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难点

2024-09-07

问题与难点(精选12篇)

问题与难点 篇1

0前言

窃电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电力企业的问题, 其对于社会的危害性极大, 不仅会导致国家财产蒙受巨大的损失, 而且会危害电网运行安全, 导致大面积的停电事故, 还可能影响社会和谐。因此, 开展反窃电工作, 维护正常的用电秩序, 是电力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1 窃电行为产生的原因

窃电行为对于社会有着巨大的危害性, 但是其为何会屡禁不止呢?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点:

(1) 利益驱动。当前, 一些电力用户并没有认识到窃电的危害性, 往往为了个人私利, 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将窃电作为降本增收的一种途径, 只要能够少交钱多用点, 根本无视是否违法和是否安全。同时, 电力用户的数量极其巨大, 极个别窃电者的行为往往难以被及时发现和查处, 这也在客观上助长了窃电者的侥幸心理, 导致窃电行为日益猖獗。

(2) 认识不足。在我国《刑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中, 对于窃电行为并没有明确的判罚, 这也使得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窃电并不构成犯罪, 仅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甚至部分单位还会对窃电者包庇纵容, 使得反窃电工作难以有效展开。

(3) 打击不力。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 对于窃电的监管和反窃电技术相对落后, 无法及时发现电力用户的窃电行为, 或者即使发现, 也没有足够的证据。现阶段, 在反窃电管理中, 电力企业面临着主要问题, 一是查获困难, 二是处理困难, 三是打击力度不足, 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支撑, 导致对于窃电行为的打击存在着许多的盲点[1]。

2 反窃电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反窃电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并不能一蹴而就, 因此, 电力企业应该明确反窃电工作的重点, 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 应该明确管理对象, 将管理和打击的重点放在危害较大的用户身上, 如集体窃电、工矿企业窃电等, 减少企业的损失;其次, 应该抓取典型案例, 严厉打击, 不仅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还应该通过新闻媒体等进行曝光, 使得人们都能够认识到窃电的危害性和违法性, 对于一些情节特别严重的窃电行为, 可以移交给司法部门进行依法惩处, 起到相应的警示效果;然后, 应该加强对用电营销管理以及电能计算管理, 对电力营销系统进行完善, 填补漏洞, 从根源上切断窃电的渠道;最后, 应该重视用电检查工作, 提供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 及时发现和查处窃电现象。

(2) 难点。1) 电量计量困难:作为一种无形的商品, 电力的生产、传输和使用是同时进行, 其量值由电能表装置体现, 如果电能表出现故障, 窃电量的计量就变得非常困难。因此在很多时候, 电力企业虽然知道窃电行为客观存在, 但是却无法对其窃电量进行准确计量, 也就无法对窃电行为进行有效惩处;2) 稽查取证困难:作为供电企业的工作人员, 用电检查人员在开展反窃电工作的过程中, 往往受到很大的限制, 并不能强制进入用户家中, 加上电力用户的分布范围广、数量多, 对于窃电行为的判定需要检查计量装置以及用户的用电设施, 往往等到检查人员到达现场后, 所有的证据都已经没有了, 最后不了了之。而与公安机关的联合打击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 电力产品的特殊性导致窃电量、窃电时间等难于准确认定, 在取证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2];3) 行为认定困难:对于窃电行为的认定问题, 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有关部门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条款, 这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开展反窃电工作时, 感到无从下手, 对于一些窃电特征明显但是缺乏证据的情况, 无法有效认定;4) 窃电方式多样:当前, 部分窃电者往往都是配备专业的窃电工具, 利用高科技进行窃电, 如果用电检查人员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性措施, 则会难以识破技术性窃电行为, 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窃电分子的嚣张气焰。

3 反窃电工作的管理对策

(1) 强化宣传教育。应该面向电力用户, 加强相应的宣传教育工作, 提升电力用户的法制观念, 使得其认识到窃电的危害性和违法性, 从而自觉接受电力企业的监管, 从源头上杜绝窃电行为。

(2) 完善法律法规。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健全和完善, 是反窃电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 应该参照国外立法经验, 针对窃电行为设立相应的条款, 明确窃电行为的认定, 提高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 应该在电力供应使用条例中加入《反窃电条例》, 通过委托执法形式的方式, 对电力企业在反窃电工作中的法律地位进行明确, 确保反窃电工作的顺利开展。

(3) 注重队伍建设。反窃电工作对于电力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 因此, 电力企业应该培养出一支技术过硬、作风良好的专业反窃电队伍, 引导其树立相应的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 依法严厉打击窃电行为, 杜绝窃电分子的拉拢和收买, 保持队伍的廉洁性和可靠性[3]。

(4) 提升技术力量。针对高科技窃电行为, 应该配备专业的检测仪器, 方便及时发现计量装置中存在的异常。同时, 应该积极引入远程抄表、智能电表、负荷管理等先进技术, 对台区供用电进行精细化考核, 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保证现场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4 结语

综上, 窃电对于电力企业、电力系统乃至社会经济的危害性是非常巨大的, 应该得到相关部门和电力企业的高度重视, 做好反窃电工作, 对窃电行为进行遏制, 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健康发展。

摘要:在电力系统中, 窃电现象的日益猖獗, 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仅影响着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而且会威胁电网的运行安全。因此, 电力企业应该做好反窃电工作, 对窃电现象进行管理。本文结合窃电行为产生的原因, 对反窃电工作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反窃电,管理,重点,难点

参考文献

[1]杨喜英, 赵永良.供电企业反窃电工作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06) :60-61.

[2]雷萍.浅析反窃电工作中的难点与对策[J].广东科技, 2013 (10) :88-89.

[3]张艳华, 周娟.试论反窃电工作管理重点与难点问题[J].科学导报, 2014 (22) :172-173.

问题与难点 篇2

1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自原深发展银行作为先行者在国内供应链金融服务大胆创新并得到了丰富利润后,紧接着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一些在经营上相对传统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都开始猫准了该项业务,而且国内供应链融资业务量逐年上升,发展速度较快。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涉足该业务领域,供应链融资新产品及其组合产品的不断推出,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原深发展银行最早倡导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经历了以票据与质押为代表的产品先导期,逐渐形成了明确的供应链理念,并通过一系列的调整与创新进入了品牌建立期。年该行明确提出供应链金融业务要面向中小企业和贸易融资,将其提升为全行的战略业务。在组织结构上,在总行建立了保理中心,加入国际保理商协会,设置了贸易融资部,建立双线管理的贸易融资特别审批通道,以提高供应链金融业务审批的专业化和效率。原深发展还创造性地制定出自偿性贸易融资授信管理制度体系,形成了适应于供应链贸易融资的信用评估办法。工行推出了“沃尔玛供应商融资解决方案”,大型零售商的上游供货商大多为中小企业,工商银行针对中小企业交易对手的信用,为供应商提供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融资服务。兴业银行推出的“金芝麻”系列服务产品也是以中小企业为目标客户群,该产品针对供应链的不同环节提供不同产品,其中生产专项产品有项、采购专项和销售专项产品各项。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推出其供应链金融品牌一“浦发创富”,该产品是国内银行业首个全面整合公司及投资银行业务、突显个性化金融解决方案的金融服务品牌。“浦发创富”力求满足企业在生产、贸易、投资、理财等各领域的金融需求,为企业提供综合性的、专业性的金融产品解决方案,其中提供的基础性供应链金融服务有:提高企业的信用度;为企业降低采购成本;加速存货的周转;降低账款管理成本。同时该服务也推出了特色服务,包括为采购商解决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供应商解决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企业定制专门的`服务方案;为船舶出口商提供融资服务;为工程承包项目提供信用支持服务。原深发展就率先推出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供应链金融系统与物流监管系统进行实时数据交互更为紧密,这也对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提出更高要求。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数据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正在从“线下”转战“线上”。,整合后的平安银行在上海宣布升级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推出供应链金融系列,产品涵盖了供应链金融的全流程服务。平安银行推出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后,到月底,已有150多家大企业采用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3400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获得供应链融资。年末,平安银行贸易融资授信余额亿元,较年初增长小微借贷余额为2872.82亿元,较年初增长23.11%,小微借贷余额为558.34亿元,较年初增长16.25%。

除了平安银行外,2012年以来民生、中信、光大、兴业等多家银行在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方面发力,实现从“线下手工处理”到“线上多系统集成”的转变,推出相应产品。2012年3月10日和3月24日,民生银行“保理及供应链融资系统”的两个产品相继上线;2012年12日光大银行正式推出“汽车供应链金融线上融资系统”,为汽车行业客户提供在线融资交易、各类信息查询和物流管理服务;兴业银行也对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电子化流程管理建设,并筹划供应链金融线上化,作为未来业务发展的亮点之一。

2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策略

第一,加强商业银行供应链业务品牌宣传与产品创新。商业银行应结合本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特点,加强品牌宣传力度,针对不同行业、领域与规模的供应链业务,采取不同的品牌宣传策略,做到精准营销,采用广告、新闻、报刊、杂志等渠道提升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知名度,同时加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创新,结合银行自身特点,谋求差异化竞争,避免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同质化,最终形成具有专业影响力、认知度高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

第二,加强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一方面,加强与核心企业的合作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核心企业是各类信息的主要来源。在配套企业获得融资之后,需要接受银行监控以保证其按时按需向核心企业提供产品及服务。另一方面,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配送是供应链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与之相对应,物流企业在整个链条的运营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采集、蹄选、分析物流企业提供的各类数据,银行也可以从配送程序的层面对链上企业的经营情况及面临风险做出侧面了解。

第三,加强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化建设。借助Internet/Intranet/Extranet建立虚拟的扩展供应链,构建内部网络运行系统与外部网络运行系统,引入先进电子商务条件下的营销策略与渠道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整合供应链资源,同时利用当前先进的RFID、GPS、EDI等信息技术建立供应链公共信息平台,以信息的形式及时反映供应链上下游企I的经营管理、资金流动等信息,使商业银行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其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情况,实现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三流合一”,提高商业银行供应链业务的经济收益。

问题与难点 篇3

■ 一、 抓住矢量,巧妙分析运动性质,求解相关量

■ 问题1 一快艇要从岸边某一不确定位置处,船头正对对岸行驶到达河中离岸边100 m远的一浮标处,已知快艇在静水中的速度vx图象和流水的速度vy图像如图1中图甲、乙所示,求:

(1) 快艇做什么运动?

