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难点

2024-05-28

存在难点(精选11篇)

存在难点 篇1

医院在护理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 同时与国外医疗护理的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 在各级医疗、护理工作中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充分调动各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以人为本, 人性化服务, 家庭化护理。现就医疗护理中存在的难点及对策简述如下。

1各医院设立护理部 (处) 情况

根据国家卫生部资料统计, 全国二级医院设立护理部 (处) 仅占82%, 说明相当一部分医院未设立护理管理职能部门, 这必然导致护理管理部门的盲区或对护理管理存在问题的忽视, 未有效的建立同一的、长期的、经常的护理管理体系, 从而影响医院医疗整体优势的体现。医院各科实行的主任负责制往往注重医师在医疗方面的建设及能动性而忽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护理部门的垂直管理及业务能力的培训和护理人员的真实性管理, 因此各级医院应加强护理部门的职能建设和对护理人员的监管权利的力度。

2护理人员文化程度

从教育部门的统计表明, 我国目前护理人员的文化层次基本还处于中专学历、大专学历, 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就很少。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格格不入。因此, 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作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 必须具有良好的医学护理专业知识, 同时更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及稳定的情绪, 良好个人心理素质。对此我国教育部门必须加大培养教育的力度及层次, 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水平。

3坚持科学发展观, 切实做到岗位造就人才, 环境凝聚人才, 机制激励人才

管理机构要重用人才, 在平时管理工作中无论科主任, 护士长要充分关心和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能动性。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并使之制度化, 规范化并要经常告诫和鼓励大家。当今的社会是知识和人才竞争的时代, 必须更新现行的知识, 接受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 否则将不能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

4严格依法管理, 依法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中规定, 未经护士注册者不能从事护士工作, 护理人员必须持上岗证上岗。但是管理部门往往忽视这方面的问题, 在工作中因患者多, 而允许未取得上岗证实习护士单独值班。这一方面增加了医患发生纠纷的风险, 从而将导致一系列法律问题。医院必须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质量意识, 始终贯穿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因此, 要充分发挥在医疗风险控制和安全保障的作用。护理质控要抓好以下方面的环节:首先作好前质量控制, 即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职责范围, 质量标准, 操作规范和各种安全防范应急预案, 其重点在于预防问题的发生, 而不是事后进行检查和补救。其次重点抓好环节质控, 落实各项质控措施, 督促严格执行各项规程制度、质量标准等。因此, 在护理服务的全过程中, 应针对任何影响护理质量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提出整改措施, 实施坚持质量改进, 对问题的解决是否进行跟踪, 使护理质量管理始终处于一种良性循环。

5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加大和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医院应正视护士缺编的现实, 打破僵化的文件束缚, 注重科学的合理配制。应当建立一些体现以患者为中心意识的指标。例如患者对治疗过程的满意度, 以及患者能承担的经济负担等。考核与评价的指标体系要符合国际上医院质量管理的总体趋势。另外, 建立健全医院后勤保障体系, 帮助护士从非专业性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建立静脉药物配送中心, 节约护理人力资源, 增加护士直接护理患者的时数,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总之, 在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的各项规章制度, 健全临床护理制度, 树立依法建院, 创建良好的人性工作氛围。以患者为中心,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关键词:临床护理,难点,对策

存在难点 篇2

税务稽查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及对策发布日期:2009-02-14 访问次数: 900

一、税务稽查工作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一)稽查人员就账查账,手段单一。就目前而言,纳税人偷税手段存在多样性、隐蔽性、复杂性。一是利用不建账、不用票手段偷税。二是利用两套账或做假账手段偷税。少数纳税人对必须开票的设一套账,对不需要开具发票的,以现金收取货款,帐外循环、账外经营,另设一套账,隐瞒销售收入不申报纳税。对内用真账核算收入和分配,对外用假账申报纳税应付税务检查,使税务人员无法得到真凭实据,导致重大偷骗税案件“擦肩而过”无法查处。三是虚开发票手段偷税,虚构业务,接受他人虚开或自己虚开发票,虚增成本,偷逃所得税。尤其近年来假发票泛滥成灾,增加了检查的难度。

(二)注重稽查数量,忽视稽查质量。众所周知,税务稽查工作质量的好差很大程度上是由税务稽查所反映的查补收入的数字来体现的。一般说来,没有人会对一份没有任何查补数字的税务处理决定书理解其具有很高的质量,相反,许多人会对一份记载较多税务违法问题因而具有较大查补数字的税务处理决定书产生一种较高稽查质量的感觉。这就使各级税务机关形成片面追求稽查查补收入,以收入反映稽查质量和水平的错误观念,稽查局既要面对稽查质量、税收执法责任制的考核,又不得不重视稽查收入的多少。

(三)重视重点税源企业,放松小户纳税人。由于税务稽查工作始终围绕着查补收入而展开,税务稽查人员的工作着力点始终盯住一些纳税大户不放,而对一些缴税较少的纳税人则有所放松。原因是纳税大户销售收入多,外购货物多,发生的经济业务面广量大。尽管财务核算规范,但一旦出现问题,查补的数额也大,即“水面大、鱼也一定长的大”。相反对一些缴税较少的纳税人,因为小则销售收入少,经济业务的总量也就一定小。即使出现问题查补的数额也不大,认为如果经常光顾这些“小户头”大有“吃力不赚钱”的味道。迫使稽查在确定稽查对象时“喜大恶小”、“避难就易”,在稽查处理时以能否顺利执行和是否又利于执行作为处理和定性处罚的基本尺度,对税源大户、好查的户年年查,放松了对中小纳税户、难查户的监督检查,影响了税收执法的刚性,使税务稽查失去公平。另一方面,这也与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税收信誉一向良好的纳税人在一定时间内免予检查的信誉等级制度相违背。

(四)注重纳税人存在问题,忽视管理部门的不足。在稽查中所发现的一些偷税行为,纳税人固然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但税务机关在日常的征收管理上也是有一定的责任的。如部分个体私营企业申报明显不实,个人所得税代扣代存在明显不规范的地方,主管税务税务机关却未及时督促纳税人限期改正。等到税务稽查机关对这些问题在做出具体税务行政处理时由于与申报数差异过大而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稽查执行难度大。不谈一些大、要案的税款入库极为困难,就是一些查补金额并不大的纳税人,因种种原因在税款的入库上也非常吃力。更有的纳税人在收到税务处理决定书后,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拒不履行缴税义务。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税收保全措施、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在实际运用中可操作性不大理想。造成执法手段软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缺乏完善的司法保障。税务部门在打击偷税过程中,由于相关部门给予的支持和配合不够,影响和制约了对案件的惩处力度和办案的质量;二是税法赋予稽查办案人员的一些权力缺乏刚性。例如在税务稽查搜查权的限制上,部分纳税主体其经营场所与住宅在一起,税务稽查人员缺乏涉税证据搜查权等重要的强制性的税务稽查执法权,使得税务稽查机关难以有效、及时的查获偷税证据,给偷税者可乘之机。

(六)对偷税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税务稽查是打击各种税务违法行为的有力武器,不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威慑力,就起不到对偷税行为的震慑作用。一方面,在稽查执法中对检查出的税收违法行为仍存在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等问题,在查处偷税过程中,稽查部门行使处罚的自由裁量权时具有随意性,在很大程度上为偷税者减轻、逃避处罚提供了空挡,造成了税务行政处罚力度不到位;市地税局处罚标准出台后,虽有一定规范作用,但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另一方面,偷税大户往往是当地政府的保护企业,行政干预较大,行政处罚更是难上加难。稽查打击力度的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法分子偷税、逃税的侥幸心理,形成“偷税禁而不止,问题屡查屡犯,偷多偷少一个样,少偷还不如多偷”的局面,淡化了税法的刚性。

(七)稽查案件的质量有待提高。案件是否查深查透是衡量稽查质量的基础,程序的合法、证据的充分是稽查质量的保证,从目前稽查工作的现状来看,案件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难以查深查透,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未建账建证或账证不全,现金管理较乱,出现明知其有偷税行为但取不到证的情况,另一方面是个别稽查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工作能力不强,不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不能有效地发现和查清企业的偷税问题;二是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有的稽查人员受地方多种因素的干扰,在思想上认为,既便是查清楚了,也不可能全部入库,给自己制造麻烦。

