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营销的特点分析

2024-08-14

物流营销的特点分析(精选11篇)

物流营销的特点分析 篇1

1 电力营销的特点

1.1 销售渠道的垄断性

电能的传输必须通过电网来实现。发电厂把煤炭、水能等资源转化为电能, 通过输配电网传输到终端用户输配电网是电流的传输载体也是电力的销售渠道。由于输配电网具有自然垄断性, 同一个地区只能存在一个供电企业, 垄断性地拥有电力销售渠道。因此, 目前电力企业间的竞争都只发生在独立发电企业之间。发电企业将通过市场竞价获得上网发电机会, 低报价, 效率高的大机组将优先获得发电机会, 而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机组将面临被淘汰的境况。虽然供电企业由于输配电网的自然垄断性, 具有垄断专营权, 但是随着中国“大用户直供电”试点工作的开始, 供电区域的独家垄断也将逐渐削弱。

1.2 电力市场营销区域的专有性

电力的发、输、配、供、用瞬间进行、生产和消费的实时平衡以及电力无法大规模经济储存决定了电力营销的区域性特征, 特定电力企业的营销工作只能在某一区域进行。长距离输电损耗决定了大多数发电企业只能向周边地区供电, 而且目前发电企业还不能直接与终端用户交易。在区域电力市场中, 发电企业竞价上网, 省级电网企业代表所在省份参与市场交易, 满足省内用户需求。供电企业以营销区域划分供电营业区, 在一个营销区域里只能存在唯一的供电企业是由电力供应必须连续、稳定、可靠这个特殊要求所决定的。正是由于电力的有别于其他商品的特点和输配电网的自然垄断性, 决定了电力企业的营销工作只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一般商品中的渠道营销对于电力企业是不适用的, 电力的销售只能通过特定的输配电网进行, 离开了输配电网, 电力营销无从进行。

1.3 销售价格的固定性

价格是反映商品供需关系的信号, 也是商品价值的体现。由于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 关系到国计民生, 国家对电价严格控制, 电力企业没有价格制定权, 尤其是供电企业面临电价“两头钉死”的局面, 一方面购电是在电力市场中进行, 发电商根据成本状况和市场需求提出报价, 市场交易中心根据报价从低到高排序, 按照价格结算机制确定最终的市场出清价格, 购电价格无法由供电企业决定;另一方面终端销售价格已经由地方发改委、物价局制定的目录电价控制了, 供电企业只能在这夹缝中求生存, 经营手段和策略都受到了限制。对于其他行业大打价格战, 利用价格策略促销的做法, 电力企业只能是“望梅止渴”。

2 电力营销的问题

2.1 营销观念有待提高

供电行业是国家基础性产业, 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 所以说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服务。但是, 由于电力行业长期以来的垄断地位, 使大部分的员工缺乏开拓市场的观念, 企业电力市场意识淡薄, 服务观念与供电企业市场营销的硬件建设相比还比较薄弱;再者就是员工素质、服务理念以及服务态度都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提升, 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同时服务手段的单一, 造成电力业务报装和售后服务的效率不高。

2.2 对需求侧管理重视不够

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认识存在局限性。认为需求侧管理属政府职能, 对提高供电企业效益没有帮助, 甚至可能会减少企业效益, 即使实行需求侧管理的供电企业, 也仅仅是对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认识局限于是为缓解电力供应紧缺而开展的一项服务, 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是提高能效、保护环境、开拓市场的战略举措, 缺乏正确的工作目标、科学的管理方法、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有针对性的措施。

2.3 营销管理工作有待提高

营销方法的陈旧和管理手段的落后, 一直是影响电力公司改革发展的垢病。尽管电力公司在电力销售业务上大量使用计算技术, 但是就全行业而言, 应用还是零散的、低水平的, 这无疑也就给电力行业的发展和电力用户带来了障碍。同时, 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以产定销和以能力的大小来提供电力供给, 而不是以电力销售为出发点和按照客户的需求来生产供应的工作方式也大大制约了电力行业的发展。由于计划经济时代电力长期供不应求和供电企业拥有部分政府职能, 造成了供电企业法律知识的淡薄, 导致供电企业对客户进行的供电服务仍带有行政管理的色彩, 营销业务流程组织形式依然存在“职能性”结构, 不是以客户为中心, 以效益为目标。售电形式还停留在“坐商”的基础上, 并且手续没有得到简化, 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电力市场的开拓。

3 电力营销的作用与对策

3.1 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是企业营销战略的起点。企业的一切营销战略, 都必需以市场细分为出发点。不实施市场细分, 就无法确定企业的目标市场, 企业也就无法在市场竞争中为自己准确定位。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 企业也就无法塑造差异化的品牌形象。无法确定企业的目标市场, 企业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去开发差异化的产品, 并通过差异化的价格和销售渠道策略去占领市场。只有进行市场细分, 才有营销战略的差异化。因此, 市场细分是企业战略营销的平台。企业的各项营销战略, 都必须建立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

3.2 应用营销策略

目标市场的需要决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性质。通过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的确定, 宜春供电公司应重视对三类目标市场的研究。从电力产品入手, 提高品牌形象、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 集中优化电力营销服务水平, 规范电价和各项服务性收费、积极开拓市场, 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 积极探索电力商品分销模式和渠道, 形成产品、价格、促销和分销手段综合运用的营销策略组合, 市场营销组合中各个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 同步配套地组合起来, 以最佳的匹配状态, 为实现整体营销目标服务。以便最终将合格的电能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合适的促销方式, 送到合适的地点。

3.3 完善营销技术支持系统

积极在营销系统推广新技术, 提高营销的自动化水平, 以达到减人增效和优质服务的目标。在推广的过程中要积极稳妥, 以实用为准则。要充分利用当前成熟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 建设和完善电力营销管理系统, 做到决策科学化, 缴费银行化, 管理集中化和考核制度化, 以新技术的应用带动管理水平的提高。

4 结束语

为了促使电力营销得到保障需要转到“以客户服务为中心”上面来, 从组织结构的调整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靠“承诺”服务、示范窗口等手段, 并不能改变电力营销体制的僵化, 这就需要电力公司尽快实现市场营销职能的转变, 以市场为中心, 按照市场营销规律, 构建一个符合市场营销规律、适应市场运行, 具有市场开发、需求预测与管理及客户服务等功能的市场营销体系。

摘要:电力营销是电力企业获得经济收入的最重要的渠道, 在我国电力营销存在着很明显的特点。本文就此做了简要的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现在我国的电力企业在电力营销上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电力营销,特点,作用,分析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周国庆;广州地区开拓电力市场的经验和措施分析[J];广东科技;2007年03期.[1]张爱玲;周国庆;广州地区开拓电力市场的经验和措施分析[J];广东科技;2007年03期.

[2]李惠;关于电力市场营销经营战略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17期.[2]李惠;关于电力市场营销经营战略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17期.

[3]张少军, 王晗;建立我国未来电力市场的思考和建议[J];现代电力;2004年03期.[3]张少军, 王晗;建立我国未来电力市场的思考和建议[J];现代电力;2004年03期.

物流营销的特点分析 篇2

1、通路物流:客户通过事先订货(电话、业务员登门、客户主动订货三种方式)厢式货车每日按照行程路线到达市区批发市场、市区批发客户公司、各县批发市场、各县批发客户公司、各县已合作中的营业面积在500平方以上的超市等销售渠道做多品牌产品的物流配送,下游客户接货后通过门市部坐批、厢式货车多品牌并配带百货对各镇、村网点进行铺、补货。

2、二级配送:在部分地区市场,各县有二级经销商情况下,根据通过事先订货(电话、业务员登门、二级客户主动订货三种方式)厢式货车不定期做飘影单品牌或多品牌产品的二级配送。二级客户接货后通过门市部坐批、厢式货车多品牌配带百货对各镇、村网点进行铺、补货。

3、网点铺、补货:客户安排小型车辆每日按照行程路线到达市区已经合作中的中、小型超市、化妆品店、小店、特通(浴池、宾馆)等零售网点做多品牌产品的网点铺、补货。

多地区级经销商物流特点:

1、通路物流:客户通过事先订货(电话、业务员登门、客户主动订货三种方式)厢式货车每日按照行程路线到达本地市区批发市场、市区批发客户公司、各县批发市场、各县批发客户公司、各县已合作中的营业面积在500平方以上的超市等销售渠道做多品牌产品的物流配送。下游客户接货后通过门市部坐批、厢式货车多品牌并配带百货对各镇、村网点进行铺、补货。

2、二级配送:在经销区域范围内,相邻各地级市有二级客户,根据通过事先订货(电话、业务员登门、二级客户主动订货三种方式)厢式货车不定期做飘影单品牌或多品牌产品的二级配送,

二级客户接货后再通过事先订货(电话、业务员登门、客户主动订货三种方式)厢式货车每日按照行程路线到达市区批发市场、市区批发客户公司、各县批发市场、各县批发客户公司、各县已合作中的营业面积在500平方以上的超市等销售渠道做多品牌产品的物流配送。下游客户接货后通过门市部坐批、厢式货车多品牌并配带百货对各镇、村网点进行铺、补货。

3、三级配送:在部分二级客户经销地区范围内,各县有三级经销商情况下,根据通过事先订货(电话、业务员登门、三级客户主动订货三种方式)厢式货车不定期做飘影单品牌或多品牌产品的三级配送。三级客户接货后通过门市部坐批、厢式货车多品牌配带百货对各镇、村网点进行铺、补货。

4、一级客户网点铺、补货:客户安排小型车辆每日按照行程路线到达本地市区已经合作中的中、小型超市、化妆品店、小店、特通(浴池、宾馆)等零售网点做多品牌产品的网点铺、补货。

5、二级客户网点铺、补货:客户安排小型车辆每日按照行程路线到达本地市区已经合作中的中、小型超市、化妆品店、小店、特通(浴池、宾馆)等零售网点做多品牌产品的网点铺、补货。

本文作者曾前后服务于国内三家大型日化及快速消费品企业,担任分公司首席省区经理及培训推广经理多职,10年历练积累具备了丰富的市场营销管理经验,实战派营销专家。中国《销售与市场*化妆品观察》、《美容创富》杂志特约撰稿人,电子邮件: renxiangbo@yahoo.com.cn

物流营销的特点分析 篇3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特点;组合策略

电力营销工作是电力企业通过给用户提供的良好的电力服务,从而实现其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常我们所说的电力市场就是指电力营销市场,这一市场中两个主要的参与者就是电力企业和用户,随着电力企业逐渐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电力营销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当今电力营销行业的发展需求,所以电力营销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也应该按照市场发展和变化的实际情况对电力营销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

