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标准化贡献分析

2024-09-10

物流标准化贡献分析(精选5篇)

物流标准化贡献分析 篇1

摘要:本文分析物流标准化贡献问题。从物流企业竞争力、物流行业管理效益、外部性社会效益三个方面, 论述了物流标准化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推广物流标准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物流标准化,核心竞争力,标准化贡献

物流标准化要求把物流业当作一个大系统, 把物流业内部各个环节作为其中包含的子系统, 进行统筹安排, 从而使大系统和各个子系之间协同一致, 获得最佳运行秩序, 实现最大经济效益。物流标准化是在国外发达国家兴起的, 近年来, 我国在物流标准化的制定和推广上, 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国家制定了物流标准化政策, 许多大型物流企业都已开始执行这些政策。但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主要是许多中小物流企业对物流标准化重视不够, 使这些政策推广受阻。其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一个重要原因, 是因为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物流标准化的巨大贡献。因此, 本文拟对物流标准化贡献问题做些专门分析。

一、物流标准化的三大贡献

那么, 物流标准化具体有哪些贡献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这就是: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提高物流行业管理效益、提高物流外部性社会效益。

1、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

物流标准化可以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 这体现在物流企业品牌竞争力、物流员工整体素质、物流企业客户服务上。

首先, 一个好的品牌, 不只是企业商标的名称, 还是客户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一种信任。这种信任不是企业一朝一夕形成, 而是企业在长期的资源分配、文化建设中逐步形成的。所以, 标准化的执行, 可以使物流企业的资源配置、员工的服务质量,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保持稳定性, 使客户对产品更加放心、使企业品牌的公信力更强, 从而增加品牌的竞争力。

其次, 物流员工的劳动素质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企业整体氛围, 决定了企业决策的执行效果, 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标准化对于员工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 它降低物流员工的个体工艺差别, 增加员工之间的整体协调性, 使物流企业获得最佳的生产秩序和效果;标准化的约束力还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渗透到员工的日常工作和行为中, 提高员工的人文素质。

再次, 在物流企业客户服务上, 物流标准化可以使企业将运输、存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形成完整、高效的物流系统, 从而有助于物流企业将正确的物品, 在正确的时间, 送到正确的地点, 这是向客户提供相对于其他企业的更加优质的服务的前提。目前, 我国已形成包括包装、装卸、运输等运作职能在内的物流标准, 事实证明, 执行这些标准, 可以使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运送更加有序便捷, 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2、提高物流行业管理效益

物流标准化对于提高物流行业管理效益是十分重要的, 这体现在物流成本管理、物流质量管理、物流信息管理上。

首先, 物流标准化具有降低物流成本的作用。一是标准化规范了员工的作业, 从而减少管理成本。率先实行标准化的国家经验表明, 标准化在节约管理成本上, 其节约资金与所耗资金的比例分别为:日本10:1, 法国20:1美国50:1。二是标准化提高了通用物品的比重, 统一了物流材料的口径, 按照国家出台的《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和许多物流设备标准, 各类物流设备能够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共享, 加大了物流设备的再利用, 提高了设备使用率, 降低了新的购置成本。

其次, 物流标准化具有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作用。物流标准化渗透在物流活动的每个环节, 可将货物的质量误差降到最小, 将物流损耗和废弃物的排放也降到最低, 更好地满足物流客户和其他相关方面的需要。

再次, 物流标准化具有提升物流信息运行的作用。所有的物流活动都是依据信息开展的, 物流信息的顺畅, 可以保障物流系统顺利运行。标准化对于的现行物流信息技术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例如条形码的编码标准, 可以使条形码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符合标准的射频感应器可以极大加速信息采集速度。标准化的最大特点在于规范性、协同性、整体性, 可以把物流业的运作职能整合起来, 例如把包装、装卸、搬运、仓储、保管、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整合在一个管理系统之中, 便于对物流信息收集、整理、存储、加工和利用, 从而有效提升物流信息的运行。

