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经济增长讲话

2024-07-24

稳定经济增长讲话(精选8篇)

稳定经济增长讲话 篇1

关于稳定经济增长的报告

榆林市人民政府

今年以来,受全国经济大形势的影响,我市一季度经济增幅较往年同期明显回落。面对严峻形势,我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创新思路、真抓实干,经济运行呈现“稳步增长、平稳运行”的总特点。现将我市近期稳增长工作和下一步打算报告如下:

一、一季度以来稳增长工作措施和初步成效

从4月初起我市积极主动采取了保工业增长、保项目建设、保投资强度、保民生改善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促使经济发展呈现“一回升、两增长、一平稳”的向好态势。

(一)工业经济止跌回升。年初以来,受工业产品价格下跌、生产成本居高等多重因素影响,一季度工业经济增速回落。我市当机立断,由市财政筹集1亿元资金,及时采取三项重要举措,全面释放传统优势产能。一是暂缓征收兰炭价调基金。4月份完成兰炭产量183.2万吨,释放产能较去年同期净增46.2万吨,减轻企业生产成本4580万元。二是对载能行业实行电价补贴。电石4月份比3月份增产2.7万吨、金属镁0.3万吨、水泥11.7万吨、聚氯乙烯1.5万吨、烧碱1万吨,拉动企业用电4080万度,共拉动总产值增加10亿元。4月份用电15.4亿度,比3月份增长5.5%。三是对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予以贴息。4月份亏损企业较3月份减少20户。1-4月份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39.8亿元、增长25%,增速较一季度上升4.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一季度上升0.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运行出现回升向好势头。

(二)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按照赵正永省长第十次陕北能化基地榆林座谈会讲话精神,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的专门文件,认真落实“五个一”项目包抓机制,创新实行县(处)级后备干部包抓重点项目办法。今年3月份以来,全市上下抓早动快,集中开工了保障房、重大能化产业、城区学校、高新区基础设施、重大社会事业、城区市政道路等6批113个项目。全市1-4月份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9.2亿元、增长31.1%,其中10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2.3亿元。在全省各市区位居前列,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快增长。坚持把新增财力的8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推进促进就业、收入倍增、卫生健康、教育提升、保障住房等十大类1500个民生项目,提高居民消费保障能力。积极发挥热点消费的引领作用,认真落实鼓励消费的有关政策,1-4月份消费市场保持活跃,实现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01亿元,增长23.4%。

(四)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加强财税和金融监管,加大财政支出力度,1-4月份完成财政总收入207.6亿元、增长28.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3.1亿元、增长58.6%;财政支出71亿元,增长54.4%;各项存款余额2094.8亿元、增长26.2%,贷款余额1303.1亿元、增长28.2%。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好5月24日赵正永省长在全省经济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5月25日李金柱副省长来我市调研的要求,促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5月28日,我市召开了

全市经济工作座谈会,就努力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做了全面安排部署,并制定了贯彻中省政策的10条措施。下一阶段,我们将抢抓机遇,突出重点,通过“五抓五促”举措,确保上半年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抓经济调控。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经济运行调度会,强化对经济运行的综合调度、应急指挥和组织协调。深入工矿企业,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服务,搞好煤电油气运等要素保障。第三季度继续对兰炭行业暂缓征收价调基金、对载能行业进行电价补贴、对流动资金缺乏的企业进行贷款贴息,预计二季度拉动兰炭产业产值17亿元、增加值2亿元,载能行业产值42亿元、增加值23亿元。

二是抓产能释放。加强煤矿生产调度,保障生产矿井满负荷生产;做好煤炭企业整合、整改期间的衔接平衡工作,保证煤炭企业及时开工生产;有序推进采煤沉陷区和自燃隐患区综合治理,稳步推进大矿边角资源开采;对已建成的煤矿积极申请安全验收,申请延期关闭31处煤矿中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整合煤矿,确保全年生产原煤3.1亿吨。加大新开发油气井开发力度,积极推广应用注水、注气等新技术,确保全年生产原油1200万吨、天然气140亿立方米。

三是抓产品促销。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工业品促销和洽谈活动,积极筹建榆林煤炭交易所,搭建工业产品销售平台;支持企业主动出击,全力开拓销售市场。制定出台支持工业品促销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储备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对煤炭、原油基础性原料,加大市内转化和炼化能力,加快建设下游项目;对兰炭、电石、金属镁等产品,通过整合现有销售渠道、建立销售联盟,提高定价话语权;对甲醇、醋酸、聚氯乙烯等中游化工产品,加强与国内大型交易市场的沟通,提高产品销售率。

四是抓固投增长。进一步优化建设环境,帮助项目单位解决建设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6-7月份在神木、府谷、榆阳、靖边和榆神、榆横两个工业区再集中开工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力争上半年51个新上项目开工率达到60%,10月份全部开工。加大投资强度,确保49个续建项目中有色循环经济产业园、府谷3052、榆绥高速等17个项目年内建成投运,100个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620亿元。

五是抓资金筹措。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更多的资金支持,积极争取省上10亿元的项目配套和重大项目前期、新增产能贷款贴息等资金;规范、支持、发展市级融资平台和其他符合政策的融资平台,推进神木、府谷等经济强县发行县级城投债券;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争取更多的信贷支持;撬动民间资本投资,扩大社会融资规模。

六是促项目落地。精心包装、策划一批能化产业、交通、水利项目,加大“跑部进省”力度,争取获得批准;力争取得9个能化项目的“路条”。以“央企进陕”为契机,抓好中省企业项目和西洽会签约项目的落地工作。努力确保大保当煤矿、神华陶氏、蒙西至华中铁路运煤通道榆林段等一批重点项目年底前具备或基本具备开工条件。

七是促民生改善。坚持把新增财力的8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保障房、移民搬迁及城区市政道路、教育提升、卫生健康等民生项目建设,深入推进“三年植绿大行动”,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稳定粮食、蔬菜、肉类生产和市场供应。

八是促消费需求。加强消费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业发展,继续促进房地产、汽车等热点消费,大力开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服务消费,培育电子商务、旅游、文化、休闲、保健等消费热点。持续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认真落实节能产品补贴政策,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农机具下乡等工程,统筹扩大城乡消费能力和水平。

九是促统计工作。做好新建矿井工程煤、兰炭厂所产面煤、露采煤和洗煤厂出煤等涉煤企业的入统工作。协调神华、陕煤、延长提高原煤、原油入统价格。争取陕煤、延长、有色等企业在我市注册独立法人煤炭销售公司。帮助建成投产企业尽快完善相关手续,做好统计申报工作。培育发展潜力大的规模以下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

十是促神木县GDP过千亿及县域经济发展。在金融改革试点、兰炭产业升级、未利用地综合利用、节能减排指标置换等方面,制定打造千亿神木的对策措施。深入推进一县一策的区域发展政策,支持府谷继续争先进位、靖边再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定边和榆阳分别进入全省“十强县”、“五强区”。全面落实央企省企北部县区对口责任帮扶的“三位一体”帮扶等振兴南部新举措,积极谋划南部县“造血翻身”项目,促进南部县域经济稳步增长。

总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有决心、有信心,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实现上半年时间任务双过半的目标,圆满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各项目标任务,为全省经济稳增长、全面建设西部强省作出更大的贡献。

