者并不能有效表现后者。

现有模型不适合于定量分析企业管理创新的贡献, 因此, 迫切需要构建新的模型。

1.2 企业管理创新贡献的定量分析模型

有关文献提出的测度管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模型虽然不适用于测度企业管理创新的贡献, 但是其提供的思路是值得借鉴的, 该方法容易定量分析, 经济含义明确。因此, 本文提出基于生产函数余值法的企业管理创新贡献的定量分析模型。

1.2.1 引入企业竞争环境变量

生产函数研究的是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理论上来说, 影响企业产出的因素都应引入到函数中, 如政治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自然条件因素等, 但在实际应用中, 一般在生产函数中只引入对企业产出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有关文献在生产函数中引入了对所研究企业影响较大的政策因素。

目前应用最广的生产函数模型是1928年美国数学家Charles Cobb和经济学家Paul Dauglas提出的C-D生产函数模型:

Y=AKαLβ (3)

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政策基本稳定, 影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因素主要是竞争环境因素。在方程 (3) 中引入竞争环境因素, 则方程 (3) 改为:

Y=AKαLβEγ (4)

其中, Y为产量, K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投入量, E为企业的竞争环境变量, A是广义技术进步, αβγ分别为资本、劳动和企业竞争环境的弹性系数。

以企业A为例来进行案例分析, 该企业是我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上市公司。1998—2006年这九年间国内外钢材需求波动较大, 带动国内钢铁企业的钢材生产量和价格波动较大, 因此我们选择1998—2006年间企业A的竞争环境变量如下:

Et=Ι, tΚ, t (5)

其中, Et是第t年企业A的竞争环境变量;I行业, t为第t年企业A所处行业的产出, K行业, t为第t年企业A所处行业的资产总量。

企业A属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由《中国统计年鉴》 (1999—2007年) 和公式 (5) , 可得1998—2006年企业A竞争环境变量Et的统计数据, 如表1所示。

企业产出Y:企业每年的主营业务收入。

资本K:企业每年的年均固定资产, 计算方法为当年年均固定资产= (上一年年末固定资产+当年年末固定资产) /2。

劳动L:企业每年的年均员工数, 计算方法为当年年均员工数= (上一年年末员工数+当年年末员工数) /2, 小数点四舍五入。

企业A的上述数据来源于该企业1999—2007年年度报告, 见表1所示。

根据表1的数据 (L用年均员工数度量) ,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 运用Eviews软件得到方程 (3) 的统计结果为:

^Y=3.3987×10-14Κ1.56887L2.010232 (6) R2=0.868505R¯2=0.824673

t (^A) =-0.275031t (α^) =4.599008t (^β) =0.198212;

t (α^) 大于t0.005 (6) =3.707, 但是|t (^A) |、和t (^β) 都过小, 表明年均员工数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较小。同理, 根据表1的数据 (L用年均员工数度量) , 运用Eviews软件得到方程 (4) 的统计结果为:

^Y=2.6638×1027Κ0.216851L-4.646787E1.483682 (7) R2=0.997723R¯2=0.996357

t (^A) =3.673882t (α^) =2.303778t (^β) =-3.068377t (γ^) =16.84498

t (^A) t (α^|t (^β) |t (γ^) 均大于t0.05 (5) =2.015^Aα^^βγ^都显著不为零。

由方程 (6) 和 (7) 知, 在其它数据同样的情形下, 引入竞争环境因素提高了生产函数对企业A的解释能力:提高了方程的拟和优度 (R2从0.868505提高到0.997723) , 各解释变量都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显著 (未引入竞争环境因素时, 年均员工数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解释能力较小) 。但是公式 (7) 中^β=-4.646787无经济学含义, 因此, “年均员工数”作为对劳动L的测度不合适。

由此, 劳动L改为用企业年工资总额测度, 计算方法为:年工资总额=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应付工资期末数-应付工资期初数) , 则得1998—2006年企业A年工资总额的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根据表1数据 (L用年工资总额度量) , 运用Eviews软件得到方程 (3) 的统计结果为:

^Y=0.000818Κ0.540088L1.028629 (8) R2=0.966422R¯2=0.955229

t (^A) =-3.465757t (α^) =2.049286t (^β) =4.201206;

t (^A) t (α^) 和t (^β) 均大于t0.05 (6) =1.943^Aα^^β显著不为零。

同理, 根据表1的数据 (L用年工资总额度量) ,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 运用Eviews软件得到方程 (4) 的统计结果为:

^Y=5398.8Κ0.364663L0.156669E1.251361 (9)

R2=0.994078R¯2=0.990525;

t (^A) =2.539765t (α^) =2.881347t (^β) =0.736529, t (γ^) =4.832298;

t (^A) t (α^) 和t (γ) 均大于t0.05 (5) =2.015t (^β) 大于t0.25 (5) =0.727^Aα^^βγ^都显著不为零。

由方程 (8) 和 (9) 知, 引入竞争环境因素提高了方程的拟和优度 (R2从0.966422提高到0.994078) ;由方程 (6) — (9) 知, 引入竞争环境因素能够提高生产函数对企业A的解释能力, 更能有效反映企业的实际状况。因此, 引入竞争环境因素是可行的, 也是需要的。

