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解决(共12篇)
难点解决 篇1
树青
今年2月11日,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省会新闻界迎新春茶话会上提出了“破解新闻宣传‘四难’”的命题, 为新闻宣传全面落实“三贴近”提供了可实践、可操作的切入点、突破口与着力点, 也为新闻从业人员提供了新的视角, 必将激发我省广大新闻工作者围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新一轮热情。
结合漯河这几年新闻宣传工作的实际, 我们认为破解新闻宣传“四难”, 首先要认识到“难”在哪里, 具体呈现是什么。经过调研、走访和总结, 我们认为一是难在新闻报道质量的提升上, 以前的正面宣传陷入常态化的宣传态势, 形式不灵活, 大部分按照政务新闻报道的惯例进行报道, 并占用很大的新闻空间, 没有把握好受众的需求, 使受众产生新闻视听疲劳, 效果不好。二是我们的典型宣传在策划、包装和挖掘上没有形成合力, 在一些典型事件、人物和时代流行的元素结合起来。三是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的老大难。现在的形势是大部分部门和单位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 普遍存在对新闻记者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工作中一有什么漏洞或缺陷被媒体发现, 马上封堵, 致使媒体在报道的自由度上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四是在新闻创新上, 由于新闻宣传所处的环境和态势, 新闻活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难就难在新闻创新自由度和原则的把握上。
如何破解“四难”问题, 近期我们进行思考研究, 结合实际, 认为重点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在新闻环境上下工夫。解决目前记者编辑想改革但是环境不宽松的问题。我们认为环境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领导的环境, 首先是领导要支持新闻改革, 不要以字数的长短来衡量媒体报道力度够不够, 致使新闻走入一个死胡同, 形式僵化, 内容呆板。另一个就是解决新闻采访环境的问题。针对单位和部门对新闻媒体报道不配合、不积极, 一堵二推的现象, 积极采取措施。围绕新闻发言人制度做文章, 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 以针对性的措施改变这一不利局面。
在会议报道上下工夫。正面报道改革的重点就是会议报道。会议是为推进工作而开的, 要围绕工作挖掘出枯燥的议题与鲜活民生之间的关联, 让老百姓感觉到新闻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或者和自己密切相关, 有效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关注度。要注重会议后续报道, 捕捉工作推进中的新闻, 做成精品, 用平凡、生动的故事来诠释市委、市政府的工作, 打造成展现全市工作的亮点栏目、节目, 只有这样才不会就会议报道而会议报道, 让群众喜闻乐见。
在典型宣传上下工夫。典型是需要培育的, 也是需要包装和推介的, 这需要我们下大工夫, 用先进的人和事来引导社会风尚。漯河市这些年围绕典型宣传活用载体, 用载体推出、包装典型, 坚持月评“十佳市民”, 年评“感动漯河十大年度人物”, 在报纸、电视台大篇幅、多角度报道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 十余年推出了1300余名感动漯河人物, 漯河推出的典型人物靳伟杰、王淑贞先后获得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南街村党委书记王宏斌、干河陈党委书记林东风、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成为6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原人物。
大问题, 不管从经济社会效益上, 还是从版面的可读性、栏目的可圈可点性, 都是重在策划。漯河日报策划推出子报《漯河晚报》, 适应了广大读者的需求。电视媒体由原来的录播到现在的直播, 利用这一优势, 漯河电视台策划了一批“直播漯河”、“今日头条”、“时政要闻”、“主播在现场”、“焦点话题”等栏目;漯河广播电台适应时代要求, 策划推出“漯河快报”、“政风行风热线”、“市长热线”等栏目, 内容鲜活、形式多样, 以栏目的多元化适应了时代的多元化, 把新闻第一时间推出, 受众好评如潮。这充分说明目前新闻策划是新闻创新的灵魂。第二是精品的策划。围绕重点工作、重大活动, 实施精品工程, 通过前期运作、系列策划、重点突破, 不断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如漯河市的食品博览会、沙澧河开发建设等活动, 经过精心策划, 收到良好效果, 有力地提升了漯河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资源整合上下工夫。新闻资源是需要盘点、整合的。近年来, 漯河市不断探索新闻规律, 在体制和机制上做文章, 相继建立新闻联席制度、新闻重点选题制度等。通过定期召开新闻通气会、月研讨会把握新闻动态;通过新闻选题上报、建立新闻资料库等形式筛选重点, 确定新闻选题, 定向实施宣传突破。以上措施整合了新闻资源, 形成了合力, 有效加大了正面宣传、典型宣传的力度, 创新了新闻工作模式。
在新闻监督上下工夫。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温总理提出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 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可见舆论监督势必成为今后新闻工作的重点。我市在建立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基础上, 还在继续探索新闻监督和管理机制。新闻监督要从小事做起, 如我们的沙澧河开发建设过程中, 有破坏公共设施现象, 我们鼓励大家抓拍投诉, 媒体曝光, 收效良好。同时, 我们开通的有“市长热线”栏目, 针对政府不作为和乱作为或者其他不良现象, 可以利用媒体平台和政府互动, 反映相关问题。新闻监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随着市民素质的提升, 政府部门的再认识, 新闻监督不会再是负面新闻的代名词, 而是进一步推进、完善政府工作阳光操作的有力助手。
难点解决 篇2
一、教学重点难点的新认识
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时,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是因为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无所不包,尽管作为中学历史课程的内容已经筛选,但仍然很庞杂,且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重与课时少的矛盾,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清主次,区别轻重,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1、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依据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以前中学历史教学目标更多强调掌握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定教学重点更多地是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出发,将某一历史知识是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有重要作用或影响作为确立教学重点的依据,或者是从教科书的体系出发,将历史知识做出比较,确定重点,很少讲历史学科特点与基础教育特点结合起来考虑。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实际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学重点尤其是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言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要判断是否为教学难点,就要分析学生学习难点形成的原因,一般形成学习难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对于学习的内容,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因而难以开展抽象思维活动,不能较快或较好地理解。例如,在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时,由于学生缺乏对远古时代历史的感性认识,所接触到的考古材料又十分有限,因而在理解远古人类历史的时候,就时常感到困惑:远古时代既然没有文字,其各阶段的划分及那些形象的描述是怎样得知的?如果这些问题学生得不到解答,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就难以掌握。所以,该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获得对远古人类生活的感性认识,使其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状况。
第二种是在学习新的概念、原理时,缺少相应的已知概念、原理作基础,或学生对已知概念、原理掌握不准确、不清晰,使学生陷入了认知的困境。例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经常会涉及一些特有的专业名词或历史概念,像“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界”“租借地”“近代化”等,中学生对这些概念是比较陌生或模糊的。在教学当中,如果教师不能把这些概念讲透,那么学生在学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所造成的危害时,就会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所以,让学生明白这些概念的内涵就是教学时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
第三种是已知对新知的负迁移作用压倒了正迁移作用。即已学过的知识在对学习新知识时,起了干扰作用,因而在已知向新知的转化中,注意力常常集中到对过去概念、原理的回忆上,而未能把这些概念、原理运用于新的学习之中,反而成为难点。如在学习美国的“西进运动”时,一些学生把在以前学习到的关于黑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和在南北战争中南方种植园主对黑人奴隶压迫的史实,负迁移到对“西进运动”后果的理解,把对“西进运动”的后果之一——对当地印第安人的屠杀迫害,理解为对黑人奴隶的迫害,所以,如何让学生真正明白美洲大陆居民的构成情况,就成为教学突破难点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种是教材中一些综合性较强、时空跨越较大、变化较为复杂的内容,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而这些内容往往非一节课所能完成,这是教学中的“大难点”。如中国古代史上的政治制度、民族融合等问题,近现代史上近代化的进程等问题。这些问题讲好了,可以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讲不好则成为生硬的说教。因此这类内容在教材处理和教学方法选择上都是难点。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教学难点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做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
以此为依据,从历史教学内容的科学系统来看,组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为教学重点难点;从教育学的活动要求来看,培养学生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学重点难点;从情感教育和品德养成来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学重点难点。总之,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根据教学目标,恰当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确立为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内容
教学重点指教材中最主要的内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的知识,它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历史教学的重点是指体现历史基本线索、主要化解和直接服务于具体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
