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心理

2024-08-10

旅游心理(共12篇)

旅游心理 篇1

摘要:旅游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 对旅游审美活动发生的心理机制探讨, 是研究旅游审美活动本体运动机理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发生的心理机制, 就是要探讨旅游审美活动发生之所以产生的内置驱动力、心理中介及运动规律。

关键词:旅游活动,旅游目的地,游目的地形象 (TDI) ,本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旅游已成为融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人是生命的一种, 人所以特殊在于他是生命存在的同时, 还具有自我意识, 也就是说, 人的自我意识是人区别于一般存在物和生命存在物的根本所在。心理学认为,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在一切生物中, 只有人才能在意识中明确地把“我”与“非我”, 即自身与自身之外的东西区分开来。因此人是有自觉意识的存在物, 人不仅活动, 而且对自己的活动有所认识和反思。

一、旅游审美活动发生的心理机制从侧面研究旅游地形象本体形成机制

什么是旅游, 人为什么需要旅游, 旅游对人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这些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心和思考的社会问题。旅游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 对旅游审美活动发生的心理机制探讨, 是研究旅游审美活动本体运动机理的一个层面。因为旅游审美活动的发生既是因为一定时空背景下作为旅游活动和旅游审美客体存在的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的旅游吸引物从形式到内涵上都存在美的信息, 也源自由旅游者和旅游服务业从业人员构成的旅游活动和旅游审美主体具有审美情趣、审美感知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更为关键的则是由旅游活动和旅游审美主、客体之间形成的审美关系构成的旅游审美活动的本体的运动机理。这里, 我们必须注意一个问题, 从旅游者 (旅游主体) 的角度, 旅游地形象的形成过程, 尽管是分阶段地的, 但实际上也是旅游者的目的地决策过程和旅游审美活动的符合体。这个问题, Fakeye和Crompton在分析原生形象、诱导形象和复合形象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目的地选择方面的角色时是这样论述的;一个游客在未旅游之前, 头脑中有一系列的旅游区成为可选方案, 并在心目中有由经历或教育形成的各个旅游区的形象, 即原生形象;一旦旅游的动机, 并决定要度假时, 他就会有意识地搜寻有关各可选目的地的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比较、选择。其主要方式是看有关旅游刊物、报纸、电视节目及旅游机构的宣传手册, 从中提炼有用的信息, 加工形成诱导形象。接着对各可选目的地的旅行成本与受益及形象进行比较, 从而选择合适的目的地。到这个目的地实地旅行后, 通过自己的经历, 结合以往的知识形成一个更综合的复合形象。人们依据复合形象对可选目的地再进行比较、选择, 决定再次到目的地旅行或另择它地。而旅游审美活动发生与旅游者的目的地决策过程, 在心理机制上无疑是一致的, 旅游地形象的形成与旅游审美活动发生、旅游者的目的地决策过程, 在心理机制上无疑也是一致的。这样, 我们探讨旅游审美活动发生的心理机制实际上也是从一个侧面研究旅游地形象本体形成机制。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发生的心理机制, 就是要探讨旅游审美活动发生之所以产生的内置驱动力、心理中介及运动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 “只是由于人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 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 如有音乐感的耳朵, 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总之, 这些能为人的享受到感觉, 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 才一部分发展起来, 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 不仅五官感觉, 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 (意志、爱等等) , 一句话, 人的感觉、感觉到人性, 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 由于人化的自然界, 才产生出来。五官感觉到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这个论述表明了人的审美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同时也表明,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 人类对美的感知和认识能力实际上已经积淀在人的“集体无意识”中, 甚至可以说已经演化为人类生存的本能性要素。就旅游审美活动而言, 表面上上似乎是旅游观赏行为在一定时空中的直接表现, 而实际上是旅游审美需求与动机所诱发和促成的结果。

二、旅游审美需求是促使人们从事旅游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首先, 旅游审美需求是促使人们从事旅游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因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旅游已成为融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当然, 人,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存在, 在生理条件、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制约与影响下, 其需求是工作各样、多个层面, 有的偏于物质, 有的趋向精神;有的属于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 有的是提高生存质量的可能途径。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只要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高层次的需求才能到来。但任何一种需求并不因为下一个高层次需求的出现而消失, 只是高层次需求产生后, 低层次需求对行为影响变小而已, 各层次的需求呈相互依赖与重叠的关系。只有早期的基本需求高峰过去之后, 后一较高的级别的需求才能开始发挥优势。同时, 各种需求层次的发生和个体发育密切相关, 婴儿的主要需求是生理需求, 而后才产生安全需求、社交 (归属和爱) 的需求, 到了青少年时期就产生了尊重的需求等等, 如此波浪式的演进。据马斯洛估计, 美国有85%的人的生理的需求能满足, 20%的人安全和经济保障的需求能满足, 但能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人却是极少数;从马斯洛对3 000名大学生进行的测试及马斯洛对分析结果的认识来看, 其中真正的自我实现者只有一人。后来, 马斯洛又在尊重的需求之后增加了认知需求、和审美的需求, 构成了“需求层次七级论”。马斯洛还认为在理解需求层次模式时, 人们不要拘泥于需求的高低顺序;他认为绝大多数人的基本需求都部分地得到了满足, 但是仍有几种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正是这些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能强烈地左右的行为。这也是说, “需求层次论”作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不单纯强调人的需求由低向高的程序演进, 因此, 在现代生活中, 人的审美经常贯穿于所有不同层次的需求之中, 就连生理的需求也不例外。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来分析, 人对旅游的需求不是停留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层次上, 最起码是在社交需求、尊重需求的层次上, 绝大多数可以说是表现为一种审美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三、审美需求作为人的一种统摄性和精神性需求, 是改善人的生活质量的重要杠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 审美需求作为人的一种统摄性和精神性需求, 是改善人的生活质量的重要杠杆之一。诚如马斯洛所言:“美的理解和创造以及美的高峰体验, 是人类生活以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核心部分, 而不是边缘部分。”他所谓的“高峰体验”, 是指最高快乐出现的时刻, 比如审美的直觉、创造的时刻、智力的顿悟和情欲的高潮, 该体验是向健康前进的是瞬间的健康, 是对生活的确认, 使生活富有价值。人们之所以面临各种艰难困境而不全都以自杀了结,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体验价值普遍存在的缘故。其实无论从人类文明的历史沿革来看, 还是从现实生活的具体内容来看, 审美需求由于审美判断本身的自由愉悦性和鉴赏性而成为其他各种需求的内在动因。旅游活动也是如此。那些乘坐“空中客车”、下榻宾馆饭店、睡着席梦思和喝着香槟酒游山逛水的旅游者, 其审美需求几乎泛化为其他需求是“指令性原则”。他们要求一切物品和活动都应具有审美价值, 应符合美的规律:从房间的色彩、餐桌的摆布、饮食的器皿到卫生间的设备, 甚至于一条领带或一枚领扣等等, 都应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和与其相关的其他需求。而这种以旅游为导向的审美需求, 一方面是旅游者作为主体的审美需求所致, 另一方面是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审美特质使然。目前,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 “美、感、游、创”的生活新概念已广为人们所接受, 并被奉为追求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

四、加强文化传统竞争, 塑造旅游地本体形象

斯瓦布鲁克指出, “当那些竭力想扮演全球较角色的大公司在谈论全球化思维、当地化行动的时候, 旅游目的地则要当地化思维、全球化行动。也就是说, 在充分利用全球化为其所提供的开发新的全球市场的同时, 他们需要避免由于全球化所造成的产品标准化和丧失地方特色的现象。” (Swarbrooke, 2001) 这个论断对于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的形象塑造同样具有现实意义。我们知道, 跨文化交际是旅游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无论是出国旅游, 还是在国内不同民族的文化环境中旅游, 都必然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而在这些异质文化环境中旅游, 尽管人们通常会因为文化差异、社会距离、与陌生环境等因素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感或忐忑不安的心理状态;与此同时, 人们也会对异质文化环境中的景物、尤其是人文景观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新奇感与敏感性。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这后两种心理反应恰恰是旅游审美的重要契机;如果通过跨文化交际活动予以积极引导, 将会有效地调动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等心理要素, 进而满足审美主体的审美需求。因为, 求异心理是促使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最基本动力。人们对不同的事物、景观、风俗和文化感兴趣, 其原因就在这些事物与形象的差异性。从某种意义上讲, 国际旅游业就是建立在各国旅游产品差异性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人们也这样认为:越是民族的, 则越富有国际性, 越具有国际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旅游地形象塑造时, 要突出特殊性和差异性, 要注意挖掘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 从形式到内容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的魅力, 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保持和培育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并通过区域协同行动, 形成整体竞争力。当然, 在打文化牌、民族牌这个问题上, 也要把握好尺度。强调新奇、强调差异, 也不要超出人们通常的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以免因文化距离过大导致“文化休克”。

作为一种审美活动, 旅游审美尽管有其特殊性, 但是, 与其他审美活动一样, 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 从本体论的角度研究旅游活动和旅游现象, 必须从旅游活动的审美特征及旅游审美产生的心理机制入手。对旅游地形象塑造这个问题的探讨, 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形象策划、设计的层次上, 要立足对旅游活动的本体特征的把握来研究旅游地形象塑造的最本质的东西, 也就是既符合旅游活动规律、又符合形象塑造规律的旅游地形象策划方法和理论, 以利于指导旅游地形象塑造的实践。因为, 尽管现代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 经济效益是人们发展这一产业的初衷, 也是产业发展必须始终关注的主要目标, 但是, 由于旅游活动自身的特殊性以及由此给旅游产业带来的特殊性, 对旅游产业的研究、旅游地形象及旅游地形象塑造问题的研究必须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 把旅游地形象塑造作为一个既开放又相对封闭的系统来研究。在实践的意义上, 旅游地形象, 不光是目前旅游营销活动中所谓的以CIS为主导的旅游地形象系统, 以及基于这种思想的形象推广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旅游地、旅游景区、旅游景点及其他旅游产品本身的形象价值的创造, 要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宏观对旅游地进行整体上的形象塑造, 充分挖掘蕴藏在其中的审美信息, 并使旅游地、旅游景区、旅游景点及其他旅游产品从整体到局部更加容易引起人们注意、调动人的感知器官、唤起人的知觉, 进而形成强烈的共鸣。这里, 有必要强调, 从本体论的角度研究旅游地形象, 必须从基础吸引物出发来研究, 而不是从上层吸引物出发来研究, 否则就背离了旅游活动的本体特征和规律。由于笔者研究能力和实践水平的局限, 从技术操作层去研究恐怖是很不现实的, 在此, 仅做一些原则性分析, 姑且把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当中对旅游地形象塑造本体论研究的一个侧面的粗浅探讨。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9.

[2]仇学琴.现代旅游美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

[3]张广瑞, 魏小安, 刘德谦.2000-2002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旅游绿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4]潘鲁生.关注旅游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资产开发[J].旅游学刊, 2001 (1) .

[5]谢朝武, 黄远水.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J].旅游学刊, 2002 (2) .

[6]尹隽, 等.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M].北京: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7]刘汉洪.打造强势旅游品牌要有的十把金钥匙[J].中国旅游规划设计联盟, 2005 (6) .

[8]李瑞.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 2004 (8) .