1.2.2 有效资本的计量

对于企业来说, 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率描述的是对于用同一可比货币量购置的资本物品, 当年购置的资本物品比上一年购置的资本物品的生产能力提高的一个固定百分比。

假设在样本期间第t年该企业购买的价值Kt的生产设备在正常运作条件下生产效率为Nt, 在第t+n年该企业购买的价值Kt+n的生产设备在正常运作条件下生产效率为Nt+n, 则第t年到第t+n年间用同一可比货币量购置的生产设备的效率增长率为:

λ (t+n) -t= (Νt+nΚt+n) / (ΝtΚt) n-1=Νt+nΚtΝtΚt+nn-1 (10)

简单的处理方法是把λ (t+n) -t作为对λ的估计, 但是存在问题。首先, 企业一般不会每年都购买新设备, 则未购买新设备当年的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率应为零, 被高估 (一般情况下λ (t+n) -t>0) ;而购买新设备当年的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率被低估{在λ (t+n) -t>0时, (Νt+nΚtΝtΚt+n-1) (Νt+nΚtΝtΚt+nn-1) }。其次, 购买新设备当年并不一定把所有设备都更新, 而可能只更新一部分, 从而该年的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率被高估。因此, 本文避开对λ的估计, 提出每年有效资本的计算方法如下所示。

假设样本期间某企业第一年 (设定某一年为基准年) 的生产设备净值总额为K1, 固定资产总额为K1∑, 共有n1类生产相同产品的不同生产效率的生产设备, 生产设备净值和生产效率分别为K1sN1s, s=1, 2, …, n1;Κ1=s=1n1Κ1s, 以N11为基准生产效率, 则第一年的有效资本为:

J1=Κ11+Κ12Ν12/Κ12Ν11/Κ11+Κ13Ν13/Κ13Ν11/Κ11++Κ1n1Ν1n1/Κ1n1Ν11/Κ11+ (Κ1-Κ1) =Κ11+Κ11/Κ12Ν11+Κ11/Κ13Ν11++Κ11/Κ1n1Ν11+ (Κ1-Κ1) =Κ11s=1n1Ν1sΝ11+ (Κ1-Κ1)

式中:J1为第一年的有效资本;N1s/K1s表示第s类生产设备的每单位设备净值的生产效率;Κ1sΝ1s/Κ1sΝ11/Κ11表示以N11为基准生产效率的第s类生产设备的有效生产设备净值; (K1∑-K1) 表示第一年除生产设备以外的固定资产总额, 其中, 生产设备净值是指计提折旧以后的该设备的资产净额。

同理, 第t年的有效资本为:

J1=Κ11s=1ntΝtsΝ11+ (Κt-Κt) (11)

其中, Jt为第t年的有效资本;Kt为第t年的生产设备净值总额, Kt∑为第t年固定资产总额, nt为第t年生产相同产品的不同生产效率的生产设备的类别数, KtsNts分别为第t年第s类生产设备净值和生产效率, 第ts=1, 2, , ntΚt=s=1ntΚts.

根据企业相关数据, 运用公式 (11) 可计算出该企业每年的有效资本。

1.2.3 有效劳动的计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劳动力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同一单位劳动力投入的生产率也是逐年提高的。本文避开对δ的估计, 提出有效劳动的度量方法。

本文采用企业的年工资总额来度量有效劳动。这是由于在市场经济下, 每个员工工资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员工对企业的贡献, 即工资是企业对该员工贡献大小的认同, 因此, 每个员工的工资也可看作是对该员工有效劳动的度量, 则企业年工资总额就可作为该年有效劳动的度量。这种有效劳动的度量方法的优点不言而喻, 既避开了加权权重如何确定的难题, 又便于应用, 而且能更好地表现劳动体现型技术进步。

由此, 本文提出包含资本和劳动体现型技术进步以及企业竞争环境因素的生产函数模型为:

Yt=AtJαtLβtEtγ (12)

其中, Yt是第t年企业的产出;At″是除了体现为资本质量提高和劳动者质量提高以外, 扣除竞争环境因素影响后的技术进步效率系数;Jt是第t年的有效资本, 计算方法见公式 (11) ;Lt是第t年的有效劳动, 用第t年工资总额度量;Et是第t年的竞争环境因素, 计算方法见公式 (5) ;αβγ分别为有效资本、有效劳动和企业竞争环境的弹性系数。

对方程 (12) 两边对时间t求微分, 得:

dY=dA″·JαLβEγ+dJ·AαJα-1LβEγ+dL·AβJαLβ-1Eγ

+dE·AγJαLβEγ-1

对上式两边同除以Y, 得:

dYY=dA˝A+αdJJ+βdLL+γdEE (13)

在应用中, 方程 (13) 常采用离散形式:

