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背景

2025-01-15

旅游背景(共12篇)

旅游背景 篇1

0 引言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替代性产业, 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在中国的农村地区, 90年代中期以后蓬勃发展起来,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然而,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 也出现了旅游产品没有特色、环境污染、传统文化消失、旅游地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1]随着后现代主义影响的不断扩大, 促使后现代旅游意识的萌芽, 它必将对旅游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乡村旅游亦是如此。

1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 (modern) 来源于拉丁语汇“modo”一词, 意思是“就是现在”。现代主义, 在基础建设的生产意义上, 是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的, 这是经历了大规模的技术革新和大约一个世纪以前开始的工业革命的第二波浪潮的时代。[2]现代主义以个人主义为中心。[3]现代主义的长期弊端———由于经济成功所造成的生态压力如今已无法逆转。[4]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 的用法和概念都是动态的, 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后现代”, 即“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 ”, “后现代性 (Post-modernity) ”, “后现代化 (Post-modernization) ”。后现代主义, 是一种伴随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组, 它改变着我们体验社会存在的方式。[5]后现代主义将改变现代性的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 不再让人类隶属于机器。不再让社会的、道德的、审美的、生态的考虑服从于经济利益, 它将超越于现代的两种经济制度之上。后现代精神是建构主义的、乐观的、合规范的。它不是抛弃现代主义的积极的一面, 而是试图取代其消极的一面。后现代可能意味着人类将有能力摆脱当今世界的暴力、贫穷、生态恶化、压迫和非正义主义。[3]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是两个时代、两种思潮、两种理念、两种方法, 它们既矛盾, 又兼容。

2 现代旅游与后现代旅游

现代旅游是现代主义的产物。现代性的理性主义、工具主义、福特主义的力量渗透进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旅游逐步现代化、商品化、雷同化 (左晓斯, 2005) 。

后现代旅游的核心意识是从商业化的旅游向生命体验的回归。变以经历欲、享乐欲的满足为主的现代旅游为体验性、探索性、求知性为基本诉求的新型旅游 (白光润, 2007) 。

后现代主义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对旅游发展具有理论借鉴和启示意义。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后现代主义以环境为背景, 或者说更关注环境。后现代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论的提出, 为后现代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后现代旅游强调远离传统的大众打包式的旅游发展方向, 试图通过对个性旅游、小众旅游的探讨来改变人们过去改造自然为人类娱乐服务的粗暴方式, 更注重人们在日常的时空里实现和享受旅游的过程, 避免对环境任意的改造和破坏。由于后现代旅游活动强调在日常的时空中进行, 进一步增强了人们保护身边环境的意识, 同时更多新颖的、可选择的旅游形式的出现开始挑战过去的大众旅游, 如责任旅游 (responsible tourism) 、绿色旅游、适当旅游 (appropriate tourism) 、品质旅游 (good tourism) 和生态旅游等。[6]

3 乡村旅游与后现代主义的耦合

后现代旅游建立在现代旅游的基础之上, 是对现代旅游不合理成分的扬弃, 同时也是对现代旅游的继承性发展。后现代旅游是在对现代旅游中表现出来的功利性严厉批判后提出来的一种新旅游观, 是以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人为本的随心所欲的心态来重构旅游本质 (侯满平2009) 。后现代旅游研究是围绕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的, 寻找既能增加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又能减少对环境影响和破坏的方法。而乡村旅游作为“绿色生态经济”和“体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 秉承“回归乡村”、“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 既满足了现代都市人追求心灵回归的心理需求, 又为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和谐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同时还促进了城乡文化交流, 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由此可见, 后现代旅游与乡村旅游无论从方式上还是理念上, 都有着天然的联系和共性, 它们都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责任。用后现代的视角来审视乡村旅游, 既能够使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丰富了后现代主义的内涵。

4 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云南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 乡村旅游也得到较快发展。

4.1.1 云南乡村旅游已经具有一定规模

全省范围内16个地州市都不同程度地形成多种乡村旅游形式。从数量规模看, 全省有近10000家“农家乐”, 500多家乡村度假村, 70余个特色村。2009年, 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3402万人, 总收入达58.04亿元, 直接从业人数17万人, 间接从业人数38万人。从发展水平看, 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当地旅游产业发展规模相对应。从空间分布看, 全省乡村旅游呈现“环城”、“临景”、“沿路”三大分布特征。

4.1.2 云南乡村旅游初步形成几种模式

云南省已经形成五种乡村旅游驱动模式:一是资源导向型 (临景型) 发展模式;二是区位驱动 (环城型) 发展模式;三是交通依托型 (沿路型) 发展模式;四是产业带动型 (特色型) 发展模式;五是企业再造型 (企业型) 发展模式。

4.1.3 云南乡村旅游呈现多种产品类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包括村落古镇景观型、民族民间文化型、自然生态环境型、农事家耕生产型、特色物产经济型五种类型。[7]

4.1.4 云南乡村旅游形式不断丰富, 兼融多种市场需求

云南省已形成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 以近郊农家乐、农业生态园、乡村度假村、特色工艺村、人类学民族村、田野生态景观乡村点为代表的旅游形式, [8]能够多方面、全方位地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4.2 云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云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组织经营分散。二是旅游产品开发水平较低。三是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四是乡村旅游缺乏品牌意识。[7]

5 后现代旅游背景下云南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5.1 以后现代思维科学规划乡村旅游, 合理定位乡村旅游产业地位

现代主义更多的是追求当今的利益和价值, 将收入、财富、物质的繁荣视为发展旅游的核心, 而后现代主义则从人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思考人类的经济活动, 强调对未来利益的关注。在云南乡村旅游发展中, 应以非经济主义观点为指导进行科学规划。在调查清楚省内乡村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和分布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云南省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引导农民开展乡村旅游活动, 以旅游为载体, 实现农民增收, 改善农村环境,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一方面针对当前云南省农村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削弱、环境建设落后和旅游配套设施缺失的现象, 通过科学规划, 催化乡村旅游系统要素的相互融合, 规避乡村旅游系统的发展风险, 维持乡村旅游系统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 在开展旅游活动过程中要突出农味, 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和农业生产习惯来开展农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商务会议、民俗文化、科技教育、康体疗养等各种类型的专项旅游活动。[8]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 要明确农业产业的主体地位, 正确处理好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合理定位旅游产业, 避免因盲目发展乡村旅游而导致影响农业生产, 危害粮食安全等后果。

5.2 深度开发, 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促进乡村旅游升级发展, 成为云南优势产业

现代旅游向后现代旅游转换, 也就是旅游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换, 不仅包括产业产出总量的增长、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产业结构由低集中度、低加工度向高集中度、高加工度发展, 还包括产品升级、营销升级、生态环境升级方面。通过大力发展云南乡村旅游, 把乡村旅游培育成繁荣和壮大云南省农村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培育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把乡村旅游发展成云南省旅游业的新力军;通过打造乡村旅游基地和乡村旅游品牌, 形成乡村旅游消费市场热点。[7]

5.3 打造多样化、特色化乡村旅游产品, 以适应后现代旅游需求

后现代反对整齐划一、单调雷同, 强调个性化、特色化。后现代旅游需求是多样化的, 高层次的。单一的、初级的乡村旅游产品是无法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因此, 云南乡村旅游产品必须努力实现升级。云南乡村旅游产品升级发展的目标是:培育乡村旅游商品加工业 (开发系列化乡村产品、建立特色化乡村商品卖场、保护乡村民间艺人和技艺、扶持和培育乡村旅游商品品牌) ;做精三大乡村旅游特色精品 (旅游小镇休闲产品、人类学村寨体验产品、大地艺术田园产品) ;做强四大乡村旅游基础产品 (城郊农家休闲产品、农业科技展示产品、边地风情体验产品、自然风光游览产品) ;做响六大乡村旅游节庆 (罗平菜花节、元江水果节、斗南花卉节、富民养生节、大理兰花节、昭通洋芋节) 。构建适合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 全面推动云南省乡村旅游产品升级。[7]

5.4 坚持后现代的环境伦理观, 实现云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义的主体性和人类中心主义观点, 主张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取代对自然的一味征服。旅游资源和环境都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 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因此, 必须树立新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建立环保旅游理念。云南乡村旅游要充分认识和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 趋利避害, 针对不同的关系类型采取有效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完全可以在不伤害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比如,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全过程中, 对重大建设项目认真做好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评价;对民族村寨进行精心策划、维护和建设;加强生态建设, 解决好能源问题;强化村寨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 对游客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坚持保护与开发互利共赢原则, 乡村旅游要充分注意生态与聚落环境的承载力。对暂不具备开发条件而又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实行优先保护、战略储备, 切忌盲目建设。对具备条件开发的区域, 不因为惧怕旅游可能带来的破坏而受到束缚, 应该集中精力优先发展, 获取的经济利益反哺环境保护。杜绝绝对保护和绝对开发, 避免因为环境而失去开发良机, 或因为开发破坏环境, 力争保护与开发互利共赢。坚持社区与环境融合共进原则。[8]

5.5 塑造云南乡村旅游后现代形象

后现代旅游形象应当是鲜明的、多元的、独特的, 通过这一形象的打造和宣传, 以增强旅游吸引力。乡村旅游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离不开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这一大的背景, 离不开对当地区域文化、乡村文化的挖掘, 离不开区域旅游开发总体形象的带动, 区域总体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形象塑造的基点, 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针对乡村旅游的乡土性、地方性等特征, 并结合对云南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农耕文明等旅游资源特色等因素综合分析, 将云南乡村旅游的形象概括为“七彩乡村, 印象云南”。[8]通过产品、项目设计、各类节庆活动策划, 打造这一鲜明的乡村旅游形象, 实现云南乡村旅游资源价值的升值和旅游竞争力的提升。

6 结语

乡村旅游是云南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历史文化悠久, 自然风光秀美, 民族风情浓郁, 生态环境良优越, 依托于云南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云南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稳定的客源市场, 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后现代大旅游时代到来之时, 乡村旅游的后现代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同时, 云南旅游已进入二次创业阶段。作为云南省旅游二次创业的生力军及“四个一批”旅游重大项目之一, 云南乡村旅游必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潘顺安.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1.

[2]克里斯加勒特, 扎奥丁萨德尔.视读后现代主义[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9:6, 11, 13.

[3]D.R.Griffin.Spirituality and society.[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22, 128.

[4]Charles Jencks.Critical Modernism where is post-modernism going?[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1:19, 21-23, 34.

[5]Soja, E.Postmodern Geographies[J].London and New York, 1989:27.

[6]潘秋玲, 丁蕾.后现代社会下的旅游新趋势[J].人文地理, 2007, 5:24-28.

[7]云南大学旅游研究所.云南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2010年7月:2-4, 7, 10-11.

[8]田里, 李柏文, 李雪松等.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3:224, 84-85, 155-156, 168, 91.

