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贡献

2024-05-21

建设贡献(精选12篇)

建设贡献 篇1

摘要:唐代史臣吴兢在《贞观政要》中提出的“直言规谏”观念对会计文化建设的贡献在于十个方面:“君处台榭, 民有宇安”“老幼相欢, 或歌且舞”就是关注民生保障和谐;“掩其所短, 收其一切”“望下诚信, 不亦难乎”就是实事求是践行诚信;“时不可失, 天不可违”“更何营造, 德素以闻”就是抓住机遇苦心经营;“有学识, 强谏诤”“言语理到, 不可不伏”就是有胆识知荣辱以理服人。

关键词:贞观政要,附论直谏,民有宇安,老幼相欢,言语理到以理服人,会计文化

一、“君处台榭, 民有宇安”“老幼相欢, 或歌且舞”就是对会计文化建设的贡献在于关注民生保障和谐

“以百姓之心为心, 故君处台榭, 则欲民有栋宇之安;食膏梁, 则欲民无饥寒之患;顾嫔御, 则欲民有室家之欢。”关注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 让群众发挥积极性投身于社会服务之中。至此, 会计工作者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二是加快改革财税体制。三是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四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五是“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在全面深化的体制改革面前其实质就是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作为会计机构和会计工作而言要把握住历史脉搏, 与时俱进, 深化改革, 可以做一些尝试性的工作或基础性的工作, 提出一些好的办法、措施、建议, 或者率先践行现行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方案或通知或法令。

“老幼相欢, 或歌且舞。”管理者要十分关心下属的业余生活和家庭幸福就必须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统筹机制, 保障社会和谐。“要坚持全覆盖, 保基本, 多层次, 可持续方针, 以增强公平性, 适应流动性, 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 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个保障体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逐步做到养老保险账户个人身份化。第二步是实现全国统筹化, 只要人在中国范围内, 不论发生什么病都可以随时随地的入院治疗, 都可以随时随地报销医药费, 可喜的是中央已意识到并在多地开展试点改革。第三步是扩大社保筹资渠道, 对于这一点完全可以采用慈善渠道完成, 让那些富人帮帮穷人, 让那些有钱人帮帮那些无钱的人。在中国要真正使老百姓高兴起来的事就是四件事:一是职业;二是教育;三是住房;四是医疗。只要这四个方面做好了, 老百姓才会事事如意, 拍手欢迎。所以, 会计工作者应“择善观之, 择善行之, 择善仿之, 择善效之。”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是促进边远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举措, 是先富帮后富的实际行动, 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同时要在内部控制上下功夫, 把会计工作由事后做到事前。做好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监督、分析、考核、奖惩, 使保障社会可和谐发展, 可科学发展, 可持续发展。

二、“掩其所短, 收其一切”“望下诚信, 不亦难乎”对会计文化建设的贡献在于实事求是践行诚信

“陛下掩其所短, 收其一切, 乃聘其奸计, 附下罔上, 多行无礼, 以取强直之名。”对讲人要诚恳实事求是, 特别对检举揭发要以事实为依据, 不能诬陷好人, 不能嫁祸于人, 不能打击报复, 不能公报私仇, 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会计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公司或者企业在办理会计核算时, 不得随意改变费用和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者是计量方法, 虚列或者多列, 不列或者少列费用及成本。”在这里必须强调是“不得随意”四个字的含义, 如果是征得上级财政主管部门或同级行政部门的认可或同意那就不叫“不得随意”了, 那就是已经征求上级同意了, 也就说得到了“尚方宝剑”了。所以,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核算时要讲究工作方法, 要协调方方面面的经济利益关系, 只要有人或者是有行政部门承担法律责任就可以照章办事了。比如:有的会计计算方法或分配方案对会计利润有一定的影响程度, 但根据单位或企业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或某一特定因素的影响, 需要变更其计提方法、摊销方法、计价方法、分配方法诸种方法的, 可以写出文字书面报告向同级财政部门或上级财政主管部门进行说明, 在财政部门或相关部门的认可或许可的情况下是可以做出适当的更改或调整。但在会计披露时要在会计报告附注中加以说明, 增强其公开度、公信度。

“望下诚信, 不亦难乎?”加强诚信建设, 维护社会和平、健康发展、稳步发展、持续发展要付诸实践。《会计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公司或者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 不得虚列或者隐瞒收入, 推迟或者提前确认会计收入。”诚实守信无不外乎两个层面。诚实就是指言论与行动要一致, 不弄虚作假, 不欺上瞒下, 做老实人, 说老实话, 办老实事。守信则是要遵守承诺, 一诺千金, 决不反悔, 决不失言, 讲信用, 重信用、守信用、保信用。没有诚实守信, 一个人就难以立身于世, 立言于世, 立事于世, 立誉于世, “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坚持准则, 不做假账”。就是前总理朱基在2001年视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时的题词, 这个题词在社会上影响很广且影响很深。但是事隔十多年社会上的假账依然存在, 不坚持准则的个人和事件客观存在, 不讲信用的个人或单位也客观存在, 这些都是腐败的前奏或者是腐败的土壤必须予以铲除或曝光。

三、“时不可失, 天不可违”“更何营造, 德素以闻”对会计文化建设的贡献在于抓住机遇苦心经营

“时不可失, 天不可违, 今行之, 臣等犹谓其晚。”机不可遇, 时不再来, 光阴似箭, 一去不复返, 只有抓住历史机遇才能很好地发挥、发展、发达自己的才能、才智、才干。把握时代机遇,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三个倡导中存在着十二个方面的内容, 如果会计机构和会计工作能够在这十二个方面或十二个层面做到实务, 那就是一个极为称职的会计机构或一个极为称职的会计工作人员, 这个当前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一本教科书, 就是一个行动指南, 为会计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如何巧用政策合理节税, 笔者认为销售旧固定资产可以减征的税法依据有三个:第一,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一号明确规定, 自2012年2月1日起纳税人购进或者自制固定资产时为小规模纳税人, 可按简易办法依4%征税率减半征收增值税。第二, 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 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第三, 适用范围按简易办法依百分之四征缴率减半征收增值税政策的, 应开具普通发票, 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但在实际工作中属于一般纳税的中小企业销售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 符合上述情况的应按照4%计税, 但有的企业却因为不了解政策, 按照17%缴纳了增值税。”至此, 会计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地加强各项政策与法令制度的学习, 把会计工作做好。让人民放心, 让国家放心。

“问北门近来更何营造, 德素以闻。”凡有大小事情都要向上级汇报而且还要及时汇报, 尤其涉及土木工程建设等工程, 涉及的问题比较繁杂, 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矛盾与问题, 把事放在心上, 苦心经营, 用心经营, 准确掌握会计法则法规, 以便上级领导掌握情况加强管理。如《会计法》第十九条规定“单位提供的担保, 未决诉讼或有事项, 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 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说明。”在这里强调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担保问题。当一个单位或企业向另一个单位或企业在某个部门担保前, 一定要考虑到未来的经济风险程度和偿还能力, 尤其在银行贷款方面要慎重。二是在未决诉讼方面, 在法定程序尚未表决前作其他资产管理, 千万不要急于销户或核销, 在收到法律证据之后再作处理不迟。三是对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等“或有”方面的处置应根据谨慎性原则。收入要少估, 费用要多估。收益可不估, 风险必须估。不做荒唐事, 不做无功事, 不做烦心事。理解会计相关法律法规, 用心经营, 把事情做好。

四、“有学识, 强谏诤”“言语理到, 不可不伏”对会计文化建设的贡献在于有胆识知荣辱以理服人

“有学识, 强谏诤, 是其所长;爱生活, 好经营, 是其所短。”有胆有识之人一般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会计工作者无论是主动选择了会计岗位还是被动选择了会计岗位, 一旦进入了会计岗位就要一心一意地干好会计工作, 只有以会计为“荣”为“乐”, 有“胆”有“识”才能把会计工作当成一种事业, 才能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 才能够把自己的充沛体力释放出来, 才能够对会计工作乐此不疲, 才能够把会计理论钻深钻透, 才能够把会计方法运用到得心应手, 才能够把会计技能发挥到最高境界, 才能够不断地得到人生的快乐, 才能够增强从事会计职业的光荣感, 才能够增强从事会计职业的责任感, 才能够毫无条件忠诚于会计事业。

“凡人言语理到, 不可不伏”以理服人是管理者的一根神鞭, 只要有了这一根鞭子没有什么事情办不到或办不好的。坚持依法治国, 坚持以德治国, 坚持以诚治国, 加强社会公德, 加强职业道德, 加强家庭美德, 加强个人品德, 大力弘扬美德, 大力弘扬时代新风, 大力弘扬真善美, 大力贬斥假恶丑, 大力履行社会责任, 大力履行家庭责任, 培养知荣辱, 讲正气, 促和谐, 作奉献, 加强政务诚信, 加强商务诚信, 加强社会诚信, 加强司法公信, 加强财务诚信, “培育自尊自信, 理性平和, 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理服人, 以法服人, 以制度管人, 促进会计工作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吴兢.贞观政要[M].北京:团结出版社, 1996, 90-112.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1-36.

[3]徐汉峰.从会计文化视角看司马迁和胡锦涛的民生安居观[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1 (03) :16-18.

[4]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讲话[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5-7.

[5]湖北省会计学会.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 182.

[6]王素荣.巧用政策合理节税[J].财务与会计导刊, 2013 (01上) :59-64.

建设贡献 篇2

先进集体名单(181个)

北京市

北京市黄垡苗圃

北京市延庆区林业种子苗木管理站 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 北京市通州区园林绿化局

天津市

天津市东丽区农业经济委员会林业工作站 天津市北辰区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

河北省

承德市林木种苗管理站

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龙头山国家落叶松良种基地 邯郸市林业技术推广站 保定市林业局 固安县林业局 唐山市丰润区林业局

山西省

山西省林业种苗管理总站

山西省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油松种子园(国家油松良种基地)山西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 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南海滩林场 临汾市林业工作站 山西省造林局

内蒙古自治区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狼山苗圃 阿拉善盟林木种苗站 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通辽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奈曼旗林业局 新巴尔虎左旗林业局 阿拉善左旗林业局

辽宁省

辽宁省林业种苗管理总站 阜新市林业种苗管理站 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朝阳市林业局 彰武县林业局

辽宁省三北防护林工作总站 昌图县林业局

吉林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林业管理局种苗管理总站 永吉县国家落叶松良种基地 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白城市林业局 农安县林业局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林业局

黑龙江省

鹤岗市林木良种繁育中心 佳木斯市林木种子管理站 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 哈尔滨市林业局

牡丹江市林业局林业工作总站 齐齐哈尔市林业局 望奎县林业局

上海市

崇明县林业站

上海东林方杉林业发展有限公司

江苏省

江苏省林木种苗管理站 连云港市林业技术指导站 扬州市林业生产技术指导站

浙江省

浙江省林业种苗管理总站

龙泉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杉木良种基地)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江山市林业技术推广站

安徽省

宿州市林木种苗管理站 安徽省林木种苗总站 安徽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 黄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福建省

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国家杉木良种基地)漳州市林木种苗站 福建省三明市林业局 福建省邵武市林业局

江西省

江西省林木种苗和林场管理局

信丰县林木良种场(国家杉木良种基地)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江西省吉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山东省

山东省林木种苗和花卉站

金乡县国有白洼林场(国家白榆良种基地)山东省林木种质资源中心 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临沂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

