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

2024-10-03

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共12篇)

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 篇1

生态旅游的发展宗旨是在不导致环境退化的前提下对环境具有教育意义, 是促进自然保护的一种高级旅游活动形式[1], 包括自然生态系统旅游和人文生态系统旅游。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旅游者提供了游览、休闲、疗养保健等内容。对资源的低影响利用, 使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生态旅游不只是一种形式, 更应该将其看做是旅游开发的一种战略, 其战略目标就是以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当今哈尔滨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 就要抓住这一战略目标寻求发展有哈尔滨特色的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兴起

所谓“生态旅游” (Ecotourism) 名称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提出来的。他是以大自然为主要对象, 把生态、环境的科学考察与自然、人文景观有机的结合起来, 寓教于游, 促进两大文明建设的一种高品位旅游活动, 其特点:在对象上是具有生态学意义或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的自然环境, 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在目的上是为普及生态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达到增强生态环保意识的作用;在效益上不追求单纯高额的旅游效益, 而是追求环境、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的统一;在形式上讲究接近大自然, 旅游设施以简朴、轻便为主, 因地制宜, 尽量保持与大自然的和谐;在规模上以小型为主, 不追求旅游者的数量, 而是重视旅游人员素质、文化的质量及达到教育的效果。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 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生态旅游正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近年来生态旅游在国外已受到相当的重视, 发展极为迅速, 例如拉美地区参加生态旅游的人数每年以25%的速度增加, 法国去年山林、乡村旅游的人数已占总旅游人数的46.6%。中国虽然晚了一步, 但也引起各方面的注意, 正逐步发展。1995年国家成立了“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 哈尔滨市的生态旅游业也正逐步地建设着[2]。

二、哈尔滨市生态旅游的发展

1. 生态旅游发展优势

生态旅游的发展是将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环境状况的发展有机的联系起来, 使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 这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旅游的发展必须依靠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资源环境及丰富的客源, 这是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 生态旅游也是一种旅游, 它的发展除以上基本发展条件外, 还有其特有的优势, 如哈尔滨的生态旅游发展不仅要有这些基本条件, 还具有其特有的自然、人文条件———冰雪旅游资源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科技化优势为旅游发展提供科学化的管理及有效的运作。

(1) 区位优势:哈尔滨市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之间, 地处中国东北北部地区, 黑龙江省南部, 南与吉林省交界。哈尔滨位于东北亚腹地的中心, 是沟通东北亚的交通枢纽。京哈、滨洲等五条铁路在此并轨, 并与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同江至三亚高等级公路贯穿全境, 哈尔滨港可沿松花江通往俄罗斯进入日本海。哈尔滨是东北最大的航空港之一, 构筑了连通国内主要大城市和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地区/国家的空中航道。哈尔滨的交通枢纽地位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运力支持。

(2) 资源优势:生态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是生态旅游发展成败的关键。哈尔滨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温差较大, 雨量充沛, 气候适宜, 土质肥沃, 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自然资源, 还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现代农业园区等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3) 客源资源:丰富的客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条件, 在哈尔滨市发展生态旅游, 客源主要来自发达地区, 由于工作节奏快压力大, 生态旅游已成为越来越多人休闲娱乐的首选。此外, 2006年哈尔滨市居民的人均GDP超过2 705美元, 年均增长13%, 春节黄金周期间黑龙江省接待旅游人数326.4万人次, 旅游收入20.1亿元[3], 就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巨大客源市场, 哈尔滨市发展生态旅游已具备了明显的客源条件。

(4) 科技优势:科技是生态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发达的哈尔滨发展生态旅游具有明显的优势。哈尔滨市种植业中有农业科技人员2 700多人, 绿证人员多达11.3万人, 新技术覆盖面达90%以上, 尤其是近两年, 哈尔滨市大力发展高新科技, 建立高新科技园区, 这些科技园区的建立为哈尔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提供了有利的科技保障。

(5) 冰雪文化优势:黑龙江省地处寒温带, 雪期长达一百多天, 具有得天独厚的冰雪旅游资源。近年来, 全省冰雪旅游发展迅速, 冰雪旅游业更是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独特的冰雪文化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 据统计, 2000—2004年冰雪创汇收入从1 135万美元跃升至3 029.9万美元, 接待冰雪旅游人数从160.8万人次攀升至626.3万人次。2004年哈市冰洽会交易额153.2亿元, 冰雪旅游收入40多亿元。截至2006年春节, 中国已度过17个黄金周, 出游总量累计达12.58亿人次, 旅游收入5 123亿元人民币[3], 旅游客流量累计如下表:

资料来源:根据《哈尔滨年鉴 (2005年) 》资料整理。

从上表中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看出, 近几年哈尔滨市旅游城增长的趋势。利用地理优势, 凭借哈市冰城美誉, 开发狗拉雪橇、学景观光、雪地篝火晚会等特色旅游项目, 哈尔滨冰雪继冰灯、雪雕之后, 将会成为又一知名旅游品牌。

2. 生态旅游的发展

哈尔滨市生态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建立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领导体系, 编制出开发规划, 组织具体旅游项目, 按市场经济规律, 调控计划, 协调各部门各旅游点关系, 使生态旅游活动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

生态农业旅游吸引着大量的游客。领略淳朴民风、享受田园情调的乡村游, “农家乐”是现代旅游的新宠, 使游客置身于“农”的环境中, 居农家屋, 吃农家饭, 干农家活, 观农家景。让久居都市的人们感受返璞归真的乐趣。可学习识别农作物, 欣赏珍禽、畜禽养殖, 参加犁地、摘菜、采果、推磨等。文化是核心, 旅游是载体, 以文兴旅深度挖掘哈尔滨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民间绝活、民间技艺等本土文化, 赋予乡村旅游以时代特征和内涵, 逐步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 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社会价值。

三、生态旅游对哈尔滨市环境的影响

哈尔滨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发展生态旅游, 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生态旅游通过自身的行动、自身的宣传教育作用促进生态旅游环境保护, 利用经济手段使其保护措施得以实施, 其收益的一部分用来维护生态旅游地的环境质量, 同时促进社会进步。生态旅游在旅游活动中能起到促进旅游环境良性循环的作用, 但如果利用不当也会产生种种负面影响。

1. 自然环境的影响

生态旅游的建立加强了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 珍稀濒危物种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区, 这是在人类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状况下遗留下来的、不可多得的“自然遗产”。由于生态系统保护良好, 景观及环境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高, 为人们进行生态旅游提供了极佳的资源与环境。同时, 对周围群众和旅游者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增加物种保护经费, 及帮助当地群众就业和脱贫致富[4]。例如, 哈尔滨东北虎林园、北方森林植物园及各处的休闲公园就是利用这样优越的资源, 对生态旅游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满足人们观赏游览休憩的需要又对资源进行了保护。

2. 区域经济开发的影响

生态旅游同其他旅游一样, 其产业的关联性强、带动作用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生态旅游以其特有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优势, 提高当地的知名度, 吸引外地资金与经济联合。增强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为生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撑。据统计:

资料来源:根据《哈尔滨年鉴 (2005年) 》资料整理。

从上页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生态旅游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资金, 促进了经济发展国际化, 正日趋成为具有优势的经济开发项目。改善了区域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 使生态旅游地向开放型经济转化, 促进生态旅游地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哈尔滨第八届冰雪大世界以“中韩友好冰世界”为主题, 打造国际品牌促进哈尔滨旅游与国际的合作, 使经济发展国际化。

3. 社会文化的作用。

旅游者流动将带来信息资金人才, 将对社会文化具有以下四点促进作用:首先, 增加了就业机会, 稳定了社会秩序, 按国际惯例, 旅游业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者的比例是1∶5, 吸纳了社会换业, 下岗人员, 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造就了良好秩序。其次, 提高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培养了人才, 促使人们从被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转变为主动积极保护生态资源与环境, 为今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再次, 促进生态旅游地政治环境改善, 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技能。最后, 促进民族、文化生态发展, 增强民族自尊心, 振奋民族精神。通过科技文化交流提高生态旅游地居民文化水平, 促进区域文化发展。如“农家乐”、北方民俗园、“葡萄采摘节”等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一样使旅游者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四、可持续发展对生态旅游的战略意义

由于过去人们环境保护意识较弱, 旅游业长期被视为“无烟工业”和“无形贸易”, 在旅游景观的建设和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中, 均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影响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哈尔滨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产生了以下问题:

1. 除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二龙山风景名胜区、金上京

博物馆外, 全市旅游区 (点) 大多数属于浅层次、低水平开发经营。滑雪场、度假村、水上漂流等出现低水平重复开发, 缺少全年开放的冰雪主题公园;森林公园缺乏特色;水库开发基本雷同;东北民俗旅游没有规模和深度;农业旅游初步开发;工业观光尚未起步。全市旅游景区 (点) 数量虽然多, 但普遍规模小、档次低, 缺少精品与亮点。

2. 无序的旅游开发实际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部分景区 (点) 的无视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法规, 给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太阳岛建筑密度过高, 建筑风格杂乱, 与“绿岛”的“城市之肺”功能相差甚远。

3. 加强市内外的旅游区域合作意识差、动作少, 基本处在各自为政、各搞一套的状况。

哈尔滨市与周边城市的合作, 以及与沈阳、大连、长春的协作也有待进一步强化。

4. 冰雪节、哈夏会、哈洽会等大型节庆活动中城建、商贸、文化、体育与旅游部门的协作有待加强。

为了使哈尔滨旅游能够有序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在保证生态良性发展的同时, 利用自身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加大新兴旅游的开发, 提高发展本地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 如农业生态旅游, 将无序的旅游变为有序的, 增强区域旅游合作, 强强联合, 使资源与开发达到最优化, 保护生态, 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哈尔滨市在发展生态旅游时要一直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统一, 保证旅游开发与管理相协调, 实行宏观规划和微观详规相结合。保护生态, 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 最终目的不仅要使旅游业本身得到发展, 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使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和利益, 同时永久持续地保持全球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哈尔滨市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之称, 是黑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是欧亚大陆桥上的咽喉要塞, 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随着哈尔滨战略格局的调整, 生态旅游将成为其发展的战略重点, 充分发挥其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业的国际化进程, 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摘要:生态旅游是对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具有促进和环境教育意义, 通过其活动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水体质量、大气环境等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 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充分认识生态旅游, 正确评价合理进行旅游规划和管理, 将有利于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提高哈尔滨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哈尔滨市,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明庆忠, 武友德, 李宏.论生态旅游促进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 1998, (18) :4.

[2]王勋陵.甘肃省旅游中的环境问题及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J].甘肃环境研究与检测, 1997, (4) .

[3]陈忠晓, 王仰麟, 刘忠伟.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 2001, (4) .

[4]叶文, 明庆忠, 杨志耘.云南山水景观论[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6.

[5]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6]赵光洲, 刘振萌.旅游地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1998, (4) .

[7]沈国舫, 王礼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8]刘晖.哈尔滨市旅游经济国际化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4, (4) .

[9]明庆忠, 李宏, 武友德.生态旅游的环境影响评价初步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1) .

[10]保继刚, 楚义芳, 彭华.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140-158.