旅游心理 篇2

3.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 4.学习研究旅游心理学的意义:优化心理素质,理解社会现象,解决现实问题

5.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6.旅游者感觉与知觉的差别: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属性的整体反映。

7.影响旅游知觉的客观因素:旅游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对比,旅游对象的活动变化,新奇独特的刺激物,他人的言语提示,旅游对象的组合。8.影响旅游知觉的主观因素:旅游者的需要和动力,知识和经验,兴趣,情绪,个性,生理条件,社会阶层。

9.知觉的特征: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长性。10.知觉整体性的规律: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合原理,连续原理。

11.风险知觉的种类:功能风险,资金风险,社会风险,心理风险,安全风险,时间风险

12.风险知觉产生的原因:购买目标不明确,购买报酬不确定,信息不充分,缺乏旅游经验,相关群体的影响。

13.旅游者消除风险的方法:广泛搜集信息,认真比较衡量;重复购买相同的旅游产品;适当降低对旅游产品的期望;寻求高价格,购买名牌旅游产品。14.旅游企业消除风险的方法:做好提醒工作,树立自身良好形象,注重广告与口碑的宣传,兑现承诺,注重与客人的直接沟通。

15.社会知觉的内容: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自我知觉。

16.社会知觉中的偏差与效应: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移情效应(会判断)17.情感的特点:深刻性,内隐性,阶段性 18.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19.旅游者的情绪特征:兴奋性,感染性,易变性,敏感性,多虑性,及时性

20.影响旅游者情绪情感的因素: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活动是否顺利,团队状况和人际关系,个人身体状况。

21.旅游者道德弱化的原因: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以西方的道德标准来衡量我国国民的整体道德修养显得不足,素质偏低;旅游具有异地性和暂时性;一些外部刺激引发旅游者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旅游者的好奇和解放感促使游客的感性自我占上风,忽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约束,从而出现不离职的行为。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低到高)

23.旅游者的需要:旅游者的天然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旅游者的社会性需要(社会交往和尊重需要),旅游者的精神性需要(认识新事物,增加人生经历和体验、追求美以及宗教信仰等的需要)24.旅游者的单一性和复杂性需要:单一性是可预见性,复杂性是不可预见性。25.旅游动机:是指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并使人处于某种积极状态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动力。

26.旅游动机的特征:强度性,指向性,维持性。27.日本学者田中喜一列举的旅游动机:心理的动机(思乡之心,社交之心,信仰之心),精神的动机(知识需要,见闻需要,欢乐需要),身体的动机(治疗需要,保养需要,运动需要要),经济的动机(购物的目的,商业需要)

28.旅游动机的激发: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企业管理,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宣传,让旅游者掌握充分的旅游信息。29.个性的心理结构(PAC):感情用事的儿童自我,自以为是的家长自我,面对现实的成人自我。让儿童动心,家长安心,成人省心。

30.个性心理包括:气质,性格,能力。

31.态度的结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向因素 32.态度的特征:态度的对象性,态度的强度,态度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内隐性,态度的价值性。

33.旅游学习的目的:获得信息,激发动机,降低风险,积累经验

34.态度的形成过程: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

35:旅游态度与旅游行为的关系:态度与行为有一致性,行为是外在表现,态度是心理状态;行为可以反映态度,态度可能影响行为。态度是决定行为的一种倾向性,而非必然性。

36.社会制度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 37.服务的特点:产品的无形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产品价值的不可储存性。38.购物动力:纪念性动机,馈赠性动机,新奇性动机,求利性动机,实用性动机。

39.学习过程: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形成习惯。1.旅游心理学的定义:旅游心理学是一门分支学科,它是把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有关原理及研究方法运用到分析、了解旅游这一现象上来而产生的新兴应用学科。是研究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旅游从业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2.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联系性,发展性,创新性

3.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 4.学习研究旅游心理学的意义:优化心理素质,理解社会现象,解决现实问题

5.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6.旅游者感觉与知觉的差别: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属性的整体反映。

7.影响旅游知觉的客观因素:旅游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对比,旅游对象的活动变化,新奇独特的刺激物,他人的言语提示,旅游对象的组合。8.影响旅游知觉的主观因素:旅游者的需要和动力,知识和经验,兴趣,情绪,个性,生理条件,社会阶层。

9.知觉的特征: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长性。10.知觉整体性的规律: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合原理,连续原理。

11.风险知觉的种类:功能风险,资金风险,社会风险,心理风险,安全风险,时间风险

12.风险知觉产生的原因:购买目标不明确,购买报酬不确定,信息不充分,缺乏旅游经验,相关群体的影响。

13.旅游者消除风险的方法:广泛搜集信息,认真比较衡量;重复购买相同的旅游产品;适当降低对旅游产品的期望;寻求高价格,购买名牌旅游产品。14.旅游企业消除风险的方法:做好提醒工作,树立自身良好形象,注重广告与口碑的宣传,兑现承诺,注重与客人的直接沟通。

15.社会知觉的内容: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自我知觉。

16.社会知觉中的偏差与效应: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移情效应(会判断)17.情感的特点:深刻性,内隐性,阶段性 18.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19.旅游者的情绪特征:兴奋性,感染性,易变性,敏感性,多虑性,及时性

20.影响旅游者情绪情感的因素: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活动是否顺利,团队状况和人际关系,个人身体状况。

21.旅游者道德弱化的原因: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以西方的道德标准来衡量我国国民的整体道德修养显得不足,素质偏低;旅游具有异地性和暂时性;一些外部刺激引发旅游者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旅游者的好奇和解放感促使游客的感性自我占上风,忽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约束,从而出现不离职的行为。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低到高)

23.旅游者的需要:旅游者的天然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旅游者的社会性需要(社会交往和尊重需要),旅游者的精神性需要(认识新事物,增加人生经历和体验、追求美以及宗教信仰等的需要)24.旅游者的单一性和复杂性需要:单一性是可预见性,复杂性是不可预见性。25.旅游动机:是指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并使人处于某种积极状态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动力。

26.旅游动机的特征:强度性,指向性,维持性。27.日本学者田中喜一列举的旅游动机:心理的动机(思乡之心,社交之心,信仰之心),精神的动机(知识需要,见闻需要,欢乐需要),身体的动机(治疗需要,保养需要,运动需要要),经济的动机(购物的目的,商业需要)

28.旅游动机的激发: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企业管理,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宣传,让旅游者掌握充分的旅游信息。29.个性的心理结构(PAC):感情用事的儿童自我,自以为是的家长自我,面对现实的成人自我。让儿童动心,家长安心,成人省心。

30.个性心理包括:气质,性格,能力。

31.态度的结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向因素 32.态度的特征:态度的对象性,态度的强度,态度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内隐性,态度的价值性。

33.旅游学习的目的:获得信息,激发动机,降低风险,积累经验

34.态度的形成过程: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

35:旅游态度与旅游行为的关系:态度与行为有一致性,行为是外在表现,态度是心理状态;行为可以反映态度,态度可能影响行为。态度是决定行为的一种倾向性,而非必然性。

36.社会制度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 37.服务的特点:产品的无形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产品价值的不可储存性。38.购物动力:纪念性动机,馈赠性动机,新奇性动机,求利性动机,实用性动机。

39.学习过程: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形成习惯。

1.旅游心理学的定义:旅游心理学是一门分支学科,它是把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有关原理及研究方法运用到分析、了解旅游这一现象上来而产生的新兴应用学科。是研究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旅游从业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2.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联系性,发展性,创新性

3.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 4.学习研究旅游心理学的意义:优化心理素质,理解社会现象,解决现实问题

5.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6.旅游者感觉与知觉的差别: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属性的整体反映。

7.影响旅游知觉的客观因素:旅游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对比,旅游对象的活动变化,新奇独特的刺激物,他人的言语提示,旅游对象的组合。8.影响旅游知觉的主观因素:旅游者的需要和动力,知识和经验,兴趣,情绪,个性,生理条件,社会阶层。

9.知觉的特征: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长性。10.知觉整体性的规律: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合原理,连续原理。

11.风险知觉的种类:功能风险,资金风险,社会风险,心理风险,安全风险,时间风险

12.风险知觉产生的原因:购买目标不明确,购买报酬不确定,信息不充分,缺乏旅游经验,相关群体的影响。

13.旅游者消除风险的方法:广泛搜集信息,认真比较衡量;重复购买相同的旅游产品;适当降低对旅游产品的期望;寻求高价格,购买名牌旅游产品。14.旅游企业消除风险的方法:做好提醒工作,树立自身良好形象,注重广告与口碑的宣传,兑现承诺,注重与客人的直接沟通。

15.社会知觉的内容: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自我知觉。

16.社会知觉中的偏差与效应: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移情效应(会判断)17.情感的特点:深刻性,内隐性,阶段性 18.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19.旅游者的情绪特征:兴奋性,感染性,易变性,敏感性,多虑性,及时性

20.影响旅游者情绪情感的因素: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活动是否顺利,团队状况和人际关系,个人身体状况。

21.旅游者道德弱化的原因: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以西方的道德标准来衡量我国国民的整体道德修养显得不足,素质偏低;旅游具有异地性和暂时性;一些外部刺激引发旅游者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旅游者的好奇和解放感促使游客的感性自我占上风,忽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约束,从而出现不离职的行为。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低到高)

23.旅游者的需要:旅游者的天然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旅游者的社会性需要(社会交往和尊重需要),旅游者的精神性需要(认识新事物,增加人生经历和体验、追求美以及宗教信仰等的需要)24.旅游者的单一性和复杂性需要:单一性是可预见性,复杂性是不可预见性。25.旅游动机:是指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并使人处于某种积极状态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动力。

26.旅游动机的特征:强度性,指向性,维持性。27.日本学者田中喜一列举的旅游动机:心理的动机(思乡之心,社交之心,信仰之心),精神的动机(知识需要,见闻需要,欢乐需要),身体的动机(治疗需要,保养需要,运动需要要),经济的动机(购物的目的,商业需要)

28.旅游动机的激发: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企业管理,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宣传,让旅游者掌握充分的旅游信息。29.个性的心理结构(PAC):感情用事的儿童自我,自以为是的家长自我,面对现实的成人自我。让儿童动心,家长安心,成人省心。

30.个性心理包括:气质,性格,能力。

31.态度的结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向因素 32.态度的特征:态度的对象性,态度的强度,态度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内隐性,态度的价值性。

33.旅游学习的目的:获得信息,激发动机,降低风险,积累经验

34.态度的形成过程: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

35:旅游态度与旅游行为的关系:态度与行为有一致性,行为是外在表现,态度是心理状态;行为可以反映态度,态度可能影响行为。态度是决定行为的一种倾向性,而非必然性。

36.社会制度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 37.服务的特点:产品的无形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产品价值的不可储存性。38.购物动力:纪念性动机,馈赠性动机,新奇性动机,求利性动机,实用性动机。

39.学习过程: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形成习惯。

1.旅游心理学的定义:旅游心理学是一门分支学科,它是把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有关原理及研究方法运用到分析、了解旅游这一现象上来而产生的新兴应用学科。是研究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旅游从业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2.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联系性,发展性,创新性

3.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 4.学习研究旅游心理学的意义:优化心理素质,理解社会现象,解决现实问题

5.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6.旅游者感觉与知觉的差别: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属性的整体反映。

7.影响旅游知觉的客观因素:旅游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对比,旅游对象的活动变化,新奇独特的刺激物,他人的言语提示,旅游对象的组合。8.影响旅游知觉的主观因素:旅游者的需要和动力,知识和经验,兴趣,情绪,个性,生理条件,社会阶层。

9.知觉的特征: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长性。10.知觉整体性的规律: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合原理,连续原理。

11.风险知觉的种类:功能风险,资金风险,社会风险,心理风险,安全风险,时间风险

12.风险知觉产生的原因:购买目标不明确,购买报酬不确定,信息不充分,缺乏旅游经验,相关群体的影响。

13.旅游者消除风险的方法:广泛搜集信息,认真比较衡量;重复购买相同的旅游产品;适当降低对旅游产品的期望;寻求高价格,购买名牌旅游产品。14.旅游企业消除风险的方法:做好提醒工作,树立自身良好形象,注重广告与口碑的宣传,兑现承诺,注重与客人的直接沟通。

15.社会知觉的内容: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自我知觉。

16.社会知觉中的偏差与效应: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移情效应(会判断)17.情感的特点:深刻性,内隐性,阶段性 18.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19.旅游者的情绪特征:兴奋性,感染性,易变性,敏感性,多虑性,及时性

20.影响旅游者情绪情感的因素: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活动是否顺利,团队状况和人际关系,个人身体状况。

21.旅游者道德弱化的原因: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以西方的道德标准来衡量我国国民的整体道德修养显得不足,素质偏低;旅游具有异地性和暂时性;一些外部刺激引发旅游者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旅游者的好奇和解放感促使游客的感性自我占上风,忽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约束,从而出现不离职的行为。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低到高)

23.旅游者的需要:旅游者的天然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旅游者的社会性需要(社会交往和尊重需要),旅游者的精神性需要(认识新事物,增加人生经历和体验、追求美以及宗教信仰等的需要)24.旅游者的单一性和复杂性需要:单一性是可预见性,复杂性是不可预见性。25.旅游动机:是指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并使人处于某种积极状态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动力。

26.旅游动机的特征:强度性,指向性,维持性。27.日本学者田中喜一列举的旅游动机:心理的动机(思乡之心,社交之心,信仰之心),精神的动机(知识需要,见闻需要,欢乐需要),身体的动机(治疗需要,保养需要,运动需要要),经济的动机(购物的目的,商业需要)

28.旅游动机的激发: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企业管理,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宣传,让旅游者掌握充分的旅游信息。29.个性的心理结构(PAC):感情用事的儿童自我,自以为是的家长自我,面对现实的成人自我。让儿童动心,家长安心,成人省心。

30.个性心理包括:气质,性格,能力。

31.态度的结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向因素 32.态度的特征:态度的对象性,态度的强度,态度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内隐性,态度的价值性。

33.旅游学习的目的:获得信息,激发动机,降低风险,积累经验

34.态度的形成过程: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

35:旅游态度与旅游行为的关系:态度与行为有一致性,行为是外在表现,态度是心理状态;行为可以反映态度,态度可能影响行为。态度是决定行为的一种倾向性,而非必然性。

36.社会制度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 37.服务的特点:产品的无形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产品价值的不可储存性。38.购物动力:纪念性动机,馈赠性动机,新奇性动机,求利性动机,实用性动机。

旅游心理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 旅游消费心理 市场开发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97-02

旅游作为新的社会热点话题,正在慢慢占据着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大学生作为新生代的主体,思想活跃,行动前卫,接受新鲜事物容易,热爱旅游。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旅游现状的分析,了解大学生旅游的心理变化,从而合理开发旅游市场,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行为。