1.电力市场营销的作用和重要性

电力营销部门通常就是指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电价进行电能销售,同时负责电费的收取和线损管理等多项内容的一个部门,电力营销工作中的质量和效率会严重影响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它还会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电力营销策略在某种角度上来说是和电力用户直接接触的部门,所以其服务质量也对其社会形象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不断的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才能更好的为企业获得更高的综合效益。

2.电力市场营销的特点分析

电力市场营销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同时它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中的目标市场是具有很强的多样性的,它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对国家宏观经济也会体现出非常大的依赖性,在选择电力市场营销的目标市场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满足供电企业营销目标方面的用电需求,不能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就放弃一个确定的目标市场,所以电力营销工作具有非常明显的稳定性。

在电力市场营销的过程中还体现出了整体性,一般来说,整体性就是指电力营销市场和整个电力系统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网系统所覆盖的不同区域也是电力营销中的不同目标市场,这些目标市场会让电力营销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系统,虽然不同区域的产品类型和客户的要求上都是十分类似的,但是它在具体的计划和安排上都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

不同的电力用户对电力供应的方式也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也要有不同的供电计划,电力市场营销中的市场主体也就是用户对供电方式的要求也具有很强的多样性,大型的企业用户需要很大的电能供应,而居民对供电的要求只有几十千瓦时,这样也体现出了电能需求量的差异,电力用户需求时间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电力用户的类型不同,其要求供电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举例来说,化工厂是需要不间断供电的,而企业需要在白天或者是晚上供电,对深夜时段的供电要求相对比较低。

3.电力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探讨

电力市场营销组合策略通常就是指电力企业在目标市场方面可以很好的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系列的战略和措施,包括几个策略,一个是电力产品策略,一个是价格策略,一个是分销策略。产品策略是电力 市场营销组合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主要是指电力企业向试产所提供的产品,价格策略是所有策略当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环节,是电力用户为自己消费的电能所支付的金钱,在设定价格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到预期价值这一重要的因素,力求产品价格和预期价值是相符的。分销策略通常就是指电力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客户的需求而开展的和产品相关的各项活动,在电力营销活动当中,仅仅依靠市场的自我延伸是不够的,所以还应该充分的挖掘市场的潜能,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

3.1产品营销策略

电力产品从整体上来说就是指有形的实体和企业对用户的售前、受众和售后提供的各项服务,电力企业所生产的电能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产品,它的特殊性也使得其生产、供应和销售过程会以非常快的速度完成,电能也是一种商品,它更加的安全便捷,同时在价格上也体现出了非常大的优势,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将电力市场的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不断改进供电的质量。同时也提高电力营销企业整体的服务水平,这样才能拥有更加广阔的目标市场。

3.2价格营销策略

电力市场营销中的价格策略的三大中心是成本、需求和竞争。我国电力企业目前依然是独家生产经营、电网统一调度的管理模式,因此围绕用户侧需求和降低电能使用成本,实施价格营销是扩大电力市场的重要措施。为激发电力用户用电积极性,在坚持用电价格规范标准的同时,可采取较为灵活的办法对已经办理增容的客户闲置配变可依照产权界限在相同区域内调节使用。价格是电力市场营销的关键要素,電力市场的开拓需要规范电价,避免人情电、权力电、关系电等现象挫伤用户用电的积极性。同时实行电价听证制度,使电价决策形成多方制约的格局,提高政府规范电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使电力商品价格更加合理。

3.3分销营销策略

电力市场营销应该尽量减少中间环节:(1)可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2)便于电力营销管理。目前电力市场营销中多种销售体制,如直管式、代管式、趸售式等。针对我国电网建设相对滞后、电网建设成本过高等情况电力企业可采取灵活的电力分销策略。如对于在公司电网所涉及范围内的电力用户可采取直接供电策略,对于企业电网难以涉及的偏远地区可采取趸售式供电策略。在用电市场开放的条件下,电力企业可采用转供方式向其他省市和地区的电力客户供电,开拓电力企业省外市场,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实力和品牌价值。

3.4促销营销策略

电力市场营销中的电力促销策略是电力企业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使电力用户更多的了解和关注电力企业产品,促进电力用户对电能产品的购买和消费。电力市场营销人员通过将电力企业、电力产品、电力服务等信息通过广告、营业推广、人员销售等方式传递给电力消费者,激发电力用户的用电需求或创造新的需求,实现电力企业与消费者的互惠互利。

4.总结

电力市场营销是建立在现代管理、行为科学、经济科学等理论基础上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在电力改革和市场化营销策略不断实施的背景下,电力信息网络和自动化程度得到了迅速发展。电力市场营销活动具有其独有的特点,随着电力产业迅速发展,社会生产生活对电力生产需求不断增加,电力企业应建立一套以市场为导向的电力营销体系,进一步渗透市场目标,增进营销的深度和宽度,全面提高电力企业营销服务的水平,实现电力营销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和集约化。 [科]

【参考文献】

[1]张绍军.论现代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的开展[J].中国外资,2012(04).

物流与市场营销的关系分析 篇4

一、物流以及市场营销

企业有意识的进行控制原材料或者经济商品从原产地到具体使用地的一种经营活动。当前阶段物流最为关键的发展目标之一, 就是最大化的满足顾客的需求, 是其经济价值由原本的供应商上升至顾客群体时, 获取最大的经济利润。

市场营销, 主要是指个人和部分企业在进行制造出商业产品后与其他人进行经济交换, 进而满足自我的需求一种, 社会管理的全过程。在进行实际发展过程中, 市场营销, 最为关键的一个目标最为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的需求。

二、物流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一) 市场营销对物流的影响

1.经济商品发展策略

从经济商品策略方面来看, 物流活动中的采购环节、客源控制和仓库现有数额控制等与之相关的内容。例如, 某某企业在进行购买产品原材料与部分配件过程中, 因为产品的生产日期以及库存积压的具体情况, 此时经济产品的发展战略需要与经济发展计划、库存控制等方面进行有机的调配, 进而实现不断调整物流相关活动, 使其产品与产品之间发生一系列的变化[1]。

2.价格策略

当时阶段, 产品的价格策略贵直接关系到整个物流活动发展的深度以及顺畅性。价格策略中为消费群体进行价格折扣, 不仅会影响到产品的最终订货规模, 同时一批次的折扣优惠可以有效的吸引消费群体进行扩大消费。此时仓库的工作则逐渐趋向于解决一系列的大宗货物, 传送和搬运工作就会变得十分的节能高效。企业若是想签订可以全面满足市场营销与物流的全方位需求的价格策略, 就必须要从物流和营销这两个层面进行深入的解析。

3.分销策略

销售渠道是否全面畅通、科学合理对于产品自身而言, 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作用。为此, 必须要时刻保持着生产环节至消费群体这整个环节中的物流活动的畅通无阻。由于当前的流通途径正在进行逐步的优化和调整,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物流的具体经济性和发展格局。销售渠道的策略以及物流活动之中的具体需求数量的科学预测、产品外部包装等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将此环节中涉及到的所有的内容进行紧密结合。严格遵循法律法规进行执行, 进而有效的提高服务质量, 才会真正提升分销策略的具体功效。

4.促销策略

当前阶段, 部分企业对外部文化宣传、广告等形式的促销活动进行全方位的投资, 已经成为当前阶段中提高产品销售量的主要策略。假如物流系统无法及时有效的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那么其产品的销售量也会得不到有效的扩大。为此, 需要相关营销部门与物流部门之间, 进行良好的构建一个便于信息迅速传递的机制, 不中断的进行信息沟通协调进行开展相关促销活动[2]。整条物流链条需要在时间地点质量以及产品的多元化等方面, 由营销部门进行积极的承办。

(二) 物流给市场营销的影响

当前, 高功效的物流管理活动, 可以切实有效的实现产品空间、时间的具体经济效能, 进而为企业内部的市场营销创新活动、稳固客源, 扩展客源等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经济产品在进行仓库储存、商品包装、物流运输、销售等环节时, 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费用, 为此其物流成本会出现大幅度的提升。

1.分销策略

当企业在进行实际经济营销过程中, 如果只是一直提高其经济产品的配送质量和速度, 那么企业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其产品质量、提高其自身的市场占有率。企业若是可以实现产品的配送环节迅速、安全, 消费群体可以在短时间内拿到产品, 就可以有效的提高顾客自身对于产品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 以及自身对于产品的认可度, 进而有效的推进了企业与终端消费群体建立的良性长期的合作关系, 进而高效的推进企业自身的经济市场营销发展战略的健康有序发展[3]。

2.定价策略

物流管理工作的开展质量与效率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产品的最终销售价格。其物流的定价策略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产品的价格策略以及产品的促销策略。企业需要及时调配好市场营销部门以及物流管理部门这两者之前存在的关系, 物流部门需要及时有效的将产品的物流信息迅速真实的提供给市场营销相关部门;市场营销部需要再次依据其给出的具体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的推算消费群体自身可以接受的物流时间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定价战略。

3.产品策略

当前阶段, 当一个企业对其外部的经济产品的外观以及包装进行深入的创新和设计时, 必须要将物流这个因素进行考虑进来。充分考虑到其企业内生产出的产品外观以及包装设计对于物流价格的影响。在进行实际运输过程中, 产品的便捷性以及安全性。在进行其外形包装过程中, 不仅需要做到方便物流的运输活动, 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降低其物流的经济成本。在全面地保护产品的前提下, 不断进行推进产品促销功能的发展。

4.促销策略

当企业在对某一个新产品进行开拓市场过程中, 其产品要想短时间内抢占市场的相关占有额,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就在于其产品成本自身的介理以及充足的原材料。当前阶段, 企业内部的市场营销部门要想进行优质的促销, 就需要与物流管理部门之间形成十分良好的合作关系, 使物流与促销员之间进行良性的工作活动。只有如此, 企业内部的市场营销部门才可以切实有效的完成经济产品的促销策略, 进而全面提升其自身的市场占有率。

三、结语

物流营销的特点分析 篇5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的特点及实例分析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与物流管理系

西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信息与物流管理系

2010年09月

论 文 提 要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连锁商业的发展,我国物流配送业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各种配送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但同时我们也要承认中国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同样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中国目前的社会信息网络化水平低,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2.对电子商务物流的重要性认识不够。3.存在严重的商业信誉差的问题。

4.电子商务物流基础尚不善,物流理论还不够系统,物流技术还很落后,5.缺乏既懂电子商务理论和技术又有电子商务实践经验人才,因此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的特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既要积极的寻找解决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问题的对策,此外,还要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并加紧建立和推广物流标准化体系,要使物流配送在一个相对稳定和健康的环境下稳步发展。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的特点及实例分析

