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难点(精选12篇)
课程难点 篇1
管理会计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 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 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分析整合, 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工。其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其雏形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 正式形成和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20世纪7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 最终与传统财务会计相分离, 从而形成现代会计两大分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分离也是现代会计的形成标志。
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 总论, 介绍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管理会计的对象、方法、基本特性、职能、作用等; (2) 本量利分析和变动成本法; (3) 决策与计划的基本内容, 包括预测的基本方法、短期经营决策、对内长期投资决策等内容; (4) 执行会计的主要内容, 包括全面预算体系、责任会计、标准成本制度系统等。
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 由于该课程跨越现代管理学和会计学两个学科领域, 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相关基础知识, 为此该课程的先修课程应该有:基础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财务管理等。管理会计课程更加侧重企业的内部管理和考评, 所以有些知识与传统会计的分析角度不同, 目的主要是满足不同的利益主体和企业管理的需要, 但由此形成的不同理论知识在学生先入为主的模式下形成了教学难点, 据本人近些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1、学生对成本的性态分类不理解
在学习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时, 对成本费用的分类往往是按照经济用途或经济性质分类的, 最终体现的是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 而管理会计中的性态分类主要是考虑成本总额与业务量的关系, 即企业成本费用的发生与企业的生产能力挂钩, 一说到性态, 学生就觉得很抽象, 再具体到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理解上很难一步到位。
2、变动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学生觉得不对
成本会计中讲述的产品成本的构成是由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部分构成, 即这三部分全部计入产品成本, 俗称全部成本法;管理会计中成本的构成是由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构成, 产品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 而固定制造费用则视同期间费用处理, 对此学生总觉得产品成本缺一部分, 不完整。
3、本量利分析中利润的计算过程学生难理解
传统会计的利润计算利润 = 收入 - 成本费用
管理会计的利润计算利润 = 收入 - 变动成本 - 固定成本
关于上述公式的计算中, 很多学生对于传统的成本费用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很难理解, 并且由此形成的边际贡献就更觉得抽象, 在此很多学生直接将边际贡献等价于利润, 这是错误的。
4、短期经营决策分析中机会成本的理解和应用不到位
机会成本是指从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而放弃次优方案所丧失的利益或牺牲的代价, 从概念上解释大部分学生能明白, 但一到具体分析方案是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考虑什么时候不用考虑了。
二、对应的指导方法
根据以上总结的学生们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日常教学总我采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 以便学生能更快更好的掌握管理会计课程的内容。
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进行有效项目内容对比从而理解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项目1:会计主体, 管理会计为各层次责任单位;财务会计为企业;项目2:具体工作目标, 管理会计为对内, 财务会计为对外;项目3:基本职能为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财务会计为核算、监督;项目4:工作依据, 管理会计为具有指导性质的管理会计假设和原则;财务会计为公认会计原则;项目5:方法及程序, 管理会计为方法多样, 程序不固定;财务会计:方法稳定, 程序固定;项目6:信息时间特征, 管理会计为过去、现在、未来;财务会计为历史信息;项目7:体系完善程度, 管理会计为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财务会计为较完善。项目8:观念取向, 管理会计为不仅看重结果更注重管理过程本身;财务会计为集中在如何真实准确的反映而不重视过程和结果对企业的影响。
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区别:项目1:应用的前提条件, 管理会计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成本会计以成本按用途分类为基础;项目2:成本划分的类别, 管理会计: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成本会计:生产成本、非生产成本;项目3:产品成本包括的内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成本会计: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项目4:期间成本包括的内容:管理会计:变动非生产成本:变动销售费用、变动管理费用;固定成本、固定销售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固定管理费用;成本会计销售费用、管理费用。
2、对于成本新的分类标准 (性态分类)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解释, 例如生产中耗费的材料和人工必然和产品的产量有关联, 因为生产产品越多耗材也就越多付出的人工成本也就越高, 这种随业务量变化成正比例变化的成本就称为变动成本;相反与业务量无关不受业务量影响, 保持不变的成本就是固定成本, 例如, 在一定时期机器设备提取的折旧 (平均年限法下) , 不管本期生产多少产品各期的折旧额是相等的。总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就必须多结合实际案例, 让学生觉得能看得见摸得着, 就不会再感觉那么抽象难懂了。
3、对于短期决策方案设计中相关成本的设计到底需不需要机会成本按业务类型进行总结如下:
(1) 利用剩余生产能力研发新产品的决策。若只是互斥方案选择, 不影响原来老产品的生产无需考虑机会成本, 只需要比较各方案损益大小即可;若影响到原来老产品的生产则由此造成的损失为被选方案的机会成本。
(2) 自制半成品是进一步加工还是直接出售的决策。若生产能力能移作他用则丧失的租金为机会成本;若不能移作他用加工与否则无需考虑机会成本。
(3) 亏损产品是停产还是继续加工的决策。无论停产后是否移作他用均通过利润指标分析, 无需考虑机会成本。
(4) 零部件是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若外购后剩下的生产力能移作他用则为自制的机会成本, 否则无需考虑。
摘要: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的一大分支, 而管理会计课程则是该分支中的核心课程之一, 由于管理会计对于企业管理和会计信息的分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作为重点, 但由于学生受传统会计知识的影响在该课程具体知识掌握上就出现了许多难点, 本文主要从该课程授课中出现的难点进行了研究分析, 并给出了一些学习指导方法。
关键词:管理会计内容,地位,教授中的难点,学习指导方法
参考文献
[1]潘飞.管理会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2][美]威廉·罗奇.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案例[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3]杨文杰, 朱学军.管理会计[M].清华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课程难点 篇2
邓小平理论课程重难点辅导七
邓小平理论课程重难点辅导七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1)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6)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健全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2.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法是什么?
(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3)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必须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心,它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而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
4.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答题要点:
(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2)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3)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民主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总之,民主同社会主义不可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民主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理论的核心内
5.试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答题要点:
(1)从历史发展看,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2)从法治和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七章 综合习题练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民通过()的政权组织形式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A.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
A.工农民主专政
B.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C.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3.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A.根本前提
B.根本目的 C.根本手段
4.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组建工作是按(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的规定进行的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进行的 C.《共同纲领》的精神进行的
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
A.民主制
B.民主集中制
C.集中制
6.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
A.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
B.政治制度发展的积极成果
C.政治思想发展的积极成果
7.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的()。
A.实现手段
B.基本保证
C.根本目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8.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
A.稳定
B.发展经济
C.改革开放
9.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
A.思想领导
B.组织领导
C.政治领导
10.“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
A.政治基础
B.主要途经
C.基本方针
参考答案:
1.A
2.C
3.A
4.C
5.B
6.A
7.B
8.A
9.C
10.C
二、简答题
1.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法是什么?