一、大学生旅游心理及现状分析

大学生是一个青春有活力的社会群体[1],大学比较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她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且非常热爱旅游项目。由于学生没有工作基础,因此没有经济收入。她们还只能向父母要钱,高额的旅游费用限制了她们出游的脚步。大学生喜欢在网上收集相关的旅游信息,因为网上有很多的优惠条件,她们可以相互对比,然后选出一个最省钱的出游方案。大学生旅游有很多动机多数是为了欣赏风景,放松心情,排解压力。对于门票比较贵的旅游景点偏好不高,大学生多数是集体出游或者是三五好友一起,通过一起旅游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希望毕业后可以有一个美好的大学记忆。大学生出游基本在法定假日或寒暑假,利用现在校园充足的时间进行游山玩水,等到参加工作后就没有这么多的机会可以自己随意支配了,大学生出游对于物质和其他消费品都不感兴趣,她们关心的是安全问题和相关优惠政策。大学生的出游情况与学生的家庭条件有直接关系,因为她们的旅游经费要从家里索要[2]。

二、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

现在我国大学生旅游市场还属于开发的初期阶段,并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大学生旅游群体还没有老年人旅游市场成熟。原因有很多:首先,大学生作为新生的主体且文化程度比较高,比较喜欢自由、特色、时尚的自己旅游方式,不喜欢跟随导游一起走,那样的旅游束缚了他们的自由;其次,大学生怀有很强的猎奇心理,他们喜欢新鲜不一样的事物,不喜欢一些固定的风景区,因此也给旅游开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再有,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导致很多大学生消费受到限制,旅游企业利润比较低,目前还没有针对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的企业。旅游企业的经营方式存在不足,很多学生不能及时获得他们想要的旅游信息,信息宣传不够。最后,由于旅游过程中无法保证学生的安全问题,因此我国对于大学生旅游行为没有提出明确的倾向态度,也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无形之中也限制了大学生的旅游行为。

三、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建议

针对大学生旅游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以下开发建议:

1.开发多元化、个性化旅游产品

大学生由于受到经费限制,一般出游距离比较近,时间较短。针对大学生这一特点,推出适合大学生的特色旅游方案,根据大学生的行为特点,设计个性化旅游项目,如:旅游实践篇、野营冒险篇、情侣篇等旅游项目,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2.市场价格策略

大学生旅游市场是一块未被分割的蛋糕,旅游企业应将注意力投入到市场开发工作中来,针对大学生无经济收入这一特点,实行价格策略,快速占领整个旅游市场。所谓的低价格策略是指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推出一些优惠政策或者是减少额外收入的一种方式。做好市场的宣传工作[3],坚决杜绝虚假广告的宣传,这样将严重损害企业形象,导致大学生对旅游企业失去信心。

3.增强旅游项目的互动性

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做游戏,因此应该充分利用高校学生的假期时间,开发旅游项目。利用学校的闲置房间等资源,以降低旅游成本,增加学生旅游优惠政策。使用便宜的交通工具,在景点项目中多安排游戏和PK赛,减少自然景点数量,降低旅游成本。发展校园代理负责学生旅游招募工作。

4.旅游企业分散管理

因为高校的位置不是很集中,很多学校之间分布零散,且各个学校的管理也不相同,旅游企业不能为所有校园提供统一的服务。因此可以根据每个校园的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的服务站,负责该校区的学生旅游管理工作[4]。聘请学生员工,降低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5.特色的营销手段

目前高校大学生出游前都会做好准备工作,在网上查好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根据大学生的这个特点,实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推出时尚出游、户外旅游等项目。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企业可以多参加社团的活动,以便提高自己的宣传力度,从而带动校园周边的居民参与进来。

四、结束语

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大学生旅游行为,随着大学生旅游队伍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合理开发这边潜在市场。对于大学生的旅游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利于磨练学生的品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关部门针对大学生的旅游特点和消费心理制定相关政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方案,并给与相应的补助和保护。

参考文献:

[1]戴月,蔡慧,贾依梦. 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的原因浅要分析[J]. 才智,2015,03:56.

[2]王林,蒋晓. 大学生旅游动机分析研究[J]. 科技视界,2013,13:86.

[3]贾静. 大学生旅游市场研究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3,16:79-80.

旅游心理 篇4

随着旅游者数量的增加, 旅游者行为对景区的影响越来越大, 旅游者的负面行为不仅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增长, 也影响了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甚至导致一些旅游景区逐步倒闭, 这会对我国旅游景区的环境及发展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性影响。因此, 研究旅游者行为对旅游景区的影响, 降低旅游者不规范行为对景区的负面影响, 对吸引、培养出更多环境责任感强的旅游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旅游者心理对景区的正面影响

1.旅游者的好奇心。

部分外国旅游者初次来中国旅游, 感到中国是个神秘的国度, 什么都要看, 什么都新奇。这类人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只要吃、住、行、游、购、娱满意, 便事事称心。针对这类的旅游者, 旅游景区要努力突出民族特色, 开发出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 使其对异国文化的好奇心在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满足。

2.旅游者的求新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突飞猛进,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些游客想亲眼看看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繁荣、社会安定、政治开放的良好局面。针对抱有这种心理的旅游者, 景区在接待时就应尽力举办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宣传、展览、主题活动, 致力于建立一个崭新的旅游平台, 把改革开放实践探索中的先进经验、先进文化提炼展示出来,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营造一个让旅游者满意的旅游环境。这让旅游者在旅游时亲眼目睹各地的历史文化和建设成就, 看到或听到对祖国历史文明和建设成就的称颂, 都会激发和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从而会加深人们对祖国的热爱。

3.旅游者的求知心理。

进入21世纪, 国内旅游者来源日趋广泛, 从工、农、商、学到干部和离退休职工, 每年约有3亿人次。一些人收入并不很高, 但他们以能到达风景名胜游览点游玩参观为满足, 游览一下名山大川, 增长见闻, 实现夙愿, 条件差些、生活苦些都不在乎。所以旅游景区应根据这些人的心理, 为其提供经济实惠的旅游产品及服务, 并在旅游途中穿插些有关知识的讲解, 满足旅游者的求知心理。

4.旅游者的怀旧心理。

华侨和台、港、澳旅游者, 这些人都是炎黄子孙, 他们中多数人是来观光、探亲访友的。他们看到祖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 城乡一派新气象, 心中十分快慰。尤其是台湾游客, 由于两岸隔绝四十多年, 台湾同胞来大陆, 处处小心翼翼。对待这些旅游者, 旅游景区会做好接待工作, 不持偏见、以诚相待, 热情服务, 使之感到投身祖国怀抱的温暖, 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这样便能树立好的形象, 给旅游者留下好的口碑。一些条件富裕、退休后生活在沿海地区的老年人, 每年也会因为怀旧回家乡看看。

三、旅游者心理对景区的负面影响

1.易发生安全事故。

旅游者的好奇心理会随时间和距离的推移而逐渐变化, 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 旅游者在到达景区时, 其兴奋程度和好奇心强度都会达到最高点。在景区经常可以看到旅游者下了汽车后兴奋地四处走动并观望拍照, 导致景区入口处一片忙乱的景象。进入景区后, 旅游者的好奇心强度随景观的变化而变化, 呈现出多个小高潮。而游程临近结束时, 往往设置有旅游者购物的场所, 旅游者的情绪又被调动起来, 从而形成全过程中的一个次高潮。兴奋而充满好奇心的旅游者难以管理, 容易引发事故。一般而言, 在好奇心强度的波峰和波谷处较易发生事故:在好奇心强度的波峰处旅游者易产生不理智和不文明的行为, 对环境和景观资源造成破坏;在好奇心低谷处, 旅游者的体力和注意力较差, 易引发安全事故。

2.传统习俗商品化。

为了迎合一些旅游者的观看兴趣, 一些传统的民间习俗和庆典活动都逐渐被商品化, 为了接待旅游者, 随时都会被搬上“舞台”, 活动的内容亦往往被压缩, 次序被颠倒、表演的节奏明显加快, 久而久之, 变成了纯商业性的娱乐方式, 这些活动虽然被保留下来, 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其传统上的意义和价值。

3.传统工艺商品化。

为了满足旅游者对纪念品的需要, 旅游景区的工艺品生产忽视质量, 很多粗制滥造的产品充斥市场, 这些为了适合旅游者的情趣而生产出来的民族工艺品, 使原来富有宗教和礼仪意义的工艺品变成了商品, 失去了民族风格, 这些产品改变了传统工艺原来的意义, 实际上已不再能表现传统的风格和制作技艺, 这对于那些只图价廉而不顾质量的购物旅游者来说也许没有大碍, 然而, 旅游者误以为他们所购买的就是反映当地传统工艺和地方特色的真正艺术品, 将它们带回去向亲友或同事们展示, 便会严重地损害和贬低当地的文化形象、声誉和价值。

四、减少旅游者负面行为的对策

旅游者给旅游景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的同时, 也使景区的负面影响更加突出, 旅游者行为对旅游景区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旅游者、旅游景区在旅游市场中所处的地位, 可从调节供给和调节需求两大方面对旅游者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

(一) 供给调节技术

1.管理队列有技巧

当旅游者数量超过了旅游景区接待量时, 为提高工作效率, 工作人员应组织游客排好相应队列。根据旅游者和配备的工作人员数量, 可将队列划分为单列单人型 (一队旅游者配备一名服务人员, 以下类推) 、单列多人型、多列多人型、多列单人型及综合队列等类型。这些类型各有优缺点, 旅游景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排队方式。改善硬件设施, 让旅游者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排队等候, 变枯燥烦闷的等候为有意义的欣赏过程。需要排队等候的地方, 最好选择在风景较好的区域, 并设置相应的座位和护栏, 或者通过墙壁上或两侧的景区宣传画、游览注意事项等把旅游者的等候过程和旅游体验经历融合起来。在等待时间较长的地方, 可通过电视、轻音乐等分散旅游者的注意力。当然, 采取这些方法并不能真正缩短队伍的长度, 只是让旅游者能够有耐心等下去而已。从长远看, 队列管理并不能实际地解决过度拥挤及交通堵塞问题。

2.适时调节景区容量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 旅游景区可以采取许多措施来调节景区日旅游者容量, 这样有助于缩短或彻底解决排队等候的问题。扩大景区日容量的方法包括延长景区开放时间, 或一年中增加开放天数;在旅游高峰期开放备用旅游通道, 而在需求减少时关闭备用通道;调整景点工作人员, 增派工作人员到瓶颈旅游点工作;设置免票人员专用通道等。如桂林乐满地主题公园就灵活运用开放时间调节园区旅游者容量:在7—8月旅游高峰期, 开园时间不变, 但闭园时间比平常推迟半小时;平时与周末节假日营业时间相同, 但可视园内旅游者数量灵活延后清场时间;如遇重要节假日则另安排开、闭园时间, 并以通告为准。对多数的旅游景区, 旅游者一般集中在一天中某个时段进入景区。通过加强对旅游景区工作人员知识、技能和服务意识方面的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效率, 可以使旅游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分散到各景点。这些有效措施对于许多小型景点, 或自然遗产类景区容量弹性化有一定困难。

3.增加投资有效扩大景区容量

从长远来看, 要解决旅游者的过量问题, 旅游景区应通过投资建设来增加实际旅游容量, 但要尽量避免人工化。扩大容量可通过增设礼品店、旅游活动方式等来实现。另外可通过加大冷点旅游景点的开发、宣传和引导旅游者的流向来增大旅游景区实际旅游容量。

4.采取定点保护措施

为避免因旅游者践踏、抚摸、偷盗、乱写乱刻乱画引起旅游资源的损耗, 可采用定点保护方式予以解决, 比如在需要特别保护的地带利用警示性标牌告诉旅游者。另外旅游景区在旅游高峰期聘用保安及专门服务人员, 在遗产类旅游景区也可安排志愿者, 在资源易受损耗的地方值勤;在危险地带或禁止旅游者入内的场所采用拉网、拉绳、种植植物墙阻止。对于文物, 定点保护可采用覆盖、分隔、摹写等方式。然而, 过多地采用定点保护措施也会危及旅游景区的真实性, 这一点在遗产类旅游景区中特别突出。

(二) 需求管理技术

1.用价格进行调节

旅游价格是调节旅游者需求的有效手段, 通过价格刺激可以达到减少旅游者对旅游景区负面影响, 主要采取价格杠杆来调节旅游者量。旅游景区的拥挤、交通堵塞、植被践踏、游道扩大化等问题, 都与旅游者的数量相关, 旅游者数量减少可降低旅游景区的压力。根据“谁受益、谁偿还”的原则, 不论是传统旅游还是生态旅游, 旅游者都是旅游景区的真正受益者之一, 理应对旅游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负责, 旅游景区门票收入应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旅游景区资源破坏后恢复及资源保护。还可以通过提高门票价格等措施筹集资金, 用于实现景区更广泛的战略目标, 如旅游景区的保护及公众教育。门票价格还是旅游者判断景区价值的标准, 影响其旅游行为。如果旅游者在门票上花费了较多, 会形成旅客对景区独特、原始、壮观的风貌过高的期望, 因此在旅游过程中就有相应的要求。故采用价格刺激时要考虑到公众的价格接受能力和旅游期望, 避免价格变动起到控制游人作用的同时, 引起经济效益下降和旅游者的满意度下降。在实践中, 可采取旅游淡季低门票策略吸引旅游者, 在旅游旺季提高价格控制游人数量, 也可以采取对某些类型的旅游者实行特别票价策略, 以吸引相关的旅游者。例如, 降低票价鼓励学生旅游, 可以促使家庭采取旅游行动。

2.用市场营销进行调节

市场营销中除了价格刺激外, 营销组合中的其它因素也可以起到调节旅游者需求的作用。旅游淡季可通过广告或与其他企业联合促销等来提高旅游景区知名度, 鼓励潜在的旅游者采取旅游行动。为减少旅游者对热点旅游景区产生的压力, 要减少热点景区的宣传, 并着重宣传周边旅游景区用以分流热点景区的旅游者。此外, 可用开发新旅游景区来减少旅游者对脆弱旅游景区的压力。

3.用教育和讲解方式

教育和讲解也能减少旅游者对旅游景区产生的负面影响。实践表明, 教育旅游者, 让他们明白某些行为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并告知正确的旅游者行为, 鼓励他们按正确的方式进行旅游, 这在旅游过程中及旅游后都会产生一些积极作用。只要让旅游者明白了某些旅游行为不正确或不恰当的原因, 并鼓励他们采用负责任的旅游行为, 他们才会积极响应旅游景区提出的要求, 这样可以减少旅游者带来的负面影响。教育和讲解是解决旅游者负面影响的较为理想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李燕琴.生态旅游旅游者行为与旅游者管理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6 (8) :4-5.