3、提高外部性社会效益

物流标准化的外部性社会效益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物流业的服务具有领域宽、行业广、国际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 使物流标准化有利于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具有高端竞争优势和更大利润空间的产业结构, 从而达到上下游产业链的协调共进。另外, 物流标准化还有利于消除贸易障碍、扩大国际贸易。二是对减少事故。因为物流标准化可使设施设备的操作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 因而可以有效的降低事故发生率。事故问题影响深远, 特别对物流业来说, 关联行业众多, 一旦发生事故, 后果不堪设想。建立一个在现行环境中有效控制事故危机的标准, 健全各种安全检测标准体系, 可以消除事故隐患, 减少事故发生。

二、总结与建议

物流标准化对于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提高行业管理效益和外部性社会效益, 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 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广实施物流标准化政策, 让更多的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实行物流标准化呢?我们建议:

首先, 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的物流标准。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物流的高新技术也在不断在行业得到普及, 物流企业管理方式也在不断改进, 有很多已经显得相对落后标准, 从编制到现在还没有经过重新修改。特别在国际化的潮流中, 物流行业所涉及的对外业务也在不断增加, 国内标准和国外标准的不统一协调,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我国物流企业“走出去”, 更是急需进一步完善的。

其次, 要进一步加大推广落实的力度。长期以来物流标准存在着推广落实不足的问题, 截止到2009年底, 中国仅有737家物流企业通过A级物流企业标准, 而执行标准的企业数目较少, 极大地降低了物流标准化的贡献。因而, 要在推广落实上加大力度。一要在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设立相应的分技术委员会, 满足物流产业快速增长的需求;二要在各个不同的行业管理部门设立相应的机构, 发布一些与本行业物流相关的行业标准;三要加大物流标准化贡献的研究和宣传, 使人们真正认识到物流标准化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纪红任, 游战清.物流经济学.北京:机械出版社, 2007

[2]、王勇, 杨文慧.关于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参考.商业研究, 2003, (4)

[3]、李春田.标准化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物流标准化贡献分析 篇2

摘要:文章以京东商城作为案例来分析京东商城在近年来一系列的发展物流的举措及成效,并从中挖掘物流在电子商务企业的利润点以及可贡献程度,并通过探析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电子商务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基础和空间。

关键词:京东商城;物流;利润贡献;电子商务

一、京东商城物流发展举措

京东商城的物流模式主要有两种:自建物流体系与自建体系+第三方物流相结合。以下就通过这两种模式和其他相关物流发展举措分别对京东商城的物流发展进行探讨和分析。

第一,自建物流体系。根据资料显示,目前,京东分布在华北、华东、华南的三大物流中心已经覆盖了全国各大城市。3月,京东网上商城用万元人民币成立了上海圆迈快递公司,使得上海及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物流配送速度和服务质量得到全面提升。20初,京东融资的2100万美元中有70%将用于成立控股物流子公司,购买新的仓储设备,配备手持RF扫描器,建设自有的配送队伍。

第二,自建体系+第三方物流相结合。在发达城市外,京东商城选择和当地的快递公司合作,完成产品的配送。而在配送大件商品时,京东选择与厂商合作。因为厂商在各个城市均建有自己的售后服务网点,并且有自己的物流配送合作伙伴。

然而据相关媒体称,京东于底停掉了绝大多数地县级市的COD服务,部分原因是京东自建物流破坏了这些第三方快递公司的合作模式,搞坏了与这些企业的关系。这种矛盾来自于京东的物流发展策略,自建物流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第三方物流的经济效益,从第三方物流中吸纳潜在利润。

第三,其他物流发展的相关举措。2009年2月,京东商城尝试出售特色上门服务,特色上门服务属于物流下游环节中的部分,可以通过加入增值服务来创造和挖掘潜在利润。这又增加了对配送员的素质要求,即企业要将工作人员培训为配送和推销的复合型人员。

