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成长力

2024-07-30

专业成长力(精选12篇)

专业成长力 篇1

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说:“学校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教师队伍专业建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制高点。近年来,我校坚持实施“联动式”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帮助教师们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联动式”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我校“联动式”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标,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共性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校内教师团队为研究主体,以课堂教学为研究现场,依托教育科研,将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各项因素充分整合起来,开展联动研究,产生联动效应,从整体上推动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二、“联动式”教师专业发展措施

为推进“联动式”教师专业发展,我校从制度保障、组织管理、队伍建设、平台搭建、资源共享、学习反思等多个方面建立健全联动体系,引导教师主动参与联动,在联动中不断成长、成熟,超越“原我”,形成“新我”。

1. 机制联动——激发内力。

教师成长的内驱力需要联动机制来激发。我校制订并实施了比较完善的联动机制,激活教师的专业提升热情,有力推进教师专业建设行动。如在“创建学习型校园、培养学者型教师”活动中,我校提出了“五力”机制:以学校的未来目标、优良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学校声誉为“引力”,以制订和完善各项激励机制为“动力”,以各种培训措施和考核制度为“推力”,以给目标、给任务、给担子为“压力”,锻炼骨干教师的能力和才干,使整个教师队伍充满生机,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

又如在教师中建立了年度考核与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考核相联动的制度,促使教师关心、支持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工作,同时有利于形成教师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工作氛围。

2. 组织联动——增强推力。

内联——校内各科室、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之间的联动。通过三种渠道实现内联。一是科室联动,将教师的培养与考核纳入到各科室工作职责中,从教师发展角度审视本科室工作,并明确与其它各科室在教师专业发展联动中的具体任务,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由各科室具体组织实施。二是“三线”联动,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联动。年级组可以整合本年级教研组、备课组的资源为本年级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教研组对年级组、备课组工作可以进行具体指导;备课组工作包含在年级组和教研组之中,“三线”联动可以形成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合力。三是监督评价联动,校长室对各科室的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实施监督考核;各科室对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的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考核;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为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工作提供具体的综合信息,实施对教师个人全面的、动态的、多元的监督与评估。

外联——校校之间的联动。在省、市、县内学校间的教研组、备课组形成联动组织,与省内的各地名校组成联谊学校,不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互相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 团队联动——加大合力。

名优师团队——以联动促典范,以典范促引领。近年来,我校把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有一定特长的校内名优教师梯队组织成为学校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排头兵。学校为这类教师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激励他们继续在专业领域勇攀高峰;同时充分发挥这一类本土化“专家”的引领作用,鼓励他们通过组织论坛活动、开设示范课、带教等形式,辐射周围的教师人群,达成以梯队建设促进整体发展的目标。

中间型团队——以联动促主动,以主动促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说,发展一名“中间型”教师,与培养一名骨干教师同样重要。我校比较关注这类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五力”机制贯彻始终,努力提升他们的专业理想、专业态度、专业情操和专业品德。经过几年培养,曾经的中间型教师如今绝大部分已成长为值得信赖的好教师,一部分还成为了骨干教师,专业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新青年团队——以联动促规范,以规范促成长。学校实行拜师结对指导团制、三备课制、跟班学习制、汇报展示制、外派培训制。认真落实“一个月站稳讲台,一年合格,三年挑重担,五年成骨干”的新教师培养目标。从多个层面实施联动,促使青年教师向导师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推力中快跑,在压力中磨炼,尽快形成教育教学规范。大部分青年教师在业务水平方面已经完全符合学校的要求,也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可。

4. 平台联动——拉升引力。

专业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我校以构建“四个平台”为载体拉升教师专业成长的引导力,通过校本研训、专家引领、专业规划、自我反思等有效形式,营造教师专业化发展氛围,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搭建“多元教研,特色研修”的校本研训平台。学校积极探索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子,创立了“主题研究五步式”校本教研模式。

第一步:针对现状,选择主题。针对课堂教学中某些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反思、讨论,由备课组提出一个明确的活动主题,形成一个鲜明的研究中心。

第二步:集体备课,上试教课。主题确定以后,备课组教师分头备课,集体讨论形成教案,指定一名教师上试教课,备课组教师参与听课。

第三步:修改教案,上研讨课。试教后,备课组教师进行第二次集体讨论和备课,修改形成第二个教案,然后指定另一名教师按第二个教案上研讨课。

第四步:集体评课,中心发言。教研组全组教师参与听课,听课后组织评课,指定一名教师根据评课情况作中心发言。

第五步:总结反思,撰写体会。参加活动的教师根据一次备课、二次备课、试教课、研讨课、集体评课和中心发言等不同活动环节,围绕活动主题,反思小结。

学校还先后实施了“1+C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五疑五导五段式教学模式研究”以及《学生多元发展实践研究》等课题都对教师的教学业务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之后还多次举行“同课异构”教研、“会诊式”教研等各类形式的研讨活动,形成了多元化的校本研讨格局。

搭建“分层培养,全面锻造”的专业引领平台。依托市、县教研室学科专家的专业指导,借助校内、校外名优特教师的专业引领,学校实施分层次培养的联动策略,根据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做,使专业引领更具针对性、实效性。比如将本校骨干教师外派培训交流,回校后开设汇报课、示范课,扩大辐射面。

搭建“个体规划、个性发展”的专业成长平台。在制订教师专业化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每两年制定一个个人专业发展计划,与学校总体规划进行联动,重点落实以“八个一”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修项目,即:关注一个教育教学理论主题、撰写一篇学科论文、开设一节精品课、解读一位名师的教学风格、主持一个课题研究、作一次专题讲座、制作一个博客、阅读一本经典教育书籍,等等。学校还为每位教师建立了个人专业化成长业务档案,每学年进行三线联动考核:教师考核、年级组考核、备课组考核,促使教师将专业化发展落到实处。

搭建“常态研究,个性整改”的教学反思平台。撰写教后反思笔记,让教师把头脑中所思所想用文本呈现出来,记“得”、记“失”、记“改”,将个体的教学经验提炼、升华,促使下一轮的教学更优化。一是将上述提及的教师课后反思笔记在参与联动的教师间传播阅读,探讨共享;二是“课后研讨”,在实践操作上采用“你说问题、我说问题”的解构性反思,再到“你提建议、我提建议”的建构性反思,最后用教学预案、教学行动等形式进行显性化展示,达到检验联动反思的效果。

5. 资源联动——提升影响力。

联动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挖掘、利用学校内部、外部的各项资源为大家共享,促进不同团队、不同个体的共同进步。我们积极参加县内外不同层次学校间的联谊活动。在县内扶持薄弱学校,派名师到薄弱学校送教,派教师到薄弱学校蹲点指导,薄弱学校选派教师来校学习培训,扶持活动不仅使薄弱学校得到提升,同时也促进了我校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在市内学校间组织联考,联合出卷,联合试卷分析,联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让教师通过与同年级其他学校教师间的比较,找到自身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在区域学校间进行互相听课,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教学论坛,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杭州外国语学校的英语教育教学特色显著,是我省外国语学校的旗帜。2008年我校加入了杭外协作学校联谊组织,并多次组织英语教师赴杭外进行学习交流,为我校推进英语素质教育、创建英语特色汲取了相当有益的经验。