(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3)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必须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心,它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而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答题要点:
(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2)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3)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民主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总之,民主同社会主义不可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民主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是邓小平社会主
2.试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答题要点:
(1)从历史发展看,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2)从法治和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精心收集
课程难点 篇3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说:“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这里本人将从人的资源因素和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这两个方面谈谈教学实践中如何开发隐性课程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生生差异产生的动态资源
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如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差异,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的差异,学习动机、态度的差异等等。这些差异我们教师应承认并尊重它,把它作为一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帮助我们解决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的一个片段:
请学生在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对情节的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整合相关的信息,形成你对杨志的初步印象,并思考: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武艺高强,精明能干,且又有过失陷花石纲的惨痛教训,这一次押送生辰纲他更是如此谨慎行事,精心安排。为何最后还是失败。
这一问学生立即活跃起来,纷纷起来表达各自的观点。
有学生认为这是杨志没有得力的助手。军将们不但没有什么谋略而且还怕吃苦受累,更不会领会他们主将的意图,从而导致失败。有学生认为杨志权力受到牵制导致失败。老都管与杨志虽同路而不同心,非但不能帮助其行事,反而站在另一边,这样牵制了杨志的权力,使得杨志作为主将却无法行驶主将的权力,其权威性受到削弱。有学生认为团队矛盾导致失败。这个团队各自为政,内部不和,这给对手可乘之机……
学生各抒己见,谁都无法说服对方,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这时教师无需给出一个“标准而唯一”的答案,而是要求学生继续研读文本,讨论大家的发言,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观点。在这里教师充分挖掘,共享差异性的动态资源,使得课堂形成了一个互助学习、共享资源的氛围。在活动中他们取长补短、互相影响,共同实现跨越式发展。学生在差异性的动态资源中生成智慧,解决课堂的重难点。
二、对比设疑生成动态性资源
在充满了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神入化地驾驭教学进程的教学行为,往往表现在巧妙、及时地捕捉某些瞬间的行为或细节,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引导,从而化腐朽为神奇、化平淡为精彩。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执教周敦颐的《爱莲说》时的一个片段:
师:作者列举了哪些花?作者认为世人最爱什么花?为什么爱它?作者爱什么?为什么?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交流,最后教师引入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入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对比两位作者写荷花的差异。
师:(引出问题)作者似乎少写了一点什么呢?教师同时在“碧”“红”二字下面加点以作提示。学生一下子明白了答案:少写了颜色。教师继续追问:是周敦颐忘记了写还是故意不写。
生:“非君子”注重外表;作者写的是“白莲”,所以没有写颜色……
师:再读课文,思考是作者忘了写还是故意不写,为何如此鲜明的色彩作者却一字未提。
生:周敦颐喜欢朴素;作者为了突出莲的品质不是色彩鲜美。
师:那么作者的这几句话突出莲的什么品质?生……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由浅入深,渐入佳境,抓住作者忽略了“色”是本意还是故意这个细节,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在对比设疑中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阅读体验。
这个案列中教师的对比设疑,深度挖掘了文本以外的隐性资源,营造了适合于学生“内在条件”的“外部环境”,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进入最佳状态。
三、学生错误生成的动态资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每个学生思考问题时常会有其局限性,这是与其成长背景、已有经验、思维水平、认知特点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回答问题关注的是正确答案,这样就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阻碍了学生迈向“对”的脚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侧重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有效把握学生的每一次回答(正确的或者错误的),使得课堂出现“难以预约的精彩”。
下面列举一位教师在《枣核》公开课上的一个片段:
师引入: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朋友身居美国物质上有好的生活条件,精神上有家乡味的后花园寄托思乡情思,他满意了吗?文中怎么说的(生读出来)(“可是我心头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他为何还要枣核?(师提示:枣核从哪里来,那些又来自哪里)
生:寄托他的思乡之情
师:他的后花园的一切不可以寄托吗?也可以的啊,为何朋友非要这几颗枣核呢?这几颗枣核和后花园的一切有何根本不同之处,从文章寻找依据。
生:那些都从美国旧金山买的,而枣核是来自自己的故乡……
师结:朋友的后花园有家乡味,也仅仅是那么点味道而已,毕竟那一切都不是来自自己的家乡,只有枣核来自故乡、故土。
……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对学生第一次不准确的回答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运用学生的答案又设置了一个问题“他的后花园的一切不可以寄托吗?也可以的啊,为何朋友非要这几颗枣核呢?”使得学生将文本读透,明白了这几颗枣核的真正内涵,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课堂教学中的隐性资源还有很多,比如作家的经历生平,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环境,与作品间接相关的新闻、视频等,这都需要我们平时在教学实践中有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意识,善于利用,勇于挖掘。从某种意义上说,捕捉和巧用生成性资源,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和智慧的重要体现。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难点与对策探索 篇4
关键词:中高职院校,课程衔接,职业教育
相对于中职教育, 高职教育涉及的层次更高, 课程的难度与深度进一步得到强化, 如能够合理巧妙地将中职教育课程与高职教育课程衔接在一起, 就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继而应用于实践, 某种意义上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发展。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难点
所谓的难点就是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对中高职课程衔接难点进行研究, 有利于帮助中高职院校更好地实现课程衔接, 继而达到培养与经济市场发展需求相适应人才的教育目标。
(一) 中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存在差异。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们对教育的重视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教育。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为了满足社会大众对教育的需求, 学校扩招逐渐演变成一种常态, 中高职院校生源数量不断增长。目前, 中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构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高考生, 一种是对口生。由于他们之前接受的培养方式和教育程度不尽相同, 加之其个体特征表现不一, 导致他们所表现出的素质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此, 最终导致中职院校生源结构趋向复杂化, 从而影响了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不同教育背景下成长的学生对课程的要求有所不同, 这种客观事实的存在, 对中高职课程衔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是其亟待解决的难点之一。
(二) 中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是中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教育的关键环节, 其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实效的高低。常规上来讲, 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包含课程目标制定、教学课程内容择取和组织以及课程评价等几部分。课程衔接视域下, 统观当前中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其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课程目标制定不合理。课程目标为相关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是课程设置需要确定的首要因素。以中高职课程衔接需求来看, 中高职课程目标制定缺乏一定的规范性, 设计方向统一意识不强, 忽略了对课程目标影响因素的考虑, 如教学管理、学生素质差异等, 导致制定目标与实际需求不符, 存在较为严重的虚化现象, 课程教学收效差;另一方面, 专业课程设置和选取内容不合理。目前, 我国中高职院校统一的课程教学标准尚未形成, 部分专业存在教学教材知识重复、在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设置不对接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上都制约了中高职课程的衔接, 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难点, 应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 改善当前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 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的发展。
二、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
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 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课程改革应立足于市场需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优化课程设置, 将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在一起。依据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难点, 提出了相应的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 以供参考。
(一) 优化整合中高职课程目标。
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首要步骤。中等职业教育着眼于初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更注重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虽然中高职院校在教育层次上定位不同, 但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 它们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共性, 都是以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为主导方向, 这就决定了中高职教育的任务和知识技能要求必定会出现关联部分, 确定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可行性。另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现代职业教育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技能、技术水平, 应是一种与自身递升规律相符的发展性教育, 确定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必要性。因此, 中高职院校可以在明确各自教育定位的基础上, 以深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切入点, 对中高职课程目标进行优化和整合, 从而促进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在一起。