2、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由教学目标确定。如:《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课,课程标准规定其知识目标是“了解大运河的概况及其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以大运河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因此,有关大运河的教学内容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如何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就成为教学的难点。
由具体内容在整体课时(单元)内容中的地位确定。如:《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中将“贞观新政”作为教学重点是因为该内容是初唐政治最主要的内容,也是评价唐太宗的主要依据。
由知识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教育意义来确定是否可以作为教学重点。如:《合同为一家》一课将“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作为重点是因为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为维护国家统一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时二者是统一的。例如“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课中,“废分封,立郡县”一目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需要适当补充材料加以说明。有时二者又不统一,如“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一课,重点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主要措施,而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时教师就不能过多地补充材料,而需要对儒家思想的内涵及历史作用作简要的评价。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
1、突出教学重点
在准确确定重点之后,就应该考虑采取措施如何做到真正突出重点。仅就教学内容的组织处理而言,下列几个方面对突出重点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分清主次。特级教师支玉恒说:“那种把教材所有内容无巨无细都钻得深而透之作法,并非聪明之举,如果进而把这些东西都要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则更是弊多利少。面面俱到其实面面不到。浅尝则止,水过地皮湿式地教学,是绝对不可取的。因此吃透教材,首先是吃透教材的重点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灵活调动教学内容,可以围绕中心问题合理变动顺序,力求从系统发展过程中突出中心环节,做到既有中心,又有向心力,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二是围绕重点作必要的补充,以求课堂讲授内容具体、深入、明确,使重点更加突出、丰满。对于非重点的教学内容,则予以适当精简,概而述之。三是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予以切实保证,使重点部分得以讲清讲透。当然,突出重点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总结、积累。
2、突破教学难点,方法很多,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复杂为简单,或变生疏位熟悉,其目的都是为了化难为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多媒体辅助法。对于头绪较多,时空概念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多媒 体辅助法,这主要是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的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同时发挥作用,以便更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教学,头绪多,地名多,人物多,光靠老师讲,学生看,恐怕很难弄清楚,但如果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这些内容。
第二,架桥铺路法。对于一些理论概念,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初中生一下子 弄不懂,可以设计一些铺垫,通过架桥铺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铁骑牛更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关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是难点,直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讲,初一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不妨做些铺垫,创设一些新情景,让学生想象:战国的含义是什么?处在这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厄运?学生答:发展经济,使国家富强。铁农具出现后,奴隶主就驱赶奴隶用锋利的铁农具为自己开垦荒地,增加财富。可是在奴隶制下,奴隶的地位如何?他们是否会有积极性?学生答:他们没有人身自由,生产的再多,自己还是什么也没有,不会有生产积极性。于是一部分开明的奴隶主尝试着改变剥削方式,他们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劳动者,每年收获的时候向承租人收取大部分收货物作为地租。劳动者通过一年的耕耘,也可以留下一小部分收获物自己支配。你们觉得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会带来什么结果呢?学生答:奴隶为得到更多的收入,努力工作。在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中,劳动者不再称奴隶,而是农民,这些开明的奴隶主也就是新兴地主。这样,虽回避了生产力如何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问题,但没有回避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第三,补充材料,化解难点法。对于一些结论性难点,化解的方法是需要引用一些 典型的事实材料,并以材料为依据进行分析,从而化解难点。例如《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一课,如何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对于刚接触世界历史的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指导学生查阅该法典的相关内容: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耳朵就要被割掉;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许可,就把奴隶主头上的奴隶标志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在阅读、感悟材料中,就不难理解“它是一部奴隶主性质的法律文献”,其实质是保护奴隶制度的。用材料分析法破解难点,不仅给人印象深刻,而且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第四,表格比较法。比较法是人们通常运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正如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例如,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概括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将两次战争的领导阶级、民众动员、战略战术、国际环境等方面内容列成表格加以对比的话,那么上述不同结局的出现也就很自然了。这种对同一特征或性质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从而帮助学生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
第四,分层设问法。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不妨把问题按难易程度分解成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小问题,小坡度式地层层递进,划难为易,由易到难。例如,如何帮助学生认识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世界史中的国体与政体、国家政权的性质等问题本身就超过了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教师可以将这一大问题分解成以下几个台阶:(1)3月18日革命是哪两个阶级面对面的生死搏斗?(2)巴黎公社组织机构的组成成分怎样?(3)公社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为哪个阶级服务?(4)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学生沿着这些台阶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
中学作文写作难点的解决技巧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难点;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191-01
一、在写作前缺乏足够的准备
1、不知道作文该写什么,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面对文题往往迟迟不能下笔,总是觉得没有什么话可说。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是初中生平时不注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因此难以发现问题和形成自己的见解。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这就要求初中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多注意积累,教师则应教会学生如何观察生活,如何分析事物,怎样提炼观点,如何搜集和运用材料。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命题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他们凭主观想象,信手拈来个题目,或照搬课后练习题,或照抄报刊上的题目。这样的题目往往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一改这传统做法,对写作内容不再作硬性规定,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写作,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感悟、品味生活。并从多彩多姿的生活中,抓自己或感受深刻,或影响深远,或别有见地的人、物、事、情、理写下来。
2、作文的“假、大、空”。在学生作文中充满了“假、大、空”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学生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情操、思想品质,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把自己“伪装”得很“高尚”,不敢说真话,其次,优秀的“范文”导致学生说假话,学生为写出好作文东拼西凑一些华丽的辞藻、语句,发一些故作深沉的感悟,排列几句名人名言或诗词典故,努力使自己的作文有“范文”的样子。为扭转这种现象,教师要在观念和实践方面让学生明确“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树立说真话,抒真情,讲真事的良好文风。
在作文教学时,有的教师总是参照中考作文,于是学生谨遵师道,不敢“越雷池一步”。 殊不知,这种填充式的写作,不仅捆住了学生心灵的翅膀,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不能真实生动地反映生活。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才可能让学生解开绳索,挣脱茧壳。况且,写文章本来就是“大体须有,定体则无”,写法多种多样,怎能套用一种写法? 在教学中,我从不规定学生一定要在两节课内完成,或者要求学生在当天晚上或第二天上午交上作文本。写作,不是那么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认真的审题、立意、选材,认真地安排结构、组织语言、认真地修改等等,甚或需要灵感的到来。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作文,这不是为难学生吗?即使写出来了,也是仓促之作,好不到哪儿去。教师到不如在时间的要求上宽松些,让学生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写作,避免仓促迎战。当然,时间上的宽松不等于没有时间上的要求。我一般是要求学生一个星期内完成作文。一个星期的时间应该说是充裕的,学生完全能够在这时间内写出代表其水平的作文。
