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2024-09-26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精选8篇)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篇1

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一个较新的`领域.本文简要综述了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其发展,并就其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旅游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景观生态设计和保护的角度提出了建议.

作 者:徐幸福 刘华斌 XU Xing-fu LIU Hua-ping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土木工程与城市建设学院,江西九江,33刊 名: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520(4)分类号:F590.3关键词:生态旅游 旅游生态 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篇2

一、景宁畲族自治县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一) 自然资源优势明显。

一是地形秀美。景宁畲族自治县位于浙江西南部, 地处瓯江、飞云江两江源头, 是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 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 素有“浙江的西双版纳, 华东香格里拉”之誉。景宁属浙西南山区, 洞宫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斜贯, 峰峦耸立, 地形复杂, 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渐倾, 发源于洞宫山脉的瓯江支流小溪, 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 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 形成两岸宽约124.6公里的狭长带, 构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和“两山夹一水, 众壑闹飞流”的地貌格局。长期以来, 浙西南地区工业经济相对落后, 也正因为如此, 这一地区环境受污染程度较低, 生态保持良好, 通过了省级生态示范区验收。二是山峦众多, 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达到78.8%, 位居浙江省前列, 其中草鱼塘是省级森林公园, 是全省生态保护最好的区域之一。三是湿地资源丰富。全县境内有三个较为集中的高山湿地群, 分别是望东洋高山湿地、大仰湖湿地、仰天湖湿地, 湿地总面积约1, 200多亩。最为突出的是望东洋高山湿地, 海拔1, 230米, 面积达600多亩, 湿地内的江南恺木林属省内罕见, 绝无仅有, 国内也属凤毛麟角。四是境内生物种类丰富多样。表现为山林密布, 灌木丛生, 水草丰茂,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 全县有植物178多科, 691多属, 1, 552余种。植被以马尾松、杉木等会叶林为主, 夹杂着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竹林, 灌丛, 草甸等。全县林相种类众多, 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伯乐树、南方红豆杉、鹅掌楸、福建柏、香果树、银杏、厚朴等30多种。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麂、白颈长尾雉、云豹、金雕、短尾猴等44种。五是水文景观丰富。境内是瓯江和飞云江两大水系发源地之一, 小溪流更是不计其数, 源短流急, 水流冲刷出许多鬼斧神工的瀑布景观, 特别是景宁的大际雪花祭, 每年都会吸引上百名摄影家前来采风。

(二) 畲乡文化独树一帜。

景宁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华东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拥有一张“畲乡文化”的金名片, 民族风情在这里尽显风采。畲族文化自成体系, 特别是在歌舞服饰、婚俗、饮食、手工艺品等方面都跟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有很大的不同。畲族山歌曲调高亢, 假嗓发音独树一帜;以悠荡步为基本动作的畲族舞蹈动作优雅欢畅, 表现力强;以手编彩带为代表的畲族工艺品技艺精湛, 色彩协调, 深受人们喜爱。畲族风情则体现在婚俗表演上, 畲家婚礼集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风土人情之大成, 其表演性和群众参与性强, 游客可作为婚礼上的任何角色参与活动, 在娱乐中充分感受畲乡风情的文化魅力。[2]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被现代文化同化的程度较低, 景宁包括畲乡文化、廊桥文化、香菇文化、红色文化等都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此外, 景宁还保存着十分完好的宋、元、明代古建筑和一些地域特色十分明显的古村落。比如大际乡时思寺, 建于宋绍兴十年, 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江南少有的保存完好的宋元明清式布局的古建筑群, 是集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建筑奇观, 既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又有很好的观赏价值。[3]

(三) 区域政策优势凸显。

景宁县毗邻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其周边的省、市经济均较发达。景宁离杭州市的直线距离259公里, 具有城市群中的“后花园”、“离您最近的民族县”等区位优势, 对发展旅游产业极为有限。与我国西部少数民族集中地的同类旅游资源相比, 景宁县更具有丰富的客源市场。[4]同时即将在2013年全县贯通的云景高速, 将使景宁县完全纳入浙江省四小时交通圈, 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景宁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近年来, 景宁县各级政府逐渐重视并且加大了对生态旅游的扶持力度。2000年, 景宁县委、县政府从时代要求出发, 提出了“创畲乡生态优势, 建风情旅游名城”的战略思想, 并成为景宁县指导工作的一个主流思想。2011年景宁县、县政府编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若干意见》, 每年将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 000万元 (占县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 并根据需要逐年增加, 用于全县旅游项目前期、规划编制、行业管理、人才培训、商品开发、信息化建设、招商引资、资源保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维护、旅游市场开拓和景宁旅游形象宣传等, 优惠政策具有较高的含金量, 将促进景宁进一步掀起旅游发展热潮。

二、景宁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景宁的旅游业起步较晚, 一方面有利于机制、体质创新, 找捷径、低成本地实现高起点、高速度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 也存在后发地区普遍存在的服务设施、资金、人才品牌和机制等“瓶颈”问题, 及旅游开发中心面临的其他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 资金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薄弱, 接待能力低。

景宁属于浙西南欠发达地区,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虽然近年来设立了专门用于乡村旅游的专项发展基金, 对乡村旅游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总体上这些投入对于开发乡村旅游、完善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所需的庞大资金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 所以目前生态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农民自身极其有限的投入为主。由于资金投入有限, 大部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服务功能不全, 不能满足游客需求。不少配套设施建设较滞后, 如道路路况差, 停车场、卫生间等公共设施简陋, 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缺乏, 卫生状况差, 旅游旺季住宿床位紧张等。

(二) 生态旅游整体营销不足。

对外宣传促销大多还处在原始、被动的水平上, 投入少, 形式简单, 专业水准差, 没有突出畲乡的特点, 甚至许多乡村旅游点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宣传促销, 仅限于“回头客”的口头宣传, 品牌意识不足。同时, 很多农民固守着原有的销售模式, 在家坐等顾客上门, 缺乏主动推销自己产品和服务的意识。多数农家乐缺乏对于乡村节日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整理和挖掘, 品牌意识匮乏, 很难保证持久稳定的客源。

(三) 管理队伍和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在景宁, 很多乡村旅游企业采取的是家族式管理, 用人唯亲, 从业人员一般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由于我国农村的长期相对闭塞, 受教育程度往往不高, 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和锻炼。粗放式的经营, 重视短期效益的小农意识和淡薄的服务质量意识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上的规模、上档次和良性健康发展。

(四) 旅游产品单一, 产业结构不合理。

旅游产品品牌不强, 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创新, 对市场的吸引力不大。旅游产品目前尚局限在以大际雪花祭、大均“畲乡之窗”观光及纯表演式的畲族文化观光, 旅游产品单一, 不能够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重点景区虽有旅游商品, 但发掘还不够。近年来, 乡村旅游点大多以经营餐饮业为主, 客房数量少而且档次不高, 项目内容较为单一, 产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式”发展, 如旅游娱乐项目、土特产、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的加工、销售等产业链中附加值高的部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尽如人意。[5]