(八)稽查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专司偷、逃、骗、抗等涉税案件查处的执法部门。随着各种经济形式的快速发展,对稽查队伍整体业务技能及综合素质要求更高。精通税收业务、会计财务、法律知识,精于查案技巧、微机操作的全能型复合型人才缺乏,少数稽查人员缺乏稽查职业的敏锐力和责任心,对查办案件敷衍了事,只查表面,对案情不深挖细究,影响了税务稽查的执法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在用人机制上缺乏有效的人才选拔激励机制,干部竞争上岗中存在某些局限性,主查和协查的工作职责和承担责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奖惩方式上不尽合理,有时会带来副作用,挫伤干部的积极性。

二、加强税务稽查的建议及对策

(一)完善稽查检查方式,不断改进稽查方法。对被查对象不论大小、重点户或非重点户,一律平等对待,培养稽查人员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一些细微之处寻找案件的突破口,进行重点检查,发现重要违法线索,要查深查透,力争查出一些利用账外经营偷逃国家税收等重大违法案件,增强税务稽查的威慑力。一是实行侦察式稽查,突出重点稽查、重点打击。凡经营规模与纳税严重不符涉嫌偷税的纳税人,对其购、产、销和资金运动情况进行内查外调,实行“生产成本与产成品比对法”、“企业销售收入与生产费用比对法”、等多种方法实施全方位的侦察式检查,在财力上确保外调办案经费,在检查时限上给予时间保障,确保查深、查细、查透,将稽查案件办成“大案、铁案、震慑案”,营造良好纳税秩序。二是实行“突袭式”税务稽查。对已实行电子财务核算、或电子与手工同时核算,实大于账等纳税人,采取突袭式稽查,通过实物盘存等手段发现疑点,查处疑点并实施有效打击。三是实行行业税收专项稽查,建立健全行业税收纳税评估体体系和稽查信息交流制度,以纳税评估为基础,以劳务输出量、产品增加值、销售毛利率等数据为参数确定行业税负峰值及企业的生产销售规模,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行业税收专项检查。通过行业检查,对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行业共性涉税违法问题和税收征管问题实行双向整治,分行业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征收管理办法,堵塞行业税收漏洞。

(二)充分行使税法赋予的权力,加大打击税务违法行为的力度与影响力。现阶段由于对查获的税务违法案件,未及时惩处,或惩处力度不够,纳税人间接得到“违法收益”,他会选择再次违法,而诚实纳税人会觉得不公平,也会效仿取得“违法收益”,致使税务稽查目标难以实现。同时,办案不宣传,成效减大半,对影响恶劣及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案件不曝光,就不能发挥警示和震慑作用,产生不了社会效果,税务稽查的职能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在用足用好税法赋予的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执法措施的同时,对查获的恶意税务违法案件,应加重处罚、予以曝光,扩大对查处重大涉税案件的社会影响,以案释法,以儆效尤,加大其违法成本,使其不能也不敢再次违法。同时,对其它纳税人也是一种教育和警示,起到查处一户,整治一片的良好作用。别一方面对故意、恶意偷逃骗税的纳税人要加倍处罚,加大涉税犯罪的打击力度。凡逾期未履行的要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对构成涉税犯罪的稽查案件,要按照规定和法定程序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真正实现处理事与处理人并重,使涉税犯罪得到应有的惩治。要树立“严格执法、公平执法,就是最好服务”的理念。

(三)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复合型稽查队伍。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在抓好授课、考试培训的基础上,采用稽查案件集体汇报会、案例分析会、模拟查账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方式,切实加强稽查人员税收法律法规、会计实务、检查技能、微机操作应用技能等专业知识的“实战演练”培训,努力提高稽查人员在财务、法律、计算机技术等各方面的综合执法素质。市地税局2008年举办的税收稽查人员大比武,将有力地推动稽查人员素质的快速提高;二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激活人才能力机制,结合轮岗换岗,把德才兼备,业务过硬、能查善管等综合工作能力优秀人才调整选拔到稽查岗位,配强、配足稽查队伍,实行业务能力与个人收入挂钩,激发干部职工自我加压、自强素质的内在动力,较好地解决疏于学习,淡化能力问题,促进队伍建设。三是制订合理的奖惩制度和内部执法激励机制。奖惩合理,有利于调动干部积极性;奖惩失当,不仅会挫伤干部的积极性,而且会使领导和干部之间产生离心力。因此,合理的奖惩制度是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认真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的同时,建立健全稽查责任管理制度和查处大案要案奖励办法。对主查人员,按照一定的津贴标准给予岗位津贴,对查处大案要案的有功人员按照一定标准给予奖励,形成权、责、利统一并与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相匹配的奖励机制,促进稽查人员把案件查深、查透,把每个涉税违法案件办成“铁案”。真正把好税收“最后一道防线”。四是强化税务稽查执法的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税务稽查案件查处结果公告制度和稽查案件复查制度,对案件复查发中出现的各种执法过错行为,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该给经济处罚的给予经济处罚,该给行政处分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促进各执法环节、执法岗位人员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的提高。

(四)加强与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强化司法保障,力争综合治理。一要加强同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增强执法刚性,提高办案效率。完善案件移送制度,建立相应的联动工作制度和办法,积极稳妥地做好稽查案件执行工作和抓好涉税犯罪案件的移送工作,使地税、公安既各负其责,又相互支持,对那些达到移送标准的涉税案件,要通过召开联席会议汇总移送、专案移送等形式,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从而形成对偷税行为打击的高压态势。二是稽查控管措施前置。在稽查实施过程中,有证据证实被查纳税人偷税数额较大并发现有明显转移、隐匿商品货物逃避纳税义务行为的,应责成提供纳税担保,对拒不提供纳税担保的,可以提前采取税收保全措施,使税收执行手段前置。三是强化司法保障,在县以上税务机关建立公安机构,把涉税犯罪的刑事侦查权赋予稽查部门来行使,使税务稽查在被查对象具有重大偷、骗税嫌疑及其他紧急情况下,无须中断检查移送公安机关,而有权继续办案,并拥有对案件当事人员的留置权、监控权、审查讯问权和查获涉税证据搜查权、涉嫌证据查封权,确保重大涉税违法案件查处的及时性和权威性。

(五)制订合理的稽查执法责任制度,加强对稽查案件责任的监督。一是取消一些不切实际的考核指标,如稽查收入、稽查面,使稽查部门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认真履行稽查职能,搞好专项检查,专案检查和行业稽查,通过这些检查查深查透,破解典型,以点带面,达到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的目的。二是防止和杜绝税收执法中滥用自由裁量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式监督制约机制。在事前监督方面,加强对税收执法人员的教育,正确行使《税收征管法》赋予税务部门的自由裁量权,这既是对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也是税务机关、税务人员应尽的职责;在事中监督方面,通过过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和执法的随意性,以保证行政处罚的公正、公开和准确。对重大案件的处罚应进行集体审理,实行民主决策,防止少数人说了算;在事后监督方面,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注重责任的落实,加强法制机构和监察部门对本级自由裁量权使用的日常检查和监察,对检查发现有问题的,在通报的同时要督促整改落实,把监督结果作为年度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三是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对实施中的稽查案件,每月召开一次案例分析会,由实施人员汇报稽查情况,共同研究稽查中查出的问题,研究对策和适用政策,选准突破口,对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实行严密稽查,把税款流失减到最低限度。在查前、查中、查后就稽查人员和稽查期限、稽查中纳税人的各项权利义务、稽查实施程序、稽查执法纪律以及稽查人员的职责、义务等事项予以书面告知,保证稽查人员秉公依法办案、实现“阳光”作业,维护相对人及时知情权,主动接受监督。

存在难点 篇3

【摘 要】先污染后治理,已经不符合当今发展绿色经济的时代要求。随着资源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环境检测也成为治理环境问题的重要工作,对经济环境具有意义深远的影响[1]。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密切关注环境监测点在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难点问题,进行详细务实的分析,以此来总结归纳真实的一手资料,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

