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背景

2024-09-23

旅游业发展背景(精选12篇)

旅游业发展背景 篇1

自2004年7月广州取得第16届亚运会举办权以后, 广州亚运便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学者们从经济、社会、旅游、文化、城市建设与规划等多种视角进行研讨, 提出了许多观点, 形成了相应的研究成果[1,2,3,4,5], 但大多是从广州或广东等较大区域、宏观层面出发[6,7,8,9], 对于具体承办亚运赛事服务的各区县的微观层面研究较少[10]。

番禺在2010年亚运会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届时将承担18个竞赛项目, 接待各国运动员、技术官员、媒体人员近4万人。番禺对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具有关键作用, 而亚运会对番禺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亚运盛会离不开旅游业的全力支持和合作, 而关联性较强的旅游业在大型赛事的刺激下, 必然会得到明显的促进。在这种背景下, 加强对番禺旅游业SWOT分析及亚运旅游发展相关研究, 对于推动本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旅游业发展, 扩大宣传岭南水乡文化品牌形象具有积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1 亚运背景下番禺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1.1 发展优势

1.1.1 旅游资源数量丰富, 资源等级和品味较高

番禺的旅游资源数量相当丰富, 类型多样, 包括了生物景观、地文景观、人文活动、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等5大类别, 旅游资源36处 (不含美食类) [11]。这些资源中, 人文景观类占据较多, 特色显著, 具有悠久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文化品味, 是岭南文化的精华体现。

1.1.2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

番禺地处广州、香港、澳门“小三角”的中心位置, 距广州城区20km, 是广州“南拓”的核心区域, 也是未来广州的新城区之一。番禺周边3个国际机场和近10个对外客货运港, 亚洲最大火车站广州南站, 东新高速、华南快线、新光快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和快速路, 再加上地铁3、4号线, 构成了番禺立体化的综合交通网络。

1.1.3 旅游业发展初具规模, 品牌效应日益凸现

近年来, 番禺旅游业发展初具规模, 从1998年到2008年, 接待游客总人数由501万人次增加到1208.57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由27.55亿元增加到56.76亿元。而番禺先后被评为“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 (区) ”、“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区”、“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区”、“中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改革30年——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 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

1.2 发展劣势

1.2.1 旅游各要素发展欠均衡

番禺旅游业在景区景点和餐饮方面发展较好, 但旅游住宿、娱乐和购物等配套方面相对薄弱, 与旺盛的旅游需求不匹配, 导致其旅游业内部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失衡。

1.2.2 旅游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番禺的旅游产品中, 长隆旅游度假区、宝墨园等一直占据了核心地位, 其他景区的旅游吸引力相对不足。而这些传统知名景区以观光类产品占主要比例, 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项目还没有充分展现魅力。

1.2.3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建设较薄弱

番禺的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 但整体旅游公共信息还存在缺陷, 全区缺乏综合性游客问讯服务中心和导游服务中心, 莲花山、宝墨园等知名景区没有独立网站。

1.2.4 旅游应急救援系统尚未建立

健全、及时、有效的旅游救助服务, 是衡量该区域在大型节庆旅游活动中旅游公共服务能力的标准之一, 更有利于增强游客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而番禺在这一方面目前还是空白。

1.3 发展机遇

1.3.1 政府重视和政策支持

亚运会自筹备以来, 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一直高度重视, 成立了“番禺2010亚运城市行动协调领导组”, 编制了《番禺亚运城市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 确立了173项迎亚运重点工程项目, 涵盖了场馆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亚运服务等工作内容, 这为番禺亚运旅游牌的打造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优势, 为旅游资源的整合和产品升级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3.2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在亚运筹备过程中, 番禺的旅游基础设施将得到有力的提高。随着清河东路、禺山西路、兴业大道等一批道路的改造、扩建, 平康路、环城路、中央公园等道路和公共设施的绿化, 仲元河、官涌等河涌的污水整治, 番禺的城市环境将得到极大净化。

1.3.3 旅游供给增加

为了满足亚运期间的旅游需求, 番禺的旅游产品建设也逐渐加大力度。海洋主题公园等新景区的建设, 莲花山水上乐园、余荫山房等景区的改造, 长隆酒店和莲花山酒店等旅游酒店的升级、扩建, 番禺旅游景区 (点) 的面貌将焕然一新, 旅游供给能力将得到有效提高。

1.3.4 旅游客源及旅游消费市场扩大

亚运期间, 番禺的旅游客源主要集中在外国参赛运动员、官员、教练员、媒体工作者、港澳台同胞及国内旅游客源, 这对番禺的入境旅游将产生极大影响, 对国内旅游增长也将产生积极意义。

1.4 挑战

亚运会虽然给番禺带来了众多机遇, 但同时番禺也面临着众多挑战。

首先是来自外部客源市场环境的压力。2010年在中国除了亚运会, 还有一项世界型盛会——上海世博会。据预测, 上海世博会将吸引7000万海内外观众。虽然两项盛会的内容和时间有所差异, 但从某种程度上说, 上海世博会对广州亚运会的客源出游行为选择有可能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而2008年北京奥运已经让国内外观众感受到一场世界水准的体育盛会, 奥运带来的有形和无形遗产一直到今天都产生着深远影响。广州亚运会的比赛项目、比赛级别远远小于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能否实现预期的观众目标, 能否利用好亚运遗产, 充分发挥后亚运效应, 也将拭目以待。

其次是来自周边区域的激烈竞争。深圳的旅游创新实力较强, 而顺德、中山、深圳、东莞、江门、肇庆等城市旅游业发展速度迅猛。这些城市都将会以亚运为契机, 进行相关宣传和促销, 提高自己的旅游地位和竞争力。

2 推进番禺亚运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2.1 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与旅游业之间关系密切, 番禺作为亚运会的重要承办地, 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以亚运为“杠杆”, 推动区域整体竞争力, 有利于向亚洲乃至全世界展示番禺的崭新形象, 宣传独具魅力的岭南水乡文化。因此, 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部门一定要树立并强化机遇意识, 认识到亚运会蕴藏的旅游商机并切实把握机遇, 学习先进理念, 借鉴悉尼奥运会、北京奥运会等成功经验, 将举办亚运和发展旅游统一到战略和行动上来。

2.2 加强资源整合, 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针对番禺旅游业目前发展现状, 应将旅游资源整合放在首位, 进一步挖掘传统历史文化和民俗旅游资源, 在传统观光旅游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文化品味和内涵, 实现由观光型旅游产品向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方向转变。例如将沙湾飘色、沙涌鳌鱼舞等地方特色民俗表演有机搭载到观光活动中;在亚运会后充分利用有形和无形遗产, 可将亚运城等场馆设施与周边的莲花山、海鸥岛等景区联合起来, 开展体育休闲旅游专线, 或以番禺的亚运场馆为载体, 开辟体育旅游专线。

在整合旅游资源的同时, 要促进番禺旅游各要素的优化, 重点发展高星级酒店, 增加一批经济型酒店和青年旅馆;建设具有一定特色和规模的旅游购物场所, 加大番禺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力度;合理规划一批大众体育健身娱乐场所, 完善体育旅游产品要素。

2.3 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尽管番禺在亚运旅游促销方面已开展了一些工作, 但仍有很多不足。政府应该在亚运前、中、后制订不同的旅游促销战略, 特别要重视亚运的后续效应, 充分发挥亚运的“剩余价值”, 营造旅游热点;抓住世博会、广交会、广东国际旅游节等各类展销会、博览会等节庆活动, 进行推介促销;加强与各国驻广州使领馆以及各级政府驻外办事机构的联系。

2.4 进一步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

首先要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体系, 通过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努力, 推进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莲花山、宝墨园等重点旅游景区的网站;健全和完善番禺商旅网等现有网站的信息和功能;加大与公安、统计、港口、气象等旅游相关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与携程旅游网、114、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网站和服务平台合作, 开设旅游热线。其次要着力构建番禺旅游咨询信息系统, 成立游客综合问讯服务中心;建设由旅游景区、宾馆、娱乐场所、交通等信息系统模块构成的自助游信息系统, 提供互动性在线咨询和预订服务;完善旅游监督和投诉处理服务。

2.5 建立旅游应急救援系统

借助亚运会应急救助工作筹备的契机, 建立番禺旅游应急救援系统。成立由旅游局、公安局、交通局、卫生局等多部门组成的旅游应急指挥机构, 从组织上保证在处置旅游突发事件时能相互协作、高效迅速;旅游应急指挥中心要及时预报、监测和发布旅游相关信息, 让出行者了解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种安全信息;培养一批救助队伍, 定期开展培训、演练, 增强救助专业人员的战斗力和综合应变能力。

2.6 重视旅游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在亚运到来之际, 适当引进一批旅游行业专家, 促进番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质量;重视并推进旅游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工作, 可以围绕亚运服务礼仪、国内外亚运城市、亚运比赛项目、广州亚运筹备、番禺历史文化等方面开展一些专题讲座, 丰富其专业知识, 围绕亚运景点讲解、突发事件处理等内容开展一些培训, 提高其应变能力和综合素养;与一些高校联合, 成立亚运旅游志愿者站点, 培养一批适用于亚运会等各项节事活动的旅游志愿者。

参考文献

[1]李淑芬.亚运会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暨南学报 (哲社科学版) , 2007 (2) :65~67.

[2]杨国华, 周永章, 郑奔, 王树功.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6, 19 (1) :20~22.

[3]张红松.广州亚运会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J].体育学刊, 2009, 16 (2) :46~49.

[4]田文学, 田学礼.2010年广州亚运会危机问题与危机管理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 2009, 31 (2) :29~32.

[5]王滔, 左晓东.2010年亚运会与广州体育产业[J].发展研究, 2009, (7) 74~75.

[6]李晓莉.2010年广州亚运会客源市场分析与旅游设施配置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文荟, 2006 (5) :31~33.

[7]李利.亚运会对广州城市竞争力的拉动效应分析[J].商业时代, 2009, 27:122~123.

[8]丘伟萍.广州酒店业人力资源的分析和发展对策-以2010亚运为例[J].科技信息, 2008, 21.

[9]马小毅.2010年广州亚运交通发展战略规划[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8, 8 (4) :16~22.

[10]吴彤.番禺:创经济强区, 迎亚运盛会[N].羊城晚报, 2010, 1, 12:A3版.

[11]暨南大学旅游研究所.番禺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6~2020) [R]:9~10.