6. 学习联动——确保持续力。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固然重要,但要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教师本人的学习和反思是关键。为促进教师认真学习,学校每学年都为教师提供一定数量的书籍,供教师自学之用,并要求教师要进行学习摘抄,组织交流、评比。学校创办了《华外文摘》,内容包含:学校管理人员在平时学习中发现的值得推荐给教师们学习的内容;本校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的典型经验或论文;报刊上的一些知识性的内容,等等。周前会时发给教师们学习。每次周前会安排10分钟作为教师交流学习心得或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时间。开设教师论坛,引导教师开展“如何做学生喜欢的老师”的专题讨论。同时,千方百计地创造机会让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培训。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学校管理者要综合运用政策拉动、制度保障、精神激励、人文关怀等多种手段,积极营造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努力构建教师个性化发展的联动体系,引领教师自主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终实现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终极目标。

专业成长力 篇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本,骨干教师则是学校的顶梁柱,是学校最丰富、最有潜力、最有生命力的教育资源,拥有德才兼备、充满爱心、甘于奉献的骨干教师群体,才能办出最好的学校,所以,我校把骨干教师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近年来,在县教体局的指导下,我校按照引进优秀的人、用好现在的人、留住关键的人、培养未来的人的培养思路,加强领导,周密组织,认真落实骨干教师培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科学规划,确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几年来,学校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加快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学校工作计划,抢占教师队伍建设的制高点,建设骨干教师队伍。为此,学校制定了《骨干教师评定标准》、《骨干教师管理办法》,明确了骨干教师的标准和培养目标,鼓励教师拔尖、成名成家,打造我校骨干教师队伍。

本学期在全校进行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对象的选拔。按照市教育局制定的具体选拔条件,遵循公开推荐,公平竞争,公正选拔的原则,并且兼顾不同学历和学科的合理分布,拟筛选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5名(其中,中学部3名,小学部2名),镇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0名,校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5名,共30名各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

二、积极培训,提高骨干教师素质。

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培养是学校工作重点,同时也是继续教育工作的核心,按上级要求,学校要本着选好对象、培养骨干、分层培训、讲究实效的原则,采用集中培训,师徒结对等形式,继续组织好骨干教师的校级培训。同时,还要积极支持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级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为参训教师提供经费保障,着力打造一批名符其实的不同等级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一是在结对帮扶工作中,采取骨干教师上公开课—青年教师上公开课—骨干教师点评—青年教师反思--修改教案--再上汇报课的双向互动的方法互助互促,共同提高,得到了青年教师的普遍欢迎。二是举办职业道德辅导讲座,围绕思想建设、理论素质建设、师德建设、自身修养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措施,狠抓师德建设,鼓励骨干教师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多年来,学校坚持年年评选师德标兵,提出永远让爱洒满校园,使骨干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师德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师德教育,骨干教师工作热情高涨,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三是搭建骨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学校坚持唯才是举,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将骨干教师送上个人发展的快车道,学校通过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在全校开展骨干教师、首席教师、新秀教师评选活动,通过实施专家引领导航,学术研讨促动,外派研读进修,校本发展培训等策略,培养德业双馨的骨干教师队伍,让他们走双师型路子,在学科前沿中占领制高点。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形成了尊重人才,人才乐于奉献的局面,真正使骨干教师能引进来、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为发展职业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压担子、引路子、搭台子,加快骨干教师成长

学校明确要求骨干教师每年做到“五个一”:即在地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一篇以上教研论文;上一次水平较高的公开课;带动一个学科组;在本校以上做一场专题讲座;参加一项以上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实验。为了使骨干教师都能完成上述“五个一”任务,学校积极总结交流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指导骨干教师培训、指导青年教师学习和实践、展示教师科研成果的阵地,为骨干教师展示教研成果创造条件。至今日止本学期已有骨干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教研论文4篇;14位骨干教师的15篇教学案例、论文被选送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论文大赛;5名在学校举行的PTT(参与式教学)优质课比赛中脱颖而出的骨干教师,近期将代表学校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PTT(参与式教学)优质课比赛。通过压担子、引路子、搭台子,使骨干教师有压力,有动力,有成就感,他们已成为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

四、制定标准,落实考核,实行动态管理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使青年教师不断成长,培养一批思想作风扎实,教学水平较高,教研能力较强的高水平青年骨干教师,切实发挥青年骨干教师在教学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学校制定骨干教师考核办法:

1、思想政治素质(12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勤奋,乐于奉献。

2、课堂教学水平(12分):高质量地执行“教学五认真”要求,课堂教学做到基础性、主体性、创造性有机统一;勇于开展教改实践与创新,并形成一定的风格特色,教学效果明显。

3、带头示范作用(12分):在学科教学中起带头和示范作用,每学年在本校举行一到两次示范课,或赴其他学校进行一次借班示范或讲学活动。

4、教学成绩(16分):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路子,在各级各类统考或抽考中,所任学科教学成绩较好,名次靠前。

5、课题研究(12分):主持一个校级以上立项课题的研究,课题计划与实施方案的理论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研究过程完整、课题研究成果材料充实,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6教研论文(12分):积极总结教改经验,认真撰写教研论文,每年有两篇以上论文在县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7、帮带工作(12分):发挥帮带指导作用,承担培养1-2名青年教师的任务,具有明确的培养计划和活动内容,并在三年内将其培养成为校级骨干教师、教坛新秀或校级教学能手。

8、班主任工作(12分):担任班主任多年,取得B级以上班主任以上资格,所带班级班风好、学风浓。按照这个标准,每年考核认定一次,使骨干教师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阅读是个人成长力 篇3

来自生活的才是好书

著名主持人:汪涵

我读书不分种类,想看什么类型就去看,就比如想吃肉了就找肉吃,想吃青菜就找青菜吃。凭兴趣阅读,兴趣就是你的方向和系统。

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我觉得来自生活的书才是好书,用咱们的行话叫“接地气”。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今天读起来很雅,但里面的很多诗都是三千多年前,大伙在田间地头忙活的时候随口唱的歌,特别俗。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微博上、QQ签名上,其实到处都是诗仙、诗圣、诗神。

读书讲究无用之用为大用,那些觉得读书不赚钱的,也难怪他们赚不到钱了。我认识的有钱人,私底下都很喜欢读书,而且都是些“没用”的书。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转折,总是离不开几本书带来的启蒙。晚晴“睁眼看世界”的维新变法运动,离不开一本《海国图志》的启蒙;五四时期中国人第一次知道德先生和赛先生,少不了一本《新青年》的影响;而今天我们所谈的民族复兴和“中国梦”,可能跟我们每一个人是否爱读书,是否有一个关于读书的梦想有关。

废墟旁,也有人在静静读书

著名主持人:朱迅

小时候被爸妈逼着边哭边背《弟子规》,现在我女儿也一样。因为成年以后才发觉,《弟子规》在为人处事方面会给我很多帮助,童年时不经意记下来的只言片语,在我脑海里潜移默化,变成了我的价值观。