三、景宁县发展生态旅游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观念的快速转变和消费结构的较快升级, 感受自然、回归自然已经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对此, 应该顺应潮流, 抢抓机遇, 发挥优势, 积极推进生态旅游和生态经济的发展。

(一) 大力宣传, 打造品牌。

品牌就是竞争力。景宁生态旅游要从简单的资源要素竞争转入品牌经营战略, 必须开辟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一方面可以申请设立 “浙江景宁民族旅游试验区”, 同时还可以向国家旅游局申请设立“生态旅游示范区”, 依托试验区和示范区及自治县的特殊优势, 搞好旅游开发的软环境建设;另一方面, 对现有的旅游品牌进行系统整合, 抓住龙头, 积极建好和宣传“华东民族城”和“双际黄金线”这两个精品工程, 让“民族风情、天然氧吧、特色农家菜”等关键词不断吸引潜在游客, 提高畲乡生态旅游知名度, 打造集畲族为主的各民族风情展示和“吃、住、行、游、娱、购”为一体的精品旅游项目和休闲景区, 结合大均“畲乡之窗”较为成熟的漂流项目, 与民族风情项目互为补充, 互为促进, 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努力构建畲族文化品牌社会基础和影响力。

(二) 完善机制, 多元投入。

旅游开发是一项投资额大, 效益长久的项目, 应由政府主导, 营造环境,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一是政府每年要拿出专款, 继续用于改善景区的交通条件, 完善基础设施, 丰富旅游景观, 开展宣传。二是县里要做好生态旅游统一规划, 整体设计, 并按“谁开发, 谁投资, 谁受益”的原则, 明确各部门在景区的景点建设任务。三是要争取市场性投入。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 按照“思想上放胆、领域上放开、经营上放活、税费上放宽”的原则, 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要运用市场手段, 鼓励外商、集体、个人和有实力的旅游大集团投资参与生态旅游开发。[6]

(三) 完善硬件, 培育人才。

加强旅游景区、旅行社、宾馆业等建设, 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交通上大力发展快客和旅游专线, 利用金丽温高速和云景高速, 解放思想, 超前规划落实。多渠道吸纳和培育人才, 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作为“培育新农民”的重要内容, 依托丽水市大专院校和挂钩单位搞活用人机制,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吸纳和培训旅游从业人员, 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本土人才, 扶植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乡村旅游企业。推行许可证和农家旅馆评优制度, 为参与生态旅游经营的农户颁发“旅游接待许可证”, 以规范行业准入。加快星级农家旅馆建设, 改善乡村接待设施, 组织农家旅馆开展星级创评, 提高服务水平。

(四) 健全法制, 保护环境。

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 要始终坚持“保护第一, 开发第二”的原则, 注重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虽然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 但是在各地发展旅游的过程中, 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带来的毁坏和污染确实是有目共睹的。同时随着游客人数的增加, 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这也是在推进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7]因此要尽快实施生态旅游的专门立法, 使生态旅游的决策、规划、设计、开发、利用和旅游行为有法可依;而且要建立专门的旅游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 负责对旅游尤其是生态旅游进行法制宣传和执法检查, 做到有法必依。要清理整顿旅游管理队伍, 定期、系统地对管理人员进行法制、政策、旅游学、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方面的专门培训, 并要求旅游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素质和岗位任职条件, 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提高管理效益。要切实加强生态旅游的行政监管力度, 建立旅游监管机构和机制, 对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实施督查, 对旅游培训及各种资格考试实施督查, 对其他旅游从业人员的资质和行为实施督查, 控制和约束生态旅游按着规范的方向健康发展。

摘要: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也是21世纪一个极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等都有不可忽略的积极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了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和挑战, 并指出了发展生态旅游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产业,旅游经济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 1996

[2].柳向阳.乡村旅游:浙西南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J].浙江经济, 2004

[3].麻益军.论景宁县旅游品牌的创建与营销策略[J].旅游经济, 2002

[4].莫艳恺.丽水市乡村旅游转型提升发展研究[J].产业经济, 2011

[5].任三英.关于应县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J].山西林业, 2011

[6].附敏.发展乡村旅游活跃农村经济[J].当代江西, 2007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篇3

关键词:海滨生态旅游;旅游资源;旅游发展策略

一、濠江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

(一)濠江旅游资源禀赋优良、多元富集、全国罕见

汕头市濠江区总面积134.88平方公里,其中达濠岛面积为80平方公里。濠江区的海岸线总长达92.8公里,沿岸深水港湾和浅水海滩20多处,拥有全国独一无二16公里长的河道型海峡——濠江,是一个既有内海又有外海、既有岛屿又有半岛,地理特征罕见的地区,海滨和优质的生态环境,是濠江发展旅游业的坚实基础和吸引力亮点。

濠江区属旅游范畴用地超过50%,旅游资源多元而富集,密度和丰度在全国范围内为罕见,汇集了“山、海、石、洞”四大特色的自然景观和“古迹、宗教、民俗、美食、艺术”五大丰厚的人文资源。据实地考察和官方统计数据,濠江区拥有6种主类旅游资源、18种亚类旅游资源、27种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65个旅游资源单体。

1.自然景观典雅迷人

濠江这块宝地,因一条全国独一无二的河道型海峡濠江蜿蜒过境而得名。“海”,是濠江乃至汕头最大的特色之一,濠江地区东南濒临浩瀚南海,海天一线的浪漫的海滨成为游人趋之若鹜的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美丽的南山湾,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既能欣赏日出又能观赏日落的海滩,更神奇的是,在蜿蜒的16公里的海岸线上,往沙滩下打水,都是纯纯甘甜的淡水,“海淡陆咸”的原因至今还是个撩人心弦的迷团。国家4A级的中信度假村龙虎滩和高尔夫球场,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也举办了很多贴近现代气息的节庆活动和国际赛事。“山、石、洞”,是濠江见证大自然妙笔生花的另一大著作,翠绿的山丘起伏连绵,峰多石奇,名人墨迹随处可见。现为国家4A级景区的礐石风景区,游人纷至沓来,除了呼吸返璞归真的空气,也品位着星罗棋布石洞的迂回曲折,一览“全国最长的花岗岩叠石连环洞”的玄奇之妙。巨峰寺、青云岩、叠石山等景区也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现在着力打造的拳头旅游项目。