【关键词】企业;政府部门;问题分析;处理对策

0.前言

环境监测点对于环境的监测与治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企业对于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又扮演者监测点的角色。而相关部门则是监测工作的执行者。追根溯源,因此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难点就要从企业和相关部门的工作分析起。

1.企业的问题分析

环境监测出现工作问题原因分析:

(1)发展粗放型经济,对环境问题不重视。由于社会责任感不足,在许多企业眼里,环境监测的工作就只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政府有责任为企业服务,治理好环境。因而不愿意与政府部门相互配合。再者,作为环境监测点,如果企业的生产污染了环境,环保部门还会要求企业进行整改治理,损害了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许多企业并没有落实好环境监测的工作,对参与环境监测的积极度不高。

(2)落实环境监测不能带给企业经济利益[2]。企业成为环境监测点,就要按照相关部门的安排,对环境进项监测,所监测的信息无论是否有利于企业的经济环境都要如实上报。此外,为了进行环境监测,企业还要安排相关相关人员负责。企业一直以来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对环境进行监测的工做不但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还增加了企业的工作量。

(3)政府相关部门政策没有落实到位。通过调查走访,我们了解到政府相关部门对于企业的服务承诺并没有兑现,成为监测点的优惠政策也没有下达至企业,成了空口白话。此外,企业即使如实的反映了问题,政府部门也不能及时的进行处理。因此造成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甚至有部分企业主动放弃成为环境监测点的资格。

(4)政府部门不能够和企业实行好双向配合。从广义上讲,大中型企业他们一般是县领导挂点企业,会安排相关人员来出理环境监测的工作,绝大部分对监测点的工作抓得比较好,要反映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也相对较少,一些职能部门不敢也不会去故意刁难他们。但是小微企业和一般个体户相比较而已就处于被动的弱势。他们缺乏政策的有力保护,甚至政府职能部门还会故意刁难他们,所以,他们就算发现问题,也因为心存芥蒂,不愿意直接反映问题。

2.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失职

2.1政府部门对环境监测点的工作不重视

落实环境监测点的工作需要政府职能部分分散许多人力物力,此外,由环境监测点所反映的问题和提交的数据,存在人为因素,科学性有待商榷。所以,政府职能部门并没有深入落实,在平时工作上也只是做面子工作,做秀给领导看,敷衍了事。由于政府职能部门的不重视,牵头作用就没有发挥好,因此监测工作的效果差强人意,可见一斑。

2.2少数单位和部门存有私心,家丑不愿外扬

对于监测点企业报送的相关信息,部分政府职能部门抱着"报喜不报忧"的侥幸心理。对于监测点所反映的问题,相关部门置之不理,不能如实上报,害怕家丑外扬,因而仅仅只是"内部消化"。所以,我们尴尬的看到,当地部门上报的环境监测数据都是达标合格,环境都是绿色友好,可是实际情况却是大相径庭。费尽心思来博得上级领导的欢喜,苦的却是广大的百姓。

2.3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联动性不强

对于环境监测点所反映的问题,政府内部职能部门出现推诿责任,相互扯皮的情况。因此,许多企业反映的问题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少数政府内部职能部门对于所处理的问题以是否有利于部门利益为标准,不能谋取利益的问题则置之不理,这些都深深破坏了政府机关在企业和人民心中的威信。

3.解决问题的对策

3.1政府部门要重视监测点信息和数据的作用,做好落实工作

政府部分要花费相应的人力物力,对监测点所反映的信息和数据,进行仔细认真的分析。让所反映的信息有的放矢,让环境监测有实际的意义。所以,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信息定期通报的机制,及时奖励那些表现好的企业和相关职能部门,对于表现暂时差强人意的单位和部分进行工作上的指导。从而培养全方面联动的环境监测工作。

3.2定期对表现良好的企业进行嘉奖,提高监测点企业的积极性

通过表彰授牌,旨在让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优惠,比如减少税收或者是放宽企业资金放贷等。让企业门明白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必要性和实际的收益性。通过评优工作为企业树立一张无形的名片,提高企业的主人公意识。

3.3要为监测点企业创造宽松的监测环境

对于影响环境的各项事务要认真检查管理,一旦发现有损环境安全的事,就要严格查处。以高压的形式树立全民的环保意识。如果相关部门推诿责任,就从严处理,为作为监测点的企业上报相关信息铺好信息通路,消除企业在意识上的顾虑。政府部门牵头暴露一些工作不实得案例,培养作风良好的环境监测氛围,杜绝贪污腐败。

3.4直面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政府部门应该不回避问题,敢于处理矛盾。诚恳的接受监测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建设阳光环境政府,接受人民对环境事务的监督。树立好务实高效的意识,不做面子工程。对于监测点所反映的信息,即使是家丑也不能自我消化,只有直面问题,才能解决矛盾。此外,政府还做好监督机制,以此来强化推动环境部门的办事效率。

3.5聘请专业的环境监测人员对监测工作进行指导

政府可以聘请社会上专业的环境监测人员,然后统一进行意识和专业技术上的培训。然后政府部门将这些专业人员下发到作为监测点的企业之中,由政府来支付这些专业人员的工资,专业人员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提供建议。积极协调帮助企业开张各项活动,指导企业作为监测点的环境监测工作。

3.6统筹全局,提高环境监测的责任意识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其任务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规律,为环境决策、环境执法、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3]。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环境的监测工作,各单位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不推诿,积极主动的处理相关问题,和企业做好沟通工作,政府部门和企业一起为环境监测做好工作,以此来推进当地经济环境的发展和建设。

4.结束语

环境监测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环境管理的科学化程度[4]。对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环境的好快对经济具有重大的影响。只有建设好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解决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叶付勇.关于我国实行环境监测体制的几点反思[J].

[2]胡小军.环境公共治理的若干问题研究[J].2010.

[3]百度百科.

存在难点 篇4

一、企业效能监察中存在的难点

1. 忽视效能监察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企业发展过程中都将经济效益作为重点,从而出现重经济发展、轻效能监察的问题,以经济效益为第一发展目标,以产品和服务换取经济收入,忽视了企业效能监察工作,对该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监察工作制度形同虚设[2]。

2. 执行和落实不到位

企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都针对效能监察工作制定出了相应的制度和策略,但是由于管理制度和运行制度不协调,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标准化依据,执行过程中相当困难,缺乏针对性,很难取得应用的效果。

3. 思想认识欠缺,监督约束不足

一部分企业的行政领导对效能监察工作不够重视,干部在政治理论学习方面不够用心,缺乏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最终导致思想认识不足,行为作风不正,需要监察的问题没有落实到位,在监察程序中走过场,监督方面出现严重的漏洞,导致企业的效能监察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4. 监察队伍力量薄弱

效能监察是企业的重点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同时企业内部的协调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该项工作对企业内部监察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部分监察人员对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审计、财务等知识掌握不足,政治敏感性较差,不能及时认识到企业深层次的问题。另外,很多企业的专职监察人员配备不足,监察工作水平低下,这些问题都与企业效能监察的实际需求相悖。

二、企业效能监察对策研究

1. 加强宣传,提高思想觉悟

企业的效能监察工作,管理人员需要提高思想觉悟,同时加强效能监察工作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效能监察工作的重要性,保证广大领导人员和监察人员能够认识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效能监察工作中存在的缺陷,进一步明确不同工作岗位人员的职责。在加强思想宣传的过程中,树立监察工作的信心,提高参与监察工作的积极性。另外,在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宣传的过程中,加深工作人员对自身职责的认识,便于积极配合监察工作,在加强群众宣传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群众参与监察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3]。

2. 完善制度,促进监察

习总书记曾经在中纪委会议上强调,企业管理需要及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完善惩戒机制。只有完善严格的制度才能加快反腐倡廉的进度,企业管理过程中树立严格的制度意识,结合效能监察工作的主要特点,明确不同工作环节的职责,进一步健全领导机制,健全监管经营活动,及时意识到管理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建立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保证人人遵守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积极推进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进度。