摘 要: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既有利于减少生产企业库存,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物流

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又刺激了社会需求,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宏观调控,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及电子商务向纵深发展。文章简要阐述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含义,接着揭示了物流配送在电子商务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对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子商务 物流 配送

电子商务物流的核心问题是实体物品的配送。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物流业起步较晚,水平低,认真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的特性,逐步掌握一系列物流配送技术,对于我国物流企业无疑是当务之急。本文就此进行分析并辅之实例予以佐证。

一、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含义

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是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物流和配送,是指物流配送企业采用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技术、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针对社会需求,严格地、守信用地按用户要求,按时按量的送交没有范围限制的各类用户以满足其对商品的需求。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主要具有以下的特点:改善物流的运行效率,简化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满足个性化需求,推动物流配送走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

二、物流配送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由数据表明,我国产品从生产到销往用户手中,95%的时间消耗到储存、装卸和运输等方面,物流的费用平均高达总成本的50%,而2006年我国的物流费用约占GDP18.6%,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我国在物流方面是落后的,落后的物流遇到电子商务,不可避免的将会成为电子商务的“瓶颈”问题。

电子商务=网上信息传递+网上交易+网上结算+物流配送,这个公式体现了完善的商务活动由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四个流动过程构成,通过互联网可以轻松的实现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完成信息传送或者商品所有权的转移,但是电子商务的最重要一环是实现实物的转移,这还必须依赖于物流。物流与其它商务活动的脱节,将会制约电子商务的有效运作,阻碍企业向客户提供最满意的服务,使顾客丧失对企业的信任,最终选择较为传统与保守的商务模式。因此,物流配送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电子商务的成败,是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的特点

1、物流信息化。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因此,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快速反应QR、有效客户反映ECR、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和观念,在我国物流业中将得到普遍的应用。信息化是一切的基础,没 2

有物流的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装备都不可能应用于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彻底改变我国物流业的面貌。

2、物流自动化。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自动化的效果是省力化,另外还可以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物流自动化的设施非常多,如条码/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货物自动分拣与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以及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这些设施和系统在发达国家已普遍应用于物流作业流程,我国的物流业由于起步晚、发展水平低,物流自动化技术的普及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3、物流网络化。物流领域网络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这里指的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讯网络,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的联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另外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如配送中心向供应商提出定单,就可以使用计算机通讯方式,借助于增殖网VAN上的电子定货系统EOS和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自动实现;二是组织的网络化,即建立物流组织内部网络Intranet。

物流的网络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当今世界Internet等全球网络资源的可用性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物流的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4、物流智能化。这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搬运)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及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才能解决。在物流自动化的进程中,物流智能化是不可回避的技术难题,物流的智能化已成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5、物流柔性化。柔性化指的是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来灵活调节生产工艺。20世纪90年代,国际生产领域纷纷推出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制造资源系统MRP-Ⅱ、企业资源计划ERP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技术,这些概念和技术的实质是将生产、流通进行集成,根据需求组织生产,安排物流活动。因此,柔性化的物流正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它要求物流配送中心根据“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消费特色,灵活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连锁商业的发展,我国物流配送业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各种形式的物流配送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目前全国共有各种类型的物流配送中心1000多家,其中上海和广东数量最多。但整体规模和水平较低,认真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的特性,逐步掌握一系列物流配送技术,对于我国物流企业无疑是当务之急。本文就此进行分析并辅之实例予以佐证。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物流的各种职能及功能可以通过虚拟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种虚拟化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组合方式,寻求物流的合理化,使商品实体在实际的运动过程中,达到效率最高、费用最省、距离最短、时间最少的物流目标,从而使物流具备了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和柔性化等特点。

四、现代物流配送实例分析

1、台湾的电脑业的“全球运筹式产销模式”。台湾的电脑业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出了“全球运筹式产销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思想是按照客户定单组织生产。生产采取分散形式,即将全世界的电脑资源都利用起来,采取外包的形式将一台电脑的所有零部件、元器件、芯片,外包给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去生产,然后通过全球的物流网络将这些零部件、元器件和芯片发往同一个物流配送中心进行组装,由该物流配送中心将组装好的电脑迅速发给订户。由此可见,台湾电脑业的产销模式需要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

2、美国的物流配送业。美国的物流配送业发展起步早,经验成熟,尤其是信息化管理程序高,对我国物流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为了向流通领域要效益。美国企业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将老式的仓库改为配送中心;二是引进电脑管理网络,对装卸、搬运、保管实行标准化操作,提高作业效率;三是连锁店共同组建配送中心,促进连锁店效益的增长。美国连锁店的配送中心有多种,主要有批发型、零售型和仓储型三种类型。

(1)批发型。美国加州食品配送中心是全美第二大批发配送中心,始建于1982年,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工作人员2000人左右,共有全封闭型温控运输车600多辆,1995年销售额达20亿美元。经营的商品均为食品,有43000多个品种,其中98%的商品由该公司组织进货,另有2%的商品是该中心开发加工的商品,主要是牛奶、面包、冰淇淋等新鲜食品。该中心实行会员制,各会员超市因店铺的规模大小、所需商品配送量的不同,向中心交纳不同的会员费。作为会员店,在日常交易中,与其它店一样,不享受任何特殊的待遇,但可以参加配送中心定期的利润处理。该配送中心本身不是盈利单位,可以不交营业税,所以当配送中心获得利润时,采取分红的形式,将部分利润分给会员店。会员店分得红利的多少,将视配送中心的送货量和交易额的多少而定,多者多分红。

配送中心主要靠计算机管理。业务部通过计算机获取会员店的订货信息,及时向生产厂家及配送中心储运部发出要货指示单;厂家和储运部再根据要货指示单的先后缓急安排配送的先后顺序,将分配好的货物放在待配送口等待发运。配送中心24小时运转,配送半径一般为50公里。

该配送中心与制造商、超市协商制定商品的价格。主要依据是:(A)商品数量与质量;(B)付款时间,如在十天内付款可以享受2%的价格优惠;(C)配送中心对各大超市配送商品的加价率,根据商品的品种、档次不同以及进货量的多少而定,一般在2.9~8.5%之间。

(2)零售型。美国奥尔玛商品公司的配送中心是典型的零售型配送中心。该配送中心是奥尔玛公司独资建立的,专为本公司的连锁店按时提供商品,确保各店稳定经营的设施。该中心的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投资 7,000万美元,有职工1,200多人;配送设备包括200辆车头、400节车厢、13条配送传送带,配送场内设有170个接货口。中心24小时运转,每天为分布在纽约州、宾夕法尼亚州等6个州的奥尔玛公司的100家连锁店配送商品。

该中心设在100家连锁店的中央位置,商圈为320公里,服务对象店的平均规模1.2万平方米。中心经营商品4万种,主要是食品和日用品,通常库存为4000万美元,旺季为7000万美元,年周转库存24次。库存商品中,畅销商品和滞销商品各占50%,库存商品期限超过180天为滞销商品。各连锁店的库存量为销售量的10%左右,1995年该中心的销售额为20亿美元。

(3)仓储型。美国福来明公司的食品配送中心是典型的仓储式配送中心,其主要任务是接受美国独立杂货商联盟加州总部的委托业务,为该联盟在该地区的350家连锁店负责商品配送。该配送中心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其中有冷冻库、冷藏库4万平方米,杂货库3万平方米,经营8.9万个品种,其中有1,200个品种是美国独立杂货商联盟开发的,必须集中配送。在服务对象店经营的商品中,有70%左右的商品由该中心集中配送,一般鲜活商品和怕碰撞的商品,如牛奶、面包、炸土豆片、瓶装饮料和啤酒等,从当地厂家直接进货到店,蔬菜等商品从当地的批发市场直接进货。

3.最新物流配送技术的应用实例

(1)条码在仓储配送中的应用。仓储配送是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在国内,条码在加工制造和仓储配送业中的应用也已有了良好的开端,红河烟厂就是一例。成箱的纸烟从生产线下来,汇总到一条运输线上,在送往仓库之前,先要用扫描器识别其条码,登记完成生产的情况,纸箱随即进入仓库,运到自动分拣机;另一台扫描器识读纸箱上的条码。如果这种品牌的烟正在发运,则该纸箱被拨入相应的装车线;如果需要入库,则由第三台扫描器识别其品牌,然后拨入相应的自动码托盘机,通过运输机系统入库储存。条码的功能在于极大地提高了成品流通的效率,提高库存管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RF在军事物流中的应用。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在波斯尼亚的“联合作战行动中”,不但建成了战争史上投入战场最复杂的通信网,还完善了识别跟踪军用物资的新型后勤系统,这是吸取了“沙漠风暴”军事行动中大量物资无法跟踪造成重复运输的教训,无论物资是在定购之中、运输途中、还是在某个仓库存储着,通过该系统,各级指挥人员都可以实时掌握所有的信息。该系统途中运输部分的功能就是靠贴在集装箱和装备上的射频识别标签实现的。RF接收转发装置通常安装在运输线的一些检查点上(如门柱上、桥墩旁等)。以及仓库、车站、码头、机场等关键地点。接收装置收到RF标签信息后,连同接收地的位置信息上传至通信卫星,再由卫星传送给运输调度中心,送入中心信息数据库中。

我国RF的应用也已经开始,一些高速公路的收费站口,使用RF可以不停车收费,我国铁路系统使用RF纪录货车车厢编号的试点已运行了一段时间,一些物流公司也正在准备将RF用于物流管理中。

(3)GPS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一是用于铁路运输管理。我国铁路开发的基于GPS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GPS和计算机网络实时收集全路列车、机车、车辆、集装箱及所运货物的动态信息,可实现列车、货物追踪管理。只要知道货车的车种、车型、车号,就可以立即从近10万公里的铁路网上流动着的几十万辆货车中找到该货车,还能得知,这辆货车现在何处运行或停在何处,以及所有的车载货物发货信息。铁路部门运用这项技术可大大提高其路网及其运营的透明度,为货主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二是用于军事物流。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首先是因为军事目的而建立的,在军事物流中,如后勤装备的保障等方面,应用相当普遍,尤其是在美国,其在世界各地驻扎的大量军队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在平时都对后勤补给提出很高的需求,在战争中,如果不依赖GPS,美军的后勤补给就会变得一团糟。美军在20世纪末的地区冲突中依靠GPS和其它顶尖技术,以强有力的、可见的后勤保障,为“保卫美国的利益”作出了贡献。