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 篇2

【摘要】 本文是按照SWOT分析的四个部分,分别对旅游产品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其中,优势和劣势分析,是指对旅游地本身内在能力的分析,机遇和威胁分析是对旅游产品外部环境的分析。通过对产品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寻找到对产品发展有利并值得发扬的因素及不利并应该回避的问题,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探寻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 哈尔滨 冰雪旅游 产品开发

1.优势分析

1.1资源优势

哈尔滨适度的地形地貌、环境温度、优良的雪质,加之其它自然、社会及历史人文旅游资源的烘托,为冰雪旅游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哈尔滨市物产丰富,地大物博,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产资源、欧陆风情、金源文化、黑土文化、民族风情等均是宝贵的、具有垄断性的资源,为其冰雪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赋存丰富的“资源库”。与黑龙江省的其他城市相比,哈尔滨市的冰雪旅游开发历史最为悠久,有70余个不同档次的滑雪场作为依托,加之近年来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巨大的社会知名度,使哈尔滨市发展冰雪旅游有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1.2市场优势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消费观念的日益转变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成了哈尔滨拥有巨大的国内外冰雪旅游客源市场。进入新世纪以来,哈尔滨的冰雪旅游者每年以10%至20%的速度在快速增长。可见,巨大的现实客源市场和潜在客源市场为冰雪旅游产品的研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3区位与交通优势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相接壤,边境线长达3000多干米,有20多个边境口岸。省会哈尔滨是连接中俄铁路的重要枢纽,通往绥芬河、黑河、满洲里等沿边城市十分便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哈尔滨市的航空、公路、铁路交通便利、快捷,铁路与航空港便于华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客源的引入。301国道向西通往大庆―齐齐哈尔―满洲里,向东通往牡丹江、绥芬河、俄罗斯海参,便于俄罗斯客源的引进。

1.4知名度优势

哈尔滨是世界著名冰雪旅游胜地。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创办于1963年,展示出的冰灯艺术品形式多样、气魄宏伟、景观迷人。1985年,哈尔滨成功地举办了我国第一个“冰雪节”,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反响。1997年,哈尔滨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冰城”的称号享誉世界。2009年,大冬会的成功举办,使哈尔滨的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劣势分析

2.1产品的本土文化平淡

近年来,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和太阳岛雪博会的主体定位来看,哈尔滨冰雪旅游的发展走的是与国外联手、打造国外知名建筑和景区缩影的路线。纵观历届的冰雪景观都是外来文化成分过重,产品的本地文化及特色过淡,缺乏艺术创新及文化底蕴,没有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来迎合旅游者的审美标准。

2.2本地市民参与热情低

纵观近几年冰雪旅游的发展,尽管冰灯、雪雕越做越精美,国内外游客数量每年也呈递增的趋势,但还存在着本地市民的广泛参与度低的现象。在哈尔滨的冰雪旅游消费中,一些滑雪场持续上升的门票有时仍让人难以承受,冰雪旅游景区门票的高门槛也让许多游人望而止步。

2.3促销宣传资金相对匮乏

哈尔滨冰雪旅游开发促销宣传资金匮乏主要表现在哈尔滨的冰雪旅游正处于推陈出新的大发展阶段,冰雪名城的建设、冰雪旅游产品的推销均需要较大部分的宣传经费,哈尔滨市每年仅有400万元用于全部的旅游宣传,其中用于冰雪旅游产品宣传方面的资金就更十分有限,哈尔滨冰雪旅游的宣传资金投入不仅和同类城市无法比拟,同时也远没达到旅游学所要求的比值(促销宣传资金应占旅游总支出的20%)。

3.机遇分析

3.1发挥“大冬会”效应,积极承办冰雪赛事

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简称“大冬会”)2009年在哈尔滨成功举办。大冬会的到来对哈尔滨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带动了住宿接待设施、通讯服务设施及休闲娱乐设施等方面的优化,为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曙光。

为了满足2009年大冬会比赛场馆的需求,哈尔滨市政府在亚布力和帽儿山分别扩大了滑雪场的数量,同时也提升了滑雪场的档次,使亚布力和帽儿山滑雪场的雪上比赛条件达到了国际水准。因此,要想继续并充分发挥哈尔滨冰雪资源的优势,就必须积极承办更多的国际冰雪赛事。承办国际冰雪赛事不仅能够提高知名度,而且能够创造财富。

3.2市场需求变化,冰雪旅游迅速升温

冰雪旅游产品的类型多种多样,是其他任何一个省份所无法比拟的,哈尔滨冰雪旅游已站在了国内冰雪旅游市场的最高点,品牌效应已逐步形成。近年来,随着国内各地冰雪旅游的逐步发展,客源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国内冰雪旅游者的旅游兴趣呈现多样化、行为个性化。人们的出游动机求新、求异、求奇和求健康,强烈的追求回归自然、返璞归真。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又使冰雪变成了“稀罕资源”,可见,冰雪旅游正面临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发展机遇。

3.3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冰雪旅游势在必行

近年来,黑龙江省正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化结构调整,提升冰雪旅游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冰雪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高度综合性决定了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其发展的明智之举,不仅可以促进冰雪产业自身的协调发展,同时也将带动与之相关的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4.威胁分析

4.1省内近距离竞争

近距离竞争是指哈尔滨与省内各城市之间的竞争。以滑雪旅游为例,哈尔滨的滑雪场数目占据了黑龙江省滑雪场总数的一半,其余的46.34%中,牡丹江、伊春分别占10.98%和9.76%,可见这两市是黑龙江省除哈尔滨外滑雪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因此,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近距离竞争不可避免,如果处理不当,将导致恶性竞争与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

4.2国内中、远距离竞争

目前,冰雪旅游已走出东北。在新疆、青海、重庆、内蒙、云南、宁夏、四川、甘肃、陕西、西藏、河北、山东、山西、湖北、河南,甚至浙江、上海、广州、深圳、台湾等东南沿海地区都纷纷建起了室内滑冰场,开展了红红火火的冰上运动,摆脱了冰上运动开展的地域限制。近年来,国内各地的冰雪节庆活动层出不穷,例如,长春冰雪节、沈阳冰雪节、内蒙古阿尔山冰雪节、新疆阿勒泰冰雪节、四川玉龙雪山冰雪节等。据统计,至2010年末,在全国已有30多个城市举办冰雪旅游活动,共有90余个各种各样的冰雪节,与哈尔滨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态势。可见,哈尔滨冰雪霸主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4.3国际的竞争

国际上,亚洲的韩国和日本的冰雪旅游基础设施完备、服务与管理水平高,吸引了我国东南沿海、东南亚及东北亚一带的众多客源;欧洲、北美地区拥有开展滑雪旅游独特的山形地势,是世界上其他地区所无法与之相比的。因此,在冰雪旅游全球多元竞争的格局下,哈尔滨的冰雪旅游业也面临着国际上的冲击,面临着客源被逐渐分流的严重态势。

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 篇3

摘 要:哈尔滨湿地旅游发展不仅使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获得了较大的提升,而且使哈尔滨“冰城夏都”知晓率也得到进一步攀升。然而,目前哈尔滨湿地旅游开发存在着景区文化含量不高、生态保护力度较弱、资金投入不足等多方面的隐患和不足,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为此笔者就生态保护、构建有效的组织体系、规划实施、突破投入瓶颈、打造经典景区等方面提出系列发展对策。

关键词:湿地;旅游;隐患;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098-02

一、哈尔滨湿地文化特质

哈尔滨湿地文化特质就在于它的原生态的城市湿地文化,而非次生的,非乡村的。主要表现在依托松花江水系的北方原生态湿地文化,以及与城市共生的多元杂合的人文湿地文化。

1.依托松花江水系的北方原生态湿地文化

哈尔滨湿地属于松花江流域的江河湿地类型。松花江是我国位居长江、黄河之后的第三大河,也是黑龙江在我国境内的最大支流,是东北最大的内河。哈尔滨境内的松花江,包括自上游双城市境内拉林河口至下游依兰县境内民主屯区段,由西向东缓缓流淌,江面开阔,水量充沛,大气磅礴。规划开发的哈尔滨松江湿地面积达12.5万公顷,其中包括太阳岛湿地、金河湾湿地等万亩以上的大面积平原湿地12块,属于松花江滩涂湿地和支流河口湿地区。其湿地的自然属性特色鲜明。可见是典型的大江、大湿地、大都市相结合的北国原生态湿地风光,为天然形成,是大自然的禀赋和赐予。

2.与城市共生的多元杂合的人文湿地文化

松花江伴随着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孕育、形成及成长,而且滋养了这方水土的居民,因此哈尔滨的湿地文化也打上哈尔滨城市历史文化的深深烙印。金代的金源文化及运粮河文化、清代呼兰水师营文化、欧陆文化及侨民的休闲文化、松花江航运文化,以及老道外的关东文化、抗联红色文化无不渗透于哈尔滨松江湿地文化中,赋予哈尔滨湿地文化以个性,也造就了哈尔滨湿地文化有别于国内省内其他地区的殊异点。可见,松花江湿地文化和城市文化息息相关,相融共生。

二、哈尔滨湿地旅游开发存在的隐患和挑战

1.注重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忽视了提升质量和增强文化创意的内涵式发展

目前从已经开放接客的14个景区综合分析看,更多的是注重规模,而忽视品质提升和文化创意。除了太阳岛、伏尔加庄园品位较高,有自己的休闲度假项目和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外,大多数景区对本区域湿地文化和松花江地域文化资源挖掘得不够,没有找出自己的文化异质性,只能搞出一些低端、单调的旅游产品,市场的认知度不高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2.保护与修复力度明显弱于旅游开发建设的热情

一些景区真正建设的主要是围绕湿地开园接待游客的景观、栈道、庭阁、接待设施、码头、游船等效益项目,湿地恢复保育、环境保护的项目就很少看到。由于湿地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恢复和保育是发展的前提。忽视了这个前提性、基础性的工程建设,导致有的湿地公园存在着急功近利求效益,匆匆忙忙接游客,使公园隐藏着极大的生态隐患,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如有的湿地公园缺少卫生环保设施,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没有水冲或免冲环保厕所,有些游船并不是无污染的电瓶船、气体排放不达标,湿地公园成了湿地一个新的污染源。

3.产业素质低难以保证应有的发展水平

把松花江湿地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来考察就可以看到,目前它整体的素质水平还很低,产业结构松散,还没有一个成型的体系,尚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表现在,一是14个城市湿地景区质量水平参差不齐。除了伏尔加庄园、太阳岛景区具有较高的档次水平外,按照旅游行业标准衡量大多数景区都还有相当的差距。二是粗放的管理造成了严重的问题。有的景区出现私设乱摆摊床和强卖的乱象,毁坏了景区的旅游形象。有的把厕所的垃圾直排江中,对湿地环境直接造成破坏。三是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多数景区处于城乡接合部,从业人员多为农民,景区没有专业院校毕业或经过专业培训的合格的景区导游讲解员,游人进了景区就成了自助游,而湿地公园应该向游人展示的湿地生态旅游的丰富内涵目前还没有做到,把湿地生态旅游降格为一般的休闲或郊游活动。景区管理层更是缺乏专业人才,造成了管理粗放、服务不规范、经营低水平的现状。

4.投资不足已成为继续开发建设的瓶颈

由于对项目开发建设资金筹措准备不足,湿地景区建设项目较多的呼兰区、道外区、松北区等都遇到了后续资金不充足的问题,不仅表现在已经开工的旅游景观设施项目上,还有湿地恢复保育项目、正常的湿地维护管理专项经费,等等,都难以落实。这些单位除了自己努力协调筹措外,大都把希望寄托在争取市、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投入不足将直接制约城市湿地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进程。

三、哈尔滨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第一要务是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适度的利用。目前有两项内容需要填补。一是建立健全湿地环境监测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是湿地景区建设管理所必备的条件。没有环境监测系统的湿地公园是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合格的景区,是不能开展旅游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积极构建由环境监测、景区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管理组成的四个相互反馈的信息链。由环境监测这个链不断地向景区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管理等前三个链反馈信息,从而对整个系统进行及时调整和完善,以达到生态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目标。二是建立健全湿地旅游统计调查。以通过科学统计取得的数据来准确地掌握湿地景区接待的休闲游憩市民与外地来游客的数量、比例及变化,季节游人消长的规律,游人消费和湿地旅游产业链发育情况,湿地旅游经济规模和发展趋势,湿地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等等,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统计资料和可靠的依据。

2.构建一个有效的组织架构体系

“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开发建设彰显了哈尔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是“十二五”城市与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这是一项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幸福指数的民心工程,同时也是综合开发建设任务重、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的系统工程。政府应该担当起主要的职责,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加的松花江综合开发领导机构,统一领导湿地长廊的开发建设管理工作,协调和解决遇到的重大问题,实施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管理标准,分级实施项目建设管理,以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3.抓紧健全规划体系,对已有的规划要有效实施

当前最好的措施就是加大《万顷松花江湿地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的执行力度,实施规划控制,合理布局,对景区建设项目应该履行审批程序,认真评估论证,严格把关。同时还要逐步健全规划体系。坚持保护在先、规划在先的原则,在总体规划和《松花江黄金旅游带策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道里、道外、呼兰等区域规划和呼兰河口等景区规划,确保科学有序开发。

4.从资金和政策入手,突破投入瓶颈

城市湿地公园等景区建设是一个少则需要投入上亿元,多则十几个亿、几十个亿的大工程。它是一个需要大投入的城市生态基础工程、民生公益项目,同时又是实现城市生态经济价值的大型保护开发项目。一是分清建设项目的性质。应该区分出四类项目:(1)生态基础建设项目;(2)市民休闲湿地公园项目;(3)旅游观光湿地公园项目;(4)其他生态经济开发项目。二是对于(1)、(2)两类项目,应该由政府完全投资。政府要量财力而行,设立专项资金,建立融资平台,协调社会资金,并积极争取省及国家的有关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可适当收缩规模保证重点项目。三是对于(3)类项目,属于政府建设的,应该由政府完全投资;属于企业或农民建设的,因为湿地公园带有环境保护性、社会公益性,政府应该出台扶持政策和给予资金支持;对经营性的大型湿地主题公园项目应该进行招商,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投资开发。四是对于(4)类项目,原则上是做好项目策划,通过招商引资解决投资问题。