旅游业发展背景 篇2

旅游网站作为信息技术与旅游业高度结合的产物,旅游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向就是人本化、信息化和高效化。无疑就是这一发展趋势的集中体现。1999 年,世界旅游组织明确将旅游网络作为信息时代旅游市场营销的重要的战略方式和手段。明确的信息传递是旅游业的天性,这就意味着因特网和网络技术在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和市场营销方面的重要作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实时性、丰富性和便捷性等优势促使传统旅游业迅速融入网络经济的浪潮之中。现在全球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中,旅游电子商务已占到 1/5 份额,成为全球电子商务的第一行业。网络作为新的旅游信息平台,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

另一方面也使得旅游网络营销成为各个国家、地区和旅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全获胜的重要法宝。许多旅游企业通过加入全球分销系统、旅游产品预订系统,现代 科技尤其是现代 交通 与通讯技术、计算 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旅游活动成为可能。或组建专门旅游网站进行全球性的网络营销,以借此提升竞争力。旅游方式的个性化与散客化 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倾向于选择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进行自助旅游。2006 年,旅游方式散客化、个性化已经成为当前旅游业的重要发展趋势。携程网的一项网上调查结果表明,肯定不会跟团游 ” 和 “ 基本不会选择跟团游 ” 人数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 47.2 %,比去年同期的 37.3 %提高了近10 个百分点。有数据显示,发达国家 50 %以上的旅游产品是散客旅游产品,美国的数字更是高达 90 %以上。网络已经超过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成为旅游信息传播的第一媒介;国旅游网络预订的市场规模也以每年 30 %以上的速度增长,互联网成为机票、饭店和旅游线路等产品极具潜力的分销渠道。

2005 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规模为 12.5 亿元,占当年中国旅游市场的 0.24 %。预计到 2010 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 130 亿元,占整个旅游市场的 1 %以上。而早在 2004 年美国网上旅游服务市场就已达到 520 亿美元,占整个美国旅游市场份额的 23 %。

旅游业发展背景 篇3

【关键词】 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旅游业发展

一、金融危机呼唤扩大内需

1.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目前已发展成全面金融危机,而且正在向实体经济渗透,向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在如下方面:

首先,我国的部分金融机构购买了美国的与次级债有关的金融债券,相应地要承受一定损失。而与已破产金融机构如雷曼兄弟公司有合作的中国企业,不可避免也会受到损失。

其次,我国近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的相当部分,是持有美国的金融资产。美元汇率的波动,影响到中国这些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与收益性。

再次,美国、欧盟、日本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由于金融海啸导致这些经济体迅速进入衰退状态,中国的出口出现急剧减速的态势,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受到的冲击尤其显著。由于长期以来,出口需求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发动机之一,所以不可避免地,中国经济增长也出现了急剧减速的态势。由于2009年西方国家基本上仍将处于衰退状态,所以中国出口状况可能进一步恶化。

2.扩大内需是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指出,当前经济全球化状态下,美国的次贷危机影响到整个世界范围,中国经济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他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居安思危、冷静观察、坚定信心,在基础层面做好自己的事情,扩大内需。扩大内需,顾名思义,就是要通过引导、刺激并满足国内需求,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进而减少经济对出口的依赖。扩大内需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源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从1998年起的连续十年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文件中,扩大内需都被放到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并逐渐成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方针。当外需受限时,应通过多种手段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以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可见,扩大内需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必然選择。

二、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中的重要作用

1.旅游业对应的是服务类的最终消费需求

旅游需求主要是对服务的需求,服务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总体上不存在产品的积压,对经济的作用也就更为明显和直接。在各种服务业中,像商业、运输、金融多数是为生产、销售、投资服务的,是最终产品的“中间投入品”;而旅游业和文化、体育、娱乐、餐饮、家政等则主要属于服务业中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最终产品”,其对需求的作用较之“中间投入品”更为明显。在我国服务业中,“中间产品”的发展相对较快,而“最终产品”的发展比较滞后。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旅游业对于扩大内需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2.旅游需求是多层次的需求

由于旅游需求的多层次性的特点,发展旅游势必有助于扩大消费面;同时旅游消费对中高端人群有很强的吸引力,能为这部分最有消费潜力的人群提供有效的消费渠道。

扩大内需一方面迫切需要高收入者增加边际消费倾向;另一方面需要低收入者在收入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消费。因此,怎样给不同人群开辟适合的消费渠道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议题。相对于其他消费活动,旅游消费门槛较低,很容易走入寻常百姓家;同时旅游也能满足先富起来的一批人高水准的消费需求。一次长途旅游可以花费成千上万,而一次城市周边的“农家乐”,连吃带玩每人仅花费一、二十元。所以说旅游活动不仅仅是高收入者的专利,同样也可以成为多数市民和一部分富裕农民能够负担得起的休闲活动。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大体上看,旅游活动中的财富主要是从高收入者向中低收入者转移。在一些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一部分中低收入者通过发展旅游业,提高了收入,最终也会促进整个社会需求的扩大。

3.旅游需求是一种综合性的需求,对扩大内需的影响更为广泛

旅游活动涉及面宽,由“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组成,作用半径大,其对内需的拉动作用更为全面。在组成旅游业的特征产业中,旅游饭店、餐馆、各种交通里面的客运业、旅行社、娱乐业等都是直接为最终消费服务的。随着这些行业的发展,又会间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如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机械制造、加工等。“旅游兴百业旺”,旅游业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现有部门、行业的发展,而且对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综合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4.旅游需求是非常富于弹性的需求

从现实层面看,多数旅游需求是非常富于弹性的,只要措施得力,其需求增长的空间非常大。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旅游需求满足的是人类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这类较高层次的需要。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旅游市场的规范等,这些都会极大地激发城乡居民的旅游热情。如果带薪休假的制度能进一步得到落实,旅游带动的需求还将大大增加。对于有出游能力的人而言,缺少的不是旅游的需求,缺少的是真正能满足其要求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只要能够针对市场的不同特点,进行得力的开发,旅游需求就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同样也就促进了整个消费的增加。

三、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方面作用的举措

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

(1)要重视推进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出台。考虑适时制定旅游业促进法,可以借鉴韩国的《旅游事业振兴法》,英国的《旅游发展法》以及美国的《全国旅游政策法》等立法经验,适时制定我国的旅游业促进法,完善并落实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使旅游业切实成为扩大内需的支柱产业。旅游产业政策可以体现国家重视扩大内需,重视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意图,加之旅游业强大的带动作用,也可以很好地体现政府宏观调控的导向。在旅游法短期内难以出台情况下,可以考虑争取旅游产业政策出台的方式,来进一步打开旅游业发展的空间。

(2)强力推行带薪休假制度。强力推行带薪休假制度,保证职工的休假时间,拓展旅游业的市场空间。要将带薪休假制度化;要进一步完善带薪休假制度,降低享受带薪休假的门槛,适当增加带薪年休假的天数,扩大带薪休假的范围,增强职工带薪休假的灵活性。旅游的特点是有钱还得有闲,现在城市中很多年轻人要忙于工作,只有等着法定假期或者带薪假期才能出行,可是2008年取消了“五一黄金周”,只有“十一黄金周”才能有机会出远门旅游,春节虽然7天假期,多数人是为了探亲访友,因此要繁荣消费市场,应该让国人有充足的时间去旅游消费。

(3)健全旅游业管理体制,完善旅游业自律机制,加强旅游业诚信建设。要理顺旅游业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旅游业领导和规划部门的协调能力,逐步建立文物、文化、风景、宗教合一的高效管理体制,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各旅游专业协会、学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能力建设;逐步建立起旅游诚信管理、评价、公示、信息披露等管理体系,并通过相关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规范导游、景区商家等的市场行为。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多方保障旅游者的利益,增强其出游信心。

(4)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扶持旅游龙头企业,促进旅游行业有序健康地发展。要扶持并壮大旅游龙头企业,发挥其行业中“领头羊”的作用,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给同行以充分的信心,带动整个行业有序、健康、蓬勃地发展;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旅游人才培育机制,增强校企联合,培养和引进各类旅游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并加强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

2.旅游企业的积极努力

(1)开发多层次的旅游产品。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合理规划,提高产品开发的层次,有效满足旅游者消费需求。当前,要创新投资方式,积极吸引多方投资,提高景区公共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加强区域合作,整合区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并进行合理规划,加强旅游区域协调和旅游产品协调,做到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盘活整体,竭力避免重复开发等问题,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要改变以往旅游产品单一、档次不高、精品较少的状况,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旅游产品要新颖、有趣、有品位,因此要积极发展旅游度假产品,如海滨度假、温泉度假、森林度假、滑雪度假等,提高传统产品的档次,满足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并积极开拓新的旅游产品,引导新的旅游消费理念。

(2)积极开辟短线游产品。目前经济形势下,人们越来越注重“手中握有现金”的重要性,对于原本并非生活必需品的旅游活动来说,很多人会选择“不出游”,因此,要刺激旅游消费需求,积极开发短线旅游产品,打“物美价廉”的牌,可以刺激大众旅游市场需求增加。

(3)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强化市场意识。积极启动5A级景区的评定工作,提升旅游景区产品环境质量和服务质量;针对旅游消费的大众化、常态化的发展趋势,也要积极调整住宿结构,大力发展价格适中、服务优良、环境整洁的社会旅馆;针对旅游消费的散客化、个人化、自助化的发展趋势,旅行社也要积极配合,创新服务,适应消费者的新需求。总之,旅游企业要强化市场意识,不断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刺激旅游消费。

(4)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引导旅游消费。旅游企业在经济低谷时期,不应吝啬宣传促销的投入,要积极利用各种不同形式的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促销手段,积极宣传旅游企业和产品。另外,借流行、潮流的旅游需求引导旅游者积极进行旅游消费。旅游需求也有流行、潮流之风,一段时间内,旅游需求的趋势表现出强烈跟从性,依附性。对于那些既想旅游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好的旅游者,旅游企业可以用别具一格的旅游产品来引导其消费,使其产生旅游需求。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应同全球旅游业界及相关部门和行业一道,坚定信心,加强合作,共同肩负起旅游业应对重大危机、谋划应急体制的艰巨任务。前进的步伐不能停止,机会终究会到来。

参考文献:

[1]程俐骢.旅游业:扩大内需的杠杆[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8):13~16

[2]郑振龙.大警示——冷观金融危机[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3]严钰.非常时刻.中国旅游业“苦熬寒冬”[EB/OL].http://www.eeo.com.cn/.2008,11,3

[4]刘凯.旅游20:构建新的旅游服务模式[J].旅游学刊.2008(9)

旅游业发展背景 篇4

丽江地处祖国西南边陲, 云南西北部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以来, 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 通过实施“旅游先导”、“旅游主导”战略, 旅游业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 发展成为本市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 丽江市接待海内外游客909.97万人次, 其中海外游客61.14万人次, 国内游客848.8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12.46亿元人民币, 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02亿美元, 国内旅游收入98.7亿元人民币。

1.1 旅游业发展成为丽江支柱产业, 成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也是命脉

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不断健全, 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综合功能不断加强, 形成“一业兴, 百业强”的良好局面。一是优化产业结构, 带动三产协调发展。从1990~2010年的20年间, 丽江产业结构由“45.8:22.3:31.9”调整为“18.1:38.3:43.6”,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2%。二是充分发挥旅游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 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全面体现旅游扶贫、旅游富民功能。

1.2 旅游业的发展推进了对外开放, 扩大了经济文化交流, 打造了“丽江品牌”

旅游业的发展使丽江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全面推动了丽江的对外开放和经济文化交流, 丽江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 打造了世界知名的“丽江品牌”。目前, 丽江拥有“世界第三遗产地”、“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中国最美丽的地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品牌景区”等43项桂冠, 2008年被评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

1.3 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提升了城市魅力

丽江在城市化进程中按“旅游、文化、城市、生态”一体化的目标打造经营城市, 形成了丽江古城、束河古镇这样的旅游品牌产品, 坚持和谐丽江、人文丽江、绿色丽江的城市发展主题, 提升了城市形象, 改善了人居环境。