五、结束语

物流营销的特点分析 篇6

关键词 鲜销农产品 ;物流 ;发展特点 ;SWOT分析 ;海南

分类号 F323.7

海南省是全国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的重要供应基地,鲜销农产品物流发展直接影响着海南省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影响着全国人民的“菜篮子、果盘子”。由于海南省鲜销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上市的集中性和物流落后,不时会出现“卖难”、“买难”、“丰产不丰收”的现象。本文探讨海南省鲜销农产品物流特点并对其进行SWOT分析,对于全面提高海南省鲜销农产品的物流效率、加快推进海南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充分发挥海南地域优势、稳定产销关系、保障北方冬季瓜果蔬菜的供应、稳定市场价格、增加农民创收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鲜销农产品的界定

与鲜销农产品类似有鲜活农产品、生鲜农产品等提法,但它们之间还是有不同之处,有必要予以廓清。《全国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界定了鲜活农产品的范围为“新鲜蔬菜、水果,鲜活水产品,活的畜禽,新鲜的肉、蛋、奶”,2010年国家又将“马铃薯、甘薯(红薯、白薯、山药、芋头)、鲜玉米、鲜花生列入鲜活农产品范围。根据这个界定范围,吴勇民等[1]认为,凡属按“鲜、新、时、活、生”原则界定的农产品都属鲜活农产品;杜群[2]认为,鲜活农产品是指那些易损易腐烂,且采摘、储存、保鲜等具有一定的时限以及一定的条件,以保持它的高鲜活度,主要包括蔬菜、水果、海产品、肉、蛋、奶等;李建勋[3]认为,鲜活农产品是指农业部门生产的没有加工或只有少量加工的,在常温下不能长期保存的农产品。董晓霞[4]认为,生鲜农产品是指由农业部门生产的没有或经过少许加工的,在常温下不能长期保存的初级食品,一般包括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农畜产品;李小飞[5]认为,生鲜农产品是指没有或经过清洗、修整、切割、分级、包装等初级加工的生鲜食品,在常温下不能长期的保存,一般包括水果、蔬菜、水产品、肉类、禽蛋等农畜产品。从他们的研究可以看出,鲜活农产品和生鲜农产品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们可以通用。

在明确了鲜活农产品后,鲜销农产品就容易界定了。鲜销农产品强调的是一个“销”字,是指用来销售以实现其价值的鲜活农产品,即商品化的鲜活农产品。生产者自给自足部分的鲜活农产品不在本研究范围。结合海南省的实际,海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国家界定的范围内将冻畜禽肉、冻水(海)产品列入海南省“绿色通道”鲜活农产品品种范围。

2 海南省鲜销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特点

2.1 鲜销农产品物流环境逐步改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鲜销农产品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在提升,国家对鲜销农产品物流也日益重视,还专门出台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对降低鲜销农产品物流成本,拓宽流通渠道,搞活农产品流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海南省积极实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一是加强公路建设养护,保障“绿色通道”畅通无阻;二是对运输车辆实行“优先购票、优先上船、优先过海”的政策;三是严格按照规定,免征3日车辆通行附加费;四是进一步扩大“绿色通道”鲜活农产品的范围,将冻畜禽肉、冻水(海)产品列入范围内。“绿色通道”对海南经济有着积极的意义,自1996年国家开通海口至北京首条绿色通道以来,海南省通过绿色通道出岛的鲜销农产品达6 110多万t,增加农民收入及综合经济效益突破千亿元。

2.2 鲜销农产品物流主体日益多元化,物流模式多样化

目前,海南省鲜销农产品物流主体主要包括:单个农户、经纪人、贩销户、批发商、代理商、运输户、农民合作社、冷库经营者、仓库经营者、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生产企业、连锁超市等。省内一些有实力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已经开始在省外,甚至国外开办直销店、专卖店等,连锁经营、网上交易也已渐露头角。虽然网上交易在鲜销农产品物流中应用不多,但已经起步,并将成为鲜销农产品物流的新亮点,为鲜销农产品物流开辟了新的渠道和方式。多元的物流主体互相“碰撞、融合”,形成多样的物流模式。经过调查,目前海南省鲜销农产品物流模式一是以批发市场为依托的集中收购运销型,即通过产地批发市场实现集散、交易的物流模式;二是以预冷库为依托的产地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龙头企业通过生产基地带动农户进行生产,并建立冷库负责鲜销农产品收购和销售的物流模式;三是经纪人采购运销型,即以农村经纪人、外地采购商为主体,到鲜销农产品主产区设收购点,并组织运销的物流模式;四是经销商放种订单收购型,即经营海南瓜菜的省内外运销大户,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销对路的品种,事先把种子发放给农民,产品出来后统一收购销售;五是专业合作社型,即通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将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农民组织起来,并开拓市场的流通模式。

2.3 鲜销农产品产销地批发市场发展迅速

目前,鲜销农产品物流主要通过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和零售农贸市场等三级市场实现。据统计,近年来海南省已建设集农产品集散、物流、预冷、检测、信息、包装、订购于一体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23家,带动了各市县中心批发市场和乡村中小型集散市场的改造升级和辐射式发展。全省市县以下的农产品购销市场达486家,86.7%的乡镇已建设综合购销市场,20.7%的乡镇建立了专业购销市场。同时,通过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海南农产品销地市场不断扩大。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20多个城市设立了海南农产品流通办事处并配备了工作人员,与当地建立了直销、代销、联销、展示销等多种营销合作关系,海南瓜菜已销往广东、北京、陕西、湖北、湖南等29个省市,并由此形成了辐射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的农产品运销网络。

2.4 鲜销农产品物流运输力量不断壮大,以公路运输为主

近年来,海南省鲜销农产品物流运输力量迅速壮大。据统计,目前,海南全省有省级运销龙头企业45家,各类农产品运销组织1 000多个,农民合作社750 个,季节性从事农产品运销和贩运的达10多万人,长期从事海南农产品运销的省外客商3 000多人。全省有种植面积13.3~333.3 hm2的400多个大户和270户运销量在1 000 t以上的运销商与全国236家海南瓜菜经销商保持着长年业务联系和合作关系。这些省内外运销力量构成海南鲜销农产品物流的中坚力量,极大地促进海南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这些运输力量所采取的运输方式有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其中公路运输是主要的运输方式,大约占96%;铁路运输其次,占3%;航空运输第三,占0.8%;海运集装箱直接运输应用最少,占0.2%。

2.5 鲜销农产品物流设施和技术发展较快,但仍相对落后

近年来,海南省通过积极的政策扶持引导,海南鲜销农产品物流设施和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海南省高度重视冷库建设。到2012年底,海南省预冷企业已达156家,已建成的预冷库容量达24万t,鲜销农产品预冷处理能力可达480万t。冷库的建设有效保障了海南鲜销农产品畅销国内外;二是物流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推广较快。目前,海南省大多数鲜销农产品物流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MIS),积极应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互联网(INTERNET)等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极大提高了海南鲜销农产品的交易效率。尽管如此,海南省鲜销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和技术应用还是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热带高效农业的需要。而且,在冷库建设中,还存在布局不合理、设备技术相对落后等问题,以致预冷保鲜效率低,损耗较大;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也还存在各主体之间缺乏联系与沟通,更缺乏对鲜销农产品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的能力,市场信息情报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2.6 鲜销农产品物流人才缺乏

随着海南鲜销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对专业物流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人才缺乏是制约海南鲜销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瓶颈之一。海南鲜销农产品物流人才缺乏突出表现在业务熟练的企业员工相对较少,受教育层次低,有物流从业资格证的人少,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方面。人才缺乏一方面与海南鲜销农产品物流经营主体规模少、数量少,就业市场狭窄有关;另一方面与人才培养体系,职业培训制度有关,以致人才需求与供给脱节。

3 海南省鲜销农产品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

海南作为全国重要的“菜篮子、果盘子”基地,其物流的发展直接影响到鲜销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借助SWOT分析,我们可以客观地认识海南鲜销农产品物流具有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为促进海南鲜销农产品物流发展提出相应的策略。

3.1 优势

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这里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已成为充实丰富全国人民“菜篮子”、“果盘子”的重要供应基地,为海南省鲜销农产品物流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品优势,也是海南省鲜销农产品物流发展最为明显的优势。海南省抓住产品优势,把握并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及其物流,已具一定优势。主要表现为,以冷库建设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鲜销农产品物流设施技术发展较快,物流运输力量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物流主体多元化、物流模式多样化,产销地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共同繁荣发展的鲜销农产品物流体系。

3.2 劣势

海南省鲜销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劣势也是明显的。海南省孤悬祖国大陆的最南端,一道琼州海峡是阻碍海南鲜销农产品出岛的天然屏障,导致海南省鲜销农产品物流成本高。以货到北京为例,每公斤辣椒的物流成本约1.80元、每公斤豆角的物流成本约2.40元(包括运费、包装费、产地代收费、预冷保鲜费、短途运输及搬运费、销地市场入场交易费等),在市场行情好时占总成本的30%,而在市场行情差时要占总成本的60%以上 。再者,海南省鲜销农产品生产销售有很强的季节性,上市的集中性,导致运输费用增加,推高物流成本。如海南的冬季瓜菜一般在春节前后集中上市,芒果、荔枝在每年5月前后集中上市。这些鲜销农产品集中大量上市,需要大量的运输力量,无形中推高了运输价格。此外,人才缺乏也是海南省鲜销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劣势之一。

3.3 机会

从政策层面看, 2010年11月,商务部、财政部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在海口市共同召开了海南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推进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使海南初步形成以信息为导向,以现代物流技术为基础,以农超对接、农批零对接、农批批零对接为主要模式,实现农产品流通标准化、质量全程追溯的高效率、低损耗、调节灵敏、产销稳定、渠道畅通、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稳定安全的农产品产销渠道;《海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研究热带农副产品和水产品的保鲜、储运、物流配送等关键技术”;国家发改委专项规划《海南省国家冬季瓜菜基地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在海南 6.67万hm2瓜菜种植区布局了几十个田头预冷集货站。国家和海南省出台的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海南省热带高效农业发展,是海南省鲜销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重要契机。从市场需求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结构也由“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由“发展型”向“享受型”转变。因而,对鲜菜、鲜瓜果、家禽、水产品、奶制品等鲜销农产品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增长。正是这种不断增长的市场消费需求拉动着海南省鲜销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3.4 威胁

海南省鲜销农产品物流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替代品的竞争。海南省的冬季瓜菜、热带水果、水(海)产品等鲜销农产品面临着广东湛江、广西北海等地同类产品的竞争,而且相比之下它们更具交通优势。再者,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即便在冬季,像瓜果、蔬菜等鲜销农产品也能在北方省份种植生产,影响着海南省冬季瓜菜的生产销售。此外,海南省鲜销农产品本身的特殊性也威胁着其物流的发展。由于热带果蔬含水量大、保鲜期短、易变质腐烂,也就对其物流过程中的运输、装卸、包装、仓储等环节提出更高要求,从而限制了其物流半径和时间,影响着海南省鲜销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4 海南省鲜销农产品物流发展建议