5.以文化为灵魂,丰富产品,打造出经久不衰的经典景区

一要丰富旅游产品。充分挖掘哈尔滨湿地文化特质的潜力,把哈尔滨湿地的原生态湿地文化、金源文化、运粮河文化、水师营文化、欧陆文化、休闲文化、红色文化等以故事、演出等形式鲜活地解说和呈现出来。创意规划出内涵丰富、异彩纷呈的旅游、休闲、游憩、度假项目群体,做到水上旅游和陆地旅游的结合,日游和夜游产品的结合,主题游船和湿地生态旅游的结合,湿地生态和休闲度假的结合,湿地旅游和自驾游、乡村旅游的结合。以文化创意要素赋予各景区以可靠的核心竞争能力。二要筹划哈尔滨市自己的“西溪湿地公园”。仅靠群星闪烁,没有月亮,永远不会照亮旅游的天空。要聘请业界高手策划设计出具有经典意义的、顶级的大型湿地精品公园来提升整体品位、塑造旅游形象、引领湿地发展,哈尔滨才会进入真正的松花江湿地旅游时代。重点以太阳岛湿地、呼兰松花江避暑城和滨江湿地景区等为核心产品,培育哈尔滨湿地旅游自己独有的品牌。

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 篇4

1.1. 滑雪旅游的演进历程与滑雪场现状

1.1.1. 滑雪旅游的演进历程

中国滑雪旅游的发展较欧洲和北美而言相对迟些, 并且最先发展起来的只有东北地区。滑雪场的修建始于旧中国时期, 在20世纪30年代, 解放初期建设的滑雪场, 不对旅游者开放, 而是作为体育训练和举办赛事之用。改革开放以来, 滑雪场的建设呈现突飞猛进的景象, 并且滑雪旅游也快速发展, 消费群体也呈扩大趋势。

现如今, 东北三省的滑雪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 特别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周边的滑雪场经过逐年的投资, 其管理, 设施, 服务等也有较大改善。

1.1.2. 滑雪场现状

目前, 哈尔滨是国内拥有滑雪场最多的城市, 其周边已有雪场37家, 其中亚布力滑雪场拥有一流的条件和设施, 另外, 帽儿山, 二龙山龙珠, 乌吉密以及玉泉等滑雪场在雪道长度, 雪场设施以及接待设施等方面都不断的改造升级, 趋于完善, 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滑雪产业体系。

1.2 哈尔滨市滑雪旅游产业的优势

哈尔滨市以其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 丰富的冰雪资源, 对其发展滑雪旅游产业占据相当大的自然资源优势。另外, 由于全球变暖, 必须考虑到人工造雪, 而人工造雪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就是气温和水源,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 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 比国内其它城市提前降温, 冬季时间跨度长, 且气温低, 保证了雪的质量。滑雪属于落差运动, 山形要有较好的坡度, 以哈尔滨的高级雪场———亚布力为例:其一面靠山, 一面面向平川或小丘陵, 相对投资较小, 而且是容易存雪的阴坡。以上的降雪条件和自然地形两大优势是其它城市所无法拥有的。

哈尔滨不仅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在市场推广方面, 哈尔滨成功的举办了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经贸洽谈会, 哈尔滨国际滑雪节、国际冰雪节, 在国内外有了很高的声望。2009年初在哈尔滨举办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是黑龙江省也是我国首次承办的以冬季运动为基本内容的国际性大学生综合性体育赛事, 这次赛事的成功举办, 为促进滑雪旅游运动在哈尔滨发展和普及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2 哈尔滨市滑雪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雪场经营管理缺乏规范, 存在安全隐患

众所周知, 滑雪运动是一项有风险的户外运动, 国际上对于雪场的规章制度和安全保护措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据了解, 国外的雪场提供给每名滑雪者至少50平米的活动空间, 而哈尔滨有些小雪场, 因为规模小, 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使得每位滑雪者占有的空间不足几平米, 在这样拥挤的环境下, 不免会提高意外的几率。有些雪场基础设施很差, 滑雪板陈旧破烂, 条件简陋, 缺少必要的设施。另外, 专业的工作人员对于滑雪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哈尔滨有些小规模的雪场为了降低成本, 甚至雇佣一些附近的村民作为滑雪教练, 他们并没有专业资格认证, 这对于滑雪者来讲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2.2.1 经营者缺少必要的环境意识, 一味追求经济效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滑雪旅游也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 大量游客的涌入, 为雪场经营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然而这些经济效益的背后是以对雪场区域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 为雪场环境带来了负面效应;随着游客的增多, 大量的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的排放加重了环境承载;雪场为了满足场地、交通等相应设施要求, 大量砍伐树木、破坏植被, 缺少必要的补救措施, 致使雪场区域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建筑废弃物、生活垃圾以及生活废水的随意排放, 造成环境日益恶化, 另外雪场的经营者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指导思想, 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 根本不考虑环境问题。

2.2.2 游客缺乏必要的环保意识, 导游没有正确的引导

游客缺乏必要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雪场内, 随意丢弃吃剩的饭盒, 喝完的矿泉水瓶随处可见, 然而一些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的导游也缺乏基本生态保护意识, 对游客的垃圾随手丢弃现象没有正确的给予引导, 从而对雪场的环境也起到了破坏作用。

3 哈尔滨滑雪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3.1. 规范雪场经营管理

缺乏规范积极推行滑雪场质量等级标准, 对滑雪场实行规范化管理。通过质量等级的评定, 不断提高滑雪场经营者的建设和管理水平。鉴于哈尔滨市滑雪场档次不一, 尤其是小型滑雪场过多过滥的现状, 加大标准的推行和宣传力度, 一方面促使滑雪场不断地提档升级, 规范化经营;另一方面使旅游者认识到只有去设施齐全、服务上乘有等级的旅游滑雪场, 其利益才能得到最大的保证。这样, 运用市场的竞争机制, 合理配置全市的滑雪旅游资源。

加强冰雪旅游教育培训。成立和完善滑雪专业学校, 形成专门的教育培训体系, 对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远东冰雪学院等培训机构, 培养滑雪场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建设人才。同时在中小学开设滑雪课, 普及滑雪知识, 掌握滑雪技能, 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 把滑雪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主要内容加以推广。

雪场要做到保护和抢救一起抓, 不要存在任何侥幸心里, 一定要尽可能的为客人的安全提供周密, 细致的服务。一面要有严密的保护措施, 另一面要为客人提供专业的医护人员以供突发事件时做到及时的抢救措施, 还要提供完善的意外伤害赔偿制度。

3.2 从政府和宣传的手段加强环保意识

3.2.1 加大政府扶持和监管力度

政府要对滑雪旅游发挥埸好的宏观调控作用, 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 优化环境的发展, 树立“环保”观念, 抑制“掠夺性”开发。同时, 滑雪旅游项目的开发必须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对所有的旅游经营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应坚决予以取缔。在开发滑雪旅游市场中, 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 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 增加补充规定, 增加对旅游环境保护的税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法》、《旅游区环境保护条例》和《生态旅游管理办法》等法规条例, 以完善的法制为保障, 确保滑雪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2.2 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提高公众生态意识

首先要加强旅游产业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切实把旅游环境当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其次, 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手段, 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激发其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并且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予以监督和处罚。

综上所述, 合理地解决滑雪旅游产业中所存在的问题, 更好的发展滑雪旅游产业, 真正的把“白金”产业推广起来, 让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来到哈尔滨滑雪旅游, 使哈尔滨走向世界, 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罗胜天.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冰雪运动2, 006 (1) 8:7-89.

哈尔滨旅游(共) 篇5

亚洲最大最长的步行街,以其独特的欧式建筑,鳞次栉比的精品商厦,花团锦簇的休闲小区以及异彩纷呈的文化生活,成为哈尔滨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央大街简介

哈尔滨中央大街步行街是目前亚洲最大最长的步行街,始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1925年改称为沿袭至今的“中央大街”,现在发展成为哈尔滨市最繁华的商业街。

大街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1450米,宽21.34米,其中车行方石路10.8米宽。被誉称“哈尔滨第一街”的中央大街,以其独特的欧式建筑,鳞次栉比的精品商厦,花团锦簇的休闲小区以及异彩纷呈的文化生活,成为哈尔滨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步行街自开通以来日接待游人20余万人次。步行街的夜晚流光溢彩,游人如织,更有一番特色,充分体现出旅游、购物、娱乐、休闲的功能。风格各异的西六道街、西七道街、中央商城、车辆厂住宅楼前等四处休闲区,构成了中央大街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百度旅游>目的地指南>黑龙江>哈尔滨>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

加入计划 想去(58)去过(197)亚洲最大最长的步行街,以其独特的欧式建筑,鳞次栉比的精品商厦,花团锦簇的休闲小区以及异彩纷呈的文化生活,成为哈尔滨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央大街简介

哈尔滨中央大街步行街是目前亚洲最大最长的步行街,始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1925年改称为沿袭至今的“中央大街”,现在发展成为哈尔滨市最繁华的商业街。

大街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1450米,宽21.34米,其中车行方石路10.8米宽。被誉称“哈尔滨第一街”的中央大街,以其独特的欧式建筑,鳞次栉比的精品商厦,花团锦簇的休闲小区以及异彩纷呈的文化生活,成为哈尔滨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步行街自开通以来日接待游人20余万人次。步行街的夜晚流光溢彩,游人如织,更有一番特色,充分体现出旅游、购物、娱乐、休闲的功能。风格各异的西六道街、西七道街、中央商城、车辆厂住宅楼前等四处休闲区,构成了中央大街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城市新风景。交通

公交从市区可乘1、2、8、12、13、15、16、20、23、64、85、101、102、103、113、114路公交车到中央大街或友谊路下车

美食

风味美食:中央大街的俄式西餐很不错哦。特别推荐中央大街上的华梅西餐厅的,而且一定要在2楼吃,很棒的建筑,美味的红鱼籽、大马哈鱼等等,还有法国红酒,价格也挺合理的。还有那满大街都是的烧烤,随便吃的味道都不错。大列巴、小沙一克:俄式面包

购物

中央大街有各类商户800余家,其中主街百余家,街内精品店铺林立,入驻众多世界知名品牌。综合商场、百货超市;婚纱摄影店、金店、服装店、鞋店、书店、药店、眼镜店;宾馆、饭店、西餐厅;KTV歌厅、酒吧、电影院;银行、邮局、医院等门类齐全。中央大街被国家11部委联评为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街区内能满足人们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消费需求。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全天

建议游玩时间: 2-3小时

地址: 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

最佳旅游时节:四季皆宜。

2、圣索菲亚教堂

巍峨壮美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构成了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6

圣索菲亚教堂简介

哈尔滨索菲亚教堂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是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的随军教堂。1912年改建成砖木结构教堂。

我巨型的洋葱头式大穹顶是典型的俄罗斯建筑的屋顶形式,宏伟壮观的构思可以同莫斯科的瓦西里教堂相媲美。主穹顶的顶部距地面高48.55米,给人以耸入云宵,蓬勃向上的想像空间。大家看它那饱满而巨大的洋葱头式穹顶在建筑中央构成了特殊球面,剖面最大直径为10米,形成巨大而丰满的室内空间,是教堂画龙点晴之处。

索菲亚大教堂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美的典型拜占庭式建筑,这座诞生近百年的建筑宏伟壮观,古朴典雅,充溢着迷人的色彩。整个广场凝聚着音 乐的优美旋律与建筑智慧之光。景区内建有现代化专业展馆,近千幅美的图片展示着文化名城哈尔滨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广场上还有陶吧、影吧及旱冰场等娱乐场所,啤酒广场、冷饮广场则有着“东方小巴黎”的风采,每年吸引数百万中外游客来此观光

门票:20元

开放时间:

8:00—18:00,全年无休

建议游玩时间: 1小时

地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透笼街88号

电话: 0451-84686904

最佳旅游时节:四季皆宜。

公交哈尔滨市内乘1、2、13、15、64、66、113路等公交车,到哈一百或时装大厦下车即可到达;也可乘坐53及114到中央大街站下车。

3、太阳岛

春夏秋三季的太阳岛,山湖相映、清泉飞瀑、亭桥映柳,冬季的太阳岛莹莹洁白,仿若雪国。

冬之太阳岛

冬季的太阳岛就是雪雕的盛会,无数由冰雪打造的事物构成了阳光下的雪国。

太阳岛简介

太阳岛公园位于哈尔滨市区松花江北岸,与斯大林公园隔江相望。太阳岛公园是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是哈尔滨的一颗亮丽明珠,是哈尔滨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太阳岛自然风景异常秀美。全岛碧水环抱,水光潋滟,花木葱茏,幽雅静谧,野趣浓郁,原野风光质朴粗犷。夏季,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游览区西侧,百花竞放,绿茵覆地;太阳湖中,荷花艳丽,灿若云霞;遍岛绿野繁花,四周白沙细浪,岛上红松、樟子松、落叶松、云杉、杨、柳、榆、椴及丁香、玫瑰,30万株乔木灌木,万木争荣、浓荫匝地。冬季,雪漫冰封,银装素裹,北国风光,分外妖娆。