1.4 旅游业的发展保护了生态环境, 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丽江旅游业的发展, 坚持走旅游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道路, 实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旅游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 2010年, 丽江森林覆盖率达66.15%。

1.5 旅游业促进了丽江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发扬光大, 带动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丽江尘封的古老文化被激活, 焕发出巨大的生机活力, 发展成丽江继旅游业后的又一个支柱产业。到2010年, 丽江市文化产业经营户达3100多户, 从业人员1.6万人, 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0.6亿元, 增长12.6%,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新支柱。

2 中国—东盟旅游合作丽江旅游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面临的机遇

2.1.1 市场机遇

旅游业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先导产业, 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旨在构建无国界旅游圈, 实现区内无障碍旅游。无国界旅游圈的构建必将进一步拓宽丽江旅游的客源市场, 改善提高东盟国家游客到丽江可进入性。因此, 中国—东盟合作, 必将为丽江旅游市场的开拓带来众多新机:一是丽江品牌吸引力, 市场占有率得到提高;二是丽江旅游市场得到优化。

2.1.2 发展机遇

加入东盟使处于中国和东盟两大市场结合部的云南由边陲之地变为了国际通道和国际枢纽,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的展开将分别向南北延伸, 形成以湄公河为主干、北至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南至越南西贡湄公河出海口的次区域南北旅游经济走廊, 丽江作为这一区域的旅游中心地, 其集聚和辐射的功能不断增强, 使丽江从单一的旅游目的地转化为旅游聚散地, 特别是云南“桥头堡”战略的实施, 丽江必将建成“桥头堡”重要窗口, 将赢来新一轮的改革发展, 再次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2.1.3 提质增效机遇

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将促进丽江旅游业质量、效益的提升。目前, 丽江旅游市场国内观光游客占了近90%, 极不利于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必将大大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 商务、会议旅游和休闲游将成为最大亮点, 旨在打造休闲度假之都的丽江必将迎来全新的机遇, 优化产品结构, 推动丽江旅游业走向质量效益型。

2.2 面临的挑战

2.2.1 来自东盟国家的挑战

随着东盟区域旅游合作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东盟国家, 尤其是与云南省相邻的周边国家的旅游产业结构与云南具有相似性, 对云南和丽江旅游产品产生替代性, 争夺丽江客源市场, 竞争由国内走向国际。另一方面, 自由贸易区建立后, 部分旅游较发达的东盟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旅游企业必将进入丽江, 国外先进的管理和电子商务营运模式必将对丽江的旅游业等带来冲击。

2.2.2 来自国内和省内的挑战

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背后隐藏的巨大发展机遇已被全国各省市一致看好, 除了云南和广西拥有陆上地缘优势外, 沿海各省通过海路与东盟各国开展合作的优势也不可小视, 凭借发达的经济和交通优势, 广东、福建和海南等省市在与东盟国家合作已走在前列, 广东等省市与东盟国家已互为双边主要客源地。从省内来看, 除了昆明作为我省的中心地之外, 次级中心地对客源市场的竞争也更加白热化, 面对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大理、景洪、丽江、瑞丽等地州都希望打造成云南的第二旅游集散中心, 云南省地州之间的旅游竞争更加激烈。

2.2.3 来自自身的挑战

旅游业是丽江最为年轻的产业, 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但总体水平与旅游发达城市仍然有很大差距。宏观上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 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 微观方面存在“小、散、乱、差”的问题, 旅游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依然存在不和谐, 不配套的矛盾冲突。从市场体系来看, 存在低价竞争, 忽视售后服务, 科技含量低, 缺乏旅游市场细分等问题。从人才竞争来看, 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高素质人才。

3 以中国—东盟旅游合作为契机, 加快丽江旅游业发展的举措

3.1 树立大旅游观念, 为丽江旅游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旅游业的综合性及开放性决定了在发展旅游业时不能就旅游业论旅游, 就旅游发展旅游, 一定要有大产业、大市场的思想观念来构建旅游产业体系。一是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 改变目前丽江旅游业产业体系不完整, 发展不平衡, 旅游业与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结合不紧密, 旅游业对农业、工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二是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调动广大市民关心、支持和参与旅游业的积极性, 自觉维护丽江市的旅游形象, 营造一个开放、竞争、有序、公平、诚信的旅游环境。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加大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杜绝坑蒙拐骗行为, 提升文明素质。四是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 扩大投融资渠道, 力争以资产为纽带, 推进旅游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 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 提升竞争力。

3.2 加强规划与管理, 整合资源, 确保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

旅游业发展要坚持“突出特色、统一规划、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协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关系。从当前来看, 一是要改变丽江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在抓紧实施“一体两翼”战略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覆盖面, 延伸旅游产业的产业链, 让更多的地区和人民能够参与旅游主导产业活动, 分享主导产业带来的效益。二是将建立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与建立生态产业发展基地、清洁能源基地结合起来, 使三大基地的建设相互依托, 相互促进, 形成科学的产业良性循环链。三是在资源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 应加大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的旅游产品的开发, 培养行业竞争优势。

3.3 加强形象策划与促销, 进一步提升丽江旅游的吸引力

要继续保持丽江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宣传促销工作至关重要。从建设旅游经济大市来看, 必须进一步加强丽江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 增加旅游市场份额。一是要制定科学的市场拓展战略, 走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营销之路。二是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 促进丽江旅游营销工作的现代化、国际化。三是不断创新旅游产品, 以新颖、独特及优良的品质, 提升旅游形象, 克服产品的同质化。

3.4 加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提升服务质量

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 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既有价格的竞争, 又有品质的竞争, 文化的竞争, 但归根结底是优秀人才的竞争。实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一是加大对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 提高他们的旅游职业道德和旅游岗位群的技能素养, 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优质服务能力, 以优质的服务吸引人、留住人。二是加强标准化建设, 做到规范服务、个性服务, 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 培养忠诚客户, 提升丽江旅游品牌形象和吸引力。三是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人才培养战略, 建立满足丽江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库, 在中国—东盟旅游合作中彰显人才优势。

3.5 加强技术创新, 增强旅游产业科技含量, 实现“科技强旅”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也是资源密集型产业, 更是信息密集型产业。科技是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是旅游产品从创意、科研、生产、营销、消费形成竞争力的技术保障。一是加强科技与旅游的结合, 广泛运用现代科技, 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 增强电子商务功能, 提高丽江旅游经营管理的国际化水平。

总之, 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必将对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当前来看, 丽江旅游业的发展还面临许许多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际化的区域旅游合作将在一定程度上对丽江旅游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构成冲击, 从长远来看, 中国—东盟旅游合作下的丽江旅游业将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机遇将大于挑战。

参考文献

[1]余小军, 池世庆.加强与东盟旅游业的合作, 加快广西旅游业的发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4) .

[2]梁萍.云南、东盟旅游合作动力机制及前景分析[J].北方经贸, 2008, (03) .

[3]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2.

旅游业发展背景 篇5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文化要先行。旅游文化与旅游活动紧密相连,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结合,是旅游业的灵魂,独特的旅游文化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源泉。海南历史悠久,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应依据优势充分凸显文化的“亮点”,着重从国际化的高度出发,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共荣、突出海南民族文化的旅游文化格局。以宏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为主题,溶入世界文化精华为一体,立足海南、纵观中国、面向世界,充分体现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元素相结合的多元文化特色,将海南打造成为展示天涯文化的中心,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学习、交流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平台。

一、旅游文化的主要内涵

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竞争,说到底是特色的博弈,特色文化的博弈。当地的特色文化具有不可移动的本地特征,是稀缺的、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从国内外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来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其最为基础的特定因素。正是在历史文化底蕴基础上经过长期积淀起来的地域社会文化和经济特色,以及相当的知名度和独特的品牌效应最终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促使旅游产业链条自动地向这个区域集中发展。

综观当今国际旅游业界,在南北回归线附近与海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相似的岛屿星罗棋布,美国的夏威夷群岛,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泰国的普吉岛,太平洋的斐济、瓦图阿努,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群岛,甚至新加坡,都是依托海岛优势,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最终形成各具鲜明特色的旅游度假胜地,而这些岛屿的旅游资源与海南岛的旅游资源有很强的相似性。

二、海南旅游文化发展的特点

海南作为一个旅游大省,明媚的阳光、湛蓝的大海、洁白的沙滩、飘逸的椰林、独特的热带自然风光令游人流连忘返。

(一)海南旅游文化含量偏低

多年来吸引游客的通常只是这些上天赋予的自然景观,很少有人奔着海南本土文化而来,很少有人能够去留意海南的历史与文化并通过挖掘海南本土文化,给海南旅游赋予鲜活的灵魂。海南的旅游经营属粗放型而非质量型,境内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虽年年递增,其收入总量不大,没有充分体现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作用。海南文化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热带海洋文化和黎苗民族文化上,但在已开发的景点及民族民间工艺、民俗娱乐等方面,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缺乏特色。

(二)海南旅游文化产业缺少规划

推动海南国际化旅游产业链形成的诱导因素多种多样,特定的历史背景、相关产业的良性循环、上层次的龙头旅游企业,再加上特定的市场需求,都能引导高档次、创新型的旅游产业体系的形成,但这些诱导因素的基础之一就是都必须具有不可复制的旅游文化内涵。过去,海南岛旅游产业的发展走过一些弯路,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旅游产业的实施步骤与现实操作层面的低效能,无序性而造成,现今面临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的日益迫切,加之每个旅游目的地都力求在开发的同时保持自身文化的原生性和独创性,这使得对海南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可持续的利用与发时开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去参考,缺少系统规划,导致矛盾凸显。

(三)海南旅游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缺乏

专业人才的规模和质量是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及有序利用的核心因素。从国内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基于大批高质量的人才集聚,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提升并进行旅游产业的更新升级,是国际通行的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对于旅游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加依赖于高度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积累和集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教育培训和引进政策的问题,还牵涉到人力资本开发和管理、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等,适合人才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生活环境同样必不可少的。

三、新时期海南旅游文化建设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旅游业发展背景 篇6

一、利用互联网,销售旅游产品

现今在进行自助旅游之前,旅游者一般会在互联网上查询相关信息,选择或者订购住宿或旅游景点门票。有专业的旅游团队打理的旅游网站,网站能够很好地向人们展示旅游产品,能够为旅游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旅游产品。旅行社不能仅靠广告宣传,而是利用现今覆盖面积广的互联网,加大推广力度,积极向专业的旅游网站合作。旅行社应该聘请专业人员设计旅游网站,在网站中增添自主旅游部分,完善好相关的旅游信息,及时更新旅游动态、交通信息以及酒店预订和门票价格等,并建立和完善旅游者的反馈体系,建立良好的口碑形象。运用网络,在微博、博客、微信、Facebook、Twitte、Instagram等国内外热门社交软件上,申请旅游账号,撰写精彩博文,扩大其知名度;在YouTube、Vine、优酷、爱奇艺、土豆等视频网站,上传景区影片、微电影、动画片、纪录片等;与旅游网站合作,制作的旅游攻略,制作旅游APP等。