(二) 衔接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
在做好中高职课程目标优化整合工作的前提条件下, 衔接中职和高职课程教学内容, 需要以两者的课程目标为依据, 明确各自课程教学层次, 规范并统一中高职课程标准, 设计一套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此过程中, 规范并统一中高职课程标准一是需要国家教育相关主管部门从发展的角度出发, 结合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实需求, 广泛听取并有选择性地采纳教育专家的意见, 从而实现中高职衔接课程分类统一化、标准化, 为中高职院校之间进行课程衔接提供有利的制度保障基础;二是需要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加强相互间的联系与沟通, 以实现两者之间课程的有效衔接, 依据课程衔接的目标及要求以协商的方式就相关课程教学进行制定, 尽可能地规避教学内容重复、专业对口设置不对接等问题, 从而形成中高职院校系统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此值得提出的是, 鉴于学生与教师是中高职课程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最直接的参与者, 因此课程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他们的意见与建议, 针对有效的部分予以采纳, 从而体现出中高职教育的科学化、人性化管理。
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衔接是建立在统一的中高职课程标准基础之上的。除此之外,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实践特性的事实, 中高职衔接课程组织内容应以实践为中心, 如此则有利于中高职课程教学与市场需求衔接, 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高职课程教学的现实性和完整性, 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改革需求的重要表现。课程内容教学实现了课程目标, 而课程目标又指导了课程内容设计, 因此在合理的课程目标指导下, 选取与中高职课程衔接要求相符、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教学内容, 有助于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高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 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施展自己的才能。由此看来, 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应立足于职业教育的本质, 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出发, 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确保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始终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中高职衔接课程的内容选择还要注重保持先进性, 根据社会动态变化及时进行更新, 拉近学生与社会实际的距离, 从而培养他们实际问题自主解决的能力。把控好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课程选取和组成内容的部分, 有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深层次的理论知识, 缓冲了教育层次变化对学生的冲击, 某种意义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结语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我国现代意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环节, 其所关联的因素有很多, 本文提及的课程设置因素只是其中的一方面。鉴于个人能力和认知有限, 关于中高职课程衔接方面的研究尚有不足之处, 还需要其他学者进行补充和完善, 以寻求中高职课程更深层次的衔接, 进而实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单慧芳.旅游专业中职与高职的课程衔接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刘育锋, 周凤华.中高职课程衔接:来自实践的诉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课程难点 篇5
摘 要:目前计算机课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具有内容丰富、操作性强等特点,这决定了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特色,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它们的特色采取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重点难点突破
笔者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学生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普遍存在下列现象:学生在学习基础部分时比较费劲;在上机的过程中,总会碰到各种各样不能解决的问题;好多学生上课能听得懂,但对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和上机操作题目却一筹莫展,有的学生不知怎样学习计算机课等。针对上面的现象,笔者从学生、老师、教学设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老师首先要把好上课这一关,特别是把握好上课中重点和难点的突破,这一关把握得好,就可以为教学中的其它环节扫除许多障碍。笔者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计算机课程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摸索出了一些突破计算机课程的重点及难点的教学方法,下面将介绍一些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结合实物讲解法
学生不管学什么都应该从基础部分开始,基础部分学不好就很难进入下一步的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是基础知识中最基本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中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目前计算机的应用已很普及,但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只处在对外观的认识水平上,鉴于此,笔者在讲硬件的基本构造及有关部件的功能时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是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功。这部分的重点是:输入设备的定义及常用的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的定义及常用的输出设备、外存的功能及划分、外设的划分、内存的功能及划分、CPU的功能等,这些硬件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生面对这些具体的实物可以很容易接受老师所讲内容,因此笔者在上课时充分利用具体的实物进行讲解。笔者在上课前找来两台一样的486主机箱和一套外部设备(键盘、鼠标、音箱、光盘、软盘),把其中一个主机箱内的能拆的部件都拆下来,给两台主机箱里的各部件、箱盖、外部设备一一贴上标签,标签上附有所贴部件的名称、功能。上课的步骤及主要细节如下:
第一步、启动教师和学生用机。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处在一个能感知计算机工作情况的环境里。
第二步、输入设备的定义和常用的输入设备举例。向学生展示具体的输入设备并补充其它的输入设备,让学生体验“输入”的含义。
第三步、输出设备的定义和常用的输出设备举例。向学生展示常用的输出设备并补充其它输出设备,让学生区分“输出”和“输入”的差别。
第四步、外存储器的功能及划分。向学生展示具体的外存储器并通过类比等方法讲解它们的功能和划分情况。
第五步、外设的划分。对上面的第二、第三、第四步进行汇总。
第六步、软盘、软驱与光盘、光驱的关系。向学生展示它们并通过类比等手法说明它们的关系。
第七步、主板(核心部件)及有关部件的介绍。笔者向学生展示主板并指明CPU、内存、其它插件与主板的相接情况。
第八步、CPU及内存的功能。通过一些手法说明它们的作用及划分。
第九步、最基本的硬件系统。根据计算机的作用讲述计算机的最基本的组成,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计算机工作流程图。
第十步.让学生感知各部件。要求学生按组对两台计算机的各部件进行观察,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象上述这种突破所学内容的重点及难点的讲课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局部到整体、由主到次等。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法,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学生对所学硬件知识印象比较深刻,同时也为后面讲授与硬件有关的知识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讲解与操作相结合市场上推出了好多软件,但是作为课程来学的软件并不是很多,到目前为止普遍作为计算机课程来学的软件有:操作系统中的DOS、WINDOWS,应用软件的OFFICE系列中的WORD、EXCEL、WPS2000、低版本的WPS和CCED等,计算机语言的高级语言中的BASIC、QBASIC、VB、VC++、C等,数据库系列的DBASE、FOXBASE、Visual Foxpro等等,其中有些已被淘汰。
这些软件用各自的特定方式解决某一范围的问题。有的软件是英文的、有的软件是经过汉化的;软件提供给学生的操作形式各具特色,有的比较直接、直观、方便,有的比较间接、抽象、复杂;当学生按照软件所提供的操作方式操作之后,软件向学生所展示的信息也不尽相同,有的信息提示学生继续输入或确认,有的信息表明计算机在做什么,有的信息是出错提示;对于结果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结果显而易见,另一个是看不到明显的结果。
一个软件的运行必须有相应的软件环境。一个非操作系统软件的运行必须有相应的操作系统软件支持,如WINDOWS版本的FOXPRO就必须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即WINDOWS启动成功之后才可以运行FOXPRO系统的有关程序,如FOXPRO.EXE,在FOXPRO的系统下才可以完成FOXPRO所提供的各种功能,操作系统软件的运行依赖于其本身。
上述各种情况都会使得学生在对不同软件的学习、使用的过程中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困难。
学生在对高级语言的各种规定的掌握、源程序的编写及编译时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它们各自的重点和难点在一个能操作的环境下,采用讲解、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看到具体的操作环境、各种操作规定的具体应用、操作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信息、操作结果的表示方式等,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各种操作规定、看懂各种变化信息、掌握操作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时的解决方法等。实践证明采用讲解与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掌握各种软件的操作规定和功能,同时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编程能力、纠错能力等。
三、利用知识的联系及迁移原理的方法
计算机领域跟其它领域之间以及计算机领域本身有许多内容具有相似点,不仅如此计算机领域里有好多内容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充分利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似性或联系突破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既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笔者常用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1)求同与求异相结合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计算机中的数制转化部分、数据库及高级语言中的一些运算符及有关表达式与数学中的这些内容有许多相似点,这些相似点大致有下列几种:一是功能相同,表达方式有差异,如数学和计算机中分别用“H”、“*”表示运算符“乘”,二是运算规则的定义和运算过程的方式有相似性,三是运算过程有部分相同。另外,不同的计算机课程之间及课程本身的内容之间存在相似性,这种相似性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笔者在教学中碰到所教内容与学生已学内容具有某种相似点时通常采用求同与求异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两者的结合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导出”的问题,不能有失偏颇。
(2)分解综合法(也称化整为零)
计算机课程里有好多知识包含了若干小知识点。比如说专业术语的定义、数据库中的命令格式等等,碰到这种情况时,先分析一下它在章节里所处的位置,找出它与前面内容的联系,再根据它的特点进行划分,划分的要求是先要解决主要知识点,然后逐步解决其它知识点,最后再汇总。笔者在讲Foxpro2.5中的物理排序时就是这样处理的。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排序的定义。由日常生活中的排序引出数据库中的物理排序。