用什么方式读书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读好书。在嫉妒、焦虑的时候,唯一给你答案的就是书,道理都在书里,书中自有黄金屋。

我读书的方式是碎片式的,但对其中的内容,却非常整体化。为了不忘记当时的感觉,我通常会在书上做很多标示,来记录当时的心情,自己的故事。所以我喜欢实体书,它更能给人提供安静思考的时间。

我是做旅游节目的,去过几十个国家,读书是一件让我感受特别深的事。越是发达国家,越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读书在当地越是常事。咖啡馆、公园、拥挤的车厢、包括刚被炸过的废墟,都有人在一旁静静地读书。这个时候你就会觉得,这片土地是有能量、有梦想、有希望的。读书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

带着情怀深阅读

主持人:张丹丹

我喜欢读有趣的书,让自己的身心愉悦;也喜欢读逻辑方面的书,以弥补自身缺乏的知识。我觉得,读书应该要形成自己的系统。读书是个长时间的过程,只有经过很长的时间你才会知道自己缺什么,才会有意识地寻找需要的东西。

完全无规划地读书,对于年轻人来说,我并不主张。年轻人现在是知识储备的阶段,知识储备不是为了占有,而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去运用,所以你就必须清楚自己要打造怎样一个知识结构,要有规划,有系统。如果读书缺乏连贯性和宽度,就好像种豆子一样,一颗一颗,很散乱。

现在是个浅阅读时代,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深阅读。深阅读必须是读严肃作品,因为它本身就很难读的,要慢慢研究,要系统持续,要带有情怀,才能读得懂。现在的我们,处于一个和平富裕的年代,相对来说没有经历跌宕起伏的人生,那些厄运、困苦都不能理解,所以只有读书,才能了解我们自己的过去,找到自己的未来。

书里一定有种味道属于感恩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老师、主持人:张绍刚

古人说,人可一日不食肉,不可一日不读书。古人这话太有前瞻性了,这年头,大伙吃肉总在想这肉吃得放不放心,但对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读书却是想读就能读的事。经常听到人说“太忙了,没时间看书”。我觉得,这跟“我太忙了,没时间跟爸妈打电话”一样,原因你懂的。

一个人喜欢读什么书,先读什么书,后读什么书,很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小时候看看《西游记》,满足小孩的各种想象力;年轻的时候看《三国演义》,可能会学到点聪明才智;中年的时候看看《水浒传》,多点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侠气;老了的时候看看《红楼梦》,可能更理解这本书的精妙。读书不是习惯,而是一种生活状态。

现代人读书有点着急,总是沉迷于“有用的书”,觉得读完之后就必须马上用到里面的知识点,这其实是不对的。读书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急。某年某月读的某本书,可能哪天就用上了。

我是个典型的看“无用书”的人,希望自己“读无用书,做无用人”。因为读书不是拿来用的,是用来静心的。读书能让人向内发力,形成自我有价值观,不管外界多复杂,你都能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我们今天在读到一本看似普通的、泛黄的旧书的时候,可能很难想象得到这本书能被我们读到,背后有多少人的心血。所以每每我读到一本好书,心里总会有一种特别的感恩。我们说,书里边有“酸甜苦辣咸,人生百味”,其中一定有一种味道,是属于这种感恩的。

论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和助推力 篇4

一、内驱力

思想是行动的灵魂,内驱力是成功的基点。萧伯纳曾说过一句名言:“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只要增强其内驱力,使各种行动变为自觉行为,成为自己认为是欢乐的事情,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强责任

如果教师仅仅把教师作为一个谋生的职业,当教师只是为了一个体面的环境和稳定的收入,那么教师的神圣就无从谈起,教师职业的幸福感自然就会悄然引退。所以教师要明白:选择教师职业不是“先就业再择业”的无奈,也不是“教而优则仕”的跳板。选择了,就应该让教师职业成为自己毕生的追求;选择了,就要成为教师队伍中优秀的一分子。对课堂的敬畏和对学生的关爱也应该成为教师良心的核心内涵。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是一个教师最起码的职业良心,保持一颗对课堂的敬畏之心则是为人之师的根本。现在的学生是富有感情,富有丰富知识,而且多是独生子女,是极难教育的极有个性的一代。粗放的管理,没有人性的管理,统一的、不平等的教育措施,都会有不理想的教育效果。这更需要教师有对学生一颗真诚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感。

2. 善学习

过重的工作负担几乎使学习成了教师的奢侈品。但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要处理好工学矛盾,教师就要善于学习。所谓善于学习,一是会挤时间,二是能提高学习效率。挤时间,关键是有学习的紧迫感,认识提高了,时间就会挤出来。关于提高学习效率,一是学什么,二是怎样学。一线教师在学习中最常见的是捧着刊物学,这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跟上课改形势,接受他人的启迪大有助益,但教育教学专著一定要读,因为只有读专著才能系统地了解、吸收、借鉴作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一线教师喜欢学习别人的经验,而不太喜欢学习理论,因为理论比较抽象,这种倾向也有必要改变。于永正认为:“最应该而且最值得站的是理论家这些巨人的肩膀。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将使我们看得更远。”正所谓“有境界自成高格”,唯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才能成就高格调的课堂生活。教师的文化素养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品质,教师的心灵力量预示着学生的生命强度。我们坚信,腹有诗书的教师在课堂上更显气韵动人、心灵更细腻、精神更丰富、感情更充沛、思想更厚重。正如陶行知所说:“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3. 勇实践

教师的专业成长归根结底要靠实践。上课是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师要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每学期都有意识地、有重点地精心准备上好三到五节课,这个精心准备的过程必会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工作中,努力形成备课充分、上课高效、学生作业负担减轻的良性状态。要促进自身的成长,教师就要积极争取上公开课的机会,积极争取参加教改实验的机会,因为这样不仅会增加自身的压力,而且会获得更多的指导、批评、建议,得到更多的锤炼机会。在当前学生学习辅助读物很多的情况下,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提高自己的命题能力和作业设计能力,否则既对学生缺乏真正的了解,又对课程资源缺乏必要的整合能力。总之,事业是干出来的。有了成长为优秀教师的目标,有了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就要勇于实践,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改之路。

4. 常反思

每一名取得教师资格的社会成员都可以当教师,但不是每一名教师都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也没有一个教师可以单靠组织培养和训练就可成为学者型教师。教师的教学经验反思是一部分教师可成为优秀教师而另外一部分却不能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成为优秀教师,就应不断自我反思;要使反思形成习惯,并且逐渐走向深入,就应不断写课后反思———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条路上,苏霍姆林斯基走了32年,成为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成了世界著名教育家。他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这个实实在在的例子,使教师明确,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专业发展史,其实就是他们的反思史。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就会将写反思日记当作一种自觉的要求。