YY=A˝A+αJJ+βLL+γEE (14)

因此, 企业管理创新贡献的定量分析模型为:

A˝A=YY-αJJ-βLL-γEE (15)

其中, A˝A˝为企业管理创新的贡献;YY为企业产出增长率;JJ为企业有效资本的增长率;LL为企业有效劳动的增长率;EE为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率;αβγ分别为有效资本、有效劳动和企业竞争环境的弹性系数。

管理创新在企业产出增长中的贡献率为:

r=A˝/A˝Y/Y (16)

2 企业管理创新贡献定量分析案例

根据表1, 可计算出1999—2006年企业AYYLLEE值, 其中, L用年工资总额度量 (如表2所示) 。由于笔者无法获得企业A的生产设备详细资料, 无法进行有效资本Jt的计算, 在本例中只能用企业A固定资产变化率来代替JJ (如表2所示) 。

由方程 (9) 可得α、β和γ的估计值, 即α^=0.364663^β=0.156669γ^=1.251361, 代入方程 (15) 得到1999—2006年企业A管理创新贡献的定量分析模型:

A˝A=YY-0.364663JJ-0.156669LL-1.251361EE (17)

根据表2所示的YYJJLLEE值, 运用方程 (17) 和 (16) 可以计算出1999—2006年企业A的管理创新贡献和管理创新贡献率 (如表3所示) 。

企业A作为我国特大型钢铁企业和上市公司, 管理体制、方法相对于一般企业要先进一些, 但是由表3知, 1999—2006年企业A管理创新效果整体并不理想, 如:1999—2006年有三年管理创新贡献率为负, 2002、2003和2006年管理创新贡献率分别为-0.88511、-0.05229和-1.34929;还有一些年份管理创新贡献率很小, 2000和2005年仅为0.10237和0.05722。得到这样结论的原因有多种可能, 如企业效益盈利多寡引起的工资总额的非正常性变动、笔者无法获得企业A的生产设备详细资料而改用固定资产变化率来代替JJ等, 在获得企业详细资料的条件下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管理创新贡献的评价结论。

3 结论

本文提出的企业管理创新贡献定量分析模型考虑了对企业有较大影响的竞争环境因素, 使模型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同时, 本文提出了确定企业历年有效资本和有效劳动的合适方法, 使得从广义技术进步这个“大杂烩”中分离出企业管理创新贡献得以实现。通过该模型, 根据企业内外部数据, 可以定量分析出企业每年的管理创新贡献, 使企业对自身管理创新效果有明确的认识, 为进一步提高管理创新能力提供指导,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子奈, 鲁传一.管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定量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17 (2) :25-31.

[2]黄佐钘, 许长新.管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分析——兼论江苏广义技术进步贡献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原因[J].科技与经济, 2005, 18 (1) :11-14.

[3]康继军, 张宗益, 傅蕴英.经济增长中制度与管理创新的贡献[J].财经科学, 2006 (7) :57-63.

[4]王青, 孙守湖.经济增长中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贡献的定量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3, 23 (4) :16-19.

[5]宋志刚, 肖文君, 兰雪.我国现代企业的管理创新评价体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6 (26) :93.

[6]刘复岩, 吕韶义.生产函数在企业经济分析中的作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1995, 24 (3) :294-298.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贡献分析 篇9

关键词:对外贸易,GDP,进口分解分析法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快速发展的对外贸易成为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从1978年到2008年, 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6亿美元增加到25616亿美元, 增长123倍, 我国占世界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0.8%提高至7.9%, 在世界货物贸易大国中的排名由第29位上升至第3位;从1982年到2008年, 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44亿美元增加到3045亿美元, 增长68倍, 我国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0.6%提高至4.2%, 在世界服务贸易大国中的排名由第34位上升至第5位。

然而, 如何衡量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及其增长的贡献, 却并不存在一致的分析方法, 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

一、比较简单和流行的两种分析方法:净出口分析法和出口总额分析法

(一) 净出口分析法

净出口分析法缘于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GDP) , GDP为最终消费支出 (以下简称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以下简称投资)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以下简称净出口) 三部分之和, 用净出口衡量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用净出口占GDP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份额, 用净出口的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计算结果见表1。

(%)

净出口分析法的局限在于此分析法往往低估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按照净出口分析法计算, 会得出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份额很小甚至为负的结论。例如2004年, 我国GDP为16万亿元, 净出口为0.4万亿元, 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份额仅为2.5%, 明显低估了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再如1993年, 我国GDP为36938亿元, 净出口为-680亿元, 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份额竟为-1.8%, 这与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明显不符。另外, 如果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 进出口是平衡的, 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为零, 这种结论与世界经济发展现实严重背离。

(二) 出口总额分析法

出口总额分析法也缘于支出法核算GDP, 净出口为货物和服务出口 (以下简称出口) 减货物和服务进口 (以下简称进口) 的差额, 用出口总额衡量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用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份额, 用出口总额的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计算结果见表1。