太阳岛与附近诸岛和沙洲组成了太阳岛风景区,是游览和避暑的疗养胜地。岛上有水阁云天、仙鹤群、母子鹿、长堤垂柳等20余个风景点,游览区内建有太阳山、太阳湖、荷花湖、姊

妹桥、亭桥、白玉桥、上坞桥、水阁云天、儿童乐园、丁香园、花卉园、太阳岛志石、锦江长廊、沿江风景线等数十处特色景观,构成了山湖相映、清泉飞瀑、亭桥映柳、荷香鱼跃的美丽景色,给人们增添了无限遐思。

交通

公交公交线路

29路(友谊路——市人大——社会科学院——公路大桥——太阳岛)。营运时间早7:30时至晚18:30时

80路(河鼓街——公路大桥——太阳岛——龙华渔村——前进乡政府——万友村)营运时间早6:30时至晚18:00时;

85路(河鼓街——公路大桥——太阳岛——前进道口——黄金中学——管委会——商业大学——极乐村——龙江第一村——东北虎林园)营运时间早6:40时至晚18:00时; 88路(征仪路——学府路——清滨路——七政街——江广街——护军街——曲线街——瓦街——铁路街——松花江街——安发——建国街——哈药路(河图街)——公路大桥——太阳岛)。营运时间早6:30时至晚19:00时。

门票:元,雪博会150。

成人门票

¥15省5元订票成人门票+演出票

¥50省10元订票

开放时间:8:00-18:00

建议游玩时间: 2-3小时

地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区松花江北岸

电话: 0451-88190230

最佳旅游时节:夏季和冬季最佳

美食

来到哈尔滨,正宗的俄罗斯大餐是千万不容错过的。此外,吃熊掌,尝飞龙,品“三花”,啖猴头,尽品山珍,遍尝佳肴,也是尽兴旅游哈尔滨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福泰楼、北来顺、华梅西餐厅、江南春、西格玛食府、福成肥牛火锅城、老都一处饺子馆、东方饺子王、吴记酱骨头炖菜馆等都是哈尔滨著名的特色餐馆。

购物

哈尔滨独特的资源孕育了哈尔滨独具地方特色的工艺品,麦秸画,牛角画是哈尔滨工艺美术厂首创的品种之一。此外还有羽毛画等。

秋林的大列巴、肉联的红肠、老鼎丰的糕点、玛迭尔的冰棍、西十二道街的冰糖葫芦、老道外的老忐闷子、熏肉大饼、饭店里的杀猪菜、火锅、水煮鱼、冻梨、冻柿子、冻饺子„„

大马哈鱼、风味干肠、松仁小肚、猴头菌、三花鱼、鲟鳇鱼、松子、榛子、大蒜、灵芝、野山参、鹿茸、油豆角、黑木耳、大米„„

裘皮大衣、哈慈牌磁化杯、梳、五行磁吸针、北燕牌蒸汽浴器、电子洗浴器、松花江牌系列微型汽车、木兰牌胶背地毯、双鹤牌亚麻细布、圆宝牌亚麻棉混纺布、黑又亮牌鞋油、三棵针牌牙膏、裘皮制品、麦秸画、牛角画、金玉石雕、木制工艺品、大烟袋„„

活动

到太阳岛上打雪橇、抽冰尜、乘冰帆、堆雪人、坐马拉爬犁等,冰雪游乐活动十分丰富。最

近太阳岛风景区又新增环岛水上生态游项目,可乘船环游美丽的太阳岛,感受别样风情,线路有两条:短线船费30元/人;长线船费60元/人,10月15日前试营业期间船费半价!

4、防洪纪念塔

它静静地坐落在松花江南岸,为了纪念哈尔滨市人们战胜洪水的勇气和团结,是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

防洪纪念塔简介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松花江南岸,是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于1958年建成的。设计师为巴吉斯、李光耀、兹耶列夫。纪念塔由立体塔身和附属的回廊组成。塔高22.5米,塔基用块石砌成,意味着堤防牢固、坚不可摧,塔基前的喷泉,象证勇敢智慧的哈尔滨市人民,正把惊涛骇浪的江水,驯服成细水长流,兴利除患,造福人民。塔下阶表示海拔标高119.72米,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上阶表示海拔标高120.30米,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

公交乘2、8、12、16、23、65、74、79、101、102、118、204、29路公交可达。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全天

建议游玩时间: 半小时

地址: 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尽头广场

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 篇6

关键词:体验;冰雪旅游;开发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083-02

一、体验式冰雪旅游的提出

(一)体验与体验经济

体验,顾名思义就是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体验,也叫感悟或体会,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约瑟夫·派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认为: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种经济形式,已成为现在世界上成长较快的经济领域。体验经济具有娱乐性、教育性、审美性和逃避性的特征。

(二)冰雪旅游

冰雪旅游属于生态旅游范畴,是以冰雪气候旅游资源为主要的旅游吸引物,体验冰雪文化内涵的所有旅游活动形式的总称,是一项极具参与性、体验性和刺激性的旅游产品。冰雪旅游具有参与性、体验性、较长的逗留时间、对资源较强的依赖性、健身性和休闲性的特点。冰雪旅游可以分为:一般冰雪旅游、运动休闲类冰雪旅游、节庆类冰雪旅游及赛事类冰雪旅游。

(三)体验式冰雪旅游

体验式冰雪旅游,就是在冰雪旅游中自己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所得来的感悟。体验式冰雪旅游是在体验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和冰雪旅游存在缺乏体验式模式状态下提出的,很有市场开发和丰富冰雪旅游文化内涵的价值,值得深入研究。体验式冰雪旅游可以分为:娱乐的体验、体育锻炼的体验、参与大型赛事及其他与冰雪旅游有关活动的体验和多种类型冰雪景观的审美的体验四种方式。这四种体验方式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当前强化冰雪旅游娱乐方式是吸引旅游者最好的方式。

二、体验式冰雪旅游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分析

哈尔滨体验式冰雪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应当承认哈尔滨目前在冰雪旅游方面体验式色彩越来越浓,活动内容越来越多,冰雪旅游市场通过强化体验式模式也越来越宽广,体验式冰雪旅游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后开发地区的跟进,哈尔滨市民参与程度高、滑雪期长、雪质好等优势逐渐在减弱,体验式冰雪旅游开发还不够拓展,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由于体验式冰雪旅游开发不够深入,哈尔滨本地市民缺乏参与热情

据统计数字表明,近几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和雪博会的接待人数呈上升趋势,近两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接待人数突破百万人次,雪博会的接待人数突破三十万人次,但均以外国和外地游客为主,本地市民所占比重偏低。哈尔滨发展冰雪旅游必须要重视本地客源问题,哈尔滨本地市民参与性低已经成为制约哈尔滨市冰雪旅游市场扩展的一个瓶颈。

(二)体验式冰雪旅游开发服务设施建设不够理想

过去,一些自然因素影响给哈尔滨体验式冰雪旅游项目的进一步拓展带来损害。例如亚布力的风灾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再加上融资效果较差,资金投入规模较小,使冰雪旅游产业发展与体验式活动设施还不够完整,旅游产业链开发进程比较短,基础设施发展不够快,综合配套工作不到位,导致体验式冰雪旅游产品很难深入开发。如滑雪产业的上游产业,滑雪服、器材、缆车、索道及人工造雪系统等生产企业和产品明显欠缺。

(三)体验式冰雪旅游市场意识、产业创新理念跟不上国内外发展形势需要

很多冰雪旅游景点设计的视觉审美较少、现代科技技术应用不广泛。比如,许多冰灯雪雕景点还停留在冰建筑、雪景、灯光等原有水平上,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了一些,但不高端、不新颖、不大气,远不如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等集灯光、投影、激光技术于一体的大场景、大制作、大气派,尤其缺少新奇和特色冰雪景观制作。近两年冰雪大世界推出的“林海雪原”景区表演利用雪上、冰上运动项目,利用舞美、视频、灯光、特效等手段,举办的大型冰雪实景演出,游客观看后反映也较好,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和杭州的“西湖印象”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四)体验式冰雪旅游发展的管理体制制约自身发展

冰雪旅游发展的管理体制存在相互制约、衔接脱节、多头管理等种种弊端,不适应进一步推进冰雪项目发展需要。哈尔滨市冰雪旅游产品主要以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冰灯游园会、滑雪、极地馆建设为主,主要产品在行政上分别隶属文化、园林等部门。由于缺乏全面的调控手段,行业管理和行政约束能力很弱,出现了很多管理上的空白点,加上利益关系等影响,许多冰雪旅游产品被人为分割,冰雪旅游资源的统筹开发和冰雪旅游产品的整体设计难以进行,使得冰雪旅游业缺乏整体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滞固了其发展的脚步。

三、体验式冰雪旅游发展的对策

冰雪旅游开发要做的事情很多,但笔者仅就体验式冰雪旅游提出发展对策建议。

(一)在冰雪旅游发展上要大力强化和增加体验式内容

首先,强化审美式体验冰雪旅游。通过实现集原始风光、人造景观与现代灯光、投影、激光于一体的、具有动感效果的特殊的冰雪人文景观产品相结合的冰雪景观制作,改变当前的大型冰雪景观制作虽美观但现代化科技手段应用不足的局面。

其次,强化参与开发民俗型冰雪旅游的娱乐活动娱乐式体验冰雪旅游。在开发冰雪观赏景观的同时要使一些具有民俗色彩的活动参与进来。如:满族人喜欢的冬季活动滑冰车、拉爬犁、冰上踢石球等;达斡尔族的打冰哧溜,锡伯族的蹬冰滑子、撑冰车;赫哲族的滑雪、狗拉雪橇、森林狩猎等,要以“编织”故事为切入点,提高现有产品的创造力,促使这些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构成一幅多彩的民族风情,增加游客可参加的娱乐式体验活动。

再次,强化参与冰上休闲型体育冰雪旅游体育体验。除了滑雪项目外,可在冰上拔河、雪地碰碰车、人拉爬犁、打冰尜、冰地开江冬游等方面进行拓展性探索。同时,使游客能在体育冰雪旅游中既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又能采购休闲娱乐的体育旅游相关产品。体育冰雪旅游者,可通过消费亲身体验和感受体育冰雪旅游活动的魅力,满足其体育冰雪旅游心理需要。

最后,强化参与大型活动的体验式冰雪旅游。尤其在地方特色的体育盛事、大众体育比赛等具有体育冰雪旅游特色的活动或非日常发生的体育冰雪旅游特殊事件等,都要突出体验式冰雪旅游的特点。如:哈尔滨国际滑雪节、冬季奥运会、亚冬运会、世界锦标赛等有影响的国际比赛所需的赛事类冰雪旅游产品。尤其是要大力挖掘日常旅游与开展节庆类假日冰雪旅游相结合的体验式冰雪旅游项目。节庆型冰雪旅游包括利用元旦、冰雪节、春节、元宵灯节的机会,开展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充满喜庆色彩欢庆活动。

(二)整合冰雪资源,实现为开发体验式冰雪旅游服务项目的延伸发展

通过引资合作,发展雪具、滑雪服装、索道、缆车、造雪机、压雪机、雪地摩托等滑雪用品和装备,逐步发展壮大体育冰雪旅游配套产业。哈尔滨打造精品景区景点,扩大和提高冰雪大世界、冰灯游园会、太阳岛雪博会的规模和档次,使哈尔滨冰雪旅游始终处于国际前列。城市的冰雕、雪塑、冰灯文化艺术不仅要有规模和数量,更要体现冰雪文化艺术的品位。根据不同游客的需要,精心设计精品主题旅游线路,展示哈尔滨的冰雪特色,增强对外埠游客的吸引力。充分利用我市冰雪运动的传统和优势,组织速滑、冰球、冰舞、花样等比赛和表演,提高全民参与冰雪运动水平,开发更多可供游客参与的娱乐项目,增强旅游的趣味性。