5. 勤动笔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看文章、听讲座、听课过程中闪现的思维火花,如果不写下来,很快就会忘掉。写文章还可以使人变得深刻,实践中的体会、感悟可能是感性的、浅层的,写文章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思考挖掘、提升的过程。写文章,还可以促进阅读、学习,为写而读的“读”与平时的读用心程度不一样,效果也就大有悬殊。没有一位名师不是勤于动笔的。有志于成为优秀教师的,应从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于永正等名师身上受到启迪,尽快拿起笔来,从教学札记写起,写一些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随笔,如有精力,每学期写一两篇经验总结、教研论文,持之以恒,几年以后,会大受其益。

二、助推力

人不可能孤立生存,同样,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除了非常重要的内驱力,助推力不可缺少。

1. 科学管理

一名教师从新教师成长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规律。学校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抓住教师成长的关键期,科学管理,引领教师行为跟进,帮助教师学会教学、提升能力、懂得研究,在实践中练就教师才能,促进提高,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1)“磨一阵”,奠定成才基础。为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学校要注意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磨练,要求教师过好“三关”(教育教学基本功关、学科教学关、教育科研关),做好“三课”(汇报课、研究课、观摩课),读好“三书”(教材教参、课程标准、教育理论)。帮助青年教师努力缩短“适应期”,尽快突破“高原期”,早日走向“成熟期”,实现由新手到能手的转换。

(2) “扶一把”,引青年教师上路。对有潜质、有培养前途的教师,学校要想方设法,积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把他们推上公开课、观摩课的舞台,推荐他们参加各级教育技术比武,引导他们参与学科实验,指导他们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让他们快速成长。

(3) “逼一程”,让青年教师超越。首先是“课题逼”,学校规定青年教师要有针对自己教学的实验研究,其教育科研完成情况,作为量化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其切身利益挂钩。其次是“指标逼”,学校可列出青年教师每学期必须完成的硬指标。

(4) 评一评,使青年教师发展。宽松、多元、发展性的评价能为教师的成长营造广阔的空间,教育家无不是心灵自由的人。教师的职称、荣誉、待遇都与评价办法有关。如果教师被评价捆住手脚,其个性、创新都会受到约束。教育是异常复杂的社会活动,任何评价办法都难以全面、准确、客观、公正地测量出其优劣。既然如此,学校就应根据实际情况努力探索,为教师创造宽松多元的评价环境,以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改革评价办法。

2. 专家引领

一位特级教师曾说:“仅仅拥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知识只是奠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智慧却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如果缺乏专家、名师的引领,则很难提升其教育理念,难以做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通过专家引领、名师指点的途径,教师就会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前行。

(1)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实践中练”的方法,让一批骨干教师向名师学习,进行“零距离接触”和面对面的交流,让他们现场去体验和感受名师的教学风范。

(2)发挥本校名优教师的力量,建立全方位的带教网络,实施“青蓝共进”工程,层层带教,使教师有一个成长的智力背景和支持系统。新课程改革更呼唤我们培养更多的名优教师,同时也为名优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更有多的机会。因此,学校可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实施名师工程为抓手,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3)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学校可以确定优秀骨干教师为名师培养对象。对这些教师主要通过定目标、压担子、给舞台、推出去的办法,进行重点培养。让这些教师担任教研组长,让他们引领学科教学,帮扶其他教师;搭建舞台,创设环境,通过举办优课展示、名师论坛等活动,充分展示他们的教学艺术水平;通过推选参加各类名师培养活动和优质课评活动,充分给予学习机会,并不断提高他们的知名度。

3. 互助共进

同伴互助听课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听课。它是真实地发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教师研究活动。针对需要研究的教学内容,由两个以上的教师来共同开展制定计划、实施教学、检验效果和改进提高的工作。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不含有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而是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听课后听课双方在某些事先预设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切磋,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作为听课者的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这种活动不仅能将听课具体化,而且能为今后的研究分析提供科学的依据与数据,同时也给教师自己及同伴提供自我提高自我反思的材料。教师依据这些显性化了的知识,会对自己的特点、优势和需要加强的领域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为自身制定或修正专业发展的计划。

前路遥遥,征途漫漫,新课改的终级目标是实现全民素质的提高。只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一定的内驱力和助推力。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只要学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只要教师们强化责任、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经常反思、勤于动笔,相信令人仰慕的名师会越来越多,相信教育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教师成长力修炼》读书心得 篇5

瓦小 沈盼盼

每一个教师的心中都有一个愿望,希望成为一名好教师,在服务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也让自己获得更好的成长。正如条条道路通罗马,成为好教师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可借鉴的经验。刘波老师透过《教师成长力修炼》一书,向大家分享了他是如何一步步向好教师的目标迈进的经历和体会,相信会给大家很多的启发。

一、要有成长的紧迫感

教师的教学生涯,既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过程。刚毕业的大学生,走向教师岗位时的差距是很小的,随着从事教学工作时间的延长,差距会越来越大。为什么会如此?这与教师在自身成长方面是否有紧迫感直接相关。

在我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学校为了激励我们这些青年教师,除了配备带教的老教师之外,还常让我们走出校门,到一些名校去参观学习。在某所名校,一位教导主任的本领让我非常钦佩:他能够胜任多门学科的教学,学校里某些老师因病或者因事临时有事,他自己拿起课本就进教室了,而且常赢得学生的交口称赞。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本领?是因为学校教育环境相对比较稳定,教材的变化不大,教学内容相对固定。

但今天教育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很难再有类似这样有本领的教导主任出现在校园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教育无论是办学理念、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还是教育评价、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等,都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不断发生着变化。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以及以3D打印为代表的高科技产品逐渐融入到学校的课程和教学,倒逼着学校和教师必须发生改变,以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重塑教育的引领之责。

这是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变革,成了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也是这个时代永恒的主题。而且变化的节奏越来越快,让人目不暇接、气喘吁吁。电子书包的实验才刚刚开始探索,翻转课堂、微课程、创新实验室、STEAM课程„„等一系列和未来发展直接有关的新课程、新技术、新的教学方式,又在一波又一波地激荡起教育改革的浪花,让人们对教育的发展充满着期待。

在这样的环境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自然充满着挑战。出生在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比教师自己更适应当下的环境,这让教师处在先天的劣势上;在应试的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教师,要改变自己受教育时的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首先要对自己固有的习惯加以颠覆;缺少课程建设和评价经验的教师,却被要求开设校本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支撑,这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果教师自己没有成长的紧迫感,不能及时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短板和问题,并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加以弥补,时间长了自然就和别人拉开差距。

有紧迫感的教师,每天都会关注教育的新发展、新趋势,关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思考这些新变化会对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改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来应对这些新情况。而那些缺少紧迫感的教师,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对教育发展的新情况新进展充耳不闻,对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得过且过。他们看上去也很努力,但这种努力仅仅局限于完成既定的任务,很少与自身的成长建立关联。慢慢地,教师之间的差距就出来了。

二、要有成长的内驱力

教师每天都在成长,这种成长由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一是外因。专业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学校对教师提出的各种要求、家长和学生对教师教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在督促着教师改变自己。二是内因。面对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形势,教师自身希望能够积极投入到这改革的洪流之中,通过自我的不断完善和提升,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满足学生成长的新期盼。