2.人文资源厚重多彩

濠江的人文资源更是丰厚,有承载沉甸甸历史的人文遗迹,也有一直星火传承的地方传统风俗,有独具地方海洋特色的美食文化,也有百花齐放的民间艺术。

(1)人文古迹悠久深厚

濠江历代为海防重地,现今留存的人文遗迹与海洋文化息息相关,如有为了抵抗倭寇入侵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古城,现为国内最袖珍的古老城隍。有至今完整保存的宋、明、清时代的军事遗迹威武寨,汛营、炮台、碉堡和战壕记载着民族的英勇善战。礐石也保留了鸦片战争时期留下的英国领事馆。

宗教文化丰富是本区的另一大特色,矗立在汕头中信度假村龙虎滩边的妈祖石雕像是目前中国最高的一座妈祖神像,高16.93米,基座高7米。另外还有青云禅寺、巨峰寺、关帝庙、大峰祖师庙、天主教堂等三十多处颇具规模的宗教建筑,展现当地民众多元的信仰文化。叠石山的虎穴里藏着一座国内最小的六十公分见方的孔庙;也留下了清人陈英猷潜心研究《周易》的河图洛书等珍贵遗迹。[1]

(2)民俗文化严谨传统

濠江地区的传统民俗展现了中原文化和潮汕文化的完美结合,一代代传承下来,彰显着潮汕人民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和冬至等节日,濠江人民或以张灯结彩喜庆佳节,或是虔诚跪拜以祭神灵,热闹而隆重。祭拜风俗有严谨的礼仪和丰盛的祭品祭具,更有“活鸡活鸭神明拜”的怪俗。拜关公时居然还坐着刀轿,爬着刀梯。另外,像挽面、围炉、做粿、迎元宵、庙会、赛桌、唱戏等等民俗风情,诉说着人们对生命的礼赞。

(3)潮汕美食独有特色

众所周知,潮汕的美食享誉海内外,但或许大家还不知道,其中很多小吃就土生土长于濠江,像达濠鱼丸、达濠鱼面、墨斗卵粿、达濠米润、珠浦酥糖、蒸炸鹅等,还有一些只有本土才能找到的生糖饼、薯饼,尽显当地人的美食天赋,更是透露着濠江人的海洋情结。

(4)民间艺术荟萃一堂

濠江区还拥有“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区内有潮乐、书画、灯谜、楹联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濠江潮乐团也荣获国家级大奖“山花奖”,达濠街道被授予汕头市“楹联之乡”。米塑、木雕、嵌瓷、砖雕、泥塑等手工艺文化代代相传,延续着潮汕人民对美孜孜不倦的追求。

(5)高端旅游尽显奢华

高品位的世界级旅游项目也能在这片朴实的土地上华丽登场。中信高尔夫球场和东马马术国际俱乐部,赋予了这个城市时尚的气息;据濠江区旅游局同志介绍,邮轮度假也被将列入濠江国际度假海湾的开发规划当中。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濠江区的旅游生态旅游资源早就在汕头市的旅游发展规划中已经有所体现,被誉为“汕头市的前花园”。礐石风景区、中信度假村龙虎滩和高尔夫球场等4A级景区,青云岩风景区、巨峰寺等景区成为了周边游客市场的热点选择,规模较大,配套设施较为完善。近两年的汕头濠江桃花节也把濠江这片“藏在深闺”的宝地展现得更加艳丽多姿。《我们约定濠江来》和《爱在南山湾》的濠江形象歌曲随之唱响。

但是,濠江旅游资源厚重却显得质朴,真正的靓丽登场尚需时日。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有关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投入一直严重不足,所以目前濠江区的旅游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整体规划性较差,市场定位不够明晰,景区联动性较弱,整体服务设施配套较弱,城市形象的视觉构建和行为识别没能与海滨生态的旅游形象得到很好的呼应。

二、濠江海滨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设想

根据濠江旅游资源禀赋,结合汕头市和濠江区政府都把濠江海滨生态旅游业列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以及力争至2020年把濠江建设成为集观光度假、休闲疗养、商务会展、购物游憩为一体的国内知名的现代海滨港区的战略目标,笔者通过实地考察与走访濠江旅游局等相关行政部门,在此就大力发展濠江海滨生态旅游业,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提出一些构想,以就教于同仁。

(一) “一线、两岸”的海滨生态旅游发展总体思路

根据濠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分布状况,笔者认为应将“一线、两岸”确定为濠江海滨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设计思路。“一线”,就是南山湾、龙虎湾海岸线,定位为濠江国际度假湾;两岸,即濠江两岸,通过整合分散的生态、宗教、古迹等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巨峰风景区、青云岩山地休闲区、达濠古城等拳头项目,启动濠江海峡观光线。

这一总体思路,符合海滨生态旅游业的定位,它所强调的“资源的原真性”,十分符合“生态旅游经济”和“低碳旅游经济”的内涵,旨在倡导维系旅游生态环境持续性的责任,推广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技术的革新。[2]

(二)发展濠江海滨生态旅游业的几大策略建议

1.错位竞争策略

在激烈的竞争中要脱颖而出,可运用错位竞争策略。“静态”的错位竞争着重于资源基础和目标市场,而“动态”的错位策略关注市场营销、品牌构建和产品生命周期。[3]濠江海滨生态旅游业发展规划可通过错位旅游产品的设计和特色品牌构建赢得一席之地。

通过与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对比分析,海滨、生态和宗教文化、传统民俗的多元富集是濠江的综合资源优势所在。南山湾、北山湾、青云禅寺、巨峰寺等景点可着重进行规划,避免与周边旅游资源的同质化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利用比较优势,增强地区旅游业竞争力。另外,“桃花节”这个节庆品牌的打造也赋予了濠江生态旅游业新的契机。

2.项目拉动策略

旅游开发是一个需要统筹规划和逐渐推广的辩证过程。需统一开发理念,并由个别的旅游亮点优先发展,从而引起线状区域的发展,最终带动整个区域面的整体发展。[4]旅游业的发展是靠项目推动的,项目在旅游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濠江区要优先选取一些具有较高价值且具有代表性的优势旅游资源,启动几项重点拳头旅游项目,以项目为突破口,由点及面的进行拉动,促进濠江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但在此需注意的是把握全局观,要先制定好区域发展整体规划,呼应好上一行政级别的总体发展规划,避免短视行为。

3.区域合作策略

濠江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要积极融入到潮汕旅游发展的大环境,融入闽粤赣13市甚至海峡西岸的发展规划中,加强和周边地区的合作,强调区域对接、产业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对于自身处于劣势地位的旅游产品,要寻求与外区强强联合,增加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4.资源变资产策略

濠江区虽然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经济基础较弱,资金缺乏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努力走上一条"资源转化为资产—资产产出资金—资金优化资源"的良性循环之路,将濠江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可用于商业操作的旅游资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第九条也提出,“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5]这恰好符合濠江资源禀赋实际和发展思路,这需要我们从宏观规划的角度,联动各相关产业的融合,增强旅游业发展政策扶持,形成政府牵线主导,吸引民资、侨资和外资投资濠江旅游,合作经营发展的格局,可以迅速将濠江区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旅游产品。

