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难点

2024-09-18

教材难点(共7篇)

教材难点 篇1

一、课题的由来

在初三物理教学中, 很多知识点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尤其是一些综合性的问题、难点问题, 学生更是感到困难。我校是一所普通初级中学, 学生生源参差不齐, 如何有效地破解难点问题的教学成了我校物理学科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期课程统整”是一种有效的实施方法, 要求老师站在课程的高度上, 对各种教材、教学资源统筹整理, 对一学期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 形成统整指南, 再到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

二、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期望通过“教材统整”的方法, 寻找到突破初中物理难点问题的教学策略、具体操作方法, 有效提高解决初中物理难点问题的教学效益。

统筹整理以人教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为主的各种资源, 希望通过对教材进行结构性统整, 形成初三物理教材统整指南。总结出突破难点问题的教学策略, 提高初三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寻找初三物理实施“学期课程统整”的操作方法, 填补学科研究的空白。

三、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1.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了解“学期课程统整”课题研究情况, 收集不同版本教材。

(2) 行动研究法。

按照统整指南, 进行教学设计, 实施课堂教学, 研究教师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3) 数理统计法。

分析比较初三一年级实施教材统整前后的相关数据以及薄弱班级实施教材统整的相关数据。

2.研究步骤

阅读《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研究教材。阅读相关理论、查阅相关杂志, 上网收集相关资料, 了解此课题的研究情况。制定《九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统整指南》, 根据指南进行教学设计, 实施教材统整的实践研究。记录我校2011届学生的中考成绩, 以及未实施教材统整的2009届学生的中考物理成绩。

四、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1.研究的过程

本文以电路一章为例, 作具体阐述。根据新教材第七章电路及《教参》提供的建议, 教材编排顺序是:§7.1电荷电流→§7.2电源电压→§7.3欧姆定律电阻→§7.4串联电路→§7.5并联电路。原先的编排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针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重点对教材进行了结构性统整及教材统整。

我校是一所普通初级中学,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较差, 学习习惯等也存在一定问题。基于以上因素的综合考虑, 我们对教学顺序做如下调整:在教学新教材内容之前, 以科学课的教学为基础, 先用将近一周的时间, 安排了4节内容, 把电学的基础知识教扎实, 教学编排顺序是:静电→串并联电路的识别→短路与局部短路→电路图与实物图。在做好充分的教学衔接工作后, 再开始新教材的教学。

2.研究的结果

(1) 教材统整的策略。

难点问题之所以成为难点, 是因为它涵盖的知识点多, 条件变化多。将教学中的综合性难点问题分步化解, 形成系列课时的教学, 把综合性难点问题中涉及的知识点逐个分解, 帮助学生一一击破, 这样在最后的综合性问题中, 就不再会有思维障碍, 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2) 九年级教材统整的实践效果。

我们按照《九年级第一学期教材统整指南》、《九年级第二学期教材统整指南》设计教案, 对本校的2010届全年级学生实施课堂教学实践, 并记录了我校2010届学生的中考成绩。同时记录了未实施教材统整的2009届学生的中考物理成绩。我们通过分析得出:实施教材统整能有效提高初三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了解教材统整对薄弱班级教学质量的影响, 我们抽取了年级中知识基础最差、学习能力最差的 (2) 班作为实验班, 将其实施统整以前的、实施过程中的, 以及实施后的三次考试成绩作了记录, 并分别与整个年级的情况进行了比较, 我们同样发现, 教材统整对于缩短薄弱班级与年级其他班级差距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五、研究的结论

实施教材统整, 能有效突破难点问题的教学。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初三课堂教学的效益, 有效缩短了薄弱班级与其他班级的差距。实施“教材统整”需要老师对所教内容和学生的思维障碍非常了解, 从而才能较好地进行教材的结构性统整。

摘要:在初三物理教学中, 一些综合性的难点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 对于一所普通初级中学, 如何有效地破确难点问题的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通过“教材统整”的方法, 寻找到突破初中物理难点问题的教学策略, 即遵循“分步化解, 形成系列课时”的策略。实施教材统整, 有效提高了难点问题的教学效益, 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初三课堂教学的效益, 有效缩短了薄弱班级与其他班级的差距。

关键词:教材统整,初三物理,难点教学,教学有效性

教材难点 篇2

一、跑:

1、各种方式的走:拍手走、胸前屈臂走、两臂上举走、两臂侧平举走(一年级)动作要求:略

重点: 脚后先着地后过渡到前脚掌。前脚掌着地,后脚跟离地走。难点: 手脚协调配合,膝直、踝关节紧张。2、30米快速跑(二年级)

动作要求:头要正、眼看前、两臂弯弯、向前摆。步子大、摆动快、脚掌着地、跑直线。

重点: 跑成直线,跑得轻松。自然且快。难点: 前脚掌趴地

3、站立式起跑(三年级)

动作要求:听到预备,前脚全掌,后脚前掌。距离两拳,上体前顷,站立放松。听到跑,迅速起动,往前跑。重点: 起跑瞬间,蹬地有力,迅速 难点: 手臂的协调配合。4、50米加速跑(三年级)