(2) 6 s末快艇的速度为多少?

(3) 快艇在何处开始运动才可以最快到达浮标处,最短的时间为多少?

■ 思路分析 本题由甲图知,快艇在静水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乙图知水匀速流动. 抓住加速度、速度这两个矢量,通过矢量合成可知,快艇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同时快艇的加速度恒定,因此快艇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同时可知6 s末快艇的速度为v=■=3■ m/s,方向:tan θ=■=1,与岸边夹角45°. 这只是6 s末的瞬时速度,其它时刻的速度求法与此相似,可见用此法我们可以求出任意时刻的曲线运动的速度.

由题意可知当快艇船头正对对岸行驶时,最快到达浮标处. 快艇做匀变速曲线运动,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化曲为直”,快艇沿垂直河岸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x=■at2知,t=20 s. 同时由运动的等时性可知,快艇沿平行河岸方向匀速运动的时间也为20 s,由y=νyt可知快艇从沿河岸方向距离浮标60 m处开始运动可以最快到达浮标处.

由此问题求解过程可以看出,抓住速度和加速度,利用它们的矢量性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判断运动的性质,灵活地分解或合成矢量,可以巧妙分析运动性质,求解相关量.

■ 二、 抓住矢量,巧解匀变速曲线运动

■ 问题2 如图2所示,从高h=3 m的水平桌面的边缘A点以速度v=2■ m/s水平抛出,挡板的一端接A点正下方的B点,则挡板与地面的夹角θ等于多少时,小球从A点抛出会刚好垂直地撞在挡板上?

■ 思路分析 本题抓住速度和位移两个矢量,利用它们的分解图,可以从两个常用的切入点入手:一是从速度关系;二是从位移关系. 将两个切入点结合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图3所示,设小球从A点抛出落到斜面上的C点,可以很清晰的得到以下关系:

速度关系:tan θ=■=■

位移关系:tan θ=■=■

联立以上两式便可解得:

t=0.6 s,tan θ=■,θ=30°.

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的典型范例,平抛运动的难点问题,一般情况下应抓住速度和位移两个矢量的分解和合成运算关系,选其一或两者结合方能解决. 推而广之,对于与平抛运动类似的匀变速曲线运动的问题,采用相同方法可以解决. 更复杂一点的匀变速曲线运动的问题,不仅要抓住速度和位移,还要结合力和加速度两个矢量.

■ 三、 抓住矢量,巧解圆周运动中的非特殊点问题

■ 问题3 如图4所示,AOB是游乐场中的滑道模型,它位于竖直平面内,由两个半径都是R的1/4圆周连接而成,它们的圆心O1、O2与两圆弧的连接点O在同一竖直线上. O2B沿水池的水面,O2和B两点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m的小滑块可由弧AO的任意位置从静止开始滑下,不计一切摩擦. 若小滑块从开始下滑到脱离滑道过程中,在两个圆弧上滑过的弧长相等,则小滑块开始下滑时应在圆弧AO上何处(用该处到O1点的连线与竖直线的夹角的三角函数值表示)?

■ 思路分析 本题中“脱离轨道时”的临界条件是曲面对滑块的支持力为零. 由于脱离轨道处不在O点,即脱离点处于圆周运动的非特殊点处. 处理圆周运动非特殊点的临界问题的关键是找出什么力提供小滑块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对小滑块受力分析,沿半径和切线方向建立正交坐标系,抓住力这个矢量,利用力的分解图,同时由已知条件“小滑块从开始下滑到脱离滑道过程中,在两个圆弧上滑过的弧长相等”,可以得出运动的对称性. 两者结合,可知由重力的分力Gy提供小滑块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如图5所示,可以很清晰的得到以下关系: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cos θ=m■

由动能定理得:2mgR(1-cos θ)=■mv2

联立以上两式便可解得:cos θ=■

从此问题求解过程可以看出,抓住力这个矢量,处理圆周运动的非特殊点问题,利用力的矢量分解可以很巧妙的处理,但是在分解力时要建立合理的坐标系.

问题与难点 篇4

在高中办学体制上, 原来我们还有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 这些年清理改造弄得黑白分明——要么就是公, 要么就是私。这个路子到底对不对, 我们也希望有学者和校长们的研究与呼声。没有高中办学体制的多样化, 高中的办学活力不可能提升上来。在办学体制这一方面, 我觉得还有很大的探索的空间。仅仅靠公办这一条腿走路, 恐怕很有问题。当然有人说现在有民办。这两年的情况我不太了解, 但是前几年我们国家平均每年有100所左右的民办高中关闭了。为什么民办学校很难打造成能与公办学校竞争的优质学校?这恐怕是体制机制的问题。下一步, 高中教育改革中, 体制机制改革仍然是非常难的课题, 希望通过地方的试点有所突破。高中办学体制改革是综合改革, 它不仅仅是课程改革, 它牵扯到人事、投入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 一个主题词应该是高中校长的办学自主权。高中要想有活力, 一个基本的逻辑应该是校长要有决策权。我们讲多样化也好, 讲特色也好, 如果没有高中校长的自主决策权, 讲了也没用。但不管如何改革, 高中学校的招生权原则上是不会下放的。因为基础教育保证的是面对大众的公共教育, 它不是专业教育, 你不能选择人才, 有教无类是它的基本原则。高中学校的特色不应该是通过招特殊的学生来打造的。对于一些特殊人才, 需要学校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就目前来讲, 单独设尖子班这个事我们还得再研究。体制改革中如何加大校长自主权, 怎么建设一套现代学校制度, 这是未来几年我们要努力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要努力的方面是课程改革。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高中课改方案和课程标准, 至今已十年了, 应该进行修改。我们现在已经启动了修订的准备工作, 大概委托了十五个专题研究, 从各个方面做了评估和调研, 现在正在进行信息汇总, 即将召开高中课程修订工作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个高度复杂、高度系统化的工程。首先, 它直接牵涉到每年八九百万考生的利益。如何改课程?首先要解决一个瓶颈问题——怎么考。这两方面必须协同, 否则课程即使改了, 考试不改的话, 落实起来就会很困难。我们已经走过的十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另外, 高中怎么改, 对初中办学又有直接影响。高中课改的设计是相当复杂的工作, 但我们必须要去做。

我们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协同推进, 统筹课程、教学、教材、考试评价。总的来说, 我们在2003年设立的高中课改方向和理念是对的, 但是我们的方案在过去的十年执行下来, 得到的反馈是有点过于理想化。下一步的课改是坚持基本方向, 完善我们的方案, 使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在技术上要解决好一对基本矛盾:公共基础课程与选择性课程之间的矛盾。现在国家课程占总课程的百分之八十几, 这是不是需要减?减多少合适?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从国际比较来看, 我们国家课程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 这使得高中校长的办学自主权受限。因此, 只有减少国家课程的比例, 增加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学校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国家课程的比例具体需要减多少, 这要依据专家学者的科学研究。但无论如何, 降低国家课程的比重, 同时增加地方和学校课程的比重是一个改革方向。另一个方面, 公共基础加选修的内涵怎么解读?这些年我们的选修课有些变味——选修内容一经高考考纲规定, 都变成必修了。如何把选择权交给学校、还给学生, 这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现在的高考尚未体现学生的选择权, 这不符合高中生的发展需求。怎么能够按照高中生的发展特点把考试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这是高考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 高中课改如何解决公共基础和个性选择之间的矛盾, 是高中课程方案设置最为关键的问题。

最后一个方面, 我想谈谈评价。评价不单单包括高考, 还有平时的教育评价、社会对学校的评价。这是我们司2013年工作重点之一。现在要想形成一整套的支持高中改革的政策, 评价是一个关键的政策。高考改革的周期比较长, 但其他评价可以随时启动。我们现在在推进两个工作, 一个是如何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基本思路是学校提供真实可靠的有代表性的素材, 这是高中各校的主要职责。而如何评价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是高校的任务, 高校看重哪方面的素质, 可以在评价时赋予其更高的权重, 而不能把评价排队的事情让高中来做。另一个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我们即将推出一个方案, 其根本目的就是扭转大家只看考分来评一个学校的局面。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加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课业负担等情况, 我觉得它在改变“育分不育人”的局面中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能引导大家正确地看待教育质量。

高中教育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除了高中内部要衔接好, 我们还要跟社会互动, 跟大学互动, 跟国际互动。比如现在高中怎么参与到国际化的大潮之中?这个问题现在十分突出。比如有一些学校, 全部使用境外的课程, 我们该如何面对?我们是要吸收引进一部分国外的课程, 这些课程到底怎么引入, 引入之后国家怎么来管理, 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2010年我们做过统计, 打算参加洋高考的大概有十万人左右, 这两年迅猛发展, 恐怕不止十万了。那么我们如何来管理?