二、物流在电子商务企业的利润点以及可贡献程度

物流想要做成一定的规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每一个环节都要精打细算,也就是说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控制成本。而减少成本可以从缩短供应链、服务集成化等方面来实现,从而达到扩大利润的目的,并创造潜在利润。

可以这么说,物流对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并不能获取巨额的利润,甚至在建立大型物流系统的初期呈负值,只能说是通过有效地成本控制机制,来控制利润的丢失。那么,物流在电子商务企业的利润点实质上就是减少利润损耗的点。当然,也可以通过物流服务来增加利润点。

这些利润点的可贡献程度由买方市场的需求程度来决定,比如缩短供应链可以缩短货物在途时间,让资金在时间上的损耗大大减少,也减少了隐性成本的流失,然而这些针对急需某种货物的客户比较有用。关于物流服务集成化,如配送员上门适度促销,这些都是企业在调查市场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是否采用这一服务模式的决策。在将来的.趋势中,这一利润点的可贡献程度会呈上升趋势,到最后物流系统集合、开始高效运作并在大部分目标群体中形成精益服务的理念,那么,这一利润点的可贡献程度又会下降。而那时候,应该创新其他的物流盈利模式或者与其他领域合作,来获取有效可观的利润。

三、关于京东商城物流可盈利性的相关设想与建议

第一,让物流与其他领域有机结合促进企业发展。现阶段对于企业物流搭建的初期阶段,企业都是冒着巨大风险将物流赤裸裸地摆在台面上,为了不让物流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就必须让物流成为企业的助推器,最理想的模式是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创造潜在利润源,并探索新型高效物流模式。

物流标准化贡献分析 篇3

关键词:甘肃省物流业,税收贡献与负担,比较分析

一、问题背景

物流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环节, 能使经济体中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现代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巨大, 已然成为“第三利润源泉”;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需要物流业的协助与支撑。近年来甘肃省物流业迅速发展, 规模不断壮大2013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仓储业增加值达347.18亿元。甘肃省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其在联通南北经济方面具有优势, 国务院于2010年提出的《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兰州商贸物流中心、兰州集装箱节点站、天水现代物流园和武威煤炭集疏运中心等项目建设。

甘肃省物流业加速发展的过程中, 税收政策对其有很大影响;作为甘肃的一个基础性产业, 目前对于物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联系, 甘肃物流业发展特点模式、前景布局等方面。本文通过一系列衡量指标来分析对比甘肃省物流业的税负情况, 并根据结果提出支持鼓励甘肃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二、数据说明

现代物流是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于一体综合服务行业,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中物流业涉及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仓储业三部分。文章数据来自2003—2012年甘肃发展年鉴, 中国税务年鉴;相关数据有全国、甘肃GDP数据, 全国、地方税收总额及分地区分行业税收额的相关数据。物流业涉税范围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等18个税种。

三、税收分析

(一) 税收贡献的比较分析

(见表1) 税收增长率=税收增额/上年税收总额, 从表1可以看出2003年开始甘肃省总的税收额增长率一直为正, 说明甘肃省税收额绝对值持续增加, 税收增长率的变化随年份增减交替, 大多数年份都在围绕20%上下波动, 2007-2009年间波动幅较大。全国物流业税收增长率除2003, 2007, 2009, 三年外其余年份均为正, 总体来说全国物流业税收额总量在增加, 但是增长率变化起伏大, 在2009年降至最低,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全国物流业收入下降。甘肃省物流业的税收增长率相较全国来说波动幅度较小, 2003年以来增长率皆为正且在大多数年份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全国增长率变化相似, 在2008年达到峰值, 2006年以来的多数年份税收增长率都高于甘肃省税收增长率。