3、好跑题,把握不住中心。这种情况一般多会出现在话题作文中,主要情况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对词语或话题的理解不准确不全面;其次是常由话题一步步蔓延开去,先是由话题写起,越写离主题越远,再有就是只从材料引申出观点来,却不顾话题本身的要求,还有一种就是在材料作文中只抓住了枝叶,丢了主干。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要学会立意取材,搞清楚材料的取舍与表现中心思想的关系。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 ,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许多作家的经历告诉我们,作者的经历愈丰富,对生活的感受愈深刻,积累的写作素材就愈多。中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底子薄,如果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不积累写作材料,一遇到写作文自然心如四野,无话可写。生活中有许多的人、事、景都值得去写,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好多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打开生活宝库的大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回味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素材,并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进行写作。
二、在写作中阶段,遣词造句不当,结构、段落安排不合理
这里所说的写作中阶段,指的是动笔写的阶段。这一阶段常见的问题:一是错别字多,词汇贫乏;二是用词不当,病句多;三是叙事顺序不清,逻辑性差;四是文章的结构、段落安排得不合理。
对此,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阅读课的教学,要利用好阅读课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材料的安排。让学生明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在写作后阶段经常不修改,或不认真修改
这里所说的写作后阶段,指的是初稿完成后的时期。学生在写完作文后经常不认真修改或干脆不修改,致使作文中出现了诸多明显的错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老一辈的语文教育家也都对作文的修改环节相当重视,认为习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学生在作文修改中出现间题其原因有二:一是对修改的必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根本就不会修改。这要求教师平时应加强对作文修改的指导和训练,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自己修改”是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自我反馈的教学形式。作文修改对学生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获得信息:一是教师批改;二是学生自我检查;三是学生互相批改。通过这种修改和检查,可以修正习作中的疏漏,还可以从别的同学身上学到写作的长处。
论数字口译难点及解决 篇4
英汉进制的差异是导致困难的重要原因。英语的进制为“三位一进制”,分别为thousand,million,billion,trillion等。而汉语的为“四位一进制”,分别为万,亿,兆等。这就决定了译员不仅要进行语言间的转换,还要进行数字进制间的转换,无形中增加了难度。例如:译员非常容易将“万”和“million”弄混;把“亿”和“billion”弄混。而对于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数字方面的表达也会略有不同,比如30亿在英式中是“three thousand million”,在美式中是“three billion”。2008年在英式中是“in the year of two thousand and eight”而在美式中则往往被说成是“in twenty oh eight”。
其次,在数字倍数表达以及单位表达方面,中英文也有明显不同。比如汉语中有很多传统的计量单位,如斤,亩, 里等,英文中又有很多英制的情况,如mile,foot,inch等。以上原因与都会给译员的迅速转换造成困难。而当一连串数字,甚至带单位的数字连续出现的时候,转换更是难上加难。
二、为什么针对数字译员容易发生错误
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语速、发音、语境和数字串等多种作用所致。当然主要还是译员双语技能欠缺、汉英数字转换不熟练、现场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
首先,在倾听和分析阶段,译员就会遇到困扰。首先, 数字出现的时间短,密度大。其信息量远超过其他材料。比如一篇介绍广州经济的文章:“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州的生产总值翻了四翻多,至2004年,达到4115.81亿元。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在5.63万元,按2004年平均汇率折算, 约合6800美元”。短短的两句话里面就包含了数字:20多, 四翻多,2004年,4115.81亿元,5.63万,6800美元。如第一阶段不能很好的记录,那么第二阶段的产出就更难做到,甚至在同传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被发言人越落越远的情况,极大地影响了翻译效果和译员信心,甚至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
其次,有些时候数字可能含有其他意思,不能够直译。比如:at sixes and sevens。这个正确的解释是:乱七八糟。或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并不用把具体的十和百翻译出来。而是直接意译成“It takes time to educate a person”即可。
再次,如果不记忆数字单位,纯粹地记录数字也是毫无意义。比如第二届全国口译大赛中就有这样一段:“今年1至7月份,中美签订技术引进合同888项,合同金额达32.6亿美元,同比增长41.3%,占中国技术引进合同总额的25.3%。”除了快速的跟进这些数据以外,更应分清每项数据后面的单位是什么。
三、如何克服数字难题
首先,采取循序渐进原则,由个位数的数字开始练习, 渐渐拓展到十位数、百位数、千位数、万位数及以上数字的翻译。双语数字转化能力同等重要。
同时,尤其注意训练学生万位以上数字的翻译能力。在一定的单个数字训练之后,可以将数字融入句子、段落和篇章来翻译。反复训练,熟练数字转换模式和笔记方法,使之固定在译员的长时记忆中,达到自动化,从而节省听辨所需精力,腾出更多精力组织译语产出。
其次,在实践中,无论是同传或交传,对于涉及到的数字,要进行快速地跟上记录,因为人脑的能力是有限的。关于数字笔记方法,前人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如方框模型、点线法,缩略记录法,填空记录法,分节号记录法等等。表格法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虽然接纳性强,却有其操作上的硬伤。同时,如果是一篇数字堆积的文章,其在操作上也有困难。因此,笔者不提倡推广表格法。缩略记录法和用分节号将数字隔开,从而快速的得出转换的结果,都是比较有效的记录法,具体哪种方式能更快的记录和译出还需要口译学习者和译员不断地摸索。
再次,在遇到大量数字的情况下,还应尽量缩短口译滞差,紧跟数字翻译。如听到Imports of jeans from China have increased by 9.3%,from the Phillipines by 6.5%,译员可以先译数字:9.3%,这是从中国进口的牛仔服的增加量,6.5%, 从菲律宾进口的增加量。这样既可以快速地将数字包袱抛掉,又可以紧跟发言人,避免因数字干扰而遗忘信息。
最后,如果数字密集量大,而发言人的语速又很快,那么译员可以退而求其次,翻译出一个整数或者约数,或是用一种形容性量词来代替。这种方法只能说是在高压之下避免出错的权宜之计。而对于同传实战来说,译员之间的配合也可以缓解数字造成的压力。当然,译员还应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克服现场紧张情绪。
四、结语
总之,数字是口译学习者不可逾越的鸿沟,要想顺利克服,需要译者进行训练和摸索。而目前的一些研究,例如表格法,点三杠四法等等,已经取得了进展并得到了实际应用,而笔者仅希望在这一领域能有更多的实践,研究,帮助译者解决数字难题,达到顺利口译的目的。
摘要:数字口译能力习得性难,加上课堂缺乏系统教学安排和理论指导,使得大多数口译初学者闻数色变。而数字往往又是经贸,商务,科技口译的重点。能否做好数字口译,本身也是挑战。而本文将基于这一挑战对数字口译展开探讨。
高中数学重难点的确定和解决 篇5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曹荣君
2009-12-13
一、高中数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我认为要先做好以下的工作:(1)吃透教材,教纲以及高考考纲,理清知识体系,确定好双基;(2)针对考纲要求弄清考查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归纳出题型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3)了解学生的学情以便在例题与练习题的选取上体现层次性,目标性;(4)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数学教学到底教给学生什么数学?数学的产生与发展有两种不竭的动力。一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由此生成的是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二是数学理论本身发展的需要,由此生成的是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数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数学文化的核心是数学的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做了以上这些工作重点难点也就确定了。
二、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体会到数学教学中应这样处理重点难点新课程强调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知识与思想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田,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完善的思想方法犹如北极星,许多人通过它而找到正确的道路。”
以前上课时,我经常只顾自己的想法,觉得讲的题目越多越好,很少顾及学生的思维与感受。慢慢地,发现学生上课听得懂,自己做却不会,后来意识到,我们现正在倡导的许多新课程理念就是来之于这个理论背景,也使我的困惑茅塞顿开。原来我的教学方式大大压缩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打击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磨灭了自我体验、自我创新的个性。因此,1
学生的思维被定向了,无法进行更好的建构,形成不了有效的认知结构,导致我们的教学效果不好。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走出一条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认识,经过实践,我得到以下几点在突出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上的教学感悟:
1、关注学生的“预习”,淡化课堂笔记。
对于有些浅显易懂的课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有些概念性强、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则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为什么呢?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的预习就是把课本看一遍,他们似乎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但是,他们失去了课堂上钻研问题的热情;他们失去了思考问题时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更为可惜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失去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磨练!