旅游背景 篇2

1.1 双康时代下休闲旅游需求提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国民闲暇时间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工薪阶层全年享受的节假

日已有114天,这意味着中国公民出游机会的增加。与此同

时,国内的一些学者提出了中国进入“双康”旅游时代的概念,即“小康”+“健康”,在小康时代,人们更加关注健康旅游问

题,健康已成为现代人旅游活动的主要动机之一[1]。休闲与

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已不再停留在身

体机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的层面上,还包括情绪健康、精神健康、思想健康以及社会健康等多方面的健康指标,人们

能够在休闲的过程中达到“心闲体静”、“心宽体健”的目的。

这种健康意识的提升具体就表现在旅游者期望通过参与旅游

活动得到身心的愉悦,对旅游环境、旅游活动、旅游服务也提

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乡村旅游作为现代休闲旅游的一种

重要形式能够满足旅游者利用短期假日得到愉悦身心,休闲

娱乐以及康体健身等多种功能需求,也正是广大旅游者的休

闲需求刺激了中国乡村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

1.2 和谐社会中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2006年10月,国家领导人又做出了关

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提

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

乡和谐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城乡和谐发展能够起

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政府领导者认识到发展乡村

旅游的重大意义,国家旅游局将2007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

“中国和谐城乡游”,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口号,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

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浙江省旅游局局长纪根立在2006中国乡村休闲旅

游高峰论坛上表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消除社会不和谐因

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成为城乡和谐发展的纽带,能够凸显好山好水好资源,有利于营造农村旅游大环境,开展文明生态富裕村创建活动,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

发展。

1.3 新农村建设为旅游业提供发展机遇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着重提出了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区

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桎梏,此次党中央部署了八个方面的主要

工作以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由此可见国家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与此同时,国家

旅游局适时提出了2006年的旅游主题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使

旅游产业的发展参与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发

展乡村旅游是积极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具体表

现,是利用国家政策导向,抓住机遇,促进城乡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实现农民增收、展示新农村、推动新旅游、倡导

新体验、树立新风尚、创新解决湖北三农相关问题的有效途

径。一时间“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成为城镇居民节

假日主要的休闲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

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能够从乡村旅游经济中得到切实的好处,旅游者的休闲旅游活动也得到了丰富。结语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将一个典型区域的各种乡村旅

游发展现象进行全面的规律性的总结,以期对国内其他区域

乡村旅游发展起到借鉴和启发作用。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

处,首先对于乡村旅游模式的总结仅停留在国内研究文献,其

次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具有区域上的局限性,对于全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不具有普适性,第三对各种模式的提出

还没有做出更深入的研究,如各种模式的管理机制、经营策

略、盈利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关于中国乡村旅游

发展模式的研究并没有因为本文的结束而终止,它是一个在时间轴线上不断发展的研究议题,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提升,中国乡村环境的改变,以及各个地区在乡村旅游发展实际中的特殊性,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1-23.[3] 马勇,李玺,李娟文.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81-283.[4] 江林茜,张霞.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初探-以成都农家乐为

旅游背景 篇3

关键词:智慧旅游;校企合作;教学

一、“智慧旅游”大背景

2008年,“智慧地球”概念由IBM公司率先提出,智能技术正广泛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地球变得越来越智能化。“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从理念到实际的具体实践,是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以此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随着“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概念的相继提出,“智慧旅游”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理念,“智慧旅游”是“智能”概念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运用,是一种新技术背景下的旅游信息化升级,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新要求

旅游管理是一门集旅游学、管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知识于一体的学科。作为旅游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多年来众多高等院校向旅游市场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积极的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新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进行相应改变。智慧旅游建设需要两类人才:第一类是专业人才,要求掌握扎实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第二类是复合型人才,要求既具备丰富的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又能对信息技术进行熟练的操作。基于“智慧旅游”的大趋势,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就更应该承担起优秀人才的培养工作。以市场为导向,及时拓宽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灵活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智慧型”人才,为中国“智慧旅游”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课程设置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最近几年,根据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很多高职院校都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制定,力争将现有的课程与旅游行业的素质能力要求相呼应。但是目前所采用的课程体系,大部分是旅游管理学科发展近三十年所传承下来的传统课程,培养的是从事一线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学生,只能满足旅游的需要,而无法体现“智慧”二字。“智慧旅游”的开发和营运涉及到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对旅游人才的要求非常高。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旅游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信息技术、网络营销、管理知识等一系列的相关技能和知识。因此,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必须对课程设置做出相应的改变与优化,以满足旅游市场的发展和变化。而到底应该开设哪些课程,则需要校企双方共同探讨,共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置课程体系。

(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建有校内实训基地,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实训课程的顺利进行,一方面是利于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就旅游专业而言,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包括模拟客房、模拟酒吧、模拟前台、模拟餐饮、模拟导游等实训设备,这些可以满足基本的旅游工作需求。但是,“智慧旅游”除了要求有旅游专业知识外,还要求有信息技术的知识。虽然高职院校都有机房,在硬件上可以满足需要,但是很多相关的软件却没有配备。为了适应新形势,高职院校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工作软件方面的设备,硬件软件齐步走。同时,为了更好的进行校企合作,各高职院校在建设实训基地时,应力求高度仿真。在布局实训基地时,可参照基本的工作流程,以独立的工作环节为单元进行合理布局。

(三)多元化教师队伍的打造。目前的专业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信息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单方面授课。高校旅游类教师大部分是旅游专业毕业的,对旅游领域非常熟悉。但是对于信息技术,很多老师都不太了解,无法满足“智慧旅游”的需要。因此,高校旅游专业在构建师资团队时,除了传统的旅游类教师外,还应注重引入具备“智慧旅游”发展所需的优秀信息化技能型人才,比如计算机、电子商务等;聘请行业专家到学校通过考察、讲座、专指会等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同时,委派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顶岗锻炼,积累经验。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建立一支跨学科的团队,优势互补,共同承担起培养和优化新形势需要的专业人才的责任,使学生能最快地适应实际工作,并具备良好的行业竞争力。

(四)校外实习单位的拓宽。作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实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高职院校经过了大量的调研、分析和比较,选定一些实习单位,组织学生参加面试,进行双向选择。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实习单位还是以传统的三大块——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为主。在酒店实习的学生,主要是在前台、餐饮、客房、商务中心等部门从事一线服务工作;在旅行社实习的学生,主要是以全陪、地陪出团服务为主;而旅游景区岗位则主要是为到访游客提供讲解服务。“智慧旅游”概念的提出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输出提供了更多的渠道。高校可与一些知名旅游网站如携程旅行网、去哪儿网等建立合作关系,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参考文献:

[1] 徐波林,李东和,钱亚林,刘燕桃.智慧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趋势——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的综述[J].旅游资源,2013,29(7)

旅游背景 篇4

1. 智慧旅游成为旅游发展趋势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3G、4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 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概念逐渐被引入到旅游业中, 国外的专家学者们开始重视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旅游活动中, 产生了“智慧旅游”的概念。随着智慧旅游信息技术日渐成熟和完善, 有关政策环境的日益优化, 智慧旅游正在渐行渐近, 已经成为了我国各地旅游建设的重点和理论研究的前沿。

2. 智慧旅游推动民族旅游发展

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过程中, 应促进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 保护民族文化和环境资源开发。这是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带有普识性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依靠智慧旅游、借助信息化契机是实现民族地区旅游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通过对民族地区智慧旅游的发展研究, 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压力、民族文化商业化引起的游客表层体验和民族文化保护等问题下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探讨民族旅游的优化升级策略, 促进民族旅游实现高效、优质和可持续发展。

二、智慧旅游的提出

1. 智慧旅游概念及核心内涵

从2011年开始有马勇等多位学者尝试定义智慧旅游, 其中有张凌云等综合评述了多位学者提出的概念, 指出了多种概念表述的不足之处;李云鹏等将国内智慧旅游的概念分成7个类别, 不仅从信息化的角度定义智慧旅游, 分析了智慧旅游的本质、内涵和外延。基于前人的研究, 本文将智慧旅游解读为:

(1) 智慧旅游依托新型的技术, 主要是物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应用带来了智慧旅游的变革, 基于这些技术才能更好地发展智慧旅游;

(2) 智慧旅游首先是信息服务, 能够让旅游者在旅游活动的全过程随时、随地、随需, 多媒介获取到无处不在的旅游信息服务, 更科学、灵活地制订、变更旅游计划, 使得有限地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能够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获得更满意的旅游体验;

(3) 智慧旅游的主体不仅在于游客, 还关乎于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者, 他们通过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信息服务掌握旅游者在旅游活动全过程的数据形成“大数据”, 同时旅游目的地居民同样可以享受智慧旅游所带来的利益共享;

(4) 智慧旅游以提升旅游服务、改善旅游体验、创新旅游管理、优化旅游资源利用为目标, 其意义在于实现旅游业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升级。

2. 智慧旅游国内外发展现状

(1) 国外发展情况

国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对智慧旅游进行相关研究, 对于智慧旅游更多地在于实践与应用, 多侧重于对技术层面的应用研究。比如新加坡“智慧国2015计划”实施了一站式注册服务, 推出了“我行有我, 新加坡”平台、韩国“I Tour Seoul”系统基于智能手机平台开发了移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比利时“标识都市”项目、英、德、日开发的“智能导游”、北美“游客自助导航”已广泛应用。

(2) 国内研究状况

在中国知网以“智慧旅游”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631条相关文献, 从搜索结果可以看到, 国内关于智慧旅游的研究始于2011年并且呈现趋势增长 (如下图) , 由于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命名为“智慧旅游年”, 有关智慧旅游的文献在2015年达到了峰值。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CNKI学术总库数据整理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关于智慧旅游概念的讨论、智慧旅游的框架体系、智慧技术的研究、智慧旅游在特定区域、不同主体、景区、酒店等企业的应用研究、智慧旅游的评价体系及其影响等几大方面的研究。在应用方面国内旅游业也越来越呈现出智慧旅游的特征, 许多城市都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北京市“智慧旅游便利游”建设了网络虚拟旅游系统、自助导游讲解系统以及城市自助导览三大系统, 南京市推出了智慧旅游互动式体验终端等六大项目, 同时也有很多的景区、酒店、旅行社等企业加快进行智慧企业建设。

三、民族地区优化升级与智慧旅游的融合

1. 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1) 粗放式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旅游开发的功利性太强, 不注重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文化效益, 长期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进一步恶化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 导致民族地区处于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社会经济的两难状态。

(2) 民族文化流失严重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的灵魂与核心, 然而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实践中为迎合游客体验将民族文化的展现导引到商品化, 舞台化, 雷同化, 格式化, 庸俗化等方向上, 这样的过度开发使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根基开始动摇, 出现民族文化被同化, 甚至消失。民族地区旅游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 必须要注重对民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3) 产品开发相对单一, 旅游体验深度和丰富度不够

民族旅游因其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对游客吸引力强, 但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均是千篇一律进行民族建筑、民俗文化展示、民族歌舞表演、民族工艺品营销、民族美食体验, 旅游资源与产品设计单一, 体验方式简单, 在旅游开发初期能够吸引游客眼球。但是随着产品周期的发展及游客体验需求的增加, 旅游开发创新动力不足, 导致游客在游玩后的缺乏明显的感知差异, 难以吸引游客的二次消费, 在旅游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民族旅游日趋弱势。