通过对海南省鲜销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及SWOT分析,要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捕捉利用机会,化解现实威胁,为海南省鲜销农产品物流发展寻求策略建议。一般地,SWOT分析的策略建议可以分为:SO策略建议,即优势机会最大策略,也就是重点考虑优势与机会,努力促使这两个因素都趋于最大;ST策略建议,即努力使优势趋于最大威胁趋于最小;WO策略建议,即努力使劣势趋于最小而机会趋于最大;WT策略建议,即努力使劣势和威胁因素最小。

4.1 SO策略建议

利用市场和政策机会,进一步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尽管海南省鲜销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是远不能满足海南省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需求。因而,要抓住市场和政策机会,一方面要利用已有的优势,积极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加强“菜篮子、果盘子”基地建设,为市场提供丰富质优的鲜销农产品;另一方面,加快海南省大型冷藏设施、冷藏运输工具、农产品物流园区、信息技术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效率,方便快捷地将海南省鲜销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4.2 ST策略建议

细分市场,错开上市时机,加强保鲜、储运等先进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海南的鲜销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应认真研究细分目标市场,明确市场定位:是满足高端客户还普通大众,是面向重点区域还是整个城市,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还是满足营养保健需要等。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适当调整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加强信息搜集与分析,把握同类竞争产品的上市时间,尽可能地避免集中、扎堆上市,错开上市高峰,减少竞争强度。再

物流营销的特点分析 篇7

服务营销领域自取得学术地位至今不到三十年的时间, 尽管时间短暂, 但国外学术界却一直对服务营销思想的发展予以极大关注, 如Berry& Parasuraman (1993) [1]、Fisk et al. (1993) [2]、Furrer& Sollberger (2007) [3]等先后对不同时期的服务营销思想发展状况进行过分析和梳理, Swartz, Bowen和Brown等三位学者还定期编辑出版名为《服务营销与管理研究进展》的杂志。但在国内, 对服务营销思想发展或服务营销思想史方面的研究却处于空白。本文在借鉴前人成果基础上, 对相关服务营销文献进行了分析, 以服务研究的特征为依据, 重新对服务营销思想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 并且分析了每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尽管最终服务营销向何处发展仍是一个未知数, 这犹如一张不断被拼凑的地图, 在最后一块拼板被放上之前, 谁都不知道服务营销思想的完整版图是什么模样。但通过本文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引起大家对服务营销思想史研究的关注, 因为只有理清了目前服务营销思想发展的脉络, 才能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 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1 服务营销思想发展的阶段划分

由于目前服务营销正处于蓬勃成长阶段, 未来走向如何还不确定, 因此不能对其发展阶段进行准确划分。但一些学者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如Fisk et al. (1993) 对SERVMARK电子数据库中1953年至1992年11月间的1127篇服务营销文献 (包括杂志文章、书籍、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 进行了研究, 最后用比喻的方法将服务营销思想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诞生阶段 (1953-1980) 、爬行阶段 (1980-85) 、直立行走阶段 (1986-1992) [2]。在第一个阶段, 确定了服务营销研究领域存在的权利。在第二个阶段, 涌现出了许多个研究主题, 促进了服务研究的发展。在第三个阶段, 服务营销领域的一些核心主题研究已经趋于成熟。Agrawal (2001) [4]则在三阶段划分框架基础上又进行了延伸, 将服务营销的发展划分为 六个阶段, 除了前面三个阶段外, 又增加了冲刺阶段 (1990-1995) 、扩散阶段 (1995-2000) 、统治阶段 (2000年后) , 至于为什么如此划分, 并未给出说明。2007年, Fisk&Grove在一篇会议论文中指出, 一旦服务营销作为营销学分支的学术地位获得认同, 其后的历史就是主题的创造和共享阶段, 并将后面的阶段用社会进化的理念划分为创造工具阶段 (1992-2000) 、创造语言阶段 (2000-2007) 及创建社区阶段 (2007-) , 并指出目前正处于创建社区阶段[5]。可见关于服务营销发展阶段的划分并没有取得共识, 并且划分标准不清晰, 具有一定随意性。本文以服务研究特征为依据, 在Fisk et al. (1993) 阶段划分基础上, 将服务营销思想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即萌芽阶段 (1980年以前) ;探索阶段 (1980-1985) ;成长阶段 (1986-2003) ;徘徊阶段 (2004- 至今) 。下面就各个阶段的特点进行分析。

2 服务营销思想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分析

2.1 萌芽阶段 (1980年以前)

在该阶段, 服务区别于产品的独特性得以显现, 但服务营销的学术地位尚处于雏形中。在1970年代以前, 只有少数几篇对服务营销进行阐述的文章, 服务营销作为一个学术领域还不存在。对于服务营销的发展而言, 1977年是一个有转折意义的年份, 是年, 花旗银行副总裁Lynn Shostack在著名的营销学杂志 (JM) 上发表了题为“从产品营销中解放出来”的文章, 认为传统的营销理论已不适合于服务, 必须寻找新的营销模式。文章一经发表即产生了强烈反响, 极大地促进了服务营销思想的发展, 在确立服务营销研究领域地位方面, 具有重大意义。

该阶段服务营销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服务是否与产品不同”的争论展开,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服务营销不同于产品营销。争论的最后结果是明确了服务营销区别于产品营销的独特性。第二, 服务营销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服务的定义、服务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营销问题的探讨上, 并且研究都是概念性的, 尚无实证研究出现。第三, 在该阶段, 服务营销思想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位论文而非杂志文章来推动的。一些学者由于将服务营销作为博士论文选题, 进而推动了服务营销研究的发展。在该阶段, 在JM杂志上共发表了四篇服务营销研究文章, 一是前面提到的Shostack (1977) 的文章, 另外三篇文献都涉及到服务的定义和特征:Regan (1963) 认为随着服务经济的到来, 消费者的行为应相应改变;Judd (1964) 则给出了服务的定义和分类;Rathmell (1966) 也给出了服务的定义, 并呼吁营销者加强对服务部门的关注。这些早期文献至今仍对该领域的发展起到影响作用。

2.2 探索阶段 (1980-1985)

在该阶段, 服务营销的学术地位得以确立, 大量的服务营销主题开始出现。尽管该阶段非常短暂, 是一个过渡时期, 但在服务营销思想发展史上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探索阶段, 诞生了两份服务营销杂志, 即服务产业杂志 (SIJ) (1980年创刊) 和专业服务营销杂志 (JPSM) (1985年创刊) 。另外, Lovelock于1984年出版了该领域的第一本服务营销教科书。该阶段服务营销研究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由于服务营销学术地位的确立, 关于服务营销与产品营销的争论已逐渐平息, 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服务与产品之间的差别所带来的相关问题。第二, 在该阶段, 对服务营销思想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主要是杂志文献和学术会议, 而非学位论文。针对服务营销的学术会议频繁举行, 如AMA在1981、1982、1983、1985年都举办了服务营销会议。第三, 服务研究与实业界紧密结合。由于西方国家开始解除对服务产业的管制, 促进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 企业对服务营销知识的需求增加。第四, 服务营销的跨学科性开始出现, 来自管理学、心理学、运营管理等领域的学者参与到服务营销研究中来。第五, 涌现出了大量服务营销主题, 包括服务质量、服务接触、服务营销组合、内部营销、服务设计、自助服务、服务评价等, 几乎后来的重要服务营销主题在该阶段均被提及。在该阶段, 发表在JM杂志上的服务营销文章共有四篇:Lovelock (1983) 提出了五种服务分类方案, 并针对每种方案提出了相应的营销战略;Zeithaml et al. (1985) 则针对服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战略进行了调查;Parasuraman et al. (1985) 提出了著名的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该篇文章对后来服务质量发展为一个中心议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Solomon et al. (1985) 则提出了构成服务接触的关键环节, 认为服务提供者和顾客之间的二元接触是决定顾客满意的关键因素, 这篇文章最后导致服务接触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2.3 成长阶段 (1986-2003)

在该阶段, 服务营销研究取得了丰厚成果, 一些服务营销主题已经相对成熟, 同时新的研究主题不断涌现。学术会议呈现繁荣局面, 发起了一些新的学术会议, 如从1988年开始召开的服务质量会议 (QUIS) 及由法国举办的服务管理和营销研讨会。另外还出现了三份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1987年创刊的服务营销杂志 (JSM) 、1990年创刊的服务产业管理国际杂志 (IJSIM) 和1997年创刊的服务研究杂志 (JSR) 。另外自1992年开始, FICSM每年出版一本服务营销与管理研究进展杂志。另外, 在该阶段, 许多大学成立了服务营销研究中心。总之, 学术研究呈现出繁荣气象。

该阶段服务营销研究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服务营销文献急剧增加, 并且出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文献急剧增加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新的学术刊物的创建, 提供了发表平台。二是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该领域中来。三是一般性营销刊物对服务营销的关注度增加。如在1986-1992年间, 在营销顶级刊物上的服务营销文章持续增加, 在JM (13篇) 、JCR (4篇) 、JMR (2篇) 、JR (11篇) 四种杂志上共发表服务营销文章30篇[2]。其中, JCR是从1991年开始发表服务营销文章的。第二, 研究主题在呈现出相对集中性的同时, 也呈现出多样性。Fisk et al. (1993) 对1986至1992年的文献分析发现, 该期间比较受关注的服务营销主题如下:服务质量, 这是最受关注的主题, 包括服务质量概念、测量, 以及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的关系等;服务接触, 包括顾客与员工的相互作用、顾客介入、顾客对服务接触的评价等;服务设计, 主要涉及到服务的传递和接受过程;顾客保留和关系营销等[2]。Furrer& Sollberger (2007) 则运用内容分析法和多重对应分析法对1993-2003年间发表在10份顶级营销刊物上的939篇文献进行了分析, 最后归纳除了27个研究主题, 可见该阶段研究范围非常宽泛, 其中最受关注的主题是服务质量、消费者行为、顾客满意,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1990年代实证文章的研究重点;其后是绩效、战略, 这二者的关系在1990年代中期成为重要研究主题[3]。第三, 研究主题呈现出演进趋势。Furrer& Sollberger (2007) 对1993-1998和1999-2003这两个时间段的文献进行了比较分析, 发现增幅较大的研究主题包括技术/自主服务、伦理、环境、国际化和跨文化研究等。像服务质量、消费者行为、顾客满意等研究已经到了成熟期, 而关系营销和顾客保留、技术/自助服务则处于成长期, 国际化和跨文化主题则刚开始兴起[3]。第四, 服务营销研究的跨学科趋势和国际性越来越明显。服务研究大量借鉴了管理学、心理学、人力资源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学术成果。另外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除了北美外, 来自英国、法国及北欧学派的学者对服务营销研究的贡献日益增多。

