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协同效应

2024-05-11

财务协同效应(精选12篇)

财务协同效应 篇1

引 言

协同商务是一种企业内部、企业与其业务伙伴之间或贸易区的参与者之间协同交互的基于Internet技术的新型商务模式。协同商务的概念自1999年由世界著名的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1]提出来后, 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协同商务的理念就是将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起来, 通过整个商务链的信息共享, 增强伙伴企业之间在产品设计、制造资源、销售、市场、客户等方面的全方位协作能力, 提高企业各种业务活动的效率和实现企业网络的正反馈而获得协同效应, 从而创建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2]。协同商务已成为信息技术的主流应用, 然而由于商务链的复杂性与动态性, 许多企业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易协作, 而没有真正实现内部与外部的协同合作, 没有产生领先的竞争优势和协同效应。因此, 对协同商务链中的协同效应作出科学的评价, 对于充分发掘其协同效应, 有效地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共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协同效应的研究还不多, 各种协同效应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研究的难度。相对而言, 财务效应具有较好的度量性与可操作性, 本文将主要对财务协同效应进行分析, 并探讨相应的衡量指标与评价方法。

1 协同商务的财务协同效应

1.1 协同效应的含义

协同商务的本质是协同。协同扩大了资源的使用范围, 资源不仅仅是企业所拥有的有形与无形资源, 也包括企业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因此, 可以对协同效应理解为:协同效应是指商务链在基于Internet技术的商务平台上, 各企业整体性协调后, 由链内各部分的功能耦合而成的商务链整体性功能, 这种整体功能就称为协同效应。它远远超出企业内部各组成要素的功能之和, 简单地表示为“1+1>2”, 即商务链的整体价值大于各企业节点的价值之和。广义的协同效应包括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3]。协同效应是商务链固有的优势, 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而且, 商务链可以说是取得协同效应的最佳载体。

1.2 财务协同效应的表现

协同效应包括了信息协同、财务协同、生产协同、销售协同以及技术的协同等类型[3], 在协同商务链里, 财务协同主要体现在企业经济效率与效益的提高、财务能力的增强等。即通过不同业务之间的协调管理, 企业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发挥已有的资源优势, 并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财务协同效应的表现如下:

1.2.1 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多个业务协同运作的总成本小于单个业务各自分别进行的成本总和。对于企业内部表现为交易成本包括搜索成本 (企业寻找交易伙伴的开销) 、合约成本 (中介机构费用、谈判与签定合同相关的开销) 、协作成本;企业外部表现为经过协同后成为动态联盟, 减少了交易环节, 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 节约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品销售等费用。

1.2.2 提高自由现金流量的利用率

自由现金流量是指营业现金流量扣除所有内部可行投资机会仍有剩余的现金量 (即净现值>0) 。协同商务平台在企业之间搭起一条通道, 为多余现金流量的低增长企业与缺乏现金流量的高增长企业提供合作机会, 来实现企业内部与外部资源的协同即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

1.2.3 利润最大化

协同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商务链上产品的开发周期缩短、各企业资源利用率增强, 所达到的财务效果即利润增长的提高。利润的增长是企业进行其他投资项目的保证, 也是流动资金可以顺畅周转的重要影响因素。

1.2.4 风险能力的提高

通过与不同企业进行合作协同, 使个体的资产和经营分散化, 以此降低单一经营所面临的风险, 增加企业资本的安全性, 保证了收益的稳定性。商务平台上运营速度的提高降低了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 使企业可以快速积聚资本对市场需求作出反应。

1.2.5 管理水平和业绩的提高

管理水平的提高、营销能力如市场份额的扩大、产品结构的优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整条商务链利润率提高的重要表现, 也是实现资源共享后竞争力、创新力提升的表现。此外, 品牌效应、商誉、员工的结构变化等无形资产的重组和利用将弥补过去只强调短期的财务成果评价, 而忽视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做法。

2 财务协同效应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能够有利于客观、科学地评价协同商务链的财务协同效应, 有利于企业发现自身的不足, 为提高商务链的协同效应提出整改方案。对商务链进行财务协同效应评价, 可涉及的指标繁多。除了传统的财务指标, 还应从商务链的特点及其对企业的潜在影响等非财务方面进行考虑。

2.1 财务协同效应指标因素

2.1.1 财务指标因素

(1) 盈利指标。

反映企业的盈利指标主要有:净利润增长额、销售利润率、投资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比率、IT投资报酬率等。销售利润率是评价的首要指标。销售利润率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 实现协同商务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利润率, 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投资报酬率是某投资项目所获得的报酬与企业的投资额的比值, 反映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净利润增长额与成本费用利润比率都是从成本与费用的变动来衡量企业盈利的能力。在协同商务中, IT投资报酬率是实施协同商务后的重要体现, 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效益将是极大的投资报酬额。

(2) 经营指标。

主要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现金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年收益成长额等。总资产报酬率是企业实现多元化组合, 合理利用内部资产的表现。协同商务平台为不同企业实现资源互补提供沟通作用, 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现金周转率指的是销售收入与现金平均余额的比值。企业的持续发展有赖于资产和资金的周转能力, 商务链上资金的流动不再是有形的, 是通过无形的资金流在不同的协同企业中流动。存货周转率衡量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回收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协同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互相了解合作伙伴的产品销售渠道、方式及主要顾客等情况, 真正做到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进而加快存货的周转, 实现网络供应链上增值。

(3) 成本指标。

主要指标包括:产品成本变化率、销售成本变动率、运输成本变动率、信息成本等。商务链的绩效是经过资源共享后, 由企业成本的变化来体现的。其中产品成本变化率、销售成本变动率、运输成本变动率都是未实施协同商务前的成本与实施后的成本比值。信息成本的核算可以看作是企业根据需要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它所涉及到人力资源的投入、物质的投入等也归入信息成品的核算中。

(4) 成长性指标[4]。

这方面的指标主要有销售收入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业务利率增长率。销售收入的成长性是决定企业整体成长性的最主要因素;营业利润是正常经营活动的总利润, 由于已经扣除了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可以反映经营效率。

2.1.2 非财务指标因素

(1) 信息化能力指标。

包括信息利用率、信息变动率等。信息利用率、信息变动率都体现了在改变信息化投入、管理和控制措施的条件下, 实施协同商务对企业整体效益的正向促进能力。

(2) 创新能力指标。

指的是新产品贡献率、研发项目成功率、研发新产品时间变化率、技术创新能力等。新产品贡献率指的是新产品收入总额占总收入的比率;研发项目成功率体现的是实现知识共享后, 利用网络平台来加快项目的研发速度。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投入技术创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或是企业从整体上、战略上安排技术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长期与战略性目标实现的关键而又非财务性因素, 其评价是衡量商务链财务表现的重要指标。

(3) 企业市场指标。

指市场占有率、市场地位、品牌效应、网络分销渠道利用率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市场地位与销售利润率具有正相关关系, 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带来销售量的增加, 必然更多地分摊固定成本, 达到了降低成本的财务效果。企业的品牌效应对于企业来说是难以描述的。对于协同商务的企业来说, 通过网络商务平台使企业为更多的客户所了解, 其为客户所提供的服务将是提升品牌效应的重要渠道。网络分销渠道利用率指的是利用Internet技术, 在网络平台上通过与分销商、代理商等结合成合作伙伴关系缩短产品到客户之间的距离, 来改善分销渠道管理的效率。

(4) 管理能力。

包含有管理科学性、流程优化、资源利用情况、风险承担能力等。管理能力的提高实质是通过对资源合理利用、业务流程重组、组织结构的优化等因素更有效达到目标的过程, 进一步实现价值链上的增值。

(5) 发展能力。

包含有知识更新率、创新机制、合作水平提高、竞争能力等。知识的更新率指的是经过协同后的企业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研发能力, 引起其知识水平变化的速率。基于协同商务环境下的知识交流、知识共享必然导致创新机制的完善, 知识管理为创新机制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平台。竞争力的强弱是企业能否生存的重要因素, 决定了企业是否具有长期获利的竞争优势。

(6) 应变能力。

指变革能力、市场柔性、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等。变革能力指的是企业管理手段、组织结构是否能根据需要而作出变化的能力。柔性能力指企业根据环境的变化能快速做出反应, 其可以包括生产设备的应变能力、企业组织结构的应变能力等。协同商务平台上的企业通过信息流的共享, 可以快速根据需求变化而做出决策, 节约了时间资金成本。

(7) 社会效益。

包括信息平台利用率、社会贡献率、环境效益等。社会效益体现的是在协同商务网络平台上产生的财务协同效应对社会的影响程度。信息平台利用率是通过信息门户企业内部信息、产品开发信息、市场信息的获得程度。社会贡献率是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 它反映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 可以用来衡量整条商务链对社会作出的绩效。

2.2 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财务协同效应的评价是一个多目标的决策问题。指标体系既存在定量指标, 也存在定性指标, 因此本文采用综合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法, 尽量消除主观因素所带来的影响, 使评价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和实用性。具体步骤如下:

2.2.1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因素集

因素集u为多层指标的集合, 第一级指标集u= (u1, u2, …, un) , n为第一级指标的个数, 且必须满足:u=u1∩u2∩…∩un, 同时, 对于任意的i≠j, i, j=1, 2, …, n均有ui∩uj=Φ。第二级指标集对第一级指标集分别有ui= (ui1, ui2, ui3, …, umi) , i=1, 2, …, n, mi是可变的数, 其值依赖于其下级指标的个数, 如有更多级的指标依此定义。

2.2.2 给定各级指标层权重

由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可采用层次分析法或由专家确定各指标层的权重。本文将采用层次分析来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由判断矩阵得最大特征值λmax和特征向量V=[v1, v2, …, vn]T, 并作归一化处理, 得到v′=[v′1, v′2, …, v′n]T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 (权重) 。

2.2.3 确定隶属关系, 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该步骤即建立指标到评价集V的模糊映射。评价集是对各评价指标所给出的评价集合, 设分为l个等级, 则评价等级论域为v={v1, v2, …, vl}。一级指标有n个, 可以确定n个评价矩阵Ri, 第i个指标的单因素评价矩阵为

Ri= (ri11ri12ri1lri21ri22ri2lrimi1rimi2rimil) i=12n;mi是指标ui的下级指标数。

rijk表示最后一级指标对评价集{vk}的隶属度, 对于隶属度的确定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种情况。

(1) 定量指标的隶属度[5]

成本型评价因素计算公式如下:

r={1 (sup (f) -f (x) ) / (sup (f) -inf (f) ) 0f (x) inf (f) inf (f) f (x) sup (f) f (x) sup (f)

效益型评价因素计算公式如下:

r={1 (sup (f) -f (x) ) / (sup (f) -inf (f) ) 0f (x) sup (f) inf (f) f (x) sup (f) f (x) inf (f)

区间型评价因素计算公式如下:

r={1 (f (x) -b) /max{a-inf (f) sup (f) -b} (a-f (x) ) /max{a-inf (f) sup (f) -b}af (x) bf (x) af (x) a

上述3个式子中:f (x) 为特征值, sup (f) , inf (f) 分别为对应于同一个指标的所有特征值的上下界, 即是同一指标特征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a, b]为区间型指标的适度区间。

(2) 定性指标的隶属度

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非财务因素主要是定性指标, 可以采取定量化方法。对于某一定性评价指标u, 由n个专家在评价集V上打分, 设mi为对评价指标u做出Vi评价的专家人数, 可得隶属于V的隶属度r:

r={m1/n, m2/n, m3, n, …, ml/n}

2.2.4 根据权重和评价矩阵逐级计算, 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

Si=wi·Ri= (Si1, Si2, …, Sil) R= (S1, S2, …, Sn) T

S=W·R= (s1, s2, …, sl)

2.2.5 最后, 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给出评价等级的判断。

3 案例分析

建筑行业是一个由建筑公司、材料供应商、劳务分包队、合约方、设计院、银行、政府部门等众多合作单位组成的复杂联合体, 协同的内容包括了[6]业务流程、项目施工、物资采购、劳务、市场预测、市场经营的协同等。因此, 建筑业的财务协同效应可从流程整合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工程管理的完善、物资采购协同的低成本效应、项目协同后资金周转速度的加快等因素来考虑。本文收集了某建筑行业的相关资料作为案例背景, 运用模糊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

3.1 建立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注:括号内为各指标的权重)

3.2 建立评价集

评价集为v= (v1, v2, v3, v4) = (好, 较好, 中, 差) 。

3.3 根据AHP方法确定权重

例如, 一级财务指标的判断矩阵为,

(12431/21751/41/711/21/31/521)

求出特征向量并归一化后, 得到WA1= (0.423, 0.391, 0.070, 0.116) , 即为一级财务指标相对于财务指标因素的权重。同理可以得出其他所有因素的权重, 如表1所示。