河南省经济林和林木种苗工作站 鄢陵县林木种苗管理站 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河南省信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湖北省

咸宁市林木种苗管理站 罗田县林木种苗管理站 湖北省林业厅科技教育处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湖南省

湖南省林木种苗管理站

城步苗族自治县林业科学研究所(国家马尾松良种基地)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衡阳市林业科技推广站

广东省

乐昌市龙山林场(国家杉木良种基地)梅州市林业局种苗站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广东省肇庆市林业局林业科技推广站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种苗管理总站 融水苗族自治县国营贝江河林场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派阳山林场

海南省

儋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海南省枫木实验林场

重庆市

重庆市南岸区明月山林场(国家马尾松、木荷良种基地)重庆市万州区林木种子站 重庆市荣昌区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

四川省

广元市林木种苗管理站 广安市广安区林木种苗站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甘孜州林业科学研究所

贵州省

黔东南州林业种苗与科技推广站 铜仁市碧江区苗木生产中心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遵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云南省

云南省林木种苗工作总站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林木种苗工作站 普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曲靖市沾益县九龙山苗圃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林业厅造林绿化处

陕西省

陕西省林木种苗工作站 千阳县林木种苗工作站 黄龙县核桃开发管理局 陕西省防护林建设工作站 铜川市印台区林业局 永寿县林业局 宜川县林业局 佳县林业局

甘肃省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林业科学研究所(沙坝国家落叶松、云杉良种基地)陇南市林木种苗管理总站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

甘肃省林业厅三北防护林建设局 民勤县林业局 庆阳市林业局 广河县林业局 静宁县林业局

青海省

海东市平安区种苗经营管理站 西宁市林业局 大通县林业局

尖扎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 宁夏临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彭阳县林业和生态经济局 贺兰县林业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木种苗管理总站 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林木良种试验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 昌吉回族自治州林业技术推广中心 阿合奇县林业局 和田地区林业局 麦盖提县林业局 鄯善县林业局 乌鲁木齐县水电林业局

内蒙古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林业局森林经营处 内蒙古库都尔林业局森林经营科

吉林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露水河林业局

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总公司

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林木种子站 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林木种苗管理站

黑龙江嫩江源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第十二师林木种苗管理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科学技术研究院 第十四师二二四团林业工作站 第一师十三团

国家林业局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 国家林业局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热带林业研究所

森林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所 资源昆虫研究所 资源信息研究所 湿地研究所 沙漠林业实验中心

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生物质能源创新团队”

国际竹藤中心

竹藤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竹藤资源基因科学研究所 国际竹藤中心科技处

中国林学会

中国林学会科普部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森林消防系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

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生态研究中心 东北林业大学凉水自然保护区

南京林业大学

国家林业局生态工程重点开放性实验室 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经济林育种与栽培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城市森林生态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西南林业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亚太森林组织昆明培训中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

行业部门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林业发展规划处 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咨询设计处 先进个人名单(303个)

北京市

姜英淑

北京市林业种子苗木管理总站副站长 马艳芳

北京市通州区林业种子苗木管理站站长 秦永胜

北京市林业工作总站副站长 张启生

天津市

刘海峰

黄宝剑

王德军

河北省

宋智慧

高战镖

周先清

毛向红

耿新杰

王桂景

宋文斌

邢艳杰

梁海亮

李德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处长

蓟县林业局副局长

武清区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 天津市宝坻区林业局科长

保定市林木种苗管理站站长 张家口市林木种苗管理站站长

平泉县国有七沟林场(国家油松良种基地)副场长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推广研究员 邢台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衡水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邑林种苗场场长 保定市林业局造林绿化处处长

廊坊市林业工程项目管理中心高级农艺师 河间市园林绿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河北省林业工程项目管理中心科长 秦皇岛市林业局林业站副站长

山西省

文彦忠

吉县林木良种繁育场(国家刺槐良种基地)场长 王俊田

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吴城国家油松良种基地主任 张怀斌

阳泉市中心苗圃主任

高步化

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九梁洼林场场长 张新波

张有华

郭玉永

薛天珍

褚东升

蔺福祥

王俊强

樊建宏

谢会稳

内蒙古自治区

赵国军

康春凤

朱晓梅

王阿萍

翟秀丽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山西省杨树局科技服务中心主任 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教授级高工 黑茶山国有林管理局副局长 娄烦县林业局林业站工程师 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科长 吕梁市林业局林业站工程师 忻州市林业工作站站长 万荣县林业局林业站站长

赤峰市巴林左旗乌兰坝林场(国家落叶松良种基地)副场长

包头市林木种苗站站长 呼伦贝尔市红花尔基林业局国家樟子松良种基地主任

鄂尔多斯市林业种苗站副站长

赤峰市林业种苗站副主任科员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韦

兴安盟林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文英

包头市林业工作站高级工程师 毕胜华

突泉县林业局股长

高云生

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林业工作站站长 李玉春

罗春梅

齐凤江

王海英

张有拥

辽宁省

康树萱

王雪松

吴秀刚

吴恩东

周厚富

李如根

厉福清

季海斌

谷学伟

额济纳旗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 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林业局股长 开鲁县林业局局长

科左后旗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阿拉善右旗林业工作站站长

辽宁省林业种苗管理总站副站长 朝阳市林木种苗管理站站长 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教授级高工 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教授级高工 鞍山市林业局科长 本溪市林业局副局长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林业局党委书记、局长建昌县青山局局长、建昌县林业局副局长黑山县林业局党委书记、局长 沈阳市林业局造林绿化处

铁岭市林业局科长

吉林省

李树春

吉林省林木种苗管理站科长 李鹏辉

双辽市林木种苗管理站站长

肖德胜

农安县哈拉海苗圃主任

温宇光

刘志军

王兴华

杨绍山

丁家彬

黑龙江省

蔡宝明

王金宁

李明文

潘永福

杨洪光

贺春海

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四平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东丰县林业局营林科高级工程师

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质检中心高级工程师 磐石市林业局绿化办副主任 双辽市林业局副局长 洮南市林业局局长

黑龙江省林木种苗管理总站主任科员 宁安市渤海林木种子园主任 黑龙江省林业厅科学技术处副处长 黑河市林业科学院高级工程师

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林业局党委书记、局长五常市林业局副局长 佳木斯市林业局科长

刘文阁

拜泉县林业局局长

于桂花

黑龙江省林业厅三北林业建设指导站副处长 黄宝生

双鸭山市林业局科长 李永年

青冈县林业局局长

上海市

唐国良

江苏省

佘广美

冯粉定

施士争

吴小巧

浙江省

麻建强

黄飞来

吴小林

斯金平

王东辉

安徽省

章基应

上海市林业总站科长

嘉定区林业站党支部书记、站长

常州市林业工作站副站长

扬州市江都区林业管理站副站长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江苏省林业局办公室主任

建德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 金华市林业种苗管理站站长

庆元县实验林场(国家珍贵树种良种基地)场长浙江农林大学研究员 浙江省林业厅科技处主任科员 东阳市林业局副局长

绩溪县镇头林场(国家光皮桦良种基地)场长 安徽省林木种苗总站副站长

王道金

安徽省林业厅科技处高级工程师 吴志辉

宁国市林业局林业教授级高工 何志强

太湖县林业局技术服务中心主任

福建省

肖石海

福建省林木种苗总站调研员 刘仕旺

张子文

林能庆

李茂瑾

刘志斌

廖柏林

江西省

陈建华

金晓鹏

山东省

南平市建阳区林业局种苗站站长 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国家杉木、马尾松良种基地)科长

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国家马尾松、杉木良种基地)股长

福建省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高级工程师 福建省林业厅科学技术处主任科员 龙岩市林业调查规划所所长

江西省林木种苗和林场管理局科长 吉安市林木种苗和林场管理站站长

抚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国家马尾松、油茶良种基地)所长

江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江西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高级工程师 江西省上饶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李文清

山东省林木种质资源中心主任

李永红

滨州市林业局副局长 赵大勇

东营市林木种苗站站长 刘德玺

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王长宪

泰安市泰山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曹国玉

河南省

王运钢

刘金顶

吴创业

耿洪亮

杨玉金

湖北省

陈邦清

涂俊杰

代兵华

樊孝萍

李细牛

刘恒贵

湖南省

烟台市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新乡市林业种苗管理站站长 镇平县苗圃场场长

国有温县苗圃(温县国家毛白杨良种基地)场长濮阳市林业科学院林业工程师 济源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林业工程师 河南省林业技术推广站主任科员

宜昌市林木种苗管理站站长 鄂州市林木种苗管理站站长

荆门市彭场林场(国家湿地松良种基地)场长 仙桃市林木种苗管理站站长 石首杨树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十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教授级高工 咸宁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谢筱鸣

怀化市林业局主任科员 潘

浏阳市林木种苗管理中心主任

荣建平

攸县林业科学研究所(国家杉木良种基地)所长 李宇金

资兴市国有苗圃主任 彭春良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研究员 郑卫民

永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林业工程师

湖南省林业厅科学技术与国际合作处主任科员

广东省

王登峰

广东省林木种苗管理总站站长 余雪贵

揭阳市林业局种苗站站长 林昌明

台山市红岭种子园(国家湿地松、杂交松良种基地)场长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心结

广东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高级工程师

广东省信宜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广西壮族自治区

陈代喜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副调研员 覃开展

南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国家马尾松良种基地)

副所长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东门林场苗木花卉中心(国

家桉树良种基地)主任

韦孟琼

来宾市林木种苗站站长 朱积余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陈乃明

钦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教授级高工 蒙家明

河池市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海南省

孙建华

儋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 苟志辉

重庆市

李纯志

李月文

黄礼琴

四川省

王国良

何西川

杜作礼

曹昌楷

邓加林

贵州省

谢维斌

海南省枫木实验林场场长

云阳县林木种子站站长 重庆市林木种苗站科长

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重庆市北碚区林业局副局长

富顺县国有富顺林场(国家马尾松良种基地)总

工程师

宜宾市林木种子管理站站长

四川省大渡河造林局林木良种繁育推广中心副主任

凉山州德昌县林木种苗站站长

四川省科学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工程师

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广元市油橄榄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都匀市国有马鞍山林场(国家马尾松良种基地)20

教授级高工

韩堂松

贵阳市林业种苗站副站长 李学德

遵义县林业局林业种苗管理站站长 邓伦秀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所长 袁昌选

贵州省天柱县林业科技推广站站长 汪

云南省

冯坚民

李永宁

郭维建

曾丽华

铁学江

西藏自治区

杨德康

普布次仁

陕西省

罗剑驰

曹小军

罗发涛

曹席轶

宋宪虎

苗红军

贵州省林业厅科技处副处长

昆明市林业种苗管理站副站长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林木种苗管理站站长红河州林业科学研究所工程师 大理白族自治州林业局高级工程师 临沧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西藏自治区林木科学研究院副主任 西藏自治区林木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陕西省林木种苗工作站副站长 商洛市林业综合服务中心种苗站站长 安康市汉滨区林木种苗管理站站长 安康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教授级高工 陕西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工程师 岐山县林业局副局长