问题与难点 篇5

061基地 王康

近几年来,军工企业逐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但军工企业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会计核算不规范的问题仍有存在。特别是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以来,军工企业在自主创新经费与财政投入科研经费的核算标准上不一致,政府检查、中介机构审计和税务稽核科研经费在过程中各执一词,也使得企业对科研经费的核算方法不统一。本文重点就如何规范军工企业科研经费会计核算问题展开论述。

一、军工企业科研经费的主要形式

一般情况下,军工企业科研经费分两类。一类是政府立项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基础研究、技术与开发研究和工程研制。另一类是企业自主创新经费,通常情况下是企业内部研究开发的项目,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研究阶段,主要是为获取新的技术和知识等进行了的有计划成本的调查;二是开发阶段,主要是在进行商业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二、军工企业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难点

1.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不高。虽然国家科技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整体偏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研项目交叉重复,使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2.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统一。科研经费政出多门,各部门分别对自己安排的科研项目制定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即使同一部门也会因科研项目的类型不同,制定出不同的经费管理办法,形成科研经费多头管理。这样,为适应不同的经费管理制度,造成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的军工企业科研项目经费在会计核算上不统一,存在项目间调账、串用,人为选择制度的现象。

3.科研经费管理全过程没有纳入财务管理体系。由于科研计划和经费计划下达不同步,科研计划、经费计划和实际拨付往往有较长的时间差距,滞留经费、延缓拨付,影响了企业对科研项目正常规范核算,也造成项目单位年初挪用资金倒账或年底突击花钱等现象发生。

4.科研项目任务书对经费描述不规范。由于科研项目任务书对经费测算不准确,造成任务的执行和经费的使用脱节,企业对科研经费的使用与核算随意,故意编造费用内容,项目间相互挤占、挪用、虚列支出。

5.科研项目资金概算编制缺乏科学性。由于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准确,普遍存在多报和虚报的现象,造成科研成本核算不真实、不准确,科研成本预算内容与实际支出偏差较大,且没有严格划分各个科研项目之间的支出,存在不同研究项目之间的混支现象。

6.企业对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不重视。由于科研项目管理人员重项目管理,轻过程记录,造成科研项目成本归集不完整,资料不齐全,分摊不规范。项目验收审计时,临时调账、核销经费,显得账目混乱。

7.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规范。由于军工企业又从事科研、又从事生产,科研项目成本核算既烦琐复杂,又难以做到统一全面,如产品成本、费用与科研经费支出相互重叠,却分别进行产品成本和科研项目成本核算,造成科研成本在企业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划分依据不充分,分摊内容不合理。《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科研成本使用完全成本法,而企业产品成本使用制造成本法,使军工企业在执行科研成本核算的依据缺失。

8.企业执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存在制度性障碍。国防科研项目的核算一般要求按照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执行,而企业又必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造成一个企业执行两套制度,如何使政府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与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研发支出的核算协调统一,给财会人员核算带来一定的难度。

9.企业在争取国家科研经费支持和享受研发税收优惠政策之间存在两难。科研经费的财务制度与税务机关对企业政府补助和自主创新经费税收政策执行上意见不一致,使企业在科研经费核算上既要顾及项目主管部门,又要顾及税务机关,也造成科研经费核算不规范。

三、规范军工企业科研经费核算的对策

针对军工企业科研经费获取的渠道和形式,将核算方法进行分类指导: 1.国防科研试制费中的型号研制费。国防科研投入以国家拨款为主,而承担国防科研任务的军工企业已不再是政府的隶属物,双方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企业只是承担研制任务,型号研制成果归属于国家。所以,针对型号研制费军工企业应当作为劳务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与成本中核算,研制过程发生的成本费用,设置科研成本科目核算。例如:

某军工企业某型号获得国家立项,有关研制经费核算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收到型号科研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专项应付款-型号研制费

发生研制成本费用时

借:科研成本(八大成本)-某型号 贷:有关资产或负债

期末结转(由于型号研制周期较长,一般在会计期末按劳务收入确认方法,以实际发生结转收入)

借:专项应付款-型号研制费 贷:主营业务收入-科研收入-某型号

借:主营业务成本-科研成本-某型号 贷:科研成本(八大成本)-某型号

2.除型号研制费外的其他政府立项的科研项目,一般来说,这些项目知识产权归属于企业,是国家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给予的资助,按《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定,该类科研费应当列入政府补助。例如:

国家下达给某军工企业技术基础计划项目,有关科研经费核算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收到型号科研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专项应付款-技术基础研究(某课题)

发生科研成本费用时

借:科研成本(八大成本)-技术基础研究(某课题)贷:有关资产或负债

期末结转(1)项目已结题

借:专项应付款-技术基础研究(某课题)贷: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科研经费-技术基础研究(某课题)

借:管理费用-研究费用-技术基础研究(某课题)贷:科研成本(八大成本)-技术基础研究(某课题)

(2)项目未结题

借:在研品-技术基础研究(某课题)

贷:科研成本(八大成本)-技术基础研究(某课题)

下月再用红字冲回

3.企业自主创新科研项目,一般来说,这些项目由企业在不高于主营业务收入3%内据实列支,有关核算按《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有关规定,作为内部研究开发费核算,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但是,对于军工企业建议在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按科研成本八大项设置明细核算。

4.其他特殊情况。由于国家立项的科研项目一般按签订科研合同或下达任务书管理,所以在承担国家立项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出现阶段性超支时,一般由企业自行消化。例如:

某军工企业某型号研制阶段完成,对于超支经费核算方法如下: 借:管理费用-研究费用-某型号 贷:科研成本(八大成本)-某型号

由于企业自主创新科研项目,经国家立项批准,可以转为国家资助项目,这时,企业对已确认研究阶段的费用不再转回,对开发阶段的费用转入科研成本费用。例如:

某军工企业某自主创新型号经国家批准立项,核算方法如下: 借:科研成本(八大成本)-某科研项目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某科研项目

由于国家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是计划管理,造成实务中企业对科研任务与经费使用不能完全协调统一,这时,会计期末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将科研成本列入在研品或管理费用,科研拨款按照递延收益管理。

5.关于研究费用加计抵扣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利用。按照上述核算办法,无论是政府补助科研项目,还是自主创新科研项目,都可以规范且清晰的反映企业管理费用(研究费用)的结转过程,从而将研究费用加计抵扣的税收优惠政策。6.关于集团公司集中使用所属全资及控股企业的研发费用问题。根据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有关规定,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单个企业难以独立承担的研发项目,或者研发力量集中在集团公司、由其统筹管理集团研发活动的,集团公司可以在所属全资及控股企业范围内集中使用研发费用。集团公司集中使用的研发费用总额,原则上不超过集团合并会计报表年营业收入的2%。使用后的年末余额连续3年超过当年集中总额20%或者出现赤字的,集团公司应当调整集中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集团公司和所属全资及控股企业对集中的研发费用核算方法如下: 所属全资及控股企业上交研发费用时 借:管理费用-研发费用-某科研项目 贷:银行存款

集团公司收到研发费用时 借:银行存款 贷:专项应付款—某型号自筹经费

集团公司在会计期末应当及时核销该型号科研成本 借:专项应付款—某型号自筹经费

贷:科研成本(八大成本)-某型号

四、强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建议

1.建立和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编制水平,规范预算编制行为,科研项目申请论证前,财务人员应协助课题负责人,根据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或思路,完成课题费用支出科目,编制科学、合理的课题预算,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合同管理。

2.加强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的管理。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严禁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严禁各项支出超出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严禁层层转拨科研项目经费和违反规定将科研任务外包。健全科研项目经费报账制度。

3.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的内部管理制度。军工企业要明确科研、财务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与权限。科研项目经费必须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设账,专款专用。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和财政部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得归项目组成员所有、长期挂账,严禁用于发放奖金和福利支出。

4.规范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军工企业应当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制度,明确划分产品成本和科研成本费用范围界限,合理归集直接材料、人工,按照相关性原则合理分摊间接费用,使科研成本核算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力求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取得最好的使用效果和最大的经济效果。

5.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督检查。科研项目主管单位应当建立包括审计、财务、科技等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在内的财政科技经费监督体系,建立对科研项目的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制度。

6.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的绩效评价制度。对应用型科研项目,应明确项目的绩效目标,并对其执行过程与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

问题与难点 篇6

一、我国公务员公开遴选工作的问题与难点

我国公务员公开遴选工作在取得重要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难点与困惑,主要表现为:本身规范性不够与创新性不足是公开遴选工作质量提升的主要瓶颈;横向上的体制壁垒成为公开遴选功能发挥的最大障碍;纵向上基础不稳固是公开遴选长效机制建立的制约。

(一)规范与创新不足,工作质量有待提高

1.规制不足,公平性受到影响

一是部分地方公开遴选工作缺乏管理依据。公开遴选工作实施前,机关主要依靠组织和个人推荐选调公务员,选人用人视野有限,操作也不够规范。公开遴选工作的实施,不仅扩大了选人视野,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基本原则。32个省(区、市)中,共有14个地区出台了公开遴选办法。未正式进行公开遴选工作或没出台实施细则的地方,遴选工作由遴选机关分别开展,遴选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以及效果都无法保证。