动作要求:起跑开始,跑的速度由慢到快逐渐增加,跑到最后应以最高速度冲过终点。

重点: 速度的变化,应由慢到快逐渐增加 难点: 手臂前后协调摆动。

5、后蹬跑(四年级)

动作要求:上体稍前倾,后蹬时,应以前脚掌趴地用力后蹬,并充分蹬直,髋部前送,摆动腿向前上方摆动,然后大腿下压,用前脚掌着地,两臂协调配合摆动。重点: 送(髋)、抬(摆动腿)、趴(后蹬腿的前脚掌)、蹬(后蹬腿)难点: 后蹬腿伸直,在空中有腾空动作。6、30米通过2~3个障碍物跑(四年级)

动作要求: 跨过小河,钻过山洞,快速向前跑;绕过小旗赶回来,“安全”通过障碍跑。重点: 跨、钻、绕的基本技能。

难点: 体现学生跨、钻、绕障碍跑的能力。

7、蹲距式起跑(五年级)

动作要求:肩宽撑地后膝跪,两手伸直拇相对。后膝离地抬起臀,臀比肩高半蹲撑。两臂前脚负体重,中心前移肩超线,起动快似箭离弦,两脚用力蹬后边。重点: 身体前倾,支撑有力。难点: 蹬地迅速,有力。

8、弯道跑(五年级)

动作要求:跑弯道要注意,身体须向圆心靠,右摆大来左摆小,膝盖摆动向圆心,左脚掌外侧着地,右脚掌内侧蹬地好,掌握重心协调跑。重点: 克服弯道跑时离心力的作用。

难点: 左脚掌外侧着地和右脚掌内侧蹬地的动作,以及摆臂的协调配合。9、50米全程跑(六年级)

动作要求:站立式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终点冲刺。重点: 途中跑技术。

难点: 短跑的四个阶段技术动作的相互衔接,以及上下肢的协调。10、1500米走跑交替(六年级)

动作要求:轻松跑一段,便步走一段,两者皆注意,呼吸有规律,动作协调配合好。

重点: 走跑交替技术,及有规律的呼吸。难点: 发展有氧耐力。

二、跳跃

1、双脚连续跳(一年级)

动作要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蹦蹦跳跳真可爱;小袋鼠腿儿壮,两只小手胸前放,一蹦就有三、五迷,看谁做得最象它。重点: 双脚跳起有力,双脚落地屈膝缓冲。难点: 跳下平稳。

2、立定跳远(二年级)动作要求:一摆二蹲三跳起,快速蹬地展身体,收腹提膝伸小腿,平稳落地跳得远。

重点: 双脚有力蹬地向前、向上跃起,双脚同时落地。难点: 上下肢协调配合,落地轻巧。

3、跑几步,单脚起跳,用手或头触悬挂的物体(三年级)

动作要求:面对悬挂物,跑几步,一腿用全脚掌积极有力地蹬地,迅速过渡到前脚掌跳起,另一腿屈膝上提,同时用手或用踏跳腿的异侧手去触高悬的物体。重点: 踏跳腿全脚掌着地过渡到前脚掌迅速有力蹬地。难点: 踏跳腿蹬直及助跑与踏跳的衔接技术。

4、跨越式跳高(四年级)

动作要求:助跑3-5步,用有力的腿踏跳,摆动腿迅速向上摆起,两腿依次过竿后落地。

重点: 起跳腿的充分蹬直和摆动腿的积极上摆。难点: 助跑与踏跳协调配合。

5、(正面)助跑几步,单脚起跳,越过前面一定高度的横绳(五年级)动作要求:面时横绳,跑几步用一脚蹬地跳起,另一脚屈膝上提,起跳腿也跟着向前屈膝上提,越过50-70厘米高的横绳,然后双脚落地(垫或沙坑)。重 难 点: 踏跳腿积极上提与摆动腿在空中成蹲距动作,及双脚落地屈膝缓冲。

三、投掷

1、手持轻物投准

动作要求:面对正前方,左脚在前,右脚在后,肘儿弯弯肩上放,看准目标,用力投。

重点: 肩上屈肘,自然挥臂。难点: 投物甩腕,掌握投掷方向。

2、持轻物投过2-3米高的横绳(二年级)

动作要求:面对正前方,左脚在前,右脚在后,肘儿弯弯肩上放,看准目标,用力投。

重点: 挥臂迅速,用力。难点: 正确的出手角度。

3、原地投垒球(三年级)

动作要求:两脚前后开立,侧对投掷方向右手持球后引伸,然后蹬地,转体,重心前移,经肩上屈肘自然挥臂投出。重点: 蹬地转体,挥臂过肩。难点: 蹬、转、挺、拨的用力顺序。

4、上步投垒球(四年级)

动作要求:上步后,身体迅速右转,使身体左侧对准投掷方向,两脚左右开立,右手持垒球向后引伸,然后右脚蹬地自然挥臂经肩上头侧把垒球用力快速投出。重点: 顶(髋)、转(体)、挥(臂)、甩(腕)难点: 全身的用力顺序。