(三)不断完善体制和机制

围绕哈尔滨冰雪旅游,打造冰雪经济产业链,建立产业链条延伸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做强和拓宽冰雪核心产业,构建冰雪观光、冰雪运动、冰雪度假、冰雪艺术、冰雪民俗、冰雪餐饮等冰雪旅游产品体系,积极拓展冰雪旅游的下游产业,打造冰雪旅游综合体,提升哈尔滨旅游集群化发展水平。完善冰雪旅游的市场机制,冰雪旅游的竞争已经由产品竞争走向品牌竞争,提高哈尔滨冰雪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客源市场,争取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建立吸引、利用、培训人才的机制,充分挖掘哈尔滨在项目策划、冰景制作、组织实施及冰雪技艺人才,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专门人才,并培育各类人才新的增长点,建设哈尔滨冰雪旅游培训基地,真正承担起为国家和地方提供各级各类冰雪旅游人才培训的职能。要建立体验式冰雪旅游项目建设的责任机制与奖惩机制。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制,使体验式冰雪建设项目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有监督、有奖惩,做到项目有人负责,责任能够追究。

(四)不断完善体验式冰雪旅游的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

提高体验式冰雪旅游产品的档次和提高冰雪旅游的服务质量及运用价格机制调整市场,实现“食、住、行、游、购”之间的有效配合。旅游者在“食”的方面,通过味觉体验,使其享受到哈尔滨独有特色食品味道,叫响“龙菜”,形成自己吸引人的独特菜系。同时把哈尔滨原有的香肠、面包、酒糖、“一手店”和“裕昌店”、“老鼎丰”、“肉联”、“秋林”食品做大做强,提高味觉在体验式冰雪旅游的感召力。在“住”的方面,整合高、中、低档酒店,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在“行”的方面,要把解决道路交通问题作为推进体验式冰雪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加大投入,增加出租车数量并进行出租车驾驶员职业道德教育,解决出租车打车难的问题;一方面要发挥好公交车的作用,可借鉴大型超市有多条线路招揽客源的做法,开辟滑雪场、冰雪大世界等专门线路。

总之,哈尔滨体验式冰雪旅游有潜力、有优势、有市场,我们不能丧失信心。当前,最主要的是迎接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解决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不断完善自身,不断改变弱势环节,我们就能赢得竞争中的主动权,营造体验式冰雪旅游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丽梅.冰雪旅游策划[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1.

[2]约瑟夫·派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

[3]王晶,邸春光.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和日本札幌雪节比较研究[J].学理论,2012,(4).

[4]王晶,徐淑梅,张德成.哈尔滨冰雪旅游未来发展路径研究[J].冰雪运动,2008,(3).

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 篇7

一、体育旅游概念

关于体育旅游概念,在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其解释和理解不尽统一。概括地说,体育旅游就是指以非盈利目的离开家庭所在地,以前往某一目的地参与或观摩相关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旅游。它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集体育竞技与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特性。体育旅游不同于一般旅游活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

二、哈尔滨市发展体育旅游的基础

(一)适合开展体育旅游的自然资源丰富

哈尔滨市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2个,适合开展登山、攀岩、野营等传统的体育旅游活动,条件成熟的旅游区适合开展拓展训练等新兴特种体育旅游项目。

哈尔滨具备冬夏两季都可开发体育旅游的资源。2007年哈尔滨市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松花江和太阳岛是哈尔滨市的标志性旅游景区。江河湖泊旅游资源是开展夏季体育旅游的良好条件,哈尔滨市和周围县市拥有丰富的水体资源,开发了多条漂流旅游线路。同时,哈尔滨的冬季体育旅游资源和产品更为丰富,位居全国的龙头地位。哈尔滨冬季冰雪旅游也蜚声海内外。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已经成功举办了23届,日趋成熟,已经跻身于世界著名冰雪节之列。目前哈尔滨拥有滑雪场37家,其中S级以上滑雪场13家,占黑龙江省S级以上滑雪场24家的54%,亚布力、二龙山、吉华长寿山、平山神鹿等均成为著名的滑雪场所。如果按滑雪人数占冰雪旅游人数的20%计算,哈尔滨滑雪游客连续五年超过百万人次,成为中国首选的冰雪旅游胜地。滑雪配套服务也走在全国前列,滑雪旅游已经成为哈尔滨体育旅游的重要支撑项目。

体育比赛中,知名度高的运动员能够成为体育比赛最具吸引力的看点,吸引支持体育迷涌入当地,促进当地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哈尔滨市拥有国内著名的冰上运动训练基地,是培养世界级冰上运动员的摇篮,也是冬季项目人才培训基地,拥有一大批冰球运动员、速滑与花样滑冰运动员。哈尔滨为国家队输送了众多运动员,并培养了一大批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如著名的花样滑冰运动员申雪、赵宏博、张丹、张浩、庞清、佟健等。

(二)群众体育基础好,培育群众体育意识的宣传正在渗透到各个层次

“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自1987年开展至今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据统计,2004年度哈尔滨市共开发建设大型综合类冰雪趣味体育设施9处,浇建免费中心冰场27处。中小学浇建冰场462处,群众上冰雪人数达到50万人次。随着大冬会宣传的深入,企业主办的“全民绿色健康走”活动广泛地开展起来;从2007年9月开始至2009年2月,哈市“迎奥运、迎大冬、巾帼展风采”十项主题活动也将在广大妇女中不断深化和扩展。全民体育意识的强化,不仅为体育旅游培育雄厚的客源基础,而且也为哈尔滨冰雪文化之城、冰雪体育之城的创建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借助大冬会促进哈尔滨体育旅游发展

(一)举办大冬会,有助于树立“哈尔滨—冬季体育旅游胜地”形象

当今世界大型体育比赛举办方如果组织策划得力都会掀起旅游的热潮,这种效应的范围包括比赛之前、之中和之后。成功举办一次大型体育盛会不仅能够带动一条集交通、住宿、餐饮、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消费链”,给举办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也能在短期内提高东道主城市的知名度,达到强化城市形象的效果。1992年奥运会为巴塞罗那带来巨大的广告效应,巴塞罗那借此机会一跃成为国际著名旅游城市。奥运会后,运营者将奥运会体育场变为旅游设施,同时也为当地的商业地产带来了持续不断的人流。1991年曾举办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英国谢菲尔德,经过一系列的营销计划,策划和运动会投资相关的战略决策,使旅游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手段。经过长期努力,它已成为著名体育旅游目的地。大冬会是一个仅次于奥运会规模的国际大型体育盛会,其人文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巨大,如果策划和运营良好,必定会对树立冬季旅游形象产生积极的成效。

(二)大冬会和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结合起来,有助于成功推介哈尔滨冰雪文化名城

体育旅游人文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利用体育元素开发成为旅游者吸引物的各种资源,体育旅游人文资源很大程度上满足参与者求知、求新、求奇、求异、求乐的旅游心态。哈尔滨市是我国冰雪旅游与体育文化的活动中心,也是我国冰雪艺术的发祥地,素有“冰雪文化名城”美誉。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冰雪活动为内容的区域性节日,在此期间开展融冰雪文化艺术、冰雪旅游、冰雪体育比赛、冬泳表演、冰上婚礼为内容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把旅游、体育和一系列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地域民族民俗文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其文化底蕴和内涵。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因历史久长影响力强而发展为世界著名冰雪节之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大冬会期间,世界各国游人都可以感受哈尔滨的节庆气氛,了解民间民俗艺术和传统文化,必将带动哈尔滨冰雪文化名城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三)哈尔滨大冬会的举办将大幅度增加体育旅游国际客源数量,有效优化旅游客源结构

2009年的大冬会是我国举办的级别最高的冬季运动会。历次大冬会的举办地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次大型体育盛会能给主办地带来大规模的旅游者群体,涉及到运动员、教练、官员、记者的人数近万,同时,还会有大批的观众。其中,2001年在波兰举行的第20届世界大冬会吸引了47个国家的1000多名运动员参加角逐;2003年,意大利举办的第21届大冬会的参赛国扩大到了49个;2005年,奥地利举办的第22届大冬会则吸引了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大学生选手报名参赛;据了解,2009年举办的第24届大冬会还将会有新增项目和人数。就哈尔滨来说,大冬会的成功举办对拓展和吸引国外旅游客源是不言而喻的,通过成功的体育赛事宣传活动将促成一部分潜在旅游者的最终度假行为,特别是冬季体育运动较发达的欧洲、北美等地区的游客将成为哈尔滨在大冬会期间极具培育和开发潜力的国际客源,这为哈尔市扩大和丰富国际客源市场提供了可能和机遇。

(四)2009年大冬会主场馆——会展中心将成为吸引游客参观的重要景区,极大地丰富了哈尔滨的体育旅游资源

哈尔滨市冬季体育运动场馆设施较为齐全,多次承办大型冬季运动赛事,尤其1996年成功举办了第3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积累了承办大型运动会的经验。为迎接大冬会,哈尔滨市也正在新建高标准的体育场馆,哈尔滨已建成冬奥村,市滑冰馆新建工程和市冰球馆改造工程已初具规模,八区体育中心综合整治项目将于2008年5月开工。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两项重点基建工程——作为2009年大冬会官方指定接待设施的亚布力国际会展中心、亚布力澳门街购物广场将于2008年8月竣工并投入使用。这些新建设的场馆,尤其是亚布力国际会展中心有望成为2009年大冬会期间和之后对体育旅游游客具有极大吸引力的主要景观。

参考文献

[1]汪德根.体育旅游市场特征及产品开发[J].旅游学刊,2002(1).

[2]张楠.西安及周边地区开展体育旅游的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4).

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 篇8

1.1 哈尔滨发展会展旅游的优势

首先, 区位条件优越, 交通便捷。哈尔滨位于东北亚的交通要塞, 也是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日本北部及朝鲜半岛所构成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 另有五条铁路哈大、滨绥、滨北、滨州、拉滨连通国内外, 松花江黄金水道可直通俄罗斯, 太平国际机场更可办理110多个国家的客货联运业务。其次, 旅游资源独特。哈尔滨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冰雪旅游资源丰富, 且良好的生态环境、历史深厚的黑土文化及独具特色的欧陆城市风情, 对中国内陆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再次, 办展经验丰富, 成功举办了一些大型展会。哈尔滨是开展会展旅游较早的城市, 像始于1962年的“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迄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

1.2 哈尔滨发展会展旅游的劣势

一是营销方式单一, 品牌意识薄弱。由于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营销意识薄弱, 致使原本拥有区位优势的冰雪节也逐渐被其他市场抢走相应的份额。二是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会展从业的管理人员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 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操作技能的学习。三是会展场馆布局不合理, 专业性场馆有待加强。哈尔滨目前只有一个可谓高标准、高起点、高投入的会展中心展馆, 专业性场馆还很欠缺。

1.3 哈尔滨发展会展旅游的机会分析

首先, 近年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 使东北地区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契机。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对会展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发展要求, 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参展商、投资者、企业及产品登陆东北会展平台。其次, 会展重心转移。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际会展市场的重心也开始向东移, 也为哈尔滨会展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1.4 哈尔滨发展会展旅游面临的挑战

哈尔滨发展会展旅游面对的挑战, 主要来自周边城市较大的竞争压力。从东北三省的4个中心城市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对比来看, 其中大连的经济最为发达, 其会展旅游业也正走向成熟。其次是沈阳市, 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 其展会类型丰富多样、次数频繁。和长春市相比, 哈尔滨市会展旅游的发展虽有一定的优势, 但近年来长春市会展业的发展规模和总量也在逐年递增, 这不得不说对哈尔滨会展旅游的发展是一种挑战。

2 哈尔滨发展会展旅游的对策

2.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城市发展会展旅游的重要保证。首先, 通过旅游行业组织间会展行业协会的设立, 可以避免恶性竞争、管理混乱等问题。其次, 政府在城市整体宣传、大型展会申办等方面也要发挥指导作用。再次, 应加强国际、国内会展旅游组织机构间联系和沟通, 进一步规范会展旅游市场。

2.2 加强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

对于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方面应从提高现有会展从业人员的素质入手, 加强理论知识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还需在高等院校尤其是经管类院校开设与会展相关的专业, 增加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再次, 应建立并完善会展从业资格认证制度, 使会展人才的培养规范化、制度化。

2.3 加强会展主题定位, 走品牌化道路

首先, 突出以冰雪为主题的会展定位。随着冬季到哈尔滨旅游的人数逐年递增, 将会展予以冰雪主题, 充分利用哈尔滨得天独厚的冰雪文化优势。其次, 依托特色产业, 塑造品牌展会。根据哈尔滨的地方特色, 以打造东北地区亚欧大陆桥会展经贸城为中心, 积极开展对俄经贸展览、对俄及东欧国家的专业展会, 着力打造更多适合城市产业特色的会展品牌, 以提升会展业的竞争力。

3 结论

会展旅游由于具有影响力大、游客停留时间长、创汇能力强、利润丰厚等特点, 所以在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的观光旅游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 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 并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希望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哈尔滨会展旅游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促进哈尔滨旅游经济持续、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哈尔滨市旅游客源市场研究 篇9