2. 民族地区转型升级与智慧旅游的融合

(1) 民族智慧旅游理论研究及实践发展状况

在中国知网以“智慧旅游”和“民族”主题词为进行搜索仅得到10余条相关文献, 大部分文献均从智慧旅游在民族旅游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专家学者们探讨了贵州、阿坝、甘孜、恩施等民族地区智慧旅游的发展。同时, 通过百度、中国民族宗教网等网页搜索得出在新疆柯尔克孜族、阿克苏地区、贵州、甘肃甘南、敦煌、云南文山州等民族地区开展了丰富的智慧旅游实践,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喀什和云南怒江的智慧旅游平台。

(2) 智慧旅游与民族地区旅游优化升级的关系

从民族地区智慧旅游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情况来看, 智慧旅游为民族地区旅游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力量。

一方面智慧旅游适应民族地区旅游优化升级的需求, 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业与现代信息产业融合的一种新形态, 是提升旅游业素质的关键环节。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业务的迅速展开、信息和网络技术日趋成熟、智慧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已成为旅游转型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民族智慧旅游发展有助于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与时俱进。

另一方面智慧旅游为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力量, 民族旅游智慧化系统可以根据游客需求主动为游客提供符合其需求的目的地;民族旅游管理智慧化可使得管理部门更全面、快捷地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建议以及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动态等内容,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 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和管理;同时还可以实现网上营销, 使得有更多的游客主动参与乡村旅游的传播和营销, 进一步为民族旅游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四、基于智慧旅游下民族地区旅游优化升级路径研究

随着智慧旅游相关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完善, 政策环境的日益优化, 以及实践者和研究者们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 民族地区智慧旅游发展的机遇已经到来。依靠智慧旅游, 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对民族旅游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设计, 将信息化渗透到民族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 服务于游客、政府、旅游企业等利益相关者, 实现民族地区旅游持续发展。

1. 完成智慧旅游总体规划, 完善顶层设计

在全国建设智慧旅游的新形势背景下, 民族旅游应抓住机遇, 构建智慧旅游体系 (图2) , 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优化升级, 着力打造一个旅游信息集成与处理平台, 统筹协调管理本地区的民族旅游。同时在旅游信息集成与处理平台下, 还将重点建设四个智慧平台:智慧管理平台、智慧营销平台、智慧服务平台、资源与文化保护平台, 来解决民族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着重从基础设施、构建智慧化体验旅游、资源与文化保护四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智慧旅游引导民族地区的优化升级。

2.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相比其他地区旅游, 民族旅游基础设施较薄弱, 旅游道路及交通、旅游食宿、游客服务中心、景区设施设备、旅游安全防范等设施是有待进一步整体规划和完善。落脚到智慧旅游发展, 应重视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加大网络的覆盖面, 改良通信设备, 要能够实现快速、便捷地把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文件信息传递给游客, 真正让游客满意。民族地区还应体现自身的特色, 如在建设智能导游、民族住宿等应结合各民族村寨的特色及活动内容, 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智慧旅游基础设施。

3. 构建智慧化体验旅游

信息时代的旅游者更渴望得到个性化、专业化、优质化的服务, 民族地区应当吸引企业积极参与智慧旅游建设, 利用智能营销平台和智慧服务平台增设顾客体验途径, 比如智能导游软件, 利用以VR技术为基础, 让游客通过声光与影像体验景点;设计路线规划系统, 通过交互路线规划工具, 量身定做旅行方案等。旅游企业要积极地运用智能化设备设施及其他信息技术手段, 如自助导览服务、智能解说系统、私人定制和服务终端等, 创新服务提供方式, 提供优质服务, 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

4. 以智慧旅游引导资源和文化保护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复杂脆弱, 民族文化和民俗消失严重, 在开发和保护的夹缝中生态经济矛盾突出。在智慧旅游体系的建设中, 通过物联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传感器等信息设备实施监测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 对生态环境、污染源、污染排放实施有效监控, 对古村落群、古建筑实施有效的监测和保护;通过安全保障监控构建旅游信息预警服务, 对游客承载进行预估和预警, 避免旅游高峰期游客人数大大超过景区承载力, 践行智慧化理念。以信息技术构建多形式的民族文化展现形式, 比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既能形成游客的虚拟体验, 通过不同类型的智慧旅游技术增强游客的体验, 可以有效避免民俗文化的过度商业化、表演化, 同时也能更好地呈现和再现民族传统文化与民俗。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特点和优势, 在解析智慧旅游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如何将民族地区优化升级与智慧旅游的融合, 构建了民族地区智慧旅游体系, 并重点从从信息化基础设施、民族地区旅游体验、资源与文化保护等内容阐述如何通过智慧化进行创新变革。在研究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 对于子系统如何进一步落地实现并没有具体研究, 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Samira Borouji Hojeghan, Alireza Nazari Esfangareh.Digitaleconomy and tourism impacts, influences and challenges[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 19.

[2]张凌云, 黎巎, 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 2012.05:66-73.

[3]刘玮.生态脆弱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新模式探索[J].商业时代, 2014 (33∶) 131-133.

[4]梁昌勇, 马银超, 路彩红.大数据挖掘:智慧旅游的核心[J].开发研究, 2015 (5∶) 134-139.

[5]龚锐.断裂与重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再构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7 (05) .

旅游背景 篇5

自全民旅游、自驾游兴起后,传统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已满足不了大众的需求,发展全域旅游便是大势所趋。《2017年全域旅游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已创建500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辐射全国31个省市。2018年更是确定为全域旅游年。发展全域旅游,旅游人才是关键,全域旅游发展需要依靠?盗砍渥恪⑺刂柿己谩⒔峁褂呕?的旅游人才队伍提供智力支持,因此,旅游人才的队伍建设问题显得迫在眉睫。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及特征

最早在2013年为全域旅游下定义的厉新建认为,全域旅游是在充分利用旅游目的地的吸引物的基础上,有机整合区域内的资源,以满足旅游者全方位的旅游需求为最终目的的集聚各行各业各部门以及全城居民之力,为旅游者打造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产品。全域旅游,并不局限于景区,而是以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行政区域作一个大景区来统一规划,让交通建设、区域规划、环境治理、餐饮服务等都为旅游产业服务,形成一体化的旅游。目前对全域旅游的认识认同较多的是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的观点,是指在区域内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拉动并促进该区域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机整合区域内的经济社会资源,如旅游资源、居民素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法规政策、体制机制以及相关产业等,从而促进产业的融合、社会共享。

通过对上述全域旅游的概念解读可以发现,全域旅游与传统旅游模式相比,主要表现在全局性、整合性以及共享性这几个方面。全域旅游的发展,不是单一的某一景点的发展,也不是单一旅游产业的发展,而是具有区域内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全局高度,点面结合,产业联动发展。全域旅游的发展,需要整合区域内的适合旅游发展的一切生产要素,如土地、资金、信息、技术等;也需要整合区域内的一、二、三产业发展,即工业、农业与服务业的有机整合;也需要整合区域内的政策、机制等管理资源。全域旅游的发展是基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考虑的,其发展成果也必然是要广大人民群众来共享的,不仅仅是要造福于涉旅企业及社区居民,而是真正做到全民共享。

二、发展全域旅游对旅游人才的要求

人才是第一资源。旅游人才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自然不可忽视。一直以来,我国培养的旅游人才都是为“景点旅游发展模式”而服务,力求为景点以及相关接待单位如饭店、旅行社等提供人才。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全域旅游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也是与传统旅游发展相异的。

(一)旅游人才数量上的要求

传统“景点旅游”发展模式下,旅游人才仅限于相关旅游接待部门,如饭店、景区、住宿、交通等,而全域旅游的发展,整合了区域内所有适合旅游发展的资源,让旅游人才不仅仅局限于旅游业,而是遍布了旅游+相关的产业,如教育、文化、商务、体育等,大大增长了旅游人才在数量上的需求。

(二)旅游人才质量上的要求

全域旅游的发展让旅游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也会有“商、养、学、闲、情、奇”作为新的旅游拓展要素。全域旅游发展的全局性要求旅游人才不只着眼于旅游发展,而是要通过旅游产业,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因而要求旅游人才需要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更精干的业务能力以及更高的综合素质。

(三)旅游人才结构上的要求

要实现把粗放低效的发展模式转向精细高效的发展的全域旅游发展目标,基层一线技能型人才固然不可少,但也必须依赖高端型专业旅游人才。全域旅游的发展拥有国家财政、土地、招商等系列政策的扶持,迫切需要如旅游规划、旅游活动策划、旅游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人才数量不断增大,但依然供不应求

2016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2 813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总人数为7 962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6%。相比2005年直接就业749万人、旅游总就业4 449万人,我国旅游人才队伍的数量已大为增长。尽管如此,发展全域旅游所需要的旅游人才数量依然供不应求。《“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对旅游人才的发展目标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旅游业年新增直接就业人数100万人左右,到2020年,旅游业直接就业会达到3 300万人。

(二)高质量旅游人才较少

学历层次方面,以2016年全国旅游相关专业(方向)毕业人数为例,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分别为311人、1 390人,相比本科毕业4.9万人、中职旅游类相关专业毕业8万人,我国目前高学历层次旅游人才人数过少。而针对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显示,我国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选择旅游行业的仅在20%~30%,而稳定率为10%~20%,流失率极强。

(三)旅游人才结构不均衡

我国目前旅游人才队伍中以技能型人才为主,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如旅游产业规划人才、旅游市场营销人才、旅游产品开发人才等比例过小。且旅游人才主要集中在传统旅游行业中,如旅行社、饭店、景区等,而新兴旅游行业,如乡村旅游、会展旅游等业态中旅游人才人数分布过少。

四、对我国旅游人才队伍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观念局限

从事旅游行业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受世俗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旅游专业的学生家长还是学生,对旅游行业具有一定的偏见,认为从事服务业便是伺候人,社会地位较低,因此,学了旅游专业却不从事旅游行业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旅游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旅游教育质量不高

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摇篮,各级旅游院校在旅游人才培养中起到主力军作用。我国目前旅游教育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几个层次。然而,我国的旅游教育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如培养目标不够准确、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不够强大等,因而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上难以得到保障。

(三)行业培训不到位

我国目前的旅游行业培训主要集中在岗位培训,主要针对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的从业人员以及旅游行政部门人员等开展培训。虽然近几年已在国家旅游局支持下兴起建立行业培训基地、有“万名旅游英才计划”等重点培训,行业培训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但旅游企业依然在旅游人才培训上发挥主力军作用,而旅游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培训成本有限,因而旅游人才的培训层次较低,主要培训技能操作以促进业务更熟练,从而为企业赚取更多的利润,缺乏对全域旅游体系的高层次培训。因此,行业的培训不到位也导致旅游人才队伍的质量不高。