二、减少旅游费用,满足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选择自助旅游的旅游者多数是希望能够用较少的旅游经费进行,但旅游最大的经费支出是交通和住宿,因此旅游中间商可以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帮助不同地区的旅游者进行交流,旅游中间商还可以帮助旅游者咨询相关的旅游服务。且选择自助旅游的旅游者相比于普通旅游者,他们更加注重旅游体验,旅行社或者是旅游中介可以帮助自助旅游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景区旅游开发应结合本地特色,可以根据景区的文化特征制作出地方特色的纪念品、艺术品、服装、首饰、包包、特产、工艺品等等,能满足旅游者的购物欲望。在按景区内设置让旅游者可以亲身感受饮食、服饰、文字、风俗等。设计多条旅游路线,借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将“到此一游”发展为集农业观光、民俗体验、山水观光、野外探险等集于一体的综合性、深度性旅游等。为保护好景区景观,防止景观的过度开发,导致景点失去原真性。在力求景区能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景区的保护和开发、整合优化景区的旅游资源环境、景区宣传和人员素质培训等工作。

三、提高景区人员素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招商引资,拓展社会投资的渠道,加快景区开发。根据旅游者的需要,旅游景区需要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加之景区人员的服务质量是旅游者再次重游的关键。景区内需要添加专业的景区管理人员,聘请专业导游,定期对景区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培养高素质人才团队,提升人员服务质量。为了保持景区的原真性,将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项目如景区大门、旅游码头、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布局在景区外,可考虑到高速路出口附近或者县城周边,依托县城已有宾馆、餐厅等基础设施,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园。在修建景区内的道路,在增添新路线的同时,也需要加强进入景区的道路建设。建设码头,增添游船数量,为了满足游客接待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交通。扩大植被种植面积,加强景区内的绿化。增加保护栏杆,为游客观光时的安全提供保障。设景观台,增加观光点。增添旅游标识牌,增设旅游接待点等基础设施。对旅游卫生公厕、休憩区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景区的开发和保护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要有针对的做好阶段性的开发,保存好景区文化景观的完整性与原真性是现今面临的挑战。针对景区的保护,需要聘请较为专业的人员护理,景区内需要种树、种草、种花进行环境绿化,努力打造绿色景观。

自助旅游背景下旅游产业的发展新思路是多方,但最重要的是能直观、简洁地表现出旅游产品的属性,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从而刺激旅游者的购买旅游产品的欲望。关于旅游网站设计可以运用绘画、摄影、装饰等,通过这些因素让人们对自助旅游的性质与旅游活动有充分的认识。图形的运用需醒目、易理解,能在一瞬间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让消费者以轻松、愉悦的心情理解图形传达的情感和审美,从而刺激旅游者的消费欲望,在满足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的同时,掌握科学的保护方法,良好的运营模式,并且需要提高景区人员的素质,相信只有不断完善基本设施、扩大宣传途径、提升品牌知名度,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旅游业发展背景 篇7

1 湖南省旅游业的基本现状

(1) 旅游业各项指标保持高速增长。旅游总收入从1998年的99.91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588.39亿元, 其中旅游外汇收入从1.56亿美元增加到5.03亿美元, 国内旅游收入从87亿元增加到548亿元;接待游客数量从1998年的4234.86万人次增长到2006年的9195.31万人次, 其中海外游客从34.86万人次增加到97.08万人次, 国内游客从4200万人次增加到9098万人次。

(2) 旅游接待条件逐步优化, 包括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接待单位的改善和相关人力资源的培训等等。近年来, 我省旅游产业发展来势喜人, 产业实力明显增强, 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已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截止去年底, 全省公路里程达到17万多公里, 拥有5个机场, 开通了海外客源地及国内主要客源市场的航线75条。全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00多万人, 带动相关产业就业400多万人。

(3) 推陈出新, 积极整合现有旅游资源。湖南以长沙为中心, 以张家界为龙头, 形成了广受海内外游客欢迎的八条黄金线路:自然风光旅游线 (长沙—益阳—常德—张家界) ;湘楚文化旅游线 (长沙—汨罗屈子祠—岳阳) ;名人故里旅游线 (长沙—韶山—花明楼) ;宗教文化和自然风光旅游线 (长沙—南岳衡山—郴州—永州) ;民族民俗风情旅游线 (长沙—张家界—湘西凤凰怀化) ;地质奇观旅游线 (长沙—娄底—邵阳山—南山) ;寻根祭祖旅游线 (长沙—炎帝陵—舜帝陵) ;田园风光旅游线 (长沙—益阳桃花江—常德桃花源) 。

(4) 虽然旅游业在湖南已经列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旅游业各项指标持续增长, 旅游接待条件也不断优化, 在资源方面和配套设施方面都具备了规模化经营的基础, 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例如许多景点景区仍存在服务质量问题, 对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 大规模无节制开发造成原来文化的流失等等。

2 金融危机背景下湖南旅游产业发展中凸现的问题

2.1 旅游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 湖南旅游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仍然不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旅游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的管理, 二是旅游企业的管理。 (2) 缺乏高水平的、科学的旅游规划。 (3) 旅游企业规模小, 竞争力弱。

2.2 旅游业投入不足

由于体制、观念以及大环境的制约, 湖南在旅游业的招商引资、资金投入方面还存在着投资意识弱、招商力度小、融资渠道窄、投资环境差等问题, 这就使得湖南旅游投资的增长相对缓慢。

2.3 旅游产品的特色不强, 文化品位不高, 科技含量低

湖南旅游资源种类齐全, 数量丰富, 历史文化价值含量高, 名人名胜资源多, 不少资源特色突出、知名度高, 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然而, 由于观念、人力、资金等因素的制约, 目前湖南不少地区旅游产品的开发无论从深度、广度还是立体开发上都存在着不足, 还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

2.4 旅游促销宣传力度不大, 整体品牌形象模糊

近年来, 湖南旅游促销宣传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但仔细分析, 还存在不少问题, 需要认真对待。 (1) 宣传对象没有细分。 (2) 湖南虽有武陵源、韶山、凤凰古城、南岳衡山等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观, 但从总体上看, 将湖南省众多的旅游景区作为整体进行宣传还比较薄弱, 未能很好地树立起湖南旅游整体形象。 (3) 在宣传策略上, 还缺乏重点突出、灵活多样、覆盖面广、辐射度大、持续时间长的促销方式。 (4) 旅游促销宣传投入明显不足。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 使得我省的整体旅游品牌形象不够清晰, 从而影响到旅游市场向广度、深度的拓展。

3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湖南旅游业发展的思路

旅游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扩大器, 旅游直接的收入可以带动相关的产业;旅游是社会就业的稳定器, 旅游是门槛相对比较低、劳动密集、关联度比较大的行业, 因此旅游对就业的拉动是非常大的, 旅游的贡献率, 对人们的贡献率是1:7, 此次金融危机给旅游业带来的影响, 其深度、广度和持久性尚未可知, 不同行业、不同市场、不同领域、不同时段也冷暖各异, 但福祸相依, 金融危机之下的旅游业也并非全是阴霾, 其中不乏利好存在, 有曙光可见, 亦有契机可用。为了更好的保持旅游业对湖南省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抵御金融危机对湖南经济的影响, 提出以下建议:

(1) 坚持以扩大内需为目标、适应新形势加快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旅游业发展。一方面, 我国正从小康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人民群众对旅游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 在经济全救化背景下, 国际交往更加频繁, 旅游产业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 这是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

(2) 完善和健全旅游市场体系, 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力度,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旅游景区、景点的接待条件, 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因而, 需要加大投入力度, 一方面增修新的铁路线路和高等级公路, 为游客提供最大的便利, 另一方面提高接待条件, 通过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从而在保持原有旅游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湖南。

(3) 巩固观光游市场, 提升商务游市场, 拓展休闲度假、会展旅游市场湖南省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国际旅游市场开发和推广工作应当成为营销工作的拓展重要方向, 这也是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工作之一。其次, 与休闲度假产品相关联的是湖南省的会议旅游产品的开发。湖南省应当日益重视国际会议旅游市场, 在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会议旅游的促销上加大投入。

(4) 在注重开发旅游项目的同时, 重视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直接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到旅游业未来的发展, 进一步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而要建立旅游环境监测体系, 健全旅游生态环保的法律法规, 完善旅游资源的执法力度。确定环境脆弱地区合理的环境容量, 加强对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环保教育, 不断提高旅游参与者的环保意识, 努力创造优美的旅游环境, 为湖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牢固保障。

(5) 积极参与区域旅游合作, 开发旅游资源。千方百计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利用泛珠三角区域和中部区域旅游合作的机遇, 强化区域联合促销, 打造区域旅游品牌。把握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中发展旅游业的契机, 积极参与到中国东盟等国际区域旅游合作中。借助国际旅游合作发展国际旅游业, 在服务设施、服务标准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通过不断完善本省旅游业软硬件环境, 为旅游业的发展寻找外在的驱动力, 从而进一步为湖南开拓海外客源市场, 促进湖南融入到国际性旅游品牌的行列, 使旅游业为湖南省的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袁新华.关于新时期政府主导加快湖南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旅游调研, 2003, (4) .

[2]冷俊峰, 蔡杰.湖南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

[3]许春晓.湖南旅游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N].湖南经济报, 2003-04-25 (E01) .

旅游业发展背景 篇8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 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 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这说明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心, 开始从国家层面建立互联网发展战略。

当前, 我国旅游和互联网产业都正处于大变革、大融合、大发展的关键节点。旅游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互联网又可以助力旅游业的发展。通过不断融合旅游业和互联网, 能够进一步加快“互联网+旅游”建设进程, 如此必将会变革游客出游方式、游客消费方式、旅游业市场经营模式、旅游组织方式及旅游管理方式等。旅游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是国民经济的综合性产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 正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全球旅游行业亦是如此, 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必将是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1“互联网+”内涵

“互联网+”把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 实现与诸多服务业的全面融合, 比如金融业、商业、工业等, 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能够使“互联网+”真正发挥作用和优势的关键因素是创新, 没有创新的“互联网+”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正因为如此, “互联网+”被认为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 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简单来说, “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就是“互联网+”, 它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 深度融合互联网与传统行业, 进而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

2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不断的增长, 中国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根据国家旅游局数据统计显示, 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万亿, 旅游收入对当年GDP综合贡献达到了10.1%, 超过了教育、银行、汽车产业。在消费领域,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 到2020年, 我国将形成60亿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5万亿元的旅游消费市场。投资领域, 2015年我国旅游业直接投资额达到万亿元, 正在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截止2015年, 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世界第四大旅游入境接待国, 世界第一大旅游出境消费国。与此同时, 中国也是全球范围内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 是互联网第一大国, 也是全球最具成长性的信息消费市场和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

“旅游+互联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理由如下:

2.1“旅游+互联网”融合两大消费群体, 将产生旺盛的市场需求

2015年我国旅游总人数达到了41.2亿人次, 其中, 其中, 国内旅游人数40亿人次, 比上年增长10.7%, 出境旅游人数1.2亿人次, 增长12%。截至2015年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50.3%, 手机网民规模6.2亿。研究表明, 2015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同比增长39.9%, 已经达到了4326.3亿元。这同时也说明了在我国网民中网络覆盖旅游人数比例还是很少的, 有资料显示旅游总消费中只有6.9%是在线旅游交易量, 说明了其未来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详见图1。