3. 深入群众,夯实监察基础

针对企业管理而言,群众路线是开展效能监察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效能监察体现出较强的专业性和政策性,一般会涉及到多个系统和单位,为了保证企业效能监察工作顺利开展,必须提高廉洁意识,本着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在工作过程中严谨端正,依靠群众,为效能监察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获得各部门领导和职工的支持和配合,保证人民群众积极发挥出监督作用,监察工作以监察机构为主导,多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到效能监察工作中。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以群众的利益为重点,认真落实管理和监督路线,切实做好企业的效能监察工作。

4. 打造廉政班子,提高团队素养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惩治和反腐败体系建设是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根本,也是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重要方法。针对企业而言,内部的纪检监察部门需要遵循党的发展路线,在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只有提高廉洁意识,加快党风建设,才能提高监察工作的效益。领导班子需要积极主动地接受监察部门的监督,建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社会职责,推进监察部门工作的开展[4]。

随着现代企业不断发展,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要求逐渐提高,相关工作职责也逐渐明晰,同时对企业效能监察部门领导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岐山曾经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监察干部必须不断充电,加强自我教育培训,加快政治理论体系的学习,严格规范行为,保持监察干部队伍的纯洁性,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考验,做到干净、忠诚、担当。

三、结束语

企业效能监察是一种重要的监督方法,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服务方式。在企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生产和生活领域内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为了做好效能监察工作,企业必须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监察工作中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己任,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做好监督工作的同时,完善服务措施,提高效能监察的规范性和连续性,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为企业企业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效能管理是企业实现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方法。本文结合企业效能监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策略。

关键词:效能监察,主要问题,对策探究

参考文献

[1]韩晓天.论效能监察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经营和管理),2014,24(13):168.

[2]闫爱成.论企业效能监察[J].现代企业管理导刊,2011,44(36):187.

[3]董燕平.浅议企业效能监察选题立项[J].四川商业大学学报(经济管理学院),2010,26(z1):125.

存在难点 篇5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奔小康,再造一个新汕尾”的总体目标指引下,***经济建设步伐加快,房地产开发和建筑安装行业发展较快,投资规模也比较大,与此相适应,建筑材料经营也水涨船高,销售总额增长很快。然而,建筑材料税收收入并非令人如意,与建设工程投资增长幅度没有同步,远低于后者。

据统计,2007年1-8月份全市组织建筑材料增值税税收收入265万元,其中土沙石112万元、水泥16万元、钢筋28万元、混凝土59万元、预制构件49万元、企业所得税收入3万元。根据汕尾市统计局数据,2007年1-8月份基本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额34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4亿元,按一般建筑工程建筑材料占工程总造价的60%计算,建筑材料造价需约为20亿元,按土砂石与水泥、钢筋构成比例3:7计算,土砂石6亿元,水泥钢筋14亿元,水泥钢筋本市购销按10%保守估计为1.4亿元,合计在本市购销的建筑材料收入为7.4亿元。按税收收入换算建筑材料销售收入为: 2007年1-8月份我市建筑材料的销售收入为4600万元。以上数据显示,按税收收入换算建筑材料销售收入4600万元与固定资产建设投资用料数额7.4亿元相差近16倍之远。按近两年我市建筑材料实际税收征收税负率5.7%计算,2007年1-8月份我市固定资产建设投资应计征增值税收入4218万元,为实际征收收入265万元的16倍。也就是说,2007年1-8月份少征增值税收入3953万元。

目前国税机关虽然采取多项措施大力加强销售建筑材料的税收管理,如对土沙石各个开采点进行户口清理、检查各个建筑

材料经营户的纳税申报情况等等,但由于各种原因,困难重重,效果不佳。主要存在发票管理、账务管理、零星分散、经营管理、信息管理五大难点:

一是承建单位购进建筑材料普遍不索取货物销售发票入帐的现象,给材料销售经营者销售不开发票提供了极大便利。由于这些经营者销售不开发票,在纳税申报时也不主动申报,导致国税部门无法掌握其实际销售额,从而造成税款流失。这是当前管理难的主要原因。

二是建安企业的流转税主要是缴纳营业税,而且大部份建筑安装是2002年企业所得税收入分享体制改革前成立的,企业所得税不归属国税部门征管,国税机关对以上企业材料的取得和入帐的情况难以掌握,税收征管难度大,无法实行跟踪管理;

三是***市没有建筑、装饰材料专业市场,经营分散,规模小,无证户多,税收管理的难度大。

四是由于土、砂、石资源开采地远离市区的偏僻地带,交通不便,且各分散经营,零散销售,没有比较固定的销售对象,再加上经营者一般都是当地农民,经营情况难以掌握,税源难以监控,对增值税征管带来一定困难。

五是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的立项、招投标、监理、决算等工作,税务机关无法提前了解信息和掌握有关情况,管理比较滞后,不利于源泉控管。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政策,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增加我市税收收入,必须加大我市对建筑材料增值税征管的力度,从实施对建筑材料的全面管理入手,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国税局、地税局、财政局、建设局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信息共享,齐抓共管,围绕建筑安装工程材料的销售使用建立建筑材料税收征管的长效机制,才能使我市建筑材料的税收管理健康有序。针对以上难点,我市国税局经近几年来的探索研究,初步形成了一些解难对策:

一、开展全面清理,组织有效检查。为全面掌握我市建筑单位建筑用料的情况,应由政府牵头,财政、国税、地税、建设等部门组成清理组,开展对建筑企业的全面清理,核实各个建设工程建设材料的用量、来源和发票的使用情况,对存在购进建筑材料使用白头单等非法凭证进帐,采取补票补税的办法进行整改。

同时国地税要根据清理的情况,对建筑材料的经营户进行延伸检查,并通过检查,严厉打击偷税的纳税人和组织税收收入。发现无证无照经营的由税务机关移交工商部门进行处理,对涉嫌犯罪的要按规定移交公安机关查处。力争全市通过清理和检查促进整个建筑材料市场纳税秩序的好转。

二、建立工程建设信息的通报制度。建设主管部门要积极为税务机关提供建筑工程的报建情况,建立工程建设信息的通报制度,按月将当地新建工程的情况通报给主管国税机关,使税务求机关能及时掌握全市建筑工程的投资总量、工程预算、材料用量等相关征管信息资料,从而建立实行对建筑工程材料源头跟踪管理的办法,及时掌握建筑材料经营变化情况,提高跟踪监管的效力。

三是建立建筑材料发票管理制度。“以票控税”是增值税管理的有效手段,税收管理实行源头控管是最有效的管理办法,因

此要从三个方面来加强销售建筑材料发票的使用管理:

第一是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和企业所得税法,确保建筑企业按规定取得和使用发票。按照规定只要纳税人购进货物就必须使用发票,应使用而不使用发票的行为是违反财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行为,对发现建筑企业未按规定使用发票的,工程结算部门应在工程结算中不予计算,税务机关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不得给予所得税税前扣除。

第二是工程监理部门实行建筑材料质量和数量监督时,实行发票验收制度。工程监理是工程建设的质量监督单位,并且要对建筑材料质量和数量进行监理,因此如果实行使用建筑材料没有国税部门的正式发票不予验收和确认制度,将有助于源泉控管,理顺管理的环节,促进发票使用意识,有效的提高税收收入的组织水平。

第三是国税部门要加强日常的管理和检查,发现纳税人销售建筑材料未开具发票的要进行处罚,同时要开展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检查,检查各承建单位外购原材料发票使用的检查,对违反规定未取得发票的要按《税收征收征管法》和《全国发票管理办法》进行查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扰国税部门对建筑企业使用发票情况的检查。

四、加强特许权经营管理,实施集中开采模式。当前,我市土、砂、石场规模较小、开采设备落后,安全隐患大、滥采滥挖现象比较严重,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市政建设的统一规划,而且造成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开展资源的勘查与评估工作,建立有偿使

存在难点 篇6

关键词:市政道路 施工质量 控制难点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125-01

在实际操作中,市政工程涉及到多个项目。加之市政工程是城市建设的基础项目,不仅影响到市民日常生活,也会对城市容貌造成影响,展现出城市建设水准。但是从市政工程施工来看,控制施工质量依然存在各种问题。因此,分析控制质量的难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1 控制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的难点