(四)旅游人才激励和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近年来,我国在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完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如颁布《旅游法》,编制《“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进一步加强导游劳动权益保障》等,各地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激励旅游人才的培养。尽管如此,旅游人才的关键性激励和保障制度仍然没有落实到位,如旅游从业人员的职称晋升、等级考核、薪酬体系等,造成旅游人才,尤其是高质量旅游人才的流失。

五、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为全域旅游发展打造数量充足、素质良好、结构优化的旅游人才队伍,需要政府、旅游院校以及行业组织等社会资源多方联动,在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调配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行业引导、院校培养的作用,全面协调,培养出适应全域旅游发展所需的旅游人才。

(一)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家旅游局从宏观上加强指导,统筹协调,坚持做好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确保全域旅游人才数量充足。推进部门间沟通协作,落实旅游人才培养政策及人才保障政策,通过“人才强旅”助力“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并做好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积极改善旅游人才的发展环境,加大旅游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多渠道吸纳资金,为旅游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障。加强对吸引优秀旅游人才的政策及优秀旅游人才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为旅游人才培养营造良好氛围,形成爱才惜才、人人争成才的社会风气。

(二)需要院校提高旅游人才培育质量

科教兴旅。适应时代发展,为全域旅游发展培养优秀旅游人才,是各层次旅游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层次旅游院校应当在全域旅游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基础上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相应调整培养目标。根据市场需要,优化培养目标,切切实实为全域旅游发展培养人才,形成高等教育培养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和旅游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教育培养优秀技能服务人才的局面。

第二,完善课程体系。针对旅游专业学生扩大课程内容覆盖面,增设新兴旅游业态的相关专业课程,扩大旅游专业学生的知识面。针对非旅游专业的学生适当开设旅游类课程的选修课,提高旅游知识的普及程度,为全域旅游提供更全面的人才支撑。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质量是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的关键,要培养适合全域旅游发展的优质旅游人才,势必要提高旅游院校师资队伍的质量。在教师招聘环节着重选拔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已入职的教师鼓励其到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一线了解全域旅游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素材。适当提高“双师型”教师及企业兼职教师比例,吸纳优秀师资。适当选派专业教师去国外旅游院校或机构参加学术交流或深造,拓宽旅游人才培养视野。

(三)需要行业加强针对性培训

需要明确树立旅游人才意识,重视对旅游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强化旅游人才质量提升。建设好行业人才培训基地,为全域旅游培训优秀旅游人才。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网络培训,扩大培训范围,为全域旅游培养更多涉旅人才。

旅游背景 篇6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购物店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起来。旅游购物店曾一度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在旅游法实施后,众多旅游购物店却难以维持经营。本文试图探讨在旅游法实施背景下,旅游购物店如何把握机遇,转型升级,寻求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旅游法 旅游购物店 转型升级

2013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以下简称旅游法)正式实施,其中禁止零负团费、强制购物等措施,对治理旅游业顽疾、规范旅游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清楚地认识到,《旅游法》在治理旅游业乱象的同时,旅游购物店经营困难、旅游收入锐减等现象也浮出水面。据相关媒体报道,《旅游法》颁布实施后,旅游商品市场持续低迷,购物店大量裁员,一些经营者难以维持经营。曾经一度生意红火的购物店如今门可罗雀,营业额锐减,每天仅有1-2个团队进店购物,有时甚至是零营业额,已无法维持经营。在全国,每天都有很多旅游商品购物店关门歇业。如何转型升级,走出困境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购物店、旅行社等企事业单位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在旅游法实施背景下,顺利转型升级的策略,从而促进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购物店科学持续发展。

1 旅游购物店的经营现状

《旅游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这条规定,使众多的旅游购物店经营者“睡不着觉、急得团团转”。有些购物店曾一度业绩辉煌,每天至少有30-40个旅游团进店体验性购物,然而,《旅游法》实施后,旅游购物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旅行社、导游“谈店色变”,不敢再带游客进店购物,即使游客百般恳求,导游也不敢碰高压线,婉言拒绝此类要求,导致旅游目的地的购物店门庭冷清,业绩锐减,相当一部分购物店关门或寻求转型……旅游购物店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生死劫”。据不完全统计,昆明已有近五成购物店关门歇业。

1.1 导游不敢带团去购物店 《旅游法》的实施,斩断了导游的灰色收入,导致导游员收入锐减,在薪酬制度未发生任何改变的情况下,有些导游宁愿闲赋在家,也不愿带团,更多的导游持观望态度。一纸协议,没有基本工资,没有社保,收入主要靠接团费,这是目前大部分导游面对的窘迫境遇。在《旅游法》的震慑下,导游人人自危、消极服务,导致自由活动不能合理安排,“收入这么低,承受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很大,谁都不愿意带团”。旅行社要求导游员不得带团进购物店,如果导游进了店,那么游客将来投诉导游诱导购物,旅行社也很难辩解。

1.2 游客购不到旅游商品 吃住行游购娱是游客出门旅游的基本活动要素,旅游者到另外一个城市旅游,很多客人想把旅游目的地的一些有特色或家乡卖得昂贵的产品带回去,自用或送亲朋好友。而客人为了能够买到地道有特色又便宜的产品,最好的了解途径就是导游。但由于《旅游法》的规定使得全国导游在带团的时候游客想购买旅游纪念品统一说:“不知道、不明白、不能说、请原谅”。因为哪里有民俗特色好玩地方和货真价实的产品都不知道不能说,怕引起游客的投诉。结果就是旅游者在购物方面败兴而归,使整个旅游存在遗憾。

1.3 旅游商店无法生存 越来越多的旅游购物店无法经营下去,纷纷关门大吉。据新华网的消息称,新旅游法实施后的两个月内,云南的大部分旅游购物店门厅冷清,有的只能处于休假当中,给员工发基本的生活费或缩短营业时间。过半数的旅游购物店入不敷出,严重亏损,被迫关门歇业。

2 旅游购物店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购物本身就是旅游资源,是旅游行程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提供丰富的旅游购物资源、满足游客的购物体验需求,是对旅游购物店提出的基本要求。但目前我国旅游购物市场、商品、包括旅游购物店的经营方式、旅游购物的操作模式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2.1 价格虚高 由于旅游商品的营销模式、销售对象等的特殊性,旅游购物店的商品往往比市场上同类商品的价格高出很多。当前,我国正处于较为发达的信息化时代,旅游者的信息被捉能力特别强,旅游商品本身虚高的价格缺乏同等的竞争力。

2.2 质量低劣 我国旅游商品的加工制造工艺普遍比较落后,商品质量较差,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相当一部分的旅游商品的质量、款式、价格等对游客缺乏吸引力。我国旅游购物市场中很少有品牌商品,注册商标的品牌商品更为少见,商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3 市场混乱 我国的旅游购物市场混乱,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欺客宰客现象严重,旅游购物商店行业的自律性较差,在旅游购物市场中,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三无”商品等假冒伪劣商品处于主动地位:导游和商家联合欺骗游客。有些导游为了索取回扣,随意增加购物次数,使游客产生抵触情绪。

3 新形势下,旅游购物店的发展对策

面对这样的情况,旅游购物店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局面,把握好现在的市场行情,在这样的逆势中得以生存。

《旅游法》并不是禁止旅游购物,而是为了理顺饱受诟病的旅游购物关系,将非正常情况下形成的行业潜规则暴露出来并加以惩治。目前涉及旅游的各相关行业都处于调整期,购物店必须通过符合市场规则的方式转型才能谋求生存。在游客和旅行社双方协商一致的情况下,旅行社可以带店购物。《旅游法》所禁止的行为,是指旅行社单方面指定购物场所,或在格式合同里直接写购物点。游客到一个地方旅游,带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回去给亲朋好友是人之常情,对于旅游购物不能一棒子打死,关键是要做好诚信经营和价格监管,商家需要用物美价廉的产品吸引消费者的青睐,而非再沿用传统的经营模式。

3.1 政府积极引导,完善市场机制 《旅游法》出台后,旅游购物市场得到了一定程度地规范。然而,在《旅游法》的具体落实实施过程中,由于错误理解而将旅游购物一棍子打死,旅游购物店缺失了应有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有悖《旅游法》的立法初衷。因此,各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在《旅游法》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地方法律法规,健全地方市场机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对较好发展基础的旅游购物店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积极引导企业从旅游商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逐步形成良性的市场循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旅游商品市场管理力度,对于一些违规经营的旅游购物店采用取缔等严厉措施,从而规范旅游市场。

3.2 培养专业人才,开发特色产品 旅游商店所销售的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高层次的研发人才。目前,我国旅游商品的设计明显落后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产品设计单一、缺乏新意,产品设计开发没有系统化,不能吸引旅游者的购买欲望;没有专门的旅游产品研发团队、专业的生产机构,缺少出谋划策的人员,各个旅游购物店只是经营者自己根据地方的特色生产出旅游产品,缺乏艺术性,因此我们需要引起相关行业、专业、美学、工艺品等多方面的人才共同策划出符合当代旅游者要求的旅游产品。旅游购物也是旅游的内容之一,旅游购物店应打造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并逐渐打造出文化品牌,使游客慕名而来。

3.3 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旅游产品价格 旅游购物店要在旅游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上下功夫, 让自身的商品足够有吸引力,让游客心甘情愿地掏钱买东西。购物是重要组成要素,景区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规划布局特色购物一条街,从而形成购物集群效应,为游客创造更好的消费环境。

3.4 转变经营模式,顺应市场发展 旅游购物店要快速适应法规的出台,适应新的市场。《旅游法》出台后,团体旅游的价格优势已失去,很多游客更愿意选择自由行。旅游购物店应适应市场的变化,设计创意店铺、特色店铺,采用“前店后厂”的运营模式,在短时间内吸引游客的购物兴趣,使游客在购物的同时,领略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了解其特殊工艺,感受其独特艺术魅力。

4 总结

《旅游法》的出台,对于整个的旅游购物市场,尤其是旅游购物店带来了很大的机会和挑战,我们要在逆境中把握机遇求发展,要尽快适应市场的发展行情,降低价格、保证质量、转变原有的经营机制和体制,适应市场行情,引进人才,开发出适应现代游客需求的,有一定声誉的地方特色的、自己独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并使游客在购物中享受了旅游、娱乐、休闲的乐趣,才能在新的形势下脱颖而出,独具鳌头。

参考文献:

[1]云南网.《旅游法》实施后近半旅游购物店关门.2013-11-

19.