[2]张凌云.旅游者消费行为和旅游消费地区差异的经济分析[J].旅游学刊, 1999 (4) :18.

[3]余书炜.论旅游者人均支出水平的地区差异[J].旅游学刊, 2004 (5) :20-21.

旅游心理学 篇5

A: 恐怖症 B: 焦虑神经症 C: 强迫症 D: 疑病症

答案: C 【2】 本教材作者的观点认为旅游是以()为核心的刺激寻求需要。

A: 爱心 B: 放松 C: 发泄 D: 好奇心

答案: D 【3】 心理学是()。

A: 自然学科 B: 人文学科 C: 边缘学科 D: 社会学科

答案: A 【4】 古代“疑邻偷斧”的传说反映出的心理规律是()。A: 晕轮效应 B: 皮格马利翁效应 C: 心理定势 D: 第一印象

答案: C 【5】 著名的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心理学派是()。

A: 需求分析心理学 B: 精神分析心理学 C: 行为主义心理学 D: 人本主义心理学

答案: C 【6】 让一个人去评价他人,从这种评价中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看出评价者的人格特性。这种现象的依据是()。

A: 对比效应 B: 投射作用 C: 期望效应 D: 刻板印象

答案: B 【7】 有一种说法:蛋糕落地时总是有奶油的那面先着地。请问,是()心理学规律在起作用。

A: 晕轮效应 B: 心理定势 C: 错觉 D: 知觉的选择性

答案

: D 【8】 爱屋及乌的心理现象是()。

A: 对比效应

B: 刻板印象 C: 投射 D: 晕轮效应

答案

: D 【9】 微弱、平静而持续一定时间的情绪体验是()。A: 心境

B: 热情 C: 激情 D: 滥情

答案

: A 10】 下列不属于态度的构成三种成分之一的是()。A: 意向成分

B: 思考成分 C: 情感成分 答案 D: 认知成分

: B 11】 自卑的人比自尊的人更容易打交道,这种说法(A: 是的

【)。B: 无关系 C: 不确定 D: 不是

答案: C 【12】 人的行为一般是()预测的。

A: 不可以

B: 多数情况下不可以 C: 特定情况下可以 D: 多数情况下可以

答案: C 【13】 人们有这样一种倾向,总认为他人和自己是相同,这种现象被称为()。

A: 假定相似性偏见 B: 晕轮效应 C: 期望效应 D:习惯定向

答案: A 【14】 一个人某些方面有所不足,但他会在其他方面加倍努力,力求出类拔萃,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心理的自我防卫机制属于()。

A: 投射作用 B: 补偿作用 C: 升华作用 D: 合理化作用

答案: B 【15】 当一个人()起主导作用时,他接人待物比较冷静,处事谨慎,尊重别人。

A: 成人自我状态

B: 儿童自我状态 C: 父母自我状态 答案 D: 伴侣自我状态

: A 【16】 心理学诞生于()。

A: 1897年

B: 1879年 C: 1876年 答案 D: 1798年

: B 【17】 人们更容易看到自己想到的事物,这种心理现象是(A: 错觉

B: 刻板印象 C: 期望心理 D: 选择性知觉答案

: D)。【18】 动机、世界观、需要、兴趣等心理成分属于心理现象的()方面。

A: 心理动力 B: 心理状态 C: 心理过程 D: 心理特征

答案: A 【19】 根据自我知觉理论,态度更可能是个体()。

A: 行为前的原因 B: 行为后的理由 C: 行为的结果 D: 与行为无关的因素

答案: B 【20】 著名学者勒温认为人的行为受两大因素影响,一个是(),一个是人所处的环境。

A: 态度 B: 需求 C: 动机 D: 人格

答案: D 【21】 “南方人聪明,北方人豪爽”的说法反映出的心理规律是()。

A: 选择性知觉 B: 错觉 C: 期望心理 D: 刻板印象

答案: D 【22】 激励水平是()和效价的乘积。

A: 环境 B: 感受值 C: 人格 D: 期望值

答案: D 【23】 聪明人(包括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比智力低的人容易改变态度,这种说法()。

A: 不一定 B: 相反 C: 对 D: 不对

答案: A 【24】 喜欢追新猎奇、冒险性强的旅游者是()。

A: 无中心型 B: 时尚型 C: 他人中心型 D: 心理中心型 答案: C 【25】 理性决策相比其他决策()最优的。

A: 没有关系 B: 不是 C: 不一定是 D: 是

答案: C

二、多项选择题

【1】 随着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知觉经历着的发展阶段有()。

A: 生理的自我 B: 社会的自我 C: 情感的自我 D: 心理的自我

答案: A B D 【2】 客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有()。

A: 方便 B: 快速 C: 安静 D: 安全

答案: A B C D 【3】 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括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三个部分,分别称为()。

A: 忘我 B: 超我 C: 自我 D: 本我

答案: B C D 【4】 感觉的特性或者感觉的规律体现在()方面。

A: 适应性 B: 对比性 C: 感受性 D: 刺激性

答案: A B C 【5】 做好导游工作的具体内容有()。

A: 组织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导游活动 B: 合理安排游览活动的节奏 C: 在游览过程中讲的越多越好

D: 把游客的角色从旁观的欣赏者变成参与者

答案: A B D 【6】 旅游者的情绪特征是()。

A: 道德感高涨 B: 解放感高涨 C: 美感高涨 D: 紧张感高涨 答案: B D 【7】 广义的旅游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包括()。

A: 旅游开发的心理依据

B: 旅游消费心理 C: 旅游企业员工心理 D: 旅游服务心理

答案

: A B C D 【8】 根据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情绪和情感可以划分为(A: 激情

B: 快乐 C: 心境 D: 热情

答案

: A C D 【9】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A: 观察法

B: 访谈法 C: 实验法 答案 D: 测量法

: A B C D 10】 影响知觉的客观因素有()。

A: 运动变化的对象 B: 特性强的对象

。)【 C: 反复出现的对象 D: 奇特的对象

答案: A B C D 【11】 人际交往中对人的知觉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主要的有()。

A:.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B: 角色知觉 C: 情绪知觉

D: 对他人性格的知觉

答案

: A B D 【12】 客人对旅行社的服务要求包括()。A: 越便宜越好

B: 服务要求 C: 重信守诺 D: 公平合理

答案

: B C D 【13】 人际关系的功能主要有()。

A: 心理保健功能

B: 相互作用功能 C: 求尊重功能 D: 信息沟通功能

答案

: A B D 【14】 主要的心理障碍的身体治疗方法有()。

A: 药物疗法 B: 催眠疗法 C: 精神外科手术 D: 休克疗法

答案: A C D 【15】 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有()。

A: 经验 B: 情绪 C: 兴趣 D: 需要

答案: A B C D 【16】 人际关系一般可以分为()三种关系。

A: 中性关系 B: 消极关系 C: 积极关系 D: 亲密关系

答案: A B C 【17】 旅游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A: 案例分析法 B: 调查法 C: 自然实验法 D: 观察法 答案: B C D 【18】 普通心理学把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分成()。

A: 心理特征 B: 心理过程 C: 心理状态 D: 心理动力

答案: A B C D 【19】 外界条件对态度改变的影响有()。

A: 旅游者之间态度的影响 B: 性格特点 C: 团体的影响 D: 信息的作用

答案: A C D 【20】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旅游购物心理 B: 旅游企业员工心理 C: 旅游服务心理 D: 旅游消费心理

答案: B C D

三、判断题

【1】 世界上有两件事情是困难的,一是改变他人,二是改变自己。A:正确: B:错误 答案: 正确

【2】 人们更容易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而不是喜欢优秀的人。A:正确: B:错误 答案: 正确

【3】 眼睛不会欺骗它的主人。A:正确: B:错误 答案: 错误

【4】 人的任何行为都可以找到支配它的需要和动机。A:正确: B:错误 答案: 正确

【5】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认为,人与人在沟通过程中,身体语言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A:正确: B:错误 答案: 正确

四、名词解释 【1】 需要

答案: 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一种主观状态。【2】 刻板印象

答案: 刻板印象:是社会上部分人对某类事物或人物所持有的共同的、笼统的、固定的看法和印象。【3】 期望效应

答案: 期望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在生活中人们的真心期望会变成现实的现象。【4】 超我

答案: 超我:是在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将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判断等内化之后形成的结果。【5】 人际关系

答案: 人际关系:就是人和人的心理关系、心理距离。【6】 情绪和情感

答案: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7】 刺激寻求

答案: 刺激寻求:个体对刺激的需要性接收和主动追求、厌恶单调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刺激寻求。刺激寻求分为普通刺激寻求和高级刺激寻求,前者表现为对单纯物理刺激的需要心理和寻求行为,后者则是对具有情境性意义刺激的需要心理和寻求行为。【8】 挫折

答案: 挫折: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9】 购买决策

答案: 购买决策:旅游者购买目的的确立、手段的选择和动机的取舍的过程。

【10】 好奇心 答案: 好奇心:人类和其他一些高等动物在面对新奇、陌生、怪诞或复杂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趋近、探索和操弄,以求明白、理解和掌握的心理倾向状态。

五、简答题

【1】 简述常见的旅游者消除风险的方法。答案: 1)广泛搜集信息

2)认真比较衡量 3)寻求高价格 4)购买名牌旅游产品

【2】 简述对角色的知觉理解的几个方面。答案: 1)感情或情绪。

2)目的与动机。3)对社会的贡献。4)在社会上的地位。【3】 简述态度的特征。

答案: 对象性、社会性、内隐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价值性、调整性。【4】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答案: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5】 简述员工心理健康标准。答案: 1)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2)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 3)和谐的人际关系 4)合理的行为

六、论述题

【1】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其在旅游上的具体影响是怎样的?