稳定经济增长讲话 篇2

一、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

一般而言, 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最初人们把经济增长简单地当做发展, 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 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福利就会增加, 社会就会富裕起来, 认为这就是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备受睹目, 甚至联合国也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只要向发展中国家注入资金, 就能使这些国家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 并有效地提高社会福利。因此, 二战以后, 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 不约而同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 把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实现工业化当做发展的主要内容。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化战略的普遍实施, 在取得一定的经济成就的同时, 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难题, 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全球危机, 例如资源耗竭、粮食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社会贫富悬殊等。

20世纪70年代初, 由于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关系的变化, 联合国倡导的第一个发展十年以失败而告终。尤其是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陷入了增长率下降和债务危机中, 因为长期以来这些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外国公司拥有产权的初级出口的增长, 由于缺乏结构变革和制度变革, 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和其他部门的生产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任何改变;经济部门的效益也没有发生相应的增长, 实际收入的利益没有在各个阶层间进行公平的分配, 只是个别人获益暴富, 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由于这种增长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因此只是有增长而无发展。于是人们开始对增长即发展的理论进行反思, 认为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经济增长不是目的, 经济发展才是目的, 并且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概念。

经济学家赫里克和金德尔伯格认为, 在经济学理论中, 增长与发展有时做同义词使用, 在某些场合这种用法完全可以接受。但是当这两个词在一起使用时, 应该区分它们的词义。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 而经济发展则既包括更多的产出, 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在他们两人看来, 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包括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在内的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的增加, 主要是指数量上的变化, 表现为GDP或人均GDP的增加。而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 更是一个多维度的质量概念, 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 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改善、质量和效益、分配的合理乃至政治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增长包括了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 也包括由于更高的生产效率, 即单位投入所生产的产品的增加。而经济发展的含义则不止这些, 它还意味着产出结构的改变, 以及各部门之间投入分布的改变。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如同人的成长一样, 增长着眼于身高、体重, 发展则注重于机能和素质的协调和改变, 如学习能力等[1]。

总之, 经济发展应是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变革的经济增长。一般认为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经济增长即产出的增加;二是结构改善, 包括人口结构的城市化、产业结构协调与优化;三是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 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社会保障、公平分配、生活环境的优化和美化、居民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四是政治和经济体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也就是说, 经济增长并不是简单等同于经济发展, 如果只有产出的增加而无其他的改变那只能是有增长而无发展。

二、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必然同步

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一定是同步的, 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的稳定。相反经济增长如果不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体制、社会领域的变革, 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其实关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 早已不是一个新的命题。在19世纪、20世纪, 把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作为衡量国家进步的唯一标志的理论曾一度占据了主流。这种理论认为, 经济的不发达是政治动乱的根源, 只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就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各种社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社会也就会保持稳定。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却证明其武断性和不合理性。因为, 现代化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社会综合运动, 而不是简单的经济指标达标”[2], 它既包括经济的工业化, 同时也包括国家的民主化、社会的城市化和价值观的个人理性化, 其丰富内涵是GDP指标所难以涵盖的。在现代社会中, 正是由于人们过于关注GDP的增长而忽视了对于生态的保护、忽视了人文关怀, 片面地追求经济的高增长率, 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亨廷顿在其《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事实上, 现代性孕育着稳定, 但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因为“产生政治秩序混乱的原因, 不在于缺乏现代性, 而在于为实现现代性所进行的努力。”[2]亨廷顿所言虽比较偏激, 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现代化进程确实伴随着动荡、不稳定, 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改革的代价。从历史上来看,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经济迅速增长之后, 发生了社会动荡[3];而前些年经济发展居亚洲四小虎之首的印尼近年来也不断发生动乱、政变[4]。当然, 这些例子还不尽然说明一定是经济增长带来社会的不稳定, 造成这些国家发生动荡的原因还有很多, 但它至少说明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社会稳定。关于原因,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迪尼认为是社会结构失衡、两极分化与阶级斗争。当然经济增长也不必然带来社会的动荡不稳定。而就算我们可以肯定上述例子中的不稳定是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 我们也只能推出经济增长会带来不稳定, 但是并不能据此认为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社会不稳定。因为从全球看, 情况并非都如此。很多国家如西德、日本、意大利在二战后都出现了高经济增长率, 但是国内却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冲突, 其现代化进程基本是在非常平稳的过程中进行的。

因此, 严格地说, 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是具有双面效应的, 即同时存在对社会稳定正向的促进效应和反向的破坏效应, 而最终结果则取决于两类效应的角力。由于这两类效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人为控制的,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 关注经济增长对人类发展、人民福利的作用[5]。因此, 要使经济增长在社会稳定中起到正向作用, 就要在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之间求得一个相对的和谐与平衡, 也就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 经济稳定应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之上的稳定

经济稳定的内涵包括: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微观经济活动充满生机活力;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6]。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保持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

过去那种以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 是一种单纯追求增长的片面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的缺陷在于其仅仅关注发展的手段, 却忽视了发展的目的, 无视普通民众的需要;把环境当做可无限获取的资源, 而没有意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得以延续下去所必须珍惜的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 以及其作为生产资源的有限性。随着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人们认识到, 把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 把当代的生存和后代的持续发展, 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谐有机地统一起来, 这样的发展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稳定和协调。离开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 离开协调有序性的经济增长, 最终将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紊乱、衰退乃至危机。2003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要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均衡发展, 坚决摒弃过去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率的片面发展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作为经济稳定的基础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经济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首先, 应达到生态持续, 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和谐有机统一起来。要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 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方式,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 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 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其次, 是经济持续。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开发及其应用,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质量, 优化配置, 节约资源, 降低损耗, 增加效益, 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减少有害废物的排放, 使经济发展能够满足当代人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三是强调社会持续。要求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 促进社会向文明、公正、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 必须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质量, 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 消除贫富不均的两极分化, 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系, 以保证社会的稳定[6]。

综上所述, 维护社会稳定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经济的持续发展, 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决定的。只有极大地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经济繁荣, 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才能保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稳定。经济稳定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稳定, 其内涵应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参考文献

[1]金德尔伯格.赫里克.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2]陆志明.现代化是含义广泛的社会运动[EB/OL].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

[3]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 1989:37-38.

[4]何新.思考-新国家主义经济观[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1:440.

[5]胡鞍钢, 王磊.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的双向效应[J].新华文摘, 2006, (4) .

稳定经济增长,稳定物价涨幅 篇3

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预计双下行

(一)从三大需求方面分析,预计未来经济增速将继续回落

首先出口增长速度预计将继续回落。主要由于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潜在威胁较大,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美国国债信用评级下调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远未结束,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在继续发展中。综合分析,世界经济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正在显露之中,潜伏较大的波动性,这些对我国出口将形成较大不利影响。国内出口企业自身困难也比较多,很多企业存在出口越多,亏损越多的情况。再考虑到基数较大的因素,综合测算,预计2012年出口增速会下降到10%左右。

其次,投资增速也会降低。受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影响,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将有较大回落,由2011年的30%左右降低到15%左右。2010-2011年房地产投资高增长,是在2009年较低基础上起步的,具有恢复性质。从2008年房地产市场变化看,住房销量变化与房地产投资之间有密切联系。当2008年第三季度住房销量出现负增长以后,自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房地产投资增速出现大幅度下降,由上年20%以上的增幅降低到4.1%,期间大约有半年左右的时滞。2010-2011年商品住房销量维持在10%左右,没有出现负增长,但较2009年42%的增速降低很多;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效果的进一步显现,预计买房需求将继续收缩,这些变化预计将对商品房投资产生明显影响。另一方面,2012年保障房建设规模预计较2011年将有所减少,建设步伐较2011年放缓。综合这些因素,预计2012年房地产投资增幅将明显降低。