要探究市政工程施工控制质量的问题,就必须要分析控制难点。总体来看,控制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政工程所面临环境比较复杂;对于施工现场而言,因为地处交通之处要想完全不通是不可能,穿梭的人流根本无法控制,加上地下自来水、排污等各种管道彼此交叉,施工锁业面比较狭窄,并且施工管理也就会面临着量大、连续性差以及零散等各种问题。

(2)施工计划存在一些变更;由于市政工程大多处于城市内部,而且是由政府出资施工,因此在施工中要把对市民生活影响降到最低,必然会严格要求市政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期严禁和计划脱节。因此在施工中,一些施工单位要抢工期,必然会对原来施工计划做适当的修改,也就会影响到施工质量控制,造成一定的困难。

(3)地下环境影响;对市政工程中的污水、雨水排水等各种工程施工之时,一旦施工现场的土质差或地下水位较高,就必须要对井点或者深井进行降水,只有将地下水位降低到合适高度才能够进行施工作用,必然会影响到施工质量的控制。

2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道路施工类型比较多,市政道路仅仅属于其中一种,但是因为这种施工具有特殊环境及影响因素,所以必然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

2.1 管理方面

(1)专业人员比较缺乏;如今施工上许多技术人员都到了公路建设项目中,虽然在市政工程中也还有一些专业人员,但是和需求相比较还是比较缺乏。对于市政工程而言现在处于了人才良莠不齐与缺乏状态。

(2)各处环境不同意,影响到施工;每一个城市都具有自己的环境与地理位置,并且每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人们生活水平不同;一些偏远的城市市政工程的发展相对缓慢。在多方因素影响下,缺乏了相应的人力和物力。当市政工程实施时,就存在外行充内行,领导乱点头等方式确定投资,而且也随意找人来充当专业人才,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质量控制。

(3)监督机制和市场的运作机制不健全;现在一些城市因为缺乏施工人才和技术人才,就会想方设法引进一些具有经验和技术的队伍加入进来,但是缺乏了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与监督机制,加之在价格影响下就会有一些实力薄弱的小队伍进入,采取低价形式揽活,导致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找不到工程做,这样必然会影响到施工的质量控制。

2.2 施工中的一些问题

(1)回填土所存在的问题;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回填土属于一个比较难以把控的问题,现实中采用的方式较多是就是超厚度回填与倾斜碾压,但是这两种方式都可能出现密度不达标现象,一旦回填土的土质与含水量超出标准,就可能会导致路面发生沉陷现象,也就可能造成路基出现整体不稳定现象。

(2)路面存在的问题;对于任何道路工程而言,一种重要标准就是要路面平整、顺畅,并且市政道路上的车流量比较大,如果施工中质量不达标就可能发生开裂和出现蜂窝麻面的现象。

3 对质量控制存在问题进行控制对策

从上面分析来看,质量控制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就需要结合市政道路实况,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

3.1 加强控制施工测量

因市政道路工程特征,在施工中大多应用复合导线模式来布设平面控制点。加之城市中各种管道的精度要求比较高、地下管道也较为复杂、地上各种构造物与建筑物密集。所以平面测量上一定要确保测量精度,要防止和各种配套管线发生碰头或者擦边等现象。在控制测量时,常常使用复合式水准路线布设。

3.2 对原资料质量加强管理

市政道路中施工需要较多的材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同样的材料具有各种样式,极易误导采购人员。所以采购原材料之时,就需要了解材料市场,对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和质量及供货情况,都需要全面了解,要尽量选择一些资金雄厚、信誉度高、技术有保障的生产厂家。所采购机械设备、半成品以及各种配件等一定要具有复试报告、质量合格书、出厂检验报告等。当原材料运送到施工现场必须要抽样检查,一定要按照试验方法严格规范测试,只有测试无误的产品才能够流入到施工现场。

3.3 加强路基施工管理

在填筑市政道路之前,就要找一些适宜路段做填方试验,通过试验记录号材料的含水量、每一层填料松铺厚度、碾压速度以及工序等等,要依据路段填筑实况来确定好施工技术的参数,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路基的填筑施工质量。如果路基的下方具有砂土、淤泥质土或者欠固结土,因为这些土质压缩性高、承载力较低、孔隙较大,所以应该全部挖除,同时要依据工程所处情况选择适宜填料,然后分层压实对换填料,防止道理施工之后出现过大降量,一定要保证路基的承载力要求。

3.4 增强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对于市政道路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一定要保障混凝土28天的抗拉、抗压以及抗弯强度必须要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时,要保证混凝土耐久性、抗腐蚀性及强度要求,就要确保混凝土中所使用的水泥量不低于300 kg/m3。还要依据现场中各种环境影响,合理调整混凝土搅合的水灰比以及塌落度,因为不同地区的气温影响所用施工方法,因此构件所用坍落度存在一定区别。市政道路工程中所使用水灰比不能够超过0.5;因为混凝土所使用的级配、外加剂、骨料种类以及最大粒径存在差异,就应该通过试验方式确定出混凝土中单位使用水量。浇注混凝土时,应该先把水洒到基层进行润湿处理;浇注之后就要均匀、及时进行振捣;路面的砂浆厚度不能夠过后,要控制到5 mm之内。

4 结语

总而言之,市政道路项目直接对国家与社会具有重大影响。其质量好就会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利益与实惠。如果施工质量不符合标准,就会造成大量的浪费与损失。因此施工部门就应该分析控制质量的难点,并且结合控制实况探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无论是管理还是施工都必须要进行分析,结合市政道路工程实况采取合理的改进与完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完善道路工程的施工,提高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仲曦.公路水泥稳定土基层施工质量控制[J].科技信息,2011(21).

[2]常晓柯,全时方.市政道路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J].河南科技,2010(20).

[3]许渊.市政道路基层压实度问题分析及对策[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0(11).

存在难点 篇7

一、基层央行法律事务工作主要职责和作用

(一)法律事务工作主要职责

2011年12月,人民银行总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律事务工作规定》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各级法律事务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范围及相关要求。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法律事务部门是法律事务处或法律事务办公室,未设法律事务处或法律事务办公室的分支机构法律事务部门是办公室或综合部门。法律事务部门负责为本单位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对外提供金融服务、实施金融监督管理等履职行为以及对外从事民事活动等提供法律支持。主要承担制定或参与制定金融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规范、指导、监督行政执法活动,金融法制调查研究,金融法制宣传、教育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顾问及其他法律事务工作。

(二)基层央行法律事务工作主要内容

从基层法律事务工作实践看:当前基层央行法律事务工作主要有一是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开展依法行政、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政务公开工作;二是制定辖区人民银行各类规范性文件;三是围绕金融执法工作,严格依法进行规范、指导、监督;四是根据上级行要求和现实工作需要,及时开展金融法制调研工作;五是结合法制央行建设、“六五”普法和保密法制宣传要求,认真开展金融法制宣传活动;六是积极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七是结合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试点工作,深入开展理论调研和工作实践探索,为全面推广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奠定基础;八是承担本行对外合同审查、大额采购等事件法律顾问工作;九是完成上级行及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三)法律事务工作发挥的作用

从基层央行法律事务工作成效来看,在上级行法律事务部门及本行办公室的领导下,认真履行法律事务工作各项职责,工作着眼于实际,充分发挥综合、协调、参谋、服务工作职能,特别是在提供法律服务方面,顺利的完成了工作任务,为人民银行依法履行职责提供了保障。基层行作为中央银行派驻地方机构,在行政、民事、刑事方面涉诉的案件数量很低,有的基层行甚至从来没有发生任何法律案件。

二、基层央行法律事务工作存在的难点及原因

(一)法律事务部门的工作要求不够具体、明确

尽管人民银行总行、分行制定下发了法律事务工作相关规定,但就基层行如何贯彻执行规定和开展法律事务工作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基层行法律事务工作有待加强,主要是工作职责和权限没有正式明确,各项工作要求过于笼统和宽泛,涉及到具体事务和业务时,因工作要求不够明确具体而影响工作主动性及工作关系的顺畅和工作手段的运用。2012年开始,法律事务工作由分行管辖和考核调整为由省会中心支行管辖,由于法律事务工作自上而下实行垂直管理,基层行必须依照上级管理行制定相关规定后,参照上级行规定制定本级规定,所以基层行的法律事务工作规定还不够成熟和明确。在中心支行一级,目前由办公室法律事务人员自行以上级行法律事务部门对口考核要求来把握,实际工作标准与要求有较大差别,县支行的要求也难以明确。因此,当前基层行法律事务工作缺乏详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给开展好法律事务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法律事务人员配备不足及素质有待加强