大家知道,老师只有一个脑袋,而一个班上却有几十个学生,老师的思维怎能涵盖所有学生的思维呢?何况,老师的思维就真的比学生思维好吗?就真的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吗?如果老师总觉得自己比学生行,总是让学生做自己的跟屁虫,那我们的人类又怎能向前发展呢?
2、以老师的无为造就学生的有为。
在教学中,我曾尝试这样一种做法:上课时老师尽量少讲,主要是给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亲历其境地去学。正是由于有了学生的深层次的参与,才能取得过去我们以老师的教为主所不可能达到的高效。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与此类比,我们的教学是否也可以“不教而学”呢?如果是这样,哪上课讲什么呢?先打一个
比方:假定一个数学老师只会做一道数学题,那么他会觉得解这道题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十分重要的,因而他会非常详细地讲解每一步;假定一个数学老师只会做两道数学题,那么他会觉得解这两道题时所用到的共同的方法是最重要的,因而他在讲课时就会重点讲授这些共同的方法,这位老师如果站在系统的高度去讲解这两道题,他所需要的讲课时间也许并不比第一位老师多;……依此类推,一个教师会解决的问题越多,他就越能从系统的高度去把握本学科的知识,要讲的东西就会越少。因此,我在备课的时候主要思考如何对教材进行重构,突出主干知识。我在备课时想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内容是非讲不可的?什么内容可以不讲?
3、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
有一位数学教育专家曾经总结过这样一个经验:静看3分钟。意思是指一道题拿出来以后,应先给3分钟时间让学生看看、想想、做做,再由老师进行讲解,以便让学生更好地领悟。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等等。但问题是我们的教师是否真的读懂了这个“导”字?我们的学生是否真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大家知道,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与生俱来有着一种逆反的天性。他们希望尝试,他们希望创新,他们希望走出自己的路!但是,我们的教学却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导入我们事先预设好的轨道,学生甘心吗?情愿吗?久而久之,这些学生还能感受到数学求知的无穷魅力吗?难怪我们的学生经常会问类似的问题:老师,为什么我这样做不行?这样做行吗?可以肯定地说:没有真正理解教师的“主导”,就不可能有学生的真正“主体”。因此,我更认同一种新的观念: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以教师和学生都作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交往。
我认为:只有在老师讲解之前学生已经深入地钻研了问题,他才能有“资本”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他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只要练在讲之前,哪怕是以老师的讲为主要形式,它也是一种交往。因为在老师讲的过程中,学生必然在心里把自己的想法和老师的想法进行了对比、评价。何况,我们现在还有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师生答疑等多种形式,使师生、生生之间更好地进行交往呢!“练在讲之前”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求知的无穷乐趣。我们要用学科的内在魅力去打动每一个学生。大家知道,学生学习数学最兴奋的时候就是他们通过苦思冥想终于“做出来了”!
4、“内部问题内部解决”。
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一种做法是比较特别,效果也不错:当学生刚进入高中的时候,他们由于习惯了那种长期的“就范”式的教学,一下子要过渡到没有“拐杖”的独立思考,因而感到很不适应。于是他们产生了很多学习上的问题,特别是三五个学生一起来问问题时,我总是力争不直接地回答,尽量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尽量不以自己的思维左右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畅所欲言。对于A同学提出的问题,我让B同学在我们面前说说看;对于B同学提出的问题,我又让C同学在我们面前说说看;对于C同学提出的问题,我反过来让A同学在我们面前说说看……。偶尔的,当他们的解答有不正确或不严谨的地方时,我会装着不懂的样子提出疑问,以便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久而久之,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了自己是能够学好数学的观念,逐渐摆脱了对老师的依赖。更为可喜的是,通过这样的一种学习形式,在学生中间形成了一种互相探讨的风气,在班级里形成了学习型的小“社会”。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使课堂内外充满了活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现在进行时,我希望通过课堂教学的不断实践,追求这样的一种境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求知的乐趣;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和合作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素质!数学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5、精讲精练,适时巩固
教学中例题的选取与定位,教材中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是经过精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中学数学教学中,例题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搞好例题教学,特别是搞好课本例题的剖析教学,不仅能加深概念、法则、定理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能发挥其独特的功效.另一方面课本上的例题一般只给出一种解法,而实际上许多例题经过认真的横向剖析,能给出多种解法.如果我们对课本例题的解法来一个拓宽,探索其多解性,就可以重现更多的知识点,使知识点形成网络.这样,一方面起到强化知识点的作用,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课堂上剖析例题的多解性,还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培养学生“目不旁骛”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在授完教材一节或一章内容后,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重点的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归纳.这种归纳不是概念的重复和罗列,也不同于一个单元的复习,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一种知识概括.“概括”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同于其它思维能力,它是通过对众多事物的观察,以及对许多知识的提炼而得出的条理化、规律化的东西,经过概括的知识易记、易懂.
难点解决 篇6
关键词 现代企业制度 难点 解决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我国首创的,是适应社会化的发展要求,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及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下提出的探索,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存在很多的难点与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企业的长远进度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现代企业制度概述
现代企业制度,指的是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相符合,并且使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一种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还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政策,是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以及拥有独立产权的一种现代化的制度形式,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现代企业制度的是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下建立的,是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及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下提出的探索,是关于企业的组建、运营以及管理的一种新的制度形式,是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并逐步的走向国际化以及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分析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不是一帆风顺的,存在很多的问题,下面就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中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
1.产权不清晰
产权问题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问题,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标志是实现产权清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国有企业的产权很明确,属于国家所有,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政府是以所有者的姿态对企业进行干预,这就使得企业缺乏自主权,很多的国有企业的产权都是出于虚置的状态,长期缺乏管理,从而形成了政府负债、企业负亏的现象,这就使得企业存在产权不明确的弊端。
2.国有企业的运行体制方面存在问题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受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企业的运行体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而国有企业承担的经济职能与政治功能产生混淆,缺乏资本运营的经验,存在很大的问题。
3.企业的内部管理与组织形式方面的问题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然涉及到企业的内部管理以及组织形式,而企业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经营水平比较低下,在供需方面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得企业的重复以及规模小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企业的内部管理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善,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因此,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解决这些问题。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措施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要与各方面积极配合,因此,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理顺产权关系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首先是要理顺产权关系,尽快的建立法人代理制,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与重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国有企业的产权很明确,属于国家所有,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政府是以所有者的姿态对企业进行干预,这就使得企业缺乏自主权,不仅不利于企业的改革,而且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首先是要明确产权,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要建立专门的机构作为企业的法人代表,并且法人代表要对企业的出资者承担责任,独立的进行经营,从而实现资产的保值,这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与要求。
2.解决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中的各种矛盾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在我国国情以及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解决好各类矛盾,从而使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过多的依赖政府,使得自身的经营能力很差,而且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再加上长期的债务问题,使得企业的资金紧张,因此,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妥善的解决企业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政府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程中,积极地处理企业的各种债务问题,可以将资金投入改为政府入股,这样可以减少银行的对冲基金,从而减少坏账的产生,也有利于企业进行资产的改革与重组。
3.实行政企分开
积极地实现政府政府职能的转变,实现政企分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保证国有企业向着纵深发展的需要。政府要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转变职能,主要是通过政府担负起原本由企业担负的社会职能,实现权、责、利的再分配,优化资源配置,解决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使企业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根据精简、效能以及统一的原则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实行政企分开,使得企业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4.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还要企业建立科学的治理机构,实行企业法人治理制,从而保证企业的高校运营。要根据公司制的要求建立企业的治理机制,建立企业的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等,并且各自之间独立行使自己的职责,同时,还要建立权利制衡机制,从而完善企业的制度建设。同时,还要完善企业的保障制度,解决企业的职工的就业以及保障问题,而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性的工作。同时,还可以加强社会保险的功能,实现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
结语: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我国企业由政策调整向着产权关系的理顺的方向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要分清难点,解决问题,从而使我国的企业向着新的历史阶段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及解决.大观周刊.2012(12).