图1分别衡量了甘肃省税收增额、全国物流也税收增额对全国税收的贡献以及甘肃省物流业税收增额对甘肃省税收的贡献;其中甘肃省和全国物流业的税收增额贡献率是由地区、行业税收增额除以全国税收增额而得, 甘肃省税收增额贡献是甘肃省物流业税收增额除以全省税收增额而得。甘肃省物流业的税收增额贡献率在2008年达到最高6%以上, 2004年以后甘肃物流贡献率的变化趋势与全国物流业贡献率的变化趋势相似, 但是全国范围内该指标的变化幅度更大;甘肃省整体税收增额贡献率波动较小且水平远低于本省物流业的贡献率。

(二) 税收负担情况的比较分析

宏观税负=行业 (或地区) 税收额/行业 (或地区) 生产总值, 从表2可得我国宏观税负与物流业税负随着年份持续增加, 甘肃省物流业的税收负担低于全国物流业的税负水平, 但是除2012年之外税负差距在不断缩小;2002年到2012年间全国税收负担分别总体增长7%, 5%左右, 但全国物流业和甘肃省物流业都增长3%左右, 甘肃省物流业税负的增长幅度还是较大。甘肃省位于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 甘肃省物流业也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甘肃省的总体及物流业税收负担都低于国家水平。 (见表3)

边际税负反应的是税收弹性, GDP每变化一个单位则税收额变化多少个单位。计算方法是税收增加额/GDP增加额;表中甘肃省物流业税收弹性和甘肃省税收弹性是相对于甘肃省国民收入测算的, 其余两个指标是针对全国GDP计算的。甘肃省物流业的边际税负除2004年以外, 其余年份均大于0, 09、10年是边际税负最高的两年, 2009年甘肃GDP每变化1单位, 甘肃物流业税收额变化1.22个单位, 税收增额是大于GDP增额的;相较而言, 全国GDP变化一个单位对应的全国物流业税收额变化幅度更大, 同时全国范围内存在更多年份的总物流业税收变化额与GDP变化量方向不一致的情况。全国与甘肃省整体的边际税负要高于甘肃省物流业的边际税负而且随年份波动较小。

税收协调系数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1, 指标等于1表示税收比重与经济总量的比重完全协调, 小于1时税收负担轻, 大于1时税收负担过重;计算方法是由产业 (或地区) 税收比重/产业 (或地区) GDP比重而得。从图2可以看出物流业的税收协调系数低于1, 说明物流业的总体税负水平还是比较低, 甘肃省的物流业税收协调系数要小于全国物流业水平, 但甘肃省整体的系数变化比较平稳只有2009年高于0.8之外, 其余年份均在0.7到0.8之间徘徊, 甘肃省物流业的协调系数则不断上升2010年以后才有所下降, 总体指标提升了0.2;全国物流业税收协调系数的波动幅度较大2002年最高值为0.8左右2007年降至最低点0.3左右, 甘肃省与全国物流业税收协调水平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四、结论及建议

从税收贡献方面来看, 甘肃省物流业税收增额贡献程度与全国物流业水平相似, 远高于甘肃省税收增额对全国税收增额的占比, 说明甘肃物流业对本省的经济贡献比较明显;而且其增长率水平相较而言较高且随年份的变化情况比较稳定, 所以尽管甘肃物流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但很具有发展潜力, 对地方税收的贡献较大。从税收负担来看, 由于甘肃省处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本省及省内流通业的税收负担都相对较低, 但流通业税收负担绝对值在逐年增加, 边际税负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情况说明甘肃物流业的发展整体迅速但近年来甘肃经济的增长幅度更大。物流业的税负偏低但甘肃省物流业税负在逐渐向协调方向发展, 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

物流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 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 物流业很难获得高额利润, 尽管甘肃省物流业税负水平相对较低, 但税收额却不断增长且甘肃物流业正在起步发展阶段, 所以应对该产业实施进一步的税收优惠政策, 使物流业努力发展壮大。一方面物流业是综合性质的服务业, 统一物流业各类业务营业税税率为3%, 这样即体现了税收公平, 又便于税收征收管理。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对物流业“营改增”转型, 避免重复征税, 部分地区在“营改增”的过程中物流业税负上升, 所以还应调控价格防止利润下降, 考虑到小规模纳税人较多, 他们无法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 所以要完善代开发票制度, 使增值税抵扣链条完整化。

参考文献

[1]王乔, 席卫群, 汪柱旺, 张仲芳.中国流通业税收贡献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 2011 (1) .