3.4 隶属函数 (隶属度) 的确定

3.4.1 定量指标的隶属度

定量指标为财务因素指标项的各子指标, 根据隶属函数得出隶属值。

R1= (01001000100001000010) R2= (01001000100001000100)

R3= (010001001000) R4= (010001000100)

3.4.2 定性指标的隶属度

3.5 综合评价

根据表3的层次结构, 由B层开始分配权重并进行该层的综合评价, 直至计算到第A层。以RB1=WI1·R1为例, 得出

RB1-4= (0.4930.450.0570.0000.1050.8950.0000.0000.5480.4520.0000.0000.5590.4410.0000.000)

同理,

RB5-11= (0.16670.30000.43330.10000.12500.10000.52500.25000.25900.21410.47930.04760.24100.20650.42980.12170.28000.22000.38000.12000.16370.11260.55110.17260.18160.12810.55380.1375)

再计算RA1=WA1·RB1-4, 同理得出RA2

RA1= (0.3528, 0.6231, 0.0241, 0.000) ,

RA2= (0.2253, 0.1944, 0.4636, 0.1163) ,

最后算出S=W·R= (0.3103, 0.4803, 0.17040, 0.0390)

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 0.4803为最大且对应v中的“较好”,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实施协同商务以后该建筑公司的财务协同效应较好, 可以符合经济评级要求。

4 结束语

协同商务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 对于协同商务的协同效应评价还没完全应用到实际中。本文试图从协同商务的内涵和过程对财务协同效应进行分析, 根据影响因素建立指标体系,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定性与定量指标建立隶属度, 利用层次分析法 (AHP) 的多目标决策评价策略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本文在建立指标时对延伸到商务链外部的财务效应考虑较少;在对指标评价时, 确定权重的主观性还比较多;隶属度的确定如隶属函数方法还可以采取对比排序法、采用线性插值法、综合加权法等等来提高准确性。这些都是以后进一步研究工作中考虑的问题。

摘要:随着全球协同商务的快速增长, 协同商务越来越被重视, 并视为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而对其所产生的协同效应进行衡量就成为协同商务成功应用的关键。本文以协同商务理论为基础, 阐述了协同效应的内涵, 并对财务协同效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建立了一套财务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指标进行评价。最后结合建筑行业进行了实例研究。

关键词:协同商务,财务协同效应,AHP,模糊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Conn.Stamford.Gartner Group identifies“C-Com-merce”supply chain movement:An emerging trend in collabo-rative web communities[EB/OL].http:∥citebm.business.uiuc.edu/emba/references/c-commerce.html, 1999-08-16

[2].Derrick Bartel.Collaborative Commerce:A StrategicPerspective[M].Rickhard Ivey School of Bussiness, 1999

[3].姜凌.电子商务战略联盟及其协同效应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6, 32

[4].吴芹.财务协同效应理论与企业并购的财务整合[J].世界经济情况, 2006, 21

[5].刘冬林, 王春香.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J].物流技术, 2006, (4)

[6].卢新元, 张金隆, 赵学峰.基于协同商务的建筑企业信息化集成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6)

财务协同效应 篇2

[中文摘要]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宗旨,企业并购作为一种商品经济活动也不例外,它产生的动力就来源于企业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企业并购具有多方面的效应,它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分散企业经营风险,还能通过并购达到一定的规模,增加企业市场占有率。并购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平衡过程,但初始动机总是与节约财务费用、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联系在一起的,其直接动因就是财务协同效应。

[关键词] 并购;协同效应;分析

【Abstract】The pursuit of profit maximization is the purpose of entrepreneurs engaged in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activitie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s a commodity economic activities is no exception, it comes from the motivation of entrepreneurs pursuit of profit maximization motivation.M & A has many effects, it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disperse the risk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but also achieve a certain scale through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increase the market share of enterprises.M & A is a multi factor comprehensive balance process, but the initial motivation is always associated with saving financial costs and reducing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costs, and the direct cause is financial synergy effect.【Key word】Merger and acquisition;synergy effect;analysis

目录

一、企业并购和财务协同效应相关概念.......................3

二、财务协同效应实现的前提...............................3

三、财务协同效应的表现及意义.............................4

(一)收入和成本协同效应,增强企业盈利能力..........4

(二)实现合理避税效应................................4

(三)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融资能力......................5

四、财务协同效应的实现途径

.............................5

(一)整合财务管理目标................................5

(二)整合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6

(三)整合资金管理控制................................6

(四)整合并购公司权责明晰............................6

五、结论.................................................7 参考文献

...............................................7 据美国调查公司汤森路透统计,2016年1-6月发布的我国企业对海外企业的并购总额达到上一年同期2.1倍的1225亿7240万美元。占全球海外并购总额的20.7%,从不同国家和地区来看,超过德国(18%)和美国(12%)位居首位。2016年全年可能超过2千亿美元。研究并购的特征与发展趋势使我们能够把握并购的脉搏,进一步加深对并购的理解。企业兼并的快速发展加大了人们对其研究分析的难度,到目前为止,关于其产生原因、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认识仍未能形成定论。

一、企业并购和财务协同效应相关概念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和收购的总称,是企业为获得目标企业的经营决策控制权(部分或全部),而运用自身可控制的资产,如现金、证券及实物资产等去购买目标企业的控制权(股权或实物资产),并使目标企业法人地位消失或引起法人实体改变的经济行为。

财务协同效应是指企业通过并购活动,实现内部财务资源的整体协调,促使联合企业财务能力增强,从而带来企业价值的增加。财务协同效应不仅包括由于税法、证券交易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带来的直接收益,还包括由于资金集中使用和资金结算等金融活动的内部化、对外投资的内部化等活动带来的财务运作能力和效果的提高。财务协同效应最终将和经营协同效应和管理协同效应一起协调配合,促进企业集团运作效率提高,从而使整体价值得到增加。

二、财务协同效应实现的前提

并非所有的兼并都能产生财务协同效应,因为财务协同效应的产生需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

首先,在兼并过程中必须有一方(往往是收购企业)资金充裕,由于缺乏可行的投资机会,其资金呈现出相对过剩的状态,通常收购企业所在行业的需求增长速度低于整个经济平均的行业增长速度,内部现金流量可能超过其所在行业中目前存在的投资需要。因此,收购企业可能会向被兼并企业提供成本较低的内部资金。

其次,被收购方往往缺乏自由现金流量,而其行业的需求部分或会增长,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而且这类企业可能由于发展时间尚短,资本投入和积累都较少,经营风险较大,难以直接从外界得到大量的资金或资金成本过高,使企业发展受到资金的限制。所以他们也希望通过兼并获得低成本的内部资金。

最后,收购企业与被收购企业的资金分布必须是非相关的。只有当一方具有 3 较多的自由资金,而另一方同时缺乏资金时,才能发挥出最大的财务协同效应,否则效果会受到限制。例如,收购方的年平均自由现金流量过剩,但是在其经营高峰期的一个月中,自由现金流量恰好为零,而这一时期也恰好是被兼并方的经营高峰期,也非常需要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将难以通过内部资金流动的形式发挥财务协同效应。因而企业应通过资金预算等方式合理配置自由现金流量的时间分布,保证财务协同效应的最大发挥。

三、财务协同效应的表现及意义

(一)收入和成本协同效应,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1.营业收入的增加。并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整合后的企业可能会有更多的总营业收入。营业收入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市场营销、战略优势和对市场控制力的增强等。首先,在市场营销上,并购后会改善以前效果欠佳的广告、薄弱的分销网络和不平衡的产品系列等情况;其次,某些并购能获得技术和行业的战略优势,使企业在动荡的环境下,增加未来经营柔性;最后,企业并购另一企业而增大其市场力量,致使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增强。

2.产品成本的降低。业兼并整合后,经营效率可能比独立经营时更高。通过收购兼并而获得的经营高效率可在以下三方面体现出来:首先是生产、管理规模经济的实现。兼并前两个独立的企业可能至少其中一家没有达到最优生产规模和管理能力过剩,因此,通过兼并整合,实现生产的规模经济,充分发挥中高层管理潜能,可大大降低产品成本。其次是兼并整合后,相关经营活动的协调更容易且能够实现技术的转移,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和技术开发成本。最后是其他已有资源的统筹利用。比如不同生产或销售期的产品在仓储时间上对库房的充分利用,从而降低单位存贮成本。

(二)实现合理避税效应

并购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在投放到被并购企业中时可以根据税法的某些规定合理避税。税法一般包括亏损递延条款,即企业当年的亏损可向后递延以抵消以后盈余。同时一些国家税法对不同的资产适用不同的税率,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资本收益的税率也各不相同。企业可利用这些规定,通过并购行为及相应的财务处理合理避税。

比如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纳税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结转,用以后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同时相关法规又规定:“被合并企业合并前的全部企业所得税纳税事项由合并企业承担,4 以前的亏损,如果未超过法定弥补期限,可以由合并企业继续按规定用以后实现的与被合并企业资产相关的所得弥补”。因此,如果被并购企业存在未抵补亏损,而收购企业每年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利润,收购企业可以低价获取亏损公司的控制权,利用其亏损抵减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从而获取一定的税收来利益。

(三)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融资能力

一方面,并购可以为优化资金需求时间分布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就企业内部资金而言,由于混合兼并使企业涵盖了多种不同行业,而不同行业的投资回报速度、时间存在差别,从而使内部资金收回的时间分布相对平均,即当一个行业投资收到报酬时,可以用于其他行业的投资项目,待到该行业需要再投资时,又可以使用其他行业的投资回报。通过财务预算在企业中始终保持着一定数量的可调动的自由现金流量,从而达到优化内部资金时间分布的目的。

另一方面,并购可以使企业内部资金流向更有效益的投资机会。混合兼并使得企业经营所涉及的行业不断增加,经营多样化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投资选择方案。企业从中选取最为有利的项目。同时兼并后的企业相当于拥有一个小型资本市场,把原本属于外部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职能内部化了,使企业内部资金流向更有效益的投资机会,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提高企业投资报酬率并明显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并购活动能够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如果被并购方负债率较低,并购以后会降低并购方的整体负债率水平,从而提高融资能力。企业并购后,规模和实力增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进一步提升,更有利于获取低成本资金。

四、财务协同效应的实现途径

财务整合是企业扩张的需要,是发挥企业并购所具有的“财务协同效应”的保证,是并购方对被并购方实施有效控制的根本途径,更是实现并购战略的重要保障。财务整合应在公司发展战略和财务战略的指导下,将财务管理活动与其它管理活动进行合理的整合,追求公司人、财、物的配置结构最优化,全面提高公司的资源运行效率,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主要措施包括:

(一)整合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战略目标是企业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充分考虑企业长期发展中环境因素变化对理财活动影响的基础上,所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财务目标。在微观经济分析中,一般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厂商的目标函数.并以此展开厂商行为的分析。但在财务理论中,利润最大化目标受到了普遍批评。股东财富最大化与企业 5 价值最大化是目前较常用的财务管理目标。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只强调了股东的利益,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企业只有通过为利益相关者服务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而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既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注意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也兼顾了各个方面的利益: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不仅是与债权人的利益相一致的,而且兼顾了经营者和其他员工的利益;同时还有利于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

(二)整合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整合是保证并购公司有效运行的关键。组织结构的设置要与企业经营过程的复杂程度、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业务量的大小相一致。如果企业经营过程复杂,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业务量大,财务组织机构就应相应大些,内部分工也应细些,并可考虑将财务管理和会计机构按其职能的不同划分开来,反之亦然。财务组织机构部门的责权分工必须明确,并能相互制约。财务组织机构的设置应该满足精简、高效的要求,防止岗位重叠,人浮于事,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和低效率的工作环境。

并购双方在实现财务机构、财务人员的整合后,接下来的重点便是财务管理制度的整合,只有人员、机构、制度三方面的整合工作都做好了,才能为并购公司对被并购公司实施有效的财务控制奠定基础。财务制度的整合归根结底是企业所实行的一系列的财务政策的选择。财务制度体系整合包括投资制度、融资制度、固定资产管理、流动资金管理、利润管理、工资制度管理、财务风险管理等整合,对于外向型并购公司,还包括国际财务管理的整合。

(三)整合资金管理控制

由于并购企业在并购完成后通常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因此并购后的资金管理非常重要,财务整合的主要任务其实就是要满足并购后经营调整和组织调整对资金的需求。即提供充足的资金以支持经营、组织的调整,拓宽融资渠道,获得多方面的资金支援。为此,并购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对目标企业的资金控制,实行一体化的资金运作。在资金使用上实行预算管理制度,严格审批手续,实现对目标企业资金统一调控的目的。

(四)整合并购公司权责明晰

并购公司为了有效地运营及有效控制,通常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分级管理的具体形式,则因并购公司的组织结构的不同而各有所异。但无论怎样,实行责任会计制度的企业,必须使每个责任单位对它们所进行的经济活动要有十 6 分明确的权责范围,做到权小责小,权大责大,权责紧密结合。并购公司只有构建起这种梯度明确的权责机制。才能有效实现战略与战术、投资发展与生产经营,资本经营与资产经营、收益与支出的有效整合,保证公司持续、稳定经营和高速发展。