5、双手向前抛实心球(五年级)

动作要求:两脚前后开立,两臂屈肘,两手持球与脑后,上体稍后仰,然后蹬地,收腹和甩臂,用力将球向前上方抛出。重点: 腿要用力,蹬直,出手速度要快。难点: 动作协调,球出手要有一定的高度。

6、单手向前推实心球(六年级)

动作要求:身体左侧对投掷方向,两脚左右开立右膝弯曲,上体向右侧倾斜稍扭转,身体重心落在右腿,然后,右腿用力蹬地,转髋,上体左侧抬起,并迅速向投掷方向右臂迅速伸直将球向前上方推出。重点: 腿要用力蹬直,出手速度要快。难点: 动作协调,球出手要有一定的高度。

五、技巧

1、前滚翻(一年级)

动作要求:一蹲二撑三低头,向前滚动身似球。重点: 团身滚动。难点: 滚动圆滑,方向正。

2、连续前滚翻(二年级)动作要求:连续做二、三次前滚翻。重点: 连续滚翻时动作协调,连贯。难点: 方向正,成直线。

3、后滚翻(三年级)

动作要求:一蹲二撑三低头,向后滚动身似球。重点: 团身滚动。难点: 向后滚动成直线。

4、跪跳起(四年级)

动作要求:以跪立开始,两臂后摆同时臀部后坐,两臂迅速向前上摆,同时展髋,两臂摆至前举时立即制动,脚背与小腿用力下压,身体向上腾起迅速提膝收腿成蹲立。

重点: 脚背与小腿用力下压,身体向上腾起。难点: 动作协调连贯。

5、肩肘倒立(五年级)

动作要求:直腿坐垫手前伸,仰卧屈体脚面绷,两肘内夹手撑腰,伸髋挺腹腿上伸。

重点: 两肘内夹,伸髋展腹。难点: 体向上,维持平衡。

6、前滚翻起立-单腿前滑成纵叉-后腿前摆成并腿坐-肩肘倒立(女)

前滚翻交叉转体裁180度-后滚翻-挺身跳(男)(六年级)重点: 单脚前滑成纵叉和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度的技术。难点: 全套动作的连贯性。

六、攀、蹬、爬、越

1、爬越60—80厘米高的物体(一年级)

动作要求:身体扶握跳箱一端两侧,一脚有力蹬地,另一脚蹬箱越过,两脚依此落地。

保护与帮助:站在跳箱一侧,靠近手扶箱的一端,手扶练习者的上臂。重点: 一脚蹬地的力量配合另一腿跨越器械的动作。难点: 动作协调、连贯,落地轻巧。

2、爬越80—100厘米高的物体(二年级)

动作要求:身体扶握跳箱一端两侧,一脚有力蹬地,另一脚蹬箱越过,两脚依次落地。

保护与帮助:站在跳箱一侧,靠近手扶箱的一端,手扶练习者的上臂。重点: 一脚蹬地的力量配合另一腿跨上器械的动作。难点: 动作协调、连贯,落地轻巧。

3、跳上成蹲撑,起立,向前跳下(三年级)

动作要求:助跑、起跳,两臂支撑器械(与肩同宽),同时提腰,屈膝上体贴近胸部,两脚踏上器械成蹲撑起立。两臂后举,稍蹲。两臂摆起同时两腿用力等离器械,身体想前上方腾起,在空中保持头正、收腹挺胸,两腿并拢,脚面绷直,使身体挺直。前脚掌落地、缓冲、两臂斜上举。

口 诀:一跳(起)、二撑(器械)、三提腰、四贴(膝贴胸)、五蹲、六(起立)、七摆(两臂)、八蹬(离器械)、同时做,九腾(起)、十挺(身下),前掌落,屈膝缓冲,动作好。

保护与帮助:站在跳箱的前侧方,当练习者跳上时,一手扶其上臂,另一手托髋部帮助成蹲撑;跳下时,一手扶背部或腹部。重点: 起跳有力,跳下时,前脚掌着地,屈膝缓冲。

难点: 一跳(起)、二撑(器械)、三提(腰)、四贴(膝贴脚)、五蹲撑。

4、跳上成蹲撑,向前跳下接前滚翻(四年级)

口 诀:一跳(起)、二撑(器械)、三提腰、四贴(膝贴胸)、五蹲(撑)、六(起立)、七摆(两臂)、八蹬(离器械)、同时做,九腾(起)、十挺(身下),前掌落,屈膝缓冲,往前滚。重点: 向前跳下接前滚翻 难点: 整套动作的连贯性。

5、分腿腾越(五年级)

动作要求:助跑起跳臂前伸,含胸屈髋两腿分。推手及时展身体,屈膝缓冲稳落地。

保护与帮助:站在器械斜前方,练习者越过器械后,扶上臂;落地后扶背、腹。重点: 踏跳准确有力,推手及时。难点: 踏跳,推手与落地衔接配合。

6、斜向助跑直角腾越(六年级)