[2]席卫群.扩大消费的税收障碍及政策探讨[J].涉外税务, 2014 (1) .

[3]戴德颐, 钱廷仙.我国物流业税收负担水平分析及建议[J].江苏商论, 2011 (8) .

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管理办法全文 篇4

(二)专业评审:专业评审组对通过形式审查的项目进行专业评审,并向评审委员会推荐获奖项目及奖励等级。获得专业评审组推荐的项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到会专业评审组专家的同意;

(三)最终评审:评审委员会对专业评审组通过的项目进行最终评审,并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推荐拟获奖项目及等级。获得评审委员会推荐的拟获奖项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到会评审委员会委员的同意;

(四)公示: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评审工作及评审结果接受社会的监督,拟获奖项目在网上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征求意见时间为30天。

第十六条 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评审工作实行以下回避制度:

(一)凡通过形式审查的标准项目的起草人,不得参加该项目的评审工作;

(二)与标准项目的起草单位属于同一法人单位的评审专家,不得参加该项目的评审工作;

(三)存在其他可能影响评审工作公正性的有关评审专家,不得参加相关项目的评审工作。

第六章 异议处理

第十七条 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评审结果自公示之日起30天为异议期。在异议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拟奖励项目持有异议的,可以在异议期内向奖励办公室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第十八条 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供书面异议材料,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

提出异议的单位、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当加盖本单位公章。

第十九条 异议由奖励办公室负责联系处理,项目推荐单位应当予以协助。

第二十条 推荐单位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核实异议材料,并将核实的情况和处理意见报送奖励办公室审核。对重大问题,奖励办公室可以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提交评审委员会,由评审委员会提出处理意见。 第二十一条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根据评审委员会或推荐单位提出的处理意见对异议作出决定。

第二十二条 推荐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对异议项目提出调查、核实报告或协调处理意见的,取消该项目的本年度获奖资格。

第二十三条 异议应当于公示期截止之日起30天内处理完毕。

第七章 授 奖

第二十四条 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获奖项目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二十五条 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单项授奖人数和授奖单位实行限额。一等奖单项授奖人数不超过10人,单位不超过7个;二等奖单项授奖人数不超过8人,单位不超过5个;三等奖单项授奖人数不超过6人,单位不超过3个。

第八章 工作纪律

第二十六条 申报单位提供虚假数据、材料的,取消其本年度和下一年度参评资格。

申报单位以不正当手段获得授奖的,撤销其奖励,同时取消其3年的参评资格。

第二十七条 推荐单位提供虚假数据、材料的,视其严重程度,暂停或取消其推荐资格。

第二十八条 参与评审活动的有关人员在评审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及时终止其参与评审活动。

第九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物流标准化贡献分析 篇5

标准化可以通过提供信息、约束技术随意性、加速技术扩散等途径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综合表现在技术进步与发展。技术进步、劳动投入、资本存量、对外开放水平、政府财政支出,以及制度等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而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今天,传统动力日渐衰减,金融风险增加,整体经济开始换挡升级,从资源红利”和“人口红利”转向“创新红利”,技术进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标准作为知识体系化的一种形式,在传播过程中和技术进步是并行的,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创新的共享,还可以实现良好市场行为的共享。在全球化时代,技术进步的速度和重要性日益增加。在制定标准化战略时需要将技术创新置于优先地位,使得标准存量和流量能够适应技术的发展,这就要求标准化过程更加贴近创新过程。标准化的选择要以当前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状况为引导,密切地与技术进步联系起来。当标准被企业确认为是一种投资时,其效应往往是创造财富,并发挥其强大的经济杠杆作用。标准化通过加速前沿技术的传播,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因而,本文重点开展标准化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间相互关系研究,测算标准化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