第二步、命令格式:SORTTO〈文件名〉 ON< 字段1>[/A|/D][/C][,<字段2>[/A|/D][/C]„][ASCENDING|DESCENDING][<范围>][FIELDS <字段表>][FOR <条件>][WHILE <条件>]。引导学生看命令格式,根据已学知识确定命令的主干部分,即SORTTO〈文件名〉 ON< 字段1>,并说明〈文件名〉、〈字段1〉的作用和注意事项(文件名不能与源库同名等),举例并操作。
例1:
USERSDA
LIST
SORT TO AAAON 编号
USE AAA
LIST
第三步、在SORTTO〈文件名〉 ON< 字段1>的基础之上添加[/A|/D],解释它们的作用,举例并操作。
例2:
USERSDA
LIST
SORTTOCCCON基本工资/D
USECCC
LIST
第四步、在SORTTO 〈文件名〉 ON< 字段1>的基础之上添加[/C],解释它的作用,举例并操作。
例3:
USERSDA
LIST
SORT TOEEEON英文名字 /C
USEEEE
LIST
第五步、在SORTTO〈文件名〉 ON< 字段1>[/A|/D][/C]的基础之上添加[,〈字段2〉[/A|/D][/C]]。
(1)引出问题。
例4:
USERSDA
LIST
SORTTOFFFON工作年月
USEFFF
LIST
显示的结果中存在许多工作年月相同的记录,为了确定具有相同工作年月的记录的排
序,就必须再加一个字段。
(2)举例说明
例5:
USERSDA
LIST
SORTTOGGGON工作年月/A,基本工资/A
USEGGG
LIST
第六步、在SORTTO〈文件名〉 ON< 字段1>[/A|/D][/C][,<字段2>[/A|/D][/C]] 的基础之上添加“„”,用类推的方法增加如[,<字段3>[/A|/D][/C]]等,问题的引出和举例跟第五步相似。
第七步、最后添加[ASCENDING|DESCENDING]。
(1)SORTTO〈文件名〉 ON< 字段1>[/A][/C][,<字段2>[/A][/C] „]的功能与SORTTO〈文件名〉 ON< 字段1> [/C][,<字段2>[/C] „][ASCENDING]的功能相同。
(2)SORTTO〈文件名〉 ON< 字段1>[/D][/C][,字段2>[/D][/C] „] 的功能与SORTTO〈文件名〉 ON< 字段1> [/C][,<字段2>[/C] „][DESCENDING] 的功能相同。
例6:
USERSDA
SORTTOIIION工作年月/A,基本工资/A
SORTTOJJJON工作年月,基本工资 ASCENDING
USEIII
LIST
USEJJJ
LIST
第八步、汇总。把所有项都汇集起来,举例并操作。
注: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举例,并用LIST命令查看结果,让学生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类比的方法
计算机领域里有好多术语或说法跟日常生活中的说法一样,如索引、读、写、排序、编辑、编译、输入、输出等等。碰到这种情况时笔者往往采用类比和简易计算机工作流程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讲解。
(4)点面结合的方法
在学生开始学习软件时,必须让学生对软件有一个全盘的认识:软件是什么、软件的产生、软件的分类、不同类别的软件的作用及其在计算机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同一系列的软件的共性和特性、用户通过何种软件跟计算机打交道等问题,使得学生在头脑中对软件的知识有一个最基本的知识框架,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思路就比较清晰了。
四、简易图形法
一般来说,人们比较喜欢形象思维而不喜欢抽象思维。笔者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因想象不出计算机内部的操作过程,所以对一些知识无法理解。例如计算机高级语言中一般都有类似于下列这样的两个连续的语句,这儿不妨用C 语言的描述方法进行描述:X=2;
X=X+3;
上述两个语句中的“X=X+3;”在数学中是无法成立的,从而导致学生无法理解该语句的作用,因此笔者在讲解这样的知识点时,常用简易图表示计算机内存储器变化情况来让学生体会,具体如下:
先假设X在内存中的存储地址是2001H,内存变化如图a,执行X=2后,内存变化如图b,执行X=X+3后, 内存变化如图c。
„ „ „
2001 X2001 2 X2001 5 X
„ „ „
图 a图 b图c
再如:指针是C语言中特有的变量,在讲有关语句时也要借助于简易图来表示内存中的存储情况,如下列一个源程序:
main()
{
int a,*b;
b=&a;
a=2;
*b=4;
printf(“a的值是%d”,a);
}
这个程序里有两个关键的知识点:&和*的作用,在未讲之前学生很容易把程序运行结果写成:a的值是2,对这样的问题只用语言描述是很难讲清楚的,采用简易图形辅助讲解可以很快地问题解决。
假设a和b在内存中的存储单元的地址是2001H、1001H,如图a,执行“b=&a;”后,内存变化情况如图b,执行“a=2;”后,内存变化情况如图c,执行“*b=4;”后,内存变化情况如图d。
„ „
2001 a2001 a
„ „
1001 b1001 2001 b
„ „
图a图 b
„ „
2001 2 a2001 4 a
„„
1001 2001 b1001 2001 b
„ „
图 c 图 d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笔者不一一列举。
总之,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方法比较多,讲一个知识点到底采取什么方法,既要看知识点本身还要看教学设备,最好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很轻松地学会并能灵活运用各个知识点。知识的传授方法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把握好了这一环节,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环节之外,还有其它环节。只有抓好了其它环节,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促使他们提高综合素质,所以老师也要抓好其它环节的教学工作。
课程难点 篇6
高中物理新课程学生课堂教学校本教研2010年,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在我省全面实施,到现在已过去两年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教师观念更新慢、对新教材研究不透、教学班班额过大、学生不适应、学校基础设施跟不上教学要求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课堂教学改革困难重重。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教师培训,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创新新的教师和学生评价机制及不断加大学校投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目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遇到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教师观念更新慢,对新课程理念和要求理解不透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多数流于形式。从实施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到现在,虽然已经过了两年,但参加新课程知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大多数的教师只是初步了解新课标的要求。而身边的资源也较为有限,制约着一线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许多教师仍然在用老方法教,只是在领导听课时摸索着用新的教学方式教学。这两年里,听了不少示范课,我听到的學生“自主学习”大多是学生先阅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这看起来是学生自主学习,实则是搞形式,简单内容倒罢了,若是难一点的,抽象一点的内容,学生根本无法通过简单的阅读掌握物理思维和方法,许多学生的阅读自学只是停留在将课文内容读完,由于时间较短,对课文中讲到的深层次问题根本没有充分思考,根本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目前,多数教师不知道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该怎么样组织,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自主学习,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教学效果很差。
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就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让教师全面学习新课程理念,知道新理念下的课堂是追求什么样的效果,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怎样组织。
二、教师对新教材研究不透,制定不出高效的教学方案和学习方案
针对现行的教材,多数教师并没有仔细研究。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学,如何制定有效地自学方案;哪些内容适合学生合作探究,怎样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探究方案;哪些问题适合学生讨论掌握,学生怎么讨论,讨论什么,如何来引导。对这些问题,多数教师没有仔细考虑。如果这些问题提前搞不清楚,就会造成教师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效果差,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最终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课堂秩序混乱。目前,教师单独解决这些问题尚有困难,当前高中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较重,课时量大,作业多,辅导多,教师疲于应付各种教学活动和检查,用于搞教学研究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解决这些问题,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解决上述问题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加强校本教研。现在,学校每个年级都有备课组,可以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优势,利用这个平台,同科组老师坐到一起讨论研究,逐节分析每一节课,吃透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为学生确定有效的学习方案,并通过听评课逐步完善。
三、多数教师仍然找不到有效的方法来组织和检测新的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可是课堂怎样组织,时间怎样控制,学生学习效果怎样检测,这对初接触新课程的教师来说是很困惑的问题,也是很难解决的问题。初尝试时难免会有课堂秩序混乱,课堂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进行不完等现象。这对教师是一种打击,会导致许多教师回到老路上去,不敢再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最终阻碍教学改革的实施。
四、学生参与度不高
目前,新课程教学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让绝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学生在之前已经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现在要让学生突然转变观念,很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的,加之教师对这种教学模式也不是很熟悉,操作起来有困难,让学生学起来感觉很不适应。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能主动参与到新的学习模式当中来,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部分学生本身不善言谈,对于课堂讨论,不知道说什么,也不愿意听别人说,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二是教师组织引导不到位,如对学生要求不明确,问题设置不合理,问题不具体、太大太空,学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使讨论陷入僵局。
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首先,是教师要备好课,在学生自学或是讨论前,做好铺垫和引导,自学前能给学生学案,针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设计巧妙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前帮助学生创设物理情景,提出具体的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知道讨论什么,怎样讨论,最后得到需要的结论,而不会让讨论的方向跑偏。其次,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再次,是对部分学生要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五、学生不适应新的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方法转变较慢,不能很快形成有效的与新模式相适应的学法,并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如许多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仍然停留在老师布置什么任务,就干什么,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怎么学,怎样才能适应新的学习模式,甚至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不适应而学习退步。
解决这个问题的必要措施是,教师要对学生如何学好高中物理进行培训。首先,倡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教给学生预习、听课、讨论、复习的方法。其次,是积极引导学生更新学习理念,转变学习方式,给学生讲清楚新的课堂模式是学生学为主体,教师教为主导,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方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自己,而不是教师。第三,是教师在课后经常与学生交流,及时发现部分同学的问题,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