郑广阳

铜川市林业局科长

韦宪鹏

渭南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孔文

西安市高陵区农林局林业总工程师 周快索

兴平市农林局副局长 吴宗凯

吴起县林业局党委书记、局长 栾生超

甘肃省

敏正龙

常承源

刘宏军

王晓飞

刘世增

杨双奎

张可荣

姚俊德

王生涛

李学荣

安永林

榆林市林业工作站站长

甘肃省林木种苗管理局局长 甘肃省林木种苗管理局副局长

临夏回族自治州林木种苗工作管理站站长

张掖市林木种苗管理站站长

庆阳市国营正宁林业总场中湾林科所(国家油松良

种基地)所长

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研究员

甘肃省陇南市长防林建设办公室高级工程师 甘肃省林业厅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局长 金昌市金川区林业局林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 永靖县森林公安局局长 天水市麦积区林业局副局长 榆中县贡井林场场长 白银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

马飞龙

合水县林业局党支部书记、局长

青海省

宋作敏

青海省林木种苗站工程师 马

西宁市林木种苗站站长

杨文智

青海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工程师 赵昌宏

互助县北山林场高级工程师 曾太加

黄南州林业局副局长

黄生福

湟中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 祁

湟源县林业局副局长 沈

西宁市林业局造林处处长 李永玺

海东市乐都区林业局项目办主任

宁夏回族自治区

胡永强

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科长

刘福忠

石嘴山市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 杨继东

吴忠市园林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 吴建雄

西吉县林业局局长 杨

固原市原州区林业局局长 张

海原县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 范银奎

银川市绿化一处主任

高红军

宁夏回族自治区退耕还林与三北工作站主任科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崔卫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木种苗管理总站站长 麦麦提•司马义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林木种苗管理站站长 余崇昆

泽普县国有林场国家枣树良种基地主任 李新明

天山东部国有林管理局呼图壁分局苗圃主任 宋锋惠

新疆林业科学院研究员

魏朝晖

巴州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工程师 何

喀什地区林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 邓

温宿县林业局局长 王阿岭

福海县林业局局长

邓成军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林业局科长 吴世明

昌吉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局长 力提甫•艾合买提

和田县林业局局长

宋革新

克拉玛依市农业牧业局林业科科长 王志强

吐鲁番市高昌区林业局局长 刘河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林业局造林处处长

内蒙古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鲁继发

内蒙古乌尔旗汉林业局副局长 王

内蒙古森工集团科技处科长

吉林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李秀红

三岔子林业局景山苗圃副主任 乔树春

吉林省红石林业局营林处营林工程师

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总公司

隋秀荣

黑龙江省柴河林业局林兴林木种苗经销处副经理 徐绍娣

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科技科高级工程师 周宇飞

科学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林木种苗管理站站长 于成龙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科技信息部科长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周军

第三师四十四团林业站站长

陈奇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崔彦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工作管理总站科长 岳海斌

第三师53团林业站站长 黄献玲

第十四师林业局主任科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郑勇奇

林业研究所研究员 王

成 林业研究所研究员

王彦辉

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张会儒

资源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周玉成 木材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陈绍志

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教授级高工 傅万四

国家林业局北京林机所研究员 孙长忠

华北林业实验中心研究员 王开良

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副研究员 廖宝文

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 张燕平

资源昆虫研究所研究员 房桂干

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钟秋平

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教授级高工 贾志清

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员

杜红岩

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员 钟哲科

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员

国际竹藤中心

李晓华

国际竹藤中心高级工程师 余

国际竹藤中心研究员 刘杏娥

国际竹藤中心研究员 覃道春

国际竹藤中心研究员 刘广路

国际竹藤中心副研究员

中国林学会

曾祥谓

中国林学会学术部高级工程师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张民侠

消防系教研室副教授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和技术学院教授 刘晋浩

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教授

孙德智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张德强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东北林业大学 张含国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 杨传平

东北林业大学教授

付玉杰

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 陈祥伟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

南京林业大学

施季森

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 方炎明

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教授 李萍萍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 潘惠新

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谭晓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教授 袁德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教授 方

城市森林生态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教授

西南林业大学

巩合德

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副教授 程希平

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副教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吴发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 张硕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杨章旗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用材林所所长 行业部门

赵庆丰

宁夏回族自治区金沙林场场长 卢建明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宁夏回族自治区总队后勤部副部长

李柯勇

新华通讯社总编室融合发展中心副主任 杨文斌

陈永生

郑柏峪

易解放

王国义

潘少军

黄俊毅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中国绿色时报社要闻部主任 原轻工业部退休干部 NPO绿色生命理事长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沙旱生灌木示范推广中心高级工程师

大学应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篇3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邮箱: liwenjun163@163.com

创新是大学的新方向新使命浙江大学副校长褚健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在产学研结合、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高校也积极参与其中,但是收效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政府、高校、企业、金融等各方面的深层机制没有大的改变。高校的兴奋点在于出成果、出论文,发表在国际高层科技信息平台上;企业则囿于自身水平限制,缺少深度创新的实力与眼光;而地方政府更感兴趣的是经济总量与税收。搞协同创新,就要秉持新的理念,打破原有机制,创造新的机遇。高校不仅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念,还要运用智慧、付诸实践,在现有条件下有所承担。

本着这一理念,浙江大学成立了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试图通过市场化的运作,转化高校成熟科技成果、研发领先产业适用技术、培养引进研发管理人才、引进国际国内先进项目、孵化培育发展高新企业、形成区域战略新兴产业,等等。与以往的高新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或高技术产业中介机构不同,这一组织不仅提供环境、提供服务、提供投资,更重要的还要帮专利持有人组建研发与管理团队、整合各方资源,最终研制开发出具有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与产品,并组建高科技公司。由企业投资人、技术和管理团队、研究院公司共同持股,鼓励和支持专利持有人走出去,走向市场。我们不搞集团式控股,只是持有部分股份,精力集中在前期项目研发和孵化上面。研究院建设前期,我们力求突破产、学、研各方面的壁垒,促进更多实用型高新技术与产品落地生根,催生更多的高技术企业,扶植其成长壮大。

当然,高校的根本任务还是育人与科研。我们是将有不同特长的教授引导到专注于自身特长的领域。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推广三个领域各有所需,鼓励一部分教授不写论文、不发表文章,专门把可以直接为社会服务或产业化的科技成果推广到社会,同时还要吸引大批科研人员为项目的产业化服务,推进协同创新,形成新机制并促其成熟。

创新需要教育与科技的协同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

创新体系的关键在人,人是创新体系诸要素中唯一的活的要素,即主动的要素。实现协同创新,必须首先着眼于“人”。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实施协同创新的最好切入点。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的协同创新计划,其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把创新人才培养、学科交叉集成、体制机制改革和重大问题解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通过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协同创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模式和平台,实现高校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步提升。

2012年4月18日,南开大学与百度公司举办了“索引缓存算法”成果交付仪式。完成这一成果的,是来自“南开—百度协同创新工程中心”的24岁博士研究生童健聪。产生这样的成果,并非偶然。南开与百度自2008年建立联合实验室(2011年升级为协同创新工程中心)以来,双方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合作和人才交流培养,在为业界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过程中,也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011年年底,南开大学还与天津市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签订了进一步开展协同创新战略合作的协议,共建药学院与相关学科,共做大项目、好项目,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共筑生物医药人才高地。我们在改革完善协同创新的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建立人才共享机制、科研互动创新机制、学科共建机制。

南开大学与近邻天津大学更是很早就开展了战略合作。从2001年开始,两校以联合研究院为载体,打破原有学校、院系的条块分割,通过整合双方优势研究力量,凝练出一批高起点的前沿交叉科研项目,组建了一支由各领域领军人物组成的高水平研究团队,从而使两校由简单的校际项目合作,转变为教学科研一体化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紧密合作关系。

大学应积极协助企业组建技术创新实体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

众所周知,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对国家、行业及企业发展都极具重要性。可以说,如果企业没有以自己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实体,国家没有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那么以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终究会成为“空中楼阁”。

我国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其特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首先,我国现阶段正大规模地加大科研投入,其中大部分经费是技术创新的科研经费,包括“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及重大科技专项等,其实在这些计划的资助下,我国的科技领域是能够取得技术创新成果的,问题在于很多企业基本没有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队伍,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难以为继,从而没有很好地促进企业产品不断升级和更新换代。

其次,技术创新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企业以单项技术难题委托高校研究开发,解决不了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可持续性的问题——今天解决了这项技术难题,明天又会被那项技术难题卡住,而且工程或产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即便解决了单个技术、提升了单项性能,也不能提升工程的整体性能或使产品更新换代。

再次,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核心,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实体——即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开发中心,重要的是汇聚技术创新的队伍。因此,没有大量的技术创新实体,就没有大规模、高质量的高端人才就业和发挥作用的空间。

目前,从事技术创新的研发队伍大多数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以及部分企业研发人员因项目关系临时组建的。企业参与人员一般不是主体成员,无法系统掌握项目技术创新的核心技术(包括依托企业的多数研究项目),而高等院校等科研人员突破技术原理、示范性地用于工程实际或做出产品样机后,便要转向下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技术创新难题,如此,因项目而组建的团队也因结项而解散。此时,如果企业没有技术创新实体,也就没有足够的队伍参与项目的深度研发,以及把突破的技术做精做细、使示范的工程或产品规模化并升级换代。也正因如此,我们不少科研项目取得了技术创新并示范性地用上了,但由于后继乏力使技术停滞或倒退。

那么,我国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已具备哪些有利条件?毋庸置疑,关键在人才。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需要各级各类人才,主体是工程人才。我国以较低的投入,兴办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工程教育),我们不仅要培养好人才更应该用好人才。比如说,工程类博士、硕士、学士及专科毕业生分别有适合于研究开发、工程与产品设计、现场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岗位,要让这些不同层次的人才清晰地看到不同层次的就业岗位和空间,当然也包括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以利于他们创造各自的就业岗位。

而大学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和发挥什么作用呢?首要角色和作用应是培养和输送大批的人才,尤其是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让这些人才不断补充到这个体系中并发挥主体作用;其次是面向更前沿的科学技术,不断突破和创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源头的技术;再次是要继续完善和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改变大学等科研机构目前主要是围绕企业需要的单项技术开展研发或提供单一科技服务的合作模式,积极协助和帮助企业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实体,提供大学博士后站和实验基地等共享平台,合作谋划技术创新的内容、带领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帮助吸引企业化的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和逐步建立企业自己的技术创新平台。

重要的是,政府要积极支持和引导大学和企业合作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实体。企业要在建设资金、技术研发和企业化编制等方面投入,同时要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的环境、条件和平台,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实体。

整合资源,增强科研内外合力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钱军

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这是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的历史责任,是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是国家对大学科技创新作用的制度安排。

作为一所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地方建筑类高校,近年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提高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重要作用,树立“大科研”意识,实施科技兴校战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坚持思想引领作用,引导师生解放思想,树立重视科研的意识,增强科研动力。学校通过反复宣讲、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等方式,引导教师树立“教学是天职、科研是能力”的意识,自觉站在科教兴国、科研兴校的战略高度认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广大教师的科研观念得到了转变,科研意识得到了增强,在项目申报和科研活动组织等方面发生了可喜变化。一是由被动科研转变为主动科研,从“要我做科研”变为“我要做科研”。二是由以我为主转变为以市场为主,更加注意面向需求开展科研。三是由单兵作战转变为集体作战。四是由个人行为转变为组织行为,改变了过去“小而散”的局面。五是由科研与教学分离转变为教学、科研互相促进。