二是部分地方遴选环节实施的随意性较大。部分省(区、市)公开遴选工作在试点中,出现了部门根据自身偏好设计规则的情况,资格条件设置随意化损害了遴选的公平性和科学性。部分地方开考、面试与考察比例规定模糊。有地方规定“按照公开遴选名额与考察对象1∶2的比例确定”,有的没有作出具体规定。

2.创新不够,科学性有待提高

一是少量遴选职位与遴选功能不匹配。公务员公开遴选工作中反映出职位选择不当的问题。个别职位的专业性较强,资格条件设置过高,基层公务员符合条件人员较少,导致无法开考或无人报考情况发生。如何实现工作经验与岗位互补,合理设置职位资格条件是改进和完善公开遴选工作,更好地实现遴选制度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是资格条件设置程式化。各地、各部门公开遴选中出现了资格条件设置程式化、杠杠太多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一刀切”的年龄门槛,将“年轻化”等同于“低龄化”。

三是遴选考试测评方式的灵活性有待提升。从遴选工作来看,目前遴选的选拔仍然以笔试、面试和考察为主,在流程上与考试录用和竞争上岗等选拔方式极具相似性,虽然考试的内容有所不同,地方在遴选工作中也探索使用了业绩评价等手段,但整体来看,仍沿用了考试分数决定制。“干得好的考不好”现象大量存在,影响了选拔的有效性。测试的形式和内容不够科学合理,没有很好地体现竞争职位对竞争者能力、素质的要求。

3.环节不尽完善,程序亟须优化

一是选拔过程缺乏“出口”设计。2013年中央国家公务员公开遴选方案中也没有关于试用期的专门规定。调研中,遴选机关普遍反映以“试用期”或“考察期”作为遴选公务员的出口十分必要,尤其是试用期满不合格的退出机制问题。但是,受到现实情况约束,公务员公开遴选是一种转任交流方式,不是挂职锻炼也非“借调”,一旦遴选录用就需要办理转任手续,在遴选机关进行任职。不设计遴选的出口,势必会影响遴选的整体效果。

二是针对性的培训不足影响角色转型。遴选公务员到上级机关工作后,由于机关层级和职位发生了变化,工作内容也出现了较大调整;有的公务员遴选前在地方可能担任领导职务(如乡科级正职),遴选到上级机关后级别不变,但职务可能变为非领导职务,这就尤其需要角色上的转型。目前,遴选公务员在新机关和新岗位上基本上靠摸索和自学调整工作方式和方法。

三是住房等配套问题制约遴选效果。这些配套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配偶就业,尤其是有公务员身份的配偶择业问题;二是子女就学,尤其是大学前教育的择校问题;三是住房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缺乏配套政策的遴选制度效力将会降低,遴选目标也难以得到充分实现。

(二)体制壁垒存在,制约遴选功能有效发挥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行业、部门或单位之间仍存在严重的体制壁垒。不仅在政府与企业间,即便是机关、参公单位、事业单位之间的体制壁垒也森严难破。这种情形既限制了公开遴选的范围,也限制了公开遴选与其他人事管理制度的协调与统筹。

1.遴选范围受限影响制度功能发挥

公务员公开遴选的范围严格限定在公务员队伍内,虽然从试点到实施的过程中,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被纳入遴选范围,但是地方一些部门普遍反映这一限制严重制约了遴选功能的发挥,尤其是教育、卫生等部门反映强烈,迫切要求通过一定探索将行业或系统内的事业单位纳入遴选范围,进一步探索扩大有利于遴选功能实现的选人用人视野。

2.与公务员其他管理制度协调性有待增强

中央机关和地方的公开遴选工作都是按照“大一统”的方式进行选拔,没有区分公务员的职位类别。目前,我国公务员分类管理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分类管理推行后,将采取相应的配套管理办法和措施,以适应这两类公务员的职位特征和成长规律。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的推进和深化,必然影响公开遴选工作的开展,迫切需要在遴选过程中考虑到不同类别公务员的成长规律和管理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真正发挥培养选拔链的功能和作用。

3.与组织部门服务基层项目政策有待统筹考虑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的目的是引导毕业生到基层锻炼发展。一些地方在公务员队伍中实施培养“储才计划”,坚持把大学生村官作为培养青年干部的一个有效途径,确定部分大学生村官为优秀青年干部培养对象,积极为青年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公开遴选政策是否优先或重点考虑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值得进一步探究。

(三)基础来源不稳,影响遴选长效机制构建

基层公务员招录难、培养难、留用难问题亟待解决的情况下,公开遴选对基层队伍稳定性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国公务员管理中面向基层政策和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凸显,广大基层机关作为遴选“蓄水池”常流不常新,是公务员培养选拔链的薄弱环节,长期必然影响遴选工作的常态化的实现。

1.公开遴选对基层队伍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一是基层机关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本身就十分突出。课题组调研发现,一方面,基层机关特别是一些边远、落后地区的基层机关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乡镇一级机关无人报考或者考上放弃的现象较为普遍,年年招人、年年缺人的问题尤为严重,“凤凰牌”干部越来越多,“永久牌”干部越来越稀少。另一方面,基层机关的队伍结构失衡,既严重影响当前的工作绩效,也影响未来后备干部培养。目前,乡镇机关公务员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一些机关45岁以上公务员甚至达到60%—70%。

二是公开遴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队伍的稳定性。遴选机关和遴选公务员都认为公开遴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层队伍的稳定性。调研发现,基层成为年轻公务员的“跳板”,2年的基层锻炼成长期异化成了复习备考期。 一方面,造成基层公务员招录难、培养和留用更难,基层队伍的作为“蓄水池”常流但不常新,队伍老化严重;另一方面,年龄大、经验丰富的“老基层”看不到希望,队伍整体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直接影响着服务人民、服务群众的效果。

2.面向基层政策供给不足的矛盾凸显

从我国公务员公开遴选政策的实施中可以看出,公务员管理制度的供给与需求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我国60%的公务员在县级以下部门工作,92%的公务员职务层次为科级以下,解决基层公务员职业发展和工资待遇的政策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地方遴选工作出现“实用化”倾向,加重了政策权利间的不平衡。公开遴选是从下级机关遴选公务员进入上级机关,给上级机关带来了明显的管理效益;一些地方特别是地市级机关在公务员公开遴选中只关注本级机关的利益,县区、乡镇等基层机关的实际状况和政策需求被忽视。

3.遴选长效机制建立的基层基础亟须加强

公开遴选有效地改善了上级机关的人员结构,但对稳定基层队伍确实存在一定影响,如何处理好改善上级机关人员结构与稳定基层队伍的关系,既要满足上级机关用人需要,又要兼顾基层机关招人难、留人难的实际;如何通过整体制度在设计上相互搭配、相互补充,如通过职务职级并行制度的落地实施等,处理好改善上级机关人员结构与稳定基层队伍的关系。这些都是下一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改进和完善我国公务员公开遴选工作的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同时要“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这些都为完善公开遴选工作提供了指南和方向。

(一)坚持与相关法规制度衔接一致的指导方针

1.政治层面:重点做好公开遴选对党的干部路线的执行

党管干部是我国干部管理的基本原则,公务员公开遴选也是中央立足当前党政干部队伍实际作出的重要部署。作为新时期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一种创新,公开遴选应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公开遴选推行中,与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主要方式的衔接问题也应提上议事日程。在干部管理框架内,通过制度设计的差异化,使得多种选拔方式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法律层面:重点做好公开遴选对《公务员法》的依照

各地公务员公开遴选政策要以《公务员法》为总章程,其具体的资格审查制度、考试制度、考察制度、决定任用制度、试用期制度以及监督制度必须符合《公务员法》的基本精神,体现《公务员法》的基本要求。在遵循《公务员法》的基础上,同时要体现公务员遴选工作的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把握好公务员公开遴选与考试录用制度的区别与联系,彰显遴选制度优越性。

3.管理层面:重点做好公开遴选与分类管理等制度的衔接

一是与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衔接。公务员公开遴选应该具有前瞻性,考虑到不同类别公务员的成长规律和管理方式;着眼不同类别公务员的职位特征和职业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建立相应的选拔机制,对各类公务员公开遴选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不断提高公务员公开遴选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水平。

二是与后备干部管理制度的衔接。各地在公务员公开遴选工作启动前基本都建立了相应的后备干部管理制度或“储才计划”,因此,推行公开遴选工作过程中,应做好公开遴选与后备干部的衔接与配合,实现后备干部的单位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结合,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和公开遴选工作相协调。

(二)明确合理定位与功能发挥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1.结合基本功能,进一步使遴选范围合理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打破干部部门化,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加强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 并且应“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这对于破除体制壁垒,更好发挥公开遴选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跨层级看公开遴选的适用范围,建议不限层级,下级机关均可参加遴选。二是跨部门(系统)看公开遴选的适用范围,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可以在系统内遴选,综合管理类职位不受系统限制。三是跨编制看公开遴选的适用范围,根据部门工作特点可以适当放宽到参公和事业编制。对农业、统计、药监等部门来说,其下级部门工作人员不是行政编制,而是参公编制、事业编制或者企业编制。建议公开遴选的适用对象适当放宽到参公人员,探索从事业单位遴选公务员的做法,打通参公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和公务员的交流渠道。四是可以根据机关层级和队伍结构需要,扩大遴选的职务层次。