[2]李元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与对策.兵团建设.2001(09).
翻边轴瓦加工难点和解决办法 篇7
翻边轴瓦是一种带有止推边的半圆止推轴承,也即止推轴瓦(见图1),其作用是保证曲轴的轴向定位,承受曲轴由于受热膨胀而伸长以及离合器、斜齿轮等引起的轴向推力。因其具有结构简单、便于修理和装配等优势,在发动机中被经常采用。但由于翻边轴瓦与其他方式的止推轴承(如挂边轴瓦、装止推边等)相比,加工工艺复杂,制造精度要求高,成品率较低。因此如何降低制造成本,保证制造精度,提高成品率,成为制约翻边轴瓦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就翻边轴瓦加工过程中的难点和解决方法加以阐述。
2 翻边轴瓦的主要工艺流程
剪料—落料—压U形—卷圆—整圆成形—粗镗内表面—压定位键—粗拉边—拉瓦口平面—车边外圆—冲油孔_车油槽—铣油槽—精镗内表面—精拉(车)边等工序。
3 翻边轴瓦加工的难点和解决方法
在翻边瓦加工过程中,压U形、卷圆、整圆成形、精镗内表面、精拉边等五道工序是翻边轴瓦制造的关键工序,下面就从这五道关键工序逐一介绍。
3.1 压U形工序加工的难点和解决方法
(1)出现角棱,两止推边高度相差较多。解决办法:提高工装制造精度。
(2)合金层开裂。解决办法:控制材料质量。
(3)合金层应力集中。解决办法:降低冲压成形速度,分三次成形。
说明:压U形、卷圆、整圆成形这三道工序既互相独立又存在上下工序间的连带关系。压U形,两止推边的高度应保持一致,不能出现角棱,否则会出现卷圆时翻边轴瓦两止推边壁厚相差较大,并且极易造成止推边内侧面划伤,严重时会划伤上轧辊的工作面,导致上轧辊不能使用。压U形后如果出现合金层开裂和应力集中,则产生疲劳源,使用中合金层脱落。
3.2 卷圆工序加工的难点和解决方法
(1)弹张量超差,瓦口处被顶裂。解决办法:选择合适的轧辊,并修正轧辊。
(2)沿轴瓦宽度方向外圆表面有小平面。解决办法:选择合适的轧辊,并修正轧辊。
(3)两止推边内侧面划伤。解决办法:调整压U形的工装,保证两止推边高度基本一致,并修正轧辊。
说明:根据压U形后实际产品,做出合适的轧辊,并修正好是本工序的关键所在。
3.3 整圆成型工序加工的难点和解决方法
(1)外圆表面两边贴合不好(接近止推边内侧有两条不贴合的圆弧)。解决办法:卷圆时修正轧辊形状,防止外圆表面不贴合;整圆成形时调整成形模尺寸,防止止推边受力较大,造成两边不贴合。
(2)外圆表面中间贴合不好(中间有一条不贴合的圆弧)。解决办法:卷圆时调整轧辊形状和粗糙度,防止瓦背中间凹入较多,致使成形时外圆表面不贴合;整圆成形时修正成形模尺寸,防止止推边受力较小,外圆表面中间贴合不好。
(3)外圆表面中部贴合不好。解决办法:整圆成形时调整镦缩量,防止不贴合。
(4)止推边间距(中档尺寸)超差。解决办法:修正成形模尺寸;整圆成形时调整镦缩量,防止因镦缩量不合适造成中档尺寸超差。
说明:卷圆工序的制造质量直接影响整圆成形工序,在翻边瓦加工中,每制造一种新机型,都要对各相关工序进行试验才可以确定各工序的工艺尺寸,对各相关工序所需工装验证和修正后,才能加工出符合要求的翻边瓦。贴合度是翻边瓦的重要检测项目,一般要求达到8 5%以上,否则会造成导热性能差、烧瓦、脱皮等事故。
3.4 精镗内表面工序加工的难点和解决方法
(1)壁厚尺寸超差。解决办法:制作专用精镗工装,防止夹紧变形;制作专用镗头,使用专用刀具;提高机床精度。
(2)内表面粗糙度超差。解决办法:提高机床精度和转速;使用专用镗头和刀具。
说明:随着主机产品精度要求的提高,轴瓦壁厚分组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许多主机厂提出壁厚0.003mm分组的要求,轴瓦专业厂可以设计专用精镗工装并对镗头进行改进,实现不等厚轴瓦壁厚和减薄尺寸一次镗削完成。对壁厚分组,可以采用自动检测设备,以满足用户使用要求。
3.5 精拉(车)边工序加工的难点和解决方法
(1)止推边外侧面粗糙度超差。解决办法:提高拉(车)刀刃磨质量。
(2)止推边易被啃边(拉止推边高且边壁厚薄的翻边瓦时容易发生)。解决办法:改变拉刀角度以减小切削力,防止拉削力较大易产生啃边现象;对工装改进。
(3)两端止推边厚度不均。解决办法:制作专用工装。
说明:精拉(车)边工序是影响装配的关键工序,总宽超差和止推边厚度不均会导致装配与曲轴干涉,使翻边瓦无法使用。
4 结束语
长、短绳教学“难点”的解决技巧 篇8
一、短绳摇绳技术不合理
摇绳正确动作是两肩自然放松,大臂自然下垂,小臂外展于腰两侧,手腕用力连续摇绳。
存在错误:摇绳不“圆”,节奏感弱。
纠正方法:
1.先让学生单手摇断绳(或者折叠的短绳),教师站在学生身后,握住他的小臂,不让其小臂用力,迫使其用手腕发力,让学生体验手腕用力的动作。这样可以使绳的转动点相对固定,“圆”画得流畅,同时也可以提高摇绳的速度。如果是大臂抬得过高,可以采取用绳子将其上臂捆绑在身体上练习的方法来解决。2.摇绳节奏可以通过摇“空”绳来训练,可以是断绳,也可以将短绳对折起来,拿在一只手中摇,边摇边数节奏,训练摇绳的节奏感。
二、短绳手、脚配合不协调
跳绳是一项全身运动,对身体各项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手和脚的协调配合,需要有一定的耐力,还需要对“绳”的摇动有一定的时空感。
存在错误:
1.绳落地,人还没起跳或起跳过早;
2.脚落地,绳子还没摇到脚下。这两种情况都是起跳与摇绳的时机没把握好,也就是上、下肢不能协调配合。
纠正方法:
笔者让学生先跳断绳,同时用数节拍的方法来纠正。具体做法是先摇绳,后起跳,绳打地和起跳时间基本一致。如果还不能协调配合,教师可以自己或者请跳得好的学生带着他跳,即一带一跳短绳,跳时还可以让学生徒手练习摇绳的动作,等他能熟练的与同伴协同跳绳,跳的节奏掌握比较好了,再让他尝试自己练习,往往不经意间就学会了。
三、“上”长绳
“上”长绳是指学习者在绳子摇动过程中跑进绳中进行跳绳。初学“上”长绳时,先让两名学生摇绳,其他学生观察,然后一起数节拍,观察、讨论上绳时机。即长绳摇到自己胸部以下位置时,追着绳子跑进。
存在错误:抓不住上绳时机。
纠正方法:
1.让学生在空地上模拟跑进练习,口令为“跑-跑-并(等)-跳-1-2-3……”也可以是“单-单-双(等)-跳-1-2-3……”。
2.进行有绳的实践练习,开始大多数学生不能抓住上绳时机,此时需要教师在恰当的时机用手抵其后背,给予助力暗示;3.对于小部分学生总是不能及时跑进绳中,笔者就将他们分别夹在两名跳得好的学生中间,前面的学生带,后面的学生适时给予暗示,用这样互帮互学的方法,很快就可以实现全班连续“8”字穿梭跳,提高限时“8”字跳长绳的成绩。
四、“下”长绳
“下”长绳 技术的节 奏是“跳跑——”,即双脚一落地就跑,跑跳衔接越快,跑出的时间越充分。
存在错误:抓不住下绳时机
纠正方法:
集体土地登记发证难点与解决途径 篇9
1 当前集体土地登记发证中存在的难点
首先,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工作认识不到位, 曾经在一段时间内集体土地的登记以及发证工作中断过, 现在再衔接上就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在我国多个地区都曾存在这样的问题, 所以工作的时效性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重点时间长达十几年, 当重新进行土地登记与发证的工作后, 虽然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受到长期中断的影响, 在工作效率方面明显大不如以往。造成这方面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相关工作人员对这方面问题的认识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 也得不到有效的重视, 往往领导干部都会将集体土地的所有权问题作为可有可无的证件, 也就忽视了证件的有效性, 所以在某些工作环节中存在难以发证的现象。