被人逼着去做某件事情,是很难做得好的。前几年有一篇博文很流行,说二战期间,一位瑞士的钟表匠被关押在牢中,他非常努力地去工作,但总也造不出高精度的钟表来。文章的作者由此联想到埃及的金字塔,并断言金字塔一定是一批自由的、有着强烈内驱力的人们创造出来的,绝不是被迫劳作的奴隶的作品。

我们都清楚农作物的成长历程。每粒种子都有渴望成长的内在驱动力,它们所需要的只是合适的土壤和气候。在适宜的环境中,种子积蓄力量,突破自身的屏障破土而出,近情接纳土壤、阳光、水分等提供的滋养,在绽放自己生命的同时,也为人类奉献累累硕果。我们常说教育就像种庄稼,强调教师没有必要去做揠苗助长的事情,只要顺应孩子的天性,给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剩下的事情孩子自己就可以完成了。

教育孩子如此,教师自身的成长也是如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教师成长方面所能做的就是营造适宜的环境,能够给教师的自我成长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学校能够建立起呵护教师成长的文化生态,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会受到他人的无端妒忌和闲言碎语。在教师培训课程的设置上,要少一点大一统的讲座,多一些基于实践智慧的课堂现场观察和思考,让教师在教学现场感受到成长的力量和智慧。

内驱力是指个体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比如说我们感到饥饿的时候,会产生进食的需要,内驱力就会驱使着我们去寻找或者烹制中意的食物,解决自我的需要。要让教师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始终保持内驱力,就必须不断给教师创设诱因,激发教师的内在需求。我们常说的动机,其实就是由诱因和内驱力这两个基本的要素所组成的。诱因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教师存在的精神饥渴、文化饥渴,就是一种很强烈的内在诱因。外在的诱因与教师培训有关,教师培训不能总是请一些专家将所谓的理念和学说灌输给教师,更重要的是为教师创设诱因,激起教师的内驱力,让其产生自我成长的内在动机。

内驱力是教师成长的一种动力机制,把这个问题处理好了,教师的成长就会更加顺畅。刘波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地成长,能够在五年的时间里出版三本教育著作,发表多篇教育论文,在自身的工作上也有很突出的成绩,就与他自身成长的动机机制有很大关系。

三、要有成长的自觉性

做任何一件事情,养成习惯之后就好办了。很多人问我,你是怎么做到每周读一本书并写出一篇读后感的?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很难,但我不断地鼓励自己,要坚持!一段时间之后,逐渐养成了见缝插针阅读的习惯,以及与书中的人和事“对话”的习惯,“话”多了,书写和表达的时候文字就如泉水一般汩汩流淌。这一切,都因为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所谓成长的自觉性,其实就是养成自觉成长的良好习惯。《教育时报》首席编辑代修鹏为刘波的这本书所写的推荐语说:“刘波老师的成长力来自哪里?一是善读,读教育书、教育报刊不停歇;二是勤写,写稿写书不停笔;三是实在,思考与实践接地气不浮夸。”代劳师所说的这三点,揭示了一个教师自我成长的三个要素。刘波正是因为在这三个方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读书,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关键,也是让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教师自己不读书,培养不出会读书的学生来。在功利主义、升学主义的推波助澜下,很多学校已经成为分数的加工厂,师生都成了升学的机器,教师不读书的现象非常普遍,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这是教育的一场灾难,它对整个国民素质的影响将是长远的。国家已经看到了这一问题,明确将全民阅读写进了十八大的报告。作为阅读的主要推动者,教师肩负的责任重大。而让自己养成阅读的习惯,是每一个教师的首要职责。

写作,是表达自己思想的重要方式。一个人能够用流利的话语和别人进行交流,能够用流畅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明他的思维的连贯的、健全的。学生说话时磕磕绊绊、写出的作业文不对题,说明他自己根本就没有想明白这件事情,思维是有问题的。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口语表达和文字书写背后存在的思维障碍,就能够联想到自身的以身示范。很多时候,正是因为自己思维的跳跃,导致了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叶圣陶先生说:“一个人若不能运用文字把自己所知所想的东西写的明白而有条理,他就算不得一个合格的公民。”教师如果不能用文字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怎么为人师表呢?

养成读书和写作的习惯,是为了更好地推动自己的工作,让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思考的更加深刻。在学校中,不乏这样的教师,他们在学术研究上很有造诣,经常有论文发表在高级别的刊物上,但课堂教学却表现不佳;也不乏这样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水平很高,教学很受学生的欢迎,但因为从来不读书,不进行教学反思和写作,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不出来,遇到职称评定等事情时屡屡受阻。这样的教师,都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学科教学、读书、写作之间的内在关系,将它们看成了互不相干的事情。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力 篇6

关键词: 教学反思 一般型 骨干型 经验型 专家型

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不断提高教师素养和教育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中反思,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中的种种本质特征,成为一名清醒的、理智的教学实践者,成为最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一)反思教学有利于教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一般型”教师成长为“骨干型”教师。

没有对自己教学经验的继承和对教学教训的吸取,对教学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其教学水平只能停留在“一般型”教师层面,不能成长为“骨干型”教师。

(二)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通过教学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积极探索新思想和新途径,从而冲破“经验型”的束缚,成长为一名教学研究者。

(三)反思教学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由“教书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通过反思教学,能使教学更理性、更自觉,教学过程更优化,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尽快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四)反思教学有利于教师提升理论水平和拓宽知识层面,由“学科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教师。

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学实践者,一定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掌握科学理论的人。反思性学习,是教师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创造性学习,经过理论的重构和重建,积累大量知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创造新知的目的。

二、教学反思的步骤

(一)强化反思意识。

一个不懂得反思的教师是一个不成熟的教师,是一个缺乏理智与创新发展的教师。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教学反思来自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

(二)明确反思内容。

教师应从哪里入手进行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教学效果的反思三个方面。

1.教学理念的反思。首先,教师要敢于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质疑,挖掘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

其次,教师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

再次,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新思想,积极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不断实践,思考和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克服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2.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师应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要对教学观念、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还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方面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教学中的不良行为。

3.教学效果的反思。“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成功的教学也有遗憾之处,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因此,教师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成败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

(三)掌握反思方法。

1.内省反思法。内省反思法是指教师主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

2.交流反思法。交流反思法就是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教学监控能力的方法。

(四)养成反思习惯。

教师专业成长是建立在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富有个性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持续的修炼过程。

三、教学反思效果

(一)反思,让教师成长成为一种自觉。

教师反思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够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教育问题。借助反思,教师可以对教育经验,特别是问题性经验进行批判性分析,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实践,并会主动寻找新的思想与策略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

(二)反思,让教师成长成为一种可能。

教育绝非像学技术那样简单,它是一门艺术,单靠某种“一二三四五”排列出来的所谓策略,一定不能够让它绽放出艺术的绚丽和丰满。因此,教育需要研究,全方位的、高意蕴的研究。而教师的反思,恰恰就能够实现这种研究。