2.创新遴选思路,进一步建立公务员培养选拔链

一是解决基层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增强基层机关的人才涵养功能。在编制和职数的配制上给予基层特别是边远地区适当的政策倾斜,加快出台面向基层公务员的政策,改善基层公务员职业待遇,建立基层公务员职业发展阶梯;增加上级机关公务员到基层交流的工作力度。二是多种方式相互配合,建立公务员培养选拔链。公务员培养选拔链应当针对队伍实际状况,着眼于未来五年乃至十年发展各级领导干部的战略需要,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公务员。公务员培养选拔链功能的实现,涉及培养、锻炼、选拔和使用等多个环节,应当系统谋划,统筹推进。

(三)遵循方式灵活性与标准严格性相结合的改进路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改进优秀青年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因此,改进和完善公务员公开遴选工作应坚持方式灵活性与标准严格性相结合,处理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与保障选人用人质量的关系。

1.合理统筹,推动公开遴选工作常态化

一是把握好公开遴选的适用层级和开展频度。从目前看,公务员公开遴选不应成为机关填补职位空缺的主要方式。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开展遴选工作,地市一级机关应该控制遴选工作的频率与强度,不建议县级机关开展公开遴选。合理确定公开遴选频次,各级机关遴选工作每年的开展频次不超过2次。

二是合理规划遴选职位,统筹安排不同选拔任用方式的职位比例分配。按需确定公开遴选的职位,结合下级机关队伍素质情况,合理选择,避免资格条件要求较高,下级机关公务员无人报考的情况。根据机关人员结构情况,统筹安排不同选拔任用方式的职位比例分配,机关出现的空缺职位,应在合理分析现有人员结构、工作需求基础上,结合职位级别合理选择选拔方式。

2.优化程序,增强遴选机制的科学性

一是合理设置职位的资格条件。根据遴选职位层次和特点,适应履行职位职责的要求,确定报名条件和资格,既要防止资格条件过宽,也要防止过严。根据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对年龄、学历等资格提出适当要求,努力增强其合理性。公开遴选一般职位,不应片面追求年轻化、高学历;公开遴选正职领导干部,应更加强调政治立场的坚定性和工作经历、领导经历;公开遴选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职位,应更加强调专业职称、技术专长,可根据需要扩大范围。对优秀年轻干部,可适当放宽任职年限的限制;对文化程度相对不是很高,年龄稍大,但扎根基层、经验丰富、能力实绩出众的干部,应尽可能给予参加机会。

二是优化笔试、面试技术。公开遴选笔试内容设计应当包括公共科目考试和职位业务知识(与能力)水平测试。公共科目考试,主要测试报考者的政策理论水平、调查研究能力、应变处置能力、决策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题型以案例(材料)分析为主,根据遴选职务层次的不同,分别命制试题。职位业务知识(与能力)水平测试,主要测试报考者竞争职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在面试技术上,除了结构化面试技术外,公开遴选还可以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验、角色扮演、演讲答辩、心理素质测试等新型面试技术。

三是优化考察技术。第一加强比较考察技术研究,对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工作的被考察对象进行比较考核审察;第二加强试用期考察技术研究,对考察对象与竞争职位的适应性作出再评价;第三创新量化考察技术,考察结果的定性分析转化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3.推进公开,增强公开遴选工作透明度

一是建立全面系统的信息公开制度。公开遴选除推荐署名、沟通酝酿和讨论过程等内容适度保密外,其他内容全面公开,重点做到公开遴选政策、职位空缺、任职条件和选人程序“四公开”。遴选机关应在遴选公告中明确告知是否可以解决住房、配偶工作等情况,减少下级机关公务员因预期过高、盲目报考导致的遴选失效,引导广大公务员理性报考,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增加选人用人的准确性,降低遴选成本。二是建立覆盖公开遴选全过程的公示制度。除坚持现行的考察预告公示、任前公示制度外,探索试用期工作实绩公示和奖惩情况公示等。三是建立开放的舆论沟通机制。实施公开遴选工作定期巡视、定期新闻发布制度,对好的做法、成效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不断赢得全社会的关注、支持和拥护。

问题与难点 篇7

近年来, 在机械化秋整地组织实施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 机械化秋整地的难点问题

1.农民认识不足, 秋整地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虽然大型机械秋整地技术可提高地力, 灭虫害、草害, 更好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是一项已经被证明了的成功的增产技术措施, 但农民对此还是认识不足。为了提高产量, 农民多种植晚熟品种, 存在倒地慢、拖拉的现象。由于秋整地有效作业期较短, 本应秋季整地, 不得不改在第二年春季进行, 机械秋整地的技术效果发挥不出来, 出现秋、春两季作业的现象。2010年春季低温多雨, 耕地出现明水内涝, 机车下不了地, 近50%的旱田区农民在5月初才开始进行机械整地, 过了农时种不上地, 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2.大型机具不足, 农机装备结构不够合理

受目前农机田间作业收费市场调节以及投入产出比的影响, 旱田区应用小型整地机械仍是农民的首选, 进而也影响了农民更新大型农机具的积极性, 出现小型机具多, 大中型机具少, 农机装备结构不够合理的现象。多年的实践证明, 长期使用小型轮式拖拉机组进行整地作业, 不但影响作物产量, 而且会造成土壤严重板结, 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想保证秋整地作业质量, 必须使用大中型机具来完成作业。但目前有的乡镇大中型农机具保有量严重不足, 加之大量的大中型农机具已接近报废期, 有的还在超期服役, 机具技术状态不达标, 势必影响到秋整地的质量与数量。

3.整地投入不足, 大型农机具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由于受投入产出比的影响, 农民对自家的承包田存在舍不得投入的思想。目前, 全区旱田主体采用小型根茬粉碎还田机进行灭茬复原垄作业。每公顷作业收费240~300元。如采用大型机具 (全方位深松机、液压双向翻地犁、灭茬深松起垄联合整地机等) , 农户需付作业费每公顷380~420元。受投入产出和农机田间作业市场调节影响, 导致小型根茬机在旱田整地中占主导地位。旱田多年未翻或深松的耕地约占50%。出现犁底层上移加厚、节骨草、小根蒜荒地等现象, 导致土壤板结, 不利作物根系发育和土壤有效养分的吸收。同时, 板结的土壤将难以形成很大的土壤水库来吸纳天然降水, 减轻洪灾的损失。

4.农户耕地分散, 农机具整地作业成本高

我区现有耕地面积289万亩, 农村人口60万, 人均耕地3~5亩。由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种植作物不一, 田间作业方式、方法不同, 无疑给适于大面积连片农机田间作业的我区各种农业机械充分发挥作用, 设置了难度。养机户田间作业燃油空耗加大, 增加了作业成本和资源浪费。我省连片整地作业油耗1 kg/亩左右, 现在由于耕地分散经营, 机具田间运输空耗加大, 养机户田间作业油耗一般达到1.5 kg/标亩以上。2004年以来, 我区已组建了股份制农机作业合作社52个, 配套的大型农机具在我区农业生产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装备数量较少,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可连片耕作的组织化程度较弱, 这些大型农机具的作用发挥占全区的份额有限。

5.农民资金不足, 技术指导与服务滞后

近年来, 随着物价和人员工资的不断上涨, 包括农用油料、农机配件和驾驶员工资在内的组织机械秋整地的各项费用等都在不断攀升, 县级农机田间作业的收费标准也在不断调整。目前, 秋整地机耕费已占农业生产总费用的25%~30%。同时, 秋整地时, 养机户和用机户尚未出售手中余粮, 资金看紧, 已成为影响秋整地进度的因素之一。另外, 随着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单靠销售厂家的售后服务是远远不够的, 农机新技术推广部门对养机户在新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服务上比较滞后, 影响到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新机具作用的发挥, 进而影响到秋整地的质量和数量。

6.片面追求政绩, 忽视了秋整地的科学性

搞好机械化秋整地工作, 涉及区农委、区农机局、乡镇、村、户、地块等诸多环节, 它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作为涉农部门要做好组织宣传、方案制定、现场推进、技术服务、搞好“统”的功能。但在实际工作中, 有的乡村为了迎接上级检查和突出自身工作业绩, 不顾“耕塇制”的技术要求, 出现有的路边地块连年深松、深翻, 而有的非路边地块连年利用小型根茬粉碎还田机灭茬起垄作业的不正常现象。对于路边地块, 为了抢进度, 大多是乡村组织雇用机车进行作业, 机耕费由村集体承担, 这也是目前村级新的债务形成的因素之一, 也影响了农民进行秋整地的积极性。

二、 搞好机械化秋整地的对策

1.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对秋整地的认识

各级政府和全社会要充分认识农机化的科技载体作用,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技术资源, 通过“科普之冬”等有效活动形式, 采取讲座、现场解剖机具与下发技术资料相结合等方式, 深入乡村, 宣讲机械化秋整地的整地方式、效益分析、技术要点;同时做好秋整地与春整地、大型机械与小型机械整地作业效果的对比, 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应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秋整地的增产增收效果。

2.探索统种分管, 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

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 要本着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不断探索实行统一品种, 统一连片种植, 分户管理, 统一收获, 连片机械秋整地作业的生产模式。同时, 要不断创造条件, 大力鼓励、扶持农机个体经营大户和农业生产大户, 鼓励土地流转, 适度规模经营, 引导他们走联合、股份合作的家庭农场、互助农场的发展道路。这既能发挥大型农业机械的作用, 提高机械利用效率, 降低秋整地的机耕费用, 又能解决农机化大生产与小户分散经营的矛盾。