成功的财务整合是并购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风险因素,而这些因素来自于财务整合过程。财务整合是企业并购后整合的核心内容,对提高企业的整体合力和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企业并购后的财务先行和成功整合,为其他资源整合的成功也能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财务的成功整合也有利于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五、结论

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斯蒂格勒(Stigler)曾经说过:“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是主要靠内部扩张起来的,兼并作为资本集中,是获得超额利润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分析了财务协同效应实现的前提及财务协同效应的表现,总结分析企业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归纳出并购后的财务整合是决定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对企业并购财务整合的探讨,旨在能为企业并购战略制定与执行提供指导,也为对我国企业并购进行相关实证研究作充分的理论准备。

参考文献

[1] 齐艳秋,王春.论并购后整合战略[M].北京: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

[2] 夏新平,宋光耀.企业并购中协同效应的计算[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03 [3] 宋耘.并购绩效的协同效应观[J].广东社会科学,2007,03

“协同创新”思维模式的效应 篇3

莫则尧:战略目标的前提是定位和职责,首先要把自己放到“舞台”中央去定位。对中心而言,这个舞台就是国家的重大应用需求。

当前,我国超级计算机的研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计算机造出来了,许多大中型企业、重要应用部门却用不好。用不好的原因何在?是因为我国自主超算软件的研发还很滞后。而这些软件美国对中国是禁止出口的,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美国人卖给我们的商业软件,功能和性能都比他自己使用的低几个量级。长期使用这些商业软件,国内的科技创新能力就会显著落后。理论、实验和计算是我们做科学研究的三大手段,计算这条腿断了,科技创新怎么实现?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因此,我们就要站在这个舞台中央,要去干这个事情,为国家补这个漏洞。

中心的战略定位就是要去突破超算应用软件自主研制的瓶颈,战略目标就是要推动国家超算服务于重大应用,这就是舞台的中央。中物院主动担负起这个责任,探索出协同创新的思维模式和创新的技术途径。

记者:这么高的目标,中心依靠什么科研体系保证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

莫则尧:当务之急,就是要把各个理事单位分散的力量,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能力,四件事情聚集到中心来。

“人力”好理解,“物力”是理事单位的碎片程序,“财力”是院战略科技经费,剩下的就是“能力”,要将“人力”建设成为具有战斗力的团队,将“物力”集成并发展为可用的软件产品体系。团队采用团队首席专家负责制,首席专家要切实负责;产品体系需要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团队之间的协同创新。要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科研体系,让大家意识到:我去帮别人,别人也帮我,同时又不会丧失自我。

记者:您说的很对,文化以人为本,不能丧失自我。

莫则尧:这个很重要,在一个大集体中把自我丧失掉,是很糟糕的,也就没有创新了。所以,要让员工感觉到只有加入到集体中,他的自我价值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

怎么实现呢?首先要体现在规章制度中。我们产品的研发有一套质量管理体系,记录了每个研发人员的工作内容,每个人都能切实感觉到自己对集体的贡献,也能察觉到集体进步对个人发展的好处。归根到底,规章制度要尊重个人,让他感觉到事业有成。

记者:首席科学家是把握全局的人,您是怎么做到给每个人明确定位的?

莫则尧:在中心,每个人分工相对明确。我要干的事情是,把战略科技任务分解到团队,同时将团队的研发成果凝聚起来,推动团队协同创新并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同理,各个团队首席专家也要做类似的工作,将战略科技任务分解到个人,同时将个人的研发成果凝聚起来,形成软件产品并推广应用。我负责牵头制定规章制度并监督首席专家带好队伍。把这些考虑清楚了,然后固定在规章制度里面,大家都按照流程走,就确保了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的一致性。

说白了,首席科学家就是要把国家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将个人成果凝聚起来,为实现国家目标奠定基础。

记者:中心明确提出“三高一快”、“协同创新”,这是一种创新思维模式?

莫则尧:“三高一快”是工作目标,即中心要做到“高置信、高效能、高可用的数值模拟应用软件的快速研发”,“协同创新”是思维模式或工作模式。现在很多人都很有能力,但思维模式出了问题,例如,喜欢单打独斗,过于看重眼前利益,保守封闭,很少将自己放到全局中去思考,这就没法协同创新了。所谓“协同创新”,就是“一加一大于二”。但要真正做到“一加一大于二”,其实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充分了解各自的长处和短处,用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自己的长处弥补他人的短处。

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是相对的,只有放在一个具体场景里面,才能够看清楚。“协同创新”并不是说你厉害,我也厉害,两个人坐在一起就更厉害。真正的创新团队,并不一定每个成员都很厉害,往往看上去个体都不强,但合在一起就非常强,当人们发现这支队伍攻无不克、坚不可摧的时候,也就表明他们的协同创新做得很好。

记者:您提出这个“场景”的定义非常有意思。

莫则尧:谈协同创新需要结合具体场景。有时候做一些基础研究不太需要协同创新,一个人干或者说找一些“武林高手”干就成了,中科院和很多高校的基础研究就是这样,但中物院不一样,院战略科技研究需要协同创新。我们的个人也许不强大,但团队可以做得很强大。

记者:您说,我们要科技创新,就得有全局性眼光。

莫则尧:是,全局性眼光。不能只关注技术的那一部分,而技术之外的眼光、胸怀、责任、担当等,非常重要。一个单位、一个团队发展的前景,与有无那样的眼光、胸怀、担当息息相关。当前,软件中心就力争营造这么一个环境,新人一进来,就要“洗脑”,要让他习惯于协同创新。态度端正了,事情就好办了。对于中心的文化建设,恐怕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即协同创新的思维模式。

不能只关注技术的那一部分,而技术之外的眼光、胸怀、责任、担当等,非常重要。一个单位、一个团队发展的前景,与有无那样的眼光、胸怀、担当息息相关。最重要的,是要有协同创新的思维模式。

记者:您是怎么为中心员工“洗脑”的呢?中心让人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这里的年轻人普遍体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活力,这种活力往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身上体现得很明显,您是怎么保持他们这种活力的?

莫则尧:要跟他们谈话,说清楚做这个事情对全局有什么作用,局部有什么作用,做好了对个人有什么好处,对别人有什么好处。其实“洗脑”很简单,站在他的利益角度,去和他一起分析、判断、展望。

记者:对,个人价值和组织价值要实现一致。

莫则尧:是。如果某个人觉得不适应,他可以选择离开,这很正常。在中心,基本上没有约束,都是自愿的。我们讲清楚要做什么事、为什么要做、怎么做。如果认同,大家就一起做事;如果不认同,也不强求,不会在行政上设什么障碍。所以,在中心基本上看不到什么行政的影子,很少下达行政性的命令。

记者:这也是中心的一个特点。

莫则尧:是,这就是你们所说的文化的力量。中心的综合管理处就是做服务的,我们很少有命令口气的文件。很多时候,其实行政是无能为力的,不可能单靠一纸命令就能解决问题。中心推崇“三高一快”和“协同创新”,各个团队自己参与竞争,争取机会,自己思考团队的发展,中心提供并建设这个平台。认同这里的定位、目标、文化、价值观,欢迎到这个平台上来施展才华;如果不认同,就很难站在这个平台上,道理很简单。

每个人都希望有所作为,那么中心需要保证这种“有所为”能够让他自己与周围的人看得见、摸得着。

记者:中心在工作流程上实现了精细化管理,是否是这样的制度使得大家能充分体会到自己的进步?

莫则尧:是的。中心根据软件研发的特点设计了一套规范的工作流程——“五阶段十二节点”管理。每年年初,首席科学家和首席专家一起研讨,自上而下启动并分解研发任务,落实到阶段目标,再自下而上地迭代,达成一致后,将研发任务落实到纸面上。然后在过程管理中,将任务分解到个人,首席专家和首席科学家对每个人进行综合评价,大家可以清晰看见自己的工作记录和综合评价。每个人在科研管理系统可以了解全局和自己的任务,并对自己的任务完全负责,每个人的科研能力和成长过程都是有目共睹的。

其实,我们的管理离精细化要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个人觉得,只要文化氛围能够满足科技发展需求,规章制度越少越好,越不精细越好。数字这东西,冷冰冰的,没有感情。首席科学家要把握的,就是一旦发现问题,就补一条规章制度,不符合现状了,就改一条规章制度,中心的规章制度制定是累积式的,带有一定的前瞻性。

记者:您的工作这么多,但是不管是科研人员,还是行政处工作人员,他们都感觉到您对他们的工作特别了解,经常找他们讨论关键问题。您是怎么实现对全局的了解和把握的,是怎么保证执行力的?

莫则尧:作为首席科学家,脑袋里面要有科技架构。我关注的是架构问题,以及架构中的关键问题。

所谓科技架构,就是科技任务分解,一层一层分解和落实。落实到团队,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最大的瓶颈是什么,最大的关键技术难点是什么,需要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不了解关键技术,就没法把它分解,也没法把成果聚集起来。也就是说,首先要有科技体系架构,然后要搞清楚架构中重要分支的关键点。哪些人能突破这些关键点?这些人的情况怎么样?我会参与进去讨论。

关键点之外的事情,就让团队自己去组织。首席科学家要把握住科研人员工作的输入和输出,至于怎么做,不必管那么细。

如果围绕科技目标,缺少良好的科技架构,各个团队是很难团结一致的,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也很难确立。

记者:截至目前,中心在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莫则尧:首先,在产品体系上做到协同创新。我们已经做成了一个真正可以支撑应用软件快速发展的、非常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间件产品;其次,在研发体系上做到协同创新。当下,中间件团队把大家团结在一起,物理的、化学的、力学的团队,大家都需要中间件,谁也离不开谁。第三,微观和宏观的协同创新。我们有宏观层面的团队,也有微观层面的团队,微观团队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宏观服务,宏观又是微观研究的前沿需求,他们之间可以协同创新。第四,基本实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的相向而行。真正好的制度或者文化,应该感觉不出它有什么强硬的地方,甚至感觉不出来它的存在,但是它又处处发挥作用。

中心就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现在这个样子应该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不管怎样,只要把事情做成了,中物院就认可你。当然,如果做不出来了,只要努力了,也会获得理解和宽容。

财务协同效应 篇4

以上资料显示, 并购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选择。根据并购效率理论, 企业并购的要动力是获得协同效应。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管理协同, 经营协同, 财务协同, 而财务协同效应则是并购效果的集中体现。它主要是指在企业兼并发生后, 通过将收购企业的低资本成本的内部资金, 投资于被收购企业高效益项目上, 从而使兼并后的企业资金使用效益更高[2]。由于财务方面的协同效应对并购有着显著而又微妙的影响, 使之成为企业并购的主要动因之一。因此如何使得并购交易取得实际意义的成功, 了解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财务协同效应的来源

美国学者StephenA.Ross和JeffreyF.Jaffe[3]等提出的单个企业净增现金可由以下因素构成:ΔCF=Δ收入t-Δ成本t-Δ税负t-Δ资本需求t。同样可将并购过程中的财务协同效应来源分成以下四个部分:营业收入的增加;产品成本的降低;税负的减少;资本需求的降低。

(一) 营业收入的增加

收入上升具体体现在营销获利, 战略收益和市场及其垄断权等方面。实际上, 营业收入的增加可以看作是经营协同的一个具体表现。比如A公司在技术方面实力很强, 但在市场营销方面很弱, 两个公司合并则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并购后的企业在获得行业和技术上的领先地位的同时, 还会带来市场份额的增加, 对市场的控制和垄断力度不断加强, 通过行业竞争优势达到垄断性的超额收入。

(二) 产品成本的降低

企业兼并后, 相关的经营活动更容易协调, 更有利于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接轨, 大大提高管理运营的效率, 从而降低管理成本与技术开发成本, 使企业获得更加丰厚的利润, 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再者, 企业并购后能使之前没有达到最佳生产规模或者管理效率低下的企业向另一家企业看齐, 达到最优生产规模, 充分发挥中高层管理潜能, 大大降低产品成本。

(三) 税负的减少

基于税收最小化方面的考虑, 企业并购事件的发生可以通过消除税收方面的损失而促进更有效率行为的实现, 实现企业间的税收协同。例如一个有累积税收损失和税收减免的企业可以通过转移这种税收属性, 使与其联合的有正收益的企业进行合理税款减免, 进而使这种税收属性表现出较高的价值。对于税种较多, 税负较重的企业来说这种影响尤为明显。