2.4 徘徊阶段 (2004-至今)

在该阶段, 新的服务研究范式出现, 新旧范式并存并同时发挥作用。由于缺乏统一的服务范式作指引, 服务研究处于徘徊阶段。2004年, Vargo&Lusch在JM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向新的营销主导逻辑迈进”的文章, 对服务重新进行了定义, 提出了“服务主导”范式, 认为以服务为主导的范式应成为整个营销学研究的范式, 而不仅仅是服务研究的范式。文章一经发表, 便引起了强烈关注。至此, 共有三种服务范式在共同推动着服务研究的发展, 除了“服务主导”范式外, 还有传统的“服务是产品的对立面”范式和2007年由Scott Sampson提出的“服务运营”范式, 服务营销范式丛林开始形成。

该阶段服务营销研究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服务研究在数量上持续增加。称该阶段为徘徊阶段, 是因为三种服务范式都在起作用, 导致服务研究没有明确方向, 但这反而起到了“百家争鸣”的作用。但多数研究还是基于传统的“服务是产品的对立面”这一范式, 以服务特征及其带来的相应管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第二, 与“成长阶段”相比, 该阶段在研究主题上并没有太大突破。笔者分析了2004-2007年间发表在服务研究杂志 (JSR) 上的97篇文献, 并依照Furrer& Sollberger (2007) 归纳的27个主题来对文献进行归类, 发现除了有2篇对服务特征的批判及阐述服务范式的文章无法归类外, 其他95篇文章均可归纳入相应主题下 (有的文章可能不只归入一个主题) , 这反映了该阶段新的服务营销主题并没有大量出现, 这可能与该阶段时间跨度短有关。从发表在JSR上的文献看, 该阶段受关注的主题依次是消费者行为 (30篇) 、关系营销和顾客保留 (19篇) 、技术和自助服务 (15篇) 、服务质量 (12篇) 、顾客满意 (9篇) 、服务失败和挽救 (6篇) 、内部营销和服务员工 (6篇) 、运营和服务设计 (5篇) 、服务接触 (5篇) 、沟通与促销/广告 (4篇) 、价格/价值 (4篇) 、分销和传递 (4篇) 、B2B (3篇) 、国际化和跨文化 (3篇) 、绩效 (3篇) 、战略 (3篇) 、服务提供物 (3篇) 、服务类型 (2篇) 、方法 (2篇) 、环境 (2篇) ;创新 (1篇) ;伦理 (1篇) 。可以看出, 传统的服务质量、顾客满意仍然是研究重点, 但像技术和自助服务这类相对新颖的主题则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第三, 对服务运营研究的关注增加。仅2007年7月份, 就有两个国际性的服务运营会议召开, 即在剑桥大学召开的SSME会议和在伦敦商学院召开的服务运营会议, 可见学术界对服务运营研究的重视, 这也是服务营销研究跨学科趋势的表现。Roland Rust就曾呼吁服务研究应吸纳服务运营、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营销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使服务研究视野更加开阔[6]。

3 服务营销思想发展趋势展望

目前服务营销思想还远没有达到成熟阶段, 正处于不断演进过程中。徘徊阶段只是下一个发展阶段到来的过渡期, 经过徘徊阶段的调整, 会再次进入第二个成长阶段。下一步服务营销思想会向何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Fisk et al. (1993) 认为未来的服务营销研究领域会更加开阔、深入、有力[2]。所谓开阔, 是指服务营销的跨学科性会更加突出;所谓深入是指对目前相关主题如服务质量、服务满意、服务接触、服务设计等的研究会更加深入发展;所谓有力, 是指在理论和方法上更有创新性和活力。Fisk&Grove则指出目前服务营销正处于创建社区阶段, 在该阶段, 服务研究的跨学科性会更加明显, 服务营销思想所涉及的主题将更加宽泛[5]。Grove et al. (2003) 通过对十位服务营销研究专家的调查发现, 专家们对服务营销未来的预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服务的本质;服务的范围;服务和价值创造, 受关注的研究主题则涉及到服务和制造业的界限、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影响作用、全球服务以及服务概念和定义等[7]。

Fisk et al. (1993) 认为未来服务营销研究所涉及的主题将包括服务设计和传递、服务接触和体验、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服务挽救、反向营销、内部营销和支持服务、模型构建和相关测量、技术扩散等等。除了伦理、非盈利服务两个主题外, 他们认为这些主题均可以归纳入六个集群, 即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服务营销战略;关系营销和顾客保留;技术和价值;沟通和广告;服务提供物等[2]。Furrer& Sollberger (2007) 通过分析服务营销文献中所涉及的主题之间的关系演进来预测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 认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服务营销研究主题包括:技术和自助服务、服务失败和挽救、国际化和跨文化[3]。

不管未来服务营销思想如何发展, 我们都可以运用Berry& Parasuraman (1993) 所构建的服务营销发展因素模型来分析, 即通过比较、分析影响服务营销领域发展的促进因素 (包括需求因素和生产因素) 和阻碍因素去预测未来服务营销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Berry, L.L, .and Parasuraman, A.Building a newacademic field—the case of services marketing[J].Journal ofRetailing, 1993, 69 (1) :13~60

[2].Fisk, R.P, .Brown, S.W., and Bitner, M.J.Track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services marketing literature[J].Journal of Retailing, 1993, 69 (1) :61~103

[3].Furrer, O., and Sollberger, P.The dynamics andevolution of the service marketing literature:1993~2003[J].Service Business, 2007, 1:93~117

[4].Agrawal, M.L.Building a new academic field in In-dia:the case of services marketing[J].Journal of services re-search, 2001, 1 (1) :104~120

[5].Fisk, R.P., and Grove, S.J.The evolution and fu-ture of services:building a multidisciplinary field[EB/OL].http:∥www.ifm.eng.cam.ac.uk/ssme/papers/Fisk-ssme-cambridge-07.pdf, 2007-11-26

[6].Rust R.A call for a wider range of service research[J].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2004, 6 (3) :211

物流营销的特点分析 篇8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物流服务,服务营销

1 物流服务营销的涵义

1.1 服务营销的涵义

服务营销是企业在充分认识客户需求的前提下, 为满足客户要求, 在营销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

1.2 物流服务营销的涵义

物流服务营销是指物流服务提供者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和获得利益回报来建立客户关系的过程, 其具体作用就是提高物流服务能力、降低物流服务成本和提升企业形象。

2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物流服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 主要通过对宝供物流的比较研究, 对我国第三方物流公司在物流服务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2.1 营销理念陈旧

一般而言, 我国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奉行的营销理念仍然是传统的产品营销理念, 这些企业仍然坚持以产品为中心, 以公司本身为中心, 不去考虑或者很少考虑客户的实际需要, 提供的服务难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特点, 致使客户的满意度较低。

而宝供物流营销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服务产品, 公司要求员工都要以客户为中心, 以最大程度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最终目标, 公司从根本上实施着物流服务营销策略。由于营销理念的转变, 宝供物流不断充实物流服务内容, 成功地为客户创造了服务价值。

2.2 服务产品过于虚拟, 客户无法真实体验

由于受技术、设备、地域、服务人员、服务环境等因素的约束, 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客户的沟通不够畅通, 服务价格不够合理, 物流资源 (如人员、设备技术、管理技能、信息等) 与物流服务结合不足, 使得服务产品过于虚拟化, 客户无法真实体验产品的利益性。

而宝供物流在展示物流服务时, 就有效地将服务展现在有形的物质上。该公司拥有雄厚的物流设备、合理的网点布局、高素质的专业服务人员, 这些优势无形之中就把宝供物流的服务体现得淋漓尽致, 把服务变得具体化、形象化, 进而帮助客户了解企业的服务水平。

2.3 客户对物流企业的信任度不高, 业务基础不扎实

许多物流公司不注重与客户建立互信关系, 只注重业务销售和公司自身利益, 忽略了与客户之间的感情关系, 不懂得为客户创造价值, 遇到问题时往往把责任推给别人, 这样不仅会降低客户的信任度, 而且最终会失去客户。

而宝供物流时刻努力提高客户对自己的信任度, 注重与客户沟通, 并且每年召开一次“物流技术与管理发展高级研究会”, 以扩大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宝供物流还通过采用SOP运作管理系统和GMP质量保证体系, 以专业化的服务和高水平的质量来带动客户的信任。

2.4 物流服务种类过于呆板, 缺乏新颖服务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服务也要与时俱进, 要呈现出服务品种的多样性、新颖性。但是传统的物流企业在业务创新上缺乏作为, 服务项目比较死板和陈旧, 同质化竞争严重, 个性化服务和增值性服务项目不足。

而宝供物流打破传统业务分块经营模式, 在各大中心城市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 建立遍布全国的物流运作网络, 将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等物流服务广泛集成, 为客户“量身定做”, 提供“门到门”的一体化综合服务, 以“低成本、高效率”赢得了客户的好评。

2.5 物流服务营销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目前, 虽然许多物流公司都安装了计算机, 但只是利用计算机做些简单的统计和记账工作, 或者利用网络进行一些业务上的往来, 很少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客户管理, 也未能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专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服务于管理决策和制定独特的服务营销策略。

而宝供物流在1997年就率先建成了基于Internet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2000年建立了XDI电子数据交换平台, 实现与客户数据的无缝交换与连接, 为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的物流信息服务。2002~2003年建立基于B2B的电子商务, 与客户结成供应链一体化合作伙伴。

3 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服务营销的策略分析

由于传统的产品营销理念只执着于销售者对客户做什么, 而不是从顾客角度或整体社会利益来考虑问题, 所以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在物流服务营销上提出一些新的策略。

3.1 转变物流企业的营销理念

物流服务既具有不可感知性、不可储存性和差异性等服务产品的一般特征, 又具有定制化程度高、物流市场不成熟等自身特有的特征。所以, 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 首要任务就是从产品营销理念向服务营销理念转变。物流服务营销理念要求物流企业必须以客户为核心, 树立客户满意、客户服务、关系之上等理念, 借助个性化、差异化的物流服务来提高竞争力。

3.2 有形展示服务策略, 提升客户购买欲望

物流服务是无形的, 但它并非无法感知和把握, 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对一些与物流服务相关联的有形物质加以体现和展示。

3.2.1物质环境体现物流服务的内涵

物质环境一般由服务的设施设备、服务环境、服务人员组成。物流服务设施的合理建设与布局、设备的恰当配置是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基本保障。而良好的物流服务环境是企业产品形象的直观体现。物流服务人员的素质、技能、态度是影响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 物流企业应购置合适的设备, 做好物流设施的规划与

参考文献

[1]刘鹏飞等.论物流与市场营销的关系[J].商业研究, 2007, (2) .