随着宏观经济政策从危机应对向常规状态的调整,政府投资将恢复正常增长水平。2011年政府投资出现低谷,主要由于从“一揽子计划”模式的退出,2012年政府投资将从2011年较低基数上起步。考虑到处于“十二五”规划第二年,很多项目建设将进入高涨期,因此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投资增速将有所提高。大体回归到平均增长水平。1995-2010年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投资年均增长20%,预计2012年可以大体保持这一增速。

制造业投资受出口增长,以及房地产、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影响较大。如果出口增速较大幅度降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一降、一平,预计制造业投资增长将略低于平均增速(1995-2010年为23%),保持在20%左右。

综合投资中主要部分的增长预测,预计2012年投资增长为18%左右。

最后,消费增长率较2011年预计会略有提高。受住房、汽车需求降温的影响,2011年消费增幅出现明显降低。从汽车市场变化规律看,预计2012年汽车销量将有一定恢复,对消费增长将形成积极支持。买房需求预计不会较2011年明显恢复,受其影响,家具、家电、装修材料等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不会明显恢复。综合这些因素,预计2012年消费实际增长率为12%左右,较2011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综合看,需求增速呈现回落态势。根据三大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预计2012年GDP增长率略高于8%。

(二)物价涨幅预计将明显回落,但中长期看价格上涨压力很大

今年物价涨幅预计呈回落态势。一季度CPI同比涨幅为3.8%,较上年同期降低1.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8%,较上年同期回落3个百分点。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下降的城市45个,持平的城市21个。尽管3月份CPI涨幅出现反弹,但主要受蔬菜价格上涨等短期因素影响,预计不会持续。未来看,物价涨幅预计继续回落。

第一,随着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不断显现,导致价格上涨的货币因素逐步稳定。2012年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89.56万亿元,同比增长13.4%;狭义货币(M1)余额27.80万亿元,同比增长4.4%。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57.25万亿元,同比增长15.7%。货币供给增速呈现持续下降态势。这将从货币供给方面对稳定价格形成基础性支持。

第二,买房需求趋稳。2011年采取的限购等措施,在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大城市房价已经出现松动,买房者预期开始改变。今年将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在此背景下,预计2012年买房需求总体平稳;受预期改变的影响,部分城市买房需求可能出现较强烈收缩。这对房价稳定以致下调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从供给方面看,总体是不断增强的。2011年农业生产又获丰收,粮食连续8年稳产增产,生猪存栏数量明显增加,棉花增产,农产品供给基础进一步改善;商品住宅上市数量持续增加,存量房数量不断扩大,保障房建设步伐加快,住房供给明显增加;服装、家电、汽车、电子信息产品等工业消费品供给充足;重要生产资料供给保障能力较高,钢铁、建材、生产设备供给充足。综合看,供给面对物价稳定可以提供必要支持。

综合分析,今年CPI涨幅可以控制在3%左右。

中长期看,稳定物价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一,货币总量明显偏大。2月末M2余额为86.7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11年名义GDP的1.84倍,而2008年时为1.58倍。目前大量货币为各类债务及其对应的项目、资产所滞留,一旦这些债务链条出现变化,不良资产开始淘汰,货币数量偏多的问题就会凸显,对价格的压力也会明显提高。

第二,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将长期存在。农业是弱质产业,其劳动生产率提高速率低于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务农收入增长需要依靠农产品价格持续提高,依靠工农产品比价关系持续调整。

第三,城市住房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稳定房价的任务艰巨。我国处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历史时期,城镇居民对居住需求的持续增长,特别是农村转入城镇人口的持续较快增长,使城镇住房需求始终处于较快扩大状态。相比之下,城镇建设、城镇住房建设的速度难以同步跟进。这将使房价上涨压力较大,如果制度不够完善,极易引发投机、投资性买房需求的膨胀,导致房价暴涨。

第四,资源约束逐步增强,资源性产品包括劳动工资水平预计将持续提高,成本提高对价格上涨的压力持续较大。

第五,美国、欧洲经济困难,可能导致美元、欧元继续扩发,国际流动性过剩问题可能继续发展,全球通货膨胀的危险不断增加。加之近期地缘政治因素导致了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较大波动,我国输入性价格上涨压力较大。

稳增长短期重在稳定投资增长,稳物价重在改善供给

出口增长主要决定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形势,我们可以主动调节的程度不高。消费增长主要决定于居民家庭消费活动,短期政策能够影响的程度也不高。保持需求的平稳增长,短期看关键是调节好投资的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基础设施、制造业和房地产,三者共占到全部投资的85%左右。1-3月份基础设施投资为负增长,投资主要依靠制造业和房地产支持。前面分析表明,房地产投资增速将明显降低,受出口和房地产、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下降的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速也会跟随降低。投资增长的基础不稳定。应加大对保障房建设的资金支持,加大对房地产开发建设活动的信贷支持,加大对合理买房需求的信贷支持,积极稳定房地产投资增速;另一方面应努力实现政府投资由“一揽子计划”状态到十二五规划项目建设的平稳转换,防止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持续回落。此外应加大对企业转型升级活动的支持,加大对设备更新活动的支持力度,稳定制造业投资增速。

针对经济增长与物价涨幅的变动趋势,未来稳定物价的重点应从控制需求转向改善供给和完善体制机制。包括努力稳定农业生产,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抓好城市蔬菜自给能力建设,加强重要商品产运销衔接,完善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体系,做好主要农产品收储和投放,增强市场调控能力。严格执行蔬菜等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认真落实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社区平价菜店等的扶持政策,不断降低食品流通费用。从房地产调控方面看,应该在控制不合理需求的同时,加大信贷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加快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建设,努力提高住房供给水平。应加快房地产税试点步伐,研究开征房产利得税,从制度建设上根除投机、投资性炒房活动,保障房价的大体平稳。要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积极引入竞争;推进煤电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定价机制,更充分地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不断增加和改善供给,进而促进价格稳定。

稳定经济增长讲话 篇4

中国统计信息网

2004.10.26 08:30:54

今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组织和动员全省各族人民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以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快工业发展为重点,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统筹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一、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前三季度,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和投资增长较快,消费需求继续扩大,财政稳定增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国民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运行态势,社会事业稳步发展,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初步核算,实现本地生产总值(GDP)4678.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1%,增长速度比去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71.4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1942.9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1664.6亿元,增长10.9%。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一)生产稳步发展

从生产的角度看,主要以第一、第三产业发展加快,第二产业增长稳定为特征。其中,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3%,带动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为59.5%,带动经济增长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30.2%,带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粮食增产大局已定,畜牧水产业发展加快。受粮食市场价格上涨和宏观调控政策等积极因素的推动,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明显扩大,增产大局已定。初步统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32万公顷,比去年增加23.3万公顷(349万亩),增长3.8%。其中,小春粮食播种面积增加8.3万公顷(125.2万亩),大春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5万公顷(223.8万亩)。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3344.8万吨(669亿斤),比去年增产162万吨(32.3亿斤),增长5.1%。