2 模型设定和研究方法

2.1 模型设定

本研究选用索洛余值法测算标准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在模型设计中引入中间变量——技术进步,以此作为标准化作用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桥梁和中介,用于分析标准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所采用的变量及其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基本思路是首先从制造业转型升级因素中分离出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得到技术进步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由于制度因素难以量化,因此在变量选取时暂不予考虑;然后再沿用索洛余值法的思想,把技术进步作为产出,把影响技术进步的因素作为投入(包括标准化在内),进一步从技术进步中分离出标准化的作用和贡献。在确定影响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时,除了标准化变量,在参考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经济结构、对外开放度、技术投入等因素。

因此,标准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可以通过两步骤得出。标准化对技术进步增长的贡献率=(标准化对技术进步的弹性×标准化增长率)/技术进步的增长率;标准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标准化对技术进步增长的贡献率×技术进步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

2.2 研究方法

数据的充实度和完整性决定了所使用的计量检验方法,本研究所用数据跨度为2004~2014年间11年的数据。根据数据的特点,选用时间序列数据对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再选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各非标准化变量和标准化变量如何作用于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行回归分析。

3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3.1 变量选取

标准化和其他一些变量共同对制造业转型升级起关键影响。为避免遗漏重要解释变量而造成模型出现内生性问题,在建立标准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作用模型时,将资本存量、劳动投入、技术进步、对外开放水平,以及政府支出占GDP比重5个经济指标纳入模型,具体变量说明如下:

(1)被解释变量(Y)

制造业转型升级: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内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因子作为被解释变量(Y),由7个指标线性加权而得(详见专题报道之二)。

(2)主要解释变量

资本存量(K)。资本存量采用“永续盘存法”,见下式:

式中:It表示当年的投资,常用的方法是用当年资本形成总额,或固定资产投资额来代替;Pt是价格指数,通常是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αt代表折旧因子,表示资本的折旧率。

劳动投入(HR)。以就业人员数来表示。

技术进步(Tech)。关于技术进步的衡量指标大多数文献是选用专利申请授权量表示的,在此选用三项专利申请授权量来表征。

对外开放程度(Trade)。选用出口额占GDP比重表示。

政府支出占GDP比重(Gov)。政策制度指标选用政府支出占GDP比重表示,政府可以通过其支出总规模与支出结构体系的变化,影响社会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形成积累与重新分配,从而影响不同产业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替代与变迁。因此政府支出占GDP比重能够很好地评估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

标准化综合值(STD)。在现有的文献中,大部分学者用标准存量来衡量一国的标准化水平[1,2],在这里同样采用标准化综合值作为本研究的模型变量,此处的标准化综合值即为运用系统绩效动态评价法计算得出的标准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值(详见专题报道之二)。在权重分析部分,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11个评价指标纳入到实证模型中,旨在考察当期标准效应的变动幅度、及其当期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作用的经济效应,从而达到横向比较各类型解释变量指标影响权重的研究意图。各变量的定义与描述性统计见表1。

3.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于《江苏统计年鉴》(2005~2015)、《中国标准化发展研究报告》、《江苏质量技术监督统计汇编》等。鉴于各指标数据的时间匹配性基础上,主要采用2004~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对相关指标进行OLS回归。

4 OLS回归分析

在计量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江苏省2004~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分阶段回归(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第一阶段,将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分别为资本存量、劳动投入以及技术进步;第二阶段则是以技术进步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为对外开放程度、政府支出占GDP比重以及标准化综合值。最后利用两个方程的回归系数得出标准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