关键词:哈尔滨,国内旅游客源,入境旅游客源

作为中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 哈尔滨具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 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作为中国最北部的大城市, 哈尔滨的客源市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城市的地理位置看, 哈尔滨处于国内旅游线路的末端, 远离国内最主要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这三大客源地;同时又处于俄罗斯入境旅游的前端, 占据了俄罗斯入境客源市场的较大份额。对一个旅游城市来说, 客源市场的特点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旅游经济和相关产业, 对旅游企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 通过对国内旅游客源和入境旅游客源这两个市场的研究, 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源市场的规模、结构、增长速度等变量, 从而为哈尔滨市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依据和支持。

一、哈尔滨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研究

(一) 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增长

在2001—2008年间, 除去2003年非典的影响使旅游人数增幅较小以外, 其余年份的“国内旅游收入”和“接待国内旅游人数”两项指标均实现了两位百分数的高速增长。其中, 2002年、2006年的“国内旅游收入”增幅分别达到了37.8%、42.5%。在绝对值方面, “接待国内旅游人数”由2001年的1137万人次增长到2008年的2990.1万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由2001年的50.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233.2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2008年) 数据整理

(二) 黄金周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增长

从1999年国庆节正式实施“黄金周”休假制度开始, 至2009年春节, 共有24个黄金周 (已除去2003年“五一”、2008年“五一”) 。目前, 黄金周已经成为中国公民集中外出旅游的重要时段, 在全年的旅游统计中占据较大比重。因此, 研究哈尔滨市黄金周的旅游接待情况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国内旅游者来哈尔滨市旅游的情况。

从近12个黄金周的情况分析, “游客数”、“旅游总收入”这两项总体指标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 只有4次是个位百分数的增幅, 其余都是两位百分数的增幅。2009年春节, 接待的国内外游客数达到历史最高的219.3万人次, 旅游收入达到17.4亿元。此外, 过夜游客和一日游游客的相关指标也增长较快。“五一”和“十一”黄金周的过夜游客比例一直保持在20%左右, 春节黄金周则经常接近30%。

由于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冰雪旅游吸引力, 哈尔滨市黄金周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春节黄金周始终是旅游最旺的时段。在旅游接待人数、收入和人均消费方面, 春节黄金周远远强于“五一”和“十一”黄金周。在旅游总收入方面, “五一”和“十一”黄金周比较接近, 春节黄金周的收入远远超过“五一”或“十一”黄金周。从2005—2007年情况分析, 春节黄金周的收入约等于“五一”或“十一”黄金周的三倍。2009年春节, 哈尔滨的旅游收入和接待旅游人数在全国16个重点旅游城市中位居中上。其中, 旅游收入排第6位, 位于天津、重庆、北京、上海、南京之后;接待旅游人数排第7位, 位于杭州、长春、重庆、厦门、北京、南京之后。

注:2008年“五一”黄金周由原来的7天缩短为3天, 故没有统计资料。资料来源:据哈尔滨市旅游局历次《黄金周情况通报》数据整理

(三) 国内旅游客源以本省和周边省份为主

从近11次黄金周的情况分析, 哈尔滨市的国内客源以东北地区、京津沪地区和沿海地区为主。国内旅游客源基本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 过夜旅游者中省内游客较多, 外省游客主要来自吉林、辽宁、山东、河北、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由于旅行距离较近, 吉林、辽宁、北京的游客占据外省游客的较大份额;由于文化、籍贯等方面的关系, 山东、河北的游客也比较多;由于文化、地域的反差和冰雪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哈尔滨对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海南等南方省份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 但所占客源比例还是较小。第二, 一日游游客以本市市民为主, 其他多为省内及周边地区游客。因此, 可以认为过夜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都表现出明显的地域集中性。

二、哈尔滨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研究

(一) 入境旅游排名相对稳定

从“外汇收入”、“接待入境旅游人数”、“接待外国旅游者人数”这三项指标分析, 哈尔滨一直都是国内的重点入境旅游目的地。第一, 从2000—2007年“外汇收入”分析, 哈尔滨基本排在国内主要入境旅游城市的前30名。2000年, “外汇收入”突破5000万美元;2005年, “外汇收入”突破1亿美元。第二, 从1999—2008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分析, 哈尔滨基本排在国内主要入境旅游城市的前30名。2001年, 哈尔滨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超过10万人次;2008年, 这一指标达到29.7万人次。第三, 从1999—2008年“接待外国旅游者人数”分析, 哈尔滨基本排在国内主要入境旅游城市的前40名, 接待外国旅游者人数一直超过10万人次。

从“外汇收入”、“接待入境旅游人数”、“接待外国旅游者人数”这三项指标分析, 在东北地区的四个主要城市中, 大连遥遥领先, 沈阳其次, 哈尔滨仅仅稍强于长春。因此, 可以认为, 在入境旅游方面, 哈尔滨仅仅是个二线旅游目的地, 不仅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一线城市相去甚远, 而且在东北区域市场也缺乏足够竞争力。

资料来源:据《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9—2008年) 数据整理

(二) 入境客源中外国旅游者占绝对多数

从1999—2008年“接待外国旅游者人数”分析, 接待外国旅游者人数一直超过10万人次, 远远超过同期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接待数量。2007年, 接待外国旅游者人数突破20万人次。

由于地缘优势和相应的国际航线, 来哈尔滨的外国旅游者主要来自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 东南亚、北美、西欧的游客占据了其余入境市场份额, 入境市场的区域集中性非常明显。以2007年为例, 哈尔滨接待日本游客49437人次、韩国游客29512人次、俄罗斯游客73421人次, 合计152370人次, 占当年全部外国游客的74.1%。俄罗斯游客经常达到外国游客总数的一半左右, 成为哈尔滨市外国游客的主体。港澳台市场方面, 由于空间和文化距离的较大差异性, 来哈尔滨的港澳台同胞数量较少, 每年只有6万人次以上, 且在2001—2004年连续四年出现了负增长。其中, 台湾和香港同胞占据港澳台市场的绝大多数。

(三) 入境中转客源逐步增加

从旅游业发达的大城市情况来, 大城市在承担旅游目的地功能的同时, 也发挥了重要的中转地功能, 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均是如此。中转地功能使城市具备了很强的客流集散能力, 也会间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要想成为旅游中转地, 必须具备一定的地缘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因此, 从交通方面来分析, 可以比较准确地识别一个城市的中转能力。

目前, 哈尔滨已经成为入境旅游者到中国旅游的一个重要中转地, 尤其是周边的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的旅游者。哈尔滨惟一的民用航空机场——太平国际机场, 地处东北亚的中心位置, 是欧亚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 在东北亚经济圈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目前, 该机场共有23家国内外航空公司投入运营, 连接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和大洋洲、欧洲、美洲主要国家的20多个国外城市, 每周有200多个北美航线航班飞越哈尔滨上空。

在俄罗斯客源市场方面,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边境长达3200公里, 现有25个国家一类口岸, 包括水路口岸15个、公路口岸4个、铁路口岸2个及航空口岸4个, 是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陆路通往俄罗斯和欧洲大陆的重要通道。这些口岸与哈尔滨保持了铁路、公路、航空方面的交通联系, 大量的入境客源通过哈尔滨进行中转。

在国际铁路线方面, 滨绥线东端的绥芬河站和滨洲线西端的满洲里站, 分别与俄罗斯远东铁路、后贝加尔铁路接轨。在公路方面, 2001年, 中俄两国共同决定“建立中国东北地区至俄罗斯远东海港的过境运输走廊”, 哈尔滨市国际道路运输网络逐渐完善。2006年6月, 开通了哈尔滨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国际道路旅客运输线路。2009年, 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同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犹太自治州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举行了四次会谈, 双方已达成若干一致性意见, 多条运输线路即将开通。

这些线路开通后, 加上原有的国际铁路旅客运输线路, 将极大地促进黑龙江对外经贸、旅游业的发展, 使黑龙江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的联系更加便利, 使黑龙江省由边疆省份变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地区。在这一国际陆海通道的发展进程中, 哈尔滨将在黑龙江省内和国内发挥核心作用, 大量的客流和物流将通过哈尔滨中转, 进而到达其它城市。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 可知哈尔滨市已经是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其客源包括国内旅游者、入境旅游者和一部分中转旅游者。在过去的10年, 哈尔滨市的旅游市场经历了高速增长, 达到了较大的规模, 但还没有成为国内的一线旅游城市, 旅游业亟需转型和升级。目前, 在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方面, 哈尔滨不仅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一线城市相去甚远, 而且在东北区域市场也缺乏足够竞争力。因此, 需要对哈尔滨的旅游功能进行更好的定位, 突出哈尔滨在东北区域和国内的独特形象和核心竞争力, 克服地理位置的劣势。此外, 国内旅游者在人数、消费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过入境旅游者, 已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和重心, 这要求旅游企业做出相应的调整, 更好地满足国内的旅游需求。

参考文献

[1]哈尔滨市统计局.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1999-2008.

[2]哈尔滨市旅游局.黄金周情况通报[Z].2005-2008.

[3]国家旅游局, 国家统计局.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2008.

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 篇10

1. 为满足哈尔滨建设国际冰雪文化名城的需要。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消遣的追求越来越高,为此中国的很多城市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建设世界名牌城市。在这一点上,哈尔滨市也不甘落后,在2011年提出并经国务院批准的《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将哈尔滨市的城市性质定位为: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而要实现国际冰雪文化名城的发展目标,哈尔滨市首先应发展冰雪旅游产业,塑造城市冰雪主题品牌,通过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的建设,最终提升为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2. 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的建设对哈尔滨城市建设具有引领作用。

把哈尔滨市建设成为世界名城,它的发展要做到健康有序、主题鲜明,就必须从其丰富的资源中找到自己发展的主线,形成自己特有的主题文化。而自然环境的优势以及历史文化的积淀注定了哈尔滨市走建设冰雪旅游名城的发展之路是其必然。哈尔滨市只有围绕冰雪名城建设才会拥有凝聚力,才会成为一座特色鲜明、发展明确的城市。

3. 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是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的建设会大大提高哈尔滨的城市知名度,从而有效地提升哈尔滨同其他旅游城市的竞争力,尤其在冰雪旅游方面。食、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大要素,冰雪旅游也不例外,同样涉列范围也很广,餐饮、住宿、交通、商业、医疗服务行业等陆续都与冰雪产业形成链条的反应,推动着哈尔滨的经济发展。此外在冰雪旅游的城市主题文化指导下,可以突出城市建设重点,发挥优势,从而使城市在资源配置和利用上更加明确,会吸引大量的人才和资金,使其现有的资源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二、哈尔滨市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的优势条件分析

1. 优越的地理位置。

哈尔滨市地处中国最北部,位于北纬45°45',东经126°41',是全国纬度最高的省会城市,东北北部和东北亚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欧亚大陆桥的明珠,东北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哈尔滨属温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年平均气温在3.6℃之间,冬季平均气温-13.3℃,年平均降水量多介于400~650mm。哈尔滨的降雪期多达4个月,因此具有丰富的冰雪资源。此外,哈尔滨具有独特的地貌条件,这都为哈尔滨的冰雪旅游产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2. 丰富的旅游资源。

哈尔滨具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大家熟知的金源文化、京旗文化、“731”抗战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中央大街、圣索菲亚教堂、极乐寺、文庙等建筑文化资源,少数民族语言、服饰及他们的日常生活等民俗资源,以及太阳岛、东北虎林园等优美的自然环境资源。有最新开发的湿地旅游。此外还有最具特色的冰雪文化资源,包括冰雪服饰、饮食、居住格局、交通、日常活动等。

3. 城市发展历史早,冰雪旅游知名度高。

1896年中东铁路的修建,使得哈尔滨有机会从松花江畔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中日甲午之后修建中东铁路,哈尔滨成为了管理中东铁路修建的中心地,俄国人为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建造了大量的教堂及生活建筑和商业建筑等,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从此哈尔滨近代城市建设拉开了序幕。1963年哈尔滨举办的冰灯游园会拉开了城市冰雪旅游大幕。继冰灯游园会之后,1985年哈尔滨举办了第一届以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娱乐、冰雪旅游等内容为主的冰雪节,之后又建立了冰雪大世界,使得冰雪旅游更具特色,冰雪大世界已经成为冰雪旅游的龙头产品。1996年亚冬会在哈尔滨市的举办,以及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的建成,标志着哈尔滨冰雪旅游作为一种专项旅游的初步形成。哈尔滨国际冰雪节还获得世界四大冰雪节(日本札幌冰雪节、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欢节、挪威奥斯陆冰雪节)之一的美誉。