3.调整装备结构, 提高大型机械的比例与技术状态

(1) 要加强农业装备结构调整

目前, 我区可整地机械中, 80马力以上拖拉机保有量726台, 能够一次性完成 “松、旋、起”等复式作业的农具保有量830台, 远远满足不了高科技含量秋整地对大型农业机械的要求。近年来, 国家对大型农业机械更新补贴力度不断加大, 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在有限的财力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 用于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鼓励引导农民多方筹集资金, 加大农机具更新力度, 不断提高大型农业机械的装备比例, 推进机械秋整地工作的顺利进行。

(2) 要提高可整地机具的技术状态

充分利用城乡农机修理厂点的技术力量, 搞好大型机车恢复性修理, 挖掘现有农机装备潜力, 提高可整地机具的技术状态水平, 为秋整地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3) 要加大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力度

要积极争取指标, 筹集多元投入, 组建不同经济成分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农机田间作业合作社, 强化合作社的经营管理, 达到良性运行, 确保农业生产的高质量,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 转变工作方式, 要统筹安排机械秋整地

对于秋整地工作, 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要摒弃片面追求政绩, 应付检查的思想, 要因地制宜, 按照“耕塇制”的技术要求, 树立农机科学发展观, 对本乡、本村的耕地做好科学规划, 达到科学轮耕, 为农业的增产增收服务。

三、结论

问题与难点 篇8

一、医院成本费用归集与分配的难点问题分析

虽然医院成本费用在归集与分配的具体方法的有一定的标准和尺度, 但由于医院成本项目较多且医疗服务的特殊性, 笔者在实际工作遇到了以下一些难点问题。

(一) 关于管理费用的核算问题

在众多的医疗成本项目核算中, 管理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是一个难点。首先, 管理费用包括的内容繁多, 如何进行科学的分类就是一大难题。有的医院管理费用仅指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关费用开支, 有的医院的管理费用指为医院管理所发生的所有费用。对管理费用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就是医院管理者所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其次, 由于管理费用所包括的内容复杂, 管理费用的核算方法多样, 在院级会计核算中, 有的管理费用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 但是有些管理费用数额较大, 且受益期较长, 是否可以当期在受益期内分摊?在科室统计核算中, 管理费用如何分摊更合理?在测算诊次、床日或项目成本时, 又该如何分摊?再次, 关于管理费用的控制, 采用哪种方法更有效?如何进行管理费用的全程控制?这此都是值探讨的问题。

(二) 关于特殊科室的核算问题

临床和医技科室是直接向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单位, 其科室收入、成本相对比较容易确定, 核算基础较好。但也有一些特殊科室, 如手术室、血管造影室等, 这些科室多是通过与其他科室合作向病人提供医疗服务, 因此与其他科室的收入、成本不易分清;或是由于科室自身工作的特殊性, 如有自采血功能输血科等, 这些科室是科室核算的难点;如手术室, 由于手术收入是手术室和做手术的临床科室共同创造的, 这部份收入如何在手术室和临床科室之间分摊?手术室的成本又如何分摊计算?有的医院提出按手术次数在临床科室和手术室之间分摊成本, 但工作量太大, 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于手术室的效益如何评估?又如有的医院输血科, 除了外购血以外, 还可自采血, 即有血液加工生产的功能, 这种输血收入与输血成本如何界定更科学?是否可以采用加工企业的核算方法进行核算?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摸索经验, 寻找出一套科学合理而又可操作性强的方法。

二、医院成本费用核算的完善思路

为了使成本核算既能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又能适应微观经营管理的要求, 充分发挥成本核算的作用, 对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必须进行改革。这里, 笔者从成本核算与医院管理、成本管理相结合的角度出发, 尝试提出一些成本核算的改革思路。

(一) 将成本核算与成本目标管理结合起来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逐渐推行, 为适应医院推行院内经济责任制的需要, 必须通过加强成本控制, 将成本核算与成本目标管理相结合。传统的医院成本核算方法重在事后的综合反映, 成本核算时间与成本形成时间脱节, 不能及时揭示成本差异。随着成本目标管理的推行, 成本核算的着重点必须从事后核算转移到事前、事中控制上, 以充分发挥成本核算在降低成本费用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并根据成本目标管理的要求, 在那些具备条件的医院, 实行目标成本会计。这种成本会计, 要求健全各种消耗定额, 制定计划价格, 编制费用预算和各种服务项目的目标成本 (标准成本、定额成本) , 作为控制成本的依据:在医院经营过程中发生费用时, 要及时组织成本差异的核算, 并分析成本差异的原因, 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成本, 实行成本预防性管理;在这种成本会计制度下, 医院及其各部门的实际成本是由目标成本和成本差异组成的。

(二) 把成本核算与医院经济责任制结合起来

医院必须加强成本核算, 改革过去那种在成本责任上“大锅饭”式的医院成本核算制度, 实行责任成本核算, 把成本核算的着重点从单纯计算医院总成本转移到计算各责任单位的成本费用上, 以确定责任单位的工作成绩和经济效果, 否则院内经济责任制就会失去科学的管理基础二一这就要求医院及院内各部门要按经营组织形式、成本费用开支的权力和责任, 确定成本责任层次, 建立成本责任单位, 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责任成本体系:在实行目标成本会计的基础上, 将医院的费用和服务项目成本的预算, 分解落实到各责任单位, 形成责任成本预算, 使各责任单位明确各自的目标成本和应该完成的任务;各责任单位领用材料, 互相提供医疗服务或劳务, 应根据责任分清的原则, 按标准成本计算并入账, 以便正确核算和考核各责任单位经营成果:在成本计划的执行过程中, 应按成本责任归属来记录、计算、归集、报告各种成本差异, 使成本资料不仅能说明成本超降的原因, 而且能直接回答成本的超降是与哪些责任单位的服务与劳务质量有关。这就为正确评价和考核各责任单位的工作成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做到奖惩有据, 赏罚合理, 从而开创人人关心降低成本费用、千方百计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新局面。

(三) 医疗部门成本与服务项目成本应分开核算

在医院成本核算改革中, 应将医疗部门成本与服务项目成本严格地区分, 使成本核算适应成本预测、决策和分析的需要。医疗部门成本是医院各医疗业务部门的直接成本, 而服务项目成本是无业务收入的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后勤部门的管理费用和服务保障部门的辅助费用二一这些支出对医院而言是一种间接成本。医疗部门成本与服务项目成本一般是属于医院不同的成本性态。前者与医院收入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 即取决于就诊病人的数量并直接表现为正比关系:后者在一定范围内同医院收入数量增减无关, 与使用部门和业务部门成比例关系。由于两者成本性态不同, 成本控制方式也不一样, 在成本会计上理应将医疗部门成本与服务项目成本区分开来, 并对它们采取不同的核算方式, 尽量减少无效的工作量, 为医院改善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有用的信息。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管理职能的作用, 适应成本预测、决策和分析的需要, 以满足医院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总之, 医疗成本核算是卫生经济管理的基本工作, 是基础工程, 只有认真地、规范地搞好医疗成本核算, 医院的服务、管理、建设才能建立在扎扎实实、科学合理的基础上, 才能从糊涂账成明白账。可以说, 没有医疗成本核算工作, 就没有医院经济管理工作可言, 医疗成本核算和经济管理工作也已经上升为直接关系医院兴衰成败的根本因素。

参考文献

[1]、高介惠, 医院实用医疗成本管理[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秦银河, 医院经济管理[M],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

问题与难点 篇9

1 公路工程前期工作难点分析

1.1 技术标准和规模

对于公路建设工程来说, 所谓的技术标准就是指工程的可行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道路建设网络也越来越发达, 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交通运输行业的高效发展。不同等级的公路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进行。但是, 有些交通预测工作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 公路建设工程的技术标准和规模就很难预测。现如今, 公路建设工程往往需要全方位地考虑到经济因素和环保因素, 如果公路建设工作达不到标准, 就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发展。现如今, 城乡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在公路建设工作中提出可行的方案至关重要, 也逐渐成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2 公路线位和城市规划工作的衔接

城市化建设工作在稳步推进, 土地资源越来越成为紧缺资源的一种。城乡一体化趋势也比较明显, 公路线位的设定和城市规划工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从公路建设工程本身来看, 其属于典型的线性工程, 因此, 对工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不仅如此, 涉及面也相对较广, 尤其是市区里的公路建设, 会涉及到地下的各种管道设备, 难度较大。因此, 公路线位的选择很容易受到城建工作的影响。另外, 在公路建设工程中, 人们的预期目标不同, 有些人认为道路桥梁的跨径要越大越好, 桥梁越高越好, 但是, 这些都是以降低路基为基础, 可见, 在城市规划的背景下进行公路建设工作, 难度相对较大, 工程造价也相对较高。

1.3 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修缮公路政策一直都深入人心, 自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在参与公共事务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有些公路建设工作在落实的过程中往往会对人们的眼前利益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会受到人们的反对。如果政府部门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 就会造成严重地社会问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邻避效应。由于公路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如果工程方案达不到科学性, 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高效进行。