根据工作需要,及时配备和安排法律事务人员从事法律事务工作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前提。近年来,人民银行基层行开始招收录用大学生加入人民银行队伍,从招收专业结构和人数比例来看,法律专业人员招收人数较少,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法律事务工作需要。多数基层行没有配备专职法律事务人员,主要依靠办公室其他岗位人员兼任,兼职人员所学专业并非法律专业。因此,首先要解决法律事务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有的基层行虽配备了专职法律事务人员,但由于个人主观学习积极性不高、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少、上级交流指导帮助少等客观原因,法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法律事务工作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近年来,随着人民银行各项工作和业务的发展,法律事务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工作水平,加强金融执法检查,维护地方金融稳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全面提高人民银行系统干部职工整体法律素质和水平成为法律事务工作第一要务。但随着金融改革和创新,法律事务部门肩负的责任不断增加,对法律事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法律事务工作更加显得重要,基层行法律事务工作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一时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法律事务工作方法有待突破和创新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向法治化轨道上前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已经成为各级行政主体,各级执法机关必须遵守的原则。基层人民银行在履行各项法律授予的职责时,必须严格依法履职。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基层行法律事务工作形成了具有央行特色的工作原则、方法、手段、要求。但是随着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基层行法律事务工作方法亟待调整和变化,而基层行普遍存在问题发生在前,方法调整变化在后的现象,法律事务工作反应、协调、力度、节奏跟不上现实法律事务发展的需要。在工作方法上推陈出新、调整变化显得十分有必要,特别是各基层行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开展法律事务工作。

三、对加强和完善基层法律事务工作的建议

针对目前基层央行法律事务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是更好地解决问题、寻找对策、提升法律事务工作水平关键。结合当前实际,拟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明确法律事务工作规定

“业务发展制度先行”,目前各基层行逐步开始重视和加强法律事务工作。特别是法律事务工作从分行管辖调整至分省管辖以后,更加有利于促进此项工作的发展。基层行一方面要认真领会和贯彻上级行已经制定并正在执行的相关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认真完成上级行布置的各项任务和工作。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基层行实际,制定具体、详尽、可操作性强的法律事务工作制度,通过制度来推动业务工作的发展,进一步实现法律事务工作的严谨、规范。另外,要从原则、工作机制、领导小组、范围、程序、内容、主体等几个方面来加强制度建设,为法律事务工作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

(二)扩充法律事务人员队伍,加强人员指导培训

基层行普遍面临人员不足、人员老化、工休矛盾突出等问题,基层行要充分利用政策,积极争取人员指标,继续招录新员工进入央行队伍,特别是要适当扩充法律专业、法律人员的招录,吸纳更多的法律工作者进入央行队伍,为工作需要,可适当增加条件,例如取得研究生学历、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具有法律事务工作经历等方面的人才要优先招聘。从实际需要来看,基层行至少要配备1名法律事务专职人员,1名法律事务兼职人员。上级行要加强对基层行法律事务工作的指导和帮助,积极利用工作会、学术交流会、培训会、工作检查指导的契机,给予基层行法律事务部门或人员更多的学习、交流、培训的机会,进一步提高法律事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办事能力。

(三)加强法律事务工作调研,不断调整变化适应形势发展

基层行做好法律事务工作,首先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发现和总结法律事务工作存在的困难、不足,根据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采取必要的措施,理清管理、认真解决工作问题。特别是要从人民银行履职实际出发,调整法律事务工作的方法,使工作能够较好、较快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业务、新形势、新问题。

(四)积极创造条件,开创基层行法律事务工作新局面

存在难点 篇8

1 基层护理管理存在的难点

1.1 护理队伍人员结构多元化, 管理上更为复杂

军队精简整编, 新的编制体制, 使部队医院护理队伍由单一的军官护士变为军官护士、士官护士、招聘护士三者并存的护理队伍, 管理上更为复杂;尤其是士官护士的管理更为特殊, 她们在使用上归科室管理, 而行政上归连队管理, 这就造成了使用和管理上的脱节。

1.2 护理队伍不稳定, 结构不合理, 专业思想不牢靠

俗话说: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 军队基层医院的军官护士、士官护士无一例外地要受到走与留的冲击, 使护理队伍经常处于动态流动之中, 使护理人才流失, 队伍不稳定, 结构不合理;并且造成护理人员心态不稳定, 思想顾虑重, 考虑第二次就业的事较多, 不能安心工作。目前我国对护理专业还不十分重视, 有的医院重医轻护, 护理工作被认为没有前途, 因而, 造成了护理人员心理不平衡, 专业思想不稳定, 不安心工作, 想调离岗位的思想。

1.3 招聘不到合适的护理人员

军队基层医院大多位于偏僻的山区或戈壁, 条件差, 如果没有优厚的条件很难招到合适的护理人员。

1.4 护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军官护士接受部队教育多年, 她们综合素质高, 军事和专业都比较过硬;而士官护士成分较复杂, 有的是地方医学一类学校毕业的学生, 有的是部队卫生员经过短期急训转变而来, 有的是毕业于部队的护校, 专业知识不扎实, 临床经验缺乏, 技术不过硬;地方招聘而来的护理人员, 有的刚走出校门, 有的在临床上工作过, 这就造成了护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2 对策

2.1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军官护士和士官护士、聘用护士的管理制度

为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 适应新的护理队伍的管理需要, 在原来管理军官护士的规章制度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军官护士、士官护士、聘用护士的管理制度, 做到使用管理有章可循, 重点解决士官护士、聘用护士的使用和管理办法。这些制度包括管理、使用、技术职称晋升、奖惩管理办法等。特别是对于士官护士的管理要建立业务和行政管理的双重机制并有机结合, 使各种工作顺畅进行。

2.2 加强教育, 稳定思想

结合我军的性质和宗旨开展我军的光荣传统和无私奉献精神教育, 使广大的护士树立在一天, 干好一天的思想, 并且把职业道德思想教育纳入长期的政治工作之中, 根据实际情况, 针对不同人、不同岗位进行施教。使护理人员树立热爱部队、热爱医院、热爱护理事业的思想, 使她们安心护理工作, 使护理管理从思想上得以保证。

2.3 根据护理人员的不同特点, 合理调配科室人员

军官护士在部队工作多年, 军事和业务素质都过硬, 可以根据她们的工作特点, 把她们分配到不同科室, 作为科室骨干来使用;让她们承担科室主要的护理工作、培训和指导士官护士和聘用护士的工作和学习。而对于有临床经验的士官护士和招聘护士经过短期的熟悉工作, 结合以往的工作情况安排到相应科室工作。

2.4 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建立相应的经济激励机制和给予优厚的条件吸收和招聘地方护理人员, 使她们安心工作, 以院为家。

2.5 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人员、不同情况有针对性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

对于刚从学校毕业的士官护士和聘用人员, 她们有一定的医学护理理论知识, 她们需要在临床上获得新知识、经验和临床技能, 理论需要和临床结合起来, 指定带教老师, 安排科室轮转, 轮转结束后, 考核合格, 安排到科室工作。对于从地方招聘而来的护理人员, 她们没有经过军事训练, 军事素质欠缺, 要抽一定时间对她们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和军事素质的培训。对于从部队卫生员培养而来的士官护士, 她们有一定的军事素质, 虽然经过卫生员工作和短期的急训, 但它们没有掌握系统的医学护理知识, 没有临床实践经验和技能, 需从部队医院环境各项规章制度, 仪容仪表, 基础医学护理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等方面进行教学、培训、逐一考核。合格后送往科室工作。对于军官护士要提高其护理科研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加强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 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 平时注重收集材料, 总结经验, 撰写论文;对于年度论文发表多的要给予奖励, 调动全体护士学习的积极性。