通过图1中国网民数量和旅游总收入的对比, 我们可以看出五年来中国网民数量和旅游总收入都是同步增长, 网民数量的增长可以极大的带动旅游电子商务的增长。

未来我国将在几年内加速旅游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智能化和互联网化改造旅行社、住宿、景区等, 将形成一个1万亿元的市场需求总量。这庞大的市场需求对各类互联网相关企业和网络基础运营商而言是巨大的利好消息。

2.2“旅游+互联网”两大消费市场相互叠加, 将创造巨大的市场红利

有研究表明,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5000美元时, 其旅游业就会进入大众化消费阶段。到2015年为止, 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8280美元, 未来旅游消费需求将会实现持续性增长。预测未来二十年, 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5万美元, 超过一半的居民将进入中等收入行列, 我国旅游市场规模可能会超过八十亿人次, 居民每年至少会出游五次。届时旅游会成为居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居民旅游可选的目的地也会更多更广, 旅游会真正走入我国的千家万户。未来15-20年, 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90%以上, 网民人数将超过10亿, 预计到2020年, 中国移动互联网直接信息消费就将超过2万亿元, 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接近50万亿元, 我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子商务交易市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预计未来五年, 我国在线旅游和交易有望突破6亿人和1万亿元, 覆盖的总人数和市场总规模将翻两番。目前, 全国排名前10位的互联网企业, 有9家在进军旅游业, 如阿里旅游、京东旅游、腾讯旅游等。

2.3“旅游+互联网”这两大经济形态相互融汇, 将创造巨大的增值空间

实物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受到诸多限制, 比如技术、环保等, 但互联网+不会, 它不受这些客观因素的制约, 因此, 未来“旅游+互联网”将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内容, 对于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出口具有重要意义。有资料表明, 国际旅游年均增长率将达到世界经济增长率的两倍以上, 到2030年达到18亿人次。旅游将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带动性和包容性带动诸多其他产业和领域的融合发展, 并能催生出一些新业态和新领域。仅以旅游+扶贫、旅游+乡村为例, 我国将会在2020年建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 乡村旅游经营户会有300万家, 预计每年超过20亿人次乡村旅游, 收入可能会超过1万亿元, 5000万农民会因此受益, 每年约200万贫困农民因此脱贫。

预计未来几年内, 我国旅游和互联网的相互融合发展, 将产生一大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服务, 并将产生巨大的增值空间元。

3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驱动发展, 我国旅游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这变化既体现在行业的数据统计, 也体现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 其影响不容忽视。未来, 我国“互联网+旅游”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3.1 跨产业融合发展

旅游业的特点是边界模糊、产业链长, 基于此, 为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长远发展, 在线旅游平台应跨产业融合发展, 形成一个新的旅游业生态圈。比如融合互联网金融和在线旅游平台, 能够普及移动支付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发展。举例来说, 网信金融集团就和中国康辉旅游集团与北京盛阳世纪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 游客可以在预定旅游产品的同时预约外币兑换, 且在康辉各门市还可以为客户代办退税等。通过跨产业融合发展, 跨产业融合各方都能够获得利益, 最重要的是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给消费者游客。

3.2 更多新业态不断涌现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 我国相关部门颁布了《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 充分意识到了互联网在促进旅游业中的重要性, 提出了加快实施旅游新业态的旅游投资促进计划, 逐渐加宽了新业态的准入许可和经营许可制度, 比如在线旅游租车平台、旅游网络购物、在线度假租赁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旅游业也应该积极引进先进的商业模式, 做到随机应变、与时俱进, 只有专业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此外, 政府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用于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 鼓励和支持新业态的出现。

3.3 旅游呈现智慧化

随着互联网+旅游产业不断的推进, 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将在全国4A级以上景区和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单位实现全覆盖, 全国将出现上万家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河北省秦皇岛市就是以创建智慧城市来促进和推动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秦皇岛市人民政府早在2013年便与中兴通讯签署合同, 启动了创建智慧城市的项目, 作为项目重要组成部分的智慧旅游已为游客带来实实在在的便捷。游客能够享受到游前游中游后三个阶段的旅游服务:出发前, 游客需要了解的旅游信息、规划行程、景区门票等, 可以通过秦皇岛智慧旅游门户网站、官方微博等系统及智能手机APP获取和预订;旅游中, 游客能够免费使用网络服务, 实时查询任何自身想知道的内容, 便于及时的掌握旅游信息;旅游结束后, 旅游能够结合自身感受和待遇对旅途进行评价, 若出现丢东西等问题, 也能够很快找到负责人商量解决方案。

3.4 服务管理不断创新

旅游行业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框架下, 可以与交通、公安、卫生等领域实现数据共享、实现互联互通、实现资源整合, 为游客提供更多便利的一站式服务, 包括信息查询、在线交易、咨询投诉等, 还能够依据不同游客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过去旅游行业监管部门通常的作用是在事件发生后站出来被动的处理事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旅游行业监管部门能够很轻易的获知旅游企业和游客的相关情况和信息, 便于在旅游过程中就加快监管, 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旅游争议事件的出现。

4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措施

4.1 加快相关旅游区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使旅游者能方便的接入和使用互联网信息服务和实现在线互动, 应该加大旅游信息互动终端的普及力度和范围, 在各个旅游场所都设置旅游信息互动终端, 比如景区景点、宾馆饭店、码头、车站、机场、游客集散中心等。同时在这些设置旅游信息互动终端的地方应该实现无线网络、3G/4G等基础设施的全覆盖, 保证无线网络无死角, 只有这样旅游信息互动终端才能真正的被更多的人知道和使用, 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和优势。

4.2 大力支持在线旅游创新创业和新业态

各级政府应该继续鼓励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 开展在线旅游创业创新。支持旅游创新平台、创客空间、创新基地等旅游新型众创空间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互联网+旅游”创业园区, 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 发展在线旅游租车和在线度假租赁等新业态, 整合私家车、闲置房产等社会资源, 创新发展在线旅游购物和餐饮服务平台, 积极推广O2O的在线旅游购物模式。积极整合在线旅游平台上下游及平行企业资源、要素和技术, 推动“旅游+互联网”的跨界融合。

4.3 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 提升景区旅游管理水平

旅游行业具有企业分布广、范围大、移动性强的特点, 因此管理上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持。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来实时监控游客流量和景区现状, 及时准确掌握景区当前流量和承载力, 第一时间发布预警并实施应急预案, 积极引导游客分流, 有效提升了景区安全管理水平。目前, 江苏旅游部门采用大数据每天分四个时段向社会发布旅游景区游客舒适度信息;厦门通过信息化手段捕捉客流临界点, 在第一时间发布预警并启动应急预案, 通过手机、电子显示屏等终端向游客发布温馨提示信息;在武汉黄陂木兰景区, 景区旅游集散中心利用智慧旅游系统, 实时掌握游客接待量, 通过LED屏向游客提供景区票务信息、发车时刻表等。

4.4 鼓励企业海外并购开拓国际市场

在经济新常态下,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但是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却在不断凸显。数据显示, 中国已连续3年在出境游人数和购买力均排名世界第一。2013、2014至2015连续三年旅游业对GDP直接贡献超过了7%。这一形势下, 海外市场已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点目标。因此, 结合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 充分发挥我国旅游市场优势和互联网比较优势, 中国的互联网旅游企业应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加强与国外企业合作, 具体可以通过海外并购、联合经营、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开展。旅游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与互联网旅游企业要抱团取暖, 共同在海外推广互联网旅游中国品牌和中国服务, 构建跨境旅游产业链体系, 增强中国旅游全球竞争力。

随着我国互联网+战略不断的推进, 互联网与旅游正加速走向深度融合, 互联网对旅游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 将带来更加全面而深刻的革命。因此, 旅游业要不断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主动拥抱互联网, 这样才能为旅游业插上强劲的翅膀, 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石培华.深度解读“旅游+互联网”战略——“旅游+互联网+”的潜力、路径与举措[EB/OL].新华网.

[2]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 [S].

[3]李金早.相融相盛健康同行大力促进旅游+互联网又好又快发展[A].2015中国“旅游+互联网”大会.

旅游业发展背景 篇9

1 渭南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旅游资源开发落后,发展步伐迟缓

渭南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但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却比较落后。渭南旅游资源不但有山岳型景区如“二华”———华山、少华山,而且有湖泊湿地型景区如洽川;不仅有古遗址景区如唐帝王陵墓,还有古建筑景区如纵横南北的魏长城;不单有充满民俗风情的旅游资源又有充满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意义的旅游资源,但是对这些资源开发的力度都比较滞后,“西岳庙”、“唐十陵”、“魏长城”等一批名胜古迹还等着开发。自然资源方面的开发利用也仅仅局限在一小部分,对华山和洽川两大知名品牌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关于主要景区的扩容、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肤浅,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开发不充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还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创新文化旅游理念上比较滞后,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大多只以自然资源来吸引游客。目前的现状是“文物古迹多,吸引游客少;历史文化厚重,难以综合利用”。对于资源开发可以说是大资源小开发,精资源粗开发,造成旅游景点的开发存在着“资源多却开发散、景区小而开发全、档次较低、效益不高和重复建设”等问题,使得渭南的旅游资源很难形成拳头品牌。

1.2 认识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产品单一

渭南市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市,导致“重农轻商”的思想在这里根深蒂固,也使得整个社会无法形成发展大旅游的浓厚的气氛。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一直依靠于农业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却没有想过把旅游资源纳入经济发展战略当中。对于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认识不足,不知道利用此次机会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放在与其它资源同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紧紧局限于保护有影响的历史文化资源,或者是进行研究观赏,并没有达到保护、开发、利用的整体效益。同时,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着多头管理,经营权和所有权不明确,没钱投入到经营开发上,又舍不得让商人投资,即使是有投资者,也因机制和制度障碍而收效不高,使得一些新兴的旅游品牌开发利用迟缓。

目前渭南市与其他旅游业比较发达的省市相比,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首先,各景点的道路等级基本较低,以华山为例:大部分的游客都选择乘坐火车去景区旅游,由于从火车站到华山山脚的道路等级不高,安排的公交并不多,这便给游客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其次,旅游服务设施较为落后,在华山景区还尚未解决山岳供水问题,尤以主峰区供水、排污以及为游客提供规避自然灾害的设施建设为甚,同时华麓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要求还有差距,景区的基础设施亟待维修改造、提高档次,以改善旅游区的整体面貌。再次,除华山等少数景区外,其他的景区目前大都缺乏旅游餐饮设施和购物设施,住宿设施大多档次低、服务差。除了华山脚下有宾馆、饭馆外,其他的旅游景区如洽川、少华山景区的门口仅有一些当地居民把自家的一些初级产品拿到那儿摆个小地摊或是利用自家房屋开设农家乐、小旅馆,而这些初级产品质量粗糙,农家乐、小旅馆设施简陋,这些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甚至就连渭南市市区内的星级宾馆的设施质量与服务水平离国际国内水准也是相差甚远。