建设贡献 篇4

一、相关文献回顾

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详细描绘了发展蓝图, 具体内容包括发展基础、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建设和谐中原、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和开放合作、创新“三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规划实施保障[1]16。中原经济区翔实细致的发展规划是本研究深入进行的现实依据。

1. 档案服务区域经济。

目前, 关于档案对区域经济建设贡献的论文较少, 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档案”并含“区域经济”共搜索文章2篇《档案工作服务区域经济》、《浅谈档案工作服务区域经济》, 但这几篇文章并没有深入研究档案对区域经济建设的具体内容, 只宏观介绍了档案工作可以服务区域经济, 缺少翔实的案例来说明问题。可见, 从区域经济的视角研究档案贡献力的文献较为匮乏, 内容也略显单薄。归根结底, 区域经济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档案对区域经济建设的贡献可以参照档案对经济建设贡献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这方面的理论和实际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档案”并含“经济建设”共搜索到文章42篇。在这些文章中有涉及档案工作与经济建设的互动关系、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途径以及专业档案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例如城建档案、地质档案等。这些文献中相当一部分对本研究有借鉴作用。总体上,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较为缺乏, 但是这也客观反映出此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 档案贡献力。

在档案贡献力方面, 冯惠玲[2]4教授认为档案是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同能源、材料资源并列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 其中能源、材料资源可以合称为“物质资源”。物质资源主要作用于物质生产、生活等领域, 产生直接的、可以量化的经济效益, 有时也会对社会发展的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但一般是间接的、次要的。而信息资源则可以作用于包括物质生产在内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可量化的或不可量化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档案信息资源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全方位的、不可替代的综合贡献力, 具体分为国家利益的捍卫力、档案信息资源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力、社会进步的保障力、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的促进力。同时认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概括为两个并举, 三个结合。档案贡献力提升是指通过对经济区内现有档案基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法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以符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现阶段对档案基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以及法律资源分别开来进行研究的较多, 但是将四者视为整体对某一区域经济的发展文章还没有, 也没有将其与档案贡献力联系在一起。因此, 在这一问题上的深入研究是突破点。

综上, 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经济的研究较为成熟, 但少有对档案在某个区域经济建设中的贡献力提升进行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促进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未来几年内, 河南各行业必将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中心。因此, 档案部门也应以服务大局为工作重点, 发挥档案在经济建设中, 特别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参考咨询的重要作用, 实现经济增长与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双重目标。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档案贡献力提升

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 档案在中原经济区开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 从全新的视角来研究档案价值理论、档案利用理论以及档案资源建设理论, 以区域经济建设为平台, 将这些理论有机融为一体, 便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档案贡献力。在中原经济建设中, 档案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多方面彰显着独具特色的贡献力。通过对中原经济区的档案信息资源、基础资源、人才资源以及法律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实证性研究, 分析当前影响档案贡献力的因素, 探讨对中原经济区内的档案信息资源、基础资源、人才资源以及法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全面快速提升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档案的贡献力。

1. 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档案贡献力的需求分析。

主要从政策制定、经济建设、历史记忆等方面分析对档案贡献力的需求;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分析档案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贡献力的体现。

2. 提升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档案贡献力的途径。

对中原经济区的档案信息资源、基础资源、人才资源以及法律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实证性研究, 分析当前影响档案贡献力的因素, 探讨通过对中原经济区内的档案信息资源、基础资源、人才资源以及法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全面快速提升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档案的贡献力。

3. 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下, 探索档案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贡献力的提升策略。

(1) 建立档案贡献力的测度模型。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档案的贡献能力、力度或力量。 (2) 在区域经济视角下审视档案利用。在区域经济的视角下来分析、验证档案对于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贡献, 在政治、经济、文化、民生、教育、旅游、对外合作等诸多领域中分析、归纳, 呈现档案贡献力。区域经济建设给档案的利用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 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契机[3]4。因此, 这一创新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3) 设计中原经济区档案贡献力提升的途径。2012年11月, 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 (2012—2020年) , 中原经济区的开发正式纳入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现状, 在我国十多个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区域经济中具有典型性。中原经济区档案贡献力提升是指通过对现有档案基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法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以符合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要求。

三、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档案贡献力的价值体现

1. 实践价值。

区域兴则国家兴, 区域经济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近年来, 从东部、南部沿海地区到中部、西部、东北地区, 区域发展规划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如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等, 已呈现多极发展、齐头并进的态势, 我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正在逐渐成型。2012年11月, 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 (2012—2020年) 。中原经济区是以郑州都市区为核心、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 地处中国中心地带, 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 地理位置重要、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 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中原经济区范围包括河南全省18个地市及山东、安徽、河北、山西12个地市3个县区。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全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 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规划指出提升郑州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 建设郑州都市区及郑州航空经空综合实验区, 将郑州定位为立足中原、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国际化航空大都市。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 档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 档案可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决策提供信息, 支持各项决策符合现实、切合实际, 使其适应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其次, 档案可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各项具体工程的实施提供信息帮助, 如在区域整体规划、交通建设等领域。再次, 档案可为经济区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最后, 档案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历史过程的见证, 可以真实记录这一历程, 为国家保留宝贵的历史资料,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经验也可以为其他区域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2. 理论价值。

档案, 自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为社会服务是其永恒不变的使命。档案是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失的一个必要条件, 是宝贵的信息因子。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已经形成, 档案服务社会的范围扩大, 提供利用的内容更加具体。在这一社会背景下, 档案提供利用实践范围的不断扩大与内容的具体并没有改变档案为社会服务这一属性, 相反, 档案服务社会这一属性在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反而更加具体, 作用更为突出。

因此, 档案必须在立足于实际的基础上, 审时度势, 时刻关注时代的前进步伐和社会发展的脚步, 奋勇当先, 勇于挑战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不失时机地利用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 探索研究档案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贡献力的概念、组成要素、测度体系以及贡献力需求分析和贡献力提升的途径等内容是顺应“区域兴、国家兴”的区域经济大发展的需要, 也是完善档案学理论的需要。

摘要:本文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着重研究档案对中原经济区发展与建设贡献力问题, 特别是研究档案贡献力提升的途径, 使档案工作如何能最大限度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 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档案服务,档案贡献力

参考文献

[1]耿玲玲.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2 (1) .

[2]冯惠玲.关于“十一五”档案学科发展的调查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若干设想[J].档案学研究, 2010 (5) .

班级建设贡献奖申请书 篇5

申请人:杜敏

2010年5月24日

班级建设贡献奖申请书

尊敬的领导:

您好!我是08级数学一班学生杜敏,现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此次我申请班级建设贡献奖,以下是我的材料,请领导审查!

大一期间经班级民主选举,我担任班级学习委员一职,在职期间能出色地完成了学校、院部分配的各项任务,对班级工作尽职尽责。作为连接同学和老师的桥梁,我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上课认真听讲,为同学做表率、课后按时收发作业、申请教室上辅导课、及时把同学的思想动态反馈给老师等等,我都能完成地井井有条。在我们班委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成绩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另外,由于我自己比较擅长体育运动,曾参加过院部、学校组织的“迎新杯“各类球赛,“阳光体育马拉松长跑”以及“校运会“各个项目;作为班委,我鼓动班级同学积极踊跃报名参加,同学也很争气,我们班在各项重大赛事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班级同学的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大二上学期,我开始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一职。我深知自身责任的重大,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认真负责,以同学切身利益为己任,充分发挥作为班委的领导能力,与同学主动沟通,交流思想,为班级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职期间,我曾参与策划了多项班级活动,其中包括:积极配合班长完成了学期综合考评工作,指导班级同学学习学分认证系统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组织同学参加2010年元旦室外联谊活动,以及组织参与班级之间篮球友谊赛等。在努力做好班级工作的同时,我不忘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我的努力没有白费,这学期我有幸被推荐为预备党员,我深知肩上的责任又加重了。党员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而我在今后就更应该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

回首大一,我问心无愧,展望大二,我信心饱满。虽然说担任班委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相信:只要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无私的态度努力工作,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坚信在我们班委和班级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08级数学一班的明天会更加地美好!

申请人:杜敏

2010年5月24日

附件:

1:获得08-09学年度第一学期专业二等奖学金。

2:获得08年校阳光体育“体质健康标兵”称号。

3:获得08年陕西师范大学阳光体育马拉松接力赛团体第三名;09年陕西师范大学阳光体育马拉松接力赛团体第二名,获得09年春季校运会长拳表演团体第二名。4:获得08-09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务处组织的作业展评“最佳书写奖”。

建设贡献 篇6

1.构建和谐企业,既是工会责任,更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基于此,企业工会工作要通过深入基层,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两个普遍”,加强维权帮扶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努力实现职工队伍状况在一线掌握,工会维权帮扶在一线实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一线推进,工会工作任务在一线落实,创先争优活动在一线开展,扎根基层、夯实基础,进一步密切与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企业和谐体现在劳动关系的和谐,说到底是员工和企业的和谐,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协调劳动关系矛盾的迫切需要,是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内容。怎样更好地履行职能、发挥作用、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是当前工会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公司劳动关系总体是协调稳定的,但由于信息通信业的快速发展,企业机制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劳动用工也发生变化,面对日益复杂的劳动关系,企业工会必须在资方和劳方之间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从而妥善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双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

2.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企业和员工关系和谐

工会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中心任务,对企业人的创造力进行挖潜,要通过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进程中,工会和工会工作者要发挥好组织和推动作用,在劳方和资方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把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推动企业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同时还要在工作中处理好工会与外部的和谐、工会内部的和谐、工会与职工的和谐、职工与职工的和谐,使工会在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体现工会组织的职能作用。在企业做大做强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员工的利益,实现企业的和谐。工会组织要积极开展员工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鼓舞士气,陶冶情操,调节好员工情绪,为员工之间创造更多的交流信息、沟通思想、增进感情的机会,融洽管理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工会要积极发挥帮扶和解困的工作职能,多为困难员工解难事、办实事、办好事。构建和谐企业,要兼顾不同群体利益,特别要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好困难员工的生活问题,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要建立和完善工会帮扶工作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送温暖活动,稳定员工情绪,使困难员工切实感受到组织的关心。通过设立大病救助和互助基金,建立困难员工帮扶档案,“送温暖”等帮扶措拖,减轻生大病、重病员工、生活困难员工的家庭负担,缓解受到意外伤害员工的燃眉之急,加深企业和员工的关系,体现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3.提升工会自身建设,保障企业和谐、快速发展

工会是劳资矛盾的平衡者,更是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言人。在当前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工会怎样才能更好地履行基本职能、发挥应有作用,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和谐企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只有妥善处理劳动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协商协调方式解决劳动争议,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才能巩固职工队伍与社会的稳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会工作:

A.加强工会工作者的维权意识,敢于为职工说话

每一位工会工作者,都应真正牢固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并以此来统领工会工作全局。明确工会维权工作的根本宗旨、重要原则、核心理念和途径方式。最根本的是要明确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确定“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是工会工作的方针。把维护贯穿于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大力帮扶的全过程,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即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从而为更好地维护职工权益,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打好思想基础。

B.坚持工会工作的主基调不放松,抓好落实工作

抓住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与职代会三个关键环节,加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推动企业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与履约率。积极推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着重抓好以工资为主要内容的集体协商,建立健全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深化厂务公开制度,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督促劳动关系各方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职工权益的实现。