动作要求:(以左脚踏跳为例)斜向助跑,左脚踏跳右手撑跳箱,上体稍后仰,左腿在空中并拢右腿并与上体成直角,立刻换左手支撑,右手推箱斜上举,前脚掌着地,屈膝半蹲,保持身体平衡,左手仍扶跳箱。

保护与帮助:站在跳箱靠近练习者支撑手的地方,一手握支撑手的上臂,另一手托背部给予帮助。

重点: 踏跳后用力摆腿。

难点: 经直角姿势腾越时臀平于肘。

七、武术

1、五禽戏(三年级)

动作内容:虎寻食、猿摘果、鹤飞翔、晃臂熊、鹿长跑 重点: 形象生动的模仿。难点: 动作协调。

2、步型拳(五年级)

动作名称:弓步冲拳—马步架打—歇步推掌—提膝穿掌—仆步穿掌—虚步勾手挑掌。

3、少年拳第一(六年级)

动作名称:震脚架打—蹬踢架打—垫步弹踢—马步横打—弓步撩掌—高虚步架打—跳步推掌—撩拳收抱。动作要求:

(1)、震脚时身体要直立下沉,左脚向前落步要轻;

(2)、蹬踢、下压要有力,与架达动作连贯、快速;

(3)垫步与弹踢要紧凑,弹踢时上体要稳定;

(4)落步不转体,转体达右拳;

(5)转体成弓步时左脚尖外展,右脚跟辗蹬,撩掌时上体稍前倾;

(6)右拳架打后左脚右移并收抱左拳,待成高虚步站定后再冲拳;(7)左脚向前落步后要立即向前跳远,右脚落地要轻;

(8)抱拳要的力,击拍要响亮,收抱动作要连贯。

八、篮球

1、行进间直线运球(四年级)

动作要求:向前运球时,拍按球的后上方,同时后脚蹬地运球行进,球的落点在同侧脚的前方,跑动的步伐与弹起的节奏协调一致。(一带、二按、三推、四直)重点: 运球时,手触球的部位。

难点: 运球时手部动作和脚步动作的协调配合及运球的力度。

2、行进间曲线运球(五年级)

动作要求:向前运球时,拍按球的后上方,同时后脚蹬地运球行进,球的落点在同侧脚步的前方,跑动的步伐与弹起的节奏协调一致。(一带、二按、三推、四曲)

重点 : 运球时,手触球的部位。

教材难点 篇3

实验内容:限用下列材料,或采用其他类似材料完成下列小制作。

1.实验材料:玻璃球若干(或豌豆粒若干)、502胶水。

2.实验要求:在最短的時间内,用玻璃球状粘贴一个试管型结构,一个类似烧瓶式结构,一个两端通气的类似试管式结构,底部凹陷的烧瓶式结构。

3.操作步骤:学生第一步,先用新闻纸制作好上述两种结构的纸质模型;第二步,将一个玻璃球(或豌豆粒)粘贴在纸质模型上;第三步,紧贴着新闻纸质模型将玻璃球(或豌豆粒)逐粘在第一个玻璃球(或豌豆粒)上,直至排满新闻纸质模型的外表面,注意粘贴时在玻璃球(或豌豆粒)与新闻纸之间尽量不要黏粘。

4.造型制作完毕停放3~5分钟,然后放入水中一段时间,直至新闻纸在水的作用下变软,此时用小棒可以轻轻将浸湿的新闻纸剥落,取出晾干,即得到我们所要制作的模型。

课堂上,学生展示了自己制作的作品。我与学生在学习“教材中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的结构”这一知识点时,我与学生展开了思、学、辩活动:“请同学们思考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的结构与我们手中制作的模型有哪些相似之处?”“我们用的每一个玻璃球(或豌豆粒)相当于各种管壁的一个细胞”“我们用玻璃球状粘贴成的试管型结构相当于小肠绒毛、毛细淋巴管、肺泡壁构成的等结构”“我们用玻璃球状粘贴成的类似烧瓶式结构相当于肺泡壁”“我们用玻璃球状粘贴成的两端通气的类似试管式结构相当于毛细血管、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肾小管等两段通畅的管道结构”。学生七嘴八舌,短时间的学生交流后,我指示学生制作的模型进行了针对性讲解,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了这一教学难点。

利用教材,数形结合突破教学难点 篇4

六年级同学为准备国庆晚会做绸花。黄花50朵, 红花比黄花多, 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此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类型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分析数量关系并利用数量关系解题是本课的重难点。学生往往将数量关系理解为“黄花的朵数×=红花的朵数”。而这个例题的这种关系式的理解也是分数乘法单元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

在听课中我发现许多老师侧重从“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的对应量”来引导学生得出数量关系, 但经过反复讲解, 学生解题中的错误率仍然高达30%。这种逻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与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从而导致错误。