存在难点 篇9

1 煤矿安全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分析

1.1 安全管理意识的问题

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之一, 且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较高。因此, 所有的工作人员应树立正确的安全管理意识。以当前煤炭业运行情况来看, 缺乏严格的安全管理意识。同时, 较多的煤炭企业不能正视安全管理工作, 同时不能有效地对安全管理、煤炭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实行控制。现阶段, 我国对煤矿安全管理有一定的改善, 然而煤矿管理过程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2]。对企业来讲, 管理工作一般多以经济效益为主, 且没有投入一定的资金实行安全管理, 这也使得安全管理工作不能有效的开展, 进而从根本上丧失了安全管理的效果。

1.2 安全生产责任的问题

当前, 我国煤矿行业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然而, 煤矿运行管理仍然处于混乱的现象。部分煤矿企业经包代管的方式进行管理, 而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尚不健全, 较多的负责人员没有通过相关的手续确认。这样一来, 安全管理比较滞后, 进而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与此同时, 部分煤矿企业领导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较低, 这也导致安全管理的目标不清晰, 不能够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责任, 这也导致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开展受到阻碍, 诱发煤矿安全事故, 这对于煤炭企业无疑会构成较大的损失。

1.3 安全检查力度的问题

现阶段, 我国煤炭行业发展迅猛, 使得安全监督工作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①安全监督过程, 使用以往的安全检查方式, 而监察人员仅通过以往的经验和技术、责任意识实行现场检查。检查过程主观意识较强, 同时无较强的量化指标, 安全检查人员的素质也大大降低;②政府部门煤矿安全检查的时候, 相关的责任人员责任意识不强, 且思想意识存在失误, 发现安全隐患后不能在第一时间通过相应的方式进行处理, 进而使得安全管理工作, 检查趋于形式, 对煤矿安全生产构成较大影响。

2 煤矿安全管理的完善措施

2.1 定期组织安全培训

煤炭企业应结合我国安全生产的情况, 对相关的工作人员实行针对性培训, 同时需加强安全管理方面的培训。安全培训工作开展的过程, 应保证培训的内容全面, 培训时根据国家下达的安全生产方案, 明确所有工作人员的职责、义务, 加大宣传力度。与此同时, 还应加强职工的安全意识, 通过安全培训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操作规范、安全意识, 帮助工作人员构建完善的工作方式, 按照具体的程序进行培训、教育, 以此规范正确的工作方法, 降低安全事故的不良影响。

2.2 构建完善的安全责任制度

煤炭企业应合理的构建相关的责任制度和生产责任制。只有煤炭企业各级领导、职工对于安全生产更加重视, 才能够促使煤矿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实施。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促使各项安全管理工作逐渐提高。领导人员对煤炭企业应做好安全责任工作, 各岗位职工同时需提高自身的安全责任意识, 以此构建完善的安全生产机制, 进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的工作质量。

2.3 加大安全、技术的投入支持

煤矿运行时, 各类型技术、安全的关系非常紧密。现阶段, 社会环境下煤矿应不断提高技术的投入, 煤炭企业运行过程中, 应合理的投入各项技术, 同时给予资金的支持, 合理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 为工作人员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此外, 还需要提高安全的投入, 以此不断完善井下工作环境, 为工作人员的工作给予完善的安全保障设备, 进而使工作人员在利于身心发展的场所工作, 降低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 从根本上加强企业的经济效益。

2.4 稳抓经济建设

安全管理工作, 管理的内容较多, 同时涉及的部分较杂, 这就需要煤矿企业能稳抓经济建设, 规范安全管理工作, 促使企业可制定出完善的管理机制, 按照具体的标准落实工作。构建矿井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奖惩制度, 进而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促使安全管理工作能顺利地开展。

3 总结

煤矿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安全管理情况, 找到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进而制定完善的煤矿安全管理措施, 维护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凯.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对策探讨[J].华东科技 (学术版) , 2014, 3:36-37.

存在难点 篇10

目前, 虽然贷款卡发放核准已纳入了行政许可项目, 但贷款卡延续工作并没有相关的管理办法, 存在诸多问题。为此, 贷款卡年审 (延续) 管理工作亟待规范。

1 贷款卡年审管理工作存在的难点

1.1 投入较多, 年审率不高。

每年的贷款卡年审工作, 人民银行各分支行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年审宣传, 资料审核、数据录入、资料更新和审批等各项工作。但贷款卡年审率并不理想。

1.2 年审手续繁琐, 相关费用较高。

虽然目前人行对贷款卡的年审不收取任何费用, 但由于贷款卡年审合格的条件是《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必须经过当年年审, 而这些年审资料的主管部门都要收费, 导致部分效益较差的企业不愿参加年审, 同时, 企业认为贷款卡年审所提交的资料太多, 手续繁琐, 影响了企业参加年审的积极性。

1.3 年审法规强制性不足。

现行年审法规只有一个《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可供执行。办法中规定“对于贷款卡未参加年审的, 中国人民银行应将其暂停使用, 如经持卡人申请和中国人民银行审查同意, 被暂停的贷款卡可通过办理解停手续以恢复功效”。此规定不具有强制性, 也不具有处罚性, 降低了贷款卡年审工作的严肃性和人民银行的权威性, 不能很好地起到督促制约持卡人主动办理年审的作用。

1.4 年审制度约束力不强。

目前, 贷款卡集中年审的时间为4个月, 在集中年审过后还允许持卡人随时申请补办年审, 这种做法虽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持卡人的需要, 为持卡人提供方便, 但在一定程度上极易使持卡人形成松懈麻痹和拖拉思想, 认为贷款卡可以随时年审, 导致在贷款卡集中年审时段年审率不高。

1.5 持卡人失信无成本。

人民银行从开始接受办卡到发卡、年审及日常管理, 甚至办理贷款卡补审和解停手续都是免费的。对持卡人而言, 什么时候办理贷款卡年审都可以, 就看企业本身什么时候需要, 延迟办理年审、办与不办并没有任何损失。持卡人失信的成本较低, 使贷款卡年审工作陷于被动, 造成年审率偏低。

1.6 少数金融机构配合不力。

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对组织发卡和年审工作都很重视, 但少数金融机构对持无效贷款卡的借款人仍给予发放新贷款, 使一些持卡人认为持无效贷款卡也能取得贷款而不去办理年审手续。在人行监管职能弱化的情况下, 对持无效贷款卡贷款问题的监督控制难度加大, 特别是县 (市) 支行对此更显乏力。

2 改进建议

2.1 健全相关法规。

应对现行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管理办法》进行重新修订和完善, 进一步明确贷款卡集中年审时间过后原则上不再办理补审手续, 确实需要补审的, 应缴纳一定的罚金。新卡不收费, 丢失卡补办要收成本费, 罚金全部上缴国库, 同时在《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时限范围内, 从受理之日起, 再给予停卡一个月的处罚, 增加相关处罚条款的目的, 是提高相关法规的严肃性。

2.2 系统设置有效期限。

在企业征信系统中增加年审功能, 规定贷款卡有效期为一年, 系统能够在贷款卡满11个月时自动提醒, 即提前一个月通知企业应该办理年审;贷款卡满一年后, 系统自动置上“暂停或无效”标志, 此时, 贷款卡不能正常使用, 银行机构无法对其办理新的信贷业务。在企业办理年审而且合格后, 系统自动置回“正常或有效”标志, 贷款卡继续正常使用。这样, 既可以严格贯彻行政许可的规定, 真正实现贷款卡的有效期管理 (一年) , 又可以分散贷款卡年审的办理时间, 减轻劳动强度, 节省相关年审成本, 提高贷款卡的实际运用效果。

2.3 简化年审手续。

按照行政许可“高效、便民”的原则, 简化手续, 提交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等在有效期内即可, 尽量精简贷款卡年审时企业所提交的资料, 调动持卡人参加年审的积极性。

2.4 加强监督管理。

贷款卡年审要克服重服务、轻管理的做法, 对目前已发放的贷款卡进行一次历史性的全面清理, 注销睡眠卡 (规定两年以上不用为睡眠卡) 、管制无效卡, 建立健全贷款卡管理流程, 健全贷款卡管理档案。每年要组织若干次对贷款卡的监督管理检查, 对违规金融机构进行严肃处理, 根据情况适当行使处罚权, 推进贷款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程序化。