出口总额分析法的局限在于此分析法往往高估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按照出口总额分析法计算, 会得出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份额很大甚至超过100%的结论。例如2004年, 我国GDP为16万亿元, 出口总额为5.4万亿元, 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份额为33.9%, 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不符, 高估了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再如我国香港, 2007年GDP为2050亿美元, 出口总额为4321亿美元, 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份额为210.8%, 超过100%, 失去衡量意义。

二、相对合理客观的分析方法:进口分解分析法

净出口分析法和出口总额分析法的缺陷都在于对进口的极端处理。例如, 从国外新增进口1亿美元的食品 (用于国内消费) , 按净出口分析法计算, GDP没有发生变化, 但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多了1亿美元, 而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少了1亿美元。再如, 通过易货贸易从国外新增进口1亿美元的食品 (用于国内消费) 、新增出口1亿美元的食品 (原用于国内消费) , 按出口总额分析法计算, GDP没有发生变化, 但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多了1亿美元。从中可看出, 为客观的反映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 需把进口按实际用途分别从投资、消费、出口中抵消, 用出口总额减进口用于出口部分的差额衡量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这样, GDP的计算公式转化为:

GDP=I+C+X-M=I+C+X- (Mi+Mc+Mx) = (I-Mi) + (C-Mc) + (X-Mx)

式中, Mi、Mc、Mx分别为进口用于投资、消费、出口的部分, 用 (X-Mx) 衡量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当Mx为零时, 即进口全部用于投资和消费, 用出口总额分析法与进口分解分析法计算的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是一致的。当Mx等于M时, 即进口全部用于出口, 用净出口分析法与进口分解分析法计算的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是一致的。可见, 净出口分析法与出口总额分析法可以看作是进口分解分析法的特例。

由于目前我国没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下进口用途的统计数据, 进口用途的归类成为进口分解分析法的关键。一般来说, 可按照以下原则对进口数据逐条归类:一是加工贸易、对销贸易项下货物进口归类于用于出口部分;二是成品进口 (不含加工贸易、对销贸易项下货物进口) 一般归类于用于投资和消费部分;三是原材料、半成品进口 (不含加工贸易、对销贸易项下货物进口) 按其成品用于投资和消费部分、用于出口 (不含加工贸易、对销贸易项下货物出口) 部分的比例进行归类。上述归类过程复杂, 且很难制定统一标准, 主观性和随意性强, 建议海关总署修订海关报关单中“用途栏”的内容, 使进口按用途可准确的归类于用于投资部分、用于消费部分、用于出口部分, 并将此项目列于海关的进出口货物的统计项目, 以便于统计分析。

三、目前可行的分析方法:简化的进口分解分析法

按照进口分解分析法, 进口用途归类过程复杂且需要拥有全面的海关统计数据 (此部分数据不公开) , 为此需简化进口用途的归类, 下面根据进口货物的贸易方式是否为加工贸易对进口的用途进行归类, 此分析法为简化的进口分解分析法。进口用途的归类方法:加工贸易项下货物进口归类于用于出口部分;以投资、消费、出口 (不含加工贸易项下货物出口) 的值作为权重, 将进口 (不含加工贸易项下货物进口) 分割成用于投资部分、用于消费部分、用于出口部分。另外, 由于没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下的货物贸易分贸易方式的进出口数据, 需将海关统计口径下的货物贸易分贸易方式的进出口数据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进行同比例变换。用出口总额减进口用于出口部分的差额衡量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用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占GDP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份额, 用对外贸易对经济贡献的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计算结果见表1。

按上述算法计算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及其增长的贡献份额, 基本符合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从中可明显看出, 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份额逐年上升, 对外贸易的重要性随之逐年提高。同时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在30%左右, 远大于同期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份额, 从而对外贸易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按上述算法, 2007年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份额为25.0%, 投资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份额为34.8%, 消费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份额为40.2%,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31.8%, 比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份额高6.8个百分点。上数据显示, 三驾马车 (投资、消费、对外贸易) 并驾齐驱, 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带动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丽芳.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统计研究, 2001, (9) .

[2]陈德铭.关于国内外贸易的几个认识问题[J].求是, 2009, (7) .

[3]赵晓亮.外贸对我国GDP贡献有多大[J].数据, 2009, (7) .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5]张丽川.海关统计[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7.