1.4 公路建设的前期工作和各项报告存在冲突

国家在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审批的过程中, 如果程序控制工作不科学, 就会严重地影响到公路建设用地, 环境评估以及资金投入等工作。在公路工程建设前期, 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报告, 将工程中涉及到的相关事宜列入其中, 等待相关部门的审批。但是, 由于报告的可行性和预审材料之间的深度不同意, 涉及到其他方面的问题, 因此, 操作难度也相对较大。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环境评估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 环境评估报告需要通过各级管理部门的评审。有些道路建设工程为了蒙混过关, 从形式上制定了相关的报告,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却没有按照报告的内容进行, 严重地影响到公路建设工程的规范性。所以说, 公路前期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 重点和难点相对较多。

2 公路工程前期工作难点问题的对策分析

2.1 深化规划工作, 严格变更程序

现如今, 我国的城市建设工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都处于社会起步阶段, 和国家的相关标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城市规划工作和公路建设工作之间应该达到一定的协调性。也就是说, 在实际的规划工作进行的过程中, 公路建设部门应该听取各方意见, 提升规划的可行性, 保证公路建设的质量。

另外, 从客观上讲, 规划是动态变化的, 而规划变动牵一发而动全身, 为保证规划的协调和统一, 必须严格规划变更程序, 形成规划修改联动机制, 充分评估局部规划变更对全局及其他专项规划实施的影响和相关补救措施, 相关规划变动也应及时公布。

2.2 加大投入, 及早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前期工作目前仍相对薄弱, 必须加强前期工作, 及早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当前, 我国仍处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 应抓住历史发展机遇, 建议在做好现有交通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同时,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公路网规划、城市现状及发展要求, 尽快研究建立起一批新的交通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储备项目, 研究确定建设序列。同时, 建议加强前期工作队伍建设, 加大前期投入力度, 适当提前启动前期工作, 确保每个项目有2~3年的前期工作时间, 保证前期工作深度。另外, 根据当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 应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拓宽筹资渠道, 保障工程建设资金, 避免因资本金筹措方案或银行贷款承诺函的不落实而影响项目前期进程, 贻误交通发展机遇。

2.3 依托规范, 扎实工作, 确保前期工作质量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实现交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 继续深化前期工作深度。在编制预可行性、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前, 应根据规划, 针对每个项目, 认真开展调查, 结合当地宏观及微观环境, 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标准与规模。报告的编制须严格执行国家及行业规范的要求, 充分研究各种方案的可行性, 加强方案比选, 细化方案利弊, 为决策提供依据, 在确保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千方百计降低工程造价,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在前期工作进程中应广泛征求地方及相关部门意见, 引导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深入研究, 力求达成广泛共识, 拿到书面确认意见, 避免因经办人员更迭而造成意见的变化。各项专题的编制应紧紧贴合最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专题方案的提出既要符合各项规范的要求, 也要充分考虑今后工程实施的可行性。

3 结论

建设项目前期工作, 作为项目投资决策的前提和依据, 是基本建设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 前期工作质量的优劣, 直接影响工程方案的合理性, 以及工程的投资、工期和效益, 关系到建设项目的成败。做好交通建设项目前期工作, 既是实现交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和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刘定清, 吴鸿.浅谈广西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要点[J].西部交通科技, 2014 (9) .

[2]孙世昌.浅析公路前期工作基本程序及把握重点[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21) .

[3]张卫兵.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问题探讨[J].西部交通科技, 2014 (4) .

[4]任小虎.关于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的思考[J].公路与汽运, 2013 (6) .

问题与难点 篇10

我国从2007年决定全面完善退耕还林相关规定, 意味着我国进入了后退耕还林的阶段。为了进一步巩固第一阶段的成果, 新时期下的退耕补贴时间相应增长, 生态林的补贴时间在原定基础上延长8年, 经济林的补贴时间延长5年。然而, 当前, 后退耕还林时期生态补偿仍存在很多难点与问题, 以下简要进行论述。

2 后退耕还林时期生态补偿的难点

2.1 权利存在许多禁锢

(1) 林木的开采获益权。在我国《森林法》中指出:防护林及特殊林只可以进行培养及更新开采。相关退耕还林制度中提出:在保证生态功能不遭受损坏的基础上, 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 退耕人员可以对其所属的树木进行开采。其中重点我们应关注到前提是不损坏生态功能, 但是这个定义十分模糊, 就造成了很多退耕人员无法对自己的树木进行开采收益。另外, 相关规定禁锢了农户开采树木的数量及时间, 导致退耕人员想要获取收益十分遥远且有限。这是因为部分生态林的成长时间最少也要十几年, 最多甚至要等到几十年方可开采, 且将来的获益也无法预测。林权转变以后, 政府对于人员个人开采林木制度有所缓解, 农民居住周边的个人树木开采已无需相应审批, 但是, 如果以建筑原料或商品等形式大量开采树木仍需相关部门批复方可实施。从预防农业人员由于个人经济利益损毁生态的方向看来, 严格的树木砍伐制度很重要, 但是从农业人员的经济收益方面看来, 相应的制度严重禁锢了农业人员的权利。退耕人员在自己林木上收获利益的困难度极高。

(2) 生态补偿的收益权。退耕还林制度并没有清晰指出农户在粮款到达期限以后可否继续享有相应的补偿权利。根据调查得出, 退耕区域大多包含产权不明的情况。一些地区退耕的土地归属集体拥有;一些地区不允许退耕人员开展林下种植, 变相地收地。退耕还林制度虽然从理论层面上规定了实行退耕人员所享有的权益, 但是由于采伐及补偿的禁锢, 缩减了农业用户在林木方面的收益, 降低了农户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也无法发挥相应的作用。

2.2 界定受益及受损主体时的困难

森林资源, 作为一种共同的产品, 其包含的非排他性质导致都能够获得生态产品供给的服务及任意使用, 从而造成资源的损坏情况。由于界定受益及受损主体时十分困难, 因此, 想要让受益人员向受损人员进行补偿也很难实施。当前, 唯有让政府进行支付处理。另外, 生态资源的公共性能导致其在市场经济中缺少定位, 不能进行交易, 从而造成了生态补偿的主体形式单一、标准较低。因此, 我国当前退耕还林工作仍是以政府作为生态补偿的首要供给者, 补偿的资金渠道单一, 市场能力较弱, 补贴能力较差, 更不用说激励造林人员了。

2.3 创建利益评定制度的困难

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及劳力, 但是, 对退耕还林收获的成果还有很多争议。总体分析, 就是还没有创建一套利益综合评定制度。现今, 很多专家都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利益评定制度可以仿照水土保值的利益评定相关内容。其核心思想就是综合评估及生态价值化。综合评估是以综合利益为核心, 以生态利益、社会利益及经济利益等作为内容并创建标准实施评定。生态价值化是现今国际上生态学及生态经济两方面的重点, 其把生态功能以货币方式进行计算。这两种评定观念就是当前我国进行利益评定的主要方式。

3 后退耕还林时期生态补偿的问题

3.1 补偿制度未能很好适应当前情况

我国各省间的社会条件、自然经济等都存在不同, 退耕用地的质量也各式各样。不同范围中森林的功效也有区别, 如果退耕采用统一模式, 一样的制度, 尽管在形式上保持一致, 便于管理与操作, 透明度也较高, 但是补偿制度的创建显然缺少客观性及科学性, 进而容易造成一些地区生态补偿不足或一些地区生态补偿过多等问题, 对生态补偿的公平性带来影响。这样, 不但降低了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 同时还导致农民补偿收益不足, 削弱退耕还林积极性, 严重的甚至为整体退耕还林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

3.2 补偿金额未达到农民退耕还林的满意度

当前第二个周期补偿制度中长江周边及南方区域退耕还林的补偿金额为每亩地125元, 黄河周边及北方区域退耕还林的补偿金额为每亩地90元, 这同种植粮食作物获取利益相比极低, 从而削弱了农民对退耕还林的满意度。退耕还林中生态补偿的金额应大于种植农作物的收益, 这样才可以保证退耕人员的收入不出现降低, 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利用鼓励退耕人员的方法才能够实现生态保护的目的。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第二个周期生态补贴实施, 很多地区的生态补偿金额出现了减半情况, 进而导致农民对其满意度下降。

3.3 补偿时间缺少地域性的区别

随着新一轮生态补偿的进行, 怎样确保农业用户不复耕, 维持当前状态的问题很令人困扰。一些寒冷区域的农民对退耕还林的情况极为抵触。这是由于生态环境造成农民十分贫穷, 两轮生态补偿过后, 种植的树木仍没有成才, 就更不用说为用户创造经济收益。不同区域的退耕还林情况不同, 补贴却相同, 就造成了活动进行不顺利, 获取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如果退耕的农户无法解决温饱等问题, 那么就可能毁林复耕。所以, 国家应对补偿金额做出适当的调整, 根据地域情况保证退耕农户的基本收益。

4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 退耕还林工作也将逐步深入, 其中包含的问题及难点都应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重点关注, 并制定相应的处理办法, 确保退耕还林工作的全面展开, 保证生态环境健康、和谐发展。因此, 对后退耕还林时期生态补偿的难点与问题进行探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值得深入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庞淼.后退耕还林时期生态补偿的难点与问题探析[J].社会科学研究, 2012 (5) .