(三)分阶段发展濠江海滨生态旅游业的对策建议

旅游业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一个长期不断投入和推进,在确定好旅游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之后,根据现实可能性原则就必须把目标分解,进行分阶段予以实施。笔者建议具体把濠江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分解为近期发展目标、中期发展目标和远期发展目标。

1.近期发展目标

应该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建设汕头重要的旅游胜地”的战略部署,从陆上景区旅游、滨海度假、濠江海峡观光旅游入手,着力打造“四大板块、一条主轴”(即中信滨海休闲度假区、青云岩山地休闲区、巨峰风景区、达濠古城四大板块和濠江两岸配套建设主轴),通过大项目拉动中信度假村、北山湾旅游区及陆上旅游景区(点)的发展,争取更大的游客流量,带旺全区旅游人气。

2.中期发展目标

继续巩固观光旅游市场,重点开发建设南山湾海岸线国际休闲度假片区,一方面充分运用“低碳旅游”的现代化技术和引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一方面全面提升配套设施和服务定位至国际客源层次,增强对中远程游客的吸引力,发展高端定位的休闲度假市场。

3.远期发展目标

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结构,以观光旅游为基础,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旅游、购物游憩旅游,把濠江建设成为汕头市的旅游中心城区,成为以“休闲峡湾”为品牌,集观光、休闲、度假、疗养、商务、宗教为一体的,国内知名的海滨生态旅游目的地。

三、发展濠江海滨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需着力打造的几个重点项目分析

为了实现濠江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设想,做大做强濠江海滨生态旅游业,笔者认为,濠江区必须累积各方面的资源,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建立高效有序的联动机制,着力打造以下几个大型旅游项目。

(一)濠江国际度假湾

碧玉铺成的海面,淡墨描绘的远山,蓝天白云下的南山湾清新淡雅,皎洁月光下的海浪细沙柔情浪漫。这就是旖旎迷人的濠江南山湾,是未来南中国奢华尊贵的滨海度假胜地。濠江国际度假湾既有内湾又有外湾,内湾为凤岗湾,外湾为南山湾与龙虎湾。南山湾与龙虎湾拥有东西走向的海岸线,在海湾既可欣赏日出,又可观赏日落,是国内极为稀缺的海岸资源类型。

该区海岸线总长16公里,规划开发建设面积15平方公里。把握国际度假的核心价值理念,融合海洋文化、潮汕文化、华侨文化及国际建筑的一些时尚元素,打造成为一个集休闲度假、会议商务、文体旅游、游船旅游、娱乐探险旅游为一体的具有潮汕特色的多功能滨海游憩商务区,将符合未来国际市场的需求。本区的主要布局可考虑打造海滨度假酒店群、国际海滨度假别墅、国际高尔夫球场、国际游轮俱乐部和停靠港、海洋公园、“濠江之眼”摩天轮、海滨休闲商业街、体育公园、“潮汕印象”民俗风情园、红树林湿地公园和虎仔山海洋主题餐厅。

(二)巨峰旅游风景区

巨峰旅游景区包括深汕高速达濠出口以北、珠浦村以东、巨峰寺后山区域,由巨峰寺、东坑水库、鸡肝坑水库及周边的山林地组成,规划范围约5平方公里。

本区的亮点是宗教文化色彩相当浓厚,奇石异生风景旖旎,生态系统优良。所以本区规划的定位可为:以象形奇石、四时花卉、峡谷叠泉等独特景观和佛教文化为基础吸引,集山水奇石观光、山水游乐、青少年修学、宗教文化体验、户外拓展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旅游4A级景区。

目前濠江以巨峰寺、山体和桃花为载体,已成功举办了两届“桃花节”活动,通过千对情人浪漫赏桃花、山盟海誓订良缘、曲艺灯谜茶艺咏桃花等活动,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共享喜庆祥和,并以花为媒,招商引资,效果颇佳。下来的建设就是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包括停车场、餐饮(特别是斋菜饮食),另外可以社会捐赠的形式扩种桃花林,与更多商家合作,继续主打“桃花节”的品牌,丰满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市场价值。

(三)青云岩山地休闲公园

青云岩山地休闲公园的特色是多元化信仰文化,山地林地景观,和优质的生态休闲环境。

本区规划范围可包括深汕高速公路、濠州路、府前路、磊广公路和东湖路五条交通线所围成的区域,约为7平方公里。综合目前存在的佛教、儒教、道教、基督教和其他神灵等的宗教建筑和风俗民情等多种信仰文化载体,加上众多水库组成的水景及郁郁葱葱的大瞭望山林地景观,可将主题定位为以佛教文化为主题,集自然观光、文化游览、山地休闲、高端度假为一体的开放式城市中央公园,强调景区的公众参与性和多元休闲体验。

该景区可考虑“两大主题体验中心、三大休闲片区和八大生态园中园”的开发格局,分别是打造信仰文化游览中心和滨海山地度假中心两大中心;拓展目前已有雏形的景区,完善配套,建设双泉广场、青云广场、户外山地营地三大片区;再参考深圳东部华侨城的湿地花园,用鲜花和鲜果打造翠微园、竹园、湿地园、芳香园、果园、杜鹃坡、相思谷、五彩栈道八个园中园,给游客亲近自然,洗礼身心的愉悦享受。

(四)达濠古城

达濠袖珍古城位于濠城,是一处隐蔽于闹市与新楼间的古迹,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2006年12月,中央电视台CCTV-4《走遍中国》摄制组拍摄专题片《走进汕头——达濠古城探秘》,使这个世界上最小的袖珍城首次在世人面前撩开了神秘的面纱。旅游发展的“内涵式发展”,应把达濠古城恢复历史原貌项目提上了日程。古城原貌的辉煌再现,既能丰富古城的文化内涵,展示濠江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帮助后人探访中原文化的印迹、完成潮汕地区追古溯源的愿望。

关于达濠古城的设想,可借鉴其他古城旅游开发的创意和模式。湘西凤凰则凸显土家族和苗族的少数民族韵味,丽江古城展示着纳西文化和山城与水乡的交融,以特定朝代文化为主题的杭州宋城和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西安大唐芙蓉园,都是用时间的积淀和现代的元素,打造既尊重历史又符合时尚的旅游吸引物。

达濠古城的修建,也要赋予浓厚的潮汕特色和历史气息。建议将工人文化宫改建为濠江历史博物馆,重建许公祠和“水师左营守备府”、“招宁司巡检署”及“招收盐场”三大衙门建筑,古城外建护城河,护城河外建广场,广场将打造一独特风景线,标明各个朝代海岸延伸的位置,并在广场的地砖上铭刻濠江诸先贤的光辉事迹,广场两侧修建仿古走廊,让到访游客置身于古老城隍的亭台楼阁,品味潮汕风味的美食特产,尽品古音古韵的潮汕民乐和书画作品,找寻“潮汕印象”的古老芳踪。

参考文献

[1]陈坤达. 陈英猷与叠石书室[EB/OL].濠江旅游网 http://www.gd.xinhuanet.com/rensheng/2008-12/19/.