山岳型的旅游景点———自古并称“二华”的华山、少华山,始终以登山游览作为其主导产品,对人文景观及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未能形成多样化的旅游系列产品,难以发挥旅游资源的群体组合优势。同时受主峰区面积限制,旅游容量受到严重制约,旅游规模难以进一步扩大。而且对于湖泊湿地型旅游区如洽川旅游风景区的处女泉、千亩荷田、芦苇荡等景点也存在同样的情况,都只注重各自发展,忽视合作的力量和优势。

1.3 资源分散,尚未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格局

渭南的旅游资源,可以说得上是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古迹遗址,但是资源相对分散,规模也都不大,其中保存不完整的有很多。以渭河为界南有名山少古迹,北多历史遗存却无法形成一个区域。如:桥陵虽有气势却没看头,仓颉庙、白氏陵园、寇准墓名气不小却没有规模,也仅仅吸引一些文人雅士慕名而来,真正作为雅俗共赏的旅游景点开发的条件还不具备。韩城老城、司马祠墓、两周古墓群也仅是接待旅游,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有限。并且旅游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华山、洽川两个旅游景点,布局上仅局限在华山山岳区和洽川湿地,而对周边景区开发不足。以华山和洽川景区为龙头,周边景区为依托的大旅游格局尚未形成。渭南旅游发展没有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条件,未能发挥在周边地区中的旅游组织功能,没有起到拓宽旅游的内涵和外延,谋求在大区域中的龙头与核心作用。

1.4 缺乏创意,推介不力

渭南自古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旅游作为新的业态,不同于实体经济,需要改革创新意识,按照文化旅游的消费特点不断推出富有创意的新鲜产业,吸引更多游客。渭南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还仅仅停留在粗放型管理、接待式经营的初级阶段,采用文化符号去规划包装景区资源还很落后,也没有大力发掘景区的文化内涵,有创意的产品甚少。比如华山旅游景区目前只是登山游览、体验其奇险,上山困难,下山惋惜;洽川景区只是单一的风景观光,缺乏吸引眼球的创新景点,不能让游客对文化体验产生恋恋不舍的深刻记忆。

2 渭南旅游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2.1 调整发展观念,合理规划布局

渭南市的旅游业开发模式应从过去的过分依赖资源、资金、环境的开发模式,转向科学开发、循环利用、和谐发展的模式。坚持“资源与市场统一,风光与游客一体,管理与效益结合,开发与保护同步”,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型战略、精品旅游开发型战略和政府主导型战略。随着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和旅游市场容量的不断增长,在具体的工作思路上应实现:四转型———产品方式的转型、市场结构的转型、运行方式的转型和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四并重———“点线旅游”与“板块旅游”并重、当地经营与跨地区跨国经营并重、观光与文化、休闲、度假等产品并重以及单体企业与链条企业组织并重。同时按照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并举,景区开发与景区保护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发展并完善全市关于长期旅游发展的规划布局。围绕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两个主体,依照区域和重点相结合的思路,形成“一山一水一圣人”的主架骨,建立渭南文化旅游的“两圈三线五区”的发展局势。即:努力融入以西安市为圆点的关中都市风情旅游圈、建设以华山为圆心的黄河南旅游圈;有西潼高速公路和陇海铁路穿过的旅游南线、从西安阎良经渭南蒲城白水合阳韩城的旅游北线、沿西安—渭南华县—华阴—潼关的旅游东线;渭南湿地风光旅游区、渭北帝王陵观光旅游区、韩城历史文化旅游区、华山登山游览旅游区及黄河自然风光旅游区。同时,应当在此规划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华山景区、洽川景区、少华山景区、唐帝王景区等景区适合各自的发展规划,以达到旅游景点全体动员共同发展的局面,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2.2 要在观念上改变认识,加强设施建设,发展综合旅游

在深入贯彻国务院的《关中—天水发展规划》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渭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再次认识与定位,将旅游资源看作其它不可再生资源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归入渭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之中,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要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同时要在群众和当地居民中进行政策的及时宣传,使人们在观念更新、体制创新中重新认识文化属性,正确定位本市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发挥旅游业产品的社会属性的同时,要增加对其经济属性的重视力度,同时对于文物古迹、历史文化不仅要去挖掘、保护,而且要开发、美化、推广和利用,让地上的和地下的旅游资源都进入到市场中,化静景为动景,变观光为流通,在交往和利用中充分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只有充分挖掘利用文化旅游资源,才能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现代旅游是一种生活消费,除观赏外还应有文化熏陶、生活体验、娱乐享受等。华山之险举世闻名,但缺乏水的灵性、文化的享受、生活的体验。因此,山下景区开发应突出水的利用,将南山地表水截流建造人工水景园,开发地下水建设温泉沐浴,以水留人;依托西岳庙开发古柏行建设东府文化园,精心策划具有华山文化和东府文化的实景演艺、舞台演艺,打造中国“威尼斯”水景文化城,以文化人;同时,作为华山姊妹山的少华山景区,应当借助华山的发展势头,依据自己独特的地方,实现自身的发展,实现全市经济收入的再创新高。此外,应当建设开发具有关中民俗民居特点的住宿、餐饮,完善服务功能,以特胜人。还要加快以洽川为主的黄河自然风景开发,尽快建成北线水上旅游精品风景区。最终形成“南登父亲山寻华夏根,北涉母亲河探文化源”的南北双线,让人们在寻找记忆中体验山河之壮丽,滋润大自然之风韵。

2.3 将文化资源与山水资源配合利用,综合开发形成渭南旅游的规模效应,实现协调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市场,两者应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针对渭南人文历史既久远又零散还残缺,且未形成富有吸引力的、独立的旅游景点的现状,可以考虑在中心城市布局建设“秦东历史文化博览区”,把分散的古迹遗址重现于文化博览区;让历史名人“进城”,集中展现渭南悠久的人文历史文化。同时,加大对全市民间民俗文化和工艺品的开发,目前应集中开发以华山为主的皮影基地,以渭富为主的陶瓷雕刻基地,以渭北麦秸画为代表的民俗工艺品基地;从政策、技术、资金、环境等方面给予扶持,做大做强现有的雨田、陶艺村、兴文麦秸画加工厂三个民营企业和华山文化传播公司;利用现代技术开发、包装、改造传统文化工艺品,推进产品研发、生产,着力打造皮影、陶瓷、石刻木雕、麦秸画、老腔等五大品牌。大力推进东秦文化艺术和产品进入博览区进行一些譬如展演和经营的活动,以此对旅游纪念品不足、景区缺乏文化内容的缺点进行弥补,进而提升渭南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

首先,要树立一个崭新的观念,力争将渭南和西安的资源结合起来,关注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趋利避害,顺水而下,开发渭南旅游文化的深层次、开辟一个旅游的新天地。其次,由于高速公路的国道和省道是由国家和省里直接投资修建,无需地方政府出资,这就为地方政府积极修建地方公路打下基础,市政府应积极修建沿黄的南北旅游便捷线路,增加沿途景区的收益。如途经西安———渭南华县———华阴———潼关的旅游东线,从西安阎良到渭南蒲城、白水、合阳、韩城的东北旅游线等旅游线路,以此促进沿途渭华起义纪念馆、少华山、华山、桥陵、惠陵、仓颉庙等一系列自然观光旅游景区和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

2.4 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体制机制创新,精心策划,加大对文化旅游的对外宣传力度

首先,在发展建设上要冲出区域壁垒和部门所有的经营管理的体制限制,达到资源整合、规划统一、开发集中、重点突破的境界,形成全市旅游资源的共利用、共开发,做大做强,利益共享;其次,要在经营旅游上不断强化市场一体化的观念,对国内国外的不同客源进行定位,并且依靠华山旅游公司组成一个股份制的文化旅游集团,实现旅游景区管理的公司化和经营的一体化,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促进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景区的有效利用,推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第三,要深入探索旅游资源经营权、所有权改革的新道路,通过租赁、拍卖、承包等形式出让景区经营权,增加招商引资的力度,降低客商投资经营的限制。同时要出台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景区的投资开发和经营,使各方面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整合,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形成旅游发展的合力。

对旅游业的对外宣传进行精心策划和高水准设计包装,是扩大影响力、增强吸引力、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重要手段。渭南市应在不断对“文化之源,华夏之根,山河圣地,人文渭南”的对外宣传概念进行修改完善的同时,完善对华山、少华山、洽川等重要景区景点整体形象广告和宣传方面的策划、设计、包装。精心组织有影响的各类旅游推介促销活动,举办高水平的文化演艺、文艺采风宣传活动,扩大对外影响。组织展览文化大家创作的精品佳作反映渭南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人文文化和改革开放的现代文化。加强区域协作,扩大对外交流,坚持走出市境、省境,全方位推广宣传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用著名旅游品牌去吸引游客,用独特的文化符号去影响游客,通过宣传推广产生巨大轰动效应,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观光旅游,实现渭南旅游业全面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宏, 何翰林.渭南旅游产业发展调查[J].宏观经济管理, 2008:66-67.

[2]渭南日报.加快渭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2009-05-08.

旅游业发展背景 篇10

南京, 作为江苏省会城市, 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近几年来在中国一线城市的名单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 从全世界的角度上来看, 南京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仍然有限。对于外国人来说, 如果提到来中国旅游, 他们的首选只可能是北京和上海, 不可能把南京作为旅游的首选目的地。换句话说, 一个城市的知名度的高低对于其旅游业的发展程度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高一个城市的知名度, 发展旅游业最直接的就是通过节事活动的举办。而有“小奥运会”之称的青奥会, 作为一项重要的国际性赛事, 为南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 对于南京提高城市影响力, 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和加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借助举办2014年青奥会的契机, 南京的城市发展速度将大大提高, 城市的交通, 商业网络中心将大幅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也将会受到其影响。不可否认, 南京旅游业的发展有着自己的优势与机遇, 但也存在着劣势与挑战。本文将用最经典的SWOT分析法, 从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综合分析南京的旅游业发展。

1 南京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1 旅游资源丰富

南京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公元前472年, 越王勾践灭吴后, 在今中华门西南侧建城, 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公元3世纪以来, 先后有10个朝代和政权在此建都立国[1]。并且据官方统计, 南京如今已经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等十个世界以及国家级的城市奖项。截止2013年, 共有5A级景区12个, 4A级景区12个, 3A级景区14个, 以及2A级景区24个。其中, 世界历史遗产地明孝陵、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雨花台烈士陵园、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中山陵、原国民政府行政中心的总统府、孕育金陵古老文化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等知名景区更是享誉海内外。

1.2 区位优势明显

南京作为江苏的省会, 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地带, 是江苏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 横跨长江两岸。公路交通方面, 南京城市内部区域内多条隧道和高速公路密布, 而周边则建有宁洛、宁杭、宁宣、宁芜、沪蓉和沪陕等多条高速公路。已经有的地铁1号和2号线连接南京重要的旅游地段。铁路方面, 南北两个火车站每天有发往全国各地的火车班次。航空运输方面, 禄口国际机场则有多条国内和国际航线连接世界各地。“十一五”时期, 南京交通建设完成投资408亿元。“三大枢纽、四大网络”综合运输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进一步巩固南京枢纽和门户城市地位。2010年完成综合旅客周转量310亿人公里, 综合货物周转量3320亿吨公里[2]。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转化成实际的旅游客流的前提已经具备。