三、哈尔滨市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进程中成绩和问题分析

1. 哈尔滨市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进程中取得的成绩

(1)哈尔滨市旅游产品已成系列。哈尔滨市的旅游资源开发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目前展现在众人面前的有冰雪旅游、民俗风情游、生态旅游、金源文化游等旅游产品。太阳岛雪博会、冰雪大世界、冰灯游园会、亚布力滑雪场等冬季旅游品牌家喻户晓。黑龙江省滑雪场有102家,其中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地,共有初、中、高级雪道30多条,雪道总长度4万米,单条雪道最大长度5000米,架空缆车总长度约1万米,可供出租的各类雪具约5 000副,均为中国滑雪业之最。[1]冬季冰雪旅游带动了哈尔滨四季其他旅游项目的发展,如夏季湿地生态游、欧陆风情游、金源文化游、都市休闲游等。

(2)哈尔滨的旅游经济增长有所提高。近几年来哈尔滨冰雪旅游的海外客源市场和国内客源市场均呈现连年递增的趋势,海外客源市场的比重基本稳定在1.2%~2.4%之间,但是伴随着国内旅游及黄金周的发展,哈尔滨冰雪旅游国内市场人数不断增长,导致海外游客增长的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2]旅游收入已成为哈尔滨市的重要支柱产业,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旅游者4 565.1万人次,同比增长10%;旅游总收入45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3]2011年哈尔滨市旅游收入已占到GDP的10.41%。其中绝大部分是冰雪旅游所带来的经济增长。

(3)基础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哈尔滨的基础服务设施也越来越完善,人们可以通过飞机、火车、客车等交通形式来到哈尔滨;市区内部交通也日益完善,哈尔滨市松浦大桥于2008年5月25日开工建设,2010年10月13日建成通车。哈尔滨的地铁也正在修建中,1号线预计在2012年底通车,其他号线也会逐渐通车。目前宾馆数目大约60家,其中五星级10家。此外哈尔滨市2010年新植树木122.3万株,新增绿地1 070.47公顷。哈尔滨已建成的滑雪场70多家,各类雪道200多条,各种索道190多条,雪具近5万副,各级滑雪教练1 200多名。其他的服务设施也正在努力提高与完善。

2. 哈尔滨市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冬季降雪逐年减少,建设成本高。哈尔滨冰雪旅游时间短,只有冬季12月到次年2月,每年都需要重复建设,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近年来哈尔滨出现降雪减少的趋势,2011年冬哈尔滨降雪时间偏晚,降雪量明显偏少,只降了三次,超出了正常范围。人们对哈尔滨冬季无雪的感觉特别强烈。这些对哈尔滨发展冰雪旅游是非常不利的,致使在冬季建造冰雪景观需人工降雪等,导致哈尔滨冰雪旅游建造成本高。

(2)哈尔滨市旅游价格过高。哈尔滨市近年由于建设景区成本高导致门票过高,进而使更多的市民由于经济原因望而却步。此外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在服务上还有很多不周全的地方,哈尔滨的冬天是非常冷的,在景区几乎没有人在外面受得住两个小时,外面玩一会就需要找个地方暖和一下,在冰雪大世界供游客休息的地方只有餐饮之类的地方,且要价不菲。

(3)纪念品市场匮乏。目前哈尔滨市场上销售的旅游纪念品主要有三类,一是名胜古迹及有标志性意义的纪念品,如防洪纪念塔、索菲亚教堂、龙塔、极地馆、太阳岛等微缩趣味纪念品;二是土特产品及地方特产,如东北三宝、熊胆、鹿茸、雪蛤、红肠、大列巴(面包)等;三是俄罗斯民间手工艺品,如俄罗斯套娃、紫金饰品、锡箔银制品、军用望远镜、酒壶等。[4]哈尔滨应继续开发出实用性较强的纪念品,如衣服、鞋帽、钥匙扣、水杯、雨伞等生活用品,游人买到之后会戴着此类东西出行,无形之中又对哈尔滨旅游景区进行了宣传。

(4)冰雪产业链缺失。冰雪产业是一个产业链型的发展,我们可以将其细致地划分为核心产业、中介产业、外围产业。核心产业是指冰灯、雪雕、滑雪场、旅游必备设备及服装等;中介产业是指旅游公司、媒体等;外围产业指商业、餐饮业、交通业、医疗服务业及其他为冰雪旅游服务的相关产业。目前就滑雪产业来说,滑雪板、滑雪服、造雪机等许多器材,要到其他地区采购甚至进口,造成滑雪产业效益成本加大,这些都制约了冰雪产业的发展。滑雪旅游的高端设备,比如说知名的滑雪企业、比如说运动品牌系列,这对哈尔滨来说都是空白,也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哈尔滨冰雪旅游的发展。

四、哈尔滨市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的基本战略与发展建议

1. 围绕城市主题文化——冰雪,开发建设哈尔滨。

在今天冰雪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哈尔滨必须体现自己的特色,把冰雪文化与本地其他文化结合起来,如哈尔滨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啤酒文化等在冬季冰雪上体现出来。在哈尔滨的冬季不仅要体会到自然风光的优美,还应领略到人文历史文化的悠久。

2. 多举办一些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必备的是赛事的主题口号,口号的征集与选择会在社会引起巨大的反响,会带动全国各地居民的关注与参与,如2009年大冬会主题口号的征集期间收到参与的信件数不胜数,在此期间大大提高了哈尔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为迎接大冬会,哈尔滨新建和改造的基础设施项目51个,大力进行了综合环境的整治,包括自然环境及社会人文环境的改造尤其是人们素质的提升。

3. 完善冰雪旅游产业链。

哈尔滨的核心产业应为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亚布力滑雪场等,哈尔滨应以此核心产业为基础,发展壮大冰雪旅游业,让哈尔滨的冰雪走向世界,吸引世界各地游客走进哈尔滨。由此带动餐饮业、住宿业、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还有滑雪设备、服装制造业发展。此外产业链的完善还需哈尔滨市政府的扶持,增大投入,确保资金的充足。最重要的还有自主创新,实现关键产品的自主研发生产,减少向其他地区采购尤其是进口。

4. 综合整治城市环境,提升城市魅力。

打造旅游城市,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哈尔滨应引导和动员全体市民参与到旅游中,充分展示哈尔滨独特的欧陆风情和市民的文明形象。城市应加强支撑现代化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载体功能,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此外还需丰富城市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准,尤其在冬季取暖和融雪设施上,政府应予以重视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重点加以改建。打造一个美丽的旅游城市最重要的是人美,不要让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乱贴乱画、乱堆乱放现象发生在美丽的哈尔滨。全面提升哈尔滨的文化品位,扩大城市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整体提升哈尔滨的城市魅力。

摘要:哈尔滨市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意义重大,优势明显。建设中成绩与问题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建议哈尔滨冰雪旅游名城建设中应突出城市主题文化,多举办国际性体育赛事,完善旅游产业链,综合整治城市环境,提升城市魅力,进而提升旅游效益。

关键词:哈尔滨,冰雪旅游名城,意义,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大冬会组委会.亚布力滑雪场[Z].第24届大学生冬运会官方网站[EB/OL].http://www.arbin-2009.org/syetem/2008/11/19/000089459.shtml.2009-02-18.

[2]冯秀梅,徐淑梅,陶涛.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发展与完善分析[J].冰雪运动,2008,30(3):86-89.

[3]宋雪莲,马玉忠.哈尔滨要成为四季宜游的城市[J].中国经济周刊,2011,(50):50-52.

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篇11

关键词:城市建设轴;空间发展战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形象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7—0090—02

城市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是一项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构建与环境保护、进行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一系列关系的重大工程。2007年哈尔滨市围绕城区功能优化和产业布局,系统提升了城区路网整体功能,推进了道路交通项目、生态治理项目、路网升级等工程建设。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和生活环境,着重实施达标街路建设改造和道路大中修、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等一批民生工程。

一、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基本情况

(一)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基本情况。至2007年末,哈尔滨市共执行重点规划项目《哈尔滨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年)》、《哈尔滨市城市住宅建筑规划(2006-2010年)》、《哈尔滨城乡统筹规划》及《哈尔滨市建筑建筑形态控制导则》等。

(二)哈尔滨市交通系统基本情况

1.道桥建设情况。至2007年9月,哈尔滨市共有城市道路2403条,长度1417.92公里,面积2766.92万平方米,铺装面积2618.4万平方米,铺装率94.63%。

2.市内公共交通情况。至2007年9月,哈尔滨市区共有公共汽车1486台(其中豪华空调车266台),营运线路62条,营运里程总长1112公里。

(三)哈尔滨市公共事务基本情况

1.供水情况。至2006年末,哈尔滨市市政供水量26784万立方米,平均日供水量73.38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24%。售水量21439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74%。

2.供暖情况。至2007年3月,哈尔滨市99.8%的居民住宅室温达到法定标准。

(四)哈尔滨市能源供给基本情况

1.供气情况。至2006年末,哈尔滨市管道燃气用户管理户数909218户。

2.液化石油气管理情况。至2007年9月,哈尔滨市市区内液化石油气储气罐126个,储气能力3659万立方米/吨,年供气总量56166万立方米/吨。

3.供电情况。至2007年9月,哈尔滨市电业局供电面积3.7万平方公里。

(五)哈尔滨市城市环境建设基本情况

1.园林绿化。至2006年末,哈尔滨市新增绿地722公顷;新植树木334万株,成活率达96.87%;栽花铺草137公顷,摆盆花7.3万盆。

2.环境卫生。至2006年末,哈尔滨市共有环卫职工5210人,专业车辆446台。

3.环境保护。至2006年末,哈尔滨市全市减排烟尘、粉尘12800吨、烟尘1845吨、二氧化硫209吨,市区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104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六)哈尔滨市防灾系统基本情况。至2006年末,哈尔滨市地震局加强地震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预报工作。全年共测定可定位地震73个,辖区内地震1个,共计召开12次协商会,形成协商报告17份,对哈尔滨市辖区及邻近地区发生的地震活动情况发布了《震情简报》9期、《震情紧急通报》2期。

二、哈尔滨市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一个畅通的城市建设轴。哈尔滨在近代是一座规矩均衡的城市,依据北临松花江、南临马家沟的天然环境建设街道,利用滨洲、滨绥、哈大三条穿越市区的铁路把市区分割成南岗、道里、道外和香坊四个不同区域,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和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哈尔滨城区不断散射型扩张,城市空间开始出现区域分布不明确、城市郊区化的态势。哈尔滨城市的发展虽然有过数次开发建设和规划调整,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至今仍未能有效地梳理各功能区分割的总体结构,使城区与城区之间未形成整体效应,缺乏区域分工,城市发展脉络不清晰。

(二)城市建设总体空间发展战略模糊。从国内城市发展的经验比较说明,对于城市建设来说,战略转折性的规划方案具有重大意义。诸如上海“浦东开发”、广州“珠江新城”以及杭州的“走向钱塘江时代”等都形成了规划预期引导的建设优势。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哈尔滨城市空间的逐年扩张依旧延续建成区边缘小地块增长的模式,即便是开发区的设立和规划,也未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作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上的开拓性设想,未能对城市空间发展规律做充分把握,建设开发区未能为整个哈尔滨的城市远景做出发展方向性的指导,反而造成各城区之间的功能性雷同。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结构有待优化。基础设施是指为直接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和公共服务的设施和机构。城市基础设施的内容大体包括能源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供水排水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及城市防灾系统六大系统。这六个系统形成相对完整的物质系统,发挥各自独立的功能,建立专职部门,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协调。目前,哈尔滨市基础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供水排水系统,忽略了生态环境系统及城市防灾系统的建设。

(四)城市形象建设不清晰。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按近代城市规划营建,以欧式建筑风格为基调的城市中心区建设已成规模,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称。建国以后,哈尔滨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布局、集中建设的工业基地城市。由于其长期作为全国重工业基地的定位、城市的粗放型建设以及城市形象系统战略的缺乏,模糊了哈尔滨的城市形象,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哈尔滨建筑风格不再清晰,传统建筑群落渐渐在高层中淹没。但对外宣传中的城市形象却远远不足以改变哈尔滨过去留给世人的印象。

(五)城市国际化建设欠缺。哈尔滨1932年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前,城市人口已达到30多万,其中外国侨民约占半数;商贸交通功能发育到较高水平,铁路客、货运输可以置同莫斯科、巴黎等欧亚大城市,市面繁华充满异国情调。1932年之后虽逐步丧失了“国际贸易城市”地位,但依然是远东物资集散和商贸流通中心,有着深厚的国际城市底蕴。哈尔滨就城市底蕴和发展取向来说,不仅应与国际接轨,还要面向更广泛的国际取向。但哈尔滨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准备却缺乏国际化文化的生活设施和环境,文化的包容度低和交流渠道不畅,削弱了国际资源顺利进入的可能性,并且尚未形成适应国际化文化和环境交流和融合的功能分区。