贡献分析 篇10

工资分配是劳动关系中的核心问题, 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认为, 工会通过取得对某一企业或产业劳动供给的合法垄断, 从而拥有了市场力量。利用这一垄断, 他们迫使企业提供高的竞争性工资、福利和好的工作条件。

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 衡量一个国家雇员阶级力量的三个指标之一就是入工会率。在入工会率高的地方, 雇员的工资、津贴和社会供给等情况比较好。工会在维护职工劳动报酬权益、促进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方面, 自然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工会政策研究者认为:工会可以将加入工会雇员的工资提高大约20%, 将包括工资和津贴在内的补偿提高大约28%。使蓝领雇员工资的提高幅度高于白领雇员工资的提高幅度, 并提高没有高等学历文凭的雇员的工资。加入工会的雇员最普遍的好处是附带津贴。他们更有可能享受带薪假, 18%~28%的加入工会的雇员更有可能享受雇主提供的健康保险, 32%~54%的加入工会的雇员更有可能参加雇主提供的养老金计划。

本文以计量经济理论为基础, 研究了英国工会对雇员工资的贡献的基本情况, 通过收集2007年雇员相关情况的调查数据, 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本文数据主要采用最小二乘法 (OLS) , 利用软件Stata进行拟合, 对部分不能完全拟合且具有异方差性的数据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 (WLS) 进行修正。最终得出工资增长对工会存在的敏感程度及工资对年龄、学历、性别、全职与否、职位、职业、行业、所在公司规模等因素的敏感程度, 通过比较其效应, 得出结论, 从而对工会如何提高雇员的工资提出政策建议。

2 模型构建

2.1 假说陈述

工会的存在对工资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但是, 显然对于雇员工资的提高还有其他的影响变量, 即对于工资的提高, 不只是工会这一因素作用的结果。笔者通过阅读相关经济学文献发现, 雇员的性别、年龄、是否全职、学历、是否获得执业执照、所在公司规模等因素亦是影响工资变动的因素, 只是工资对各变量的敏感程度不同而已。笔者在研究工会对工资的促进作用时, 假设上述变量, 年龄在25~50岁, 所在公司的规模在两人以上的样本进行分析。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工会对所有不同学历层次的雇员具有同样的促进作用, 故文中只选取本科及具有本科学历以上的样本进行分析。

所处行业及所在公司规模大体相当的条件下, 考虑工会对工资增长的积极作用。

2.2 数据搜集

数据主要来自2007年英国家庭小组调查所得到的有关雇员工资及相关情况的1669个样本数据。设雇员的工资为Y, 雇员的工会成员状况、性别、年龄、是否全职、是否获得执业执照、学历、所在公司规模分别为X1、X2、X3、X4、X5、X6、X7。

特别地, 笔者在对该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 上述数据中, 有关上述变量的相关统计信息具有缺失项及不适用的数据, 为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及减少误差, 本次检验中, 将去掉这些缺失项及不适用数据。并用被调查者的月收入代表工资。

2.3 模型构建

对工资求对数, 把数据输入软件Stata中, 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关系, 设经济计量模型为:

lnY=α+tuin1X1+menX2+ageX3+jbft1X4+qfvocX5+qfachi1X6+jbsize1X7

经过线性回归后, 得到R2的值为0.5905, 修正后的R2值为0.5888, 并从上面的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 公司的规模对雇员工资的影响非常小, 故将其去掉, 重新进行回归。

新的经济计量模型为:

lnY=α+tuin1X1+menX2+ageX3+jbft1X4+qfvocX5+qfachi1X6

得到新的回归结果为R2=0.5932。

从两次回归所得到的R2检验结果来看, 去掉公司所在规模这一变量后, 该经济计量模型对样本的解释度增加了。

则该模型的线性表达式为:

lnY=5.492+0.147tuin1+0.359men+0.003age+0.974jbft1+0.063qfvoc+0.423qfachi1

通过观察可知, Y与X的拟合度R2=0.5932, 修正后的拟合度R2=0.5918, 拟合度都较好。故该模型能够解释该样本集合。

F检验:Prob (F-statistic) 为0.000000, 说明变量之间线性关系显著;

t检验:Prob (t-statistic) 均小于0.022, 说明回归参数与0有显著差异, 且经过异方差检验, 所得结果对age及qfvoc的t进行了修正, 对R2并没有作改变。

3 结论及对我国工会工作的相关建议

3.1 结论

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得出, 工会的存在是雇员工资上涨的积极因素。工会成员的工资较非工会成员的工资高14.7%左右。

3.2 对我国工会工作的相关建议

工资是企业职工收入的主要来源, 工资收入分配关系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虽然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分配体制的改革, 我国职工的整体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但是也必须看到, 我国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过低, 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增幅缓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企业内部经营者与普通职工群体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针对企业内部分配制度不公和分配无序的现象, 工会组织应当重点维护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权益, 加强工会在工资集体协商中的话语权。

作为企业工会而言, 必须坚持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由职工与企业经营方共决的原则, 推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建立, 即职工工资由企业经营方与职工通过集体协商共同决定;必须坚持职工工资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监督企业绝不能以不给职工增加工资、压低工资甚至拖欠职工工资为代价换取所谓“经济效益”和“企业发展”。同时在职工的工资收入受到侵害时, 职工能够找到工会这个有效的途径进行维权。

参考文献

[1]王惠民.工会在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中的维权作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7 (2) :53-56.