答案: 1)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即对事物运动过程的先后和长短的知觉。(3分)影响人对时间估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活动的内容。(2分)②情绪和态度。(2分)③时间标尺的利用。(2分)

2)①旅宜速,即旅行要求快速。(2分)②游宜慢,即游览活动要求放慢速度。(2分)③提供各种交通工具要准时。(2分)【2】 试述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并应用解读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答案: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两大主题:人格结构与人格发展。

人格结构: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括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由于这三个部分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内驱力,支配了个人所有的行为。①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是遗传下来的本能。②自我:是个体在与环境的接触中由本我发展而来的人格部分。③超我:是在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将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判断等内化之后形成的结果。(5分)

精神分析理论关于人格发展有两个前提:第一,强调发展,认为成人的性格是由婴幼儿时期的各种经验塑造而成的;第二,性力是一生下来就有的、并随着个体心理的发展而发展。

心理旅游:放松心情的新方法 篇6

“心理旅游”也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就是和一个亦师亦友的心理医生一同上路,在大自然中敞开心扉,面对山水说心事,在旅途中接受心理医生的疏导。

与一般的旅游相比,心理旅游究竟可以起到什么作用?作为心理旅游的最早发起人之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杨霞女士告诉记者,心理旅游是用来做心理康复的,可以带来深度的放松。

心理旅游教人学会休息,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经常感到累,实际上不是体力透支,而是不会休息。比如,国庆长假,有些白领人士觉得平时工作太累了,选择打牌、听音乐、看电视等看似很放松的休闲方式,还有人干脆睡上好几天的觉,实际上这些并不是科学的休息方式,为什么?原来,白领人士的疲惫大多属于脑力疲惫或者心理疲惫,并非体力疲惫,体力上的休息并不能缓解这些人的疲惫感。

“通过心理旅游,我们希望告诉大家,什么是真正的休息。比如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进行有益的社交活动,使大脑在运动中得到放松,调整好精神状态,才可以解决脑力疲惫和心理烦累的问题。”杨霞教授说道。

心理旅游与众不同,和普通的旅游方式相比,心理旅游的组织者会在旅途中做一些非凡的安排,比如:

组织集体活动。组织者将旅游团分为几个小组,开展一些比赛性质的集体活动,比如爬山比赛,以各组最后一人到达山顶的时间计为该组成绩。这样,大家会自觉地互帮互助,被关心的人有感激心情,给予关心的人有助人心态,相互之间就会有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此外,旅途中还会穿插一些心理游戏。

精心选择景点。心理专家会选择一些既美丽又艰苦的地方,这样,旅游的时候很苦很累,回到工作中以后,才会回味无穷。杨霞教授认为,要想得到真正的休息,不要选择一些过于舒适的景点,像海滩,人们只是在海边躺着,回到工作岗位以后,又会感到枯燥乏味了。

进行心理疏导。旅途中,心理专家会为大家梳理情绪。比如参观草堂时,团员们围坐一起,沏上一杯茶,以第三人称讲出自己的问题和感受。专家不会做出是非判定,但会帮助团员总结其行程中的表现,进行提示和疏导,有时还会讲解一些社交技巧。

“以前我们还会进行心理座谈、敏感性练习、团体练习等心理治疗活动,但是现在取消了,因为这样做,无论对团员还是咨询师本人来讲,都很累,通过旅游放松的效果大打折扣。”杨霞教授告诉记者。

心理旅游要加强社交练习。“所谓心理旅游,这是中国心理学提出的新概念,在美国还没有这样的说法。”记者采访了美国执照心理医生张源侠博士,他认为心理旅游是一个新事物,其心理学内核其实就是展开社交练习,大家开心地游山玩水,再穿插一些社交技能练习是心理旅游独到之处。加强社交练习,心理旅游就会有收获。

张博士认为,社交技能练习对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非常重要,“美国篮球、橄榄球比赛为什么那么火,因为那里也是社交场合,大家在球馆内进行了良好的交流和互动,放松了情绪。”“旅游黄金周,旅游是开心的,不会带来什么心理问题,问题往往出在旅游不便所引发的问题上,诸如事故、误点、受气、拥挤、失物等等。在出发前,对这些意外多做预备是很重要的。”张博士最后非凡提醒。

旅游心理 篇7

1 乌鲁木齐夏令营旅游市场开发潜力分析

虽然夏令营旅游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旅游市场上一个新的亮点,但目前乌鲁木齐的夏令营旅游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大的开发空间。首先,参加夏令营旅游的主要是6~18岁的中小学生。据了解,至2010年,新疆全区中小学生在校生合计3 495 440人[1],乌鲁木齐中小学生总数就已经达到42万人。由于人口基数大,有夏令营旅游意愿和能力的家庭数量也相对较大,这就形成了巨大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客源市场。其次,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动力。在计划生育国策和生育观念的双重影响下,城市中的年轻父母们基本上都只有一个孩子,随着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新教育理念的普及,他们一般都愿意为自己孩子的成长和成才付出最大的努力。加之中小学生在外生活的经历较少,学习压力大,他们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对学校和家庭以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而参与旅游可以在感知、体验外部世界,增加见识和审美的同时,丰富假期生活,减轻学习压力和调整情绪紧张感,所以,对于中小学生自身而言,也有着强烈的外出旅游愿望。再次,就夏令营旅游的经营者来看,目前乌鲁木齐只有少数旅行社推出了夏令营旅游线路,如新疆绿洲中国旅行社,新疆中国旅行社,新疆和平旅行社等,其他大部分旅行社仅是为同行收客,还有着较大的市场空间。

可见,随着乌鲁木齐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旅行社业务的不断创新,夏令营旅游市场将会以几何级数增长,成为新疆旅游业的一支劲旅。

2 目前乌鲁木齐夏令营旅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品形式单一,市场针对性不强

虽然乌鲁木齐的旅行社针对中小学生推出了不少夏令营产品,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学”为主的夏令营,如新疆和平旅行社推出的“我到北京上大学”,新疆绿洲中国旅行社推出的“魅力古都”科教夏令营、“状元行”名校励志夏令营以及新疆中国旅行社的《跟着课本游江南》夏令营等;另一类是以“游”为主的夏令营产品,如“北京大连青岛单飞单卧十二日游”,“迎奥运回想 赶海逐浪”北京、北戴河、天津单飞双卧13日等。这类产品大多只是把成年人的旅游产品简单的“克隆”套用在中小学生身上,行程设计、服务标准和服务内容跟一般成人差不多。

此外,推出的夏令营产品普遍没有年龄的差异,只要是6~18岁的孩子都可以参加。如“我到北京上大学”夏令营声称通过十几天的自我管理训练和逛名校、听讲座等活动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以及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以至于家长们在被产品中这些功能吸引的同时又质疑六七岁的孩子是否真的能在名校的讲座中学到东西,或者是大孩子和小孩子是否能很好的相处等。究其原因,在于目前乌鲁木齐旅行社大多没有很好地研究儿童的心理需求和特点,推出的产品大都缺乏个性和深度。虽然产品的通用性可以避免市场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产品没有针对性,就无法对特定消费人群形成吸引力。

2.2 缺乏专业人才,服务质量较低

优质服务是旅游业的生命线,夏令营消费者有其特殊性,要想真正吸引并服务于他们,关键在于有一支熟知其心理特点和掌握相关服务技能的从业人员队伍。然而乌鲁木齐旅行社大多缺乏专业的夏令营旅游人才,如销售人员,接待人员和专门的导游人员等。以目前乌鲁木齐旅行社给夏令营配备的导游为例,他们的讲解几乎全部面向成年人,很少有专门面向中小学生的深入浅出的讲解。这主要在于旅行社业的进入门槛较低,为了节约成本,旅行社不愿培养自己的人才,等到人员空缺影响正常经营运作时,才跑去招聘,但由于时间仓促,很难保证录用人员的质量。从长远发展来看,这样的做法必然影响到夏令营旅游市场的做大做强和可持续性发展。

2.3 营销手段单一,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目前,乌鲁木齐的大多数旅行社主要沿用传统的营销手段,如印发宣传单,海报或者在本地报纸(如都市消费晨报)上刊登广告等。由于促销资金有限,广告刊登次数少,所占版面小,消费者不能快捷、方便地了解到更多信息。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上网搜集信息,通过网络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就可以了解到同类产品的特点、价格,对传统的营销手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冲击。乌鲁木齐旅行社虽然已有自己的网站,但大多数处于建站的初级阶段,有的只有基本的旅行社名称、地址和联系电话,甚至还有无效信息。仅有相对完善的旅行社网站,如新疆绿洲中国旅行社以及新疆中国旅行社等,也主要是面向消费者单向的传递信息,内容单一、陈旧,提供的夏令营旅游信息比较粗浅,主要是旅游线路、交通工具、价格等基本信息,旅游目的地的信息涉及不多,旅游者很少能通过网站得到充足的信息。

2.4 忽视售后服务,导致游客流失

良好的售后服务不仅能使旅游者消除不好的感知或不安的心理,而且还可以使旅行社及时处理服务和管理中的漏洞,为其赢得良好的口碑,赢得忠诚顾客。而绝大部分的乌鲁木齐旅行社没有一个较好的夏令营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售后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通常都是行程结束后对旅游者不闻不问,使旅行社无法及时了解到游客旅游后的心理感受,进而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来弥补。甚至有些旅行社在遇到游客投诉时没有正确的处理或者拖延时间,给游客留下负面印象并不再光顾,这些都会损害到旅行社的形象和忠诚顾客的培育。

3 基于旅游心理的乌鲁木齐夏令营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3.1 开发符合旅游需求、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

在开发旅游产品之前,乌鲁木齐旅行社应针对夏令营市场的旅游需求特点和发展趋势,科学、细致地分析,同时,要深入研究中小学生的课本,根据教材和课程内容,开拓思路,了解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景点,喜欢参与什么样的活动,投其所好,开发出喜闻乐见的夏令营旅游产品[2]。

一方面,可以根据年龄差异,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需求的线路产品。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包括智力发育水平、兴趣、态度、偏好、知识经验、对父母的依赖程度等,他们在行程安排、服务内容,包括目的地的选择上也有不同的倾向。参加夏令营的年龄要求一般是6~18岁,因此可以大致分成小学、初中及高中三个年龄段。针对小学年龄段的孩子,由于其身体能力有限,大多对父母依赖性强,知识积累少,感兴趣的旅游吸引物一般为自然环境、刺激性小的游乐设施、动植物等[3]。旅行社可选择近距离的旅游目的地,如乌鲁木齐本市或者周边的城市,且旅游天数不宜太长,每天的行程安排不宜过多。初中年龄段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能力,兴趣面较宽,能理解一些相对抽象的事物,但心智尚不成熟,他们偶尔也能接受某些人文景观,但仍然比较偏爱游乐设施、自然环境等[3]。对此,旅行社可以安排更长的行程,但每天的活动安排仍不宜过多。高中段的孩子精力旺盛且富有冒险精神,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兴趣广泛,在旅游过程中独立,他们往往参与出游的决策过程[3]。因此,旅游线路的选择范围宽泛,各种旅游线路都可成为其选择对象,且在旅游中选择参与的旅游项目时也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每天的活动可以安排得相对紧凑点。

另一方面,在夏令营旅游产品的主题上,旅行社可以选择服务于课堂的认知旅游、体育旅游等。举例来说,服务于课堂的认知旅游可以安排旅游者考察课本上的文物古迹、建筑风格等,这种现场体验型的感知要比课堂讲授好得多。具体而言,旅行社可以安排小学年龄段的孩子到乌鲁木齐周边乡村辨别动植物品种,参与除草、浇水等比赛,这样既保证了学习效果,还增加了趣味性。另外,随着近年来新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好多人有了让孩子出国旅游的愿望。乌鲁木齐有实力的国际旅行社可以开展去国外的专题修学游,线路设计上突出专业性、知识性,让旅游者与当地学生一起听课、用餐、参与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异域文化,还能提高外语水平。旅行社开发以体育旅游为主题的夏令营产品时,可以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合理安排“参与型”的体育旅游项目,如安排到异地观看体育竞赛、体育表演,或是开展以某项体育技能培训为主的“学习型”旅游项目 [4]。近两年来,北京一直都是乌鲁木齐夏令营市场的主要目的地,但是到北京开展体育旅游的夏令营产品较少,乌鲁木齐旅行社可以在这一方面有所开拓。

3.2 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是通过从业人员实现的,他们的素质、技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夏令营的旅游服务质量。乌鲁木齐夏令营旅游市场一般是在六月初开始,因此,旅行社可以在四月份对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以保证服务质量。对于导游人员,旅行社应结合青少年心理学,让其重新撰写适合夏令营团的导游词,或通过场景模拟让导游熟知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变化,提高业务水平,并善于应对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业务人员及接待人员,旅行社应在产品步入市场前尽快让他们熟悉夏令营旅游产品的内容、功能,以及青少年和父母的购买动机、旅游需求,学会与客户进行沟通,以最大限度的开阔市场。

3.3 做好网站建设,借助网络进行营销沟通

与传统营销相比,网络营销是一种强调个性化服务的营销方式,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便利性。乌鲁木齐旅行社首先要做好网站建设,建立功能齐全的夏令营旅游产品数据库,对信息进行及时地更新和完善,并设立专门的人员利用网络与潜在消费者进行沟通,解答他们的疑问和顾虑。其次,在介绍夏令营线路时,可以建立视频链接,用影音播放的形式真实展现参与夏令营的全过程,包括住宿、餐饮、游玩等,让购买者对旅游产品有个完整的认知,或者为参与旅游决策的青少年提供有形的参考,进一步激发其旅游动机。再者,旅行社也可以在著名论坛上或自己网站发表相关的夏令营文章及游客的游后感等,提高网站和夏令营产品的知名度。

3.4 建立信息反馈系统,重视售后服务

夏令营售后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可以帮助旅行社树立口碑效应,为夏令营市场的进一步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实际,乌鲁木齐旅行社可以以电话的方式,抽样对返回的游客进行回访,以此获取对夏令营各环节服务质量的评价情况,找出问题所在,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设立售后档案。此外,旅行社还应高度重视对投诉问题的处理。因为引发投诉最多的问题往往是服务质量最薄弱的环节。有效地处理游客投诉,不仅是改进夏令营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还能避免遭受更多的隐性损失。

摘要:近年来,参加夏令营旅游的中小学生人数逐年增长。面对广阔的市场空间,乌鲁木齐旅行社也纷纷涉足夏令营旅游市场,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足。本文从产品开发、员工培训、网络营销和售后服务四个方面,基于旅游心理的角度,对乌鲁木齐夏令营旅游市场的开发进行探讨。

关键词:夏令营,旅游市场,旅游心理,乌鲁木齐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新疆教育教学研究网[EB/OL].http://www.jksedu.com/showcontent.asp?id=10658&Nclassid=1301.