拿出教材, 我们会发现教材利用长条分别表示黄花与红花的朵数。为什么呢?编者的意图很明显———希望教师利用“数形结合”, 借助形象思维, 帮助理解, 突破难点, 强化学生记忆, 从而举一反三, 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可以利用下面的程序进行教学:

(1) 让学生指出红花比黄花多所表示的部分, 说出所表示的含义。

(2) 教师用色笔涂出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所占的部分。提问:求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就是求什么? (就是求黄花朵数的是多少)

(3) 教师提问:求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可用什么数量关系? (黄花的朵数×=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

(4)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与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的对应关系, 从而进一步理解“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的对应量”。

(5) 引导学生在解决类似的题目时可在头脑中或草稿纸上作简图, 找出其对应关系。

实践证明, 这样做学生理解得较好, 错误率较低。

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接受具体性图表中的信息比学习抽象性文字中的信息容易得多。而新课程教材编者就借助了大量的感性材料, 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 以“形”辅“数”, 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概念、发现规律、获得解题思路, 更好地使学生能够科学地提炼、运用数学语言。而有许多老师认为教材“花里胡哨”, 不如以前“薄薄的一本”来得精炼, 教学时往往更多地从逻辑推理角度让学生理解新知, 忽视了形象思维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从而造成了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下降的问题, 降低了教材编者所希望达成的目标。

教材难点 篇5

一、篇章作者与篇名 议论文类

谈时间——梁实秋 论快乐——钱钟书 论读书——培根 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 散文类

故都的秋——郁达夫 箱子岩——沈从文 爱尔克的灯光——巴金 拣麦穗——张洁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

二、文言文翻译、阅读材料与分析题

1、《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问题:(1)本段论点?——只有遵循社会运动规律,减少多余的部分来补给天下不足的部分,才能使社会获得平衡。

(2)论证方法?——归纳论证。

(3)老子看到的社会和理想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剥削极为残酷。理想中的人类社会则是人人平等,社会财富平均分配。

(4)道:规律,准则。损:减少。奉:给予。为:有所作为。

2、《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问题:(1)论证方法?——用引言论证,属演绎论证。

(2)冉有哪几方面有错?——一是推卸责任,二是无能,即不能修文德使远人归服。(3)孔子有何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4)出现的成语是哪个?——祸起萧墙、分崩离析。

(5)既来之,则安之:来和使为使动用法,意思分别为:使„„来,使„„安居。则修文德以来之:来:通徕,招徕,使归顺。

小说类 **——鲁迅 断魂枪——老舍 米龙老爹——莫泊桑

苦恼——契诃夫 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诗歌

门槛——屠格涅夫 我愿是一条急流——裴多菲

3、《礼记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问题:(1)这段文字有几层?——两层。第一层“大道之行”到“而有志焉”,第二层“大道之行”到“大同社会”。

(2)大同社会的基础是什么?——天下为公。(3)最后一句出现了哪个成语?——夜不闭户。(4)翻译:选贤与能:与的意思是举,推举,进用。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都是公有的。选举贤能的人主持政事,推行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所以人们不单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也不单是爱护自己的子女,使社会上的老人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小孩子得以顺利成长。货恶其弃于地也:货:财物。弃:丢弃。

4、《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因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问题:(1)本段核心论点是什么?——修身。(2)论证方法是什么?——归纳论证。

(3)翻译: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爱好学习,接近于智慧,身体力行,接近于仁义,知道耻辱,接近于无畏。

5、《谏逐客书》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问题:(1)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2)论据有哪些?——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王者不却众庶

(3)论证方法?——类比论证。(4)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偶。

比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排比: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对偶: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

6、《陈情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 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问题:本段的论证方法是什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这个语段中有哪些成语?——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四个成语。该文其它地方出现的成语:孤苦零丁、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皇天后土。

7、《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问题:论证方法?——引证和对比的方法。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修辞手法?——对偶。

翻译?逸豫:安逸,享乐。所溺:溺爱的„„

8、《项羽本纪》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问题:这是谁的自述?——项羽。

为什么会困于此?——项羽兵败垓下,被汉军围困在东城。

表现了说话人怎样的观点?——表现了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力经营天下的错误观点。

9、《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问题:(1)苏轼主要阐述了哪两种创作思想?——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2)执笔熟视是何意?——下笔之前要凝神构想。

(3)所欲画者是什么?——不是实物,是映现在创作者头脑中的鲜活完整形象。

(4)心识其所以然与不能然有何区别?——前者是指理论上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后者是指在实践运用上还做不到这样。二者的不统一,就是心手不能相应。

教材难点 篇6

一、物理教材中难点概述

初中物理知识中涉及到很多的概念和公式,其中有很多的公式容易产生混淆和模糊,导致学生在运用的时候容易混用,出现错误。如,学生中普遍存在问题多的是关于电学、电压、力学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与其相关的公式,如液体压强公式与浮力公式,两个公式形式相似,不易区分;压强公式与功的公式,两个公式字母相同,容易混淆;如热能与热量等概念非常相似,意义不同,这些形式相似的公式和概念,对于刚学物理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总是容易弄错。此外,就是关于物理知识和公式的运用,普遍存在学生能够听懂的,理解了,但是在用的时候就会出现诸多的错误,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物理成绩的提升。