C.建立维权工作长效机制

针对劳动关系中“强资本、弱劳工”的问题,工会应不断完善职工的维权机制,做到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逐步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职工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等利益协调制度。这其中很重要的是要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健全工会与相关部门的沟通机制,积极参加有关职工权益问题的协调会议与工作机构,同时完善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制度,推动劳动法律法规的落实。

D.健全工会班组,不断加强基层工会活力

针对当前一些基层工会活力不足,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出现的维权不力的问题,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基层班组工会工作的活力,同时不断扩大工会的覆盖面、增强凝聚力。应坚持依法、科学、规范的建会思路,坚持"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建立工会组织"的原则,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实现工会组建与不断变化发展的企业状况相适应、会员发展与不断壮大的职工队伍相统一、工会组织体制的延伸与不断加快的市场化进程相协调。与此同时,工会应努力建设专业化的工会干部队伍,基层工会干部应真正具有全心全意为职工群众服务的意识,把工会工作作为真正的职业,具有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才能更好地发挥工会的职能和作用,促进职工权益的维护和企业的稳定发展,把工会组织真正建设成为职工群众得以信赖的“职工之家”。

总之,构建和谐企业,就是要努力使企业的每一个人思想稳定、生活愉快、身心健康,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工会干部是职工群众贴心人,职工盼什么、忧什么、爱什么、恨什么,工会干部应该最了解、最清楚,也应该最关心。企业工会组织的性质、地位和特色决定了工会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促进职工队伍稳定,促进和谐企业的建设。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式、新任务为工会组织提供了施展才华能力的舞台,我们要发挥优势,扎实工作,站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高度,选准切入点,开拓进取,努力创造和谐的环境,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和谐发展。

图书馆要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篇7

首先, 图书馆有助于传播马列主义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众所周知, 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 拥有丰富的藏书资源。它以丰富的藏书向全体人民提供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精神食粮。这是社会任何部门和单位所不能比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归根结底就是用共产主义思想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人。图书馆通过文献资料的传播和各种社会活动的开展, 有助于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 可以帮助读者逐步提高其社会主义觉悟, 树立远大理想, 培养共产主义道德情操,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 图书馆有助于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图书馆常被人们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知识的海洋”, 是广大群众更新知识, 进行终身教育的第二课堂, 人的知识从何而来?除了来源于实践和通过正规的系统学习外, 利用图书馆是个重要途径。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技术革命方兴未艾, 社会正处在信息化的时代, 对于渴求知识的人们, 图书馆显的格外重要。图书馆传播知识, 虽不同于正规学校, 但是通过文献资料的流通阅览, 可使读者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在舒适优雅的阅读环境中、在众多读者刻苦治学的氛围中, 便于读者养成良好的学风和治学习惯, 增长知识。今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文决定从六月二十八日起全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实行全免费开放, 为的就是让我们全体百姓能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 也就是说图书馆从读者对象上来说再也不受年龄、身份的限制, 任何人都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图书馆在大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再次, 图书馆有助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图书馆是民族优秀文化的宝库, 每个图书馆的馆藏善本书都是古代优秀文化的结晶, 或该时期科学、思想、文化的总结, 很具价值。这是读者了解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文献。这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教材, 是抨击民族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 是激发广大读者爱国热情、民族自尊心的重要阵地。同时, 图书馆的藏书除了按其性质方针和本馆的主要任务收藏外, 还兼顾一般读者的普遍需求, 收藏具有综合性、现实性、推荐性、通俗性特点的普及读物。因此, 图书馆通过这类书刊的流通阅览, 可使广大读者受到知识的启迪, 视野的开扩、性情的陶冶, 有助于净化心灵, 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莎士比亚说得好“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只要是识字的人, 总可以从书中吸取精神养料。奥斯特洛夫斯基也说过:“我爱书, 我认为我身上的一切好东西都是书给的”。可见, 优秀书刊能提供人们崇高的生活目标以及价值、准则, 有助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那么, 图书馆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在现阶段, 如何促进其更好发展呢?笔者认为, 在当前各级图书馆应根据自身条件, 扎扎实实地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 是加强舆论宣传。作为上层建筑重要部门之一的图书馆, 它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传播着一定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 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我们图书工作者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 高举弘扬主旋律的大旗, 坚持为读者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不断推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为内容的文献资料。并通过采取生动的、为读者乐于接受的形式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传播先进思想、提倡良好的道德风尚, 造成全社会都讲精神文明, 形成一种引人奋发向上的舆论、扬正抑邪的力量。

第二, 是加强图书采访工作的政治思想性。近几年来, 书报刊市场中有严重政治错误的书刊以及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的书刊时有发现。其中一些有问题的书刊也以正式出版物的形式流入图书馆, 在读者中流传, 造成很坏的影响。鉴此, 各图书馆除组织班子经常进行清理整顿外, 更应注意采访工作中的政治思想性, 中央提出“一手抓扫黄一手抓建设”, 我们应严格把好采购关, 大量采购健康有益的书刊资料, 为读者提供健康高尚的精神食粮。对于那些有害于人们身心健康、庸俗、低级的出版物坚持杜绝, 从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 编制专题、推荐书目, 大力宣传优秀图书。二00九年二月二十八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政府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一直认为, 知识不仅给人力量, 还给人安全, 给人幸福。多读书吧, 这就是我希望。”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全民读书并强调建设好书香型社会。而图书馆配合各类读书活动的开展, 应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为此, 图书馆应根据不同时期读书活动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编制专题、推荐书目, 大力宣传介绍优秀图书并开展读书方法指导, 告诉读者先读什么, 怎样正确地看待书中人物的思想和感情,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寓教于乐, 使读者读有所思, 学有所获。比如我馆就曾通过图书馆网站、板报栏等形式向广大读者及时介绍好书、推荐优秀书刊,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上半年, 为了促进我县读书活动继续升温, 我们围绕建党九十周年这一重大主题, 根据省馆要求编制推荐书目向广大青少年读者介绍推荐《历史的丰碑—诵读红色经典》系列图书, 深受中小学读者的欢迎。他们反应:现在重温这些书倍感亲切。这些书是当前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优秀材料, 图书馆及时推荐这些书, 有助于“四有”新人的培养。

第四, 举办各种类型的活动, 扩大图书馆社会的影响。图书馆在做好日常阵地活动的同时, 还应该积极组织力量做好各项社会活动, 以吸引更多的读者。比如举办展览便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去年五月份, 为了纪念汶川地震二周年, 我馆举办了“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图片展览, 不仅吸引城关地区两所中学和六所小学的全体师生, 还吸引了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共青团组织和工会的职工参观, 此外还有众多年轻父母带着孩子前来观看, 这次展览获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大家认为:图书馆通过这次展览, 为我们上了一堂课, 也为我县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当涂一中高一 (6) 班全体同学在留言簿上写道:“英雄少年, 感动中国!英雄行为和品格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是激励我们成长进步的学习榜样。”

以上事实证明, 只要我们开动脑筋, 广泛利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知识讲座、图书报告会、图书馆网站、座谈会和配合节假日举行各种演讲会、故事会、竞赛、书评等活动, 就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 这不仅有利于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 而且也有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当今, 图书馆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 既是广大读者求知求乐的场所之一, 同时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为此, 我们图书馆工作者要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搞好图书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对于满足广大读者的文化需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乃至保持社会稳定,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图书馆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自觉地搞好图书馆工作,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于永华.《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第10期.

[2].王流芳.《试论图书馆如何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服务》.2005第3期.

建设贡献 篇8

老年人进入老年大学的需求不同, 有的老人是为了消磨时间, 有的老人是为了陶冶情操, 也有的老人是为了学习老龄人能够胜任的一技之长, 再为社会贡献自己存在的价值等等, 总之, 一千个老人上老年大学, 就有一千个初衷。由于上老年大学的老年人需求迥异, 因而老年大学也就极具特殊性, 很不同于正常的大学, 老年大学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和刻板的教学时间等等。[1]

我校自办校之初, 就根据老年大学的这一特性, 坚持开放式办老年大学, 开放式主要表现在:招收学员不设任何门槛, 向全社会的老人开放, 无论有无学习经验, 文化程度之高低, 只要有意愿报名, 本校一律招收;学校的课堂十分丰富, 学科众多, 而且如果学校没有老人需求的学科, 老人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 学校可以酌情创办。因此, 所有的老人在老年大学可以学到自己想要学习的任何知识;本校只对老人的全面健康负责, 此外没有其他任何对老人的束缚, 一切顺从老人的心愿, 在这里老人可以追求自由、全面的发展;此外, 开放式的老年大学贯彻兼容并包, 一律平等的方针政策等等。

正是本校坚持开放式办老年大学, 所以取得了很多显著的成绩。本校的教育成果令老人的家人以及老人自己十分满意, 自信学习到了老人想要学习的知识;从我校毕业的老人, 老年生活充实而且精彩, 他们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树立了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念, 在生活中能够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老人通过老年大学的再教育充实了生活, 掌握了知识, 很多老人毕业后从事小区以及社会上的各种工作, 他们积极地投入到社会的公共事业当中去, 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老人从老年大学学习的知识技术可以为老人创造经济收益, 他们可以解决自己的吃喝住行问题, 为家庭以及社会减轻了养老负担;毕业于开放式的老年大学的老人精神面貌一新, 是我们社会上正能量的存在, 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为社会营造了良好健康的社会氛围等。[2]

二、坚持开放式办老年大学的难题

我校从创校之初就坚持开放式办学, 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难题, 这些难题在一时曾严重威胁到本校的生存, 本校领导咬紧牙关, 始终坚持开放式办学的初衷不变, 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坚持开放式办老年大学自然会遇到很多难题, 这不仅仅是本校一校所面临的问题, 而是所有坚持开放式办老年大学的学校都会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费方面的困难。老年大学坚持开放式, 不会设立较高的学费门槛, 因而老年大学的办学经费往往不足, 经常出现入不敷出;二是很难获得老年人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坚持开放式办老年大学经常会因为家人不理解而非难学校, 而且开放式办老年大学确实风险更大, 存在这样或者那样不可预测的安全隐患。老人的家人不同意, 学校在很多事情上难办, 难开展;三是社区以及地方政府会对老年大学有所干涉, 为老年大学的发展定总方针, 设立大前提, 开放式办老年大学受到来自社会方面的约束等。

三、如何贯彻坚持开放式办老年大学的方针

坚持开放式办老年大学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老年大学要说通当地政府, 要求政府同意老年大学开放式办理, 政府放手老年大学, 只对老年大学进行经济支持并监督钱款用项, 其余一概不管也不应当管;二是老年大学要说服老年人的家人支持学校坚持开放式办理, 对老年人的家人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三是老年大学要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开放式办学的章程和管理规定, 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四是老年学校的配套设施一定要齐备, 要有全面的医疗设施, 健身设施, 教学设施, 为开放式办学提供物质条件的基础;五是老年大学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 方便丰富老年学校的内容, 可以通过向社会知名企业募捐的方式, 并应当将学校的经费公开透明化, 以赢取企业家的信任, 方便更多的引进社会资金。

四、开放式老年大学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分析

分析开放式老年大学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合理的分析逻辑应该是这样的:开放式老年大学的特点优势, 开放式老年大学培养出的老人的特点特色, 毕业于开放式老年大学的老人在社会上的角色扮演。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分析, 我们就能清晰的得见开放式老年大学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第一个环节在本文第一节已做论述介绍, 本节只介绍论述后两节。在开放式老年大学培养出的老人通常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一是老人具有一技之长, 并且能够将技术熟练运用于生活实践中;二是老人思想健康, 正确, 精神面貌良好;三是老人心态良好健康积极。毕业于开放式老年大学的老人能力优秀, 特色明显, 在社会上可以扮演很多角色。笔者根据对毕业于我校的老人的追踪调查得知, 很多老人从事社区居委会的工作, 社会上的公益事业的工作, 如道路卫生的清洁, 交通梳理, 做外国外地游客的免费导游等等。开放式的老年大学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道德思想优良且具有一技之长的老人, 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发挥了老人的余热, 对我们这个社会真正起到了正能量的作用!