[2]张席洲等.企业物流营销组合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 2006, (27) .

物流营销的特点分析 篇9

一、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历史阶段分析

总体上,国外农产品物流研究的历史从物流的概念产生时就已经开始,它起源于美国、发展在日本、成熟在欧洲。物流研究和实践的发展至今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可将其分为以下4个阶段:

1. 物流理念的启蒙与产生阶段(1901年~1949年)

概念上,1901年J.F.Growll在美国政府报告“工业委员会关于农产品配送的报告”中揭开了人们认识物流的序幕。1916年,L.H.H.Weld在《农产品的市场营销》中肯定了物流在创造产品的市场价值、时间价值及场所价值中的重要作用。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正式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所包含的种种经济活动。这一时期的理论发展主要停留在对物流概念的认识上,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上,物流仅仅被看成是作为市场营销的附属功能。实践上,二战期间,美国将物流理论运用于军事后勤活动中,推动了战后物流活动的研究,以及企业界对物流的引入。组织上,1946年美国正式成立了全美输送物流协会(Ame ric a n Soc ie ty of Tra f fic Log is tic s),通过该组织,对专业输送者进行资格认定,为美国物流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美国是第一阶段从事物流研究的主要国家。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对物流概念的初步认识上,认为物流是市场营销的一部分,将其作为附属功能定位,并未对物流概念进行系统化的延伸。

2. 物流理论形成与实践初步推广阶段(1950年~1978年)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各国纷纷开展对物流的系统研究,对物流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1961年,E.Smykny和D.Bowe rs ox等合著了《物流的管理》一书,第一次从系统的角度论述了物流总成本分析的概念。1962年,Peter·Druke在“经济的黑暗大陆”一文中也强调了应当高度重视流通及流通过程中的物流管理。1963年,美国成立了国家物流管理委员会(Na tiona l Coun c il of Phys ic a l Dis trib utionManagement),是世界上第一个物流专业组织。1956年,物流首次被引入日本,称为“物的流通”。组织方面,日本于1970年成立了两个最大的物流学术团体“日本物流管理协会”和“日本物的流通协会”,日本企业重视提高物流服务的水平,逐步开展了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的配送活动,大大提高了物流服务的水平。欧共体的物流研究与日本同时起步,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英、德、法等国家。建立在美国物流理念基础上,欧共体物流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很快,这一阶段被理论界称为工厂物流(1950年~1960年)和综合物流(1960年~1978年)阶段。

总之,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实践的初步发展阶段,并未提升到标准化的系统物流管理范围内,主要在物流的各种职能和技术方面进行研究和发展,如:运输、包装、搬运、装卸等。

3. 物流管理理论的成熟阶段(1978年~1985年)

这几年是物流飞速发展的阶段,产生了物流管理的系统化思想。一体化概念得到了广泛应用。1984年G.Sha rma n在《哈佛商业评论》中发表了“物流的再认识”一文,指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该重视物流在企业规划和战略决策中的重要作用。1985年,W.D.Ha rrie s和J.R.Stoc k也发表了《市场营销与物流的重组—历史与未来的展望》,从历史经验证明了市场营销与物流活动的相关性,首次提出了营销与物流的一体化概念,该文的发表推动了物流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研究与实践的开展。

1983年,日本开始了以大型量贩式为中心的网上订、发货系统,物流企业发展到5万多家,从业人员约105万人,货运量达到34亿吨,开始在全国乃至国外开展物流业务,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工商齐办的现代化物流一体化网络系统。欧共体的物流在这一阶段为了追求物流系统的集成化和一体化,开始应用了物流供应链的概念,发展联盟型和合作型的物流新体系,通过改变原来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提高物流

总之,这一阶段是物流管理理论的成熟阶段,通过系统化的质量管理、信息管理、供应链管理从企业内部延伸到整个供应链环节的各个部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物流管理理论体系。

4. 物流实践的信息化、国际化阶段(1985年至今)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贸易量大大增加。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远距离交易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随着国际贸易量的增加,物流开始了全球化运行的新阶段,供应链条延伸到全世界各个角落。物流信息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即条形码、卫星定位系统(GPS)和无线电射频技术在物流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完成了从资产密集型向信息密集型的转变。

总之,国际上的物流研究是循序渐进的,研究的重点从物流的概念、物流的重要性、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开始,到研究运筹学及其他优化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技术,使物流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再到研究物流信息技术、互联网与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第三方物流、供应链、价值链及相关技术等。目前更多的研究则是物流联盟、精益物流、第四方物流等问题,可以说对物流的研究是在不断发展和深入的。

二、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

国外农产品物流是随着物流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物流发展的历史就是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历史,但农产品的自然特性(储存期短、易腐烂变质等)决定了农产品物流同一般的物流相比有一些特殊性,在物流发展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 物流概念起源于农业领域,发展却在工业领域

在物流理念的启蒙阶段,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还处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经济过渡的初级阶段。一方面,工业经济刚刚起步,卖方市场占主导,流通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在物流理念刚刚启蒙的发达国家,人们已经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因此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对工业品成本降低上,农业领域的研究还处于提高产量的初级阶段。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一些发达国家虽然也形成了一些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但规模相对较小,且各种设施和管理水平落后。因此,虽然物流的概念起源于农业领域,但发展却在工业领域。

2.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展开奠定了农产品物流技术发展的基础

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方面,各国政府加大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运输效率,同时投资兴建农产品批发市场,降低农户分散经营产生的风险;另一方面,各种仓储保管和装卸搬运设施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得到提高。另外,各国农业生产者通过建立各种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谈判地位,改善农民的福利水平,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各国政府对农业发展的着眼点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各项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强,为物流技术特别是生鲜农产品的保鲜等技术研究的标准化提供了物质和资金保障。

3. 供应链条的完善是物流系统一体化的保障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一些发达国家逐步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农产品从大规模的农场直接运达到超市、零售店、酒店和港口等地,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农产品物流开始专注于系统化的供应链管理上。整个链条形成一体化的系统,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以经济利益为诱导,产学研结合。通过加强包装、加工、保鲜、冷冻等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同时最大限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来增加农业生产者的所得,进而改善消费者的福利水平,整个链条进入良性发展状态。

4. 信息为物流技术标准化和交易虚拟化提供了载体

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生产技术的改进,农产品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贸易量随之增加。各国为保护本国的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确立和监测手段的改进受到重视,于是标准化概念开始被各国广泛采用。为适应国际化发展,信息作为传播的媒介得到了广泛应用。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信息化成为各种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产品物流也开始从单一的实物形态进入虚拟交易的时代,物流的意义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延伸,合同物流、虚拟交易开始被引入物流领域。

总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农业发展水平不同,农产品物流的特点也有差别。因此不能单纯从时间上对农产品物流的国外状况进行划分,应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三、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

总体上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农产品物流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欧盟)政府对物流发展重视程度高,不同物流环节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流通中所起的作用开始降低。不发达国家,包括肯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和一些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主要是以小农户为主,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低,物流发展刚刚起步。为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下面介绍几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情况。

1. 美国的农产品物流

从运行的实际效果看,美国拥有一个庞大、通畅、高效和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但美国并未对农产品物流的概念从大物流的概念框架下划分出来,农产品物流系统包含于整个的大物流体系之中。据统计,美国90%的农场主平均拥有土地在1万亩以上,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明显,不同农产品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分别在不同的州进行生产,目前已经形成了固定且高效的流通网络。每个大型的农场都有专门的储存、包装、分拣的设备和工厂。美国约有60%以上的农产品是通过超市到达消费者的;另外40%是通过批发市场或者贸易的方式直接销售到零售商和贸易商。美国10%左右小规模的农场主中(种植面积一般在50亩左右),一部分是种植有机产品(目前主要以有机蔬菜和水果为主),这需要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另一部分是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的农户由于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所以借助协会(Assosiation)和合作组织(Corporation)的帮助进入流通领域。

另外,美国农产品物流一个最明显的优势在于将其发达的农业信息流作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数据和信息的收集、传播和共享为美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

2. 日本的农产品物流

日本的农产品物流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各个环节的技术水平都相当完善和发达。物流从业主体主要是以批发市场为核心、单个企业为主导的形式。一方面,农产品行业协会在物流中发挥积极作用。农协将农民生产的产品集中起来,进行统一销售,担当了生产者与批发商之间的产地中介;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对农产品物流管理体系通过自上而下的统一行政体系设置,使每一环节都有专门的机构和部门负责具体的事务。

3. 欧盟的农产品物流

欧盟的农业生产规模没有美国大,农场主倾向于市场化经营,建立了垂直合作一体化的市场运行体系,农产品物流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超级市场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从超市购买生鲜食品,这一比例在法国为68%、荷兰为72%、英国为80%。批发市场的作用明显下降,只是向小型的零售商和公司及部分餐饮机构提供生鲜食品。同时,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重要性关注的不断提高,食品供应链的一体化整合进程进一步加快。欧盟的食品行业在向着超市化和品牌连锁经营发展的同时,对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在信息化方面,荷兰已经建立电子化农产品交易市场,协调联运物流中心和农产品集成保鲜中心,花卉和园艺中心的新式电子交换式信息和订货系统,向全球许多国家的广大客户提供服务。

4. 中国台湾省和韩国的农产品物流

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台湾省,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物流设施先进程度不高,但对物流技术改进非常重视,批发市场在整个流通中的作用比较重要。其中,台湾的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已经比较完善,物流技术(蔬菜、水果等的保鲜、储存等)处于国际先进行列,20%左右的农产品运用先进的运输设备,由农民协会或产销班直接供应连锁超市和量贩店系统。

韩国处于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阶段,可乐洞市场作为目前世界上发展最成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市场的开办主体是政府,其中中央政府占40%,地方政府占60%,这种政府主导型市场的优势在于,基础设施完善配套,管理先进,法制健全,为农产品物流的标准化和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目前政府加大对批发市场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市场的经营环境和状况。

四、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经验的启示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在借鉴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经验的时候应该考虑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现状,既不可盲目乐观好高骛远,也不能过于悲观错失良机,这是总体原则。为此,谈谈我们的思考和建议。