1.3 旅游业发展基础良好

南京旅游业自改革开放以来, 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根据南京旅游局的官方统计, 2012年度, 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272.5亿元人民币, 较上年增长15.1%, 实现旅游创汇13.62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13.6%。接待入境旅游者162.71万人次, 较上年增长8%, 接待国内旅游者7950.45万人次, 较上年增长10.7%。从旅游企业规模上来看, 截止2012年底, 我市共有旅行社535家, 其中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26家;旅游星级饭店115家, 其中五星级饭店18家, 四星级饭店22家, 三星级饭店58家, 二星级饭店17家[3]。无论从经济收益还是旅游企业规模上来看, 南京旅游业的发展在全国都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力。

2 南京旅游业发展的劣势

2.1 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南京市的旅游产品仍旧以传统的观光型为主, 最著名的包括中山陵风景区、夫子庙风光带和总统府等。一般游客的停留时间也就在2-3天, 而且旅游的心态是参观游玩历史文化遗迹, 比如参观孙中山的陵墓, 了解前国民政府的历史知识等。而南京的旅游产品类型其实远远不止这些, 对优质的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不够, 未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潜力。如休闲度假、商务节庆等新兴旅游产品虽有发展, 但由于目前的旅游产品大同小异, 而使得观光型旅游产业的发展竞争激烈。同时观光型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有限度的。

2.2 景点营销规划不足

除了南京目前的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外, 现有的一些著名景点的规划和运作也不尽如人意。比如, 笔者曾经在周末的时候去梅花山中山陵风景区游玩, 而由于进入景区的交通道路只有有限的几条, 大量游客的进入导致几乎整个进入该风景区的交通瘫痪, 公路上无论私家车还是公交车从山上一直排到了山下的白马公园门口。堵在山路上的开车人是上不去也下不来, 又和徒步爬山的行人交织在一起。可想而知, 如此的旅游体验, 会使外来的游客对南京旅游业有怎样的评价, 会招揽到多少的回头客。

南京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特点的景点其实远远不止中山陵风景区、夫子庙、总统府和玄武湖那几个。但是由于宣传手段和营销方法的匮乏, 导致很多有特点的景点资源都有所浪费。南京的旅游景点类型可以分为历史遗迹、文博科教、宗教胜迹和乡村农家乐几种, 每一种类型都包括不少有特点的景点, 比如阳山碑材, 明成祖为其父朱元璋树碑而开凿的巨型石材;具有民国特色, 发生了许多历史事件的浦口火车站;作为佛教发源地的九华山;以及江心洲风景区等。这些不同类型和特点的景点都缺少整体的规划, 而没有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旅游价值。

2.3 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旅游经济是一种知识经济, 具有知识经济的特征。高水平专业旅游人才作为一种知识资本, 是旅游业竞争的关键要素之一。南京市旅游从业人员较大, 居于全市各行业从业人员的前列, 但高水平的专业旅游人才严重匮乏, 阻碍了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要特别指出的是, 高水平的专业旅游人才不仅包括旅游服务人才, 传统意义上的酒店员工、导游等为旅游者提供直接服务的基础人才, 也包括旅游技术人才。设计高科技旅游产品, 在现有的电子商务平台上设计各种各样的旅游软件, 方便旅游业务的运作, 这些都依赖于旅游技术人才的专业技术的发挥程度。

3 南京旅游业发展的机遇

3.1 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南京正在借助青奥会向全世界推广自己, 向国际化城市转型, 提高城市知名度。对外交往层次的提升提高, 必然增加聚集全世界资源的机会, 不断深化与外界的互动, 在与其他城市的合作和竞争中发展自己。南京是我国优秀旅游城市和重点会展城市之一, 仅2010年在南京举办的各类规模性会议、展览就超过1万场次[4]。各类旅行社450家, 其中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16家。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5633.36万人次。全年经批准因私出国出境人数达30.36万人次, 增长24.4%[5]。北京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 使北京的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3%, 海外游客达44万人。相信2014年的青奥会对于南京的对外往来将有明显的提升, 对南京旅游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3.2 商业交通网络的完善

从南京周边来看, 2103年7月新开通的宁杭高铁, 已经使南京在长三角的旅游地位又上了一个档次, 合理的时间和票价, 促使南京对周边城市的甚至是境外游客的吸引力大大提高。一般境外游客进入长三角地区旅游, 首选城市是上海和杭州。特别对于从杭州进入的游客, 以前如果想到南京, 必须经过上海绕道, 大约要6小时左右, 这样就使得很多人放弃了来南京旅游的计划。如今1个多小时的车程和二三百的票价, 则吸引大量的旅行社和个人把南京和杭州重新安排成为一个整合的旅游线路, 大大促进南京在这块旅游区域的发展。

从南京市内来看, 南京目前已经有的地铁1、2号线, 以及南延线、贯穿南京的南北城区。连接南京火车站到玄武湖、中山陵、明故宫等风景区, 但是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南京规划在“十二五”期间, 南京地铁还将建成3号线、10号线、机场线、4号线一期、宁天城际一期 (大桥北路至金牛湖) 、宁和城际一期、宁高城际、宁溧城际等8条轨道交通线路, 总长超过200公里。这将大大推动南京市内交通的便利程度, 连接南京市内以及周边95%的旅游景点。

3.3 国民经济快速的发展

一直以来, 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9%左右, 这为人们外出旅游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能性。同时各种节假日的连续休假制度的推行, 以及近几年出台的高速公路的免费政策, 又为人们外出旅游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行性, 扩大了国内旅游市场。国家又大力推行“东部崛起”战略, 这是南京争取政策支持和经济投入的大好时机, 南京旅游业的发展面临难得机遇[6]。

4 南京旅游业发展的挑战

4.1 激烈的市场竞争

国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各地对于旅游业发展普遍看好, 搞旅游开发的热情高涨, 各地旅游业竞争日益剧烈。南京周边城市的旅游业发展速度也非常快。特别是旅游业已经发展较好, 有较高知名度的上海和杭州等地, 对于国内外的游客已经产生了一定的“长三角旅游首选之地”的影响力, 这些都是南京旅游业发展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省内周边的城市, 也都有自己的特色景点, 如苏州古典园林、扬州的瘦西湖、连云港的花果山、周庄古镇等地也各自在争夺旅游客源。面对如此众多的竞争对手, 南京如何脱颖而出, 是南京目前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6]。

4.2 消费者需求多样化

当代旅游者对于旅游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同的旅行者对于不同的旅游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单一的以观光历史名胜古迹为主的旅游产品, 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由于旅游消费需求和旅游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 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体的市场逐渐转变为以观光、度假、休闲旅游为主体的市场。而如何满足这一消费趋势, 正是南京目前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5 总结

南京借助举办青奥会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必将大力发展南京的旅游业, 让南京向国际化的城市转型。南京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城市, 拥有悠久的历史、优美的城市环境, 而青奥会的成功申办更是将南京的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推到了国际性的层面。虽然在成为国际性的旅游城市的道路上, 还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威胁, 但是总体来说发展的优势和机遇终将进一步强化南京的旅游功能, 有助于南京发展成为集观光、商务、会展和休闲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化旅游中心。

摘要: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国际性赛事对于南京提高城市影响力, 开发旅游资源, 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2014年青奥会的背景下, 本文对南京市发展旅游业存在的优势与机遇、问题和威胁进行了分析, 为以后的系列研究课题打下基础。

关键词:南京青奥会,SWOT

参考文献

[1]南京旅游信息网[EB/OL].[2013-08-09]http://www.nju.gov.cn/web_xx/scenic/list/173/127.shtml.

[2]南京市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3-08-19]http://www.njjt.gov.cn/col/col126/index.html.

[3]2012年南京市旅游经济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3-07-23]http://www.nju.gov.cn/web_zw/public_detail/detail/105/30147.shtml.

[4]于水, 孙金华青.奥会背景下南京城市国际化的发展优势、困境与路径选择[J].江西农业学报2011, 23 (10) :176-178.

[5]ZHAO S, ZHANG B B, LI J H.On China's Polic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Quality and Safety of Farm Products and Foodstuffs[J].Food Science, 2006, 27 (10) :630-635.

旅游业发展背景 篇11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河北省;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2-96-2

0 引言

大力发展旅游业既能够调整河北的产业格局,又能加速其经济发展速度。从发展旅游業的角度,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寻求发展契机并将其不断扩大,促进更大范围内的产业融合,促进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从而达到更高效带动河北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目的。

1 京津冀一体化对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京津冀一体化对河北省旅游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通一体化、旅游品牌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三个方面。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对河北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三构建、三融合”。

1.1 能实现旅游交通融合

构建一体化旅游交通体系,是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基础。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中,形成了“四纵四横一环”的格局,主要包括京石,北京到石家庄,还有京霸衡、京滨、京唐、天津到承德、沧州城际铁路,还有环渤海城际铁路。此外,京津冀已经开通了300多条公交线路,真正实现了交通“一卡通”[1]。河北省与京津之间存在的“断头路”、“瓶颈路”将得到治理。交通一体化的建设,解决河北省“进的来”的问题,大大降低京津旅游客源的时间成本,势必增加来冀的游客数量,推动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

1.2 能实现旅游产品层次升档进位融合

形象鲜明的区域旅游整体品牌是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京津冀一体化之后,能做到三地“一张图、一盘棋”。三地大力开展区域旅游联合宣传推广,联合推出精品旅游线路,联合策划组织旅游宣传活动,联合参加旅游展会,联合举办旅游节庆,以及共赴境内外重点客源市场开展联合促销,建立形成一体化旅游产品、品牌宣传格局。从而来拉动河北旅游产业的品牌升档进位,扩大河北旅游产品的社会影响力。

1.3 能实现旅游大环境融合

北京和天津旅游业发展较为完善,河北省需依靠京津地区先进的发展模式,成立京津冀三地高效便捷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首先,三地需统一意识,加强地区间合作对三地的旅游业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要建立统一的服务体系标准,如人员培训体系,标识标牌等。三地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能填补河北旅游公共服务的短板,拉动河北旅游服务整体水平的上升,确保游客对河北旅游服务认可赞同,有力的提升河北旅游服务形象。

2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5年全省一共接待了海内外的游客3.7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3433.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为18.09%和34.06%[2]。来河北旅游的国内游客人均消费达到916.26元。河北省具有旅游资源丰富,截至2015年底,河北省拥有3A级以上的景区200余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0余处,优秀旅游城市10座。河北省2015年有超过500个在建的旅游项目,投资规模达到6500亿元。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河北省依靠与北京、天津相邻的地缘优势,发展环京津现代化的旅游业,承接京津旅游的扩散,缓解人口压力。虽然河北省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受政府惯性思维、位置限制和产业开发所限,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旅游产品及服务跟不上、品牌意识缺乏和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低等问题。

2.1 旅游经济及产业发展滞后

京津冀区域内外竞争激烈,河北省综合竞争实力较弱。一方面三地之间长期互为竞争对手,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处在初始阶段,组织协调机制并不健全,发展相对独立,区域内之间存在许多问题如长效协调机制缺失及市场建设无序等。另一方面,河北省也面临着来自区域外的许多威胁,河北省在2015年的全国旅游收入排名中位于第19名,处于中下等水平,与自身资源大省的地位完全不相适应,又有环京津贫困带的现实存在,都极大地制约了河北省旅游业的开发及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