同时,畜牧水产业发展加快,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前三季度,全省出栏肉猪5333.5万头,增加426万头,增长8.7%,比上半年加快1个百分点。特别是草食牲畜发展较快,牛、羊出栏分别增长13.9%和16.9%,分别加快2.7和0.2个百分点。主要畜产品产量:肉类总产量560.2万吨,增加50.2万吨,增长9.9%。其中,猪肉产量390.4万吨,增加31.8万吨,增长8.9%。肉类结构进一步优化,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70.3%下降到69.7%。水产品产量60.7万吨,增长15.6%。

第二产业:工业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对推动经济的较快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前三季度,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1582.1亿元,增长19.3%,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去年同期的46.1%提高到50.5%,带动经济增长6.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增加值1080.5亿元,增长25.8%,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4.8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低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主要方面:

一是重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增幅有所回落。重工业完成增加值711.2亿元,增长29.8%,增幅比上半年降低1.4个百分点。

二是股份制工业增长最快。完成工业增加值679.9亿元,增长33.3%。

三是重点地区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显著。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量超过10亿元的地区有成都、乐山、德阳、攀枝花、宜宾、内江、眉山、自贡、资阳等9个市,合计新增工业增加值197.8亿元,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

四是工业支柱产业快速增长。完成增加值833.9亿元,增长31.7%,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4%。

五是主要产品产量增势良好。在92种重点产品统计中,有72种产品产量增长,增长面达78.3%。其中,11种产品产量增长幅度超过50%,28种产品产量增长幅度超过20%。能源、原材料、支农产品及建材化工机电产品增势较好,增长较快的有:成品钢材增长25.5%,原煤增长18.7%,钢增长18.6%,发电量增长13.5%,原盐增长16.2%。

第三产业:旅游业等服务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其中,运输邮电业增加值增长10.1%,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0.7%,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增长10.6%,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9.5%。前三季度,全省共接待国内游客8984.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62.7%,国内旅游收入438.1亿元,增长67.7%;接待入境旅游者65.7万人次,增长1.6倍,旅游外汇收入1.9亿美元,增长1.3倍。

(二)需求继续扩大

从需求的角度看,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同向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总投资和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8.3%和51.7%,拉动经济增长6.3和6.8个百分点。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5%,拉动经济增长6.1个百分点。

1、在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投资增幅经过上半年的回落之后趋于稳定

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一季度回落10.7个百分点,三季度在电力、石油、煤炭等能源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投资增长较快的带动下,投资增长逐步趋于稳定。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99.1亿元,同比增长24.9%,比去年同期略低0.1个百分点,比上半年略低0.2个百分点。主要特点:

一是能源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前三季度,能源和农副产品加工及医药化工业投资增长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中,电力投资完成171.4亿元,增长1.1倍;石油工业投资29.6亿元,增长64%;煤炭工业投资14.7亿元,增长1倍;农副产品加工业投资14.6亿元,增长88.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投资41.1亿元,增长45.7%。

二是重点骨干项目投资的支撑作用明显。前三季度,全省440个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骨干项目共完成投资634.6亿元,增长30.5%,带动城镇投资增长11.9个百分点。尤其是四川油气田开发、国航西南公司飞机融资租赁、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和成都市南部新区建设等5个项目,完成投资均已超过10亿元。

三是非国有投资比重增大。前三季度,城镇非国有投资908.8亿元,占城镇投资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53.5%提高到57.3%,同比增长36.2%,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11.3个百分点。

四是建设贷款资金进度减缓。前三季度,城镇投资到位资金1699.2亿元,增长25.5%,比上半年减缓0.9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376亿元,增长9.5%,比上半年回落3.5个百分点。

2、消费品零售市场稳定增长,市场物价进一步上涨

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0.3亿元,增长13.7%,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增幅比上半年低0.9个百分点。消费品零售市场的主要特征:

一是餐饮业零售增势较强。餐饮业零售额298.5亿元,增长24.3%,高出去年同期11个百分点。

二是旅游、住房和通讯器材等消费热点趋旺。其中,限额以上通讯器材零售额增长44.2%。

三是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和私营个体经济的零售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在消费品零售市场的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经济零售额增长3.3%,集体经济零售额下降5.6%,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零售额增长29.2%,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增长18.4%,在消费品零售市场的比重不断提高。

前三季度,受食品价格持续上涨的推动,物价涨幅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幅度已达到4.6%,比上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8%,创下了自1997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食品价格上涨较快主要是由于粮食、植物油脂、猪肉、鲜蛋和水产品价格涨幅较大,前三季度粮食价格上涨25.3%,植物油脂价格上涨17.4%,猪肉价格上涨30.6%,鲜蛋价格上涨18.8%,水产品价格上涨18.9%。

同时,生产投资价格涨势也较明显。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1%,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投资价格上涨6.9%,其中钢材价格上涨22.1%。农资价格上涨10%,土地交易价格上涨13.2%,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6.1%。

(三)运行质量提高

一方面,工业利润持续增加,经济效益不断改善。1~8月,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34.2点,比去年同期提高14.9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均提高0.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1.7万元。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25亿元,减亏1.4亿元,下降5.4%;盈亏相抵后实现净盈利145.8亿元,增加净盈利50.2亿元,增长52.4%。

另一方面,财政稳定增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5.1亿元,增长21.5%,其中税收性收入214.5亿元,增长2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93.4亿元,增长9.1%。

同时,金融保持平稳运行态势。9月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099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58.4亿元,增长15.7%。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291.2亿元,同比增长9.7%,金融机构存差1807.8亿元。

(四)居民收入增加

受机关事业单位政策性调资和部分地区实行“阳光工资”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34元,增长1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5%。人均消费支出4667元,增长7.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其中,食品消费1881元,增长14.7%。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869.6元,比去年同期增收321元,增长2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2%,创历史上同期增收的最好水平,是近8年同期增收速度最快的一年。农民现金增收的主要构成是:人均工资性收入653.9元,增收97.9元,增长17.6%;人均家庭经营现金收入1089.2元,增收212.7元,增长24.3%;人均财产性收入19.3元,减收6.9元,减26.4%;人均转移性收入107.2元,增收10.7元,增长19.2%。

(五)统筹发展得到加强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注重贯彻和落实“五个统筹”的发展思想,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是城乡共融发展进程加快。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生产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3年,全省城镇化率已达到30.1%,今年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快,前三季度农民从事二、三产业人均增加现金收入17.1元,农民现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10.7个百分点,县以下消费品零售市场实现零售额增长13.1%,有利于推进城市化发展进程。

二是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前三季度,民族地区和盆州山区的发展有所加快。上半年,自贡、德阳、遂宁、内江、乐山、眉山、广安、达州、资阳、阿坝、凉山等11个市州GDP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按照上年各市州年末总人口测算,上半年各地人均GDP的离散系数由去年同期的0.67缩小到0.64。

三是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教育工作重点抓好民族地区基本普及9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战,入秋开学完成新增寄宿制学生1.2万人,完成全省高校扩招2万人,初升高毕业生净增2.5万人。公共卫生体系、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传染病防治工作力度加大,上半年全省已完成5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开工在建项目69个,完成142个乡镇卫生院建设,新建文化馆、图书馆28个。

四是生态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上半年,全省完成4个申报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初审工作,新建成6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批建了12个环境优美乡镇。实行了三江流域排污许可制度,全省空气环境质量和江河环境质量好转。

五是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前三季度,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入境旅游人数持续增长,国内外来川开发投资的企业和个人不断增多,上半年四川-澳门合作发展周、四川-北京经贸合作发展周等10次境内外招商活动圆满成功。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总额49.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8%。其中,出口27.5亿美元,增长22.5%。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的总体形势较好,但物价涨幅持续升高、工业产销率降低、房地产投资增长较慢、商品房新开工面积继续下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等问题值得关注和重视。