六、物理实验教学开设不足
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动手能力,实验明显增多,实验室的数量也要相应增加。新教材的“实验与探究”与“做一做”栏目中编排了大量的实验,很多是旧教材所没有的,这些实验需要学校补充,但目前大多学校资金紧张,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善。
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一是政府要加大学校的投入,增加更新实验用品,增编实验人员,为物理实验开设打好基础。二是设立开放实验室,师生可以将自制的实验器材收纳到开放实验室,以供大家使用,设立开放实验室也可以给对物理感兴趣的同学搞自主研究提供便利和平台。
课程难点 篇7
一、教学难点
1. 课程具有特殊性, 有关业务的会计处理容易与一般商业企业的会计处理混淆。
基础会计学和财务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工商企业会计方法和工商企业各项业务的会计处理。商业银行会计具有特殊性, 即便是会计学基础很好的学生在学习商业银行会计时也会感到很困难。而且, 在学习商业银行会计以前, 学生们普遍已经学习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 工商企业的财务处理过程已先入为主, 而商业银行的会计处理与一般工商企业的会计处理刚好相反, 学生容易将其混淆。学生往往没有弄清楚会计主体是为商业银行记账的, 最后都是站在一般的工商企业角度做账。再说工商企业记账方法采用复式记账法, 而商业银行除了采用复式记账法, 更多时候还要运用单式记账法, 学生对于习惯的复式记账法能够理解, 可对于单式记账法要不是难以理解就是忘记记录。
2.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在商业银行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仍然以传统讲授为主, 授课方式较为单一, 教材内容就是教学的内容, 而且授课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很少为学生提供自主思维的空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在追求表述完整和解释到位的同时,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倦甚至抗拒情绪。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提高教学效果。
3. 业务特殊且复杂, 学生感到抽象并难以理解。
商业银行会计的核算内容既包括传统业务, 如存贷款业务、结算业务等, 又包括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中间业务, 如代理业务、理财业务等, 核算内容繁多而且复杂。基于长期的商业银行会计教学过程, 笔者总结学生认为的难点如下: (1) 银行联行往来结算过程中, 收报行使用的会计科目难以理解; (2) 商业银行外汇业务中, 国际结算方法众多, 使用单据复杂; (3) 同城票据交换的具体过程及交换差额扎清难以理解; (4) 结算业务中使用的凭证联次较多, 传递方向复杂, 学生经常觉得无所适从。对于以上难点, 如果没有教师有效地讲解, 学生无法通过自己看书理解。对于有些问题, 即使老师通过大篇幅的文字说明而不借助其他教学方法, 学生仍然会感到枯燥且抽象、难以听懂。因为商业银行会计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无法使学生完全理解某些内容。
4. 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
伴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与国际惯例的接轨,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新会计准则, 《公司法》也进行了修订。另外, 一些新版教材虽有变化但调整不大, 新增的内容并不多, 基本上只是在章节上做出调整, 甚至一本教材由多人所著, 使得前后不一致;还有些教材把新版会计科目一览表摆在教材中, 而在后面的实务举例中仍然还是用旧的会计科目。对于目前商业银行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些业务如住房按揭等, 大多数教材中只用一两页简单介绍甚至根本不作介绍。在此情况之下, 学生所学知识难以得到充实和更新。
5. 成绩考核方式不够科学。
商业银行会计是一门实务性极强的学科, 传统的考核习惯于一次性闭卷笔试, 很少充分利用多种考核手段, 这种考核方式存在理论考核多、技能操作和实践能力考核少的弊端, 而且偶然性大, 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目前普遍采用的成绩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 平时成绩由考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发言情况等决定;期末成绩以笔试为主。多数老师将期末考试作为成绩考核的主要方式, 其成绩一般占80%, 这种考核方式对于理论与实务性较强的商业银行会计课程而言是不够科学的。因为如果采用这种考核方式, 学生只要在期末突击一下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平时根本不用下工夫, 这不仅对教学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还会阻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改进建议
1. 教学方法的改进。
(1) 进行课堂小结。每次课堂教学结束时, 老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 并由老师加以引导和补充, 以便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认识与掌握。在总结的同时, 老师要抛给学生下堂课要讲授的主要问题, 为下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并让学生带着与本节课和下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离开课堂。这样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产生求知欲。
(2) 开展情境教学。在高校开展情境教学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师生间形成更和谐的教学关系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创建者。对于商业银行会计课程来说, 学生普遍感到结算程序复杂, 分不清楚凭证的传递方向与顺序。例如在银行汇票结算方式下, 事先准备所需要的相关凭证, 然后将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 分别扮演付款单位、出票行、收款单位和代理兑付行等不同的角色, 由他们根据该票据的结算程序来了解票据的流程以及各单位的工作情况, 在互动中体会每个工作岗位的不同工作内容, 在互动中掌握银行汇票核算知识, 加深学生的印象, 也能让学生站在不同企业的角度进行会计处理, 不至于将商业银行与一般商业企业的会计处理混淆。
(3) 通过业务流程图直观表现业务流程。在《支付结算业务核算》和《外汇业务》章节中, 关于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结算方式的介绍多以文字叙述为主, 然后再一一列出各个程序的会计分录, 所占篇幅大且不容易理解。针对这个问题, 在制作课件时可以流程图形式来叙述各个业务程序, 把复杂的业务处理过程简单化。商业银行会计中涉及的票据和货币种类多, 尽量找一些真实的票样和货币样本为学生展示, 以加深学生的认识。对有些难以找到或不便向学生展示的银行重要凭证和报单, 可以更多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
(4) 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商业银行会计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会计, 集理论与实务于一体, 它即遵循会计学的基本原理, 又采用特定方法对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核算与监督, 对没有任何会计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 这门课程的内容较抽象难懂。因此, 在教学中要“理论与实验教学并重”, 通过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商业银行会计知识体系的结构及基本原理, 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增强学生对商业银行会计整体的感性认识。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设立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验室, 在学生了解某种业务所需凭证及核算过程后, 采用实践模拟方式, 通过亲自传递凭证、模拟操作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某阶段或全过程来加深对理论概念的理解, 并能在头脑中形象地呈现出清晰的业务操作的全过程, 从而达到加深对这一业务核算的理解的目的。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手工作业与电脑操作相结合, 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 教学手段的改进。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大大充实了课堂的知识容量, 使课堂教学不断生动, 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提高了学习效率。针对商业银行会计课程的特殊性, 我们可以借助于现场观摩、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例如, 可以带学生到商业银行进行现场观摩, 特别是对同城票据交换的流程和组织进行了解;同时, 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现会计工作的真实环境和工作过程, 直观形象化地组织教学, 变抽象为具体, 能对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也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更有利于提高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强学习效果。
3. 考核方式的改进。
课程考核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以及评价学生业务水平和掌握知识、技能程度的重要手段。考核主要以学期末一次性考试为主, 但这种考核方式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从而适时灵活地改革高校课程的考试方式已势在必行。因此, 科学的考核方法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商业银行会计课程的考试内容应多元化, 即多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少考查单纯记忆性的内容;适当调增平时作业、出勤率、课堂发言、案例分析、实务模拟操作等方面的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适当降低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尽可能保持考核方式的合理性、成绩的公平性和真实性,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习过程体现一贯性。
三、结语
目前高校提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 学生除掌握应有的理论知识外, 还应该注重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要精心挑选教材, 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突出重点, 知识体系要新, 实用性要强, 要通俗易懂。其次是要准备一份有特色的教案和课件。课件要新颖生动, 应做到内容要精练、叙述有条理、表达要简明。然后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布置作业, 并要及时批改和反馈情况, 并帮助改正。最后是在教学中使用各种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
参考文献
[1].崔澜.银行会计教学方法有关问题的探讨.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3
[2].代桂霞.银行会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现代商场化, 2009;3
[3].郑文丽.聚焦银行会计教学方法改革.辽宁经济, 2009;3
会计课程一体化教学的难点及对策 篇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的要求也发生根本的改变, 过去企业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注重行为和品德, 能力则更注重于工作后企业的培养。现如今企业在招聘人员时更侧重于技能, 更希望大学生一毕业就能顶岗工作, 因而过去那种注重理论教育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会计课程一体化教学势在必行, 然而要实现一体化教学现阶段还存在很多难点。
1、理论教师转型为一体化教师难。
传统的会计教师大都是从事会计理论教学, 很少从事过会计实践工作, 因而教师自身的这种不足直接影响到一体化教学的实施。现在大部分学校采用教师下企业的方式来改进这种状况, 但由于会计工作是企业特殊的岗位, 可能会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 因而单位领导不愿意让教师参加企业实践, 而企业会计人员因害怕会计凭证的遗失、货币资金的短缺、账册的散失等原因也不愿意让教师参与实践。这样尽管教师到企业了, 但并没有真正实践。
2、实现技能训练与实际工作情景一体化难
教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能熟悉会计工作, 通常会采用技能训练来模拟工作情景。然而这种技能训练方式大部分学校一般采用1-2周集中训练来完成, 虽然这种技能训练能让学生熟练编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但因训练内容有限, 而且会受到教师准备资料充分与否的限制, 大都学生也只是停留在皮层, 对于会计资料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内在本质关系无法了解, 要想真正实现技能与训练与工作情景一致那是非常难的。
3、一体化教材寻觅难