(四) 资本需求的降低

企业为了维持其有效的运作, 增加市场份额的占有量, 必须增加对营运资本和固定资产的投资, 而并购活动正好可以有效的减少这类资本。当企业需要进行规模扩张时, 其资本来源可由两个方面解决:内部资本和外部资本。但是前者与后者相比, 由于不必进入市场进行筹资, 从而可以减少一部分筹资费用。另外, 当一家企业存在大量的现金流却没有合适的投资机会, 另一家企业拥有绝佳的投资机会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流的时候, 并购则能为二者带来绝佳的投资机会, 实现双赢。

二、影响财务协同的因素

财务协同效应是上市公司并购追求的主要动机之一, 研究财务协同效应的影响因素已成为关注的重要内容, 本文结合市场的并购特征以及学者的研究, 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 并购企业内部持股人比例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 内部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之间存有利益一致性。当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时, 其对公司的控制能力就越强, 大比例的股权变动对新的大股东而言其对公司的控制能力就越强, 它能减少并购时因股东冲突而引起的损失。很显然, 并购后的持股比例也会对财务协同效应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企业生发并购行为时, 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的控制能力很弱, 对被并购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没有控制权, 那它很难达到管理、经营, 财务上的整合, 更不用说是获得正面的财务协同效应了。因此, 并购后的持股比例越高其对财务协同效应的作用越明显。

(二) 支付方式

不同的并购会有不同的支付方式, 其对财务协同效应的影响也不相同。并购的支付方式主要有两种:现金支付和证券 (股票) 支付。现金并购相对于股票并购来说, 更能迅速的达到并购目的, 可以确保并购企业控制权的稳定性。现金支付方式表明, 并购企业的拥有充足的现金流, 或者表明企业有能力充分利用由于并购所形成的投资机会;券支付则表明并购企业的现金流不甚充足。因此, 理论上来讲, 现金并购所获得的财务协同效应要大于股票并购所获得的财务协同效应。

(三) 并购双方相对规模

任何一个企业的并购活动都会涉及到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 双方企业的规模大小将会对财务协同效应产生影响。Papadakis (2005) [4]发现目标企业的规模越大, 并购企业管理层对潜在的财务协同效应的实现也就越重视, 因此并购所创造的价值也就越高。相对规模越大的企业并购, 所产生的合并潜力越大, 并购就越有可能产生较大的财务协同效应。临界规模理论表明并购双方的相对规模对企业的超额收益有显著影响, 从而说明目标企业与并购企业的资产规模将影响着并购财务协同效应的实现。

(四) 并购企业并购前的经营绩效

一般来说, 企业管理层对于并购风险的态度会受到购买方并购前经营绩效的影响, 经营绩效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并购战略的选择。购买方并购前的经营管理能力会对并购后的风险消化能力产生很大影响, 亏损的企业因其本身现金流较差, 会因为并购的支付压力导致企业入不敷出。这种并购不利于并购双方资源的整合, 进而影响财务协同效应的实现。经营绩效较好的企业因其自身资金实习强, 现金流一般比较充分, 应对并购风险的能力也越强, 并购后能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财务整合, 为其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有利于更好的实现财务协同效应。

(五) 并购溢价

通常企业并购支付的对价时, 不仅要考虑目标企业本身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还要考虑并购后的发展以及经营、管理和财务上的协同, 所以并购企业支付的对价往往会高于其市场价值, 这部分价值就是并购溢价。并购企业之所以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 是因为并购会产生2+2>5的效果, 而过高的溢价又会影响财务协同效应。在现实的并购中, 究竟如何让给出一个合理的并购价格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问题, 它对财务协同效应有着显著的影响。

(六) 国家政策

国家宏观或者微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对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有重大影响, 同时对企业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 国家为扶持某种行业的发展, 鼓励其向大规模发展, 在国家政策的干预和保护下, 此时的并购将有利于实现财务协同效应。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5]就曾说过:国家应该尽快出台有约束力和可操作性的鼓励钢铁并购重组条列, 将会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很好的作用。政府的介入通常是想通过并购形成大集团, 以实现规模效应, 以有利于获得正面的财务协同效应,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政策都会产生正的财务协同效应。

三、结论

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永恒的话题, 它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财务协同效应作为并购的主要推动力也被研究的越来越多。本文从内部持股比例, 支付方式, 并购双方相对规模, 并购企业并购前经营绩效, 并购溢价和国家政策等对财务协同效应的影响, 旨在为今后的企业并购提供一定的指导。但本文研究没有结合具体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其对财务协同效应的影响究竟是正面还是负面还有待研究。

摘要:并购是现在企业扩大规模的最主要的措施之一, 而财务协同效应则成为衡量并购资本运用效率的最好指标。只有获得正面的财务协同效应, 并购才能称之为成功, 那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着并购的财务协同呢?本文结合学者研究和目前企业并购现状, 将重点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协同效应,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http://wenku.baidu.com/view/1e5ee81b650e52ea55189826.html.

[2]王微, 朱明辉, 蒋伟宁.企业并购需发挥财务协同效应[J].财会信报.2011, 7.

[3][美]Stephen A.Ross, Jeffrey F.Jaffe, Randolph W.Weserfield.公司理财[M].吴世农, 沈艺峰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606.

[4]Papadakis Vassilis M., The Role of Broader Context and the Communication Program in Merger and Acquisition Implementation Success[J], Management Decision, 2005, 43 (2) :236-255.

企业并购整合中的协同效应 篇5

(1)资源的替代。资源的替代发生于并购企业间拥有相同或相似的资源,整合后的企业只使用其中的一部分即可完成原有的全部任务,从而实现成本的节约与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多余的资源则可进行重新配置。

(2)资源的互补。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对于另一个企业资源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或是在新企业某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两种资源同时投入其效能才能得以发挥,即一方资源的效率以另一方资源的使用为条件,此时资源的互补就发生了。资源互补常见于纵向整合的情形。

(3)资源的转移与共享机制。这是在整合过

程中对优势资源使用的一种方式,如企业的某一关键技术、某一企业享受的一种优惠政策、企业的资质、管理能力等,都可在企业整合过程中实现转移与共享,产生协同效应。

(4)资源冲突的消除机制。将不同企业的资源整合于一个新的企业,资源之间必然会存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现象,严重的冲突甚至会影响到新企业的有效运作。对有形资源而言,可能是由于某一企业的资源不能适应新企业的发展战略,从而成为闲置资源,对这一资源的使用则会耗费较多的投入。资源的冲突更常见于无形资源的整合过程,企业文化的差异、企业管理与运作模式的不同、人力资源的办事风格以及信息系统的差异等都会带来资源冲突,及早地发现并消除这种冲突是协同效应产生的重要条件。

(5)学习与创新机制。学习与创新机制主要产生于知识资源的协同过程,不同的资源拥有者通过共享、学习、互补、替代等多种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企业的知识系统处于一个有效的协同演化过程,在一定的内外环境下会产生新知识,从而形成资源的创新,这一机制比静态的资源重组协同具有更大的优势,也是结构调整中协同效应最重要的.来源。

并购整合中的协同效应产生过程可用图1进行定性描述。

二、基于价值链优化的协同效应分析

企业的并购整合是并购双方的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其协同效应则应体现于整合后新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因此我们选用价值链分析法作为并购整合协同效应的基本分析工具。波特用价值链理论解释了企业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他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其价值链之间的竞争。“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是由一连串企业内部物质与技术上的具体活动与利润所构成,当你和其他企业竞争时,其实是内部多项活动在进行竞争,而不是某一项活动的竞争”。这意味着企业价值链上活动的效率决定了其整体的竞争优势。在并购整合过程中,如果能够在多条价值链上实现活动的共享或关联,则可大幅度地降低活动的成本,增强价值链的竞争优势,进行价值链上活动的共享与关联分析成为识别协同效应来源的基础。

1、波特对价值链中关联的认识

波特认为,价值链之间的各种关联可以成为协同效应的一个重要来源。他将业务单元之间的关联分为三种类型:有形关联、无形关联和竞争关联。这三种关联对竞争优势的影响都很重要,但并不互相排斥。所谓有形关联指的是由于共同的客户、渠道、技术和其他因素的存在使相关的业务单元之间的价值链的活动有可能共享。如果共享可以降低成本或者使其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化程度增加到足以超过共享成本的程度,那么有形关联就产生了竞争优势。无形关联通过基本技能或技巧在不同业务之间的传播产生竞争优势,尽管有些业务之间没有可共享的活动,但其基本的经营要素则可能相似,这使得产生于某一业务的技能或技巧能应用于相关的业务,从而在相关业务中赢得竞争优势。无形关联常常体现于企业在多个业务单元中采用同一竞争战略,这反映出在执行某一特定战略时的管理技巧。竞争性关联指的是由于多点竞争对手的存在,多元化公司必须将自己在多个行业中的业务连接成一个整体。虽然竞争关联并不依赖于有形或无形关联,但竞争关联常常与有形或无形关联是并存的,这是因为它们能为多角化经营提供基础。竞争关联使得发掘有形与无形关联更为重要,一家企业要么使自己的业务相匹配,实现竞争关联,要么面临竞争劣势。从波特的分析来看,前两种关联是竞争关联的基础,也是协同效应产生的基础。在此,我们分析并购整合中有形资源的协同效应。

2、并购整合中的价值链协同分析

价值链分析认为,一个业务单元可以与同一个企业内的其他业务单元共享任何价值活动,包括基础性和辅助性活动。在并购整合过程中,由于多家企业的整合,多条价值链就同时存在于一个企业之中,这为有形资源的协同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价值链的比较来发现这些共享的机会。图2所描述的就是价值链的横向比较,在并购整合过程中,有形资源的协同主要存在于:共享技术开发、共享采购、共享后勤、共享运营、共享市场营销等各项职能中。通过对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比较则可发现无形资源协同的来源。

价值链的横向比较可以帮我们发现并购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关键增值环节,及其支持这些增值的战略资源,以评价其可能存在的协同机会。综合考虑图1中所描述的五种资源协同机制则可实现并购对协同效应的预期。

对价值链上的比较,张秋生还提出了纵向比较,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实现企业产品价值链环节的重新组合,或是对某一关键环节实现替换,从而提高整条价值链的效率。价值链的纵向比较还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协同效应,有利于企业资源与能力的转移、扩散、吸收与融合,即实现双方价值链系统的相容性,形成消除冲突的机制。本文认为,价值链的纵向比较可以帮助整合企业发现潜在的协同机会,而横向比较是发现协同效应的基础,通过横向比较可识别活动的效率,这是进行价值链优化决策的标准。

3、基于无形资源的协同

在协同机制基础上的价值活动比较分析实现了并购企业间有形资源的优化与协同。从价值链理论来看,作为一个组织用来设计、生产、营销、交付与支持产品和服务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为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应当剔除不产生价值增值的活动,而优化价值增值活动,从提高增值活动的效率着手提高整条价值链的竞争优势,因此,价值链本身就是一个协同的系统。在这个协同系统中,价值链间无形资源的协同具有重要价值。

企业无形资源的协同是指通过价值链间或价值链的活动之间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播产生的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来源于价值链结点或整个价值链之间基本属性的相似性,主要有:相同的基本战略、相似的价值链模式、相近的客户或外部环境关系等。尽管有些价值系统中的有些资源不能共享,但业务单元的基本相似性意味着从一个业务单元中获得的技巧对另一个业务单元是有价值的。基于无形资源协同的战略并购就是从这一目的出发的,如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搞活国有企业所发生的大量并购案例就是基于无形资源的协同的。优势企业拥有良好的发展战略、畅销的产品、优秀的人力资源、成功的管理体系等等,通过将这些无形资源复制、传播到被兼并的企业中,在提升其价值链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

三、协同的成本与效益分析

价值链上的价值创造活动间的各种形式的协同可能给企业带来利益,但同时也要产生成本,所以在并购整合过程中协同效应的产生还有一个基本的前提:由于活动的共享所产生的成本节约或差异化利益应大于为共享所支付的成本。

基于价值链的资源协同要求业务单位以某种方式修正它们原有的行为模式,这必定要发生成本。波特在分析价值活动共享时认为,共享价值活动的成本一般有三种:协调成本、妥协成本、刚性成本。协调成本指的是业务单元为实现共享必须在诸如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重点和解决问题矛盾等方面进行协调的成本,它取决于共享的类型。妥协成本指的是共享一个活动就要求这个活动按照某种一致的方式运作,而这种方式对所涉及的任何一个业务单元而言可能都不是最优的。刚性成本指的是共享可能带来的对竞争变化反应方面存在的潜在困难,以及可能增加的退出壁垒。共享一项活动可获得的竞争优势的大小与共享成本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其中的协调与妥协成本是必定要发生的,因此,确定成本与收益的大小是价值链上活动共享的关键。这些成本是在追求协同效应时产生的,在并购整合中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在整合时也应加以评估。这一工作的困难在于,这些成本并不能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反映出来,有时对这些成本的界定也不是完全清晰的,所以要准确地评估这类成本并不现实。一个有效的策略是,在整合之前有效地识别这些成本的来源,在整合过程中进行系统化的控制。在评估这类成本时还应注意,这类在价值链层面发生的成本,在企业整合的层面也可能会发生。