结束语

开放式办老年大学是老年大学的基本要求, 也是进入老年大学求学的老年人最强烈的要求, 尽管在坚持开放式办校上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 但是, 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方向正确, 我们应该坚持下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 人口老龄化的速度逐渐加快, 社会上的老年人口数占我国总人口数的比例越来越大。老年人的再教育问题成为社会, 政府, 家庭以及老人自己都在关心的问题。如何从老人的实际情况出发, 开办符合老年人获得教育需求的老年大学是每一所老年大学深切关心且不断研究的话题。我校自办校之初就坚持开放式办老年大学, 为社会建设做贡献的理念。这些年的发展遇到了很多的挫折也获得了很多成功, 笔者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 发展经验, 再加上笔者自己的研究, 总结出本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建新, 李嘉羽.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研究[J].人口学刊, 2012, (03) :31-40.

建设贡献 篇9

我国的未富先老现象, 给我国社会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课题, 同时也给一些行业创造了庞大的商机。笔者认为, 旅游行业应该认真探索这个课题, 应该花大力气培育银发族旅游这一大商机, 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 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1 旅游是银发族的一大需求, 不少银发族具有外出旅游的经济实力

虽然我国总体上是未富先老, 但在老年人中, 本人有经济实力, 或者子女有经济实力的仍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辛劳一生, 晚年赶上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 不少人都愿意并且希望出去看看, 去游览一些祖国的大好山河, 是可以想象和预见的。据不完全统计, 近几年来东北每年约有近万名“侯鸟老人”飞往海南避寒, 在三亚““猫冬” (“猫冬”是东北人的一个词汇, 意思是冬季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只能呆在家里, 以躲避冬天的酷寒)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 旅游确实是银发族的一大需求, 就看我们旅游行业如何组织引导, 如何去拓展和实施这一大商机。

2 旅行社现在组织的旅游团大多不符合银发族外出旅游的要求和期望

近几年来, 我国的旅游业越来越发展, 旅游收入年年增加, 大大小小的旅行社越来越热衷于形形色色的组团出游。但据笔者看来, 唯独对组织银发族出游用心不够, 说得严重点是眼力不足, 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块有待开发、大有潜力的新市场。现在的组团出游, 速度快、时间紧、一天要赶几个景点、购物点也多, 被不少人戏称为“赶鸭子式”旅游, 是为了照几张相、完成任务的旅游。这样的旅游, 老年人不仅难于参与, 而且与他们的情操、愿望和体力也完全背道而驰, 也让老年人的子女亲属不能放心。因此, 要培育银发族旅游这个商机, 必须从观念、思维到组团、出游来个彻底的变化。只有使出游成为一种轻松自在、漫步于大自然, 能自由欣赏、品味自己所喜欢的各种美景的旅游, 才能为银发族所接受和喜爱。

3 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能吸引银发族就是好办法

要培育银发族旅游这个商机, 做大银发族旅游这个蛋糕, 必须要有创新的观念, 要设计出形式多样, 符合老年人的心理和健康要求, 旅游和休闲并重, 满足不同条件老年人的出游方法和组织形式。市场引导产品, 产品培育市场。有了丰富多彩的各种旅游产品, 才能培育出不断茁壮成长的银发族旅游市场。下面一些思考可供各旅行社参考。

3.1 独立组团、轻松出游

旅行社应该在旅游淡季组织专门的银发团出游。选择在旅游淡季一可降低费用, 减轻银发族及其子女的负担;二可避免景区人满为患, 看景犹如看人头, 这显然不是银发族的所强和所爱。组织专门的银发团的好处是容易吸引银发族出游。3~5个亲朋好友一同出游, 可互相照应, 很有号召力, 也比较容易组织。银发团没有假期的限制, 可以放慢节奏, 去适应老年人的身体条件和生活习惯。因为是专门的银发团, 导游也容易协调, 可以少发生混合团因年龄不同、喜好不一而容易出现的矛盾。

3.2 组小团, 组能带小孩的银发团

老年人动作较慢, 每人都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生活习惯, 不大容易改变, 因此银发团宜小不宜大。档次较高、费用较多的银发团, 每团宜在10人上下。档次较低、费用较少的银发团, 每团不宜超过20人。

我国的国情是重亲情。老年人或者是爷爷奶奶, 或者是外公外婆, 一般都在带孙子辈, 宠孙子辈。如果组织能带4~6岁小孙孙的银发团, 笔者认为也会有相当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一是这些有孙辈的老年人为了照顾孙辈, 不大肯单独出游。二是如果能带着孙辈出游, 很容易得到子女的赞同和经济上的支持。当然, 对这样的旅游团更需要作特殊的安排, 出游时间可以长一些, 每天的安排要更宽松, 可以晚出早归, 一天只游一个景点。小孩出游增加的费用不多, 应该是有吸引力的。

3.3 组织老年人自助游

在现有1.5亿的老年人中, 经济状况是千差万别的。少部分老年人因为各种原因, 有良好的经济条件。他们想出游, 也有条件出游, 可既不愿意随团出游, 觉得这太紧张、不自由, 自己出游又怕买票难, 找旅店难, 作为散客自己出游费用也太高。我们旅行社在这方面刚好可以大有作为, 可以用自己的渠道, 帮他们解决这些难题, 促成他们自助出游。

3.4“猫冬”、避暑游能吸引银发族出游

我国各地冬夏气温相差极大。夏天, 南方城市烈日如火, 不仅湿度大且气温常高达40℃以上, 而北方则气候宜人, 温度湿度适中;冬天则北方酷寒, 外出行动受阻, 一些有支气管炎、鼻炎、哮喘、心脑血管病、风湿痛等老年性疾病的老人更是度日如年, 即使江浙沪等地也因没有暖气而阴冷难耐, 而南方如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则温暖如春。因此, 组织银发族“猫冬”、避暑也是旅行社很好的商机。当然与一般的常规旅游不同, 需要有不同的组织方法, 不同的接待住宿地点, 要充分考虑客人的经济忍受能力, 尽可能降低各种费用。

3.5 请老年人协助设计适合银发族的旅游产品

老年人的观念、习惯和喜好与中青年人是完全不同的。为符合老年人的意愿, 旅行社可以聘请一些有代表性的老人作顾问, 帮助设计旅行线路, 并对行程安排提出建议。还可以在设计出针对银发族的旅游产品后主动征询当地老年组织的意见和建议, 使这样的产品更贴近当地银发族的心理和期望, 以利于扩大客源。

4 培育银发族旅游商机, 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

本文一开头就提到:市场引导产品, 产品培育市场。我国现在已有1.5亿、以后还将逐年迅速增多的银发族的旅游, 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是一个很大的商机, 只要有合适的、符合老年人需要和经济能力的旅游产品, 这个市场就能形成并逐年发展壮大。

培育壮大银发族旅游这个市场对旅行社来说是一个长远、稳定的生财之道, 也会对我国的经济建设, 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旅游业是典型的“摇钱树”、“金饭碗”。旅游业每创造1元钱收入, 可间接创造7元钱社会财富;旅游业直接增加一个就业岗位, 可间接带动7个人就业。由此可见, 旅游业的“滚雪球式”的放大效应十分惊人。这就是对社会的贡献, 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贡献。

培育银发族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 除了靠我国各级各地旅行社的努力, 也要靠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助。“十一·五”规划已将发展服务业列入我国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 使超过全国人口10%的银发族能老有所乐, 并同时带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就业, 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和一个重要的方向。海南和三亚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探索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笔者建议, 我们的铁路应考虑在旅游淡季将免票和半票的身高标准适当提高。旅游景点除作同样考虑外, 可对65岁或60岁以上老人给予门票优惠。所有宾馆饭店都应与国际接轨, 规定12周岁以下小孩可以与大人同床。通过各种措施来壮大银发族旅游这个商机, 做大做强银发族旅游这个蛋糕, 并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就业增添力量。

摘要:我国老年人增长速度快, 且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老龄化水平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两个特点对旅游行业来说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市场引导产品, 产品培育市场。只要用心去创新适合我国银发族的旅游产品, 就能培育、壮大银发族旅游这个市场。培育、发展银发族旅游业不仅可以扩大旅行社的客源, 而且可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培育银发族旅游商机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当地政府和各级各地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并从相关政策上给予扶持。

关键词:银发族旅游,市场,机遇,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老年人口女性比男性多464万[N].上海老年报, 2006-2-25.

[2]未富先老:中国新“盛世危言”-[N].参考消息, 2006-3-8.

[3]“摇钱树”长高“金饭碗”更牢[N].杭州钱江晚报, 2006-3-6.

建设贡献 篇10

《纲要》是规划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目标年限是2020年。2020年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年。首先, 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要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此外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要紧紧抓住2020年前这段机遇期。为了在2020年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 为了我们能进入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创新型国家行列, 我国高等教育该如何改革发展?如何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呢?结合《纲要》的制定和征求意见, 谈几点认识体会:

一、做强中国高等教育

《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纲要》在序言中指出, 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纲要》在高等教育部分指出,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对于高等教育到2020年的具体目标, 《纲要》提出:“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 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纲要》明确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继续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 加快创建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 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 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 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纵观《纲要》对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描述, 通篇是一个“强”字, 也就是说到2020年我们要把我国高等教育做强。一句话, 改革做强。

规模上提出毛入学率从24.2% (2009年) 到40% (2020年) , 总体规模从2979万人 (2009年) 到3550万人 (2020年) 。届时, 将相当于多数欧洲国家20世纪后期平均水平, 估计在全球排位可能上升20位。另外主要为劳动年龄人口 (26—59岁) 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可达到20%。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改革、大发展, 现在进入了大提高阶段。大提高的目标就是做强我国高等教育, 使之由高等教育大国变成高等教育强国。中国高等教育迈入了做强高等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的历史时期。

二、改革是动力

《纲要》高度重视改革, 提出“教育要发展, 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首先是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以简政放权和改变政府职能为重点, 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 完善中央、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统筹管理为主的体制, 加大省级政府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健全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 办学主体多元, 办学形式多样, 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 全社会积极参与, 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民办教育也要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办好一批高水平的民办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专门机构, 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高等学校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和宏观政策, 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 自主制定学校规划, 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 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 自主管理学校和使用人才, 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 即“六个自主”。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依法落实学校党委、校长职权, 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在学术活动中的作用, 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等。

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 要着重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另外, 要建立和健全考试分类、评价综合、录取多元的机制。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纲要》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是更新观念, 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机制。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 健全多元化的人才评价制度。

《纲要》强调通过改革, 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 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化大学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加适应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更加适应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 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好教育的愿望。我国高等教育在上世纪末和跨世纪过程中以体制改革为关键经历了一个大改革的过程, 对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招生就业体制、经费筹措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进行了比较大的有效的改革, 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由于长期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 所以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急需不误时机地完善、深化体制改革。