其次, 有些土地尚处于具有争议的位置, 对于土地的发证登记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在20 世纪80 年代, 我国曾经对土地资源的使用状况进行过调查, 但是在权属边界以及界址的位置上并没有达到精细化的效果, 只是经过草草的勘定测量就确定了相应的权属界线, 所以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当土地成为主要的有形资后,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土地的价值, 并且一亩土地的价格呈现出成倍增长的势态。原有的权属界线自然就不能算数了, 因此关于这方面问题产生的纠纷就越来越多, 办理起来也相当棘手, 处理一件土地纠纷时间通常需要持续至少半年的时间, 成为登记发证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 在土地资料的保存方面, 与实际情况存在严重的不符。过去, 我国对这方面的问题并不十分重视, 所以相关土地的资料过于陈旧, 查找起来也多是以简单的资料为主, 并不具有完整性。十几年过去以后, 要想重新恢复土地类型以及进行土地变更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土地现状与原始资料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经常会出现现实情况与图、表、书等不一致。一些县级单位在使用土地利用现状图时, 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使用, 根本无法清晰的辨认出来。所以在土地登记与发证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
第四, 一些土地类型原来被划分为耕地类, 在过去农民对土地十分重视, 因为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就是耕地, 为了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 长期在河畔等位置上进行耕种, 当现在重新整理土地类型时, 这些土地都被划分为耕地类,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农民不再单纯的以耕地为生, 而是朝着更多的行业转变, 所以在当前土地所有权登记的过程中, 村集体不同意为多划分的耕地进行土地证书的登记与核发, 这样一来就为目前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不能顺利的实现现有土地的准确计算。
第五, 在对土地进行登记的过程中, 还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现势性、一致性以及实用性方面。苦于资金的不到位,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有效的完成土地登记的工作任务, 在筹集资金方面也是相当的困难。如果仅仅凭借国土资源部门的一己之力, 那么很难顺利的实现资金的筹集工作。
2 解决途径
首先, 应加大宣传, 提高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认识。据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主要在基层的特点, 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对县、乡领导干部应当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人通过经常汇报、行文、提供政策法规等方式进行宣传;对农民群众和村干部采取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会等方式宣传。宣传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是今后农地转用、集体土地征用、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建设项目立项审查和征地补偿的依据。
其次, 图件更新, 确保土地利用现状资料的现势性。有条件的市、县利用遥感技术进行遥感监测, 发挥遥感监测快速、准确的作用, 促进图件更新尽快完成。没有条件的, 可利用原来1:1 万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 组成专业队伍实地调绘, 修改现有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建库资料, 生成新的图件, 并对调查后形成新的地类, 国家、省予以认可。这样就保证了新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资料的现势性和完整性。
第三, 搞好培训, 造就一流的专业技术队伍。无论是进行图件更新的外业调杏专业队伍, 还是国土资源部门从事地籍工作的人员, 都需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地登记发证的法律法规知识, 土地确权的相关规定, 外业调绘的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内业整理清绘上图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建库资料成果的应用,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和实施细则等。
第四, 增拨经费, 给予登记发证强要保障。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 时间紧, 任务重, 技术性强, 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没有经费保障, 很难完成。资金来源渠道明确了, 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主动争取, 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的负责人要积极主动地向财政部门、政府主要领导提出所需经费的报告, 提供经费来源的文件依据。克服畏难情绪, 主动沟通情况, 协调关系, 申明理由, 保证调查、测绘、制图、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完成。
第五, 明确限制条件, 没有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不准农地转用。在当地乡、村认识还不到位的情况下, 可以采取条件限制相互制约的办法, 以促进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完成。如对审批宅基地、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立项审查或报批时不予办理, 对加快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十分有效。
3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征用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尤其是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 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突出。虽然我们已经全面开展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还不十分理想。在今后的工作中, 还将作出更多的努力。
摘要:在我国近些年的发展建设中, 我国始终在对农村的生产结构进行调整, 当前农村主要的经济来源是依靠土地种植, 所以不断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以适应我国的生产建设。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对于经济发展政策也具有了进一步的调整, 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农村的土地改革方面, 集体土地的登记与发证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全面开展相关方面的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叙述, 希望采取有效的途径予以解决。
关键词:集体土地,登记,发证,难点,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乌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
[2]黄美均.土地登记审查什么[J].中国土地, 2013 (1) .