(三)反思,让教师成长成为一种品质。

就像是植物的成长一样,任何生命的成长都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的影响。教师的职业成长也不例外,传统的教师成长模式下,更侧重对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培训,是一种以外因为核心的成长理念。

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系统的反思,可以从冲动的、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意志的方式行动。可以让教师站在自己之外,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和自己本身,更深刻地洞悉自身的主体力量。也就是说,教师有了“自己成长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可能,有了成长的尊严和动力,有了成功的自信和力量。一旦成长成了自己的事情,教师的发展就有了行动的张力,辛苦就不复存在,埋怨就会即刻消失;一旦成长成了自己的事情,反思就会成为习惯,虚心好学、自我否定、追求完美等就会成为教师的内在品质——无须强迫,就能自发出现。

参考文献:

教师成长力源于研究态势 篇7

拿我自己来说,一直在一线教初三语文,之所以教学成绩有点起色,是因为自己非常痛恨“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这句对老师讽刺的话。所以,自己平时特别留心对学生及教学规律进行思考和研究,结果,学生学起来轻松,自己教起来愉快,成绩自然也不错;而我见到有的老师,对社会的这种抨击和别人的挖苦无动于衷,甚至处于麻木状态,虽然整天忙得焦头烂额,但学生仍然叫苦不迭,家长怨声一片。

教师的思考意识和研究姿态就是教师成长的潜质。如果判断一位教师未来的发展状况,就看他是否具有思考的习惯、研究的精神和持续的行为。但现在的许多教师普遍认为,教师主要是教学,教学研究仅仅起配合作用,只有教研人员的工作重点才是非常专业的教学研究。这种看法非常普遍也特别有害。做了几年教研员之后,我深切地感觉到,如果自己没有从事现在的工作,也像许多教师所持有这种观点的话,恐怕自己现在的专业水平,仍然徘徊不前。

教师的教学任务很繁重,甚至可以说教学是教师的最主要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就无关紧要,教师一旦认为教学研究是教研员的事,自己等着别人来“传经送宝”,那么这些“经”和“宝”,自己学不到手不说,而且教学思维很快就会僵化,或被别人同化,甚至被社会异化。

沦为教书匠与其说是教师的悲哀,不如说是社会的悲剧,因为教师群体思维的矮化,直接制约着社会未来的发展。但如果能唤醒教师的研究意识,培养教师的研究精神,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对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来说永远不晚。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即使是一位名师,如果停止研究、停止思考,他的专业很快就会停滞不前,甚至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一样会落伍和被淘汰。

成长力源于研究态势,这是自己多年来总结的教师成长的“哲学”。从许多特级教师的成功之路来看,他们的成长和成功何尝不是如此呢?

但现在一些教师的教研工作很不乐观,被动的多,主动的少;表层的多,深层的少;热闹的多,冷静的少;冲动的多,理智的少;单干的多,合作的少。甚至,一些年轻人在一种假性教研中被带坏了,这种研究之风,非常不利于教师的整体发展。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要厘清和认识到研究对教师成长的重大意义与巨大的助推作用。人们一般认为,研究是一种思考,但是,研究的最大特点在于思考的目标明确、思考的对象集中、思考的形式多样、思考的效果明显。可以这样说,研究是人们最优化的思维综合体。20世纪最著名的学术理论家、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所主张的“批判理性主义”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而科学知识的增长包含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反驳假设、提出新的问题”四个步骤。而且,波普尔深信,他的论点“适用于一切人甚至动物获取关于世界的实际知识的一般方式”。

所以说,教育学研究提供的理论不再是确定无疑的真理,而是需要一线教师不断检验其解释力的假设。一旦一线教师能够提出假设,就会出现教育实践者与教育学研究者携手合作的良好互动局面,这样一线教师就可以通过教育实践检验假设,并不断修正已有的解释,形成新的见解,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奶奶最具成长力 篇8

因为出生年代不同, 所以奶奶上学时是不学习英语的, 听奶奶说她们上学时学习的是俄语。你别不信, 奶奶说俄语可是很流利的。但是对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 奶奶是一窍不通。在我每天学习英语的感染下, 奶奶也加入了学英语的行列。为此, 奶奶还让我妈妈在网上给她买了一本和我用的一样的英语书。

奶奶学习英语的起点比较低, 英语中所谓的音标、音素以及重读音等, 这些她都不懂。于是她根据自身的条件为自己制定了一套学习方案, 还美其名曰“中式英语学习法”, 把我们一家逗得合不拢嘴。如果你打开奶奶的课本一定会被她的“态度”所感染。她预习功课比我“认真”, 书上满是蝇头小字。再一看, 你会捧腹大笑, 因为上面small写成“死猫”, sister写成“谁死他”, grangdmother写成“个软的妈子”……只有她自己才能看懂。奶奶还常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不多学, 怎么会?”

记得有一次, 我正在看最喜欢的动画片《侠岚》, 奶奶让我教她“女孩儿”的英语怎么读, 我漫不经心地说:“girl。”奶奶在一旁生气了, 啪的一下把电视关了, 生气地说:“让你看电视, 不好好教我, 问你‘女孩儿’怎么读, 你竟然骂人……”我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奶奶把“girl”听成了“狗”。我告诉奶奶说不是骂人的, 本来就读“girl”。奶奶还是听不懂, 后来我姐姐回来了才把这件事平息下来。

在我和姐姐的帮助下, 奶奶的英语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我们也期待着奶奶的英语水平越来越高。

搭建研修平台给力教师成长 篇9

一、开展读书活动, “读”出教师的成长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 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 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 使其教学闪耀着睿智光彩;读书, 能使教师充满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言语, 以最简洁的线条, 拉动最丰富的信息;读书, 能改变教师的人生, 从而使教师思考人生, 把教学变成一种过程、一种动态、一种求索。只有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研究, 反复思考, 才能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首先, 我们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挑选书目交学校, 再由学校统一进行购买, 仅2011年, 我校就为教师购书10000余册;其次, 我校给每位教师买了一本读书笔记本, 要求教师边学、边思、边记;再次, 我校组织教师开展读书经验交流活动, 并在交流活动中对教师好的做法给予表彰奖励。例如我校青年教师王富龙以前教学方法比较传统, 通过读《怎样写导学案》这本书, 尝到了新的理念、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方法, 参加湖南省泸溪县青年教师赛课获得一等奖。一系列的读书活动陶冶了教师的情操, 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二、深化课题研究, “研”出教师的成长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 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光会教书不行, 还要懂得教育教学研究。要研究自己的教学, 研究自己的课堂, 研究自己身边的学生。于是我们要求每位教师立足于课堂教学, 确定一个课题进行教学研究, 据统计2011年我校课题《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策略及实施案例研究》获国家级立项;《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作文教学整合的研究》《中学生物学科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提高理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获省级立项;《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艺体专业生培养的优化研究》获州级立项;《教师专业成长与提高教师素质的关系》《教师专业成长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教师专业成长与提升学校品位的关系》等二十几个课题获县级立项。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有218人, 目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气氛浓烈, 效率高, 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教改, 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