(一)物价涨幅持续升高。受结构调整和市场供需矛盾的影响,市场物价上涨较快,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进入下半年以来,我省物价上涨速度加快,涨幅超过上半年的预期,尤其是粮食和肉类价格涨幅较大,带动了市场物价的快速上涨。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2.3%,上半年上涨3.4%,前三季度上涨4.6%。其中,粮、油、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较为突出,粮食价格和猪肉价格分别上涨25.3%和30.6%,涨幅比上半年提高了2.3和9.5个百分点。尽管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但同时也增大了城镇低收入居民家庭的生活困难。因此,对市场物价的上涨态势尚需予以高度重视。

(二)工业产销率回落,产成品库存增多。前三季度,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2%,虽比上半年有所提高,但比去年同期回落了0.5个百分点。从1-8月全国的情况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6个百分点,在全国列第23位,在西部落后新疆、重庆、内蒙等省市区,位居西部第6位。同时,工业产成品存货继续增加,到8月末,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已增加到30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4%。产销率降低,产成品库存增多,不利于保持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加快工业产品销售还需继续加以重视。

(三)商品房新开工面积继续下降。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339.8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比上半年回落3.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29.3个百分点,比城镇投资增幅低13.5个百分点。受土地资源趋紧、开发商土地储备减少,土地交易市场化运作程度提高和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商品房新开工面积持续下降。前三季度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098.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9%,降幅比上半年扩大4.1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983.8万平方米,下降7.8%。因此,如何处理好调控和发展的关系,保持房地产开发市场的健康发展值得重点关注。

(四)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近几年,虽然经济增长逐年加快,但就业弹性较低,失业率较高,就业矛盾突出。前两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三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虽然下降到4.35%,但失业率依然较高,失业队伍仍然庞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三、全年经济走势展望

当前,四川经济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全省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发展前景依然看好。

国际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拉詹近期在对世界经济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时认为,世界范围的扩张仍很平稳,油价高涨对工业国家的影响有限,全球经济景气的风险虽然增加,但世界经济增长仅会受到轻微削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

国内方面,目前全国宏观调控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预计全年全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我省近几年经济增长逐步加快,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逐渐形成,经济运行的体制环境不断改善,国民经济正处于这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而且企业对未来宏观经济形势持续看好,微观效益逐步提高,个体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进一步显现。预计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8.9,比三季度将提高6.0点,企业对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看好,加快发展的信心较强。由此判断,四季度经济增长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全省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对全年主要经济指标作出以下预计: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可达到3344.8万吨,比上年增加162万吨,增产5.1%,畜牧水产业发展将有所加快。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左右。前三季度,尽管工业生产增速月度之间有所波动,但波动幅度不大,全年快速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可达2530亿元,增长17%左右。虽然由于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我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等快速增长的势头有所减缓,但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心没有动摇、力度没有减弱、步伐没有放慢。在攀西地区和大渡河域水电资源开发中的一批大中型骨干电力建设项目等的推动下,以电力为主的能源投资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年投资规模将继续扩大,投资需求仍将保持平稳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200元以上。从农民收入预期看,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劳务输出继续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势较强。同时,农产品价格涨幅较大,在短期内大幅度回落的可能性较小,农民增收势头增强。而且随着农业税减免政策的落实,农民负担将逐步减轻,农民收入将进一步提高。

物价涨幅将靠近5%。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在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等的带动下持续升高。随着上年“翘尾”因素影响的逐步消失,四季度市场物价涨幅将会有所减缓。一方面,粮食和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将逐步趋于稳定。另一方面,目前绝大部分商品供求格局尚未发生根本变化,加之市场竞争激烈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主要工业消费品的价格仍将呈下降的态势。而且,投资增速回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的势头减缓,部分项目停建或缓建,对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快上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四季度物价总水平回落的可能性不大,预计仍将保持小幅上涨态势。

综上分析,四季度经济增长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全年全省经济仍将保持持续、快速的稳定增长格局,预计经济增长率将超过12%。

四、对下一步经济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市场物价相对稳定。下半年以来,我省物价持续升高,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7.2%,居全国第2位,9月份同比上涨8%,连续两个月的环比涨幅均超过了1%,其中9月环比上涨达1.6%。由于物价上涨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当前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继续采取有效措施扶持粮食生产,继续抓好晚秋作物,增加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千方百计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一方面加强粮食价格监测、监管,防止粮价大起大落;另一方面落实对农民种粮的各项优惠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粮食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并严格控制出台新的提价项目,建立重要商品价格信息发布制度,加强钢材、粮食、棉花等重要商品供求及价格的监测分析,引导价格合理形成。在加强市场监管方面,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流通、零售各环节和粮食市场价格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查处哄抬价格、牟取暴利的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确保市场物价的相对稳定。

(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产业素质。重视并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狠抓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植树种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逐步改善我省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对耕地保护政策的落实监督,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抓好项目储备,适时新开工一批项目。现阶段,我省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较强,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保持适度的投资拉动。近年来,随着一批重点骨干项目的陆续开工,储备项目逐渐减少,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今年新开工项目增势减缓。因此,要积极抓住宏观调控有利于投资结构调整的机遇,统筹谋划,合理布局,做好社会经济发展薄弱领域和支柱产业重大骨干项目的规划储备,加快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同时,把握好新开工项目的有利时机,既支持有前途、有效益的建设项目,又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切实加大对电力、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技改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步伐。

(四)坚持扩大消费拉动,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长率比去年同期小幅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然不足。因此,进一步扩大消费拉动的发展思路还须继续坚持。主要工作:一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努力扩大就业规模。二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文化娱乐、中介服务、旅游、餐饮等行业的质量和档次,特别是要加快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做大做强旅游业。三是因势利导,大力发挥消费结构升级对整体消费的促进作用,鼓励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供应,支持汽车、通讯、文化、体育、家政服务等新兴消费产业快速成长,推动消费结构的转换升级。

(五)加强劳务输出,抓好农民增收。尽管今年农民增收形势较好,但受市场物价上涨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较大,对未来农民增收前景还不能盲目乐观,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当前,尤其要注重抓住全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的有利契机,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和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劳务大省优势,努力扩大农民外出务工收益。

(六)进一步加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重视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当前的重点是解决好劳动就业和困难群体的生活问题,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劳动就业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新机制,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依法规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稳定经济增长讲话 篇5

贯彻新“36条”精神,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工作汇报

根据国务院民间投资新“36条”实施细则的要求,按照市、县政府关于当前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具体安排部署,县水利局高度重视,成立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工作领导小组,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推介一批面向民间资本的项目,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水利基础设施领域,强力推进招商选资工作,严格预算管理,严控“三公”经费等各项支出,目前该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成立领导组织,落实目标责任。县水利局高度重视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工作,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县经济运行面临的严峻形势和遏制经济增速下滑的紧迫性。县水利局党组召开专门会议,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局长马文奇同志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有关股室、二级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促进经济增长工作领导小组,并将我局承担的任务逐层分解,落实到人,工作完成情况与年终目标考核任务挂钩,使该项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二是筛选推介重点项目,激活民间资本投资。认真贯彻 1