[2]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 2010,(14).

[3]企业目标市场竞争战略探要[EB/OL].中国营销传播网http://www.51paper.net/free/2005118113803.htm.

[4]李翠.大连海滨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J].公共管理, 2009,(16).

[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Z].国发〔2009〕41号.

生态旅游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4

【摘要】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古有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蓬勃发展并成为世界最大产业之一,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然而,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大众旅游业的日益鼎盛,旅游业已不再是一种“无烟”产业和“无形”贸易,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现。任意采石取土、破坏山体、改变地貌、砍树毁林、修建公路、大兴建筑、过量开采地下水、倾倒垃圾等现象,在许多旅游地司空见惯。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缺乏管理和无序发展有关,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加强对旅游业的生态管理,实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生态旅游 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

【正文】

随着旅游活动的蓬勃开展和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传统旅游发展方式中的一些不足,如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只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旅游的社会、生态效益等,已经成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旅游业,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范围旅游业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作为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于一身的生态旅游备受关注。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衍变与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88年,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观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这时期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璞归真”的观念。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愿意到大自然中游览而不是去现代的城市和海滨度假,强调发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研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否则,将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干扰和破坏。同时,生态旅游应该把环境教育、科学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核心内容,真正使生态旅游成为人们学习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大学校。

总之,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做贡献、当地社区受益、环境教育、道德规范与责任、可持续性、旅游享受与体验和文化这几个核心就是生态旅游的合理内涵的概括。

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点

旅游业是当今各国大力发展的产业,是可持续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依赖以及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影响又使它必须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定义:“在维护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可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业、旅游资源、人类生存环境三者的统一,以形成良性协调的发展模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通过旅游开发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现实和长远目标中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准和生活质量;维护作为旅游发展之基本吸引要素的环境资源的质量;保持并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维护公平的经营环境;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总体来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指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以维护和保护整体的生物支撑系统,保护自然资源与生物的多样性,保证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有效利用资源,从而形成旅游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发展。它要求重视旅游主体——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建设,重视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建立良好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的环境保护标准,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并利用新技术来恢复和重建已经被污染的生态系统,通过保护和重建自然环境,为人类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和环境提供基础条件。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不仅重视经济数量的有效增长,更应重视质量的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优化配置,增加效益。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经济的传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明显不同的,前者主要强调高速度、高效率甚至高消费的工业化、城市化走向,而后者主要强调发展持续均衡的生态经济,坚决杜绝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旅游开发方式来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国内和国际的社会稳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过程的综合体现,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因为可持续发展是以不断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所以必须努力实现旅游发展过程中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构建人类与自然生态同栖的社会共同体。只要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资源、经济、社会同环境的协调,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我国生态旅游与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如: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如今,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使原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厘米,致使黄龙钙华堤已开始退化、变色。

(二)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进十多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或因山洪暴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云南的西双版纳,近几十年来,由于大搞毁林式开荒,以林为能源,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使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三)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这里的水土、大气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垃圾随处可见,黄河水质遭到严重污染。

(四)游客严重超载,超出旅游地区的承载能力

在我国,一些旅游地往往为了眼前利益,毫无限制的让游客前来游览观光,没有一个游客容量的上限。如张家界,每逢节假日都会“游人如织,人满为患”。这不但超出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影响旅游质量,而且对花费大量心血和资金辛辛苦苦多年保护这些珍贵保护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来说是致命摧残。

(五)管理水平低下,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很多旅游景区管理者缺乏对“生态旅游”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真正内涵的理解,在管理方面仍处于粗放型阶段。如在我国一些景区,经营野生保护动物、品尝野味的饭店林立,景区缺乏足够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等。

四、实现生态旅游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生态旅游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意识。

首先要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进行宣传教育、使其能够真正认识生态旅游的本质,树立科学的生态旅游观念。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重视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把旅游环境当作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并通过外部约束规范防止各种掠夺性的旅游开发和经营行为。其次,要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同时在全社会经常通过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一些生态知识的介绍,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从而自觉地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最后,旅游地要充实导游人员的生态知识,在旅游过程中应用环境解说系统,联系景物,对游客进行生动活泼的环境教育,不仅能增加游客的知识和游兴,并使他们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宣传者。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进行有序的开发

旅游规划是对旅游业发展未来状态的科学设计,要使旅游业得到持续发展,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目标与旅游行业的跨行业特点和公众参与性,要求旅游发展规划必须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系统性原则出发,它不仅要求对旅游功能系统结构、要素结构进行综合设计,还要对其依存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进行综合考虑;既要考虑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和保护,又要考虑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更要紧密结合所依托的区域或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和相关行业的配套发展,力求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在开发阶段,应对各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旅游地规模设计应与资源的环境容量相适应,科学分析旅游地的空间容量。

(三)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与生态环境保护直接相关、以协调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为目标的旅游形式,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生态旅游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通过约束旅游者和开发商的行为,使之共同分担维护景观资源价值的成本,从而使当地居民也成为生态旅游的直接受益者。生态旅游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决定其对生态旅游资源要进行科学开发与管理,促使人们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化和生命维持系统,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从美学角度欣赏生态的需要,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四)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旅游市场

旅游区的资源环境管理涉及到《环境保护法》、《国土法》、《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水污染法》、《大气污染法》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要整治旅游环境,就必须以这些法律法规为武器,坚决依法办事。与此同时,以旅游区、旅游业和旅游者为特殊对象的《旅游法》也应尽快制定和颁布。中国风景名胜区很多,环境一旦破坏,生态平衡就很难恢复。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必须在当今环境保护和研究的最新水平上,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保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五)开展国际交流,扬长避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流日渐频繁,到我国参观旅游的国外人士逐渐增多。应在建设特色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争取国际合作与资助,不断开拓、积极发展。了解国际生态旅游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进展,学习国外旅游开发中的先进技术,管理中的先进方法,以保护生态环境的永续利用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张建春.生态旅游研究.杭州出版社.2007 3.章家恩.旅游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赵晓燕.旅游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5.印开薄,鄢和琳.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打造生态农庄 发展生态旅游 篇5