三、创新教学模式, “教”出教师的成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又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如果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 他是无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 更无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只能是运用满堂灌、题海战, 既费时又低效。因此, 我校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成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对任课教师教改情况进行督察, 及时通报, 把检查结果作为考核依据之一, 制定并积极落实预习案、教案、当堂检测案的检查制度和检查标准, 集中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力量, 定期会商、探讨、完善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模式, 鼓励并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 在研究学情和学科教学的基础上, 创建自己的教学模式, 真正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如数学组习题课的“观察—引导—总结”模式。即 (1) 教师呈现问题; (2) 学生观察讨论; (3) 教师问题引导; (4) 学生讨论发现解题规律; (5) 学生解决题目并反思; (6) 教师总结解题规律。这在教学中的运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不仅使年轻老师迅速地成长起来, 还使得学生学习成绩迅速提高。我校高中生参加外地统考人均成绩都排在前列。

四、鼓励教师教育写作, “写”出教师的成长

“教而不思则浅, 思而不写则薄。”教师的成长应该手脑并用。我校要求教师的教育写作跟教师的阅读、实践和反思有机地结合起来。“思”, 即要对自己的备课进行反思, 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 对自己教学模式及教学方式进行反思, 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反思,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思;“写”, 即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 把自己在反思中的困惑及心得体会写出来, 提炼出自己的思想, 总结出自己有效的做法, 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撰写成论文参赛或发展。如2011年, 我校教师论文发表31篇, 论文获奖135篇, 仅杨圣群老师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就发表了6篇, 他所撰写的论文《谈基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化学能与热能”教与学》发表在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化学教与学》 (2011年3月) 月刊上, 该论文被教育部主管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 他本人因此被“中国人民大学作者俱乐部”吸收为会员。另外, 我校在组织“第一届湖南省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征集活动”中, 获得省里“最佳组织奖”荣誉称号, 王和平老师被评为“省先进个人”。高二生物备课组在“湖南省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专题设计”竞赛中荣获集体省级一等奖。教育写作不仅提高了教师写作的欲望, 也使教师的专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五、组织教学比武, “赛”出教师的成长

仅有理论没有实践, 是空洞的理论;仅有实践而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费时的、低效的实践。理论学习让我校教师掌握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比试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的战斗力, 让教师在活动中认识自己、磨练自己、提高自己。在教学比武中, 我校要求全校教师都参与、人人上好课、个个有收获。首先, 在各个教研组之间开展组内教学竞赛;其次, 在校内开展大型教学比武活动;最后, 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县级、省级、国家级教学竞赛活动。如地理组的符晶老师参加湖南省说课比赛所执教的《地球的运动》荣获省一等奖;生物组的王伏英老师在“湖南省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教学”竞赛中, 所执教的《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荣获省一等奖;历史组的卢红燕老师参加湖南省说课竞赛所执教的《统一祖国大业》荣获省二等奖。通过教学比武, 老师们真正更新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手段,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基本功操练助力教师成长力发展 篇10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站稳课堂奠定基础

1.即兴演讲。

说起演讲,起初我是信心十足,因为从学生到教师,无论在哪段人生经历中,我都参加过大大小小的各种演讲比赛,从稿件撰写到倾情演绎,可谓驾轻就熟。然而,当演讲加上了“即兴” 二字,自信的我也难免头疼。还记得第一次模拟比赛时,我和同事们隔桌而坐,当随机抽取的题目打开,我不禁心跳加速,还没形成思路,三分钟准备时间已经结束,开口演讲时更是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由于题目是随机抽取,就要求演讲者有快速切中题意、构建清晰思路的能力,真要感谢一次次失败的实战演练,经验就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起来了。演讲过程中,还需要摆事实、讲道理,使演讲充实而具有说服力,于是我开始学会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教育教学案例、名言,它们在我后来的比赛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文言句读翻译、古诗鉴赏。

从参赛者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在教师基本功大赛的理论考试内容方面,语文学科的文言句读翻译和古诗鉴赏,是最能考查并体现一名语文教师的内在学科涵养的。因为语文的本质就是语言文字,熟练地进行文言句读翻译,深入地进行古诗鉴赏,是一名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

文言句读翻译一方面靠教师自身多年来在学习、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语感和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多读多练无疑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 为了进一步增强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我将 《史记》《唐宋八大家散文》等文言著作当成了“心灵鸡汤”,反复阅读原文、揣摩文意,再对照译文纠错。同时下载制作了无句读文本,用铅笔标注标点符号,再批改、订正,仿佛一个求知若渴的孩子面对他的考前复习和错题订正一般认真。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赛场上做到了驾轻就熟,成功闯关。

古诗鉴赏的要求则更高一等。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古诗鉴赏, 并不仅仅要体现读者对诗歌个性化的解读,更重要的大前提是正确解读。这就要求读者对诗歌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乃至诗歌中涉及的典故、意象有基本的认识,是相当考验语文教师的古代文学功底的。此时,书本、阅读再一次成为最好的老师。我将古代文学史中的唐诗部分,按年份、诗歌流派进行梳理,研读代表诗人的生平、思想,品读他们的代表诗作。厚厚的一本笔记,是时间的投入,更是水平的提高。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基本功大赛的准备, 虽脱不了临时抱佛脚的嫌疑,但也切切实实让我静下心来读了许多书。

3.教学设计、课件制作。

课堂教学无疑是一名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但凡有过教学经历的教师,似乎都能手捧教材,面向学生,侃侃而谈。然而,当对这项能力的要求上升到比赛级别时,许多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被随意处理的问题,就不得不引起重视了。比如说,教学内容的取舍。一节课四十五分钟,一篇课文上千字,哪些内容是必须讲甚至要重点讲的呢?哪些内容是简单讲甚至可以不讲的呢?这既要求教师对文本有准确而深入的解读,更要求教师对学生有全面而真切的认识。

课件制作,往往是语文教师的软肋,因为语言文字的学习是需要屏气凝神深入其中的,过于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辅助手段,会削弱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关注度,某种程度上反而造成了对语文课堂的干扰。其实,只要摆正课件在语文课堂上的位置,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容易得多了。因此,课件制作从内容上看,以补充资料和拓展思维为主;从形式上看,以朴素大方为宜。这既降低了课件制作的难度,也避免了喧宾夺主的情况的发生。

可以说,教师基本功大赛唤醒了我们由于工作惯性而逐渐麻木的意识,更给了我们重新审视教材和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思想的机会。

二、强化教师心理素质,为二次发展提供养分

1.激发进取意识。

许多经历过几轮循环教学的教师,甚至是青年教师,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职业倦怠的泥淖。教师基本功大赛这一形式,仿佛是在平静的池塘中投下了一颗石子,必然会激荡起层层涟漪,哪怕是被动参赛的教师,在经历的过程中, 都会被感染、被带动。一节课的变化和进步,也许会催生一种教学风格的成长和成熟;个人迈出的一小步,慢慢会促成这个群体前进的一大步。