[2]肖星.旅游策划教程[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3]石美玉.旅游购物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编著.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2012[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高金芳(1980-),女,江苏如皋人,助教,研究方向:旅游;贺云(1979-),女,江苏丹阳人,讲师,研究方向:旅游。

旅游背景 篇7

关键词:智慧旅游,毕棚沟,开发建议

1 智慧旅游的概念

IBM公司在2008年首先正式提出的“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政府、企业和人类间的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以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三个方面为特征。随后,国务院在2009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为了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旅游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国内许多城市如南京、成都、上海、深圳等都启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实践,不少旅游景区也开始了智慧景区的打造,“智慧旅游”应运而生。目前,关于智慧旅游的概念,在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的定义,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黄超、李云鹏(2011)认为智慧旅游是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借助互联网和上网终端,及时发布旅游资源、及时了解旅游经济、及时安排旅游活动和调整工作与计划,从而实现对各类旅游信息利用。金卫东(2012)认为智慧旅游是一种以互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为手段,以智能手机、计算机、智能终端等多媒体作为媒介向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广泛的各类旅游服务的综合性旅游方式。张凌云(2012)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提出智慧旅游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类似的研究还有叶铁伟(2011)、鲍豫鸿(2011)、沈萍(2012)、姚国章(2012)等。综合众多学者的见解可以发现,目前对于智慧旅游概念的界定主要是从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为出发点,通过采用先进的应用互联网、云计算、4G通信、三网融合、GIS等“智慧技术”技术手段,整合优化旅游资源,以增强旅游体验,改善旅游服务,创造更大价值为目的的新型旅游模式。

2 开展智慧旅游的意义

对于旅游者而言,开展智慧旅游能使旅游者在旅游活动前就能够更直接、快速的获取旅游地相关的信息,方便开展预订服务,并且制定其特色路线,在旅游过程中及时实现信息的查询、交通状况、景区导览甚至紧急救援信息等,帮助旅游者提升旅游体验,旅游活动结束后,更能及时真实的反馈旅游感受,为其他旅游者提供有用的借鉴。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智慧旅游可以为之提供一种更高效的营销模式并且带来较大的客源,通过智能化手段的运行,企业能及时的追踪景区内各种活动数据,管理人流、车流等及时状况,了解游客的需求变化进行景区综合数据的分析,通过旅游者的在线反馈和评价,获取景区满意度数据等。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智慧旅游的开展可以使旅游市场监管、旅游信息与其他公共服务信息共享,有效地宣传当地的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实现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做出最优的城市发展和管理决策。

3 智慧旅游背景下毕棚沟景区的开发建议

3.1 毕棚沟旅游景区简介

毕棚沟风景区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距成都198公里,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阿坝州第一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也是中国最大的红叶景区之一———米亚罗风景区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东连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接小金县四姑娘山风景区;北接米亚罗、古尔沟温泉,并与阿坝州四姑娘山、卧龙共同构成“大熊猫走廊世界遗产地”。景区以原始生态和奇山异水为主要自然特色,原始森林、湿地草甸、高原湖泊、溪流瀑布、终年冰川、千年雪山、彩林红叶、峡谷温泉构成了毕棚沟的景区“八绝”,充分体现了构成了其山雄、水异、林秀的特色。

3.2 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景区开发建议

(1)旅游过程的智慧化。黄羊山(2011)提出智慧旅游主要包括“四导”四个基本功能,即在旅游过程中的导航、导游、导购和导览。①可以借鉴九寨沟景区在建设“智慧九寨”的成功方法,为了避免旺季的扎堆旅游,结合基于RFID的“时空分流”导航管理模型,以及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人流量视频智能分析系统,及时全面掌握景区内车流、人流的时空分布情况,均衡游客时空分布;景区也可以根据自身特色,跟专业的通讯运营商合作,设计开发专属智能服务APP,游客在智能手机上下载安装后,APP即可呈现多种类型的网络地图和便捷的自动导航,游客们可以轻松地了解到达景区的最优路线,同时获取景区内即时的人流信息和天气动态等,起到疏导游客避免拥挤的作用。在游客顺利到达景区后,APP也提供景区内的可游览路线,包括强烈推荐景点、精华路段及预估游览时间等。②随着游览活动的开始,该APP内的自主导游讲解系统开始发挥作用,游客们离线下载景区的语音讲解文件后,随意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语言,随时随地享受专业播音员的讲解,其中包含了各个精华景点的起源、历史、相关传说等详细信息,大大的弥补目前毕棚沟景区内的专业讲解人手不足的情况。③导览过程中,APP可以显示景区内及周边的各种餐饮、住宿、景点、购物等旅游信息,甚至还提供打折优惠,通过图片、声音、视频、游客评价等方式一一呈现,游客可以轻松地规划定制自己的行程,获得较满意的旅游体验。④景区在游客接待中心设置3D智能虚拟旅游体验系统,在游客们购票或者休息的间隙,通过大屏幕的动态展示,仿佛身临其境游览了景区全貌,激发起游客们的兴趣。例如当冬天景区内如三棵树、红山湖等景点出于对游客安全的考虑会暂时关闭,而夏天乘坐景区内统一使用的观光车到达龙王海一段,景色很美但留给游客时间游览时间不够充分时,游客便可以通过这个3D游览系统弥补遗憾

(2)景区管理水平的智慧化。①改进售检票系统。毕棚沟景区的游客以散客和自驾为主,特别是入秋赏红叶的旺季,往往出现拥挤的人流、车流,增加了游客排队买票以及进入景区的时间,同时还容易引发拥堵、踩踏事件。因此景区应该改进售检票系统,将目前的纸质门票改进为电子门票,通过建立电子票务系统,使其自动化、电子化,既环保、又大大减少检票时间,提高游客的满意度。②完善景区内的智能救援系统。可以借鉴贵州黄果树景区的做法,在景区不同路段安装一定数量的SOS救援按钮,并且在游客检票时通过LED屏幕、各动态标识标牌,或登录景区网站时告知救援按钮的具体位置,以便游客在遇到危险或者需要帮助时可使用按钮与景区管理部门联系,同时在游客密集点或精华景点(如磐羊湖———上海子这一段)增加监控设备,充分运用红外视频监控系统等仪器密切监控,保障及时救援。③监控景区观光车辆。由于景区内里的景点呈长条形分布,各景点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游客们到达景区后一般会选择乘坐电瓶车游览,景区应该对所有的电瓶车进行动态监控,每辆车都要安装GPS定位系统,对于运行车辆的行驶情况和具体位置以及车辆的自身安全状态都要有明确的掌握,在旅游淡旺季能有效的调配资源,解决车辆的调度问题。

(3)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化。①应用智能标识系统。现在景区内的标识标牌均采用的静态的木牌,上面标注所在位置及相应的地图,比较生硬和死板,因此可以在主要的交通要道或景点用动态的显示屏或者触摸屏代替原有的指示牌,游客不仅可以选择多种语言,还可以进行文字和图片的切换,甚至可以语音播放,操作界面简单,清新,人性化,游客不仅知道目前所在位置,能查看附近的SOS救援按钮的安装位置,还可以清楚地明了下一景点怎么走,要走多远,增加游客兴趣,解决路线问题。②完善景区官方网站。目前游客了解毕棚沟景区的相关动态主要通过浏览其官网“毕棚沟-四季山水,山水世界”(http://www.bipenggou.net/),此网站包括了景区的信息发布、图片介绍,旅游路线等内容,界面比较简单,文字和图片为主,动态的视频资料较少,点击“网上预订”模块,却直接链接到了某旅游在线网,对于景区大范围内的住宿介绍也较简略,虽然也尝试在首页推出了一个“虚拟旅游的模块,但点击进入后加载时间较长,呈现的是二维的电子地图且可操作的步骤有限。因此景区有必要改进这一主要的宣传窗口,一方面借助多媒体全面展示景区的旅游资源,增加生动的视频资料,扩充景区内及周边住宿和餐馆的详细信息;另一方面与支付平台合作,提供相应折扣,引导游客直接从该官方网站购票,推出二维码电子票,游客直接在检票口就能扫码进入;采用三维的全景地图,点击鼠标即可展现景区内每个景点的各个角度的美丽景色。③加快建设智慧型酒店。目前景区内只有娜姆湖酒店和毕棚沟旅店两家,其余都为当地藏、羌居民的民宿,分布于景区外,虽然大部分都实现了wifi的覆盖,但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开展网络订房的酒店数量较少,因此旅游主管部门、景区管理方需要加大在酒店信息建设方面的投入,数字化现有设备设施,比如现有电视系统、客控系统、门锁系统等,利用云计算、云储存等该技术搭建,提高酒店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C].2011旅游学刊年会会议论文集,2011:55-68.

[2]金卫东.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学刊,2012,(2):5-6.

[3]张凌云.智慧旅游:个性定制和智能化公共服务的到来[J].旅游学刊,2012,(2):3-5.

[4]黄羊山.智慧旅游的作用与前景[N].中国旅游报,2011-02-16(11).

[5]黄思思.国内智慧旅游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2):16-19.

旅游背景 篇8

1 海南发展旅游房地产的现实背景分析

在当前日趋紧缩的宏观环境下, 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历史机遇, 满足国内外游客多元化的需求, 发展具有海南特色的旅游房地产是海南未来房地产发展的重要现实选择。

1.1 宏观政策调控背景下传统房地产开发模式难以为继

近年来, 海南房地产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据统计, 1990~2008年房地产业生产总值占GDP比重从1990年的1.61%提升至2010年前三季度的10.5%, 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3.2%, 成为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主力和最大行业。然而, 2010年以来, 国家连续出台一系列遏制楼市过热的措施, 以一般以居住型房地产为主, 购买的客户大部分为岛外居民为主要特征的海南房

景区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时, 保证旅游开发活动不会给景区带来过多的不利影响;进行生态旅游功能区划分, 旅游设施的建设秉承节能环保原则;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及导游素质;精心编排旅游线路体现生态旅游特殊性。

3.4生态旅游者

生态旅游者应了解并尊重当地自然文化;自觉保护野生动植物;同时积极接受生态旅游教育。

3.5当地社区和居民

社区居民应充分认识到其与景区利益的唇齿相依的关系, 为生态旅游开展提供条件。积极开办旅游相关产业, 从中受益。同时接受生态旅游教育和文化知识的学习, 使自身成为生态旅游及民俗文化传播的有效媒介。

总之, 生态旅游开展涉及许多相关群体的利益, 基于利益相关地产发展受阻。

1.2 国内外游客消费趋势为海南旅游房地产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0.5%, 人均GDP也超过了5000美元。据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的研究显示, 到2020年, 我国的中产阶层将达到7亿人, 将占到总人口的48%以上, 国内中高端消费 (如休闲疗养、文化娱乐和旅游度假) 等多样化需求将成为消费热点。旅游度假房产作为旅游与地产的交叉点, 海南开发多元化、多样化的旅游房地产将不断吸引各种不同旅游消费需求的游客前来海南度假旅游, 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

1.3 海南旅游市场结构性变化成为旅游地产发展的重要市场条件

2011年, 海南接待国内外过夜游客3001.34万人次, 同比增长16%。据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目标要求, 到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4760万人天次, 202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7680万人天次。旅游人次的增加将进一步提升旅游住宿客房的需求。

同时, 据调查, 2011年, 二次以上重游海南的游客占国内游客总量的50%, 其中43.5%的游客二次或三次游海南, 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居住在非星级经济型酒店、特色汽车旅馆和风情小镇旅馆等, 旅游市场结构变化为海南旅游房地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市场基础。

1.4 国际旅游岛政策红利进入集中释放期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 海南国际旅游岛多项优惠政策相继实施。如继离岛免税之后, 开放航权、发展游艇业等政策也逐渐落地。海南正在进入国际旅游岛政策效应的集中释放期。在政策红利刺激下, 海南旅游房地产业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者理论, 对这些相关群体进行利益的合理协调、矛盾与冲突的合理解决, 取得有关各方的理解和支持, 是关系到生态旅游成功开展的重要因素。只有生态旅游的各利益相关方能够首先考虑其他利益方利益, 从生态旅游整体利益的大方向出发, 才能使各利益方达到共赢, 促进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静艳.从系统学角度透视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结构关系[J]

旅游学刊, 2006 (3) .