落实国务院新“36条”实施细则,结合我县水利事业发展现状谋划推介鲁山县孤山水电站工程等一批面向民间资本的重点项目,通过购买服务、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形式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鲁山县孤山水电站位于观音寺乡境内的荡泽河上,新设计水头21m,装机容量900kw,年发电量390kw〃h,投资总额750万元。项目区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施工方便,可合资、合作或独资开发建设,使水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具有可观的投资前景。目前该项目已上报市发改委和市水利局。

三是强力推进招商选资,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县水利局成立了招商选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招商选资工作,选定沙河新桥至白龟山水库段河道治理工程、孤山水电站工程、大浪河上游乐园项目和下汤墨子文化产业园等4个重点招商选资项目,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现沙河新桥至白龟山水库段河道治理工程已与河南省水利投资集团公司达成初步意向,由该公司投资兴建河堤24km,总投资3亿元;孤山水电站工程已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已有多家客商询问投资事宜;大浪河水上游乐园项目已完成项目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工作;下汤墨子文化产业园由我局与县财政局、发改委联合招商,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上述项目可有效带动我县旅游业、工业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四是严格预算管理,节约各项开支。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公务费用支出实行预算管理,实行财务公开制度,规范审批手续。规范公车管理,严格实行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制度和节假日车辆封存制度。控制公务接待费用,严格“三单”管理,控制接待标准,压缩一切不必要的开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将进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拓展工作渠道,加大激活民间投资和招商选资工作力度,力争使更多项目在我县落户,圆满完成促进经济增长工作任务。

稳定经济增长讲话 篇6

2009-6-11 13:57:32

同志们:

今天下午我们召开全市工业经济保增长暨双过半会议,主要目的是针对1—5月份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议定完成双过半任务的硬措施,动员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鼓足干劲,迎难而上,大干二十天,确保全面完成双过半各项目标任务。刚才,会议印发了《工业经济实现双过半各规模企业生产任务指导计划的通知》,袁团会局长通报了今年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对6月份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我表示完全同意。请

大家对照目标任务,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找准差距,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陕西进十强”目标,以工业经济“333”工程为抓手,全力克服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带来的不利因素影响,团结拼搏,开拓奋进,强势推动工业经济发展。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总产值38.4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中、省、咸属规模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8.6亿元,同比增长22%;

市属地方规模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9.8亿元,同比增长26%。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工业经济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欠产严重。1—5月份,我市规模工业完成产值38.4亿元,增长24%,完成任务的33%,比计划进度欠产9.7亿元。其中只有兴达、宏源等6户企业按时间进度完成任务,欠产面达82%,尤其是408、115、514、兴化等12户重点企业欠产达

5.8亿元,严重影响了双过半任务的完成。要实现双过半任务,六月份规模工业必须完成19

亿元,也就是说在剩余的23天时间里,每天必须完成8300万元。

二是三大支柱产业贡献不显著。作为我市三大支柱工业,装备制造业1-5月份实现产值16.8亿元,同比增长38%,对整个工业的贡献率为62%;能源化工工业累计实现产值7.5亿元,同比增长12%,对工业贡献率为12%;食品工业累计实现产值11.6亿元,同比增长20%,对工业贡献率为2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作为我市工业主要支柱的食品工业和能源化工工业1-5月份无论是增速,还是贡献率均未表现出强劲的势头,直接影响我市整个工业的进

度。

三是新增规模企业产能严重不足。今年新增的9户规模企业,尤其是一些进区入园的企业,没有充分发挥其占据有利位置的优势,月度产值仅为50万元左右,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对工业经济贡献极为有限。

四是漏报、瞒报现象严重。省塑料厂几个承包车间生产能力基本处于满负荷运转,但月度上报产值仅为20万元,与实际相差甚远;化机厂、兴化劳司等企业的一些车间或生产场地均对外承包,且产值都过千万元以上,但迟迟未见上报;另外一些企业月度产值大起大落,明显在上报数据上有人为因素影响,如金黎明、兰德、宝航等企业。

今年以来,省和咸阳市多次就召开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议,明确提出工业经济要围绕保增长目标,时间不延,任务不减,务必完成双过半任务。面对省、市的要求和我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双过半的严峻形势,特别是工业经济对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确保我市争创陕西十强开好头、起好步的重要作用,大家一定要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以更加饱满的工作激情,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全力推动工业经济

加快发展,确保实现工业经济时间任务双过半。

二、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努力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

今年,我市工业总产值任务115亿元,增长28%, 1-5月份我市规模工业总产值仅完成38.4亿元,较57.5亿元双过半任务下欠19亿元。对此市政府对各企业的要求是,“时限

不变,任务不减”,竭尽全力,大干20天,确保时间任务双过半。

(一)开足马力生产。各企业要对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各规模企业生产任务指导计划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明确各自产值任务及下欠任务。欠产的兴化集团、408、115、514等38家企业,特别是驻兴大中型企业,要尽快组织召开班子成员会议,切实将下欠任务分解到科室、分解到班组、分解到人员,做到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压力。同时,要深入剖析原因,逐个议定可行措施,倒排任务,上足人力,开足马力,加班加点,抢时延点,确保把拖欠产值补回来。完成任务较好的兴达、兰德机械、宏源肉联厂等6家企业要抢抓当

前生产经营的“黄金机遇期”,快马加鞭,再接再厉,坚决做到能快则快,能超则超,尽量多超,努力为加快全市工业经济多做贡献。7月下旬,市政府将对上半年工业经济双过半进行总结,并按照相关考核办法,对完成任务较好的企业予以表彰奖励,对没有完成任务的企业全市通报批评,属驻兴企业的,通报结果抄送该企业上级业务部门和咸阳市政府;属于园

区新建企业的,根据欠产情况,市政府将取消其享受有关优惠政策资格。

(二)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继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后,今年又陆续下发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省市也相继出台了《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希望各企业务必更加注重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更加关注国家和省市的政策变化,吃透政策,用足、用

好、用活政策,努力在政策中寻求发展商机,趋利避害,加快发展。

(三)扎实推进项目建设。项目是企业扩张的有效载体。各企业要抓住当前国家扩大投资和原材料价格低廉的有利时机,按照“在建一批、上报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积极选好项目、上大项目。已经决定上马的项目,要加快进度,大干快上;原来缓建、现在符合条件的项目,要盯上靠上,争取尽快上马;瞅准的项目,要积极做好前期工作,争取尽快立项。特别是要全力加快兴化集团技改、宝塔山油脂生产线、十二所科技产业基地、奉航节臂生产线等总投资115亿元的12个工业大项目建设,对于续建的兴化集团技改、金龙鱼、西瑞、408铸件、抗紫外线包装等5个续建项目(1—5月份完成投资3.6亿元,占计划的17%),各企业要对照下欠的投资任务,加大资金的调度力度,制定严密的周月计划进度表,并按照计划全力加快投资进度,确保在2个月内赶上计划进度;对于十二所科技产业基地、奉航节臂、东城建筑机械等3户已开工建设的项目,企业要加大对施工单位的督促力度,使其上足机械和人力,全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项目早日建成发挥效益;对于台玻、解放化工、莱茵电梯、宝塔山油脂等4个未开工建设的项目,企业要加强与市上项目包抓领导和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反馈项目建设信息,共同研究解决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进快开

工建设。

(四)加强企业管理。加强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市场形势好的时候,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差距决定的是赚钱的“多与少”,市场形势不好的时候,经营管理水平的差距决定的是企业的“生与死”。面对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各企业负责人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加强企业管理,切实抓好内部挖潜增效工作。一要加强资本管理。各企业特别要针对当前应