虽然大家都在讲会计课程要实现一体课程教学改革, 但要在市面上找到真正的一体化教材十分困难, 大多数教材仍然沿用了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材体系。部分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 因受到师资等多方面的影响, 效果也并不理想,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会计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进程。
4、会计模拟实训室转化为会计工作岗位难
很多学校建立了会计模拟实训室, 用标牌标注会计工作岗位, 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实际工作场景和承担的角色, 但往往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会计凭证的编制方法、账簿登记方法以及会计报表的形成, 而忽视甚至忘记了自己的会计身份。对于会计岗位的分工和协作没有明确的角色转换。
5、实现会计训练软件与会计电算化一体化难
现代企业一般都采用会计电算化, 部分学校也采购了会计电算化训练软件, 但由于学校采购的会计电算化训练软件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为了帮助学生报考会计从业资格证, 这套软件就像鸡精一样是超级浓缩版, 根本无法与实际工作相对接, 只是操作流程, 与会计专业内容没有实质性的关系。即使没有学过会计的人, 只要训练二周基本上就会操作了, 与能否做会计没有一点促进作用。二是学校购买了与企业会计电算化运行模式和环境相似或接近的训练软件。但由于上机训练的班级较多, 这样软件公司开发的训练软件就要具有可擦拭性, 而会计工作讲究连续性, 因而就产生了矛盾, 使训练软件偏离了实际。
二、会计课程实现一体化教学的对策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体化教学难实现的课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思考了一些对策。
一是岗位互换。岗位互换就是让我们部分理论教师参与到学校的会计岗位, 暂时脱离教学岗位, 让他们能通过具体的岗位实践来感受和体会, 让部分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充实到教学一线, 通过岗位互换使双方都得到了锻炼和学习, 克服了到其他单位实践遇到的困难。
二是代理记账。鼓励教师校外代理记账可以克服学校会计工作的单调性, 更能感受会计工作的严谨性、规范性、技术性和实践性。我校就有部分退休教师到企业代账, 因他们有很强的理论功底和人脉资源, 很受企业的欢迎。
三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解决会计一体化教学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但这种合作要基于相互的信任和长期的合作关系, 可以校内办企业, 也可将课堂搬入企业, 相互渗透, 利益共赢。校企合作的好处是学生可以参与到企业中去, 切身感受企业的生产实践, 通过了解生产过程来理解会计岗位的主要职责和工作内容, 在老师的带领下可以分小组地参与到具体的岗位中去。
四是完善教材。一套完善的一体化教材对于会计课程实现一体化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而完善的教材要博取众长, 不能闭门造车, 要教师、企业会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编写出的教材既能让学生易于接受, 又要切合实际。
通过多环节, 多层次的努力, 会计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表明, 一体化教学模式最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能力本位的本质, 特别适合于职业院校的现状, 是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摘要: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但是会计教学与会计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多年来一直困绕着教学工作者, 会计工作注重实践而会计教学更注重理论。会计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笔者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及解决措施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会计课程,一体化教学,难点,对策
参考文献
[1]郑信朝:《基础会计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科技信息》, 2010年第4期。
课程难点 篇9
一、课程难点问题分析
1. 教学内容和学时的矛盾。
教学内容繁多、信息量大是本门课程的一大特点。《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共86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68学时, 实验教学18学时, 是许多专业课程学时数的两倍, 是信管专业大学四年学时数最多的一门课程。为了在规定的教学周期内完成课程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频度相应的也是许多课程的两倍。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微处理器结构、汇编语言、存储系统、接口芯片、总线电路等知识, 内容烦多且深奥难懂, 需要深入而详细的讲解。因而, 本门课程虽然总学时数很多, 但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依然繁多、信息量依然很大。
2. 缺乏有效的先导课程, 课程入门较难。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囊括计算机系统、微处理器、存储器和各种型号的接口芯片, 是信管专业惟一一门和计算机硬件相关的课程, 学生缺乏有效的先验知识。虽然, 学生学习过《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 对接口技术的学习有一些帮助, 但是对于课程的入门知识—微机原理, 尤其是汇编语言部分, 学生依然是一头雾水, 久久地徘徊在云里雾里。
3. 汇编语言难学、难理解。
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 所有学生都学过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例如C语言、C++或者VB等等, 学生已经习惯了一条代码或者几句代码实现一个功能模块的设计方式和思维方法。但是, 汇编语言是一种面向机器的程序设计语言, 汇编语言指令与机器指令是一一对应的, 即使实现一个简单的运算, 也需要由若干条指令配合使用。因此, 对于初学者来说, 汇编语言难学难用。
4. 地址译码难以理解和掌握。
地址译码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其思维和设计贯穿了接口技术的始终。无论是存储器技术、基本的输入输出方式, 还是8253、8255芯片和AD、DA变换, 都涉及地址译码的相关应用。地址译码包括全地址译码和部分地址译码。前者用全部的高位地址信号作为译码信号, 使得存储器芯片的每一个单元都占据一个惟一的内存地址。而后者用部分高位地址信号作为译码信号, 使得被选中得存储器芯片占有几组不同的地址范围。复杂多样的译码方式是大多数学生心中难以弄明白的谜题。
二、问题解决方案
上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困扰了本课程的师生很长一段时间, 使本门课程成为所有专业课中令人望而生畏的存在。针对以上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需要用不同的方法逐一去解决。
1. 合理选择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现在市面上关于《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教材很多, 基本上都涉及了微处理器、汇编语言、存储器系统、IO接口和计算机总线等知识点, 但是不同的教材知识点的侧重和详略是不一样的, 因而选择合理的教材、突出重点, 显得格外重要。同时,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在有限的课时内,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让学生有重点、分层次地掌握知识, 而不是一股脑地全盘接受。
2. 理论联系实际,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对于总线、CPU、IO接口等, 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专业名词和术语, 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消除学生心中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通过现场拆机和观看视频演示等手段, 给学生现场观看并亲手触摸他们平时耳熟能详、但又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总线、CPU、IO接口、计算机芯片等各个计算机部件, 让他们清楚地了解以后编程和设计的对象是怎样一个存在, 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同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 有效利用仿真软件, 揭开汇编语言的神秘面纱。
汇编语言难以理解、难以掌握, 几乎成为每个学生的共识。其主要的症结所在, 便是学生难以把握汇编语言程序运行的过程和每一步的执行效果。想要了解一个程序段的执行结果, 必须详细的明确每条指令执行的效果。因此, 需要和MASM软件结合起来, 清晰地查看程序运行过程中各个寄存器和标志位的变化。
4. 结合案例和实验, 深刻理解地址译码问题。
针对学生普遍难以理解的地址译码问题, 要通过案例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首先, 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 阐明全地址译码和部分地址译码的区别, 详细介绍各种地址编码和译码方法的核心思路;然后, 通过在实验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编码和译码设计, 实现全面了解和掌握的目的。
三、结束语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克服课程的抽象和复杂性, 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思考。完善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红民, 王艳.《微机原理及应用》教材与教学内容改革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 2009, 28 (5) :105-108[1]张红民, 王艳.《微机原理及应用》教材与教学内容改革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 2009, 28 (5) :105-108
课程难点 篇10
“金属的力学性能”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有些内容较为抽象, 如果采用平铺直叙的讲述法, 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 为此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在教学硬度时, 首先把课本中三种不同测量方法的图形做成挂图, 对照挂图分别讲解三种测量方法的测量结果、精度、应用场合进行比较, 这样学生就不觉得枯燥无味。并说明软和硬是相对的, 并不是绝对的。举例用同一把小刀切削铅笔和刻画玻璃, 前者小刀比铅笔硬, 后者玻璃比小刀硬。对刀具来说通常要求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就可以了。但对于有些工具来说还必须配备其它性能。如医生用打针的针头既不能太硬 (因太硬了往往会导致脆性断裂而造成更大的痛苦) , 同时又不能太软 (因太软了也往往使针头卷口导致伤口使人痛苦) 。使学生感到抽象而直观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 我们在课后针对本部分内容补充了一道练习题:HR、HB、HV之间是否可以象m、cm、mm一样相互转换?要完成练习学生必须建立在理解掌握了本节内容的前提下, 这样就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教学韧性时, 上新课前讲一段泰坦尼克号邮轮沉没的故事。泰坦尼克号邮轮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大、最豪华、设计最先进的邮轮, 但就是这艘被称为“永不沉没”的海上都城, 在与冰山的一次冲撞后, 产生了90多米长的大裂纹, 并在短短的3个小时后就沉没了。后来科学家对油轮的残骸进行了分析认为事故的发生与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密切有关系, 学生听到这里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悬念猜想”的学习情境, 从而进入教学过程。在教学中, 由于强烈的好奇心的驱动, 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这一原本枯燥的课题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变成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最后, 再为学生揭开谜底。原来, 泰坦尼克号邮轮的钢板, 再极低的温度下变脆, 经不起冲击和震动, 另外, 钢板中含磷、硫高韧性很差, 最终导致了这场灾难的发生。“好奇之心, 人皆有之”。利用悬念猜想这一“催化剂”创设新奇的教学情境, 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猜测过程中会产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
在教学疲劳强度时, 课的一开始先举一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有这样一个战例, 当时法西斯德国派出轰炸机频频轰炸英国本土, 英国皇家空军驾驶战机空中拦截, 战况惨烈, 突然, 在不长的一段时间内, 英国战机相继坠落, 机毁人亡。英军方对坠落飞机介入调查, 最初的结论认为德国是发明了什么新式武器, 因为在坠落飞机的残骸上无任何的弹痕, 从而引起一片恐慌。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 最终正确的结论是:这些坠落的战机无一例外的是由于疲劳现象的发生而坠毁的。也就是说, 飞机发动机内的零件出现了疲劳断裂。究其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 机械零件之所以产生疲劳破坏, 主要在于制造这些机械零件的材料表面或内部有缺陷, 如夹杂、划痕、尖角、软点及显微裂纹等等。这些地方的局部应力大于屈服点, 在循环载荷的反复作用下, 产生疲劳裂纹, 并随着应力循环周次的增加, 疲劳裂纹不断扩散, 使零件有效承载面积不断减少, 最后达到某一临界尺寸时而突然断裂。最后得出结论:材料承受无数次 (或有数次) 循环应力作用仍不断裂的最大应力值为该材料的疲劳强度。通过此例, 学生们一下子就明白了, 而且专神灌注、饶有兴致地掌握了教学上的这一疑难点。