四、结论

并购协同效应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篇6

[关键词] 并购 协同效应 作用机制

协同效应是两个或多个资源体的资源发生部分或全部融合后产生的效益大于单个资源体的效益之和,即1+1>2。例如,如果两家企业合并后产生的效益大于合并之前各自的效益之和,那么这两家企业在整合过程中就产生了协同效应。当协同效应发生在并购领域时,就称之为并购协同效应。

传统上的并购协同效应包括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狭义的协同效应概念,根据协同效应的定义,协同效应表现为并购后的收益大于并购前双方收益之和,协同效应的内容应包括所有由并购而引起的股东价值增值部分,广义上的协同效应不仅包括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还应包括技术协同效应、文化协同效应和品牌协同效应等等。

一、管理协同效应

1.管理协同效应的概念。管理协同效应是并购企业利用自己丰富高效的管理资源,或者是使目标企业管理层尚未充分利用的资源发挥作用,产生收益;或者是改进和提高目标企业原有的管理水平,通过新的排列组合产生收益。

2.管理協同效应的作用机制。首先是管理机构的精简,在企业实现并购后,新设企业由于管理能力的转移和组织机构的共享,一般会削减一部分管理人员,精简一些办公机构和办公地点,使其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效率提高。其次是组织机构的优化,随着并购双方业务活动与管理活动的融合,双方的组织机构也会发生变化。并购完成后,并购企业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组织机构。并购企业有时把目标企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加以管理,有时又可能将目标企业分解,并入本企业的相应子系统,从而实现管理的协同效应。

二、经营协同效应

1.经营协同效应的概念。经营协同效应是指企业通过并购后,由于经济的互补性即规模经济,以及范围经济的产生,合并后的企业可以提高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主要表现为:规模经济带来的固定成本的摊薄,如厂房、设备的折旧,采购费用、生产人员工资等。销售力量合并;营销规模扩张带来的销售费用的节约,如销售人员裁员、销售机构合并、广告支出摊薄等;利用对方销售网络进入新市场带来的销售量的增加;劳动专业化水平提高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关产品或服务间投入要素共享带来的成本节约,如能源、热力的充分使用等。

2.经营协同效应的作用机制。经营协同效应产生的主要是由于产生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它们的作用机制又各不相同。首先,规模经济是经营协同效应产生的一个最主要来源,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的投入有一个最佳规模,在最佳规模点上,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平均单位成本最低。其次是范围经济的作用。范围经济是一个与规模经济有些相似并经常混淆的概念,是指一个企业用一套投入要素同时生产多种产品或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当由一家公司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综合成本低于由两家生产单一产品的公司分别生产这两种产品的成本之和时,范围经济就产生了。

三、财务协同效应

1.财务协同效应的概念。财务协同效应是指并购给企业财务方面带来的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不是由于经营活动效率的提高而引起的,而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准则以及证券交易等内生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现金流量上的效益。

2.财务协同效应产生的作用机制。一是充分利用自由现金流量。当一个企业处于成熟阶段,往往存在超过了所有投资项目资金要求的现金流量,从而形成大量的自由现金流量。企业存在大量的自由现金流量,可能会导致财务资源的巨大浪费。通过并购可以实现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合理流动。二是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举债能力。一般情况下,规模大的企业更容易进入资本市场,它们可以大批量地发行股票或债券,由于发行数量多,相对而言,股票或债券的发行成本就降低了。此外,企业并购后,可以降低企业经营收益和现金流量的可变性,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这样就使得举债成本下降,举债能力提高。三是实现合理避税,税法对个人和企业的财务决策有着重大的影响。不同类型的资产所征收的税率是不同的,股息收入和利息收入、营业收入和资本收益的税收计算方式不同。由于这种区别,企业能够采取正确的财务处理方法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盈利企业并购有相当数量亏损的企业,或者亏损企业兼并其他盈利企业,利用亏损递延弥补条款来合理避税;另一方面,通过资产置换方式并购,达到避税的目的。

四、技术协同效应

1.技术协同效应的概念。技术协同效应是指通过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的低成本研发和扩散,使技术创新获得规模经济性并增加企业收益的效应。技术协同效应是由于生产技术的不可分性或者是经营的互补性而产生的新增收益。生产技术的不可分性是指技术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物品,它一经开发出来以后,就可以反复利用,并不增加开发成本,所以扩大技术的使用范围,可以摊薄开发成本。

2.技术协同效应产生的作用机制。首先,企业并购有利于技术创新。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几个基本要素一般包括企业的技术机会、技术能力、融资能力、技术创新的效率和市场销售的配套资产等。并购形成的大型企业具有更强的融资能力、技术能力和销售能力,有能力建立自己的专用研究和开发实验室,形成研发上的规模经济,同时大规模的公司能够承担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所以并购能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技术在研发上的协同效应。其次,企业并购有利于技术扩散。技术扩散是指技术通过某种方式的传播过程。为了维护技术发明人的权益,各国都采取专利的形式进行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扩散的速度。公司并购可以短时间内引进所需技术,连同熟练的职工和配套设备也同时引进,大大地缩短了技术开发时间,加快了技术扩散的速度。兼并后两个企业的外部交易“内部化”,技术转移的壁垒全部消除,双方的先进技术在并购后的企业中迅速传播,大大加快技术扩散的速度,提高技术的利用率。

五、品牌协同效应

1.品牌协同效应的概念。品牌是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无形资产,品牌一旦形成就会在顾客心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并为企业带来高于同行平均利润水平的回报。在企业并购中,依托并购企业已经建立起来的品牌及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可以马上提高目标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销售业绩。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可以有更加雄厚的实力进行技术开发、广告宣传,建立更为完善的销售和服务网络,这些活动都将进一步扩大品牌的市场影响,并极大增强品牌的价值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形成良性循环。

2.技术协同效应产生的作用机制。品牌协同效应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它受到三方面的制约:一是品牌自身的实力,如果该品牌是国内甚至国际名牌,那么它对目标企业的业绩的影响就越大,品牌协同效应也就越强。二是目标企业对品牌的支撑能力,即目标企业的技术、管理等方面能否达到品牌的要求。如果目标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能保证品牌的一贯质量和性能,最终会破坏品牌的市场形象,品牌协同效应也就降低为零甚至为负。三是行业相关性,即目标企业产品与并购企业产品的关联程度。若目标企业的产品与并购企业产品是一种产品且有相同的市场定位,则品牌优势很容易就能转移过去,此时的品牌协同效应也就最大。若被并购企业产品与品牌原有依托产品关联性较小或没有关联,品牌原有形象和优势则难以发挥,品牌协同效应也就很小。

六、文化协同效应

1.文化协同效应的概念。文化协同效应是指由于积极文化对消极文化具有可输出性而存在规模经济的潜能,因此在企业并购中可以通过积极文化对消极企业文化的扩散、渗透和同化来提高被并购企业整体素质和效率的效应。文化协同效应的实质内涵就是建立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标准,从而形成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辐射力。虽然这种力量是无形的,其形成的过程可能也比较漫长,但是一个企业的文化氛围、员工的精神与士气对生产效率、管理效率,以及企业呈现在顾客与投资者面前的整体形象的影响却是巨大的,难以估量的。

2.文化协同效应产生的作用机制。文化可以通过三种类型的整合实现协同效应:一是文化注入,并购企业把自己的文化注入到目标企业,并对目标企业的文化进行改造,从而到达激活目标企业的目的。二是文化融合,将几种势均力敌的企业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一种新文化。三是文化促进,当一种文化受到另一种弱文化的冲击时,虽然强文化能够保持基本模式不变,价值观念体系已经相对稳定,但是由于毕竟引入了一种新文化,强文化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使原文化的功能更齐全,结构更完善。

虽然笔者对“协同效应”的作用机理是分类阐述的,但是在并购实践中,很难将它们截然分开。事实上,在每一起成功的并购案例中,可能同时有多种协同效应在发挥作用。比如,在某一横向并购中,可能会获得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增强市场控制力,还可能获得管理效率的提高,资金成本的下降等。他们综合作用的结果最终导致了:企业产生自由现金流能力的提高;企业资金成本的下降;企业现金流的稳定性增强等。

参考文献:

[1]朱宝宪吴亚君:并购协同效应的计算[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2]向荣夏新平:并购中的财务协同效应[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

[3]郑鸣:投资银行并购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财务协同效应 篇7

从产生与发展看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三者的协同。马克思把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简单归结为三个阶段,孕育阶段、产生阶段和发展阶段,其主要表现分别为头脑记账、附带记录和分离独立,所谓会计“专业”的提法,应该是会计从整体经济管理活动中分离出来,拥有独立的职能、独立的方法、独立的机构和独立的人员,而不仅仅是经济管理的附属品。当然,会计为经济管理服务这一根本的职能目标不变,会计仍然是经济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会计是经济管理活动的初始职能工具,会计的产生与初期发展早于财务管理与审计。财务管理源于人类对资源投入、产出及增值的有意识行为的形成。商品生产过程的复杂化,决定了财务活动及其关系的复杂化。单纯地记录、核算、反映业务的历史信息已经不足以满足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扩大化的目标,他们需要筹集更多地资本,探寻更有利的投资,对商品生产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随着企业受托经营管理模式的出现,财务专人专管成为可能,由此,财务管理从会计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资金的筹集、使用等资金筹划型工作, 财务管理成为对资金运动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综合管理系统工程。审计同样是在专职会计人员受托代理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上,企业主因无法自行查账而导致的独立审计人员的出现。早期审计局限于审查账目,目的在于检查和披露会计人员工作的结果,查错揭弊。现代审计已发展为服务于整体经济管理需要,具备企业全方位监督控制管理的职能工具。

从知识结构看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三者的协同。管锦康从工业企业资金运动管理的角度,对资金运动及资金运动管理进行了梳理,把资金运动管理细分为预测、决策、计划、组织、核算、分析、检查、控制、调节和监督,并把上述管理活动归口至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三个职能部门。他认为,预测、核算、分析和检查属于会计环节;决策、计划、组织、控制、调节属于财务环节;监督属于审计环节。他指出, 会计环节范畴的管理活动在企业资金运动管理中经常被扩大化或简单化,将企业财务活动归入会计环节将导致资金失控和错弊滋生;将审计监督归入会计环节将破坏审计独立的关键原则;而将会计仅仅界定为记录核算,将严重剥夺会计职能、割裂资金运动。清晰界定会计、财务、审计三者的管理活动范畴,理清交叉活动的归属环节,对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环境将起到重要作用。会计、 财务管理、审计三者有太多交叉之处,特别是会计与财务管理之间,在分析、检查、控制、调节等环节上容易出现分工不明、衔接混乱的状况。此时,要理性回归“财务是价值管理的决策系统、会计是价值管理的信息生成系统、审计是价值管理的信息保障系统”这一结论。会计是对财务决策组织行为结果(发生的实际业务)进行的核算,并在核算数据(会计信息)的基础上,对已发生的业务及其结果进行分析,以检验初始预测的准确性,继而为财务的新一轮决策、计划、组织提供参考资料。财务管理是在会计信息生成反映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决策,审计是对会计核算过程、 会计核算结果及财务管理决策控制等的全过程监督。会计信息的加工与提供是财务、审计工作的基本依据,财务、审计取决于会计。

从近期研究与实践看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三者的协同。2012年,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以“中国财务与会计和谐发展研究”为题召开了学术年会。众多学者将财务与会计问题结合起来,以丰富的研究方法,多角度看待问题。刘政淮、梁权熙、唐妤、何力军等都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产生的财务影响进行了研究,极具政策启示作用。张先治和于悦构建了一个描述会计准则变革、微观企业财务行为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框架发现,会计准则变革引发的企业财务行为变化通过一种加速传导机制作用于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准则本身又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根据此研究结论, 会计的学科地位应该得到进一步提升。

因此,本文认为尽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产生同源, 发展同步,但会计在三者构成的专业体系中的先驱引领作用无法被取代;尽管经济管理中需要三者的协同配合,但会计在该体系中的基础核心地位无法被替代。应认可并最大限度的挖掘会计在该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引领作用,以会计为先导,强化会计基础规范工作,加强会计准则与制度建设,有力带动“大会计”的专业应用体系及专业教学体系同步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时代步入“大众教育”时代。无论是老牌本科院校的“学术型人才”培养,还是新设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都必须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脱离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便将无用武之地。 高校不是空中楼阁,高等教育需要接地气,需要考虑理论、 实践(应用)与教育三者的协同。理论指导并服务于实践 (应用),理论与实践(应用)要靠教育传承与发展,教育又最终服务于理论与实践。理论研究是由少数研究型、学术型人才通过知识创新完成的,更多普通本科院校选择了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技术应用、生产管理和一线生产技术开发工作,侧重应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岗位(职业)需求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分解应用知识与技能,进而设计相应的课程(群),并选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大会计”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也应服从并服务于“大会计”专业知识体系及专业应用体系的构建,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三个专业是产生同源、发展同步、协同推进的“大会计”学科概念框架下的三个子系统,理应回归 “大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才能促进各专业的协同有序发展。同时,根据对体系专业知识及专业应用方面的研究结论,会计专业在“大会计”学科建设体系的核心与领衔作用也应得到明确与发挥。