三、质量是核心

《纲要》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纲要》明确指出, 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任务”, 并提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到2020年, 高等教育结构要更加合理, 特色更加鲜明,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提高质量, 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任务, 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影响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质量反过来又影响中小学教育的质量, 特别是影响中小学的师资队伍、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各类各层次学校的质量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 需要系统研究、相互协调。我国的教育到了系统地研究、提高整个教育质量的时候了, 需要把它当成一个系统工程进行系统的探讨, 采取综合的措施。这次《纲要》的实施就是一个契机。《纲要》提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制度;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办好职业教育也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要真正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 必须把它当成一个整体, 一个系统工程来探索、来实践。

四、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纲要》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为此, 必须要扩大教育的开放。

要充分利用世界的教育资源, 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要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 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水平, 支持教师互换、学生互换、学分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

要提高国际意识, 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要求,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 通晓国际规则, 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到2020年, 我们要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 要把开放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提, 以开放促教育的改革、促教育的发展。

教育国际化是我国教育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我国提出经济全球化并且加入了WTO, 所以必然是教育要国际化。小平同志提出“三个面向”, 其中“面向世界”, 就是要求我们教育要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我国教育是开放最早的领域, 教育的开放已到了边收获边更加开放的时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教育国际化已迈出了重要步伐。扩大开放要求我们努力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水平。

(周远清,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北京

建设贡献 篇11

关键词:贾谊;众建诸侯少其力;五饵

西汉前期随着诸侯王地方势力的不断膨胀及匈奴的不断侵扰,许多官吏都感到事态严重,而多方寻求解决的办法。贾谊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出众的政治才干,从当时的时局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和策略,其中最值得探讨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汉朝建立后,在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时,就认为“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1]为了避免重蹈秦亡覆辙,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就必须在地方行政体制上进行必要的变通,形成了郡国并行的地方体制。

在文帝即位的第三年(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发动武装叛乱;三年后,淮南王刘长步刘兴居后尘发动叛乱。时任梁王太傅的贾谊上了有名的《治安策》。沉痛地向文帝进谏:“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1]贾谊清楚认识到诸侯王的势力已经发展到危及中央政权的严重地步,认为当时的形势就是:“夫抱火厝之积新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1]这样下去迟早会酿成重大的政治危机。贾谊接着又分析了现在没有出现这种危机的原因,“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所置傅、相方握其事。”[1]贾谊之所以反复强调事态的的严重性,是希望引起最高统治者对事态的警惕,及时采取措施。

贾谊又从汉初异姓诸侯王的覆灭得出一条经验教训:“大抵强者先反。”[1]贾谊认为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上诸侯王的关系,关键是改革封邦建国制度,从实力上削弱地方诸侯王从而加强中央力量。鉴于这种情况,贾谊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1]对诸侯采取化大为小的办法,逐步削弱各个王国的地盘,铲除其为乱的实力。“这是一种很高明的策略,王夫之称之为:“阳予阴夺之术”。

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具体实施方案就是地制。贾谊深刻的认识到诸侯王势力的大小与国土地面积的大小以及统治的人数多少是分不开的。而这种割地后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使每一个诸侯王势力逐步削弱从而使西汉政府的力量不断壮大。“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1]诸侯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听命于中央政府,对巩固西汉的政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贾谊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为受益的是那些新受封的诸侯们,这就避免了诸侯王与汉王朝的直接对立,从而得到汉文帝的采纳。于是文帝十五年把齐国一分为六,立齐悼惠王六子为王。史称:“文帝怜悼惠王嫡嗣之绝,于是乃分齐为六国,尽立前所封悼惠王子列侯见在者六人为王。”[1]文帝十六年“乃徙淮南王喜复王故城阳,而立厉王三子王淮南故地,三分之。”[1]文帝的这种做法既分割削弱了诸侯王势力,又受到新封诸侯的拥护,证明贾谊的主张是可取的,这种主张为后来武帝“推恩令”的制定与推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对匈奴的政策

秦时已经兴起的匈奴势力逐渐强大,匈奴控制北部边境的广大地区,且与西汉有漫长的边境线,势力十分强大,对西汉构成重大威胁。由于汉朝刚刚建立,政权尚未巩固,经济需要恢复,无力对匈奴作战。特别是在白登之围后,汉高祖只好采纳娄敬“和亲”的建议,把汉室公主嫁给单于,每年送去大量的财物并与匈奴约为兄弟,以缓解匈奴对汉朝的侵扰,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所造成的外患。贾谊对于这种情况非常忧虑,为此贾谊提出了设“五饵”的战略构想。

“五饵”是贾谊对匈奴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就是分化、瓦解匈奴。所谓“五饵”是分化匈奴人并使匈奴人内归于汉的五种方法。

其一,以锦绣华饰坏其目。贾谊认为想要匈奴的归附,就必须让他们亲身体会上层汉人优越的社会地位所带来的尊贵。但是对匈奴的赏赐又不能搞平均主义,只赏赐那些归降汉朝的匈奴人,让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驾着漂亮的马车,享受尊贵的待遇,以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来吸引匈奴人归汉。

其二,以“美胾膹炙”坏其口。[2]也就是贾谊说的:“匈奴之使至者,若大降者也,大众之所聚也,上必有所召赐食焉。饭物故四五盛,美胾膹炙,肉具醯醢。”[3]这样那些观看的人都会宣传汉朝的美味佳肴,以改变匈奴人的饮食习惯来汉化匈奴。

其三,以“音乐舞蹈坏其耳”。[2]也就是贾谊说的:“令妇人傅白墨黑,绣衣而侍其堂者二三十人,或薄或揜,为其胡戏,以相饭。上使乐府幸假之但乐,吹箫鼓鼗,倒挈面者更进,舞者蹈者时作。少闲击鼓,舞其偶人昔时乃为戎乐携手胥强上客之,后妇人先后扶侍之者固十余人,使降者时或得此而乐之耳。”[3]用音乐舞蹈感染匈奴人以使其汉化。

其四,以财富厚赏坏其腹。[2]也就是贾谊说的:“陛下必时有所富,必令此有高堂邃宇,善厨处,大囷京,厩有编马,库有阵车,奴婢诸婴儿畜生具,令此时大具,召胡客,飨胡使,上幸令官助之,具假之乐。令此其居处乐虞囷京之畜,皆过其故”[3]即用定居生活和拥有庞大的固定私产使匈奴人抛弃游牧生活。

其五,厚待匈奴的贵族子弟以坏其心。[2]这是“五饵”中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厉害的一个诱饵。即“若上于胡婴儿及贵人子好可爱者,上必召幸大数十人,为此绣衣好闲且出则从,居则更侍。”[3]即让匈奴贵族子弟从幼年起便全面接受汉文化汉生活,从而从根本上促使匈奴汉化。

所谓“五饵”的设想就是让匈奴人尤其是匈奴贵族认同汉文化,全面汉化,最终放弃游牧生活而融入汉文化之中。这样“五饵”不仅成为与匈奴单于进行争夺民众的一个重要手段来逐步削弱匈奴,而且可彻底解除游牧民族对定居农耕民族的侵扰。这种提倡用先进的文化与文明来改变匈奴人的思想具有高超的政治智慧。从当时贾谊所处的时代来看,毫无疑问汉朝的物质、文化都要高于匈奴,贾谊所提出的“盛服车乘”及“音乐舞蹈”汉化匈奴人实质就是利用匈奴人对汉朝文化的向往与喜爱,促使匈奴人汉化,直至归顺汉朝,与汉人融为一体,达到不战而屈匈奴之兵的目的。

三、影响

贾谊以其卓越的政治才华、敏锐的眼光根据当时国家的形势揭示社会的主要矛盾,创造性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五饵”等主张和策略,为西汉政府政策的实施提供依据。

其一,贾谊清醒地认识到诸侯王势力严重威胁着西汉的中央集权,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极大的巩固了西汉中央集权。虽然文帝时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完全推行,但到了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不仅领土大大缩小,而且兵权、财权也被汉朝政府任命的官吏所掌握。再到后来武帝时期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之策,让诸侯王分割自己的领土以分封自己的每个儿子,使诸侯王只能衣食税租不能参与政事,从根本上解决了地方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这样经过文帝、景帝、武帝三代人的努力终于消除了诸侯王势力对中央的威胁,解决了中央政权与地方分封势力的矛盾,使西汉实现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

其二,贾谊提出的“五饵”实际上为文景两代坚持“和亲”政策做了理论上的论证,但是“五饵”与高祖至吕后时期的和亲政策又不完全一样。为汉朝赢得了国内建设的和平环境,为后来汉武帝战胜匈奴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王兴国.贾谊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建设贡献 篇12

陈云对于党的组织工作并不陌生, 1930 年10 月和1931 年1 月, 他先后在江南省委、江苏省委担任过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 遵义会议后, 他又曾担任过中央组织部部长, 在组织工作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抗战开始后, 面对新的复杂形势和新情况, 党组织建设也面临着旧的和新的挑战。在国统区, 绝大多数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有些地区被破坏殆尽;陈云接手组织工作时, 全国党员只有4 万多。在中共中央“大量发展党员”的精神指示以及毛泽东的建议下, 陈云于1938年3月上旬主持起草了《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 并着手大量恢复和发展党员的工作, 到1938 年8 月底, 党组织有了很大发展, 许多原来没有党组织的地区建立了党的组织和领导机构, 全国中共党员人数增加到50 多万。但是, 在党员数量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 大后方党组织的巩固变得尤为重要。1938 年底至1939 年初, 中央组织部的工作重点开始转为面向全国, 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背景下,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把党的工作主要方面放到战区和敌后去”。1939 年8 月25 日, 中共中央发出巩固党的决定, 中共在大后方开展了一些巩固党组织的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绩, 各地及时撤退了一些已经暴露的干部, 党员开始深入到社会内部去, 初步整理了组织, 如编支部、淘汰不良分子, 加强了党的教育工作。但是, 中央在检查了几个省委的工作后, 认为大后方党的秘密组织还极不巩固, 很多地方还没有把握住最重要的工作。陈云在1940 年10 月1 日的《共产党人》上发表的题为《巩固秘密党的几个问题》的文章说明了这一时期大后方党组织建设的总体情况。1941 年12 月, 陈云为中共中央起草《大后方党组织的彻底改组和扩大党外的活动》, 在肯定大后方巩固党组织成绩的同时, 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党组织的特殊性, 进一步指出, 巩固大后方党组织基本还未巩固。由此出发, 陈云在这一时期, 特别强调了大后方党组织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

二、提出大后方党组织建设的工作重点

1.肃清内奸和防止内奸

肃清内奸和防止内奸是当时巩固大后方党组织最重要的工作。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以及反共的顽固派, 他们反对共产党的主要方法, 就是派遣或收买内奸, 对党的组织和活动进行破坏。陈云结合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上海和各地秘密党组织被破坏的惨痛经验教训, 指出:“不仅是目前而且是将来, 巩固秘密党组织的第一位工作, 就是肃清内奸和防止内奸。”