[2]肖炜,秦坤.论我国儿童旅游产品的开发[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理论版,2009(2):38-39,42.

[3]李菊霞,林翔.亲子游市场若干问题探讨[J].企业活力,2008(12):32-33.

旅游心理 篇8

1 大学生的旅游动机

1.1 什么是动机

动机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overe, 原义为推动的意思。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对动机作了这样的定义: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 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 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1]引发动机有两方面的条件: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内在条件是指导需要, 即因个体对某些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需要使人产生欲望和驱老太太, 引起活动。外在条件换手个体之外的各种刺激, 即物质环境的刺激因素和初会环境的刺激因素, 它们也能够引起动机。

驱动旅游行为以满足个体的内心需要的心理动力就称为旅游动机[2]。

1.2 大学生为什么旅游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来支配的, 那么, 旅游这种行为是由什么样的动机驱使的呢?从心理学角度看旅游, 可以把旅游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生活方式”。具体而言, 旅游是人们为了寻求补偿或者寻求解脱, 到别处去过一种“日常生活之外的生活”。因此, 在研究大学生为什么要去旅游这一问题时, 是从研究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始, 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缺少的是什么, 躲避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 探求大学生的旅游动机, 力求触及大学生为什么要旅游的较为深刻的心理原因。

1.2.1 大学生的求补偿动机

求补偿动机是指大学生需要通过旅游来寻求补偿, 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缺乏的那些满足感、新鲜感、自豪感等得到补偿。

(1) 扩展和更新自己的生活。扩展和更新自己的生活就意味着寻求新鲜感, 这里所说的新鲜感要比新奇感丰富, 它包含着惊奇、喜悦、振奋等多种情感成分, 富有新鲜感的生活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生活。追求新鲜感是人的“本性”, 衣食无忧后, 人的“本性”就会不断寻找广阔的新世界。大学生活三点一线相对枯燥, 大学生外出旅游就是为了摆脱校园生活的单调乏味, 寻找亲新奇世界。

(2) 开阔视野和增长见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促使人成长的说法。韦恩·戴埃也曾说过:“从来就没有一种生物在其栖息地上画上一个圈, 永远呆在里面。”可见, 如果人总是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 就好像井底之蛙, 孤陋寡闻, 就不可能充实和提高自己。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 渴望成长、渴望进步, 而老师和书本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网络、图书、电视等媒介可能拓宽大学生增长知识的渠道, 但毕竟不是亲身经历, 在体验收获上相对会有欠缺。因此, 外出旅游便成了大学生拓宽视野, 增长见闻的最佳选择。

(3) 提升自尊和实现自我。自尊是个体作出的并经常保持的对自己的评价, 表达了一种对自己赞许或不赞许的态度, 标志了个体对自己能力、成就、身份及价值的信心。多数的大学生处在依赖型自尊水平, 自我的价值与能力更多的依赖于别人的肯定与评价。这种依赖自尊, 使大学生在校园中不能充分地成为自己、表现自己或突出自己。在旅游时, 大学生可以摆脱常规的束缚和熟人的注视, 轻松自在地度过一段时光, 充分地表达自己。另外, 高自尊的欲望使大学生不仅要表现自己, 而且要突出自己。在校园里, 大学生总觉得自己被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 旅游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享受到贵宾或者重要人物的待遇, 使他们极度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得到了补偿。

1.2.2 大学生的求解脱动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 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要求, 今天的天之骄子们正承担着成长、学习、情感、交往、经济、就业等多重压力。紧张繁忙的学习、复杂的人际关系、繁多的活动使得大学生长期处在高度的精神紧张状态。当这种沉重的负担使大学生觉得不堪忍受时, 他们便会产生一种逃避现实的愿望。而对于想要寻找一方“世外桃源”, 使身心都获得解脱的大学生来说, 外出旅游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1.2.3 大学生的求平衡动机

大学生有两种典型的心理特征, 一方面他们渴望安全、稳定, 可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变化和刺激。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 因为安稳的生活就少有变化, 而变化的生活就意味着不稳定。进入一个新领域, 新鲜刺激却存在风险;在熟悉的环境中生存, 踏实稳定却乏味无趣。大学生渴望变化刺激的同时, 求安求稳的心理并未消失, 这必然造成他们强大的内心冲突。外出旅游可以平衡大学生内在的矛盾冲突, 因为旅游意味着改变、探索和尝试新的生活, 而这种刺激和变化又是暂时的, 对旧有的稳定生活没有威胁。

2 大学生不同旅游阶段的心理特征及需求

大学生在不同旅游阶段的心理需求变化是不同的, 只有掌握了大学生旅游的需求变化, 旅游工作者才能相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为大学生旅游消费提供满意的服务。

2.1 旅游初始阶段

2.1.1 紧张和戒备心理

大学生带着美好的憧憬踏上旅途, 来到向往已久的旅游胜地时, 他们会兴奋激动, 但由于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心中又不免有些紧张, 对于此行是不是一切都会非常顺利, 又多少有些怀疑。他们甚至担心自己会不会迷路, 会不会遇到小偷等。对于茫然无助、不知如何是好的大学生来说, 他们最大的心理需要就是确认安全, 因此, 旅游工作者尽快帮他们适应环境, 尽量预见他们可能会遇见的困难, 并及时给予帮助, 使大学生确立安全的信心, 感觉生活的便利, 使他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享受旅游中的种种乐趣。

2.1.2 好奇和期待心理

一般来说, 闻所未闻或见所未见的新奇事物对人们总是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旅游初期, 大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 兴趣非常广泛, 他们对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一切都感到新奇, 即使是当地人司空见惯的平常事对他们来说也都可能是新鲜事。另外, 大学生在出游之前, 一般都会次旅游所涉及的旅游地、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等在头脑中幻想一番。因此, 初到旅游地时, 他们会对此次旅游各项服务充满期待。因此, 旅游工作者在这一阶段要为大学生提供最热情的服务, 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好奇和期待, 使他们留下良好的旅游第一印象。

2.2 旅游中间阶段

2.2.1 审美心理

对于大学生来说, 旅游不单纯是游山玩水, 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大学生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 能够培养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因此, 在这阶段旅游工作者应为大学生选择极具代表的性人文景观和观赏性的自然景观, 并为大学生介绍观赏方法, 使大学生能在旅游中得到更深层次的美的享受和质的收获。

2.2.2 求知心理

大学生作为高知识层次群体, 在旅游活动中越来越趋向于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他们出游除了消遣, 还想通过旅游来增长知识、增加阅历、获取教益。为了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 旅游工作者应在游览景点时为大学生作生动的讲解, 事实也证明, 旅游工作者的知识面越宽、阅历越丰富、信息量越大, 就越有可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旅游消费者的知识需求。

2.2.3 放松心理

广大莘莘学子在经过千辛万苦闯过独木桥步入大学殿堂后, 本以为可以好好的放松一下。然而,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使得大学生的校园生活非但不轻松, 反倒更加紧张忙碌。校园中繁重的学习、繁多的活动以及繁杂的关系让大学生的精神长期高度紧张, 身心俱疲。因此, 大学生在外出旅游时, 必然希望情缘绪得到放松、压力得到释放、心灵得到慰藉。旅游工作者这时应为大学生旅游者提供最热情、周到的服务, 既要在情绪上感染他们, 又要处处方便他们, 体贴他们, 千方百计帮他们排忧解难, 使他们完全放松的享受旅游的乐趣、舒适和尊严。

2.2.4 交友心理

大学生处在青春期末期、青年早期, 是一个极度关注交往、需要理解、渴望友谊的时期, 所以, 旅游时他们欣赏山水、放松身心的同时, 也希望能交到新朋友。当进入到旅游中间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 大学生的心态越来越放松, 此时, 他们渴望与与导游和其他旅游者有更多的接触和互动, 以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 在旅行中期, 旅游工作者可以组织团内成员开展一些近距离接触的活动, 为大学生旅游消费者搭建一个交友的平台。这种做法会使大学生觉得本次旅游更有意义和价值。

2.3 旅游终结阶段

旅游终结阶段是指旅游者即将离去, 大学生与旅游工作者的交往即将结束直至离开的这一段时间, 旅游者这阶段的心理是十分复杂的。

2.3.1 购物心理

大学生旅游者在旅游即将结束时, 会产生比较强烈的购物心理。在这一阶段, 他们主要是为同学、家人和朋友购买一些土特产和小纪念品。大学生因经济尚未独立, 购买实力不强, 所以, 旅游工作者应尽量带他们到经济实惠、物美价廉的特色小店中去购物, 使大学生既可以如愿购买到心仪产品, 又不用为钱伤神, 让大学生在满足感和喜悦感中结束旅行。

2.3.2 兴奋和紧张心理

兴奋是因为旅游活动结束后, 马上要返回家乡, 又可见到亲人和朋友, 可向他们述说旅游的所见所闻, 同他们一道分享旅游的快乐。此时, 由于游客情绪兴奋, 出发前容易丢三落四, 忙中出错, 导游员应设法稳定大家的情绪并做好提醒工作。紧张是由于想急切办完一切事宜, 还有相当一部分游客表现出难以适应的心理感受。这时, 导游员应想法放松游客的心情, 用旅游的快乐与到家的温馨来引导游客的感觉, 把对游客诚挚美好的祝愿说得感人肺腑, 让游客带着“服务的余热”踏上新的旅途, 使游客产生留恋之情和再次惠顾之意。

2.3.3 后悔心理

大学生旅游者基本都是经过详细的了解后才选择的旅游景点, 在出游时对旅行总会有比较美好的期待。然而, 现实和想象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差距, 再加上之前期望过高, 可能使一些大学生对本次旅游的景点设置、食宿情况、交通安排、导游服务等都感到不满, 因此, 在旅行即将结束时会产生强烈的后悔心理。对于这类大学生, 旅游工作者应尽可能的对其不满之处做出合理的解释, 尽最大努力为其做好最后的服务, 并应该尝试为其做出弥补, 尽可能的减轻他们心中的不快和不满。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社会现象。随着大学生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其旅游行为越来越受到旅游经营者和研究者的关注[2]。作为高知识分子和经济未独立群体, 大学生的旅游消费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本文认为, 广大研究者应深入探索大学生的旅游动机及其在旅游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需求, 为旅游行业工作者开发符合大学生需要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为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繁荣贡献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2]吕勤, 郝春东.旅游心理学[M].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0.

职中《旅游心理学》教学创新初探 篇9

一、创新教学设计与评价的现实意义

1、职业中学教育的现状。

首先,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化, 全国大专院校的继续扩招, 客观上造成了普通高中教育需求急剧增温, 使得职业中学的报考人数逐年递减, 生源质量也受到很大冲击。

其次, 现行职教采用的是“统一模式”, 其结果是功利导向、面向一般、传承记忆、片面发展。这样造成许多学生的实际学习成绩不良, 由于其前置自卑心理, 加上不公正的社会评价和教师排斥态度的恶性循环, 使学生受到伤害。

2、创新发展性教育评价理念的理论基础。

中等职业学校应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呢?那就是“以全面素质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念, 贯彻教学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 将教学活动与技术应用、开发、推广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素质教育观念。”

创新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一种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 重视过程、重视评价对象主体性的教学评价。关注评价的导向和调控功能, 提倡评价目标、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重视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和评价主体的互动化, 强调评价为人们学习及人的终身发展服务, 这些是创新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因此, 笔者希望通过对《旅游心理学》的教学设计和评价研究, 积极倡导教学过程的主体互动, 努力实现“教学相长”的宗义。

二、创新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实践操作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 “教学论是教学的艺术”, 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 这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彻底”的艺术。课堂, 则应是“快乐的场所”, 如果说创新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一种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 那么关注教学过程本身的改进和完善就是对教师与学生最好的评价与促进。在探索创新教学评价的过程中, 笔者主要从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入手, 进行如下一些课堂教学的实践和尝试:

1、注重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主要是创新思维。新颖性和独特性是创新思维的根本特征。《旅游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旅游服务行业互相交叉的一门运用性学科, 其中客人投诉的解决和案例分析的教学, 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 使学生在了解和研究别人的实践中, 深化学习的知识和技巧, 掌握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和能力, 这叫案例分析法;可以分角色模拟演示, 体验不同人的心理感受, 这叫模拟情景法;通过学生自我展示、模拟演练等活动, 把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 这叫自我演示法等。在教学过程中, 我还经常采用: (1) 发散提问法。 (2) 延迟评价法。 (3) 集体讨论法。 (4) 思路揭示法。