贡献分析 篇11

[关键词]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贡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就当前来看,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成为制约整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障碍和瓶颈。如何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已是当前及今后经济发展的关键。众所周知,结构是在总体各组成部分的此消彼长中发生变化、实现调整的,其调整的速度应取决于其中贡献最大,变化最快、发展势头最强劲、效率最高的那部分。笔者认为我国产业结构要实现三次产业间的合理、优化,需要寻找这样一个突破口,它必须具有:带动面儿广、运转效率高、发展前景好并符合改革和经济社会进步内在要求等特点,这一突破口应是民营经济。

第一,民营经济的产业分布结构优于整体经济的产业分布,因此它会对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由于理论界对民营经济没有不统一的认识,国家对民营经济更没系统的统计,出于统计分析资料可得性需要,本文采用的口径也不尽相同。在这个问题的分析中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例,说明民营经济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和贡献。从从业人员的构成看:

表11993年~2005年全国及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构成产业分布表(%)

资料来源:1994—2006年统计年鉴

从1993年到2005年我国就业人员总增长率为13.50% ,而个体私营就业人员的总增长率为238.10%,说明个私经济发展对我国劳动力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上表表明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结构远远优于全国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结构,尽管个私经济从业人员比重第三产业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第三产业的比重仍占到近60%,而全国该比重为30.6%。单从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的产业构成的变化看,其变化趋势越来越趋于合理:第一产业过低的比重(1.08%)呈提高的趋势;而第三产业过高的比重(76.99%)呈降低的变化趋势,第二产业比重稳重有升。可以说 如果没有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贡献,我国整体的产业构成可能更加不合理。从产值构成来看:

表2全国私营企业产值的产业结构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张厚义论文《私营企业主阶层成长的新阶段》

作为民营经济重要部分的私营经济其产业分布结构要明显地优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产业结构,到2004年其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重分别为:1.84%、34.30%、63.86%,产值比重呈三二一的顺序分布;而同期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为:15.2%、52.9%、31.9%,产值比重呈二三一的顺序分布。私营经济所呈现出的产业分布正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这一布局会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带动力量,促使我国整体产业结构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产业结构就越合理、优化程度越高。

可以看出,无论是产值的产业分布还是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都与整体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更接近,更一致,更相吻合。因此,虽然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的布局不合理,但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作用,可以肯定的说我国的产业结构还达不到当前的程度,会更落后,更不合理。从另一角度来看,随着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产业结构就会对整体产业结构发挥作用,带动整体产业结构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的促进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民营经济对第二产业的贡献及发展前景分析。根据统计年鉴所提供的分类和数据,整理资料如下:

表3国有及国有控股、规模以上外商投资、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构成表

上表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2004年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合并统计,没有分开统计,因此只能计算出外商投资和民营经济合计的比重为57.64%(2003年及以前是将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分开统计的,本文中将港澳台投资经济归到民营经济的范围)。

从表中资料看到,在工业企业产值构成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产值虽然仍旧最高,但随着改革的进行,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由1998年的57.03%下降到2004年的42.36%。而外商与民营经济的产值构成随着国有成分的下降在不断上升:2003年达到55.14%,其中民营经济达到38.66%,2004年外商和民营经济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57.64%。另外,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到2005年底我国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303.94万人,其中仅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就达到3225.1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4.66%,如果按宽口径的民营经济(除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外商投资以外的所有经济成分)来计算这一比例高达76.07%。隨着更多的垄断领域向民营经济开放,随着民营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国有成分民营化步伐的加快,民营经济在工业领域逐渐上升到决定地位,对工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第二产业中除了工业,另一重要部分是建筑业,下面分析民营经济对建筑业的贡献。

表4分类型的建筑业增加值及从业人员分布表

以上资料根据有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整理得到,2004年分类有所变化,因此整理不出以后年份的分类型的资料,所以产值资料只能到2003年。

上表资料表明,国有经济在建筑业领域不论是产值还是从业人员的比重都呈直线下降的趋势,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66.3%下降到2003年的24.2%,从业人员比重由1995年的55.0%下降到2005年的17.8%;与国有经济变化趋势相反,民营经济的比重呈明显的上升,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33.28%上升到2003年的75.15%,从业人员比重由44.64%上升到2005年的81.80%。这充分表明,到2003年,民营经济已经主宰了整个建筑业,对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而且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

综上所述,在第二产业中民营经济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显示出了主导的地位或即将成为主导的趋势,对第二产业内部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较量、整合、改革起到了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随着国有企业民营化步伐的加快,我们可以肯定在第二产业内,民营经济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民营经济会继续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也会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的大力发展使第二产业内部各成分处于激烈的竞争中,促使各个行业更注重质量的提升,更注重自身竞争力的增强,从而实现效益型增长。因此民营经济对第二产业的贡献是提升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集约型内涵,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这正是我们对第二产业进行调整的目标。