打造生态农庄 发展生态旅游

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产业。农业旅游还具有很多现实意义,比如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村人到城市消费,以往一些扩大内需的措施也像抽水泵一样把农村经济向城市积聚,不断拉大了城乡差距,农业旅游的发展能将城市人吸引到农村消费,他们给农村带来了就业机会、良好的卫生习惯、科技知识和先进观念等,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生态农庄正是以体验式营销为手段,以人为本,以农为特色,以环保、绿色、健康为内涵发展农业旅游。

1、生态农庄的涵义、特点

生态农业旅游指的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旅游为主题,依靠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让游客共同参与体验的一种旅游活动。生态农庄大都在城市近郊的乡村,是利用农村现有的山、河、海、菜地、果园等资源开发兴建的集参观农业景观、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等内容为一体的一种新兴旅游产业。

生态农庄的基本特点是:

(一)内容多样化、环保。生态农庄集农业观光、农事活动、农产品加工等为一体,但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反而能通过旅游活动来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具有季节性和地域差异性等优势。生态农庄旅游主要按地域不同和季节规律推出本区域的主题旅游,避免了旅游景点千遍一律,提升重游率。

(三)体验性强。生态农庄提倡游客参与,游客可以自己亲手种植、采摘以及收获,在亲身体会劳动快乐的同时,还能学到一些基本的常识。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四)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开发生态农庄所需要的土地地价相对城市便宜,生态农庄可以利用现有资源环境加以美化和修饰,免去复杂的工程建设,启动资金少。建设生态农庄可以分期投资,逐级开发,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增加新的观光项目,或重新包装组合,推陈出新,不停增加新亮点。

2、发展生态农庄的旅游的实际意义

可以大大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生态农庄旅游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量,还可以把生态农业所打造的环境和农民所特有的乡情风俗等无形资产转化为旅游收入。从远景设计研究院的相关资料中了解到生态农庄的游客大都为城市居民,这样有助于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发展

我国大部分农村目前仍以种植业为主打,农业结构不够理想,农村中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太低,经济效益低下。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是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而生态农庄在传统旅游六大要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种植、养殖、加工与环保等要索,是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

有利于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不足问题

通过发展生态农庄可以增加乡、村等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可支配的收入增多,相应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也必然会增多;再者,随着农民个人收入增多,农民的自我需要的意识会相应增强,同时面对生态农庄对一水、电、住、行等设施的高要求他们会自发地思考用集体筹资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更进一步说,如果是农民自己出资兴建的基础设施,他们必然会自觉维护。

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如今人们对于出游越来越冷静,不再热衷于“黄金周”出游,而是更合理地安排旅游时间与路线,使周边游受到热捧,很多家庭选择周末浏览城市周边的山山水水,尽情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和舒畅。生态农庄的开发能满足人们新的需要,是直接刺激、增加旅游业收入的新渠道,能够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3、生态农庄的开发构想

3.1指导思想

“天人合一”的开发理念

“天人合一”主要是指农庄旅游区的开发必须遵循旅游区内的自然规律,坚持农庄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强调农庄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综合社会、经济与环境三方面的要求,促进三者的综合发展。

“以人为本”的开发理念

人的因素是生态农庄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如果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缺乏人力资源,生态农庄的开发也不会成功。生态农庄作为一个新兴项目不仅需要懂农业而且需要懂旅游业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需要适度培养和挖掘。

“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

可持续旅游开发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不打破自然、民俗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旅游规划、开发、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让其自然和民俗资源不枯竭、不退化,培养成一种可靠的资源,作为将来永远不断利用的基础。

3.2内容构想

根据目前旅游市场的需要,结合当前实际,分析出生态农庄开发项目:

建立具有农村特色的民房,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让旅游者吃、住在农家。让人感到一种家的温暖。提供具有完全乡土气息的柴火饭、土猪肉、土鸡、土鸭、土鸡蛋及绿色环保的现摘新鲜蔬菜。展示果品、花卉、蔬菜等的栽培技术及其生产过程,开放成熟的农作物园,让游客人园采摘农作物,享受田园乐趣。临走时还能得到一份自己亲手采摘的新鲜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如水源、草源、动物资源等来开展一系列的娱乐体闲活动。

成人教育园主要是让成人在里面学习农业栽种、灌溉知识及一些有用的民俗文化知识。有兴趣的人,还可以自己动手,当一天半天的农民,体验一下田园之乐。儿童教育园可开发理论教育,教育城市的孩子们分辨五谷杂粮,以轻松快乐的气氛给孩子们传播播种、栽种、管理、收获等一系列的知识,让他们在思想上牢记粮食来之不易的观念。

4、结束语

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篇6

编辑:admin 时间:2014-3-24 18:35:00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Hetzer提出生态性旅游发展思路以来,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一直备受各国推崇,成为全球旅游产业发展的热点。对于我国来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也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较之于传统旅游模式,生态旅游是以既有生态资源为依托,以维持生态资源持续利用为目标,培养生态伦理与道德的旅游模式。

当前,在社会“大生态”等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生态旅游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首先,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稳定增长的趋势,人民收入不断增加,为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其次,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自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来,国家旅游局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出台了《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项目,从生态理念建设到投入保护项目建设,再到生态管理监督、建立生态旅游示范区,全方位促进我国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再次,随着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地位的提升,生态旅游成为时下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生态旅游发展浪潮的促进。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内容丰富的生态旅游受到众多旅游者的青睐,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

机遇之下,我国生态旅游仍然面临着较多的发展困境。首先,可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匮乏以及盲目开发导致的生态资源浪费。基于广阔的地貌与多样的气候,我国生态资源可谓林林总总,十分丰富,但其中大部分存在开发难度大、地理位置风险、可进入性差等方面的问题,使可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受到一定局限。实践中,大多数地区在“生态旅游”的口号下,盲目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导致生态资源浪费,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其次,生态旅游超负荷,可持续性发展程度低。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旅游人数大幅增加,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旅游景区的承载压力。另外,很多景区存在规划不合理、景区内部机构运行不协调的现象,在游客超饱和的状态下,景区生态环境必然受到威胁。再次,景区管理体制不健全,阻碍生态旅游发展。在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归类多样性的前提下,不同的生态旅游资源往往具有不同的管理体制,从而导致生态旅游管理制度上的不健全。最后,资金缺乏,生态旅游发展受限。地方政府资金缺乏,直接限制区域生态旅游的投资能力与投资规模,导致地区生态旅游长期处于“开”而“不发”,“启”而“不动”的状态,阻碍地区旅游的发展。除此之外,生态效益不高、旅游地居民和游客生态观念淡薄,也是当前生态旅游发展的障碍。

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文明,而且还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生态旅游,更应重视其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困境,从而探寻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旅游路径。