摘要:贷款卡年审工作已实施多年, 对提高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年审, 能及时更新借款人资信信息, 为金融机构及时了解借款人真实信用状况, 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信息服务。

存在难点 篇11

一、行政消耗性支出管控的难点

(一) 涉及单位多, 协调关系难

行政消耗性经费是发生在单位系统内部的各级各部门之中, 只要进行日常公务活动, 就必然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行政消耗性经费支出。这些支出费用活动过程中, 在上下级之间有决算领报、业务指导、检查监督关系;在单位内部有供应保障与使用管理、控制与受控、管理与被管理、领导与被领导等关系。而且有时涉及单位或个人的切身利益, 使得上下、左右之间的各种关系变得比较复杂, 一旦进行改革、管控, 必然会牵扯到多个单位、部门和人员的利益, 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样一来意见和矛盾顿时出现, 在此情况下, 协调关系的难度可想而知。

(二) 支出范围广, 审核把关难

行政消耗性经费从支出分布情况看, 有公杂费、差旅费、水电费等支出;从支出范围看, 既有办公设备购置及维修费, 又有业务性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接待费、办公杂支费、通讯邮寄费、文件印刷费、车辆维修费等。可见支出范围之广, 涉及科目之多, 支出内容之杂, 各级各部门领导控制把关和财务部门审核把关的难度之大。特别是部分诸如公务接待费、水电费、取暖费等难管易超经费和分布在各事业性经费中的行政消耗性经费支出, 领导和财务部门的管控把关难度更大。

(三) 影响因素多, 制度落实难

从影响因素看, 行政消耗性经费支出控制的影响因素很多, 既有主观因素, 如攀比、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把关不严、乘机吃喝等;又有客观因素, 如受社会不良风气形成的吃喝“大气候”等。这些主客观因素共同对行政消耗性经费支出的多少产生直接影响, 如果单位领导重视, 抓得紧, 把关严, 控制就有力, 开支就少;反之, 则开支大。从制度层面看, 这方面的制度涉及单位、部门和个人的一些利益, 涉及的人情关系较多, 具体落实起来确实比较难, 批准的“限额指标”难以控制, 从而在行政消耗性经费支出管控过程中, 时常出现制度难于落实或执行走样现象, 并成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

(四) 考评手段少, 监督制约难

由于行政消耗性经费支出管控涉及的单位、部门多, 支出内容比较复杂, 而且分布在诸多会计科目之中, 计算、分析的口径和方法不尽相同, 评价的标准也不一样, 加上不同单位、地域等情况不同, 及时、客观分析评价的难度较大。特别是没有专门的关于行政消耗性支出管控方面的分析评价标准和方法, 各单位、部门自行分析评价的宽严标准掌握不一, 导致其分析评价结果的可比性较差, 难以为指导和加强行政消耗性支出管控提供依据。

二、加强行政消耗性支出管控的对策思路

加强行政消耗性支出管控, 必须不断强化管控理念, 创新管控方法, 规范管控行为, 突出管控重点, 注重管控效益, 切实把行政消耗性开支管住管好。

(一) 提高认识, 强化观念, 切实增强经费支出效益

在新形势下加强行政消耗性支出管控, 首要问题是在思想上树立正确观念,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行政消耗性经费支出管控的自觉性, 重点是要树立三种观念:一是勤俭节约观念。虽然社会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已发生深刻变化, 但是勤俭节约观念在行政消耗性支出管控中不仅没有过时, 而且十分重要和必要, 是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风建设, 缓解经费供需矛盾的实际需要。要弘扬勤俭节约之风, 营造勤俭节约环境, 以勤俭节约为荣, 以铺张浪费为耻, 继承优良传统, 过好紧日子。二是全员参与观念。行政消耗性经费支出涉及面广, 开支内容杂, 不确定因素多, 与每个单位、部门和人员切身利益有关。要树立全员参与观念, 防止和克服“与己无关”“无所谓”等思想, 立足当前, 从我做起, 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 广泛开展勤俭节约活动, 真正形成群体管控、群众监督、齐抓共管的新局面。三是遵纪守法观念。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把有关行政消耗性支出方面的财经法规、政策纪律等内容融入经常性的政治思想教育之中, 加强法纪意识, 不断提高学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 做到心中有法、自觉守法、严格执法;另一方面要严格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 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同时, 要加大违规处理的力度, 不让违规者逍遥法外, 坚决维护政策纪律、财务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 健全制度, 完善措施, 大力提高监督约束力

只有健全完善的财务法规制度才能使管控活动有法可依。管控活动中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纳入法制轨道, 才能保证行政消耗性经费支出管控工作健康、有序地运行。相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 使法规内容和措施更加科学合理, 更加具体可行, 更加贴合实际, 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管控程序、管控方法等应尽可能具体、规范, 增强针对性、操作性、有效性;对改革的内容、标准、要求等进行细化量化, 明确单位、部门和个人的相关权利、义务、责任以及相应的奖惩措施。

(三) 多措并举, 创新方法, 努力加强支出管控

行政消耗性支出管控过程中, 要摒弃粗放式管控办法, 更新管理理念, 积极采取多种管控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 切实加强行政消耗性经费支出的管控工作。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限额管理法。即各单位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要求以及单位上年度实际支出和本年度预计需求等情况, 由主管部门提出限额申请, 经后勤财务部门审核后, 报单位党委首长审批, 在限额内开支使用的一种管理方法。二是指标包干法。即通过预算分配形式, 把行政消耗性经费年度开支数额指标分配包干到具体主管部门, 超支不补, 指标结余结转下年续用。这是“包干管理”办法在行政消耗性经费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其操作简单, 权责明晰, 便于调动各级部门管控的积极性, 适用于可以量化、设施配套、责任与指标容易到位的经费等。三是集中支付法。是指在行政消耗性经费支付结算环节中, 除零星开支以外, 均由财务部门或财务结算中心 (结算办公室) 直接与供应商进行结算的一种方法, 它是保证行政消耗性经费支出得以有效管控的重要措施。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开支部门依章办事, 财务部门按规付款, “钱”“物”分离, 以防止“暗箱操作”。四是技术控制法。利用强大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创新管控手段, 走信息化管理的路子, 规范财务活动行为, 增强行政消耗性经费支出透明度, 以堵塞漏洞。

(四) 突出重点, 加强审核, 严格把好行支出关口

行政消耗性经费支出不仅要全面、系统地控制, 而且要善于突出重点、把握重点。主要是把好四道关口:一是预算计划关。预算编制是行政消耗性经费支出管控的起点, 应优化行政消耗性经费预算项目论证机制, 提高支出项目论证的科学性, 细化和深化部门预算, 把行政消耗性经费支出预算编细、实、准, 真正使预算成为管控行政消耗性经费流向流量的“龙头”。二是审核审批关。各级行政消耗性经费的使用部门必须依据明细预算确定的项目和开支范围, 按照规定程序办理经费开支报销审批手续。财务部门在审核中要做到“八查”, 即:查用途, 查经费结存情况, 查发票要素, 查行政消耗性经费开支去向, 查批件, 查手续, 查内容。部门领导对行政消耗性经费开支的审批, 要严格依据批准的预算计划和有关财务法规精神, 结合单位或部门的具体实际, 把好开支后能否报销的“决策”关。三是结算报销关。在结算报销的程序上, 必须依据明细预算确定的项目和开支范围, 按照规定程序办理。经费支出必须由合法的原始凭证, 由经办人员、验收人员签章, 财务部门审核, 报经相应的领导批准后, 方可结算报销。四是监督检查关。从行政消耗性经费支出的经费需求测算开始, 到预算编制、执行等, 财务部门都要参与进来, 履行财务监督职能。此外还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增加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和群众的监督, 及时纠正各种不规范和违纪违法行为。

摘要:行政消耗性支出管控存在“四难”, 即涉及单位多、协调关系难, 支出范围广、审核把关难, 影响因素多、制度落实难, 考评手段少、监督制约难。必须不断强化管控理念, 创新管控方法, 规范管控行为, 突出管控重点, 注重管控效益, 切实把行政消耗性开支管住管好。

上一篇:莲花湖片区下一篇:角色扮演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