深部矿产勘查的难点及解决途径 篇10
(一) 理论因素
矿产勘查是对矿产地质客体进行调查研究和获取信息的过程, 是查明矿产资源或矿产储量以及生产其他基础地质信息的过程。其主要的理论基础包括地质学基础、数学基础、经济学基础以及技术基础等四个基本方面。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现阶段, 世界范围内对成矿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对一些新的矿床成因的原因不断有新的认识。如深部流体作用理论、地质力学理论、成矿系统理论的发展对深部矿产的勘查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没有运用成矿理论作为基础, 那么深部找矿就会如大海捞针般的困难, 使找矿工作进入乱找、难找、找不到的局面。所以, 成矿理论是否成熟可行是制约深部找矿的基础性因素。
(二) 矿化信息采集因素
矿化信息的所提取出来的任何一种矿都有其特定的成矿地质条件。一个矿床存在既有区域地质条件, 又有其物性差异, 并通过不同的物质形成的各种磁性、电性等特点表现出来, 从而营造了每种矿床独特的特点。在找矿勘查中, 地质工作者通过物探、化探、遥感等技术手段对认为成矿有利地段的地理条件提取信息, 从而判断是否有矿体存在及矿体存在的形态分布, 然后实施工程验证。
但是随着地表矿产的逐渐减少, 矿产勘查已经逐步深入到地下, 一些老的对矿化信息提取方法已经不再适合目前的状况, 因此我们急需将多种矿化信息采集技术进行综合利用来保障勘探工作的进行。
(三) 人才因素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在分析加强地质人才培养等问题时指出:地质人才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没有地质人才, 再创新的成矿理论也只是理论, 再尖端的找矿技术也只是技术, 无法发挥其作用。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人才并不多, 加上地质工作者工作条件的艰苦, 一些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 导致当前我国地质工作无法开展有效的工作。所以, 我们必须重视对优秀地质人才的培养。
二、解决途径
(一) 加强深部成矿预测理论研究
现存的任何成矿理论与矿产勘查方法的产生均与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 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方法在应用的同时也要怀有探索、革新的态度, 不能肓从, 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原有的理论和方法, 同时也要不断探索新的模式。
(二) 加强地质人才的培养
多学科之间的相互依赖是以后地质勘查的主要技术方向和理论基础, 它们的融合给予了矿产勘查广阔的发展趋势。因此, 地质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和战略, 从而为我国矿产勘查事业的大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重视野外找矿的重要性, 铭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老中青”三代技术人员的结合, 提供多个层次的交流平台, 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勘查工作的经验积累与全体人员技能的提高。
(三) 积极参与国际技术交流
我国幅员辽阔, 对不同区域的深部找矿都有其特殊性, 需要多学科、多技术共同合作来开展工作, 这就对我们的地质人员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 我们要积极的和国外的勘探工作者进行技术交流, 了解找深部矿产的先进技术方法, 要秉承引进、消化的路线。
(四) 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在对于地质勘查工作的部署方面, 应继续加大矿产勘查的资金投入, 尤其是对西部那些矿产资源没有了解的地区加大工作力度, 进一步挖掘其资源潜力。
积极开展和地质勘探有关的科研项目, 推进新技术、新方法在矿产勘查中的有效应用, 综合各种新的勘查技术方法用于重点成矿区带的研究, 提高发现新矿床的机会。
三、总结
由于勘探程度的深入, 发现近地表大型矿床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 因此我们要加大对深部矿产的勘查力度, 排除困难, 探索新的方法, 研究先进的技术, 为我国的深部矿产的开采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翟裕生, 等.中国区域成矿若干问题探讨[J].矿床地质, 1999, 18 (4) .
[2]王志宏, 等.矿产资源地质条件综合评价方法[J].中国矿业, 1995 (4) .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难点解决 篇11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月光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2-0060-02
这首著名的《#c小调(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是贝多芬三十一岁时的作品,也是贝多芬最流行的钢琴作品之一,是贝多芬最有独创性、最充满灵感、最感人的作品之一。这首奏鸣曲是题献给年轻的朱莉·圭奇贾迪伯爵夫人的,她15岁时到维也纳当贝多芬的学生。贝多芬本人也对这位年轻貌美的少女十分倾心,1801年11月16日给他的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我在这两年中,过着多么悲惨孤独的生活,你必能想象到。但现在不同了,我这一次的变化是因为一个非常可爱、非常有吸引力的小女孩而起,她爱着我,我也非常爱她,两年来初次幸福降临在我身上了,我心里产生有结婚后一定会很幸福的预感,这可以说是我生平的第一次,我的青春好像从这个时候突然出现,只是很遗憾,我们的身份不同……。”然而,也许是因为身份的不同,贵族社会的偏见,女方父亲的反对,导致贝多芬与贵族小姐间的恋爱没有成功。
月光奏鸣曲的演奏有许多难点需要解决,具体的难点解决的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乐章八度触键时小臂力量稍放一点,不要过多,要注意声音的柔和度,每个八度的连接要自然,按照谱面上所标记的指法弹奏。演奏第一乐章钢琴右踏板是重中之重,使用时不能踩得太深,要使人感到没有使用踏板的印象。三连音在练习初期应该慢速的的把三个音的时值划分均匀,这样才能保持节奏的稳定性,主题部分,小指的声音要透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虎口打开,小指主动击键,但要掌握好连奏的触键要求,同时注意小臂往小指方向下沉一些。在练习的初期可以先把声音完全弹出来,手架好、架牢有利于熟练之后的控制。中间部分三连音逐渐走向高音区,右手的连贯很重要,练习时一定要多找小臂带动手指的感觉,这样就可以把它弹奏的非常连贯。
第二乐章的连奏与断奏要单独抽出来慢练、分手练,第一小节的右手的连线部分应按照谱面上所标记的指法才能弹的连贯,上方声部多给点力量,把旋律声部突出一些。之后第二小节的音型随之改变,轻快的断奏,我们在练习的时候注意小臂和手掌的整体性,手腕不能松,而是靠小臂带动手掌把架子做好之后再同时落下,这样弹出来的音色会比光是利用手腕弹奏的音色更加饱满。左手也是一样的原则,单独练习。注意两手不同音型的对比。在很多乐句都可以看到作曲家要求我们八度弹奏时需要连贯,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光靠小指去弹,而是更多地利用好小臂去带动四指,这样就可以克服光靠小指弹奏的局限性。这时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弹钢琴并不只是动手指,而是全身多个关节的协调作用,发出的音响也不是一个关节在用力,在很多情况下,小臂与大臂的利用也至关重要。
以上两个乐章多处都需要良好的应用连奏,因为连奏可以弹奏出抒情性的歌唱旋律或者圆滑连贯的音型,其弹奏出来的效果也是柔和如歌,圆滑连贯。它与断奏的触键方式完全相反,我们只要掌握好了它的触键方式,这就对我们演奏以上两个乐章会有很好的帮助。首先:改变手指的触键部位。不以指尖,而是以柔软的指面指腹触键,这样以来可以对力量进行一个良好的缓冲。其次:改变手指触键的高度。触键高度对于手指弹奏速度有积极意义,是明亮颗粒性的感觉,但是在连奏中,要求手指是以贴键为宜。最后连奏还要求更多地运用手臂的重量以及重量在指间平稳的转移,这决定了弹奏连贯圆润音色的好坏优劣。