问题引领探究合作突破难点 篇11

[小组合作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用1格代表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小组合作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能依据数据的大小正确选择1格代表多少个单位的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统计生活中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合作学习设计理念]

1.课从哪里来?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地经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如能用文字、表格、象形统计图来呈现收集到的数据。还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做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如看统计表能找到表中的极大值和极小值,会结合问题情境分析极值背后蕴含的信息。

2.课到哪里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性和层次性。本课在安排在学生学习了以1格代表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后,通过呈现,随着统计的数据增大,还用1格当1个单位,就不适合了,产生问题冲突,显示出以1当2的必要性和简捷性。为今后学习以1当5、以1当10、以1当多、横式、复式等更复杂条形统计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要怎样学?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统计教学设计要反映统计的社会需要,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

1.设计适合小组合作的数学问题和任务。诸多的研究表明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和任务应来源于学生身边,要稍复杂、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于是在本课中教学中,我用心设计了2个合作学习的任务。

任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播放孩子在学校食堂吃早点画面。

师:“学校食堂准备了几种早点:牛奶、豆浆、粥。食堂厨师要想很快调查统计我们班同学们对不同早点喜欢程度要怎么办?”

任务二:

从两个统计图中任选一个图把统计表中的数据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制统计图。(预设学生有的选1格表示1个单位的统计图,有的选1格表示2个单位的统计图。)

四人小组讨论哪个统计图表示的数据更适合。为什么?

2. 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

任务一合作情况分析:如果设计让学生以2到4人小组合作收集全班几十人的数据。要确保只用几分钟就能完成任务,显然这是不可能。那么用怎样的方式才能又快又准的收集到数据呢?针对这一问题,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需求,灵活建设合作小组。把全班分4个大组合作收集数据。具体操作是4个大组的组员都是面向黑板式坐着。通过分4个大组合作,不仅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经历繁杂数据收集过程,还为后继内容学习扫清障碍,节省时间。

任务二合作情况分析:“哪个条形统计图表示较大数据更合适”这个任务,有的孩子会认为一格代表1个人合适,有的孩子可能会认为一格代表2人更合适。还有的孩子会有疑惑一格代表3人或6人行不行。如果分2人一组合作交流可能会出现有的2人想法一样,无法形成思维碰撞火花,引发争辩。无法让真正体会到两种统计表的优劣,达不到学习效果。基于以上考虑,我遵循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四个不同层次的学生。

3.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过程中,教师走入各个学习小组巡视、倾听、建议。抓住生成资源,适时点拔与指导,突破重难点。尤其关注边缘学生的是否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当中。

4.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后,指名两个小组的汇报员到展台汇报学习成果。教师要多应用激励性语评价,适当应用评分法、评星法。当学生在老师示范引领下,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自评或他评时,可采用生生互评。

[小组合作学习引发的思考]

值得肯定的方面:1.本节课是一节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课。课能重视学生合作与交流。学生能认真倾听小组同学的发言。在课堂上各抒已见,敢想,敢说,敢问,并且还能对别人的展示做出合理评价。2.重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研究数学,经历数学。数学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得到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3.第一次合作任务的设置,处处体现出小组合作对数学研究的重要性,使学生亲身感受了一个人只有一双手和一双眼睛,对于较繁杂的研究是不够用的。全班同学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好调查收集数据的任务。

问题与难点 篇12

一平翘舌音声母的发音和辨正

(一)平翘舌声母的发音

我们黑龙江人习惯上把舌尖前音声母z、c、s叫做“平舌音声母”,把舌尖后音声母zh、ch、sh叫做“翘舌音声母”,这种叫法虽不够专业,却非常形象和生动。平舌音声母z、c、s的发音位置是舌尖接触或接近上齿背(上牙齿的背面),如“藏族(zàng zú)”、“从此(cóng cǐ)”、“诉讼(sùsòng)”;翘舌音声母zh、ch、sh的发音位置是舌尖翘起用其后部接触或接近硬腭前部(上牙床上面有“棱”的地方),如“正直(zhèng zhí)”、“长城(cháng chéng)”、“神圣(shén shèng)”。

(二)平翘舌音声母的辨正

黑龙江人绝大多数都是能够读出平舌音和翘舌音的,难点就在于哪些字是平舌的,哪些字是翘舌的常因分辨不清而读错。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来帮助记忆:

1记少余多。

据统计,在现行汉字中,平舌音声母字约占平翘舌音声母字总量的三分之一。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只去记忆数量较少的平舌音声母字,其它的就可以推知为翘舌音了。实践证明记少余多的方法是有效而可行的。

2利用形声字的声旁类推。

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形旁,形旁表示字的意义类属;二是声旁,声旁表示字的读音。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形声字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字是平舌音的,那么以它作为声旁构成的形声字也常常是平舌音的;一个字是翘舌音的,那么以它作为声旁构成的形声字也常常是翘舌音的。如“子”是平舌音字,以“子”作为声旁的“字”、“仔”、“籽”、“孜”也都是平舌音的。据此,我们只需记住作声旁的字是平舌音的或是翘舌音的,就可以推知以它作声旁的字是平舌音字还是翘舌音字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只能类推出绝大部分,而不能推出全部,如“叟”是平舌音字,以它作为声旁的“艘”、“搜”、“馊”、“嗖”是平舌音字,而“瘦”却是翘舌音字。

3进行平翘音字集中训练和绕口令训练。

我们可以把平翘舌音声母字集中在一起练读,如“出租车”,“人是自然之子”;还可以把平翘舌音声母字编成绕口令进行训练,如“三山撑四水,四水绕三山,三山四水春常在,四水三山四时春”。这样做不仅可以在游戏般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与记忆,还能锻炼我们的发音器官,尤其是舌头灵活度的训练。

二声调辨正的补充

黑龙江方言的声调同普通话的声调相比较,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调类相混,二是调值不到位。这两方面的问题在《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南》一书中已有非常好的论述和练习,本文仅就声调辨正问题补充两点。

(一)关于上声

上声的调值是214,其整个发音过程的音高变化为先降后升,是普通话四个调类中唯一的曲折调,也是我们黑龙江人经常读不好的一个调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单音节上声字读半上。

在测试中,我们发现很多应试者在读单音节上声字时读半上,也就是只降不升,丢失了上声特有曲折调色彩。

2双音节词语末尾的上声字读半上。

上声音节在双音节词语末尾时要读原调(214),但很多应试者在这种情况下也都读成了半上(21)。

3在这里我们还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上声音节在轻声音节前,要按习惯或读阳平或读半上;如“主(读阳平)意”、“奶(读半上)奶”。

上声的基本调值为214,但现在几乎没有人把上声的后半段读得那么高了,但我们觉得上声曲折调的基本特征还是应该读出来的,不读214,起码也要读成211。

(二)要保持声调音高的相对一致性

声调的变化主要是音高的变化,并且这种音高变化是相对的,即我们以任何一种音高为起点,都可以读出四声的变化,并且不会影响其意义的表达。需要注意的是:在朗读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的时候,第一个音节读出后整个词语的音高即已确定,后面音节的音高要比照前一个音节的音高来变化,保持音节和音节之间音高的相对一致性。如:“黑龙江”一词,“黑”的调值是55(高平调),“龙”的调值是35(中升调),发音时“龙”的音高就应比“黑”的音高从中度起再上扬到“黑”的音高,“江”的调值是55,这样“江”的音高就应和“黑”的音高保持一致。而黑龙江人在读这一词语时,往往会读成55、24、11,形成一个词语的朗读前面音高后面音低的情况,这也是我们学习普通话时应该注意的难点问题。

三语气词“啊”的变读

黑龙江省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第三个测试项是“朗读作品”。在测试中我们发现很多应试者不会读短文中的语气词“啊”。其实关于语气词“啊”的变读,我们只要把握以下两个要点就可以了。

(一)语气词“啊”变读的语言环境

“啊”单独念“ā”,用在句首时词性为叹词。作为叹词的“啊”,口语中有明显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标点符号把“啊”和后面的语言成分断开。作为叹词的“啊”有四种读法:

1. 读阴平调表惊异或赞叹,如“啊(ā),庄稼长得可真好!”

2. 读阳平调表追问,如“啊(á),你说什么?”

3. 读上声调表惊疑,如“啊(ǎ),这是怎么回事?”

4. 读去声表应诺或赞叹,如“啊(à),多么壮丽的河山!”

“啊”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用在句末表陈述、疑问、祈使或感叹。用在句中或句末的“啊”词性为语气词,口语中要读为轻声,并且读音会发生变化。例如:

“雪花飘啊(wa)飘。”

“多么蓝的天啊(na)!”

(二)语气词“啊”的变读规律

作为语气词的“啊”,由于受到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读音会发生种种变化。这种种变化都是在a前增加一个音素。其变读规律有二:一是a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与a不能相拼时,a读成ya,例如“花啊(ya)”“多啊(ya)”“饿啊(ya)”“夜啊(ya)”“鱼啊!(ya)”;二是a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与a可以相拼时,则读成拼合后的读音,例如“来啊(ya)”“住啊(wa)”“人啊(na)”“唱啊(nga)”“事啊!(ra)”等。

四《普通话常用词语表·表二》中比较生僻的字词

黑龙江省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第一测试项是“读单音节字词100个”,第二测试项是“读双音节词语50个”,命题范围均出自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南中的常用词语表。常用词语表的表一含字词7220个,表二含字词10137个。从难度上看,表一中所含词语的难度不大,而表二中所含的词语难度大一些,有些还是比较生僻的,如“安瓿”、“鼻衄”、“褫夺”等,需要我们多下些功夫去识记。

五应掌握一定量的多音多义字

多音多义字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每一读音又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字。例如“缝”字,表示“用针线连缀”义时读“féng”,表示“空隙、裂开或自然露出的窄长口子”义时读“fèng”。

上一篇:肛周湿疹下一篇: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