以生态经济发展为视角,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具体应从如下几方面出发:一是站在现代旅游发展格局的高度,从大处着眼,体现规划的宏观性和超前性;二是明确生态旅游的产业定位。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旅游发展的趋势,应该成为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柱,引领其他产业发展;三是明确生态旅游的功能定位。生态旅游作为现代“绿色经济”的主导,应该明确自身的客户对象、客户需求、市场分布等,从而实现生态旅游的综合效益;四是明确生态旅游的品牌定位。打造地区生态品牌和地区文化品牌可谓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目标,应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来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以生态文明为基点,加强生态旅游管理。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当下,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非具有一致性,现实中依然存在生态保护、生态管理、生态机制等建设不到位之处。对此,我们应该从如下几方面予以完善:其一,加强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的关联性。生态旅游建设应该坚持在尊重自然、顺应

自然、保护自然等原则之下进行,合理开发生态资源,重视对稀有生态资源的保护,加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有效推进生态文明的发展。其二,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宣传,重视生态旅游专业性人才培养。生态旅游发展应该强调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将生态文明切实融入生态旅游的建设过程中,从而促进地区生态制度建设。同时,重视对生态旅游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培养,由专业人士管理、引导和监督生态旅游产业,从而保证生态旅游经济效益的实现。其三,重视地方政府对生态旅游的组织领导,加强生态旅游的管理制度建设。在生态旅游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地方政府对生态旅游的资金投入,促进地区生态文明的发展。

推进生态旅游制度建设,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生态旅游制度是促进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保障。因此,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加强生态旅游制度建设,建立生态旅游项目推广制度和实施制度,健全生态旅游资金投入制度和项目规划制度。同时,要从客观实际需求出发,进行生态旅游的相关立法,实现依法管理,从而促进生态旅游的科学发展。

作者:康晓梅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篇7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十四部 (51) - (54) 项具体任务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 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理界线, 落实用途管制, 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 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改革, 为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指明了方向。

2014年1月6日至7日, 全国旅游会议在北京召开。预计2013年全年旅游总收入可达2.9万亿元, 国内旅游人数可达32.5亿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约可达2.54万亿元;出境人数约9730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约478亿美元。

看得山、看得水、记得住家乡愁。2013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让人难以忘记。2013年7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 同各国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环境发展、低碳发展,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形成节约物质、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2013年9月7日, 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 他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 也要金山银山, 宁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 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切重要讲话指示, 又为我们云南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业带来巨大动力。

2 生态旅游概念分析

什么是旅游 (tourism) , 中外专家学者给出的答案可谓众说纷纭, 致少有30余种。但笔者还是倾向这样一种定义:“旅游, 是人们利用余暇在异地进行的一种休闲体验活动。”既点明了旅游是一种人的活动, 更指明是一种异地的休闲体验活动。“异地休闲体验”就是旅游的本质特征。在英语词典里的“旅行” (travel) , “旅游” (tourism) 两者比较起来, 前者“旅行” (travel) 好似比较“旅游” (tourism) 更宽泛一些。

生态旅游, 应涵盖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位置、地形、气温、日照、降水等) 和社会环境 (市场、政策、交通、机械等) 两大要素。显示着对大自然的精心爱护, “天然合一”的情感。题解体现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倡导的———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平、法治;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就是我们云南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永恒遵循。

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业, 要树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坚强信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过程中, 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 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 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以人们喜闻乐见, 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把超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 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 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文字都活起来。要以理服人, 以文极人, 以德服人, 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 完善人文交流机制, 创新人文交流方式, 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3 天池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分析

3.1 天池自然保护区概况

云南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境内, 地理坐标处于东经99°11′36″~99°20′34”, 北纬25°49′48″~26°14′16″之间, 南北长约45km, 东西宽约14km, 总面积14475hm2。

保护区由南北不相连的两片组成, 两片间隔11km。南片为天池片, 地处云龙县中部, 距县城约22km, 涉及诺邓镇、功果桥镇和宝丰乡, 面积为6630km2, 北片为龙马山片, 距县城约60km, 与怒江州兰坪县接壤, 全部位于检槽乡境内, 面积7845hm2。

保护区位于云岭山脉向南延伸到云龙县境内的雪盘山中上部, 地势起伏, 山高谷深, 最低点海拔2100m, 最高点海拔3638.9m, 相对高差1538.9m。

保护区内大小河流均属澜沧江水系。发源于雪盘山山脊。呈东西向注入澜沧江及其一级支流沘江。是县城所在地———诺邓镇的集中饮用水源地。

气候类型: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 年日照平均时数1835.0h。年平均气温4.9~17.7℃, 年均降水量为750.0~1400.0mm。云龙县全县人口206067人 (2010年末) , 人口密度47人/km2, 保护区周边共74个自然村, 4596户, 人口19392人。

云龙县是云南省73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之一, 极典型的农业县。保护区周边5个乡中, 共有小学24所, 教师970人, 学生5341人, 入学率100%。

3.2 丰富的旅游资源

云龙县地处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风景名区南端, 东接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 西邻怒江大峡谷, 北靠香格里拉, 县内有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特别是有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诺邓村”, 以及云龙县县城以北的沘江河床上有个世上罕见的天然“太极图”景观。即沘江流到这里以后形成一个“S”型的酷似“太极图”状的河湾。分布在2400~3100m的阴坡。这里是生物多样性的美丽天堂。那象征坚韧品格、人生绿色的苔藓, 瀑布在高高矮矮的树木丛中, 软软长长厚厚缕缕垂下, 仿佛仙女下凡于九天云外, 洋溢着原始生态的气息, 令人久久陶醉。

保护区又是一座天然的高山花卉园, 多彩的兰花、名贵的茶花, 西康玉兰、红花木莲、云南杜鹃、桂花、百合、龙胆草、报春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天子山头, 龙马山上, 还有得天独厚的亚高山大草甸, 丰草之间双子叶、单子叶植物交错丛生, 夏秋之季, 百花争艳, 竞相盛开, 置身于蓝天白云之下, 野花碧草之中, 让游人顿感心胸宽阔, 乐不思蜀。

云南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有各种哺乳动物60种、鸟类156种、两栖类动物15种、爬行类动物18种、鱼类26种, 其中属于国家I级保护区野生动物园有:滇金丝猴、金雕、林麝、金钱豹、云豹等5种。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短尾猴、猕猴、鬣羚、斑羚、水鹿、豺、棕熊、黑熊、小熊猫、水獭、金猫、大灵猫、小灵猫、雀鹰、松雀鹰、普通鵟、蛇雕、红隼、红腹角雉、白鹇、白腹锦鸡、斑头鸺、红瘰疣螈等24种。

特别要说的是滇金丝猴仅在保护区内龙马山南缘仅有1群, 有130只, 不仅稀少, 又处于生态梯度上一个十分独特的位置, 科学研究价值巨大。

此外, 在生态旅游中还有能够体验到维管植物737种, 其中有营养价值甚高, 人体必须的健康食品蕨类植物76种, 裸子植物19种, 被子植物642种。属于国家I级保护的野生植物红豆杉、南方红豆杉、云南红豆杉、云南榧树等4种, 属于国家Ⅱ级保护的野生植物有:松茸、油麦吊云杉、贡山三尖杉、长喙厚朴、西康玉兰、葶花、异颖草等7种, 而云龙报春、云龙箭竹尤属保护区内所特有。