[2]谭红杨, 朱永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结构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9) .

2 海南旅游房地产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早在2001年7月“中国首届旅游房地产博览会暨首届中国旅游房地产发展论坛”就在海南海口举办。海南开发旅游房地产走在全国的前列。然而, 由于多种原因, 海南旅游房地产发展至今还面临着诸多矛盾和挑战。

2.1 旅游房地产占比小, 空置率高, 资源利用效率低

虽然近年来, 海南旅游房地产发展较快, 但是与一般商品房相比, 占比仍然很小。据统计, 2010年, 海南商品住房开发投资占90%以上。同时海南全省房地产存量大, 房地产销售压力大。2012年3月底, 海南全省存量房高达6410万平方米。以此同时, 与高存量并存的是较高的空置率。据报道, 即使在海南旅游度假旺季的春节期间, 平均空置率也高达62.99%, 有的甚至高达90%, 造成了相当一部分资源没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开发。

2.2 旅游房地产产品结构不合理

当前, 万科、鲁能等知名企业在海南纷纷开发建设度假酒店、高尔夫球场等旅游房地产, 但大多为高端酒店和度假区, 与本地居民收入紧密相关的家庭旅馆发展缓慢, 不能满足旅游群体对特色小城镇旅游、房车游、汽车营地等多元化旅游需求。据统计, 近几年来海南旅游的游客住在其他的住宿设施接待量占比由2008年的20.3%提升为2011年的26.6%, 增加了6.3个百分点。

2.3 市场机制不完善, 海南旅游地产发展困难重重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 海南海航等企业就开发了产权式酒店等分时度假产品, 但是由于市场销售网络体系尚未建立, 缺乏专门的政策法规保障等原因, 海南旅游房地产的公信力和社会认可度下降, 妨碍了海南旅游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同时, 由于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对分时度假等旅游房地产形态尚未给出明确界定, 消费者在产生纠纷后得不到法律支持, 这导致开发商的前期投入和收回投资的时间都比预期要大, 海南上世纪90年代初发展的旅游房地产终以失败告终。

3 海南旅游房地产发展的相关建议

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 应以加快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旅游房地产产品体系为重点, 以完善分时度假交换网络系统为突破口, 以完善相关配套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 促进海南旅游房地产的发展, 将巨大的国内外消费市场的潜在条件转化成为现实经济效益, 从而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1) 重点加快发展具有海南特色的旅游房地产产品体系。一是加快发展多元化经营性旅游房产, 使之成为海南旅游房地产的主导产品;二是适度发展度假旅居型房地产, 鼓励发展分时度假、产权式酒店等流动性度假居住产品, 把海南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第二居住地;三是鼓励发展特色风情小镇旅游地产, 促进具有海南乡村风情的家庭旅馆的发展, 让更多的农民分享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成果。

(2) 尽快建立和完善分时度假交换网络系统。促进第二居所特性的旅游房地产发展, 有效解决海南高空置率, 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分时度假交换网络系统。积极引进国内外运作较为成熟的分时度假交换公司 (如国际知名的RCI公司、海南华夏之旅分时度假网络有限公司等) , 吸引来自世界和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海南度假旅游, 促进海南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旅游房地产交换频率。

(3) 加快完善旅游房产相联系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配套设施。重点鼓励和引进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世界知名医疗机构, 在旅游房地产开发的重点地区建立国际型的医疗康复中心;加快建成一批以航天城、影视城、博彩业等为特色的文化娱乐中心;加快推进离岛免税店、离境免税店的建设和经营, 引进Outlets商业模式等, 将海南建设成为国际购物中心。

(4) 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 改善海南旅游房地产的消费环境。一是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加强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安全、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网络通信网络建设;二是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措施, 吸引高端旅游房地产管理人士来海南就业或创业, 鼓励国际著名教育培训机构在海南办学, 为海南旅游房地产发展培养高端的人才服务队伍。

(5) 加快创新旅游房地产相关体制机制。灵活、健全的体制机制是海南旅游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建立更加灵活的旅游房地产投融资机制, 创新融资渠道和投融资模式, 发展相关投资基金和信托服务, 形成旅游房地产的综合投融资模式;二是出台并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建立明晰的旅游房地产产权制度, 建立严格的市场监管机制, 将旅游房地产业纳入法制化的框架;三是以加快海南旅游地产发展与促进小城镇建设为目标, 探索以股份合作制为重点的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旅游地产, 开发相关的农业项目和小城镇建设, 从而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和非农经营性收入。

(6) 加快制定出台促进海南旅游房地产发展的相关政策。一是加快编制《海南省旅游房地产发展规划》, 并将其纳入海南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二是争取中央支持, 在海南建立全国旅游房地产先行试验区, 为我国旅游房地产健康有序的发展做出示范作用;三是利用特区立法权, 构建保障旅游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法律体系, 如分时度假和特别物业税相关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海南省房地产发展战略与中长期规划 (2010~2020) 总报告》[R].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中上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 (08) .

[2]刘艳红编著.中国分时度假发展研究——旅游房地产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3]方玲梅, 郑焕友, 彭陈艳.国内旅游房地产研究综述[J].旅游资源, 2009 (2) .

[4]曹绘嶷.论海南发展旅游房地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9) .

[5]安仕伟, 贾学峰.旅游房地产的开发现状与对策[J].开发与建设, 2006 (6) .

[6]胡浩, 汪宇明.大都市旅游房地产发展与布局[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7]徐翠蓉.关于旅游房地产问题的探讨[J].商业经济, 2004 (11) .

[8]辜晓川, 杨钺.旅游房地产:消化空置商品房的新尝试[J].中国房地产经营, 2001 (8) .

[9]吴老二, 吴建华, 胡敏.发展旅游房地产的瓶颈制约[J].社会科学家, 2003 (3) .

旅游背景 篇9

从环境的角度来看, 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存在着矛盾, 但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旅游业有促进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旅游业的发展在我国分成两派, 一种是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建设, 另一种是旅游业发展抑制经济的建设。

(一) 在环境税背景下, 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建设

20世纪60年代旅游业的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的行业中来,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行业, 对世纪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据相关部门统计, 在20世纪90年代, 旅游业的增加值对全球GDP的影响远超其他行业, 也就是说, 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产业。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 我国旅游业的建设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 为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 由于旅游商品不受关税壁垒的约束, 因此旅游业还能促进商品的进出口, 增加外汇收入, 对国际收支的平衡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 在环境税背景下, 旅游业发展抑制经济的建设

虽然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很多的好处, 但是这种情况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地区, 过度发展旅游业也会对经济建设造成一定的阻碍。很多地区在看到旅游业带来的好处之后, 也想要效仿其他地区开展旅游业, 但是在进行之前并没有对该地区进行统筹规划, 使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最明显的就是物价上涨, 旅游商品本来是促进旅游地经济建设, 象征着旅游地文化风情的物品, 却在飞涨的价格中变成了游客避之不及的事物。不仅达不到提高旅游地经济效益的目标, 还会影响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给居民带来了过大的经济压力, 只会使经济越来越不稳定。由此可见, 在发展旅游业之前, 必须要做好统筹规划, 不能过于以来旅游业, 要根据旅游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 促进旅游业与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

二、在环境税背景下, 生态环境对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一) 生态环境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

生态环境与旅游业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近几年来, 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了改善这种现状, 首先要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 完善的生态系统能够拓宽旅游业的发展路径, 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由此可见, 生态环境对旅游业的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一般情况下,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生态环境与旅游业之间的良性互动。首先, 生态环境相对于旅游业来说, 其价值就是促进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我们可以来设想一下, 如果你旅游的时候, 你是希望在鸟语花香、风景宜人的地方还是希望在臭气熏天、漫天要价地方, 我想所有人都会选择前者, 由此可见, 想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充分利用好生态环境;其次, 生态环境的和谐有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 让人们在观光的同时对植物、动物、地质等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循环利用, 促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 生态环境与旅游业之间的矛盾

生态环境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把双刃剑, 有优势自然也有劣势, 在旅游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 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多恶劣的影响。近几年来,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的行业的中, 人类制造的生活垃圾不能及时带走, 留在旅游地堆积成山, 不仅会降低旅游景点的观赏性, 还会破坏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再加上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会产生大量的废气, 严重影响城市的空气质量, 加重了环境污染的情况。另外, 很多企业为了满足人们的各方面需求, 对旅游地进行随意的开发, 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使生态环境失去了其原本的样子, 毁掉了很多生物的家园[1]。

三、在环境税背景下, 如何协调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

(一) 大力宣传旅游环境税的好处

很多旅游企业并没有认识到旅游环境税的好处, 甚至不知道旅游环境税的内容, 但是在旅游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 旅游环境税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旅游环境税, 接受旅游环境税, 必须要加强对旅游环境税的宣传力度, 让人们意识到他们的每一旅游出行都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从思想、环境、道德等各个方面对人们进行教育,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旅游环境税的宣传对象也各种各样, 政府官员、旅游企业、旅游开发商、人民群众都在宣传的范围内, 要从旅游发展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是人民群众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着保护环境的责任, 用民众的力量来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环境。

(二) 完善法律机制

我国旅游环境税的发展情况不是非常乐观的原因除了其宣传力度不足以外, 还缺少完善的法律机制, 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章制度, 能够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合法的控制, 即使不能提升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也要从法律的角度对他们进行约束, 强制性的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从我国现阶段旅游环境税的实施情况来看, 针对旅游环境税的法律机制还存在很多漏洞, 像是在分工、核算、税基、税率等方面的规定都是不非常完善, 才会让旅游企业钻了法律的空子。由此可见, 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 确保旅游环境税的顺利实施。

(三) 加强绿色管理

我国很多旅游地由于旅游企业的肆意开发和人类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不仅破坏了旅游地周围的生态环境, 使生物失去的家园, 还会影响到旅游地的观赏性, 长此以往, 会大大降低旅游地经济建设的发展, 因此, 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 要以绿色管理为主, 积极的对生态环境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控, 像是水体、土壤、大气等各个方面, 与有关部门相配合进行综合治理, 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近几年来, 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绿色管理手段, 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不断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 根据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制定具有我国发展特色的绿色管理计划, 确保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的全面发展。另外, 国家也要对参与旅游绿色认证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与优惠, 为绿色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四) 拓宽实施渠道