第三,民营经济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和发展前景分析。到目前为止民营经济还没有或很少进入的领域有金融保险、邮电通信、交通等领域,因此,本文对第三产业中能够得到数据的,也是民营经济分布最多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进行分析,从中说明民营经济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及在第三产业内的发展空间。分析从从业人员和营业收入两方面展开(以下分析资料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首先,对批发业进行分析:到2005年限额以上批发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35.81%、3.66%、60.52%,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7.79%;在营业总收入方面的比重分别为:30.63%、6.82%、62.55%,私营经济营业收入比重为17.25%。限额以上零售业,到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12.96%、5.14%、81.90%,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24.57%;在营业收入方面所占比重分别为:9.00%、6.88%、84.12%,私营经济营业收入就占25.72%。限额以上餐饮业, 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6.52%、17.97%、75.51%,私营经济这一比重为45.14% ;在营业收入方面所占比重分别为:4.25%、19.48%、 76.27%,私营经济营业收入就占45.64%。可以看出,在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领域,不论是吸纳就业,还是创造财富,民营经济都占有绝对比重。随着非公有制36条的贯彻事实(落实),过去不对民营经济开放的领域,如电信、电力、石油、航空、铁路及公共卫生、国防等领域已经开始向民营经济敞开大门,不久的将来民营经济将与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展开竞争,打破垄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向新的发展时期。可以肯定,在第三产业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要大于第二产业,随着民营科技产业的不断发展,民营经济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我国第三产业实现质与量的飞跃,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使我国的整体产业布局向着合理的目标前进。

不仅在第二、第三产业中的一些领域民营经济以成主力军,在第一产业民营经济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随着其向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进军,民营经济对提升第一产业的层次、品质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有关年份

[2]保育钧:中国民营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3]黄孟复:“十一五”期间民营经济的发展,历史性的变化将继续进行

[4]黄文忠:民营经济是个科学的概念

[5]张德铜:民营经济的特征分析与发展对策

[6]史忠良:产业经济学

[7]冯秀恳:论民营经济的内涵与外延

贡献分析 篇12

现阶段, 与经济增长有关的文献主要分为三类:早期的后凯恩斯增长理论, 它主要强调投资和储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哈罗德-多马模型) ;新古典增长理论, 这个主要强调技术进步的作用 (索洛模型) ;内生增长理论, 强调研发、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外部性的作用 (罗默-卢卡斯类型的模型) 。

哈罗德-多马模型认为:当实际经济增长等于资本家愿意的经济增长率并且等于人口增长率时, 经济才能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但同时认为, 这一增长路径是一“刀锋”。因为模型结论是“经济增长是不稳定的”, 所以它并不是经济增长理论的“正统”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作为资本形成的一种来源, FDI可以直接影响经济增长。资本形成指一个经济体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包括新建工厂、购置机器和日益提高的基础设施等。FDI作为私人投资的一部分, 自身增加会引起总投资增加, 而总投资的增加又可以直接对经济增长产生贡献。其次, FDI可以间接影响经济增长, 可以通过影响就业、出口、消费以及储蓄等宏观变量来影响经济增长。另外, FDI不仅影响投资的水平, 而且影响投资的质量。根据传统垄断优势理论, 跨国公司在同当地公司竞争的时候, 面临着一些对其不利的因素, 比如地理以及文化方面的差异。为了克服缺点, 跨国公司必须拥有某种所有权优势来同当地的企业竞争。这些优势就是更为有效的技术、广阔的市场渠道、管理技能以及资本实力。因此FDI的流入可以对东道国的技术、设备以及基础设施等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FDI产生的很多“外部性”会使国内公司受益。FDI极有可能充当一种传播新思想、新技术和最新工作经验的工具。在外资流入东道国这一过程当中, 国内公司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利益。例如, 国外公司演示他们的新技术从而为他们的当地供应商或者客户提供技术帮助, 培训员工等, 而这些工人很有可能在以后被国内公司聘用;国外公司带来的竞争压力可以使国内公司更有效地运转, 激励他们引进新技术;国外公司可以通过其良好的国际网络使国内企业融入国际市场, 比如转包合同就可以使国内公司借机进入国际市场, 因此即使国内企业不是跨国系统中的一员, 仍然可以利用进入国际市场的这种优势。这些都被称为FDI的“外部性”或者“溢出效应”, 这也正是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内容。内生增长理论的出现, 使FDI的作用得到了全新的评价。

2 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2.1 指标选取

本文主要研究FDI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 选取的基本指标如下。

GDP:经济增长用国内生产总值 (GDP) 来表示;

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资, 其中HFDI、MFDI、LFDI分别表示利用外资高、中、低三个地区。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所选数据为1985~2007年全国29个省市区FDI与GDP数据, 原始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根据1985-2007年各省市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平均额度, 把29个省市划分为3组, 即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高、中、低地区, 表示为HFDI、MFDI和LFDI。具体分组如表1所示。