三、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建议

(一)以综合发展理论指导城市建设。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发展理论被称为城市建设的综合研究或城市整体设计,是把规划的城市和区域建设看成是由各种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和自然物质要素综合而成的复杂开放系统,把城市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来进行研究、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建设并不只是数量的增长与规模的扩大,而是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质量在内的全面改善。要从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综合发展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的目的出发进行全面建设,这样不仅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更要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丰富地区的文化内涵,保护地区的自然资源,维持地区的生态平衡。

(二)促进城区区域建设整体化。城市是一个巨系统。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区与城区之间的原有规划分工关系被破坏,城区之间问题的不断出现,加大了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难度,因此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相协调好城区之间的关系。城市是一个整体,城区是它其中的一部分,真正成功的城市建设必须是区域建设,必须从区域整体化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建设,强调把区域作为规划分析的主要单元,建立独立存在又相互联系的、分工明确的城区,使其构成完整协调的城市体系。对于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而言,所谓区域整体性的关键是协调发展城区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既要站在全城的高度和角度来看待单个城区的存在和发展;又不能脱离开城市过分强调某一区域,从而形成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协调发展、有生命的城市。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对社会经济活动承载能力的体现,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基础设施水平集中体现了城市建设的水平,基础设施的状况如何决定着一个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劣,进而决定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发展首先必须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在经济学上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大多是政府的财政投资。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就要拓宽筹资渠道,将基础设施建设的筹资渠道由单一转为多元化。采用城市建设税与配套费,如附加费、初装费、增容费和建设基金等;争取国外的长期低息贷款;吸引居民储蓄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等办法。同时应加强对基础设施进行市场化运营,采用授予特许经营权的合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改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内外发行股权证券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

(四)加强哈尔滨城市形象建设。以哈尔滨近代保留下来的具有欧式建筑风格为基调的城市区域为中心,加强哈尔滨城市形象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将哈尔滨建设成具有异国情调的中国北方最适宜人居的生态城市、冰雪文化和旅游名城,使哈尔滨不负“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称,在原有的深厚文化底蕴之上续写哈尔滨无限的城市风情。

(五)加快哈尔滨国际城市设施建设。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已经证明:城市建设进程的开端与其融入国际的时机在时间上是成正比的,城市建设水平的高低与其在国际上的地位是成正比的。可见,城市的国际化程度是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应加强国际化文化的生活设施和环境建设,为开展国际性的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交流活动提供平台,形成举办国际会议的能力。同时,建设国际化文化和环境交流和融合的功能分区,完善旅游设施,以接纳众多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和国际游客。

参考文献:

[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学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沃纳.赫希.城市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王茂林.新中国城市经济50年[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 篇12

一、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耦合的涵义

耦合的概念来自物理学,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系统要素通过各种作用相互影响的现象。耦合度是用来度量系统间或要素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程度。借鉴该理论, 可以把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通过各自的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和彼此影响的现象定义为旅游开发-生态环境耦合, 耦合度则是指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和协调状态, 决定着系统在达到临界区域时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旅游开发与沉积环境的耦合过程可分为正向耦合和负向耦合两种过程和结果。正向耦合是指旅游效益上升, 生态环境良好, 二者保持一种互相促进的积极状态, 负向耦合是指旅游开发效益下降, 生态环境恶化, 二者呈现一种互相削弱的恶性循环的趋势。

在宏观意义上, 旅游开发的过程就是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旅游开发包括旅游景点景区的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交通发展、旅游产品制造等方面。生态环境是指生命有机体赖以生存、发展、繁衍、进化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总和, 包括微观生态因子 (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生物等) 与宏观生态系统两个层次。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就是旅游开发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两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两个系统耦合作用的外在表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旅游开发由于人口流动规模扩大、能源消耗、资源掠夺、交通扩张等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二是生态环境又通过环境承载力、资金争夺、资本排斥和政策干预对旅游开发产生约束。从协同理论分析, 如果区域旅游开发速度过快,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 会引起生态环境恶化, 最终将遏制旅游开发;如果过于保护生态环境, 削弱了旅游效益, 最终生态环境保护也会失去经济的支撑。因此, 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 .指标体系

本文选取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11个旅游指标和10个环境指标建立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哈尔滨统计年鉴 (2001—2011) , 部分数据来自哈尔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计算方法

(1) 建立n个区域, p个指标的原始数据矩阵Xij (i=1, 2, ……, n;j=1, 2, ……, p) 。

(2) 为消除不同数量级和不同量纲的影响, 采用标准化法处理数据, 处理公式为:

undefined

指标数值越大越好的定义为正指标, 如人均绿地面积,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等, 反之为负向指标, 如废水排放量、粉尘排放量等。

旅游潜力=旅游总收入/第三产业产值*100%国际竞争力=旅游外汇收入/旅游总收入*100%旅游实力=旅游总收入/GDP*100%

(3)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undefined

(4) 计算Rjk的特征值λk (k=1, 2, ……, p) 和特征向量Lk (k=1, 2, ……, p) 。根据方程|R-λI|=0计算特征值λk和特征向量Lk。

(5) 计算贡献率Tk和累积贡献率Dk, 应用公式为:

undefined;undefined

选取Dk≥85%的特征值 (λ1, λ2, ……, λm (λ

(6) 求解初始因子载荷矩阵A, 公式为:

undefined

(7) 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 得到新的因子载荷矩:

X=A*F

(8) 把m个因子对应的贡献率T1, T2, ……, Tm与m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Dk分别相比, 得到的比值T′1’, T′2, ……, T′m 即为各因子指标的权重值Wj。

(9) 计算新因子得分矩阵Yij (i=1, 2, ……, n;j=1, 2, ……, m) 。

(10) 根据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综合评价值:

undefined;j=1, 2, ……, p)

(11) 运用耦合度模型计算系统耦合度, 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T为旅游开发综合评价值, D为生态环境评价值, 耦合度量标准见表2。

三、计算结果分析

运用上述公式, 计算出哈尔滨市2000—2010年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值, 并绘制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坐标图, 如图1。

根据耦合度模型, 在坐标第一象限, 坐标点数值越大, 越靠近Y=X线, 耦合程度越高;在第四象限, 坐标点数值越小, 越靠近Y=X线, 耦合程度越低。由图1可知在2000—2003年, 哈尔滨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耦合程度属于负向中等耦合, 2004年属于负向高等耦合, 2005—2010年属于正向中等耦合。在2000—2004年, 虽然属于负向耦合, 但是耦合度逐渐增大, 说明耦合状态逐渐好转。且在此期间, 生态环境评价值和旅游开发评价值均小于0, 且生态开发评价值高于旅游开发评价值, 反映出哈尔滨市在2000—2004年间旅游开发水平较低, 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差, 旅游开发水平提高程度优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2005年对应的坐标点在第二象限, 旅游开发评价值小于生态环境评价值, 表明该年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程度优于旅游开发水平提高程度, 但整体耦合程度提高。2006—2010年间属于正向耦合, 耦合度逐渐增大, 说明耦合状态一直在提高。且此期间, 生态环境评价值和旅游开发评价值均大于0, 除2006年外, 旅游开发评价值高于生态开发评价值, 反映出哈尔滨市在2006—2010年间旅游开发整体水平较高, 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好, 仅在2006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程度优于旅游开发水平提高程度, 其他年份均是旅游开发水平提高程度优于生态化质量改善程度。由以上分析可知, 2000—2010年旅游开发水平一直在提高; 2000—2006年一直在不断改善, 2006年之后趋于稳定;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耦合状态在2003年之前, 整体较差, 2003—2006属于耦合度一直升高, 属于耦合状态好转期, 2006年之后, 又有轻微的下降趋势。

四、哈尔滨市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过程分析

2000—2004年, 旅游开发评价值从-1.394上升至-0.476, 旅游开发的11项指标中有9项表现为正增长, 旅游人数由919.5万增长到1533.4万, 旅游总收入由45亿上升至102.3亿, 旅游实力由4.59%增长到6.38%, 但是旅游国际竞争力从1.28%下降到0.83%, 反映出该时期虽然旅游开发整体水平较低, 但是旅游经济总量和单位效益都有很大提高, 影响旅游开发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的是外汇收入。生态环境评价值从-1.228 上升到-0.229, 正向指标中人均绿地面积呈上升趋势, 负向指标中废水排放量、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降尘、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明显下降, 但是SO2排放量由1.7吨增加至1.98吨, NO2年均值由0.04吨/平方公里·月上升到0.06吨/平方公里·月, 说明该时期生态环境整体较差, 但是环境质量在提高, 致使环境恶化的最主要因素是SO2和NO2排放增加。2000—2004年, 哈尔滨的A级景点景区由21处增至24处, 涉外星级酒店由64家增加至80家, S级滑雪场增至11处, 加之旅游交通的发展, 尤其是旅游开发中SO2和NO2的排放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质量。

2004—2006年, 哈尔滨市旅游开发评价值从-0.476升至0.222, 旅游开发的指标中10项表现为正增长, 旅行社的数量由169家增加到187家, 涉外星级酒店由80家增至93家, 旅游潜力由13.07%增至16.70%, 国际竞争力仍表现为下降趋势, 由0.83% 下降至0.76%, 该时期旅游开发整体水平提高, 影响旅游开发水平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外汇收入。生态环境评价值从-0.229 上升到0.488, 正向指标中人均绿地面积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呈上升趋势, 负指标中废水排放量、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表现为下降, 但是降尘、SO2 和NO2的排放都呈上升趋势, 反映出该时期生态环境质量逐渐改善, 影响环境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是降尘、SO2 和NO2的排放上升。2004—2006年, 哈尔滨市星级旅游饭店增至93家, A级旅游景点景区超过100处, S级滑雪场增加一处, 旅游开发加快,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的质量, 尤以粉尘、SO2 和NO2的影响最大。但是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仍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 因此该时期耦合度表现为大幅度上升, 耦合状态由负向耦合变为正向耦合。

2006—2010年, 旅游开发评价值从0.222升至1.589, 旅游开发的指标中8项表现为正增长, 旅游潜力由16.70%上升至20.43%, 旅游实力由8.36%上升至10.41%, 旅游人均消费由784.5元上升至919.2元, 国际竞争力下降至0.37%, 虽然哈尔滨旅游开发水平在不断提高, 但是旅游外汇收入的比重一直下降。生态环境评价值从0.488上升到0.833, 正向指标均呈上升趋势, 负指标中废水排放量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增大, 其他指标均下降, 反映出该时期生态环境质量趋于稳定, 废水排放和可吸入颗粒物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该时期旅游开发水平提高程度较大, 但是由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程度较小, 导致耦合度有下降的趋势。

五、结论

2000—2010年哈尔滨市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都呈上升趋势, 耦合度由负向耦合改为正向耦合, 2006年之前生态环境改善程度优于旅游开发水平提高程度, 2006年以来旅游开发水平提高程度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改善程度, 这种交错攀升的趋势说明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值得注意的是哈尔滨市旅游国际竞争力一直衰退, 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大旅游促销力度, 并加快旅游产品的多样化, 进一步扩大国际旅游市场的占有率, 吸引国外游客来哈旅游消费。此外, 环保部门应加强对粉尘、SO2 和NO2等污染物排放的检测, 采取转化、循环利用等方式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2006年之前生态环境改善程度优于旅游开发水平提高程度, 2006年以来旅游开发水平提高程度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改善程度, 这种交错攀升的趋势说明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值得注意的是哈尔滨市旅游国际竞争力一直衰退, 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大旅游促销力度, 并加快旅游产品的多样化, 进一步扩大国际旅游市场的占有率, 吸引国外游客来哈旅游消费。此外, 环保部门应加强对粉尘、SO2和NO2等污染物排放的检测, 采取转化、循环利用等方式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Wall, Wright.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OutdoorRecreation.University of Waterloo, 1977.

[2]Zabinski.Effects of Recreational Impacts on SoilMicrobial Communities.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7, 2 (21) :233-238.

[3]Zabinski.The Effects of Recreation Disturbance onSubalpine Seed Banks in the Rocky Mountains of Montan-a.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 2000, 5 (78) :577-582.

[4]刘定惠, 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7 (20) :82-86.

[5]庞闻, 马耀峰, 唐仲霞.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6 (41) :1097-1106.

[6]赵云.漓江流域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实证性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 2010, 6.

[7]黄金川, 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 2003, 22 (2) :212-220.

[8]刘耀彬.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联分析[J].地理学报, 2005, 60 (2) :237-247.

上一篇:多层次理论下一篇:高等医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