旅游环境税的存在价值就是协调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 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进行旅游业的发展, 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由此可见, 为了旅游企业能够积极落实旅游环境税, 充分发挥旅游环境税的作用, 国家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激励政策与优惠制度, 提出对旅游企业有利的政策, 加强旅游企业对旅游环境税的执行力度, 如果实施旅游环境税不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那么旅游企业也会积极执行的, 以此来实现“双赢”的目标[2]。

四、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 在环境税的背景下, 我国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之间既有良性互动, 也有矛盾冲突, 而妥善解决这个矛盾冲突就是环境税的存在价值。要不断加强对环境税的宣传与实施, 为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摘要:近几年来,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世界都在面临的问题, 各个国家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在注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更加完善, 旅游成为他们放松身心、舒缓压力的重要途径。旅游业如火如荼的发展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 是生态系统无法维持平衡, 因此, 如何协调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成为现阶段旅游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环境税,旅游经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

参考文献

[1]潘华丽.环境税背景下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旅游背景 篇10

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进出岛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与岛外紧密相连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海南岛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

(1) 进出岛通道。推进琼州海峡跨海通道的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加快海口至广州、海口至南宁高速公路建设,对海口美兰机场、三亚凤凰机场进行扩能改造,2020年实现旅客吞吐量分别达到2500万人次和2000万人次。加快博鳌机场建设,2012年开通运营。在做好规划选址的基础上,适时开工建设西部机场。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尽快形成功能配套齐全的港口格局。将杨浦、海口、三亚、清澜、八所等五个港口发展成为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中心港口。加快建设邮轮、游艇码头,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推进国际邮轮母港发展;重点滨海旅游城市要逐步建设完善游艇基础设施,在主要内河预留旅游航运通道和游艇码头发展空间。

(2) 岛内交通。2010年底开通东环铁路,2015年底前完成西环铁路电气化改造以及杨浦支线铁路的建设。稳步推进中线高速公路和万宁至杨浦高速公路建设,形成“田”字高速公路网络。提升现有国道、省道技术等级,打通主干道通往旅游景区的连接通道以及景区和景区之间的连接通道,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条件。到2015年,海南岛建成以环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主干,国道为辅线,主干道与主要景区的观光通道为延伸,升级达标的农村公路为补充的纵横交织、四通八达的交通系统,形成岛内2小时“旅游交通圈”。

(3) 特种交通。加快环岛观光公路建设,满足自驾车、房车、露营等旅游需求;规划建设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及配套设施,满足自行车、滑轮、步行等休闲交通需求;试开通运行连接部分旅游区的蒸汽机车线路,满足个性化、研究性、专题型旅游需求。在旅游景区和滨海度假区推广节能环保型交通方式,如电动观光车、缆车索道、热气球、滑翔伞等。

2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以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安全经济为目标,以确保总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提高清洁能源比重为重点,建立多元化、清洁型、可持续的能源体系,满足本岛居民及旅游各产业能源需求。

(1) 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建设好昌江核电一期项目,确保2015年投产,积极推进海南第二座核电项目建设。近期完成东方电厂二期燃煤机组建设。积极推进LNG发电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启动西南部燃煤电厂项目,启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等新能源,逐步提高清洁能源所占比重。

(2) 加快推进城乡电网改造,提高电力保障能力。推进跨海电网联网二期工程建设。优化完善岛内输供电结构,提高供电能力及供电可靠性。启动智能电网建设,以配电网智能化和客户终端智能化为重点,开展终端负荷侧智能用电和科学管理、智能化信息支撑平台等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3) 推进天然气化工项目,建设四通八达的输气管网,满足岛内各大城镇和主要景区的用气需求。加快推进天然气化工项目上马,带动杨浦LNG项目建设,规划建设LNG仓储转运中心。加强油气勘探、输气管道项目建设,完善环岛输气干线管道,规划中西部支线管道建设,加快城镇储气站和配气网路建设,提高燃气普及率。推进战略性石油储备基地和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建设,加快建立配套设施。

3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 强化水资源保障。集中推进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构建开源与节流并重,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水利资源利用体系和检测与预警先行、防范和治理为一体的水灾害防治体系。

(2)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按照远期 (2020年) 全省75.90亿立方米的总用水量需求,重点实施一批饮水供应、节水灌溉工程,增加供水能力,提高用水效率,充分拦蓄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扩大利用海水。在做好环境影响论证的基础上,近期开工建设红岭水利枢纽及灌区工程,做好天角潭、迈湾等水库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完善全岛以水库和闸坝为节点,水系联网、多库串联、城乡一体、配套完善的水利工程网络,并对供配水管网进行更新。水源安全率达到100%、中水回用率达到60%。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做好雨水的滞留与利用工作。

(3) 有效预防治理灾害。全岛提高防洪、防潮、防台风的能力,建设重要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中部山区的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沿海标准化海堤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善防洪、防潮、防台风指挥系统和防御超标准灾害预案建设,建立跨省合作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4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信息技术的全新利用,逐步形成感知更加透彻、互联互通更加广泛、智能化应用更加深入的“智慧海南”框架。

(1)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强主干网建设,建成覆盖全岛的语音、数据、图像三合一的与全球互联网的现代通信网。加强卫星通信,建设覆盖全省大部分海域的卫星通信网,提升南海领域的应急管理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沿交通干线、连接重点城镇和重要景区的光纤网络,形成全省信息高速公路基础框架。提升宽带网络规模,提高宽带网络速度,加大移动网络覆盖规模和强度,建设触手可及、无处不在的宽带无线网络。

(2) 促进“三网融合”。以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目标,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推进网络统筹规划、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最终实现基础网络的一体化发展和信息内容的特色化竞争。将海南省作为广播电视企业和电信企业双向进入试点省份,鼓励广电企业和电信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积极发展“物联网”,推进基础通信网、应用网和射频感应网的融合,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3) 行业应用。整合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信息资源,建立集通信技术、互联网与GIS一体化,实时数据库联机服务与多媒体展示相结合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在海口、三亚设立具有宣传促销、咨询预订、投诉处理等功能的游客到访中心,在交通枢纽、城市广场、重要景区等旅游集散地建立游客服务中心,推动海南“旅游一卡通”应用。全面提升金融、商贸等行业和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互联网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娱乐中心建设。建成并开通运营权威性、多语种、多功能的旅游官方网站。建立旅游诚信服务信息系统,推广旅游电子行程单应用。

5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在海南全岛率先形成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1) 居民及旅客饮用水。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要求,统筹解决旅游区水质安全性较差地区,新建、扩建水厂,统一处理,集中供水,辐射周边旅游区,满足城乡居民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游客集散地和主要景区设置达到饮水标准的更捷取水设备。2013年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2) 污水处理。抓好在建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确保按计划竣工投产,推进规划项目按期开工。加快城镇和主要景区污水排放管网建设,扩展污水排放收集管网服务范围,确保管网配套。逐步实行城镇供水和排水的一体化管理。近期建设海口、琼海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远期建设各县市主城区、工业区及其他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与配套设施。

(3) 垃圾处理。以区域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和较大村落为依托,构建三级垃圾处理设施与枢纽型垃圾转运站相衔接的垃圾处理体系。规划建设海口、三亚和儋州三个医疗垃圾集中处置中心。加快建设农村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实现农村废弃物和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4) 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医疗救助、消防安全为主体的公共急救系统,构建旅游安全救援体系。规划用地和大型项目建设预留足够空间做疏散场地,配置必要的救生设施;酒店、景区等旅游场所设置安全标识,配备安全设施和人员。

摘要: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的不断深入, 海南旅游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完善海南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是海南旅游发展的关键影响要素。因此, 为给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的顺利发展提供基础和保证, 本文提出完善海南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若干具体措施。

旅游背景 篇11

【关键词】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移动信息;服务体系

一、关于旅游目的地移动信息服务

游客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旅游信息,旅游信息是衔接旅游产业的纽带。旅游目的地的信息服务的基础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旅游目的地信息服务的网络化自2000 年来有很大的发展。2002年,国家推广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在旅游目的地有机的结合了旅游宣传营销和信息咨询服务,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旅游的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但远远比不上发到国家的旅游目的地综合信息应用系统。

二、大湘西旅游圈旅游目的地营销现状分析

(一)旅游资源分析

湖南省的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地区被划分为大湘西区域。她的旅游资源非常独特。圈内有张家界为代表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凤凰古城旅游区、沅陵旅游区,经过多年的规划与开发,该区域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境内多山地、丘陵,拥有近40多个少数民族。该地区地缘关系密切、自然条件相似、生态环境基本相同、人文习俗相近、发展水平相当、经济交往久远,是一个具有较强同一性和相对完整性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特征的地理单元。

怀化和湘西自治州以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占优势,张家界武陵源以自然旅游资源独特的地形地貌见长,属于文化型风景旅游区。这两种有明显的资源互补性。对于张家界来说,适度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是很有必要。张家界历史上长期处于土家族、苗族活动的边缘地区,与其邻居相比较,其民族文化的典型性和规模性不明显。因此,怀化和湘西自治州可对张家界旅游发展起到品质提升、市场扩展的作用。而自治州和怀化,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品位、知名度上要低于张家界,旅游资源的开发上相对落后。所以,要依托张家界的自然条件和客源市场。

交通线路的阻隔。湘西旅游圈地貌是一个自北向南、多山区的狭长地带,面积大,区域内交通相对落后。有一定的空港优势,拥有张家界荷花机场、怀化芷江机场、邻近的贵州大兴机场,但是离“进得去,散得开、出得来”的旅游线路需求有较大的距离。

(二)缺乏特色旅游线路和一体化旅游信息平台

圈内各个旅游景点各自为阵,不同的景区景点关联性不强,缺乏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没有打造出产品的品牌化。要加强网站建设,信息共享,构建统一、规范的综合旅游信息技术平台,圈内各景区网站的友情链接,将圈内各种旅游资源结合在一起联合宣传。

大湘西旅游圈要基于旅游资源的互补性、自身地缘关系的密切性、旅游发展的共生性的现实考虑,走“资源共享、市场共促、客户共有、管理共抓、风险共当”的联合营销之路。

三、大湘西旅游圈旅游信息服务现状

目前大湘西旅游圈的旅游信息服务主要有三种渠道,旅游目的地实体的游客咨询中心,旅游目的地APP和旅游目的地官网,主要提供信息咨询、商务预订和旅游投诉等功能。辅助渠道还有各旅游目的地的官方微博和微信。例如:张家界武陵源区旅游局官方微博。

大湘西旅游圈的游客服务中心分布在各个景点,每个旅游目的地游客咨询中心拥有:发布、查询旅游信息和公共信息、展示旅游形象、索取旅游资料、播放旅游宣传视频、协助旅游投诉等多项功能。但是,在旅游圈中心缺乏一个综合集散的游客服务中心。