铁碳合金相图的识读和应用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本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给学生列一个关系式。
化学成分 (铁、碳、微量元素) 、温度——组织结构——力学性能——材料选用。这个关系式清楚的告诉我们材料的选用是根据钢材的力学性能 (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 来确定的, 材料的力学性能是由材料内部组织来确定的。而内部组织的转变则是由温度变化和材料的化学成分不同而引起的, 而材料的化学成分是由铁、碳和一些微量元素组成。其中变化最大的是碳的含量决定了材料的内部组织的变化。通过这样的分析,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含碳量越多钢材的强度和硬度越高, 而塑性和韧性就越低, 当含碳量超过0.9%时钢的强度降低。因为含碳量的大小改变了材料的内部组织, 组织的变化必然引起力学性能的变化。很清楚, 问题的关键就是钢材的内部组织。钢材内部组织就是难点的切入点。只要了解了铁碳合金内部组织的定义、性能、变化原因, 那么识读铁碳合金相图就会迎刃而解。
铁碳合金相图的识读和应用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本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给学生列一个关系式。
化学成分 (铁、碳、微量元素) 、温度——组织结构——力学性能——材料选用。这个关系式清楚的告诉我们材料的选用是根据钢材的力学性能 (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 来确定的, 材料的力学性能是由材料内部组织来确定的。而内部组织的转变则是由温度变化和材料的化学成分不同而引起的, 而材料的化学成分是由铁、碳和一些微量元素组成。其中变化最大的是碳的含量决定了材料的内部组织的变化。通过这样的分析,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含碳量越多钢材的强度和硬度越高, 而塑性和韧性就越低, 当含碳量超过0.9%时钢的强度降低。因为含碳量的大小改变了材料的内部组织, 组织的变化必然引起力学性能的变化。很清楚, 问题的关键就是钢材的内部组织。钢材内部组织就是难点的切入点。只要了解了铁碳合金内部组织的定义、性能、变化原因, 那么识读铁碳合金相图就会迎刃而解。
铁碳合金的组织在书上介绍的较为抽象,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实例告诉学生, 当纯铁加热熔化后, 碳元素可以溶解到铁水中去, 铁水凝固成固态后, 碳元素仍被留在铁中。这在固态下溶解有其它元素的组织叫做固溶体。又固体铁在固态下有同素异构转变, 即有α-Fe和γ-Fe两种晶格, 其对碳元素的溶解能力不同, 所以就形成了两种固溶体。分别叫“铁素体”和“奥氏体”。这样解释, 学生的思路就会很清晰。将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简单化, 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样在分析铁碳合金相图时, 我们也可以先将图中标注的铁碳合金组织化繁为简, 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 文字来讲解铁碳合金组织的定义。通过对合金相图的分析让学生掌握了铁碳合金组织的概念、性质, 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铁碳组织是如何随温度变化而发生转变的, 在这个难点的突破方法上, 我们可以以“金属同素异构转变”这个知识点作为切入口。我们知道金属在固态下随温度的改变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的现象称为同素异构转变。纯铁液1538℃转变为δ-Fe, δ-Fe在1394℃转变为γ-Fe, γ-Fe在912℃转变为α-Fe。由于金属晶格存在着随温度改变而发生晶格变化的特性, 导致金属的组织随温度的变化而发生转变。以铁碳合金组织为例, 铁碳合金组织是由基体纯铁和碳组成, 温度变化使基体纯铁晶格发生转变, 不同晶格的基体和不同含量的碳组合就会出现不同的铁碳合金组织, 这就是铁碳合金组织会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原因。清楚这点后我们再对照看铁碳合金相图就一目了然了。温度、含碳量、材料组织、力学性能等。在图中就能分析的很清楚。
最后进行总结:铁碳合金的五种基本组织由于各自基体中的含碳量不同, 表现出来的力学性能就不一样, 组织之间会随温度改变而发生相应之间的转变。铁碳合金相图是表示铁碳合金成分、温度和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图表, 图中标明铁碳合金组织的变化主要受含碳量和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铁碳合金相图主要应用在材料的选用和热处理工艺的制订两个方面。
在上热处理这一章内容时, 首先拿出两把小铁榔头敲击后, 一铁榔头工作面凹凸不平, 另一被热处理后的铁榔头工作面平整如初。同种材料所制的铁榔头为何性能不一样?带着好奇的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把兴趣移到有关热处理这些枯燥抽象的学习内容上……。另外还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兴趣。如:变换教学方法、理论多结合实际等, 还有要带学生到现场参观实习。
科学研究表明, 眼、耳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可是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热处理工艺受设备条件限制, 没有现场操作演示。若仅凭挂图及几个应用实例分析很难把枯燥、抽象的内容讲“活”, 而结合录像或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化教育手段, 则可把热处理工艺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这将给课堂增加很多的趣味与生动, 可以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去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 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教学中, 针对课程中的某些疑难的内容、概念、应尽可能的多采用有趣、直观、多样的方式进行启发式教学;多列举生活、生产中的实例, 以学生为中心, 活跃课堂气氛, 将抽象、深奥的知识,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举例, 深入浅出地讲授给学生, 使学生能够相对容易地理解和吸收, 且能举一反三, 应用到实际中去, 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能更多地感知知识、更牢地掌握知识, 以达到“讲的透、学的活、记得住、用的上”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金属材料与热处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4.
课程难点 篇11
策略。
关键词:学习难点;策略;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开设最晚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解归纳总结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抽象的想象能力,学生一旦在某个方面存在欠缺,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遇到不少困难。很多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时候出现听得懂、做不会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课程重点,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难点一:化学元素符号与实验操作内容多,学生记忆难
解决策略:分散记忆,逐个击破
初中化学中出现的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式、化学专业术语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而这些知识出现得较为集中,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熟练,学生只能通过机械记忆去死记硬背。虽然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记忆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长时间大量的记忆内容会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这对日后的化学教学非常不利。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分散记忆、逐个击破的方法来化解。从教材第一章节开始,只要是学习过的简单物质以及所包含的化学元素和相关的化学式都给学生讲解,出现一个讲解分析一个。这个阶段学生刚接触化学,兴趣正浓,不会觉得困难,相反带着好奇心的记忆会更深刻。与此相类似,学完化学方程之后出现的化学反应让学生正确书写,告诉学生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这样把难点分开处理,也就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按照他们的认知规律引导学习,事半
功倍。
难点二:化学物质结构知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解决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好学乐学
化学实验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而言非常有趣。学生最初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源于此。随着化学课程难度的加大,在学习化学用语与元素、化学分子等概念时,会觉得很抽象难懂,让原有的兴趣逐步消失。老师可以将化学与生活中的诸多现象联系在一起。另外,教师可以将化学科学家研究化学的小故事穿插在教学中,比如,侯氏制碱法、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的发现等,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对微观粒子的运动有一个具体的印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是多媒体展示手段解决这个难点,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比如,氨水在挥发的过程中使酚酞变成红色,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等。这些实验都向学生证明粒子的运动。基于此,我再借以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从微观的角度展示微观粒子的变化,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化学,更容易接受化学。
难点三:化学识记内容多而广,学生遗忘率高
解决策略:谐音记忆
曾经听到一个教授历史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够记住释迦牟尼的俗家名字(乔达摩·悉达多),编了一个谐音名字:“瞧他妈吃得多。”这个叫法虽然不太好听,但是学生一下子都记住了。这种方法可以加快记忆,强化记忆。所以我试着用谐音法指导学生进行记忆比较难记或者是容易混淆的内容。比如,在电解水实验中,正负电极产生什么气体,学生极容易混淆。但是如果采用谐音“父亲”(负氢,即负极产生氢气)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再比如,氧气制取的实验,步骤比较多,学生记忆起来不是搞错实验顺序就是弄错步骤。我给学生编用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学生一下子就能记住,辅助以实验,永不忘记。茶(查):保证装置的气密性;庄(装):将实验药品装入实验器皿;定:固定装置;点:点燃酒精,加热;收:将生产出的气体进行收集;利(离):实验完成之后,撤离导气管;息(熄):熄灭酒精灯,加热停止。
难点四: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计算、酸碱盐与实验探究
解决策略:以练为主,讲练结合
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在化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如何配平化学方程式,记住相关溶质质量的分数,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以及相关实验现象的探究等,都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结合教学实际,首先可理解透彻一些化学公式,掌握一般的解题方法,熟记相关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挑选一些典型试题、实验案例精讲,反复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与练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巩固所学。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不可操之过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循序渐进,在学习中慢慢去体会和总结,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初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一门新的知识,也为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寻求解决困难的最佳方法。通过笔者在解决教学问题的同时,看到了学生的进步,也看到了自己教学方法的优化,感受到“教学相长”。因此,作为教育工作人员应该继续保持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让自己在教学中工作质量得到提高,为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细娟.中学化学教学中融入化学史的调查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2.
[2]王灵.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D]. 赣南师范学院,2012.