2、注重创新素质训练与自我评价实践。

首先是借鉴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法, 他认为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 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通常要求达到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 。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不能决定他能否学习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好坏, 而只能决定他将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达到对该项内容的掌握程度。为此, 可以将学习任务分成许多小的教学目标, 然后将教程分成一系列小的学习单元, 后一个单元中的学习材料直接建立在前一个单元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贯穿“班集体与个别化相结合”、“教师辅导下学生自学为主”、“启发、阅读、练习、知晓结果、小结”、“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直观性”、“尽量采取变式复习、加深理解与巩固”、“增强动机与兴趣”、“自检与他检相结合”的七条教学原则, 并加强基本技能的操作练习。

无论对于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习的效果而言, 学习者对学习本身的目的性和注意的稳定性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分析, 这两种素质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学习者情商和智商的综合发展水平。因此, 在我的教学中, 我是十分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注意的稳定性。我将这个训练计划结合评价的手段渗透到我的每一节课, 具体的做法是:笔者首先让学生明白高效学习的两大关键:目标明确、注意集中。并在每节课中采用课前测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不同强度的训练。实施这个教学训练要注意几点:一是要严格控制时间, 尽量使每个学生使用的复习和测验时间相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创设一种平等公平的竞赛气氛, 让每个学生就具体短暂的复习行为与别人作对比, 激起学生的好胜心。二是在测验后引导学生反问自己:别人开始看书时, 你是否还没打开书?你是否集中于相应的复习内容?复习时你是否做到注意集中等问题, 让学生分析比较自己的复习行为, 学会调整监控。这个教学训练通过评价的手段将知识的学习转变成一种游戏竞赛的形式, 转移学生对知识记忆的单调乏味心理, 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发展。

3、注重教材重组与实习作业评价实践。

创新教育是—种以人类自身为对象, 进行开发、塑造和完善个体自身的素质结构和功能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因材施教”语出《二程遗书·卷十九》“孔子教人, 各因其材”, 《学记》中将其总结为“长善救失”, 意指适应学生个别差异, 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的教育, 使之各尽其才。虽然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其它教学原则, 但对于职中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应该是“因材施教”原则。

创新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促进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批判, 进而完善和改进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在笔者任教的《旅游心理学》课程中, 如果按照教材的演绎性结构进行教学, 很难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故此, 针对每个不同章节的内容, 笔者常常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和加工, 使授课的逻辑顺序尽量符合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同时也能体现课程大纲要求的能力培养倾向。

在教材重组过程中, 一方面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案例和情景, 让理论性的观点借助感性材料的载体进行表现和阐述。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对教材灵活取舍, 详略得当, 因为《旅游心理学》这门课主要是培养职中生对旅游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进行辨析和运用的能力。正是基于这点, 在考察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情况时, 笔者倾向于采用实作评价的方式, 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整体判断。事实表明:许多学生的实习报告不单超出老师的规定字数, 而且有一定的创造性, 绝大多数职中生更加喜欢实作评价的方式, 因为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加切合他们的实际需求。

4、创新师生互动与及时反馈评价实践。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 学习是一种社会性行为, 知识是合作掌握、主动建构的。所以教学中的交流应该是多向的, 包括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传统讲授型的课堂组织形式虽然能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却很难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相反, 采用相对松散的师生互动的组织形式, 如小组讨论、师生对话、情景扮演等。在学习“旅游者的兴趣”这一节, 笔者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引出学生对“兴趣”这一概念的日常理解, 发现许多学生将“兴趣”理解为“经常做的某种事情”, 笔者马上澄清:引出了兴趣的概念, 通过不同学生谈自己的兴趣引出兴趣的特点, 从而使得学生在自然而然中掌握了兴趣的相关理论。

如果课堂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那么及时的反馈评价就显得必不可少。这时的评价可能来自教师, 也可能来自学生;可以是语言的, 也可以是动作、神态的;这样的评价是持续性的、动态化, 完全体现了发展性评价的主体互动化。要注意师生互动中的及时反馈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团队而不是学生个体的评价, 侧重于对解决问题能力和情感体验的评价, 而不是具体问答和扮演的评价。在这个评价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既是判断指导, 也是肯定鼓励;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既是分享, 也是学习;而学生对教师的应对既是反馈, 也是促进。

三、创新教学设计与评价的进一步思考

1、创新发展性的教学设计与评价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对教材重组和加工的立足点是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 这种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的内在需要、兴趣和信心, 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和能力。

2、当前对《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统一命题、统一评卷等形式。

笔者大胆设想采用主题单元的授课形式, 每个单元的作业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不同的形式完成, 包括测验、观察报告、调查报告、自我报告、案例分析、情景接待服务等形式, 作业成绩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定, 最后各个单元作业的成绩综合就是学生这门课的学习成绩。

3、在探索创新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实践中, 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是密不可分的, 应该将教学设计与评价结合起来考虑。

在教学设计中渗透评价功能, 在教学评价中体现设计意念, 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功能。

摘要:《旅游心理学》是职中旅游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 如何采取具体有效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职中创新教育《旅游心理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5月第一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第2版.

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影响原因探析 篇10

一、旅游对目的地经济影响而导致居民的心理变化

(一) 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影响

在现代旅游中, 除少数极端情况外, 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都伴有消费行为的发生。来访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不仅为当地的旅游企业提供了商业机会, 而且还通过继发效应对当地经济的其他方面产生间接影响。概括来说旅游业可以增加外汇收入, 平衡国际收支, 扩大内需, 加快回笼货币, 增加目的地经济收入, 增加政府税收, 调整地区产业结构, 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但是有可能引起物价上涨[2]。

(二) 经济变化对当地居民的心理影响

1. 正面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从而促进社会稳定, 避免当地的青年人外出寻找就业机会。当地居民眼见社会变得稳定, 心理安全系数亦随之相应上升, 不用外出工作, 对社会、政府满意度亦同样上升。在吐鲁番葡萄沟进行的一项调查中, 92.6%的当地居民同意旅游发展“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或就业机会”, 超过90%的居民认为旅游发展使居民的收入增加[3]。在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认识中, 居民对正面效应比较敏感, 大多数当地居民感受到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使他们的经济状况得到改观, 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他们的经济意识。

2. 负面影响。

(1) 唯利是图。以自然风光取胜的旅游地往往地处偏僻边远, 民风淳朴, 经济观念淡薄。但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从事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居民, 甚至某些管理机关, 极易衍生出急功近利心理, 有可能表现为各种违规、非法操作。甚至有些居民认为, 中国人并不富裕, 旅游地“回头客”是不多的, 很难用有限的钱重复旅游某一个地方, 这促使了某些服务行业产生向游客谋取暴利的心理动机。 (2) 因产业结构、收入变化而产生自卑心理。旅游业的发展使一些旅游经营者得到不少实惠, 形成一个以旅游商为首且令人羡慕的社会群体。能否跻身于旅游业成了区分身份高低贵贱的标准之一, 而一些本应受到尊重的社会群体或个体, 其尊严、声望和地位与旅游者的金钱相比, 已经降到微不足道的层次。从旅游接待地的整体社会结构看, 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者的涌入, 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传统的人际关系, 其中有些变化是当地居民既不愿接受、也不能接受的。

二、旅游对目的地环境影响而导致居民的心理变化

(一) 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影响

旅游业发展对目的地环境的积极影响有: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推动力, 促进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复, 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证, 提高环境质量。

但是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开展加剧对自然环境的损害, 过度开发和建设会使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使当地历史古迹的原始风貌受到威胁甚至影响其存在寿命。大量游客的涌入使人口密度增大, 交通阻塞, 致使当地水和空气的质量下降并使噪声增加, 造成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相对缩小。

(二) 环境的变化对当地居民的心理影响

旅游开发过程中, 地方政府及旅游企业可能通过改善公共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水平, 为当地居民的整体生活环境带来诸多实惠和便利。虽然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影响持有正面的心理感知, 但是负面的心理感知往往更甚。

旅游社区的扩大和旅游设施的兴起, 减少了接待地原有的生产和生活场地。有居民认为, 旅游业破坏了当地宁静的生活氛围;居民使用公园等休憩设施的机会减少;旅游生活垃圾多、处理不及时;旅游造成水体、大气等环境污染, 使本地环境质量下降。环境的变化干扰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容易诱发宾主矛盾, 特别是到了旅游旺季, 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加重了基础设施的负担, 水、电、能源、交通等的供应因为需求量的激增而严重不足, 所有这一切会使当地居民觉得, 旅游业的受益者只是少数经营旅游业的人, 而大多数居民没从中得到真正的利益;自己可爱的家园正逐步演变成外来旅游者及时行乐的场所, 一旦游人离去, 留给他们的是破坏的环境和肮脏的垃圾, 由此产生了对旅游者的敌对情绪。

三、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而导致居民的心理变化

(一) 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业发展提高了目的地的知名度, 有助于增进地区间的相互了解, 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提高民族素质, 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2], 有居民甚至认为旅游业扩大了年轻人的择偶范围。但与此同时, 旅游业将目的地文化商品化、舞台化, 干扰目的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还有旅游者带来的不良“示范效应”也有可能导致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破坏。其他方面的影响, 诸如改变当地居民的审美意识、语言和生活方式等, 其结果是好是坏, 仍难以定论。

(二) 社会文化的改变对当地居民的心理影响

1. 正面影响。

(1) 开阔眼界, 扩宽心胸。旅游地在未进行旅游开发之前, 居民生活圈子往往比较小, 当游客涌入后, 本地居民的接触面骤然加大, 原本那种闭塞自守的心理防线即刻崩溃, 取而代之的是开阔的视野、开阔的心胸、包容一切的大度品格[4]。 (2) 提高对外沟通能力。由于越来越多地见到外来游客, 怯生感减退, 原有的一些只有当地人才懂的行为和方言逐渐收敛, 改而向来自文明社会的游客学习, 这种积极的模仿心理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现代化和对外交流。如珠三角地区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较多, 词汇当中就多了许多外来词, 甚至连卖菜的老婆婆也会几句简单的英文。

2. 负面影响。

(1) 消极的模仿行为。对于当地居民来说, 他们同旅游者的接触是长期的, 所以旅游者带来的思想和文化对目的地社会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由于旅游者在惯常环境以外的行为受约束较少, 可能表现出异于寻常的阔绰或放纵, 有些当地人并没有考虑到这只是旅游者短期的生活方式, 反而对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感到不满, 逐渐在行为和思想上发生消极变化。先是在装束打扮和娱乐方式方面盲目模仿, 继而发展到有意识的追求, 从而使不良社会现象增多, 影响社会安定。 (2) 旅游业发展伤害当地居民的感情和尊严。在当地居民与来自更富庶的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之间的文化差异非常明显时, 当地的文化和风俗就会用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有时甚至以牺牲当地的尊严为代价, 会引起文化的强烈冲突。另外, 由于有些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 在极端的情况下, 当地居民被禁止享用自己国家和地区的自然景观和设施, 这一切严重伤害了当地居民的感情和尊严。

四、保护目的地居民心理健康的对策

在分析了导致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变化的原因之后, 如何保护其心理健康就有迹可循了。在“Globe’90”国际大会上关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 其中就有关于心理调适的内容: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与经济影响的理解, 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

1.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 不过分依赖旅游经济。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过分依赖旅游业, 一方面, 由于旅游的季节性特点将导致经济收入的不稳定, 另一方面, 有可能将旅游的经济效益过分放大, 忽视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忽视工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功能, 导致社会不稳定。为了获取利润收入, 人们会想方设法招徕尽可能多的游客, 而不考虑当地的旅游承载力。旅游承载力, 是指一个旅游目的地在不至于导致当地环境和来访游客旅游经历的质量出现不可接受的下降这一前提下, 所能吸纳外来游客的最大能力。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保证旅游资源不被过度开发的前提, 也是保障目的地居民心理不会受到过分影响的基础。

2.合理规划和管理, 不超载发展旅游。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承载力水平既取决于该地的客观条件, 也取决于该地区的旅游管理能力。有些目的地的旅游接待量可能并未超越当地的旅游承载力, 但旅游的消极影响已经转化为严重的现实问题, 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当地的旅游管理能力较差。

旅游管理部门应向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进行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 使他们明白, 如果当地人自己不注重和爱护环境, 则无理由要求外来旅游者爱护当地的环境。不能单纯从经济的观点看待旅游业的发展, 对旅游的环境影响和社会效益应有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3.加强旅游伦理教育, 提高居民心理容量。西方学者将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分为五个阶段: (1) 欣喜, 对发展旅游业持热忱态度; (2) 冷漠, 只把旅游业当成一种获利手段; (3) 不满, 游客数量接近饱和, 接待地难以迅速增加旅游设施; (4) 对抗, 居民把一切不满都与旅游者相联系; (5) 居民对旅游业失去兴趣, 环境也受到破坏。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心理容量不仅仅取决于旅游者人数, 而且还取决于旅游者的类型特征。而旅游者的类型特征是同社会文化背景相关的, 主要因素有年龄、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个性心理特征、审美观、受教育程度和来源地等。所以, 任何一个旅游地的发展规划, 必须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心理容量。

政府应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培养民族和地方自豪感, 从而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腐蚀。不仅应加强旅游伦理教育, 而且应该让目的地居民充分感受到旅游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切实利益, 不断提高目的地居民的旅游心理容量。

参考文献

[1]赵建军, 姚艳虹.旅游对目的地居民心理及行为影响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8, (5) :62-66.