财务协同效应 篇8

一、企业横向合并财务协同效应的概念

企业横向合并最核心的内容与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财务协同效应, 它是企业战略预期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 简而言之, “1+1”一定要大于2, 否则合并便毫无意义。横向合并财务协同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企业的财务指标的变动产生影响, 其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可以通过企业财务方面效应的增强幅度表现出来。财务协同效应是企业在横向合并后通过相互间的协同合作所创造出来的收入。

企业横向合并的财务协同效应是指横向合并为企业带来的体现在财务上的增效作用, 这种效应的产生来源于会计处理惯例等内部作用所产生的一种表现为资金上的效益, 而不是简单地受效率提高的影响。企业横向合并的财务协同效应主要表现为交易成本的降低、企业经济效益与效率的提高以及财务会计中主营业务结构和企业税务负担的改变上, 从而使企业在合并后能在财务方面形成优势。对于上市的企业来说, 横向合并会为企业在股指上带来正面的积极影响, 吸引投资者的注意, 进而实现企业市值的增长以及股东权益的增加。

二、企业横向合并财务协同效应的来源

1.经济资源的重新分配。立足于企业内外部资金分离基础之上的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其核心论点是:通过横向合并企业内部可以形成一个小型的资本市场, 从而达到利用低成本的内部资金来扩大生产, 增强投资效益的目标。它表明横向合并能够推动企业提高资本分配的效率, 企业在合并后能够将生产活动由较低边际利润率的活动转换为较高的边际利润率的活动。正是由于内部资金与外部资金间的区别, 引起了经济资源的再次重新分配。企业选择开展合并活动的最关键的动机就是为了通过合并扩大投资机会, 从而利用合并后企业较低成本的内部现金流量来实现壮大企业的目标。事实上, 合并方存在一方现金流量较大而另一方现金流量相对较少的情况下, 企业间通过横向合并可以重新划分产品结构并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 以此推动企业在业务间转移资源, 进而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优分配。

2.“债务的共同担保”效应。横向合并后企业资本得以扩大, 偿债能力与举债能力也相应提高, 破产风险由此相对降低。由于企业通过横向合并扩大了企业自身自有资本的数量, 由此可以降低企业破产给债权人带来损失的风险。在横向合并后企业内部的债务负担能够从一个企业转移到另一个企业, 继而产生“债务的共同担保”这一效应。这是因为企业横向合并后, 对其负债能力的评价不再单单以单个的企业为考核基础, 而是以合并后的企业整体为基础进行考量, 这就可以将原本高偿债能力的企业的负债能力转移到较低偿债能力的企业当中, 由此有效解决偿债能力对企业外部融资的限制。此外, 通过横向合并可以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 减少企业融资的障碍。而无论是破产风险的相对降低、偿债能力的相对提高, 还是企业整体信用等级的相对提高, 都能够帮助企业更容易的在资本市场上获取资金。

3.信息规模经济的实现。企业通过横向合并可以推动企业向规模化的发展方式集聚, 实现市场份额和产出规模的共同扩大, 促进合并后的企业朝着平衡化的方向发展。企业通过横向合并可以更好地实现信息的共享, 推动企业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快速地选取高回报的投资项目来扩大企业的价值。一方面可以在最大范围内将企业双方共享的营销、管理和研究开发费用分摊到更加多样化的企业产出上, 以此降低单位成本, 获得更高的单位收益;另一方面伴随着市场份额和产出规模的日益扩大, 可以减少同业竞争的压力, 降低行业竞争费用从而增加收益, 并最终实现信息规模经济。

4.内部自由现金流量的增加。在合并后, 企业自身的内部现金流更加充足, 资金的时间分布也更为合理。企业可以将闲置的资金投向较高回报率的项目, 由此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资金收益, 而这种良性的循环能够保证现金流的充足, 增加企业内部资金的创收能力, 提高合并后企业整体的资金使用效率。在横向合并过程中, 这一效应的表现更加明显。

横向合并活动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就企业内部资金而言, 合并可以为企业优化资金需求的时间分布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由于企业间在投资回报的时间和速度上存在差别, 通过横向合并能够使内部资金收回的时间相对平均, 即在一个项目收到资金回报时, 可以将其投入另一个项目之中, 通过资金的流动实现企业价值的不断增值。此外, 横向合并可以帮助企业将内部资金投向更有效益的投资机会, 通过财务预算保持一定数量的可调动的企业内部自由现金流量, 以此达到优化企业内部资金时间有效分布的目的, 进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与投资报酬率。

三、企业横向合并财务协同效应的经济后果

1.降低资本成本, 提高偿债能力。企业横向合并后由于企业实力的增强与规模的日益扩大, 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也得以提高, 这对于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是十分重要的。此外, 企业通过横向合并可以提升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形象, 能够较容易的选择高回报率的项目进行投资, 这些对于企业优化自身资本结构, 降低资本成本以筹集发展资金是十分有利的。企业横向合并财务协同效应的表现形式主要为:负债成本的有效降低、偿债能力的有力增强、融资渠道的进一步拓宽以及企业利用财务杠杆能力的提高。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巩固和维持持续有效的运转所必须增加的对营运资本与固定资产的投资即为企业的资本需求量, 能够有效减少企业资本需求量的一个有效的方式就是实施合并。首先, 企业通过横向合并可以从企业整体的角度管理自身的现金、应收账款以及存货, 进而降低营运资本的占用额度;其次, 企业在合并后可以将企业之间重合的资产予以出售, 将出售的资金用于清偿债务, 进而降低资本成本, 从而减少企业自身的资本需求量。与此同时, 企业在横向合并后能够更加有效地将不良资产以及冗余的固定资产剥离出去, 以更好的状态管理企业的现金等流动资产, 由此降低资本成本, 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

2.增强资本运营效率, 推动股票增值。企业横向合并后, 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级的改变会对企业股票的价格产生影响, 由此产生的股票投机行为称之为预期效应。当同一行业中的两个企业实施横向合并时会为资本市场传达以下信息:资本市场对该企业的价值的评价偏低, 同时企业的管理层即将采取更为有效的管理活动来提升企业的整体价值, 这些信息的出现会对合并双方的股价造成较大幅度的波动。通常情况下, 当企业横向合并出现时, 这一合并行为将在股市上产生良好的预期效应, 预示企业获利能力的愈发强大, 而这体现在财务指标上就是每股收益的提高以及市盈率的上涨。同时, 企业横向合并也会提高资产净收益,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在横向合并后, 由于产品战略的重新定位、市场营销的重新整合以及对市场控制能力的增强可以大大增加企业的营业收入, 合并后的整合能力为企业带来领先的行业战略优势与技术优势, 从而为企业带来总营业收入的增长;其次, 企业横向合并后产生的预期效应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由于市盈率是证券市场对企业未来发展予以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 企业在横向合并中通过合并那些收益较高但市盈率比较低的企业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的盈利水平, 进而推动股价的持续上涨, 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3.实现规模经济, 发挥经济增长效应。规模经济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企业某种资源的不可分割性, 例如企业自身的销售网络或者品牌等有形或者是无形的资源在企业横向合并后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共享。与此同时, 企业的销售、研发等各项费用也可以分摊到更多的产出上, 这对于实现分工与协作的专业化, 降低企业的发展成本, 提高企业整体性的经济效益是十分有益的。而企业横向合并行为本身能够为企业带来资金聚集方面的巨大优势, 为规模经济的实现创造了大范围的空间。一般而言, 企业股票、债券的发行规模越大, 发行所需的单位成本也越低, 这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协同效应。

财务协同效应 篇9

关键词:会计准则,企业并购,财务协同效应,公允价值

财务协同效应是指并购给企业带来的种种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不是由于效率的提高而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准则以及证券交易等内在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现金流量上的收益。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合理的避税与财务政策的改善上。并购后的企业集团将按照合并后的财务报表来制定长期的财务战略和短期的营运资金政策, 以确定新的最佳资本结构。

一、财务协同效应的表现

1.税收差异

税收差异的形成是我国会计与税法的计算瓶颈不一致产生的结果。我国税法上对不同类型的资产所征收的税率是不同的, 股息收入与利息收入、营业收入和资本收益等税收计算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因此, 税收差异对财务协同效应的驱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业绩好的企业与经营业绩出现亏损的企业进行合并, 利用亏损递延弥补条款来合理避税, 二是通过资产置换方式实施并购, 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

2.超加的融资规模

企业并购整合后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企业规模的扩大, 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就体现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同时增加。由此, 企业可控制资产存量的相对增加会使企业获得超额的举债能力, 进而改变企业现有的资本结构, 即资产负债率的改变。负债总额的改变必然会伴随着利息费用的变化, 影响企业的净利润。此外, 资本结构的改变也迫使企业重新计算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寻求新的最佳资本结构的过程也是企业财务战略和财务政策调整与改善的过程。而且资产负债率也是企业举债能力的外在体现。

3.交易费用的节约

企业实施并购的一个直接体现就是将外部的供应链条内部化, 从而减少了供应商以及竞争对手的威胁。此外并购过程中交易费用的节约还体现在无形资产与商誉的获得上。并购方企业通过所有权的控制, 使其成为本企业内部的一个成本中心或利润中心, 并通过相应的整合与重组还可以进一步地减少机会主义的威胁。

4.规模经济的实现

规模经济主要是由于企业某种资源的不可分性而存在的, 如企业原有的品牌、销售网络等有形或无形资源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 营销费用等投入也可以分摊到大量的产出上, 这样有助于降低单位成本, 增大单位投入的收益。从而实现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而横向并购行为为规模经济的实现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资源和知识融合的空间。此外, 横向并购还可以使企业获得聚集资金方面的优势。在一般情况下, 债券、股票的发行规模越大则单位成本越低, 使企业获得一定的财务协同效应。

二、新准则对财务协同效应的影响

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协同效应的影响

公允价值对企业并购财务协同效应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 公允价值的引入使得企业不再固守会计的历史成本, 调整了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企业对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企业合并都使用了公允价值, 而这些事项在我国是有着较为活跃的市场的, 市场价格较为公开, 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重新调整的资产与不再价值必然会改变原企业的市场价值, 从而影响并购目标企业的选择与并购行为的发生。这种非效率性所产生的影响就是企业并购财务协同效应的重要体现。其次, 企业资源计量模式的改变还会延伸到净资产、净负债等多方面指标的变化。企业资产存量与流量等指标的相对变化也会间接地影响到企业的举债能力, 即企业融资能力的超加性。此外,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必然会涉及因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损益的处理。新会计准则专门设置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会计科目来核算该部分的变动, 并将该损益视为一种利得, 与当期的收入与费用配比, 形成企业当期的利润。尽管从长期来看,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所产生的利得是暂时的, 随着企业金融资产等资源的流出或消耗, 该部分会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利润相一致。但从短期来看, 该部分利得的确认能够改变企业当期的税前利润总额, 并通过会计信息的传播效应来影响企业流通在外的股票的价格, 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与托宾q值。

2.长期投资核算方法对协同效应的影响

在新旧准则衔接过程中, 要求企业对以前年度的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进行调整, 也使得企业的净资产发生相应的变动。在公允价值计量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入账价值时, 资产在投资过程中产生的增值得以体现, 形成企业当期的损益。此外, 新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下投资在持有期间形成的利润要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各项可辨认的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 对被投资单位的账面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这也就意味着新准则所确认的投资收益要依托于被投资单位被投资时资产的公允价值, 进而影响并购方企业投资收益的确认。最后, 新准则将因投资关系形成的母子公司间的投资核算方法由原来的成本法变更为权益法, 这一变更将并购方企业的投资收益与被并购方企业的净利润以及利润分配情况联系起来, 大大地减少了并购方企业的投资收益。由此可见, 新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更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并购方企业的投资行为所产生的利得, 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财务协同效应的实现。

3.无形资产对财务协同效应的影响

新准则将商誉以及未能满足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从无形资产中分离出来, 明确了无形资产确认的可辨认性标准。在计量上, 新准则将无形资产的形成过程划分为研究与开发两个阶段。一改将无形资产形成过程中的全部费用资本化的核算模式。新准则明确规定无形资产在研究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进行费用化, 而对于开发阶段的支出也只有在符合相应的确认标准时才可以进行资本化。若无法区分研究阶段支出或开发阶段支出, 应当将其所发生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并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则的这一要求, 既减少了无形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 也增加了企业当期的管理费用, 导致企业资产总额的减少。无形资产价值的相对减少一方面降低了被并购方企业的市场价值, 会节约部分交易费用;另一方面, 价值的减少使得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无形资产存量的超加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弱化了企业财务协同效应的实现速度。

4.所得税处理方法对财务协同效应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要求确认由于暂时性差异而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当税率发生变化时, 还要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 这将影响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并最终影响企业的净利润。无论是在横向并购还是纵向并购中, 企业资产与负债计税基础的变化都会引起企业每股盈余发生短期的变化, 使得企业预期的市场价值也随之发生变化, 进而影响企业并购过程中财务协同效应的实现。

5.合并财务报表理论对财务协同效应的影响

新准则将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也纳入了合并会计报表的核算范围。这一变化在“大鱼吃小鱼”式的并购中最为明显, 扩大的合并范围直接减少了企业集团的所有者权益, 却增加了资产与负债的相对存量, 使得企业权益乘数直接实现财务上的超加性。此外, 新会计准则将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 且在控股并购方式下, 将其确认为母公司所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中的一项资产单独列示。而新准则还将商誉视为一项永久性资产, 无需进行摊销。这一变化一方面使得并购双方企业在并购当年实现了企业价值的超加, 另一方面无需摊销的商誉抑制了企业并购财务协同效应的持久性。

三、结论

企业并购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 各来源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协同效应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不管哪一方面的影响都是一种非效率的协同。这种非效率的协同是不可能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的。毕竟财务协同效应仅仅是经营协同效应与管理协同效应实现的一种财务制度上支持。企业要想在并购过程中实现真正的、持久的协同效应还必须对企业资源做进一步的整合, 促进财务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与经营协同效应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纲.企业购并中的无形资产协同效应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 1999 (6) .