[3]徐敏.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教学难点成因及突破策略的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
课程难点 篇12
一、对教学重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一般情况下, 是指一个完整技术中的某一个主要环节或是指组合技术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 学生对此环节或核心部分掌握与否, 直接影响到整个技术动作的完成。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重点的这一基本特性, 有助于避免和克服确定教学重点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另外, 对教学重点还有一种理解, 就是指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如重点单元、重点技术等, 像篮球传球包括双手胸前传球、双手头上传球、双手传反弹球、单手胸前传球、单手肩上传球等, 但考虑到双手胸前传球是其他传球的基础, 掌握后有利于学习其他传球技术, 篮球教学中都会把双手胸前传球作为教学重点, 从这个角度讲, 教学重点是个相对的概念, 它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二、对教学难点的理解
由于遗传、周围环境、运动爱好等因素的影响, 每个学生的身体协调性、灵敏性、反应速度、体能状况等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学习同一技术或技能时, 有的学生很容易掌握, 有的学生掌握困难而成为学习中的难点, 出现的问题不尽相同。另外, 教学难点亦可随学生对知识、技术、技能的逐渐掌握而发生改变, 既旧的难点突破了, 又可能有新的教学难点产生, 所以教师要随着课的进行, 不断地、及时地发现问题, 不断突破难点, 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因此, 教学难点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
三、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之间关系的理解
重点是教学内容本身包含的, 所有学生都要掌握, 否则就会影响动作的完成质量或难以完成动作;难点是教学中生成的, 因学生而异, 如学习前滚翻的动作时, 有的学生可能蹬地方向不对、力量不够, 有的学生可能团身不好, 有的学生则可能双手推垫子用力不够;教学的重点不一定是难点, 教学的难点也不一定是重点。然而,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往往具有同一性, 如刚开始学习投篮时, 重点和难点都是球出手时手腕和手指要用力适度, 有手指拨球动作。另外, 就每一堂课而言, 是否有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否同时有教学的重点或难点, 都应当视具体情况而定。
四、对单元教学重点的理解
体育新课程提倡单元教学或主题教学, 特别是高中体育选项教学都是以单元教学的形式呈现。单元是课的上位概念, 它是以课为基础的基本教学单位, 单元教学就是对某项运动技术或组合运动技术进行系统教学的过程。因此, 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把单元目标作为重点, 一堂课实施的目标就应当是单元目标, 课与课的要求也许有区别, 但同一单元各节课的目标应当是相通的。
同样, 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也应是其所在单元的重点, 是单元重点的具体化。教师在确定单元内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时, 一节课可能会着重解决单元教学重点的一部分, 下节课再着重解决另一部分, 或连续几节都是把单元教学重点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如, 正手攻球是乒乓球攻球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 重点是“挥拍发力和正确恰当的击球点”, 估计学生在攻球时“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方面有困难, 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难点。正手攻球包括身体站位姿势、攻球时的重心转移、挥臂路线、攻球时球拍的角度、击球时机和击球位置的选择、大小臂与身体的角度等若干个技术环节, 需要5节~6节课学生才能基本掌握, 因此可将第一次课教学重点确定为“持拍手向左前上方呈弧形摆动, 掌握正确的挥臂线路”, 难点确定为“引拍时重心转移到右脚, 攻球时移到左脚”;第二次课教学重点确定为“击球时固定好球拍的角度”, 难点确定为“攻球时腰、髋带动上体向左转动”。再如篮球进攻战术基础配合, 包括传切、突分、掩护和策应四个具体的战术配合, 教学重点是“正确的移动路线和技术动作”, 难点是“配合时机和位置”。在传切配合单元第二次课中,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无球学生的摆脱与切入跑动”确定为教学重点, 预见学生可能在“创造传、切配合的条件, 把握配合时机”上比较困难, 因此将之设置为难点。
五、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方法
笔者认为首先应确定学期和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此基础上再确定每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做到既有通盘考虑的学期和单元计划, 又有落实到每一课的具体安排, 各课的重点和难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 又互相联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其次要吃透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只有熟悉和贯彻课程标准, 才能明确本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结构、目标体系, 才能正确确定教学重点;第三要深入钻研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从教材的知识体系、知识的联系性和发展性中挖掘出教学的重难点, 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教材, 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第四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 又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在备课中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 特别是全面了解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 才能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五要分析运动技术动作的结构。各个运动项目都有着固有的技术结构, 教师在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时, 应该认
确定教学难点三步曲
李志勇 (浙江省慈溪市宗汉街道锦纶中学, 315301)
目前, 教师在制定课的教学难点时通常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移植, 即移植网上或公开课上的难点, 另一种是凭经验和想当然确定难点。这两种途径都是不客观的。笔者通常分“三步”确定课的难点, 效果较好。下面结合自己确定横箱分腿腾跃单元第一次课的难点的过程进行阐述。
一、了解教材的易犯错误
首先, 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所教教材的易犯错误。比如, 为了了解横箱分腿腾跃的易犯错误, 笔者翻阅了以前的教学大纲、教参、教材教法和杂志, 浏览了网络, 收集、归纳了横箱分腿腾跃的易犯错误有:1.手撑器械时收腹前摆腿或肩前冲;2.顶肩推手慢;3.两手向后下方推;4.无制动展髋动作;5.单腿起跳;6.助跑时重心在后;7.上板前最后几步“倒步”;8.上板时用全脚掌踏板;9.提臀不够高;10.分腿不够大;11.屈腿。当然, 除了查看资料,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预计学生的错误。这样双管齐下就能充分了解教材的错误, 为接下来确定课的易犯错误奠定基础。
二、确定课的易犯错误
在体育教学中, 教材一般是以单元的形式出现的。在了解教材的易犯错误后, 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单元课次所学习的技术环节确定每次课的易犯错误。还是以水平四横箱分腿
真分析技术动作结构, 寻找技术中的关键环节、学生相对较难掌握的动作和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第六要善于总结。要善于总结自己在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同时虚心学习别人在这方面的经验,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策略
合理选择和灵活应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不仅是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 也是教师必须具备腾跃教材为例。它动作比较复杂, 一般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 (单元第一次课是在保护与帮助下过横跳箱;第二次课是独立完成横箱分腿腾跃, 对动作姿态有要求;第三次课是考核) 。由于横箱分腿腾跃单元第一次课是在复习山羊分腿腾跃的基础上, 尝试保护与帮助下过横跳箱, 并且对动作细节不过分关注。因此, 在上述11个易犯的错误中, 真正与横箱分腿腾跃单元第一次课有关的错误只有6个:1.手撑器械时收腹前摆腿或肩前冲;2.顶肩推手慢;3.两手向后下方推;4.提臀不够高;5.分腿小;6.屈腿。也许有人要问, 为什么没有助跑与起跳的错误?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山羊分腿腾跃时已经掌握了助跑和起跳技术。
三、根据学情确定难点
在了解每次课的易犯错误后, 接下来是根据学情确定大多数学生易犯的错误 (教学难点) 。如从第二步分析得知, 横箱分腿腾跃单元第一次课学生的易犯错误主要有6个, 哪个是大多数学生容易犯的错误?即哪个是本次课的难点呢?对此, 要结合学情进行分析。分析学情一般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原有技术基础等方面着手。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 他们在初一阶段已经学过山羊分腿腾跃, 并且技术掌握得比较好, 但大部分学生的顶肩推手时机不对, 主要原因是水平四阶段的学生处在生长发育高峰期, 肌肉长度的增
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功。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
第一, 讲解示范要突出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在学习初期就对所学技术需要掌握的重要环节、可能遇到的困难有一个大致了解, 不至于学生在接触新动作时, 满脑子都是重点和难点;第二, 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教材的难易程度,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 尽量把难度较大的动作技术进行分解, 由大步子化成小步子, 做到先简后繁, 先易后难, 由浅入深, 对素质差的同学可降低难度逐步掌握;第三, 要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创设条加快于体积的增加, 因而上肢和肩带力量比较差。而本次课的顶肩推手动作对学生的上肢和肩带力量要求更高 (助跑速度更快、提臀更高) 。经过上述分析, 不难看出在上述6个错误中, 顶肩推手慢是本次课大多数学生易犯的错误, 换句话说, 顶肩推手即是本次课的难点。于是, 笔者针对难点设计了几个措施, 由于难点确定合理, 因此, 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上述这三步对确定任何一节课的难点都适应, 你只要准确地分析学情, 难点的确定一般都比较准确。
课堂受诸多因素影响, 再聪明的教师也不能事先完全预计——真实课堂可能发生的一切。因而授课中, 教师及时吸纳学生的反馈信息, 灵活处理难点, 显得尤为重要。比如, 在一次公开课上, 笔者上课的内容是“脚弓传球”, 课前, 预设的难点是“传球腿外旋90度”, 可在教学中, 由于笔者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 预设的难点很快被突破, 于是马上调整教学目标、难点和教学步骤, 将难点变为“传准”, 采取的步骤为“不断缩小传球目标的传准”。结果, 本堂课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又如, 在“鱼跃前滚翻”教学中, 确定的难点是“手着垫时, 手臂有短暂的支撑”, 在初三 (1) 班教学中, 效果很好。轮到初三 (2) 班时, 发现大多数学生手着垫时手臂都有短暂的支撑过程, 可在滚动时出现不圆滑现象。于是笔者将课的难点调整为“滚动圆滑”, 同时, 采取针对性的练习步骤进行突破。结果, 大部分同学 (学生) 在做鱼跃前滚翻时, 不仅手着垫时, 手臂有短暂的支撑, 而且有腾空, 滚动圆滑, 超额完成本堂课的目标。
件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多鼓励和表扬学生, 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突破重点和难点;第四;找准时机引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 让学生在合作和探究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华厦出版社, 1990.
[2]吴键.体育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的有效突破[J].体育教学.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