二、关于初中物理教材难点突破的几点思考

1.借助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原理和规律。物理中有很多的原理和规律是抽象,难以理解的,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难度,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实验课让学生体会物理原理和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得出物理规律,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物理知识的原理。例如,教师在教授《欧姆定律》时,教师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得出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其中可以分别设定不同数值的电压,电阻不变,通过测定电流的数值得出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当电压一定的时候,再测定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几组数据的测定从而得出三者之间的规律,这就是欧姆定律。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后,对于物理原理和规律理解的就很深刻,实验操作让物理原理变得直观,形象,让学生容易理解,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还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采用多媒体化难为易,突破难点。多媒体凭借其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在物理教学中,遇到学生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容易接受,缩短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学习成效。例如,教师在教授《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时,对于讲解电流表的使用时,由于学生无法想象出电流表的实物,导致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有很大的困难,此时,教师就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展示电流表的实物图,让学生清楚的看到电流表的实际运用,并通过动画的方式展示电流表的链接线路图,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联接电流表。学生通过动画的展示,学会如何链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同时了解电路图链接中的注意事项。教师借助多媒体把讲授难以表达清楚的知识,以这种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教学成效。

3.运用比较分析法突破易混淆知识点。初中物理中有很多的知识点容易产生混淆,以致于在运用的时候总是用错,误用,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采用比较分析法,把概念相似、公式相似等的知识点,以对比区分的方式进行讲授,让学生分清其差异性,提高学习的成效。

4.引入生活化的教学策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物理学科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都与物理知识有关,因此,教师借助生活化的案例引入教学,帮助学生顺利的过度到学习,减轻学习的难度,从而激发学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理教材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学习产生困惑、很难学会的知识点,这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成绩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比较分析法和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入手,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中心,调整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策略,不断的进行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总结教学经验,缩短学生与教材知识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朱小东.关于初中物理教材中难点突破的几点思考.中学物理[J].2016,(3):88-89.

[2]张艳香,金新喜等.关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习题设计的几点思考.课程教材教法[J].2013,(4):91-93.

[3]周建丽.沪苏初中物理教材比较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4.

教材难点 篇7

体现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是教材, “吃透”教材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目标。为此, 笔者选取了现行比较常用的6 种教材 (2012 年审定通过) , 试图通过比较与分析, 借鉴彼此, 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这6 个方位的学习目标, 更有效地设计教学。

一、放在哪一册学习更合适

“位置”的学习放在哪一册, 2012 年版的各套教材的决定不尽相同, 见下表。

(*2012年人教版把“位置”单元从第2册提前到了第1册)

放在哪一册学习更合适呢?从学生的认知基础来看, 这3 对概念的掌握是不一样的:3~4 岁儿童已能理解上下概念, 能区分物体的“上下”关系。[2]在5 岁左右儿童已形成“前后”空间概念。[3]因此, “上下前后”的学习放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学习没有困难。

困难的是“左右”概念的发展。国外学者皮亚杰和艾尔金等人曾做过系统的研究, 我国朱智贤、陈敦淳等先生对实验进行过验证, 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结论:5~7 岁阶段的儿童能比较固定化地辨别自己的左右方位, 7~9 岁阶段的儿童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到了10 岁左右, 儿童才比较概括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4]左右辨识的困难对于某些人来说, 即使长大成人也常常混淆, 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他自己的小传中, 透露了自己的烦恼:从小被叫作天才, 但是常常无法分清左右位置, 需要根据左手背上的一块胎记来告诉自己哪边是“左”哪边是“右”, 如果闭上眼就左右不分茫然无知了。

按照数学课标要求, 这6 个方位学习的定位是“会用”要达到“理解”层次, 那就要求儿童不仅能知道自己身体的左右方位, 还要能够理解随着观察人的位置移动所观察物体的位置关系也在变化。这样看来, 儿童7 岁学习 (一年级下或二年级上) 或许更为适合。笔者之所以较为关注学习的年龄, 是因为对位置的理解首先不是需要数学基础, 而是要有神经、大脑相关区域的发育基础。教学与心理机能发展孰前孰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不过, 把学习内容设置在儿童容易理解的年龄段学习, 师生都会感到愉悦。

6 种教材中, 原先有3 种在一年级下学习, 现在只有2 种 (人教版提前了) , 教材确定的依据是什么呢?各版本的教参都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 笔者猜测可能是因为学习认数和运算的迫切需要。如数的认识、大小比较都离不开数序, 数序就是数的位置排列, 需要甲方位词来描述和确定。