[2]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77-294.

[3]吐鲁番葡萄沟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研究[EB/OL].http://qkzz.net/magazine/1066-3102/2007/08/2008.

《旅游心理学》教学方法创新初探 篇11

摘要:根据“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念,贯彻教学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将教学活动与技术应用、开发、推广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素质教育观念。”。

关键词:旅游心理学教学创新

0引言

《旅游心理学》是职中旅游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又是一门心理课,该课程的教学关键是既要符合旅游专业的特点,又要遵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坚持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原则,努力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因此,笔者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设计7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个系列,它们各有特点,在教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创新教学设计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基础

1.1职业中学教育的现状。首先,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化,全国大专院校的继续扩招,客观上造成了普通高中教育需求急剧增温,使得职业中学的报考人数逐年递减,生源质量也受到很大冲击。其次,现行职教采用的是“统一模式”,其结果是功利导向、面向一般、传承记忆、片面发展。这样造成许多学生的实际学习成绩不良,由于其前置自卑心理,加上不公正的社会评价和教师排斥态度的恶性循环,使学生受到伤害。

1.2创新发展性理念的理论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应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呢?那就是“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念,贯彻教学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将教学活动与技术应用、开发、推广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素质教育观念。”笔者希望通过对《旅游心理学》的教学设计和创新研究,积极倡导教学过程的主体互动,努力实现“教学相长”的宗义。

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奠定学生良好的理论基础

2.1课堂教学方法创新

2.1.1课堂讲授法一般来说,讲授法可用于介绍新知识,讲解学生解决不了的难点,提示学生注意容易忽略的基本原理、概念和定义,帮助学生辨别容易混淆的知识以及点拨、归纳、总结和概括所学的知识体系等。如在《旅游者的兴趣和动机》一节教学中,就可采用此法:先讲解什么是兴趣和动机,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可能有哪些学习动机,然后再迁移到旅游者的兴趣和动机上。这样,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就掌握了心理学上兴趣和动机的基本概念,又很快理解了旅游者各不相同的出游动机。当然,在使用讲授法的同时,应尽可能地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或使用辅助教学工具和仪器,适时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2读书笔记法读书笔记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书本,学生通过当堂完成读书笔记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此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和归纳能力,还能逐步培养学生运用书本上的材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3讨论法讨论法即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自发表意见,集思广益,以进行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教学方法。此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可以启发学生学会钻研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思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领会:可以培养学生摆事实,讲道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和口头表达能力。

2.1.4启发引导法运用此法,教师能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成为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者。此法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使学生敢于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旅游产品》一节的教学中,笔者首先提出“什么是旅游产品”,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待旅游产品的组成,再由学生归纳旅游产品的特点。

2.2课外实践方法创新

2.2.1案例分析法一般来说,选择的案例宜典型、生动,这样才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能使他们从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旅游安全事故处理心理》一节教学中,就可采用此法:事先,笔者让学生准备了一个真实的案例——湖南湘潭市导游文花枝在带团中突遇交通事故,将生的希望让给游客,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总结,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导游在神智清楚的状态下该如何处理交通事故。

2.2.2小品教学法,它的核心就是创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习需要、学习情感的主人,然后才是掌握知识的主人。对我的教学启发很大。比如,课前自由论坛五分钟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认为他们面向观众说话时口才欠缺,胆量不足,不适应导游服务的需要。所以引入此法教学。

该法的主本设计思路是由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自编自排自演小品,教学结束时进行一次成果展示。是糅合了角色扮演,情景教学等方法优点的一种教学方法。

2.2.3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即让学生围绕某个探究的中心问题,模拟不同的旅游活动场景,通过学生的模拟表演,引导学生共同探求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问题解决策略,帮助学生形成处理问题的恰当方法与技巧。此方法能较好地化难为易,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以简单、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能进行类比或反向联想,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情景模拟的形象性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如在《客房服务心理》一节的教学中,学生模拟宾客在客房的种种心理需求,“服务人员”则以自己的各种举措赢得了“客人”的满意和称赞。

实施两个系列的教学改革,两者形成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课堂教学为课外实践提供知识基础;课外实践是对课堂知识的应用与发展。同学们普遍认为学习就是自己的实践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由过去那种“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3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的进一步思考

3.1尝试教学方法。尝试创新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在教学评价中体现设计意念,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功能。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让学生自觉地学习、思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并对该项目进行探究式学习、尝试学习,在适当的时机老师给予点拨。如餐厅服务心理,如果老师进行示范,然后分解教学,虽然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但是这种授之以鱼的方式抹杀了学生的自主性的发挥,而是一味地照搬模仿老师的做法。如果运用了尝试教学法,先让学生没有任何概念地尝试性练习,有的学生则不用老师教,效果也会非常到位。而有的学生则无从下手,他就会下意识地去体会尝试,在尝试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优点,然后就会有针对性地留心去观察老师或同学的分析思路和处理特点。这样间接得来的经验怎能轻易忘掉?

3.2改革教材内容,增加特长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重组和加工的立足点是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和能力,可以放开手脚去选择那些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内容来选择需要的道具,由始至终,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内容中自主地参与锻炼。这样学习效率提高了,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3.3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注重服务心理常识的教育。传统教学讲究“少讲多练”,这恰恰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但是这不是提倡教师多讲,而是抽出一定的时间,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播放一些知识片、案例短片、电影剪辑等,加强对学生理论教育,效果比“少讲多练”甚至不讲就练效果好得多。这也是对教学领域中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教学方法的有效补充。

旅游心理 篇12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与职业相匹配的各种心理素质的总和, 是劳动者对所在职业的态度与适应能力的体现, 主要表现有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绪等。旅游人才作为服务型人才, 其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具有特殊性, 主要体现在人际沟通与协作、情绪管理、思维灵活、良好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本研究以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为中心, 进行调查论证和实践操作, 取得了良好效果, 对于优化旅游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一、开设“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课程的前期准备

(一) 旅游行业人才心理素质要求调查

为了解市场对高职旅游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 我们访谈了旅游企业人事主管, 并通过搜集国内外知名咨询公司的市场调查结果, 深入了解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 进行科学论证。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 企业对旅游专业学生最看重的通用能力是人际合作、语言表达、创新、独立带团、经营管理、市场开发、计调外联、资金管理等;最看重的职业素质为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服务意识、持续的工作热情、进取精神等;最看重的基本素质是工作态度、文化素质、社会责任感、心理素质、思想品质、身体素质等。在对旅游专业人才成才要素的调查中, 良好的吃苦能力、高能力、高尚的品德、沟通水平、工作经历被排在前列。

(二) 在校旅游专业学生心理需求调查

本研究课题组采用书面问卷调查方式, 对海南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旅游专业学生进行了深入调查, 获得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果显示:41%的学生有人际交往的困扰, 16%的学生有不良情绪如孤独、失望、恐惧等, 15%的高职生在学习方面有困扰, 15%的学生感到无目标、迷茫, 9%的学生对毕业后择业有困扰, 2%的学生有恋爱困扰, 2%的学生在经济方面有困难。学生对以上种种心理困扰的解释是:32%的学生认为来自个人性格内向、胆小、自卑等;40%的学生认为来自大学生活不适应, 对大学自主学习方式不适应, 自学能力欠缺;12%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人际交往技巧;9%的学生认为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大;6%的学生对学习无兴趣;1%的学生家庭经济较差。

(三) 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准备状态

1. 职业态度不佳。

对旅游从业人员而言, 服务意识是确立职业态度的根本。目前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从小受父母和亲友呵护宠爱, 没有受过太多挫折, 对旅游服务行业从心中看不起, 认为服务行业脏、累, 由此产生抵触心理, 就业后无法维持积极和持久的职业热情。

2. 职业认知偏差。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普遍缺乏自我职业认知, 对专业就业方向缺乏了解, 选择本专业仅凭亲友推荐或一时兴起, 对于专业是否适合自己, 在就业岗位上是否快乐都缺乏思考。当学生毕业后面对就业市场时, 缺乏必要的自信, 对就业前景表现出忧虑和不安。

3. 职业情商不高。

情商是识别和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工作时间长、强度大, 与客户接触密切, 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常年在象牙塔中学习、生活, 初入职场, 面对各种人际冲突和工作压力, 难免出现情绪冲动和过激行为, 非常不利于个人和事业的成长发展。

4. 职业价值观世俗化。

高职学生容易受到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对传统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 以金钱至上、享乐为先作为追求和信念, 遇事以自我为中心, 只考虑企业能够给自己什么, 而不是我能对企业有何贡献, 将企业培养看作理所应当或用作以后再次跳槽的筹码, 缺乏感恩。

(四) 教学方法学生接受度调查

最受旅游专业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排在前4位的是:实地实践教学 (20%) 、案例教学 (16.3%) 、活动教学 (14%) 、情境教学 (11.7%) , 最不受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讲授 (6.8%) 和网络学堂 (7.8%) 。另外, 有研究表明, 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培养旅游专业学生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 提高情绪管理水平, 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 树立团体合作精神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开发

1.课程目标。通过职业认知、职业情商、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等心理素质训练, 培养具有良好服务意识和职业操作技能的旅游专业人才, 以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2.课程特点和层次。 (1) 课程特点: (1) 实践性———将理论用于实践, 强调动手、动脚、动脑, 走入市场, 收集数据, 在活动中形成新的认知; (2) 实效性———以团体活动为主,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强化从意识到行为的调适; (3) 实用性———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团队合作精神、自信心, 设置与职业环境相符合的操作性强的活动。 (2) 课程层次: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环境三个层面, 从低到高, 由远及近。

3.课程内容架构。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旅游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整合为基础, 将两门课程中重合部分 (自我认知、挫折应对、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 进行有机统一, 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4.教学方式。借鉴团体辅导技术, 动静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游戏和思考相结合, 参与性、互动性强, 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突破对场地、器材和师资的限制, 通俗易懂, 便于操作, 并且给使用者提供了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情境和个体特点进行深化、改进和再创新的空间。

5.考核方式。成绩的构成以实训评定为核心, 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实训手册的记录, 包括每个项目的学生完成情况和心理体会, 占15%;二是团队总分, 以各项目团队成绩构成, 占35%;三是组长评分, 包括考勤及努力程度、团队贡献等, 占15%;四是企业评分, 占15%;五是教师评分, 占20%。

团体心理辅导的旅游专业大学生更愿意理解别人、悦纳自我, 更善于控制情绪, 树立了思维创新意识。

三、“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的实施和成效

课题组根据调查结果,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根据方案分三个阶段, 从实验课、专业必修课逐步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推广。

1.教学实验阶段。跨年选取2010级和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作为试点班级。在开课前夕, 课题组有针对性地对实施教学实验的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课程实验中期, 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反馈, 了解学生的要求和需要, 及时修改和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学期结束前, 对实验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课程测评表明, 学生对课程持积极的肯定态度, 认同度超过了总人数的98%。在效果方面, 从问卷调查表明, 学生的意志力水平、人际交流、情绪操控、沉着自信、团队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职业认同度相比开课前有明显提高。专业必修课阶段。由于课程在教学实验阶段取得了突出的实验效果, 2012学年第一学期, “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被选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根据旅游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课题组调整了授课内容, 并在全校精选任课教师, 组成了一支集专业性和综合性于一体, 包含了旅游、心理等专业骨干教师的优秀教学团队。在课程实施中, 增加了专题辩论、校外实践、第二课堂活动等内容。学期结束的课程测评取得了比预想还要好的效果, 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达到98%。学生一致认为该课程提升了职业综合素养。

2.学生总体评价。综合学生的意见及课程测评的结果, 学生对课程的主要评价如下。 (1) 内容丰富, 上课方式新颖, 课堂教学宽松, 增加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学习。 (2) 通过角色扮演的练习, 能够学会换位思考, 提高了交流水平。 (3) 在实践演练中, 职业定位更为清晰。 (4) 起到指引学习的作用。

旅游专业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从业人员, 与其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及方式有相当紧密的联系。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把职业要求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高职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相结合, 重视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 才能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优势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海南省教育厅资助课题hjjg2013-44“‘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幸福课) ’特色课程建设”和2013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HNSK (GJ) 13-123“高职院校通专课程整合探索———以‘消费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为例”。

作者简介:高茹 (1972-) , 女, 福建福州人,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201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N].中国旅游报, 2012.

[2]伍育琦.旅游专业加强心理素质培养的探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0, (11) .

[3][5][7][9]李因, 汪艳丽, 梁磊, 洪宇.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 2009, (7) .

[4]李俊菊.有关上海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探讨[J].管理观察, 2009, (5) .

[5]洪楠.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高职专论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1) .

[6]旷永青, 刘莉湘君.团体心理辅导在旅游专业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运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8) .

[7]丁茂芬.职业心理素质训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课程难点下一篇:汽轮机叶片的焊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