收账款不断增加的突出问题,以成本管理和资金调度为重点,加大销售和清欠力度,减少应收账款和产成品资金占用,提高企业资金运营效率。同时,审慎开展资本运作,慎重选择投资项目,确保资金的流动性和使用安全。二要加强产品管理。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市场疲软的严峻形势下,在座各位企业家更要立足长远,更要用放眼世界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企业、自己的产品,要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抢抓当前国家增值税改革的有利机遇,大力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加快产品换代升级步伐,不断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控制,严把原材料入厂、生产工艺流程、产品出厂、售后四道关卡,切实提高产品质量。三要加强销售管理。当前各企业一方面要巩固原有的销售市场,尽快组织销售人员深入销售网点,收集归纳产品销售的各类信息,准确把握市场销售导向,确保产品销售不间断、不滑坡,另一方面要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新市场逐步显现的机遇,主动出击,全面挺进,不断占领新的市场销售领域。要及时组织召开客商销售座谈会,切实加强与客商的沟通联系,确保企业产品销售不断上台阶。同时,要加大产品售后服务力度,通过采取电话、网络等方式,对产品销售进行跟踪问效,切实提高企业产品市场形象,从而不断扩大销售渠道,全力拉动企业加快生产。四要加强成本管理。各企业要牢固树立“勤俭持家、降低成本、渡过难关”的意识,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为目标,大力实行精细化管理,实施节能降耗,对生产的每个环节要指派专人进行跟踪监控,查找薄弱环节和突破口,制定有效地节约利用办法,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另外,要全力做好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安全生产“零

事故”,确保节能减排达到预期目标。

三、加强领导,优化服务,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工作任务已经明确,工作措施已经制定,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希望大家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心无旁鹜,从兴平发展大局出发,坚持抓经济工作的力度不减,精力不散,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确保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确保全面超额完成全年工业经济发展

任务。

一要加强领导,跟踪监测。双过半任务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领导。工业经济主管部门领导和各企业负责人牢固树立 “一盘棋”的思想,要尽快制定和完善企业生产经营领导包抓责任制,抓住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的每个环节,明确一名包抓把关领导,真正把工作任务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同时,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要大力实行跟踪监控制度,及时掌握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监测

检查,做好行业动态监测和预警,监测结果实行周通报,并根据产值和增速制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排行榜在全市进行通报,对生产经营萎靡不振的企业要在全市进行通报批评,从而全

力确保既定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二要强化措施,优质服务。各职能部门要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谋企业之所需,紧紧扭住当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症结,积极召开领导干部职工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不断强化解决问题的工作措施。要大力推行“一线工作制”,即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要根据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现状,进一步加大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综合协调力度,化解不利于企业生产的各种因素,为企业正常生产尽职尽责。要密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走向,抢抓中、省、咸政策机遇,千方百计带领企业跑部进省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力争更多的项目落户我市,更多的资金注入企业。要定期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鼓励金融机构扩大资金投放规模,为企业技改扩张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要立说立行,刀下见菜,切实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思改革、谋发展、抓落实上,放在为企业搞好服务和解决实际问题上,全力推进工业经济

发展。

三要治乱减负,优化环境。要努力营造纳税人至上,企业家的功高的发展氛围。各职能部门要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严格执法和促进发展相统一,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主动配合工业部门开展工作,对企业收取的各项规费,能减则减,能免则免,能缓则缓,努力形成举全市之力推动工业突破发展的良好格局。要严格坚持20个宁静工作日制度,任何部门不得随意到企业检查,确有必要的检查,必须经过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办室和市监察局要配合企业主管部门定期不定期地深入企业进行走访检查,对那些利用职权吃拿卡要的不法行为,要一经发现,严厉查处,坚决打击,决不姑息迁就,绝不允许个别部门和一些人为谋取一已之私利,破坏兴平发展的大环境。

同志们,发展工业经济责任重大,意义非凡。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正视困难,振奋精神,鼓足干劲,狠抓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全年工业经济发展目标任务,为早

PMI显示经济运行保持稳定增长 篇7

自7月份以来, P MI指数持续回升, 三季度平均为50.8%, 较二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 显示国家稳增长的政策措施逐渐显示成效, 积极因素正在蓄积, 整体发展态势趋好。

国内需求有所启动, 出口明显回升。新订单指数连续三个月回升, 9月份达到52.8%, 为去年5月份以来的最高值。三季度平均为51.9%, 较二季度回升0.6个百分点, 显示国内需求有所启动。后期随着改革推进, 将有利于潜在需求释放。

新出口订单指数回升明显, 8、9两月均保持在50%以上, 三季度平均为50%, 较二季度上升1.4个百分点, 显示外部需求好转。自7月份以来, 国家出台了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多项措施;进入三季度以来全球经济整体发展势头良好, 美国、日本经济呈回升态势, 欧元区也见明显好转。这些因素都有利于出口保持恢复性增长。

产需增长较为均衡, 市场供需状况改善。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差距明显缩小。三季度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平均值分别为52.6%和51.9%, 差距只有0.7个百分点, 较二季度的1.3个百分点明显缩小。其中, 8、9两月差距缩小到0.2个百分点以内。两指数走势对比, 说明在市场需求回升形势下, 产能过剩行业生产扩张节奏有所控制, 整体来看产需增长态势趋向均衡。

企业预期向好, 补库意愿有所增强。三季度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平均为58.1%, 较二季度提升1.5个百分点。该指数的回升, 大企业表现最为明显。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三季度平均值高于二季度2.1个百分点。由于预期转好, 企业采购量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回升。两指数三季度平均值分别为51.5%和48%, 较二季度回升0.5个百分点以上, 说明企业补库意愿有所增强。

总的来看, 进入三季度以来, 经济运行已进入平稳增长区间。值得注意的是, 购进价格指数持续攀升, 9月份达到54.5%, 较6月份上升将近10个百分点, 要注意经济企稳回升过程中所形成的价格上涨压力。

采购经理指数 (PMI) , 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 它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 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 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PMI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 PMI高于5 0%时, 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 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

稳定经济增长讲话 篇8

关键词:居民消费;收入分配制度;转移支付政策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有长足发展,并且创造了一个经济起飞的神话——连续28年经济增长率超过9%,这在世界上是史无前例的。但是,在这样的高增长率背后,却有着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无疑影响了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和谐的发展,导致一些不和谐社会现象的产生。

在诸多的矛盾和问题中,中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的内部隐患成为当今最令人担忧的问题。现在的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是由出口和政府投资为推动力,而这两者都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永久持续动力,二者的内部都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隐患。在1999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了美国第一大顺差贸易国,并且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也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中国为了赢得良好的周边环境一直以贸易逆差为代价积极地推进10+3联盟。由此可见,中国一直以对欧美的贸易顺差来弥补对东南亚以及日韩等国的贸易逆差。但是,历史经验提示我们:对欧美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可能使中国和欧美的贸易战一触即发。如美国和欧盟利用各种反倾销法和绿色技术壁垒来抵制中国轻工业产品和钢材的出口。所以,出口仅仅可以作为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而不可过分依赖,否则,一旦外部经济封锁或人民币升值过高,经济挫折和崩溃就在所难免。而通过利用政府投资来拉动内需也有其不足之处。政府降低利率,发放大量贷款,甚至直接投资,这些都是以加剧将来的商品过剩为代价来拉动现在的国内消费需求,这种人为将危机推后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一旦这种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爆发,后果将更为严重。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只有居民对直接生活消费品的需求,即居民的有效消费才是持续推动GDP增长,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内在因素。如何刺激居民消费呢?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恰当的政府转移支付政策可以有效地做到。