二、情境内容有什么调整

内容调整大致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只留重点, 像苏教版删去原先的“上下前后”这一内容, 直接学习原先的第2 课时“左右”。在新授时以左右概念为主, 练习时整合另外4 个方位。第二种是新添课时, 像西师大版不仅把“左右”从原先的“上下左右”中分离出来, 而且重新设计了学习活动。第三种情况则以调整为主。像人教版把“上下”与“前后”合并但增加了练习, 总量仍有2 课时, 另外删去了“第几行第几个”的表示;青岛版删除了“不同方向看物体”只学习6 个方位等。值得注意的是有两处调整看上去较小却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这两处调整的细节都与“左右”有关。首先, 各套教材在“左右”的情景图中全都规整了人物的朝向。也就是说, 教材图中的“学生”与看图的学生同向。这样调整是有意义的, 可以避免产生歧义。如2002 年北师大版教材中 (见图2) , 学生看到图中学生的“右”和自己的“右”方向不一致, 学生需要假想自己转过身来再来辨认哪边是“右”。这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困难的。现行的2012 年版教材 (见图3) 则将教材中的“学生”转过身来, 这样一来, 两者朝向相同, “左右”不再为难了。可是, 如果碰到面对面的情况, 该怎样辨别“左右”呢?比如像曹培英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问题[5] (见图4) , 到底以谁为标准呢?这样的问题教材中是不出现了, 但困惑还是存在。

那么教材能不能做得更好呢?或者能起一些澄清作用呢?是有可能的, 比如香港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现代数学》一上A中学习“位置”时, 是这样给出的, 见图5。

“以你看图的方向”就是以观察者本人为标准来进行观察, 这种方法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又是一种惯例, 请看《人民日报》2001 年02 月20 日第1 版刊登的重大新闻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揭晓) , 在原文的图释中写有“吴文俊 (左) ”, 这就是以读者为标准来确定左右位置的。所以, 在教材中不妨加上一句“以你看图的方向, 回答问题”这样的提示, 既科学规范、儿童明白, 更能为配套的课堂练习、习题试卷提供良好的范例。

其次, 对于位置的相对性的认识全部改用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替换, 删去了一些过难问题。比如在冀教版中原有让学生判断“你知道哪幅图是蓝灵鼠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吗?”要求学生在4 幅图中选择正确蓝灵鼠镜像, 在2012 年版教材中删去了这一内容。现行教材中冀教版、西师大版用的是“行 (骑) 车要靠右行”, 其他教材都用“上下楼梯靠右行”的情境来呈现 (图6) 。这些情境中虽然需要学生判断不同朝向的车辆、人物的左右位置, 但这些都是每天可见的生活情境和生活常识, 特别是后一类靠右行走的情境, 小学生在校园内随时可见, 人人都在这样做, 所以学生能够自然地顺应。为此, 一些教材还特地配以“生活中的数学”标题明示。

三、系列内容如何安排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只规定学习目标, 具体学哪些内容则是各版本教材的特色, 见下表。

位置关系还可以和数的大小、排序、式的运算、推理等数学学习结合起来编排。最常见的是把位置关系投射到数轴上和数的大小对应起来, 那么方向就可以和基数、序数对应起来 (见图7) 。结合位置排序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会经常出现:“将下列数从大到小排列”意思是把这列数中大的放在前面, 小的放在后面“;算一算, 把得数小的排在前面”意思是先计算, 再按运算结果从小到大排序;“先把乘数的小数点右移一位”意思是把乘数乘10;等等。新课标之前的教材也有位置关系的学习, 是把数数与排序活动结合在一起的, 主要是为了学习后者。北师大版教材的编排还有一个特色是综合性强 (单元课时也最多) , 它在这一单元中以位置关系为纽带把前几个单元内容:认数、10 以内加减法、比大小、分类等全部整合起来了, 给我们的感觉是既在学习位置又在进行期中整理与巩固。

四、哪些学习活动值得重视

(一) 指向自身的位置游戏

各套教材都有如“做游戏”“做一做”“你说我做”等活动。青岛版教材呈现的第一个活动就是一个“我发令”的游戏, 两人一组, 一人发令:边说方位边做动作, 另一人跟着做。上下、前后、左右这3 对概念都是以观察自己为中心的位置关系, 因此最好的学习方式莫过于让自己动起来 (见图8) , 对照着自己的身体说方位。特别是“左右”这个学困点, 对于6 岁的孩子来说, 首先是要清楚自己的左手、右手, 进一步延伸认识自己的左脚、右脚等身体的两侧, 然后才能把自己的身体中心外化成外在的参照物, 知道比较物是在参照物的左边还是右边。实际上, 我们自己身体器官的位置与外在物体的位置就是一种对偶关系, 因此, 形成一种或几种自己能指认自身器官位置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教材中的这些活动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二) 边摆边说认位置