在保护区内, 仅杜鹃就有22种:团花杜鹃、窄叶杜鹃、迷人杜鹃、光柱迷人杜鹃、大白花杜鹃、马缨花杜鹃、泡泡叶杜鹃、绵毛房杜鹃、镰果杜鹃、灰白杜鹃、雪珠杜鹃、薄叶马银花杜鹃、火红杜鹃、云上杜鹃、柳条杜鹃、腋花杜鹃、大王杜鹃、银灰杜鹃、凸尖杜鹃、硬叶杜鹃、复毛杜鹃、白面杜鹃等。

水文景观是云南云龙天池保护区最大特色, 区内大河流均属澜沧江水系, 其中大工厂河、老末河、三棵石河、李子树河等, 向东汇入沘江的有检槽河、老仙场箐河 (或石登河) 、天池河等。长度10km以上的河, 就有8条。

天池是保护区唯一的一个高原湖泊湿地, 位于五宝山东部山麓, 距离县城22km, 湖水注入沘江, 誉为“高原明珠”, 天池湖口海拔2551.0m, 平均水深8.4m, 最深16.8m, 水域面积为6.25km2, 湖光山色极具生态旅游价值。

雾海、霞光, 日出晨曦, 站在天子山、五宝山, 举目远眺, 天池的奇异风光, 在险峰, 冬至一到, 雪景妖娆, 江山一派多娇。云南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 游门阔开, 面向中外万千朋友。

4 结语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的时代, 在当前培育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的历史时期, 同声相应, 同合相来, “云从龙, 风从虎”, 同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明天。

摘要:以国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主导, 详细论证了云南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事业的丰富资源以及该保护区“天人合一”的传统优势, 提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创新理念, 旨在实现生态旅游环境的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旅游,天池自然保护区

参考文献

[1]云龙县林业局.云龙县林业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

[2]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云龙天池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R].昆明: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1994.

[3]杨桂华.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施普林格出版社, 2000.

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问题及对策 篇8

生态旅游是随着旅游行业正式进入国民经济第三产业而衍生的,也随之产生了生态旅游设施体系。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999年是中国国家旅游局规定的生态旅游年。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会在全球兴起。

一、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对生态旅游缺乏正确认识和理解,仍属大众旅游

我国的生态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政策和体制管理上没有形成系统、成型的体系,大多数开发经营者是根据对生态旅游的字面理解而实行经营和管理,距生态旅游的要求有很大距离,所谓的“生态旅游”大部分仍属于“大众旅游”,特别是近阶段,我国出台了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加大了生态保护的力度,这样一些新开发的旅游区,便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在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生态旅游,怎样去开发和管理的情况下,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开发,这样就不可能开发真正的生态旅游,并可能造成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资源被损害和浪费。由此,全面理解和正确认识“生态旅游”十分重要。

(二)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受经济利益驱使,开发者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往往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和规划,便匆忙开发,并在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旅游资源的掠夺式和无序利用,也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害和浪费。如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的大面积砍伐,使那里原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厘米,致使黄龙钙化堤已开始退化、变色,如不采取保持措施,那里的岩溶湖将会过早衰亡。另外,多数开发者热衷于在景区修建餐馆、旅店、索道、休息厅等旅游设施。以索道为例,世界各国在作为国家公园的名山修建索道都是受严格控制的,其中美国、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游人到山顶都是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我国,小旅游景区都兴建索道,有的山相对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索道的修建,一方面破坏了旅游环境的原始和野趣,另一方面也使游人集中于索道区域,导致景观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总之,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建设会引起景区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和失调,从而丧失其应有的古朴、自然和生态格局。

(三)生态保护措施不到位,环境污染严重

旅游业是以经济效益为重要目标的,但生态旅游并不排斥经济效益,它提倡在把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的同时,争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这是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取得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的途径。但目前的状况却是大多数开发者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最大可能的短期利润,而忽视了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措施的落实,致使生态旅游的核心——资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成为一句空话,生态旅游也就不能成为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旅游形式。据资料报导,大多数的风景名胜区,包括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等景区垃圾随处可见,生活污水剧增,部分景区出现水污染和噪音污染,垃圾危害日益严重。可以说旅游景区开辟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就延续到哪里。因此,如何在开发资源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性措施,遏制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扩大,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不能科学控制游客容量,缺乏生态旅游氛围

开发者在进行生态旅游时,一般主张区内的景点要多,游客数量要多,这样经济效益是十分明显的,但很少考虑到旅游黄金季节过多的游客和区内景点的过于集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同时拥挤感会减少生态旅游的氛围。因此,控制游客游量,使游客在一定的宽松环境容量下进行生态旅游是十分重要的。

二、环境教育和知识普及跟不上旅游需要

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是生态旅游的核心内容,但好多景区缺乏环境教育知识讲解标牌,有些已建的设施也陈旧不堪,知识性标牌更少,远比不上景区内商业性广告标牌的数量和质量,这也大大削弱了景区的生态旅游氛围。另外,景区导游环境知识的贫乏也导致了生态旅游品味不高,知识性不强,甚至同类于大众旅游,缺少生态旅游的特点和特色。

三、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统一规划,有方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并在其中充分贯彻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首先要划定自然环境的保护范围,尽可能地减少生态旅游活动给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其次,在实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时要在规划的范围内建设,建筑风格、材料、装饰必须与当地的环境和人文历史相协调。

(二)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在旅游区,通过相应的宣传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取生态知识。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把保护环境变为自觉的行为,尽量减少和避免对自然环境和地方文化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要努力培训大批高素质的生态旅游导游和讲解人员,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教育,不但能够在日常经营中注意环境保护,而且也可同时满足生态旅游者的需求。

(三)生态旅游中合理的经济利益配置

很多生态旅游地区处于边远山区,当地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如果生态旅游不能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则不能吸引企业对生态旅游设施进行投资。同时既要使从事生态旅游开发的企业获得相应的回报,也要重视地方社区利益分配,尤其是要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方可保障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对山区、林区等发展生态旅游业应当实行经济扶持政策,增强山区发展旅游业的潜力。

(四)利用现代技术和方法进行生态旅游的管理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依赖资源环境的产业,必须严格依照相关法规来完善管理。同时积极借鉴别国的先进管理方法,逐步建立一套生态旅游区管理技术运作机制,形成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完善的旅游市场竞争规则,使严格管理、合理开发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对基础信息的监测和预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总结

上一篇:202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下一篇:我并不平凡600字作文