[2]傅元略.企业集团财务资源协同管理效应的度量[J].中国工业经济, 2003 (9) .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财务协同效应 篇10

并购是以商务控制权为标的的交易, 是企业迅速实现规模扩张、增强竞争力的一种成长战略, 它作为市场经济中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 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重新配置的重要机制。近年来,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及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兼并与收购渐渐成为上市公司规模扩张、完善产业链的重要手段, 交易规模及交易数量逐年攀升, 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的并购市场。

兼并、收购及新设合并等与控制权相关的概念都统称为并购 (Merger and Acquisition) , 是以商务控制权为标的的交易, 以控制权是否发生转移作为确认标准。

并购协同效应包括静态协同效应和动态协同效应。静态协同效应是指合并后的企业的总产出或总收益大于合并前各自的产出或收益, 表现为1+1>2的效应。动态协同效应是指考虑收购方及标的方自身增长的情况, 更合理地估计协同效应的大小。

并购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指并购给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的种种收益, 这种收益的取得不是由于经营效率提高引起的, 而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等内在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财务上的效益。

二、并购财务协同投资效率提高效应的机理分析

所谓自由现金流量是指公司的现金流量在支付了所有净现值为正的投资计划后所剩余的现金流量。从企业投资活动的视角分析, 处于生命周期中成熟期的产业往往拥有相对富裕的自由现金流, 却相对缺少适合的投资机会, 导致企业内部资金的低效利用, 存在很高的机会成本。于是, 成熟期企业便会追求市场中高回报的投资机会。在此情况下, 企业并购在供求之间搭起了通道桥梁的作用, 并购使得收购方与标的方内部形成一个小型资本市场, 标的方得到充裕的资金, 降低了资本成本, 收购方可以迅速地以较低的成本进入新行业, 利用自身的资产、销售渠道、人力资源等优势, 利用标的方具有高成长性的投资机会, 实现企业低成木、低风险的扩张, 使自由现金流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运用, 从而形成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 具体表现为投资效率的增高及投资收益率的提高。此外收购方与标的方对自由现金流量的匹配和利用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得以体现。一方面, 使企业资金在时间分布上更为合理。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的每一个产品都要经历发展与衰落的周期, 尤其在混合兼并中。并购使得企业经营范围呈现多元化。企业的经营活动会涉及众多不同的行业, 由于不同行业的投资回收期存在差异, 并购后企业内部资金收回的时间分布相对均匀。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利用一个行业的投资回报供给另一个行业的投资支出, 待后者产生收益时又可用于前者的投资支出。现金流在时间上的匹配可以使企业始终保持着一定数量的可调动自由现金流量, 减少了企业的经营和财务风险。并购能够达到优化内部资金时间分布的目的。另一方面, 混合并购和纵向并购使得企业的经营业务多元化。不同性质的业务组合可以很好地规避由于外部环境冲击所带来的经营和财务风险。从财务管理的视角, 并购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非系统性风险, 从而为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融资活动及投资活动提供保障。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并购后收购方的投资效率会得到显著提高。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涉及的样本数据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并购样本数据, 该数据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兼并重组研究数据库 (China Merger Database) ;另一部分数据是样本上市公司的金融财务数据, 该金融、财务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及北大CCER金融研究数据库。此外, 依据如下标准对初选样本进行了筛选。

1. 由于金融类企业的财务报表项目和格式与一般上市公司不同, 所以剔除了银行、证券、保险和投资等金融性公司。

2. 剔除了ST/PT类上市公司。

3. 经过多方渠道查找后, 剔除了数据不全及数据有误的样本。

4. 考虑到特异值对回归的不利影响, 剔除了主要变量两端0.5%的异常样本。

本文以2008年发生的317个控制权发生转移的并购事件为样本, 得到2008~2011年公司的面板数据 (略) 。

(二) 变量设计与度量

本文借鉴Richardson对企业投资的研究方法, 利用模型回归残差对公司的未预期投资进行度量。为度量未预期投资水平, 首先需要计量公司的总投资。Richardson认为公司总投资支出 (Itotal) 是资本支出 (Cap Ex) 、收购支出 (Acquisition) 和研发支出的求和减去固定资产、厂房和设备的收入 (Sale PPE) , 即

因此公司的总投资水平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维持企业现有生产水平的投资 (称为维持性投资, 用Im表示) 和公司新项目的投资 (称为新投资, 用Inew表示) 。其中, 维持性投资包括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是保持公司的正常运转所需支出的部分。除维持性投资外的部分是新增投资, 新增投资也可以分成两部分, 即投资于净现值为正的预期新投资 (Ienew) 和未预期的投资部分 (Isnew) 。

在充分考虑成长机会和融资约束的基础上用上一年度的财务会计数据估计出本年度的的预期新投资, 方程如下

其中, Ioppt表示公司的成长机会。变量的定义见表1。

本文以收购前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估计上市公司独立存续时的预期投资水平, 用收购后上市公司的实际投资水平与预期投资水平的差值Iεnew, it (即未预期投资) 度量并购财务协同效应中投资效率的提高。若未预期投资相对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平均值而言显著大于0, 则从统计上证明上市公司存在提高投资机会的并购财务协同效应。

(三) 模型设计

为了探讨并购财务协同中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 本文的模型设计如下

模型中的因变量Iεnew是并购后的未预期投资, 衡量了并购财务协同中投资效率的增加部分。

主要的研究自变量如下。Subject代表的是上市公司并购对象的类型, 当时上市公司为资产收购时取值为0, 公司收购对象为股权收购时取值为1。β1度量的是不同收购对象的并购类型对投资效率增加的差别影响。Type代表的是上市公司并购方向的类型, 分别为横向收购、纵向收购和混合收购。当上市公司的并购类型为横向收购时, Type0取值为1, 其他情况取值为0;当上市公司的并购类型为混合并购时, Type1取值为1, 其他情况取值为0。β2、β3度量的是不同并购方向对上市公司财务协同中投资效率增加的差别影响。Pay代表的是上市公司并购的支付方式, 当上市公司的并购对价为现金时, Pay取值为0;当并购对价为股权时, Pay取值为1。β4度量的是不同支付方式对并购财务协同效应中投资效率增加的影响。State代表的是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的性质, 当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为国有资产管理局、地方政府和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时, 定义为国有企业, State取值为0;当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为自然人时, 定义为民营企业, State取值为1。β5度量的是收购方的不同股权性质对并购财务协同效应中投资效率增加的影响。Relation代表的是并购双方是否为关联交易的分类, 当时公司的并购属于非关联交易时, Relation取值为0;当上市公司的并购属于关联交易时, Relation取值为1。β6度量的是并购财务协同效应中投资效率的增加在关联交易与非关联交易中是否存在差异。

在研究投资效率影响因素的模型中, 大量的学者如Richardson研究了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 认为如果机构投资者具有相当的表决权, 其监控效率可能明显高于国有股股东与持有份额较小的流通股股东。因此, 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赫尔芬德指数对并购财务协同效应的影响可能为正。

四、并购财务协同投资效率提高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 投资效率提高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本文以收购前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估计上市公司独立存续时的预期投资水平, 用收购后上市公司的实际投资水平与预期投资水平的差值Iεnew (即未预期投资) 度量并购财务协同效应中投资效率的提高。表2描述了上市公司的未预期投资的时间序列变化, 用以描述上市公司并购后在投资效率方面财务协同效应的变化。

变量Iεnew表示并购上市公司的未预期投资, Average (A stocks) 表示利用筛选后的上市公司的平均未预期投资。由表可见, 中国上市公司发生并购具有一定的投资效率提高的财务协同效应。处于成熟期的收购方由于现金充裕但机会不足, 缺少现金但存有大量机会的被收购方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投资效率提高的财务协同效应。数据显示, 这种投资效率提高效应在并购当年就有所体现, 并购后一年有所增加, 并购后两年增量达到最大值, 并购后三年增量有所降低, 但是投资效率增加的绝对量仍大于0, 充分说明并购会使并购双方的投资效率有所增加, 表现出一定的财务协同效应。

(二) 投资效率提高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探讨并购财务协同中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 本文的模型设计如下

模型中的因变量是并购后的未预期投资, 衡量了并购财务协同中投资效率的增加部分。表3报告了投资效率提高效应影响因素研究中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值及相关系数, Panel A报告了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最小值和最大值;Panel B报告了各变量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其中, 下三角部分报告的是Pearson线性相关系数, 上三角部分报告了Spearman顺序相关 (秩相关) 系数。

注:相关系数表中的上三角区为Spearman的秩相关系数, 下三角区为Pearson的线性相关系数;其中, ***代表显著性在0.01水平上, **代表显著性在0.05水平上, *代表显著性在0.1水平上 (双尾) 。

本文用Stata对上述模型进行稳健的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 回归, 避免了统计软件中计算统计量标准差时的同方差假定, 得到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从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 研究的关键自变量中并购的支付类型Pay与上市公司并购产生的投资效率的增加量Iεnew显著负相关, 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股权支付较现金支付会导致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增加量Iεnew显著降低9.23%, 该变化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统计显著不为0。这说明从投资效率增加角度而言, 现金支付反而会产生更为强烈的财务协同效应。

虽然其他关键自变量与投资效率的增加Iεnew并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但是分析这些变量与投资效率的增加Iεnew的方向 (正负) 仍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从收购的方向来看, Type0与投资效率的增加Iεnew正相关, Type1与投资效率的增加Iεnew负相关, 这说明横向并购的投资效率增加的效应大于纵向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 且纵向并购的再投资效率增加的效应大于混合并购。收购方的最终控制权性质与投资效率的增加Iεnew负相关, 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国营企业的收购较民营企业而言能够产生更多的投资效率增加的财务协同效应。在控制变量方面, 投资效率的增加Iεnew与上市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赫尔芬德指数显著正相关, 上市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赫尔芬德指数增加会使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增加量Iεnew变大, 该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不为0。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主要结论

本文以收购前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估计上市公司独立存续时的预期投资水平, 用收购后上市公司的实际投资水平与预期投资水平的差值Iεnew (即未预期投资) 度量并购财务协同效应中投资效率的提高, 以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值作比较, 用以判断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是否存在投资效率提高的财务协同效应, 主要结论如下。

1. 中国上市公司发生并购具有一定的投资效率提高的财务协同效应。

2. 并购的支付类型与上市公司并购产生的投资效率的增加量Iεnew显著负相关, 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股权支付较现金支付会导致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增加量Iεnew显著降低9.23%。

(二) 政策建议

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行为有能力创造投资效率提高效应, 因此立法和监管者在理念上应当鼓励和引导企业的并购行为, 让并购成为我国企业发展战略当中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为此建议如下。

1. 加强和完善上市公司并购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一方面应该加强和完善上市公司事前并购交易的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促进交易过程中的公平, 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内幕交易的发生;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上市公司对标的方的强制性信息披露, 保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为中小股东评估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提供数据支撑。

2. 加强企业对并购事前评估的重视, 提高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性。

从我国的并购现状来看, 虽然整体上并购存在正的协同效应, 然而部分行业及很多公司的并购并不成功, 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并购行为的事前评估不到位, 以及我国的证券公司或投资银行业务未能给相关企业在实施并购决策过程提供专业的指导。因此, 立法和政策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指引法规, 将加强企业对并购事前评估的重视, 提高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性, 对企业的并购行为进行系统规划和合理评估, 这既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并购成功率, 又有利于外部投资者的事后监督。

参考文献

[1]冯根福, 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1 (01) .