对于小学生来说, 物体摆放和位置辨认相结合是最直观有效的学习方法。各套教材中都有“摆一摆 (做一做) , 说一说”的活动。摆放的东西大都是学生现成的学习用品, 从两件文具的位置关系开始, 比如“把数学书放在语文书的下面, 把铅笔放在语文书的上面”。在这里, “摆”和“说”需要同步, 也就是说操作和语言应该同步。一种摆法要说对称的两种关系:A在B的左边, B在A的右边。如果只有两个物体, 互相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可以简单地说成:A在左边, B在右边, 就如同我们常说的“这是左手, 另一只是右手”那样。这样的说法虽然简捷常用, 但是容易忽视参照物的作用, 因此要进一步理解各个方向的位置关系需要引入多个物体的放置 (见图9) 。在图中5 件文具摆成一排, 对于铅笔来说, 它的右边有4 件文具, 离铅笔有远有近, 远近形成距离, 距离产生次序, 卷笔刀离得最远, 因此在最右边, 也可以说成是左起的第5 件。除了产生次序外, 物体的位置关系因参照物的不同也会不一样, 比如图中的橡皮位置, 不能说“橡皮在左边”, 这也是有别于两物位置关系表述的地方。这时, 需要完整地表述为“橡皮在尺子的左边”或“橡皮在铅笔的右边”。三物以上的线性摆放对促进位置关系的理解十分重要, 因此各套教材都编排了这一内容, 其中北师大版的教材对此编排最多。另外, 教材也提醒我们在小组学习时, 同一组的两名同学座位朝向, 在学习“上下”“前后“时, 可以面对面相对而坐, 而在学习“左右”时, 同一组的两位同学最好是同向而坐。

(三) 在情境中“贴图”说话

新课标教材的版式与原来的大纲版教材相比有许多不同, 其中一项是提供了教材附页。在教材附页中有一些动物、植物、玩具、生活用品等辅助教学的图片。在位置的学习中, 人教版、北师大版等教材都有利用附页中的图片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样例。以人教版为例 (见图10) , 它把中国经典的儿童故事“龟兔赛跑”作为学习素材。教材要求是先让学生看图、贴图, 然后要求学生“看图讲故事”。显然, 编者意在“贴图说话”:龟兔赛跑, 乌龟、兔子在同一起跑线上, 乌龟在左 (右) , 兔子在右 (左) , 边上小动物们在为它们加油 (猴子、松鼠、鸽子的位置有上下之分) ;起跑后, 兔子在前, 乌龟在后, 中间兔子休息, 乌龟赶上, 最终……学生一边摆图一边说话, 一边说话一边摆图, 小动物的位置信息自然地嵌入故事情境中。随着情节的发展, 学生还可以实时移动龟兔的位置。贴图和直接印刷在图上表示有什么不同?在这个例子中, 我们可以看出贴图的优势, 可以把一幅静态的图变成一场动态的剧, 导演是学生自己。在这场卡通剧中, 位置动, 情节变, 位置关系不单有方位之不同还有距离之差。在动态情境中, 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场景中的参照物也随时可变, 与兔子相比, 乌龟原来在后, 后来超越;与乌龟相比, 兔子原来在前, 后来骄傲落后了, 等等。因此, 在动态场景中, 参照物和比较物可动态生成, 再加入时间变化、情节变化等因素, 角色的位置关系多元而鲜活, 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又深刻。“贴图说话”还可以进一步地和信息技术结合, 比如在i Pad上学生不但可以增减、移动角色, 还可以把学生说的语音和实时移动的过程录下来, 自动生成一出学生自编自导的卡通剧。“贴图说话”在西方已经有较长教学历史, 成效明显, 是一种很值得期待的学习方式。

“上、下、前、后、左、右”这6 个方位正式进入小学数学已有15 年了, 为学生认识三维空间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起点, 也为进一步学习解析几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借鉴各套教材的特色, 梳理脉络、取舍素材已经成为我们获取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抛砖引玉, 希望有更多的同行来挖掘教材内涵从而实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实现用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的理想境界, 使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创生者、开发者、体验者、实践者, 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注:本文作者系朱乐平数学名师工作站“一课研究”组成员)

摘要:“上、下、左、右、前、后”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小学数学原先是将其放在“数数”活动中, 现在单独学习, 教学目标更新了。教材, 作为体现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 是如何安排的?新近两轮数学课标相隔十年, 相应的教材又做了哪些调整, 提供了哪些学习方法?等等, 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本文选取了现行比较常用的6种教材, 试图通过比较与分析, 借鉴彼此, 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这6个方位的学习目标, 更有效地设计教学。

关键词:左右概念,位置,教材比较

参考文献

[1]李文馥, 徐凡, 郗慧媛.3~7岁儿童空间表象发展研究——并与8~13岁儿童空间表象特点比较[J].心理学报, 1989 (4) :419~427.

[2]吴念阳, 李艳, 徐凝婷.上下意象图式向抽象概念映射的心理现实性研究[J].心理科学, 31 (3) :605~608.

[3]陈敦淳.儿童左右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 1982 (6) :29~33.

[4]曹培英.关于左右概念教学的研究[J].小学数学教师, 2006 (1) :4~11.

【教材难点】推荐阅读:

开征难点05-09

听力难点05-20

营销难点05-24

难点关注05-25

工艺难点05-26

存在难点05-28

设计难点05-31

服务难点06-16

安装难点06-16

语音难点06-26

上一篇:创新文化引领企业发展下一篇:蛋白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