2.2 旅游资源吸引力低且缺乏品牌效应

2.2.1 旅游景点缺乏吸引力

河北省各地区在发展旅游业上存在很大的误区,盲目打造旅游景点。这些临时抱佛脚的旅游景观景点对人们的吸引力不大,而且如果没有满足旅游者的心里预期,景区的声誉就会越来越差,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河北省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发展适合自己的自然或人文景观,体现地区的旅游特色,从而吸引消费者,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2.2 缺乏品牌效应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与京津地区的合作中,河北省旅游景点缺乏像北京颐和园、故宫等国际性的旅游景点,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充分的话语权。因此,河北省要想使旅游业健康发展,就要把提高品牌效应放在重要的位置,这也是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2.3 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河北省旅游从业人员的学历都偏低,像管理人才,互联网人才等高技能人才都供不应求。据调查,河北省从业人员中具有中、高级专业职称仅为21%,这就严重限制了河北地区旅游业与时俱进的发展空间。而且河北地区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薪资待遇较差,导致河北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的稳定性差,使得旅游行业人才资源形势更加严峻。

3 京津冀一体化下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对策

3.1 健全完善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机制

采取积极行动,加强京津冀区域旅游经济的合作,应从制度和机构两方面着手。首先,要建立与三地区域管理、合作与开发相关的制度并要保证该制度的顺利实施。建立协调机构来统管京津冀区域内的旅游项目,实现共赢。京津冀三地要不断完善长效协调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的建设。除此之外,河北省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动设立协调机构,学习北京、天津的发展旅游业的优秀经验,建立协同发展机制,优化自身内部的结构,推动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3.2 推动河北省旅游的品牌建设

3.2.1 提高景区景点的吸引力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景区景点应紧紧依靠大自然的自由风光,内在文化价值和内涵要在自然风光基础之上进行深入挖掘,赋予景点以人文精神。当然要结合当地的特色赋予景点独特的人文内涵,使游客享受到不同的人文内涵,领略到风格各异的人文精神。其次,要调整农业结构,突出农业特色,丰富旅游品味,形成独具特色的景点文化。

3.2.2 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联同京津地区,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与合作共赢理念,在河北省现有旅游规划基础上,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可以推出以坝上草原为首的“精品草原风情游”、以承德避暑山庄为首的“皇家休闲文化游”以及以西柏坡为首的“冀东抗日红色游”等精品线路,形成差异化、多档次的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品牌谋发展”是旅游业加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利用优质的旅游资源,推出丰富且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产品,打造个性化、鲜明化的特色旅游品牌。

3.3 加大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针对培养人才,吸纳人才,河北省应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对旅游人才市场进行规范,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改善各类旅游人才待遇,以便加强河北省旅游行业人才聚集能力;其次,以提高职业化水平和职业道德为突破口,对在职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系统业务培训,提高旅游服务人员,尤其是一线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再次,为适应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应建立高校、职校、培训中心多级旅游教育体系,重点培养旅游策划、旅游信息管理、高尔夫俱乐部管理等新型人才。

目前,面对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北省旅游业要紧紧抓住机遇,并通过自身努力,变劣势为优势,通过健全完善旅游协同发展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等方面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促进河北省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参 考 文 献

[1] 李国平.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2014[R].科学出版社,2014:1-3.

旅游业发展背景 篇12

1.1 低碳旅游的概念

对于“低碳旅游”, 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大多数学者认为:低碳旅游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 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新方式。作为经济活动之一的低碳旅游, 是低碳经济基础上的新型旅游方式, 其内涵是以环境保护为中心, 以减少对环境的伤害为重点,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旅游经济模式, 强调保护环境而非享受环境。

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产业, 涉及交通、食宿、环保等诸多环节, 也一直被称为“无烟产业”、“朝阳产业”。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 其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正逐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同时旅游业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之一, 其涉及的住宿、交通运输及其他相关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6%。传统发展模式下的旅游产业能否被称为“无烟产业”还有待考证。

1.2 我国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1) 低碳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低碳旅游是我国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业具有产业关联性强的特点, 涉及饭店业、交通运输业、商品业、服务娱乐业等各领域, 与其他产业既关联又依托, 并且又有极强的带动性, 因此, 旅游业的低碳发展会带动其上下游产业的共同低碳化, 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2) 低碳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

低碳旅游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 低碳旅游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为核心, 通过控制碳排放量来获取旅游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重效益, 属于可持续发展的范畴。我国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 旅游资源盲目开发建设, 旅游经营中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 公众环保意识缺乏, 这些无疑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而低碳旅游谋求能源和废弃物最小化、避免了资源浪费、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可以有效降低和消除旅游业产生的消极影响, 支持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

1.3 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

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观念, 是一种尽最大努力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 同时也是一种高品质的旅游方式。它要求人们通过计算旅游活动中的碳排放量, 尽最大可能采取措施以减少旅游活动所释放的碳。低碳旅游的途径是通过对资源的综合利用, 减缓资源的消耗, 同时, 减少碳和旅游废弃物等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 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最小。促进旅游产品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 实现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2 低碳旅游与文化旅游的关系

2.1 文化旅游的特点

旅游是一种通过地理位置上的转移, 游客对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或人文遗迹而产生的一种生理或心理上的满足的活动。可以说文化旅游就是以本民族、本地区特有的生活习惯、文化艺术、礼仪习俗等在内的文化吸引和感召, 使游客产生一定的共鸣和互动的休闲娱乐活动。

2.2 文化旅游的功能

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亲自体验的过程也是文化旅游的过程, 这也是文化旅游的主要功能, 它给人一种超凡的文化感受, 这种文化感受以饱含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为载体, 体现了审美情趣激发功能、教育启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托功能。一个地区的民族特征越鲜明, 原始风格越纯, 历史氛围越浓, 地方差异越大, 生活气息越足, 文化旅游就越有强大的生命力。

2.3 低碳旅游与文化旅游的相互影响

低碳旅游方式契合了文化旅游目标, 文化旅游的项目和目的决定了旅游的文化含量, 像历史探秘旅游、书法学习旅游、围棋交流旅游、名人足迹寻访旅游、民族风俗旅游, 可谓种类众多, 文化深厚。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通过住宿、交通、消费、娱乐等各个环节来表现节省能源、减少污染, 保护环境。是动态的体现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结合的一种文化活动, 而倡导低碳旅游方式会提高旅游大众对国家、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 使人们在旅游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 受到自我文化的洗礼和认同感, 起到保护自我文化的作用。可以说, 两者相互融合, 相互支持, 相互受益。

(1) 低碳旅游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保护。

旅游景点及旅游服务的低碳化发展, 将会给旅游者一个文明的旅游环境, 旅游者在此环境中会自觉不自觉的减少和克服自身不文明行为, 因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旅游活动的文明性, 加大了其文化意义。发展低碳旅游同时也必将推进文化旅游的良性发展, 使文化旅游活动不断完善, 从而满足旅游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也实现了文化旅游保护开发、经营管理、科学利用相统一的目标, 促进了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2) 文化旅游为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资源。

文化旅游生态化推动低碳旅游发展, 有着自己的优势:一是受众广, 包含了所有的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 可使低碳旅游理念得到推广和传播;二是旅游业涉及的行业多, 关联产业多, 可在全行业范围内推进低碳旅游和产业生态化, 建设行业低碳和全方位环保型社会;三是由于文化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出售都完全依靠没有污染的海水、原始的山林、洁净的水域、整齐和保护完好的街巷、考古遗址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因此, 文化旅游能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资源。

(3) 低碳旅游与文化旅游发展对旅游经济的影响。

旅游业既是经济事业也是文化事业, 具有很强的经济、文化双重性。旅游业的经济性决定了其可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这也是为什么旅游业在全世界每个国家都得到大力发展的重要原因。文化旅游是21世纪旅游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而低碳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旅游业的文化性就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为底蕴, 以独特资源为依托的文化旅游, 推动和促进本民族的文化发展, 这也契合了旅游业是一种对国家经济命运及生态关怀为动力的产业。由此, 以文化旅游为依托, 发展低碳旅游, 是旅游业保持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

3 低碳旅游背景下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3.1 转变传统观念, 宣传低碳理念, 提倡节俭反对奢侈的文化氛围

旅游者参与到旅游活动的全程, 是旅游活动的主体, 在低碳旅游前景下, 旅游者对低碳旅游方式的认知和实践显得尤其重要。政府和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引导、教育、宣传, 使旅游者大众改变以往奢侈、浪费的旅游消费习惯, 建立生态价值观, 选择与低碳理念相适应的不危害生态环境、不妨碍后代利益的科学、节俭、适度的旅游消费方式, 增强人们对节约的社会风气认同和意识自觉, 有效地形成全社会崇俭反奢的文化氛围, 使低碳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等理念深入民心。通过普及低碳知识, 使人们自觉地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把低碳文化变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 如在交通方式的选择上, 优先以自行车、公交车、铁路等相对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在餐饮方面, 优先考虑绿色食品、生态食品, 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在选择住宿时, 优先选择带有“绿色标签”的旅游酒店或青年旅馆等, 携带和使用自己的卫浴用品, 减少浪费;人人为发展绿色旅游、低碳旅游经济贡献力量。

3.2 推进旅游发展方式转型, 着力打造低碳旅游目的地

低碳旅游主张追求和谐共进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在保持生态环境、维护文化完整的同时, 满足人们对社会、经济、审美的要求,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旅游发展方式转型, 就一定要改变我国旅游业重开发、轻保护, 旅游项目急功近利、粗放盲目等传统做法, 着力打造低碳旅游目的地。低碳旅游目的地既包括低碳旅游地区、低碳旅游城市, 也包括低碳旅游景区景点, 是发展低碳旅游的有效载体。对于低碳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一是要加强对景区森林、湿地、草原等资源的保护, 严格控制游客量, 培育碳汇旅游环境, 二是要基于低碳技术在景区全程配置低碳旅游基础服务设施, 三是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意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构建低碳旅游目的地的战略中拥有了主动权, 就能在全球化旅游竞争中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和发展机会。

3.3 在旅游行业推行环保节能技术, 努力减少碳排放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环保节能的优惠政策和对应的约束性惩罚政策, 在整个旅游行业推行节能减排技术, 减少碳排放量的过程中要抓住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游活动三个重点环节方面。在旅游住宿方面, 要积极推动生态饭店的创建, 关注建筑材料环保节能, 不断提高新产品、新技术的利用率, 推进节能潜力较大的设备技术改进, 物品尽可能地反复使用;在旅游交通方面, 由于航空业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最快的来源, 因此, 航空业不仅要搞技术革新, 更要采用有效管理办法减少航班次数、提高运营效率。

4 结论

低碳旅游是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响应, 在全球气候变化大环境下必将引起人们旅游方式的深刻变革。低碳旅游表现出旅游活动文明性、游客文化认知性、生态性的文化旅游特性, 体现了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性。为了推进文化旅游发展进程, 最终实现旅游产业的全面低碳化, 需要发挥政府部门的倡导作用, 引导旅游企业和旅游者朝低碳化方向发展, 并依靠发展旅游者低碳旅游文化观念作为核心动力来实现旅游低碳化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参芪降糖下一篇:药材及饮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