第三乐章通过三个主要部分来解决。首先是最难解决的掌关节部分,掌关节在第三乐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最有效的发力是自上而下,作为弹奏的手指力度和灵活度的体现就是掌关节。连续的琶音跑动以及琶音顶点的和旋都必须靠掌关节有良好的灵敏度及牢固的撐才能完成。很多同学学习此乐章都很吃力,有时候练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还是达不到要求,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掌关节没有练得扎实。钢琴这件乐器需要的是一环扣一环,只有当你这个环节练习到位之后,下个环节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弹奏出相应的音色。练习这个乐章时,第一环节是:慢速的高抬指环节,练习的时候每个手指尽可能的抬高,下键尽可能的用力,当弹下一个音符之前仔细观察掌关节是否凸出并且很好的支撑,如果没有则要及时纠正。当这一环节练习完成后,进入第二环节:半高抬指的环节,此时手指抬的高度是第一环节的一半,但是音量要跟第一环节音量一致,另外要加入一个新的要点:突出一个旋律音。以第一小节为例:小字组的#G音、小字一组的#C音以及小字一组的E音都是旋律音,练习时小指比其他手指抬高,下键时用三关节支撑好击键之后稍微保留一下,以便能够清晰的听到旋律的走向以及节奏的把握。接着进入第三环节:贴键环节,此时的练习是为了后期速度的加快而做的准备,因为,加速之后,如果还是高抬指,就会影响手指的击键速度,不利于快速的跑动。练习时手掌尽可能靠小臂带着移动,手指不能抬高但是音色不能减弱,必须把音量弹到底,给人一种入木三分的感觉。在以上三个环节练习结束之后,基本解决了手指的独立性以及掌关节的支撑问题。这时,可以适当增加速度,不能突然加快,而是打着节拍器慢慢加快,这样一来手指才能很好的适应。
其次是和旋部分。在第三乐章中有很多地方都运用了柱式和旋去增加乐曲的戏剧性,右手在分解和旋琶音跑动之后,都有一个炸裂性的和旋要使劲强奏,sf的闯入要很响亮,之前的琶音不能有cresc的感觉。这对演奏者本身来说加大了控制力的难度,所以我们在练习时先要注意弹奏整齐,然后一定要靠大臂力量去弹奏这两个和旋,去体会大臂带动小臂小臂带动手掌的整体感觉,这是仅靠腕力是完全不够的。触键时,手掌、手腕、小臂稍斜向上,然后大臂带动它们一起用力,这样弹奏出来的音响结实有力。
最后是断奏部分。左手一开始就确定奏法,清晰的断奏,不能粘连。手腕以及掌关节架牢,靠小臂带动,第一个音可以稍微突出,之后则要平稳进行。从呈示部分的第43小节开始,进入了第一个结束部的主题,奏法亦为断奏,这些浑厚有力的8分音符需要手指与小臂融为一体的去弹奏,力度逐渐加强,注意两边的旋律音。右手的高音声部是主导声部,要弹的准确,右手低音声部是对右手高音声部的一中模仿,重复的时候要比之前更加雄壮。
以上技巧问题解决之后,可按照谱面上作曲家所标示的演奏记号,去体会,感受《月光》奏鸣曲在表达深刻的人性和音乐形象的那种高度与深度。在尊重作曲家本意的基础之上加入自己的二度创作,以求演奏得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词条:“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2]《欧洲音乐史话》[M].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藏书.第六章. 书号7100.415.
[3]《论析贝多芬奏鸣曲》[M].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藏书.书号:H514.
[4]于润洋.《西方音乐史》[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5]冼劲松.《从教学角度浅析月光奏鸣曲》[M].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第3.
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物理教学难点 篇1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风风火火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践当中,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作用越来越突出, 从而很好的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不完美。
一、利用录像展示不易演示的演示实验
教学中有些实验受到环境影响不能现场演示, 就可以制作成录像给学生展示以提高教学效果。如九年级上册《电现象》中需要演示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也能吸引轻小物体, 实验虽然很简单, 但是这节课刚好安排在秋季, 常会出现有雾天气, 空气湿度很大, 十几年的教学经验, 我很少能把这实验做成功, 这时就需要准备这实验的小录像, 让学生对这个物理现象有个感官的认识。
有些实验操作起来有危险性, 不能现场演示的实验, 口述起来达不到甚好的效果, 这时就可以利用录制录像, 来向学生展示以达到理想教学目标。如八年级下册《托里拆利实验》中, 水银有毒且实验室不配备这种器材, 这实验又非常重要, 这时就需要用展示录像来清晰展示实验过程和注意问题。有如九年级下册《安全用电》一节当中要讲授不能接触低压带电体, 不能靠近高压带电体的知识时, 不接触低压带电体学生容易理解, 但是不能靠近高压带电体学生不易理解, 缺乏感官认识, 可以从新闻等视频资料当中截取相关的内容, 给学生展示, 以起到记忆和警示的作用。
此外, 八年级下册《液压技术》一课中要通过三峡船闸的推动来讲液压技术, 三峡闸门非常大什么样的“手”才能推动呢, 这门有多大, 同学们全都没看过, 没有感官认识, 通过录像, 就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需要很大的力才能推动, 刺激学生更加容易记忆液压技术的优点是用较小的力能够产生较大的力。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物理难学就在于有很多内容比较抽象, 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想象能力, 然而学生自身条件不同, 基础不同, 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九年级上册《分子动理论》一课中讲扩散现象说明什么问题时, 需要学生对这微观的现象有个想象, 有的学生想象不到位, 分析结果时会有困难, 教师可以通过制作3D动画课件模拟一下, 易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又如九年级上册《磁现象》一课中, 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立体示意图, 很容易的就能让学生认识到的强弱和方向, 这样做简单明了, 避免知识的讲授受学生思维空间的限制。再如讲电流方向时可以制作电荷移动情况的课件, 把抽象的现象形象化, 学生更容易记忆。
三、利用课件可以控制实验的速度以便方便分析现象
有些实验进行得比较快, 不易观察现象, 可以制作课件放慢速度, 比如八年级下册《机械能》一节中分析蹦床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需要分阶段来分析, 这实验完成很快, 适合做成课件, 能够放慢速度, 边放课件边分析, 清晰明了。又如声学当中有追击问题, 分析时间相等时, 就可以通过课件模拟这个过程, 帮助学困生理解这样较难的问题。
四、利用网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物理的学习要求学生见识多, 动手动脑能力强, 由于一些条件限制, 很多学生不方便接触到, 以及物理知识的更多的应用、相关的高科技和课后发展空间介绍的辘轳、坎井、风洞、各式望远镜、超导现象、关于科学家的故事等等, 不能由老师课上讲授的拓展知识, 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来涉猎得到, 以提高各方面的素养。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 易于激发学生缺乏的兴趣和热情, 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上是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一些传统教学中的问题的几点拙见, 信息技术的应用确实给我们的中学物理教学带来了很多方便, 但是操作过程当中也要注意以下问题, 才能很好的让信息技术为物理教学服务。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 对传统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是非常之大的, 但它并不排斥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 实际运用中应把它们两者辩证统一起来, 最终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课程教学的科学融合。切记信息技术的应用要适合适度。物理学是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 能让学生亲眼见到的还要现场做演示, 像以上举例当中那样受限的实验才适合用录像课件展示。如果凡是实验都用课件展示, 必会让学生有所猜疑, 怀疑实验现象的真实性, 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却起到了反作用。
多媒体画面的丰富多彩很能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热情, 以及想象空间, 但是也要注意信息技术知识辅助教学的作用, 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以免长时间的刺激, 学生产生怠倦, 起不到激发兴趣的作用。
【难点解决】推荐阅读:
解决难点问题10-19
解决宗教领域难点问题06-12
重难点解决妙招案例07-01
重难点解决策略妙招09-29
经济难点的解决方案12-27
集体企业改制的难点及解决思路11-25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难点及解决方案初探07-20
业务难点10-16
开征难点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