2.3 FDI与GDP的发展趋势

1985年以来高、中、低三个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GDP的基本变动趋势。

如图1所示, GDP从1985年开始持续增长, 而且增长速度也是逐渐增加。

由图2可以看到,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高的地区 (HFDI) 从1991年开始增长速度逐渐加大, 在这之前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平稳状态。从1991年以后增长过程中也有些波动, 但总体上是保持在增长的状态, 从2004年开始是另一个增长高峰期, HFDI (指所分的高、中、低地区名, 不是FDI, 以下相同) 直线上升。MFDI的发展趋势与HFDI的大体相同, 只是整体水平相对HFDI来说比较低, 而且增长得也比较平缓。从04年开始也是增长速度突然增加, 出现了一个增长高峰期。对于LFDI来说, 在增长的大趋势下, 1994年到2004年的LFDI增长不明显, 比较平稳, 由2004年往后增长速度也有所增加, 但是总体水平处于一个更低的位置。由图1、2可以看到, GDP与FDI的增长趋势是同步的, 不同的是GDP始终保持在增长速度逐渐增加的发展趋势下, 而FDI是有两个发展跳跃期, 是速度突然增加,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 GDP与FDI的发展趋势还是一致的。

以上就是先从总体上看看FDI与GDP的发展趋势, 总体上的趋势都是增长的, 而且增长速度在最近几年比较快。

3 结果分析

首先, 由图1可以看到, 我国GDP每年都在增长, 在经过80~90年代的较快速增长后近几年的增长速度已经减慢, 2008年的GDP与2007年的GDP几乎持平, 这一方面是由于这次全球范围的大规模金融危机引起的, 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平稳的发展阶段。

其次, 由图2可以看到, FDI的增长趋势与GDP的相似, 经历一个较快的增长期后开始减慢增长速度, 这一方面是因为国际上的金融危机, 虽然对我国的影响不是很大, 但是对外国的一些企业影响比较大, 这样外国企业对我国的投资也就必然要受到影响。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 我国自己的企业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成长, 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有了一定的加强, 外商受到了冲击。商人都是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为目标的, 在利润减少的情况下, 他们所进行的投资也必然会相应地减少。

另外, 从表1可以看到, 我国从地域上来说, 沿海地区大部分都是HFDI, 中部地区则是MFDI, 而西部地区就是LFDI, 这与城市所处位置、交通是否方便等都有很大的关系。FDI发展的不同, 也从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 我国形成西贫东富的东西差异也与此因素有一定关系。这样很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同时, LFDI对GDP的影响在3类地区中是最大的, 然后是MFDI, 而投资资金最多的HFDI对GDP的影响却是最小的。联系实际情况, 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很容易理解而且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和结果, 因为从改革开放以来, 沿海地区因为各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 吸引外资数量大, 速度快, 中部地区因为国家政策从而在吸引外资方面也有一定的发展, 而西部地区虽然也在政策的影响下有发展, 但毕竟西部受到各方因素的制约以至于效果不是很明显, FDI还是比较少, 这样, 东部地区接近饱和的同时西部地区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同时, 我国并不是一味地只知道引用外资, 同时也在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使我们自己的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地吸收经验和技术并成长起来, 这其中跟外商投资所带来的外部性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比如外资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带来的竞争效应、示范效应等, 国内企业的成长必然对外商投资企业所占领的市场造成冲击, 而且外商之间也有竞争, 投资的不断增加, 使市场也趋于饱和, 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HFDI对GDP的影响最小, 而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恰恰相反, 也就形成了LFDI会对GDP影响最大的局面。

4 政策建议

FDI对我国经济高速稳定地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影响的传导机制是多渠道的。近年来, 我国在吸引外资发展经济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为了进一步促进外商直接投资, 从而利用其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更多更大的作用, 现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首先, 政府应该再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外商引资工作, 尤其是西部地区, 因为在目前看来LFDI对GDP的影响是最大的。这样不但可以发展经济, 缩小东西部差距, 更可以使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企业快速地成长, 同时这里巨大的商机和利润空间也吸引着外商。这也就是所谓的好钢用在刀刃上, 使每一笔吸引的投资都发挥最大的作用, 这个双赢的局面也是我们都想要看到的。另外, 也不能忽视沿海地区的FDI, 因为那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很大, 也是经济发展的先锋。

其次, 从保障国民经济需要长期的稳定出发, 中央政府从现在起应该对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实行高度的集中统一, 使各地政府把注意力转移到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上去, 从全局上形成协调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经济发展关系的氛围, 落实国民待遇的原则。

另外, 我国需要提高利用FDI的质量,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注重技术水平的变革, 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产业组织的变化, 制定合适开放环境的中长期产业以及技术发展战略。利用FDI带动我国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改制以及人力资本的开发、研发项目的开展。

因此, 我们要努力促使我国的各种所有制经济企业享有平等的投资与融资机会, 提高国内储蓄的利用率, 提高国内企业自身竞争力。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我国企业自身更多的潜力, 使它们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摘要:随着全球范围内的外商直接投资 (FDI) 的急剧增长,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过程中, FDI所起的作用要胜过贸易所起的作用。本文将使用1985~2007年全国29个省市共23年的GDP及FDI数据, 分析整体上的发展趋势, 分析FDI对GDP的影响。发现在利用FDI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以便进一步完善利用外资的政策措施, 更好地发挥外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FDI) ,GDP,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2008.

上一篇:“临摹”设计下一篇:思想解放要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