大湘西旅游圈联合官网目前没有发布。各旅游目的地官网已经初步建成。张家界旅游目的地官方网站导航栏目前建有12个分栏,市情、新闻、景点、线路、住宿、交通、美食、购物导服、定制、实况直播和游客中心。但是网站内容不丰富、功能欠缺。游客不能直接在网站上购买相关商品。网页打开速度较慢。大湘西旅游圈也没有整合的APP,各目的地有各自的旅游APP。联合官方微博没有开通,各地区有独自的旅游官方微博。

四、旅游目的地移动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

智慧旅游的开展使得旅游目的地重视技术在公共服务管理中的作用,大湘西旅游圈的各分管旅游主管部门也在将新技术应用到了旅游信息服务中做出了尝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熟,目的地需要建立移动信息服务体系,方便游客使用移动终端进行目的地信息的查找。旅游目的地移动信息服务体系构建包括以下五个组成部分。

1.大湘西旅游圈旅游信息服务短信平台。

旅游信息服务短信平台由大湘西旅游圈联合主管部门提供,主要是与移动、联通 、电信运营合作开发。短信设置的内容为欢迎语和介绍,介绍内容要简短,功能要优化。短信发送的时间节点是在游客进入大湘西旅游圈区域即发送,内容为欢迎语、景点简介、距离最近圈内旅游目的地介绍、旅游服务热线、投诉热线号码、温馨提示和其他移动旅游信息服务的宣传和短信。旅游信息简单明了,以文字的方式编辑,具备旅游通知功能。

2.大湘西旅游圈旅游信息服务微信平台。

借助腾讯微信平台打造旅游信息服务微信平台,具备成本低,风险小的优势。主要由大湘西旅游圈联合主管部门提供。微信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比短信平台信息量多,但存在局限性。旅游信息服务微信平台应采用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具备旅游宣传功能。主要内容:旅游景点、线路推荐、目的地的旅游活动、旅游资讯、旅游攻略、周边邻近景点推荐等。

3.大湘西旅游圈旅游信息服务APP平台。

移动终端旅游信息服务APP平台由大湘西旅游圈联合主管部门提供,可以委托科技企业进行 APP 的设计、制作和上线, APP中的内容导航需非常清晰,把大湘西旅游圈的各个景点作为分栏设置。包含的内容需更全面,如目的地食住行游购娱的全面介绍,旅游线路推荐以及生活服务、旅游点评和投诉、与微信微博相结合进入游客分享空间。移动终端旅游信息APP的内容做到全面、精简,充分发挥介绍和引导作用。为方便游客对信息的查找,分类需要清晰。同时提供交互空间,提升游客对APP的使用率,增大使用APP 的用户范围。

4.大湘西旅游圈旅游信息服务二维码平台。

旅游信息服务二维码平台由大湘西旅游圈联合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共同提供。二维码的设计要有体现大湘西旅游圈的旅游品牌。在旅游景区、著名餐饮场所、旅游标志性建筑或其他公共免费区域展现。游客扫描二维码下载介绍性文字、导游词、景点图片、地图等。二维码旅游信息为游客提供较为详细和精准的信息,以文字和少量圖片为主,具备单项旅游信息的提供功能。

5.大湘西旅游圈旅游信息服务LBS平台。

LBS是基于位置的服务,由大湘西旅游圈联合主管部门提供开发提供,用高科技地图指示触摸屏的形式安装在各个景点旅游目的地内主要交通枢纽区域。游客可以通过LBS平台查询公交线路。同时也可以基于位置查询的餐饮、旅游景点、酒店、厕所等,为游客提供方向指引。提供服务机构的联系电话和介绍、手机充电及地图下载。旅游信息服务LBS平台是移动公共信息服务,基于游客位置的提供精确信息,属于目的地移动信息服务平台中的高级应用,成本较高,风险较大。

参考文献:

[1]刘华山,李永量.“享智游”:基于微信平台的智慧旅游助手[J].现代计算机,2016(1).

[2]李茜燕.大数据背景下旅游信息与区域旅游合作的耦合研究[J].情报科学,2016(4).

旅游背景 篇12

一、定制旅游的内涵分析

旅游业发展到今天, 已经成为全民性活动。有限的旅游资源, 常规的旅游线路, 单一的旅游形式, 重复的旅游套路已经让那些旅游经历丰富、追求新鲜与众不同的人们感到失望。同时, 伴随普通大众的旅游经验不断累积, 旅游频率和深度不断增加, 不久的将来也将厌倦传统的旅游模式。目前随着旅游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市场差异化竞争时代的到来, 个性化的定制旅游将成为市场的主流, 也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定制旅游就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针对个人差异化需求而设计符合旅游者诉求的个性化旅游产品。

相对于团队旅游行程的固定化和自助游准备的繁琐性, 定制旅游不仅让旅游者节约了寻找景点和线路的繁琐过程, 而且让旅游者拥有了绝对的主动权, 极大地增加了其对旅游的期待和兴奋度。灵活、自由、个性、品质的旅游产品会对旅游者产生新奇亮眼的吸引, 即使旧地重游也会有不一样的新鲜体验。

1.个性心理的满足

旅游从本质来讲就是满足旅游者休闲性、体验性的心理需求。随着旅游者自身收入水平和文化程度的提高、旅游体验的丰富、旅游行为的成熟和旅游者需求的日益复杂, 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产品时考虑的不仅仅是价格, 更看重产品的个性特征, 希望通过购买、消费来展示自我, 达到个性心理的满足。在个性化消费时代, 构成旅游产品要素的食、住、行不再单纯的满足旅游者生理需要, 它们与游、购、娱一起共同满足旅游者个性心理需求。因此, 自由灵活个性的定制旅游产品就能在一次旅游过程中全方位地满足旅游者追求个性情趣多样化的旅游诉求。

2.凸显品质的要求

传统的“走马灯”式“到此一游”的旅游模式满足了大众旅游者追求价格低廉的要求, 但旅游的品质大打折扣, 往往人们会有“花钱买罪受”的感叹。而定制旅游摒弃批量化、同质化的生产模式, 旅游产品在设计开发时首先强调的便是不落俗套地根据旅游者个人想法设计与众不同、新奇特的旅游产品, 凸显个性化旅游产品的内在价值和精良品质。

3.差异化竞争的必然结果

目前大众旅游产品已经进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旅游企业只有通过差异化竞争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出奇制胜, 立于不败之地而更好地生存。因此设计独特、服务优质的定制旅游产品将成为旅游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定制旅游的误区

1.定制旅游等同于高端奢华旅游

许多人认为定制旅游就意味着是“高价旅游”、“奢华旅游”, 这实际是人们观念认识上的误区。可能有个别旅游企业在做定制旅游产品时打着所谓“私人定制”的旗号并一厢情愿地将定制旅游定位于高价格、高规格, 以致于普通大众望而却步因此产生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 定制旅游的核心在于针对旅游者的个人差异化需求而定制, 不一定都是高端高价奢侈夸张的, 但都是高品质、高心理满足感的。

2.定制旅游就是另类旅游

定制旅游不等同于另类旅游, 有人认为定制旅游就是极其夸张、标新立异、冒险出位、完全超越普通人的心理承受极限。事实上, 定制旅游绝对不追求另类, 是在旅游者心理承受范围内的“不走寻常路”。即使是常规旅游景点, 定制旅游也能通过内容设计的出奇制胜让人惊呼“原来也可以这样”。

3.定制旅游局限于小众旅游

目前专门做定制旅游产品开发的旅游企业较少, 人们观念还没有转变, 认知度不高, 受众群也比较局限, 市场上推出的定制产品也较少, 但定制旅游绝不局限于小众范围。当人们观念转变, 条件具备, 定制旅游将成为新型大众旅游模式。

三、发展定制旅游的建议

1.深入沟通, “知彼”才能“制胜”

传统的团队旅游产品是在没有与旅游者面对面沟通下自行将旅游要素简单叠加组合而成, 当然无法满足不同人的异化需求, 而定制旅游是旅游企业与旅游者面对面, 甚至“一对一”的情况下设计, 因此发展定制旅游必须加强与旅游者的沟通, 深入了解旅游者的旅游诉求, 明确旅游目的、具体想法及预算, 有怎样的期望, 这样了解了旅游者, 明白他们的心思, 推荐适宜的旅游目的地、酒店、项目, 致力于让旅游目的地、旅馆、饮食和活动都符合旅游者的喜好, 然后共同进行线路设计和预订, 从路线、方式和服务着手为游客量身打造具有浓郁个人专属风格的行程, 这样才能出奇制胜地设计出符合他们旅游期望的个性旅游产品, 让旅游者能印象深刻, 终身难忘。因此深入地沟通, “知彼”才能为旅游者提供一种个性化、专属化的高品质服务而“制胜”。

2.加强营销, 加快市场的培育

目前人们对定制旅游模式的认知度较低, 很多人不了解什么是定制旅游, 甚至被前文中提到的误区所影响而放弃;同时目前国内的大部分旅游企业更擅长于大众团队旅游, 定制旅游的现状是还远未被开发。但现在旅游市场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 旅游者对自己的旅游方式和消费观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发展定制旅游要丰富营销手段, 加大宣传力度, 加快市场的培育, 让那些无奈于传统旅游的人们认识到这种新兴的旅游模式并深入人心, 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 在旅游市场越来越细分, 旅游方式越来越灵活多变的背景下加快定制旅游的发展。

3.人无我有的特色是关键

著名旅游经济和管理专家魏小安认为, “特色是旅游之魂, 文化是旅游之基, 环境是旅游之根, 品质是旅游之本。”其实就是对定制旅游产品核心的高度概括。可见, 定制旅游, 从消费到经营, 都需要破除旧观念。定制旅游, 不一定是奢侈, 但一定要有主题特色, 有人文、历史、自然的独特之处。一方面人无我有的特色产品是抢占市场的制胜法宝, 另一方面针对性设计的产品对旅游者来说就是人无我享的特色产品。总而言之, 特色是旅游之魂。

4.强化服务, 保障产品的完美呈现

设计出再完美的个性化产品必须以高标准的服务来呈现,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才能检验产品优劣, 在消费过程中才能真正体验到定制的优势。要发展定制旅游, 使特色产品得以完美呈现, 就必须有高品质的服务加以保障。光有美好的设计, 无法付诸于实践等于空想, 因此发展定制旅游必须强化服务, 在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确保提供优质服务, 这样才能保证产品达到预期的效果, 满足旅游者强烈的个性心理诉求。再精彩的设计如果服务跟不上, 定制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品质是旅游之本。

作为未来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定制旅游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自我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在这样一个彰显个性的时代, 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应该得到尊重;在这样一个个性化差异竞争的时代, 旅游企业发展定制旅游才能持续发展。

摘要:21世纪的旅游业已达到高度发展的阶段, 伴随着人们旅游频率和深度的增加, 社会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 休闲观念的深入人心, 人们需求之间的差异性不断扩大, 彰显个性的需求日益明显, 个性需求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因此个性化背景下定制旅游将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主要针对定制旅游的内涵及人们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 并为发展定制旅游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定制旅游,内涵,误区,建议

参考文献

[1]王计平.定制旅游对旅行社供应模式的影响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 2011, (3) .

上一篇:油田工会下一篇:安全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