2.保证领导机关的安全

保证领导机关的安全是大后方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工作。从党的组织上来说, 大后方秘密党组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与群众相联系的党员;二是专做党的工作的干部, 即各级领导机关, 二者缺一不可。干部和领导机关的工作具有决定全局的意义, 一旦干部和领导机关遭到破坏或覆灭, 整个党组织也将受到严重冲击甚至垮台;相反, 如果在党员减少, 甚至没有党员的情况下, 只要个别领导干部或领导机关存在, 只要领导思想、方法正确, 依旧可以发挥作用, 建立和扩大党组织。陈云分别以国共第一次内战时期的白区许多省份和上海企业、一·二九运动中的河北省委作用为例, 论述了领导机关的重要性, 并指出:“要保证党的安全, 首先就要保证党的领导机关的安全。”从敌人破坏的首要目标来看, 共产党的干部和各级领导机关首当其冲。敌人派遣和收买内奸的目的, 主要也是为了侦查党的领导干部, 混进党的领导机关, 自上而下地将中共各地党组织一网打尽。因此, 领导机关要保持高度警惕, 保证领导机关的安全是大后方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工作。

3.提高党员质量

党员的质量应重于数量是中共中央的全党范围内的普遍要求。由于大后方政治环境更加危险, 因此, 提高大后方党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性。大后方的党员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汉奸和国民党顽固派武力威胁、政治诱惑和奸细破坏, 自身还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自卫, 因此对党员的质量要求更高。同时, 各地党员数量已经足够, 但是相当部分地方的党员素质还有待提高。第一, 大后方的党员很多是在抗战初期入党的, 没有像老党员经历红军长征的洗礼, 因此在政治局势逆转或受到某些威逼利诱的时候, 有些人难免动摇。第二, 大后方党秘密组织容纳党员的数量毕竟有限, 不可能让所有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人都入党。陈云列举有的地方的党员情况:“一个‘保’或一个村庄有几十甚至上百名党员, 党内有不少人并不工作, 也不开会。”这种情况下, 有些党员实际上没有起到作用, 而且也不符合中共中央“精干隐蔽”的政策。因此, 要提高大后方党员的质量, 其方针是“不再以发展为主, 而是以巩固为主”, 在没有党员的地方, 应该在发展党员的同时要克服过去不重党员质量的缺点。大后方党员质量标准是:具有共产党员必需的政治觉悟, 有巩固的社会职业, 并与群众真正联系。党员提高质量的方法主要靠自我教育。

4.争取广大知识分子, 与工农群众建立联系

争取广大知识分子, 用各种方式多方面与工农群众建立联系, 并领导民众的各种斗争, 是大后方党的工作的主要内容。知识分子对于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党深入各阶层的重要桥梁。党必须继续加强在学生界、教育界、职业界的知识分子中的工作, 巩固党的支部, 在没有党组织的学校及职业机关中建立新的支部。在这些地方建立党支部, 培养领袖的同时, 要忠实地保持这些机构原有的性质, 注意党支部的隐蔽性, 不做党的秘密活动, 不采取公开的革命行动。工农群众是党最广泛最重要的社会基础, 是中共的主要依靠力量。首先, 要不断接近群众, 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对于没有也不可能建立党组织的地区, 党要有计划地培养群众领袖, 通过群众领袖与群众建立联系;对于国民党的工会和工人团体, 不管是仅仅挂牌还是有群众的, 党都应该参加进去, 在国民党允许的范围内, 通过合法的文化、教育、经济活动等, “在友谊生活上与积极分子建立联系”, 逐渐接近群众;甚至在农村中的原始的封建迷信组织中, 都应该派党员进去对其加以引导, 将其发展成农民的革命组织。其次, 党要对国统区民众斗争给予赞助。陈云在1940 年就党与群众的联系强调:“党与群众的联系, 不在于发动多少次斗争。在秘密党的条件下, 也不在于组织多少群众团体和吸收多少会员 (几乎所有大的群众团体现在都已遭受封闭) , 而在于党员做许多有益于群众的社会公益事业。”但这并非表示陈云主张大后方党对于民众斗争袖手旁观。国民党的腐败统治激起了民众的不满, 巨大的民众斗争正在酝酿甚至已经爆发, 中共对于这些斗争, “不是旁观, 而赞助”, 在对方、我方和社会赞助三个方面有利于斗争取胜的情况下, 积极领导群众争取斗争的胜利。中共通过“有理、有利、有节”的方式来争取广大知识分子, 并与工农群众逐步建立联系。

三、指出大后方党组织的活动方式

1. 党内秘密活动与党外公开活动相结合

大后方党组织在极端险峻的形式下要发挥重要作用, 仅仅依靠党内的秘密活动无法成功, 盲目地参与公开活动, 将党组织暴露在敌人目光之下也不可取。最好的方法是将党内秘密活动与党外公开活动相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党组织的基本特点是:一方面是完全秘密的党, 另一方面是拥有空前广大的社会基础。根据这一特征, 陈云指出大后方党组织的活动方式是:打破暴露自己的盲动主义和孤立自己的关门主义。党员的数量不在多, 思想上同情党的人和党外的共产主义者则不怕多。“党内小党外大”是唯一组织形式。组织上要做到严密、精干、隐蔽, 党组织要尽量缩小, “短小精悍, 适应环境”;同时要扩大党外活动, 包括扩大与群众的联系, 扩大与知识分子的联系, 扩大与进步人士的联系, 运用合法半合法的形式, 利用党的外层堡垒进行公开的活动。“大后方党的组织的秘密隐蔽, 绝不是革命活动的停止, 相反地, 必须是革命工作的扩大。党的秘密隐蔽正是为了便于扩大革命工作;革命工作越是扩大, 党的秘密隐蔽就越加可能。”党内秘密活动与党外公开活动相结合, 并不意味着将两类活动混淆, 相反地, 要严格区别, 不同对待。为了使公开工作能持久扩大, 必须将一切公开工作与党内的秘密工作分开。主要包括两点:第一, 一切从事党内秘密工作的人员与党在公开机关的工作人员互相不能兼任。第二, 一切党内的秘密文件和公开机关的材料不能混淆。但是, 将秘密工作与公开活动隔离起来, 绝不意味着公开活动可以违背党的方针和领导。党外公开活动“必须严格执行党的方针, 服从党的领导, 不过应采取不同的形式”。

2.上层活动与下层活动相结合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 中共的党组织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 除了要团结下层民众, 密切联系党群关系之外, 还应该重视党在上层社会中的活动和作用, 并将上层活动与下层活动相结合。原因主要是上层活动与下层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其一, 上级党委在制定革命方针、斗争办法的时候, 需要下级党委的研究结果。其二, 在一定条件下, “上层活动具有决定意义, 如果上层不动, 则下层难动”。要处理好上层活动与下层活动的关系。一方面, 要做好下层民众工作。下层劳苦大众是党的革命活动的主要对象, 大后方的党组织要扩大与群众的联系。在国共关系紧张时期, 不要制造斗争, 但应该推动和参与群众斗争。不要偷偷摸摸地组织群众, 要使党的活动适合于群众情况。换言之, 就是要多做对群众有利的事, 这样自然能获得群众的支持。另一方面, 要扩大上层活动。第一, 上层活动范围很广, 不仅包括文化教育部门, 还包括军事、政府、党务、经济各种部门中的活动。第二, 上层活动的目的是巩固大后方党的地位, 以便于广泛地开展革命工作。不论是在国民党当权人士, 还是中坚力量, 抑或是其他进步力量甚至是顽固派中, 都应该有党的活动。在上层社会职业中, 要巩固党员的地位, “使每个党员找到可靠的真正的职业, 并且广交朋友, 建立无数社会联系, 以社会人士的面目去赢得周围的信仰, 使党在社会中打下牢固的基础”。第三, 上层活动的方法应该灵活。首先, 对国民党当权派, 要深入了解,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大后方是国民党的统治区, 中共要在此立足, 就必须了解国民党。必须研究国民党的各个方面, 包括其党部、政权、军事、经济、民运、文化、教育等, 要研究各个方面的政策、机构、制度、人物等, 各级党委要变成“国民党通”。其次, 对于其他社会人士要积极争取。社会人士的思想复杂多样, 常常是进步和落后两种思想集于一身。党要区别各个人的思想, 对于支持同情共产党的进步人士, 要争取团结;对于既有进步一面又有落后一面的一些社会人士, 要团结他们的相同点, 提高和改造他们。

四、陈云关于大后方党组织建设思想的伟大意义

1.推动了中共中央原则、方针的制定和贯彻执行

陈云关于大后方党组织建设思想指导了大后方党组织建设, 为中共中央“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总原则方针的制定和贯彻执行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 汪精卫集团投敌叛国, 蒋介石也实施积极反共的政策, 国共关系非常紧张。1940年4月1日, 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关于成都抢米事件经过的通报》中指出:“在国民党及敌伪政权统治下的党组织尤须立即根据保存干部积蓄力量的原则, 采取必要的办法缩小机关, 调动和隐蔽干部。”4月16日, 《中央关于“五一”工作的指示》提出:“应利用现有的合法的组织形式去团聚广大工人群众, 一切斗争活动均以维持合法存在与积蓄力量培养优秀工人干部为主。”1940 年5月4日, 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给东南局的指示中, 将国统区党的隐蔽精干的工作方针概括为:“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反对急性和暴露。”6月3日, 党中央在《关于目前国民党区学生工作的几个决定》中指出:“我们今后在国民党区学生运功的根本方针应是长期的潜伏发展, 积蓄力量, 争取人心。”7月7日,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政策的决定》, 明确指出:“在国民党区域的党, 必须严格执行党的组织上的隐蔽政策与精干政策。”11 月7 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反对投降挽救时局的指示》, 进一步强调:“关于国民党区域的党的一切组织, 必须遵照中央历次指示, 全部的完全的有秩序的隐蔽起来, 并准备长期埋伏, 积蓄力量, 以待时机。”12 月25 日, 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对党内的指示中, 指出:“在敌占区和国民党统治区的政策, 是一方面尽量地发展统一战线的工作, 一方面采取隐蔽精干的政策;在组织方式和斗争方式上采取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政策。”以上这些文件指示逐渐确立了党在大后方工作的总原则方针。其中, 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在政策的形成和推动政策的贯彻执行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 丰富了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理论

党的建设内容十分丰富, 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 其中组织建设是党的思想、作风和制度建设的物质基础。中央组织部是中共中央管理党的组织和干部的工作机关。1937 年12月到1944年3月, 在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期间, 关于大后方党的建设, 陈云起草和发表了一些重要文章, 主要有1940年10月1日的《巩固党在大后方及敌占区的秘密组织》、1941年1月12日的《大后方党组织的彻底改组和扩大党外活动》以及同年12月的《促进大后方党的秘密工作》等。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党的组织建设包括公开的党的组织建设和大后方秘密党的组织建设。在特殊历史时期, 陈云作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与毛泽东等中共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一起, 总结秘密党在白区的组织工作经验与教训, 并结合当时严峻的斗争形势, 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大后方党组织建设的科学论断, 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组织建设思想。陈云关于大后方党组织建设的思想是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1937年12月到1944年3月, 陈云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期间, 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其中, 关于大后方党组织建设的思想尤为引人注目。陈云科学地论述了大后方党组织建设的状况、工作重点、工作方式, 为当时大后方党组织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为中共中央“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建党方针的制定和贯彻执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并丰富和发展了中共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建理论, 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陈云,大后方,党组织,建设,思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传 (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283.

[2]陈云文选 (一九二六—一九四九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137, 138, 140, 140, 175, 142, 175, 167, 173, 174, 170.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二册 (一九三九—一九四〇)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351, 366-367, 396, 425, 556.

上一篇:电视节目的本土化下一篇:中职学校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