收入分配制度是影响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相对消费理论中有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持续收入消费理论,两者都体现了收入分配对消费的影响。哈罗德-多马模型指出:经济增长率=储蓄率/资本产出率,而储蓄率又是由收入决定的,可见收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除此之外,在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剑桥学派的模型中也指出由收入决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和收入分配方式的改变可以影响经济的稳定增长。新剑桥学派基于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明显低于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而低收入者却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提出可以通过改变收入分配制度和穷人与富人手中所拥有的财富比例可以达到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由以上理论可以看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基本条件。收入分配制度对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都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而居民的消费需求又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增长,所以,收入分配制度也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但是,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基尼系数不断上升。据统计,2005年我国的基尼系数逼近0.47,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线,并且超过了美国的0.41,说明我国的社会分化现象已非常严峻。如何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收入分配制度,减少贫富差距,增加农民收入,控制政府无效的行政支出已经成为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是我国建立有效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关键之举。现在,我国的中产阶级比重大约为18%,而在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比重已达到了80%。正如党的是十六大中所指出的改进我国社会结构的首要任务就是: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形成橄榄形的社会结构,着眼于使中等收入阶层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到2020年我国中产阶级比例可以达到35%-40%。这样可以形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对应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

扩大中等收入比重人口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中等收入人群是扩大民间投资融资的生力军,他们有巨大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竞争压力,是活跃经济必不可少的要素。第二,中等收入人群是拉动消费的主力。他们是社会消费的最大群体,又有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欲望和基本条件。中等收入人群稳定增长的收入水平和较高的消费倾向支撑其消费水平的稳步上升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并由此带动了产业的优化和经济的稳定增长。第三,中等收入人群的不断扩大,有助于社会上形成乐观的心理预期,对充分释放消费潜力,保持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既然扩大中等收入人群对调整我国不尽完善的社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那么如何扩大中等收入人群呢?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利用税收来调节。优化税收结构。逐步加大所得税在税收总额中的比重,所得税尤其是个人所得税有“自动稳定器”功能,有助于实现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完善税收制度。改进个人所得税制的征收制度,减少对隐性收入征税的漏洞,加快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实施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税收政策,对有利于吸纳就业的行业实行税费减免。如,对某些大量吸纳下岗工人的行业,“下岗饭店”“下岗工人一条街”等减税或免税。

二是通过政府加大转移支付,减轻贫困人口负担。由于扩大中等收入人群对促进居民消费有着重大作用,通过政府转移支付手段扩大中等收入人群也就可以大大刺激居民消费。

目前,我国的政府转移支付力度还远远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的居民消费不足。因为居民消费主要包括物质性消费(衣食住行)、服务性消费(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消费(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社会消费(赋税)。在这些消费中,服务性消费和社会保障消费具有半公共消费的性质,但是由于政府在医疗、教育上的转移支付支出比例在财政收入中相对较少以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致使中低收入消费者必须将收入相当大的部分储蓄起来,以便保障子女受教育的开支和家庭成员的医疗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手中可以用来购买消费品的收入就相当有限了。消费者手中实际可以用来灵活支配的收入非常少,直接导致了我国的居民消费不足。

在当今这种情况下,为了刺激居民消费,我国政府转移支付的侧重点必须有所转移。从大量的生产性投资和政府性支出转移到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品的支出和基础建设方面。

首先,我国的医疗改革的失败导致医院成为了一个非公共产品,医疗费用几乎完全由个人承担,医院的运作开始以盈利为目的。这样,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各个医院逐渐以药养医、乱收费用,秩序混乱,医疗费用日益巨大。中国社会院《社会蓝皮书》的主编李培林教授说,除了食品之外,医疗现在已经成了在家庭消费当中最重要的一项,竟然高达11.8%。尤其是医疗费用的快速增加,使农村、城市居住家庭因病致贫的情况也非常突出。人们为了看病不得不花掉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或储蓄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以备不时之需。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居民医疗的转移支付,逐步增加国家在医疗费用中承担的部分,尽量使占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和工人都享有一定的医疗补贴,并享有贷款看病或抵押固定资产看病的权利。除此之外,国家也要适当承担起一部分医院经营的费用,减轻医院运作的压力。除此之外,还必须制定严格的医院管理规章制度和收费标准,加大对乱收费的处罚力度。双管齐下,使大部分人由看不起病到能看得起病,最后能以很少的开销看病。

其次,我国对教育的投资占我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排在世界倒数20名内,而我国的学费占人均收入的比重却排在世界第一位。同时教育投入的成本在不断的扩大,而教育的收益却在相应的减少,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非但不能找到较高薪金的职业,就连就业问题的解决都成了一个难题,多年在教育上投入的成本很难收回,更不用提收益。与此同时,社会对学历较低却掌握一定技术的中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却供不应求。因此,国家应做到以下几点:加大对基础性教育的转移支付,特别是对农村教育,并大力提高基础性教育的质量,以保证每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适当加大投入到培养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教育领域的资金,引导居民对教育的合理投资,培养出大批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型人才。扩大助学贷款涉及的人群,增加对助学贷款的投入,并承担一部分困难学生的部分或全部学费,减轻学生的入学压力。

再次,在政府1998年住房改革后,由单位分房转变成了自己买房后,住房价格几乎是年年攀升,而老百姓的工资水平却没有大幅的上升,居民生活保障水平伴随着居民生活必需品消费系数的增高而下降,中国的居民现在必须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基本的生活保障上,用于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日益减少。政府必须正视住房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对改革进行调整,进行合理的政府转移支付,如多建一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来缓和现在的住房矛盾。

最后,政府还应加大在基础建设方面的转移支付的力度,减少直接投资。因为政府投资不同于私人的投资,私人投资存在有利可图的机会,是市场需求引致的结果,而政府的直接生产投资主要目的就是用于拉动内需,而这样很可能导致生产的过剩,使市场供给进一步大于需求。而如果政府把财政收入适当的转移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则既能拉动内需,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又不至于产生过剩的供给,同时由于减少了失业也能促进居民消费。

如今,中国的GDP已超过了1600美元/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9.6%,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的高速增长理应带来高就业率和高收入,并由此带来高消费,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中国的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仍然不足。2005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为12.9%,较之上年的13.3%有所下降,而2005年的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却达到了18%,明显超过了上年的15.4%。可见,居民的消费欲望并不强烈,反之,更热衷于储蓄。正是由于大多数居民的收入用于基本的生活保障或储蓄用以保障未来的基本生活,导致了居民消费的不足;而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则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保障,根本没有额外消费的能力。针对这种现状,国家只有建立有效的收入分配机制,通过税收等手段来调节收入分配,扩大中等收入人群,加大政府向公共事业和基础建设上的转移支付,减轻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加人们可灵活支配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才能使大部分居民有消费的可能和欲望,才能有效的拉动居民消费需求。只有把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步入正轨,真正做到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艳,孟玉新.论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局限性[J].中国军转民,2007(6).

2、张庆考.关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问题的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2005(1).

3、于淑文,姜宏洁,周燕迎.发挥政府的转移支付职能缩小贫富差距[J].行政与法,2006(11).

上一篇:大学宣传工作要点下一篇:基础英语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