注:*、**、***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下显著;括号中为各变量的t值。

第一阶段的实证结果表明,劳动投入、资本投入,以及技术水平均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具体来说,资本投入与技术水平对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投入显著为正,这与预期相符。资本投入有1%的变化,江苏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值将会有0.5546%的变化;同时,技术水平有1%的变化,江苏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值将会有0.4134%的变化。劳动和资本一直是制造业转型升级中两个最基本的投入因素,两者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贡献也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但除劳动和资本投入以外,还存在一些因素在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技术进步就是一种最关键的因素,而且贡献潜力也呈逐步上升趋势。技术进步推动了技术标准升级和技术创新,而技术标准升级与技术创新又通过网络效应以及扩散效应等功能带动产业转型升级[3,4]。劳动投入对江苏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系数显著为负,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江苏省劳动力的廉价性优势逐渐丧失,而劳动力总体水平偏低,无法与制造业快速发展之间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导致劳动力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有负向作用。

在第二阶段,对外开放程度、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以及标准化综合值均对技术进步具有显著影响。根据t检验结果,其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都与预期假设相符。具体来说,对外开放程度(出口额占GDP比重)每增加1%,技术进步会提升0.0388%;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技术进步增加0.8908%。这表明,政府应该多方面地提高科技体制的运作效率,从不同角度去激活创新要素,比如资金、人才、成果等生产要素,加快向企业流动。将标准化变量纳入模型中后,由实证结果可知,标准化综合值每增加1%,技术进步会提升0.1725%,即标准化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技术水平的提升。根据模型设定,对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回归结果进行处理,即可得到标准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因此,标准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为:0.4135*0.1725=0.0713,即7.13%(表3)。

本研究在贡献率测算时采用的是经典索洛模型,在时间区间2004~2014年内,标准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平均贡献率为7.13%。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标准化效益的发挥不是一个即时效应,因为单一年内的标准的出版量并不能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影响,而是过去整个时间段内的标准累计促进了江苏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现。

5 结语

根据江苏省数据的研究结果,在2004~2014年期间标准化对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贡献是积极的,年均贡献率为7.13%。然而,由于现有经济模型和统计技术上的局限性,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1)该模型没有明确地考虑扩散过程。从理论上来讲,建设一个既利于标准化的扩散,又有利于知识积累形式的传播的模型是非常完美的,但是基于现有的数据还无法实现,且在计量经济学估算过程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扩散模型可以借鉴。

(2)测算标准化的影响时,无法将所有相关因素考虑在内。在指标选取过程中,不能确保所有相关因素都已考虑在内(例如:制度因素无法用数据衡量)。另外,也不能确保标准化的储存一定是一个日益增长的趋势,它也可能会出现其他的趋势。因此,尽管本研究的模型无法将全部影响因素纳入其中,但是所采用的模型仍然是“规范”的。

(3)标准化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可能比公式所表达的更加复杂,在一些情况下,标准化可以直接提高生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技术变动可以促进生产率的增长,而技术变动受标准影响。即标准促进了新技术的传播,因此间接促进了生产率的增长和转型升级的实现。然而,为了解决内生性的问题,还需要额外的数据,以及使用一些超出本研究中给定的框架的更复杂的模型。

摘要:本文采用索洛余值法开展了标准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研究,测算了江苏省在2004~2014年间,标准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平均贡献率为7.13%。

关键词:标准化,制造业转型升级,贡献率,索洛余值法

参考文献

[1]Swann G M P,Temple P,Shurmer M.Standards and Trade Performance:The British Experience[J].Economic Journal,1996,106(438):1297-1313.

[2]Moenius J.Three Essays on Trade Barriers and Trade Volumes[D].Sam Diego,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0.

[3]钟水发.标准化推动产业升级的模式与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上一篇:初中数学有效课堂分析下一篇:土工试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