1. 按照我国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充分发挥产品比较优势提高流通效率

我国地域辽阔,全国各地一年四季可以供应各种各样的农产品。春夏季节,北方是主要产区,北方肥沃的土地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秋季进行收获。到了冬季,北方气温下降,土地进入修整和养护期,南方成为主要农作物产地。我国南方的一些省份地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园艺产品具有优势。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农产品物流的特色,充分发挥各地农产品比较优势,利用季节和气候的不同,有针对性的选择产品在适当地区种植,既节省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又能够提高效率,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避免重复种植引起的产品恶性竞争、价格下降,从而有效保障农民利益。

2. 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特点,借鉴不同国家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经验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对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地区,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物流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对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建议目前在加强农产品流通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的同时,以保障农民的基本利益为宗旨,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扶持。

3. 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巩固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流通中的重要地位

批发市场目前仍是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应在批发市场规范化之后再考虑逐步加强超市化和连锁经营化。在借鉴韩国批发市场发展经验的同时,应注意在建立各种专业型和综合性物流中心过程中,根据各地的实际发展状况来制定建设规划,明确投资主体,切不可贪大求全、面面俱到,既浪费了资源,又不符合我国目前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现状。

4. 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对农产品物流技术的基础研究

先进国家目前已经在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定性和定量地运用运筹学和线性规划等理论统筹管理。而我国目前还处于政策和理论的定性分析阶段,供应链各环节的技术数量控制和管理还以经验为主。这一方面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同时也需要社会的更广泛关注。

5. 进一步加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日本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将分散的小农尽可能的集中起来,是解决小农户大市场问题的关键所在。现阶段,我国农民仍主要以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为主。因此,提高组织化程度一直是政策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但考虑现实存在的难度,我们在加强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进程中,切不可盲目照搬国外经验,而应结合我国实际,先在一定地区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广经验。

6. 物流人才的缺乏始终是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农产品物流人才尤其稀缺,现阶段应该在职业教育方面下功夫,结合国外的各种资格认证制度进行物流人才资格的确定。

《饲料营销学》课程特点分析 篇10

一、饲料营销的行业特点突出

饲料与普通大众消费品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使用对象仅仅局限在养殖户的范围内, 使用效果明显, 各个饲料生产企业的产品差别不大, 产品的同质化程度高。如果以普通的营销学理论来指导饲料营销, 有些理论就会在饲料行业上体现出局限性[1]。比如, 饲料这种产品, 从养殖户的角度考虑, 其购买饲料是为了生产畜产品, 可以属于消费者的消费品, 适用于消费者市场的理论;但是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考虑, 饲料是用来生产畜产品的, 属于生产资料, 适用于生产资料市场理论。饲料产品的这些特殊性, 决定了饲料营销的过程中, 更多地依赖于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并以此对相关的行业做服务。如果忽视了这些实际问题, 以普通营销学的理论来进行饲料营销课程的讲授, 则容易使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饲料产品变得与其他产品没有区别。作为饲料营销人员来讲, 同样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饲料营销人员除了要掌握营销学的基本原理, 基本方法之外, 还要精通动物营养、饲料科学以及疾病防治等知识。并且尽可能地在营销工作当中将这些专业知识和营销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为, 饲料营销人员经常打交道的对象是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专业知识较差的基层养殖户[2]。因此, 饲料营销学除了要介绍营销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常用策略之外, 还要更多地渗透饲料营养以及兽医等专业知识, 以便为将来的营销做丰富的储备。

二、饲料营销的服务作用突出

饲料企业生产的饲料产品, 主要的目标客户是养殖户。饲料营销人员对养殖户的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据统计, 养殖户放弃一家饲料产品改投其他家饲料产品的原因中, 有50%是由于对服务的不满意[3]。养殖户购买饲料并不意味着营销工作的结束, 恰恰相反, 这只是个开始。因为对养殖户来说, 饲料产品的价值体现在产品购买后到使用结束这一个过程中能否满足养殖户的需求。牛场购买饲料不是最终目的, 其最终目的是购买一种劳务, 这种劳务能够帮助其实现奶牛的健康生长和高产奶量, 保证牛场有一个好的经济收益。而现实中的这种劳务必须由饲料作为一个载体才能实现。因此, 养殖户购买饲料不是最终目的, 最终目的是购买一套能够给其带来经济效益的服务。这种服务必须借助饲料产品的营销活动才能提供。类似的案例在普通市场营销学课程中是涉及不到的, 但是在饲料营销学授课过程中要时刻贯穿类似的服务理念。因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很多饲料企业在进行产品竞争的时候其实进行的是服务的竞争。哪个企业能够给养殖户提供更多的服务, 能够为养殖户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哪个企业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 很多饲料企业推崇“顾问式销售”, 要求饲料营销人员作为业务顾问, 帮助养殖户解决在饲养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 真正能够给养殖户提供具体的服务和指导, 以此达到真正地满足顾客需求、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的目的。因此, 饲料营销学需突出服务的特色。

三、饲料营销的实践性更强

市场营销学本身就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营销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营销实践。饲料营销过程中, 需要将各种营销理论融入到与养殖户打交道的各个方面中, 不仅要有营销学的实践经验还要有饲料专业的实践经验, 表现出更强的实践性。在饲料产品营销活动中, 每一具体事件或活动, 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不可能产生唯一的或最优的答案。比如导致奶牛产奶量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可能有很多因素, 但是肯定有一个是当前最主要的。我们要能够找到它, 并且通过实践经验加以改进, 使之得到改善。这个过程看起来是一个饲料专业的问题, 但是其实质也是营销实践的问题。无论从专业的角度还是从营销的角度, 饲料营销学都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它所强调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何况, 营销工作无定式, 昨天的成功只能代表你昨天曾成功过, 并不代表你今天乃至明天一定会取得成功, 昨天的成功案例也只是未来工作的借鉴而已[4]。

四、饲料营销的授课对象特殊

饲料营销学从诞生开始就是专门针对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农学专业的学生而开设, 而市场营销学在大的学科分类上属于管理学的范畴。作为农口的学生在高中至大学期间几乎没接触过相关的课程, 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规律的掌握不充分。比如营销学的核心4ps组合, 往往被学生理解为单纯的内容, 并没有真正地将4ps组合很好地融汇组合起来作为经营和销售的核心内容。营销学中的基本理论, 如价值规律理论、市场供求关系理论等, 这些基础理论是指导市场营销的基础, 但是对饲料营销学的授课对象 (农口学生) 来讲都很陌生。对于分销渠道、需求弹性、营业推广等较为抽象的理论则理解起来就更为困难, 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案例来进行分析和讨论。

总之, 随着我国饲料行业的飞速发展, 饲料营销学已经成为很多农业院校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相比普通的市场营销学, 饲料营销学有很多自己的课程特点。饲料营销学课程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除了要吸收普通营销学的精华之外还要大量渗透饲料营养和畜牧兽医的专业知识。并需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修正, 以帮助学生在就业上、企业在招聘上的供给和需求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放银, 余有贵, 黄兴国, 等.饲料营销学课程新体系的构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5 (3) :49-51.

[2]刘挥.服务营销理论在饲料营销中的应用[J].饲料广角, 2007, (2) :37-40.

[3]王放银.饲料营销学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邵阳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1 (2) :101-102.

物流营销的特点分析 篇11

1调查情况

1. 1调查对象与方式

项目组通过实地调查、邮件等方式向长三角地区物流企业发放 《物流管理岗位素质与能力调查问卷》, 共收回116份。从企业类型来看, 包括综合性物流企业、运输型企业、 仓储型企业、快递企业、货运代理、生产型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从企业性质来看, 包括国有或国有控股, 外资或合资, 民营企业。

1. 2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企业类型, 企业性质, 公司营业额, 公司员工人数, 不同层次岗位物流人才的素质与能力, 包括个人素质, 专业知识技能和管理知识技能。本次调查将物流人才分为基层人才, 中层人才和高层人才三类。高层人才主要负责企业整体目标的制定, 中层人才主要负责企业具体事宜的计划与指挥, 基层人才主要负责具体事宜的操作。

2调查结果分析

2. 1层次分析法原理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准则评价方法, 能将复杂系统的各种因素分解为若干层次, 并建立多级递阶结构, 以上层某一因素为准则对下层因素进行分析和比较, 建立判断矩阵, 通过计算得到不同因素的权重, 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2. 2建立层次结构

分析物流人才岗位能力, 将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分解成若干层次: 最上层为目标层, 最下层通常为指标层, 中间可以有一个或几个层次, 通常为准则层。同一层的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 同时又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经过分析, 本文建立的层次结构如表1所示。

2. 3构造判断矩阵

以基层物流人才为例构造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

2. 4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为了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计算一致性指标CI。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还有随机性, 这种随机一致性用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表示, 相对一致性指标CR = CI/RI。当CR≤0. 1时, 判断矩阵基本符合一致性条件, 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如表2所示。

2. 5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根据层次单排序的结果, 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分析可知, 基层物流人才岗位能力因素的一级指标重要性顺序是个人素质、专业知识技能、管理知识技能, 二级指标中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因素, 其次为物流操作技能。 其他二级指标的重要性由表4可得。同样的方法可得中层和高层物流人才岗位能力因素重要性的排序。对于中层人才, 一级重要性顺序为个人素质、管理知识技能、专业知识技能。其中二级指标中社交适应能力是最重要的因素, 其次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高层人才, 一级重要性顺序为管理知识技能、个人素质、专业知识技能, 其中二级指标中计划组织能力是最重要的因素, 其次为管理控制能力。

3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对于学生而言, 应该在较早时期就开始培养社交能力和个人素质, 可以通过参加学校活动、企业实习等活动来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 并且需要全面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和管理大类的通识知识, 增强就业能力。

第二, 对学校而言, 课程设置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培养, 还应该打造通识教育平台,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 对企业而言, 用人单位可去学校进行联合订单培养模式创新, 介入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通过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联合, 提升学校的就业率、学生的就业能力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实现三方共赢。

4结论

本文根据调查问卷表, 定量的构建了层次分析模型。通过对个人素质、专业知识技能和管理知识技能3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 得出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利用这些排序, 为学校进行物流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依据, 同时也可以给在校大学生有针对性的提高就业能力提供指导。

摘要:长三角地区作为重要的物流基地, 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巨大, 并且呈现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点。为了了解长三角地区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特点, 项目组对长三角地区物流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文章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和整理,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定量分析长三角地区物流人才的需求特点, 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提供了现实依据。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物流人才,需求特点,层次分析法

参考文献

[1]吴清烈.运筹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黄炜, 方玖胜.基于层次分析法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评价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2) :29-31.

[3]余绍军, 吴向东, 刘灵犀.我国物流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3 (10) :117-119.

上一篇:知识资本过程管理下一篇:未足月妊娠胎膜早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