2.培养毅力和恒心。

无论是学校层面的教师基本功操练,还是市级和省级的教师基本功大赛,对于参赛者而言,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的。在本身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之余,还要逐项训练、演练,时间从哪里来?精力从哪里来?可是,凡经历过的人也都知道,挤一挤,时间还是有的;忍不住的时候再坚持一下,自己还是抗得住的。走过去,再回首, 痛苦中一定会滋生出收获的甘甜。经过这样的操练和比赛培养出的毅力和恒心,足以让我们直面未来人生道路上无数的考验和挑战。

3.形成平和的心态。

只要是比赛,总会有输赢,哪怕是校内的操练,表现不尽如人意时的挫败感也会强烈到令人自我怀疑。但以我的切身体会来看,一次次失败之后的再次站起,只会令心灵更强大。只要本着永不放弃的信念,我们就可以坦然面对失败, 因为它为成功又提供了一次经验。因为平和,我们无畏于失败;因为平和,我们会更加努力地争取成功。

经济高增持续给力成长投资竞风流 篇11

对于股票投资人而言,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曾经拥有过一些伟大的的成长股,不去谈美国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成长股沃尔玛、可口可乐、微软、谷歌等,就是历史并不长的中国股市,在短短的20年左右历史上也诞生了众多伟大的成长股。泸州老窖从2005年的低点到2010年的高点就涨了197倍,贵州茅台到2007年的高点涨幅超过230倍,当然记忆中的涨幅冠军还是万科A,涨幅更大。大批的股票在中国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成为伟大的成长股,成就了无数的投资神话,成长股投资也就成为了证券市场上最热门的话题。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很多行业都出现了超常规的发展。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将继续改变科技、社会、人口、贸易、政策等外部环境,催生一些顺应发展趋势、超越经济整体增速的快速成长行业。在企业家精神和完善激励机制的基础上,总有一批因率先使用新科技、发明新产品、满足新需求、发现新商业模式,而超越同行的领先成长公司能够脱颖而出。而且快速成长行业将摆脱传统行业的低层次红海竞争,在蓝海领域获得超快收入增长和丰厚利润回报。我们可以预期,通过在全市场范围中精选快速成长行业中成长战略清晰可行、核心竞争力突出、激励机制完善、公司治理合格的领先成长企业,应该可以获取丰厚的投资收益。

具体来看,目前是处在经济周期的上行阶段,与资本开支相关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行业等一般会获取较快增速。能源资源紧缺,不但催生了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也提高了采掘装备、技术服务的成长速度。“十二五规划”对未来5年中国的产业结构做了大规模调整,内需消费、自主创新等领域将是领先成长行业的集中地。政府“节能减排”国策将迅猛放大相关行业的成长空间。人口老龄化将提升对医药产业的需求。城镇化趋势将加速消费升级。互联网正在改写文化、商业、金融、信息等产业的竞争格局。整体来看,中国经济有非常高速的增长,中间有非常好的行业和企业涌现,资本市场将会体现出结构性繁荣的特点,对于新兴的成长型企业而言,其发展的环境也许是前所未有的好。

专业成长力 篇12

1. 密切关注幼儿的情绪动态, 创设家庭般温馨的环境

幼儿年龄较小, 大多是三到六岁的孩子, 这一时期的幼儿离开了家庭, 离开了父母的呵护, 独自在幼儿园学习与生活, 难免会感到孤独、害羞甚至害怕。作为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幼儿教师, 应当在一日活动中密切关注幼儿, 尤其是关注他们的思想与情感动态, 努力为他们创设家庭般温馨的环境, 稳定幼儿的情绪。在教室的环境布置上, 教师要善于做有心人, 多用暖色调, 让幼儿产生温暖的心理与情感反映, 缓解幼儿在陌生环境中的孤独感和畏惧感。教师还应当引导幼儿主动与他人交流, 让大家像兄弟姐妹一样玩耍、嬉戏, 驱走孩子的陌生感。对于其中情绪不够稳定的幼儿, 教师还要耐心地引导和鼓励孩子, 让他们积极融入到这一集体之中, 同时也引导活泼的孩子主动和他交朋友, 让他感受到班级环境对他的接纳。我们幼儿教师一定要细心观察, 并全面分析每一位幼儿的状态, 在心中为他们画一张全面的像, 设计出一套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积极创造和谐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让幼儿感受到幼儿园如同家庭一般温馨, 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与活动之中。

2. 关心帮助爱护幼儿, 提供慈母式的关怀与照顾

幼儿在园期间, 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面临着一些困难, 作为教师, 要把幼儿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 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爱护他们, 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对于情绪波动的幼儿, 教师可以将他们拉到身边, 抱在怀中, 慢声细语地给他们唱儿歌、讲故事, 尤其是对于新入园的幼儿而言, 这些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挑食厌食不肯吃饭的幼儿, 教师可以树立小伙伴中的榜样, 引导他们向不挑食的孩子看齐, 鼓励他们做得更好;对于尿湿了裤子的孩子, 教师可以事先安排家长为幼儿多备一套衣服在幼儿园, 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及时帮幼儿清洗, 换上干净的衣服, 鼓励他们继续参加学习与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 让每一位幼儿在幼儿园里都能开心快乐地生活成长, 让教师的爱心为他们提供无微不至的庇护。

3. 耐心细致地组织教学,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学要求,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自己动手,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 积极开动脑筋, 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在搭积木游戏、泥塑手工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能拘泥于固有思维, 要鼓励孩子们放心大胆地创作, 保护他们天真无邪的心理。许多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积极性高涨, 各种奇思妙想也频频呈现出来, 如泥塑教学中, 有的孩子捏出了飞船, 有的孩子捏出了飞机, 还有一位幼儿捏的飞机既像船也有点像飞机, 经过教师的鼓励, 幼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所捏出的飞机既能够在天上开, 也能够在水里游, 这样的奇思妙想充满了童趣, 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加以保护。另一方面, 教师要鼓励幼儿互相配合协作, 共同完成任务。如搭积木游戏中, 一个孩子的手中积木不足以完成他所期待的建筑造型, 对此, 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小伙伴之间相互帮助, 共同完成这一设计, 不仅增加了可用积木的数量, 并且两个人或者几个人集中在一起的智慧, 成为了这一活动任务完成的促进力。同时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始终坚持激励性原则, 对幼儿充满爱心, 以激励性评价鼓励他们拓展思维、积极动手、认真思考,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4. 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幼儿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是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可以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 关注一日活动中的细节, 从生活中的点滴美德着手, 引导他们做正确的事, 讲礼貌的话。如接受别人帮助要说“谢谢”, 需要别人提供帮助时要说“请”, 在生活中要尊敬父母长辈, 团结小伙伴等。及时选取一些幼儿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抓拍幼儿一些好的表现作为素材, 进行随机教育。观看图片和录像, 和幼儿开展讨论:这个小朋友对在哪里?这个小朋友错在哪里?你们如何去做?这种启发式活动能够提高幼儿对美丑、正确与否等方面的辨析能力, 并对照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知而后行, 做一个文明礼貌的孩子。在这些活动中, 教师要始终充满爱心, 对幼儿语气温和、态度和蔼, 帮助幼儿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足, 并鼓励他们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上一篇:经济增长外贸发展战略下一篇:《奥德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