[2]李传宪, 李黎.并购产生的财务协同效应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 (07) .

[3]Richardson, Scott.Over investment of Free Cash Flow[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06 (11) .

浅论电影产业中的协同效应 篇11

一、电影企业内部协同效应的实现

(一)通过产品类型化战略实现内部范围经济。

内部范围经济是指企业通过增加产品种类、扩大生产范围从而使产品单位生产成本降低,反之则称为范围不经济。由于电影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复杂性、多样化等特点的综合艺术,在其生产过程中需要结合多种门类的专业知识,因此在制作多个相关类型的电影时,企业可以重复利用一个或几个关键资源或技术人才来实现范围经济效应。电影的制作成本主要包括作品的策划、剧本、选景、人物形象、服装、音乐等核心创意成本以及摄制过程中的人员、器材、技术服务等费用,对其中一个或多个资源的重复使用均可以降低单个电影的制作成本。而类型电影程式化的制作模式要求同种类的影片之间要具备相似的类型特点,比如中国宫廷剧的布景以古代的皇宫为主,又比如说某些著名影星的形象成为西部片的代表等等,制片企业对这些类型资源的重复利用可以积累技术与资源优势,降低电影的制作成本。而考虑到经典创意和关键资源的稀缺性,一旦具有票房号召力的作品类型、演员、导演等要素出现,企业便会以实现持续盈利为目标,对该资源进行重复开发,达到产出最大化,像电影续集、翻拍经典等已经成为了电影制作的惯用策略。

(二)由纵向协同产生的整体效应。

电影从生产到销售需要经过制、发、放三个环节,它们的经营主体通常具有不同的经营目标和管理理念。如单纯的制片企业更重注电影内容的创新与艺术真诚,而发行企业专注电影营销和市场推广,放映企业则试图建立能够稳定盈利的电影销售终端。这些上下游关系的企业处在电影业的各个层次中,它们之间往往以合同契约形式缔结短暂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间相互冲突的目标和松散的连接直接导致了电影交易成本的上升。另外,随着商业电影市场的成熟,企业需要通过在短时间内进行大规模、集中的宣传活动将关键信息准确的传达给目标观众群,为此企业也要付出高昂的宣传费用和营销成本。这一开支由谁来负担通常成为电影制片企业与发行放映企业进行谈判的焦点,这就经常导致双方努力不足且相互指责的结果。为了减少中间层次和交易成本、实现整体营销,纵向一体化自然成为企业的战略选择。而且当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企业面临的不可控因素过多时,通过纵向协同可以达到优势资源互补,从而加强企业整体实力,让企业有能力抵御市场风险甚至主动改善市场环境。因此,新兴市场中的电影企业倾向于通过纵向一体化战略兼并上下游,组建具备发行能力的制片企业和具备制片能力的发行企业。

二、电影产业对外部协同效应的追求

(一)电影企业地理位置上的聚合所产生的区域经济效应

由于内容产品有其自身独特的性质,其知识、文化要素外溢的程度很大,因此使产业集群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非常明显。在电影产业集群中,由于企业外部服务更容易得到,从而降低了业务外包成本,因此大批的中小电影企业可集中核心优势实行生产、服务专业化战略,而大量中小企业的参与又能够激发活力,为电影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资源。

电影集群内部包含了各种专业化的人才、前沿的知识信息、强大的竞争者和共同的上下游企业与客户,这些成员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将形成较强的知识与信息累积效应,为企业提供生产所需的专业化资源。同时,电影产业集群内还拥有人才培训、学术研究、法律咨询等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可以被集群内的所有成员共享。电影产业集群内部的同类企业面对的往往是最直接的竞争,内部成员间不断在进行激烈的商业博弈,这就保证了集群内部成员实现自我突破的动力并激发整个集群发展的活力,提高了集群内部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

(二)跨产业协作与多元化发展。

电影产业的突出特点是,一个单独的影视创意可以通过多重开发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外部协同效应。一部电影的创意在当代已经成为实现多种商业价值的源泉,借助对核心创意进行彻底的开发,各种相关产业得以更高的协同性和更少的成本(包括可计量的商业成本与艺术家的创作付出)来获取更多的利润。电影企业为音像制品、玩具、出版物等授权所获取的利润经常大于其电影票房收入,所以电影企业对后产品的经营越来越重视,制片企业在电影拍摄之初就要针对电影中的设计与后产品制造企业进行协商,而发行放映企业则试图把一般商品与电影配套销售。

另外,电影产品除了在影院放映之外还可以选择电影频道、网络平台、辛迪加等多种放映渠道,与其他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合作能够实现电影产品的多元销售模式。而目前电影企业与音像、新闻、电视等企业的融合兼并的趋势愈演愈烈,大媒体集团相继成立。媒体集团可以直接整合内容与渠道等关键环节,以此拓宽电影产品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增强企业风险抵抗能力。如迪斯尼由单纯的制片企业发展成为大型娱乐集团,旗下包括以迪斯尼影视形象为标志的各类商品,从衣服到手表、玩具、快餐等一应俱全,更有迪斯尼主题公园,迪斯尼儿童频道等涉及多种行业的业务。这些产业之间由迪斯尼品牌做链接,形成互助互惠、共同发展的战略关系。

三、我国电影产业如何有效实现协同效应

(一)坚持类型战略,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类型产品组合。

中国电影业尚存在产品竞争力弱、企业实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在产品创作中暴露出类型匮乏、风格单一、跟风严重等缺点。国产电影近几年的盈利状况呈现出少数影片获得绝大部分票房,而剩下的大量的中小投资影片则票房惨淡甚至无人问津的不平衡状态。排名前十的电影尽管包揽了绝大部分票房总额,但其类型鲜有创新,大体只有武侠、喜剧、爱情三种。类型的匮乏限制了企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像葛优、甄子丹等明星资源,冯小刚、张艺谋等导演资源已经随类型固化。在电影投资者保守思想的作用下新的类型难以产生,为保证投资收益又不得不启用成熟类型资源,最终导致电影演员、导演等资源的取得成本不断高涨。

虽然专于几种类型片的制作有助于降低制作成本,但长期下去,不仅会造成电影产品同质化,同时也降低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流失创新人才。而采取多样化的产品组合,注重新产品与同类型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又会以高成本为代价。这就要求企业合理采取产品组合策略,谨慎考察某一类型产品的生命周期,适时推出类型创新与反类型的作品,在过去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以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而在行业层面上,建立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科学的人才评价系统有助于打破国产片类型资源匮乏的瓶颈,在产品创新上实现突破。最后,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可以弥补自身不足,达到资源互补从而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如引进国际明星、导演、技术专家,或者将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的部分业务外包,使双方的能力达到协调有效地利用。

(二)建立产业集群,寻求跨行业合作。

我国电影产业还在发展阶段,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电影产业群体,也没有实现明显的产业协同效应。因此,我国电影产业如何利用外部环境,同时迅速摸索出自己的前进道路,是提高我国电影产业在全球范围的竞争力的一个迫切而重要的问题。我国影视产业在衍生产品的开发中略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产品种类单一,缺少创意,通常的做法仅限于销售电影音像制品,鲜有其他形式的电影后产品出现。

要发展我国影视产业,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影视产业价值链。电影产业价值链的良好运作是影视企业实现范围经济效益的关键。利用电影核心创意进行系列衍生产品的开发是整个影视产业价值链中获利最丰厚的部分,更新经营思维、大胆尝试跨行业合作将有助于电影企业发现新的盈利模式,避免单纯依赖票房回收投资造成的风险。企业应当采用类型化生产模式,以核心创意打造文化品牌,实现作品在多平台的登陆,从而取得高回报。电影行业应当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开发机构,孕育一批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能够进行可持续开发的电影资源。另外,打破我国影视市场条块分割、地区版权垄断盛行等现象将有利于建立大规模的影视产业集群。为了消除影视产业目前存在的产业链脱节、产业成员相互对立的现象,应该鼓励支持电影产业么偶比各环节之间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形成多方利益共同体。同时促进电影产业与多种媒体之间的跨产业融合,探索电影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建立一批能够与国际大型传媒集团相抗衡的民族传媒企业。

[1].唐榕,邵培仁.电影经营管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金冠军,钟瑾.电影创意产业[M].东方出版中心.2009

[3].高红岩.中国电影企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11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M].2011

[5].樊青青.后电影开发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J]].2008.

财务协同效应 篇12

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 农村财务公开和委托代理记账工作已经上升到国家规范性制度层面, 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有效推广。近年来, 中央纪委等12部委印发《关于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中纪委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等文件。

一、农村财务公开和委托代理记账概念

(一) 、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是指在不改变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所有权、审批权、使用权、收益权的前提下,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代表大会表决同意, 委托乡 (镇) 经管站或会计服务中心代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 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 实现乡 (镇) 、村两级的双重监督。

(二) 、财务公开是实行民主监督的重要手段, 具体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通过设立公开栏、广播、电视、会议、明白纸、明白卡等形式, 将集体的财务信息和资产状况及时、准确、完整地向群众公布, 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的行为。

二、财务公开与委托代理记账的关系

(一) 、农村财务公开是委托代理记账的基础。

首先实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 这种会计专业化服务, 要尊重每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所有权和财务管理自主权。在提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后实施。其次, 农村会计委托代理, 必须在村集体全面清产核资, 清理债权债务, 在全面公开财务收支情况及资产负债和权益的基础上, 采取书面委托形式。

(二) 委托代理记账对农村财务公开是有效促进。

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后, 需要对各村的资产、负债进行全面清查, 成立民主理财小组, 建立严格的民主理财监督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等, 将村级的理财权和会计人员的监督权适当分离, 使会计中心更好地依法行使会计职能, 从根本上确保了农村财务收支的公开、公正、真实, 形成群众参与的监督机制。

三、委托代理记账与财务公开结合的意义

委托代理记账承担了核算、监督、分析、评价、报告和改进等任务, 是农村财务公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管理范畴看, 财务公开已成为委托代理记账的主要内容。

委托代理记账参与财务公开不仅为委托代理记账自身提供了发展契机, 而且作为村集体组织内的一种独立、客观的核算和监督活动, 委托代理记账是财务管理必要和有价值的组成部分, 能够在财务公开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无论是委托代理记账还是财务公开都能从双方的整合中提高效率, 创造价值。

四、委托代理记账在财务公开中的作用

委托代理记账在财务公开中的核心角色是就村集体组织财务公开的有效性和充分性提供客观保证, 以帮助确信财务公开的有效运行。因此, 委托代理记账在财务公开架构中首要角色是监督, 包括对财务公开流程的评估和保证。委托代理记账的专业服务, 为服务对象提供准确的核算和监督服务。

五、农村财务公开与委托代理记账的协同效应

委托代理记账的会计服务中心是相对独立的。但这并不等于委托代理记账中心与的财务公开相脱节, 事实上, 如果委托代理记账能够充分利用财务公开的相关信息, 最大限度发挥与财务公开的协同效用, 将会取得更好协同效果。那么, 如何充分发挥委托代理记账与财务公开的协同效应呢?

(一) 、农村财务公开与委托代理记账可以实现信息共享

毫无疑问, 农村财务管理, 要坚定不移地相信和依靠群众,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农村干部群众的主人翁作用, 把村集体财务真正管好。村的重大财务事项, 由村集体讨论决定。同时这些财务公开内容在委托代理记账的记录、核算中进行验证、核对, 并确认其合规性、合理性和发现存在问题。因此, 农村财务公开与委托代理记账进行了信息共享。

(二) 发挥专业优势突出效率优先

委托代理记账可以实现专业化服务与信息技术结合, 人技结合, 真正使信息更加灵通, 管理更加及时, 监督更加有力, 全面提升会计服务的技术含量, 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同时利用会计电算化定制生成的财务公开报表, 及时、准确、有效的实行财务公开, 提高了公开的时效性和完整性。通过固化的程序和内容, 不但提高了财务公开的质量和效果, 更提高了委托代理记账的会计服务中心的公信力和专业服务能力。

(三) 、实现委托代理记账与财务公开的有机整合

把财务公开与农村会计委托代理相结合, 集体经济组织经过民主程序表决后, 委托乡镇会计服务中心代理本村账务, 每月定期把各村的财务情况向群众公布, 加强了对财务公开工作的监督, 提高了公开的质量。

村级重大财务事项必须财务公开接受村民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真正做到“真公开、全公开、常公开”, 让群众看得明白, 消除群众疑虑, 赢得群众认可。

充分发挥委托代理记账和财务公开的协同效应, 共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有效促进财务规范化。

参考文献

上一篇:技术创新循环经济下一篇:后发优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